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徽州古村落

时间:2019-05-14 00:2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赞徽州古村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赞徽州古村落》。

第一篇:赞徽州古村落

赞徽州古村落

【黄山日报】家住徽州斗山街 作者:江稳平2012.3.19 古徽州府所在地歙县,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徽文化和影响悠远的程朱理学的发祥地,也是曾经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神奇的徽商故里。而我一直居住的、被誉为“锦绣江南第一街”的斗山街,便是“出门包袱雨伞,归来腰缠万贯”的徽商荣归故里、聚族而居的地方。

从气势恢宏的徽州府衙前步入熙熙攘攘的中和街,再从举世无双的许国石坊(俗称“八脚牌楼”)穿过万世师表陶行知纪念馆,转入大北街徜徉20余米,便抵达斗山街西端入口处。

说起这条街的得名,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话说古时候有七块陨石坠落于此,连成一串珍珠似的七座小山丘,形似北斗七星,因此山名便叫斗山,这条街自然称之为斗山街了。

一色青石板铺就的斗山街呈“Y”形,分前街、后街和主街,全长约500米。斗山街高墙林立,豪宅连片,它是集古民居、古街道、故雕刻、古水井、古牌坊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实为影视剧拍摄、艺术院校师生写生的佳地。

斗山街不是一条商业街,整条街上没有一间店铺,那幢幢相连的古建筑,全都是徽商大贾的住宅。从西端入口前行短短几步,汪家大院便呈现在眼前。这座大院始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为典型的两进三开间上下对堂式徽派古民居。上房窗门上精雕细琢着葫芦、葵扇、鱼鼓、花篮、莲花、长剑、横笛、玉版等法器的“暗八仙图”,以及琴、棋、书、画“四友图”,体现了徽商对子孙后代寄予从小刻苦学习、长大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厚望。“五蝠捧月图”和“双鹤腾云图”,因“蝠”谐“福”音、“鹤”喻“长寿”,是寓有祝愿长辈高福高寿之意。下房窗门上雕刻的“九松图”,因“松”与“孙”谐音,取意为“九孙图”,表达了徽商对多世同堂、子孙满堂的向往。两厢走道槛子门上雕刻的十二月花,则暗喻了徽商对月月开花月月红利、一年四季财源滚滚的企盼。

汪家大院对面是“岳飞饮马槽”。相传爱国将领岳飞率部北征抗金,从杭州途经歙县,长途奔波至斗山街时,饥渴难耐的战马驻足不前,就在这时,地下突然冒出一股清泉,战马引颈畅饮,昂首长啸。从此,这股泉水永不枯竭。

歙县号称全国“牌坊大观园”,但在现存82座牌坊中,木质牌坊仅有2座,斗山街便有1座。从“岳飞饮马槽”沿着主街继续前行10余米就能看见它。关于这座牌坊的来历,还有一个与朱元璋有关的传说!相传元末朱元璋举事起兵,途经歙县,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随从在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匿的几块豆腐,但已经发酵长毛。因别无他物,随从只得将长毛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热给朱元璋吃。更糟糕的是由于元兵追杀,朱元璋又与部属失去了联系,一个人蜷伏在斗山街叶氏家的废园里。25岁便守寡的叶氏发现后,心生怜悯,趁夜深人静时将饭菜放入竹篮里,用绳索从楼上吊下去供他充饥。七天后,元兵败逃,朱元璋才从废园的草堆中钻出离去。朱元璋称帝后,不忘徽州这位救命恩人,于是下诏叶氏进宫。然而,叶氏以节为重,宁死不从。朱元璋闻后感叹不已,特降旨旌表,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造了这座“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的木质牌坊。

杨家大院是斗山街最大的民宅,也是徽州古建官邸民居的代表作。两块精致又厚重的“上马石”像侍卫一样伫立于豪宅门口,门楼上石雕的传统戏剧人物栩栩如生。杨家大院粉墙黛瓦,古色古韵,马头高墙,飞檐冲天,雕梁画栋,典雅工丽,天井洞开,美轮美奂。三进串连结构的大院内待客厅、樵楼、厢房、书房、后花园应有尽有。原来这杨氏先祖在明代曾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和外交部长,所以这座宅院排场如此硕大。

建于清初的许家厅与杨家大院毗邻,但它却是一座典型的私塾建筑。正厅高悬着孔圣人的画像,边屋供教书先生住宿,楼上是莘莘学子苦心吟读的课堂。徽商“贾而好儒”,闯出了一条“以商入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兴旺之路,留下了“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旷世传奇。

用青石板横铺的主街尽头,有一座罕见的砖质牌坊——黄氏孝烈门坊,建于明代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相传黄氏乃童生吴沛之妻,其夫早年夭亡,她便绝食而死,以表自己守道节烈。其实,一座贞节坊就是中国妇女的一首血泪悲歌。

二十四孝是徽商的祖训,如果要欣赏二十四孝图,那就去前街的汪氏民宅瞧瞧;徽州竹、木、砖、石“四雕”遐迩闻名,如果要观赏木雕的精品杰作,潘氏民宅应该去走走。

从我居住的斗山街23号许家大院,到百年徽州师范,这一段用青石板直铺的街道是斗山街的后街。许家大院依然是高大的马头墙,幽深的天井院。徽商长年在外闯荡打拼,留在家里的都是妇女和孩子,为了安全防卫,屋外用高墙封闭,内设“四水归堂”式的天井。“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是徽派古民居的结构特色,这天井有着通风、采光、排水、遮阳、交通等多种功能。许家大院厅堂敞亮,花园雅致,门罩窗栏,雕花缀朵,飞禽走兽,神态逼真,美不胜收,展示了古徽州能工巧匠卓越的技艺。

充满传奇色彩的“蛤蟆井”就在后街王世杰宅与张茂林宅之间。相传古时候这里水源奇缺,百姓生活极不方便。唐代贞观年间(公元785—805年),有人发现此处两个土坎内聚集着许多蛤蟆,推测下面必有泉水。经深挖不歇,果然清水冒涌,水质异常清冽。后人为了纪念蛤蟆提供水源信息,就将井名取为“蛤蟆井”。“蛤蟆井”有公、母两口,现在游客能见到的是宅院外的“公井”,而“母井”就处在仅一墙之隔的民宅内,终年“日夜思君不见君”,想断柔肠。

“家住徽州,世世代代读书人,旧宅院家家是书香门第,古街巷处处有朗朗书声;家住徽州,世世代代远行人,十三四男儿四海去闯荡,千百年徽商八方美名扬„„”伴随着歌唱家祖海的一曲《家住徽州》,行走在斗山街整齐的青石古道上,观赏着错落有致的百余幢徽州古典民居,聆听着从幼儿园里传来的朗朗书声,我又想起儿时与同伴们在宽阔的主街道上玩抽陀螺、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滚铁环、打弹珠等民间传统游戏时的开心;我又想起当年与哥哥姐姐在这充满书香的深宅大院里挑灯苦读,敲开北大、清华的大门„„每走一次,我都对斗山街产生崭新的体验和特殊的情感。

朋友,这里有传奇,这里有故事,这里有美景,这里有热情。想到徽州追忆旧时光,斗山街是个顶好的地方。

【安徽日报】卖花渔村之春 作者:潘世辉2012.3.19 大抵是因为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无法忘怀,在久雨之后难得放晴乍暖还寒的这个初春周末,再次欣欣然汇入了前往卖花渔村的人群车流,想让那时常入梦自由开放着的花海把满身心疲惫真真切切扫个精光。

新安江依旧清澈平缓流淌,水静流深,很难想象徽派盆景的身世荣华就躲藏在这崇山峻岭包裹住的桃源深处人家。过新建的南源口大桥而下,瀹岭下村的几株高大古树侧身让立江岸,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在夜梦苏醒的翠绿山岭里摇摇晃晃,山间可利用的各块小小平地都新移栽了造型各异的粗壮梅桩,提醒你十多分钟后就会掉进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深山向往。

春姑喜欢捉迷藏,上午10时前的卖花渔村还笼在雾里,暂时不愿掀开羞赧神秘的面纱。这样也好,先放慢脚步,打开心窗,顺溪流小村走走、看看,宛如从徽山歙韵书架里顺手抽出一本线装版书册,随手翻翻这些颇有来历、古意盎然、被盆景花树尽情吞噬的渔村的曼妙景象。

薄雾缥缈里,见四周山岭逶迤重叠,丛丛翠竹绿树葱茏。渔村自五代时就有洪氏祖先栖息,“作梅花百韵以自适”。村落民居连片而建,整村形似鱼状,白墙黑瓦是梦里徽乡永不过时的记忆色彩。古村好似仍旧沉睡在古旧年代,村道墙角随眼一瞥,就会被带入青石铺地、两侧屋墙、台阶沿门、黑瓦嶙峋的旧时光里。老屋顶马头墙高低错落,旧式窗檐下保留了许多当年砖匠的画图杰作,或黑白或粉彩,山石花木人物都有,虽粗糙却很原真。洪氏旧祠堂遗构尚存,前堂仅剩山墙,后进部分坍塌后正重修。或有较气派的经典徽派建筑,门楼上缀满精细砖雕,图案精致,寓意吉祥。废弃不用的大小石磨盘铺在门口路中,爬着青苔的长短条石横卧在路边歇脚处,见证了村落沧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脚木楼也保留了许多,里面堆满了干柴杂物,边上几根扎根岩隙的梅树正兀自争妍。小溪很窄很细,穿过几座新旧小石桥和民居房底而来,水至清,欢快无忧,冲刷着散落一溪的碎瓦瓷片,无心吟唱着《后庭花》“哗哗”而去。

