第一篇:殡葬服务业研究
殡葬服务业行业研究
一、殡葬服务产业链
目前,中国的殡葬服务业主要分为殡仪服务、火化服务、葬礼服务。其中,火化服务由政府机构提供,定价收到严格控制。殡仪服务包括遗体处理、搬运及化妆、灵堂出租等业务。葬礼服务包括墓地和纪念碑销售等。中国虽然没有严文规定殡仪馆不可以民营,但目前为止,殡仪馆基本以国营为主,特别是附带火化设施的殡仪馆。公墓市场虽然相对开放,经营者只要是合规取得土地,而且有资金与能力,就可以建造公墓,但目前公墓超过半数为国家经营。
二、收入增长前景可期
来自于Euromonitor 的数据显示,2013 年中国殡葬市场金额估计已经达到 530 亿元。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城镇化、收入增长而且墓地供应不足等因素推动下,2013-2017 年中国殡葬市场年均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17%。其中葬礼服务是殡葬价值链中最大的一部分,2012 年市场规模为 262亿元,占据 56.2%的市场份额。2008年至 2012 年,墓地服务复合增长率为 14%,预计未来五年,墓地服务将按照 17.9%复合增长率更快增长,2017 年将占据行业的 58.7%。殡仪服务子行业增长仅次于墓地服务,2012 年市场规模为 69 亿元,占 2012 年总产值的 14.9%,2008 至 2012 年的复合增长率为 12.9%。
三、行业严格管制,进入壁垒高
国内殡葬行业受到民政部的严格管制。实施牌照制度、土地供应有限使得殡葬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另外,土地供应有限加上对地面墓址的需求不断增加,加剧了墓价的高涨,且预期墓价将继续上涨。
牌照制度:殡仪服务市场主要由与政府有关的机构所垄断,与存在政府背景的殡仪机构相比,私有企业在获得政府批准和注册方面的程序更为复杂。
土地供应有限:用于墓地的土地供应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使用申请必须得到多个政府部门、尤其是民政部的批准。
四、重庆市场需求较高,但准入竞争更为激烈
重庆在殡仪服务分部方面是最发达的区域市场之一,2012年市场规模为2.6亿元。该地区有守灵三天的传统,与其他地区相比,重庆对告别仪式服务及灵堂租赁的需求较高。
重庆市政府拟进一步开放市场,引进更多私营公司进入该行业,以增加竞争、推动规范化市场及提升服务质量。因此,私有企业在准入方面竞争将更激烈化。此外,由于墓地的土地供应限制,同时殡葬业市场分散,《重庆市殡葬管理条例》也规定就近治丧,所以区域性特征明显。在墓地建成后,外部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五、政策法规
《殡葬管理条例》由中国国务院颁布,于1997年7月21日生效。于2012年11月9日作出部分修订,包括:国务院民政部负责全国的殡葬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民政局负责其各自行政区域内的殡葬管理工作;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指定机关事先批准,不得擅自兴建殡葬设施;殡仪服务单位应当加强对殡仪服务设施的管理,更新、改造陈旧的火化设备,防止污染环境等。《殡葬管理条例》是为了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而制定的条例。
《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由民政部于1992年8月25日颁布并执行,建立经营性公墓,由建墓单位向县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批准。由建墓单位持批准文件,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方可正式营业。
《重庆市殡葬管理条例》主要包括:在城区办理丧事,应就近到殡仪馆、殡仪服务站或指定的地点进行。本市行政区域殡葬设施的数量、布局规划,由市民政部门提出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建设殡仪馆、社会公共墓地、骨灰堂由市民政部门审批;建设殡仪服务站,由区、县(市)民政部门审批。
第二篇:农村服务业竞争力研究
我国农村服务业竞争力研究
摘要:农村服务业为农业的生产化社会化经营、制造业的结构升级提高附加值创造条件,而制造业、农业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需求。但目前我国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并未形成联动机制。目前我国服务业许多领域,由于体制和政策约束仍处于国家垄断较多、政府管制较严的状态,市场在这些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中还没有真正发挥基础性作用。我国服务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品牌创建等方面也处于效率低下能力偏低的状态。本文就我国农村服务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下手对如何提高农村服务业竞争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农、林、牧、渔服务业;二是乡镇企业口径下除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外的所有产业;三是农村公共服务业。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村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人都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必将大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现状
近年来,农村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我们全面落实中央农业农村政策,不断加大惠农措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连续4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成两位数增长,确保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近些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紧紧围绕粮棉、蔬菜、畜牧、林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生产基地,对农产品实行深度加工。
3、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
4、农村合作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我国立足资源优势,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并把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与培植农产品加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生产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粮食、棉花、蔬菜、果品、木材等加工项目,着力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我国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有效的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的结合。
二、现阶段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服务业,尽管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发展农村服务业的思路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等领域,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使农民增收渠道少,收入增长缓慢。同样我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龙头企业不足,中介组织偏少,品牌开发不够;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生产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农副产品检测手段落后,检测力量薄弱,不能很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影响了我国优质农副产品进入各大城市市场及高档超市进行销售,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
