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特色独立学院建设问题的对策性思考[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07:5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特色独立学院建设问题的对策性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特色独立学院建设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篇:关于我国特色独立学院建设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关于我国特色独立学院建设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摘 要]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的应用型大学,肩负着培养国家、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重担,建设特色独立学院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本文针对我国特色独立学院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特色;独立学院;办学理念

doi : 10.3969 / j.issn.16730194(2015)11-0237-03

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信息,截至2014年6月,我国独立学院有40多所转设为民办高校,还有283所遍布全国各地,在校生总数逾200万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的应用型大学,肩负着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国家、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重担。如何进一步发展,通过对2014年中国百强独立学院的分析,笔者认为建设特色独立学院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特色独立学院建设的现实意义

特色独立学院,即独立学院特色办学,主要是指办学的定位和出发点,其结果应该是收获办学特色,通常包括办学定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及管理模式特色等。特色办学是相对的概念,主张只要在办学的某些方面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就可称为特色。评判的标准,看它是否与时俱进地把社会需求的变化与教育发展的创新联系在一起,并最终体现为人才培养的创新能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形成办学特色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独立学院只有在公办高校办学的某些薄弱环节,异军突起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才能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求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形成办学特色是独立学院优势的集中体现,独立学院以自身条件为依据,找准办学定位与奋斗目标,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扶持,方能带动学院全面发展;形成办学特色是独立学院参与竞争的前提,只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需求扬长避短,办出特色,才会获得竞争优势;形成办学特色也是独立学院赢得社会地位的关键。我国特色独立学院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国独立学院在办学特色的各个层面都进行了成效探索,但是还存在如下问题:

(1)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雷同。各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普遍依托于母体高校,导致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雷同,也与同类型、同层次的高校雷同。

(2)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独立学院教师激励机制不够,自有教师队伍不健全,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进取心不强、流动性大,整体素质提高缓慢。

(3)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独立学院大多参照母体高交的管理机制来确定自己的规章制度,难免出现照搬照抄、僵化固守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发展的步伐。

(4)校园文化缺乏个性。学院发展时间短、经验积累不够,不能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方面的作用,出现大学文化断层的现象。建设特色独立学院的对策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0强”,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浙江城市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中国一流独立学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3.1 树立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核心要素。大学办学特色的灵魂,是具有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和校情的大学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表现为一所大学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其目标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独立学院要结合自己的办学实际和所面临的环境形势,突出学生群体活跃、多才艺的优势,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连续9年蝉联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榜首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就是先进办学理念的典范。其坚持“办好大众化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办学宗旨,不断凝练“注重养成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强化实践创新”的办学特色。截至2013年7月,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共输送3.9万余名毕业生,毕业生质量广获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其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8 %以上。其中近千人被国家外交部、水利部和省市机关录用为公务员;2 400余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香港、美、德等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中,近900人次屡获殊荣。

3.2 顺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构建学科专业特色

特色学科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和地位的标志。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这为特色独立学院建设指明了方向。被评为中国一流独立学院的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给我们做出了示范,该校立足湖北,在服务国家中部崛起的基础上,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满足了学生成才的需要,服务了湖北经济发展和国家中部崛起的需求,成就了其特色品牌学科专业。

3.3 立足特色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全力打造一支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办好大学最基本的依赖力量,是培育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关键。特色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①从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学科的专业特点、学生特色、办学规模等,进行专职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②建立和完善制度环境,以催生特色教师队伍早日形成。应根据特色办学的目标要求,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灵活的民办机制优势,尽快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并有别于公办高校的用人制度和激励制度,如实施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这样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育人机制;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3.4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优化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

特色人才的成长,自然离不开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需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减重组,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纽带,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使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着力构建“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学科打基础,按就业设模块,使学生横向可转移、纵向可提升”的本科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全方位的、为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服务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其药理学被列为杭州市重中之重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4个学科,被列为杭州市第一批市级重点学科;网络与计算开放实验室、集成化信息处理与控制实验室、药物信息与新药研究实验室被列为杭州市第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其设立了杭州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会展研究中心等35个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在杭州和浙江各地建立了20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其毕业生供不应求。

3.5 完善办学体制机制,营造特色办学的制度环境

无论是特色办学理念的贯彻实施、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还是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与特色人才模式的确立等,都有赖于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独立学院应创新、完善其办学机制,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学生入学后可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自主进行二次专业选择,并实施弹性学习制,学生可自主决定在校学习年限,在3~8年的时间内,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在学期间,学生可以申请保留学籍短期休学就业,所以该校生源好、分数高,遍及全国20余个省,录取分数在普通本科专业二批分数控制线以上。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要切实利用好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科学制订招生方案,按市场需求调节系科的招生比例。按公开招聘、自主选用硕士以上的教师系列人员,自主评聘教师、研究和实验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结合本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科学管理和精细教学改革,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学能力和水平,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深化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优良学风的培养,积极开展高雅、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各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并通过更多的、优秀的教师和毕业生来支撑特色独立学院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智干.关于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若干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2010,25(2).

