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4 10:1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第一篇:心理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心里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与原始社会相比,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交流沟通与人际关系。在当今社会任何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都必须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沟通。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心里效应在影响着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也影响着别人在自己心中的形象,使我们形成的印象往往与真实情况有所差别。因此正确运用心理学效应可以留给他人一个好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自己克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下面谈谈几种心里效应的成因及应用

一、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初次印象包括谈吐、相貌、服饰、举止、神态,对于感知者来说都是新的信息,它对感官的刺激也比较强烈,有一种新鲜感,这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第一笔抹上的色彩总是十分清晰、深刻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一种直观的感觉,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往往不太可靠。但首因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不可回避的,它决定交往是否延续,并影响今后的交往质量和结果。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力求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所谓“后摄”作用。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如某人平时表现很好,可一旦做了一件错事,就容易给别人留下很深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也要注意克服近因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要学会用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是先入为主、凭第一印象一锤定音的结果。它所产生的认知偏见是一种明显的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看全面的认知现象,往往会歪曲一个人的形象,导致不正确的评价。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克服晕轮效应,相信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在交往中多了解对方,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另外,在交往中也可利用晕轮效应,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法国人是浪漫的,英国人是保守的;女性是温柔的、细心的;男性是理性的、豪爽的、粗心的等,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五、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也叫自我投射效应。自我投射指内在心理的外

在化,即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以为他人也应如此,结果往往对他的情感、意向作出错误评价,歪曲他人愿望,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有的人对别人有成见,总以为别人对他怀有敌意,甚至觉得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挑衅色彩。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掌握交往中的心里效应 正确运用心里效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获得成功的必经之路

第二篇: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班级管理的新策略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将系统论引进教学论,使教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飞跃,这给了教育者一个很好的启示:有效的整合也能创新。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教师要想产生原创性的东西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将两种或多种现有的事物进行巧妙的整合,创新就会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不同,许多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做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将企业管理思想运用到班级管理,将经济学、文化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等等。基于这种整合创新思路,我校开展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的实验研究,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创造了班级管理的新思路、新策略,使班级管理的气象焕然一新。

一、对心理效应的基本认识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境之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心理效应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它具有普遍性。心理效应尽管很微妙,很难觉察,但它确实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或发生作用,它具有客观性。心理效应的种类很多,表现在各个方面,它具有多样性。同一种心理效应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程度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理效应,它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会恰当地运用它。对班主任来说,在建设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心理效应,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会使班级管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种类众多,功效也不同,我校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效应进行认真的分类研究,把它们辩证地运用在班级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

1、利用第一次效应,塑造良好教师形象

第一次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指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即“第一印象”。人与人第一次接触的印象深刻,并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认识。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与学生初交时的形象塑造。比如见好第一次面,准备好第一次讲话,上好第一次课,组织好第一次集体活动,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等等。总之,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是亲切、务实、负责、可敬的,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

2、利用自己人效应,缩小师生心理距离

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一般总是与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谈得来。这就是自己人效应现象。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观点、态度与对方比较一致,那么对方就容易接受你。正如管理心理学中所说:“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制造“自己人”,如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运动,一起探讨难题,一起谈笑风生等等。当 学生把教师看成了“自己人”,也就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便于交流沟通。而且,有的学生如把教师看成知心朋友,还会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为了这位教师,其动力十足。相反,如果师生间是敌对关系,问题就很难解决。

3、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动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对小学各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随机抽取样品,然后告诉老师说:这几十名学生将来有发展前途。八个月以后再来调查,结果发现,这几十名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事实上,这几十名学生当初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他们获得了这样的信息:我是有前途的,我是与众不同的,所以更加自信,也更加用功。这说明,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对他倾注心血,唤醒他内在的信心和动力,每个人都会有显著的进步。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班级整体而言,教师的经常鼓励、期待会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近感;针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善于发现、褒扬每个学生的长处,能促使学生更求上进,更愿意公开展现个人才华,更能大胆标新立异表现个性,同时自觉克服自己的缺陷。尤其对差生,教师热情洋溢地肯定其某方面的优点,能鼓起其积极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也尝受到被人承认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感情体验。

