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进行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时间:2019-05-14 00:0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国进行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国进行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篇:浅谈中国进行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浅谈中国进行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并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了部署。主要有6个方面: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还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经过了多年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力得到了发展,GDP从1978年的世界第11跃居如今的世界第二位。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但是我国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有限的成绩,必须全面深化经济改革。

首先,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根本的改变。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从总体来看,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好不够高,作为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想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主要矛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过基本国情与社会主要矛盾是促使我国必须前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因素。

其次,全面深化经济改革是顺应解决社会突出问题的需求。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是建立在高投资、高消费、高消耗、低效率的基础上的。据发改委网站发布,201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实现年度目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完成年度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7%以上,达到年度计划目标。但是根据“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指标完成情况滞后,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在2013年年末,全国大范围地区都被笼罩在雾霾之中。12月6日,上海PM2.5节节攀升,全市平均602.5;PM10平均浓度671.0,最高的普陀监测站达726.0。近些年来北方地区备受沙城暴的困扰。高耗能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对于资源的压力过大,因而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才能缓解多于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从源头缓解逐渐凸显锐化的环境污染问题。

而且,经济领域的改革对于其他领域具有牵引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借鉴,使得其他领域的改革可以少走弯路,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将增强人们对深化其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经济体制改革每深入一步,必然对其他改革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越深化,越要求其他领域改革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内容贯穿于其他领域改革,比如政府职能转变,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还是顺应解决突出社会问题的需求,经济领域的改革牵引作用,都表明我国前面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是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的。

第二篇:中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调研报告

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班级:2012级环境工程

姓名:冯雷

时间:2014年4月17日

中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3

摘要:2013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之后,以习近平主席为中心的党的第5代中央领导集体诞生,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国外形式一片大好的阶段,但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新的领导班子面对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积极地开展各种改革,中国引上了一条全面改革的道路。中国要改革,并不是习主席上台之后才提出来的,早在江泽民时代都曾有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政治上的改革,经济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医疗的改革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取得长期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中国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需要。

...........................3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制度 政治体制 小康社会..........3

前言.........................3

主体.........................3

1.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3

2.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4

3.全面深化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的必要性...........5

结尾.........................6

附录.........................6

中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摘要:2013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之后,以习近平主席为中心的党的第5代中央领导集体诞生,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国外形式一片大好的阶段,但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新的领导班子面对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积极地开展各种改革,中国引上了一条全面改革的道路。中国要改革,并不是习主席上台之后才提出来的,早在江泽民时代都曾有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政治上的改革,经济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医疗的改革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取得长期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中国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制度 政治体制 小康社会

前言

2013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该决议指出,今后要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次中央下定决心改革是由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是迎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历史的进步。从中国的历史可知,改革会伴随着风险,若改革不当,轻则使社会动荡不安,重则改朝换代,比如清末的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宋代的王安石变法,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还是失败。可毕竟还有很多改革获得了成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慢慢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了六国,唐朝的贞观之治,使当时的唐朝繁荣富强,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国。中国的改革是必须的,但也要审时度势、考虑周全、谨慎行事。

主体

1.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

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怎样理解中国进行全面经济改革的必要性,这得从中国经济发展说起,从中国经济体制的历史说起,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与中国当时的经济水平及各个方面情况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中国无论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由中国实际所决定的,由中国现状决定经济体制的变化。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期间都属于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由于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的经济体制,二是由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为了发展农业、工业,为了使新中国在世界中站稳脚跟,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统一调配有限的各类资源,使各类资源充分用在紧要的事情上,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军事实力显著增强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计划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许多弊端,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第二,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第三,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地巨大浪费等等缺陷。1992年10月12日,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时至今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飞速发展,GDP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已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增大、就业难、工资低、生产方式落后、国家主要经济来源集中在第一产业等。

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不能满足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摒弃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我国党政机构的公职人员,是公权力的主要行使者,特别是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人员,更是其中的核心。如果他们都能够正确地对待权力、金钱、美色,言行具有良好的道德约束,那么,我国政府的清廉就有了基础。离开公职人员的清正,就不可能有政府的清廉。同样,没有公职人员的清正和政府的清廉,政治清明也就只能是空话。当然,政治的清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清明的政治,不仅要有官员的清正、政府的清廉,还要有基本的公平正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众认同的政治制度。

