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4 01:2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党政机关 公文处理法规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公文是公务机构依法履行职能的一种重要工具,公文处理本身就是一种有特定法律后果的法律行为。为此,以公文处理活动为对象,充分建立和实施相关的法律规范、制度规范就成为一种客观的必需。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党政领导机关对公文处理法规建设给予了必要的重视,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现我就进一步完善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不够成熟的意见。

一、应进一步充分体现与“立法”宗旨相一致的“立法”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都有对自身“立法”宗旨的明确表述,尽管具体文字有所不同,但实质内容是一致的,都可以概括为:规范管理(规范化)、改善管理(科学化)、提高工作效能、确保公文质量。对属于机关内部程序性规范的公文处理法规而言,以此为“立法”宗旨,无疑是正确的,而且它们也在具体规范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如果用更高的要求来衡量,笔者认为,在法规中还应当更充分地体现和贯穿与这一宗旨相一致的“立法”精神。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精神;“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对等并完整”精神;“服务基层”精神;“简化便利”精神等。一是公文处理所以要以统一法规制度的形式实现规范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利用“法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正当权益被维护,人人受相关规范约束”的特点,为上上下下各个部门、各级各 类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分散进行的公文处理活动定规矩,以建立秩序,确保质量和效能。但在目前的法规中,多数具体规范是针对“下级机关”“下级工作人员”的,而且主要是规定他们的责任和义务的:“上报的公文,必须……”“下级机关要……。相对的,对“领导者”,对“上级机关”的规范中责任义务方面的规定不多,而多数是“上级机关有权……”。我们姑且不从法理精神上去谈问题,就从实施效果方面看,这种对上约束少、责任少而权利多,对下约束多、责任重而权利少的不对称现象,对保证公文处理效能和质量都是不利的。因为对公文处理过程来说,其中对公文产生效力影响最大的是作为机关和部门法定代表的各级领导者和他们的活动;效力最大、强制力最强,一旦出错,负面影响最大的也是上级机关制发和处理的文件,如果领导者、上级机关不能平等地受到规范的约束,全面提高工作效能和质量当然就难成现实。二是同任何一种管理工具一样,简化、便利的公文及其处理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最有质量保证的。“简单就是可靠”“便利更有生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认同。在公文处理过程中,超过实际需要的多样性从来都是公文质量与公文处理效能的大敌,我们有极大的必要以科学的简化手段进行斗争。实践告诉我们,在公文处理这样一个在党政机关内部几乎人人参与的工作活动中,不能期望所有的参加者都能成为公文处理的专家,因此,有关的制度、方法、程序应尽可能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化繁为简。因为只有简单方便,才易于被人们有效掌握,才便于推行,才可以对所有的人严格要求;也只有简单方便,才可以降低操作难度,减少中间转换环节,使公文处 理过程少出现差错,进而提高公文的质量。这种简化便利的精神在现有的公文处理法规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如在最近几次修订过程中就都对公文文种进行了简化。但笔者认为,这种简化的范围和力度还都有进一步扩大和增强的必要和可能条件。三是就以公文文种为例,现有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规定的文种都有十几种之多。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种类划分得越细,事物之间的区别就越微小,也就越不易于界定事物。有一点实践经验的人都清楚,当一个并非公文专家的机关工作人员要动笔写一份公文,而他所面临选择的公文文种有十几种时,要精确把握文种间精细的差别,完全正确地选好文种决非易事。这可能正是现实工作中文种用错的公文满天飞的原因之一。公文处理管理部门对文种不正确的公文当然想管,无奈不能准确选择文种的人太多了,“法不责众”(这样做当然不对,但控制能力毕竟有限,违者太众,责不胜责)只好听之任之,或者纠一下大错,放一批小错。这样的结果是非常有害的,规范使用文种的目的(使人们只看文种这一两个字,就能清楚对方与自己是什么关系,文件内容对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影响)达不到不说,还会使法规的严肃性遭到破坏,使法规的效力大打折扣。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对文种作进一步的简化,种类再少一些,相互间的界限更清楚一些,多数人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正确掌握。在这样的基础上,对少数人的错误就可以坚决纠正,只要有错,大错小错都不放过。

二、应增强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中规范内容统一一致的程度 公文处理规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规范内容的统一一致,这其 中的道理非常简单。公文处理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而一切有效信息沟通的前提条件都是要保持“符号体系”的统一一致性,“符号体系”的统一程度越高,信息的沟通过程就越短捷,转换环节就越少,出现错误的几率也就越低。这当然就意味着信息沟通有了更好的效能和质量保证。但目前在我国党政两大系统适用的公文处理法规中,还存在一些本应当统一一致,也可以统一一致,但实际上却作了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规定的情况。这种人为造成的多样性,已经给党政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本不该有的困难和损失。

我们必须承认,党的机关与行政机关地位不同、职能不同,具体活动方式也有所区别,而且这些不同和区别,必然给服务于机关职能的公文处理活动带来一些各具特点的影响。但是,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以及党组织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模式,决定了党的机关与行政机关在公文处理方面的客观共同点要远远大于它们之间的差别。它们之间的公文往来最密切,几乎没有一个党的机关不处理来自行政机关的公文,也没有一个行政机关不同党的机关公文打交道,而且现行的管理体制还需要同级党政机关经常性地联合制发同一公文。在这种情况下,党政机关在公文处理规范方面的不一致,特别是在“接口”方面的差异,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妨碍有效沟通的障碍。

我认为,目前党政机关各自的公文处理法规中需要就如下几个方面取得尽可能大的统一一致:有关的概念的统一,特别应就反映工作活动及其流程的工作术语等作出统一的规定,保证其从词形到释义的完全一致,以建立起共同的工作语言;有关公文文种的统一,主要是 针对党政机关通用的公文文种统一规定其名称、性质和适用范围,要保证对同一文种的所有表述完全一致;有关公文格式的统一,主要是针对公文的基本式样,有关尺寸规格,各部分内容的位臵及排列规则作出一致规定,尽量减少党政公文在格式方面不具备实质意义的差别;行文规则基本精神的统一,也就是针对既适用于党的机关,又适用于行政机关的规则作出一致性的规定。

三、应在公文处理法规内容体系中补充完善一部分具有基本性的内容

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活动不断面临新的客观环境条件,不断面临新的客观要求的情况下,公文处理法规需要补充一些新的内容,以对新要求作出回答,满足客观环境条件的需要。

我认为,在举国强调依法治国,强调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开展工作,强调依法行政的情况下,公文处理法规中应适时地就公文处理所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积极作出规定。如公文生效要件问题(制发者要件、内容要件、程序要件、外部形态要件等);公文效力范围问题(公文时间效力范围、空间效力范围、机构效力范围、人员效力范围等);公文效力等级问题(效力等级的划分及各等级公文间的关系);公文失效的条件及其确认,失效公文的处臵(撤销、终止、中止等);公文不同文稿、文本的效力问题;公文附件效力问题;一些特殊公文,如电子文件的效力认定问题,公文复制品的实际效力认定问题,公开发布公文的效力认定问题等。

我还认为,公文处理法规中还应有针对性地就客观实际工作中迫 切需要确立的一些带基本性的规则作出规定。如公文文种的选用规则,行文规则中的越级行文条件、多级行文条件、联合行文条件、抄送公文条件,以及机关内部外部会商(很多机关又称其为会签)程序、公文审批签发程序等。

