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面临的困难及其未来的前景
日本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面临的困难及其未来的前景
摘要:日本共产党的诞生有着广泛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但是,由于日本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共产党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必然遭到政府的挤压,同时,由于日本也是一个多党制的国家,日本共产党也必然同时会受到其他政党的排挤。日本共产党所处的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促使其不断调整方针政策,积极寻求发展出路。在看到日本共产党面临的这些困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同时也有一定的优势。对照我国共产党的发展,寻找经验,总结教训。
关键字:日本共产党多党制社会主义政党资本主义政党
日本共产党的诞生有着广泛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但是,由于日本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共产党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必然遭到政府的挤压,同时,由于日本也是一个多党制的国家,日本共产党也必然同时会受到其他政党的排挤。日本共产党所处的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促使其不断调整方针政策,积极寻求发展出路。在看到日本共产党面临的这些困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同时也有一定的优势。对照我国共产党的发展,寻找经验,总结教训。
一、日本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日本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影响的。在成立之初就遭到打压的日本共产党,在二战后积极的调整政策,终于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一)日本共产党的诞生
首先是阶级基础,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而资本的原始积累又是十分罪恶的,这就意味着与欧美国家的工人相比,日本工人阶级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更为残酷,所以,广大工人阶级就更迫切的要求改变自身贫穷和受压迫的命运。同时,在自由民权运动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就已经开始传入日本,1898年10月18日成立了21人的“社会主义研究会”,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对日本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为日本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也直接促进了日本共产主义成立。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工作,1922年7月15日在东京召开了日本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标志着日本共产党的建立。
(二)日本共产党的艰难发展
二战期间,日本共产党与其他政党一样受日本军国主义的镇压而被取缔,战后虽然日本又迎来了它政党繁荣发展的高峰时期,但是由于日本的战败国地位,更由于美国战后对日本的扶植政策,导致了日本共产党的命运堪忧。在这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日本共产党对其道路方针进行了积极的调整。
战后日本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是从1945年到1949年的“占领下的和平革命”,此时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本国的统治阶级,回避同美国占领军极其占领政策作斗争的“战略上的右倾主义”;第二是从1950年到1957年的“占领下的暴力革命”由于此时饱受战争之苦的日本广大人民需要和平,而日本共产党此时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武装斗争上,所以导致这一时期人们把日共看成是由“好斗分子”组成的“暴力团伙”;第三,从1958年到1969年是“争取和平革命”时期,此时“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正式产生,日共的重心开始转移到通过和平的议会选举来进行斗争;最后就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路线“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民主改革”,主要是指在资本主义宪法范围内对资本主义消极的一面进行改革,进而实现“人类共同社会”的目标。
二、日本共产党面临的困境
从日本共产党的总体发展来看,它面临着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大环境是一个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世界,而且日本本身也是一个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家,这就必然决定了日本共产党的发展将要受到国内外资本主义势力的敌视;其次,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较为迅速,战后经济迅速恢复,使其国内的资产阶级更加的壮大,这为日共争取广泛的阶级基础增加了难度,同时,另一方面,战后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使一部分民众变得相对保守而不愿意再有所变革,这对于革新政党日本共产党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再次,日本是一个实行多党制的国家,除日本共产党外,还存在许多其他政党,政见的差别使他们吸收的成员各异,这无形中也分散了日本共产党吸收的成员;最后,日本共产党还面临着其党内的一些危机,从日本政党的产生及发展史来看,日本政党素来有分化重组的危险,党内意见稍有不合,就会导致一部分党员退党,甚至自立门户,另组新党,而日本社会党的前车之鉴更是应该值得警惕。
三、日本共产党自身的优势
存在着一些考验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日本共产党自身也有一定的优势:国内有一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自成立以来,虽然共产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曾做过改动,但是,它依然保持着建党之初的基本理念,这与日本社会党轻易改变党的基本政策而就此失去民心形成了一个对比,日本共产党稳定鲜明的政治倾向必然会为其带来稳定的民众支持;另一方面,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使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这时的社会主义,日益得到了公众的支持与向往;再者,日本最大在野党--自民党内部存在这许多弊端,其金权政治的腐败现象日益引起了民众的极大反感与失落,“五五年体制”的崩溃可谓是政治献金的直接结果,这在反方向上为日本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契机。
四、总结
