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复习资料
中西饮食文化
一、名词解释:
1、现代烹饪:人类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把可食原料用适当方法加工成食用成品的活动。其成品以能提供安全、营养、卫生、美感为基本要求。烹饪水平是人类文明标志之一
2、中国饮食文化:是指中国人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多个经营单位,以共同进货或授予特许权等形式组成一个公司联合体,通过对企业形象和经营业务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实行规模经营,从而实现并共享规模效益。
4、饮食民俗的概念: 是人们在饮食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简称食俗。
5、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6、、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语,典出《论语·乡党》。本意为祭祀用的饭要尽可能做到每一粒米都完整,作脍的肉料要切的尽可能均匀适度。
二、单项选择题
1、有中国历史上“食经”之称的《随园食单》一书的作者是 D。A:易牙 B:贾思勰 C:高濂 D:袁枚
2、D 说过中国历史上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A:韩非子 B:孔子 C:庄子 D:老子
3.区别不同饮食风味流派的重要标志是
A A.口味
B.地区
C.制作者 D.消费者
4.唐代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食治专篇,其作者是 A A.孙思邈 B.张仲景
C.陈士良
5.属于粤菜的典型代表是 C D.李时珍
A.松鼠鳜鱼(淮扬菜)B.油爆双脆(鲁菜)
C.金龙脆皮乳猪
6.菜系的初步形成是在 B D.樟茶鸭子(川菜)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7.中国不同的节日饮不同的酒,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俗是在 B A.清明节 B.端午节
C.七夕节 D.重阳节(饮“菊花酒”;吃羊肉面;吃花糕)
8.在菜肴的配色方案中,色彩给人视觉的醒目程度最强的是 D A.紫色
B.绿色 C.蓝色
D.红色
9.饮食消费文化的社会功能首先在于 D
A.提高饮食生活水平
B.提高饮食消费档次
C.提高餐饮环境品味
D.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10.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很多风味菜肴的西南少数民族是 B A.布朗族 B.傣族 C.彝族
D.白族
11.不同宗教在饮食方面的特点不同,其中服气、服药追求长生不老的文化特点源于 A
A.道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12.决定餐饮企业市场定位的要素是 B
A.地理位置
B.大众选择
C.原料特点
D.烹饪方法
13.中国餐饮业 21 世纪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化、科学化和 D A.营养化 B.经济化
C.规模化
D.集约化
14、“驴打滚”是(B)的著名风味小吃。
A、天津
B、北京
C、山东
D、陕西
15、《楚辞》中所记载的主食、菜肴和饮品体现出来的饮食风味在当时属于(B)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汉水流域
三、简答题
1、“五味调和”认识形成的依据是什么? 答:“五味调和”原则是中国传统烹调术的根本要求和古代美食审鉴的最高境界。“五味调和”理论至迟距今约3000年左右已初步形成,其认识形成的依据是:(1)认识来源于传统的“和”的思想;(2)是烹调经验的历史性总结;(3)是人们对和谐味追求的结果;(4)“和”思想体现了无止境发展的辩证关系。“五味调和”理论的形成,是先秦时代人们对长期饮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先秦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饮食审美意识的反映。
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1)饮食历史 共性:历史悠久; 个性:中国,大一统; 西方,起伏多变;(2)饮食科学 共性:内容丰富
个性:中国:感性模糊;西方:理性明晰(3)饮食制作技艺 共性:精益求精
个性:具体制作技艺不同(4)饮食品种 共性:十分丰富
个性:具体品类不同(5)饮食民俗 共性:多姿多彩
个性:具体内容不同
3、历史上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历史上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渠道有多种,主要有六大类型:
一、张骞出使西域为代表的西北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交流;
二、玄奘西行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交流中的饮食文化交流;
三、贡使与商人为主体的文化与商业性交流中的饮食文化交流;
四、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政府大规模的海上交流;
五、传教士对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作用;
六、华侨对饮食文化的外传作用。
4、、怎样理解“民以食为天”一语的意义?
