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流价值观
中国号称有几千年历史,但却没有与现代挂钩的传统。从1919年打倒孔家店,到文革“破旧立新”达到登峰造极,到今天,我们现代化建设中所依赖、依托的价值都是西方过来的。相反,美国号称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什么历史,但它当前社会及其运动中蕴含的传统却十分强大:现代工商业传统、现代文化教育传统、现代法治文明传统,等等。例如,斯坦福大学是1829年成立的,哈佛更早,1636年成立。而我们的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才成立的,学堂里面真正教授科学就更晚,起初讲的还是四书五经。所以我们没有什么传统。
借鉴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传统,我们需要这样的主流价值观:理性、诚信、正义、公平、科学、教养、创新、竞争。主流价值观,不是靠纸面上写出来的,或是宣传机器唱出来的。它是一个社会大多数人根深蒂固的、发自内心的东西。一些美国人认为中国人相信钱,钱就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这是很可怜的事情。
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迷失
中国已经沦为第一“拜金主义”国。拜金主义价值观由来已久,但它在中国传统社会从来没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过。不幸的是,当代中国,我们正以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形式确立了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价值观。当然,这种确立尚是羞答答的,暗度陈仓式的。
中国社会经历了32年改革开放的激荡,一个利益多元、思想活跃的中国把1949年成立的那个新中国又一次更新、重塑。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也在风云变幻的环境下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也许正迷失着方向…… 现今社会正经历着一场转型的阵痛,物质至上的观念如洪水泛滥,四处蔓延。我们着重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却同样不能放弃对友谊、亲情等精神财富的追求,一个对爱情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因为人们眼里只剩下趋炎附势,惟利是图。
《非诚勿扰》恰恰颠覆了这些中国人赖以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将物质至上的观念推波助澜。我们在节目中满眼所见只有哗众取宠,势利刻薄,做作虚伪,它让我们不再敬畏爱情,不再期待爱情,甚至于绝望于爱情之外,面对着虚伪的人和虚伪的感情,谁有勇气坚守?
当这台栏目收视率直线上升的时候,我们的爱情也正在远去,社会主流价值观正朝着人性恶的一面靠近,长此以往,爱将不爱,民将不民,国将不国。所以,我们倡议,请各位网友坚决抵制《非诚勿扰》栏目,不要再收看它,请有相亲意向的朋友不要再报名,我们的民族需要的是不染淤泥的爱情图腾!
A、积极的政治态度 B、务实的思想
C、不断进取、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D、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 E、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3.你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中最严重的是?
A、人生理想的失重
B、只顾自己利益的个人主义的抬头
C、拜金主义的兴起,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D、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的冷漠 E、价值偶像的错位
4.对你来说,你认为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最多可选两项)
A、社会变革,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 B、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 C、学校价值观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D、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 E、家庭教育的缺乏
F、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拜金主义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个别大学生心里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
(一)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和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
加之社会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观念,对改革开放和国家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在彷徨与苦闷的思考中他们转向崇尚自我,走进自我迷宫,主体意识也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得失,注重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倾向明显。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
全球化如同一柄“双刃剑”,各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迅速地在全球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在消遣和娱乐的幌子下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向人们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之中。
(三)学校价值观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新的工作体系尚在建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学校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上目标过高、缺乏层次递进性,远离时代;过度强调认知、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把价值观教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炼过程,把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分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四)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已是一个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如网络、影视、书刊等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邪说,加上对很多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困惑,有的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终日沉迷于网聊、网游之中;有的价值导向异化,一味模仿明星和西方饮食、服饰、生活方式,成为所谓的“新新人类”。