4、利用过门坎效应,确立和实现班级目标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但是 他一旦对于较小的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倾向于接受这种请求,为避免给他人留下前后不一的印象,他对随后提出的较大要求也会倾向于接受。简单地说:一个人若一旦接受别人某一方面的一个小要求,也往往容易接受这方面更大的要求。这就是过门坎效应。班级管理中应用门坎效应, 主要用于新接手班级,初接手一个班,班主任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摸清学生情况,然后针对实际分层分级按阶段设“门”,使班级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形成系统的优化整体。这样,班级工作的各项指标就会呈螺旋式上升。相反,如果目标遥不可及,要求学生一蹴而就,学生就会体验挫折和失败感,最后倾向于放弃。过门坎效应还用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上。针对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班主任可建立差生档案,分别制定不同的“门”(即要求学生阶段时间内应达到的指标)。让学生从最易做起,逐步逐项克服自己的缺点,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品质的渐次完善,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5、利用组合效应,改善和优化班级结构

曾有这样一种说法: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马木留克兵与一百个法国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能打赢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这就是组合的威力。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要素不变,组合结构改变,系统的功能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组合效应,合理处理班级人员的搭配和组合,比如安排座位时采用“优差混合”,使后进生“近朱者赤”;分配任务时采用“男女混合”,使学生各自“英雄有用武之地”。而且男女组合还能产生异性效应,使 男女双方互相学习和约束。总之,良好的组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活态度影响良好,而不良组合则会出现“烂柴倒一起”的现象,甚至产生不健康的“小集团”、“小帮派”。

6、利用鲶鱼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竞争氛围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船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鲶鱼效应。它给教师的启示是: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提高生存能力。也就是说,要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此外,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可让他们充当干部的角色,使他们既以干部角色要求自己,又以模范行为带动他人。

(二)避免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

1、避免晕轮效应,全面地认识学生

晕轮是一种自然现象,指月亮周围有时出现一圈晕轮,致使人们在看月亮时,便模糊不清,产生泛化。在对人的认识上,人们往往根据某人的一个或少数的品质,对人作出总体评价,即“一俊遮百丑” 或“一丑遮百俊”的现象,这就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反映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容易产生这样的认识误区:学生成绩好,就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这一方面滋长了好学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后进学生的积极性。这对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该全面地认识学生,应知道太阳里面也有黑子,沙子里面也有灿烂的金子,不溺爱好生,也不歧视差生。这样才会使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进步。

2、避免定势效应,发展地认识学生

定势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一类人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影响到对人的进一步深刻认识。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心理,即不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容易把人看死,不轻易改变对他的看法。比如后进生,教师的印象往往是“思想差、学习差”,难以有新的发现;而且还认为其是“老油条”、“老革命”,忽视后进生的变化和进步。当有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时,有些教师甚至产生“是不是作弊”的想法,这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容易使其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恰当激励,才能导引其走上成功之路。对于一个组织,教师也应该发展地看待,因为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组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差班有可能变好班,好班也可能变差班。只有避免定势效应,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3、避免马太效应,公正地对待学生 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中有这样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是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马太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比如名人和凡人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会得到肯定和赞扬,各种荣誉和利益接踵而来;而后者往往毫不起眼,甚至被压抑和诬陷。再比如有钱人会越有钱,而没钱人会越没钱。马太效应反映到教育上,就是常见的“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好学生享受表扬、鼓励和优秀的教学资源,而差学生则遭忽视和冷落,甚至回答问题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教师的“偏心”,也是教育中的不平等,只会导致两极分化,而不是共同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在关心、爱护好学生的同时,也要重视和扶持其他学生。

4、避免权威效应,平等地对待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拿出一个装了蒸馏水的瓶子,说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水平、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反映在班级里,就是教师的言行往往成了权威,学生绝对服从教师。这不利于学生发展 各自丰富的内心世界,造成沉闷的班级气氛和统一的个性心理。权威效应也容易抹杀学生创新的苗头,使学生丧失自己的想法,成为“听话的孩子”。因此,教师应平等地对待学生,避免“一言堂”、“家长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5、避免禁果效应,巧妙地教育学生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效应,称之为“禁果效应”。逆反心理是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的人类的天性反应,每个人在某段时间都可能变得倔强而固执,对某人压制过度肯定会导致反抗。当班级的管制过于严厉,当教师的行为常常不一致、不公平,当教学和生活内容过于枯燥,学生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学生美好的想法得不到认同,学生充沛的精力得不到必要的发泄,他们就会用违规行为以示反抗。逆反心理的特点是越压制越反抗。一般教师都给学生下许多“禁令”:禁止打电游;禁止吃零食;禁止学生外出旅游等等,其结果是越禁止的,学生违反的越多。为什么呢?因为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尝试的冲动,另一方面它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的心理。“禁果效应”告诉我们:知之深方能行之正。教育学生,切记粗暴硬性禁止,应该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这样,“知行”才能协调一致,禁果效应才能降低到最低限度或避免。

