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时间:2019-05-13 21:1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篇: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①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②从服务的方式看,上层建筑通过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的调控来为经济基础服务。③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阻碍两种情况。

(3)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则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政治力量,其先进性的发挥,就集中表现在它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这是因为: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上层建筑仍然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4.正确认识这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每一历史时期的上层建筑都能从经济基础中得到科学的说明。(2)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根据。(3)这一规律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对于保护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4)这一规律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觉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依据。

第二篇: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的。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应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基础是在不断发展的,这要求上层建筑要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要求政治主体自觉进 行调整和改革,体现和发挥政治主体本身所规定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

其次,现在中国社会中所表现的因政治体制弊端和不够完善引起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要求当前的中国政治体制必须进行改革。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现有设置、职能、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政企不分,职能重叠,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这些问题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也给国家和群众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民主法制、焕发政治活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第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由政治的本质和政治关系决定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政治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政治主体应该通过社会的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利益的内在矛盾——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只见的矛盾,再加上政治体制的弊端使得整个中国当前的政治主体淡化了公共利益的意识,在此利益主体的内部性显现的十分明显,其角色的公共性淡化,私利化程度提高。要克服和控制这种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应该是制度上的革新。

第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殊时期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也要求中国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越发表现得越发明了,导致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具有历史性特色的新事物。其中大型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出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之一。现在中国房价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与中国房地

产业利益不断集团化有关。虽然中国现在的特殊利益集团还不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过程的重要环节,但是中国的利益集团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的政治决策。经济干预政治开始萌芽,某些领域的权利开始失控,使得政治决策所能代表的利益的公共性减弱、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和谐发展。因此,遏制中国利益集团干预政治的现实要求政治体制的改革。

第三篇:浅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浅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法学院09级政教(2)班张静2009081214内容摘要: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新理念多,实质性举措较少。就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来看,由于压力型体制的权力制约、利益来源的上级依赖,如果中央要实际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地方官员也很难形成阻力,加上表现政绩的群体追随效应,地方官员反而更会在实践中创新改革方式,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现阶段,中国改革最高决策层以巩固政权为依归,以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紧迫需求来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将政治体 制改革的着力点放在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并将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寓于构建和谐。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必要性;意义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政体而言,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政党制度而言,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国家结构形式而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及“一国两制”。政治体制是与基本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权限划分,中央机关与地方机关的相互关系的结构形式,组织协调各种机构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等。政治体制改革,顾名思义,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而决不是改变基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涵义及内容

1.涵义:政治体制,从广义上是指一个国家的政体,也就是一个国家政权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狭义上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即政党、议会、政府、法院、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和相互关系。

2.内容(1)实行党政分开。党政职能分开,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地走向制度化。(2)进一步下放权力。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由下面决定和执行。(3)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按照经济体制

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求,合并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机构,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适当加强决策咨询和调节、监督、审计、信息部门,转变综合部门的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控制能力。(4)改革人事制度。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改变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改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现状,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6)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理顺共产党和行政组织、群众团体的关系。更充分地尊重选举人的意志,保证选举人有选择的余地。抓紧制定新闻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等法律,建立人民申诉制度,使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进程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历史形成的,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进行选择的结果。它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旧政治制度比较,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坚持这种基本制度。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政治体制存在着事实上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以及官僚主义问题,这些弊端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新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党的十五大再次重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在当前不仅必要而且相当紧迫。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可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消除政治体制中的弊端,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加以确认,我们所有的改革最后能不能成功,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原有体制的弊端集中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家长制作风、形式主义等等。这些弊端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政治体制则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享有各种民主权利的实现形式。如果不切实有效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认真解决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基本政治制度就会发生扭曲,人民当家作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当然就更谈不上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逐步健全人民群众参加管理的形式和制度,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的弊端影响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曾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设起来的,而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只有凭借一定的政治设施和制度才能得到贯彻和传播。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它能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当它的这种作用是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律。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有助于结合经济体制改革,改革政治体制,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可克服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状况。从而使他们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再次,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的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和改革,克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等现象,使我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最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性。可明显增强我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第四篇:浅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论文题目:浅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的改革整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权利监督机制不很完善、地域民主法治发展不平衡诸多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索了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总结了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关 键 词:改革、问题、原因、成就

