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生活教育中的情绪和情感教育问题

时间:2019-05-14 00:1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智障儿童生活教育中的情绪和情感教育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智障儿童生活教育中的情绪和情感教育问题》。

第一篇:智障儿童生活教育中的情绪和情感教育问题

智障儿童生活教育中的情绪和情感教育问题

智障儿童生活教育中的情绪和情感教育问题 临朐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王伟

一、问题题目和主要内容

智障儿童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他们对事物认知水平低,是非界限模糊,活动能力差,情绪和情感体验较原始,不深刻,不稳定,缺乏自制和自控能力。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往往被正常儿童所排斥,令周围的人反感,成为家长和教师教育的头等问题。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一)、成因

1、智障儿童的身体状况原因

智障儿童是由先天或后天的诸多因素造成,他们往往伴随癫痫、小儿脑瘫、肢体发育不健全、小儿自闭症等病症,造成了他们情绪上的低沉、郁闷、烦躁。

2、智障儿童的认知水平原因

智障儿童由于他们的大脑发育迟缓、不健全,造成了智力水平低下,对事物的是非认识模糊不清,造成了他们的活动能力差,情感体验匮乏。他们表现出的情感行为比较原始、低级、不稳定。

3、家庭教育原因

智障儿童在家庭中或是过分保护、溺爱或是厌恶、嫌弃或是家长不能正视孩子智力落后的现实而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智障儿童的心理紧张,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4、学校教育的原因

当前的智障儿童大都在由原先的聋哑学校演变成的特教中心里接受教育,施教者是原先的聋哑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缺乏对智障儿童的了解,大都集中精力对智障儿童进行教材的认知教育,缺乏对智障儿童情绪情感的教育经验。

(二)危害

智障儿童的不良情绪和情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他们往往自惭形秽、神经过敏、言语过激、行为失态,对他人、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三、解决措施及建议

1、教师、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由知识“灌输”转移到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技能训练上来,以补偿孩子缺陷,增强孩子的体质,为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发展奠定基础。

2、教师应教给智障儿童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办法,如在烦躁不安的时候让孩子听听音乐、看看电视,以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并逐渐使孩子掌握此方法,每当自己情绪不安的时候会采用这种方法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3、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服务站,通过心理问题的疏导、咨询、解答来消除智障学生的不良情绪及情感障碍,矫正孩子在生活中产生消极情感的一些糊涂观念,帮助孩子分清不同心理品质的是非界限。

4、家长要正视孩子智力落后的现实,根据孩子的情况,配合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措施,让孩子健康的接触社会,增强孩子的认知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增加孩子的情感体验。

第二篇: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

心理素质是指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有专家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制定了以几点标准:正常的智力、稳定的情绪、适度的反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能够适应学习生活等。站在特殊教育的角度看,智障学生由于生理缺陷,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往往比健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水平相差悬殊,我们当然不能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来衡量智障儿童。但在特教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就无法绕开“还给智障儿童一个健康心理”的课题。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深入开展对智障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虽然这是一个隐藏得较深的、容易被忽视的课题,但这个课题的落实,对智障儿童的实效价值,却极其重要。因为智力的康复、情绪的稳定、正确的认知、坚强的意志等心理素质,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生活与寻求自身发展的关键。同时,开展对智障儿童心理素质教育,也是我们落实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保持教育幸福感的捷径之一。

在方法上,教师要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活动中,用自己良好的形象和亲和的态度,影响熏陶学生;同时要结合授课科目的特点,挖掘出对智障儿童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素材,通过对学生心理各层面施行积极影响,补偿其心理缺陷,以培养出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他们的一切行为提供健康的心理背景。具体作法阐述如下:

一、开发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开展学生智力康复训练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特教学校只有推行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才能系统、稳步地开展对学生的智力康复训练,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益。目前供智障儿童使用的教材是1988年编写,已经有20多年,现在看来,它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智障教育的多维目标;注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一,忽视学生智力差异的多样性;注重教师的主动,忽视学生的主体,因此,它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已经不适合当前智障教育的需要。