雾散云开,阳光趁机露个脸,漫山满村花树立即争奇斗艳起来。绿意葱茏点缀的远近山岭坡地里,花海汹涌来潮,一浪赶过一浪。或给大片红梅花挤满,远看似氤氲着大片红云,令人怦然心动,无比向往;或红云里夹杂着大团如玉白梅、零星翠碧绿梅,在苍翠罗汉松的掩映中,随意摆设成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蜜蜂、画眉等小动物定是这里资深的居民了,有他们在,山、花、树要多生动就有多生动。摄影人、赏花者散布在各条山道上,都成了生动风景的饕餮之徒。村内或有老少妇孺,或挑了梅桩回家,或推着独轮车卖桩,或三三两两立坐闲谈,个个满脸和善,人人眼眸纯真,两三句话就敞开了如春的话闸。各家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墙院里、阳台上、阶梯边,到处都是各类盆景,有成型待售的、有正在造型的、有移盆换钵的,摆得满满当当。种类有梅树、罗汉松、瓜子松、榆树、桂树、松柏等,单梅花又有红梅白梅绿梅骨里红等十多个品种,真不愧为徽派盆景的发源地和生产基地。再欣赏那造型吧,游龙式、蟠曲式、扭转式、悬崖式,或铁干虬枝,或盘根错节,或凌空探海,或妩媚玉立,千姿百态,不一而足,随处一摆就是一道景致,让你真正领会“咫尺千里,虽假犹真”的艺术真谛,叹观止矣。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钵钵盆景,每树每桩、每枝每叶、每季每月都牵动着每家每户的心。卖花渔村原名洪岭,洪姓一直居住此地,至今也有千年以上历史。看那些上了年份的盆景,那可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家产和营生珍宝。过去这里算山乡僻壤,交通很是不便,卖个盆景要肩挑车推十几里路。现在通了公路,全村都以制售盆景为业,每家手上都有技艺绝活,基本没人外出打工,还借助科技网络力量对外促销,坐等收购,生意越做越红火,人均收入万元以上,多的一户一年可赚二三十万。山清水秀,生态绝佳,天然阳光雨露滋润下,盆盆是景,处处诗画,人文深厚,村风纯朴,卖花渔村可真是奇异花海里的幸福人家。

春山里荡漾着淡淡花香,记忆深处飘来唐宋的芬芳,又一群天南地北的过客悠闲来访,卖花渔村农家殷勤地用梅松干枝桠烧给你喷香的菜饭,炊烟袅袅映衬着漫山灿烂,满心的欢喜、温暖和希望随春滋长„„

【黄山日报】卖花渔村花事盛 作者:文/祁俊 2012.3.16 3月14日,明媚的阳光像一支饱蘸着生命繁华之墨的画笔,将歙县雄村乡卖花渔村描绘得诗情画意,那一丛丛的新绿、嫩绿、鲜绿、翠绿,温柔着我们的视线,那如云似霞般的一片片红、一片片粉,惊喜着我们的目光。五年之后再走卖花渔村,一片片花海中透出更多的自信和希望。

沿着新修建的乡村公路走进渔村,道路两旁的山岗上红梅花儿正在枝头绽放,附近新建的停车场上,不时可以看到慕名驱车而来的游客。五年前,村口还是一片种满油菜的农田,如今已成了一个个盆景园。随意走进一座院落,一盆盆排列整齐的游龙梅傲然伫立,辛勤的蜜蜂上下翻飞,青翠欲滴的罗汉松造型奇异。“我们这里梅花有宫粉玉蝶、粉装玉蝶、台高玉蝶、洪岭二红、骨里红等很多品种,游龙梅不仅是徽派盆景的代表,也是卖花渔村的主打产品,全村现在种植有梅花近干万株。”村党支部书记洪定勇介绍说。

走进村里,就像来到一座偌大的盆景园,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院落里、阳台上,随处可见的都是盆景,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下,如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时时映入眼帘。时近中午,村道上不时还有花农担着从山上挖下的花苗赶回家,从容又忙碌。洪定勇说,现在是村子里最忙的季节,要做的事很多,嫁接、上盆、移栽、造型,还要销售。

近两年,通过外出学习和实践摸索,村里的花农逐渐掌握了新的技术,由原来的靠接改为嫁接,园艺创作的自由度更大了,嫁接的苗木几无痕迹,盆景销售十分看好。尤其是从去年开始,网上销售日益火爆。现在村里206户人家有40多台电脑,20多户已在网上销售,还有的正在学习,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近2万元。

盆景产业的发展,使卖花渔村花农的生活有了质的变化,如今很多花农已经住上小洋楼,门前院子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盆景。在这春暖花开时节,花红叶绿,好一幅农家小院的美景。

美丽的风景背后必有辛苦的付出。在罗汉园,村民洪飞正在为一株罗汉松修剪。对罗汉松情有独钟的洪飞领我们在院子里观赏培育多年的盆景,他轻轻地抚摸着一株罗汉松的枝干,就像爱抚着他的小宝贝:“养一棵树很不容易,像这棵树已经跟了我15年了,我的设想是培育成一幅百鹤图。不过要做到这句话至少还需要10年啊!”

“罗汉园是卖花渔村的精品园之一,”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洪孝波说,“下一步卖花渔村就是要结合百佳摄影点的建设,在村中打造10个像这样的精品园,同时还要建设一个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发展农家乐,拓宽乡村公路,进行村庄整治,依托盆景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卖花渔村的花农们到时会更忙了!”

【黄山日报】深渡镇倾力打造国家级生态镇 作者:胡卫星2012.3.20 用新安山水 书旅游篇章 深渡镇倾力打造国家级生态镇

阳春三月,沿着清澈碧透的新安江,摇橹泛江。两岸金黄的油菜花次第开放,漫山遍野的枇杷林夹岸相迎,掩映其间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世外桃源般自然风光吸引着省内游客纷至沓来。这就是歙南旅游重镇——深渡镇。

近年来,深渡镇紧紧依托“山、水、特”的资源优势,围绕“华东山水休闲古镇”和“旅游商贸特色镇”发展目标,结合“百村千幢”工程、“百佳摄影点”建设和枇杷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游、生态游及枇杷采摘等农家生活体验游,倾力打造国家级生态镇。

该镇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为契机,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枇杷园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全力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带动”,即建设绵潭村核心区,带动淮源村示范区和漳潭村旅游区的果园建设。全力推进镇村环境与生态整治,兴建水上垃圾晾晒码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内涵。先后完成九砂、绵潭等处护岸改造和对漳潭码头修建工程,漳潭村共维修小码头3个,新建1个小码头,绵潭新建1个观景台、护岸190米。

深渡水、陆交通便捷,镇内设有游船公司和快艇公司,拥有游船16艘,船位2300个,快艇27只。该镇还通过完善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提升“农家乐”的接待品位和档次。先后完成黄山大道两侧建筑亮化设施安装和人行道绿化树木的修剪和整治,强化旅游行业内部管理,提高旅游接待和服务水平,新申请旅游接待村2个,新增农家乐8户。成功举办“中国黄山油菜花摄影节暨万辆自驾赏花游”活动和“三潭枇杷节”。开展旅游“三进”营销活动,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搭建农产品流通平台,引进特色农产品进入皖浙两省大市场,走好旅游和农业紧密结合之路。“真是太美了!这里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世界旅游组织规划专家昂瑞特游过新安江后大为赞叹。据悉,该镇先后荣获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最佳旅游乡镇、旅游经济十强镇、行业楷模十佳旅游特色镇等荣誉称号。2011年,深渡镇全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800万元,景区内茶、林、果、渔、旅游等综合经济年收入4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了1万元。目前,该镇申报国家级生态镇已经省公示,正申报国家批准.

