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 课程考试满分

时间:2019-05-14 01:4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 课程考试满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 课程考试满分》。

第一篇: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 课程考试满分

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 课程考试满分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中国文明的第一次高峰。

A.青铜文明 B.石器时代 C.铁器时代 D.黄金文明

2.在我国古代,统领华夏各族的是下列哪种文化?

A.中原文化 B.西夏文化 C.藏区文化 D.边疆文化

3.在我国的五行哲学中,()生水。

A.金 B.木 C.土 D.火

4.尼罗河文明指的是下列哪项文明?

A.古埃及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巴比伦文明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李延祥教授指出,石器时代被分成了以下哪两大时代?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黑石器时代 D.有色石器时代

2.李延祥教授指出,根据使用材料的种类,人类漫长的历史分为三个大的时代,分别是()

A.青铜文明 B.石器时代 C.铁器时代 D.黄金文明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李延祥教授指出,中原的铜器通过某种渠道,比方说贸易、赏赐、甚至战争的掠夺,到了边疆地区极其被珍视。

正确 错误

2.李延祥教授指出,青铜发展轨迹背后隐藏着人的活动和社会的活动、社会的组织的发展历程。

正确 错误

3.李延祥教授指出,文明产生的冶金说适用于所有人类文明。

正确 错误

4.李延祥教授认为,青铜时代与国家、文明联系在一起。

正确 错误

第二篇:《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讲义

《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讲义

课程前言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 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前一段时期有媒体报道了收藏中国流失最多的大英博物管陈列了中国十大青铜器,其斑驳而久远的历史震撼了无数的观众,从某种意义上说,青铜文明代表着中国文明的第一次高峰,为何青铜会古老的中国出现?它的存在见证了怎样的东方文明?为什么它又消逝的如此的匆忙?有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很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延祥教授,我们掌声欢迎。

欢迎李教授坐客《世纪大讲堂》,我们现在看一下大屏幕,一个介绍的李教授短片。专家简介:李延祥,早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系有色金属金属冶炼专业,1998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硕士比业,并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世界史、冶金考古、科技文献学、科技考古等,李延祥教授常年奔走在考古现场,通过对现场挖掘物的研究填补了多项空白,对进一步提示炼铜技术在中国文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王鲁湘:说起青铜文明我们大家想到的可能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一幅雕塑作品,那幅雕塑作品名字就叫作青铜时代,我不知道为什么罗丹的这样的一个人体雕塑要命名为青铜时代?有什么寓意吗?

李延祥:我认为它这个寓意是代表着人类要走向新一个时代,用这行话讲就文明的时代。王鲁湘:文明的时代,我们在世界史的区分中间,经常以制造工具的材料的质地来划分大的文明阶段,你比如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为什么青铜时代为认为是一个人类走向文明的第一次高峰?在此之前好像我们一般把它叫作蒙昧时代。

李延祥:对,现在普遍是怎么认为的,包括中国的文明、世界更古老的文明,比方说西亚的、北非的甚至新大陆的这些文明呢都有自己的一套冶金技术,主要是冶金技术它不是一般的简单技术,它和烧陶、打石器甚至琢磨玉器相比它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它动用的手段有物理的手段、有化学的手段,背后呢是有着成百倍成千倍增加的劳动力投入,有多少多少的工序的一起组合,然后有产业的链形成的产业网,再加上它的产品的分配和社会等级相关联,所以这些东西才导致了社会的组织的强化组织的扩张,微观管理的也是强化,所以这些东西实质上就是一个政府的职能,一个政权的职能。

王鲁湘:就简单地说就是青铜的这个冶炼和铸造,我们今天看上去这么如此简单的一个东西在古代社会它意味着它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出现,这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出现我们一般把它叫做国家。

李延祥:对,国家或者国家政权的出现。

王鲁湘:国家或者国家政权的雏形,那么我们知道国家的或者国家政权雏形出现是我文明出现的一个标志物,重要标志

王鲁湘:一个重要的标志物,所以把它叫做是文明的第一波高峰。李延祥:对对。

王鲁湘;那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到中国的各大博物馆,特别是中原的一些大的博物馆,尤其我们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些巨大的青铜的器皿,有一些是实用器,有一些是礼器那个体量都非常巨大,这个都是出现在商周时期是吧,为什么在中原的商周时期突然青铜文化,青铜文明好像是爆发式的出现呢?