对于公众最为关注、社会普遍诟病的特权问题,在以往的改革中曾经做出许多努力,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愈演愈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政治局作出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社会反响广泛、热烈。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够全面清理、果断废除不合理的特权,并且建立起严格的制度监督权力,不仅可以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也为规范官员的待遇、约束官员的行为产生积极作用。对于弘扬民权,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不断拓展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途径和范围。在这方面,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保障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等,是很难想象的。

权力地带及其“灰色权力”、“灰色资本”、“灰色暴利”的“三灰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处理“三灰现象”。首先,它直接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它直接威胁市场的公平和公正。第三,它根本地阻碍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第四,它扭曲国家的整体利益格局,加剧了官民冲突、劳资冲突和贫富冲突。第五,它吞噬全国人民的福利。

我国一些政府机构存在自身特殊利益的现象和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政府过度主导经济生活,导致政府与民争利。第二,政府所支撑的庞大的官员体系,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少见的。第三,政府的公共属性被自身的特殊利益异化。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是革除政府特殊利益,封闭政府权力出轨的必由之路。

3.全面深化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的必要性

除了要全面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全面深化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却没有跟上。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到处充斥着不文明的现象,中国人丧失了好多传统的美德。由此可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从1978 年开始,改革始终是以经济体制为中心、以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为配合的, 这也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工作重点相适应。改革开放28 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GDP 由1978 年的3624.1 亿元[2]增长到2006 年的209407 亿元[3]。与此同时, 我国社会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 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引起广泛关注, 其中看病、住房、上学被称作新“三座大山”,医疗、就业、贫富差距成为当前社会最为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医疗体系,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完善教育,加强安全生产监察,加强社会治安,彻底解决看病、住房、上学三大问题。

在之前,中国只注重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忽略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使人谈虎色变。中国今后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增长,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要提

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结尾

中国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的改革,必须立足于眼前,放眼于未来。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唯有改革方能解决。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不是一时的决定,而是经过长期的准备,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有,只是进行小方面的改革。相信在以习近平为中心的党的第五代中央领导的带领下,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一定取得重大成功。

附录

【1】汪玉凯.我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潮州日报(J).2013-12-03:32-36.【2】李春根,李建华.论社会体制改革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4):38-43.

第三篇:中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调研报告

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班级:2012级环境工程 姓名:冯雷

时间:2014年4月17日

中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3 摘要:2013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之后,以习近平主席为中心的党的第5代中央领导集体诞生,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国外形式一片大好的阶段,但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新的领导班子面对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积极地开展各种改革,中国引上了一条全面改革的道路。中国要改革,并不是习主席上台之后才提出来的,早在江泽民时代都曾有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政治上的改革,经济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医疗的改革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取得长期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中国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需要。..................................................................................................................................................3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制度 政治体制 小康社会.............................................3 前言...........................................................................................................................3 主体...........................................................................................................................3 1.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3 2.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4 3.全面深化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的必要性..............................................5 结尾...........................................................................................................................6 附录...........................................................................................................................6 中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摘要:2013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之后,以习近平主席为中心的党的第5代中央领导集体诞生,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国外形式一片大好的阶段,但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新的领导班子面对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积极地开展各种改革,中国引上了一条全面改革的道路。中国要改革,并不是习主席上台之后才提出来的,早在江泽民时代都曾有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政治上的改革,经济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医疗的改革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取得长期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中国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制度 政治体制 小康社会

前言

2013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该决议指出,今后要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次中央下定决心改革是由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是迎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历史的进步。从中国的历史可知,改革会伴随着风险,若改革不当,轻则使社会动荡不安,重则改朝换代,比如清末的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宋代的王安石变法,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还是失败。可毕竟还有很多改革获得了成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慢慢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了六国,唐朝的贞观之治,使当时的唐朝繁荣富强,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国。中国的改革是必须的,但也要审时度势、考虑周全、谨慎行事。

主体

1.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怎样理解中国进行全面经济改革的必要性,这得从中国经济发展说起,从中国经济体制的历史说起,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与中国当时的经济水平及各个方面情况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中国无论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由中国实际所决定的,由中国现状决定经济体制的变化。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期间都属于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由于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的经济体制,二是由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为了发展农业、工业,为了使新中国在世界中站稳脚跟,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统一调配有限的各类资源,使各类资源充分用在紧要的事情上,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军事实力显著增强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计划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许多弊端,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第二,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第三,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地巨大浪费等等缺陷。1992年10月12日,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时至今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飞速发展,GDP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已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增大、就业难、工资低、生产方式落后、国家主要经济来源集中在第一产业等。