第二篇:旅游视角下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现状研究

旅游视角下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现状研究

——以婺源、西递、宏村为例

刘学颖2012212788 张琳2012212792 谢欣玲2012210802 摘要: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然而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古民居正遭受史上最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在如何保护与开发上,遇到了不少难题:古村落与现代需求的冲突,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人文价值逐渐消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如何更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徽州古村落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本文在旅游资源的视角下以婺源、宏村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其保护与开发现状,提出了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适度发展旅游业、提升收益并加强当地村民的参与性的保护与发展的建议。实现古村落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保护,开发 徽州古村落概述

徽州曾是古越人聚居地,后因战乱,成为中国历史上三次南迁人口的重要迁栖地。人们聚族而居,在村落选址、布局营建方面充分考虑自然、社会因素,践行包含朴素生态哲学观的风水思想。乡村聚落中的建筑类型除民宅外,还有祠堂、书院、家塾、宅园以及村落门户的水口景观与建筑和牌坊的组合、路廊桥亭和绣楼小筑等。徽州民居建筑由点线面、黑白灰、粉墙黛瓦、马头墙组合而成,清新淡雅,聚族而居。其选址十分讲究风水,空间结构完整。民居、祠堂、牌坊号称徽州建筑“三绝”,砖雕、木雕、石雕这精湛的“三雕”技术更是非

[1]常巧妙地将建筑室内外的空间融为一体。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 2.1保护现状

据有关方面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仅黄山市内(不包括古徽州所辖的婺源、绩溪两县)尚存古村落101个,1911年前的古民居13438幢。其中,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保护街区2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6处,黟县西递、宏村是全球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村落。然而徽州古村落的保护现状却让人担忧。2.1.1建筑存留与修复现状

宏村古民居均为砖木结构,大多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一些古民居的墙体已出现开裂、倾斜。同时,由于我国南方气候条件的影响,白蚁、黑蜂大量繁衍对古民居构件的侵蚀也非常严重。此外,古民居的斗墙和木架结构,维修技术要求高,维修投入的资金大,特别是木构件的保护和防腐问题无法解决,给维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工艺由于受到建筑材料,[2]建筑方式改变的影响,或由于经费、时间、管理等因素,正面临失传的威胁。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有许多明清年代的古民宅濒临坍塌。梅雨季节,不少无人居住的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古书院普遍存在漏雨现象。为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全面推进古村落整体保护,自2001年以来,西递、宏村共整治改造建筑152处,拆除无法改造的新建筑12处,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了古建筑83幢;修复了西递古戏台,对36幢古民居进行了白蚁防治。

同时,伴随着村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经济活动的影响,加剧了古村落保护的难度。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现代家庭用具及家用电器的普及,大部分 的古村落常住居民对现有居住条件表示不满。同时,随着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多数村民在农业生产用房,商业服务设施用房的改扩建、新建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擅自改变用途,在古民居内开设私人旅社、饭店或破墙开洞,把古民居的有机组成部分改变为与之不协调的商业店面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遗产地规划建设了西递新区、宏村新区,不断满足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需求,整治了违法违章建设,共处理违章建筑81户、面积570平方米,封墙洞25个。在整治过程中,对违法建筑的涉案人员坚持依法予以严厉查处,有力地打击了乱拆乱建和破坏古民居的违法行为。2.1.2生活、旅游污染现状

随着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接待量的大量增长,饭店旅社的增加,使得污水、垃圾处理这样的现代城市问题困扰着古民居。而目前两村的垃圾处理方式仍然以堆放、填埋方式为主,不利于村落环境的保护。而污水排放,西递、宏村均没有独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大量的生活污水,洗涤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或渗入地下。另外,有部分在两地写生的学生写生时产生的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的颜料废水,也被随意倾倒,这些污水严重污染了水体,使水质有逐步恶化的趋势。为此,遗产地完成了“三线”地埋和古民居消防,并修整了道路,实施供水建设工程,缓解了遗产地供水矛盾。

而随着宏村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接待量严重超负荷,近年来宏村游客量增长迅速,游览面积过小与游客量过大的矛盾日益突出,旅游旺季景区人满为患,超载严重。古村落充斥着密密麻麻的人群,破坏了村落的宁静,使古村落成了闹市区,成了一个市场。主要旅游线路上商业网点密集,商业气息过浓,破坏了整个古村风貌,建筑用途的改变,破坏了原有民居的格局,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2.2开发现状

徽州古村落旅游资源已得到初步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吸纳黄山旅游的辐射效应,到皖南地区参观古村落的游客日益增多。然而徽州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还是存在一些问题。2.2.1景点定位相似

皖南古村落旅游地类型相同,水口园林、牌坊、祠堂是古村落的共性特征,如棠樾以牌坊群见长,唐模以水口水街闻名,宏村以“牛行”村落突出,但是总体上个性特征不足以弥盖共性特征,因此,游客会产生审美疲劳。同时,众多古村落之间距离相近,客源市场的替代竞争不可避免。这就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婺源为例,论人文资源,婺源难以与临近的西递宏村这些古村落相抗衡,其在知名度和资源优势上都比婺源高出不止一筹,许多人都是顺带来婺源看看然后转道其它地区,并不在婺源过夜,所以,婺源旅游的收入只限于门票方面,而吃住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很少。2.2.2文化旅游开发不足

目前,古村落旅游开发仍局限在一些看得见的文物上,忽视了对徽州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游客在导游人员带领下,只是进行走马观花似的游览,这种旅游方式与真正领略、了解徽文化相距甚远。徽州文化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古建筑,还包括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艺、科技以及风情民俗等无形资源。2.2.3旅游开发中居民参与度不高

徽州古村落至今仍是以居民居住为特征,充满生活气息和勃勃生机,吸引游客的不仅是文物古迹,更是真实的生活,并且居民如果不配合,会直接影响旅游产品质量。居民希望通过发展旅游来提高生活质量,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如果居民不能参与旅游开发的过程并从中获利,却承受环境破坏、生活受干扰、价值观念冲突的不利影响,就会导致他们对旅游持有敌对态度,影响旅游发展。

2.2.4品牌经营意识淡薄,宣传促销力度弱

皖南古村落特性大致相同,铸造个性品牌极其重要。目前,大多数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品牌意识淡薄,没有从长远角度来规划古村落旅游发展蓝图,缺乏高标准的形象定位与策划。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不强,有关皖南古村落的宣传信息鲜有所闻,很少举行大型的宣传促销活动,许多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未能很好利用,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3]烈的新形势。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古村落与现代需求的冲突

村落是由特定历史阶段下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等人类生存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系统、有机、动态的人居环境整合体。它反映了特定人群的生产水平、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因此,古村落的“古”指的是它的物质载体形成在古代,但是,当今居住在里面的人,包括他们的文化都是属于“今”。即都是现代人、现代文化。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古村落无疑会被快节奏的现代文化所影响,而这种变

[4]化的结果会让古村落“古”会被现代气息所吞噬。比如现在的宏村,存在着本地居民在自家的老宅子里向前来参观的游客推销书本、纪念品等商品的现象,这无疑有损于古村落古朴自然的意境。显然让古村落更加纯粹,让商业气息集中在别处会更有利于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

因此我们现在对古村落的保护既要保有其“古”风,又要让现代人享受“今”的成果,这对徽州古村落的保护无疑是个难点。保护的实质在于保护古村落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古文化。要保护好徽州古村落不仅要把古房子保留好、维修好,还应保护好古村落原有格局和周围的整体环境,竭力维持古村落的文化精髓。

3.2旅游资源过度开发

由于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加上政府的主导力度不够,很多古村落被旅游公司承包,这样一来,大部分旅游公司都是只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对村落旅游资源进行盲目开发,甚至违背资源本身的价值,丢弃它们原有的功能,这是对资源造成的极大浪费。同时,由于过度开发对古村落环境破坏严重。再者,现在古民居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随着很多旅游团的不断到来,古村落早已不堪重负了,这无疑给徽州古村落带来很多的弊端。

旅游的过度发展破坏了古村原有的风貌。随着游客增多,很多村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随意搭建各种商铺、旅馆等建筑,破坏了古建筑原有的风貌。过多的游客和空间有限的矛盾,[6]降低了古村落居民的生活质量。超规模接待,破坏古村落的生态环境,生活垃圾遍地都是,原有的宁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车辆的喇叭声,当地居民的叫卖声,扰乱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使很多没有参与旅游行业的居民不断搬离。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3.3人文价值逐渐消退

古村落的原住居民长期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及各种古***俗等隐性文化都是每个村落所独有的。加上自古以来徽州人崇文重教思想的习俗的影响,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所以徽州古村落具有很深厚的文化渊源,这是区别其它古村落的核心所在,它理所应当被我们展示在游客面前。

当下对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只限于简单的游览,并未挖掘其真正的文化内涵,所有游客都是跟着导游一栋一栋房屋走一遍,以至于他们认为天下的古村落都一样。这归咎于旅游开发者没有的深度开发,没有挖掘出来古村落自有的特色,完全忽略了古村落的独一无二的特征,这是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这种浅显的旅游开发的背景下,古村落人文特色没有完整的被传承,表现,造成人文价值的衰退。

与此同时,大多原住居民都搬离了古村落,使现在的古村落基本呈现出“空心”状态。古村落是古代居民的人居空间,这种人居空间的意义或者说它的价值,只有跟人联系在一起才能显现。目前,古村落中因为没有了人,当然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如今的古建筑就像是没有灵魂的一个空壳。例如,徽州现在很多祠堂都因为没有人管理,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完全没有了以往的神彩了,最多就是为游客游玩拍照留念而已。黟县屏山村的舒氏祠堂便是典型的一例,原来这里是专门供本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既庄严又清静,由于屏山村的村民大多都已搬迁出去了,到这里祭祀的人也少了,昔日繁华而又庄严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有破败不堪。对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4.1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徽州古村落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弘扬现如今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有一段时间,人们议论着那些流失到外地的惠州古建筑构件,感叹之余,又显得无可奈何。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互相依存的,古村落是发展旅游的依托条件,同时,古村落若没有得到好的保护就没有看点,何谈开发旅游。合理开发古村落是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最好保护途径,也是发展古村落的唯一方式。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对待徽州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强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统一,避免将这二者对立,在必要的情况下,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所以有时候宁可暂时不开发也不能破坏古镇的风貌和精髓。保护古村落就必须保护它的原生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多样性,以达到真正保护古村落的目的。

