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下):文化浸润的心灵

时间:2019-05-14 01:5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清明(下):文化浸润的心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清明(下):文化浸润的心灵》。

第一篇:清明(下):文化浸润的心灵

清明:文化浸润的心灵

记者 邢宇皓 王斯敏 李韵 刊发时间:2010-04-06 05:24:20 光明日报

祭奠、缅怀、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咏„„发轫于悠远历史深处的清明文化,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对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

千百年来,清明文

化的表达方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淀、更新与升华,它的精神信念,也被一代代中国人铭记、传承、光大。今天,清明文化依然是我们精神生活中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而当代中国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正在赋予清明节更多的思想意蕴与现代活力。

【英雄不死:中华民族的公祭】

清明祭祖,首祭炎黄。炎帝神农氏被公认为中华农耕文明创始人,与黄帝轩辕氏并称中华民族两大始祖。

炎帝神农氏广受海内外华人世界尊崇,唐代以后,祭祀炎帝为制度化的国家盛典,而民间祭祀活动则已绵延2000多年。4月4日,有海内外数千华人参加的“庚寅年清明社会各界祭祀炎帝陵大典”在湖南省炎陵县隆重举行。大典首次增加了乐舞告祭,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知名人士、学者和游客参加。

黄帝轩辕氏更受华人祭奠,尊为人文始祖。汉代以来,历代王朝多有公祭黄帝的传统。唐代起被列为国家祭典,元、明、清三朝日繁。改革开放以后,清明公祭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谒陵祭祖。4月5日上午,庚寅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前隆重举行,1万多名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汇聚一起,祭拜轩辕黄帝。

传统的乐舞告祭仪式中,乐声悠悠,清香袅袅,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向先祖神灵默默祈祷,深切缅怀炎黄始祖之功德,共同感怀中华人文之承续,冀望全球华人及至人类同胞“百卉争荣,万象更新”。

冯骥才 文化学者、中国文联副主席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身份、是标志,更是根基,是内核。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其中包含了文化传统。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添加新的元素来充实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人们已经自觉地为传统文化添加了很多新的内涵。文化要有金字塔,其根基在于民族传统文化,它包含着每一个普通百姓共同的生活愿望、高尚的社会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和道德传统。今天,我们正在用一些新的载体和形式来把这些文化继承下来。

与祭奠先祖同样庄严的,还有人们对英烈的缅怀。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而奋勇献身的英烈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与日月同辉。

北京,天安门广场。灿烂的阳光下,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熠熠生辉。清明节前夕,来自北京六十七万少先队员中的佼佼者,开始了在纪念碑下“首都少年先锋岗”的值守。能陪伴在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身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上的荣耀。在孩子们的目光陪伴下,来自全国各地为人民英雄献花致敬的人们络绎不绝。

河南,兰考焦裕禄烈士陵园。“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40多年过去了,焦裕禄生前说过的话依然回响在人们的耳畔。每年清明节,总有上万人到这里为这位“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献花扫墓,政府公务员也会在这里举行公祭仪式,重温执政为民的誓言。

安徽,凤阳小岗村。轻轻地献朵花,思念的热泪夺眶而出;深深地鞠一躬,拂去墓碑上的轻尘„„清明节期间,村委第一书记沈浩的墓前不知出现过多少次这样感人的场景。仅4月2日上午,从上海、河南、江苏、安徽等地赶来祭奠沈浩的干部群众就达2000余人。小学生们一字一句读着人们为沈浩写下的碑文,素不相识的民众慕名而来,为沈浩献上花圈、整理挽联„„

海地时间4月3日,由一朵朵白色菊花编织成的花圈静静地安放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克里斯托福酒店的震后废墟上,这里曾是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的总部所在地。赴海地维和的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列队在这里举行祭奠活动,缅怀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8位中国维和英烈,寄托哀思。

在全中国,清明时节,为亲人祭扫的同时,人们也没有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广大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祭奠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公安英烈。

各地烈士纪念陵园,那无数不曾留下姓名的祭奠者撷来的鲜花,胜过世上最华丽的赞美语言„„

刘晓峰 历史学者、清华大学副教授:

我们在古老的文物上经常能看到“万古流芳”的字样,今天,我们在纪念碑上为人民英雄镌刻下“永垂不朽”。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逝者最高的评价是“永垂不朽”、“万世流芳”?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就是重人伦的历史,是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而且这种价值判断是世代留存、影响久远的。在清明节这个特殊日子里的祭奠,更凸现出了这种价值判断。这种“慎终追远”的价值取向,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这也正是清明节在民众心中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这样的价值观,从来不曾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天幕中陨落。

