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昌丹青文化原创作品】论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与实践[模版]
论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在工程施工项目中,工程管理尤其是现场工程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与环节,工程建设是否能够顺利完工,且保证良好的质量,在一定层面上受现场工程管理情况的影响。所以,为了确保工程施工的效率与质量,施工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对现场施工管理予以高度的重视,且对其优化与创新。鉴于此,文章将对施工现场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现场工程管理进行创新,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现场工程管理水平,且确保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施工现场;工程管理;创新
所谓的现场工程管理,指的就是依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合理的管理,继
[1]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实际工程施工工作中,现场工程管理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在其中存在诸多问题,使得现场工程管理的作用无法充分展现出来,且对工程施工的质量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现场工程管理进行优化、创新,以提升其管理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1.施工现场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要素,施工现场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由人完成的,且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作品”。而若要打造出一个质量高的工程,就必须要求施工人员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且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然而,在实际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的施工人员都来自于农村的农民工,其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且缺乏良好的纪律意识;在工作过程中,无法有效地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荣辱与共的团队气氛。另外,在职责划分上,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彼此间存在一些差距,而这种情况对现场施工管理的有效开展,极为不利。对此,就需要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展开合理的管理。1.2现场管理安全问题
在工程施工现场,往往会存在一些安全管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现场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构建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或者是成立安全小组,以便对施工工程现场的安全问题进行管理与监督。然而,由于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较为复杂,除人为因素以外,一些客观因素同样
[2]能够引发安全问题,或者是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这种情况不但会威胁到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将影响工程的顺利开展,所以,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旦涉及与安全有关的问题,都可以采取一票否决制,切实做到“安全第一”。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而,在施工队伍安全保护上的资金投入有限,也并非依据施工的特点与施工的环境,开展针对性的安全预防措施,进而使得施工现场始终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同样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部分施工单位并未对施工现场附近的环境加以保护,如此一来,不但违反了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制度,同时也极易引发附近居民的不满,最终对施工单位本身的发展带来影响。1.3工程管理技术滞后
近些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工程建筑领域也先后推出了各种新的施工技术;但是,在工程管理技术方面,依旧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化工程施工的要求。现如今的一些现代化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工程,对现场工程管理有较高的要求,项目与项目之间、组成部分与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性,相较于之前而言,更为密切。因此,这就要求现场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清晰、准确、快速的处理各种工程信息,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且提升工程建设的效率。但是,由于施工单位在工程管理技术方面的滞后性,使得现场工程管理人员无法有效的处理各种信息,特别是在工期极为紧迫的情况之下,亦或者是在面对重要客户的过程中,常常显得捉襟见肘,而这一情况必然会影响工程
[3]建设的周期,导致施工资源的浪费,最终对施工单位或者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此外,现场工程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尚未掌握各种先进的施工管理技术。2.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
2.1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与创新
对施工人员开展有效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现场工程管理内容,这主要是由于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两者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因此,需注重对施工人员的管理;而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人员应突出自身的管理创新意识,且在施工单位及其领导层间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荣辱与共以及严格遵守各项纪律的文化气氛,进而从总体上提升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且使其树立责任意识,从而更好的开展现场施工工作,并自觉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检查,降低质量问题的发生概率。另外,施工单位应不断引进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管理人员,且对现场工程管理者予以有效的培训,引导管理者开展管理创新与实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管理者的专业素质水平,保证现场工程管理的质量。比如贵州一建筑企业为提高现场工程管理的专业素质水平与管理能力,定期组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再教育”活动,且号召大家踊跃参加。2.2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创新
在施工过程中,若缺乏完善的现场工程管理,且因此而带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将对施工单位或企业的形象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将导致经济上的重大损失。所以,在开展现场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进一步强化工程安全管理的创新与优化,这不仅可提升工程施工管理的效果,并且也是一个安全施工的保证。因而,施工单位在开展现场施工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主动采取各种安全措施与安全手段,经由创新的理念、完善的布局,来最大程度的提升工程安全管理的水平,且尽可能地降低或者是避免“危险源”的存在,对施工现场的各个安全管理“死角”予以合理地处理,最终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出现,真正提升施工[4]现场的安全管理。例如施工单位可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强化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由于现今的环境愈来愈差,所以,要求施工单位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在现场工程管理过程中,强化对环境的保护,降低废水、废弃的排放量,大力打造绿化工程。
2.3注重对施工管理技术的创新
优化创新施工工程的管理模式,首先就必须表现在施工管理技术方面,并且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极为快速的发展,且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建筑领域亦是如此。施工单位或者是企业应该跟上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开展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构,极力应用各种信息技术与手段,以此来最大限度的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效率与水平。此外,现今的工程管理不单单只是一门简单的科学,同时还是包含了诸多学科、诸多领域的知识。所以,施工单位或者是企业不但要对现场管理技术进行优化创新,同时还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在聘请管理人员时,不但要求其具备丰富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同时还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便有效发挥管理人才的内在潜能,切实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3.结束语
综上所述,若现场工程管理质量好,将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促进工程的顺利开展,且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施工成本,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反之,将可能影响工程的工期,导致施工资源浪费,且影响工程质量。所以,施工单位必须切实做好现场工程管理工作,对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有效处理,且进行管理创新,从而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最终保证施工的品质。【参考文献】
[1]宋涛.浅谈现场工程管理中的创新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2,(29):145-146.[2]陈瑾.试论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5):670-670.[3]梁一男.浅析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管理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5):198.[4]黄锡游.分析工程管理中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管理[J].中华民居,2012,(5):325.
