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 知识点提要

时间:2019-05-14 01:4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学三十年 知识点提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学三十年 知识点提要》。

第一篇:现代文学三十年 知识点提要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1.晚晴文学革命运动 2.《新青年》杂志

3.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5.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6.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 7.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 8.林蔡之争

9.《学衡》派(13名词解释)10.《甲寅》派 11.易卜生主义

12.“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 13.文学研究会(12名词解释)14.创造社

15.语丝社(11名词解释:语丝派或语丝体)16.浅草—沉钟社

17.新月社(06名词解释:新月诗派)18.湖畔诗社 19.进化论

20.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21.周作人《人的文学》 第二章 鲁迅

1.鲁迅生平概略

2.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呐喊》《彷徨》 《阿Q正传》 《野草》《朝花夕拾》 第三章 小说 1.小说界革命 2.林译小说 3.问题小说

4.叶圣陶《隔膜》《火灾》 5.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 6.自叙传

7.庐隐的感伤小说

8.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 9.废名《竹林的故事》

第四章 通俗小说(常识性记忆)1.鸳鸯蝴蝶派(15名词解释)2.《礼拜六》杂志

3.徐枕亚的言情小说《玉梨魂》 4.李涵秋的社会小说《广陵潮》 5.张恨水的《春明外史》

6.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 7.程小青的侦探小说“霍桑系列” 第五章 郭沫若

1.《女神》的产生和影响(15名词解释)2.泛神论 3.自由体诗 4.《瓶》

5.《三个叛逆的女性》

6.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 7.“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原则 第六章 新诗 1.诗界革命

2.胡适《论新诗》 3.胡适《尝试集》 4.初期白话诗 5.自由诗

6.北大歌谣研究会 7.湖畔诗人

8.小诗体(07名词解释:小诗派)9.前期新月派 10.纯诗

11.早期象征诗派 第七章 散文

1.《新青年》随感录 2.美文

3.言志派散文 4.废名气 5.冰心体

6.《缘缘堂随笔》 7.英国Essay的影响

8.《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

9.语丝文体(11名词解释:语丝派或语丝体)10.现代评论派 11.《西滢闲话》 第八章 戏剧 1.春柳社 2.文明戏 3.天知派新剧 4.旧剧评议 5.国剧运动 6.民众戏剧社 7.上海戏剧协社 8.爱美剧 9.小剧场运动 10.第四堵墙

11.胡适《终身大事》 12.洪深《赵阎王》 13.南国社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二)1.“革命文学”的倡导 2.普罗文学

3.民族主义文艺运动(13名词解释:民族主义文学)4.后期创造社 5.太阳社

6.左联

7.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8.左联的代表性刊物 9.文艺大众化运动 10.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11.拉普

12.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 1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人 14.刘西渭《咀华集》 第十章 茅盾

1.社会剖析小说 2.《蚀》三部曲

(简答:13分析茅盾早期创作(如《蚀》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3.两类形象系列 4.农村三部曲 5.作家论 第十一章 老舍

1.老舍的早期小说 2.《离婚》 3.《四世同堂》 4.京味小说

(简答:11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第十二章 巴金

1.《爱情三部曲》(14名词解释)2.《激流三部曲》

3.《家》为代表的“清纯型”创作 4.“平民史诗”(简答:08以《憩园》为例,分析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第十三章 沈从文

1.沈从文表现“湘西世界”与讽刺“都市病”的代表性作品

2.《湘行散记》等有代表性的散文 第十四章 小说

1.华汉《地泉》三部曲及重版序 2.革命的浪漫蒂克 3.“革命+恋爱”小说 4.“左联”青年作家小说 5.东北作家群 6.大河小说 7.京派 8.海派

5.新感觉派(08名词解释)

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常识性记忆)1.张恨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 2.现代章回小说 3.社会言情小说

4.刘云若《红杏出墙记》 5.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 6.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 7.30年代小说雅俗互动的态势 第十六章 新诗 1.中国诗歌会 2.诗的“歌谣化”

3.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 4.后期新月派 5.《现代》杂志

6.十四行诗(一译“商籁体”)7.《汉园集》诗人 8.林庚的格律诗试验 第十七章 鲁迅

1.鲁迅十六部杂文集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第十八章 散文

1.《论语》与《人世间》 2.《宇宙风》三期刊 3.30年代小品热

4.《太阳》与《芒种》杂志

5.30年代“鲁迅风”杂文及其主要作家6.《汉园集》 7.开明书店

8.夏衍《包身工》 9.邹韬奋《萍踪寄语》 第十九章 曹禺

1.曹禺的创作历程

2.曹禺剧作的文学史(戏剧史)地位 第二十章 戏剧 1.南国社

2.上海艺术剧社

3.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4.红色戏剧

5.《放下你的鞭子》 6.白薇《打出幽灵塔》 7.洪深《农村三部曲》

8.熊佛西的“农村戏剧实验” 9.夏衍《赛金花》

10.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 11.袁牧之《一个女人和一条狗》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1.赵树理方向 2.评书体现代小说 3.山药蛋派 第二十三章 小说