第二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摘要: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创新农村环保新机制,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一些新旧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并制约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产生污染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环境问题; 对策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农村环境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都对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关心和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视。

一、当前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还直接制约了农村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良性运行。

1、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现在很多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还很原始,基本上是拉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场堆放。即使做一些处理,方法也及其简单。于是,很多城市的周围便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垃圾场。这些生活垃圾中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废旧电池等,成分复杂。可利用率低。大部分农村对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致使环境污染加剧。

2、种植、养殖业造成的污染。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种植业污染源造成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明显和直观的影响是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它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治理和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容易被人们重视。此外,养殖业也是农业生产的另一污染源,据国家农业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仅猪、牛、鸡三类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就多达30亿t左右。有30%直接排入了地表水体的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另外,还有养殖獭兔、狐等对当地的空气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3、工业化转移带来的污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造纸、冶炼、化工等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纷纷在各个乡村建立起来,这些企业往往规模小。设备陈旧简陋,工艺技术落后,基本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同时.农民的环保意识差,加上地方领导为搞活农村经济又给污染企业做保护,从而导致农村环境污染越加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近几年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已达13.3万hm2以上,533.3万hm2以上的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由于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我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5亿元。

4、旅游业对农村造成的污染。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的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废弃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坏植被、任意盖房搭棚、胡乱堆放垃圾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暴露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处于散乱、不规范的状态。

5、工业开发造成的污染。在一些农村,炸山开矿、挖河取沙、围湖造田、乱砍树木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严重的破坏。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利益经济指标,以不惜牺牲农村土地为代价,肆意开采矿产。致使大量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这不仅使农村土地养分大量流失,而且使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造成严重淤塞,致使蓄洪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一些牧区过度开发工业,导致草原剧减,出现严重的沙进入退局面。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及其成因

1、农民思想观念不到位,环保意识差。在我国,环境保护教育已开展多年,但这项教育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对农村的环保教育还显得比较薄弱,教育普及覆盖面还很狭窄,致使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环保价值观缺失。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个体环保意识觉醒与群体意识薄弱之间的矛盾,个人投人与国家投入之间的矛盾,以及主张依法保护环境与法律知识缺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制约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2、新型农业格局使农村养殖业与种植业相分离。传统的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分离,规模相对也较小,畜禽粪便就大部分形成了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农村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这种产业的污染总量便大幅增加,而且呈相对集中趋势。形成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则因在养殖过程中大量地投放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等,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觉得使用化肥和农药简单、方便。就不再过多使用畜禽粪便作农田肥料,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3、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较少.资金管理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环保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及其短缺,更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农村环保投入不足、环保投融资机制不畅、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尤为突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当务之急是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使用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

4、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已开始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但是还没有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有关专职人员和设备经费等都十分短缺,对农村环境还没有形成常规监测。比如,大多数农产品既无一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也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三、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要确实加强农村环保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环境意识。要解决我国农村环保问题,确实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境意识是首要任务。需要通过不懈的宣传教育,促使广大农民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环保工作中去,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农村环保宣传教育要及时适应新形势,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加强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普及教育,唤起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让农民自己行动起来,农村的环境问题才有望得到根本的解决。

2、建立有效的农村环保管理机制。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使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向广大农村延伸,并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3、确实健全农村环保机制,加大执法力度。要健全乡镇及每个村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并定期在农村公布环境信息,使每个村民拥有环境知情权。要对现有乡镇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对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下令停产治理;对新建乡镇企业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新污染的产生。要确实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村违法排污行为;改革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制度。将农村环保考评列为重要考核内容。

4、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环保资金来源。在中央财政加大支持的同时,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加大农村环保资金保障力度,把农村环保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在农村地区产生污染的有关企业还要落实污染治理责任。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引导和督促地方各级财政和相关企业,切实加大环境保护的投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共同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5、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要在农村因地制宜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服务指导。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粪便、垃圾、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并着重推广太阳能、沼气等适合农村使用的清洁能源。加快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建设,着力改变靠大量施用化肥,喷撤农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粗放生产方式,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低毒高效农药,扩大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面积,使区域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低毒高效农药,扩大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面积。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实现养殖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6、强化监督与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各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农村环保监督和管理。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在此基础上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同时,制订农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协助他们运用先进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把农村环境问题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及早规划、及早防范、及早治理。要把农村环保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创新农村环保体制机制,探索农村环保工作规律,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三篇:我国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校办学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点和今后改善对策两方面对现行高校体制和发展方向进行解析。

关键词:特色;发展;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袭来,社会建设全面进行,人才成为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作为集中培养优秀人才基地的我国高等教育学府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从少数人的精英教育逐步面向社会整体,在国家政策的大方针下推行特色办学,特色立校的理念,经过近年的摸索已经逐见成效,然而其中仍旧不乏问题的存在。

1我国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主要问题

1.1概念混淆

在大方针政策的带动下,各个大学开始积极改革创新,然而部分大学将特色办学与“高层大学”概念混为一谈,在没有对师资队伍进行综合评价及办学硬件设施资源评估的前提下就盲目的追求向外扩大招生,增设学院学科。专科条件的向学院靠拢,学院更名大学,本应以教学为主的大学要转换为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又要丢弃教学型成为完全的研究型大学,不是做大做强才叫特色,盲目的提升与初衷背道而驰。