(五)家庭教育的缺乏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教育非常缺乏,尽管多数家长在主观上也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但出于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往往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又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六)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当前大学生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
第二篇:英国主流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英国主流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无论是出于调侃还是炒作,日前英国教育大臣尼奇·摩根一番关于“英国价值观”的演说忽然在国内媒体不胫而走,在社交网络上激起了又一阵凉热。摩根演讲原稿的中文版见诸网络后,读者终于得以一睹这场演说的原貌。相信很多人在阅读后都会意识到,要理解这份充满政治辞藻的演说词,不应脱离其所处的政治语境。
首先有必要澄清这场演说发生时的具体背景。尼奇·摩根的这场演说,原本是她在今年1月27日应英国政策智库Politeia邀请发表的冬季致辞。Politeia智库的政治立场总体偏向中右翼,以支持自由市场为原则,因此与保守党关系良好。在这一场合发表演说,因此也少了公开演讲时对多元化政见的顾忌,使摩根更放得开手脚。
英国教育部长摩根
从英国政府网站公开的演说词原文来看,摩根在这场演说中对当前英国教育制度的讨论面比较广泛,而所谓“英国价值观”并不是唯一重要的议题。
她在演讲开头便开宗明义地强调,现政府的教育政策所针对的,是五年前遗留下来的三大主要问题:英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不足,雇主与大学对学位认证的可靠度缺乏信心,以及学生背景对其学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也基本是她在演讲中对当前英国教育界困境的概括;而她在演讲中所勾勒的积极愿景,也正是她对保守党政府下一步教育改革的许诺。
其次有必要澄清“英国价值观”这一概念本身。“不列颠基本价值观”并非1月27日才发明的新词,而是2014年以来保守党-自民党现政府不断提起的概念。去年11月英国政府公布的 “不列颠基本价值观”包括自尊自爱、明辨是非、尊重英国的民事与刑事法律、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尊重多元文化、尊重他人,以及尊重作为英格兰立法与司法基础的民主价值,鼓励民主参与。
正如演讲词中对伯明翰骚乱的引用一样,这一概念在去年甫一推出,便重点针对了英国当前社区文化衰败、多元价值冲突的社会现实,可谓声教育改革之东,击内政治理之西。摩根在演讲中所极言的“开放包容”“互相尊重”与“跨立场共识”,便起到了这一作用。
然而,与摩根在演讲中反复强调的“共识”相反,围绕当前英国教育制度的论辩非但缺乏有建设性的共识,反而在最近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如果将摩根1月27日的冬季致辞放到当前英国政党政治的语境之下,便不难发现,这份在礼节性场合发表的演讲,虽然对教育问题的阐述比较透彻,但其中的政治、尤其是政党背景相当浓厚。
例如,在指出现实问题时动辄以“五年前”打头阵,是现政府官员在表态时惯常使用的手法(尤其是在内政部官员谈论英国移民问题时),其目的是为了将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上一届工党政府身上;而以此为基础,再论述现政府对未来教育改革的展望,无异于为保守党鼓舞士气、为持相同政见者稳定军心,以巩固本党在知识界与政界的基础,为大选做准备。
毕竟,尼奇·摩根在去年7月15日才接任教育大臣一职,而本届议会在今年3月30日就将正式解散、以迎接下一轮大选,现政府要员在1月27日许下的承诺无论多么具体,已经不可能在本届任期内付诸实施。
那么,这份致辞到底有多少推卸责任的成分,又到底含有几分共识?
五年前工党政府下的英国教育制度固然遗留了不少问题,不过2010年以来现政府教育政策所造成的争议与损失,也绝非精湛的政治修辞学所能一笔盖过。
由于现政府在2010年起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大幅缩减对大学教育的补贴,造成英国大学学费暴涨,加剧了演讲中被视为重中之重的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甚至直接激起学生强烈反抗,一度在2012年与伦敦警方爆发激烈冲突。
学费高涨,加之2012年英国内政部取消留学生毕业后留英工作机会,都对英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造成沉重打击,受到英国高等教育界的抨击。
在这样的状况下,摩根不但很难从在政界蒸蒸日上的内政大臣特雷莎·梅(Theresa May)手中替高等院校争取机会,也无法在可能已不到一年的任期内对现政府的教育政策进行认真的检讨。
2012年,在伦敦街头抗议的学生与警察发生冲突 至于国内观众比较在意的多元价值问题,现状也远比演说词复杂。
去年3月,伯明翰市议会接到匿名举报称当地有若干所教育机构已被所谓“特洛伊木马计划”渗透,正在暗中对穆斯林学生传播极端思想,一时惊动英国教育部,总共有数十所伯明翰当地学校受到调查。直到7月22日,英国教育部发表最终调查报告,认为没有证据表明被调查学校已被极端分子渗透,但一些被调查的教职工可能对极端思想表示同情。
虽然**过去,但一些教职工因受到指控而蒙受职业与精神损失,教育部门的做法也引发了舆论对教育问题的担忧。很难想象在调查一项指控就需要仔细研究4个半月的情况下,摩根所领导的英国教育部能在未来短短2个月内为英国教育界带来根本的改变。
摩根对自由主义和民主价值的宣扬,同样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意思来理解。作为保守党的骨干成员和拉夫堡大学所在的拉夫堡选区议员,摩根曾在2010年与拉夫堡大学学生代表就学费问题在BBC电视节目《政治秀》中当面对质,当时她辩护政府削减大学补贴的做法可以将大学生数量降低到符合市场条件的水平,这显然与一些反对人士所主张的福利主义路线相抵触,除了修辞本身之外谈不上什么“共识”。至于她所强调的民主参与,也和她主张的本土价值一样,是保守党内近年来相当主流的观点,在诸如Politeia这样的场合下属于一剂有益无害的太平药,并没有多少新的洞见。而一份来自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的报告显示,学费高企的状况有可能对10到11个执政党(保守或自民)控制选区的投票态势造成影响,甚至会对现任议员的连任构成威胁。在这当中,尼奇·摩根本人就有被拉夫堡选区的学生票“拉下马”之虞。由这位教育大臣对与自己政治立场相近、政治利益相通的学者和政客发表演说,也只能是“调无弦之素琴”,不论弹者心怀何意,只看听者是否有心了。