四、应更加讲究“立法”技术,使公文处理法规本身就成为典范公文

公文处理法规是“管”公文的特殊公文,为了提高自身的质量,同时也为其他公文树立样板,它自身就应当是一个精品公文、典范公文。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现有的公文处理法规继续在具体技术层面上精益求精。在“立法”技术方面,现有公文处理法规应当更讲究:一是用语的规范和精确。特别要注意使同一法规中表达同一概念的词语从词形到词义前后一致,必要时还应保持对相同类型事物和概念表达时所使用的句式大致相同。一定要禁绝同一概念用多种词语表达,不同概念用同一词语表述。要避免或者尽可能减少使用“一般”“原则上”等表意不确切的词语去界定是与非,确认程度和范围。二是归类的合理和准确。要科学设臵类项,使同类事项集中,不同类的事项分开。一定不要割裂事项间最密切的逻辑联系与时间联系,避免出现脱节现象。三是排列的有序和科学。项目的排列应有合理的次序,既要注意遵从习惯和惯例,更要注意根据工作规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排序的依据。究竟是按事物发展的时序,按工作程序,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事理逻辑层次,按事件构成要素的逻辑次序,还是按构成事物总体的各“部分”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排列,应认 真加以分析和研究。四是结构安排的规矩和有效。要尊重规范性文件在结构安排方面的规范性,如以条为基本表达的单位,分章表述时,每一章至少包括两条内容等。还要讲究阅读和执行效果,如尽可能用主题句概括出每一条规则之后,再详细说明具体要求;……。

五、应认真做好规划工作,在既有法规的基础上形成公文处理规范体系

同许多人的看法相同,我也认为,现有公文处理法规,不管是党的机关的,还是行政机关的,都给人一个很明显的感觉,这些法规规范的各项内容之间涉及对象面的大小、规范自身的规格,规范内容的精细程度都有非常大的差别。同一法规,有的规范寥寥数句,概括出的是非常重大的原则,有的则用几句甚至一个不短的段落定义公文中一个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有的规范是坚定不移地讲“必须如何如何”,有的则为保持对所有情况的适应,不得不犯规范性文件的禁忌讲“一般应如何如何”。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我们让一个法规负载了一个规范体系的重负。也就是说,现在的一个法规所承载的应当是一个公文处理规范体系所应当负担和能够负担的。对于这样一个涉及面宽,技术性比较强的公文处理活动来说,如果要进行规范,单靠一两个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一个包含有若干个法规、标准和其他规范的的规范体系。为此,要完善公文处理法规的建设,必须尽快改变目前靠一个法规顶天下的局面。这需要我们认真进行规划,合理地进行分工,按照客观的规律性去建设规范体系。我的初步设想是,公文处理规范体系应当由这样两部分规范构成,一类是可以自主创设规则、主要涉及基本性问题的;另一类是对前一类起补充说明作用和具体执行作用、涉及各种操作性方法程序的。前一类是强制性规范,是典型的和真正意义上的法规。后一类则可以既有强制性规范;又可以实事求是地包含一部分供执行单位自主选择,一经选定就要不折不扣执行的选择性规范;还可以包括一部分旨在进行方法指导,并不要求不折不扣实施的推荐性规范。这样硬的就是硬的,软的就是软的,原则的就是原则的,具体的就是具体的,粗的就是粗的细的就是细的,宏观的不涉及微观问题,微观的也不“侵入”宏观的领域,各种规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有侧重,各讲各自的话,各实现各自的功能。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公文是公务机构依法履行职能的一种重要工具,公文处理本身就是一种有特定法律后果的法律行为。为此,以公文处理活动为对象,充分建立和实施相关的法律规范、制度规范就成为一种客观的必需。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党政领导机关对公文处理法规建设给予了必要的重视,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早在建国之初的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颁布了新中国第一个公文处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公文处理暂行办法》,1955年和1956年中共中央先后制定了党内规章《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县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办法》。其后,经过多次反复的修订或全面更新,党政两大系统分别颁行了各自的公文处理法规[1]:《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5月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发布,1993年11月修订)。

几十年来,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建设工作,无论对维护公文的法定效力功用,还是在更高层面上对规范和改善管理、保障国家和公民权益、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能,都发挥了非常有益、有效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认识到,与其他领域相比,与时代的需要和要求相比,公文处理法规建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存在一些不够完善之处。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使公文处理法规不断趋于完善。本文作者不揣冒昧,仅就《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两个法规中所反映的情况,大胆就进一步完善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不够成熟的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一)应进一步充分体现与“立法”宗旨相一致的“立法”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都有对自身“立法”宗旨的明确表述,尽管具体文字有所不同,但实质内容是一致的,都可以概括为:规范管理(规范化)、改善管理(科学化)、提高工作效能、确保公文质量。对属于机关内部程序性规范的公文处理法规而言,以此为“立法”宗旨,无疑是正确的,而且它们也在具体规范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如果用更高的要求来衡量,笔者认为,在法规中还应当更充分地体现和贯穿与这一宗旨相一致的“立法”精神。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精神;“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对等并完整”精神;“服务基层”精神;“简化便利”精神等。

公文处理所以要以统一法规制度的形式实现规范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利用“法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正当权益被维护,人人受相关规范约束”的特点,为上上下下各个部门、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分散进行的公文处理活动定规矩,以建立秩序,确保质量和效能。但在目前的法规中,多数具体规范是针对“下级机关”“下级工作人员”的,而且主要是规定他们的责任和义务的:“上报的公文,必须……”“下级机关要……。相对的,对“领导者”,对“上级机关”的规范中责任义务方面的规定不多,而多数是“上级机关有权……”。我们姑且不从法理精神上去谈问题,就从实施效果方面看,这种对上约束少、责任少而权利多,对下约束多、责任重而权利少的不对称现象,对保证公文处理效能和质量都是不利的。因为对公文处理过程来说,其中对公文产生效力影响最大的是作为机关和部门法定代表的各级领导者和他们的活动;效力最大、强制力最强,一旦出错,负面影响最大的也是上级机关制发和处理的文件,如果领导者、上级机关不能平等地受到规范的约束,全面提高工作效能和质量当然就难成现实。

同任何一种管理工具一样,简化、便利的公文及其处理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最有质量保证的。“简单就是可靠”“便利更有生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认同。在公文处理过程中,超过实际需要的多样性从来都是公文质量与公文处理效能的大敌,我们有极大的必要以科学的简化手段进行斗争。实践告诉我们,在公文处理这样一个在党政机关内部几乎人人参与的工作活动中,不能期望所有的参加者都能成为公文处理的专家,因此,有关的制度、方法、程序应尽可能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化繁为简。因为只有简单方便,才易于被人们有效掌握,才便于推行,才可以对所有的人严格要求;也只有简单方便,才可以降低操作难度,减少中间转换环节,使公文处理过程少出现差错,进而提高公文的质量。这种简化便利的精神在现有的公文处理法规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如在最近几次修订过程中就都对公文文种进行了简化。但笔者认为,这种简化的范围和力度还都有进一步扩大和增强的必要和可能条件。

就以公文文种为例,现有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规定的文种都有十几种之多。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种类划分得越细,事物之间的区别就越微小,也就越不易于界定事物。有一点实践经验的人都清楚,当一个并非公文专家的机关工作人员要动笔写一份公文,而他所面临选择的公文文种有十几种时,要精确把握文种间精细的差别,完全正确地选好文种决非易事。这可能正是现实工作中文种用错的公文满天飞的原因之一。公文处理管理部门对文种不正确的公文当然想管,无奈不能准确选择文种的人太多了,“法不责众”(这样做当然不对,但控制能力毕竟有限,违者太众,责不胜责)只好听之任之,或者纠一下大错,放一批小错。这样的结果是非常有害的,规范使用文种的目的(使人们只看文种这一两个字,就能清楚对方与自己是什么关系,文件内容对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影响)达不到不说,还会使法规的严肃性遭到破坏,使法规的效力大打折扣。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对文种作进一步的简化,种类再少一些,相互间的界限更清楚一些,多数人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正确掌握。在这样的基础上,对少数人的错误就可以坚决纠正,只要有错,大错小错都不放过。

