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主讲:张建伟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三、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四、定势效应
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
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文章开头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五、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的。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地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第二篇:期望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期望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班主任工作中的积极期望是指班主任对班级中的人和事的前途有所期望和期待。它表现为一种心理作用,通过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心理相融,收到德育效果。班主任从学生的不同情况出发,设计出对不同学生的德育期望值,然后通过师生间各种活动作用于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将其内化为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动力学生自觉地行动,逐步使自己越来越接近于班主任的期望目标。
针对我几年来接手的班主任工作,如何有效地发挥期望效应,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学生——有效发挥期望效应的前提。
学生是一个个有灵魂、有血肉、有思想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他们每一个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身上有待领略的无穷魅力和需要挖掘的无限潜能,其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深入地、有计划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心理特点、行为表现、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并进行分析研究,捕捉学生个性的积极因素并以此为出发点,设置符合学生个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期望,逐步引导他们前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了解学生,就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深入地、有计划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表现、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进行分析研究,捕捉学生个性的积极因素并以此为出发点,设置符合学生个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期望,逐步引导他们前进。
2、了解学生,就是要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班主任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有独特的兴趣、爱好、特长,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和获得成功的要求,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潜力,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提供条件。
3、了解学生,就是在班主任管理班级实现“不管”的最终目的时,应善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动学生本人的内驱力,使学生能够朝着既定的目标自我加压、自我调动、自我管理努力的过程中,逐渐地实现班主任的期望目标。
二、情感教育——有效发挥期望效应的关键。
“感人之心莫先于情”,有了适合学生实际的期望,还必须利用情感因素实现这一期望。“没有了情感、没有了爱,就没有教育。”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是由教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的,它不仅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教育,在有效发挥班主任工作的期望效应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能提高班主任在期望效应中的威信。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威信,首要一点就是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具有高尚的品德,还有就是钻研业务、具有渊博的知识,这是班主任赢得学生威信的前提之一。班主任能淡化教育者形象,代之以慈母、伯乐两种角色,随时不忘“人师”的导向,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真正益友。基于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高度责任感而产生的真挚的高尚的慈母的爱,关心、热爱学生,甘当服务员。以善于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推荐人才,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的“伯乐”意识。由此教育者形象,随时不忘以多重角色做到以心换心、以诚对诚,与学生共欢乐、同烦恼、解忧愁,从关心学生的成长入手,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为班主任工作的期望效应奠定了有利的感情基础。
2、能增加期望效应的实效性。只有深入学生生活,主动沟通与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讲、所感,才能与学生有共同语言,才能一方面从中因势利导,一方面与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使期望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进而转化为外在行动。(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同时,班主任表现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冷静、沉着、坚定、自信,能稳定学生的情绪,并给以极大的鼓舞力量。也就是说情感信息有更深刻、更直接的感染力。因此,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情感,提高期望效应的实效性。
3、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能为学生提供可以感受到的积极期望信息。班主任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表达情感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采用心理换位、师心童化、移情体验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和期望。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是言语的,通过交谈沟通,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发展智能,强化自信;也可以是非语言的,诸如目光、表情、动作、手势,传递班主任对学生肯定、满意、赞赏等积极的情感。
三、分层达标——有效发挥期望效应的途径。