4.2适度发展旅游业,将非物质文化与其相结合开发徽州古村落,首先必须挖掘徽州文化内涵,因为只有体现徽州文化的旅游产品才独具特色,永葆生命力。因此,开发徽州古村落旅游,就应该深度挖掘古村落所蕴含的各种隐性文化,如:风水文化、宗教文化、宗族文化等,必须让这些非物质文化和古建筑结合起来,[5]形成让旅游者容易认识、理解、感受和参与的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游客才能跨越时空界限,尽情领略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古村落旅游资源才被真正得到开发,真正发挥它的特色及作用。

4.3提升收益,加强当地村民的参与性

古村落的特色是通过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来体现的。因此开发古村落,要挖掘其特色,必须要有当地居民的参与;同样,因为古村落是居民的古村落,所以真正保护古村落的精髓,更是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由此可见,我们务必尊重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尊重民俗习惯,从村民的生活中发现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从村民的生活中寻找保护古村落的方式方法。在古镇保护和开发中,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吸引原住村民回村,比如尊重和听取当地民众对古镇保护和利用的建议和意见,让村民认为自己是主人,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开发过程中让村民入股等,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村民的利益,让当地

[7]居民能真正感受到发展古村落对他们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样就能让村民意识到保护和发展古村落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当地居民参与进来,保护和开发古村落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5结语 徽州古村落旅游视角下的保护需要形成古村落的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在重视古建筑和人文环境的维护的同时,有序的开展商业的旅游开发,让开发者与当地居民合作,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赵焰,张扬.发现徽州建筑[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2]丰贤胜.五大难题挑战西递宏村保护-江淮晚报,2007.[3]田维维,王昊.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

[4]周叶.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实证研究——以徽州古村落为例-农业考古 PKU,2012,(4)[5]单德启.安徽民居——中国民居建筑丛书[J].2009.[6]刘昌雪,汪德根.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限制性因素探析.旅游学刊,2003(6).[7]贾尚宏.徽州古村落管理技术初探[J].中国名城,2010,(9).

第三篇:古村落作文

“古村落”作文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驴友在网上发了几张偶然发现的一个古村落的照片,村子周边风景清幽,建筑虽显颓态但仍隐隐透出当年的繁华。不少网友急切打听村子的位置,该驴友却不肯透露,说怕来来往往的人太多,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更怕村子出名后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它本来的面目。跟帖的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样的古村落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有人说,如果缺乏必要的开发性保护,这些古建筑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也有人说,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下来的才有意义,任何刻意的措施都不是办法。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

1、从审题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围绕着古村落,谈如何对待古村落。审题的关键一是“古村落”,一是“如何对待”。

2、如果由“古村落”引申开来,涉及其他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应该都属于切合题意。即:古村落——古遗址、艺术品、历史文化名城(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表演艺术、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

3、“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要不要保护、怎么保护?要不要开发、怎么开发?

三、例文 1号文

遥远的绝响

驴友的偶然发现却让自身又喜又忧,喜于繁华野草处仍残着清幽小村,忧于生怕被外人侵扰,变成一处被明码标价的“文化囚牢”。

江南水乡余韵悠长,丽江春色流连忘返。只生怕这静谧的古村成为了一种绝响;只生怕离我们如此相近的风景却成了一种时间上的遥远。

当余秋雨担心魏晋风流、士人精神已不复存在时,便将他们形容成一种在时空上离我们遥远的绝响。而我,在这个将一切历史遗留的古迹沦为“废墟”,将一切文化明码标价的时代,担心某些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遥远的古村却因人为的过度开发,侵扰和利益化下,渐渐的变成了遥远的绝响。

当对古村落的吟咏成为遥远的绝响时,是人心的离初衷的遥远,是保卫的赞歌成为了绝响。丽江春色使人心醉,凤凰古村民风淳朴,可这已成为过去,成为被人工翻新的“古街”,被“表演”的文化舞蹈,被价值化、同化的“记念品”。越是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那么,蝴蝶便离你远去。没有深入了解文化背后的风土人情便一一用金钱利诱,民风变了;用人工翻新一一“做旧”,文化的韵味也变了。

追回遥远的绝响。当我们放弃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蝴蝶便静静的停在我们的肩上。没有一处古村的韵味是上天所赋予的,它们积淀了文化的记忆,传承了淳朴的民风。然而,人们的过度开发却让这种在静谧中的吟咏成为了绝响。我们应尝试去发现、去保护、去歌颂每一处在我们周边被遗忘的古迹,追回失落的遗址。更重要的是了解背后的民风与人情。

保卫遥远的绝响。驴友的沉默是值得认可的,并非自私,而是保卫。一旦将位置公诸网络,游人一多,素质便参差不齐。或许,的确有文化的行家,但也必定有素质低劣的破坏者,也唯有沉默是最安全的眼下之策。然而,长远之计必定是提高自身素养,用心去体会,而不是用照相机简单的留念与粗暴的刻下“到此一游”的炫耀。

他们就在我们的周边,静谧而安详的存在着,并不遥远。切勿因人心浮躁,金钱利诱使之成为遥远的绝响。

2号文

金谷残颜仍需护

桃花夭夭,烟柳飘飘,纵繁华随水而去,仍留素颜清秀,稀缺古村落的惊艳重现,引人唏嘘议论,于我而言,虽“金谷”繁华已逝,勿让其再默默无闻。保护古建筑,时不我待。

古村落重现而引起轩然大波,正是由于人们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不慎。尽管王尔德曾赞:“美是唯一不受时间伤害的东西。”但无悉心保护,古时的高山流水,古时集工匠心血的金銮宝殿,古时凝智者智慧的典籍文化,只能在记忆中不受伤害,时光荏苒,终也渐渐模糊了它的残颜,开放性保护,使紫荆宫门庭若市,使苏州园林游人如织,使古村落生机盎然。

对古村落的保护,不是拍脑门的一时发热,不是拍胸脯的信誓旦旦,而是群众、政府、社会的实际性行动,是深入观念的古文化保护意识。曾记否,三峡大坝的蓄水淹没了白帝城;曾记否,断壁残垣的倒下,倒下的是多少文人墨客的思想迸发?后悔莫及须谨记,建立起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规法立法,方能于烟雨中隐见南朝四百八十寺。

保护,一项大工程,政府社会的门面不可少,可基石仍是由个体堆积而成。美国女孩朱丽娅希尔力护红杉树,竟居树上两年多而使太平洋公司放下砍刀,斯德哥尔摩学生组成人墙,终也能使市政铁路绕过“王国花园”。普通人也有大力量,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每个个体的文化价值意识,保护观念,而不是视之为历史遗留废墟而熟视无睹,更不是以之为稀而贵者而加以过度开发,刻意守护。

反观当今社会,“到此一游”已成为别样题字,拉萨景区内悉心雕琢的小人像也被顺手牵羊,文化价值观像新鲜血液一样亟须注入民众体内,从小培养其对古建筑珍视与尊重,勿让金谷那繁华残颜也灰飞烟灭。

既然已不见绚烂在漠北的紫薇花,就不要荒芜了轮回的春夏。“美是无功利性的,不应把它作为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而加以利用”,黑格尔警醒着我们,美的古建筑,美的文化,需要守护。

3号文

小村落求名还是求静?

古朴的小村落因几名驴友的照片而受到网友的追捧,是应该让小村落成为旅游景点,还是让它保持原有的古朴风貌?我想,在保持小村落原有的悠长古韵的同时,发展舍名求静的旅游业,使其与旅游业和谐地相适应,便是解决之道。

小村落原是艳不求名的陌上花,如今却成为人们争相寻找的旅游热点,这不禁让我想到原来鲜有人问津的东极岛,因电影《后会无期》成为旅游景点,是人们被岛上风光吸引也好,还是电影的影响也罢,都让东极岛就此成名。然而,在人们为得到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庆贺之余,更需要思考,如何让小岛在人头攒动中保持其原有的宁静,是否其能在云烟过后,岛屿依旧?

若说人们对村落的开发是为了保持它的风貌,这种保护却在无形之中被戴上了功利的帽子。康德说:“美是无功利性的。”人们的开发,却让美不可避免地被功利所侵染,这使得美依存着某种功利而存在,这不仅没有保护美的价值,反而在掩盖美的价值,甚至成为地方管理部门的摇钱树。回想近年来多地旅游景点的宰客现象,淳朴的人民如此利欲熏心,怎能不让人痛心。

无论是怎样的小村,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当游客来袭之时,游客们身上的文化特点很可能对村落原有文化造成文化的侵略。想起雪山脚下的丽江古城,灯红酒绿的酒吧街竟成主流,游客们的喧闹打破了苍山洱海的静谧,苍茫圣洁的雪上染上了尘世的喧嚣,这种矛盾更是由人们对自然价值的曲解所导致的。

然而,我们并不能认为旅游开发就一无是处,旅游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衰落的继续,但适应小村落旅游方式是倡导人们自己寻找目的地,旅游远不是为了一张纪念照的一句“到此一游”,而应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拿着地图穿梭于熙熙攘攘的游人之中,怎能体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旅游业的开发,应少一点功利,多一点实质性的保护,更要配以文化的重视与坚守,这不仅是村民的责任,也是游客的责任。

愿终有一天,旅人的目的地不再是旅游景点,而是自然,在一片林或一座山之后,发现一片豁然开朗,古朴清幽的世外桃源。

4号文

古村落何去何从

河流之流不动,山垸之梦无醒,秋意早来,花香迟到。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古村落如同睡着一般,安详于尘世之外。