6、避免超限效应,合理地教育学生

据说有一次马克 吐温在教堂聆听神父摹捐演讲,首先他觉得神 父讲得很好,于是决定捐一大笔钱;过了一阵,神父还没讲完,他觉得浪费时间,于是决定只捐一半;又过了一阵,神父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再过了一阵,神父还没收场,他烦得不得了,不仅没捐钱,反而从摹捐箱偷走了一些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这个效应启示教师,在表扬或批评学生时,应掌握一个“度”,“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尤其对于后进生,在批评教育中不能“新老账一起算”,在布置任务时不能“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否则会物极必反,事倍功半。

三、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运用中的效果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是一项比较新的研究,(一)、班级管理观念创新。不单是就管理论管理,而是重视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班级管理目标创新。不单是瞄准表面事物的处理,而是关注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和力量,树立了人本观、发展观、系统观和质量观。

(三)、班级管理方法创新。不单是运用制度规范和说理教育,而是注重心理氛围的营造,注重行为的心理分析,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因此,在研究中,我校获益匪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德育优良率达96%,后进生转化率达91%,违法犯罪率为0,文化成绩合格率达99%以上,体育锻炼达标率96%,优秀率35%。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成绩优秀,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奖励。

(二)、班风、学风明 显好转。在学校“班风量化评比”中,100%能获得“文明班”称号,30%能获得“优秀班”称号。学生自我管理蔚然成风,在学校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上,各班百花齐放、表现突出。

(三)、一些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特别头疼的学生得到转化,比如,原六年级有个男生,学习态度和成绩都很差,家长和老师都无可奈何,新班主任利用自己人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以及组合效应对其进行教育,后来,这位男生以良好的成绩考上了中学。

(四)、教师在研究中获得成长。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科研水平都得到提高,其中一人获“南粤优秀班主任”称号,多人的相关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五)、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高,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学校连续被评为“镇教育先进单位”,多次获得“东莞市普教系统文明学校”等市级荣誉,今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四、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运用中的启示

心理效应还有很多,上面叙述的只是在班级管理中比较常见和典型的。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主要反映在班级管理观念的转变上,我们认为,为了有效地对班级进行科学管理,并充分发挥其管理效能,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观

班级管理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的不同,学校内外环境会不同,学生精神世界和个性心理会不同,班级的结构状况和功能特征也会不同。因此,教师不能总是以不变应万变,不能总是以老方法解决新问题,不能总是以老资本应对新局面,而要 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观,不断吸收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探寻新方法。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就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即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来。其实还可以将经济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去,关键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心态,我们才会不断探寻创新的方法,提高管理的实效。

(二)必须坚持自主参与的人本观

虽然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然而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重视心理效应的研究就是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管理表现,因为把心理效应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教师会改变以往见事不见人,见表面现象不见内心世界的管理误区,教师会真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这样会唤醒学生内在的巨大潜能和力量,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自我管理和相互管理的能力会大大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必须坚持全面关照的系统观

班级管理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包含若干个要素、具有特定功能、处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目标控制系统,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学生个体,又要关注学生整体,不牺牲个体发展整体,也不破坏整体发展个体,要把班级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并为这个系统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也很好地体现了系统管理思想,重视个体心理效应是对系统要素的研究,重视交互心理效应是对系统结构的研究,重视集体心理效应是对系统环境的研究。有了这种全面的人的系统观,教师才会更好地研究管理目标系统、管理组织系统、管理过程系统和管理方法系统,不断改善系统的状况和功能。

(四)必须坚持事半功倍的效益观

效益是管理的灵魂,是管理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管理成就的最终标准。有的教师可能会说,我就凭自己的老经验,也把班级管理的服服帖帖,井井有条,其他什么研究只不过是花架子而已。确实,通过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也能取得不错的管理结果,但是,这种投入和产出比是多少?学生是不是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是不是得到共同成长?等等问题,我们都得考虑。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坚持效益观,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这就需要科学管理,创新管理。