日本共产党的产生时间并不很长,而其所处的特殊国情也注定了其没有过多的其他先例的模仿,日本共产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逐步摸索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仍将长期存在,日共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压力。
参考文献:
[1]《日本共产党的“日本式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曹天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9月第1版
[2]《冷战后日本政党体制转型研究--1996年体制论》 徐万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11月第1版
[3]《近代日本政治史必携》 远山茂树等编 岩波书店1982年版
[4]《日本近现代史辞典》, 东洋经济新板社1978 年版
作者简介:李雪(1988年3月-),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港航企业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篇:共产党的发展历程2014
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抄在8下P139--140)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1840--1949年看大事年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时期的重大事件(1949---至今看大事年表)
三、七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
“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诞生(或中共“一大”)
“星火燎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1928年
“生死攸关”: 遵义会议-1935年.1
“当家作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1 “伟大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重回世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洗雪国耻”: 香港回归-1997.7.1
比较:
1、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指导思想——实事求是;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关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认识:(1)都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2)分别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3、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两次会议是: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中华民族由衰败转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的胜利。
2、新中国成立为伟大复兴准备的基本条件: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3、未来需要迈上的重要台阶:统一台湾、登月成功等。
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启示)
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团结奋斗;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④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等;⑤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五、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救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邓小平,强国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专题感悟:
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问题:从党的28年的奋斗历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共产党人注重理论创新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即: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
问题二: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建议?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问题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给我们的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曲折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生产关
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中华民族精神: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抗战精神: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问题:
在近代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我们曾经走过“日本式的道路”、“美国式的道路”、“俄国式的道路” 和“苏联式的道路”,但都失败了,最后我们走了自己的道路。
1.日本式的道路(资产阶级改革——君主立宪制)——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2.美国式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
(这两个道路由于我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失败,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俄国式的道路(十月革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最终失败,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苏联式的道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5.中国式的道路:(即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①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始于1928年4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建设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启示: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困难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原因及对策
一、困难