(二)应增强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中规范内容统一一致的程度。

公文处理规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规范内容的统一一致,这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公文处理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而一切有效信息沟通的前提条件都是要保持“符号体系”的统一一致性,“符号体系”的统一程度越高,信息的沟通过程就越短捷,转换环节就越少,出现错误的几率也就越低。这当然就意味着信息沟通有了更好的效能和质量保证。但目前在我国党政两大系统适用的公文处理法规中,还存在一些本应当统一一致,也可以统一一致,但实际上却作了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规定的情况。这种人为造成的多样性,已经给党政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本不该有的困难和损失。

我们必须承认,党的机关与行政机关地位不同、职能不同,具体活动方式也有所区别,而且这些不同和区别,必然给服务于机关职能的公文处理活动带来一些各具特点的影响。但是,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以及党组织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模式,决定了党的机关与行政机关在公文处理方面的客观共同点要远远大于它们之间的差别。它们之间的公文往来最密切,几乎没有一个党的机关不处理来自行政机关的公文,也没有一个行政机关不同党的机关公文打交道,而且现行的管理体制还需要同级党政机关经常性地联合制发同一公文。在这种情况下,党政机关在公文处理规范方面的不一致,特别是在“接口”方面的差异,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妨碍有效沟通的障碍。

笔者认为,目前党政机关各自的公文处理法规中需要就如下几个方面取得尽可能大的统一一致:有关的概念的统一,特别应就反映工作活动及其流程的工作术语等作出统一的规定,保证其从词形到释义的完全一致,以建立起共同的工作语言;有关公文文种的统一,主要是针对党政机关通用的公文文种统一规定其名称、性质和适用范围,要保证对同一文种的所有表述完全一致;有关公文格式的统一,主要是针对公文的基本式样,有关尺寸规格,各部分内容的位置及排列规则作出一致规定,尽量减少党政公文在格式方面不具备实质意义的差别;行文规则基本精神的统一,也就是针对既适用于党的机关,又适用于行政机关的规则作出一致性的规定。

(三)应在公文处理法规内容体系中补充完善一部分具有基本性的内容。

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活动不断面临新的客观环境条件,不断面临新的客观要求的情况下,公文处理法规需要补充一些新的内容,以对新要求作出回答,满足客观环境条件的需要。

笔者认为,在举国强调依法治国,强调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开展工作,强调依法行政的情况下,公文处理法规中应适时地就公文处理所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积极作出规定。如公文生效要件问题(制发者要件、内容要件、程序要件、外部形态要件等);公文效力范围问题(公文时间效力范围、空间效力范围、机构效力范围、人员效力范围等);公文效力等级问题(效力等级的划分及各等级公文间的关系);公文失效的条件及其确认,失效公文的处置(撤销、终止、中止等);公文不同文稿、文本的效力问题;公文附件效力问题;一些特殊公文,如电子文件的效力认定问题,公文复制品的实际效力认定问题,公开发布公文的效力认定问题等。

笔者还认为,公文处理法规中还应有针对性地就客观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确立的一些带基本性的规则作出规定。如公文文种的选用规则,行文规则中的越级行文条件、多级行文条件、联合行文条件、抄送公文条件,以及机关内部外部会商(很多机关又称其为会签)程序、公文审批签发程序等。

(四)应更加讲究“立法”技术,使公文处理法规本身就成为典范公文。

公文处理法规是“管”公文的特殊公文,为了提高自身的质量,同时也为其他公文树立样板,它自身就应当是一个精品公文、典范公文。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现有的公文处理法规继续在具体技术层面上精益求精。

在“立法”技术方面,现有公文处理法规应当更讲究:

●用语的规范和精确。特别要注意使同一法规中表达同一概念的词语从词形到词义前后一致,必要时还应保持对相同类型事物和概念表达时所使用的句式大致相同。一定要禁绝同一概念用多种词语表达,不同概念用同一词语表述。要避免或者尽可能减少使用“一般”“原则上”等表意不确切的词语去界定是与非,确认程度和范围。

●归类的合理和准确。要科学设置类项,使同类事项集中,不同类的事项分开。一定不要割裂事项间最密切的逻辑联系与时间联系,避免出现脱节现象。

●排列的有序和科学。项目的排列应有合理的次序,既要注意遵从习惯和惯例,更要注意根据工作规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排序的依据。究竟是按事物发展的时序,按工作程序,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事理逻辑层次,按事件构成要素的逻辑次序,还是按构成事物总体的各“部分”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排列,应认真加以分析和研究。

●结构安排的规矩和有效。要尊重规范性文件在结构安排方面的规范性,如以条为基本表达的单位,分章表述时,每一章至少包括两条内容等。还要讲究阅读和执行效果,如尽可能用主题句概括出每一条规则之后,再详细说明具体要求;……。

(五)应认真做好规划工作,在既有法规的基础上形成公文处理规范体系。

同许多人的看法相同,笔者也认为,现有公文处理法规,不管是党的机关的,还是行政机关的,都给人一个很明显的感觉,这些法规规范的各项内容之间涉及对象面的大小、规范自身的规格,规范内容的精细程度都有非常大的差别。同一法规,有的规范寥寥数句,概括出的是非常重大的原则,有的则用几句甚至一个不短的段落定义公文中一个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有的规范是坚定不移地讲“必须如何如何”,有的则为保持对所有情况的适应,不得不犯规范性文件的禁忌讲“一般应如何如何”。笔者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我们让一个法规负载了一个规范体系的重负。也就是说,现在的一个法规所承载的应当是一个公文处理规范体系所应当负担和能够负担的。对于这样一个涉及面宽,技术性比较强的公文处理活动来说,如果要进行规范,单靠一两个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一个包含有若干个法规、标准和其他规范的的规范体系。为此,要完善公文处理法规的建设,必须尽快改变目前靠一个法规顶天下的局面。这需要我们认真进行规划,合理地进行分工,按照客观的规律性去建设规范体系。

按照笔者的初步设想,公文处理规范体系应当由这样两部分规范构成,一类是可以自主创设规则、主要涉及基本性问题的;另一类是对前一类起补充说明作用和具体执行作用、涉及各种操作性方法程序的。前一类是强制性规范,是典型的和真正意义上的法规。后一类则可以既有强制性规范;又可以实事求是地包含一部分供执行单位自主选择,一经选定就要不折不扣执行的选择性规范;还可以包括一部分旨在进行方法指导,并不要求不折不扣实施的推荐性规范。这样硬的就是硬的,软的就是软的,原则的就是原则的,具体的就是具体的,粗的就是粗的细的就是细的,宏观的不涉及微观问题,微观的也不“侵入”宏观的领域,各种规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有侧重,各讲各自的话,各实现各自的功能。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公文是公务机构依法履行职能的一种重要工具,公文处理本身就是一种有特定法律后果的法律行为。为此,以公文处理活动为对象,充分建立和实施相关的法律规范、制度规范就成为一种客观的必需。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党政领导机关对公文处理法规建设给予了必要的重视,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早在建国之初的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颁布了新中国第一个公文处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公文处理暂行办法》,1955年和1956年中共中央先后制定了党内规章《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县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办法》。其后,经过多次反复的修订或全面更新,党政两大系统分别颁行了各自的公文处理法规[1]:《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5月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发布,1993年11月修订)。