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不能满足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摒弃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我国党政机构的公职人员,是公权力的主要行使者,特别是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人员,更是其中的核心。如果他们都能够正确地对待权力、金钱、美色,言行具有良好的道德约束,那么,我国政府的清廉就有了基础。离开公职人员的清正,就不可能有政府的清廉。同样,没有公职人员的清正和政府的清廉,政治清明也就只能是空话。当然,政治的清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清明的政治,不仅要有官员的清正、政府的清廉,还要有基本的公平正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众认同的政治制度。

对于公众最为关注、社会普遍诟病的特权问题,在以往的改革中曾经做出许多努力,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愈演愈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政治局作出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社会反响广泛、热烈。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够全面清理、果断废除不合理的特权,并且建立起严格的制度监督权力,不仅可以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也为规范官员的待遇、约束官员的行为产生积极作用。对于弘扬民权,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不断拓展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途径和范围。在这方面,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保障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等,是很难想象的。

权力地带及其“灰色权力”、“灰色资本”、“灰色暴利”的“三灰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处理“三灰现象”。首先,它直接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它直接威胁市场的公平和公正。第三,它根本地阻碍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第四,它扭曲国家的整体利益格局,加剧了官民冲突、劳资冲突和贫富冲突。第五,它吞噬全国人民的福利。

我国一些政府机构存在自身特殊利益的现象和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政府过度主导经济生活,导致政府与民争利。第二,政府所支撑的庞大的官员体系,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少见的。第三,政府的公共属性被自身的特殊利益异化。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是革除政府特殊利益,封闭政府权力出轨的必由之路。

3.全面深化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的必要性

除了要全面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全面深化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却没有跟上。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到处充斥着不文明的现象,中国人丧失了好多传统的美德。由此可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从1978 年开始,改革始终是以经济体制为中心、以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为配合的, 这也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工作重点相适应。改革开放28 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GDP 由1978 年的3624.1 亿元[2]增长到2006 年的209407 亿元[3]。与此同时, 我国社会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 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引起广泛关注, 其中看病、住房、上学被称作新“三座大山”,医疗、就业、贫富差距成为当前社会最为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医疗体系,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完善教育,加强安全生产监察,加强社会治安,彻底解决看病、住房、上学三大问题。

在之前,中国只注重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忽略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使人谈虎色变。中国今后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增长,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结尾

中国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的改革,必须立足于眼前,放眼于未来。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唯有改革方能解决。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不是一时的决定,而是经过长期的准备,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有,只是进行小方面的改革。相信在以习近平为中心的党的第五代中央领导的带领下,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一定取得重大成功。

附录

【1】汪玉凯.我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潮州日报(J).2013-12-03:32-36.【2】李春根,李建华.论社会体制改革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38-43.

第四篇: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市场化经济改革

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市场化经济改革

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面对发展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解决各种矛盾使经济健康发展,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动力。经济发展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要根本解决还要靠统筹改进制度,靠改革开放。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发展观是振兴中华的延伸。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伟大民族,历史上,汉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曾影响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只是到了近代,中华民族才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的腐朽统治而落后。自1840年以来,探寻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整个20世纪,中国人民都在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正反经验,以民为本创新,找到了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这就是改革开放,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迅速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31年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发展到GDP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初步小康,变化之大,举世瞩目。实践证明,实施市场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以中共十四大正式决定搞市场经济作为标志。随着经济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不断引入,和非国有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对经济体制全面市场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是简单地放开价格,给予人们更多的经济自由就可以了。在实行经济自由化的同时, 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势在必行。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包括自由竞争、市场价格调节体系、宏观调控系统、现代企业制度体系、税制(收入分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法规和法治体系、反垄断(反不公平竞争)体系,开放的劳动和金融要素市场体系等。