只不过,这张素琴所发出的次声波似乎传到了意料之外的某个地方,并且产生意料之外的共振效应,无论振动着的是明谏,还是暗讽。
第三篇:关于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调查报告
调查类型:研究性调查
调查目的:研究本校的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对比,发现不足,共同提高调查方法:走访调查
调查对象:随机选取周边的同学朋友
调查时间 : 2010-6-8
调查背景:见导言
调查人:xxx
大学生,自古以来就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公众关注的对象。经过高考的洗礼,我们成功踏入了这个曾经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学识逐步积累的同时,我们也无法避免的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困难、压力。大学,是使我们脱胎换骨的地方,于此同时有的人也在渐渐消沉。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良好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更能促使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
本着求实求益求教的态度,以求促进社会进步,解决社会问题,尊重客观事实,不 “唯上 ”“唯书 ”,眼睛向下,虚心向群众学习与求教为纲领性原则,我们作出如下报告 :正文部分
第一角度: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调查研究表明,当代的大学生普遍厌恶虚假,喜欢与那些诚信的、真诚待人的人做朋友,同时踏实、乐于助人、敢作敢当等品质也很被看重。可事实的另一方面,各高校中作弊的现象仍然很是猖獗,四、六级,计算机等级,各式各样的考察方式,各式各样的作弊手段。毕业生剽窃他人的论文,这样的事情也早已是屡见不鲜了。
大家会这样做,并不代表他们不看重诚实这个可贵的品质,在我看来更重要的应该是他们已经被虚假所带来的成功迷惑了双眼,而缺乏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第二角度:物质方面
对于被调查人的较为统一的看法既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每次谈物质,谈金钱总让人觉得是在谈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而事实上在我看来物质是基础,这无可置疑,在现在这样的社会再去推崇视金钱为粪土的思想未免太不合情理了。
据此在调查大家对于物质的看法时,在调查中特别加入了现在较为热门的话题,富二代炫富以及现在近六成的女大学生愿嫁给富二代的现象。从调查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富二代本身并无反感,而对于女大学生的婚姻观倾向大家也表示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人总是有惰性的,如果有一条如此现成的捷径,能抵挡诱惑的的确是少之又少。据此发现大家对于物质的看法是比较理性与客观的,这是值得开心的。而且调查也表明大家对于富二代炫富的现象并不十分赞同,大家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素养修养如何。
第三方面:名利方面
名利是一个人成功与否以及个人价值的一个体现,但是那最终只是一个头衔,虚之又虚。我们不应该以追求某些名誉为目的去做事,而应该把名利作为是自己努力奋斗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副产物。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诗歌中也是这样写道:不为浮云遮望眼。所以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个人的修养,而不是努力追求甚至编造一些虚名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第四方面:爱情观方面
爱情是应该建立信任、奉献、忠诚等基础上的一种意识形态。爱一个人是竭尽所能的让他得到幸福、快乐;爱情是自私的,不可能拿来分享;而真心的爱一个人更需要的是宽容。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因为爱你,我可以为你做任何的事,包括放弃你。爱是自私的,可是爱一个人不应该是一种负担,给对方的无形负担。不可能因为爱一个人而去改变他,他是他,愿意为你去更好的改进自己是一种庆幸,若以改造对方为目的的爱情那你爱的还是他吗?你爱的是一个虚幻的形象,那是你梦中的情人。
大学生未正式得踏入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说来的确有较社会中更加纯净的部分。现在大学生的主流爱情观还是抱以随缘的态度。我并不想批判这样的爱情观,不强求的确没有错,也不容易迷失自己。但是如若真的遇上了,是不是该去为之努力一下,人的一生不应该给自己留太多后悔的事。一个人如果不会追求幸福那他的人生势必是暗无天日的。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 , 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二 ,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诚信既是人们安身立命和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 也是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丢了诚信,你拿什么来保证你现有的成绩,更不用说是将来的进一步发展了。
在世界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立与不败之地,当代大学更应该拥有良好的价值取向,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一切从严要求自己,增强自我求发展的坚定性与自主性。
第四篇:用乡贤文化滋养主流价值观
用乡贤文化滋养主流价值观
——访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郭超 《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5日 02 版)
记者:如何理解传统乡贤文化的力量?
张颐武:乡贤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乡贤文化实际上属于士阶层文化在中国乡土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中国社会中,士阶层是社会的实际管理者,也是社会文化精神的倡导者。他们出门为官,回乡之后就是士绅,起着维护本地社会秩序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只管到县一级,县以下的乡村治理就要靠士绅来维系,他们是文明的传承者和价值观的守护者,他们就是传统社会里的乡贤。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贤文化就是维系着庞大的中国社会正常运转几千年的基层力量。
记者:传统乡贤文化与今天中国主流价值观契合点在哪里?