向云驹 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清明节的祭奠最初是从对有血脉关系的先祖、亲人开始的,其后推及乡里先贤、历史名人。今天,那些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人——哪怕他们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也同样得到人们的祭奠,这反映出中国社会和人们观念在不断发展进步。正如历史上一直发生的那样,今天这个时代也在不断赋予清明节新的内容,使它更适应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但无论清明节祭奠的形式、内容、对象怎样变化,其核心精神总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人对文化精神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

【网祭:别样的心灵洗礼】

点击中国文明网“网上祭先烈”纪念馆,“不忘烈士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华魂”的字样赫然在目。截至4月5日下午,全国各地的网友已写下了超过10万条深情留言,纪念那些从来不曾远去的英烈。“爸爸妈妈告诉我,他们上小学时,每逢清明必到烈士陵园扫墓。今天我通过网络与大家一起缅怀烈士,虽然形式不一样,但却传递着同样的心声:没有你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报效国家。我在这里向英勇的烈士们敬礼、致敬!”江苏省姜堰市娄庄中心小学的周正亚小朋友在留言中这样写道。

对故去亲人的追思,也在网络上涌动。“清明,去祭奠了我养育了21年的儿子黄舸。在天堂的儿子,你还好吗?爸爸老了,看到许多网友在此处留言,关心着黄舸,心存感激„„”在长沙殡葬网上,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黄舸的父亲留下感言。在中华网网上纪念馆,很多网友为自己的亲人建起了纪念馆,献上“鲜花”,写下书信,寄托一片浓情。

清明节期间,数十个专门祭扫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门户网站和地方网站也纷纷开辟专区„„网上祭扫渐成风气。

李汉秋 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主任:

清明时节对逝者的祭奠,归根到底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精神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网上墓园”。人们可以在这种虚拟的墓园里设置祖先和已逝亲人的墓地,清明时可以进行网上祭扫,也可以在网上的“烈士陵园”专页中献花、留歌、点烛、留文,表达怀念和敬慕。网上纪念,可以跨越时空,让被纪念者的生命故事永远流传,让他们的精神融入永恒;让纪念者与被纪念者的精神交流和对话,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自由进行。这种新生的祭奠方式方兴未艾,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着清明文化的表达方式。

贺学君 民俗学者、国家非遗保护委员会委员:

铭记祖辈、感恩先烈,这是清明文化的核心,而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都只是外在的手段。网上祭扫,是现代人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网上祭扫所体现出的纯粹精神表达相反,在现实情境中,有些人正在把清明节的仪式异化,比如办冥婚、烧真钞、铺张丧葬等。说到底,这是他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大力提倡文明祭扫。

胡胜 文化学者、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伴随清明祭扫而带来的种种陋习,自古以来,有识者便颇有微词。比如在坟前焚烧纸钱车马,既铺张浪费,也不会真的对逝者有什么裨益,而且满眼满身尽是飞灰,春光亦为之减色。近年来,有些人在清明扫墓的时候,忽视了其中的文化内蕴,反而一味沿袭陋习,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其实,就像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中所写道的:“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网上祭扫也是清明节期间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但需要补充一点的是,除祭扫之外,清明节还有很多有趣的户外活动,比如荡秋千、游春踏青等,同样与中国历史、文学、宗教等传统文化相关,具有深远的人文意蕴。

叶涛 文化学者、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

我注意到,有个别的祭扫网站,仅是把清明文化与殡葬联系在了一起,显示出其对清明文化的片面理解。祭祀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慎终追远”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元素,但必须全面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死亡这个人类个体必然的结局,如果仅仅考虑到了“慎终”——“殡”和“葬”的过程,而忽视了“追远”——通过一定的祭奠形式,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缅怀之情,达到激励后代奋发向上的终极目的——无疑是把我们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消解。

【省思:以文化沐浴心灵】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对公众而言,无论是祭扫还是踏青,都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保障。清明文化也由此得到了更多百姓的关注。

清明,是一个与历史和未来做精神交流的日子,也是一个体会爱与被爱的日子;这是一个感悟自然大化和谐流转的日子,更是一个让心灵享受文化沐浴的日子。然而,要让所有人都能体会清明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这一节日文化构建的参与者和传承者,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冯骥才 文化学者

将“清明”、“端午”、“中秋”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不是一件小事。让全民享受节日文化,足以证明我们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传统节日是生活的高潮,集中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活理想和终极审美观、价值观。传统节日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是从国家层面为文化的传承创造了一个时间平台。

节日与假日是不同的。清明节有别于普通的休息日,是因为它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记忆。“过节”,“过”的就是这些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就清明节而言,人们的表达方式会不断发展变化,但其中包含的两大主题是不会变的——怀念亲人、亲近自然。