第二篇:班组文化的创新与实践
班组文化的创新与实践
班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班组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班组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成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体现班组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行为现范.共同观念和凝聚力。
班组文化建设就是要以人本管理为中心,以树立班组团队精神为核心,以强化班组管理为重点,以打造安全、质量文化为主线,以节约、创新为突破口,以实现自控型和谐班组为目标,确保企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班组文化的创新与实践是企业文化建设研穷的重要课题,也是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保持企业基业常青的重要环节。
内化以“团队”为核心的班组精神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核心
一个班组就是一个团队。班组长作为班组的灵魂,是班组团队的引领者,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者、管理措施的落实者,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才能以文化人,以魂铸人,内化于心,引领众人。班组精神建设集中体现为一种团队精神,而团队精神必须做到群体认同。因此,要在发动职工征集岗位精神和人生格言基础上,提炼班组精神,形成进取向上、追求卓越为核心的班组团队理念,并通过思想上互帮、作业上互控、技术上互教、生话上互助,营造“在一起共事是缘分、互相支持是情分、干出成绩是福分”的和谐“小家”氛围,树立“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理念,从而把团队精神融入到具体工作岗位之中,成为班组全体成员的共同行为导向。
固化以“四化”为标志的班组物质文化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基础
当然,班组团队精神不是抽象的,必须通过建设优秀的物质文化显示出来。有专家提出评价班组物质文化“四化”标准是:一是班组环境学习化。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为载体,通过开展学技练功.技术攻关、读书评书等话动,使班组职工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引导职工感受学习的快乐,在班组着力营造学习、进取的文化环境。二是宣传阵地齐全化。班组有职工学习园地、宣传橱窗.阅报栏等齐全的宣传阵地,并坚持做到形式设计新颖,内容常换常新。三是文化活动群体化。经常因地制宜地在班组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四是班组管理民主化。提高班组民管会的质量,使班组内任务公平、班务公开、奖惩公正,职工心平气顺。
优化以“创新”为重点的班组管理机制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重要途径
班组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以新视角、新理念审视、探讨新形势下管理工作的新特征、新方法,才能适应新体制的要求。一是重在服务,提升班组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车间(科室)必须设专人负责班组建设.要把班组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议程,认真研究班组建设规划,调查分析班组建设现状,解决班组建设中的倾向性问题。车间(科室)要扎实有效地抓好班组建设,组织落实班组建设规划,指导帮助班组健全管理制度,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班组的帮促转化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班组建设中的问题。二是重在以人为本,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现代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人本管理、知识管理的新经济时代,也就是以软约束为主的文化管理时代。一方面要注重刚性管理,从严治企、依法治企,严制度上标准,严规章上水平,确保班组管理有序可控;另一方面要尊重职工人格,增大管理的亲和力、凝聚力,激发人的热情和潜能,为职工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搭建舞台,使企业发展愿景与职工抱负目标同一,培养自信、自立、自律的职工队伍。三是重在基础,促进班组管理达标。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是企业基础管理达标的具体体现。当前,要完善各类“达标”标准,加强民主管理,发挥班组“五大员”骨干作用,做到“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促进班组基本管理素质的提高,激发职工学标、对标、贯标、达标的热情,培养职工现场作业依标对现的自觉性,促进班组基木作业达标、基本制度落实、基础管理到位。
外化以“习惯”为标志的职工行为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手段
企业文化理念要变成员工的良好习惯,并不是一瞅而就的,需要强化“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的意识,将企业文化理念引入班组管理实践,把班组管理从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层面,从理念层面上升到自觉习惯。一要自觉“养成”问问题学习的习惯。通过向问题学习,总结经验,找准差距,以训促学,打造学习型班组。二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常态习惯。日常精细管理,要体现“最高标准是全员标准,最佳状态是常态”的境界。要借鉴“五常管理法”(或称5S管理法,即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扫,常清洁,常素养),“养成”良好的常态习惯。实际上,海尔的OEC管理法中的区域管理法就借鉴了这一做法,在5S基础上又加了一个安全,变成“6S”,正是坚持“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精神和“小球滚斜坡”精神,才成就了今日海尔的品牌地位。三要自觉养成精细“执行”制度的习惯。要坚持“执行高于一切”,通过建立和完善执行力文化,把精细习惯体现在班组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在系统化的每一个流程作保证。为确保标准化作业,做到“工作讲程序、作业讲标准、行动讲纪律、落实讲考核”,把职工学先进的热惰和干劲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动。
强化以“精细”为特征的班组长综合素质提升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保证
班组长既要管又要干,这是班组长特征和素质要求。杰出的班组长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丰富的现场管理经验,正确的作业管理方法,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打造精品、建设一流职工队伍素质要求看,班组长综合素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业务要精。就是业务技能精湛,特别是要熟知本工种作业程序、工艺标准和规章制度,要具备熟练应对各类突发问题的能力。因此,班组文化重在建设,努力提升班组长队伍任用机制。要建立和实施班组长培训、考核.选拔、管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真正把安全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同志放到班组长岗位。同时,明确界定班组长在管理中的责任权利,保证班组长管得了、管得住、管到位、管得好。另一方面,管理要细。班组长在工作中必须用心细密,管理精细,考核严细,把关仔细.工作抓细,才能做到细中求真.细中求深、细中求实。因此,作为班组长考虑问题要全面,要抓环节中的主要矛盾,制定各项工作预案,作业怎么干,谁来干,干到什么程度,要心中有数。只有预想周密,才能确保班组实现“五好一准确”,以精湛的能力,带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精干队伍。