1.“前线主义”小说

2.《华威先生》及其所引发的讨论 3.沙汀“三记” 4.七月派小说

5.新洋场小说(新鸳蝶体)6.南玲北梅

7.后浪漫主义小说 8.白洋淀派 9.山药蛋派 10.新章回体

第二十四章 通俗小说(常识性记忆)1.新鸳鸯蝴蝶派(或“新洋场小说”)2.《万象》月刊 3.秦瘦鸥《秋海棠》

4.予且的“都市百态”小说 5.北派武侠的崛起

6.解放区的“新英雄传奇” 7.40年代小说雅俗相通的趋向 第二十五章 艾青

1.艾青提倡的诗歌“散文美”的基本主张 2.艾青《诗论》 第二十六章 新诗 1.抗战朗诵诗运动

2.“时代鼓手”诗人田间 3.七月诗派 4.政治抒情诗 5.马凡陀山歌 6.西南联大诗人群

7.40年代的诸家“诗论” 8.中国新诗派(九叶派)9.新诗戏剧化

10.解放区“诗的歌谣化” 11.《王贵与李香香》 12.《漳河水》 第二十七章 散文

1.《野草》杂文作者群

2.上海“孤岛”杂文创作风气

(简答:14谈谈对现代文学史上孤岛文学的认识。)第二十八章 戏剧 1.新秧歌剧 2.新歌剧 3.广场戏剧

4.西南戏剧展览会

5.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潮 6.40年代讽刺喜剧创作潮 7.世态喜剧

8.有关《芳草天涯》的讨论

第二十九章 台湾文学(知识性了解)1.台湾文学的发端与草创 2.30年代前期创作的繁荣 3.日据时期的创作

4.台湾文学的乡土气息与思恋家国反抗压迫的文学母题

5.代表作家:赖和、杨逵、吴浊流、吕赫若、龙瑛宗

代表作及其创作风格

◆名词解释 15《女神》;鸳鸯蝴蝶派 14《爱情三部曲》(巴金);三家村杂文 13学衡派;民族主义文学 12文学研究会;归来的诗人 11语丝派或语丝体;新历史小说 10《囚绿记》;“文化散文” 09《财主底女儿们》;辛笛 08新感觉派;《负暄琐话》 07“小诗派”; 《白鹿原》 06新月诗派;新写实小说 ◆简答

15简述《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14谈谈对现代文学史上孤岛文学的认识。

13分析茅盾早期创作(如《蚀》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12孙犁小说的艺术特征

11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10历史剧《屈原》(郭沫若)的艺术特征。

09为什么说《梅雨之夕》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 08以《憩园》为例,分析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07结合具体作品,简要分析80年代寻根小说家的艺术追求。

06结合具体作品,谈1990年代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论述

15魔幻现实主义,丑怪美学、残酷叙事,成为莫言小说评论中常出现的议题,结合莫言作品谈谈你的理解。14论述《雷雨》的艺术成就。13以龙须沟和茶馆为例,论述老舍十七年文学的特点及得失

12结合当代女作家的创作,谈当代女性文学在历史叙述中独特性(当代女性意识在历史题材领域的体现)。11以马原、余华等作家的创作为例,评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的主要特征及文学得失。10结合《小鲍庄》、《棋王》、《爸爸爸》等小说分析“寻根小说”的基本特征。09以陈染、林白的作品为例,分析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写作的特点。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 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 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3. 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4. 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5. 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

第二章 鲁迅

(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 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 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 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 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 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 小说

(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 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 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 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 郭沫若

《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1. 试论郭沫若《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2. 简评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说明郭沫若如何代表“五四”时代的精神特征。

3. 就郭沫若的《天狗》(或《凤凰涅槃》)写一篇赏析短文。4. 简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新诗

(一)诗界革命、胡适《论新诗》、《尝试集》、初期白话诗、自由诗、北大歌谣研究会、湖畔诗人、小诗体、前期新月派、纯诗、早期象征诗派。

1. 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等人的自由诗、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的“点”,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2. 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3. 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4. 评析李金发的《弃妇》,并由此论述早期象征主义诗派的艺术追求,及其在欣赏艺术发展中的价值。

第七章 散文

(一)《新青年》随感录、美文、言志派散文、废名气、冰心体、《缘缘堂随笔》、英国Essay的影响、《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语丝文体、现代评论流、《西滢闲话》。

1. 鲁迅在30年代曾这样说过:“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试借用鲁迅的评价,并结合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说明“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2. 试评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3. 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作方面比较评析冰心与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异同。

第八章 戏剧

(一)春柳社、文明戏、天知派新剧、旧剧评议、国剧运动、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爱美剧、小剧场运动、第四堵墙、胡适《终身大事》、洪深《赵阎王》、南国社。1. 简评田汉早期戏剧的基本主题与艺术特色。2. 简评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二)“革命文学”的倡导、普罗文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左联、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代表性刊物、文艺大众化运动、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拉普、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入、刘西渭的《咀华集》。1. 简述30年代初鲁迅与新月派的论战。

2. 简评“京派”(可以朱光潜、沈从文等为中心)的文学观。3. 应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4. 联系创作,概述30年代左翼、京派与海派三大文学派别(潮流)之间对峙与互相渗透的状况。

第十章 茅盾

社会剖析小说、《蚀》三部曲、两类形象系列、农村三部曲、作家论。1. 为什么说茅盾的“生活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

2. 茅盾曾自评其《子夜》说,“吴荪莆的悲剧中是带有某些悲壮性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评说?结合对作品的分析,阐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3. 试从题材、人物塑造、结构和心理描写等方面,评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第十一章 老舍