智障教育效果的衡量,并不在于学生学习了多少系统、复杂的知识,而在于其自身发展的需求得到多大程度的满足,比如智力得到多大程度的开发、行为得到多少矫正、自我服务水平得到多少提高等等。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提出了“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积极主张我们的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具体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既要使学生在实用生活知识、技能以及习惯等方面得到培养与发展,又要让学生体验愉快的学习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学习的东西要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适应。现在,许多特教学校都在开发、整合新的教育资源,革新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教育效益大大提高。我们通过实践与对兄弟特校的了解后认为,落实“以生活为核心”理念的教育过程,就是最好的开展学生智力康复训练的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生活即教育”。

智力康复训练的过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坚持好创造情感情境原则、趣味性和成功性原则,以期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创造良好的情感情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保持愉快的情绪,达到与学习环境的和谐,是智障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坚持趣味性原则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动机明确,始终在欢乐的情绪中自我要求,进行学习。成功性原则就是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成功的期待,提供学生成功的机会,并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这一原则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要。

二、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教育机会

我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友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形成对老师强烈的喜爱情绪,这种情绪具有固定化、持续化、依赖化的特点。就是说,学生很愿意接受并服从于他心目中的领袖式的老师!

一般来说,培智班师生比不大,这为每个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尽可能多地接近、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有威信、和乐意信赖的人,是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智障儿童有智力缺陷,但也有丰富的情感和准确的判断力。当他真实地感觉到你在重视他、关心他时,他就会尝试主动走近你,期望在你这里得到帮助和解脱,表现出无限的真诚。

关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小到一次鼓励、一个赞赏的眼神,都能充分满足学生期待的被理解、被尊重、获得成功等各种情感需要,继而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幸福”体验并内化为进步的动力。这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号召力、管理力、“诱惑”力明显增强。这样,在和学生愉悦的沟通交流中,我们既可以感觉到师生情谊的乐趣,无形之中也创造出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在我们特教学校,有的老师善于处理和学生的关系,彼此亲昵,和谐融洽,所以课堂纪律好、教学效果好,学生进步快。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能直接或间接对学生认知、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

三、坚持个别化教育原则,帮助学生和谐发展 个别化教育原则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智障儿童的个别差异,为他们设计出各自所能达到的发展目标,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促进其实现。智障教育中,即使是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个别差异也很明显,既有量的差别,也有质的差别,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内在或外在需要的差异,因此,“因材补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在通过集体教学提供方法、材料的基础上,还要通过个别辅导、编组辅导的方式来“开小灶”,加深知识印象,巩固生活技能。虽然个别辅导的目标、内容、方法各不相同,需要老师有耐心,但越是个别化,教育效果就越可能成功。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看,坚持个别化教育原则,不仅直接有利于所有学生智力缺陷的补偿,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四、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

对自我事务的处理,是智障教育的出发点,不管轻度、中度还是重度智力缺陷儿童,都应当在接受教育后,可以自我照顾或较少需要别人照顾。在传授基本知识技能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关怀、慈爱是应当的,但我们不可以对他们一味迁就、容忍。在自我服务能力、习惯养成、道德准则等多方面的教育上,要有严格的尺度,也就是说,一定要把补偿缺陷贯彻在教育活动的始终,该放松的绝不严格,该严格的绝不放松。如果因为学生有缺陷,起了怜悯之心,那么很可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我们发现,降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标准,就会导致学生更加懒散;降低学生习惯养成的要求,就会导致学生混乱„„因此,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在自我服务能力、习惯养成、道德准则等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的几个方面,一定要严字当头,不可疏忽。所以课内课外,教师都要耐心启发,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反复给他们讲清道理,让他们逐步养成遵循生活准则或规范的行为习惯。从心理教育角度看,越是严格,越是容易培养出学生良好(健康)的认知能力、动机、情感和性格。

五、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智障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如通过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如学生通过玩 “过家家”、“超市”、“儿童医院”等角色游戏,培养了智障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在生活活动中,通过洗手、穿衣、做值日、整理衣物等活动,不仅培养了智障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而且也培养了智障学生住校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六、(三)教育形式、方法应多种多样

培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心理辅导课、个别心理辅导和主题活动等。心理辅导课是在近年推动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这种形式也被特殊学校所采用.同样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个别辅导是特殊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帮助解决学生的个别心理困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在辅导内容、具体方法、时间安排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探讨。主题活动形式多样,人人可以参与,很受学生欢迎。无论采用何种教育形式,都要针对不同智障儿童的特点进行,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培智学校在智力障碍儿童的行为训练方面还缺乏教育经验,适用于智力障碍儿童的行为矫正技术也不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及时纠正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适应能力。