第三篇: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班级管理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听过讲座中提到的各种心理效应后我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对于各种心理效应进行了细致的揣摩将其运用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发现只要心理效应运用得当对班级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暗示效应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采取间接的、含蓄的、抽象的方法,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某种影响,致使人按照某种暗示去行动或接受某种观点和思想。

我们在学校每天与学生交往频繁,在对其教育的同时,更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好暗示效应,比如:我们在表扬学生和批评某种错误现象时,就要通过合理的表达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得到一种鼓励,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期望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和雅布森在1968年做了如下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做了一次一般性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意抽取其中部分学生,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8个月后,他们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竟然比其他未经暗示的学生的成绩提高许多。于是,心理学者便把这种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我根据一些学生的优点及发展趋势,故意给他们“戴高帽子”,即给一些荣誉称号,或封给某一“官职”,(尽管他离这些称号、职务仍有一段距离)但这一举措却给学生以激励,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朝着称号、职务的最佳境界努力,并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班干部。(班级管理)我还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活动,让那些在班级中没有当上班干部的同学同样有获得荣誉的机会,每月评出最受欢迎的同学、最守纪律同学、最乐于助人的同学等等,就用这些“高帽子”来约束学生,效果也是不错的。只要学习有进步,就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三、成功效应

获取成功和产生成就感,是人们心理的一种要求,这种心理可以称之为“成功心理效应”。

比如:对善于表达的学生安排他们主持班会;对肯动脑子、点子多的学生安排做值日班长;对有书画特长学生任黑板报美术设计;对热爱文体活动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放手让他们表现。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先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让他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强化自己的自信心,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所以恰当地将心理效应融入到班级管理教育工作中,对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篇:心理效应在大学毕业生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心理效应在大学生求职中的创新型应用研究

祁丽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招生就业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要: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各高校不断加强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培养,但却很少关注心理学知识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文从分析心理效应在求职中的重要作用入手,列举了六种典型的心理效应在求职面试中的创新型应用,从而达到让学生重视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如何在就业中应用的目的。

关键词: 心理效应就业创新

一、心理效应在求职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除了要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也必不可少,因此,各个高校在制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加入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让其在大学生求职中发挥作用,这里主要阐述的是心理效应的话题。

心理效应是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在人际交往中是普遍存在的,有着积极的意义,当把这样一些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时,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面试官在对求职者形成印象时这些典型的心理效应如何发挥作用。

1、帮助面试官寻求认知捷径,迅速穿过信息迷宫而得到一个好的解释。

由于面试官受其认知对象即大量求职者的复杂性,其自身的主观性以及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面试官在知觉求职者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差,应当说明的是,偏差往往是简化了信息加工程序的结果,它并不是一定总是不好,它有时可以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并有效地保护了个人的自尊。

2、满足面试官自身的需要和动机。

面试官在对求职者进行面试时往往有其自身的需要和动机,面试活动本身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考察求职者所具有的素质特点是否与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标准相匹配。面试官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出各种形式的问题,观察求职者对问题的反应、回答问题的关键语言和典型行为,来判断推理求职者的素质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效应可以帮助其在短时间内完成每次招聘的任务,招募到适合的人员。

二、心理效应在求职面试中的创新型应用

心理学中的心理效应种类繁多,在这里主要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重要的类型加以阐述。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

在求职面试中,主考官首先是通过毕业生的仪表来认识对方的。在最初的交往中,仪表往往比一个人的简历、证明、文凭等的作用更直接,更能产生直觉的效果。主考官往往通过仪表来判断毕业生的身份、地位、学识、个性等等,并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和情绪定势,专家指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印象和观感,在初次见面时的短短几分钟内已经形成,这个“第一印象”无形中左右着主考官的判断。所以毕业生要想在求职的道路上给自己增加面试的机会,就要注重仪表举止,为自己的成功面试迈出必要的第一步。

2、近因效应

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依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的作用不大相同。最后的印象在某些情况下对人的社会认知会有强烈影响。这就是近因效应。简言之,所谓近因效应就是指新出现的刺激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表面上看来,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同时存在是矛盾的,令人难以理解。事实上,它们是在不同条件下起作用的。普遍的情况是,如果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地先后被感知,人们总是对前一种信息印象较深,这就是首因效应。但如果关于某人的第一种信息先被人感知,隔了一段时间后才了解到第二种信息,则近因效应会发生作用。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是明显的,而在对熟人的认知中则近因效应作用更大。