老舍的早期小说、《离婚》、《四世同堂》、京味小说。

1. 试分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并阐说其创作的文化批判视野。2. 试评《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3. 分析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十二章 巴金

《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家》为代表的“青春型”创作、“平民史诗”。1. 简评巴金小说《家》中的觉新与觉慧两位人物形象。2. 简析《寒夜》中的曾树生的性格内涵。

3. 结合具体作品,比较分析巴金前期与后期创作风格的异同。

第十三章 沈从文

沈从文表现“湘西市街”与讽刺“都市病”代表性作品、《湘行散记》等有代表性的散文。1. 试评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2. 结合具体作品,比较评析沈从文写湘西与写都市这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第十四章 小说

(二)华汉《地泉》三部曲及重版序、革命的浪漫蒂克、“革命+恋爱”小说、“左联”青年作家小说、东北作家群、大河小说、京派、海派、新感觉派。1. 简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的矛盾性与时代色彩。2. 比较分析沙汀与张天翼的讽刺艺术。3. 评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4. 为什么说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 5. 比较评析沈从文、卢焚与废名各自笔下的乡土田园世界。6. 略评李劼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的形象。

第十六章 新诗

(二)3 中国诗歌会、诗的“歌谣化”、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后期新月派、《现代》杂志、十四行诗(一译“商籁体”)、《寒园集》诗人、林庚的格律诗试验。1. 简评30年代两大派别的诗歌竟存局面。2. 比较评析前后期新月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倾向。

3. 结合具体的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艺风范的衍变。4. 简析卞之琳的《距离的组织》。

第十七章 鲁迅

(二)鲁迅十六部杂文集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 鲁迅杂文(连同鲁迅)历来多遭受否定以致辱骂,从当年的“刀笔吏”(“现代评论派的君子”语)、“睚眦必报”(“创作上的才子”语)、“不满于现状的批评家”(“新月派的绅士”语)到如今的“鲁迅好骂人”之类,从未停息。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结合对鲁迅杂文批判性、异质性的评析,说明你的看法。

2. 试评析鲁迅杂文“贬锢弊常取类型”的特征。

3. 试评鲁迅杂文《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

第十八章 散文

(二)《论语》与《人间世》、《宇宙风》三期刊、30年代小品热、《太白》与《没芒种》杂志、30年代“鲁迅风”杂文及其主要作家、《汉园集》、开明书店、夏衍《包身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

1. 试评林语堂的散文观。

2. 评何其芳的《画梦录》的艺术特色,并说明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3. 写一篇鉴赏郁达夫《故都的秋》(或《钓台的春昼》)的短文。

第十九章 曹禺

曹禺的创作历程、曹禺剧作的文学史(戏剧史)地位。

1. 在《雷雨》序中,曹禺声明他创作此剧时,“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与社会”;然而他同时又说,“《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你如何理解这两种创作心态(或指向)及其在剧中的体现。

2. 《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3. 比较评析繁漪与陈白露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内涵。4. 比较《雷雨》、《日出》与《北京人》的戏剧结构艺术。5. 评曾文清与愫芳两位人物,并阐述《北京人》的主题意蕴。

第二十章 戏剧

(二)南国社、上海艺术剧社、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红色戏剧、《放下你的鞭子》、白薇《打出幽灵塔》、洪深《农村三部曲》、熊佛西的“农村戏剧实验”、夏衍的《赛金花》、李健吾的《这 4 不过是春天》、袁牧之的《一个女人和一条狗》。1. 简述30年代话剧运动的概况。

2. 试评夏衍《上海屋檐下》的思想艺术特色。3. 简评田汉从20年代到30年代创作的“转向”。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三)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民族形式”论争、对王实味的批判、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主观战斗精神说、战国策派。1.简评解放区文学这一文学史现象。

2.为什么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重要成果?如何评价“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3.试评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说。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赵树理方向、评书体现代小说、山药蛋派。

1. 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2. 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3. 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与形式的创新,并重定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作了扬弃与改造。

第二十三章 小说

(三)“前线主义”小说、《华威先生》及其所引发的讨论、沙汀的“三记”、七月派小说、新洋场销书(新鸳蝶体)、南玲北梅、后浪漫主义小说、白洋淀派、山药蛋派、新章回体。1.概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2.评路翎的小说(可以《饥饿底郭素娥》)或其他作品为析例)的思想艺术特色与得失,并说明其与胡风文学理论的关联。

3.评张爱玲小说在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方面的现代性特征,并分析其既通俗又先锋的艺术创新。

4.试结合作品的分析,阐解钱钟书《围城》的多层意蕴。5.评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

6.比较评析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暴风骤雨》这两部土改题材小说思想艺术的成绩与不足。

第二十五章 艾青

艾青提倡的诗歌“散文美”的基本主张、艾青的《诗论》。1.试评论艾青诗歌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2.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评析艾青有关诗的“散文美”的主张及其对自由体诗的形式创新。

3.以新诗发展大的流向做考察的背景,说明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变迁中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任务。

第二十六章 新诗

(三)抗战朗诵诗运动、“时代鼓手”诗人田间、七月诗派、政治抒情诗、马凡陀山歌、西南联大诗人群、40年代的诸家“诗论”、中国新诗派(九叶派)、新诗戏剧化、解放区“诗的歌谣化”、《王桂与李香香》、《漳河水》