2、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服务业历来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生产性服务,而严重忽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信息发布等经营性服务。而且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这样的状态,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取得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3、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管理规范化程度较低,多数仅是提供集中的交易场所,不能提供配套、系列化服务;二是市场硬件设施不完善,普遍缺少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微机联网、先进计量器具和先进的信息连接发布平台;三是市场交易者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入场交易的买方多为个体农户或农户自主形成的联合体,外地大客商、知名农产品企业少;四是交易产品以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4、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在数量、素质和结构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行业分布上看,从事种植、养殖等生产周期较长等行业的人才较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人才、农村经济人、专业合作经济带头人和协会带头人相对较少。
5、农村服务业规模小、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抵御风险能力低。据调查,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服务业组织是农户依托一些种养业大户发展起来或是同业联合组成的,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不能形成规模,自身经济实力不强;业务范围仅局限在一个乡镇或一个县的经济区域内,缺少同类组织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合;专业类型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较低的种植、养殖业等方面,很少涉足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领域,导致农村服务业组织服务功能弱,内部约束机制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薄弱。再加上人们品牌意识淡薄,富有地方特色的自主品牌缺乏,优质产品不能实现优价,有的甚至靠贴牌才有销路等等,大大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农村服务业竞争力的对策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随着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国际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生物能源等行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消费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将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是我们加快农业发展的绝好机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农产品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还有人多地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直没有解决农业生产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问题,要素没能够充分自由地流动,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病虫害侵袭频繁以及自然灾害影响等原因,惠农政策的好处、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大一部分被成本提高所抵消,与农民打工和其他行业收入比,比较效益还是明显下降。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已经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和历史 必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把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就进一步加快农村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宏观方面的对策:
1.培养要素环境。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研究结果表明,每增加1元的研发经费可增加30.26元的服务业产值。2005年我国研发经费2450亿元,占GDP的1.34%,与发达国家2%的比重还存在差距。增加研发投入,一方面需继续增加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同时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性措施,带动引导社会资本更多
地投入科技研发。重视人力资本积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是累积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除了通过多种途径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外,还需要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增加紧缺专业的招生规模;并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资格标准体系。
2.创造需求环境。从目前来看,大力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积极发展服务消费信贷,有助于在短期内增加对服务的消费需求;而从长远看要实现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还应在加快继续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深化专业分工,并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将刺激产生对生产服务的更大需求。
3. 培育市场环境。推进服务业市场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今后我国应进一步加快垄断性服务行业和公营部门管理体制改革,依据市场准入原则,逐步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根据我国自身发展需要与入世承诺,继续积极稳妥有序地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也有助于提高行业中各类企业的竞争程度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4.完善制度环境。设立服务业全国性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实施具体管理并加强协调配合。
(二)微观方面的对策
1、上下联动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大力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一要认真宣传发展农村服务业的必要性、可行性,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营造上下联动的发展氛围;二要在市、县、乡三级政府建立农村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考核机制,特别是各乡镇要把主要职能放在搞好农村服务业发展上,要像抓工业、上项目那样抓好农村服务业建设;三要构筑农村服务业发展平台,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尽量缩小农村服务业与城市服务业之间的差距,为全面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创造有利条件;四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参与我国农村服务业,增加总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2、抓紧制订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要使农村服务业得到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以工补农、以农促工”的发展理念,按照“抓二带一促三”与“抓三带一促二”相结合的思路,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要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有计划地在全市建设了一批粮、棉、油、瓜果菜、肉禽蛋、种子等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产品的生产基地。在搞好一定区域内农业经济综合开发的同时,重点抓好几个主导产业,特别要把一种或几种产品做大做强,切实做到批量大、质量好、货源稳,有利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创造品牌,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要立足于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积极实施品牌兴农工程,引导广大农户参与到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中来,实行品牌化经营,培植一批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品牌,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叫响“**特产”口号;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按造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全部严格实施标准化,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3、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要大力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鼓励分散的农户结成合作社与各类龙头企业进行交易,切实解决分户经营与统一市场对接问
