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就是“文化决定论”。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承担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符合现代精神的文化价值观对现代经济发展起着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国外关于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评价在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世界而与现代精神不符的、传统保守的文化价值观对经济的发展则起着负面的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对其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在今天,一种文化是否适应现代工业化社会,关键是看其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因为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创新精神和观念对现代经济的主体即企业家的形成具有长久的基础性的影响。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分析经济增长的因素时指出,经济增长依赖于人们对工作、财富、节俭、生育子女、创造性、陌生人和冒险等等的态度
传统文化的塑造定形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因素等。例如,一个靠近海洋的地区,人们由于经常下海,要和海浪、台风做生死搏斗,因而往往容易形成冒险精神和开放意识。而深居内陆山区的人们,对外交往困难,再加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不需要走出家乡,因而缺乏对外交流,长此以往,必将形成保守观念和封闭性格。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区域传统文化形成不同的类型,有的是具有丰富的创新意识的,有的是比较保守的,缺乏创新精神的。由此可见,创新精神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地区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因素决定的。
从本质上说,传统文化所凝集的创新精神和开放观念是企业家精神形成的源泉,虽然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还受其他因素如国家政策及其经济环境的影响,但其作用均不能和传统文化的作用相提并论。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迅速生成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而西部企业家却非常稀缺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以传统文化为源泉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技术等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素,都不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在因素或不可或缺的手段,它们只能在完善的经济制度中才能发挥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二篇: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治安的重要作用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治安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社会治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治安问题不断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各种议论沸沸扬扬,种种看法也不尽相同。一种观点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社会治安形势是建国以来最差的,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怀疑和悲观情绪。另一种看法则盲目乐观、缺乏思考,只看到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和国家的发展,只看到社会治安形势中有利的一面,面对当前社会治安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则认识不足,沾沾自喜,满足于一得之功。这两种观点在认识论上都有偏颇之处,也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社会治安是一种活动,它就必然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因此,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治安状况的好与坏,并不是衡量该时期国家治安职能高与低的全部依据。治安形势的恶化与好转,归根结底取决于一定社会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发展状况。”
众所周知,文化因素从深层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塑造”、“模式”作用。因此,对治安现象的形成发展也起着长远的、潜在的制约作用。我们可以透过“治安秩序”和“治安问题”这两方面的状态,看出我国民族精神的状态。反过来,治安现象中的积极方面,可能使人们的心理产生一种“文明”、“安全”的社会效应,对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治安现象中的消极作用可以同文化因素中的消极东西互为因果,造成更为重要的后果。例如,封建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以及不良的教育因素,是社会治安问题的重要诱因之一,对社会治安问题的出现、增多,起着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而某些社会治安问题,又成了这些消极文化因素蔓延的“模式”。治安现象,不管是积极方面的还是消极方面的,最终都是通过人的行为来表现的,研究治安现象,绝对不能忽视文化因素对人“塑造模式”的作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政治文明、社会进步的支撑和保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我国五千多年的社会发展历史,就是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政治不断走向文明的历史。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政治文明离不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文化手段,是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增强其对各种腐朽思想和违法犯罪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治安管理工作中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努力使先进文化极大的指导和促进良好社会治安秩序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篇:充分认识旅游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郴州市旅游外事侨务局高爱国
旅游业是关联度高、辐射面广、产业链长、牵动性强、综合效益明显的“无烟工业”、“创汇产业”。旅游业通过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种服务,不仅为物质生产部门的简单杂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实现途径和方式,而且也是社会总产品实现的重要环节,促进社会产品和社会劳动进行合理分配,并不断创造着新价值。近十年来,我市充分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日益雄厚,市场机制日臻完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为推动郴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了湖南旅游经济发展重要的“三极”地之一,被誉为湖南乃至华南地区旅游的一匹“黑马”。
最近,中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这是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旅游业发展新的定位,是对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定位的继承和提高,指出了未来我国旅游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十一五”时期,是郴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产业,对于 1
促进郴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吸引大量外地消费资金,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动交通运输、城建园林、文化文物、商业金融、对外贸易、轻工纺织、邮电通讯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据测算,旅游业直接收入1美元,相关行业可以增收4.3美元。2005年,全市接待各类游客63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2亿元,相当于全市GDP总量的8.6%,我们要抓住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功能,让旅游产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优化全市产业结构。
二、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服务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为旅游业本身就是包含多种服务内容的产业,并且许多服务项目不是用现代技术手段就能取代人力的,因而旅游业所需的就业人数相对于其它产业要高得多。再加上旅游业的带动力较强,除了自身迅速发展外,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相关产业的就业,从而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旅游行业每增加一个直接从业人员,全社会的就业机会就会增加5个。目前,我市旅游