当古村落的美在不经意间流落人间,我何其庆幸那位驴友未曾透露她沉睡的地点。曾几何时,我们还能感受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回想朱自清先生的感叹——平伯是初泛,而我是重来了;曾几何时,我们还能品味江南园林檐角斜飞的一抹悠然;曾几何时,月牙泉的粼粼波光还闪耀着千年前的梦幻,莫高窟飞天的壁画还未曾斑驳„„太多太多的美好被草率地揭开面纱,呈现在众人面前,猝不及防惊醒时发现自己已满身伤痕,再不复从前。

作家纪伯伦曾写道:“美在向往她的人的心里,比在看到她的眼里,放出更绚丽的光彩。”人类的劣根性即在于此。而我所担心的,是沉睡多年的古村落再一次回到繁华的人间,会遭到愚昧之人的践踏,会受到商业烟火的侵蚀,正如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古城。如今的凤凰,岂是先生笔下那个“野性且温存,质朴且斑斓”的湘西小城?傩送定然是回不去的了,因为翠翠守着的湘西已经不在了。

若没有完善的保护制度,我宁愿古村落永不苏醒。卢浮宫依旧伫立,翡冷翠的风华依旧如昔,漫步于剑桥之上,笔者仍敢断言:“红桥与翠藤可以为证,半部英国文学史,不过是这剑河的回声。”时间似乎格外宠幸这些古迹,似水流年漫漶而过,仿佛不过给她们增添一缕风情。也许有人认为西方名胜之所以能淌过千年时光至今熠熠生辉,全在于她们本身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在我看来,这更在于当局的重视和维护,更在于每一位公民的日常呵护。而我们盼望的所谓文化自信力也就有这点滴生活催生而出。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每个人有一颗慈悲之心,来欣赏古村落的宁静古韵,包容她不合时宜的破败与残缺,懂得残缺背后时光的底蕴;如果当局能做好充分的维护工作,我想,此时我们才有权利将沉睡的古村落唤醒。

惟有在众人的呵护中,经岁月雕琢的美才能再现往日荣光;惟有在向往她的人的眼里,古村落才能绽放更绚丽的美。此时,当河流之流已动,山垸之梦初醒,秋意自然晚来,花香岂会迟到?

5号文

顺其自然,岁月静好

某驴友上传了几张偶然发现的古村落的照片,却在网友的追问下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具体的位置,生怕因过度开发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破坏了村子的本来面目。

读至此处,不得不钦佩该驴友的良苦用心。他并没有因为发现了一处世外桃源而大肆宣扬,而是想得更远:如果古村落遭遇过度开发,那么其原有的宁静祥和会不会从此“一去而不复返”?

不要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曾经的凤凰,是沈从文魂牵梦绕的宁静边城。河两岸的吊脚楼静静伫立,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树下。然而近些年,过度的开发与商业化使得游客变得越来越多,人声鼎沸,熙熙攘攘间流转的是金钱、利益与算计。人们开始为利而来,为益而往,为票价争吵不休,为交易尔虞我诈,小城再不复当年纯朴模样。过度开发的九寨沟,一日接待数万游客的故宫,难道真的得到应有的保护了吗?反观这个宁静的古村落,谁又能保证,这个村庄不会因为开发变成下一个凤凰?

筱敏曾在《捕蝶者》中追问:“什么是真正的美丽?是被做成标本名扬天下,还是默默损耗掉美丽终老山林?”其实,不用太多刻意为之的保护,顺其自然未尝不是一种保护手段。顺其自然,保护的是一种原生态。颓态的建筑上记录的是岁月的变迁和沧桑,为何还要去做那重绘重彩,翻旧为新的画蛇添足之举?顺其自然保护的是看不见的人文情怀。就让这些在村落中世代生活的人们,守住那一壶酽茶,在香气氤氲中慢节奏地生活,花开花落,远离喧嚣,一世安然,岁月静好。

那些古老的建筑在村落中静静伫立,远离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灯红酒绿。没有外部的干扰,或许才是让它长久留存本来面目的最好方法。顺其自然吧,让这份宁静祥和永存,让它从古至今,都保留它原本最初的模样。6号文

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

一面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迂回保守,一面是猎奇心态驱使的迫切探询。两方对古村开发与否的热烈讨论,杂烩了各种利益冲突。

在我看来,适度的开发保护是宣传古村历史生命与延续古村清幽氛围的上佳选择。自古文章憎命达,大好河山亦如此。过度的宣传与开发有时招致的除了唾手可得的名利,还有对古村落古建筑文化生命力的消费。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曾抒发了(对)文人的鼓吹消解山水意境的悲叹。自徐志摩的《庐山矿工歌》就宣告了庐山在中国文化栖息地位的衰落。诚然,开发可给古村注入经济活力,换回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与流连忘返。但是,试问当你在凤凰古城的电梯上仰视着电梯内黑压压的后脑勺时,你还会生出一丝留恋吗?答案显而易见。因此,过度开发带来的利益不过是如梦似幻的镜中花与水中月罢了。仅有开发之意,毫无保护之心,(这)无疑可以回答“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的沉重叩问了。如果千百年前的祖先看见当今世人为了区区利益去争去抢,争得灰头土脸,抢得丑态百出,不知作何感想啊?

与之相反的做法——不改造,不保护,不添加任何人为的痕迹,则是对古建筑保护的惰性思维。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一砖一瓦都浸润着祖先的智慧。而我们明明知道脆弱的屋梁承载不起时间的威压;斑驳的青砖抵挡不住和风细雨的侵蚀;“吱呀”作响的木板门熬不过狂风暴雪的敲击,仍美其名曰“让古村落、古建筑经受时间的打磨”而不干预。这与亲自将莫高窟的佛像涂上白漆,并点头哈腰地将名贵字来拱手相送的王圆箓相比,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反观当今社会,我们还在为韩国抢先为“暖炕”申遗大动肝火、口诛笔伐之时,有没有花一点精力关注到西安近千座古塔仍孤零零地在黄沙漫天的荒漠等待着可能是今生最后一次的注视呢?

物极必反,古村落的“改头换面”与沉寂消亡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延续古村生命并保留其文化价值的开发方法。不停留在大刀阔斧的重建阶段,让古村落、古建筑回归到承载历史的意义上。

惟其如此,我们就不会发出“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的沉痛叩问了吧!

第四篇: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之徽州饮食

10化学工程与工艺 胡莉娜

C40914002 徽州是一块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早在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汤显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无论人们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含义,诗人对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的向往却是勿庸置疑的。而今,徽州不仅以其云山雾海、怪石嶙峋、清秀明丽的黄山、齐云山、新安江、太平湖等吸引着每年数百万海内外游客,更以其美丽迷人、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倾倒了无数旅游者,使其流连忘返。那造型别致的徽派古民居、鳞次栉比的古牌坊群和阴森威严的古祠堂,似乎在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古老徽州文化辉煌的昨天。而徽菜也作为徽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而流传于世。

一、徽菜的起源

徽菜是指徽州菜,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后来,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起,饮食业发达,徽菜也随之转移到了屯溪,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徽菜的形成与江南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徽菜发展的有力物质保障,同时徽州名目繁多的风俗礼仪、时节活动,也有力的促进了徽菜的形成和发展。在绩溪,民间宴席中,县城有六大盘、十碗细点四,岭北有吃四盘、一品锅,岭南有九碗六、十碗八等。

徽州地处山区,历少战乱,自唐宋来中原大批移民南迁徽州一带,聚族而居,建祠修谱,形成严密的宗族制度。各族、派均有自己信仰崇拜的偶像,为祀神礼佛,民间便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食用供品,最典型的莫过于祭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的“赛琼碗”活动了。这一年一度的祭拜活动在集中展示汪氏族人所精心烹制的数百碗供品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代代民间烹饪家。

二、徽菜的发展

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实力及影响力位居全国10大商帮之首,其足迹几遍天下,徽菜也伴随着徽商的发展,逐渐声名远扬。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徽州人在全国各地开设徽馆达上千家,仅上海就有140多家,足见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徽菜经过历代徽厨的辛勤劳动,兼收并蓄,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以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擅长烧炖,浓淡适宜,讲究食补,以食补身,注重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而成为雅俗共赏,南北兼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

三、徽菜的食材

徽菜来自徽州,离不开徽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因处于两种气候交接地带,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黄山植物就有1470多种,其中不少可以食用。野生动物,栖山而息,徽州是山区,种类就更多。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花茹、蘑菇、平菇、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石耳与高山石耳,蕨菜、黄花菜、金针菜、水芹菜,这些过去全都是野外生、野外采。竹笋一项就有十七种,品种有异,吃法不同、切法不同、配料不同。可食野菜与各种花、茎、杆,大量入徽菜谱。就豆腐来讲,有水豆腐、毛豆腐、臭豆腐、观音豆腐、腊八豆腐以及橡子豆腐等。至于野味,徽州野生动物(不包括虫类)有374 种,其中兽类86种、鸟类210种、爬行类52类、两栖类26种。野兔、野鸡、黄麂、黑麂,穿山甲、娃娃鱼,石鸡,狸子、水獭,以致熊、豹、天马。鱼类更是丰富多样,黄山的锦鱼、鱼,原就很稀少。当年还有一种可以飞上树的翼鱼,都是味道为鲜美的珍品。不少珍禽异兽,现已纳入国家保护范围,也还有不少列入食谱如喂养的野鸡、野兔、家养的乌骨鸡,似鸭非鸭的,都保存着浓浓的野味。