题,让农民进入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领域,使合作社的产品直接进入超市等销售网络,从而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要以种植、养殖优势为基础,着力拉长贮存、加工、运输、销售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业效益。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按造“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积极鼓励依托农村贩销大户、经纪人和生产大户、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村现代生产经营主体,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供销等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利用各自的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社,并在其中选择和培育一批优势明显、运行规范、带动辐射作用大、市场品牌叫得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示范单位,在买、卖、销、等各个环节发挥作用,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参加农业合作组织带来的好处。
4、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围绕我国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要着力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一是大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带动鸡、牛、羊、猪等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二是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巩固和发展我国全国粮食基地优势,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三是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的深加工,带动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和食用菌基地建设;四是大力发展林果加工业,进一步提高林果产品的附加值。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制订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基地和农户签订服务和购销合同,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发展目标。要不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努力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拓展农业功能,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大、带动辐射面广、精加工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延伸到农村一线,实现企业技术、资金优势与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源的有机结合。
5、抓好市场建设。按造“内建市场、外设窗口”的原则,继续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市场基础功能配置。在农产品主产区、传统集散地、交通要道或城镇驻地,建成大量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和专业市场,通过乡镇农贸市场、大宗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城市综合农贸市场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县乡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散功能强、辐射面广、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让农产品货畅其流、实现增值。继续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流通业态,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促进农村地区流通设施升级,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生活服务体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建立覆盖乡村、服务规范的新型流通服务网络,形成集科技服务、信息交流、消费服务、文体娱乐、医疗服务、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我国区位、交通和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加快构建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在内的现代物流体系,使我国农副产品真正实现“物尽所值、货畅其流”。
6、切实发挥政府在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主体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长期存在是我们的一大特点。要按照各级政府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口
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服务供给,逐步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度,为各类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的要求。一是要继续加强农村通讯和“路水电气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产品流通设施和消费品市场建设,促进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二是要依托和利用现有供销、农技、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便捷、通畅的信息通道,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延伸信息服务范围,推动城市技术、信息、指示灯愿向农村传递,构建农业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包括技术、信息、加工、运输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配套服务。三是要突出抓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培育发展劳务市场和中介组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小城镇、大中城市和国外转移的步伐,实现由本乡本土向县外市外、由零星盲目向大批有序、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由打工挣钱向回乡创业的转变。要规范劳动者、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进一步打响**劳务品牌。四是要着重建立健全联通市、县、乡三级的畜禽、农作物病虫害监控防治体系,确保农副产品生产安全。要整合技术服务资源,将全市农业、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的技术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要进一步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整合各级各类检验检测设备的力量,建立农业、畜牧、质检等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重点蔬菜、畜禽、林果生产区建立快速检测点,实现农副产品生产、运输、加工各个环节全过程、无缝隙检验检测,确保农副产品的优质、安全。
