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徽州文书
什么是徽州文书? 答:徽州文书被称作“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的这批“徽州文书”,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在徽州屯溪大规模面世的20万件从宋代到民 国的文书档案,它们包括:交易文契、合同文书、承继文书、私家、账簿、官府册籍、政令公文、诉讼文案、会簿会书、乡规民约、信函书札等。由于这些徽州文书批量大、品相好、跨时长、种类全,“跨越近千年历史,涵盖几乎全部文化领域,恰恰为人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村社会实态,准备了不可多得的极为典型和丰富的资料”,堪称神州罕见。无论是作定量定性分析,还是做连续性追踪考察,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正是由于这批徽州文书的发现,才诞生了徽学这门崭新的学科;正是由于对于这批徽州文书以及后来又相继发现的10多万件徽州文书的整理和研
究,才使得徽学不断兴盛,直至成为与藏学、敦煌学鼎足而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
梁启超说过这样的话,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家帝王将相的家谱,是一部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历史。在这些正史的宏大叙事中,只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场景,没有普通民众的点滴记录。这种缺少普通民众在场的历史,是苍白的、单调的。那么,要了解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就要搜集民间文书,从买卖契约、账本、家谱、书信、收据、分家文书等资料中,窥见民间的历史记忆,复原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民间社会生活。是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它是徽州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产、劳动、社会交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状况的最真实、具体的反映。其大规模的发现并获得确认最初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事,当时就发现有近10万余件,其数量之多,研究价值之大,曾被誉为是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发现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发现,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极大影响。
徽州文书是我们进行中国传统社会多维实态研究的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就经济史领域来说,文书涉及土地制度、家庭财产、商业活动等诸方面,有助于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例如,过去研究土地制度,往往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家族规约,对土地产权进行静态的分析。实际上,在土地买卖过程中,买卖双方除签订契约外,卖家为了证明自己对这块土地拥有产权,还要将上手契(这块土地历次交易的契约文书)交给买家。所以,这些保存完整的文书,生动地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土地产权的变动情况。就社会学研究而言,所收的家族文书,涉及宗族祠堂、分家析产、处理纠纷等内容,是研究民间社会的重要资料。此外,这批文书对研究民间法、民间习俗以及民间书法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之,将这些民间历史记忆资料善加利用,可以大大地丰富历史内涵,拓展历史研究的空间和深度。
第二篇:《徽州文书》第四辑的价值
顾玉乔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徽州文书》第四辑是私人收藏的徽州文书的大规模的系统的的影印发行,可谓学术史上的一件盛事。在搜集整理之外,编者还注重田野调查,并将田野调查的结果以寻获记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增加了对出自村的考察的内容和新增了几幅老地图。此辑文书在宗族关系方面研究价值极大,既提供了宗族内部互动的资料,也提供了异姓宗教之间互动的材料。关键词:《徽州文书》第四辑;私家藏书;田野调查;宗族;佃仆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167-03 由刘伯山先生主编的《徽州文书》第四辑终于于2011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此辑文书收录的主要是个人家藏的徽州文书,共有27个目次,42户,其中祁门文书是9个目次13户,歙县文书是18个目次29户,另有老地图3份,乡村都图字号1册,共用照片6100余幅,包括针对归户文书进行田野调查的照片。
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和记录,它是徽州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最真实、具体的反映[1]122。自20世纪50年代随着“土改运动”的开展,徽州文书大批流向社会,并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发现它的学术价值,并且撰文探讨。
美国学者约瑟夫麦克德谟特在《徽州原始资料——研究中华帝国后期社会与经济史的关键》一文中明确提出“徽州文书是研究中国封建后期社会史和经济史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料”。日本的徽州学家臼井佐知子则认为:“徽州研究的大特征可以说还是其丰富的资料。包括徽州文书在内的庞大的资料的存在,使得对以往分别类研究的各种课题做综合性研究成为可能。这些课题:如土地所有关系、商工业、宗族和家族、地域社会、国家权力和地方行政系统、社会地位和阶级以及思想和文化等等。它也可以纠正局限于具体课题研究中易于产生的失误。而且,这些资料是延至民国时期的连续性的资料,给我们提供了考察前近代社会和近代社会连续不断的中国社会的特性及其变化的重要线索。”
本文主要依据刘伯山先生整理出版的《徽州文书》来探讨徽州文书的价值。在《徽州文书》第一辑出版发行后,得到了学术界的积极的肯定,很多学者开始撰文探讨这部书发行的价值,如宾长初的《发掘民间文化遗产 展现底层生活实态——<徽州文书>的特点及史料价值》,汪崇筼的《坚持田野调查的成果——刘伯山主编的<徽州文书>浅识》,周晓光的《评<徽州文书>的整理与出版》,等等,分别从史料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徽州文书》的价值,并给予《徽州文书》的出版以积极的热烈的评价。
确实,徽州文书的发现,为徽学研究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徽州文书》第四辑的出版,无疑是徽学研究历程上的一个重要成果,为徽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