另外,心理辅导方法尽量简单易行。培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智力障碍儿童,选择心理疏导方法时要注意简单易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

情绪晴雨表。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情绪,让学生每人记录、理解自己的情绪。

音乐放松法。在团体活动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音乐,做一些放松训练,能有效安抚学生过激的情绪行为,使兴奋的学生感到镇静,焦虑的学生感到轻松,愤怒的学生感到怒火在逐渐熄灭。

美术心理健康课。学生自由绘画,教师通过作品分析了解学生的心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疏导。

总之,一定程度上说,智障儿童的发展,就是心理素质的发展;智障儿童的教育,就是心理素质的教育。本文就当前特教学校在开展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法,做了一个肤浅的论述,请同行指正。

第三篇:关于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案

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智障儿童的教育培训

一、智障的定义与分类:

(一)智障的定义:

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中的定义: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

(二)智障的分类(依据智商IQ程度):

1.轻度智障:智商介乎50-69;这类儿童经过正确的教育和训练,可以接近正常。这类学生就是咱们随班就读的对象。

2.中度智障:智商介乎35-49;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使之形成一定生活能力。

3.重度智障:智商在20—34;在专门训练下,也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以上两类儿童到是我们特教中心培智班就读。4.极重度智障:智商在20以下。这类儿童需要家庭和社会对其终生监护,我们特教中心的老师定期送教上门。

二、智障儿童的认知特征(简单了解)。

(一)智障儿童认知特点:

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发展的起点迟;

2、生长的速度慢;

3、达到的水平低。

(二)具体表现:

1、智障儿童的感知特征。他们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窄,感知信息容量小,观察力不精确。

2、智障儿童的注意特征:

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被别的声音、鲜艳色彩的事物所吸引。

3、弱智儿童的记忆特征:

他们的记忆速度慢,遗忘快,机械记忆多。

4、思维特征:思维灵活性缺乏,适应能力差,应变能力差。

5、语言特征。弱智儿童的语言发展晚,简单贫乏,缺乏连贯性。6.情感特征:

①不稳定、不深刻。(表现为他们的情感易变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

②情感反应和引起情感的外部作用不相符合。(如老师讲课不好笑的内容会引起他们哄堂大笑,而真正十分引人发笑的内容,他们却不发笑)

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差。(如当他们的需要未能满足时,就会不分场合地大吵大闹)

④有病态性的情感。(如细小的刺激引起兴奋爆发的反应;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兴趣爱好,感情淡漠,对生活、对人漠不关心)7.行为特征:

①主动性不足。(在家里大多不会主动做家务,在学校里大多不会主动完成作业)

②不可遏止的冲动性。(如常常攻击别人)

易受暗示和脾气固执。(如容易受暗示去做别人故意唆使他做的不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对别人的合理建议却不能培受,显得很固执)8.个性心理特征:缺乏自信心,仰求外祝的心理。

三、弱智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一)赏识教育原则:

对智障学生的赏识教育即教师以真诚的爱心为基础,利用欣赏、激励、尊重等良好的情感,使智障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重视。智障学生由于身体的缺陷,往往存在着一些不良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冷落、歧视、瞧不起,同时伴随他们的是过多的失败的打击,他们享受不到正常学生应有的权利,这样长期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观念,自信心大大受损。自信心的丧失给智障学生的学习、生活笼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他们没有快乐,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儿怎么也不能起飞。因此,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矫正不良行为,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直观性教育。

贯彻这一教育原则,需根据教育计划和学生年龄特点来进行。直观手段可多种多样,有实物直观、图像直观、模型直观、幻灯、电视、电影等,也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直观手段的运用还包括教师的语言直观和示范动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语言要形象、具体、生动、有趣。介绍新知识时,要作形象的描绘,有时教师还得用手势或身体的动作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在这一方面,特教的老师有明显的特征,他们讲话的时候喜欢手舞足蹈,喜欢一边比划一边

说,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都是尽量多的运用食物,去年赵老师出过一节公开课裤子,就是找了各种颜色,各种样式的裤子,教完了音形义以后,现场演示穿裤子脱裤子,举行穿脱裤子比赛。