1.诗评家唐提曾将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并列为40年代“诗的新生代”的两个浪峰,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具体说明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

2.以《诗八首》(或其他诗作)为例,评析穆旦诗歌“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这种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以及所谓的“非诗意”词句写诗的特点。

3.概述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不同阶段“新诗歌谣化”的尝试,并重点评析40年代解放区歌谣体叙事诗的总体特征和艺术得失。

第二十七章 散文

(三)《野草》杂文作者群、上海“孤岛”杂文创作风气。1.简述40年代散文各式文体创作的概况。2.试评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艺术特色。3.试评张爱玲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

第二十八章 戏剧

(三)新秧歌剧、新歌剧、广场戏剧、西南戏剧展览会、抗战时期历史剧作创作潮、40年代讽刺戏剧创作潮、世态喜剧、有关《芳草天涯》的讨论。1.概述新文学第三个十年戏剧文学创作的热点与主要趋向。2.简评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3.为什么说《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艺术的丰碑。

(注:第四、十五、二十四、二十九章略)

第三篇: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精华版

一鲁迅 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 《热风》 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坟》 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 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南腔北调集》 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 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二心集》 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

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 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书信集《两地书》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上篇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

1、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 华家的精神愚昧。《故乡》 闰土的心灵麻木。《祝福》 祥林嫂的恐惧。《明天》 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在酒楼上》 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孤独者》 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伤逝》 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二)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1、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

《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

○2离去—归来—再离去

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 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祝福》 注定要离开的漂泊者,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在酒楼上》 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2、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 打破传统小说结构及叙事方式,两重叙述角度及反讽的结构。

《孔乙己》 三层结构上外在的喜剧性和内在的悲剧性:孔乙己与酒客之“被看/看”;小

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Q正传》 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伤逝》 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在酒楼上》《孤独者》 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

3、继承、突破与创新

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借鉴西方,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起死》)

二、说不尽的阿Q:阿Q接受史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一)《朝花夕拾》

1、“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

对“爱”与“死”的追记与思考。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慈爱柔和中蕴藏着深沉的悲怆。《阿长和〈山海经〉》《从„„》《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父亲的病》

亦有杂文笔法渗透所表现的批判和嘲讽。《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

2、“漫笔式”写法

任心闲谈。题材漫无边际,行文结构随意性,语言“原生味”。《狗·猫·鼠》(二)《野草》

1、“独语体”

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逼视灵魂深处并进行哲理思考。

2、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1生存困境与选择 《死火》《影的告别》《过客》

○2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 《这样的战士》《复仇》其

一、其二《求乞者》 ○3自我命运与形象 《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雪》《秋夜》《腊叶》

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

充满奇峻的变异,华丽而艰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1、“起死”:古今杂糅的新阐释。

《补天》 女娲创世时的精神苦闷,破坏与创造共生的无奈。

《奔月》 英雄的平庸化,冷落背弃和倦怠寂寞。对先驱者命运的思考。《理水》 古今一炉的“油滑”。《采薇》 “先王之道”的本相。

《出关》 老子哲学的本质。《起死》 神圣哲学的戏谑化。杂文的眼光、手法、语言。

2、庄严与荒诞:互补与消解。苦涩的幽默,洒脱后的悲凉。

《补天》 女娲的伟大和后人的荒诞。《铸剑》 万民观瞻的狂欢消解复仇的神圣。《理水》 夏禹凯旋成为无聊的谈资,上层世界与平民世界的对立以合一为结局。《非攻》 墨子止楚伐宋后一系列的倒霉遭遇。二散文 第一个十年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918.4《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

1、杂文的盛行

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

2、《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

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

李大钊 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结合。《青春》《新纪元》

陈独秀 充满战斗意气,激烈畅达。《偶像破坏论》《反抗舆论底勇气》 钱玄同 批评儒家思想,痛快淋漓的文字。《随感录四十四、四十五》 刘半农 寓庄于谐,更有艺术性。《奉答王敬轩先生》《作揖主义》 鲁 迅 《新青年》主将,《语丝》派坛主,散文诗鼻祖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周作人

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分出闲适、知识性的一脉。①“美文”和“言志” 引入“美文”的概念。

提倡抒发个人性情的“言志”小品文。②闲谈体

借鉴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形成自然隽永、平和冲淡的风格。《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

涩味和简单味,选材平凡而别有情趣,也有“中年心态”的落寞颓废。③“文抄公体” 30、40年代

常兼两种文体之美,古雅遒劲。《游山日记》《关于傅青主》《无生老母的信息》

2、其他作家 ①俞平伯

《杂拌儿》《燕知草》 《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朦胧空灵的意境,远离现实的玄理和感伤。以旧格调自享。②钟敬文

《荔枝小品》平远清隽的美学追求。《荔枝》《茶》《黄叶小谈》 咏物小品。《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 情思清朗。③冯文炳