一、私人所藏为此书最大特点
徽州文书自发现之后立即引起了学者的重视,也整理、影印、出版了一部分文书,供学者研究、使用,这无疑有助于徽学研究乃至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化和发展。然而这些成果涉及的面还是比较小,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分别于1988年和1990年出版了《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编和第二编,前者收录的是安徽省博物院所藏的徽州文书,后者收藏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宋元明三代徽州土地买卖文契辑要;王钰欣、周绍泉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大型史料丛书《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整理其收藏的文书的成果;黄山书社出版的《徽州文书类目》中各条目所收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的徽州文书,总计14,137件(册)。虽然不是直接的文书影印件,但也是文书收藏单位的介绍辑要;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其中凡未说明文书来源的,皆属黄山学院徽州文化资料中心所藏,凡题名后的括号内予以注明的则是其他单位或个人所藏徽州文书。此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刘伯山主编的《徽州文书》第一、二、三辑,收藏的也大都是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伯山书屋”所藏的徽州文书和祁门县博物馆所藏的徽州文书。这些文书出版成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出版影印的文书大都是官方或者机构或者单位所藏的文书。虽然《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中,也有少量的个人所藏的文书,但毕竟数量少,不占主体地位,影响不大。当然也有私人所藏的文书的公开出版,就是中华书局于2001年出版的田涛收藏,(美)宋格文,郑秦主编《田藏契约文书粹编》,此书系田涛先生个人收藏的明初至1969年不同时期契约文书950件,分3册,每册均包括图版、录文、英文提要几部分。此份文书可算得上私人收藏文书的首次公开出版,价值极大。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其几个问题:(1)数量少,只有950件,只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众多文书中的沧海一粟。(2)所收文书断断续续、零星不成系统。(3)文书分类方法混乱,前两册以时间为序,第一册,收录明代永乐朝起至清代宣统3年(1911年)止的各种契约文书318件,第二册自民国元年(1912年)起,至1969年“文化革命”时期止,其中包括了伪“洪宪时期”、伪“满洲国”时期及革命根据地时期内的各种契约文书268件,最后第3册较为特殊,其中有明代的“阄书”与清代的“阄书”,又补入了甘肃、云南、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性材料。虽使此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兼顾了一些契约文书本身的分类特点,以便使读者阅读和利用时更加方便,但总体感觉文书分类方法杂乱无章,毫无系统。这些难免使该书的价值受到影响。
《徽州文书》第四辑的出版是私人所藏的徽州文书的一次大规模、有体系的影印发行,其所收录的文书数量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田地、坦山、房屋、店面、树木、池塘、牲畜等地大小买卖文约、招承租约,也有立议合同、出顶约、分家书、阄书、诉讼文书、赋税票据、官书、收借条、置产誊契簿、推占命书、祭祀礼单、手抄家谱、租谷簿等,几乎涉及到徽州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且整理者整理时注意合户收集,归户清晰,这就为研究徽州的社会、经济、伦理、家庭、宗族等都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徽州文书》的出版倾注了编者的心血,编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出版影印徽州文书,他不仅在2001年将其个人收藏的徽州文书全数赠送给安徽大学,其整理出版的前三辑文书主要就是以其捐赠的徽州文书为基础,辅以祁门博物馆所藏的文书。之后,编者仍旧积极从事文书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将其后来搜集的徽州文书变为“天下共器”,且一直力求以最客观的态度对待文书,为研究者提供最真实最贴近文书原貌的研究资料。我们知道,史学能够发展得借助史料的新发现,研究方法的改进,刘伯山先生占有了大量的徽州文书,也即占有了史学研究的基础——史料,然而他却一心一意、竭尽全力的从事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工作。他一直说我不研究有人会研究,而我不整理其他人也不整理出版,那么研究工作就没法进行。他深知史料的重要性,但他宁愿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资料,也不愿自私地占有资料,他自觉地承担起对民族对文化的传承的责任,且时时告诫自己历史不能重演,再不能重蹈“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覆辙。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徽学的发展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刘伯山先生以其一己之力向社会、向学术界传达了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精神,希望学者们能够尊重他的劳动成果,积极运用其文书,为保护民族文化尽一份力。
二、注重田野调查
《徽州文书》在每户文书前都写有该户文书的“寻获记”,附有该户文书所在地的地名图,这无疑是极有创意的地方,对我们了解和把握文书的来源、对从事研究来说,都十分重要。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徽州文书第四辑较之以前,其整理是动态的,并不是整理好再直接出版的,而是在整理中实时地添加所收录地区的新发现的徽州文书。并且在出版过程中更注重田野调查,这又为徽州文书添加了新的内容与活力。
编者在影印出版徽州文书时不仅详细记录其搜集、获得的过程,还注重对徽州文书出自村的考察,对每户文书除了记录其寻获的过程之外,还努力考证、研究其具体的出自地。并到原地考察其历史和现在的情况,拍摄第一时间的实态照片,并以志记的形式予以记录。这就将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勾连,让历史的文书资料和现实的口碑资料相互印证,而编者作为文书的发现者又直接完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对所发现的徽州文书的整理与调查,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幸事。