“民以食为天”思想贯穿于先秦元典中,《史记》有准确文录。它表明: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饮食的重要意义,表明历代国家政权与政府都高度重视民食是社会安定的基本物质保证,同时也意味着“民艰于食”始终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基本国情。
5、简要阐述中华饮食文化的主要特性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若从纵横贯通的历史大时空来考察,则明显地存在着食物原料选择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等五大特性。这五大特性,广泛涉及食物原料生产、加工、利用,饮食思想、习惯、心理,肴馔制作工艺特点、传统,文化风格的历史成因、区域分野,区域间食文化的交互作用等民族食生活、食文化的诸多领域,是中华民族历史食文化民族性的突出风格与历史性特征。
6、简述我国餐饮企业文化的特征。
答:1.我国餐饮企业文化历史悠久;2.我国餐饮企业文化形式多样;3.我国餐饮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和谐性;4.餐饮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主要是自然经济;5.我国餐饮企业文化的核心和价值观内涵比较陈旧且缺乏竞争意识
7、简述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目的(1)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2)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3)尊重和彰显有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展示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4)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5)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8、中西日常食俗的特点
(一)中国日常食俗的特点
1.主要饮食品种:中国人的食品以植物为主、动物为辅,饮品以茶和白酒为主。原因:中国的生产方式、物产等因素造成的
2.进餐方式与工具:中国人主要是合餐而食,通常一具多用、品种单一。原因:中国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造成的。
(二)西方日常食俗的特点
1.主要饮食品种:西方人的食品以动物为主、植物为辅,饮品以咖啡、葡萄酒为主。原因: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物产等因素造成的。
2.进餐方式与工具:西方人始终是分餐而食,常常多具一用、品种多样。
原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造成的。
9、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有较明显的差异: 在酒的用料与品类上,中国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用粮食酿造的粮食酒;西方则是用葡萄酿的葡萄酒。在酿造工艺上,中国讲究料、水、曲三者统一,采用固态、复式发酵法;西方以料为核心,采用液态、单式发酵法。
在酒文化的核心上,中国视酒为工具,意不在酒;西方视酒为艺术品,意就在酒。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物产、原料和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的不同。
10、中西节日食俗的特点
(一)中国节日食俗的特点
1.特点:源于岁时节令,以吃喝为主,祈求幸福。
2.成因
(1)重视季节气候对农业的影响;(2)重视饮食,崇尚“民以食为天” 此外,中国传统节日食俗的特点还有历史性、全民性与故事性。
(二)西方节日食俗的特点
1.特点:大多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以玩乐为主,缅怀上帝。
2.成因
(1)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畜牧业、商业为主,逐水草或利润而居,重主观、心灵。(2)宗教信仰:基督教。
此外,西方国家节日食俗的特点还有历史性、全民性与故事性。
11、简述我国餐饮企业文化的特征
答:1.我国餐饮企业文化历史悠久;2.我国餐饮企业文化形式多样;3.我国餐饮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和谐性;4.餐饮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主要是自然经济;5.我国餐饮企业文化的核心和价值观内涵比较陈旧且缺乏竞争意识
四、论述题
1、试述中国饮食风味流派的成因。
答:一是自然和物产方面的因素。地理环境、气候和物产是形成地方风味菜的关键性因素。自然地理的不同,气候水土的差异,必然形成物产不同,风俗各异的地域性格局。我国疆域辽阔,分为寒暑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青藏高原 6 个气温带,加之地形复杂,山川丘原与江湖胡亥纵横交错,适于不同动植物的生长,由于动植物的不同,以各种本土原料为主体的地方菜品便自然而然地产生。
二是宗教风俗方面的因素。宗教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必然阶段,种种饮食习俗与文化现象,往往是由宗教的哲理衍生出来的,并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我国人口众多,宗教信仰各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其它教派都拥有大批信徒。由于各宗教教规教义不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饮食在其信仰生活中的习俗也不一样;
三是历史政治方面的因素。从我国历史上来看,一些古城古邑曾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曾是驰名古都,广州、福州、上海等是繁华商埠。古代这些大都市人口相对集中,商业分外繁荣,加之历代同志之讲究饮食,宫廷御膳、官府排筵、商贾逐味、文人雅集,不仅大大刺激了当地烹饪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也对菜系的生成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是市场消费方面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前提,而经济一经繁荣,市场贸易、市肆饮食也随之兴旺,与之相应的稳定的消费群体便应运而生,这是风味流派行程发展的重要条件。各路菜肴都是迎合一部分食客嗜好而问世的,人们对某一菜肴的喜恶程度的强度,往往决定其生命的长短和声誉的高低。另外由于烹饪的发展与权贵追求享乐、民间礼尚往来、医家研究食经等关系密切,所以任何菜系的兴衰都有明显的人为因素在左右,更重要的是群众对乡土菜的热爱是菜系扎根的前提;
五是文化审美方面的因素。我国文化板块特色鲜明,有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珠江流域文化、辽河流域文化,从这些不同流域的文化板块中可以领略到中原大地的雄壮之美,不同文化的审美观也不同,这一切也反映在菜系中;
六是工艺、筵席方面的因素。实力是菜系形成的内因,对于一个菜系的生存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强大的实力可以使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获取较高的社会声誉,从古至今,影响大的菜系无不跨越省、市、区界向四方渗透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些较小的菜系只能在自己的“根据地”内活动,各方面都受到限制。
2、试述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主要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首先是在饮食观念上的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其主要特点是: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比中国简单。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重科学、讲究营养,基本上从营养的角度理解饮食,在他们的观念里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享受”在饮食上基本不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西方的饮食比较简单、实在,以营养为最高。
而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生活哲理,在饮食上主要讲究滋味,在烹调上更是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段将食物的味道弄出名堂,弄出特色来,这点是西方人望尘莫及的。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可从两者的宴席、餐具、用餐礼仪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宴席方面的区别