班主任期望的目标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期望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体现在班主任工作目标的完成之中。因此,班主任要合理地实施期望目标,采取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目标,与学生共享达标的乐趣。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期望目标的达成,尤其需要教师深入而细致的有效帮助。每个学生都会因目标的完成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赖与激励的良好期望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班主任期望的目标也应该随着学生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努力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1、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尤其是,后进学生一般来说都没有什么理想,因为他们无论是在别人的眼里还是在自己的眼里都是“后进生”。于是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甚至破罐子破摔。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歧视他们,打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分析后进的原因,找出可能进步的条件和闪光点,帮助他们制订出学习上和纪律上的近期目标与远景规划,使他们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树立起进步的信心。使期望效应圈影响全体学生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集体和集体活动对于学生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每个学生都能给集体生活带来某种自己独特的东西时,集体生活才丰富多彩,也才会使学生感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样每个学生的爱好、才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感受到成功和喜悦,才能产生力量感和安全感,从而促进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实现班主任期望目标。
3、充分利用班级环境造就有“共同目标”的文化氛围。“有了共同的目标才有整齐的步伐”,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班名、班旗、班级口号的设计,调动学生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图书角等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渲染一种文化氛围,而将我们的期望溶入到这种文化氛围中。
4、开展有亲和力、有实效性的家校联系活动,为家长送去解班主任期望效应的教育信息,使“期望效应”触手得到延伸,促使“家校”共建。如举办“感恩父母”征文比赛活动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是班级文化形成的有效载体,促进班级文化的形成,有助于班主任期望目标的达成。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只有用诚心对学生充满希望,才能去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才能使学生对自己充满希望。因为它满足了学生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不仅是保护、发展他们自己的起码要求,也是促进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的诚心使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师生间心里相融必然会产生“期望效应”。
第三篇: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文桥中学 姓名:李慧
职称:中学原级
联系电话:*** 摘要 现代初中的学生处于一个复杂的信息时代,有着复杂的心理状态,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必须多角度地进行班级学生的管理,可应用一定的心理效应,如“暗示效应”、“定型效应”、“门槛效应”、“奖罚效应”、“链状效应”、“南风效应”和“破窗效应”等,使班主任工作更好地进行,并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心理学效应 班主任 班级管理
邮编:414012 前言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育人的科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层工作。班主任工作开展得好坏将关系到班风和学风建设的好坏,甚至关系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体现和提高与否。因此每一个班主任都必须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教育好学生呢? 我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应该注意心理学效应方面的应用。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 “暗示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而且暗示的效应既可以由学生本身产生,如经常认为自己很棒的学生,他在其他方面也会做得很好,而那些认为自己不是很好的人,可能在其他方面也做不好,又可以有班主任的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从而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班主任可以通过语言、手势等给学生充分暗示的作用,如学生没有按时参加早自习,班主任不要立刻严厉批判,不妨问一下:最近有什么事情,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啊? 什么原因呢? 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诱导学生说出理 由,并让学生自己分析,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注意并改正。3 “定型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所谓“定型”,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定型效应”,亦称“社会刻版印象”,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对人进行归类,以此评价一个人,如见到一个肌肉发达、身材高大、穿着运动服的人,就很自然地认为他必定是一个运动员。
人头脑中存在的定型是人们以往经验的反映,但由于在各类人当中广泛存在着的差异性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同一类人的形象不可能是一样的,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发生语言、行为甚至性格等方面的变化,此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例如,有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可能经常迟到,到了新的学校还是以往的样子,所以还是这样要求自己,说自己以前就是这样的。班主任可以这样说,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才是最重要的,以此来改变他们的想法。所以,以不变的固定形象为依据认识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着的人们及其行为方式显然会使我们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由此可见,“定型效应”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班主任必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克服这一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力求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学生,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如有的班主任认为学习不好的学生可能其他方面也不会好,或者学生犯过一个错误,以后都以此为例,反复进行批评,这样只能使学生更加反感,不改正错误,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丧失改正错误的信心。曾经有位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有一阶段学习特别刻苦,在期末考试时成绩特别突出。在知道考试成绩后,一些班主任说的是:“成绩是不错,作弊了吗? ”由于平时班主任已对学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学生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很容易造成偏见、成见,既伤了学生的自尊,又影响了自身形象。