1.2学科建设

为了追求综合性大学这一名称,对热门专业跟风追捧,不管条件成熟与否,先开设了再说。为了迎合上级部门的意见,临时编造一些特色项目,高端专业,甚至在学生已经入校专业确定后,又分出培养方向,看起来眼花缭乱的高端名称,似乎内容丰富的教学培养却没有达到真正踏入相关领域的意义。以某大学为例,入学时只有自动化专业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大三之前学习课程几乎一致,只在少数选修课上有所区别,然而为了从学院向大学转变,满足教学评估的要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又分出了工业方向和飞行器控制方向还有惯性制导方向,教师依旧没有改变,实验室没有更新,师资力量配备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在飞行器控制课程的教学中连教材都没有,教师在图书馆选了一套相对内容比较对应的书本,以班级为单位复印,尽管顶着教授头衔,拥有博士学位,可是

课程意义的学习性大于传授性,试问如此牵强的增设学科究竟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真正人才,特色如此解读不能不说是急于求成带来的恶果。

1.3办学迷失

不仅学生对于新建学科是迷茫的,有时连学校自身也会在无规划的朝令夕改中迷失自己,出现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上的困惑与迷茫,不断增加的学科,迅速涌进的大量生源,师资力量来不及适应新环境的变迁,在追求综合化的同时也消弱了原有的优势学科基础,重点不突出,专业间界限越来越模糊,大学的学历成为高中毕业证一样通用的证明而已,在高校招聘会上很多相近专业可以竞聘同一个岗位,在专业上替代性越来越强,比如电子制造业中的工程技术岗位可以招聘机械,自动化,电子等方向,每个方向又细分出不同专业,甚至物理学和通信方向的学生也可以放宽标准考虑,社会上的招聘会更是打出了本科学历即可的招聘要求,专业区别被遗忘在了角落。毕业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不足两成,这不得不说是高校改革产生的弊病。

近年来高级技工成为社会稀缺人才,用人单位动辄开出高薪却聘不到人才,而本科毕业生严重过剩,学士学位证书遍地都是,毕业在家待业两年的本科生也并不少见,专业技术要求高的岗位本科生没有工作经验,理论性要求高的岗位本科生涉猎又不深,普通职员工作,心有不甘,4年大学辛苦读完却和高中生拿着一样的工资,于是千军万马挤在了狭窄的就业行业。举例说明:本科飞行器制造专业毕业生水平达不到设计要求,科研院所门槛高,普遍进入工厂从零做起;考古学专业毕业生实践经验少,事业单位招聘过于形式化,很多毕业生就从事了文职工作。数学专业毕业生更是很多从事了销售,初高中教师等职业,针对大多数高校而言,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什么专业保留重点性,什么专业探索特色性是值得高校思索的课题。

2我国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问题对策

2.1体制改革

作为政策方针制定者的政府应该给予高校更多自主的空间,不要硬性规定课改方向和内容,在高校自主制定建设计划后,于政策和条件上给予帮助和支持,并监督进行,从大层面上把关即可,高校本身更了解自己的发展史和优势力量,政府部门应该引导强势学科向科研型迈进,在技术和资金上支持发展,由点及面,利用已有优势逐步带动关联学科实力提升,在形成稳定的体系和一定社会影响力时,在不分流优势学科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可以发展更多的方向,实现领域多样化,向货真价实的综合大学挺进。

2.2分类评价

高校类型几乎涵盖了各领域学科应用,有农林类、医学类、政法类、理工类、化工类、航空类、体育类、艺术类、体育类等,按性质又有综合类、多科类和单科类等,评估也不能使用同一基准,对同一所高校的不同系也不能使用相同评比规则,一类通行一个标准,对类别进行横向考评,评选出来的真正结果才能有说服力,避免以文科为主导的一本院校中理科专业教育水平不如以理工科为主导的二本专业的水平,却在本科批次上倒置的尴尬。

2.3资源整合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主导因素,是办学特色可持续发展与否的最后落实者,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合理的思想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适时引进学科技术带头人,招贤纳士,能力有多高就有多大施展的舞台。

在管理模式上要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对人力、物力、财力分配有方,加强高校间合作与交流,交换先进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方法,使企业中高效的运行机制也能为高校建设出一份力。

2.4特色之路

办学特色应该具有几项特征,一:独特性,基于办学实践形成的风格、模式、精神应该在同比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二:稳定性,学术不是一朝一夕之间产生,而是在长久的积淀中成型,经过实践的检验,科学的、合理的成为可行性强的理论与实际结合体,这才是完整的体系,不可轻易动摇或者改变,办学特色也应该发展到具有稳定性才能在多样性的对比中站稳脚跟。三:发展性,特色办学既然是当前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那么选择的目标也要具有前瞻性,站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能引领新型科技进步,对未来具有导向性,与时代发展同步。四:层次性,能够为新兴职业和事业提供人才输出,能开辟管理理念新型道路,理论基础下有可操作性。五:系统性,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知识具有连续性,原有结论和发展阶段内涵和属性一致,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完善和创新。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是人才的主要培训中心,合理化建设高校,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同时做到特色办学,多方向,全方位为人才进行培养和输出,无论对社会还是高校都有广泛意义。