在求职过程中经常要经过几轮面试,如果一个人在第一轮的初筛中表现平平,但有幸参加了几天后的第二轮面试,此次采取的方式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他充满信心,放下包袱,大胆开口,抢先发言,表现出极佳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业务能力,尊重队友观点,友善待人,不恶语相向,观点鲜明,论证严密,一语中的,可称得上是一鸣惊人,这时你最新的表现就掩盖了你第一轮面试中的情形,给面试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因效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你脱颖而出了。

3、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与职业联系起来,那就是人们在观念中形成了一些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一般来说,男性在传统男性化工作中有优势而女性在传统女性化工作中有优势,例如认为秘书、保姆、妇产科医生、接待员、管家等属于典型的女性化职业,而工程师、建筑工人、警察、公共汽车司机、保安等属于典型的男性化职业,所以,大学生求职者在选择工作时应尽量挑选与自己的性别相适合的职业,这样成功的几率才会相对高一些。因此,大学生在求职时了解了这种刻板印象的存在,并巧妙地运用这些知识就可以起到不可预期的效果。如果一位男毕业生去某公司去应聘秘书工作,那他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就需要想好:对于这样一个通常被认为是女性化的职业,要想成功面试,我的优势在哪里,我做这一职业与女孩子做这个职业相比,我的优势又在哪里。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4、光环效应

认知者对一个人某一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还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光环效应,又称为晕轮效应。好恶评价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方面,在知觉他人时,人们往往根据少量的信息将人分为好或坏两种,如果认为某人是“好”的,则被一种好的光环所笼罩,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为某人“坏”,就被一种坏的光环所笼罩,认为这个人所有的品质都很坏。后者是消极的晕轮效应,也称扫帚星效应。

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无论在自我介绍、求职信、简历的制作、还是求职照片的选择、面试环节,都应该努力做到尽善尽美,突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展现自己与应聘岗位的适应,给面试官留下美好的印象,这样他们会据此推断你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色,进而增加你应聘的筹码,获得应聘岗位。这也是各个高校都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出发点,指导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有效行为。

5、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

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又称作得寸进尺效应。心理学家查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这就是“门面效应”。

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个人的原因错过了投简历或面试的机会,但有时他们还抱有一线希望地找到用人单位,希望能给他们一个面试的机会来展现自己,当这个要求被拒绝后,他们降低了自己的原请求,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希望能接受自

己的简历,如果他们有需要的话再联系自己,这样这个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实际上也增加了可能参加面试的机会。

6、负性效应

当我们形成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时,负面信息所起的作用可能更大。也就是说,在其他情况相等的时候,一个负性的特质对印象的影响要比正性特质大,这被称作负性效应。

假如你对公司的某职位感兴趣,因此收集有关这个公司信息。这时候你恰巧碰到了该公司的一个员工,因为他的工作绩效很低,正准备离开公司,他带着对公司不满的情绪问你,“你为什么还会选择这个地方工作?”这样的负面事情,对你的判断会产生很大影响。

负性效应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更大。如果一个人有不诚实的行为,就显示了他的内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情况。有些大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有能力,证实自己更适合应征的岗位,在简历制作的时候人为添加一些虚假信息,如果在面试的过程中被面试官发现,那么他首先会是被剔除的对象。

大学生了解了这些心理效应的知识,就会正确地指导其在求职面试中的行为,从而提高其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孙时进.社会心理学.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祁丽.高中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3〕 S.E.Taylor,L.A.Peplau,D.O.Sears.社会心理学.谢晓菲,谢冬梅等译.第10版.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寇家伦.人才测评.第1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5〕 祁丽,白雪杰,王雪玲.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金融理论与教

学,2009,(3).〔6〕 魏莉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第1版.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注: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黑龙江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对策研究”子课题:“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率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JK038。

第五篇:浅析蔡格尼克效应在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蔡格尼克效应在管理中的应用

没有完成的事情,或者计划了很久的事情,总是挂在心上,严重点的,便象影子一样,干啥的时候都能闪一下。现在比较流行的GTD,就是将这些念头写下来,处理并计划好,理清思路,专心的一件一件完成。其实,造成这个结果的,就是所谓的“蔡格尼克效应”。

1982年,中日关系还在蜜月期时,两国电影艺术家联合拍摄了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故事开始于1924年,日本著名棋手松波鳞作拜访中国“江南棋王”况易山。两人刚刚将一盘棋开局,况就被军阀抓走。中间经历了三十年的恩恩怨怨,两人与1956年重逢,冰释前嫌。然后,他们站在长城上比比划划,通过下“肓棋”的方式,继续着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且不说中间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光,两人身为本国高手,肯定下过成千上万盘棋,为什么这盘棋的记忆如此深刻呢?电影作为艺术自然会有虚构,但夸张必须要有现实基础,这个细节后面的心理规律就是:没有做完的事自然会形成驱动力,驱使人们完成它!