在寻获记中,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获得和考察文书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具体过程,这对于我们后来者研究文书的流传情况有很大的帮助,也可考见在他这个时代文书是流传有续的了,这和其他收藏单位和个人收藏文书稍显不同,有利于文书在以后流传中的记录。同时在我看来,其寻获记既是田野调查的结果,又具有目录学中提要的功能,且记实感情真挚细腻,寓情于事件之中,文字流畅,使读者读读来备受感动,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此外,此辑文书中还收入了一些老地图和乡村地图字号,此辑中就收录了三幅地图,分别是民国武昌亚新地学社印行《安徽省明细地图》、公元1948年9月1日手绘《祁门县全图》和公元1950年9月歙县人民政府绘制的《歙县全图》,同时还收入了一册《歙县各都图字号乡村地名》。这些地图本身就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与文书搭配则更能反映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内的文书的时态情况。
三、宗族研究价值极大
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家帝王将相之家谱而已。”而家谱的修撰大都旨在隐恶扬善,以“书善不书恶,为亲者讳”为金科玉律,如《汉歙丹阳河南方氏衍庆统宗图谱·汉歙丹阳河南统宗世谱凡例》:“国有史,家有谱,一义也。善恶备书,史之义;隐恶扬善,谱之义。”因此想要真实地了解徽州社会基层社会生活实态,就必须借助最能反映人们生活的文书资料,而大规模的原始的真实的文书的发现无疑将“大大突破传统国学以文献证文献的局限,走典籍文献与文书档案互证这一合乎20世纪学术发展潮流的先进道路,这将开辟中国史特别是明清史研究的新局面。”[2]一直以来,刘伯山先生秉承着“学术乃天下公器”的伟大情操,积极整理出版徽州文书,《徽州文书》第四辑的影印出版乃是刘伯山先生个人收藏的文书首次大规模的面向公众,可谓学术史上的一件盛事。这将会给徽学研究增添不少翔实而生动的新史料,为徽学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嘉靖《徽州府志·风俗》中称:“家多故旧,自唐宋以来,数百年世系,比比皆是。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村落家构祠宇,岁时俎豆。”赵吉士在其《寄园寄所寄》中也称:“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以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彬彬合度。父老常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3]这些无疑都是对徽州是宗族社会的一个概括总结。然而实际生活中的徽州宗族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除了地方志、文人文集、家谱、史书的记载之外,随着徽州文书的发现,大量的民间文献也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有效的材料。我们知道,一个家族的归户文书理论上都应是广义的宗族文书,而《徽州文书》第四辑中收藏有目前所知连续、系统、保存相对完整、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户文书:“《祁门三四都汪家坦黄氏文书》935份,最早的是《明洪武十五年三月十九都仙桂乡正冲坑口黄卿受、黄得金、黄得爵立合文约抄白》,最晚的是《公元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三日生效甲方汪爱珍、乙方谢远订立租木板房约》。”[4]74此户文书跨度长达611年,且内容极为丰富,文书种类多样,既有田地、坦山、房屋、店面、树木、池塘、牲畜等地大小买卖文约、招承租约,也有立议合同、出顶约、分家书、阄书、诉讼文书、赋税票据、官书、收借条、置产誊契簿、推占命书、祭祀礼单、手抄家谱、租谷簿等,几乎涉及到徽州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研究徽州的社会、经济、伦理、家庭、宗族等都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徽州文书》第四辑在宗族研究方面的价值具体可以归纳为:
1.提供了很多研究徽州宗族社会内部互动的资料
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认为,宗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人群共同体。任何一个宗族都是人丁繁衍到一定世代和一定数量的结果[5]35。我们知道,一个宗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繁衍裂变,裂变为很多的分支,而这些分支都共尊一个祖先。《汪家坦黄氏文书》中收藏的文书就包括很多不同支脉的文书,根据其中所藏的《清嘉庆道光年修家谱》之一到之十以及清道光年间原订、民国年间续订《新安项口派黄氏祖传家承世系吊簿》之一到之十四,此外《清道光三十年十月项口、瀛洲二派秩下经首进位同侄良位、良呈、良红灯立议金兰合文》,使我们看到这个宗族的发展演变和裂变分化过程,而这些支脉都秉承着尊祖敬宗的传统。对比《清道光咸丰年间义伦支祭祀考妣单》和《清道光咸丰年间义仁支祭祀考妣单》,可知他们两支共尊一个高祖,两支是同族,而义仁和义伦是兄弟,义仁是兄。此户文书中还包括很多其他支的文书,如黄义仟支,这几支文书的主人血缘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等都非常近,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交往与互动。如《清乾隆六十年十一月黄义伦公秩男进雍等同黄义仟公秩男进忻立议重立阄分合约契簿》、《清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黄义仟立出卖田赤契》、《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黄进忻立卖田皮与族兄进科契》及《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黄进忻立卖田皮与族侄良灿契》等等都说明了宗族内部交往频繁,关系密切。2.提供了很多关于异姓宗族之间的互动的材料
《徽州文书》第四辑收录的《祁门三四都汪家坦黄氏文书》,文书内容本身就有很多异性宗族之间的互动,其间除了有很多王谢盛张等姓的卖田招佃承租约之外,还有黄姓与其他各姓共同管理地方事务的文约,如《清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汪君旺、李子学、黄仲和立议同心充当保长议墨》就约定3人相互帮忖着管办地方诸如巡查防火等事务,且费用3人均摊。《清乾隆二十一年至四十一年三四都一图小洲地方保长记事手册》也注明了各个异性宗族之间的政治交往。其中一点要指出的是,在《清乾隆二十一年至四十一年三四都一图小洲地方保长记事手册》之二中,我们看到其中一寄户条,条下明确记载着黄发龙户,这就和刘伯山先生所发现的“此户黄氏文书的归户主黄姓,其家族的历史身份是佃仆”不谋而合。据刘伯山先生考证,其在“清代之前所属主姓各异,但在清代以后,所属的主姓就是祁门三四都的王姓了”[4]13。本辑中收入的大量文书无疑对黄姓与其他姓氏尤其是王姓宗族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材料,当然也为研究明清徽州地区的庄仆制提供了材料。