李延祥:据我的理解而言呢它不是很突然的出现的,它是有很长的文化准备的,你比方说咱这个青铜器如果追它的祖型都会追到咱们的新时期时代以来留下的那些高等级陶器,所以这些陶器当年也是作为礼器的,但是它到青铜时代它直接转化为青铜的而且成建制分等级,所以它作为一个产品代表着社会的地位、社会的等级和宗教王权这都结合在一起,所以在这个时期中华文明的最早阶段,大量的制造使用青铜器,这是一个象征。

王鲁湘:作为一个冶金方面的专家,我发现您的学术上突出的一个贡献就是您从一些这个考古遗址的现场,比方说在那个地方有一个冶炼的,一个冶铜的一个考古现场,但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些炉渣了,就是一些炉渣了,然后您通过现场的炉渣的这种逆向分析,您能找出它的工艺流程,甚至能找出它的这个矿源来,这是您学术上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跟我们解释一下这是怎么一个逆向过程。

李延祥:哎呀,这个事有点长了,青铜器本身是一个最终的产品就好像是一个,举个例子说咱们俩住在北京但是一般人你看不出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从哪条路来的,但是我要是通过其他的路径来研究,找到你小时候在哪生存的一些证据才能说你是从哪来的,那么青铜器研究也是这样,我们更关心青铜器背后它的那些生产体系、它的物料供应来源,这样才能解释好多考古学现象。所以我结合我的学有色冶金的这个背景,我对冶金是相当熟悉的,那么冶金不仅仅是产生了最后的产品,作为这个财富等级的象征,它这个冶炼的过程中间还会扔出很多所谓想现在的观点讲就是废物了,比方说炉渣、尾矿这些东西,根据物理化学的一些原理它留在田野会经历一些变化,但是它的变化是可以追寻的,另外,它作为一种废物扔在田野上,不会有人再把它加工再利用,甚至连地方都不会挪,出现这样得到的信息就是更准、更可靠,然后对它进行了正常的科学分析和一些特别的手段,就是说同位素的分析、微量元素的分析,试图构划出这个产业链,现在这个工作还在进行,基本上有一些结论,当然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自然科学的跟进,进一步补充。

王鲁湘:好,我们现在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李教授给我们进行演讲会,大家欢迎。解说:青铜冶炼,人类冶金史如何诠释文明起源?中原文化统领华夏各族,青铜器制造工艺起到了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短暂而辉煌的年代它给我们的是怎样不朽的财富?《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一、青铜冶炼与人类文明起源

李延祥:我今天给各位介绍一下青铜与中国的古代文明,人类的漫长的历史根据使用材料的种类划分成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后来又把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然后到了青铜时代基本上这个概念就和国家文明联系在一起了,这三个概念有一定的互相关联,大家了知道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开展很大的一个自然科学和社科学结合起来的课题,叫做中华文明探源,现在进行第一期第二期,现在是第三期,目的是追求我们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面貌,这就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文明的概念。

那在世界考古学、历史学上,文明有基本上经济通用的这么一个定义,第一要有城市的出现,然后有阶级的划分,社会等级的出现,一般得三级以上,然后有文字、有宗教,这些都是通认的,另外,有学者后来提出来必须得有一套青铜冶炼技术,那么现在看来世界上古老的文明,最古老的文明,两河流域,今天伊拉克那一带文明、尼罗河埃及的文明,今天在巴基斯坦那一带印度河的文明,甚至新大陆、美洲、印第安创造的那几个文明,最后印加文明,也都有一套青铜冶炼技术。

我们知道中国是有很多很多的青铜器的,但是我们北方的草原上,各个民族边疆地区也有青铜器,也使用青铜,所以青铜在什么样的使用状态下、怎么冶炼的青铜才对文明有具体的、更大的贡献?这需要仔细的考察,所以我们这些年来做的工作主要是围绕这一方面,不是我个人或者是咱们学者就让我们来看跟破烂差不多的那些炉渣什么感兴趣,我们更关心的这些东西的背后隐藏着人的活动和社会的活动、社会的组织。

解说:中国早期青铜器如何反映当时的人类社会活动?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青铜文化的辐射怎样融合与发展?《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二、青铜冶炼与早期人类社会活动

那么说起中国,现在有个基本事实,我们找到了早期铜器,除了个别的小件,基本上集中在四千(年)或者是四千五(年)之间,而且我们没有明显的一个使用红铜的阶段,也不能划分出非常明显的像西亚、东欧、东南欧有将的近一两千年的使用砷铜的阶段,我们几乎上来就是青铜,这也有一个可能,就是说我们最早的冶金技术有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也好,欧亚大陆也好,通过一些中间的环节传播过来的这么一个技术,但是我们从四千从年开始上来就走了一条比较独特的、先进的这条路,和世界上其他的或者是咱们周边的那些地区明显的不一样,主要表现出两点。

第一点,这个青铜是拿来干嘛的?做什么?它是礼器,或者有人讲这容器,这个容器也属于礼器的系统,它是为宗教活动、政治活动和身份地位等级紧密结合起来的而用的,所以在咱们历史上留下了多少个名词,说皇帝最早采首山铜,然后铸鼎,鼎就代表了最高权力的象征,说大禹铸九鼎,大概是以向九州,天下分成九个州这个意思,有要夺王权的意思,就是说问鼎中原,说国家分开了,三国的时候要三足鼎立,都是这个意思,就是把这个鼎为代表的一系列青铜器,代表了等级、地位、权利、财富。