7、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农村服务业最缺的是人才。因此,要重视培养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及时调整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结构,为现代服务业多培养适用人才。以“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工程”和“阳光工程”为重点,制定农民培训规划,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育新型农民,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发现、培养并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重实干的农村服务业的业务骨干, 吸引服务业人才向产前产后集聚, 从而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服务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发展滞后,比重偏低;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等,对此必须进行坚决整顿和规范。
[abstract]Servic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rket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a's service industry is currently the main problems are: the overall size of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is lagging behind;Services internal departments unreasonable structural imbalance;development lags behind the proportion of low;service support system is imperfect, which must be resolutely rectify and norms.[关键词]服务业 比重 发展水平协调 完善
[keywords]serviceproportiondevelopmental levelcoordinateperfection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
一、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状况
如今,在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最高值的同时,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不仅低于中等收入和发达收入国家,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2005年至2010年,服务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增长是逐年降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十一五”规划中服务业指标未达标的问题,这与营业税改革不到位密切相关。”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必须痛下决心,改革营业税。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服务业发展也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建议,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大力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对此,《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经提到,在“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目前,我国服务业中除商贸餐饮、居民服务和公路运输外,多数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当较低。“条条”管理形成的政企不分、行业垄断现象比较严重,市场准入的限制比较多,竞争不充分。改变服务业进入难、管理松的状况,实行公开透明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增加
竞争主体,提高竞争力。要加快形成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等形式进入这些服务行业。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
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
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长期以来,一些应当作为产业化经营的服务业领域,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办,因此服务业的许多行业缺乏自我发展活力,“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服务仍有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还较慢。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
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
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三、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
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底子薄,经济处于转轨期,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过多的行政垄断与市场准入限制,金融体制改革不彻底等,因此,要进行体制创新,以形成服务业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国有经济在一些新兴服务行业的垄断,严重抑制了民营经济在服务行业的发展潜力。放开市场准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释放民营经济在服务业领域的竞争与发展能力,势必会快速推动我国服务业各个领域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1)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2)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3)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2.加快内部结构调整,推进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一方面与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经济整体结构存在的问题有关。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体制创新,解放经济内生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1)在体制上,要打破行政垄断。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层次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即在于存在行政垄断等体制性障碍。因此,通过市场化改革,降低进入壁垒,通过引进竞争者
和竞争机制来破除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是当务之急。
(2)在机制上,要构建专业化分工体系。从经济演化角度看,生产者服务的发展原本就是代表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因此,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环境的引导,从机制构建起整个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无疑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
(3)在政策上,要给予平等制造业的发展条件,消除歧视。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没有生产者服务支撑的商品生产业既是难以持续,也是难以形成竞争力的。发展条件的平等,将会促使制造业更好的发展。
3.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
(1)一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决定了其服务业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我国服务业水平低,与外国服务业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上的差距较大。因此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服务产业。随着社会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科学分工的合理化,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成为上农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尤其是金融、咨询、信息等行业,没有高科技手段是难以实现的。