专写农村乡镇的宁静生活和对小人物的同情。

初以冲淡为衣,小说和散文融合,注重意境。后追求朦胧,陷入“废名气”。

二、冰心、朱自清和文研会作家散文

1、冰心

“小诗”味散文,青年的共鸣和模仿。①空灵清丽的风致

行云流水的文字,倾诉真情的温柔和忧愁,“爱的哲学”。《往事

(一)·七》 雨中荷花和母爱主题。

《山中杂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山与海的对比。②文体的自觉追求

“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往事》其二

(八)文言的典雅凝练加适当“欧化”,婉转流动。

2、朱自清

娴熟使用白话文创作的典范。缜密婉转中温柔敦厚的气质。匠气。《背影》《荷塘月色》《儿女》 执著地表现人生。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 写景抒情。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

3、其他作家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 赤子之心,佛理的渗入,平易淡远和悲悯之色。梁遇春 《春醪集》《泪与笑》 英国随笔的影响。懒散的绅士风度,标新立异。

许地山 《空山灵雨》《落花生》 宗教气氛的渗入,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叶圣陶、郑振铎、茅盾 写实的“人生派”,“五卅”时的愤怒呼喊

瞿秋白 《饿乡纪程》《赤》 中国报告文学的先声。叶圣陶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炽热的反帝激愤,急雨般节奏。《藕与莼菜》 对故乡的情思,平淡从容。

郑振铎 《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 沉痛的感情和质朴的语言。《山中杂记》 真率、俊逸。

茅盾 《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

《宿莽》集 旅日散文,低沉格调。《叩门》《雾》《卖豆腐的哨子》 时代的苦闷和期望,回荡起伏的怅惘。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1、郁达夫

率真、坦诚的自剖式文字,“自叙传”特点。

倾诉自身遭遇,以恣肆的文字喷发激愤,带有时代病的感伤。《归航》 离日返国时的复杂心情,无所顾忌的文字。

《还乡》《还乡记》 对社会贫富不均的强烈不平,渗透着遁世思想。《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鼓动青年反叛,惊世骇俗的冲击力。《一个人在途上》 感人肺腑的至情。

2、郭沫若

《月蚀》《卖书》 个人贫困的遭际,向社会的悲愤呼叫。《路畔的蔷薇》 青春的欢悦与离乡的孤寂。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1、“语丝”派 ①“语丝文体” 文明批评社会批评,杂感。“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也有抒情小品的佳作。孙伏园《伏园游记》川岛《月夜》 ②林语堂

最热心提倡幽默小品的散文家之一。后创办《论语》而分化。《剪拂集》 讥刺的盔甲中每每包含幽默。

2、“现代评论”派 ①徐志摩

自由而华丽的散文文体,多冥想型小品。

《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 快如闪电的感兴,刹那灵感的流动。繁复华丽。②陈西滢

《西滢闲话》 贵族化立场,但行文流畅,富幽默感。

第一个十年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

梁启超 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 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 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1“作诗如作文”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

“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对“诗界革命”的呼应。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

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 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2、胡适《尝试集》

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 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白话诗特征

○1作品

沈尹默 《三弦》《月夜》

俞平伯 《冬夜》 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周作人 《小河》 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朱自清 《毁灭》 追求“平常”的倾向。

○2特征

白描手法和托物寄兴。客观写实和主观意志。散文化和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力。1920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 《诗的防御战》 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 《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2、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湖畔》

1922 汪静之 《蕙的风》

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春的歌集》

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

3、小诗体

冰心 《繁星》《春水》 宗白华 《流云小诗》 徐玉诺、何植三

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冯至《昨日之歌》

○1艺术的节制

明净的形象。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蛇》《雨夜》

半格律体。整饬、有节度的美

○2哲理化诗情 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3叙事诗 《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四、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

刊物阵地 主要诗人

《晨报副刊》“诗镌” 闻、徐、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

○1新诗的自觉

“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 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

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 “使新诗成为诗”。

○2“理智节制情感”

“非个人化”倾向。针对早期新诗中滥用的直书胸臆、极端感伤主义。受巴那斯主义影响,也与传统抒情模式暗合。

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闻一多《口供》 蕴藉含蓄,鲜明的形象性。

诗歌中叙事成分的加强。叙事诗,戏剧化、小说化,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

○3新诗格律化

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区分新旧格律。

2、闻一多

○1思想内涵

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

矛盾的张力。《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你莫怨我》 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沉郁的风格。《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个性/才华/追求的统一,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式意象。《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找一个明星》《落叶小唱》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雪花的快乐》

4、朱湘 《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

《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 对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叙事诗创作。《王娇》《猫诰》。

五、“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纯诗”:诗歌观念的变化

从“表达”功能转向“表现”功能。对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置疑。康白情、俞平伯。

○1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诗的领域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

○2王独清《再谭诗》 突出“感觉”的因素,强调“色”“音”的交错。

○3早期象征派

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东西方诗歌“沟通”理想。其诗歌观念和表现的“内转”是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也是向传统诗词的靠拢。

2、李金发 《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多远取喻”,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

《弃妇》 联类不穷的自由联想,暗示的力量,选用文言词语的陌生化效果。

第四篇:现代文学三十年作品评析总结..(范文)

概念整理

文学革命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胡适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矛盾)沈雁冰(叶圣陶)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丛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关键词: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主旨: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吗,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新月社:1923年,北京。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新月诗派:1926年4月,徐志摩《晨报》开辟《诗镌》(代表刊物)

宣称:“新诗艺术的探索”倾向于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1924年 《语丝》周刊 周作人 鲁迅 钱玄同 林语堂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创造了着重社会批评的随笔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