参考文献:

[1]史建军,周志刚.对我国普通高校办学特色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J].教育科学,2006(1):24-27.[2]陈翠荣.我国大学办学特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14):24-25.[3]王志刚.高校办学特色研究论纲—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一[J].社会科学,2002(9):68-72.[4]王天稳,黄慧.混凝土结构内部钢筋应力的测量方法[J].建筑技术,2003(5);350-351.

第四篇: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一、当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独立董事的独立问题

(二)独立董事的法律依据问题

(三)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职能比较

(四)独立董事获得信息局限问题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内涵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立法的概况

(一)独立董事制度起源的经济学分析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形成与内涵

(三)关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立法概况

(四)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

三、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

(一)独立董事的资格保障机制

(二)独立董事的责任确保机制

(三)独立懂事的利益激励机制

(四)独立董事的集体规模优势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的法规

(二)成立独立董事协会,加强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

(三)建立独立董事与中小股东信息沟通制度

(四)建立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

(五)建立独立董事问责制度

(六)建立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参考文献„„„„„„„„„„„„„„„„„„„„„„„致谢„„„„„„„„„„„„„„„„„„„„„„„„„内容提要:为了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5月公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意在所有上市公司全面推广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值入我国以来是对我国现在监督制度的一种发展创新。我国公司监督的基础模式是基于二元制下的监事会监督,而我国公司监督的发展模式是基于我国现实条件下吸引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是对现在监事会制度缺陷的弥补,是监督机构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独立董事制度能否在中国上市公司真正的发展作用,还有赖于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经过详细的分析并找到与之相对立的解决办法,使独立董事制度健康有序的发展,但只要科学合理地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无疑对完善公司监督机制,客观上促进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向着良性的轨道发展具有真正的价值。众所周知,独立董事制度原则上是公平、公正、严格行使自己的权力,对董事会有事中制衡和事后监督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各种原因都让独立董事们举步维艰,独立董事会的现实处境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制度本身都存在着其固有的内部缺陷或者说是一种内部机制的不协调,独立董事制度亦是如此,因此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迫在眉睫。独立董事制度初露端倪就已显示出了他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公司的具体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独立董事存在问题制度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是最近几年引入我国的制度,但这一制度从开始引入之始对其存在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经济学,法学专家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其本身并不是对原有监事会制度的否定,更应该看作是对原有制度的补充,并且使有力的补充。在这种前提下,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必将长期共存,而事实证明,无论是新引进的独立董事制度还是原有的监事会制度,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者不可替代。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却未以足够的关注。为真正发挥独立董事制度对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作用,首先必须对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对如何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当前我国董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独立性问题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关键。也是独立董事制度的生命力所在。否则,独立董事制度只是流于形式。但从目前上市公司实施的情况来看,其独立性远没有形成。由于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家或国有企业法人控股,经营者在政府部门授权下享有经营决策权,有的甚至作为国有股东代表,及经营权与所有权与一身。而行使监督权的控股公司经营者或政府官员既不分享经营成果,也不承担对投票后果的责任,难免与企业经营着合谋。在此情况下,独立董事的提议和决策难以贯彻下去,当然也就不用发挥其作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目前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董事会或董事长聘任。于是,尽管聘任的独立董事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条件,但由于其任免权仍掌握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或者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手中,便失去其独立性。在独立董事的聘任中,人情董事,名人董事的现象非常严重,使得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知情权和工作时间都得不到保证。赋予独立董事独立的权责有利于提高其独立性。全国已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而独立董事仅300多人,这不利于独立董事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独立董事也存在激励问题。否则,独立董事可能与经营者或大股东合谋,可能缺乏开展公作的积极性等。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这也是独立董事未能发挥作用的一个原因。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依据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独立董事制度主要盛行与公司权力属于一元模式,不设监事会的国家。它们由于受信托法律制度的深远影响,形成了严格的董事责任,加上发达证券市场外部监督,客观上不需要在股东会下设立与董事会平行的监事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任命主要经营者,公司内部没有一个常设的监督机构,由此演变出外部董事对内部董事的监督。我国与日本相仿,同属二元权力模式,讲求权力制衡和结构对称,三权分立,各司其职。公司机构中已经存在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日本曾在1950年修改商法,监事会只保留会计实务的监督,将业务监督权赋予了董事会。但结果并不成功,1974年日本再修改商法,恢复了监事会的业务监督权。因此,我国必须将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合理配置到现行的治理框架内,既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效用,又避免与董事会的功能冲突。

(三)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制度的冲突监事会职权和独立董事特别职权的相互重叠和冲突,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财务监督权上的重合与冲突,监事会与董事会下属委员会的关系紊乱。