(一)收入少,债务多。大部分村集体收入都来自财政转移支付,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有的村连正常的工作需要都难以维持,村干部的工资低,因而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另一方面村集体的债务很沉重,对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很重的一个负担。
(二)想发展,缺人才。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人才是竞争的核心。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非常缺少知识型、技术型人才。据调查村集体的干部大都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技能,市场意识不强,对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性不高。这不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有点子,筹资难。大部分村集体都负债累累,而每年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有限,没有充足的资金创办集体经济。上级对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也不够,不仅总体上数额小,而且扶温饱的多,扶根源的少,极易返贫。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难,许多能人有点子、想发展,创办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由于银行贷款条件严格,农民又没有担保人,因而筹集资金更加困难。
(四)有意愿,缺信任。尽管有些村的干部有带动大家发展集体经济的意愿,但农民对他们缺乏信任感。据调查普
通老百姓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不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支不公开,老百姓对钱的开支不清楚;二是大部分村民认为政府的钱被村干部吃喝消费掉了;三是村委会对提高农民收入没有尽责尽力,没有为农民做实事。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因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缺乏群众基础,没有群众的大力支持,也是发展不起来的。
(五)有典型,不平衡。据调研发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有一小部分村依靠拥有的资源(如三王庙)发展集体经济,积累了一定资金。而大部分村仅仅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村集体非常缺乏资金,只能维持日常的行政开支。再加上有的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地貌比较复杂的话,更加不容易致富。因而发展集体经济更是难上加难。
二、原因
(一)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动机不足。据调研可知,许多村民不知道何为集体经济,也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大都认为集体经济与他们关系不大,实在的是找到一个工资高的打工机会。而村干部工资低、任务重,也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有的认为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困难重重,没有信心发展集体经济;也有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对发展村集体经济
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
(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条件不足。这是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内外部条件的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内部条件的制约有村干部能力不强、负债多,缺少资金技术支持、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缺少人力资源等。
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条件的制约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规定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和保障;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贷款困难,筹资难。
(三)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激励不足。各级政府只是在认识上赞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实践上没有足够的激励行为。譬如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整体规划;没有将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落实到镇、村;对于发展好的乡村也没有奖励等。这样难以调动村干部以及村民的积极性,集体经济也难以有较快的发展。在调研过程中并没有看到政府的激励行为,许多村民甚至连有没有集体经济都不清楚。所以只有宣传,没有行动是不够的。
三、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经济腾飞的重要路径选择。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交通设施、资金技术、干部能力等方面各不行同,因而发展集体经济没有统一的模式。各村应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三)激励扶持,营造环境。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如此重要,政府应加大扶持与激励,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打破限制集体经济发展的种种障碍,使集体经济的发展畅通无阻。
针对村集体缺少发展资金的现实情况,政府应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专项预算,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启动资金和运行支持;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经营方式提供税收优惠(如免征所得税、减免营业税和增值税)和信贷支持。
在技术方面政府可以免费组织专业培训,引进专业人才,为广大农民传授技术,实地演示种植或养殖等方面的技术和注意事项。
第四篇:妇女儿童发展面临主要困难调研对策
按照市妇联的工作要求,**县组织全县各级妇联组织通过实地考察、个案访谈、召开座谈会、下发调查问卷等形式,积极开展调研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妇女儿童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女性创业存在的问题。一是就业性别歧视。我国法律中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和缺乏相关罚则,对就业歧视