几十年来,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建设工作,无论对维护公文的法定效力功用,还是在更高层面上对规范和改善管理、保障国家和公民权益、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能,都发挥了非常有益、有效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认识到,与其他领域相比,与时代的需要和要求相比,公文处理法规建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存在一些不够完善之处。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使公文处理法规不断趋于完善。本文作者不揣冒昧,仅就《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两个法规中所反映的情况,大胆就进一步完善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不够成熟的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一)应进一步充分体现与“立法”宗旨相一致的“立法”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都有对自身“立法”宗旨的明确表述,尽管具体文字有所不同,但实质内容是一致的,都可以概括为:规范管理(规范化)、改善管理(科学化)、提高工作效能、确保公文质量。对属于机关内部程序性规范的公文处理法规而言,以此为“立法”宗旨,无疑是正确的,而且它们也在具体规范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如果用更高的要求来衡量,笔者认为,在法规中还应当更充分地体现和贯穿与这一宗旨相一致的“立法”精神。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精神;“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对等并完整”精神;“服务基层”精神;“简化便利”精神等。

公文处理所以要以统一法规制度的形式实现规范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利用“法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正当权益被维护,人人受相关规范约束”的特点,为上上下下各个部门、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分散进行的公文处理活动定规矩,以建立秩序,确保质量和效能。但在目前的法规中,多数具体规范是针对“下级机关”“下级工作人员”的,而且主要是规定他们的责任和义务的:“上报的公文,必须……”“下级机关要……。相对的,对“领导者”,对“上级机关”的规范中责任义务方面的规定不多,而多数是“上级机关有权……”。我们姑且不从法理精神上去谈问题,就从实施效果方面看,这种对上约束少、责任少而权利多,对下约束多、责任重而权利少的不对称现象,对保证公文处理效能和质量都是不利的。因为对公文处理过程来说,其中对公文产生效力影响最大的是作为机关和部门法定代表的各级领导者和他们的活动;效力最大、强制力最强,一旦出错,负面影响最大的也是上级机关制发和处理的文件,如果领导者、上级机关不能平等地受到规范的约束,全面提高工作效能和质量当然就难成现实。

同任何一种管理工具一样,简化、便利的公文及其处理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最有质量保证的。“简单就是可靠”“便利更有生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认同。在公文处理过程中,超过实际需要的多样性从来都是公文质量与公文处理效能的大敌,我们有极大的必要以科学的简化手段进行斗争。实践告诉我们,在公文处理这样一个在党政机关内部几乎人人参与的工作活动中,不能期望所有的参加者都能成为公文处理的专家,因此,有关的制度、方法、程序应尽可能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化繁为简。因为只有简单方便,才易于被人们有效掌握,才便于推行,才可以对所有的人严格要求;也只有简单方便,才可以降低操作难度,减少中间转换环节,使公文处理过程少出现差错,进而提高公文的质量。这种简化便利的精神在现有的公文处理法规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如在最近几次修订过程中就都对公文文种进行了简化。但笔者认为,这种简化的范围和力度还都有进一步扩大和增强的必要和可能条件。

就以公文文种为例,现有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规定的文种都有十几种之多。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种类划分得越细,事物之间的区别就越微小,也就越不易于界定事物。有一点实践经验的人都清楚,当一个并非公文专家的机关工作人员要动笔写一份公文,而他所面临选择的公文文种有十几种时,要精确把握文种间精细的差别,完全正确地选好文种决非易事。这可能正是现实工作中文种用错的公文满天飞的原因之一。公文处理管理部门对文种不正确的公文当然想管,无奈不能准确选择文种的人太多了,“法不责众”(这样做当然不对,但控制能力毕竟有限,违者太众,责不胜责)只好听之任之,或者纠一下大错,放一批小错。这样的结果是非常有害的,规范使用文种的目的(使人们只看文种这一两个字,就能清楚对方与自己是什么关系,文件内容对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影响)达不到不说,还会使法规的严肃性遭到破坏,使法规的效力大打折扣。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对文种作进一步的简化,种类再少一些,相互间的界限更清楚一些,多数人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正确掌握。在这样的基础上,对少数人的错误就可以坚决纠正,只要有错,大错小错都不放过。

(二)应增强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中规范内容统一一致的程度。

公文处理规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规范内容的统一一致,这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公文处理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而一切有效信息沟通的前提条件都是要保持“符号体系”的统一一致性,“符号体系”的统一程度越高,信息的沟通过程就越短捷,转换环节就越少,出现错误的几率也就越低。这当然就意味着信息沟通有了更好的效能和质量保证。但目前在我国党政两大系统适用的公文处理法规中,还存在一些本应当统一一致,也可以统一一致,但实际上却作了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规定的情况。这种人为造成的多样性,已经给党政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本不该有的困难和损失。

我们必须承认,党的机关与行政机关地位不同、职能不同,具体活动方式也有所区别,而且这些不同和区别,必然给服务于机关职能的公文处理活动带来一些各具特点的影响。但是,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以及党组织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模式,决定了党的机关与行政机关在公文处理方面的客观共同点要远远大于它们之间的差别。它们之间的公文往来最密切,几乎没有一个党的机关不处理来自行政机关的公文,也没有一个行政机关不同党的机关公文打交道,而且现行的管理体制还需要同级党政机关经常性地联合制发同一公文。在这种情况下,党政机关在公文处理规范方面的不一致,特别是在“接口”方面的差异,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妨碍有效沟

第四篇:新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比较研究

新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比较研究

——以1996、2001、2012颁布的三部公文法规为例袁肖肖2010133139公共事业管理公管1011班

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4月26日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简称“新《条例》”),统一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规范。本文对1996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简称“旧《条例》”)、2001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简称“旧《办法》”)、2012年《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简称“新《条例》”)进行了比较研究,帮助读者学习《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关键词: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比较研究

与1996年的旧《条例》和2001年的旧《办法》相比,2012年的新《条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新条例更为严谨、科学,对推进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比较旧《条例》、旧《办法》、新《条例》,了解并掌握其中出现的新变化,对正确领会和贯彻新条例的精神,做好新时期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一了党委和政府系统的公文处理办法

此前,党、政机关在公文处理上所遵循的法规不同,分别遵循旧《条例》和旧《办法》。2012年发布的新《条例》将党和政府系统的公文处理规范统一起来,实现了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格式标准、行文规则、办文流程和管理要求的统一。新《条例》的颁布将对我国公文处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产生深远影响,在提高我国公文处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一大步,彻底解决了我国公文处理长期以来党政不一的问题。

二、增加了公文种类

1996年旧《条例》有14种文种,分别是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等,2001年旧《办法》有13种文种,分别是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2012年新《条例》有15种文种,分别是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等。新《条例》的公文种类有行政机关的13种增加至15种。增加了“决议”和“公报”,同时将“会议纪要”改为“纪要”,原有13种的使用范围与原《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基本相同。

三、调整了公文的组成要素

新《条例》18个: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

旧《条例》17个:版头、份号、密级、紧急程度、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印发传达范围、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制版记。

旧《办法》17个: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新《条例》增加了“份号”、“发文机关署名”、“页码”,减少了“主题词”。旧《办法》虽未对“份号”、“页码”作出规定,但实际工作中一直在使用。不标识“共印XX份”,取消主题词,取消半腰式上行文版头,成文时间改为用阿拉伯数字标识。增加了不加盖公章的公文格式。

四、谋篇布局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新《条例》共8章42条,分别是总则、公文种类、公文格式、行文规则、公文拟制、公文办理、公文管理、附则等8章;旧《条例》共12章40条,分别是总则、公文种类、公文格式、行文规则、公文起草、公文校核、公文签发、公文办理的传递、公文管理、公文立卷归档、公文保密、附则等12章;旧《办法》共9章57条,分别是总则、公文种类、公文格式、行文规则、发文办理、收文办理、公文归档、公文管理、附则等9章。

五、行文规则方面增加了一些具体规定

上行文“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旧《办法》只对请示作此规定。党委、政府的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应当经本级党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权。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如需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后上报,不得原文转报上级机关。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属于党委、政府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不得联合行文。