在中国的传统宴席上,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大家团团围
坐,共享一席。美味的菜肴置放在圆桌的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从形式上造成了一
种团圆、礼貌、共趣的气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而美味佳肴不单为一桌欣赏品尝,更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而西方宴会的核心在于友谊,讲究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与中国人全席敬酒让菜的情形明显不同的是西方宴席上只能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来达到交谊的目的,而中国人吃喝出声与西方人吃喝不出声,反映着中西饮食文化的根本差异。餐具及用餐礼仪方面的区别
在前文有提到在用餐时,中国人喜欢共享一席,人与人相互敬酒、让菜,而西方人在用餐时有一项重要的礼仪便是只许与邻座人交谈,这是中西方在用餐礼仪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差异。
(三)饮食对象的差异
一个民族的饮食与其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人们的饮食生活离不开其特定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不仅规定了可能获得的食物资源,种类,而且对于食物的获得方式和消费方式等等也影响至深。在饮食对象上,中国的烹调在用料上显示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废物的东西,在中国却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好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中就可化腐朽为神奇。“据西方植物学家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实际上在中国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的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是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机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西方人则不然,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西方还有较为发达的食品业,如罐头、快餐等,虽然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好。”。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明显,各有长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的饮食重科学讲求营养,中国人则倾向于艺术,注重美味,这种对美性的追求在压倒了理性,此类饮食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的哲学思想是吻合的。西方饮食习俗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的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而中国饮食习俗中对味的偏重,就把饮食推向了艺术的天堂。从这两种饮食观念可以看出,西方饮食趋向于规范化,中国饮食随意性更大。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团圆”以及中国古典哲学中“和”的思想,同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重礼让的美德;与中国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的西方饮食文化更多的体现于对个性、自我的尊重,反映了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的哲学观念。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但尽管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并且在融合中相互补。
第二篇:中西方饮食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加强,在文化、艺术等其他领域也相互冲击、借鉴、融合。以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俄国等为代表的西餐在我国大范围的推广,虽然其价格并不是人人能消费的起,但是在饮食文化这方面同中餐的差异正逐渐地缩小。
关键词: 饮食思想 食物结构 营养学
饮食思想,即饮食观念。由于所处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不同,经长时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造
就了风格各异的饮食观念。
中国人在饮食上更注重口味上的要求,而西方人更注重营养的搭配。
中华民族注重“天人合一”,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追求由感官而至内心的愉悦为旨要的特点,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这是中国传统烹饪民族和历史的根本特点。饮食科学是以人们加工制作菜肴的技术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饮食烹饪发展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社会活动。中国饮食科学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它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独特的饮食思想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食物结构。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物结构。但是这种食物结构叙述十分模糊,历代养生家和医学家也没有进一步提出明确的量化标准,使人们在搭配食物时数量和比例存在极大的随意性,乃至影响了这个食物结构发挥良好的作用。如由于动物性食物在饮食中搭配数量过少,比例过低,出现优质蛋白质、无机盐、B族维生素缺乏,造成相应的疾病。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注重“以人为本”。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如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从食物的营养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我们是高纤维素,低脂肪糖的食品。早在古代就有各种医疗饮食方面书籍:《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理论著述,但是从饮食营养与人体健康角度阐述了饮食养生的问题,提出“饮食为生人为本”,合理的饮食能促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主张“食饮有节”、膳食全面而均衡。《饮膳正要》从营养卫生学角度提出了不少关系人们健康的重要观点,特别是作者主张以预防为主的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但这并不说明我们在营养方面就很先进,我们没有注意到营养搭配的具体比例,没有先进的科学设备,也交不出具体的营养分析。
在保持食物天然营养方面,西方的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西餐极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充分考虑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从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细微入手,烹饪出从物理、化学角度都营养、美味的食物。牛排是西方人所衷爱的食物之一,在我们看来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
虽然在这些方面,中西方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在食品原料的时限性和季节性、食品的安全与卫生、菜肴的美观给人愉悦、菜肴的艺术化等方面都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文化的交融,使得这些差异在不断地缩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在吃饱的基础上逐渐要求吃好、吃得营养健康、吃得有文化有品位。具有微观具体,定量监测等特点的西方现代营养学进入中国,与传统的食治养生学说并存,为菜点的营养健康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中西饮食思想在中西方餐饮进入对方的“地盘”后,不断地发生碰撞和融合,融合与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
共同发展!