业直接从业人员约有1.8万人,按此计算,旅游业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就业人数可达到9万人。可以预期,郴州加快发展旅游业,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按照美国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旅游则是满足人们文化消费和精神需求的很好载体和实现途径。据有关研究表明,当人均国民生产达到300美元时,人们即产生旅游需求;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即产生邻国旅游需求;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人们即产生远距离的国际旅游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了仅次于食品、住房的第三大消费,成为人们崇尚和追求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可以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
四、大力发展旅游,有利于促进对外开放
旅游本身是一种开放行为,对积聚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开放度,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业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旅游环境就是良好的开放环境。旅游业是高度开放的国际化产业,是我国率先与国际接轨的先行产业,外商可以通过旅
游这一窗口了解投资环境,考察投资趋向,确定投资方向。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将迎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大力发展旅游,不仅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直接扩大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的对外贸易,吸引游客和外商投资开发,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旅游业,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和氛围,提高整个城市的开放程度。近年来,我们在全市上下倡导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的新观念,使旅游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形成了以旅游促进开放、以开放带动旅游的良好局面。
五、大力发展旅游,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
旅游基于其产业特殊性质,在推动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克服和避免城市病方面,能够发挥其独有的一种优化功能。旅游的生命在于特色。凡是旅游发达的城市,无不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发展旅游的推动下,各地在城市建设中十分注重针对特点,营造特色,最大限度地体现旅游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提升城市品位,凸现城市特色。当前我市正在按照建设旅游大市的目标,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把城市建设与发展旅游业充分融合起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注重体现城市建设特别是标志性建筑的旅游观光功能,构筑旅游城市的风貌,营造“蓝天、碧水、绿色”的良好旅游环境,使郴州变得更美,更有特色,更具吸引力。
六、大力发展旅游,有利于建设新型农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新流向。旅游业作为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尤其是城郊乡村游(或农家乐),能够实现城市自愿支持农村发展,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能够较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业经济的附加值,体现“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环境治理的加强,进而形成建筑个性化、民俗地域化、文化特色化的村容村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引导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七、大力发展旅游,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旅游发展与文化关系密切,有旅游就必须有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此外,旅游者的流动,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及民族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各类型文化频繁交流的过程。大力发展旅游,一是能够促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振兴和光大。二是能够促使民族文化的个性更加突出。并通过各种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及语言的广泛交流,使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锤炼、保留及发扬,从而使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更加突出,增强了民族文化特色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三是能够促使各国人民具有了国际观念和开放意识,增强了人们对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加深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友谊,促进了国家之间科技、文化的交流等等,从而促进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郴州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国内外游客通过参观旅游景点、名胜古迹,可以了解、品味郴州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
八、大力发展旅游,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跨入21世纪的共同科学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包括旅游在内的一切产业都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使旅游业与旅游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习俗等方面保持和谐的关系。旅游业的科学的发展,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强化了社会公众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丰富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知识,提高了科学保护、科学开发的经济能力和认知能力,引发了全社会对发展方式的关注,促进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四篇:浅析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东西方文化的全方位交流,作为文化泉源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退化,以至于出现失传和断层的现象,相应的,我国美术教育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本文从美术教育视角来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体验,寻找如何与传统文化相吻的切入点,尽可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的和谐发展,同时起着对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美术教育 人文素质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群体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有利于该民族或该群体生存、繁盛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要求的结果,是集体和个人的创造力与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整个民族长期存在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文化盛行于尧舜时期,广大于春秋孔孟时代,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主的。人生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儒家重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道家重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而美育目的意义也是突出修炼完美的人格,以至于实现人生最高之理想。
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方向及价值
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基础美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就曾说过:“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通过美术教育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学生身心健康,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这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所在。