六、在版式、格式的统一与规范上取得新突破

1)公文用纸得到统一,统一为A4纸。

2)格式要素称谓得到统一,如旧《条例》发文机关标志叫“版头”,旧《办法》叫“发文机关标志”,而现在统一称之为“发文机关标志”。

3)格式要素标注位置统一,如旧《条例》秘密等级、紧急程度等标注在左上角,而旧《办法》则标注在右上角,现统一标注在左上角。

4)成文日期标注统一为阿拉伯数字。旧《条例》用阿拉伯数字,而旧《办法》用小写汉字。

5)公文中涉及汉字、数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外文字符等参照相应国家标准。

七、公文拟制更加强调程序规范

公文文稿签发前,应当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

1)行文理由是否充分,行文依据是否准确。

2)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是否同现行有关公文衔接;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

3)涉及有关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是否经过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

4)文种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段落顺序、引文等是否准确;文字、数字、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用法是否规范。

5)其他内容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有关要求。机关负责人应当主持、指导重要公文起草工作。在签发环节强调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旧《办法》只对上行文作此规定。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根据党委、政府授权制发的公文,由受权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签发。

八、体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文种根据实际做出适当的取舍。

旧《条例》14种文种: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

2)旧《办法》13种文种:决定、通知、通报、通告、公告、请示、批复、报告、意见、函、会议纪要、议案、命令(令)。

3)新《条例》15种文种: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新《条例》取消了条例、规定、指示3个文种,取消了公文标题中对“标点符号”使用的限定,取消了公文主题词。

九、文种用途表述的更简洁精炼

1.通知:

新《条例》: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旧《条例》: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旧《办法》: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2.通报:

新《条例》: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旧《条例》: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

旧《办法》: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3.通告:

新《条例》: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旧《条例》:无该文种

旧《办法》: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4.公报:

新《条例》: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旧《条例》: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

旧《办法》:无该文种

5.决定:

新《条例》: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旧《条例》: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安排。

旧《办法》: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6.决议:

新《条例》: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旧《条例》: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旧《办法》:无该文种

7.纪要:

新《条例》: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旧《条例》:用于记载会议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

旧《办法》: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8.命令(令):

新《条例》: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旧《条例》:无该文种

旧《办法》: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9.报告:

新《条例》: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旧《条例》: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旧《办法》: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十、涉密公文传递渠道更明确具体。

新《条例》规定,“涉密公文应当通过机要交通、邮政机要通信、城市机要文件交换站或者收发件机关机要人员传递,通过密码电报或者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传输”。旧《办法》未提及涉密 公文的传递渠道,旧《条例》则规定为“秘密公文应当通过机要交通(或机要通信)传递、密电传输或者计算机网络加密传输,不得密电明传、明电密电混用”。

十一、更加重视建立健全公文管理制度,尤其强调公文管理工作的安全保密。新《条例》在第七章“公文管理”中规定:“各级党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本机关公文管理制度,确保管理严格规范,充分发挥公文效用”。旧《办法》第四十五条表述为“文秘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机关公文处理的有关制度”,旧《条例》则无有关制度建设的规定。

相比旧《办法》和旧《条例》,新《条例》尤其强调公文管理工作的安全保密。新《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设立党委(党组)的县级以上单位应当建立机要保密阅文室,并按照有关保密规定配备工作人员和必要的安全保密设施设备。”第三十条规定:“公文确定密级前,应当按照拟定的密级先行采取保密措施。确定密级后,应当按照所定密级严格管理。”第三十一条规定:“涉密公文公开发布前应当履行解密程序。公开发布的时间、形式和渠道,由发文机关确定。”第三十二条规定:“绝密级公文一般不得复制、汇编,确有工作需要的,应当经发文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上述规定都是旧《办法》和旧《条例》中所没有的。

十二、在公文的撤销和废止、发文单位立户及销户上有新要求。

新《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公文撤销和废止,由发文机关、上级机关或者权力机关根据职权范围和有关法律法规决定。”第三十七条规定:“新设立的机关应当向本级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提出发文立户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列为发文单位,机关合并或者撤销时,相应进行调整。”相比旧《办法》和旧《条例》,这些规定都是新增的。

十三、新《条例》内容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新《条例》在公文文种的取舍上注重继承保留,其中15个文种,即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都是从旧《条例》《办法》中继承保留下来的,而且其中的意见、请示、公告、议案、批复、函这6个文种适用范围的表述也没变化,仍按旧《条例》、旧《办法》中的内容表述。又如,新《条例》第七章公文管理第二十八条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本机关公文管理制度”,就是继承旧《办法》第八章公文管理第四十五条的内容。新《条例》第七章公文管理第三十三条关于公文撤销和废止的内容,也是继承了旧《办法》中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精神。新《条例》的创新亮点就更多了。例如,新《条例》第四章行文规则中,在总结旧《条例》、旧《办法》行文规则布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创新布局,在行文规则摆列顺序上按照行文方向来布局。展现在新《条例》中的是:行文的总规则两款,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遵循的规则六款,向下级机关行文应当遵循的规则五款,平级机关之间行文应当遵循的规则两款,其他行文规则一款。这个行文规则排序的变化创新,层次清晰,好记好用,无疑是新《条例》在创新方面的一大新亮点。

十四、新《条例》对公文处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在第五章公文拟制中增加了前置审核公文文稿的规定,针对“需要发文机关审议的重要公文文稿”,明确规定“审议前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初核”。这一条规定是在认真总结以往公文办理工作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公文办理提出的新要求。在公文办理的实践中,经常存在着提交会议审议的重要文稿绕过上级机关办公厅(室)初审就匆忙上会的现象,结果文稿经常出现问题。有问题的公文文稿如果直接提交发文机关审议,不但浪费发文机关和领导同志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可能损害机关形象、影响工作效果。因此,比较现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重要公文文稿提交审议之前,由上级机关的办公厅(室)先进行细核。二是

在第六章第二十五条发文办理的主要程序中增加了“核发”的内容,即“公文印制完毕,应当对公文的文字、格式和印刷质量进行检查后分发”。犹如产品出厂前最后一道检验产品是否合格的工序,以确保党政机关公文的质量。三是为了使党政机关的办公厅(室)开展发文立户管理工作有依据,新《条例》第三十七条中对新设立的党政机关发文立户申请、审查等程序作出规定。这些新表述、新要求,拓宽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域,丰富了公文处理工作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的通知(中办发[1996]14号)

[Z].1996-5-3.[2].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国发[2000]23号)[Z].2000-8-24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通知(中办发

[2012]14号)[Z].2012-4-16.[4].胡明波.《<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特点研究》[J].《档案学通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年第5期

[5].曾军顺.《浅析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新变化》[J].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2012年8月刊

[6].徐军.《新旧党政机关公文比较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第五篇: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和党内法规工作讲义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和党内法规工作

一、关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

(一)党政机关公文的定义

党政机关公文是指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其主要特点有:

1.权威性和政策性。公文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制定者和内容上。党政机关公文是各级党政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限和职责制作和发布的,表达的内容是党政机关对特定问题的权威意见、看法和要求。同时,党政机关通过制发公文来传达政策、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在各项事业中发挥着阐明事理、启发觉悟和提高认识的作用,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思想,丝毫不能偏离党和国家的政治目标和政策轨道,不能有悖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要求。

2.针对性和指导性。党政机关公文总是根据现实需要,为解决某个特定问题和指导某项工作而制发的,不仅要体现上级机关的精神,而且要结合本区域本部门单位实际,针对全局或局部工作,对布置的任务、安排的工作、规定的事项、提出的要求都要交代得比较具体、明确,有鲜明的、现实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3.规范性和约束性。从内容看,党政机关制发公文语言运用极其规范,其传达的意志不以受文者是否同意为转移,公文一旦发布实施,其法定效力将对受文者及其他有关方面的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强制性影响和约束,必须被严格遵守或执行,具有极强的约束力。从生成过程看,公文