第三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中西方饮食我文化异同比较
[摘要]: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论文通过主要介绍中西方各自不同的风俗,地理,材料,观念,习惯的差异而造成的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关键词]: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 西方饮食 差异 融合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中国人的主食以谷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西方人的主食以肉类、奶类为主。故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敬而远之”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就是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不吃动物头尾与皮,这在中国是难以理解的;而在中国,鸡脚则为鸡身上相当贵重的部位,可以做“泡椒凤爪”;鸭掌可以做“金鱼鸭掌”;用鱼头可以做“砂锅炖鱼头”;用猪肠可以做“九转大肠”;用猪脚可以做“白云猪手”,连猪心上的血管,也可做“烩管廷”。
(二)中西方烹饪方式的差异
中国饮食“蒸、煮、焖、炖、煨、烧、爆、烤、煎、炒、烹、炸、拌” 等样样精妙。不同的厨师有自己的做菜风格,就是同一个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因自身情绪的变化或者其时间场合不同,即兴发挥,做出来的菜的品味也会不一样。对厨师来说,烹调是一种艺术,千变万化中却符合科学,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而西方烹调讲究规范,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在实践操作中按科学要求或菜谱对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海外文摘》曾刊登的《吃在荷兰》一文,文中仔细描述了荷兰人的家中厨房有天平秤、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不一的几十种调料瓶,就像一个化学实验室。从烹饪过程来看,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西方人虽佐料单调,可也不乏优点,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因为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而油烟多,加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西方人不爱用大火炝锅,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注意。因而烹饪人员及家庭主妇中患肺癌率中国人明显高于西方人。
(三)中西方用餐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只要一有宴席,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桌是圆,中间放着美味佳肴,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而西方流行自助餐,即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还有一种聚会,称之为“Party”,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这种方式缺少了中国人联欢共 乐的情调。
(四)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五)用餐礼仪:
在礼仪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六)各宗教的饮食差别
1.基督教
基督都创新于公元1世纪,创始人是耶酥,地点在当时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在饮食上没有太多禁忌,只是在节日时对饮食有一些规定。
2.犹太教
犹太教是古老的宗教,公元前2000年中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1世纪形成以色列和犹太两个国家。开始他们信仰氏族祖先和自然精灵,到公元7世纪由魔西创立了犹太教,并成为他们的国教,奉主神耶和华为万能的上帝。
3.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是阿拉伯语译音,原意为“顺服”,指顺服唯一的神安拉。我国习惯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件半岛,以后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较多,主要是不食不洁之物,这包括猪肉、狗肉、驴肉、马肉、兔肉、无鳞鱼及动物的血和非阿訇宰杀的动物和自死的动物,同时还禁止饮酒。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有:
4.佛教
佛都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从公元前3世纪始不断向境外传播,我国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时传入的,以后逐渐形成了饮食禁忌;一是不吃荤,“荤”包括一切动物性食品和葱、蒜、韭等辛香味食物;二是不饮酒。而南传佛教和西传佛教饮食禁忌较少。
小结与展望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的差异,尽管不同的哲学理念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这样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这种差异似乎正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模糊。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搭配合理、营养平衡、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通过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才可能在文化碰撞中不断的发展、融合,这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讲,都是关键的一步,尤其是中国入世之后,将迎来有史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程度的交融,并将在中国乃至东方引发一场“吃”的革命。这是因为,入世必使 国际经贸来往更加频繁,外国食品将大量倾销到中国市场而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这就把严峻的挑战摆在中国食品企业面前。同时,把握国际食品发展趋势,把中国美食推向全球,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促进中国食品和世界食品的共同发展,二、中西方饮食的跨文化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地理标志,而成为“共住地球村”的一员。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沟通、交流不断增多,中西方饮食文化呈现出跨文化融合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发展中,主要表现为:
(一)饮食搭配更加合理。传统中国饮食往往忽略食物的搭配,不注意营养搭配的具体比例,往往是几种食材经验性的放在一起烹饪,看似荤素结合,搭配较为合理,但却没有具体的营养分析。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现代中国饮食越来越注重食材之间的科学搭配,越来越重视饮食的营养和安全,只要营养充足,也不会太在意食物的单
一、味道的贫乏。此外,具有微观具体、定量监测等特点的西方现代营养学也被引进中国,与传统的食疗养生学说并存,为菜点的营养健康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二)烹饪过程更加简化。西方饮食强调效率,这与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受其影响,中餐也更加强调效率要求,主要体现为快餐文化的蓬勃发展以及烹饪过程的不断简化。西方烹饪方式崇尚材料简便,制作简便,携带简便,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弱化了烹饪带来的乐趣,烹饪方法常以煎、炒、蒸、冷拼为主,蔬菜通常切成大块大块的,然后生吃。
(三)饮食标准更加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烹调之前,有详细的菜谱可供指导,无论食材的选择、配比、烹调的程序都有较为严格和明确的要求,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现在有很多中国家庭受其影响,厨房日益变成“化学实验室”,当然,这也反应了现代人对食物营养的重视。