今天,由于不少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与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疏离的时间太久,有些陌生了。节日的主人是人民,全民才是节日遗产的传承人。我们有责任多做一些工作,引导人们尊重传统、在节日中享受传统文化。

节日是我们共同的情感生活、心灵生活。节日文化的熏陶必须从孩子开始,要让节日文化浸润到孩子童年的记忆中。这是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清明节,大人应该让孩子知道它的内涵、它的节日符号和其中饱含的情感。社会上也可开展各种公益活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文化的种子。

贺学君 民俗学者:

“节日”和普通休息日的区别何在?至少有三点:首先,有个人与集体的区别。休息日是提供给个体的休息娱乐时间,保障的是个体的休息权;节日则带有一个民族集体的节日特征、文化符号、文化要素,表达的是共同的民族情感。其次,有体验与非体验的区别。过节,是一个投入、感受、体验节日文化的过程。此外,它们之间还有神圣性和非神圣性的区别。

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为什么?不是他们不想过自己的节日,而是对这些节日背后的内涵不了解。另一方面,传统节日也需要弘扬和创新。有学者说过,“传统是在现代不断获得意义的活着的过去”,我深表赞同。我们在传承清明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为其增添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内容、新形式。但,这种改变必须是符合其核心价值的,是从文化之根上生长出来的创新。

陈旭霞 社会学者、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

在青年一代中激活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清明文化不断注入鲜活的现代元素,首先需要在“感恩”这一文化内涵上多做开掘。在清明节,通过祭天、祭祖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让清明扫墓这个古老的传统风俗,成为今天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情感的载体。

组织寻春、探春、赏春、游春活动,也能激发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唐诗宋词元曲中有大量的春歌春曲,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各种诗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诗意,延续中国文化“诗脉”,张扬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同样,清明文化强调“天人和谐”,我们可以组织荡秋千、拔河、放风筝、挖野菜、体验乡村田园风光等户外休闲健身的民俗活动,营造清明文化的节日气氛。

(本版图片由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第二篇:文化浸润学校 责任融入心灵

文化浸润学校

责任融入心灵

——重庆市青木关中学在“京津沪渝四城区德育研讨会”上的交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几天来,我们分享了兄弟区同仁在德育工作方面非常成功、非常新颖、非常独到的成果与经验,作为一个精神财富的论坛,一个思想财富的论坛,一次分享文化积淀的盛宴,让我感触良多、收益匪浅。我对为搭建这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付出辛勤劳动的南开区教委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就我校——重庆市青木关中学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谈几点体会,敬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我校坐落在交通便捷、风景秀丽的“抗战文化古镇” ——沙坪坝区青木关镇,毗邻重庆大学城。1939年,原民国政府教育部迁入青木关温泉寺,一大批与教育部有直接关联的机关、学校也跟随进入青木关古镇。一时间,青木关方圆二、三平方公里范围内成了文化机构林立、文化名流云集的文化教育区。抗战胜利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随学府“复员”东迁,但仍有一批战时孤儿、育幼生、慈幼生、保育生及四川籍学生无法随往。1946年10月1日,教育部批准在原中央大学附中、社会教育学院附中的基础上,兼容其它13所国立中学余下的师生,设立了“国立青木关中学”。可以说,青木关中学从她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她的命运就和我们这个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以教育兴国为已任的责任意识就已融入到每一位青中人的血液里、肌体中。从那以后,青中几代人追寻先辈们教育救国的脚步,责任意识薪火相传,青中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特别是近几年,已发展成为能够与沙坪坝区东部发达城区示范学校并驾齐驱、同时又在沙坪坝区西部农村地区独领风骚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并且已经融入作为重庆的科教文化名区——沙坪坝区的文化主流,成为 “沙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中之所以历久不衰,积淀的首先是文化。青中正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跳出“校园文化”的小我之圈,在广阔的学校文化视野中找到大我,主动构建以责任意识为价值核心的学校文化,才根深叶茂、青春常在!