同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实用文体的性质不同,公文必须严肃庄重,制发单位要严格遵循共同的规范格式,种类名称、体式结构、用纸幅面等都必须执行具体规定,不得随意更改;行文规则、办理程序、整理归档、清退销毁等也有统一、明确的要求,不得擅自行事。

4.程序性和严密性。公文制发和处理必须履行规定的程序,从起草、审核、签发、校印、发出,到拟办、批办、承办、归档、清退、销毁,环环相扣,程序性和严密性极强。公文处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无论在哪个环节上违背了程序都将影响公文的效果。

5.对应性和定向性。党政机关行文必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什么样的公文由什么单位制发、哪一级单位制发,都有具体、明确的对应关系。同时,大部分党政机关公文都是写给特定对象阅读的,公文发送到什么单位必须明确指定。而党政机关制发的部分公文,一段时期内因其内容涉及党和国家机密和暂时不得公开的重要事项,有保密的要求,其传达范围更加严格。对此类公文,必须严格保密管理,一旦疏忽大意出现泄密情况,会给党和国家的工作带来不良后果甚至严重损失。

(二)党政机关公文的作用

党政机关公文的作用,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指导工作,传达意图。公文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指令的有效形式,是上级机关或部门实施领导或指导的重要工具。党政机关运用公文的形式作出决定决议、发布政令,对经济社会和各个方面的工作实施领导或指导,并以此为依据,监督检查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指示精神的贯彻执行情况。

2.联系工作,交流情况。由于社会活动的实际需要,上下级和同级机关之间,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需要进行日常性的公务联系。公文是机关与机关之间常用的联系手段,通过这一载体,能够使上情得以下达、下情得以上报,充分发挥交流思想、沟通情况、接洽工作的作用,确保机关之间联系2

畅通、运转有序。

3.请示工作,答复问题。下级机关工作中的有关事项需经上级机关批准方可办理时,多以公文形式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询问,也多以公文形式报告上级机关。上级机关在掌握下级机关的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后,可以进行及时指导,也可以通过公文的形式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

4.总结工作,推广经验。党政机关公文不仅是传达政策意图的重要工具,还是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有效载体。对某些区域和部门单位工作中创造的经验和做法及时进行总结,通过公文形式转发给其他区域和部门单位学习借鉴,举一反三,有利于推动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

5.记载工作,积累史料。公文是党政机关从事公务活动的真实记录,记载着许多重要决策、法规和重要公务活动事项等的产生过程。任何公文在其形成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单位的档案材料,既是见证历史的权威凭证,也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参考。

(三)党政机关公文的种类

《条例》规定党政机关公文文种主要有15个:

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1.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数量不多)2.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常用文种)

3.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4.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中央全会,全国党代会,省党代会)

5.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6.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7.(实施)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常用文种)8.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最普遍、最常见文种,适用不是文种的法规性文件)

9.(情况)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10.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不能用汇报来简单代替。

11.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12.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13.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定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14.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15.(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四)党政机关公文的格式

公文格式规定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各要素、格式标准、用纸及数据表现形式等内容,使党政机关公文表现形式趋于统一和规范,对有效发挥党政机关公文的特定效力、提高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条例》规定“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二维条码等组成”,从19个方面规范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各要素。

按各要素所在的位置,可分为版头部分、主体部分、版记部分。

版头部分包括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6个要素,位于公文首页上部,一般占整个页面的1/3左右。党政机关公文版头部分与主体部分用一条红包横线隔开,其中党的机关公文红色横线中间加2号实体红色五角星。

主体部分包括公文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9个要素,位于版头部分以下、版记部分以上。

版记部分包括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二维条码4个要素,位于公文最后一页下端。

(五)公文的行文规则

学习、领会并熟练运用行文规则,有利于党政机关规范行文,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办事效率。党政机关行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向上级机关行文,一种是向下级机关行文;也有向平行机关行文的。不管是向上还是向下行文或是平行行文都有明确规则,不是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1.行文总规则

(1)行文应当确有必要,讲求实效,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这是行文的总规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优良作风在行文规则中的具体体现。这一行文规则主要针对党政机关文牍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文风而确立,对整治党政机关作风尤其是文风、充分发挥公文效用具有重要意义。

(2)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行文,特殊情况需要越级行文的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机关

《条例》强调,确定行文关系应当以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作为依据。隶属关系是指一个机关隶属于另一个机关;职权范围是法律法规确定的职责任务、管辖范围和行使权力的界限。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决定行文关系,行文关系决定行文的依据、公文的内容、文种的使用、语言的组织等。

一般不得越级行文。越级行文,主要是指越级向上级机关行文。一般不得越级行文,是由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决定的。越级向上级行文,一方面,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增加了上级机关的负担;另一方面,不利于发挥各级机关应有的职能作用,甚至造成机关与机关之间的矛盾。当然,特殊情况是可以越级行文的。可以越级行文的特殊情况主要有:一是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包括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灾难、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治安事件等,按照逐级行文的方式不利于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的,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从有利于工作出发,可采取越级上行文的方式行文。二是直接的上级机关乱作为,或者违法违纪的,可以越级行文举报上级机关。

2.向上级机关行文的规则

(1)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根据需要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不抄送下级机关。指向上级机关请示工作、报告情况、提出意见时,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其他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需要周知和支持的,抄送该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

(2)党委、政府的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应当经本级党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权;属于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应当直接报送上级主管部门。这是对党委、政府的部门向具有业务指导关系的上级部门行文作出的规定。一方面,如事项重大(例如涉及全局性的工作部署、重要政策的制定、重要人事安排、特殊敏感事项等),应当经本级党委、政府同意或授权,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党委、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本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另一方面,为避免行文升级、升格,属于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应当直接报送上级主管部门,不再经过本级党委、政府行文,这里体现了党委、政府与其部门的职权划分和责任范围。

(3)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如需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后上报,不得原文转报上级机关。这一行文规则体现了责权相适应的原则,有助于约束中间部门的行文行为,强化和落实行文责6

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办文质量,发挥各级机关的职能作用,避免机关不作为。处理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是本级机关的职责;对具体问题的处理、具体事项的办理,本级机关比上级机关更了解情况,应充分发挥本级机关的作用;根据政策规定和实际情况提出办理的倾向性意见,供上级机关参考,有利于提高上级机关的办理质量与效率。

(4)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得在报告等非请示性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一文一事,即一件请示公文只请示反映一个问题,反映了请示公文专一性,有利于上级机关审阅、批示和答复。向上级机关请示问题,应当附有背景材料、情况说明等,以利于请示公文的办理。

(5)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事项外,不得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公文,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公文是在公务活动中产生的,既不得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行文,也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行文。除上级机关负责人明确交办的个别事项要求报送他本人和确需直接报送审批的敏感绝密事项、重大突发事件以及部分涉外事项之外,上行公文应当以行文机关的名义报上级机关,由上级机关的办公厅(室)按程序办理。落实上级机关负责人批示办理情况的报告,不属于直接交办的范畴。

(6)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一个上级机关行文,必要时抄送另一个上级机关。“受双重领导的机关”是为有利于开展工作或者同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门设立的。抄送另一个上级机关的目的是为了沟通情况和互通情况,提高相关机关的决策水平和领导管理水平。

3.向下级机关行文的规则

(1)主送受理机关,根据需要抄送相关机关。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发文机关的直接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行文,有指挥性、知照性公文等,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主送受理机关,即需要贯彻执行、办理公文和应当知晓公文内容的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抄送应当执行或者知晓公文内