然而,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濒临断层的现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比较特殊的一门学科,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实施好中小学美术教育呢?这是当下亟需探讨的课题。面对问题,在展望未来的同时,更需要归顾传统。从老祖宗的智慧中寻找答案。所以,解决当前的美术教育问题,应该回归到民族文化的本源中来,建立一个与民族文化传承息息相关的可执行的基础美术教育模式。这种可增长性的、自觉性的行为一旦成形,则如源头活水,将会奔流不息地滋润青青田园。
(一)传统文化传承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相关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从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的观照下学习,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对于古老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使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并取其精华融入到教育过程始终,发挥其巨大作用。打个比方来说,儿子与母亲有着血缘关系,母亲的基因遗传至儿子。因此,了解母亲有助于了解儿子,反过来说,了解儿子也有助于了解母亲。传统文化与美术也是母与子的关系。美术是传统文化之子,则必然存在着传统文化的基因,那么通过对美术的了解也能了解孕育它的传统文化母体。
为了更好地通过美术了解传统文化,也为了更好地通过传统文化了解美术,可以让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传统文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和心灵,为修炼完美的人格与高尚道德情操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重视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与传统文化有关联的课程逐渐增多,将现在所缺失的传统知识揉合到美术教育中去,让艺术生活化,让文化与教育不再脱节,让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的加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所以,在缺少情感与关怀的信息时代,具备人文关怀特征的传统文化被慢慢记忆起来。学校美术教育在这一时刻肩负重任,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和对于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莫让“遗产”变“遗憾”。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二、让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小学美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面已论及美术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动。所以美术教育必定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探讨与实践。
(一)在欣赏课中渗入传统文化理念
就拿《中国传统色彩印象——中国红》的一节欣赏课举例吧。首先,以图片呈现事实:这些图片包括春节期间的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装饰物上的红色;敦煌壁画中的红色;油画《开国大典》中的红色;剪纸作品、婚庆服饰、影视作品、雕塑作品中的红色;刘翔运动服的红色……,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红色的确是中国人喜欢的颜色,是中国传统民俗中所常见的颜色。其次,教师点明了“红色是令人热血沸腾的颜色,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最喜欢的颜色,它象征着喜庆、热闹,代表着吉祥、如意,更是让每个炎黄子孙骄傲的颜色。” 这里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讲明红色的象征意义,比如在五行中是火的颜色,其二是教师对形象后面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发掘,揭示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吉祥如意的追求。接下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红色的运用的方法。如果教师将第二个环节取消,直接由举例进入到介绍传统文化对红色的运用,并继之于进行操作活动,那么这样一节课虽然有中国传统文化之题,却无中国传统文化之实了。
再如举例对齐白石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来说。这幅作品意味隽永,其中的灵感正如画中成群蝌蚪顺着清泉畅游而下,给学生以充分想象的余地。我们看到画上面没有青蛙,而观者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声音是耳闻的,绘画将如何表现呢?老师可以讲解创作的构思:“据说老人整整想了两夜,后来从诗句规定的“出山泉”三字得到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但是老人没有画蛙,而是在那四尺长的立轴上,画两山峡谷间泉水汩汩地流向远处来,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有欢快地游动着。”然后再解读画的内容,人们见到有鳃有尾巴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这仿佛是去寻找妈妈,有好像是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呼唤蝌蚪,它们在深情地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却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以此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蝌蚪和蛙的关系,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从而揭示了母子情深的生命真谛。这正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美学观点。通过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让中小学美术课渗入传统文化的理念得到升华。
(二)在技法课中渗入传统文化
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摹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
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不仅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种绘画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画艺术特征,在讲述其基本技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摹或写生实践。如在辅导某一作品临摹或某一实景写生时,教师可围绕作品外在形式的美、围绕其写生场景,结合直观演示向学生讲解中国画艺术特色及其技法特点。着重指出中国画十分重视对事物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塑造形象以线条为主,尤其重视用笔用墨;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并十分注意画面空白的运用;同时强调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从观察生活、学习中表现形式上都有它独特之处等要点。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特点有较深的认识,便于学生从艺术美学角度来加深理解、掌握和理解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及技能技巧。
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终极价值并非培养专业美术人才,而是在全民的基本素质培养方面注入艺术、文化的营养,无论今后从事任何职业,这些营养都会有益于他终身的发展。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担负起希望与未来的人才。而只有受过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才会萌生对民族的自信。在对美术教育的任务、宗旨、本质、目的及功能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是符合我们的美术教育宗旨及终极价值的,也是利于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同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教育理念等内容,都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必然影响和规范后代的生活及教育等活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无疑可以促进学生审美修养的提高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也促进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这便是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重要影响与作用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2]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
[3]陈瑞涛.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来看美术教育的发展,河北城乡建设学校报
[4]尹少谆.《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戚志容.丰华瞻:《丰子恺论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6]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8]王景浩.《 传统文化回归与现代基础美术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9]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 .