“门槛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在对人们 2 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因为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而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要学会巧用“门槛效应”,例如在班级学生的作业中,开始有部分学生不写作业,我找到他们说作为学生要把作业写好,再找任课教师说,无论如何都要给以鼓励,然后一步一步,这些学生开始写作业,而且作业一次比一次认真,到最后变得特别喜欢写作业。所以班主任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5.“奖惩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奖罚效应”在班级管理中被大多数班主任所应用。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作奖惩效应。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例如,有个学生宿舍的卫生情况本来不是太好,但是在一次劳动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其实还是比较勤劳的,只是没有很好地应用,所以在班会课上我表扬了他们,以后他们宿舍的卫生也随之而变得很好。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家长而学”、“为班主任而学”的心态。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在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6 “链状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这种效应在年龄小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又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例如本班男生宿舍305,他们宿舍的学生本来成绩一般,但是学生性格都比较内向,所以在一次宿舍调动中,将本班学习成绩很好、比较外向的一位同学调入,在此同学的带动下,6名宿舍同学都在班级前10名,有2人还加入了校学生会,2人在学校食堂进行勤工减学,4人利用 课余时间在外进行兼职,宿舍风貌得到很大改善。因此班主任应有意识地优化学 3 生周围的环境,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取长补短,完善学生的性格和其他方面的能力。7 “南风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有一则寓言,讲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劲,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温柔,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班主任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管理方式。例如本班一位学生,是单亲家庭,跟着父亲和奶奶生活,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基本上采取课后谈心的方式,详细了解其心理情况及其在生活上的困难,给予其家庭所不能给予的一些关心,使得其在思想上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二是管理措施要人性化。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人、关心人,在行为上激励人、焕发人,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为本校学生性质的不同,基本属于初中起点大专的学生,有着很复杂的心理特点,所以在管理中允许他们有一些的缺点,采用“讨价还价式”的方法,例如本校学生基本采用半封闭式管理,有事情出门需要请假,而请假基本上有事情外出的最主要的途径,所以有位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有事要外出,来到办公室请假时,我就说请假必须家长的同意才行。他说有很多事情不需要家长知道,后来我就和他做了个“交易”,一张假条换一个星期的表现良好,包括按时上课、作业、认真劳动等,他都答应了,而且很好地完成了。8 “破窗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地,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这些都被称为“破窗效应”。在班级建设中,任何一件有碍于班级整体发展的事情,即使只是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犯错误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容易使其更加有恃无恐,今后其行为将更加难以控制;从更深层次来说,错误的行为没有得 4 到纠正,其他学生就把这种错误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正确认识受混淆,是非分辩能力下降;即使学生当时对此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由于班主任当时没有明确表态,并采取必要措施,也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暗示性作 用,错误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在广大学生中就将产生辐射作用,正气受抑制,邪气滋长,由此在班级管理中产生“破窗效应”,对班级的建设造成无可估计的不良后果。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警惕在班级中“破窗效应”的发生,让一切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班级管理 中容易诱发“破窗效应”的环节有:课堂纪律,特别是一些非重点科目的课堂纪律、考试风气、保护公共财物的意识、日常用语习惯、卫生习惯、攀比之风、奢侈浪费等,要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必须从做好积极预防、发现破窗要及时修补、措施要得当等方面。
心理效应还有很多,上面叙述的只是在班级管理中比较常见和典型的几种心理效应。两年的教学生涯,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需要教育学生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运用心理效应法,从学生的心理入手,把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班级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当然这些效应的 启示远不止这些,还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心理效应和现象,需要班主任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金晶.《浅谈“破窗理论” 对班主任的启示》[J ].美丽中国,2009年12期。[2] 宋兴川.《教育心理学》[ M ].南海出版公司,2005.7 第一版。
[3] 赵国忠.《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 M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8第一版。[4] 陈宗厚.《班主任工作》[ M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5第一版。[5] 丁蓉.《班集科学管理与艺术》[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第一版。[6] 郭毅.《班级管理学》[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第一版。
第四篇: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班级管理的新策略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将系统论引进教学论,使教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飞跃,这给了教育者一个很好的启示:有效的整合也能创新。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教师要想产生原创性的东西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将两种或多种现有的事物进行巧妙的整合,创新就会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不同,许多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做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将企业管理思想运用到班级管理,将经济学、文化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等等。基于这种整合创新思路,我校开展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的实验研究,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创造了班级管理的新思路、新策略,使班级管理的气象焕然一新。