1927年,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最先发现了这个规律,它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不过,蔡格尼克是典型的学院派学者,过于重视认知成份,只是把它当成一条记忆规律来研究。她的结论是,回忆未完成工作比回忆已完成工作更容易。

蔡格尼克正确地指出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个体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所引起的紧张状态的影响是持续的,会延续至任务完成。假如任务未完成或工作被中断,这种紧张状态会使个体的心理活动指向未完成的任务,从而对有关内容记忆更牢,并在选择性回忆中显示出来。

更重要的其实不是结论,而是这个原因。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我眼下好象有什么事要做,但怎么也想不起来。这就是未完成行动的驱动作用。你正玩了半截的游戏,或者打了半截牌,突然被领导叫走去处理“正事儿”。虽然游戏的价值远比不上工作,事后你可能记不清那天作了什么工作,但能记下那没有完成的游戏。

围棋是游戏,但它也是高度程式化的游戏,有明确的对奕规则,是程序化的社会行为。举凡此类程序化的社会行为,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闭合的圈,驱使当事人一定要把它画完。

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就是越来越多的事务在时间和顺序上被程式化。上班族必然要“朝九晚五”,高二学生肯定会在两年后面对高考,而高一学生则要等三年。出报出刊,或者重大体育竞赛都有明确的周期,比如日报、月刊。“两会”每年春天召开,会计结算则于年末完成„„对于当事人来说,这些固定的程式约束着他必须走完整个过程才能得到结果。从案例分析中认识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信写了一半,圆珠笔突然写不显了,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四处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在寻找时思路又转到别的方面去了,而丢下没的信不理?或者,是否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也要读到凌晨4点仍不释卷。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现在请你再看它一眼,你的心思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是推动人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

这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驱动力。

一个人做事半途而废,也许只是因为害怕失败。他永远不去把一件作品完成,以避免受到批评;同样,只愿永远当学生而不想毕业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样就可不必到社会上去工作;也可能由于他在潜意识中就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于是害怕成功,因此也就下意识地逃避成功。

泰克医生为有这样心理的人提出一个解决的方法,他说:“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限度是10分钟,而工作要一小时才能做完,那么,你的脑筋一开始散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后用三分钟的时间活动筋骨,例如跳几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静力锻炼的肌肉运动;活动过后,再把另一个10分钟花在工作上。” 一个从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够扩展自己的生活,而且可能生活得丰富多采,但是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驱动力过强,可能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紧张、太狭窄。

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才可以使人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在工作方面,不做完不罢休的人可能是个工作狂。如果把这种态度缓和一下,不仅使你能在周末离开办公室,你还有时间去应付因工作狂带来的问题: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不能应付紧张等等。这对于我们的管理者同样重要,适当的调节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可以使自己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什么人们对未完成的工作的回忆量会优于已完成的工作?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未完成的工作引起了情绪上的震动。但如果我们把工作用三种方式处理:第一种是允许其完成,第二种是我们中途加以阻止使它们最终没有完成,第三种是中途加以阻止后我们再让其完成。结果发现,人们对中途被阻止后再完成的工作的回忆量要优于前两种情况。而这就不能用中途阻止所产生的情绪所致来解释了,或许我们可以用心理的紧张系统是否得到解除来加以说明。未完成工作所引起的心理紧张系统还没有得到解除,因而回忆量相对大。中途加以阻止的未完成的工作不仅易于回忆,并且在做了其他工作之后,还有继续完成它的趋势。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会有较强烈的去完成它的动机,所以记忆自然也会较为深刻。工作和生活当中也是如此,你可能对于你目前正在做,但还没完成的事情记忆最深刻,对于已经完成的一些事情或许就不会给予太多关注了。其实这也符合人们的记忆规律,人的大脑总是记住一些需要加工的内容,将之放在工作记忆中,就像是电脑的内存一样,而对于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的内容大脑则会有意地去遗忘。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对企业管理中的教学启示