(三)个别化原则(因材施教)。

这一教育原则要求真正了解弱智儿童每一个人的特性,真正找出适合他学习以及他需要学习的东西,应根据弱智儿童的个别差异,施以与差异相适应的教育。贯彻这条教学原则时,需注意三点: 1.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估,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

2.制订出每个学生的教育计划,以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

3.及时检查、修订教育计划。

四、弱智儿童的教育和矫治方法

这里根据国内外资料归结、总结了几种教育弱智儿童的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爱是基础。有很多孩子,刚到学校的时候,胆小、孤独、自卑,不愿与人接触。有一个叫尚百倍的孩子,整天低着头,旅者墙根走路,从来不敢与人正视,老师一到他眼前,就赶紧捂住头,这说明这个孩子在家里遭受过歧视与打骂,我们的老师怎么办呢,就是在一点一滴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仁慈与爱心。平时经常摸摸他的头,上课提问他简单的问题,答对了,抱抱他等等,现在这个孩子会经常跑到办公室门口,帮老师倒倒垃圾,得到老师的表扬会蹦蹦跳跳的离开。在我们学校里,最常见就是下课后,老师一手拉着一个学生,排队打饭的时候,教养员阿姨跟每一个孩子都聊上几句,比如:

今天穿的衣服真干净,你姐姐结婚了吗?谁给你梳的头?等等,在这简单的交流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二)制定个别教育的计划,进行差异性教学。

智障学生差异性大,我们特教中心一个班级中的十个孩子,也各不相同,课堂是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主要阵地,实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例如针对不同的孩子设计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问题),也可以通过集体教学之外的个别辅导来进行。具体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班级的条件、教师的能力水平、学生的特点等因素进行选择。同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这部分内容包括:提供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指导教师(特教中心互助式教学),提供适当的助学伙伴,提供适当的教材,提供能够补偿缺陷、挖掘潜能的培训方法和选择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智障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三)进行任务分析。当一个阶段教育目标确定后,要对教学任务作详细分析,确定该分哪些步骤进行教育,即小步子程序。(四)运用恰当的提示。尽管任务分析使教育目标更加具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需要运用许多提示,使儿童学得更快更容易。当某个学生不能完成某项活动时,可通过提示来帮助他完成。提示包括口头提示、手势提示、示范和身体动作提示。学生学会了活动以后,这种临时性提示也就渐渐地不再使用了。

(五)练习。刚学会的知识必须通过练习才能巩固。弱智儿童有记忆力差、易遗忘的特点,就更应充分的练习。开始时练习的间隔时间相对短些,随着这种技能的巩固,练习的间隔时间可拉长,次数可相

对少些,但要注意不断练习巩固。

(六)以奖励为主,强化儿童的正确行为。

奖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在智障儿童身上尤为明显,我们学校的老师抽屉里几乎都准备着糖果、点心等小物品,实践证明,这是调动智障学生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

总之,特殊教育任重而道远,这是一条寂寞而漫长的路,这里没有桃李满天下的芬芳,但从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中,在家长感激欣慰的目光里,我们特教工作者收获了另一份成功与快乐!在这条道路上,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在“为学生负责、为家长分忧、为社会减负”的目标中尽一份最大的努力!

第四篇:智障儿童的特点及教育

智障儿童的特点及教育

何谓智障?

智障是指智慧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成长期间(即十八岁前)在适应行为方面有缺陷。

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

智障是永久的缺陷,既不是疾病,也不是精神病,不是药物可以治愈的。但智障人士可以经过训练而发展其有限的潜能,增加其独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一般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因智力发展受到障碍,智力水平较一般人稍低。需要适当教育及训练,使其能独立工作和照顾自己。

吸收知识和技能方面较为缓慢。

十八岁以下发生,若依据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程度,智障人士可为:

轻度智障:智商介乎50-69;

中度智障:智商介乎25-49;

严重智障:智商在25以下。

智障的成因

引致智障的成因很多,主要可分为先天及后因素两大类:

(一)先天因素

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症,遗传因子结合出现问题;新陈代谢系统出现问题。近亲结婚或高龄产妇较容易产下此类婴儿。