浅草社:1922年 《浅草》季刊

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理性精神的显现。2.感伤情调的流行 3.是个性化的追求。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二个十年(1928——1937.6)

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标志:1928年1月,全部共产党员作家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屯。+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文化批判》创刊。《创造月刊》突变。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此时期显著特征:

1,五四时期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

2,革命文学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运用,决定此后面貌。3.左翼文学兴发,多种倾向文学互竞,丰富30年代文学创作。

左联:1930年3月。上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

常务委员:冯乃超,鲁迅,田汉等七人。成立大会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话。

刊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 工作: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翻译,介绍,研究。

加强与世界文学,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创作方法的革新,新的现实主义的推行。

从苏联引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意义:1.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文学)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了对中国文学运动的领导权,组织领导,把革命文学的发展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轨道。3.分散的文学团体统一于左翼。革命的文学队伍。

文艺思想对立: 马克思主义VS自由主义 决定于:政治斗争尖锐。

特点:论争始终集中于文学的外部表现上,对内在的语言,形式等不深入。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潮,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起补充作用。自由主义作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为艺术而艺术”“超脱现实”原则。

这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贯穿30年代。左翼作家VS“新月派” 新月派(梁实秋)观点:

人性论。(永恒的人性的文学,以人性的普遍存在论反对阶级论)

天才论。(一切文明是少数天才的创造,文明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优胜劣败的定律注定反文明的无产阶级被文明征服)

革命文学等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左翼文学“伤感的革命主义”“浅薄的人道主义”

评价: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但也看到主流派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病。

左翼与自由就“性灵文学”的论争:

论语派:1932年,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标榜“性灵文学” 特色:1.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绝对排斥自我以外事物。2.强调人的性灵,自然本性流露,文艺摆脱社会约束,回到自然。

左翼VS京派

京派:30年代,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从文。

《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阵地。特点: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三大派别:左翼,京派,海派。共同时代文学的特征:

1.文学创作题材规模开拓,表现角度开掘。2.文学形式为叙事,心理刻画艺术得到重视与发展。3.个人风格,民族风格与时代审美特征的形成几乎同时。

第二个十年历史特点: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深度,从历史潮流中吸取战斗激情和力的美。是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的标志。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

特点:1.文学与战争救亡发生紧密联系。(最显著)2.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学。3.孤岛文学

战争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制约。分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

抗战初期: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

文协: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武汉。会刊:《抗战文艺》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具体:文学创作共同的爱国主义主题和思想追求。

报告文学和通讯热门,诗歌向广场艺术方向发展。

各种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唱主角。

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国名党民族主义文学汇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相持阶段:沉静正视战争残酷,现实腐败,沉郁苦闷,对战争,民族前途的忧虑。

重新认识民族,自己,寻找民族振兴的出路。

具体:1.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题材纵深立体开拓,多样化趋向。

面对现实,总结历史。面向自己(财主底儿女们,路翎)

2.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抒情诗。(财主。,霜叶红似二月花,四世同堂)

3.主题集中:黑暗的诅咒,对腐朽现实政治的否定+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历史总结。

解放区:

民族形式的革新与大众化,创作基调明朗,朴素。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人民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翻身解放成新人。形成新评书体,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喜剧。评论:

优:作家与农民互相吸收,引起自身质变。农民从新文学中得到现代文明,新文化,促进觉醒。农民觉悟带来文艺创作热潮,中华民族传统文艺复兴,推动新文学发展。

缺:某些传统文化道德中的封建性因素。文学发展的片面性。忽视了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轻视知识分子,放松艺术形式手法现代化,忽视高雅优美部分,单向突进。

“孤岛”文学:

1937年上海沦陷,作家留在上海租界继续创作,配合抗日救亡运动。

戏剧最活跃 “上海剧艺社” 《夜上海》

沦陷区文学:(七七事变后,东北+华北沦陷区)乡土文学。雅文学和俗文学在对立中接近

文学思潮与论争:

1.关于“民族形式”问题

2.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 3.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

三大支柱:到处都有生活,精神奴役创伤。“民粹主义底死尸”复活。

小说

第一个十年:

1.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 从文学边缘地位向中心移动:

原因:梁启超“小说界革命”,出版传播手段进步。

五四革命给小说现代化的契机: 阅读群体扩大,西洋小说的引入。

问题小说:问题产生的原因:五四塑造了“思考的一代”,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作品的直接刺激。

代表作家: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叶圣陶。

叶圣陶:从问起步迅速转为写实派,《潘先生在难中》,诚实,细腻,摆脱了问的幼稚。典型的灰色人物,暴露色彩中内蕴的讽刺喜剧手法。“不动声色”的讽刺。

人生派写实小说: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组成+叶圣陶。王鲁彦《柚子》集,彭家煌《怂恿》集成就最大。

乡土小说: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主要作家作品: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冥婚”。彭家煌《怂恿》《活鬼》。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疯妇》

意义:题材和视野的扩展,艺术表现手法的转换。

(重点!!)