一、继承历史文化传统,深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根

历史是已经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动着的历史。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贝内迪托〃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拥有厚重的人文底蕴的青中,能否探寻学校文化之根脉,继承、弘扬、发展之,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青中对此:

1、挖掘体验强烈的责任意识,承传“责在吾人”的传统

我们通过传唱校歌、寻觅遗迹、观赏旧居、访问校友、祭奠英灵、学习校史、创办《铸秀》校报、建立校史陈列室、编印《铸秀育英话当年》系列校本教材等活动,了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与青中有关的先进人物事迹、典型历史事件;“体验”当年的老前辈在抵抗外侮、争取独立、复兴民族、追求民主和平和通过教育救国强国的满腔热情,从心底树立“复兴民族,继往开来,责在吾人”的责任意识。为此形成了两大板块的主体工程:

(1)校史教育的体验与挖掘板块 一是从“入校第一课”到“国旗下讲话”。我校挖掘体验强烈的责任意识最大特点就是贴近生活,相关的人是当年坐在同一教室里学习的人,相关的事就是曾经发生在同一校园中的事,因而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身处其事之感,引起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现已形成了“三个一”即“一次校史讲座、一次展示青中变迁的影碟观摩、一次校史陈列室参观”等富有特色挖掘体验的方式。

在“三个一”基础上,学校将其推向深入,开展“四个一课程”,即“一份校史读书笔记、一次主题班会、一次校史知识竞赛、一次演讲比赛”活动。而学生“国旗下讲话”则是对教育成果的一次检阅。“国旗下讲话”依照“历史上的今天”体例,原则上选择一月内意义重大的校史事件或人物拟定讲话课题,由德育处确定演讲班级,在学期初予以公布。承担班级围绕讲话课题成立几个小课题组,广泛查找征集资料,进行班内演讲比赛,选拔代表做晨会发言。

二是青中人文遗址遗迹寻访。现已形成了东、南、西、北四条人文遗址遗迹探寻线路,通过活动,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去看待和思索自己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与使命,激发学生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来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将这种理性与道德的认识与判断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提高自身精神文明的水准和境界,迈好人生每一步。

(2)学科教学中的体验渗透板块

一是近代教育史与学校沿革。我校沿革充分体现了中国教育发展所走过的路程,能够较为深刻地体认校史与国运的密切联系,感受青中人始终与时代、国运保持着精神上的同步。

二是青中之“最”。“最”往往意味着变革的起始或成就,青中校史上众多的全区、全市乃至全国之“最”的开创,乃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写照,进而充分体认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对于国家、学校、个人的极端重要性。

三是青中名人生平。通过对校史名人一个个人生个案的深入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更加理性、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还可以从多个侧面生动地看到一个人的发展演变,从而有助于培养自己的个性。

六十年的青中,人才济济。有著名地理学家、瑞士苏黎士学院博士生导师许靖华教授,著名中科院院士周俊教授,原四川省军区司令员张长顺少将,原重庆市外经委主任、重庆著名作家、《一双绣花鞋》的作者况浩文先生,中央电视台原台长黄惠群女士等,他们足以为当今的学子提供一个个鲜活的人生个案。

四是学生运动专题:学子求学,理当肩负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之重任。通过对建校初期青中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和护校迎解放等学生运动的考察,使新一代青中人深深地感受到在新中国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上,有着前辈校友们的呐喊、奋争和鲜血,从而推动他们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民族复兴之历史重任。

2、发扬历史文化传统,提炼升华责任意识的内涵

60年的青中之所以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润泽一方,与这片文化圣地的灵魂人物——校长分不开。青中的第一任校长钟芳铭先生筚路蓝缕,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那执著的身影历历在目。在青中史册上的十多位校长中,尤其让我们铭记有:邹儒芬、熊家和与现任校长刘春晓,他们将青中多年来的积淀,演绎而成一种精神特质,形成了——以教育救国的责任意识为核心的价值观,以热爱学生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以培养有责任感、使命感、自立自强的一代新人为工作目标的青中文化,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味。现在,责任意识已经完全印在师生的心中,并 正在发扬光大,学校也正朝着重庆市重点中学的目标大踏步地挺进。

二、以责任意识为价值核心,牢铸行为世范、教书育人的魂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个性,如果说文化传承是学校精神的源头活水,文化创新则是学校发展不竭的动力,是学校发展的至高境界。青中正是珍视并传承自己的文化特色,才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拥有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化优势,带着时代烙印去开拓创新,才在机遇中迎接挑战,在发展中实现超越。

1、富有浓厚责任意识的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精髓

青木关中学最初受到“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大力援助,以“青木关民众教育馆”的身份面世,当时接收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平民学生,并由此形成了办“平民的大众的”教育思想。今天,她依然保持着她的平民色彩,致力于推进教育优质均衡,追求教育公平。为绝大多数平民子女服务,已经成为青中人的自觉选择。我们庄严承诺:绝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目前学校已形成了“筹、奖、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并通过学校圆梦基金会,完善了募集制度、贫困生奖学金发放制度、特困生补助制度、贫困学生学杂费减免制度、扶贫助学金管理制度。每年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金都在人民币10万元以上,对部分特别贫困的学生甚至延伸到上学后,做到了没有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教职工自觉圆贫困生的求学梦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平民大众的子女“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成才”。我们采用整体普及、宏观推进、补差扶优、远近并重的平民教育策略,使进校时不优秀的学生,经过三年打磨,变得优秀;使本来优秀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学生“低”进“高”出和“普”进“优”出已经成为青木关中学的一大亮点。