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如女大中专毕业生的求职经历比男生更为艰难,一些文化技能偏低、年龄偏大的女性就业难度更大,不少单位和企业不想承担女性生育等五期保护带来的成本,妇女就业压力增大。二是创业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观因素有两个方面:女性创业思想淡薄,缺乏创业勇气,求稳怕乱,调查中,有34%的人缺乏勇气和魄力,17%的人认为还没到万不得已的地步。女性创业在市场机制中处于劣势,缺少创业本领。过多的义务、阻力、压力使许多女性没时间、心情、体力去吸收各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去发现和思考问题。客观因素有两个方面: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缺少创业资金,占有市场要素比重低。调查中一半以上妇女觉得缺少资金是创业最大难题。三是金融危机造成失业女性增加。受金融风暴影响,沿海和内地的一些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和关闭破产状态,企业大量裁员,使在外务工的女农民工大量失业返乡,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三季度以来,全县30%以上女农民工失业返乡,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和农民工家庭的生活。此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企业经济发展趋缓,就业岗位减少,使得女性失业人员和新增就业人员无岗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女大学生的就业、加之往年没有就业的城镇登记失业女性等就业问题,都形成了新的压力。
2、农村妇女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致富技能,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妇女在获取教育资源中处于劣势,加上妇女对自身的期望值较低,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问卷调查中,在“你们觉得生产中最缺的是什么”一栏中,有83%的妇女选择了缺技术和致富项目。被调查的妇女67%为小学文化,因此妇女对农业经济的市场化、致富信息、致富项目、技术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吸收能力较差,导致知识匮乏,严重影响了妇女的劳动回报率。
3、女性婚姻家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家庭暴力问题。家庭暴力是女性婚姻家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县为例,2008年,共接待维权上访案件145件,其中家庭暴力类案件61件,占上访案件总数的42%,并且在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家庭暴力已打破了性别、文化、地域的限制,人员成份复杂,案件数量增多,暴力程度升级,并且普遍具有残忍性、隐蔽性、持续性、循环性等特点,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这对家庭暴力的查处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家庭暴力当事人单位和司法部门大多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务事、不愿管、不便管,不履行《婚姻法》、妇女法中规定的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定义务,女性受到人身伤害后获赔难、获赔低。制裁缺乏力度。家庭暴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女性甚至孩子的身心健康,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二是婚姻关系问题。在妇女户口迁移、生育观念等方面仍然存在嫁夫随夫迁户口、重男轻女等问题。婚姻不稳定,离婚比例逐年上升。离婚妇女在共有财产分割中仍处于弱势。现行法律对破坏家庭稳定的第三者插足没有作出规定,并且对婚姻中出轨的一方存在搜集证据的困难。
4、培养选拔女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女干部在决策机构中的数量偏低。我县人大女代表和政协女委员的比例仅为24.5%和14.2%。女领导干部配备总量较少,任职层次较低。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女干部总数为3200人,副科级以上女干部218人,副处级以上女干部6名,占同级干部的比例均不高。各级妇联组织作为培养和选拔女干部的摇篮和基地的效果不够明显,妇联干部实践锻炼机会少。女性领导干部、女职工退二线退休年龄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5、妇女儿童经费保障上缺少相应的社会机制。一是扶贫救助资金筹措困难,对弱势妇女儿童权益维护不利。妇联在对“春蕾女童”和贫病妇女的救助上,只能靠我们妇联的工作人员的“人缘”和“脸面”去“化缘”,或者是呼吁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奉献爱心,没有专门的资金来源,每次“化缘”来多少资金,就救助多少弱势妇女和儿童,而且是“僧多粥少”,当有困难妇女或儿童找到妇联求助的时候,也只好等下一次再有机会和条件的时候,才能帮她们解决实际困难。而象民政、就业等部门的救助有专门的经费来源,可以快速地帮助那时临时要求救助的对象解决问题。二是基层妇联组织活动经费少甚至没有。基层妇联组织经费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县级妇联经费原则上要求详细计划,一事一请,乡镇妇联没有专项经费,村级妇联组织没有活动经费,没有活动场所,妇联就业培训、技能培训、业务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
村级妇代会主任的岗位培训和农村妇女的技能培训工作没有资金保障。这不仅导致了各级妇联组织正常工作难以开展,而且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四个文明建设中“半边天”的作用。
6、妇儿工委办职能受到限制。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是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设在妇联
。政府在妇女儿童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但实际工作中基本上是妇联唱主角,代行政府行政职能,具体工作由妇联牵头实施,而妇联又由于位微权轻而职能受到限制,致使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7、妇联干部待遇偏低。一是妇联干部政治待遇偏低,主要表现为党政领导班子中女干部比例偏低,基层女干部交流提拔力度不够,有的乡镇妇联主席、县直妇委会主任从事妇联工作多年仍不能按政策解决副科待遇等。二是妇代会主任工资偏低。80%以上的妇代会主任兼计划生育专干,年终却只发计生工资,造成了“计生专干兼妇联”而兼职不兼薪的现象。