(四)餐桌礼仪更加自由。传统中国的餐桌上,虽然觥筹交错、相互劝酒让菜,但实际上却有尊卑之分,座位的排序体现了身份和等级区别,而西方的餐桌上,虽也有位次排序,但更多的反映的是主人和宾客之别,而非显著的身份之别。随着国人平等意识的逐渐增强,餐桌礼仪更加倾向于西化,更加崇尚自由、平等和个人独立。
参考文献:
[1]蔡华《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2]张大超.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J].莆田学院学报,2003.[3]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D].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4] 蒋艳,2007,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第四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中国特色美食鉴赏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姓名:陈*扬
学号:201210824*03 班级:机电122班
摘要:受不同文化背景及地域特征的影响,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过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优化,更基于人们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不同区域的饮食中已经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所谓的“饮食文化”。由于两种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来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中西方饮食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在当今世界大融合的发展趋势之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本文从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饮食内容等方面,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观念
一、概念厘清
中方,自然就是指中国。当“西方”作为一个概念运用在关于民族、文化等方面时,具有多重含义和不确定性。首先,“西方”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与“东方”相对而言的。它的含义通常是指西半球或欧洲;其次,“西方”也常常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同样与“东方”相对,但它的含义是不能够完全确定的。姜守明等人在《西方文化史》中指出,西方本身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既有时空上的变化含义,又有文化史上的指向意义。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含义,将西方定义为欧洲和北美国家。中国文化,是指中国人在其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它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其中,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西方文化,是指西方人在其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中西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中 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缩,西方的饮食文化也有很深的历 史渊源,下面来谈一下中西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1 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中国饮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 一个缩影,从茹毛饮血到用火熟食,再到唐宋的蓬勃发展时期,最后进入现代的繁荣新 阶段,是我们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当我们谈到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时,大家首先会想到就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各种菜系的特点和烹饪方法也有所不同。从中国八大菜系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中国的饮食还具有季节性。在炎热的夏天我们一般都喜欢吃凉拌、冷冻的食物,例如:凉面条、各种拌凉菜等;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喜欢吃像火锅这样的热气腾腾的饭菜。中国饮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医食结合。就是利用食物具有哪些药用价值,我们可以把它做成美味的食物,达到对疾病的防御和治疗的效果。
2.2 西方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西方饮食文化,是指西方人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实践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西方的饮食文化有起伏而又悠久的历史,我们可以说意大利菜是鼻祖,法国菜是国王、美国菜是西方的新贵。西方国家的日常饮食都是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这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中国有著名的八大菜系,西方国家也有很多饮食种类,著名
中国特色美食鉴赏 的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等。
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3.1饮食观念的不同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种植业的比重很大,而且还有多种多样的烹饪技术。西方则以畜牧业为主,烹饪技术与中国相比就显得十分简单。由于饮食的主要内容、生活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同,那么在饮食观念方面中西方就会存在很多差异,但是我们要做到科学饮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才是最重要的。3.1.1 美味与营养的观念不同
中西饮食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味和营养的观念不同,一谈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了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弱点。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油炸和长时间的炖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流失了。中国的饮食一般首先考虑的就是食物的色、香、味俱全。凡是看着淡而无味的食物,我们就觉得它不好吃,不管这样的食物有没有营养。饮食方面,我们注重的更多的是食物的味道,往往忽视了营养的问题。中国人对吃十分重视,对美味的要求也达到了极致。这样各种各样的美食就产生了,人们就会忍不住的暴饮暴食,却忽视了食物本身的营养问题,这说明了中国人的饮食是重视美味的感性饮食。
西方人的饮食注重科学,讲究营养。在“吃”的问题上,中西方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他们饮食的最高标准就是营养,日常饮食总要考虑到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搭配是否合适,是否能被进食者充分吸收消化,而饭菜的色、香、味如何,他们一般都不会过多考虑,即便口味千篇一律,让人看着没有一点食欲,但他们也会吃下去,因为这些食物有营养。虽然这种饮食观念很机械化,可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这就是西方人普遍的饮食观念。虽然西方人在宴席上,也讲究菜的原料、形状和颜色等方面的搭配,但是无论如何高档,他们的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虽然一些事物的色彩搭配的很好,但是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
3.1.2 铺张与节俭观念不同