(二)后天因素

怀孕期间:母亲在怀孕期间受病菌感染(如德国麻疹,糖尿

病)、错服药物、跌伤、营养不良、酗酒、吸烟、吸毒

或受X光辐射感染等都可能引致出生婴儿智障。

生产期间:早产、难产、婴儿缺氧、病菌感染或体重不足引

致儿童脑部发育不良或受损,造成智障。

婴儿及幼童期间:初生婴儿抽筋、血糖过低、病菌感染(如

脑膜炎、黄疸病)、营养不良或意外令脑部受损,会影

响智力。

后天培养:后天环境培育也影响个人智能的发展。

智障儿童的特质

学习方面:

由于能力有限,他们的学习持续性较短,记忆力较差;应用能力较低;学习的动机少出于自发;欠缺抽象思维,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尽管如此,只要给他们机会,大部份智障人士都可以学习生活起居和职业技能。

感情方面:

他们通常思想纯真,性格率直。只要有人愿意与他们谈话、关心他们,他们便会很开心。

沟通方面:

他们的表达能力,特别是言语方面比较差,常常不能表达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抽象及应变能力较差,未必能独立处理问题。

行为方面:

有些弱智人士的行为可能出现问题(例如用发脾气来吸引他人的注意),通常这与管教方法和社会人士对他们态度与期望有关。

智障人士往往能够胜任一些智力正常的人可能觉得沉闷的工作,如用手作简单及重复的操作等。

智障儿童的学习特点

(一)、认知:

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思考模式是影响行为发生的因素。

1、缺乏统整能力

没法把一件事完全统整,因此,了解事情都是一部份、一部份,且每个部份皆独立。

2、短期记忆拙劣

短期记忆是认识事物之后立即记住的能力,短期记忆加强后会转变为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差的原因是脑部信息处理的速度太慢。

3、后设认知与抽象思维障碍:

后设认知就是做完一件事情后,事后自己回忆、监督、检讨、改进。智能障碍的孩子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缺乏的原因正是孩子短期记忆的拙劣,刚做过的事马上就忘掉了,因此,没有办法把自己刚完成的行为进行事后检讨、改进。

智慧障碍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差,事实上,中重度的孩子连抽象思维都没有,因为抽象思维需要脑神经发展至相当高的程度。

4、序列处理优于平行处理:

序列处理是按部就班,依时间序列一步一步的处理事物,平行处理是一段时间内同时处理好多事情。我们教导孩子时,应尽可能的用序列性的交代,让孩子一步一步的完成事情。

5、缺乏辨认的能力:

孩子分辨同一事件在不同环境及情景下区别的能力不足。也就是孩子常分不清楚什么时候可以做这件事,什么时候不可以做这件事。

6、注意力的缺陷:

我们常认为智能障碍者的注意力过度分散,其实这是以我们师长、家长的立场来看,就孩子本身而言,他是注意力非常集中,集中在他有兴趣的地方。

(二)、人格

1、自我中心倾向:

自我中心就是认为别人所想的,跟我一样。我认为怎么样,你一定也认为怎么样,以自我中心在思考,智慧障碍的孩子因发展的限制,所以一直处在自我中心期里。

2、依赖倾向:

智能障碍者常有依赖的倾向,家长、师长应避免孩子过分的依赖。

(三)、行为模式

1、直接行为:

例如:我要直走,前有障碍物,一般人会绕道,智慧障碍的孩子会把障碍物推开,是人就把人推开,是东西就把东西推开。这种直接的行为常会被家人、老师解释为攻击、破坏行为,其实孩子被误解了,他只是想达到他的目的地,而不巧的通往目的地的路上有障碍物,仅此而已。

2、非统整的行为

智慧障碍的孩子像路边草一样窜来窜去,他没有一个主题,找不到中心,他只注意事物的某个部份。例如:走在路上看到那边吸引他的地方、东西,他走过来,所以在街上常会迷失、走错地方。

(四)、环境因素

1、学生自身的限制

2、教养态度的错误

在孩子的发展阶段中,大人常因不了解而使用错误的教养方法,因而导致孩子问题行为的发生,甚至导致孩子发展的停滞现象。孩子的能力、智力是可以提升的,问题是从小有没有使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他。

智障人士的潜能

如常人一样,智障人士有多方面的潜能,只要有适当的培训,他们的潜能便可得到发挥。

自我照顾:

轻度及中度智障人士在日常起居方面大部份可自我照顾;而严重智障人士透过重复的学习,亦可掌握一些日常起居生活的技能,如梳洗、如厕、烹饪等,无须依赖他人。

兴趣:

智障人士可发展的兴趣非常广泛,包括音乐、舞蹈、体育和艺术,在兴趣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能享受各种活动所带来乐趣,亦能发挥天赋的才华,丰富个人生活。

工作:

轻度和中度智障人士,若透过适当的培训,就能拥有一技之长,贡献社会。以下便是一些智障人士能做的工作:快餐店/餐厅侍应、速递/信差、超级市场仓务、办公室清洁、抹车、精品店/文具店售货,及工厂/庇护工场加工、包装。事实上,只要获得机会,智障人士也能自食其力、独立生活,不致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

智障人士的需要

智障人士的需要基本上与一般人无异,整体来说,他们的需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般需要:

物质上,他们有衣食的基本需要。精神上,智障人士需要别人的关怀和接纳,也需要自我表现的机会,以确立自信心。同时,他们也需要朋友及群体生活。

学习机会:

由于智障人士学习能力较为迟缓,因此他们需要更多及稍长时间的学习机会。

因材施教:

个别智障人士的能力差异很大,因此不但需要公平的对待,而且要按其个别能力而教导,使他们发挥潜能。

义工可为智障人士提供的服务

义工可为不同程度的智障人士提供康复服务,其中包括生活技能、社交康乐活动、提供技术性支持等:

策划及推行社交及康乐活动义工可为低中度或严重智障人士提供日间训练与照顾,义工可在个别训练(如自我照顾、简单家务、实用生活常识)中予以协助

协助智障人士学习义工可作陪伴、探访及护送工作

家庭支持以身作则,教导社会人士接纳智障人士

与智障儿童相处的态度

客观及正确地认识智障儿童;

接纳他们;

应当作一般人看待和尊重;

提供学习机会,增加其独立性;

适当的期望;

对他们灌输正确的知识;

给他们多一点耐性,关怀和爱护。

误解 事实

智障是会传染的 智障是不会传染的,它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永久性的缺陷,其性质与天花,霍乱等传染病不同。

智障人士有暴力的倾向 其实,每个正常人都有潜在的暴力倾向,而智障人士的暴力倾向并不比一般人大。智障人士有时会以大叫,推打东西......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意伤害别人,而只是他们的沟通能力比一般人弱。

智障人士永远要依赖别人 不少智障人士都有能力独立。据一些统计显示,有八成以上的智障人士(即轻度以至部分中度智障人士),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和教育,不但能自我照顾,出外工作,亦可帮助别人。

教育及训练智障人士浪费社会资源 智障人士与我们一样,是社会的一份子,有权享用社会资源。同时,经过训练后,他们也能发挥潜能。

智障人士应被隔离 隔离智障人士对他们没有好处,任何人都需要接触不同的事物和听取不同的意见,有助于个人成长。

智障人士的性情古怪,难以结交 智障人士其实很喜欢结交朋友,不过,有时他们会因不善辞令,或不懂得以适当的社交技巧向人表达,因而使人觉得他们孤僻,或太过热情,彼此自然难以结交。其实,你只需花点时间和耐心去了解他们,便不难发觉他们的可爱处。

第五篇:智障儿童的教育策略

智障儿童的教育策略

摘要 智障儿童,是指在胚胎期或者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智力落后或发展水平低下的儿童。智障儿童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障碍,而以智能低下为其主要特征。本文主要从智障儿童的特点出发,围绕智障儿童的发展特点,就如何教育智障儿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智障儿童的教学教育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 智障儿童;教育;课堂教育

有研究者认为,从整体上看智障儿童并非是一个同质的群体,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相当大,因此不存在有适合所有的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特点的概括模式。但是,他们在心理发展上,仍可看到某些共同之处。如发展的起点低,发展的速度慢,最终达到的水平低等。