(四)独立董事制度获得信息局限性问题许多独立董事在3至4家上市公司兼职,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公司的情况。其信息的来源完全依赖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提供的材料。而许多上市公司往往在开会前一两天才把材料送到独立董事的手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独立董事很难从中发现公司的什么问题。何况很多材料故意隐瞒真相或者进行虚假陈述,这就会使独立董事依次而做出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判断。所以,独立董事更多的情况下只是到时开开会,举举手,表表态而已。正如一位担任过6家上市公司董事的专家公开表示:“不可否认,独立董事能起一定的作用,给一些公司提些意见,有的还被采用。但更多时候,只是开开会,一般都是在决策层已经把方案定了,然后在开个董事大会,大家举手表决通过一下。”所以,有的人认为,独立董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只不过是点缀装饰的花瓶,好看不中用。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内涵与独立董事制度的立法概况

(一)独立董事制度起源的经济学分析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它有法人性,营利性,社团性三大特性。由于法人特性的存在,公司的所有权与控股权,经营权发生了分离,股东成为投资风险的承担者。为确保公司经营不偏离增进公司股东利益的航线,人们从古老的民主智慧和传统中发现了股东大会这一民主机制,并将其确定为公司的最高意思决定机构。由于股东大会人数众多,立法者创造了资本多数原则和一股一票原则,将投资额较多的股东们的意志作为股东们的主导意见拟制为公司的意见。由于受时间,成本等限制,股东大会不可能频繁举行,因此,在法国大革命立宪思想的影响下,不少国家的公司法仿照政治上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模式,设计了股份公司中的最高意思决定机构,业务执行机构和监察机构,也就是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并规定了其详细的制度。由于有了董事和经理这些经营专才,股东会决策就可以抓大放小,专注于重大基本事项,股东大会依法作决议对董事会和监事会产生约束力。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公司股东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中小股东存在“搭便车”的心理,公司召开的股东大会基本上成为“形式化”。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可以利用股东大会的决策机制,把股东大会变成实现少数人意志的“形式化机器”,股东大会越来越只有象征意义。从股东大会的召集到会议内容的确定,包括董事候选人的提名和通过,往往都是在经营者的操纵之下,股东大会对经营者的各种动议的审批仅仅只是履行一道手续而已。加之在实践中由于信息披露不及时及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甚至存在经营者操纵信息以欺骗投资者的现象,更是让股东大会不可能发生作用。在实践中,由于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内部董事能对董事的提名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使的以公司搞成管理人员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可以长期的占据公司董事会的控制权,从而使董事会在确定公司目标及战略决策方面无所作为,也丧失了董事会监督经营者的固有职能。理论上,独立董事可以通过监督和提供专业性的建议及咨询来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提高股东的权益。实践中人们也认为独立董事可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保护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发挥对管理层的制衡作用。事实上,独立董事制度能否发挥作用是与所在国的公司体制,法律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因此,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因为独立董事发挥使有条件的。

(二)独立董事制度形成与内涵独立董事制度发端于英美法系,但英美国家早期的公司法并未设立独立董事,传统公司法理论奉行为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经营公司,董事被看做股东的化身,无须具有独立性,独立董事自然无用武之地,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形成了由股东选择董事,董事监督公司的高级职员,再由公司的高级职员代表股东经营公司的体制。这种运行模式在公司股权并不十分分散的情况下,尚能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美国的公众公司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股东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股权越来越分散,普遍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董事会逐渐被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人员操纵,为此,许多国家纷纷公司治理机制改革,改革的重点就是调整董事会结构,增加外部董事比例,以制约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股东正当利益的任意侵害,减少这些内部人对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大量赚取,防止“内部人“控制行为的发生,1940年,美国{投资公司法}规定,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不少于40%的独立人士。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根据该规范性文件,上市公司应当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使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独立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本指导意见和公司章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独立董事独立履行职责,不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与上市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影响。独立董事原则上最多在5家上市公司兼任独立董事,并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1/3的独立董事,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会计专业人是指具有高级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士}。(三)关于我国独立董事的立法概况我国最早涉及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使1997年12月中国证券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该{指引}第112条规定,“公司根据需要,可以设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制度不得由下列人员担任:

(一)公司股东和股东单位的任职人员:

(二)公司的内部人员(如公司的经理或公司的雇员),(三)与公司的关联人或公司的管理层有利益关系的人员。”该条特别注明“此条为选择性条款”,表明上市公司不一定非设立独立董事不可,而是可以设独立董事,也可以不设独立董事,由公司根据需要而定。第二个涉及独立董事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是1999年3月29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该(意见)要求境外上司公司应逐步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意见}第6项规定,“公司应增加外部董事的比重。董事会换届时,外部董事应占董事会人数的的1|2以上,并应有二名以上的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董事}。外部董事应有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知识能力以履行其职责。外部董事履行职责时,公司必须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独立董事所发表的意见应在董事会决议中列明。公司的关联交易必须有独立董事签字后方能生效。二名以上的独立董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独立董事可以直接向股东大会,中国证监会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第三个有关独立董事的是一个地方性的法律规范文件,即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11月三日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指引(草案)}。该{草案}第14条规定,“公司至少拥有两名独立董事,且独立董事至少应占董事总人数的20%。当公司董事长由控制公司股东的法定代表人兼任时,独立董事占董事总人数的比重应达到30%。独立董事应提出客观,公正的意见。当公司决策面临内部人控制和同控制股东等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时,独立董事可征求外部独立顾问的询意见,公司应为此提供条件。”应注意的是,该(草案)虽多次用了“应”这个字眼,但她关于设立独立董事的要求不是强制性的。