张颐武:如康有为在19世纪末所说,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二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时至今日,中国社会仍在巨变的进程之中,这种“变局”就包括曾经 1 深受乡贤文化滋养的中国乡村社会所遭遇的冲击,包括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
但是,我们要看到,虽然乡土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传统社会的架构没有完全坍塌,乡村社会中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于乡村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乡贤就很重要了。作为本地有声望、有能力的长者,乡贤在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面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就不可或缺了。
可以说,乡贤是传递中西文化的“转换器”。因为乡贤对于中西文化都有较为客观准确的了解,一方面,他们扎根本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的情况有同样的了解;另一方面,他们是具有新知识、新眼界的读书人,对于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的把握。另外,在传统文化中,士阶层对于老百姓的意义非常重大,现在虽然没有以前那么重视,但是乡村人尊重读书人的传统没有变。所以,现代的乡贤成了传播中西文化的桥梁,让中西文化有了“可译性”,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同时通过村民们可以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
乡贤也是缓和社会冲突的“安全阀”,在城镇化为代表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受到冲击,在改革进程中有很多难以预料的矛盾。乡贤在村里面地位比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进去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社会改革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缓,让农民、农村顺利加入现代化进程,分享 改革开放的红利。从这个意义上,他们就像高压锅的“安全阀”,可以把社会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
记者:如何发扬乡贤文化中的道德力量,滋养今天的主流价值观?
张颐武:现代社会中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有的乡贤扎根本土,把现代的价值观传递给村民。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由于通讯和交通的便利,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家乡的发展,他们的思维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够影响家乡。中国传统有“离土不离乡”的观念,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只要出自农村,就算身在异乡、异国,他对于故土还是有很深的认同感的。乡贤文化对于他们的影响还是如影随形地刻在他们身上。在乡村社会结构受到冲击的当下,他们保持着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持守,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的乡贤文化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
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但这不是传统士文化的回归,而是需要村舍民间领袖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精英和地方治理的有效结合。我们要避免本地生长起来的乡贤离乡之后就断了和本乡的联系,这需要政府给予支持。乡贤是乡村社会的黏合剂,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舍的荣誉感和社区的荣誉感,这样的乡贤文化是有上进心和凝聚力的。
传统社会的乡贤不仅是道德模范、价值观的引导者,同时他们也是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传统社会中的乡村,因为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并不太重视法律和契约的作用,而是更加看重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当然,我们不能回到过去那种状况。但是,我们要重申乡贤文化对于乡村稳定性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存在,让村民的行为有规范,价值有引领,这种作用是无法取代的。(本报记者 郭 超)
第五篇:“社会价值观”征文
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
(何元超)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包括了热爱 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 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 节约的创业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一、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雷锋精神正是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雷锋精神从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1、雷锋精神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实践而展开的,是反映和体现当时时代主题、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的一种共产党人的精神。
2、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体现 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共产主义 思想相统一的凝结与升华,不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简单复制。它注入了马列主义、毛泽思想的 科学内容,注入了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是生长在现实的土地上、又摆脱了现实的束缚而达 到的一种境界,是对历史规律、社会发展趋势的认同。
二、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宝贵价值源泉。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文化的发展都不能割断本民族的以往的文化历史,各 种文化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它在不 断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继承以往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当中的文化资源,并将其作 为继续前进的基础和平台。无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吸取包括雷锋精神文化在内的以往文 化资源,传承包括雷锋精神在内的以往文化成果的睿智,开发包括雷锋精神文化在内的以往 文化资源的功能,接续包括雷锋精神文化在内的以往的中华文化的发展,进而在创造出具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资源主要有:其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 信念。其二,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其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锐意 进取精神理念。雷锋精神与社会价值的主流和方向相一致,与人民群众的美德和共识相契合,与时代发 展的节律和内涵相衔接,是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精神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发展中的结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着重要的 地位和意义。
三、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雷锋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充 分发挥道德模范人物的示范效应,能够有力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快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雷锋就是普通的士兵,可是他始终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表里如一。学习雷锋精神,可以帮助人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价值融入于社会价值中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 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有利于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感。宣传雷锋精神,就是要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像雷锋那样,甘 于平凡,坚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 出、不怕牺牲。这有利于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对积极投身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教 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像雷锋那样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科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 盾问题,为社会事业献计献策贡献力量。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明 显的提高。但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滑坡,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也频频出现。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雷锋公 而忘私、助人为乐的宝贵品质,让雷锋精神在新时期发出耀眼的光芒,对于改变人们的思想 道德观念,建设良好的公民思想道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