容的相关机关。

(2)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根据本级党委、政府授权,可以向下级党委、政府行文,其他部门和单位不得向下级党委、政府发布指令性公文或者在公文中向下级党委、政府提出指令性要求。需要政府审批的具体事项,经政府同意后可以由政府职能部门行文,文中须注明已经政府同意。这是规范党委、政府的办事机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及其他单位如何向下级党委、政府行文的规则。

(3)党委、政府的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可以向下级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行文。这是党委、政府的部门如何向下级机关相关部门行文的规则。上级党委、政府的部门向下级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行文,在行文关系中属指导关系,可以下发业务工作规划、计划、工作规范、工作部署、工作任务、批复等。凡超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报请本级党委、政府行文。

(4)涉及多个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部门之间未协商一致的,不得向下行文;擅自行文的,上级机关应当责令其纠正或者撤销。这是向下级机关行文,部门之间协商规则与未协商一致、违规行文的处理规则。党委、政府及其办公厅(室)行文,党委、政府的部门行文,包括下发工作部署、政策性规定、规范性文件和规章等,公文内容涉及多个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必须进行协商,意见一致后才能写进公文;经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的不得写进公文,更不得擅自向下行文。否则,有可能造成工作混乱,让人无所适从,也无法贯彻执行。未达成一致意见就擅自行文,是对工作、对事业、对上下级和人民群众不负责任的表现,上级机关发现后应当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及时纠正。如果行文机关不按上级机关要求落实的,上级机关可以撤销或废止该文,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5)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必要时抄送该下级机8

关的另一个上级机关。这一项规则对应了向上级机关行文规则的第六项,都是为了领导机关之间、上下级机关之间及时了解情况,以便于工作,防止决策和指挥失误。

4.其他行文规则

(1)同级党政机关、党政机关与其他同级机关必要时可以联合行文。属于党委、政府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不得联合行文。这是联合行文的规则。联合行文的目的是什么?哪些机关可以联合行文?如何联合行文?这是党政机关应当正确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联合行文的目的。推动共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推动共同管理的工作或与联署机关有关的工作。二是联合行文的机关。即党政机关、党政机关与其他同级机关。三是各联署机关行政层级相当。

(2)党委、政府的部门依据职权可以相互行文。这是部门之间相互行文的规则。过去,只有政府的部门依据部门职权可以相互行文;现在,党委、政府的部门依据职权都可以相互行文。

部门之间相互行文的条件:一是同级党委、政府的部门。二是依据各自的职权,有行文的必要性,不得超越职权范围。三是部门之间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相互发布、传达要求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一般用“函”行文,也可以用“通知”行文。部门之间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相互联系工作和答复审批事项,应当用“函”行文。

党委、政府的部门应当准确理解和正确贯彻执行这一行文规则,凡超越自己职权范围的,应报请同级党委、政府行文。

(3)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厅(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这是规范部门内设机构行文的规则,是从部门内设机构的职能出发作出的规定,确保部门的领导管理政令统一。规则中“正式”二字,可以理解为代表本部门行使职权、履行职能活动、发布政策性规范性文件的行为。部门内设机构,只有办公厅(室)是部门的办事机构,其他内设机构是业务工作机构。因

工作需要,经部门同意或者授权,办公厅(室)可以代表本部门对外正式行文,答复应当由部门审批的事项。部门其他内设机构没有这个职权。部门其他内设机构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可与相应机关的内设机构以“函”等形式联系工作。在县市一级都是以单位名义行文。

(六)党政机关公文的拟制

公文拟制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公文效用的发挥。

1.公文的起草。公文起草是公文处理工作的基础和源头。做好公文起草工作,对保证公文质量、提高党政机关公务效能,进而促进党的事业发展和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条例》规定,起草公文应做到:(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并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2)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切实可行。(3)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炼。(4)文种正确,格式规范。(5)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进行论证,广泛听取意见。(6)公文涉及其他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起草单位必须征求相关地区或者部门意见,力求达成一致。(7)机关负责人应当主持、指导重要公文起草工作。

起草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公文起草质量和效率。一是公文起草部门要按照出台公文的有关要求和时间节点,安排熟悉业务、具有较高文字综合能力的同志负责,单位相关科室参与,优质高效做好公文的起草工作。

二是公文形成后,起草部门应当认真征求意见,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在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1)根据公文稿具体内容确定征求意见的对象。征求意见的对象主要包括上级相关主管部门、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有关专家学者,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应当充分听取群众意见。(2)征求意见形式主要有书面形式、座谈会10

形式、论证会形式、网上征询形式以及其他形式。(3)起草部门应当充分研究吸收有关方面反馈的意见,制作意见采纳情况汇总表,详细说明采纳或者不采纳的理由。意见存在分歧需进一步协调的,应当与有关方面沟通协调,力求达成一致。对经协调仍难以取得一致意见的,可报请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出面协调。(4)明确会签回复时间。各会签部门要及时完成公文会签,原则上在收到普通公文两个工作日内、紧急公文半个工作日内完成会签;对不能在要求时间内完成会签的,视为无意见,由起草部门向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审核机构作出书面说明;凡涉及机构编制、干部人事、财政等事项的,必须要有相关部门的书面意见。

三是公文牵头起草部门要对公文逐级严格审核把关,由牵头起草部门办公室(综合室)初审,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把关并签署意见;重要公文须经单位集体讨论研究。在报送前置审核或者正式发文请示前,文件稿应当报分管或联系的市领导审批(但不得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审签,不能出现“倒行文”现象);需会议审议的,应当按程序提请会议审议。

四是对重要紧急公文,起草部门可视情邀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审核机构提前介入、给予指导。

2.公文的审核。公文审核的重点是:(1)行文理由是否充分,行文依据是否准确。(2)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是否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3)涉及有关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经过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4)文种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段落顺序、引文等是否准确;文字、数字、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用法是否规范。(5)其他内容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有关要求。总结起来就是在审核公文时要把好发文关、把好政治政策关、把好法律关、把好内容关、把好体式关、把好文字关。

公文文稿审核的主要程序包括接收文稿、初步审核、补充完善、呈请

报批。现以市委、市委办文件审核为例向大家讲解公文文稿审核过程。

一是接收文稿。公文正式发文前,起草部门应向市委或市政府报送发文请示:拟市委单独发文的,向市委报送发文请示,由市委办文件审核机构具体办理;拟市委、市政府联合发文的,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发文请示,由市政府办文秘室先行办理,再由起草部门派人将相关材料送至市委办文秘室办文。起草部门报送发文请示,应当给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文秘室留有足够的审核办理时间;一般不为某个会议而匆忙印发党内规范性文件作为会议资料,会议上可以送审稿作为会议资料。报送发文材料要齐全,一般包括:(1)发文请示,包括发文依据、发文形式和印发范围的建议、及时清理意见等;(2)文件代拟稿及其电子档,属秘密以上文件的应当规范标注密级、保密期限等;(3)制定说明,包括制定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征求意见情况、同有关部门协商情况等;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的,还应当说明根据会议精神进行修改的情况;(4)相关背景材料;(5)部门意见反馈函和意见采纳情况汇总表;(6)审议审批情况、相关会议纪要和批示等;(7)其他需要报送的有关材料。只有手续完整、材料齐全,市委办、市政府办文秘室才会接收并进入审核程序。

二是初步审核。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文秘室在收到办文资料时当场进行初核,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对不符合办文要求的、要素不齐全的,当即告知文件代拟稿起草部门,并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如果确定发文,则开始正式审核。对于较复杂的文稿,审核和集体讨论的过程也可能反复多次。公文审核过程中,严格实行退文制度。凡发现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公文退回有关部门:(1)不宜以市委或市委办文件形式发文的;(2)符合发文条件但内容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和修改的,退回起草部门按照审核意见修改完善后重新报送,重新报送时应当一并报送修改情况说明;(3)被征求意见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把关不严,所反馈意见不准确或者前后反馈的意见发生颠覆性改变的,退回相关部门重新提出意见并作出书面说明;12