(四)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愈来愈多的实证表明,“独立董事与较高的公司价值相关,具有积极的和独立董事的公司比那些具有被动的非独立董事的公司运行的更好,国际机构投资者将日益需要公司的董事会中包含越来越多的独立非执行董事”,(世界银行1999)。具体的,独立董事主要通过下述途径体现出来其积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公司的专业化运作。独立董事们能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从而有利于公司提高决策水平,提高经营绩效。二是有利于检查和评判。独立董事在评价CEO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时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独立董事相对于内部董事容易坚持客观的评价标准,并易于组织实施一个清晰的形式化是评价程序,从而避免内部董事“自己为自己打分”,以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利益。三是有利于监督约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在监督CEO和高级管理人员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较之内部董事,这种监督会更加超然和有力。Weisbach的经验研究表明,“外部董事占主导地位的董事会,比之于内部董事占主导地位的董事会更易在公司业绩滑坡时更换经理。”在英美的外部监督模式中,独立董事的这种监督功能就尤为重要。

三、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

(一)独立董事的资格保障机制个体独立董事资格之优劣是关系到整个独立董事制度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大问题。大体而言,独立董事既应当具备普通董事的任职资格,也应当同时具备其他特殊资格。所谓特殊资格,既包括利害关系人上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也包括过硬的业务能力。与公司和大股东存在千丝万缕利害关系的独立董事,不可能堂堂正正的独立行使董事职权。也许这类人士可以担任合格的内部董事,但没有资格担任独立董事。立法上应当采取枚举法与概括法相结合的原则,严格界定独立董事的消极资格。在一定年限内受雇于公司或者其有关联公司人员,为公司或者其相关联公司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公司大股东,以及上述人员的近亲属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均应被排斥于独立董事范围之外。但仅有独立性还不够。独立董事还应当具备至少足以与非独立董事相匹配,甚至更强的业务能力,包括担任独立董事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这种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囊括企业管理,法律,财务,工程技术和其他专业技术。在美国,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士囊括其它上市公司的总裁,退休的公司总裁,大学校长,退休的政府公务员,成功的个体商人等。其中前两列人士最受欢迎。从知识结构上看,独立董事集体的专业知识应当搭配合理,不宜高度重叠。一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不宜全部由法学家担任,也不宜全由经济学家或任何一类专业人士担任。鉴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业务素质关系到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立法者有必要干预独立董事的业务知识结构,对于不同的业务知识构成规定一个硬性比例。为培育独立董事市场,加强独立董事自律,设立独立董事协会尤其必要性。协会可以制定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甚至组织全国性的独立董事资格考试。以推荐独立董事为主要业务的猎头公司,也将在市场中获得发展壮大。

(二)独立董事的责任确保机制独立董事究竟对谁负责,值得探讨。传统公司法认为,包括独立董事在内的董事应当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责。{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建议(征求意见稿)}也要求独立董事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现代公司法中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利益既蕴含着股东利益,也蕴含着股东之外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等。从这一角度看,把独立董事界定为仅对中小股东利益,或者仅对股东利益负责使狭隘的观点。独立董事既应考虑到股东股东利益,也应考虑到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这才是独立董事对公司利益负责的全面涵义。当然,股东利益使公司利益中的核心内容。独立董事不得剥夺股东的合法权利以增进其他利害关系人的不法,不当利益。明确了对谁负责,还要究明怎样对公司利益负责。独立董事试点中的这类问题很多。独立董事与其他董事一样,既享有权利也承担义务与责任。独立董事对公司和全体股东负有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违反该义务的,独立董事也要对公司甚至公司股东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当然,公司法中的经营判断规则可以鼓励独立董事的进取精神,使得出于公心的谨慎独立董事免于承担赔偿责任。独立董事还可以自己购买董事责任保险,以减轻自己的赔偿责任,公司也可以提供部分保险费补贴。但如果一个独立董事投保后,屡屡由于其品德瑕疵或者能力不济而导致保险公司向公司或股东支付赔偿金,那这名独立董事迟早要被独立董事市场淘汰。因为,保险公司不断提高该董事的保险费,独立董事迟早有一天会望而兴叹。打消作独立董事的念头,上市公司也不会聘请这些无德无才的人士担任独立董事。因此,法律责任机制与市场机制都应当为建立成熟的独立董事市场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独立董事的利益激励机制除了强化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建立健全相应的约束机制,还应当善待独立董事。实践中,如何确定独立董事的报酬是个令人棘手的问题。就独立董事而言,要价过高会吓跑上市公司,要价国低又担心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就公司而言,目前也无成熟的报酬方案。其结果是,相当一批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取得的报酬大大低于内部董事,甚至仅具有象征意义,有的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分文不取。问题在于,调动独立董事为公司献计献力的动力源仅仅有良心和菩萨心肠提供是不够的。独立董事违反对公司所负有的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的,或者由于过错而对错误的董事决议举手赞同的,也要承担责任。独立董事分文不取,既不符合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理念,更无法让其承担赔钱的民事责任。对于我国独立董事而言,既可以在立法上规定独立董事的报酬组成结构,也可以授权各公司自由斟酌确定。但立法中必须确保独立董事不能成为类似与内部董事甚至雇员的利益中人。至于独立董事的具体数额究竟为多少,立法者和政府证券监管部门都无权干涉,而应由独立董事市场予以确定。