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政治体制。但是,我们依然要意识到,我国的政治体制距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建设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现存问题分析

经过我国共产党多年的努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应看到,相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步入攻坚阶段,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至今仍然是一种适应性改革,主要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有选择地推进。总地说,我国还存在着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具体制度的滞后性的根本矛盾。其主要问题有:

(一)政治体制改革整体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政治体制的改革决不能仅仅依靠拍脑袋的主观臆断进行,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过程。经济进步必然要求政治体制做出相应的变革。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仍然要严格分析我国的现实国情,遵循社会运行的客观要求,稳妥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当前我国政治体制面临着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政府组织结构不科学、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不明确的问题,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任重道远。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权力监督机制不很完善。具体地说就是权力监督实行自上而下的领导,自下而上的上行监督却相对困难。共产党作为代表绝大多数劳动者利益的执

政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对共产党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完善依法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从而保证公民的正当政治权益和经济权益。目前,我国权力监督机制功能的发挥不足,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主监督体系,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民主监督仍然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民主监督组织行使职权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从而使得民主监督组织缺乏权威和效力。

(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还面临地域民主法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较高,地方政府是投资环境的改善者、监管者,其职能倾向于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直接干预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政府必须利用行政手段培育市场经济。这种倾向于管理性、管制性的政府职能在某种程度上会干预经济的自由发展。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强政治体制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症下药,这就亟须深入分析现存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我们要看到我国传统封建主义思想存在一定的惯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背负着沉重的封建主义的包袱,并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虽然新我国建立之初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但是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却仍然在我们的现实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家长制、一言堂的封建主义残余与民主是格格不入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肃清封建主义思想残毒。

(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政治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以及作为上层建筑核心部分的政治上层建筑进行相应的调整,为生产力和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我国作为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双转轨的国家,不改革就不能促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就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如今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如果不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只能在外围进行的情况。

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最高原则: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每个人都无可辩驳地具有发展自身的权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社会。社会发展是人的自觉活动,离开了人的参与就不可能有任何发展活动存在。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理所当然要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来源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原则

首先,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坚持我国共产党领导的条件下进行。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在我国离开了我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行的。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处于核心和领导地位,党的使命是带领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人翁权利,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上,党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在政党制度、行政体制、民主政治的建设中,党发挥着领导者、推动者的作用。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处理好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发展的关系。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政治稳定是政治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前提。邓小平曾多次提到:“我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政权不稳,不但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将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甚至会失去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因此,在把握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不能把政治稳定条件当成目标,应当是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实现政权更好地发展而稳定。

再次,坚持政治体制改革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我国家,国际国内形势较为复杂。在国际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着全球化在经济上、文化上的冲击。在国内,我国社会也面临着从计划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面临复杂的形势,有时单纯的未经实践检验的好的理念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践经验,决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我国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全面推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不仅经济体制改革成就斐然,令世人瞩目,而且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有序推进,同样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制度和民主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进一步丰富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与形式。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作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和制度载体,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制度体系,为人民民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以保障和实现人民民主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和国家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坚持改革,以确保这些制度机制始终保持活力,服务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执政能力显著提高。作为执政的我国共产党,其自身的建设不仅对于政治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而且构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系统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我国共产党在增强学习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三)行政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行政体制的调整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行政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要求的提高,行政体制的改革更是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大力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逐步退出了诸多竞争性领域,经济管理部门也把职能转向宏观调控。同时,政府为了强化市场监管,稳定社会秩序,推进公共服务,在裁撤一部分机构的同时,强化和新增了一部分机构。在改革机构,整合行政管理资源的基础上,责任政府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效,行政问责制逐步被纳入法治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为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监督,增强其责任意识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四)公共权力结构日趋合理,逐步实现运转高效。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结构应当