18世纪及19世纪初期,工业化发展很快,但资本家相对劳动者处于优越的不平等地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为反对剥削和保护劳工利益,产生了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思想家。此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其不仅来自理想主义,还来自现实生活;不仅来自中国近代历史的社会选择,还来自对当代社会的比较研究。我们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改革了传统的只讲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的内涵; 我们运用近百年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涵;我们运用社会主义对劳动者的关心,对集体意识的重视,对公平的追求,对社会福利的强调,改革了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古典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之所以能与“社会主义”联姻,是因为我们要的社会主义不是那种只讲集权、不讲分散,只讲计划、不讲市场,只讲生产、不讲消费,只讲精神、不讲物质,只讲阶级、不讲全民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成果强化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和丰富内涵,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大潮为市场经济带来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飞跃。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双向改造,即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改造,现代社会主义对古典市场经济的改造,我们得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种经济基础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

第五篇:中国经济改革

坚定的改革执行者既要破除陈规陋习的阻碍,又要解决自己思想意识深处舍与得的矛盾,同时还要担当历史和社会赋予的责任。

被称为“最后一个计划经济堡垒”的铁道部,在共和国改革史上第二次被并入交通运输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九龙治水”的局面,被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破题;互联网飞速发展催生的复合多媒体方面的服务与管理,因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的合并而获得全方位覆盖。

大部制改革是政府对自己“动手术”,具体到相关部门,改革者就是被改革对象,因此容易形成“壮士难以断腕”的局面。政治学中著名的“帕金森定律”指出:首先,在行政管理中,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却越来越低下;其次,面对拥有的权力,官员希望增加部属而不是对手,因此在选人用人时,一个官员会选择两个不如自己的属下,以此类推,就会产生新的“庸政”和“懒政”。当下的政府改革简政放权,大原则已然形成社会共识,但在具体落实中,依旧需要对这样的情况保有警惕。

精简部门的改革,如何避开行政人员“膨胀—精简—再膨胀”的世界性行政机构改革难题?改革后怎样有效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权力该下放的下放,但如何预防获得管理权力的行业协会等滋生新的官僚主义?这些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即大部制改革如何跨越“帕金森定律”?

在此,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是“改革方式”问题。政府职能改革方案出台后,应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措施跟上,明确各个政府机构的权责界限、人员规模、经费预算,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化,避免天然的扩张冲动。同时,应结合现实中的种种案例,查找政府职能的缝隙盲区,厘清社会管理的交叉点和重合点,提高对权力部门工作效率的监管,保证各职能部门责任上的无缝融合。

其次是“改革执行者”。机构职能重新划分带来的阵痛,必然要平摊到改革者的肩上,砍掉自身多余的手,还给市场和社会,不仅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大局意识和自我割舍的牺牲精神。坚定的改革执行者既要破除陈规陋习的阻碍,又要解决自己思想意识深处舍与得的矛盾,同时还要担当历史和社会赋予的责任,这样的素质关乎改革的成败。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开宗明义: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本届政府任期内还将削减行政审批项目三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见,政府对自身的改革没有“过去完成时”,只有“现在进行时”,而跨越一个个“帕金森定律”式的改革险滩,实现民富国强,既要一往无前,又要冷静审慎、科学应对。(武雪梅)

下载浅谈中国进行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国进行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进行经济改革体制压力问题5篇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1级通信工程P 01114202章杰中国进行经济改革体制压力问题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而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压力。......

    食品企业进行全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合集)

    食品企业进行全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食品企业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茶,设备陈旧,材料的收购、统计、管理等工作环节复杂繁琐的问题,这使得食品企业的管理与运营部很规范,......

    中国经济改革刻不容缓

    中国经济改革刻不容缓 英国《金融时报》 欧阳德 北京报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随着快速而不均衡的增长给中国政府、银行和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实施关键经济改......

    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研究

    中国经济改革的问题及应对 策略学生姓名朱子敬 学号2120131512指导教师彭鸿斌 专业班级应用经济学13研1班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中国经济改革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1978年邓小......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处理好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处理好大陆和港澳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内和国外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尊敬的党组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要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聚合起更多的正能量,用各种正能量替代各种负能量。正能量激发出系统优化升级的活性,合力就是正......

    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县际竞争与成渝经济区发展问题 摘要:张五常提出,县际竞争是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激烈的县际竞争促使市场经济价格体......

    中国经济改革的两大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的两大问题 录入:杨宾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日期:2008-12-22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经济学家》创刊2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 编者按: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由西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