由于徽州医学发达,明清两代中有七百多位中医学家有六百多部医著。健身强体食谱的药膳,早就纳入徽菜。如枸杞子炖乌骨鸡、冰糖炖百合、紫苏炒瘦肉、沙炒银杏果等等。

四、徽菜的制作特色

当年的徽菜,由于红烧是一大类,而红烧的“红”,表现在使用酱油上。徽州的酱油是黄豆制成的,保存本色。炒菜用油是自种自榨的菜籽油,并使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有炭火的温炖,有柴禾的急烧,有树块的缓烧,是比较讲究的。传统中的重油、重色、重火功,有徽州的特殊条件。

当徽菜走向全国之后,仍然保持重色:调色之功;重油:调味之功;重火功:调质之功。如老或嫩,硬或软,结或松等。徽菜用火腿调味是传统。制作火腿,在徽州也是普及型的家庭技术。美食家们十分赞赏徽州火腿。只是人们还不了解:“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这一带古属徽州或徽州边缘,是徽商首先到达的地方。李白在金华就留下诗名:“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桨入新安(即徽州)。”唐代就从金华想到徽州,一水相连,以后来往就更频繁了。

五、徽菜的代表莱肴

徽菜历史上有五六百个品种,经过挑选巩固和创新,目前确定的有120多个新老品种。其最有代表性的莱肴有:

“火腿炖甲鱼”,以徽州山区特有的“沙地马蹄鳖”为主料,火腿及火腿骨等为佐料。菜成后汤色清醇,肉烂香浓,裙边滑润,无腥味。

“红烧果子狸”,以栖息山中的果子狸为主料,佐以净梨等原料,红烧成菜后,菜色金黄,汤汁稠亮,狸肉细烂浓香,味鲜甜带有微咸,是冬季时菜中的珍品。

“黄山炖鸽”,以鸽子为主料,佐以黄山特产山药,置砂锅中用炭火炖成。其汤色清白,鸽肉酥烂,山药鲜香,原味不失。

“清蒸石鸡”,以山涧石鸡为主料,佐以徽州山区特产香菇。成菜汤清见底,肉嫩味鲜。因盖碗清蒸,原汁原味不散,香郁诱人。

“腌鲜鳜鱼”,以淡盐水腌制的鲜鳜鱼为主料,佐以猪五花肉、山笋等。莱成后入口肉嫩白鲜美,为徽州著名的传统风味。

“香菇盒”,以两只大香菇相合,间夹猪瘦肉等佐料制成。整齐地排列盘中,型色悦目,入口芳香。

“问政山笋”,择著名的歙县问政山竹笋煮后,浇以麻油等佐料制成。笋色玉白,清香脆嫩,鲜甜微酸。

“双爆串飞”,以山鸡和野鸭脯肉为主料,以青豆、鸡蛋清作佐料,用民间特有的方法制成。菜白绿相间,形如麻花,肉鲜嫩,略带葱、姜和花椒香味。

“虎皮毛豆腐”,以屯溪、休宁一带的特产毛豆腐为主料,配以辣椒酱等佐料烧成。呈黄色虎皮条纹,鲜醇爽口,芳香诱人,有开胃作用,是徽州特殊风味菜肴。

“香菇板栗”,以山区特产香菇、板栗制成,呈黄褐色,两色分明,酥香脆嫩,清鲜爽口。

“杨梅丸子”,以肉、蛋和杨梅汁制成,呈玫瑰红色,入口香甜带酸,形、味皆如真杨梅,是徽州的民间菜肴。

“凤炖牡丹”,以整鸡代凤,猪肚切成牡丹花,火腿片作花蕊,用木炭火细炖。成莱造型美观,汤浓如乳,肉烂肥鲜,是体现徽州山乡特色的一道大菜。

“双脆锅巴”,以猪肚头和鸭肫为主料,调以香菇、笋、火腿片,用鸡汤做成汤汁,浇在刚起锅的油炸锅巴上,锅巴酥松中透出清香,其味格外鲜美,俗称“平地一声雷”。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双脆锅巴后赞不绝口。

“徽州圆子”,以生、熟猪肥膘肉和炒米、鸡蛋、白糖为主料,配以蜜枣、青梅、金桔等,炸成金黄色圆子,浇以汤料。圆子外观金黄,表皮酥脆,馅心味甜香浓,是徽州传统风味菜。

此外,还有“蛏干烧肉”、“荷叶粉蒸肉”、“清蒸鹰龟”、“青螺炖鸭”、“方腊鱼”、“当归獐肉”、“一品锅”、“中和汤”等名菜佳肴。

六、徽菜的传说 “鱼咬羊”

在徽州众多的菜谱中有一道名字很怪的徽菜,叫“鱼咬羊”,它的名字听上去似乎不合乎于逻辑,但它的的确确的存在,做法就是将羊肉装入鱼肚子而后封口烹成的。

相传,前清年间徽州府有个农民带着四只羊过练江的一个渡口,由于舱拥挤,一不小心就把一只成年公羊挤进了河里。羊不会游泳,所以就在河水中作垂死挣扎,最后,因为不习水性而沉入了深水中。由于羊的挣扎,引来了许多的鱼,当羊沉入水底时,鱼儿便峰拥而至,因为吃得多了,一个个晕头转向。恰巧,这附近有位渔民的小渔船下过此处,见有这么多的鱼在水面上乱窜,心中惊喜万分,立马撒下了渔网,很奇怪的是鱼儿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太多地挣扎。回家后渔民用刀切开一条鱼的肚子,见里面装满了羊肉。渔民很新奇,就将鱼洗净后,封好刀口,连同腹内的碎肉一起烧煮。结果烧出来的鱼是鱼酥肉烂,不腥不膻,汤味鲜美,风味独特。消息传出后,当地有些美食家也试着烧成这样一道菜。果然肉味不凡,从那以后,当地人就将这样烧成的菜取名为“鱼咬羊”久而久之,便成了徽菜中一道名菜了。“毛豆腐”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食用过此菜。它是用豆腐进行人工发酵,使表面长出一层白色茸毛故称毛豆腐。豆腐在发酵中蛋白质分解成多种氨基酸,味特鲜。毛豆腐经油煎后,外皮色黄,有虎皮条纹,味鲜醇爽口,芳香诱人,有开胃作用,配辣酱佐餐味更美。,香煎毛豆腐产生于清代。

康熙年间,歙县有个叫王致和的举人,不甘俯首豆腐祖业,一心迷恋科举,寄望于仕途。无奈屡试屡败,始终名落深山。绝望之中,回想起自己所走过的历程,觉得莫非就是豆腐之命,别无他路?不过虽然无奈,在叹息之余,道也有几分解脱。于是干脆接过父亲的豆腐坊,做起了豆腐生意。岂料这读书人出来做豆腐,却发生了奇迹。一日,天气闷热,豆腐滞销,他便将多于的豆腐铺在稻草上,洒上盐水,打算日后自家食用。没想到第二天事情多,把这事给忘得九霄云外去了。待想起来时,已过几日。看那豆腐,已经长出白白的茸毛来,觉得甚是可惜。只好自认倒霉,正准备拿去倒掉。此时正值临近午餐,锅中准备炒菜的菜籽油已烧热,顺手就拿了几块放如锅中煎烤。不打紧,一时其香四溢,出锅食之,其味鲜美无比。他欣喜异常,从此做其了毛豆腐的生意。且越做越大,以至做到了京城,开了一爿王致和豆腐坊,使皇帝也馋上了隐,将毛豆腐收进了御膳谱,成了宫廷菜肴。为此,清朝状元孙家鼎专门作了一副嵌字对联赠与王致和悬挂在店堂上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从此,香煎毛豆腐更是誉饮遐迩。

七、徽菜的前景展望

目前,徽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徽菜的改革创新必须深化,以增强竞争能力,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被称为“徽厨之乡”的绩溪,我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徽菜的挖掘、继承、改进、提高的责任。今后,我们将根据调整食物结构的原则,坚持徽菜基本传统,保留有益的烹调方法,不变更原材料和保持徽菜原汁原味特色的前提下,博采众长,摒其所短,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使徽菜之花,盛开不凋。

前几年,黄山市和绩溪县相继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徽菜之乡”。此后,省里相关部门及黄山、绩溪两地通过制订徽菜地方标准,举办徽菜美食节、烹饪大赛等活动,为推动徽菜市场拓展、振兴徽菜产业经济做出了积极探索。近两年,仅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兰州等大中城市新建的徽菜馆就达近百家。

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健康、安全、环保、节约的绿色餐饮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黄山学院旅游学院有关专家认为,徽菜原料品种丰富,具有天然、环保等优势,能保证原汁原味,从长远来看具备后发优势。皖南作为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各地要把振兴徽菜作为特色产业来扶持,作为旅游和文化配套产业来发展,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徽菜健康理念的宣传,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和放心消费。

第五篇:保护古村落材料作文

“保护古村落”材料作文范文

【原题回放】。

某驴友在网上发了几张偶然发现的一个古村落的照片,村子周边风景清幽,建筑虽显颓态但仍隐隐透出当年的繁华。不少网友急切打听村子的位置,该驴友却不肯透露,说怕来来往往的人太多,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更怕村子出名后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它本来的面目。

跟帖的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样的古村落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有人说,如果缺乏必要的开发性保护,这些古建筑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也有人说,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下来的才有意义,任何刻意的措施都不是办法。

顺其自然,岁月静好(25+25+10=60)

某驴友上传了几张偶然发现的古村落的照片,却在网友的追问下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具体的位置,生怕因过度开发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破坏了村子的本来面目。

读至此处,不得不钦佩该驴友的良苦用心。他并没有因为发现了一处世外桃源而大肆宣扬,而是想得更远:如果古村落遭遇过度开发,那么其原有的宁静祥和会不会从此“一去而不复返”?

