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假期实践活动背景书写(智障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版本)
活动背景
背景:大学生假期实践“三下乡”活动是每年都由中南大学共青团组织举办的,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鼓励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学校非常重视我们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暑期都大力支持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把“三下乡”活动打造成一个学生展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重要平台,并借此将先进的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以创新的形式下乡,努力提高“三下乡”活动的服务水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经验,培养自身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全面人才。2012年是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第34个年头。我国目前正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也随着改革的进程逐步浮出水面,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关心和探讨社会中的矛盾。“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进一步突出时代主题,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当代大学生关注民生、体验民生、服务民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打造学校“百千万”社会实践品牌工程,学校决定开展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继续采用点面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重点团队示范带动等形式,围绕宣传实践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以政策宣讲、道德实践、挂职锻炼、农技推广、文化宣传、企业帮扶、医疗服
务、义务支教、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等为内容组织开展活动。作为培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德育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铸造我校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的品牌,使更多的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十二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项事业正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社会物质和文明进一步丰富的今天,人们的视野逐渐转向了社会的底层的弱势群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其核心价值就是公平与正义。党中央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重视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使得以往长期以来一直遭到社会忽视的各个方面的工作正逐步得到了重视,其中的重中之重,就包括有我们今天谈及的残疾人的教育问题。
在新时代下,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残疾人教育工作,为了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状况,在党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特殊教育”,2008年初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讨论残疾人工作,出台了推进残疾人各项工作的中共中央七号文件。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八部委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另一方面,依据我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对我国特殊教育事业额进行了全局的统筹规
划。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文明大幅度提高,社会对于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投入也逐步加大,自1989年中央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后,各地也根据实际设立了本省的特殊教育转向补助费。拒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中央共投入专项补助费3.84亿元,地方投入20多个亿以上。
与之同时,特殊教育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力度得到了不断加强,国家相继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了社会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和保障了特殊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普通学校中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已占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在校残疾学生的2/3,随班就读已经成为残疾儿童和少年中普及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这足以看出在社会上办好特殊教育,做好特殊教育调研的重要性,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改善,以及教育资源的流向问题。
尽管,近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于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对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日渐增大,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特殊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与社会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相当多的残疾儿童少年还不能公平地接受教育,特殊教育基础还很薄弱,办学条件差、质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或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同时在一些政策具体落实到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的残疾人教育依旧面临着不少问题,尤其是特殊教育群体中的一群特殊的孩子的教育——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上。
心理健康关系到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的发展,而儿童期是人生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从性质上说,各种身心发展障碍,都会涉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时下,我国的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改革,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民族素质。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离不开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贞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拓展及思维方式的改变,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因而,与普通教育一样,对于特殊教育而言,尤其是智障儿童的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特殊教育中的一个重点。智障儿童心理与正常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们智能上的不足,发展迟滞,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别,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正常儿童。所以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更迫切地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
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在特殊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摸索之中,特殊教育领域为数不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多是以视障、听障学生为主,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往往被忽视。智障学生由于智力发育和行为控制能力等缺陷,存在于他们当中的一些成长问题特别突出以至于他们更需要被小心呵护,他们的内心世界更需要被关注。
现在社会上,对于教育事业的探索处于一个不断的摸索前进阶段,但目前为止,我国的教育制度依旧和国外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教育的模式和制度的探讨尚处于一种初步阶段。对于特殊教育而言,其中的各方面的不完善更是不用言说,尤其是特殊教育中的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更是处于一种刚起步阶段,在目前我们高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在我们高呼社会公平与正义之际,在全社会呼吁素质教育的时候,在“十八大”即将召开的关头,我们更应以一种积极探索的态度去面对和探讨智障儿童心理健教育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以此更好的呼应关心弱势群体,创建和谐社会的号召;以此,来使得我们的素质教育更加的深入推进到社会教育的各个层面!