所以当时就直接记载国家的大事就两件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包括祭祀祖先、祭祀神灵、巩固王权这些东西,说穿了都是庙里面、祭坛里面用的,当然也给各贵族用,比方贵族钟鸣鼎食,所以他吃饭的时候有音乐、鼎食,用大鼎和各种各样的青铜器,至于说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还是使用的石器为主,生产工具,木器,个别老百姓的自己的一根小铜针、小铜刀就很不错了,所以这个青铜器在中原它是和身份、地位、等级、财富紧密相连的。

所以青铜器的分配、使用,不是说随便就可以使用的,你有钱,你就是一般的老百姓你不敢使用青铜器,或者成组的使用,说王要是去世了,他的殉葬,所以周王九鼎,诸侯可能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王以下的士用三鼎什么的,反正级别越低你用的越少,你不可以越制,就是有九个鼎你也不敢用这个九个鼎否则的话你就等于说造反,那是杀头的罪,所以这叫礼,那么到了春秋以后,所谓礼崩乐坏,孔子念念不忘的说要恢复周礼,都是在这个“礼”上做文章,青铜器在中原“在祀与戎”,更大量的是做兵器,但是咱这兵器做的配方好、质量好,要和中原以外的比,也是在质量上绝对领先的,所以中原主要是做祭祀的礼器、容器,然后做些兵器,质量方方面面都很好,所以它是一个工厂化的、流水化的、艺术和技术高度结合这么一个产品,这是在中原的这么一个格局。

那么我们周边也有好多青铜文化,甚至中原进入铁器时代了它还停留在青铜时代,也有

好多的青铜器,比方说在咱们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它的一些青铜器就是做装饰品,往人身上自己招呼,比方说戴大耳环,戴一个不够,戴好几个,我们考古上在这个内蒙古敖汉旗有著名的遗址叫大甸子,这个遗址出了一个大概是王后一级的、女王一级的人,10个手指头戴11个大戒指,就说明她是往人的个人表达、个人表现这样装饰品这个方向发展,然后做一些小刀、小剑都不太长,最长的青铜剑大概也就这么长,青铜短剑一般这么长,然后常用的有一个持柄刀,所以他这个人出来是青铜很多,那所谓青铜战士我们挖出来之后,头上身上全挎着青铜泡,有好几十,甚至上百,但是它这个东西就没有升成到礼器,也看不出来它明显的社会等级,有些战士挎得多一点,有些少一点,男的也有,女的也有,所以它这个产品就没有划分社会等级、巩固王权、代表财富这么一个意思。

包括西北也是这个样,所有中国周边这些民族没有形成这样一套礼器制度,那这样相比之下,中原的铜器要是通过某种渠道,比方说贸易、赏赐、甚至战争的掠夺,到了咱们边疆地区极其被珍视,有些墓葬挖出来你一看明显的看出来他把中原的东西都隔了好几代了,差了好几百年了,他还一辈一辈传,带到自己的墓葬当中去。

青铜器本身作为礼器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还包括中原的体制、中原的意识形态,所以在夏商时期,中原中心这一套观点也好、认识也好得到了彻底的巩固,在夏商之前,中原是中心,但是山东也有中心,长江中下游也有,辽河地区,辽河上游也都有地区的中心,他们也都是向着文明的方向在不断地发展,但是最终这些中心都取消了,就留下一个大中心,我们中国的河洛地区,黄河和洛河那个地区,伊洛河一带,今天洛阳东边那一带,从此最早的中国就在那定鼎,然后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这关于青铜器,青铜用来做什么中原和周边地区有重大的区别。

再一个,就是这青铜它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这有重大差别,青铜是两种东西全在一起成的合金,铜和锡,那么铜是比较多的这么一个矿产,只要有大山一般会有铜,你比如说离中原比较近的晋南,中条山,然后长江中下游,除湖北的大冶一直到南京,这是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山东也有,沂蒙山和山东半岛上都的铜矿,西北地区那就不用说了,东北地区都有,但是锡矿比较缺少,尤其是中国的锡矿,要不是分布在非常南,云南、广西、广东、湖南,要不分布到比较北,那哪儿?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北边的,大兴安岭的南路,那是长江以北巨大的锡矿带,多金属共生的矿带,要么就在东天山,所以中原现在锡产在哪?都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那么说了这个锡产在哪儿你都没解决,你怎么能谈中原的生产体系呢?是这样,锡这条链我没找到,但是我找到铜的那一条链了,而且铜那条链一点锡都没出现,所以我能推断铜