(2)科技进步是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也是工业化国家在国际服务业中占绝对优势的原因所在。我们要把那种认为服务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观念改变过来,真正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观念;也要大力提高服务业的科技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智力型服务人才,大力加强服务领域的科研工作,加强对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和了解新科学、新技术。
(3)此外,应积极推广新科技、新知识,对不同行业,分别提出科技含量的标准,从制度上确保科技的推广,加大对服务业科技的投入。
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比2009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并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提升到“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的高度。《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还特别指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将迎来难得机遇。”社科院财贸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分析称,宏观政策环境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深度和广度将加速拓展。与此同时,明显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也进一步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我国服务业的将会更完善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浅议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康学敏文献来自:管理世界2000年第04期
[2]《服务行业排队论问题分析》张蕊文献来自: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06期
[3]《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
央委员会 2010年10月18日
第四篇:服务业的标准化研究论文
前言
服务业是我国发展较快的产业,其作用越来越明显,也逐渐受到重视。服务业标准化是服务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能够有效地提高服务业的效率和质量。服务业标准体系建立是服务业标准化的基础。由于服务业涉及面广、结构复杂,导致服务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也相对困难。下面从产业社会功能的角度理清服务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关系,分析服务业的结构,并结合标准体系的要求,研究服务标准体系。
1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服务业一般定义为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在实际应用中常与第三产业等同。服务业是在农业和工业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将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产业。
对我国行业的分类,属于服务业的有:F批发和零售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H住宿和餐饮业,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J金融业,K房地产业,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O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P教育,Q卫生和社会工作,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以及A农、林、牧、渔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中属于服务业的部分。可见服务业不是单独的某个行业,而是交织在各个行业中,在大部分行业中都能看到服务业的影子。
近年来,服务业的产值在GDP的比重也逐渐提升,初步核算,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赶上了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量做了近一半的贡献。
根据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的结果,到2008年末,在上海市共有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单位41.7万个,其中第三产业单位数31.3万个,占全部单位数的比重的75.1%;在湖南省共有产业活动单位33.15万个,其中第三产业单位数25.44万个,占全部单位数的比重的76.7%,有个体经营户289.95万户,其中第三产业个体户235.16万户,占全部个体户数的比重的81.1%;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产业活动单位13.97万个,其中第三产业单位数12.61万个,占全部单位数的比重的90.2%,有个体经营户67.11万户,其中第三产业个体户63.06万户,占全部个体户数的比重的94%。从上面数据看出,从事第三产业的单位数量占所有单位总数的大部分,如果将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看成服务型单位,这个比例还将升高。
2服务业的功能分析和发展趋势
各个产业在社会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只是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在农业社会,是由于生产力、科技原因,食物的短缺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农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产业,因此农业等第一产业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那些简单的手工制造业、小商业已经存在,只是发展程度不高;到了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农业能够保障人们的生存,生产生活物资的短缺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社会迎来了第二产业发展的高峰,制造业、建筑业等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二产业的生产力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即生产出的产品够用、建造出的房子够住、修建出的公共设施趋于完善。为了保持社会功能的完整性和闭合性,这时社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需求:
一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产品生产出来后,需要进行运输、销售才能到达使用者手中;设施设备建造出来后,需要有专业的服务来维持其运行;房子修建好后,需要有水、电、煤气供给,物业管理,公共配套服务,才能正常居住;公共事业,如公交、教育、通信、广播、医疗、美容美发等需要持续服务,才能正常运转。这时需要服务业维持社会运行。
二是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调节。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不是由于生产力正真过剩,而是由于社会生产的不协调、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而导致的经济现象。经济信息反馈与分析、经济调控是合理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因此需要信息产业、咨询产业、金融产业等服务业对经济进行合理调节。
满足上述需求后,能够使社会的功能完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了社会的神经系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社会的循环系统,商务服务、以及各种公共服务是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金融服务成为了社会内分泌调节系统。服务业是社会的“软”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有机结合,形成闭环,社会在经济上的功能才具有系统性。