适应和服务、服从于功能,公共权力的功能需要结构作为载体承载和履行。公共权力运行的效果取决于结构的设置是否科学和合理。公共权力结构直接制约公共权力运行是否合法、规范和高效。当今我国公共权力结构的优化配置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保证国家机构及其他各种组织都能够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经过改革和调整,现在的权力结构已经日趋合理,主要表现为 :在党的内部关系上,健全了党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了国家和党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为反腐败提供了组织机构保障 ;重新调整了派驻各部门的纪检、监察机构的领导体制和编制等。

(五)各种政治关系得到调整,社会和谐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各种政治关系的调整,整合催生出整个政治系统的最大合力,消除各种威胁政治体系存续发展的消极因素。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对于政治关系格局的调整无疑是体现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大大推动和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

(一)改革目标的明确性与推动改革的坚定性相统一。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我国而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优越性,而不是为了改变甚至是颠覆重建现有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适应了社会发展规律,之所以需要改革,是因为它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受到不完全适应现实需要的体制、机制的束缚,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因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明确了这一点,就会在实践中牢牢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二)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的丰富性与政治体制改革措施的灵活性相统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对象和问题领域,而是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从民主体制机制,到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再到利益关系调整机制,政治体制改革涵盖了整个政治体系存续运行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内容。与一些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将改革简化为针对特定问题的做法相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不仅很好地体现出改革的根本目标和动力在于解决关系国计民

生的各类实际问题,而且还因为不局限于特定的内容,尤其是那些受到时效性限制的内容,被赋予了更为持久的合理性,因而也更有可能得到来自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三)政治体制改革布局的系统性与政治体制改革方式的渐进性相统一。与改革内容的丰富性紧密相关,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相关性,这就要求改革的领导者必须时刻清醒地注意到,应当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待政治体制改革,处理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不同重要性序列上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制定出科学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划,根据实践中总结的正反两方面经验遵循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勾画出改革的总体路线图。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首先把握住了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制度改革这一基本切入点,继而将主要力量集中在恢复和发展既有的主要政治制度方面,进而全面铺开、深入推进,这使得每一阶段的改革都能够把握重点,合理分配改革资源,缓解改革中必然出现的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体系的压力。政治体制改革所针对的原有体制弊端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新政治体制的探索和重构离不开艰难的探索,因此稳妥渐进的改革步伐,是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唯一选择。及时解决政治体制改革每一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政治体制改革造成的冲击超出当时社会和政治体系的承受能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才有可能成为一项长久的事业,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米鹤都.中共十三大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J].炎黄春秋,2012(06).[2]文正邦,文培阳.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J].政治发展研究,2012(01).[3] 石国亮.回声与超越:政治体制改革中推进的服务型政府建设[J].行政论坛,2011(01).[4]包心鉴.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J].廉政文化研究,2012(03).[5] 李冷.“面子”文化、舆论监督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途径[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02).[6] 李立华,陶维兵.近二十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述评[J].学习与实践,2012(06).[7] 吴迪,韩跃民.论新形势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1).

第五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

21300818史修东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

【摘要】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当下中国面临的最大的一项课题。改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社会矛盾,反过来倒逼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现代化的转型不只需要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是要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下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就是要建设一个成熟的民主和法治的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走一条既要有自上而下的推动,又要有自下而上的探索和实践的改革路径。但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双重特征。在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成效,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必要性;紧迫性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1]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当下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必须要明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的关系,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十八大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定位和重点任务,并突破性地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写进了小标题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

毫无疑问,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那么,在现代化这个大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涵盖了现代化的全部内涵?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复杂关系?对于这两个问题目前恐怕还很难形成紧密一致的看法,反倒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早已达成共识了,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市场经济的时代,市场经济作为当下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机制,是我们今天一代中国人无可回避的选择。

然而,现代化的内容并非仅指经济的现代化,它意味着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变:政治的现代化、都市化、世俗化、社会分工的专门化、结构化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必须在文化、体制、思想、观念、传统、习俗等方面做出重大的结构性调整以适应商品经济这一物质性、经济性的基础。但是,这也绝非意味着一发展市场经济就会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建设。按照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的看法,经济的快速发展确实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