这条链出现了一定有一条单独的锡链,所以我现在才敢这么说是一个初步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不会轻易就能推翻的。为了探讨青铜冶金生产的过程和它的生产的体系,我们从1987年开始,就在三个主要地区,一个是中原地区,就是以中条山为中心的晋南地区,然后是以黑水河、党河、疏勒河为中心的河西地区,就是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再一个是以赤峰为中心的辽西地区开展普查工作。

刚开始普查的时候没有经验,找到是全是晚期的遗址,所以根据考古学遗址分布的一些规律,我们才知道,一定要在矿区周边要作详细的工作,到现在大概发现将近一百余处属于四千年或者比四千多,距今三千五百年这些遗址,在中原大概有十来处,在东北发现了两个文化的东西,早期晚期有二十多处,然后西北地区有十来处,剩下在关中地区在其他地区都有。那么为什么就在这三个地区在干活不在别处地区呢?比方说在长江中下游你自己都说了那是巨大的成矿带,长江中下游有数以百计的古矿业遗址,但是大部分集中在商代晚期以后,然后春秋战国到汉代是一个开采高峰,后来又到了唐宋是开采高峰,它那个地方可能有早期的东西,但是非常难查,另外它也没有更好的考古学的大背景,所以它工作还要以后做,另外还剩下一个地区,山东地区,我们正在安排。

解说:严格的礼制约束使得青铜的冶炼有着怎样的规律分布?信息的传递与交汇,文明如何被传承?《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三、青铜冶炼的分布规律与文明传承

李延祥:那么这些遗址查完了,做咱们的冶金的常规检测,比方说他炼的是什么?是什么水平?那么三个地区显示出三个格局,中原地区,在中条山周边发现的遗址,清一色拿氧化矿石炼红铜的,炼出来东西就是纯铜,而且在本身的遗址上没见有进一步铸造成器的强有力的证据,只有个别遗址出现了很小的石范,可能是拿自己炼出来的铜直接做了个铜锥子什么的自己使用,那么它的铜都哪去了呢?

那么我们现在又在中条山地区,很早就知道还有两高等级的遗址,一个是在黄河边上小浪底水库,在垣曲县有一个叫垣曲商城,另一个在中条山的西北,叫夏县叫东下冯这两个是大城,有城圈的,都是具体数我记不住了,大概上百万平米的大城,在这里边就出现了青铜器的铸造做法,就见到了青铜,锡料已经被引入了。

然后更高等级的遗址就过了黄河就到了夏商早期的那些怀疑是夏的王都,二里头遗址,然后旁边还有个偃师商城,再晚一点,郑州商城,王家的后院全是大青铜,就有一个大青铜器的作坊,里面就生产着高等级的青铜礼器,所以这样我们就看到中原是把冶炼和青铜器的铸造是分开的,锡和铜这两条链也是分开的,它分开代表着后边有一个管理、有一个制度,你能炼铜的地方,低等级的地方你是不可以造青铜,你要造青铜等于说你就是在造反,你越礼越制了,所以这个等级很清楚,所以这背后就有着一个强有力的控制在里头。

那么周边地区呢,西北地区就比较简单了,西北地区它是把矿挖出来,运出,也许是几十公里、上百公里,在黑水河也好、党河流域也好,河边找一个高台,比较适合人类居住,在那炼铜,铜炼完了炼到尾巴了,它就引入了一种含锡的、含铅的合金元素,直接造青铜,用石范为主的,用石头做的范,滑石为主的铸造小件青铜器,包括铜泡、铜锥子、小铜刀,所以它是把冶和铸没分开,冶炼就需要很高的工艺,铸造也需要更高的工艺,而且还有艺术性的东西在里头,所以这个工匠没有专业化的明显区别,炼铜的人也是那拨人,造小铜器的也是那拨人,所以它的结构就相对简单一些,这个结构我们现在做起来看,它大概两千年都没变,因为最早的遗址哄距今四千多年,最晚的遗址跟孔子一个年代,距今两千五六百年,还是那个格局,就是说大遗址先炼铜,炼完铜马上就在这个遗址上配青铜,然后就做一些小件的铜器,所以它这个体系就相对的落后。

那在东北呢,在辽西地区,辽西地区有两在青铜文化,距今四千年到三千五百年左右的叫夏家店下层文化,紧接着来的叫夏家店上层文化,这两个文化的族属和这个生业形态不太一致,那么现在我们探明白最清楚的是后来夏家店上层文化,它就一个巨大的共生矿资源,这个地点在今天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叫大井古铜矿,这个古铜矿我算过,粗略的最保守的估计,它开出过四千吨青铜,因为这个矿它就是一个铜和锡的一个共生矿,这个矿拿过来之后你直接炼就会得到青铜。