相对于农业和工业,服务业的重要性常常被弱化,因为农业和工业是服务业的基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农业和工业的落后,人们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农业和工业上,以保证人们的生存需要。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社会的主要矛盾随之转移。而发展服务业是完善社会功能必经途径,能够使得社会运转得更加顺畅,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因此,服务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将会逐渐提升。
3服务业发展的新特点
服务业随着其发展将出现一些新的特点,表现为:
(1)服务业基础性作用增强。服务业作为社会运行的重要支撑,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了社会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生产服务已经成为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物流服务、生产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租赁服务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活服务已深入生活,如社区服务、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社会如果离开服务业,生产生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2)服务业的项目趋于专业化。由于社会的发展,社会事业也趋于专业,需要有相配套的专业服务进行支撑与保障。如电子商务、增值电信、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地理信息、动漫游戏、检验检测、气象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其专业性不断增强。
(3)服务业的整体趋于系统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业越来越系统化。例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购物涉及的售前服务、售后服务、物流服务、网络支付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是有机结合的,成为服务体系。服务业不是孤立的产业,其内部的结构将越来越明晰,与其它产业之间的联系也将越来越紧密。
(4)服务业的趋于产业化。随着服务业的系统化与专业化,其规模也日渐扩大,导致了服务业的产业化。某些服务行业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企业,大型的服务型公司也相继涌现,竞争也日趋激烈。例如金融服务业中,各大国有银行的业务量不断攀升,民资银行也逐步进入金融业,金融服务产业竞争规范化,发展区域完善;快递业出现了几大快递公司,用户量逐渐扩大,竞争也比较激烈,形成了快递产业。
服务业出现的这些特点,说明其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其社会功能也趋于完善。在此基础上,迎来了服务业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产业发展的重心向服务业倾斜,暴露的问题也就越多,下面就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4服务标准化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效率低下成为服务业发展的制约。
服务对象的感受是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问题成为服务业中矛盾突出的点。很多顾客缴费后得不到相应的服务,或者由于服务效率不高,顾客排队等待时间长而导致服务体验下降,或者由于服务标准不明确导致现场混乱,或者由于服务态度问题发生矛盾。这些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机关行政单位的服务态度恶劣的问题,旅游行社和导游宰客现象,通信服务中骚扰信息问题,航班服务不达标等。服务质量问题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障碍。
服务效率低下是服务业发展的另一问题。由于服务对象的规模不断增大,对服务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服务业的效率普遍达不到要求,各种排队等待服务的现象很普遍,例如医疗卫生服务,银行服务,公共交通服务等,而且滋生了类似“黄牛党”的排队倒票等非法业务,服务效率不高是产生类似问题的原因之一。
服务标准化是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解决服务业中出现矛盾的新方法。服务业标准化的作用有:
(1)制定服务评价准则,提高服务质量。服务业通过制定服务评价体系,对服务提供者进行打分,衡量服务质量的好坏。有了评价标准就能客观地判断服务好坏,从而有利于消费者选择更加优质的服务,使得服务业的竞争更加合理,以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服务标准化还有利于服务业的品牌建设,提高市场对服务的满意度,促进服务业良性发展。
(2)获得服务最佳秩序,提高服务效率。服务业通过制定服务标准流程,减小服务双方的沟通障碍,提高服务效率。
(3)建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奠定服务自动化的基础。如果一个行为是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可以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建立流水作业线,采用自动处理技术,以减小劳动强度。标准化是服务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
(4)提升服务业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功能的完善,标准化能提升服务业的质量与效率,有利于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由于在服务业中的显著作用,标准化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受到了政府、企业等部门的重视。在一些行业已经出现了服务标准化试点,例如旅游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等。通过标准化试点带动地区服务标准化的发展也成为了标准化的一种模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服务标准化将会成为以后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5服务业的标准体系
根据功能建立不同的标准子体系,标准子体系应该涵盖服务业的各个子行业,如信息、运输、商务、公共服务、金融等各个服务行业,完善标准体系才能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标准体系一起构成闭环标准系统。
二是从服务业的微观企业角度。企业提供的服务,是以完成某项服务为目的,通过一定组织和流程,完成这项任务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应首先确定目标和任务,然后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设置好服务流程,最后引导消费者完成服务,例如医疗服务,以将病人治好为目标,以为病人提供诊断和治疗服务为任务,设置好各个科室,制定挂号、排队、门诊、治疗、结算、转院、出院等服务流程,由导诊机构或人员引导病人完成医疗服务。
服务标准体系应从系统的角度,覆盖服务的各个环节,包括服务前准备、服务引导、服务流程、服务完成、服务质量、服务评价、服务改进等。应尽可能考虑到不同行业中的差异,考虑到每个细节,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服务业标准体系是服务标准化的基础。完整、闭合的标准体系能够引导服务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研究标准体系的构建:
一是服务业的宏观社会角度。各个产业都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功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并发挥作用。社会的系统性就要求各个产业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闭合的系统,以维持整个系统的存在。第一产业是农、林、牧、副、渔,是为社会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的产业,即提供粮食、原始生产生活资料;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等,为社会提供生产资料、工业产品,是形成社会硬件设施的产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指服务业,可以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是维持和调节社会运转的产业。服务业标准体系应该适应服务业的社会功能,从完整性出发,服务业标准体系应该分类合理。
结语
本文认为服务业是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起到维持和调节社会运转的作用,能够与第一、第二产业一起有机结合,形成闭环系统。服务业的重要作用和发展特点需要标准化,应根据服务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以促进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篇: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