总之,班组文化的创新与实践是一次系统工程,它是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人、机.料、法、环、信诸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企业有效的经营体系。是企业经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第三篇:税源管理实践与创新
前言
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离开了税源管理,税务部门就会丧失依法征税的主动权;提高税收政策的落实,税收收入的实现,税收计划的制定也就无从谈起。然而,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地方在推进征管改革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征管查职能分离,把税收管理职能人为地分割到各个环节,导致了“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使税务机关对加强税源管理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
2004年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以来,经过不断探索,税务系统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34字税收征管模式,税收征管工作重心向税源管理实现了战略性调整,以税源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全面推进,各项管理措施相继出台并得到积极落实。为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高和税收收入的快速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在强化税源管理的过程中,各地税务机关积极吸收一切先进的管理思想,广泛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在税源管理上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税源管理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税源管理的运行机制不断优化,税源管理的措施手段不断强化,税源管理的内外环境不断改善,税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在此基础上,对税源管理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进行理性认识,历史回顾,辩证分析,系统梳理,对于进一步推进税源管理的探索和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税源管理实践与创新》一书,在充分借鉴汲取近年来税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贴近税收征管实际,对税源管理的基本认识、相关因素、制度体系、调查分析、分类管理、互动机制、动态监控、信息化建设、社会化协作、管理绩效考核等10个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探讨和研究。总体来讲,既有对我国税源管理历程的历史回顾和经验的系统总结,又有对税源管理现状的客观分析和趋势的前瞻预测,更有对税源管理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方法的科学界定。既贯穿了一般意义管理的基本内容,又体现了税源管理的要求。力求做到理论性、创新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该书结合工作实际对税源管理进行研究,是一个新的尝试。但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纰漏。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财税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广大税务工作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008年12月
第四篇:管理会计实践与创新探讨论文
1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实践应用
(1)从精益管理到互联网、移动设备、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大数据为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企业的管理从本质而言还是人财物和供产销的管理,但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的宗旨、工具和方法都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如大数据为企业管理层在对当期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考评时可以更合理地配置资源和优化决策。同时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的精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企业内部之间、企业和外部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精益管理也就不再局限于企业的内部,而是扩展到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使得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将浪费降低到最低程度;其次,众所周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就是价值创造,企业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一定会利用管理会计预算、控制和管理等内部系统的有效运行,而互联网大数据加速了企业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并在此融合的过程中强化了企业内部控制和流动性管理,使其能够支持企业能够健康和持续地发展。(2)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新热点。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为管理会计及其工具的使用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诸如集聚企业内部的小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的全面预算、互联网下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流动资金管理、通过不同的数据来源评价和分析来推动企业全面科学和合理地考核部门及员工的绩效,还有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分析和内部管理报告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应用热点。
1.1在大数据的依托下,管理会计的职能从管理控制
型转向价值创造型在当今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企业管理层自然会重新思考互联网技术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影响以及推动,进而更加重视管理会计功能的发挥。比如管理会计理念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数据共享,使传统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以及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此才真正成为现实,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优化升级,将企业的财务控制流程提至业务的初始阶段,使得管理会计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事中事后进行的控制与评价,而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全程管理。再如,数据共享可以通过企业财务体系的重新设计和不断完善,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各自的职责更加分明,为管理会计的职能从管理控制型转向价值创造型提供了数据基础、管理基础以及组织基础等,这样一方面将企业的业务活动由分散管理转为集中管理,具体就是从目标客户始发,及至最后追溯到供应链的外部供求系统来提供更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形成企业内部完整的供应链而实现全面的系统管理,推动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和技术创新,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1.2大数据推动了企业管理会计职能的实现有了更加多样的途径和方法