但是你炼好了,青铜的质量高,含锡量高一些,你要炼不好,青铜出来的少,都跑炉渣里面去了,就是这个锡都跑炉渣里面去了,青铜的质量也就差,所以它用这么一个共生矿,向着东南方向形成了十几个冶炼地点,每个冶炼地点都可以炼这个东西,炼出来数量很大,质量很差,造型很小,那些铜泡、铜刀,所以它更不会形成等级化,强有力的社会生产组织,它连那个矿源他都没有控制住,巨大的矿源好像是一个公共财产,谁想要,你是赶着牛、赶着马到那挖个矿石,回来在自己的冶炼厂里就炼,所以它这么一个体系之下,不可能对社会组织、对政权的管理体制产生多大的影响。

几个地区比较下来,只有中原这个体制最发达、最复杂、也是最严格,它的产品也是等级最高,然后在产品的分配上也是和财富、等级、王权结合在一起,那么这样一个东西它客观上就会导致背后的管理机制、管理体制它的强化、它的扩张。

这个青铜冶金它不是一般的物理的加工,你要琢磨玉器,咱们有很长的玉器使用历史,古人也非常推崇玉器,但是玉器它就没有青铜这么一个作用,玉器到山里也开矿,也用一套采矿的石锤子之类的,但是它运里自己的老家,主要是艺术家慢慢的加工,你想弄快了也弄不了,然后一个简单的物理切割。

那么你要造青铜的时候,你首先要开铜矿、开锡矿,那么这个铜矿品位现在讲你能够达到5%,那这工业上乐得不得了,现在每个矿区你下去探,它的矿外里面也就是是1-2%,然后你要想开这个矿石,开100斤矿石你得开出2000斤原矿石开,你要是100斤铜的话,然后用手捡,把它品位进一步提高,提高到40%-50%才可以进炉冶炼,以后冶炼过程当中又得造渣,在铸造的过程当中还得制范,整个这一套下来,它的成本是几百倍的升高,调动的人力、物力不是说十个人、八个人就行的。

你比方说造采矿的石器,某些遗址上一见就数以千计,一捡就捡半汽车,那个东西都是一点点凿出来,凿成一个压腰状的,然后你要冶炼的时候你还得烧木炭,砍伐森林,整个这一项下来就是说,在微观上讲,它要一个工厂内它要有一套管理制度,有各个工序的衔接,彼此配合,这个你要是管理不好你的成本就要上升,甚至你就炼不成,那个铜你就炼不出来。你比方说冶金你要鼓风,这个风你要鼓不好或者说是你间断了,那保准是炼不出来,这是在微观上它要强化、加强企业的管理。

在宏观上你地区和地区之间你还必须得有联系,从矿区到冶炼区,到铸造区这是挺长的一个链,这中间必定有一个政府的组织在背后来策划它、管理它,那这样一个因素就是导致你地区和地区之间你必须得交流了,否则你别炼青铜,原来老死不相往来的地区你必须得交流,住在这个地区的人,在考古学上讲,考古学文化你必须得互相交流了,这是推动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要素。

那么这个链现在我们知道最长的好几百公里,这是铜的这条链,锡的这条链我们还没找到,但是中原缺乏锡,锡的这个链可能更长,也许触角就伸到了更远的矿区,然后铜的来源可能不是一个,锡的来源也可能不是一个,几条链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网络,最终在王权的控制之下,所以是新的产业、新生产力要素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组织机构的强化,这些东西得到一定的强化就是表现在王权的扩张、王权的强化、政府组织机构的强化,这是文明产生的重要要素。

所以我的这个观点可以推解为文明产生的冶金论,因为以前有人就提出过文明产生,特别是针对中国的情况,说是治水论,也说两河流域,也说古埃及,说是因为人要生产农业,要治水才能形成这个文明、形成政府组织,那么我发现这个治水论,至少我觉得在中原不是那么有证据,因为传说是有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治在哪里去了?治的是渭河?治的是汾河?

治的是黄河?三门峡?那几个什么柱子真是大禹干的吗?甚至大禹有没有其人这考古学上都难证,反而我们这些东西是经过向十年来这考古学上,山山水水,一点点找出来的,而且中原和周边地区的重大区别我们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说得很清楚的,所以我说我这个观点可以归结为中原文明产生的,也叫冶金论。

我们给大家汇报就这么多,谢谢各位。

解说:青铜冶炼技术的文化传播模式是否也适用其他文明?铸范技术如何将人类从青铜时代过渡到铸铁时代?如何从冶金史的角度诠释青铜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四、访谈