不要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曾经的凤凰,是沈从文魂牵梦绕的宁静边城。河两岸的吊脚楼静静伫立,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树下。然而近些年,过度的开发与商业化使得游客变得越来越多,人声鼎沸,熙熙攘攘间流转的是金钱、利益与算计。人们开始为利而来,为益而往,为票价争吵不休,为交易尔虞我诈,小城再不复当年纯朴模样。过度开发的九寨沟,一日接待数万游客的故宫,难道真的得到应有的保护了吗?反观这个宁静的古村落,谁又能保证,这个村庄不会因为开发变成下一个凤凰?

筱敏曾在《捕蝶者》中追问:“什么是真正的美丽?是被做成标本名扬天下,还是默默损耗掉美丽终老山林?”其实,不用太多刻意为之的保护,顺其自然未尝不是一种保护手段。顺其自然,保护的是一种原生态。颓态的建筑上记录的是岁月的变迁和沧桑,为何还要去做那重绘重彩,翻旧为新的画蛇添足之举?顺其自然保护的是看不见的人文情怀。就让这些在村落中世代生活的人们,守住那一壶酽茶,在香气氤氲中慢节奏地生活,花开花落,远离喧嚣,一世安然,岁月静好。

那些古老的建筑在村落中静静伫立,远离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灯红酒绿。没有外部的干扰,或许才是让它长久留存本来面目的最好方法。顺其自然吧,让这份宁静祥和永存,让它从古至今,都保留它原本最初的模样。

一轮明月度你至春秋(22+25+10=57)

谁不向往古朴沧桑的村落?而又有谁读得出旧楼飞檐下走过的各朝各代?谁不喜欢绵长悠然的青石板路?而又有谁想得到古道驿站里缠绵的分合,悠久的兴衰?

现代国人,不是不懂得应该保护古迹,而是肚子里少了几捧汨罗河里屈原的泪水,少了几缸书写华夏春秋的王羲之的墨汁。

少了应有的文化底蕴,你拿什么来保护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将这些古迹,交给一个国学门外汉来保护来发展?岂不谬哉!

我想起我曾游历古城荆州,那是古时军事要塞兼鱼米之乡,更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现如今的荆州,重修围墙,雄伟而森严,再现古都之风。然而,城墙角下一隅,虽赫然立一牌坊道“张居正故居”,其实质却冷冷清清,空无一物。同行者不时嬉皮笑脸地催促“走吧走吧,不就是一个破房子吗?”

仿佛已经看到:红蓼青荇,游鸟飞鱼,矮小屋舍桑竹环绕,黄发垂髫愉悦安详。还有三五游人与主人家热情嬉笑„„

心怀对历史的敬畏(23+23+9=55)

一片竹林,一泉水流,一抹夕阳,一个古村。历史留了这些给我们。对于留下来的,是历史的馈赠。但消失了的,是自然的规律。

想起贾岛的“推敲”,忽然好想造访那扇门,在月夜下感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但似乎历史没有给我这个机会,那个地方早就随着朝代的更替湮没在历史的红尘里了。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美好的联想。

但或许,这样才是好的,若那个地方还存在着,怕是就算多次翻修如今也只是残破的不堪了吧。见到这样的残垣,那首诗也不免染上悲怆的色彩,没有任何事物经过时间的洗刷还能繁华依旧。

无论是留了下来的,还是消失了的,这只是天道运行的一个变化,从出现到消失,从消失再出现,经历着繁华与衰落。

留下的古村落,是存在了见证了历史的事物,从它出现到繁华到衰落,记下了每一刻,但无论它如今是如何的衰败,那只是历史的痕迹、历史的雕刻,无论是岳阳楼,亦或是黄鹤楼,存在了千年,屹立不倒,我们只是站在上面,凝望江面,感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它们存在着,见证着,等待着消失和新的出现。改变历史,强行留下它们,却早已不是原来的它们。

有人说:“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才有意义。”只有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存在得有价值。我宁愿抚摸破旧的古长城,也不愿在新修的长城上耀武扬威。因为它早已不是那个真正的历史。开发过的古村落,也绝不是当初那个山青水秀,有着沧桑之感的它了。当它变得现代化时,它已经消失了。真正的它只有原本的它。

我们对待历史,对待遗留下来的一切,要保持敬畏的心,就算会消失,也不该强行留下。消失也只是历史的规律与进程。我们不必要去干扰这一切。

该消失还是存在,不该由我们决定,而是,时间。是历史。因为,就连我们,也都只是历史上的一笔而已。

我们应该在它消失之前,感受沧凉的繁华,悲伤的意韵。这是历史的感觉,是历史的痕迹。驴友发现的古村落,就让它在我们的注视中,如同迟暮的老人,缓缓消失,不舍但却也无可奈何,消失只是历史一个微小的步伐。

不做改变,心怀敬畏。

别去打扰古老的美好(58分)

想象一下,苏子与客泛舟,却发现赤壁景区要排队买票;孟浩然登上岳阳楼,耳边充斥着“照相十元一张”的叫卖声;毛主席因人多拥挤而感慨:不排队,非好汉。好像有一种美好烟消云散,有一种意境灰飞烟灭。

是啊,本意在探寻美好的游客们反而破坏了这种美好,本是保护古老的景区建设仿佛贬低了这些古老。余秋雨的文化之旅有“苦”,苦于风景在,文化不在;苦于物是人是情已非。珍珠亦须时间的洗礼方能闪耀蚌胎,所有古老的美好也亟需我们用“心”呵护,而非用脚步来打扰。

中国有一对伉俪,他们爱古建筑,却更惜古建筑;他们记录古建筑,却为了保其完整而放弃部分记录工作。他们就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日军开战前,二人为古建筑群而心忧不已,曾给每一乡县发

不要刻意措施,自觉自发的珍视爱护,整个社会树立一种保护传统的共识,这是一种民族自觉,更是一份民族自信。

拥抱传统,才能走向未来。保护,更是责任。

必要的开发才是保护之道(23+23+9=55)

偶然发现的古村落的照片却引起了网友对古建筑需开发还是让其自然保持现状的热议。我认为,必要的开发保护才是最好保护文化的做法。

必要的开发性保护不是在景区内建立“吸金工具”,而是建造一些基本设施,其侧重点在于保护,赚钱不是我们的目的。大堡礁上某一著名岛屿绿岛,其自然风景令所有游客称赞。在岛上,通过树林的只有游客踏出的小路,旁边随时可见被刮倒的树木。开发商在岛上只建了几间饮品店、租用器具店和洗手间。在我看来,这正是开发性保护的体现。少量的商家意味着生产垃圾的减少,这既可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又保护了环境,令游客享受了原始的美。相比国内海南岛,多年的开发已让淳朴的风光不见踪影,每天产生的几吨垃圾也让人感到震惊。因此,开发性保护对古村落来讲是有必要的,这既保护了古村庄,也向游客展示了它的美丽。

再者,必要的开发保护并不会干扰当地生活,而是对他们生活的改善。古村落的“古”不仅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也是说明了其落于现代的生活水平。就如边远山区的风景区里,不时会有附近农家过来赚些零钱。倘若对古村落进行适度开发保护,那么村民的生活也可得到一定的改善。他们和我们一样,有权利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有权利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什么要让他们一辈子按照原有的方式生活?