一般而言,企业流动性管理的重心是资金的管理,特别是整个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而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使流动性管理做到从企业集团的内部扩展至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整个产业环节,对流动性项目的应收应付、现金及存货等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加强流动资金的周转率,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是其一;其二运用大数据还会对企业的资金进行预测、预警以及做出科学合理的资金决策,进而确保企业有能力应对已知的法定义务和未知的潜在义务,从而更好地控制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其三在大数据条件下,管理会计已能够有助于企业精准控制成本,优化生产环节,对成本费用的构成进行实时监控,进而改进生产技术与生产流程,最终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最后大数据还为管理和内部报告以及部门和员工的业绩考评提供了数据支撑,这是因为管理会计作为内部会计,其关键职能就是通过搜集相关数据信息为企业预测发展前景并有助于作出相关决策,而在互联网条件下,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在实务中的应用,各类数据的收集变得全面与快捷,使企业更加精确地掌握各类绩效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从而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决策信息,也使企业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全面预算得以实现。
1.3大数据时代优化了人力资源成本,增强了企业人员岗位的匹配度
众所周知,市场的优胜劣汰导致的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企业成本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就是人力资源成本,特别是从事高科技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因其流动性较大,直接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由此不得不引起企业的重点关注。传统的人力成本管理的重点往往是放在人事管理和薪酬管理的后台,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人力资本管理可以轻易地将管理的重心从人才管理的后台直接转移至最前端———即招聘环节,就具体的操作而言,就是企业将个性化的人才招聘作为战略采购中的每一个个体,而繁荣的互联网社交化招聘为这种战略采购提供了便利,同时互联网还成为企业精准招聘的方式和迅速利用的工具。其次,还借助于互联网的云招聘模式获得的人才市场的价格行情数据还为企业进行精准招聘取得了可参考的比对价格,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成本。其三,企业还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全面分析,搜集和梳理被招聘个人的工作经历、专业背景等网络信息数据,精确识别有意向高素质人才的个人性格、职场能力和职业技能等等,高效快捷地寻觅到能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员工。
2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创新与拓展
2.1管理会计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相互结合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对大多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商业模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互联网电子商务也在企业的价值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的运用使得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企业的管理界面都已相互打开互通,以致过去价值链中的诸多环节可以直接忽略。在此条件下,管理会计要实现其管理的职能,就必须了解当前日益复杂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环境,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功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而互联网电子商务对管理会计而言,就是一个为企业实现增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中,比如大中型企业应当一个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也即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这个系统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前提,为企业管理层以及员工提供一个管理决策运行方式的平台支撑,而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为这个ERP系统的转型和持续升级提供着新的动力,将企业的产业资源向更市场化更有动力的行业领域加以流动和增值,从而使企业的产业结构得以不断地调整及优化。
2.2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的变化相互结合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应更注重战略管理,而这个管理工程却又离不开管理会计的运用和发展。战略规划、全球化、新技术等新环境的层出不穷,致使企业面临着巨变的竞争环境,在当今全球化一体化的条件下不可能置身事外,而动态性又是这个环境显著的变化特征。为了适应这种日渐变化的环境,企业首要的就是要去了解竞争的细节,知己知彼地去判断竞争对手每一步骤的行动,不断挖掘并且提高自我的竞争优势,准确地进行各种竞争战略的选择,而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就必得借助于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在具体的运行中,企业可通过以下管理会计措施来充分发挥其创新实践,诸如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战略风险和成本管理、内部重组及专业化资源整合、海外并购以及资本输出与文化融合。
2.3管理会计和跨职能团队的相互融合在当今任何一个现代企业,其部门职能、管理单元等在运营中都无法独立控制最终产品或服务,企业要在市场中取得成功就必须与下游目标客户、上游供应商、内部员工、投资人及至竞争者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由于传统的组织结构在运营管理中对突发的应急事件往往不能迅速作出反应,也不能清晰地了解各个程序间的相互作用依存关系,同样由于其局限性也无法做到预期项目的结果、变化以及改进,要解决此类问题就应建立一个高素质的跨职能团队,这是一个由跨越各职能部门界限和等级的人才而组成的小群体,其目的是致力于实现企业共同的发展目标。跨职能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内部成员彼此间经常沟通、精诚合作、相互支持、协调各项组织活动、充分挖掘开发技术潜力和科技创新,致力于研究、设计更好的企业产品和服务、将其推向市场及至创造财富。管理会计如果要发挥其职能作用,有助于企业实现提效增值的目标,就必须注重跨职能团队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供、搜集和评估跨职能团队的相关信息;帮助企业建立团队各阶段的目标、安排不同项目的轻重缓急;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性以及各职能技术型专家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参与团队的建设和完善,使得跨职能团队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第五篇:探讨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策略与实践