王鲁湘:非常感谢李教授精彩的演讲,听李教授演讲以后,对于文明产生的原因我在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我们知道,过去就像李教授刚才演讲的结束的时候说的那样,我们很多的历史学家,包括像著名的黑格尔在内,都是提倡一些大河文明,然后产生一些大的国家制度,是因为有一条共同的很长的河流,需要的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共同治理,否则的话上下游之间在不同的季节里头会因为水资源的争夺而发生战争,因此需要有一个更高的管理者来分配这种水资源所以产生的,包括洪水时期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组织来领导人们共同抗击洪水,所以才产生了复杂的国家组织。但是李教授提出的这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复杂的我们的文明的形态的出现,实际上是导源于我们冶金把人类带进了复杂的社会的文明的组织,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那么我想请教李教授,这个观点只是对于中原文明适用呢?还是在整个世界的其他的地区,你比如说古埃及地区、两河地区,包括后来我们发现的新大陆,印加地区也适用您的观点?

李延祥:我觉得我这个观点以中原比较适用,为什么?咱们老老实实承认我们的文明起源比较晚,我们的文明产生的之初受到外来技术的刺激,这个技术主要是青铜冶金技术,也包括其他传来的一些东西,比方说骑马、驶车、麦子、大麦小麦这都是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慢慢传播过来的,所以这样这个冶金技术传进来之后,它的冲击力就更大,所以咱们二里头时候就开始就很清楚的把这个礼器一下子把材质全换了,礼器这套制度在新石器时代就留下了,甚至器型都定了,但是它一下子就把它陶制全变成青铜制,然后以后用青铜把礼器给固化了,大家在遵守这个礼器,又扩张这个礼器,把它向周边扩张、传播,最需要青铜越造越多,青铜器的原料越追越远,原来可能就在周边,为了获得更多的锡,这个触角向着南方。

现在我们知道,大概在商代晚期就已经把手伸到了广西的北部,到了西周的时候说的更

清楚了,江南的锦锡,那别外没有,为什么就它那有呢?就奔着矿产去的,包括商代晚期,辽西的资源已经得到了利用,大的利用,商代的青铜器在辽西不断的出现,有时候像祭祀,几个地点一出一堆一堆的,这些东西在辽宁博物馆放着,这就代表着什么?代表着中原的王权为了获得这些金属的原料主动的向周边扩张自己的势力,周边那些矿产区也是为了中原这么一种需求,可能提供着矿产原料,然后中原的青铜器作为一个产品回赠给他或者是赏赐给他,才留在各地出现了中原类型的青铜器礼器、青铜容器,所以我等于说就是一个大的产业高度发展之后会导致政权的强化、文明的发展。

其他的文明,你比方说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埃及的文明,它不一定非得是以青铜为主要点,但是它很早就有,因为珍稀矿产原料的开发而导致的贸易,比方说在两河流域,在今天土耳其一带产的黑曜石,它的贸易通道就很长很长,在今天的阿富汗它产的锡、产的表青金石通过一条很古老的商道,实际上就是咱们丝绸之路的西段,考古上叫霍纳桑之路,就把那些宝石、锡料都运送到两河流域,甚至到了古埃及,所以对珍稀矿产资源的追求、对它的深度开发对世界各国的文明都有影响。

王鲁湘:那么我们知道,就是在青铜,特别中原的大的青铜礼器出现的时候,我们中原的青铜文明和这些地区的文明,青铜文明最大的一个,我们自己独特的一个贡献,就是李教授刚才演讲的时候特别提到的,我在这再强调一下,就是青铜范铸技术在中原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华民国最早的伟大发明,因为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没有发展出这样的技术是吧?

李延祥:对,范铸技术产生大概的两条原因,第一我们是想把已经有了成型的陶制的礼器把它转换成青铜制的礼器,在造型上你必须得满足,这是有一个客观需要,那么这个东西你要想满足这个造型,这么样一个复杂结构的陶器、礼器,你要把它材质变成青铜,你要造型上你就不能用其他地区广泛用的石范,这个范你要能铸上,然后还能够打开,能够分开,分范,然后花纹什么的都做好,只有咱们黄土做的范是最合适的,再加上中国黄土是最不缺的、最细腻的,所以用这黄土搭积木似的,多少个组合,有时候是几十块范组合在一起,然后有内范有外范,有怎样加工花纹,一共有十多种方法。总而言之,用咱这陶范先做好,阴干,上陶窑去烧,有时候一窑就跟现在烧砖是的,烧出来全是陶范,只要这个东西来坏,我给它组合在一起,把青铜配好合金往里浇铸,浇一个是一个,浇一个是一个,所以一套范一个器,一套范一个器,不会有两件青铜器严格重复的,我是说虽然是一窑烧出来的,每套范都不一样,因为每套花纹都是单独刻的,所以你很难找到两件青铜器完全一模一样,所以它套那生产化的东西有流水线的意思、有工序的衔接,但是它不是说生产的产品千篇一律全一样的,不是,所以这套技术一个是把中原的青铜器造的精、美、高、大,对周边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再一个它给我们留下一个更好的遗产,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古代的工匠就认为金属都能化成水,然后铸造成器,这个导致我们后来走向生铁冶炼,咱们中国炼铁,世界也炼铁,但是只有我们一起源的时候就把铁化成水,西方偶尔也能炼出来生铁,罗马帝国那个遗址里就有,但是他生铁不会用,生铁本来就是很脆,就是咱们农家那个铁锅就是生铁,你一摔就碎了,但是你要把它铸造成型之后,再经过一定的处理把它变成钢,就更好用了,它脱碳就可以成钢,所以这套范铸技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技术遗产,在铁器时代才真正的发扬光大了。