况且,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下来的才有意义吗?我倒不这样认为。任何留传下来的建筑、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他们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岁月的冲刷才能保存下来,但这意味着它还能抵抗住现代的“冲击”吗?难道我们不去干扰大熊猫的生活,他们就能很好地繁衍生活吗?难道我们不去保护那春绿地大鼓技艺、少数民族的舞蹈,它们还能保留到下一代?难道我们不去维护古建筑,它就会完好无损吗?这些都是有着文化意义的事物。不是所有有意义的古村落都经得起古村落的打磨,在如今变化迅猛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对古村落、古文化进行必要性的保护。

开发,只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刻意的措施才能让村落传承下去,让文化传承下去。

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得分:57)

村落散在清幽处,隐隐繁华羡世人。在科技大行其道的时代,我们不难理解一位“偶遇”古村落的驴友坚持不透露村子位置的心情。驴友怕,怕什么?他害怕的是纷至沓来的游客与破坏。网友议,议什么?他们议论的是好村子就该让世人的眼光看到,让更多人就机会了解它的价值。古语有言,何以使事物长久立于世?当日取其半,方能万世不竭。开发,但把握尺度。观赏,但克制态度。

何为尺,何为度?凤凰古城彻夜的狂欢,江南乌镇满目的垃圾,便是尺度失衡的扼腕力证。再来看看祖国大江南北有多少锦绣河山,正在忍受数以千万计的观光客的踩踏?显然,这样的开发无异于毁灭。一时的财源滚滚,难换长足的利益。早些年,羊城广州的骑楼开发问题,归根到底是街坊邻里对旧时绵延记忆的不舍,对开发商将毁心中珍贵宝藏的担忧。然而,完全不开发真的就是每个人的夙愿吗?恐怕作为一位老市民,打心底里还是怀有历史建筑应发扬光大的希冀的吧!因此,开发的相关负责人就必须肩负上所有市民的嘱托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心中恒有一把尺,丈量金银与后世。放之于天下亦如此。只有清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古村、古城乃至全天下来自历史长河的臻礼才有机会“可递三世而至万世”,世世代代闪耀蕴含丰富价值的光芒。

也许有人要说,哎呀呀,不开发不就得了呗,哪来这么多事儿呢?龙应台说过,倘若经济的高速与国家的崛起是一只高飞的风筝,那么对历史绵延的记忆便是手中紧握着的线。文人墨客常叹今之众人不懂古,实是人生一大悲。静静的村落,是时间的巨制,是光阴的诉说。“国人不懂古”的病症,须由古村古镇来治愈。因此,游人的观赏对于游人自身而言,便显得万分重要。与开发同理,倘若观光者的造访是不文明现象的起始,那么观赏对于全体国民而言,便丧失了一切宝贵的意义。游人须知游览是心灵的洗涤,而非古物的污染。只有天下游客都吃透观赏的克制,真正的开发才有必要的意义。

日取其半,便是要所有人今生今生今世,万代万世都领悟尺度的内涵。为历史古村留一份宁静、一点空间,让它能永世愉悦地呼吸。万世不竭,是对古镇命运的记载。辩证看待开发、观赏与古镇,方能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利于家国乃至未来。

让古村落在宁静中拥抱自然(得分:56)

很多时候,一些古老的村落文明,是经不起人们用闪光灯对她进行一次又一次曝光和宣扬的。她是那么典雅而又脆弱。一旦遭受了过多的关注,那只会让她走向崩溃。

现代的城市人,厌倦了市里单调乏味的烟尘,总是想着要去哪个山里小村住上那么一年半载。偶尔的小人群的分散性去“探索古村落”也像是那么一回事儿,但是人从来都是忍受不了孤独的。一通可悲的电话,一条罪恶的朋友圈,都会让大批量的人们涌入到那小巧精致的古村落里。人们带去的城市的烟尘给那里清透的空气堵上了一面面厚重的灰墙,电子设备上强烈的闪光灯剥开了古村落脆弱的外皮,喧闹的城市氛围会划破那里的仅存的一丝空灵。有的人会打趣道,她的灵魂不是还在吗?可是,没有了坚实的外躯去保护那沉重的灵魂,那最终也只会走向魂飞魄散。驴友偶然发现的古村落,被网友们四处打听。人们只想着自己的快乐,却不去考虑那轻薄的土地承受不住那沉重的步伐。驴友很细心,他站在了当地村民与村落的角度去考虑:终究是还他一个宁静罢。

但人从来是安静不下来的。网友们在下面议论纷纷道,人们去到那里才能了解其价值,对她进行保护让她传承下来。这样的思考总归是有点想法的,但这真的会准确无误地实施吗?而且,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有这样高的思想觉悟的。一群人去到,只有那么零星几人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力量上就已经输了,更不用谈什么精神支持物质支持了。人是很容易被带跑的,人人都在举起手机的时候,你终究也是会毫不犹豫地将镜头对准自己。这么重大的保护性工程,不应由个人携着,而是要交付给政府才行。没有物质支持,而且是强大的,那说到底一切也只终究是空谈浮想罢。

也许没有定期的保护修补,有一天这些古村落终会轰然倒下,但是她是幸福的,因为她是以最美最优雅的姿态走向了衰老。她有把自己的精神与意识好好地传递给生活在那里的人民,而人民也必将铭记于心且世代相传。这种死,是不一样的。她不是被残忍的侵害破坏而走向灭亡,而是将自身的光辉一丝不存地分享给了山川土地,人鱼鸟兽,这是宁静中的重生。

爱不是自私的占有,而是祈求对方能够幸福。真心爱着这可爱而又脆弱的古村落的话,那就请看着她在宁静中拥抱自然吧。

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得分:55.5)

一面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迂回保守,一面是猎奇心态驱使的迫切探询。两方对古村开发与否的热烈讨论,杂烩了各种利益冲突。

真正的土地传承者去哪儿了?曾看过一个生活在鼓浪屿的孩子写的一篇名为《请别踩脏了我的放学路》的文章:在车水马龙的小镇上,游客们毫无敬意的嬉笑已玷污了历史伤痕的庄重。这又何止在中原?犹记得站在新疆禾木草原上,曾于字里行间中获得的淳朴的美好早已湮没在各式各样的商铺、饭店里,游牧民族的毡房里竟已炒出了“中原味道”。这怎能不是对历史、对土地的践踏?

让那些也许未被发现,或只为有心人所知的村落静静地生活吧。如王安石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只有真正了解且愿意寻找的人才足以承载历史的馈赠,也才能够懂得尊重当地人延续至今的生活之道。

依稀记得曾于一深巷中见到的场景:一位妇人在雾气缭绕的院中抱着一位孩子,神情安详,那是不被打扰的美好。

保护古村需静水流深(23+23+9=55)

面对驴友拒绝透露古村落位置的行为,有的网友支持其“放任自然”的态度,认为刻意措施不过狗尾续貂;有的网友却认为应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或是保护性开发,否则古村便会沦为“废池乔木”,永无人知。

不由得想起冯骥才对古迹的态度:《请不要遗址公园化》。我又何尝不歆羡亚特农神庙的残垣诱起千年希腊的遐想,然而,面对正在远离的古村,我更愿意以静水流深滋润保养它,又使它能为世人所知。

其实,保护古村并非仅有“公园化”或“放任自然”两种极端,静水流深本身就是中庸态度,旨在运用现代手段保护并保存其古代的精魂,这才是“开发性”保护。因为“公园式”开发,只会使其沦为一块招牌,一处“古代气息的市场”;而“放任自然”,任其由时间打磨,便只剩一地残垣,任人怀想却只抓住虚无的碎屑。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让古典缺席。当时间在它身上宛转千年,它便不再是一处居所,而是一串开启过往的秘密。古村落的意义便在于定格这过往,让行走其间的人听闻其间的故事:来往的车水马龙,深幽的弄堂小巷,慢悠的步伐与时光„„它蕴藏着现代化中遗失的珍贵,值得我们追寻与品味。

这才是我们是我们为何需要静水流深将它润养。又引冯骥才先生所言:永恒的敌人是时间。时间来去空空,却轰然间使这古典永逝。面对黍离之悲,固然是一份已逝古典的大礼,但我们却再也寻不见一丝一毫他的痕迹。而进人探访古村,只要的不是她的背影,而是她仍活着,向我们娓娓道来。

若大张旗鼓地保护呢?我想起珠海的“圆明园”、北京的南锣鼓巷,商业浪潮固然使其青春焕发,但早已剩下一副皮肉,真正的精华早已随着永逝的静水,渐行渐远,所谓“过往”的经线纬线,条条崩裂,唯余泪痕。

马尔克斯写道: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毫无尽头的路。而古村落却向我们张开回忆的入口,触摸真实的过往。它是永不可失的宝藏,存放人的心灵。

而保护这份传承的珍宝,静水流深才是正途。曾有人如是评论古迹:人们喜爱的并非破碎瓦片的本身,或是它的故事,而是人们加在它身上的臆想。而我们的古村落,若没有得到静水流深地保护,不也沦为承载臆想的破碎瓦片吗?

古村之殇(22+23+9=54)

驴友不肯透露古村位置令人惋惜,但同时却也折射出另一个深刻尖锐的事实——害怕村子出名后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本来的面目。

910-

下载赞徽州古村落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赞徽州古村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大全]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皖......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精选合集)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7篇)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就不得不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一般是根据实际的游览景观、遵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活动而创作的。那么导游词......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1 镇的建筑与大家印象中的皖南古建筑一样,多是由曲折幽深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巷道一般仅容一人通过。所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幽巷,显的安静、安祥,生活气息浓厚......

    关于古村落年会方案

    古村落与“一带一路”——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 暨第六届中国景观村落颁牌授证仪式 活动方案 一、前言 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宝贵文化遗产,更是寄托着中......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 古村位于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大桥江乡境内,村落屋居面积0.5平方公里左右,现有326户、1137人,其中苗族占98%,龙姓村民占总人口的97%,是江南尤其是湘西至今保存......

    江西古村落调查报告

    众多古村落急需保护 -----江西古村落调查思考 翻开地图你会发现江西有如此众多的古村落,那些古老的建筑历史久远,文化深刻,让世人瞩目。如此之多的古建筑,非亲历目睹方能领略其......

    古村落保护条例

    古村落保护条例 第三章 保护和利用 第十五条 对古村落应当实行整体保护,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古村落保护规划保护范围......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1 镇的建筑与大家印象中的皖南古建筑一样,多是由曲折幽深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巷道一般仅容一人通过。所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幽巷,显的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