8、妇联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一是乡镇妇联干部兼职问题。大部分乡镇妇联主席兼职做其他业务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充实妇联的业务知识,更好地思考妇联工作,不熟悉妇女工作业务,不大明白基层妇女组织工作的程序,不能主动地创新工作载体和方法,只能是按着县妇联的工作部署完成交办的任务,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扎实,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差。二是基层妇女干部素质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工作中,村级基层妇联干部较少接受专业、系统的知识培训,年龄偏大,思想封闭,知识结构落后,很难担当起带领妇女群众致富发家的重任。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优化女性创业发展的环境。一是坚持城乡统筹,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女性创业的综合能力。加强对女性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竞争能力较强的女性参加创业就业培训,边创业边学习,提高对创业过程的预见力和控制力。二是以“双学双比”、“美德在农家”等创建活动为载体,扶持发展一批“巾帼示范村”。以妇代会主任、女状元、女能手、女经纪人为主体,建立服务网络,培养一支农村巾帼科技骨干队伍。引导和扶持妇女参与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建立一批“妇”字号农产品示范基地。三是严格执行《妇女发展规划》。在创业融资方面,推动建立妇女创业资金,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女企业主提供政策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及妇联组织要认真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竭诚为女性自主创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力度,为女性创业提供学习、交流、发展的平台。
2、加大对妇女婚姻家庭权益的维护。一是进一步明确公、检、法、司、医院、妇联等部门在反家暴方面的工作职责。政府对家庭暴力进一步实行综合治理,切实发挥社区、单位和执法机关等各方面的积极性。社会各阶层、执法机关要改变“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漠视态度,对于家庭暴力不仅要管,而且要齐抓共管加大治理力度。规定家庭暴力举证责任倒置;明确家庭暴力如何取证、哪些证据具有法律效力等;明确对造成受害者轻伤以下的家庭暴力行为人相应责任;明确相关单位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方面不作为的法律责任。成立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领导机构,建立家庭暴力干预机制,规范操作程序,提供人性化服务,对家庭暴力的典型案例,应公开审理和在电视等媒体上曝光,严厉打击家庭暴力违法犯罪,有效震慑家庭暴力发生。通过就业培训、就业服务等工作,引导妇女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逐步提高经济地位,把握妇女自身的社会地位,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消除家庭暴力。二是保证无过错方的财产权和经济权。规定离婚案件的财产状况、过错事实等举证责任倒置;司法部门在处理涉及妇女儿童财产案件时,应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准,应对其家庭财产进行调查,加大对离婚妇女财产权益保护力度。在婚姻家庭与妇女财产权益保障中,应增加对无效婚姻财产处置的内容。
3、千方百计解决妇联组织经费问题。一是要增加各级妇联组织的经费投入,解决困扰县、乡镇妇联的经费问题。一方面政府切实加强对妇儿工委工作的领导,发挥主导作用,在人员、设备和经费方面提供保障,使妇女儿童工作能扎实有效的开展起来,另一方面,妇联组织要积极创办经济实体,壮大实力。各级各部门要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妇联创办经济实体,上级组织要积极为基层妇联争取项目,加大项目化运作。二是加强各级妇联组织妇女儿童资金会建设工作,加强妇联非政府组织资金筹集力度,专款专用,全力救助孤贫儿童和贫病妇女。自上而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的支持,协调拨付培训经费、增加工作经费专款专用,从而为提高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增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技能。
4、积极稳妥解决妇联干部待遇问题。加大妇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让更多的女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要通过上挂、下派和交流到同级党政部门任职等方式,加大对妇联干部的交流力度。建议将长期在妇联系统工作的优秀干部交流到党政部门或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岗位任职。同时,注重选派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有发展潜力的妇联干部选任到党政“一把手”的位置。组织部门在制定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计划时,主动征求妇联组织的意见,在选拔任用女干部时,注意听取妇联组织的意见。适当提高兼职村妇代会主任工资待遇,对离任村妇代会主任待遇问题,要通过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为上级制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5、加大对妇女和妇联干部的培训、锻炼。要依托妇女教育培训基地,开展思想、素质、技能、礼仪方面的知识培训,使广大妇女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和具备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把妇联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纳入干部总体规划和总体部署,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通过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方式,建议各级组织部门和有关部门创造条件,使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有计划选送妇联干部深造,有目的地安排年轻干部,到乡镇、企业、到艰苦环境中磨练。改变妇联干部兼职现象,做到妇女工作专职专人,利用党委换届之机,选派优秀的妇联干部进“两委”。
第五篇:关于体育院校文学社面临困难和发展策略
关于体育院校文学社面临困难和发展策略
论文 摘要:
理想,爱,美,幸福。我们苦苦的寻觅,到今天我相信这将是我们寻觅的一个终点。我们会发现在文学遨游的现实中,找到他们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文学社将给我们大家提供这样的一个在把文字的理想和现实结合的平台。体育院校的文学社团承担着组织校园文学爱好者进行文学探讨与写作的职能,对于文学社发展社团部长有些无奈,“我们每年的大事是参加学校的运动会、辩论赛、艺术节,而不是探讨文学,因为新生都喜欢热闹又活动多的社团,安静地聊文学,能吸引谁呢?”说到文学社面临的困难,许多社长都提到了资金问题,其次就是人文环境。
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体育出身,对于文学方面的文化底蕴相对的较为薄弱,这是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在全院学生里找出文学底蕴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进一步培养,这在培养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提高文化底蕴有很重要的影响。
以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宋继新的致词创新,执着,善治,共赢的“体院精神”为指导思想,运用到文学社的发展中,不断创新解决面临的困惑,执着发展,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以人为本的观念进行管理和发展。追求共赢,加快吉林体育学院文学社发展与完善。
论文关键词:体育院校文学社发展中面临的困惑以及 今后发展策略
试问校园文学路在何方?