2、责任意识已深植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中

青中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让相同层次的学生进步更快”的办学理念本身就是一种自加压力、一种责任感的体现。现任校长刘春晓始终认为:校长的任期是有限的,但如果校长的思想、信仰、行为与学校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学校发展的底蕴与导向时,他的影响就比他的任期长得多。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刘校长引领着学校文化与时代发展、教育进步同步,不断地弘扬学校所蕴含的发展空间与人文价值。从这扇校门迈出的莘莘学子中,有的后来成为将军、专家、学者、教授、院士,有的成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有的运筹帷幄功勋卓著,有的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有的悬壶济世业绩斐然,有的普普通通默默奉献……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忘不了“继往开来,责在吾人”的理想信念。他们所具有的崇高理想、良好的道德风范,正是学校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烙印。比如我校毕业生,重庆市55年来唯一一位国家最高新闻奖获得者、《重庆日报》唯一一位首席记者、中共十七大代表罗成友,始终践行母校的责任意识,成为有名“田坎记者”与“三农”问题专家。

3、打造富有责任感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青中历史上的三十位校长、副校长和千余名教职员工,他们是青中办学的拓荒者,学校精神的传承者。去年,刘春晓校长浓缩学校60年成长历史、集历代校长之大成、并凭借全校教职员工的集体智慧,提炼出了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校长文化——“尽心为公,努力增能”,并认为学校领导首先是思想文化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领导。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领导时时用思想和人格魅力团结同志,引领发展。刘校长认为,制度管不了的地方,就是文化起作用的地方;要让绝大多数人感觉不到制度的存在而行为规范,要让极少数人处处都明显地感 觉到制度的存在而受到约束;教育不能偏向功利,否则就会偏离教育的规律。

与时同时,学校形成了师德与师风并行、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一是建立了一整套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对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的,三年内取消一切晋职、晋级、评优资格。对师德师风问题严重的,还采取待岗、解聘等惩罚措施。同时,还大力树立了一批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在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教书育人、以身立教在整个校园蔚然成风。二是是建立有效师德师风的监督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三个监督评价机制:学生监督评价机制、家长与社会监督评价机制、教师互相监督评价机制。学生监督评价机制即通过问卷、座谈、个别谈话、信息反馈等方式,向学生调查和了解教职工师德师风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家长与社会监督评价机即学校向每位同学及社会公布学校主要领导电话号码,并辅之以问卷、家访、座谈等手段,扩大师德师风评价的内涵与外延;教师互相监督评价机制即深入了解教职工师在师德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样既有利于对教职工进行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评价,又保证了教职工一心扑在工作上。许多教师在晚自习时主动为学生答疑,形成了“有疑答疑、无疑启智”的辅导模式。“青中不败在我这个年级,这个年级不败在我这个班,这个班不败在我这个学科”这种“不服输,不畏难”的责任意识已变成教职工的一种可贵品质。

4、在有形中提升,在无形中浸染,综合开展学生责任感培养教育活动

处在一个文化多元、各种意识错综交织的社会转型时期,这无疑加大了培养有知识而又负责任的学生的难度。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我们在区教委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采取了有形中提升和无形中浸染两种方式。一方面,加强常规管理,尝试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责任意识培养教育活动,我们的“环保小卫士”活动、“校报小记者”活动、校史话剧编演、舞蹈、小品……都开展的有声有色,“班团干部竞选制”在每个班级得到良好推行,“学生班主任制”模式正在实验之中。另一方面,实行“无痕”教育,从环境熏陶和行为体验入手,在无形之中和无声之处展开“动作”。教室、运动场、休闲亭、学生公寓、校史陈列室……张贴画像,介绍事迹,到处弥漫着前辈校友们“活动”的身影;体育器材、实验器具、日常办公用具、部分生活用具,甚至水龙头旁,件件物品上都有当年校友的亲切的话语。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又良性互动,知识报国的愿望已经在同学们的心中阵阵升腾,责任意识的火炬在同学们的手中燃烧与传递,实践着认知与行动的结合。