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
为推动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助力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进行了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对于晋城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是应对晋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自1999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社会后,各种老龄问题同步呈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晋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4万余人,约占晋城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5%,并且以0.4%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虽然晋城市老年人口比例略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养老问题依旧不容忽视。晋城市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老人数量多,老年家庭空巢化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逐年增高,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受到巨大冲击。人口老龄化是晋城市乃至全国都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已经刻不容缓。
(二)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是晋城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晋城市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经济发展对煤炭过度依赖,致使产业结构单一、三次产业比例严重失调。当前全国环保形势严峻,晋城市面临的转型压力日渐增大。健康养老服务业不仅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而且涉及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产业幅宽。同时,晋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紧邻中原市场,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是晋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是满足晋城市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的客观要求
随着50后、60后逐步进入老年人阶段,以及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越来越明显。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包括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学习、旅游、再就业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虽然晋城市的健康养老服务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养老工作专业服务力量薄弱、养老机构层次较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水平的老年人的需求。
二、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思路及途径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做好居家、社区和机构三种传统养老模式,着力打造“景区+医疗+体检养生”“景区+文化”“农家乐+健康养老”三种新型健康养老模式,实现健康养老服务业多元化发展。
(二)基本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具有晋城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与养老产业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初步形成以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康复治疗等为特色的养老产业基地、集群雏形。努力使晋城成为国内知名的养老服务改革区、现代宜居健康养生养老目的地。
(三)推进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途径
晋城市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应从“保基础”的公益性养老事业和“提档次”的市场化养老产业两个层面来进行规划。在事业层面要加强政府引导,继续加大投资,拓展服务,做好“保基本、兜底线”服务工作。在产业层面要依托本地资源,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着眼中原市场,致力于打造中原地区“候鸟老人”避暑养老地。
1.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扎实做好基本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主要在家居住,由社区和社会提供一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养老模式,目前有90%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一要坚持政府主导,制定居家养老的发展规划,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协调和监管工作,对居家养老给予政策支持。二要完善居家养老的配套服务机构,形成就近、便捷、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培训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2.以社区养老为依托,搭建全新养老平台
社区养老是指依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服务,使老年人不仅可以得到家人的照顾和陪伴,还可以获得社区专业机构的服务。一要提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水平。二要健全健康医疗服务网。三要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对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的人员开展集中培训,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组织志愿者为老人做好看护和日常服务。四要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要求,对老旧小区和纳入特困供养等范围的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3.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壮大社会养老力量
机构养老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重要补充,它通过专业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日常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一要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通过招标引进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或者机构进行合作,促进晋城市养老服务业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将农村老饭桌、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养老机构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二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从事养老服务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养老经济中来,逐步扶持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品牌辐射示范效应大的创新型养老服务企业。
4.发展“景区+医疗+体检养生”模式,打造健康养老福地