要原因,但是“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在二者的进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政治的稳定,也可能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负面因素,这是由“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2]4-5。现代系统科学的最新发展也表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离不开其他子系统的相互支和耦合,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避免社会深层次矛盾的积聚和爆发。这样看来,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关系,经济水平提高了,不一定能实现政治的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了并非意味着就不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了。况且经济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拐点”,如果没有相应的政治、文化的支撑,经济发展也会出现瓶颈,引发潜在的社会政治性的危机与冲突。

改革开放3O多年来,我国已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给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政治体制的改革仍然相对滞后,裹足不前。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经济驱动的利益纷争、欲望毫无约束,社会结构性的矛盾与冲突就会不断积聚,并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中凸现出来,诸如诚信危机、群体性事件等等。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这样的一个瓶颈期。

在深圳特区创建3O周年之际,温家宝视察深圳建设时又重申了政改的重要性,引发了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法国的《欧洲时报》就曾刊发题为《中国政改在路上》的文章,美国《侨报》也刊登了《保障经改成果中国政改箭在弦上》的文章。温家宝在深圳讲话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在改革初期,“中国的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是搞经济建设这件事情,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围绕发展经济这件事来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要求我们现在不能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抱不合实际的过高奢求,不能用最发达国家的社会条件来考虑中国的政治改革和发展问题,中国必须从自身的经济社会基础出发,考虑怎么做才是现实的可行的才能取得我们希望的成效。”[3]所以,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将发展的中心放在经济体制改革是现实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成和完善,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列问题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日程,我们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4]164“如果我们盲目乐观不下决心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确实可能危及我国整个的社会主义事业,发生邓小平警告的党和国家改变面貌的问题,可能使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得而失。”[5]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不断提上日程。那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通过何种路径来完成政治体制的改革?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方向

胡锦涛2006年4月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演讲时,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后来,他又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民主执政。他指出,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

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牢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要不断完善和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6]。

2010年9月,在纽约与美国华人媒体负责人的座谈会上,温家宝回答《侨报》负责人的提问时,指出:“中国要建设一个民主和法治社会,法治就是当一个政党执政以后,应当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党的意志和主张也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来变为宪法和法律的条文,所有组织都要在宪法和法律下行动,这才叫依法治国。我以为要做到这点,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是现代文明和现代政治所必需的,我们应该朝此而努力。”以此为基础,“最重要的就是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各项自由和权利,就是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要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人们能够更好发挥独立精神和创造思维,就是要使人民能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这应当是民主和自由的主要内涵.”[7]

胡锦涛和温家宝数次对于民主法治的阐述,较为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那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社会,在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依靠依法治国来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与自由,达到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核心在于权力的规范。进一步说就是要规制权力运行,不得滥用权力,让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只有权力透明,才能确保民主与法治,做到权为民所用。在十八大报告中,将政治体制改革单列为小标题,更是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大方向下具体的任务:“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

总而言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存在着一个单一的改革任务。改革是渐进的,通过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实现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目标,最终“形成一个初步发达的成熟的民主和法治的现代化国家”[8]。

(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

明确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后,我们怎样能够更好地实现政治体制改革,就涉及改革的路径问题。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二是自下而上的探索和实践。

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只是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因素。特定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各种因素的交织互动的影响下才探索出自己特有的变革之路。中国3O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似乎向我们传达着一个宝贵的经验:那就是治理模式的创新对于一个社会的顺利、平稳的改革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模式探索与创新对于政治体制改革便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对于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说,成本太大,容易“一刀切”,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容易统一模式,就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已经为政治体制改革营造了一种宽松的社会环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之初的自上而下的各种“特区”的试点和推行为后来自下而上的地方自主摸索奠定了基础,打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现今,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诸如南街模式、华西模式、苏南模式、希森模式等探索性的改革。尽管这些模式的重点、方向、层次和意义上各具特色、很难统一,但是这为中国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开辟了独

具特色的地方发展、治理模式。尤其是经济特区的开辟,为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基础和经验。“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的试验场和开放的窗口,是分级式政策试验的一个重要制度设计,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进行了多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改革试验开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中国的治理试验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创新实践为推进中国的改革政策探索了新路提供了宝贵经验。”[5]