“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

“自叙传”小说特点: 1.抒情性(主观抒情)

2.自传性(以创作者为艺术中心)3.自我暴露(侧重表现创作者心境)

4.创作者,叙述者和作品主人公的统一性(三位一体)

郁达夫。《沉沦》。

受欧洲浪漫主义深刻影响,也接受世纪末艺术思潮的果实,同时具有放浪形骸的中国名士风度和现代民主思想。

其小说特点:性的苦闷,生的苦闷,客观上反映伦理道德。

独特的题材:城外留学生中青年人青春期的性心理,又折射出这种病态心理是来源于病态社会。

独特的人物:多情,得不到感情的孤独的游子,“自悲症”患者,麻痹自我,缩小自我的孤独者。

独特的表现形态:“心理情绪”模式,主观抒情,感性为主。小说抒情形式上由“作者、主人公和叙述者三者合一”,转向抒情主人公的客观塑造和诗的意境营造上。

代表作:《沉沦》。

《沉沦》作品叙述了“他”试图摆(挣)脱“病痛”的努力和沉沦的过程。: 爱情——知音(自我认同),价值和情感认同。真挚、青年(内心的需求 时代的召唤)心灵矛盾挣扎——净化(洁净 脏 自然)(个性解放——罪孽——内在的脆弱)

过程:①通过艺术摆脱心灵上的伤痛,读书,——艺术的困惑

②寻求自然的帮助——自然的迷失 ③希望得到爱情(责任)来重新找回自我,转移和摆脱精神的痛,——爱情的失落

④去妓院——人的沉沦

⑤死(否定——个性解放的脆弱性,夭折)——洗涤

第二个十年:

这一时期的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

1.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

2.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 3.接近读者市场的“海派” 原因: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

1.“左联”和左翼小说

左联:造成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

共同特点:自觉运用文学为革命呐喊,在变革年代里以热情写出“思想大于艺术”的,具有重大社会效果的作品。

2.京派小说与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7)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

3.海派: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畸形繁荣产物。

初期特点: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2.过渡性的描写都市

3.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 4.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

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处于独立地位

海派小说特点:

1.快速的节奏表现现代都市生活,半殖民都市的畸形和病态。

矛盾:左翼代表,站在阶级立场上,揭示民族资必将灭亡

新感觉派: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濡染,融入其中,认可与接收,沉醉,压抑,批判。2.刻意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追求小说形式,手法,技巧的翻新,表现其“新现实”通感,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等

3.注重挖掘潜意识,隐意识,生活中微妙心理,变态心理。

刘呐鸥《残留》施蛰存《春阳》

丰富了心理小说的表现手法,夸大“本我”的作用

新诗 第一个十年

1.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散文化,平民化。打破诗的格律,白话写诗。2.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具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3.“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表明新诗在经历萌生后蹒跚着前进。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

宗白华《流云小诗》

即兴式短诗,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性,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重点!!)

4.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新月派: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诗的形式格律化。闻一多:三美:音乐,绘画,建筑美。闻一多(理论的基石)

徐志摩:(艺术的范本)贡献:1.诗歌音乐性的建立。

2.诗歌体式的变化多样,追求形式完美 3.创造深邃优美的意境。《再别康桥》 5.“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象征派:

李金发(诗怪)《弃妇》,颓丧,感伤,忧郁的情绪,弃妇难以名状的“隐忧”。题材:1.生命的哀歌。2.自然和爱情。3.怀念故乡家乡,追溯童年。6.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

5+6显示了诗的“大众化”与“贵族化”不同趋向。

第二个十年

1.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上海总会。机关刊物《新诗歌》 发起人: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

其诗人特点:与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直接,自觉的血肉联系。创作口号:“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这一时期的诗歌观:1.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反映现实,“诗的意识形态化”

2.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由此产生的创作特点:

1.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2.“诗的意识形态化”,作为主体的是奉行战斗集体主义的群体。3.在艺术表现上,直接描摹现实。

2.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后期新月派:1928年《新月》月刊新诗栏+1931《诗刊》季刊为阵地。基本成员除前期徐志摩等外,还有陈梦家等南京青年诗人群。特点:出现向自由诗发展,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情绪。

暗示,象征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3.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现代诗派:形成于30年代,以《现代》杂志为中心,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群体,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影响,注重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苦闷,把外来诗歌的观念和形式与古典诗歌相结合,使现代诗歌中国化。主要成员: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 由后期新月派和象征诗派演变而成。戴望舒的《雨巷》已经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起点:《我的记忆》

特点:1.用暗示和象征表现个人内心的深层情趣。诗歌主题的多异性和审美风格的朦胧美。捕捉微妙瞬间,神秘恍惚

2.西方象征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词结合,新诗的现代化,民族化。音乐性,旋律美。

第三个十年

1.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七月诗派: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呼吸》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

代表诗人:牛汉,绿原,方然等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旗帜,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巨大影响。

主张:1。反对琐碎的描摹生活现象本身,主张凭借历史力量,“突入生活”,2.反对冷淡的摹写生活,主张诗人渗透到客观对象中。主观与客观,历史与个人的融合统一。

2.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盗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中国新诗派:继七月诗派以后出现于国统区诗坛的一个青年诗人群。

1947年7月,杭约赫,上海,《诗创造》月刊和《中国新诗》,围绕两刊物形成一个以校园诗人为主体的诗歌群体。

主要诗人:王辛笛,穆旦,郑敏,陈敬荣,袁可嘉,唐祈,唐,杜运X。九人合集《九叶集》九叶诗派由此得名。

特点:表达内容上:1.寻求时代与自我的平衡(两点融合)