第二篇:实践活动计划书关爱智障儿童
黄石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团总支实践部
关爱残疾儿童
活动主题:关爱残疾儿童
活动背景:全民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从身边做起,用我们的爱心去温暖每一个不幸的同胞,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美好 找到生活的动力,找到梦的方向。
活动前期准备:1与师范学院实践部联合作并找到是个幼教专业的志愿者
2与黄石市兰之心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联系,商议活动的内容时间以及具体的活动方案。
3在黄石市磁湖小学,与老师商量,安排三十个活泼开朗的小学生参加活动,并向他们讲解活动的意义,鼓励他们向残联小朋友送去自己的礼物(玩具,书籍,零食等),为残联小朋友准备节目。
4对志愿者进行活动内容意义讲解,并准备给残联小朋友的礼物
活动流程:1安排部分志愿者到残联布置场地 部分志愿者去接待小学生 2每两个小学生找到一个智障儿童作为自己的伙伴,作为一个小组
在一起交流
3把志愿者们带来的零食发个小朋友们吃 并带小朋友们做游戏 4小学生为残联小朋友们带来自己准备的节目(中间穿插志愿者准备的节目)
5小学生把自己为残联小朋友带来的礼物,送个他们。6把上次募捐的善款送个残联负责人 并由请领导讲话。7小朋友们集体和唱一首歌 8和残联的小朋友拥抱,挥手告别。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目的:为了让少年儿童学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让小学生懂得关爱智障儿童,帮助智障儿童,共同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同时让我们知道身体健全是多么美好的,从而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努力学习。给予残联小朋友快乐,温暖每黄石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团总支实践部
一颗受伤的心,让残联的小朋友充满对生活的激情,促进他们尽早康复。
机电学院团总支实践部
2010年4月8日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乡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日益增加,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亲戚家寄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对一些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加之年老长辈们的溺爱和放纵,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无论在家教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一、引言
目前,留守儿童的问题仍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父母外出务工等等一系列因素,慢慢促生了这一问题;日前多半的研究表明,主要原因在于:①家庭教育的缺失②学校教育的缺失③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等。并且也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发展农村、县经济,学校提高责任意识,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推荐户籍制度改革等。我本身是一个留守儿童,因此此次调查,我将从留守儿童的角度来调查研究兵分析结论。
二、正文及相关总结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核心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是这一结构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焦点聚集在广大的农村,聚集在农村基础教育上,以人文关怀之真心,以教育者的责任感,来研究和讨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策略,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目前在我国农村至少有2000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留守儿童不等于差生,儿童间的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差异;留守儿童不等于辍学生,非留守儿童与半留守儿童在辍学问题上没有明显差异,完全留守儿童甚至更希望继续上学。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是非社会性行为问题,少部分留守儿童发展为问题儿童。并非所有留守儿童都存在教育问题,问题的严重性在儿童间存在较大差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留守儿童所在社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儿童所在的学校等。在密集型、有着优良教育传统的、土地负担不重的、社区经济状况较好的、学校质量较高的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相应地不严重。在散居型、土地负担较重的、经济状况较差、学校质量较低的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较为严重,相应地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依靠全社会的努力,形成合力。要保障更多留守儿童进城,保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平衡,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监护质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长远上要依靠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
三、参考文献
[1]郑倩.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2]旭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四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流生、问题少年等,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本人于2006年8月20日至9月18日对南安市芦山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芦山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偏高。通过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我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理想、抱负、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将学生分为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两类,分别进行座谈。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对学习目的、理想、人生价值等内容的明确度,要低于“非留守儿童”25个百分点,而持单纯追求经济收入或将来走一步看一步观点的“留守儿童”,则高于“非留守儿童”2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村学校要教育、管理这一特殊群体,确实需要进一步探讨问题根源。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随着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
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
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对孩子的成长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就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或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差距太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
(三)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
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二)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
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三)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好留守儿童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第五篇:智障儿童教导现况调查研讨
智障儿童教育是指采取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方法及教学设备,对智障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活动。它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实力的标志。本研究以在山西省专门培养智障儿童学校(以下简称培智学校)任教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一、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着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发挥社会在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社会对智障儿童、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智障儿童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责任感;社会对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从教人数增加。因此,社会应加大对智障儿童教育以及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各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培智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民间团体组织还应筹集智障儿童教育发展资金,增加培智学校的经费投入,以补充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建立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机制1.扩大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的渠道,增加师资数量造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数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培养层次低、数量少。据了解,山西省只有位于阳泉市平定县的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两所专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并且是两校一套机构,同址办学。其他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都没有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因此,一方面,要扩大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在普通师范院校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或采取增加特殊教育课程、举办特殊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师范生到特殊教育学校见习等多种措施,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的状况,以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增加男教师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中的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不只是山西省的现象,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69%〔1〕。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培智学校中,女性教师占69%,男性教师占31%。教育的女性化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在高校招生政策中还是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的教师录用中,都应该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注重性别比例的基本平衡,这样,不仅有利于处理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突发事件,也有利于满足智障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3.提高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多个学段课程相搭配,如将学前的一些课程与小学的一些课程相结合或将课程模块化,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设置功能齐全的兼心理实验室和康复学习教室为一体的资源教室,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扶残助残活动,提高学生对智障儿童的关心程度,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总之,要加强智障儿童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培养出能够胜任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旨在满足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科教学的要求。至2004年底,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几种,唯独没有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在全国通过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特殊教育毕业生及有志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能尽快拿到特殊教育行列的“身份证”,把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入口关。
(五)强化智障儿童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工作教师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任务。因此,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要树立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理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以满足不同需要、不同学历和不同专业结构教师的需求。同时,要加强对培训过程与效果的监控与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等结合起来,切实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学有所获、习有所成。(六)发挥培智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实践证明,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学校各种有效的教科研活动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所以,培智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而要树立自主培养教师的信心和决心,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培养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研活动制度、听课制度、师带徒制度、集体备课制度、专业学习与辅导制度等,通过专家引领、团队互助、自主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锻炼中,提高教师的职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