强化记忆,是指通过加大刺激强度和提高大脑细胞的兴奋程度来提高记忆牢度。其中首次感知的程度很重要。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他的《论记忆》一书中写道:“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被烧伤过的儿童就避火,挨过打的狗见了鞭子就逃。” 一般知识和日常事物,如同过眼烟云,而遇险的场景、受辱的情景和自己用心思考写成的文章却终生难忘。其差别在于后者刺激强度大。俗话说:“经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丢丑。”这句话揭示了刺激强度与记忆牢度之间的关系。为了培养自己员工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容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可在各部门内分组搞成语顶针对垒赛。比如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生说“离心离德”,女生紧接着说“德高望重”,男生再紧接着说“重如泰山”。如此下去,不许重复已经说过的成语,直至有一方被难倒为止。通过这种刺激强化记忆方法,企业管理者可以很好的将上级要传达下去的指令告知属下,而且部门员工可以记忆深刻,从而保证了任务执行的强有力。

一次严肃的考试,你很容易答出的题会很快忘记其内容,而很费劲儿才答出的题或者没有答上来的题,会长时期不忘。这在心理学中叫做“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根据这一原理,为提高记忆牢度,在管理上管理者可采取对将要执行的指令反复强调、多方传达,以及自行将该指令以具体执行过程的形式演练示范给属下参考等方式来强化记忆。

根据人体“生物钟”规律,选择高效记忆时间来记忆新知识,也可以收到强化记忆的效果。英国有位学者对人脑进行测验后发现:上午8时,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考能力;下午2时思考力最敏捷;晚上8时,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刻。另有心理学实验证明:当大脑接受不少复杂信息之后再记忆新知识,会影响新知识的记忆,这叫做“前摄抑制”;记忆了新知识之后再接触其他知识,容易对已学新知识的记忆产生干扰,这叫做“倒摄抑制”。前摄仰制和倒摄抑制都会影响记忆效果。由此可见,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记忆新知识,可以强化记忆。针对这一特性,我们企业的管理者,可在此时间段对公司近期重要事项的功过任务进行梳理记忆,以便在正式工作是可以快速有效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没有封闭的圆圈,交给孩子,告诉他这是个圆圈,孩子往往会用笔把没有封闭的口儿给封上。给孩子讲故事说:“唐僧取经骑着一匹白龙驴”,他会马上更正说:“不对,是白龙马”。孩子上述心理,为“亲合心理”。这种心理,不仅孩子有,大人也存在。听评书会上瘾,看戏剧希望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都是好奇心和“亲合心理”的反映。企业在对新员工的培训中,培训师可以利用好奇心和“亲合心理”来强化记忆。比如:通过先吊受训人员的胃口、先抛出疑点等方法,来加深受训人员对重要内容的记忆,从而使他们更加快速有效接收到相应的知识,以便提前上岗,卫组织争取更多的效益。

记忆力可以看成是一种力,是矢量,有方向性。当注意力与记忆力相重合、方向一致时,记忆效果最好,否则效果就会不同程度地减弱。根据这一原理,我们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应该注意通过风趣、幽默、形象的语言来吸引自己部下的注意力,通过培养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浓厚兴趣来集中员工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接收你管理信息的记忆效果。

下载心理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主讲:张建伟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

    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最终定稿]

    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文桥中学 姓名:李慧职称:中学原级 联系电话:*** 摘要 现代初中的学生处于一个复杂的信息时代,有着复杂的心理......

    举例说明乘数效应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推荐五篇)

    一、乘数效应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

    期待效应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的重要体现,这对于启发幼儿的心智、德育、礼仪、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给予幼......

    贝尔效应在管理学中的实践(★)

    贝尔效应在管理学中的实践 贝尔效应是指个体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越具体越接近实际上的想法与念头,而且个体付诸于行动,就会越接近成功,最后达到目标,取得成功。......

    霍尔效应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霍尔效应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南海区黄岐高级中学张葆 摘要: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总体上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的原则遵循教学大纲,但是不拘泥于大纲,特别是加大应用性和能力的......

    人际交往心理

    人际交往是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通过人际交往,个体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与其他人建立和发展各种人际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意识,逐渐获得和展现......

    浅谈人际交往中的嫉妒心理

    际关系中的嫉妒心理:性别因素毫无疑问每个人都经历过某种程度的嫉妒。很多人想知道是否嫉妒会受诸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虽然很有趣,但同时也很难在受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