中国人请客吃饭讲究排场,排场大才够体面,所以备餐时酒菜都是很丰盛的,餐桌上的饭菜数量要多,质量要好。菜的数量越多,菜越珍贵,也会显得主人很好客很热情。但是如果主人准备的饭菜仅仅够吃的话,就会被视为小气,反而薄待了客人。在饭店里中国人点菜显得格外铺张、浪费,气势也十分壮观,可以说铺张到了极点。这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民俗民情,我们在饮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进的,特别是中国人的爱面子、讲排场这种不好的习惯,但这种不好的习惯似乎是很难改变的。
在西方,他们在节俭这方面的意识是非常强的,吃饭讲究简单化,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准备不过是五六道菜而已,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得上菜,其余基本上是陪衬。平时宴客,饭菜的准备更为简单,他们觉得只要够吃能吃饱就可以了。很多人都知道美国的“potluck”,这种聚会形式更为简单,要求参加聚会的人自带一道菜或者饭后的甜食,让大家共享,而主人只提供一些饮料和一道菜就行了,可见,他们的饮食很节俭,也不讲排场。在中国人看来可能会觉得真是不可思议。但是我们认为中国人请客吃饭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勤俭节约的意识,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3.1.3 赴宴的时间与着装观念不同
中国有句来形容时间宝贵的古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是这样的时间观念似乎更多的是运用到了学习上。在生活上,特别是在参加宴会时候,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极为淡薄,特别是参加聚会的时候,迟到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国人注重吃喝,西方人注重玩乐,但是西方人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各种活动、各种宴会都会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也会被视为很不礼貌的行为,甚至被认为这是对其他客人的不尊重。中国人请客吃饭一
中国特色美食鉴赏
般都是中午或者晚上,一顿饭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就能结束的,可是不折腾几个小时是不会轻易罢休的,倘若很快吃完主人很可能会认为是自己待客不周,或者是饭菜不合胃口。美国人请客吃饭则比较随便,一般约在午餐,因为这样比较节俭时间。
着装观念不同。着装也体现一种社会文化,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问题。在中国有句俗语:人靠衣服马靠鞍。中国人穿着打扮也很讲究,但赴宴时穿着就比较随意,用餐时我们可以穿平时所穿的衣服,不用刻意的装扮一番,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会穿得很正式。而西方人赴宴时穿着较为正式、得体。男士通常是内穿白衬衫,打领带,穿上西装,再配一双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还要戴上耳环。如果去高档的餐厅,不可以随意穿上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而中国就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餐桌上中西方的着装观念是有所不同的。
3.2 饮食方式的不同
3.2.1 共餐制与分餐制
西餐文化与中餐文化有很大的区别,就饮食的方式来讲,中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吃饭时为了能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使用的一般都是圆形的餐桌,大家团团围坐,共同来享有桌上的丰盛食物,我们把这种饮食方式称为“共餐制”。在西方,无论是宴请客人还是一家人坐下来吃饭,就餐者都是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我们把这种饮食方式称为“分餐制”。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共餐文化往往可以制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人们相互敬酒、相互夹菜,可以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早已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
而西方吃饭习惯用长条桌子,实行分餐,各自点菜,各持一份,表面上看总觉得过于冷清,但实质上体现了卫生和节俭的理念。不但保证了每餐都吃完,而且还有益于身体健康。就拿吃鱼来讲,美国人是先把鱼破开,去掉主骨,切成一块一块的再进行加工。中国人是把整条鱼放在桌上,大家围着桌子一起吃。西方曾有人对中国人吃鱼做出评价说,一条鱼被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的戳,鱼被碎尸万段,还沾了不少口水,谁能吃的下去呀!从卫生角度来讲,共餐制确实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多麻烦,很多人一起边吃边笑,唾液乱飞,甚至还有人在一盘菜里面夹来夹去,翻来覆去的挑选食物。有的主人为了表示自己的热情,直接用自己的筷子来帮客人夹菜等等。3.2.2 餐具
在餐具方面,中西差异十分的明显。中国人用筷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餐具的不同也是在不同文化引导下形成的。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的一些国家,吃饭时使用的是筷子和汤匙,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一边切一边吃,喝汤有专门的汤匙。筷子和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着东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3.3 饮食内容的不同
中西饮食文化中食物种类也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国人的食谱极其广泛,西方人则相对少得多。一定数量的食物.相应地养活一定数量的人口,有限的食物要养活众多的人口,就得以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如大灾之年,就得吃一些粗陋的食品以维持生命。有人统计中国人的食用植物达六百种之多.是西方人的六倍。西方人在古代,虽然也有粮食歉收、牲畜死亡、食物匾乏的时候,但依然在总的方面比中国人要丰盈得多,越是到了近代和现代,由于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低于粮食产量的增加,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因此无需扩大食物的种类.日常的食物固定在某几种作物和动物之上,食谱中饮食原料的种类远比中国人的少。中西饮食原料种类的不同还可从中国饮食无禁忌而西方人有禁忌这一区别上得到充分体现。中国人的饮食无禁忌,我们无所不食,无论飞禽走兽都在可食之列。美国人不吃蜗牛,法国人不吃蝗虫,西方人认为动物内脏不洁,多不食。
中国特色美食鉴赏
3.4餐桌礼仪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西方也有自己的餐桌礼仪,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各具特色,所以中西方餐桌礼仪也会存在着差异。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餐桌礼仪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有必要的。
3.4.1 用餐时的氛围不同
在餐桌上,中国人吃饭要有一个热闹、温馨的环境,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笑边谈话才会显得很热闹,但用餐时如果主人和客人不谈话,在中国人看来,气氛就会显得格外冷清,也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安静、优雅的环境,他们认为用餐时一定要注意礼仪,比如在喝汤时发出声音、大声与别人谈话等都会被视为失礼。西方人用餐时很安静,比如在英国,用餐的人都静悄悄的,甚至牙齿都不露出来,保持着绅士风度。他们认为在餐桌上说笑或者发出奇怪的声音都是一种很粗鲁的行为。由此可见,中西方用餐氛围也有很大的差异。
3.4.2 用餐时礼仪不同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懂礼、习礼、重礼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谦让、和谐,这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餐桌上的各种饮食礼仪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先了解一下关于中国人用餐时的礼仪:就餐前要排座,排座位也讲究礼仪。总的来说,座次的首席要让年长者、辈分高的人来坐,末席是年龄小、辈分低的来坐。我们可以看出排座是以尊敬老人、尊重宾客为基本的原则,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人情和伦理之美。