庄仆制又称佃仆制,世仆、小姓、小户等,他们的存在一是为了为宗族耕田种地,二是供宗族役使。之所以沦为佃仆,一方面是因为“种主田,住主屋,葬主屋”,因此要为主人提供劳役和服务。另一方面,有的家庭为生计所迫,自卖为奴,或卖某个孩子,甚至整个家庭为奴,之后子子孙孙永远为奴。由此而确定的宗族成员与庄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仆关系,良贱关系,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确立,就成为一种世袭制度。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叹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其中一种就是“主仆之严,虽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然而,通过对《王家坦黄氏文书》的整理,我们发现随着宗族的兴衰演变,佃仆制度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黄氏这个宗族就是以佃仆的身份而不断地发展壮大的,不仅买了很多的田地、山场、树木、坟场等,经济上变得富庶。而且如上所述,黄氏成员黄仲和还担任了管理地方事务的保长一职,这无疑是其身份提高的象征。除此之外,根据《清道光十六年七月至道光十七年五月王、黄互控案留底》,我们知道王树禀控告黄氏盗占其坐落三四都的土地,且强调被黄恃强盗占,之后就是王黄就此展开一些列的互诉,并且到最后大老爷裁定断令黄电如等照契管业。黄氏以佃仆身份竟然与其主人进行了法制上的对抗,这也不得不算是对“主仆之严,虽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的庄仆制的一个挑战。同时,整理者刘伯山的发现,老屋杨是王氏宗族的聚族而居村,其“王”与王家坦黄氏的主人三四都小洲的“王”是同一个“王”,而老屋杨的王氏和汪家坦的黄氏历史上就是存在互动关系的[4]13。
上述资料为我们进行一种立体的、动态性的宗族、社区互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与途径,研究价值极大。
总之,《徽州文书》以其独特的科学的编撰体例,丰富的资料性为我们研究徽州这一典型的宗族社会提供了翔实的可靠地资料,值得学者们深入细致研究。
第三篇: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之徽州饮食
10化学工程与工艺 胡莉娜
C40914002 徽州是一块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早在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汤显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无论人们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含义,诗人对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的向往却是勿庸置疑的。而今,徽州不仅以其云山雾海、怪石嶙峋、清秀明丽的黄山、齐云山、新安江、太平湖等吸引着每年数百万海内外游客,更以其美丽迷人、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倾倒了无数旅游者,使其流连忘返。那造型别致的徽派古民居、鳞次栉比的古牌坊群和阴森威严的古祠堂,似乎在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古老徽州文化辉煌的昨天。而徽菜也作为徽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而流传于世。
一、徽菜的起源
徽菜是指徽州菜,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后来,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起,饮食业发达,徽菜也随之转移到了屯溪,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徽菜的形成与江南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徽菜发展的有力物质保障,同时徽州名目繁多的风俗礼仪、时节活动,也有力的促进了徽菜的形成和发展。在绩溪,民间宴席中,县城有六大盘、十碗细点四,岭北有吃四盘、一品锅,岭南有九碗六、十碗八等。
徽州地处山区,历少战乱,自唐宋来中原大批移民南迁徽州一带,聚族而居,建祠修谱,形成严密的宗族制度。各族、派均有自己信仰崇拜的偶像,为祀神礼佛,民间便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食用供品,最典型的莫过于祭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的“赛琼碗”活动了。这一年一度的祭拜活动在集中展示汪氏族人所精心烹制的数百碗供品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代代民间烹饪家。
二、徽菜的发展
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实力及影响力位居全国10大商帮之首,其足迹几遍天下,徽菜也伴随着徽商的发展,逐渐声名远扬。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徽州人在全国各地开设徽馆达上千家,仅上海就有140多家,足见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徽菜经过历代徽厨的辛勤劳动,兼收并蓄,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以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擅长烧炖,浓淡适宜,讲究食补,以食补身,注重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而成为雅俗共赏,南北兼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
三、徽菜的食材
徽菜来自徽州,离不开徽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因处于两种气候交接地带,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黄山植物就有1470多种,其中不少可以食用。野生动物,栖山而息,徽州是山区,种类就更多。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花茹、蘑菇、平菇、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石耳与高山石耳,蕨菜、黄花菜、金针菜、水芹菜,这些过去全都是野外生、野外采。竹笋一项就有十七种,品种有异,吃法不同、切法不同、配料不同。可食野菜与各种花、茎、杆,大量入徽菜谱。就豆腐来讲,有水豆腐、毛豆腐、臭豆腐、观音豆腐、腊八豆腐以及橡子豆腐等。至于野味,徽州野生动物(不包括虫类)有374 种,其中兽类86种、鸟类210种、爬行类52类、两栖类26种。野兔、野鸡、黄麂、黑麂,穿山甲、娃娃鱼,石鸡,狸子、水獭,以致熊、豹、天马。鱼类更是丰富多样,黄山的锦鱼、鱼,原就很稀少。当年还有一种可以飞上树的翼鱼,都是味道为鲜美的珍品。不少珍禽异兽,现已纳入国家保护范围,也还有不少列入食谱如喂养的野鸡、野兔、家养的乌骨鸡,似鸭非鸭的,都保存着浓浓的野味。
由于徽州医学发达,明清两代中有七百多位中医学家有六百多部医著。健身强体食谱的药膳,早就纳入徽菜。如枸杞子炖乌骨鸡、冰糖炖百合、紫苏炒瘦肉、沙炒银杏果等等。
四、徽菜的制作特色