一是投身高青年志愿者活动,责任意识绽放光彩。社区管理、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娱乐服务是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参与最广的内容。小至社区环境治理、社区文明宣传、“助老助残”、“植绿护绿”、“清洁城镇”、为社区提供教育辅导、参加社区“文艺调演”“慰问演出”、参加各种主题的社区联谊联欢等活动,大至社区项目调研,都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切实地将学校的社团文化带进社区,丰富社区的文化娱乐生活,以校园文化带动社区文化发展。

二是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模式成为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载体。“三自”模式使大部分同学具有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养成自律意识,在发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在重庆去年的旱灾与今年的洪灾面前,我校团委与学生会自发组织学生加入到抗旱与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其强烈的社会责感溢于言表。

5、以责任意识培养为终极目标,开发科学与人文整合的校本课程

我们是在新旧历史文化的磨合与融合中开发校本课程的。在建设三级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吸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突出学习者个体内在的心智发展以及自由、自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养成的重要地位,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60 年校史为主要内容,以《铸秀育英话当年》和《铸秀报》为载体,以活生生的青中人个体为文化的主体构建者,加强学校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发扬,充分实现学校自主权利的重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强调对学习者的陶冶、生成与解放,把体验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把培养具有民族自尊心、历史使命感的现代人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内容中,强调“责任意识”的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责任意识”内化;在教学效果中,强调“责任意识”的实效化。同时,我们把校本课程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和社区的文化资源,着力建设有地方特色、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特色建设与校本课程建设比翼齐飞。

6.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打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当你漫步在古朴而优美的校园中,当你徜徉于青苔爬满的曲径小道时,当你面对那一块块残缺的碑刻时,你会不由得进入与古人对话的空间,你周围的世界都会是涌动的思想源泉,都会是取之不竭的宝库。润物细无声,青中的魅力就在于其悠久而凝重的文化底蕴。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息,主要是通过“一像一亭一室一墙二廊”(行知像、荟芳亭、校史室、音乐墙、读书长廊与文化长廊)等宜人的人文文化环境和物质文化环境来实现的。一进校大门的陶行知雕像警示我们要行知合一。读书长廓,营造书香校园。校园文化长廊的花岗岩上刻着励志名言与古代勤学苦读的故事,以及随处可见的名人名言、名人画像、励志话语、温馨提示等给人以启迪、以思索、以力量。经过长期的绿化、美化,校园里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钟灵毓秀的佳景,无不显示学校在创设一个潜移默化的高品位的育人环境。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体会

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内涵的重要内容,众多兄弟学校都有了非常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这里,我们“敝帚自珍”,谈几点体会。

1、把精神塑造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核

学校文化是管人的道德追求与精神导向的。正是因为有了学校文化的精神追求,学校才弥漫着文化气息,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青木关中学作为“沙磁教育”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我们从辉煌的学校历史传统中,吸取养分,才独领风骚,仅在教师群体中就涌现了全国劳模刘建辉和全国文明家庭甘世凌家庭。

2、学校文化建设要切实做到主动构建

学校文化需要自然历史生成,更需要主动构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更要特别注重理论文化素养的提高,形成先进的学校文化,利用这支看不见的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学校发展。让不同种类的文化在沟通中趋同,形成具在强大磁力的“文化场”。

3、学校文化建设要在继承传统中赋予时代内涵

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恰恰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之中,再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这就是说,学校文化既一脉相承,又要与时俱进,体现指向未来与超越的本质。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均衡优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校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成为主动实践均衡优质教育的“排头兵”,正产生巨大的示范、辐射、带动力量,持续不断地推动学校向历史文化名校发展。

4、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最佳手段

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途径很多,方式手段也很多;但是,学校文化建设当属于最佳手段。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发表了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精神文化,第二是法律法规,第三是资本力量,其中精神文化占50%。”这说明精神文化要素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定义与定位学校文化建设,使学校真正成为从事文化传承、积累和创新的地方,真正成为知识、思想、文化的诗意栖居地。

5.学校文化建设要站在打造名校软实力的高度

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软实力来体现,而软实力将最终由独特的学校文化来决定。可以这样来概括: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的硬实力×学校的软实力。学校文化一经形成,必然凝聚巨大的力量并无形地蕴藏在学校的理念、制度、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之中,这是一个学校的软实力的体现。优秀的学校文化形成的软实力一旦与硬实力相结合,将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一所名校,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只能叫做教育领域的“暴发户”,是没有多大前途可言的;只有站在打造名校软实力的高度,软硬并举,名校的发展才能一往无前。

历史的辉煌化作了尘烟,也铸造了发展的平台。“继往开来,责在吾人”,接过学校文化建设的“接力棒”,我们义无返顾,责无旁贷。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打造现代文化名校,我们将风雨兼程、负重前行。