某体育院校大四的一名学生,大学期间曾出版长篇青春励志小说《冬天不会寒冷》。写了对文学社的遭遇后认为,首先是文学社自身宣传不够。“我前几天给新生作报告,发现有很多新生找不到发展自己的平台,新生中有不少写诗和写小说的”。但他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喜欢“娱乐刺激性的活动”。对于文学社招新遇冷问题,他认为,“这个只能用大环境来解释了”,特别是‘90后’一代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去进行文学创作。作为文学社的“掌门人”,文学社不景气是各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当今是一个“文学没有市场的年代”,是一个娱乐年代,什么都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大一“90后”新生为何对文学不敢兴趣,他分析:“喜欢文字的都不想被束缚”。
“每个人都喜欢唱歌跳舞,但不能天天都是唱歌跳舞的活动”,在场地、物品、资金等方面对包括文学社在内的学术性的社团给予扶持。
例 吉林体育学院文学社
吉林体育学院文学社文学社由学校支持设立,面向本校学生招收社员、干事。采纳学生(社员)的文学作品,开设一些专栏,如:名作欣赏,美文品读,文化名人研读,文坛轶事,文坛风云,新手文学作品等类似的文学栏目,也可以组织社员一起出去和其他学校文学生搞联谊活动,旨在学习,交流,锻炼,培养能力。也是所有文学爱好者共同的文学兴趣和热情而组成的文学组织。以丰富社员的文化生活,提高社员文学写作、文字表达、文学欣赏能力为目的,以文会友增进团结,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宗旨,开展活动遵循国家的各项规章制度。
文学社作为一个社团组织,除了为吉林体育学院所有师生编辑校刊《紫絮》外,我们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园地。在这份社刊中我们将主要刊登文学社社员和各班通讯员的文章,和文学社内的人和事的记录。
文学社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文学水平,而且还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我院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应我院 “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因此,文学社的发展关乎学校的发展。
但在吉林体育学院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例如:
1.体育院校的学生文学底蕴薄弱
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体育出身,对于文学方面的文化底蕴相对的较为薄弱,这是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在全院学生里找出文学底蕴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进一步培养,这在培养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提高文化底蕴有很重要的影响。
2.专家文学座谈会开展较少
体育院校仍不乏文学爱好者,关键在于要用创新文学形式吸引真正爱文学的人,“可以考虑把陕西名作家请进高校文学社;也可以组织网络博客评论,激发校园文学爱好者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3.文学交流面较窄
与各文化高校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也是促进体育院校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4.经费问题
进行各方面的文学交流 聘请专家 刊物的印刷。。
一. 文学社的发展
如何其芳在《街》中所说:“理想,爱,美,幸福,以及那些可以使我们悲哀时十分温柔,快乐时流出眼泪的东西,都是在书籍中容易找到的,而在真实的人间却比任何珍贵的物品还要稀罕。”
理想,爱,美,幸福。我们苦苦的寻觅,到今天我相信这将是我们寻觅的一个终点。我们会会发现在文学遨游的现实中,找到他们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情。而文学社将给我们大家提供这样的一个在把文字的理想和现实结合的平台。正如何其芳所说,真实的人间比任何珍贵的物品还要稀罕,这就是文学的作用,所以文学社的发展应该是重中之重。中华文化伍千年。有着它的悠久,有着它的美丽,无可代替。所以文学社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把文化深入每个人的心。: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成功.用心塑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家园.抛弃孤独.拒绝痛苦.不要眼泪.只要微笑.努力奋斗。进一步文完善学社的《紫絮》,从而把文化深入每个人的心。
一、体育院校文学社是当前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
1、体育院校文学社的发展顺应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中国需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校园文学,院校文学作为一种实践素质教育的途径,日益得到学校领导,家长各方面重视;而实际上,作为校园文学的标志和承载的学生文学社团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学社正是顺势而为,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的施行,文学社的发展壮大必将有效的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2、体育院校文学社有利提升学校在教育同行中知名度与影响力;
特级教师穆秀颖认为,“文学社调动了蕴含在学生中间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为课程改革开辟了新的阵地。”
譬如,吉林体育学院创办《紫絮》文学刊物的板块设置根据学生意见而定,每期都设有班级专栏和个人专栏,倡导“我的文学我作主”,受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追捧。
如将文学社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项目大力支持,持之以恒的有效组织发展,以文会友,以学促教,再加上联合媒体开展活动,一定能打造出更好的博才文化品牌。
3、体育院校文学社是提升大学生能力,开阔思想的有效途径;
现代的语文课本不论如何翻新,内容始终是极其有限的,照本宣科的教学只能让课本变成现代八股文,一书障目,阅读知识面的匮乏,必然让学生在缺乏文学滋润的泥沼里干涸了求知欲。
通过文学社开展专题讲座,教学交流等大学生座谈会,必定能激发学生灵感,使语文学习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机械呆板式走向生动活泼式,给学生的校园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4、通过文学社能促进学生文化知识,道德思想的全面提升;
体育院校文学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助于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学生健全的文化人格,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和需要的。
蔡元培曾说过:“文学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生之功用。”
博才文学社活动的普及开展,在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古今文学知识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熏陶着他们的道德品质。一本触动心灵的好书,往往会成为一盏明灯,照亮个人成长之路!