(四)独立董事的集体规模优势独立董事的能力和品德不管如何优秀,但孤掌难鸣。单个或者少数独立董事无法在内部董事占多数席位的董事会产生支配性影响。{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征求意见稿)}规定,公司应至少拥有两名独立董事,且独立董事至少应占董事总人数的20%。当公司董事长由控制公司的股东的法定代表人兼任时,独立董事占董事总人数的比重应达到30%。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稿)}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为独立董事,无论是20%30%还是三分之一都大大低于美国的62%的比例。为使得独立董事的声音不被非独立董事吞没,建议将独立董事的比例提升为51%。为确保独立董事不论为稻草人,独立董事应当拥有自己控制下的专业委员会。具体说来,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此类委员会应当由独立董事担任,主席也应由独立董事担任。当然,这些委员会设在单层制中的董事会下面使妥当的,在双层制下,应当设在监事会下面。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的法规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先后实施了《指导意见》、《准则》等,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任职资格、权力义务等方面做了一些指导性规定,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对独立董事作出强制性规范的法律和法规。因此,有关部门应在总结我国独立董事运作情况的基础上,对相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等)作出修订,对《指导意见》、《准则》及各证券交易所制定的章程、规则(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中涉及到独立董事的内容,进行协调和修改,做到统一口径,相互配套等。有关部门还应通过制定《独立董事法》,明确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任期、选聘程序、作用、责任、义务等,给予独立董事制度相应的法律地位,依法保障独立董事正常履行职能并约束独立董事的行为,从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成立独立董事协会,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建议衬里独立董事协会,并由中国证监会依法对其进行监督、指导,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独立董事执业准则和行为规范,明确独立董事职业责任,促使独立董事遵守客观、公正、独立的执业原则,增强行业自律性和指导性。举办独立董事培训班,加强独立董事的培训、业内交流和后续教育,培养后被人才,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库,提高独立董事的执业水平。进行独立董事的资格认证,向上市公司推荐独立董事候选人,建立独立董事资格认证制度和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双向选择制度,培育有序竞争的独立董事市场。建立独立董事档案、独立董事公示制度和工作绩效评价制度,为社会公众和中介机构评价独立董事的业绩提高条件,促使职业经理层的建立,促进个人信誉及社会评价体系的形成。这是独立董事协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表现出的独立、客观和良好业绩,能够极大的保护和提升其声誉,声誉将激励独立董事去更有效的监督执行董事和精力人员,并为其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建立独立董事与中小股东信息沟通制度通过上市公司网站中的独立董事园地,结合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向全体股东及社会公众公开有关独立董事的个人信息和工作情况,包括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的次数、对重大决策的表态和投票情况、对上市公司董事会机器工作委员会的建议和工作绩效、对公司经营行为的意见和评价了、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真实性的独立意见等,将独立董事的工作真正置于市场环境之中和社会监督之下,并为其收集中小股东意见和接受咨询提供条件。

(四)完善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独立董事的薪酬与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独立性由密切联系:薪酬过低则激励不足,难与其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匹配,不能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拿出足够的时间、精力取积极参加董事事务;薪酬过高,则独立董事又会考虑如何保证其利益的稳定,而在工作中作出妥协,受制于能够决定其聘用与否者,即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人。因此,要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首先要确保独立董事的薪酬的独立性,也就是说,独立董事的薪酬不能由公司的控制人来决定或发放。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是激励独立董事两大方式,前者要足以补偿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的机会成本,后者则主要是激发独立董事的主人翁意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主要使以短期激励为主,即发放固定津贴和参加会议津贴。从长远来看,我们还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如通过给予一定量的股票期权或延期支付等长期激励,来建立灵活的薪酬制度,使独立董事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发展前景和长期利益,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五)建立独立董事问责制度独立董事拥有一般董事的权力和特别的监督权,他们对于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就独立董事不履行勤勉尽责的义务或不作为,导致中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或信息披露不真实等不良后果,以及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勾结,采取其他方式谋取利益等现象,而规定其应该承担的相应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因此,建议在相关法规中补充进去这些内容,建立完善的独立董事问责制度。当然,独立董事不可能是全才,也不可能完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要求独立董事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发表正确的独立意见的确使很困难的。因此,也要容许独立董事犯错误。独立董事责任的界定,在于区分其是否“主观故意”。如果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决议时发表了独立意见但没有被采纳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不应追究独立董事的责任;对独立董事作出的职业判断失误的意见,但已经中介机构鉴证,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亦应豁免独立董事的责任。