一、对心理效应的基本认识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境之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心理效应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它具有普遍性。心理效应尽管很微妙,很难觉察,但它确实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或发生作用,它具有客观性。心理效应的种类很多,表现在各个方面,它具有多样性。同一种心理效应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程度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理效应,它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会恰当地运用它。对班主任来说,在建设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心理效应,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会使班级管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种类众多,功效也不同,我校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效应进行认真的分类研究,把它们辩证地运用在班级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
1、利用第一次效应,塑造良好教师形象
第一次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指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即“第一印象”。人与人第一次接触的印象深刻,并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认识。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与学生初交时的形象塑造。比如见好第一次面,准备好第一次讲话,上好第一次课,组织好第一次集体活动,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等等。总之,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是亲切、务实、负责、可敬的,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
2、利用自己人效应,缩小师生心理距离
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一般总是与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谈得来。这就是自己人效应现象。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观点、态度与对方比较一致,那么对方就容易接受你。正如管理心理学中所说:“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制造“自己人”,如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运动,一起探讨难题,一起谈笑风生等等。当 学生把教师看成了“自己人”,也就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便于交流沟通。而且,有的学生如把教师看成知心朋友,还会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为了这位教师,其动力十足。相反,如果师生间是敌对关系,问题就很难解决。
3、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动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对小学各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随机抽取样品,然后告诉老师说:这几十名学生将来有发展前途。八个月以后再来调查,结果发现,这几十名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事实上,这几十名学生当初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他们获得了这样的信息:我是有前途的,我是与众不同的,所以更加自信,也更加用功。这说明,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对他倾注心血,唤醒他内在的信心和动力,每个人都会有显著的进步。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班级整体而言,教师的经常鼓励、期待会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近感;针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善于发现、褒扬每个学生的长处,能促使学生更求上进,更愿意公开展现个人才华,更能大胆标新立异表现个性,同时自觉克服自己的缺陷。尤其对差生,教师热情洋溢地肯定其某方面的优点,能鼓起其积极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也尝受到被人承认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感情体验。
4、利用过门坎效应,确立和实现班级目标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但是 他一旦对于较小的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倾向于接受这种请求,为避免给他人留下前后不一的印象,他对随后提出的较大要求也会倾向于接受。简单地说:一个人若一旦接受别人某一方面的一个小要求,也往往容易接受这方面更大的要求。这就是过门坎效应。班级管理中应用门坎效应, 主要用于新接手班级,初接手一个班,班主任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摸清学生情况,然后针对实际分层分级按阶段设“门”,使班级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形成系统的优化整体。这样,班级工作的各项指标就会呈螺旋式上升。相反,如果目标遥不可及,要求学生一蹴而就,学生就会体验挫折和失败感,最后倾向于放弃。过门坎效应还用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上。针对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班主任可建立差生档案,分别制定不同的“门”(即要求学生阶段时间内应达到的指标)。让学生从最易做起,逐步逐项克服自己的缺点,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品质的渐次完善,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5、利用组合效应,改善和优化班级结构
曾有这样一种说法: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马木留克兵与一百个法国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能打赢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这就是组合的威力。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要素不变,组合结构改变,系统的功能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组合效应,合理处理班级人员的搭配和组合,比如安排座位时采用“优差混合”,使后进生“近朱者赤”;分配任务时采用“男女混合”,使学生各自“英雄有用武之地”。而且男女组合还能产生异性效应,使 男女双方互相学习和约束。总之,良好的组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活态度影响良好,而不良组合则会出现“烂柴倒一起”的现象,甚至产生不健康的“小集团”、“小帮派”。
6、利用鲶鱼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竞争氛围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船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鲶鱼效应。它给教师的启示是: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提高生存能力。也就是说,要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此外,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可让他们充当干部的角色,使他们既以干部角色要求自己,又以模范行为带动他人。