(4)前期审核部门把关不严、文件存在重大问题的,退回前期审核部门重新把关,并就重新审核把关的情况作出说明;(5)存在办理程序不规范、报送材料不齐全、定密不准确不规范,以及其他需退文的情形的,退回有关部门重新研究办理。

三是补充完善。初步审核后,应当将“花脸稿”送印清样,并认真点校。同时根据文件稿形成过程中有关情况,对文件稿作进一步的补充完善。比如文件稿起草过程中曾经征求过哪些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如果认为起草部门征求意见不够全面,或者考虑到文件稿内容比较重要,还有必要征求其他部门的意见。对于一些事项重要、涉及面大的文件稿,征求意见的部门范围可以适当扩宽一些。这些部门在涉及本部门工作领域方面有充分的发言权,征求他们意见的目的,一方面为了使文件稿中的政策、规定更加符合实际;另一方面是对制发这份文件进行预先告知,使他们提前掌握有关情况,便于考虑贯彻落实等问题。征求意见一般采取发函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主动登门当面听取意见,或者召开部门座谈会进行讨论等方式。有些党内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公文和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文件稿,还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召开听证会、网上征询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各级党政机关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反馈后,先区分这些意见中的文字性修改和实质性修改意见。对于文字性修改意见,可以斟酌吸收;对于实质性修改意见,则需要退回起草部门,请他们与相关部门协商一致,或者对相关政策措施再作论证。如果起草部门与相关部门经多次沟通协商,仍不能就文件稿内容达成一致意见,经请示市委领导同志同意,办公室可以介入协调工作,努力使部门的意见协商一致。

四是呈请报批。文件稿经过反复修改、协商一致后,就可以报批了。办公室需要向机关负责同志报送请示,说明文稿的由来、领导同志的意见、会议审核情况、主要问题处理意见、协调情况、审核情况、对签发人的建

议等,报批的请示连同文件稿清样一并报请发文机关负责同志审批。负责同志在审批过程中还有可能对文件稿作出修改,或者提出询问,办公室要及时落实负责同志的指示、要求。

二、关于党内法规工作

(一)党内法规工作概要 1.什么是党内法规

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以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的总称。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制定其他党内法规的基础和依据。

2.党内法规的层级

党内法规的名称为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党章对党的性质和宗旨、路线和纲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党员义务和权利以及党的纪律等作出根本规定。准则对全党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和全体党员行为作出基本规定。条例对党的某一领域重要关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全面规定。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对党的某一方面重要工作或者事项作出具体规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称为规则、规定、办法、细则。

3.什么是党内法规工作

党内法规工作内涵丰富,从顶层设计上看,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简称“三大体系”建设),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从实际工作上看,主要包括公文审核、备案审查、文件清理、中省部署的新的党内法规工作任务等工作。

(二)党内法规工作核心业务

党内法规工作的核心业务:一是党内规范性文件审核把关;二是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三是党内规范性文件清理;四是中省部署的新的党内法规工作任务。这里只简要介绍前面两项业务。

1.党内规范性文件审核把关

根据党内法规规定,市县一级党委及其党委各部门可依据党内法规制定规范性文件,这就要求市县党委及其党委各部门的党内法规工作机构,要对党委及其党委部门下发的党内规范性文件进行逐条审核,除了对文件文字、格式进行严格把关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好文件的政治关、政策关、法律关。

(1)审核文稿是否同党章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相抵触。“抵触”主要指制定的党内规范性文件同上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及精神背道而驰。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在党内具有最高权威性和最大约束力。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具体体现,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的集中反映,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严格遵循。

(2)审核文稿是否同宪法和法律不一致。合宪性和合法性是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内在要求,对宪法和法律确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党内规范性文件必须坚持和遵循;对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党内规范性文件必须贯彻和维护;对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党内规范性文件不得限制和剥夺;对宪法和法律设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和责任,党内规范性文件不得变通和免除。

(3)审核文稿是否同上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相抵触。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是有位阶之分,不同位阶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效力不同。党内规范性文件不得同上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相抵触,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上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已就特定事项作出明确规定的,党内规范性文件不得与上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内容相矛盾或者

不一致;二是上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就特定事项只明确了原则但未作具体规定的,党内规范性文件不得违背上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确立的原则和精神。

(4)审核文件规定的内容是否明显不当。“明显不当”是指党内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内容虽然没有明显和直接违反党章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违反宪法和法律以及上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但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显不符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或者可能在群众中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等等。

制发党内规范性文件时,应当注意和避免以下九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违反税收法律法规及其相关政策。如m市某文件规定受益财政根据企业缴纳税收给予一定年限的先征后返政策,不符合财政收支管理的相关规定,违反了《国务院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等规定。

二是违反财政法律法规及其相关政策。如m市某文件稿起草中提出“各级人员经费……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的政策,违反了中央关于今后文件中不得有经费与财政收入增长挂钩的规定。

三是违反评比达标表彰的有关规定。如不少乡镇、单位的文件里都有习惯规定开展评比表彰达标的内容,违反了上级关于“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委(工委)、政府(办事处)及其部门不得开展评比表彰达标活动”的要求。

四是违反津补贴发放和奖金发放的有关规定。如有些乡镇、街道以党委、政府(办事处)名义下发的规范性文件里都有规定津补贴发放和加班补助的内容,违反了有关规定,或者其中规定的奖励政策与中、省现行政策不符。

五是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及其相关政策。如某县某文件关于国有土地定向出让的政策,违反了“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16

以及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的规定。

六是违反领导干部问责相关规定。如前几年m市某文件规定被问责的市管干部就地免职,不符合党内法规规定。

七是违反编制管理相关规定。如某县某文件中提出关于机构编制设置的要求,违反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的通知》关于“为党委、政府代拟文件及制定规范性文件时,不得就机构编制设置和编制数量提出具体意见”的要求。

八是违反党员培训相关规定。如m市某文件稿在起草过程中提出对干部个人在职教育和深造给予经费等相应政策支持,违反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干部个人参加社会化培训,费用一律由本人承担,不得由财政经费和单位经费报销,不得接受任何机构和他人的资助或变相资助”的要求。

九是违反制定权限规定。如m市mou年某文件提出免收白蚁防治费,违反了国家关于税收减免权限为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的法定规定(比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减免相关税费文件提前了半年时间)。

2.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备案审查是中央为确保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统一性、严肃性、权威性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党内规范性文件实行备案审查,有利于消除“红头文件”违法违规现象,维护党的形象和公信力。

开展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有件必备。凡属于报送备案范围的党内规范性文件,都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报送m市委备案,杜绝不报、迟报、漏报和选择性报备的现象。按照省委、m市委关于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报送的有关规定,党内规范性文件印发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必须将备案报告、正式文本和制定说明一式三份,连同电子文本报m市委办公室文电(法规)科。备案资料准备

齐全后,要进行密封并标注密级,交机要邮局或派专人送达,信封上应标明“备案”字样。二是坚持有备必审。m市委办文电(法规)科对各县市区委、市纪委、市委各部委报送的党内规范性文件,按照审核市委规范性文件要求,从合规性、合法性、合理性等方面入手严格审核。从报送m市委备案审查的文件反馈的情况来看,全市党内规范性文件整体制定质量在提升,但也存在违反领导干部问责规定、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违反编制管理有关规定、违反评比表彰达标有关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等七大类问题。三是坚持有错必纠。发现问题最终还是为了解决问题。对备案审查发现的问题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坚决纠正一起,确保“有错必纠”真正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党委决策的权威性,维护党委的形象。

下载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