当年的徽菜,由于红烧是一大类,而红烧的“红”,表现在使用酱油上。徽州的酱油是黄豆制成的,保存本色。炒菜用油是自种自榨的菜籽油,并使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有炭火的温炖,有柴禾的急烧,有树块的缓烧,是比较讲究的。传统中的重油、重色、重火功,有徽州的特殊条件。
当徽菜走向全国之后,仍然保持重色:调色之功;重油:调味之功;重火功:调质之功。如老或嫩,硬或软,结或松等。徽菜用火腿调味是传统。制作火腿,在徽州也是普及型的家庭技术。美食家们十分赞赏徽州火腿。只是人们还不了解:“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这一带古属徽州或徽州边缘,是徽商首先到达的地方。李白在金华就留下诗名:“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桨入新安(即徽州)。”唐代就从金华想到徽州,一水相连,以后来往就更频繁了。
五、徽菜的代表莱肴
徽菜历史上有五六百个品种,经过挑选巩固和创新,目前确定的有120多个新老品种。其最有代表性的莱肴有:
“火腿炖甲鱼”,以徽州山区特有的“沙地马蹄鳖”为主料,火腿及火腿骨等为佐料。菜成后汤色清醇,肉烂香浓,裙边滑润,无腥味。
“红烧果子狸”,以栖息山中的果子狸为主料,佐以净梨等原料,红烧成菜后,菜色金黄,汤汁稠亮,狸肉细烂浓香,味鲜甜带有微咸,是冬季时菜中的珍品。
“黄山炖鸽”,以鸽子为主料,佐以黄山特产山药,置砂锅中用炭火炖成。其汤色清白,鸽肉酥烂,山药鲜香,原味不失。
“清蒸石鸡”,以山涧石鸡为主料,佐以徽州山区特产香菇。成菜汤清见底,肉嫩味鲜。因盖碗清蒸,原汁原味不散,香郁诱人。
“腌鲜鳜鱼”,以淡盐水腌制的鲜鳜鱼为主料,佐以猪五花肉、山笋等。莱成后入口肉嫩白鲜美,为徽州著名的传统风味。
“香菇盒”,以两只大香菇相合,间夹猪瘦肉等佐料制成。整齐地排列盘中,型色悦目,入口芳香。
“问政山笋”,择著名的歙县问政山竹笋煮后,浇以麻油等佐料制成。笋色玉白,清香脆嫩,鲜甜微酸。
“双爆串飞”,以山鸡和野鸭脯肉为主料,以青豆、鸡蛋清作佐料,用民间特有的方法制成。菜白绿相间,形如麻花,肉鲜嫩,略带葱、姜和花椒香味。
“虎皮毛豆腐”,以屯溪、休宁一带的特产毛豆腐为主料,配以辣椒酱等佐料烧成。呈黄色虎皮条纹,鲜醇爽口,芳香诱人,有开胃作用,是徽州特殊风味菜肴。
“香菇板栗”,以山区特产香菇、板栗制成,呈黄褐色,两色分明,酥香脆嫩,清鲜爽口。
“杨梅丸子”,以肉、蛋和杨梅汁制成,呈玫瑰红色,入口香甜带酸,形、味皆如真杨梅,是徽州的民间菜肴。
“凤炖牡丹”,以整鸡代凤,猪肚切成牡丹花,火腿片作花蕊,用木炭火细炖。成莱造型美观,汤浓如乳,肉烂肥鲜,是体现徽州山乡特色的一道大菜。
“双脆锅巴”,以猪肚头和鸭肫为主料,调以香菇、笋、火腿片,用鸡汤做成汤汁,浇在刚起锅的油炸锅巴上,锅巴酥松中透出清香,其味格外鲜美,俗称“平地一声雷”。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双脆锅巴后赞不绝口。
“徽州圆子”,以生、熟猪肥膘肉和炒米、鸡蛋、白糖为主料,配以蜜枣、青梅、金桔等,炸成金黄色圆子,浇以汤料。圆子外观金黄,表皮酥脆,馅心味甜香浓,是徽州传统风味菜。
此外,还有“蛏干烧肉”、“荷叶粉蒸肉”、“清蒸鹰龟”、“青螺炖鸭”、“方腊鱼”、“当归獐肉”、“一品锅”、“中和汤”等名菜佳肴。
六、徽菜的传说 “鱼咬羊”
在徽州众多的菜谱中有一道名字很怪的徽菜,叫“鱼咬羊”,它的名字听上去似乎不合乎于逻辑,但它的的确确的存在,做法就是将羊肉装入鱼肚子而后封口烹成的。
相传,前清年间徽州府有个农民带着四只羊过练江的一个渡口,由于舱拥挤,一不小心就把一只成年公羊挤进了河里。羊不会游泳,所以就在河水中作垂死挣扎,最后,因为不习水性而沉入了深水中。由于羊的挣扎,引来了许多的鱼,当羊沉入水底时,鱼儿便峰拥而至,因为吃得多了,一个个晕头转向。恰巧,这附近有位渔民的小渔船下过此处,见有这么多的鱼在水面上乱窜,心中惊喜万分,立马撒下了渔网,很奇怪的是鱼儿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太多地挣扎。回家后渔民用刀切开一条鱼的肚子,见里面装满了羊肉。渔民很新奇,就将鱼洗净后,封好刀口,连同腹内的碎肉一起烧煮。结果烧出来的鱼是鱼酥肉烂,不腥不膻,汤味鲜美,风味独特。消息传出后,当地有些美食家也试着烧成这样一道菜。果然肉味不凡,从那以后,当地人就将这样烧成的菜取名为“鱼咬羊”久而久之,便成了徽菜中一道名菜了。“毛豆腐”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食用过此菜。它是用豆腐进行人工发酵,使表面长出一层白色茸毛故称毛豆腐。豆腐在发酵中蛋白质分解成多种氨基酸,味特鲜。毛豆腐经油煎后,外皮色黄,有虎皮条纹,味鲜醇爽口,芳香诱人,有开胃作用,配辣酱佐餐味更美。,香煎毛豆腐产生于清代。
康熙年间,歙县有个叫王致和的举人,不甘俯首豆腐祖业,一心迷恋科举,寄望于仕途。无奈屡试屡败,始终名落深山。绝望之中,回想起自己所走过的历程,觉得莫非就是豆腐之命,别无他路?不过虽然无奈,在叹息之余,道也有几分解脱。于是干脆接过父亲的豆腐坊,做起了豆腐生意。岂料这读书人出来做豆腐,却发生了奇迹。一日,天气闷热,豆腐滞销,他便将多于的豆腐铺在稻草上,洒上盐水,打算日后自家食用。没想到第二天事情多,把这事给忘得九霄云外去了。待想起来时,已过几日。看那豆腐,已经长出白白的茸毛来,觉得甚是可惜。只好自认倒霉,正准备拿去倒掉。此时正值临近午餐,锅中准备炒菜的菜籽油已烧热,顺手就拿了几块放如锅中煎烤。不打紧,一时其香四溢,出锅食之,其味鲜美无比。他欣喜异常,从此做其了毛豆腐的生意。且越做越大,以至做到了京城,开了一爿王致和豆腐坊,使皇帝也馋上了隐,将毛豆腐收进了御膳谱,成了宫廷菜肴。为此,清朝状元孙家鼎专门作了一副嵌字对联赠与王致和悬挂在店堂上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从此,香煎毛豆腐更是誉饮遐迩。
七、徽菜的前景展望
目前,徽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徽菜的改革创新必须深化,以增强竞争能力,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被称为“徽厨之乡”的绩溪,我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徽菜的挖掘、继承、改进、提高的责任。今后,我们将根据调整食物结构的原则,坚持徽菜基本传统,保留有益的烹调方法,不变更原材料和保持徽菜原汁原味特色的前提下,博采众长,摒其所短,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使徽菜之花,盛开不凋。
前几年,黄山市和绩溪县相继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徽菜之乡”。此后,省里相关部门及黄山、绩溪两地通过制订徽菜地方标准,举办徽菜美食节、烹饪大赛等活动,为推动徽菜市场拓展、振兴徽菜产业经济做出了积极探索。近两年,仅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兰州等大中城市新建的徽菜馆就达近百家。
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健康、安全、环保、节约的绿色餐饮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黄山学院旅游学院有关专家认为,徽菜原料品种丰富,具有天然、环保等优势,能保证原汁原味,从长远来看具备后发优势。皖南作为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各地要把振兴徽菜作为特色产业来扶持,作为旅游和文化配套产业来发展,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徽菜健康理念的宣传,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和放心消费。
第四篇:调解书是裁判文书吗
问:调解书是裁判文书吗?