第三篇:书香浸润心灵

书香浸润心灵,悦读奠基人生

淮北市淮海路小学 徐华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要恰当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地位,用书香浸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爱上阅读。

一、潜移默化,榜样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教师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

二、激发兴趣,乐于读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变阅读为“ 悦”读。

1、尊重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读书也是如此,因人而异,教师和家长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约束孩子 1的读书喜好。我们要尊重孩子,给他自由选择的权利。对于偏离了正确方向的孩子,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而是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进行迁移,让他们自己作出判断与选择,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更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希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可以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猜谜语、手抄报评比等,使学生品尝到收获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设计“读书角”。我在班级活动墙开辟一栏“好书快来读”的版块,用宣传语的形式,或采撷一段文中的精彩片段,或言简意赅地概括书本内容,在精彩处嘎然而止,留下悬念,调起学生的胃口,很容易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所选书目必须是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儿童感兴趣的,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意愿。

三、落到实处,促进读

1、营造书香班级。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带领学生敲响读书之门。首先,着力打造书香班级。在我们班教室的墙壁上张贴温馨的读书名言,让学生在浓郁的语言氛围中明白读书的重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阅读。

2、每周一节阅读课。每周在学校开设一节“读书交流课”,让全班学生互相交流,有的谈自己读到的新奇内容,有的谈自己的读书体

会,有的把最喜欢的部分介绍给同学,有的谈自己的读书方法等等,学生们在交流中互相感染,彼此促进,共同受益。

3、指导与检查并行。小学生的阅读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同样,对于课外阅读教师要经常的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可以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

四、教给方法,学会读

古人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阅读方法是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的金钥匙。

(一)、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课外阅读的书籍。

1、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我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会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的学生喜欢看经典名著、有的学生喜欢人文、社会科学、有的学生喜欢自然、科普、科幻读物等等,对此,我只是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从不过多地干涉。

2、推荐时机要把握好。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

(二)、指导学生用心地阅读课外书籍。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有一张书签上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这就是说阅读要与思考结合起来,即用“心”来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使学生具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多作积累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

(三)、阅读的形式要多元化。

1、课内外相结合。课外阅读佳篇名著时,我要求学生按课堂上精读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进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精读赏析→积累运用。首先快速阅读目录,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问问自己想从中得到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泛读全书,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最后找到你想精读的内容,欣赏其精彩片段,品味其独特写法;有兴趣的还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阅读的成果。

2、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个别阅读可以充分体现个性,随机性强;小组阅读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利于互相沟通,激发竞争意识,促进小组成员的整体提高。例如,读《绿野仙踪》,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获得独特体验;同时选择部分学生感兴趣的章节进行小组探究性阅读,并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评比,营造良好氛围,掀起读书的热潮。

(四)、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应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点,总结起来有三种;一是提纲式读书笔记,侧重于写出作品内容;二是心得笔记,重在写自己的体会;三是摘录笔记,摘录好词佳句。

小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可能面面俱到,可根据年级层次和阅读目的,选择其中比较有价值的一方面来写。

五、养成习惯,终身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然而,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体现“知行统一”。具体操作如下:一定内容。要读的书一经选定,就一定要读完,不可半途而废,要养成读一本是一本的习惯。二定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读书计划,规定读的量。另外,动员亲子阅读。家长如果能陪孩子坐下来静静地阅读,比家长的苦口婆心更有效果。当然,还有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爱护书报、用眼卫生的习惯等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好课外阅读,不仅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最是书香陪伴,能收获沿途美景,收获一路春华秋实,让孩子的美好人生从阅读起步,让“悦读”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四篇:用经典浸润心灵

让经典浸润心灵,用爱心照亮世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中国古诗云:“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文化长河中,篇幅短小的《弟子规》穿越了千年沧桑,向我们传递一种温暖的思想理念,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智慧之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经典浸润心灵,用爱心照亮世界》

学习《弟子规》以来,校园处处呈现出学习、诵读、力行《弟子规》的情景“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这些在校园处处都可以听到的诵读声。成了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学习过程中,我对《弟子规》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它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它告诉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在生活中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更要在心灵这片净土上,播下爱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做一个无愧于自己灵魂的人。

学习《弟子规》,让我明白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工作忙、家务多、孩子小不再是我的理由,因为每次回家,我总是发现父母的变化,回想起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教我吃饭、洗脸、刷牙;教我穿衣服、系鞋带、扣扣子、梳头发;教我做人的道理„„如今岁月不饶人。当父母渐渐变老时,当他们想不起来或接不上话时,当他们开始忘记扣扣子,系鞋带时,当他们做事情手不停颤抖时,我会耐心为他们做好这一切,犹如他们当年对我一样,因为我明白,只有我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的心才会感到温暖。如果有一天,当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我会紧紧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地走,慢慢地走,就像当年他们牵着我走路一样„„我非常庆幸,能够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学习《弟子规》,学习到古圣先贤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榜样——做人、尽孝。即使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时间、空间改变了许多,而唯一不变的是那一颗永恒的孝心。