一、如何正确对待和教育智障儿童

智障儿童的教育问题确是父母最感棘手的一件事。因为正常小孩一教就会,一学就懂,而对智力落后的小孩,有时教几十次还是收效甚微,所以家长对这些孩子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失去信心,由于不断尝试而又无法教会,这类孩子渐渐被冷落,甚至听之任之,最后狠心放弃。由于家长怨天尤人,不当的语言和行为往往让孩子身心再度遭到伤害;另一种是完全包办,穿衣、喂饭、洗澡、擦屁股等一概由家长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动手,表现出极度溺爱,使原本就落后的儿童,能力发展更为滞后,因为儿童学习的机会已经被剥夺了。智障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正确认识并科学对待。

(一)智障儿童是可变的

有不少学者认为,四分之三的智障儿童并没有神经缺陷,他们是社会经济落后,家庭贫困的产物。他们之所以成为智障儿童,是因为没有处在一个可以促进他们认识能力增长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缺乏有效的教育。如若改变社会贫困,给予良好的教育,那么可以断定,那些没有神经缺陷的智障儿童就可能变成正常的儿童。

(二)必要的早期干预

利用连贯系统的教育和发挥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的作用,限制和排除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正确方向,教育可以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对于智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尤为重要。早期教育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又可以控制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

由此可见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不过,早期干预应注意:①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②坚持正面教育,正面管教;③强调个体能力水平;④鼓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积极的心态对待

这部分儿童并不是什么都智障,要尽力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利用积极因素,要让他们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许多研究表明,由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联系、要求和交往等产生的社会刺激,可以促使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对待他们不能歧视,应避免用“白痴”一类带侮辱性的词来称呼他们。要适当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对他们进行特殊的照顾,使他们在多于正常儿童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成为健全的人。

(四)良好的环境影响

家庭的早期教育及细节影响仍然是最重要的成长助力。家长的生活习惯、举止言谈、待人接物、处事方式,以及传统的家教家风,为孩子所创造的生活、文化环境等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提供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一般来说,智障儿童在家里总会受到冷落与忽视,得不到良好的言语刺激,得不到表达自己的机会,同时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智障儿童,再教也是智障,故干脆破罐子破摔,不给儿童讲故事,不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导致智障儿童缺乏这种锻炼言语的机会。因此,在智障儿童发展的早期,父母就应多为这些儿童提供言语锻炼的机会。

2.丰富生活经历,广泛开展活动。通常,智障儿童在家里,父母羞于带他们出去。在一般学校里,被排斥在许多有趣的活动之外,因此会丧失很多发展语言的经历。而对于儿童来说,只有有趣的经历和活动才会激发他们将情感、经验和愿望表达出来,才会有言语发展的动力。因此,丰富的生活经历有助于智障儿童言语的发展。

3.减少情感上的挫折。智障儿童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通常会遭到情感上的挫折,从而使他们变得胆小怯懦,沉默寡言,甚至完全自闭。因此,要尽量减少这种挫折,尤其是在儿童发展的早年。

(五)有的放矢的教育

根据智障儿童的活动能力水平和日常表现,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轻,中、重三级。

1.轻度迟缓者称为可教育者,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十分重要,幼儿园、早教机构能提供早期康复训练和学前特殊教育,小学阶段可进入正常班级随班就读。青少年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成年后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职业劳动,参与社区生活。他们在生活环境变化时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对这一批儿童的教育以参加基本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标。

2.中等迟钝者称为可训练者,他们在特殊学校中接受各种自我照料技能以及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在职业训练方面,他们往往在“保护工厂”中工作,在熟悉的教师和专业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生产技能,为日后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做准备。少数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定的特殊能力,如音乐能力,在专门训练下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

3.严重迟钝的儿童,由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妥善地护理并防止发生意外。

据初步统计,我国的智障儿童极大多数是属中等程度的,也就是可训练者。他们经过一定的职业训练,在适当的支持下,可以在专门的工作岗位或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下从事生产劳动,参与社区活动,与周围人建立友谊和信任的关系。对于这类儿童要进行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必要的治疗,同时提供有效的早期教育。