王鲁湘:而且对于中国哲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中国五行哲学中间,有一个叫做金生水,金克木,但是金生水,我们过去一直不理解金为什么生水大概就是从这个工艺来的。

李延祥:咱们是五行说,西方西腊就四行说,它就缺这个金,所以中国古代工匠就是说思想顽固也好,传统也好,老是认为所有的金属都该化成水,然后倒在陶范里一浇就成型,所以我们的铸造手段是为主的,一直到汉代以后才有一些锻造的东西出来。

五、现场提问

王鲁湘:好,我们下面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有问题要提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李老师您好,您刚才提到中原文明的冶金论,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这个礼制,青铜器作为礼器,在商周时期成为礼器的主流之前,陶器就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陶器和玉器成为中原的礼器,那么这个礼器这种文化的形成其实是很早的,如果把它放在商周来看,冶金的确是推动它这个文明进一步发展,但是能不能说明它成为这个礼器上升到文明这种层次的一个因素呢?

李延祥:这样理解,如果没有这个青铜器,这套礼制可能还存在,还在中原地区流行,还用陶器来做,但是中原地区可能和其他地区一样,比方说和山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辽西地区并行的,它这套礼制不被人家所承认、不被人家所崇拜,甚至不被人家所接受,现在是它把它青铜化了,而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震撼力才导致周边民族、周边地区接受它这个东西,从物的吸引方式上渐渐的在周边得到了认可、得到了崇拜,甚至它骨子里认为什么时候我要是有能耐了我也得到中原去。历史上各个民族进中原干嘛?要在中原做皇帝、要在中原接受中原的体制,甚至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习俗都主动的不要了,还得学中原那一套。所以我的解释为什么中原成为中心,中国文明不是随便说的哪个文明,在这一点上,这个青铜,这个生产体系和它的产品分配整整这一套是起了大作用,所以一个学说也好、一个观点也好,最好说出几句话突出你这个东西,所以我就说了,我认为文明起源在中国的冶金论,当然会的片面性,比方说文明是有各别要素,那精神要素老早老早就传下来了,农业方面的要素老早老早就传下来了,但是如果没有冶金这套东西出来,那些东西还在往下传,但是它上升不到文明,更成不了现今中国的,甚至东亚的一个大中心,我是从这个角度说三个字,说冶金论,因为这样容易传播我的思想、容易传播我的学说。对不对咱们可以讨论,甚至可以批判,都欢迎。

王鲁湘:非常感谢李教授精彩的演讲,青铜冶炼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伟大的青铜时代,历经了夏商周,持续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古代中国迈开了世界文明史上领先的步伐,青铜文明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好让我们再次感谢李延祥教授的精彩演讲,也感谢今天在座的北京科技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下周同一时间,我们《世纪大讲堂》我们再见!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一、二里头考古发现

1、二里头文化:中原地区的考古发掘引人注目,时间上和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

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2、考古发掘

(1)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2)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质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

(3)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

3、意义: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二、二重证据法

1、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2、实践:文献《礼记·礼运》与考古发掘成果——二里头遗址相互印证展现夏朝国家的产生

三、青铜时代

1、司母戊鼎:商朝青铜器的代表

2、商朝青铜器的特征: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表明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

趋成熟,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3、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真实记载了

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四、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1、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2、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五、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

1、主要内容

(1)经济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

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

(2)政治变革:由列国纷争到各国进行内政改革以富国强兵,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

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3)文化变革:百家争鸣,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2、影响: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趋势

六、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

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大国兼并政治催生的“天下定于一”局面,以及列国纵横捭阖的纷争,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

2、诸子百家

(1)儒家

①孔子,创始人。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

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

②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③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2)法家:韩非、李斯,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3)道家:老子,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

代,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和对财富权力的追逐,具有对事物恒变、矛盾对立的转化的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3、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4、影响: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

术奇葩

七、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2、内容: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

3.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2)建造驰道和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3)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

(4)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5)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八、秦短命而亡的原因