(六)建立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独立董事责任保险是指当独立董事在行使职权时因工作疏忽或行为不当(恶意、违背忠诚义务,信息披露中故意的虚假或误导性陈述,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等除外),导致第三人(包括股东,债权人等)遭受经济损失而依法应承担个人经济赔偿责任时,由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的约定支付该董事进行抗辩所支出的有关法律费用,并代表偿付其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的一种职业责任保险。开办独立董事职业责任保险是国外普遍寻求的对独立董事的一种救济方式。但时至今日我国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却迟迟没有推出。尽管责任保险为独立董事提供一个必要的保障,但我们应该看到,保险公司出于对自身风险的考虑,必定会对独立董事“无意”过失行为引起的赔偿责任加以限制,进而影响对独立董事的保障力度。所以,有必要建立并完善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通过规定使上市公司和保险公司执行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品种的严格责任,使独立董事的“无意”过失行为所产生的个人赔偿风险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以此激励独立董事积极参与公司经营活动并真正发挥监督作用。综上所述,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是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对于保险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净化证券市场、促进中国股市走向成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参考文献著作类[1]王天习:《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2]**旭东:《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3]梁慧星;《民商法社论第38卷》,法律出版社论文[4]江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5]何家友:《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比较研究》西南科技大学[6]谢平;《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7]殷少平;《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载于《中国证券报》2001年4月25日[8]刘纪鹏;《我国独立董事如何摆脱“花瓶’命运》,华中科技大学[9]官欣秉:《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法理和实践》,中国检查出版社,2003年版[10]谢朝斌:《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11]黄波:《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独立董事制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致谢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杨峻老师悉心指导,在此谨以个人名义向老师及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五篇:浅议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1

浅议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

作者:林思豆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结合公办、民办两种机制优点的高等教育模式,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然而,独立学院毕竟脱胎于公办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不可避免的带有事业单位的弊病,隐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本文参照企业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详细分析当前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针对性的提出应对之道。关键词:独立学院 财务管理

随着独立学院改革的快速发展,事实上营利性已经成为多数独立学院的发展趋势,这也使其企业化色彩越来越强。然而,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提升,监管不力、效率低下等情况依然普遍存在,缺乏相应的风险管控机制。

一.产权模糊,与之对应的责权利不清晰。

独立学院脱胎于公办高校,从师资、硬件设施到管理乃至专业建设以及课程设置等都对母体存在很大的依赖性,从而导致独立学院事实上的产权主体不清晰,成为财务管理混乱的根源。

独立学院的产权主要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收入积累。根据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应该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任何一部分资产的调拨、提取都必须有明确的制度依据,不能随意变更资产的所有权。但是事实上,很多独立学院并不具备独立法人的财产特征、组织特征和身份特征,母体学校或者合作方随意截取学院的学费收入,教学、招生、文凭和财政并不独立,投资方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对应的责、权、利模糊,从而影响了独立学院的健康长期发展。

二.风险管控缺位,监管不力。

由于历史原因,独立学院创办初期大多照搬公办高校的管理制度,也就是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但是事业单位的经费全部由国家包办,公办高校本身并不存在破产风险,因而风险意识极为淡薄。独立学院则完全不同,公益性与营利性并存,实行的是“自收自支、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办学机制,资金全部由民间筹集,理论上存在破产风险,因而必须建立完整的风险管控机制,监管独立学院的所有运营行为,确保资产安全。根据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应该设立董事会等决策机构,校长负责学校教育教学以及行政管理职责,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然而在现实中,独立学院多数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所谓的民主管理与监督成为一纸空文,资产处理比较随意,收入被任意截留,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审核,隐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下载关于我国特色独立学院建设问题的对策性思考[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特色独立学院建设问题的对策性思考[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范文合集

    摘要:经过10多年的发展,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作用也日益明显,极大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发展方式新颖,存在时间较短,依然存在着诸多......

    我国小城镇建设问题与对策

    试点小城镇建设与健康发展之路---生态化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定位,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要想在提高速度、扩大规模的同时,又能确保质量,使小城......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经济管理学部王京京摘要: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借鉴美英等国家管理公司的经验而引入的先进制度,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存......

    我国审判独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

    论 文 摘 要 审判独立是法治国家的一项普遍原则,它应该包括法院整体独立和法官个体独立。我国采用的是议行合一制度,国家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全部国家权力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杨筱芳 我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我国高职学院招生现状与对策思考[★]

    我国高职学院招生现状与对策思考 ——由2009年招生工作引发的思考 孙义军招生办主任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高职教育......

    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一、 当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根据我国水资源现状的研究以及水资源利用的持续实践总结,综合此方面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授课学期学年至学年 第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16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摘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