学习《弟子规》,让我懂得了“见人善即思齐”的道理。工作中,我虚心学习其他老师优秀的做法,博采众家之长充实自己。同组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我便经常向她们请教;生活中,父母、亲人、我的学生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他们让我学到了不同层面的人生道理;班主任工作中,我更是不敢懈怠,因为我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时时刻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其他班主任的经验。记得在刚学《弟子规》的时候,我虽然耳提面命,每天领学生背得头头是道,但实际生活中,作用并不明显,学生在家里,早就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圣贤教诲忘得一干二净,我急忙向其他班主任请教,他们都毫无保留的讲述自己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具体做法,听后,我心中十分感慨:原来《弟子规》是用真情来教的!

学习《弟子规》,使我明白了要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因为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能变成和谐的世界。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到爱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去呵护。心中时刻想着学生,服务于学生。当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苦恼时,我及时帮助解开疙瘩;当学生在身体上出现不适时,我又及时帮助寻医问药;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会及时帮助“清理路障”;我时刻要求自己做到:学生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的身影。对于学生的得与失、冷与暖、好与恶、喜与悲,不仅要记在心上,说在嘴上,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诚关爱孩子,做孩子的表率,使我收获了很多。是《弟子规》让我明白了用真诚的爱心能送给孩子一生的幸福。

《弟子规》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至真、至纯;《弟子规》是引领我们步入规范殿堂的老师,它至善、至美;《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让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让我懂得了用爱心面对世界。如果说《弟子规》是一本好书,我便是读书人,它熏陶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诚的心向世间播撒爱的种子,那么世界必将绽放出许多美丽的花朵。用真切的关怀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世界必将奏响和谐的乐章。愿我们每个人都用一颗博爱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用人类最美的语言谱写出更加绚烂的华章!

第五篇:国学经典浸润学生心灵

国学经典浸润学生心灵

为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学滋养,增加文化积淀,台头镇台头小学着力打造书香文化校园,让国学经典浸润学生心灵,该校充分利用有效的空间,精心设计和装裱,在校园内墙壁上画上了图文并茂的诗词图画,甬路边制作了诗词牌匾,在教室内、教学楼走廊两侧的墙壁上设制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国学经典宣传版面。

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该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随时随处都能看到有益身心发展的宣传教育内容,营造出了一个健康的、文明、和谐的充满浓厚书香气息的育人环境。

下载清明(下):文化浸润的心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清明(下):文化浸润的心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岁岁清明 心灵“清明”

    岁岁清明 心灵“清明”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 清明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与祭有关的节日,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人们缅怀先人的节日,叶落归根、......

    文化浸润的名词解释

    文化浸润的名词解释 如果您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较深,我给您推荐一种游法——思古游。历史上,天山南北散布着36个古国。沧海桑田,大漠的风尘,早把这些古国打磨成了一座座废墟。散......

    让书香浸润孩子们的心灵

    让书香浸润孩子们的心灵 ——浅谈学生课外阅读的辅导 湖塘小学周琴梅 [内容摘要]面对老师、成人推荐的种种优秀书目,我们的孩子却不愿意买单,功利化、快餐式阅读之风日长,学生......

    书香浸润心灵,阅读伴我成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书香浸润心灵,阅读伴我成长》 自古以来,书就是人类的好朋友。早至孔夫子,以书为伴,满腹经纶,流芳百世;上至伟人毛泽东,博览......

    让影视文化浸润儿童的心灵

    让影视文化浸润儿童的心灵 ——小学影视德育的实践和探索 夏伍华 [摘要]“小小屏幕,包容万千”,影视文化是一种新形态的文化,它的产生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

    绘本——浸润心灵的甘露

    绘本——浸润心灵的甘露 无锡市太湖实验小学 张小秋 摘要 最优秀的绘本,是儿童心理、情感、美德和成长教育最伟大的导师,也是播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颗颗幸福和爱的种子。我们教......

    书香浸润心灵,演讲提升素质

    书香浸润心灵,阅读提升素质 白沙河街道麻兰小学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麻兰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全面......

    经典浸润心灵,文明伴随成长

    经典浸润心灵,文明伴随成长 ——江口淮阳中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浓缩,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是现代先进文化的牢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