中国餐桌上有如此复杂的礼仪,西方餐桌上也有他们独特的礼仪。先谈一下西方的座次礼,西方国家的餐桌是长条形的,主人会让客人来坐主宾席。关于座次的排列,主要有英美式和法式这两种排列方法。英美式座次的排列方法是:餐桌的两端是男女主人,然后男客人坐在女主人的右侧,女客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侧;法式座次的排列方法是:男女主人在中间位置对坐,女主人右侧是男主宾,左侧是男次宾。男主人右侧是女主宾,左侧是女次宾。
四、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方饮食文化也在相互借鉴与渗透中发展。譬如,现在的中餐己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了,而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可以预见,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相互借鉴与渗透将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全面交流,从而增进中西方之间的了解,为中西方和谐发展带来机遇与支持。
结语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其中一部分,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具体差异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仅能够增加我们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在餐桌上还可以避免因为不恰当的饮食行为所造成的误解和交际障碍。本篇论文从中西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来着手,比如: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饮食内容、烹饪方式、餐桌礼仪等,分别介绍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种种差异,让我们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在各个方面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将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两种饮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必然给中西方人带来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健康的生活。
中国特色美食鉴赏
参考资料
[1]郑俐娟.从跨文化角度探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内蒙古:2011.(03)[2]刘佩华.中外礼仪文化比较[ M ].广东: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4)[3]高成鸢.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 [ M ].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4]徐先玲.西方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08)[5]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J].广东: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5.(05)[7]张光直.中国饮食文化[M].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77 [8]卞浩宇.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03)[9]张吴湖.筷子与刀叉:中西文化符号的比较[J].河南: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第五篇: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摘要】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农业文化和陆地文化。中西方各异的文化形态造就了彼此各异的饮食文化。文章着重从饮食对象、饮食观念、宴会礼仪等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 饮食文化 差异
中西方文化沿着两个不同方向一路走来,前者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后者则是一种农业文化和陆地文化。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人们社会与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差异,自然也造就了双方各异的饮食文化。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 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 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
一、饮食对象的差异
从农耕文明和内陆文明走来的中国,其饮食结构以素食为主。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饮食从先秦开始就以谷物为主 ,植物类占主导地位 ,谷类蔬菜居多 ,肉食比较少。而西方国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荤食比较多 ,以牛肉、羊肉、猪肉、鱼等为主。
二、饮食观念迥异
(1)艺术文化性和理性
中国人把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在进食过程中强调味觉的享受。中国民间有句俗话“ 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虽然说人们在评价美食时,是从它的色香味形四个方面出发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但“味”绝对是主角。中国人对“味”的重视表现在烹调方法上就是大量运用炒、炸、焖、溜、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烹调手法,以及大量地添加香料和调味料,并将各种不同的烹调材料混合搭配。中国传统的饮食除讲究味以外就是讲求“精”和“美”。中华饮食文化内容丰富,迄今为止已经孕育产生了诸多菜系和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每一种菜系和菜肴都体现了一个“精”字。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人对饮食的精品意识。“美”除了味美,还要求形色俱美,给以视觉上的享受与满足。还有一点是西方饮食是望尘莫及的是,中国饮食中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以菜的命名为例,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信息。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流传下来的食谱做成的;“宫爆鸡丁”,相传是根据秦朝一官员特制的食谱而做成的,而这位官员的官职就叫“宫保”。有的菜名还与典故、传说有关,如“霸王别姬”典出西楚霸王项羽和他的爱妃虞姬;“佛跳墙”则是根据民间传说。综上所诉,中国的饮食似乎更趋向一种艺术性和文化性而忽略了饮食应具有的理性,即饮食的健康性,营养性。相比之下,西方人的饮食更注重后者。
对西方人而言,饮食最重要的功能是其作为生存手段的特性,是做为人最底层的需要。在这样的观念的驱使之下,西方饮食以保证生理机能的需要为基点。它注重营养,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林语堂先生就曾经说过:“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西方饮食还注重营养搭配,在烹调过程中注重保持营养成分。这就决定了西方饮食烹调方法的单一化,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的。为尽量减少营养成分的丧失,西餐中经常生吃蔬菜, 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这对讲究味道的中国人来说是难以下咽的。西方人在烹调过程中还讲究科学性: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添加调味料、原料等还要使用天平和量杯,单位甚至要精确到克。西餐的理性和科学性决定了西方饮食是绝不可能如中国般精细、复杂而又形式多样的。从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土豆牛肉也永远只有一种做法,什么和什么搭配也常常一成不变。
(2)宴饮:“和”“合”与“分”、整体与个体,讲究与随意