1、滥用民力

2、赋税繁重,横征暴敛

3、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

4、一味重功利、恃酷法,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5、统治者集团内部斗争

九、汉承秦制

1、汉承秦制:汉朝建立后,汉统治者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

郡县制)。但是,刘邦借鉴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

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十、文景之治的内容

1、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下诏减免田租

2、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严刑苛法

3、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十一、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的主要措施

1、实行内外朝制: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

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2、创设刺使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手段: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建太学,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

配有经师授学

2、实质:儒表法里

3、影响

(1)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2)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3)为儒学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十三、“柔道”政策和作用

1、政策

(1)政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2)经济:建立自给自足的大庄园,驱使大量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3)军事:拥有“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

(4)文化:具有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把持地方舆论

2、作用

(1)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全国呈现较为繁荣安定的景象,后人誉为“光武中兴”

(2)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原先的社会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十四、三国鼎立

1、北方人口南移,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2、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

(1)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

(2)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

(3)开发少数民族聚集的南中八郡

3、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

(1)自然条件优越,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瓷器烧造等都有明显发展

(2)滨海枕江、河网密布的地理环境使造船技术日益进步

十五、孝文帝改革

1、背景: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频繁的接触和交

流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2、内容

(1)政治

①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

②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

③全面推行汉化,迁都洛阳

4改定官制和律令 ○

(2)经济:推行“均田制”,将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文化: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4)风俗习惯:改语言、服饰、姓氏,促进通婚

3、影响: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十六、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1、三省六部制

(1)创始:初创于隋文帝时,唐朝时继承和发展

(2)内容

①中书省草诏

②门下省审核

③尚书省执行

(3)影响:是皇权逐渐加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

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2、政事堂

1、设立: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

2、作用: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的形式颁布执行

十七、科举制

1、内容: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

2、作用

(1)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

生了深远影响

(2)通过科举制,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3)地方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十八、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

2、广招贤才,知人善用

3、居安思危,时时以长治久安为念;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既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代表:将文成公主嫁给土蕃君主松赞干布)

第四篇: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 课程考试满分

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 课程考试满分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发表于哪一年?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2.小说《红高粱》是下列哪位的代表作品?

A.莫言 B.余华 C.刘震云 D.阎连科

3.莫言是在哪一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A.2009年 B.2010年 C.2011年 D.2012年

4.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时,瑞典文学院揭晓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获得。

A.莫言 B.余华 C.刘震云 D.阎连科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在宣布莫言获奖时说:“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因为他融合了()和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A.民间传说 B.历史 C.军事 D.本土

2.近十年来,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以()为支撑的“四足鼎立”的局面。

A.传统纯文学 B.青春文学 C.网络文学 D.类型文学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张颐武教授指出,现在华语文学已经变成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正确 错误

2.张颐武教授指出,随着网络化的兴起,1999年以后,开始出现一个新事物——网络文学。

正确 错误

3.张颐武教授指出,作家与时代的关系应该是既远又近,远是保持距离,能够反思;近是贴近生活,了解时代趋势。

正确 错误

4.张颐武教授指出,近些年中国文学从只有一个纯文学领域发展到了 “四足鼎立”的文学形态。

正确 错误

第五篇:《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上) 课程的考试-满分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上)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1.梅敬忠教授认为四大名著中,哪一部是智书?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2.中国古代最早一部长篇小说是下列哪项?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二、多选(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1.刘再复在《双典批判》中指出,四大名著中的哪两部书是中国人的“地狱之门”?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三、判断(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1.梅敬忠教授指出,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统治阶级思想向来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正确 错误

2.梅敬忠教授指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最完整,也是最流行的《三国演义》文本是清朝初年由毛宗岗父子的版本,其对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重新加以修订,改变原来本子中很多松散拖沓之处,让全书更加紧促畅达,篇幅也增加到了上百万字。

正确 错误

下载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  课程考试满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铜与中国古代文明 课程考试满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

    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期 一、 政治上 总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明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采用八股取......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几个问题

    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 新出土的先秦文献资料的价值与局限 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在资料上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文化资料,即通过考古发掘......

    2016中国古建筑欣赏课程考试答案版满分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期末考试(20) 姓名:xxx 班级:1班 成绩: 100.0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林中木屋的结构多是。(1.0分) C、井干式 我的答案:C 2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

    学习与工作,学习与生活 课程的考试-满分

    学习与工作,学习与生活 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 课程的考试-满分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 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合集5篇)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 ——在菏泽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潘建荣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会长) 众所周知,菏泽市在今日之山东,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然而,在二千......

    中国国际环境与国际安全 课程的考试 93分

    中国国际环境与国际安全课程的考试 93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

    《基督教与中国》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一、选题: 从本课程内容中选择自己感兴趣、有积累的题目,或是每讲后的思考题,题目自拟,但必须与本课程紧密联系,具有学术性及思考性。以下给出参考选题: 1. 礼仪之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