二、文学社的活动内容与计划;
1、联系媒体共办,扩大影响;
文学社已经吸引了长春晚报,吉林晨报等媒体的关注,然而目前媒体的关注点仅仅落在学生记者活动的层面。教师参与层面较少,加强各级教师与各方媒体负责人的接洽很有必要。
教师是文学社的支柱与灵魂,建议设立相关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踊跃向媒体投稿,开展有媒体参与的现场素质教育活动,无论是对个人成长还是学校宣传都大有裨益,具有创新教育思路的素质教育活动也一定会受到媒体的欢迎;
2、定期组织活动,持之以恒;
学校里现有文学社人数超过40人,而且继续有增加趋势,目前,其各项活动由相关削下团委负责,但无论从他们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上来说都有待加强和提高。
文学社的活动应该加强两点,一是开拓课外阅读空间,二是开拓生活空间; 由于本校寄宿制度的特殊性,文学社的学生活动可以利用晚自习加强阅读与写作,将普及面扩大到各个班级,从不定期活动到纳入教学计划,从个别参加到班级全员参与,形成集体读书写作的氛围,联系好媒体组织校园文学创作,方便辅导员推荐优秀作品,发现优秀学生参与更深入的培训。
而开拓生活空间就更有必要,学生乏生活体验,写出的文字就贫乏无味;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建议联系媒体,学校分担经费,定期组织辅导员利用双休带领优秀学生在周边采风,深入自然生活,创作出优秀的文章。
3、聘请资深专家学者,举办教育文化讲座;
石少利则坚信,体育院校仍不乏文学爱好者,关键在于要用创新文学形式吸引真正爱文学的人,“可以考虑把陕西名作家请进高校文学社;也可以组织网络博客评论,激发校园文学爱好者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如果说文学社吸引学生参与的重点是文学本身的魅力和活动的多样化,那么文学社吸引教师参与的关键在于让参与教师每一次都能在教学,文化,思想的某一方面受益匪浅,让教师自身感受到自我提升的乐趣,享受到文化的洗礼,生活的感悟。
通过学校,媒体,家长各方联系湖湘文化名人,教育专家通过座谈,讲座的方式开展活动,吸引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
4、交流提高,开展教育专题研究;
文学社,也应以育人为本。参与者有一部分是一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经验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种种的困惑。利用文学社定期的学生教师交流活动这一个平台,学校广泛搜索,整理教师教育办学的经验,教训,评述事例个案,总结教训,推广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能定期总结研讨会稿件,联系媒体开辟文学社教育专题的讨论,与社会各界,家庭分享教育心得体会,探讨研究教育心理和想办法解决相关问题。
更进一步的考虑是,长期开展相关的教育研究活动,通过教育研讨课,申报相关教育研究课题来进一步提升参与者的教学水平和文学社的影响力。
三、文学社所需经费;
开展组织颇具规模与影响力的文学相关活动,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记者采访实践报道活动,文学交流会访谈活动,窦桂梅授课讲座活动等等,曾在全区,全市造成了不小的轰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而体育院校拥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但学生文化底蕴素质优良相对薄弱,要对学生文学培养方面做出经费投入。
经费使用方向:
定期教师交流研讨经费 专家学者讲座邀约经费 教师带队活动安排经费 相关媒体联系接待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