答:调解书不是裁判文书。裁判文书是人民法院撰写的结构完整、要素齐全、逻辑严谨的文书,是人民法院确定和分配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凭证,也是当事人享有权利和负担义务的凭证。更重要的,裁判文书是体现了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争议案件的决定意志。通常而言,裁判文书包括: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而调解书是在法院作出决定前,双方通过自行协商自行解决争议的凭证,并不体现人民法院对于争议案件的意志,而只是法院作为第三方出具的一份类似于证明的文书。
第五篇:赞徽州古村落
赞徽州古村落
【黄山日报】家住徽州斗山街 作者:江稳平2012.3.19 古徽州府所在地歙县,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徽文化和影响悠远的程朱理学的发祥地,也是曾经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神奇的徽商故里。而我一直居住的、被誉为“锦绣江南第一街”的斗山街,便是“出门包袱雨伞,归来腰缠万贯”的徽商荣归故里、聚族而居的地方。
从气势恢宏的徽州府衙前步入熙熙攘攘的中和街,再从举世无双的许国石坊(俗称“八脚牌楼”)穿过万世师表陶行知纪念馆,转入大北街徜徉20余米,便抵达斗山街西端入口处。
说起这条街的得名,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话说古时候有七块陨石坠落于此,连成一串珍珠似的七座小山丘,形似北斗七星,因此山名便叫斗山,这条街自然称之为斗山街了。
一色青石板铺就的斗山街呈“Y”形,分前街、后街和主街,全长约500米。斗山街高墙林立,豪宅连片,它是集古民居、古街道、故雕刻、古水井、古牌坊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实为影视剧拍摄、艺术院校师生写生的佳地。
斗山街不是一条商业街,整条街上没有一间店铺,那幢幢相连的古建筑,全都是徽商大贾的住宅。从西端入口前行短短几步,汪家大院便呈现在眼前。这座大院始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为典型的两进三开间上下对堂式徽派古民居。上房窗门上精雕细琢着葫芦、葵扇、鱼鼓、花篮、莲花、长剑、横笛、玉版等法器的“暗八仙图”,以及琴、棋、书、画“四友图”,体现了徽商对子孙后代寄予从小刻苦学习、长大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厚望。“五蝠捧月图”和“双鹤腾云图”,因“蝠”谐“福”音、“鹤”喻“长寿”,是寓有祝愿长辈高福高寿之意。下房窗门上雕刻的“九松图”,因“松”与“孙”谐音,取意为“九孙图”,表达了徽商对多世同堂、子孙满堂的向往。两厢走道槛子门上雕刻的十二月花,则暗喻了徽商对月月开花月月红利、一年四季财源滚滚的企盼。
汪家大院对面是“岳飞饮马槽”。相传爱国将领岳飞率部北征抗金,从杭州途经歙县,长途奔波至斗山街时,饥渴难耐的战马驻足不前,就在这时,地下突然冒出一股清泉,战马引颈畅饮,昂首长啸。从此,这股泉水永不枯竭。
歙县号称全国“牌坊大观园”,但在现存82座牌坊中,木质牌坊仅有2座,斗山街便有1座。从“岳飞饮马槽”沿着主街继续前行10余米就能看见它。关于这座牌坊的来历,还有一个与朱元璋有关的传说!相传元末朱元璋举事起兵,途经歙县,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随从在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匿的几块豆腐,但已经发酵长毛。因别无他物,随从只得将长毛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热给朱元璋吃。更糟糕的是由于元兵追杀,朱元璋又与部属失去了联系,一个人蜷伏在斗山街叶氏家的废园里。25岁便守寡的叶氏发现后,心生怜悯,趁夜深人静时将饭菜放入竹篮里,用绳索从楼上吊下去供他充饥。七天后,元兵败逃,朱元璋才从废园的草堆中钻出离去。朱元璋称帝后,不忘徽州这位救命恩人,于是下诏叶氏进宫。然而,叶氏以节为重,宁死不从。朱元璋闻后感叹不已,特降旨旌表,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造了这座“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的木质牌坊。
杨家大院是斗山街最大的民宅,也是徽州古建官邸民居的代表作。两块精致又厚重的“上马石”像侍卫一样伫立于豪宅门口,门楼上石雕的传统戏剧人物栩栩如生。杨家大院粉墙黛瓦,古色古韵,马头高墙,飞檐冲天,雕梁画栋,典雅工丽,天井洞开,美轮美奂。三进串连结构的大院内待客厅、樵楼、厢房、书房、后花园应有尽有。原来这杨氏先祖在明代曾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和外交部长,所以这座宅院排场如此硕大。
建于清初的许家厅与杨家大院毗邻,但它却是一座典型的私塾建筑。正厅高悬着孔圣人的画像,边屋供教书先生住宿,楼上是莘莘学子苦心吟读的课堂。徽商“贾而好儒”,闯出了一条“以商入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兴旺之路,留下了“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旷世传奇。
用青石板横铺的主街尽头,有一座罕见的砖质牌坊——黄氏孝烈门坊,建于明代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相传黄氏乃童生吴沛之妻,其夫早年夭亡,她便绝食而死,以表自己守道节烈。其实,一座贞节坊就是中国妇女的一首血泪悲歌。
二十四孝是徽商的祖训,如果要欣赏二十四孝图,那就去前街的汪氏民宅瞧瞧;徽州竹、木、砖、石“四雕”遐迩闻名,如果要观赏木雕的精品杰作,潘氏民宅应该去走走。