这种自下而上式的地方治理探索已成为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也必然将会成为今后政治体制改革的主流模式。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宏大的事业,地方治理模式的探索为我们开启了一条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然而,如何去推动、保障地方的这些改革,带动将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回答的问题。上层的自我转向是关键,顶层的设计是重点。如果上层能够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主动“出击”,推动地方的探索,那么我们就能逐渐摸索出自己特有的政治体制变革的具体路径与模式。而近年来上层频繁的谈论政改问题,就充分说明了上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2010年8~9月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考察深圳,对深圳等经济特区新时期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O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5]发挥作用,并从五个方面对经济特区下一步改革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既应该有自上而下的推动,又应该有自下而上的探索与实践。

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来,政府应该主动转向,政逐步退出直接控制的社会领域,从全能型政府逐步过渡到真正的服务型监管型政府。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此基础上,支持地方自主探索本地区的治理模式,在资金与制度上予以支持,及时以制度形式来保障巩固探索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公民社会的壮大,支持自治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推进地方自治。然后逐步扩大试点,共享成功模式与经验。走一条先上而下,后下而上的发展道路。当然,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指导方针应该是谨慎、渐进,“一步一个脚印”,避免急躁、冒进的作风。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纵深发展时期,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改革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能否正确处理两大改革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3O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进展顺利并取得成效,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的密切配合与同步推进。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在1986年的多次谈话中反复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9](p.176)他还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

[9](p.164)“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很多方面还严重滞后于日益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

(二)遏制权力腐败现象的必然要求

腐败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没有建立起有效防治权力腐败的监督制约机制,是造成腐败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高度集中的权力得不到有效地监督和制约,导致政治权力对经济运行的非正常渗透,不可避免地产生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遏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仅仅靠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建立新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并实行权力合理配置,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权力腐败现象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根治。

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党政官员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不仅严重破坏了我们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而且沉重打击着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人民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遏制权力腐败现象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有效地解决旧体制的弊端,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1](p.9)由此可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选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人民群众的民主观念和参政意识也伴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而不断提高。我国现行政治体制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诉求。所以,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为公众政治参与提供体制保障。反之,如果不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能为公众参政排除体制障碍、提供合法渠道,就会导致非制度化参与,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

总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由之路。只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党和国家更具活力,形成巨大的推动力,才能建立一个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三、正确认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关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双重特征。在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关系,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成效.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把握时机、大胆探索,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启示我们,这场改革关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执政党的地位。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只看到改革的必要性而忽视改革的紧迫性,或只看到改革的必要性而忽视改革的紧迫性,有意推诿,都是错

误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又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逐步加以完善。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把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和成功。

总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既积极主动又稳步推进的发展过程,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我们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推动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将迈出新步伐、实现新突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F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一113711665—

6.htm.

[2]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E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陈红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E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谢志岿.转型期社会问题与国家治理创新:兼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涵与路径选择[J].理论与改革,2011(4).

[6]胡锦涛.完善和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DB/OL-].

http://news.sina.corn.cn/c/2006—07—03/***2.shtm1. FT]温家宝总理与美国华文媒体和港澳媒体负责人座谈[-DB/OL].

http }} .gov.cn/Idhd/2010-09/23/content一1708192.htm.

[7]“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建设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现代化国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总论[J].经济研究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

[9].[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下载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试题: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答:政治体制......

    浅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写写帮整理)

    浅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国内外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术界讨论得比较热烈的话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

    李锐-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议(最终定稿)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议 李 锐盼望已久的党的十六大召开了,回顾前瞻,喜忧交集。走上市场经济轨道之后,国力日渐强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问题仍在政治体制改革步伐过慢,......

    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几点思考(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高等教育出办社1996年12月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 15 × 20 = 300......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文章标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胡锦涛在重要讲话中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不仅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顺利发展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内涵深刻的指导性意......

    新建 我国的八次政治体制改革历程

    我国的八次政治体制改革历程 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受人民群众尊敬和拥戴的公共服务创新与治理完善的强有力政府,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研究讨论的前沿热点......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5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摘要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从1980年开始至今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功的建立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但是在这个过......

    浅谈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班级: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2级在职研究生 专业:公共政策制定专业 姓名:苏杭 学号:20123812022 成绩: 1 浅谈中国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