探讨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策略与实践
摘要:农机产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加快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和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农机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再上新水平,全面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如何提升农业机械科技水平,如何做好农机产业结构调整,将是农机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策略
前言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国家农业全面现代化的基础保证,作为农业先进科技应用推广的重要载体。农机工程科技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传统耕作力式下的农业生产成本,又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并从某种程度上改变我国的农机科技创新的体系建设与发展中的不足,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全国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将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可见,农机工程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2.农机工程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产量科学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它将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为农村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产品加工技术或重要手段。我国农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时期,土地流转的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和农业生产模式大规模涌现,农机工程与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其发展意义重大。
二、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中的不足之处
据资料显示,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方面,我国基本实现了主要生产过程的全程机械化,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60%至63%,但是仍然存在着主导产品技术水平不高和许多环节的短板等问题。农机产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异。
1.从行业角度分析。农机行业一些大企业有很大的规模化发展空间。而小企业而需要在细节与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
2.从产品角度分析。出现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中高端产品缺产出量不足的现象。如在一些主要农业机械产品中,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品技术上有待改进,特别是在大型化、精准复合作业、智能化等方面。
3.从全程机械化方面分析。在作业前端育苗以及种子处理方面能力不足,在粮食收获后处理环节。粮食损失、质量保证、统筹管理等方面还没有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
4.从生产过程中的角度分析。与土壤、水源、生态环境、生物质再利用、农机农艺融合等相关的生产过程与环节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改善。
5.从经济作物生产方面分析。随着劳动力的不断减少,经济作物的生产面临困境,如甘蔗、棉花、土豆、蔬菜、牧草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急需突破和解决。
三、提升农业机械科技水平的措施与方法
1.“互联网+”农业生产模式创新
基于以上问题和矛盾,农业机械技术和农机企业发展模式必须进行深刻变革,将现代农业生产提上发展日程,有计划地推进“互联网+现代农机”产业化发展。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基础,融合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3S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形成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时代将会到来。
2.科技创新提升农机供给侧能力和水平
(1)坚持农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是农业装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我国农业大发展、大变革的前题条件下,农机行业必须站在为农业服务的角度。主动思考,主动与国家农业发展方向融合,有效支持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2)国家提出的“农业装备制造的2025”战略,对农业装备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基于此,我国农机行业不能再是单一的“卖产品、卖服务”,而是“提供解决方案”,即为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不同作物、不同规模、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的现代农业生产解决方案。为此,各农机单位应因地制宜地为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程业务发展提出解决方案。在此指导基础上,坚持科技创新,提升农机供给侧能力和其水平的提高。
(3)在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方面。提供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从耕、种、管、收全过程的成套装备和解决方案。
(4)在粮食安全和粮食品质方面。进行粮食烘干和贮藏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并应用“互联网+高效烘干”,使作物烘干、储运、管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打造农机工程发展新模式。
3.加强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的人员培育
充分发挥各地区农机学会、科技组织的智慧和技术优势,将一些可利用的农机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各区域的经济转型和发展。做好学会、科学普及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工作安排,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提供成长的平台,以期更好的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四、总结
我国农机工程创新工作,在提高综合劳动生产率与农业产出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高效、优质、安全。因此,为全面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增产境收的最终目标,应从我国农业整体的基本国情与农机科技基础水平出发,与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相结合,遵循农业生产、农机科技的发展与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工程机科技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