从我居住的斗山街23号许家大院,到百年徽州师范,这一段用青石板直铺的街道是斗山街的后街。许家大院依然是高大的马头墙,幽深的天井院。徽商长年在外闯荡打拼,留在家里的都是妇女和孩子,为了安全防卫,屋外用高墙封闭,内设“四水归堂”式的天井。“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是徽派古民居的结构特色,这天井有着通风、采光、排水、遮阳、交通等多种功能。许家大院厅堂敞亮,花园雅致,门罩窗栏,雕花缀朵,飞禽走兽,神态逼真,美不胜收,展示了古徽州能工巧匠卓越的技艺。
充满传奇色彩的“蛤蟆井”就在后街王世杰宅与张茂林宅之间。相传古时候这里水源奇缺,百姓生活极不方便。唐代贞观年间(公元785—805年),有人发现此处两个土坎内聚集着许多蛤蟆,推测下面必有泉水。经深挖不歇,果然清水冒涌,水质异常清冽。后人为了纪念蛤蟆提供水源信息,就将井名取为“蛤蟆井”。“蛤蟆井”有公、母两口,现在游客能见到的是宅院外的“公井”,而“母井”就处在仅一墙之隔的民宅内,终年“日夜思君不见君”,想断柔肠。
“家住徽州,世世代代读书人,旧宅院家家是书香门第,古街巷处处有朗朗书声;家住徽州,世世代代远行人,十三四男儿四海去闯荡,千百年徽商八方美名扬„„”伴随着歌唱家祖海的一曲《家住徽州》,行走在斗山街整齐的青石古道上,观赏着错落有致的百余幢徽州古典民居,聆听着从幼儿园里传来的朗朗书声,我又想起儿时与同伴们在宽阔的主街道上玩抽陀螺、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滚铁环、打弹珠等民间传统游戏时的开心;我又想起当年与哥哥姐姐在这充满书香的深宅大院里挑灯苦读,敲开北大、清华的大门„„每走一次,我都对斗山街产生崭新的体验和特殊的情感。
朋友,这里有传奇,这里有故事,这里有美景,这里有热情。想到徽州追忆旧时光,斗山街是个顶好的地方。
【安徽日报】卖花渔村之春 作者:潘世辉2012.3.19 大抵是因为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无法忘怀,在久雨之后难得放晴乍暖还寒的这个初春周末,再次欣欣然汇入了前往卖花渔村的人群车流,想让那时常入梦自由开放着的花海把满身心疲惫真真切切扫个精光。
新安江依旧清澈平缓流淌,水静流深,很难想象徽派盆景的身世荣华就躲藏在这崇山峻岭包裹住的桃源深处人家。过新建的南源口大桥而下,瀹岭下村的几株高大古树侧身让立江岸,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在夜梦苏醒的翠绿山岭里摇摇晃晃,山间可利用的各块小小平地都新移栽了造型各异的粗壮梅桩,提醒你十多分钟后就会掉进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深山向往。
春姑喜欢捉迷藏,上午10时前的卖花渔村还笼在雾里,暂时不愿掀开羞赧神秘的面纱。这样也好,先放慢脚步,打开心窗,顺溪流小村走走、看看,宛如从徽山歙韵书架里顺手抽出一本线装版书册,随手翻翻这些颇有来历、古意盎然、被盆景花树尽情吞噬的渔村的曼妙景象。
薄雾缥缈里,见四周山岭逶迤重叠,丛丛翠竹绿树葱茏。渔村自五代时就有洪氏祖先栖息,“作梅花百韵以自适”。村落民居连片而建,整村形似鱼状,白墙黑瓦是梦里徽乡永不过时的记忆色彩。古村好似仍旧沉睡在古旧年代,村道墙角随眼一瞥,就会被带入青石铺地、两侧屋墙、台阶沿门、黑瓦嶙峋的旧时光里。老屋顶马头墙高低错落,旧式窗檐下保留了许多当年砖匠的画图杰作,或黑白或粉彩,山石花木人物都有,虽粗糙却很原真。洪氏旧祠堂遗构尚存,前堂仅剩山墙,后进部分坍塌后正重修。或有较气派的经典徽派建筑,门楼上缀满精细砖雕,图案精致,寓意吉祥。废弃不用的大小石磨盘铺在门口路中,爬着青苔的长短条石横卧在路边歇脚处,见证了村落沧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脚木楼也保留了许多,里面堆满了干柴杂物,边上几根扎根岩隙的梅树正兀自争妍。小溪很窄很细,穿过几座新旧小石桥和民居房底而来,水至清,欢快无忧,冲刷着散落一溪的碎瓦瓷片,无心吟唱着《后庭花》“哗哗”而去。
雾散云开,阳光趁机露个脸,漫山满村花树立即争奇斗艳起来。绿意葱茏点缀的远近山岭坡地里,花海汹涌来潮,一浪赶过一浪。或给大片红梅花挤满,远看似氤氲着大片红云,令人怦然心动,无比向往;或红云里夹杂着大团如玉白梅、零星翠碧绿梅,在苍翠罗汉松的掩映中,随意摆设成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蜜蜂、画眉等小动物定是这里资深的居民了,有他们在,山、花、树要多生动就有多生动。摄影人、赏花者散布在各条山道上,都成了生动风景的饕餮之徒。村内或有老少妇孺,或挑了梅桩回家,或推着独轮车卖桩,或三三两两立坐闲谈,个个满脸和善,人人眼眸纯真,两三句话就敞开了如春的话闸。各家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墙院里、阳台上、阶梯边,到处都是各类盆景,有成型待售的、有正在造型的、有移盆换钵的,摆得满满当当。种类有梅树、罗汉松、瓜子松、榆树、桂树、松柏等,单梅花又有红梅白梅绿梅骨里红等十多个品种,真不愧为徽派盆景的发源地和生产基地。再欣赏那造型吧,游龙式、蟠曲式、扭转式、悬崖式,或铁干虬枝,或盘根错节,或凌空探海,或妩媚玉立,千姿百态,不一而足,随处一摆就是一道景致,让你真正领会“咫尺千里,虽假犹真”的艺术真谛,叹观止矣。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钵钵盆景,每树每桩、每枝每叶、每季每月都牵动着每家每户的心。卖花渔村原名洪岭,洪姓一直居住此地,至今也有千年以上历史。看那些上了年份的盆景,那可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家产和营生珍宝。过去这里算山乡僻壤,交通很是不便,卖个盆景要肩挑车推十几里路。现在通了公路,全村都以制售盆景为业,每家手上都有技艺绝活,基本没人外出打工,还借助科技网络力量对外促销,坐等收购,生意越做越红火,人均收入万元以上,多的一户一年可赚二三十万。山清水秀,生态绝佳,天然阳光雨露滋润下,盆盆是景,处处诗画,人文深厚,村风纯朴,卖花渔村可真是奇异花海里的幸福人家。
春山里荡漾着淡淡花香,记忆深处飘来唐宋的芬芳,又一群天南地北的过客悠闲来访,卖花渔村农家殷勤地用梅松干枝桠烧给你喷香的菜饭,炊烟袅袅映衬着漫山灿烂,满心的欢喜、温暖和希望随春滋长„„
【黄山日报】卖花渔村花事盛 作者:文/祁俊 2012.3.16 3月14日,明媚的阳光像一支饱蘸着生命繁华之墨的画笔,将歙县雄村乡卖花渔村描绘得诗情画意,那一丛丛的新绿、嫩绿、鲜绿、翠绿,温柔着我们的视线,那如云似霞般的一片片红、一片片粉,惊喜着我们的目光。五年之后再走卖花渔村,一片片花海中透出更多的自信和希望。