(二)避免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
1、避免晕轮效应,全面地认识学生
晕轮是一种自然现象,指月亮周围有时出现一圈晕轮,致使人们在看月亮时,便模糊不清,产生泛化。在对人的认识上,人们往往根据某人的一个或少数的品质,对人作出总体评价,即“一俊遮百丑” 或“一丑遮百俊”的现象,这就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反映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容易产生这样的认识误区:学生成绩好,就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这一方面滋长了好学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后进学生的积极性。这对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该全面地认识学生,应知道太阳里面也有黑子,沙子里面也有灿烂的金子,不溺爱好生,也不歧视差生。这样才会使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进步。
2、避免定势效应,发展地认识学生
定势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一类人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影响到对人的进一步深刻认识。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心理,即不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容易把人看死,不轻易改变对他的看法。比如后进生,教师的印象往往是“思想差、学习差”,难以有新的发现;而且还认为其是“老油条”、“老革命”,忽视后进生的变化和进步。当有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时,有些教师甚至产生“是不是作弊”的想法,这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容易使其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恰当激励,才能导引其走上成功之路。对于一个组织,教师也应该发展地看待,因为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组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差班有可能变好班,好班也可能变差班。只有避免定势效应,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3、避免马太效应,公正地对待学生 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中有这样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是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马太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比如名人和凡人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会得到肯定和赞扬,各种荣誉和利益接踵而来;而后者往往毫不起眼,甚至被压抑和诬陷。再比如有钱人会越有钱,而没钱人会越没钱。马太效应反映到教育上,就是常见的“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好学生享受表扬、鼓励和优秀的教学资源,而差学生则遭忽视和冷落,甚至回答问题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教师的“偏心”,也是教育中的不平等,只会导致两极分化,而不是共同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在关心、爱护好学生的同时,也要重视和扶持其他学生。
4、避免权威效应,平等地对待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拿出一个装了蒸馏水的瓶子,说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水平、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反映在班级里,就是教师的言行往往成了权威,学生绝对服从教师。这不利于学生发展 各自丰富的内心世界,造成沉闷的班级气氛和统一的个性心理。权威效应也容易抹杀学生创新的苗头,使学生丧失自己的想法,成为“听话的孩子”。因此,教师应平等地对待学生,避免“一言堂”、“家长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5、避免禁果效应,巧妙地教育学生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效应,称之为“禁果效应”。逆反心理是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的人类的天性反应,每个人在某段时间都可能变得倔强而固执,对某人压制过度肯定会导致反抗。当班级的管制过于严厉,当教师的行为常常不一致、不公平,当教学和生活内容过于枯燥,学生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学生美好的想法得不到认同,学生充沛的精力得不到必要的发泄,他们就会用违规行为以示反抗。逆反心理的特点是越压制越反抗。一般教师都给学生下许多“禁令”:禁止打电游;禁止吃零食;禁止学生外出旅游等等,其结果是越禁止的,学生违反的越多。为什么呢?因为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尝试的冲动,另一方面它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的心理。“禁果效应”告诉我们:知之深方能行之正。教育学生,切记粗暴硬性禁止,应该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这样,“知行”才能协调一致,禁果效应才能降低到最低限度或避免。
6、避免超限效应,合理地教育学生
据说有一次马克 吐温在教堂聆听神父摹捐演讲,首先他觉得神 父讲得很好,于是决定捐一大笔钱;过了一阵,神父还没讲完,他觉得浪费时间,于是决定只捐一半;又过了一阵,神父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再过了一阵,神父还没收场,他烦得不得了,不仅没捐钱,反而从摹捐箱偷走了一些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这个效应启示教师,在表扬或批评学生时,应掌握一个“度”,“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尤其对于后进生,在批评教育中不能“新老账一起算”,在布置任务时不能“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否则会物极必反,事倍功半。
三、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运用中的效果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是一项比较新的研究,(一)、班级管理观念创新。不单是就管理论管理,而是重视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班级管理目标创新。不单是瞄准表面事物的处理,而是关注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和力量,树立了人本观、发展观、系统观和质量观。
(三)、班级管理方法创新。不单是运用制度规范和说理教育,而是注重心理氛围的营造,注重行为的心理分析,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因此,在研究中,我校获益匪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德育优良率达96%,后进生转化率达91%,违法犯罪率为0,文化成绩合格率达99%以上,体育锻炼达标率96%,优秀率35%。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成绩优秀,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奖励。
(二)、班风、学风明 显好转。在学校“班风量化评比”中,100%能获得“文明班”称号,30%能获得“优秀班”称号。学生自我管理蔚然成风,在学校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上,各班百花齐放、表现突出。
(三)、一些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特别头疼的学生得到转化,比如,原六年级有个男生,学习态度和成绩都很差,家长和老师都无可奈何,新班主任利用自己人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以及组合效应对其进行教育,后来,这位男生以良好的成绩考上了中学。