[10]马桂顺.《探讨后殖民地时期香港艺术教育中的文化认知》,2002.[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
第五篇: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作者:苗蕾 马俊英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84更新时间:2010-4-12文章录入:
admin ]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金融危机
论文摘要:当前,金融风暴愈演愈烈,虚拟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日渐严重,许多企业大遭其难。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有限、资本积累少、技术力量薄弱,应对危机的能力相对欠缺,因此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绝对是应对危机的良策之一。文章阐述了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了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机遇与困难,并就中小企业如何运用信息化策略应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探讨。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T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200万户,占全部企业数的99%,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7.7%,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8.7%,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在金融危机的凶猛席卷下,它们迎来了近几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1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产生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结果显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上半年全国约10分之1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2007年同比减少15%;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被解雇员工超过2000万人;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l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出企业信心的下降,2008年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分别比二季度和2007年同期回落11.0和19.2点。据统计,在2008年第三季度,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3.
3、117.5和112.0,比第二季度回落16.6点、7.8点和6.0点。2金融危机中倒下的中小企业的特点
2.1没有核心技术,缺乏竞争优势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及原材料消耗高,产品技术含量低,代加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利润率和资产评估价值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低下。一旦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锐减,便面临生死考验。
2.2没有专有营销渠道。资金流转不畅中小企业大多与产业链关系紧密,产品较单一,销售覆盖面窄。在金融危机中,产业链发生较大波动,造成企业库存积压,资金回笼缓慢,濒临困境在所难免。
2.3信息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目前国内的中小企业大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甚至空白阶段,成本控制、市场预警、网络营销、生产自动化、人员结构优化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3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及现状分析
3.1概念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降低成本和改善管理水平。
3.2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同首次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结果显示(CECA罔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数据),80%左右的中小企业具有互联网接人能力,其中有44.2%的企业将接入互联网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但是,只有24.5%的企业具有会计电算化应用,8.9%的企业具有生产过程自动化应用,9.9%的企业具有进销存管理系统应用,6.0%的企业具有供应链管理应用,5.6%的企业具有渠道管理/分销管理应用,86.2%的企业没有ERP,已经应用ERP的企业不足5%,只有9%if~企业开展
了电子商务。而在美国,企业已有近70%的业务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欧洲的企业也有近50%的业务行为在网上完成。在业务应用方面,我国与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3.3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机遇
过去20余年,台湾地区制造业飞速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其中重要的经验就是通过信息化来规范整个制造生产流程,从而实现对产品品质及成本的有效控制。这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是个良好的借鉴,中小企业最好的出路是“原地来改良”,早日利用信息化策略,以实现产业升级。多部委决策都把发展中小企业放在重要位置,尤其看好两大_二角地区经济,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地区发达的信息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已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发展信息经济正当时。首先,全球金融海啸为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了低成本的外部环境,也是中国信息经济迎头赶上的大好机会;其次,政府为促进内需保增长,投入的大量资金为企业的信息化创造了机会;第三,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运营商的作用也凸显出来,企业降本、产业升级压力的加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综合信息服务的需求。
4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4.1人才
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很难留住IT业的高级人才。而对于素质一般的IT人员来说,信息化带来的严格管理制度会让他们无所适从。中小企业亟需建立一支具备运删现代信息技术本领与能力的骨干队伍。