沿着新修建的乡村公路走进渔村,道路两旁的山岗上红梅花儿正在枝头绽放,附近新建的停车场上,不时可以看到慕名驱车而来的游客。五年前,村口还是一片种满油菜的农田,如今已成了一个个盆景园。随意走进一座院落,一盆盆排列整齐的游龙梅傲然伫立,辛勤的蜜蜂上下翻飞,青翠欲滴的罗汉松造型奇异。“我们这里梅花有宫粉玉蝶、粉装玉蝶、台高玉蝶、洪岭二红、骨里红等很多品种,游龙梅不仅是徽派盆景的代表,也是卖花渔村的主打产品,全村现在种植有梅花近干万株。”村党支部书记洪定勇介绍说。
走进村里,就像来到一座偌大的盆景园,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院落里、阳台上,随处可见的都是盆景,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下,如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时时映入眼帘。时近中午,村道上不时还有花农担着从山上挖下的花苗赶回家,从容又忙碌。洪定勇说,现在是村子里最忙的季节,要做的事很多,嫁接、上盆、移栽、造型,还要销售。
近两年,通过外出学习和实践摸索,村里的花农逐渐掌握了新的技术,由原来的靠接改为嫁接,园艺创作的自由度更大了,嫁接的苗木几无痕迹,盆景销售十分看好。尤其是从去年开始,网上销售日益火爆。现在村里206户人家有40多台电脑,20多户已在网上销售,还有的正在学习,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近2万元。
盆景产业的发展,使卖花渔村花农的生活有了质的变化,如今很多花农已经住上小洋楼,门前院子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盆景。在这春暖花开时节,花红叶绿,好一幅农家小院的美景。
美丽的风景背后必有辛苦的付出。在罗汉园,村民洪飞正在为一株罗汉松修剪。对罗汉松情有独钟的洪飞领我们在院子里观赏培育多年的盆景,他轻轻地抚摸着一株罗汉松的枝干,就像爱抚着他的小宝贝:“养一棵树很不容易,像这棵树已经跟了我15年了,我的设想是培育成一幅百鹤图。不过要做到这句话至少还需要10年啊!”
“罗汉园是卖花渔村的精品园之一,”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洪孝波说,“下一步卖花渔村就是要结合百佳摄影点的建设,在村中打造10个像这样的精品园,同时还要建设一个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发展农家乐,拓宽乡村公路,进行村庄整治,依托盆景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卖花渔村的花农们到时会更忙了!”
【黄山日报】深渡镇倾力打造国家级生态镇 作者:胡卫星2012.3.20 用新安山水 书旅游篇章 深渡镇倾力打造国家级生态镇
阳春三月,沿着清澈碧透的新安江,摇橹泛江。两岸金黄的油菜花次第开放,漫山遍野的枇杷林夹岸相迎,掩映其间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世外桃源般自然风光吸引着省内游客纷至沓来。这就是歙南旅游重镇——深渡镇。
近年来,深渡镇紧紧依托“山、水、特”的资源优势,围绕“华东山水休闲古镇”和“旅游商贸特色镇”发展目标,结合“百村千幢”工程、“百佳摄影点”建设和枇杷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游、生态游及枇杷采摘等农家生活体验游,倾力打造国家级生态镇。
该镇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为契机,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枇杷园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全力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带动”,即建设绵潭村核心区,带动淮源村示范区和漳潭村旅游区的果园建设。全力推进镇村环境与生态整治,兴建水上垃圾晾晒码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内涵。先后完成九砂、绵潭等处护岸改造和对漳潭码头修建工程,漳潭村共维修小码头3个,新建1个小码头,绵潭新建1个观景台、护岸190米。
深渡水、陆交通便捷,镇内设有游船公司和快艇公司,拥有游船16艘,船位2300个,快艇27只。该镇还通过完善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提升“农家乐”的接待品位和档次。先后完成黄山大道两侧建筑亮化设施安装和人行道绿化树木的修剪和整治,强化旅游行业内部管理,提高旅游接待和服务水平,新申请旅游接待村2个,新增农家乐8户。成功举办“中国黄山油菜花摄影节暨万辆自驾赏花游”活动和“三潭枇杷节”。开展旅游“三进”营销活动,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搭建农产品流通平台,引进特色农产品进入皖浙两省大市场,走好旅游和农业紧密结合之路。“真是太美了!这里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世界旅游组织规划专家昂瑞特游过新安江后大为赞叹。据悉,该镇先后荣获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最佳旅游乡镇、旅游经济十强镇、行业楷模十佳旅游特色镇等荣誉称号。2011年,深渡镇全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800万元,景区内茶、林、果、渔、旅游等综合经济年收入4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了1万元。目前,该镇申报国家级生态镇已经省公示,正申报国家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