二、优化智障儿童课堂教育的策略

(一)设置形象情境,提高认知能力

智障儿童由于感知有缺陷,生活经验不足。头脑中的事物表象十分贫乏,影响到认知的发展。所以,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丰富智力落后儿童的感性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l.实物呈现。将书本中抽象概念尽可能地与实际生活中的直观的事物联系起来,可以帮助智力落后儿童形成正确的思维框架。例如学习“蔬菜”“水果”这样的词汇,教师把具体的蔬菜,比如白菜、菠菜等直接呈现到他们眼前。甚至把不同的蔬菜加工成菜肴让他们亲口尝尝,通过多种感官的实践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2.生活展现。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甚至是直接的生活场景,让他们产生具体的可感知的生活体验,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比如在学习《有礼貌的孩子》时,利用早晨学生入学跟老师说“早上好”、跟家长说“再见”这样一些生活情景,来诱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礼貌的孩子”。

(二)设置情绪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情绪是智力的翅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能源。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可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效果。

l.音乐渲染情绪。智障儿童的情感体验极其简单,靠单纯的说白来感悟语言的内涵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很难完成。而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很容易把学生带入一种愉悦的身心状态,诱发想象,启发思维,强化他们的感受,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情感层次。

2.趣味激发情绪。学生良好的积极的情绪是靠教师去调节的,教师教学的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智力落后儿童积极、快乐的学习情绪;注重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教具的趣味化。

3.言语调节情绪。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大部分是靠语言来实现的。智障儿童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低下,针对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教师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感染性,才能使学生有所悟。例如学习“我们热爱五星红旗”,为了最大限度的帮助智障学生理解、感悟,教学中可以创设言语情景。比如刘翔身披五星红旗奔跑、杨利伟身穿带有五星红旗图案制服升空、南极站科考队员冰天雪地中升旗……结合这些图片,再利用大段充满激情的语言文字解说,学生听着必然动情。

(三)设置实践情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亲自参与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到知识,通过活动激发了形象思维,加快了感知,丰富了表象,从而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1.亲自演一演。教师指导学生如同演戏般扮演文中角色,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学生表象。例如学习《让梨》一课,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文中渗透的“谦让”思想,可组织学生扮演文中角色进行分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动手做一做。俗话说“心灵手巧”,可见手的能动性与智能之间密切联系。多动手能有效促进智力的提高,能力的发展。例如学习“太阳”“月亮”。让学生动手 画画。

3.实地练一练。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演练。能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同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知识。例如学习“商店”“邮局”等公共设施,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带学生去实地看一看,亲自动手练一练。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设置思辩情境,开启思维的闸门

学起于思。思维障碍恰恰是智力落后儿童的典型特征。他们的思维方式刻板僵化,往往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针对弱智儿童的思维缺陷,教师应该把培养思维能力作为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思辩情境,给学生提供智力背景,提供思维支点。

例如学习《太阳》一课,可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为什么白天不用开灯,而夜里要开灯?为什么晾在外面的衣服会干?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可为什么呢?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自然就能积极地认识起太阳来。

(责任编辑:林文瑞)

下载智障儿童生活教育中的情绪和情感教育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智障儿童生活教育中的情绪和情感教育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智障儿童的教育心得范文

    智障儿童的教育心得 心理素质是指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训练指导

    智障儿童,他们也是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帮助他们控制情绪不稳定行为,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主流社会,需要家长的努力,需要老师的教育,更需要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所有人的帮助。 智障儿......

    智障儿童生活技能的调查研究[5篇]

    智障儿童生活技能的调查研究 ----XXXX智障人士服务机构为例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背景: 1、智障儿童现状:随着工业社会以来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全世界智障儿童总......

    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之我见

    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之我见 【摘要】低年级是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是以适应其生存体验为中心的漫长......

    假期实践活动背景书写(智障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版本)

    活动背景 背景:大学生假期实践“三下乡”活动是每年都由中南大学共青团组织举办的,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鼓励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有机结......

    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研究

    一、康复训练课程内容健康的身体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能量消耗,提高身体各器官的机能,促进生长发育。针对一切脑瘫患儿。但智障的......

    让智障儿童在快乐中识字

    让智障儿童在快乐中识字 执教者: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培智学校董小玉 评课者: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城关第二小学肖荣斌 《乌鸦喝水》识字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 喝---渴小朋友们......

    情感散文:调整情绪培养生活情感五篇

    生活的节奏就象物理上的波,是一种很有规律的交响乐,如果你能用心去感悟她的乐章,你就会感受到她的内涵的美。但是,生活的节奏有时过度,人没有来得急享受她的意蕴,已经无情地跌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