4.2管理思想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往往直接来源于企业管理者管理思想的变化。一个企业最初强调的是资金管理、销售与市场,接下来是质量和成本的管理,进入平稳阶段开始关注客户份额或者客户满意度。而这一系列管理思想的变化将直接导致诸如财务与业务系统、ERP系统、成本或者项目管理系统、CRM系统等等系统的部署,因此,一个企业管理者管理思想的变化就是信息化的指挥棒。中小企业的经营往往在成长初期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个人魅力,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会越来越不适应。管理思想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4.3标准化建设
进入到工业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快速发展阶段后,更多的标准化要求让粗放惯了的中小企业开始关注现场、看板、服务水平等各方面的管理,相对应的信息系统或者技术也就成为强有力的辅助手段,自动化生产线监控、制造执行、服务水平监控等系统或者技术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标准化的艰难转变。
5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对金融危机
5.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模式
5.1.1市场型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网上展示企业形象、展示优质和特色产品及服务等企业的有形无形资产来吸引客户,争取巩固已有的市场并努力争取扩大市场份额。一些企业在已具有稳定的传统市场渠道和商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为保住客户不流失,进一步扩大新产品市场,依靠网络这一新的渠道为客户提供网上服务。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这种模式的显著代表。
5.1.2效率型模式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生产与经营效率,加强和生产管理,降低成本。同时,通过网络带来的廉价通讯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传输渠道,提高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效率。如生产自动化系统(包括CAD、CAM、CAPP、CIMS等)、企业内部结算系统、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
5.1_3服务型模式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服务信
息并为客户提供网上技术服务。建立了客户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应用。
5.1.4关系型模式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中小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依托,使之成为或维持在某一链条的某一节点,以此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关系、提高效率,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满意度,协助完成整个链条的信息化建设,如连锁店型企业网上供销存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
5.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议措施
5.2.1引入财务软件
财务软件在我国发展较早,现在大多完成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和运用“管理型”财务软件的阶段。所以在中小企业推广财务管理系统基本没有风险,它的应用将有助于企业对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5.2.2引入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中小企业必须优化供应链网络结构和供应链各级库存,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库存积压,以实现企业供应链的规范、优化、透明管理。通过渠道管理优化,可以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销售渠道,增强终端管控能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2.3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CRM的核心是客户的资源价值管理,通过对用户信息资源的整合来达到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快速周到的优质服务;通过对业务流程的优化设计,更有效地管理客户关系,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量化的指导,全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5.2.4引人企业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Ⅱ)
MRP11即交易自动生成方式,入账、过账均由计算机完成,保证资金流和物流的同步进行。信息流内涵的表现是物流及资金流的状态体现,对企业起着驱动和控制作用。通过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使资源达到合理化配置,提高利用率达、降低损耗率,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5.2.5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ERP
系统是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化的主要表现,资金流是传统性的经济活动,已经比较成熟和定(上接第43页)仅B类项次不合格数大于2hm,属较严重不合格。注:每台样机每个检验项目为一个项次。
②产品标识判定。当所检两台样机所有B类标识检验项目中有不多于2个项次不合格,判定产品标识检验合格,否则判定产品标识检验不合格。当产品存在2个以上B类项次不合格时,属于严重不合格。其中标牌内容、其他标识这两项检验项目,仅作为检查项目,不划分重要程度,不参与产品质量判定。
③产品检验结果综合判定。经检验,所检两台样机的实物质量判定和标识判定项全部合格时,综合判定检验结果合格;反之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当产品存在4个及以上A类项次不合格,或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定子绕组击穿或电机烧毁,属于严重不合格;当产品存在4个以下A类项次不合格或仅B类项次不合格数大于2个时,属于较严重不合格。
④产品检验结果综合判定异议处理复检。对判定不型。引入ERP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还可在各类型企业中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企业在这方面的竞争会不断加剧和复杂化。
5.2.6引入办公自动化系统(OA)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在于增进信息交流。企业利用计算机和企业局域网实现办公自动化,达到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共享的目的。OA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5.2.7建立企业网站,逐步探索电子商务企业上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网站在现代及未来的资讯社会将成为不可缺少的企业识别标志之一。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在因特网迅
速普及的今天,不仅可以展示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而且更有助于加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息联系、沟通及互动交流,还可以为企业争取一些意外的客户,拓展营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