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渗透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在饮食文化表现突出。儒家思想推崇集体主义,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所以中国人在聚餐时喜欢用圆桌,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体现了一种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各种菜肴也是一同摆上,冷拼、热菜共聚一处,居于圆桌之中,供人欣赏、品尝。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酒劝菜, 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同时也借此交流感情,体现了一种和乐与和谐。
中国有这样一种传统观念,“ 持家要俭, 待客要丰”。在其影响之下,中国人宴请宾客十分讲究排场。一般的正式宴请至少要上七八道菜, 这还不包括之前上的冷盘、小吃, 中间上的甜点以及最后上的主食面条、米饭等。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清朝出现的“ 满汉全席”。相传“ 满汉全席”是科举考试后官场中举办的招待主考官的一种宴席, 菜至少一百零八种, 要分三天才能吃完。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官家的气魄和排场, 一时间将饮食内容之丰盛、排场之宏大推向极致。
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强调个体。这在自助餐了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宴会方式是将所有的食物一一陈列出来, 大家自由走动各取所需, 不必固定在某一座位上享用。这种宴会形式便于个体之间交流, 不必将所有的谈话拘泥于桌面, 从而体现出西方人对个体个性自由的尊重, 对个人隐私的尊重。
西方宴饮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交际, 餐饮是一种交际形式。在西方,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过是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得上是菜,其余不过是陪衬。平时宴请,饭菜更为简单。在美国,有一种聚餐方法叫做 “Potluck ”, 即每人都带一样菜, 让大家共享。还有一种聚会,称之为“Party”,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可见,西方人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吃的东西固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需要摆阔气、讲排场。正是受这一观念的影响,西方的宴会并不重吃,而重宴会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主人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气氛,让客人们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
三、宴会礼仪各异
(1)出席时间的差异
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 而西方人是单一性时间观念的人,什么时间该干什么给干什么,严格遵守日程安排。参加宴请时,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并不习惯于准时到达。有些人喜欢提前到,而更多的人倾向于“ 迟到” , 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到达。对此,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 通常会在这段“ 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一些其他节目, 如打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 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对于这种“ 迟到” 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 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的,因而早到可能会碰上主人正在准备食物、摆放餐桌,引起
尴尬,是不礼貌的;迟到时间过长也是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 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否则将被视为不合礼仪, 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2)餐具的差异:筷子和刀叉
中式宴会的餐具很简单,不外乎就是筷子和汤匙,礼仪也只是大家都知道的个人必须遵循的基本的常识性礼貌,如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尽量使用公筷和汤匙拿取食物等。
西餐则不同,餐具种类繁多,广义上包括刀、叉、匙、盘、杯、餐巾等。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刀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黄油刀和水果刀;叉分为食用叉、鱼叉、肉叉和虾叉;匙则有汤匙、甜食匙、茶匙; 酒杯更是讲究,正式宴会几乎每上一种酒,都要换上专用的玻璃酒杯。各种餐具的用途不同,拿持、摆放餐具的方法也很有讲究,使用时还有各种的礼节、规范。如:刀放在盘子右边,刀刃对着盘子,叉放在左边,叉齿向下,勺放在餐刀的右边;吃小菜的餐碟及餐具应放在菜碟上,同时用餐巾轻轻盖位;;刀叉是从外侧向里侧按顺序使用;使用叉需注意,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进口,而应把食物铲起入口等等。
(3)座位的安排
中国的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 以面向北为下, 形成了“ 南尊”、“ 北卑” 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 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人座并坐首席, 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这种标准来自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儒家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 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 进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和行为标准。此外中国传统观念里有着浓厚的歧视、忽视妇女的思想, 长期以来, 尤其在封建社会, 中国的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 许多地区有“ 女人不上席” 的习俗, 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显著。如今这样的观念已经大有改变,但是并没有完全消除。
在西方,女士优先和男女平等的观念很早就深入人心了,并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西方的宴席中,女性很早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且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4)其他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 美” 的精神。要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 更要悦目、悦耳。首先, 不但要衣着整齐, 往往还要求穿礼服, 并要求坐姿要端庄。其次, 进蛋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 不能高声喧哗。
参考文献:
[1] 张亚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J].2009.(4)[2] 蔡华.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 卞浩宇.高永展.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 鲁丽,曹诗图.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及文化地理分析.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5]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