(四)、教师在研究中获得成长。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科研水平都得到提高,其中一人获“南粤优秀班主任”称号,多人的相关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五)、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高,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学校连续被评为“镇教育先进单位”,多次获得“东莞市普教系统文明学校”等市级荣誉,今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四、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运用中的启示
心理效应还有很多,上面叙述的只是在班级管理中比较常见和典型的。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主要反映在班级管理观念的转变上,我们认为,为了有效地对班级进行科学管理,并充分发挥其管理效能,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观
班级管理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的不同,学校内外环境会不同,学生精神世界和个性心理会不同,班级的结构状况和功能特征也会不同。因此,教师不能总是以不变应万变,不能总是以老方法解决新问题,不能总是以老资本应对新局面,而要 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观,不断吸收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探寻新方法。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就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即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来。其实还可以将经济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去,关键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心态,我们才会不断探寻创新的方法,提高管理的实效。
(二)必须坚持自主参与的人本观
虽然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然而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重视心理效应的研究就是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管理表现,因为把心理效应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教师会改变以往见事不见人,见表面现象不见内心世界的管理误区,教师会真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这样会唤醒学生内在的巨大潜能和力量,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自我管理和相互管理的能力会大大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必须坚持全面关照的系统观
班级管理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包含若干个要素、具有特定功能、处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目标控制系统,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学生个体,又要关注学生整体,不牺牲个体发展整体,也不破坏整体发展个体,要把班级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并为这个系统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也很好地体现了系统管理思想,重视个体心理效应是对系统要素的研究,重视交互心理效应是对系统结构的研究,重视集体心理效应是对系统环境的研究。有了这种全面的人的系统观,教师才会更好地研究管理目标系统、管理组织系统、管理过程系统和管理方法系统,不断改善系统的状况和功能。
(四)必须坚持事半功倍的效益观
效益是管理的灵魂,是管理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管理成就的最终标准。有的教师可能会说,我就凭自己的老经验,也把班级管理的服服帖帖,井井有条,其他什么研究只不过是花架子而已。确实,通过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也能取得不错的管理结果,但是,这种投入和产出比是多少?学生是不是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是不是得到共同成长?等等问题,我们都得考虑。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坚持效益观,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这就需要科学管理,创新管理。
第五篇: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班级管理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听过讲座中提到的各种心理效应后我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对于各种心理效应进行了细致的揣摩将其运用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发现只要心理效应运用得当对班级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暗示效应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采取间接的、含蓄的、抽象的方法,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某种影响,致使人按照某种暗示去行动或接受某种观点和思想。
我们在学校每天与学生交往频繁,在对其教育的同时,更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好暗示效应,比如:我们在表扬学生和批评某种错误现象时,就要通过合理的表达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得到一种鼓励,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期望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和雅布森在1968年做了如下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做了一次一般性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意抽取其中部分学生,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8个月后,他们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竟然比其他未经暗示的学生的成绩提高许多。于是,心理学者便把这种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我根据一些学生的优点及发展趋势,故意给他们“戴高帽子”,即给一些荣誉称号,或封给某一“官职”,(尽管他离这些称号、职务仍有一段距离)但这一举措却给学生以激励,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朝着称号、职务的最佳境界努力,并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班干部。(班级管理)我还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活动,让那些在班级中没有当上班干部的同学同样有获得荣誉的机会,每月评出最受欢迎的同学、最守纪律同学、最乐于助人的同学等等,就用这些“高帽子”来约束学生,效果也是不错的。只要学习有进步,就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三、成功效应
获取成功和产生成就感,是人们心理的一种要求,这种心理可以称之为“成功心理效应”。
比如:对善于表达的学生安排他们主持班会;对肯动脑子、点子多的学生安排做值日班长;对有书画特长学生任黑板报美术设计;对热爱文体活动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放手让他们表现。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先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让他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强化自己的自信心,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所以恰当地将心理效应融入到班级管理教育工作中,对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