一要依托生态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避暑度假养老。利用夏季凉爽舒适的气候特征以及生态环境优美的健康养老优势,多层次、高标准发展避暑度假养老产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建设多种形式、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需求。重点依托蟒河、王莽岭等大景区,打造森林避暑度假健康养老新品牌。二要提升景区养老的专业化水平,凸显特色服务,延长产品和产业链,逐步建立起本地品牌,实现规范化发展。三要为老年人量身打造医疗保健服务。在景区大力推动医养结合,以中药材和有机产品种植为依托,发展中医药养生养老,针对不同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建立不同的服务项目。
5.发展“景区+文化”养老模式,引领文化养生养老
以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民俗资源为核心,开展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一是发展古堡文化养老服务,要将沁河古堡群的旅游产业和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探索开发具有晋城特色的古堡文化养老项目。二是发展民俗文化养老服务,以本土风情、习俗、特色表演和饮食为基础,依托炎帝陵、司徒小镇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景区,发展具有本土氛围的民俗文化养老服务。三是发展宗教文化养老服务,依托聚寿山、青莲寺、珏山等探索开发佛教及道家文化养老基地。
6.发展“农家乐+健康养老”模式,打造休闲养老基地
要以田园风光、农事体验、乡土风情为基础,发展农家乐式的养老模式。以全域旅游为引导点,借助农家乐,大力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区、大型农庄、水果采摘园,促进休闲观光度假与健康美食产业深度融合。要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品牌特色,着力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引进专业人才对农家乐给予指导,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老年人认识并接受这种养老模式。
三、推动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全面开放、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主体、市场繁荣、长效机制的发展格局。市委、市政府应将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市、县两级要分别成立专门的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指导机构,并细化各有关部门的职责,通过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合力。政府要承担“保基本、兜底线”的责任,做到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广覆盖。同时还要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养老需求难以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在强化政府主导的同时,要不断放宽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市场准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多层次、多类型市场主体,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健康养老服务业。
(二)正确处理健康养老服务业与其他元素的关系
单一的养老院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我们应该有新的方式和新的服务模式去满足市场的需求,否则就会出现供需错位。多产业融合的“养老+”模式,则能满足新常态下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需求。要发展养老+互联网、养老+医疗、养老+旅游、养老+农业、养老+体育、养老+地产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通过不同业务的互相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弥补当前养老服务不盈利,影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为健康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严禁出现部分企业借“养老设施用地”变相进行商业地产开发。
(三)正确处理服务本地居民与开拓周边市场的关系
晋城市自然资源禀赋好,在满足本地人康养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主要是面向河南等中原地区人群,满足异地养老需求。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深入宣传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重要意义和支持政策,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孝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同时,要加大营销力度,对外大力宣传晋城市养生养老的优势,聚焦“养生、养心、养老”,打造“康养晋城、夏养晋城”品牌。通过加强招商引资,与国内外知名养老机构的合作,引进经济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模式成熟的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实现高位嫁接、高端发展。积极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健康养老机构或运营机构,吸引外地老年人来晋城养老休闲,扩大晋城健康养老服务业在中原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四)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健康养老服务业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前期投入很大,产业做成熟需要很多年,这就要求制定好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从远期发展考虑,要整体规划,以打造养老养生基地为目标定位,瞄准中、高端养老人群需求,以高视野、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基地、功能区等载体,并在市场准入、财政资金、土地供给、税费减免、人力资源等方面对健康养老服务业给予大力支持,为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顺应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健康养老需求不断升级的要求。在近期要集中精力做好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政府提供补贴、专业团队服务,逐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扶持发展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发挥社区养老对居家养老的支撑作用。
(五)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城市养老和农村养老都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必须统筹推进。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发展,城乡之间老年人的流动性也在加大,城市和农村养老也互相交织,但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工作推进上,必须尊重城市养老和农村养老的差异性,把握其特点规律,分类施策。就城市而言,老年人分布集中、经济基础好,养老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因此应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更多的要依靠市场主体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农村老年人分散居住、经济状况较差、不愿离乡,公共服务设施短缺、市场化程度发展不足。因此在农村养老上,要更加强调政府的责任,统筹安排农村养老机构建设、管理服务标准和建设运营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充分运用当地资源,结合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养老服务。
(六)正确处理放大资源优势与提升服务水平的关系
健康养老服务业点多面广、产业链条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环境,是未来的朝阳产业。晋城市要依托优势资源,不断优化服务,加快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养老服务横跨政府、市场、社会,涉及多个部门,纵向联系市区街道各个层级,事关全社会,需要总体设计,系统推进。要不断丰富服务的内容、建立服务的标准、培养服务人才、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指导,通过不断优化服务,为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