(强调对人类的苦恼和荒诞意识的表现,对人类存在的价值

进行拷问和追索,表现时代的希望和自我的执着)

审美追求上:1.强调情感的理性化。

4.敌后根据地的创作:民间化倾向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信天游诗体 阮章竞《漳河水》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著名的刊物是《小说月报》提出了文学为人生的主张,是切身主义者。

2、创造社

创造社创立于1927年,地点是日本东京,主要是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创建的,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所以创造社主张浪漫主义,提倡内心的个性,自我。创造月刊,是资产主义者。

3、语丝派

语丝派创建于1924年的北京,主要创建人是,鲁迅,周启明,林语堂。他们讽刺了社会现实,其语言幽默泼辣。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在现代散文发展影响甚大。

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创建于1930年3月,地点是上海。简称左联。主要创建人是鲁迅、矛盾、郭沫若等人。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是新兴无产阶级,在三十年代有重大的影响。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文学周报》、《文学导报》等。

5、学衡派

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1922年9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学衡派是一个因《学衡》杂志而得名的文化流派。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新文化运动某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批评。认为学术文化的进步只能依赖少数精英分子,指责新文化运动所主张的平民主义,同时反对文学革命在内的一切急剧的社会变革。

简答题

1、简述胡适的文学成就,文化成就

1.胡适在文化方面的成就。提出了文字改良的主张,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文学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并拉开了新文学的序幕。

2.文学的创作。胡适的文学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这两者相辅相成筑起胡适的文学思想的基本架构。他还亲自写诗,有《兰花草》,所写的《尝试集》是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

3.从事文学和哲学的研究,并写了《中国哲学史》,他还从事对白话文学和禅宗,《水经注》、《红楼梦》的研究。

4.他提出了民主、人格、自由的观点,并提出了整理国库的口号。在1925年,在清华大学博学院提出了实验主义,讲究实验主义就是讲科学,主张实事求是,他曾说过,“少谈些主义,多解决问题”.5.胡适的文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对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分析阿Q性格典型意义

1、精神胜利法。在《阿Q正传》中,A、阿q他自欺欺人,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B、自我安慰,C、爱面子,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D、欺善怕恶,欺软怕硬,E、他麻木健忘,文中讲述的他在被人痛打之后很快就好了。泼皮耍赖,他跑到尼姑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他还强词夺理,说:“这(萝卜)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2、通过《阿q正传》这一文章,他具有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只有阿q这一类人的觉醒,中国革命才能成功。就如辛亥革命换汤不换药,是对思想精神的阐述。

3、文章不留情面地讽刺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自我麻醉、自我满足、自我解脱与逆来顺受的心态,以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种劣根性,包括自私自利、欺软怕硬与精神胜利法。在为中国人指出这些缺点时,鲁迅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的。但如果读者对中国人加以仔细的观察,会发现他所描述的这种阿Q心态在当今社会中并没有消失,这也让我大吃一惊。不同于其他的作家,鲁迅更注重反应社会与人性的丑恶,而且他企图通过一种让读者产生反感的方法来让人理解他的想法。

3、老舍《断魂枪》的中心思想和沙子龙的形象

这篇文章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老拳师—沙子龙的故事,其思想寓意非常深刻,揭示了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渗透了作者对传统文明进行的反思。小说着重表现了老拳师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的复杂心态。沙子龙有威震西北的“五虎断魂枪”绝技和由此获得的“神枪沙子龙”英名,并开创了走镖事业,然而这些作为古老文化的组成部分,都被时代的狂风吹走了。于是,沙子龙只得在表面上顺应潮流,镖局改了客栈,白天不谈武艺;然而,他内心深处仍然与现实隔绝,视武艺为至宝,以“不传”断魂枪绝技与时代抗衡。这样,作者令人信服地刻画出沙子龙既没落保守,在狭小天地里自我叹惜、自我欣赏,又孤傲执着,具有顽强抗衡力量的性格特征。反应了在新背景不同的人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具有不同的想法。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描写手法把人物的形象叙述,小说运用口语化的形式,以让读者容易接受。

论述题

4、艾青 《我爱这土地》的分析手法,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主题思想:

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凝神沉思。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刻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文中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本篇文章,主要用意物得手法,阐述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对土地的驰骋之爱,大地的永恒,博爱,作者在文中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和土地息息相关。作者把自己比作文中的鸟,也体现了,他对祖国的一种眷恋,热爱之情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和我与祖国之间的关系。

5、狂人日记《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 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

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的形象:狂与不狂,就是真狂还是假狂。

6、艾青《手推车》赏析

1、分析手推车的意象和本诗的思想。

下载现代文学三十年 知识点提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学三十年 知识点提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参考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参考教案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学习提示与述要】 本章介绍文学革命的历史,也就是现代文学的起始。第一节讲文学革命发生与......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 一、填空题 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及主要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一鲁迅 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 《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合集五篇)

    第二章鲁迅(一) 一、人物概述 ⑴人物地位: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⑵思想来源:鲁迅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后在南京以及日本......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核心考点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核心考点 (说明:1.本资料章节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为依据整合;2.名次解释统一分类列于最后。......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笔记----鲁迅

    11344700.doc- 1 -11344700.doc- 1 - 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 《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笔记——散文

    13786- 1 -13786- 1 -第一个十年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918.4《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1、杂文的盛行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