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生教育案例
爱生教育案例:
博 爱 与 童 真 伴 行
——一个问题学生的转变案例
一、个案背景
2008学年,我承担四年级的数学、美术、班队活动等教学教育工作。班上共有38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叫小A的男孩,在开学的时候,就表现出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记得我刚接手时,原班的老师就对我说:“小A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也是一个非常淘气的孩子,我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了!你试试看,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一段时间后,我感觉到他确实是一个问题孩子:他不怎么合群,对很多科目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有心理排斥的迹象,思维和行为基本属于跳越式的,完全琢磨不定。常有比他小的孩子悄悄跑来告他的状。上课时,他如果愿听,则思维敏捷异常,表现突出;不愿听,则埋头不动或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小动作来。关于后一点,其他任课老师也有类似的反映:小A上课时根本不听,有时还乱起哄。基于这些状况,我对他进行了仔细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他父母离异好几年了,母亲远嫁他乡,父亲则常年在外打工,他是和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为此他才变得:学习一塌糊涂,书包里的书杂乱无整,文具断胳膊少腿、上课捣蛋、不爱做作业、撒谎、欺负小同学。他所章显的完全是一个另类的自己,他正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宣泄着自己心理的无助和需求。他需要帮助!
二、问题分析
通过了解,小A有这样的反常举动,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庭原因:小A缺少父母的关爱。父母为了自己,把为人父母该承担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放任自由、不闻不问、不加以约束。再加上爷爷奶奶那一份深深的溺爱,这才造成了孩子这种任性妄为的不健康心理。
2.自身性格:自尊心较强,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于交往,由于问题多,受指责也多,所以防预心极强,会拒人于千里之外,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便走了一条最快让人注意也是让人不得不注意的方式——欺负同学、不听讲、不做作业、上课捣乱„„
3.集体的排斥:由于孩子自身的过激行为,致使学生间形成了心灵的隔核,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疏远,其他同学越是疏远他,他便会越加变本加厉,进而到了一发难以收拾的地步。
三、采取措施
(一)创设班集体和谐氛围。
本着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体,班上任何一个学生出了问题,班上其他同学都有责任帮助他。为此,我在班上即时组建了一个“一对一的帮抚”活动,将他与一位品格良好的学生结队。同时组织召开了“夸优点”的主题队会。专门让同学们夸一夸他的好,让他觉得同学们对他是有好感的,他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也有很多的优点值得大家学习,他并不孤立。另外,还要求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来关心他、帮助他。以此为切入点,让他充分的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促 使他树立起学好的信心和决心。也进一步帮助他提高交往的方式和能力,从而让他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
(二)建立师生间和谐与平等的关系。
作为教师,首先我随时注意关注他平时的行为动向,有机会就找他谈心,给他写小纸条,对其晓之以理,动这以情,导之以航。记得前不久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他课堂上表现得非常出色,但课后的作业却一塌糊涂,改过他的作业之后,我的心里非常不是滋味,痛心之余,我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小A同学,你今天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的棒!老师希望你作业也一样的棒。下次请用心作业,好吗?”为了不断的激励他,为他增强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我无论从生活上、心理上还是学习上都真挚的给予了他一些超于常人的关注。我想方设法的与他建立平等互助的朋友型关系,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进而慢慢的软化他的忤逆之心,让他深切的体会到老师对他真诚的关爱和帮助。从而让他从心里上逐步淡化没有父爱和母爱的阴影,真心实意的接受老师的关爱与帮助。与此同时,我还与其他的任课老师达成共识,对他采取:“挖掘闪光点,增加成功体验;软硬兼施;爱严有加。”的措施,以彻底根除他的那些不良行为习惯,促使他早日成为一个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好学生。
(三)激活家庭教育动力,促进家庭和谐。
首先,我试着与他的爷爷、奶奶联系、交流。他爷爷奶奶掷地有声的表白,曾给了我很大的安慰,于是我把一切希望寄予了他的爷爷和奶奶,可渐渐的,我发现,爷爷和奶奶的教育对他根本就起不到任 何的作用,因为他们与孩子间溺爱与被溺爱的关系早己定格,根本就坚不可摧!我只好另僻溪径:1.想法与他的家人(二伯、姑妈和姑父等)沟通交流,把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性格发展,与他人的交往状况分析给他们听,指点他们与孩子沟通交流的一些方式方法,恳请他们协助两位老人共同帮助教育孩子,力求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责罚,多严格,少溺爱。引导家长把对孩子的爱以正确的方式呈现,与教师携手,一起引导孩子往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方向发展。2.电话与他的父母联系,让他们了解孩子的状况,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请他们多打电话回家,多关心鼓励孩子,给孩子前进的动力。3.诱导和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鼓励孩子与家长交流、沟通,坦诚向家人表明自己的心迹,以更好的让家人了解自己的行为动向和心理需求,与家人建立起一种互助互爱型的和谐关系。
通过全班同学、老师与家长共同地不厌其烦地实施博爱教育之后,小A同学现在已能基本与他人友好相处了,对待上课、写作业的态度也认真了很多。他放学回家后能主动做作业,会帮着爷爷奶奶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有时还能和家人交流一下他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最看好的是:他现在每天早上到校后会主动帮忙打扫卫生,看到同学有困难会主动伸出援手,他懂得了帮助和关爱别人了!他脸上多了一些以往所没有的东西——灿烂的童真!虽然他有时也还会有反复的迹象,但他的转变确实够大的了。看到小A同学能有如此大的转变,同学们、老师们都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并且也一致的看好他。以后的我,会一如既往的对他进行关爱与帮助。我深信:只要我们大家都付出爱心,共同施爱的话,将来的他,一定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好孩子!
第二篇:爱生案例
爱生案例
让爱滋润学生的心田
高祥
柏应林,男10岁,三年级学生,他是南云南会泽人,2012年9月由于父母打工转到我校在我班就读,刚来不久,在我班就“声名大振”几乎天天都有人来告他的状,一会有人说他打架,一会儿班长说他上课捣乱,要么就是学习委员说他不交作业……真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学生”呀!观察发现,他脑子聪明,特长也很多,尤其喜欢看书,因此他见多识广,上知天文,下懂地理,讲起故事绘声绘色,很是动听。但他性格外向、活泼好动;胆大,脾气大,纪律散漫,对人傲慢无礼,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还特别差,上课从不认真听讲,爱做小动作、老是干扰别人;作业不交、家庭作业不做。正是因为他不肯踏实努力地做事,所以成绩一般般。
鉴于他的表现,我多次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我很是头痛。为此,我从侧面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情况,原来他的父母离异,母亲改嫁到其他地方去了,他和父亲在外漂流几年,在社会上就是个小混混。在社会上混久了,凡事就像老大一样,谁都听他的,稍有不如意,他就肆意责怪对方。他的父亲怕他学坏又把他带回了乡下,由于他在社会上的一些毛病,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差不多每天都有投诉的,所以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不敢与他交朋友。他就像一个刺猬,时时张开尖锐的硬刺,不断地伤害别人,保护自己。于是他常常故意捣乱、打架惹老师生气,他觉得老师和同学越生气他就越有一种“胜利的喜悦”。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检查作业,发现他又没有做,我很生气,就责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业?没想到他把头一横,眼一瞪,大声说:“我不想做你怎么着”听到这句话,我顿时被噎的说不出话来,我顿时觉得威严扫地,只感到血一阵阵的往脸上涌。此时的教室鸦雀无声,所有的学生都深深埋下头,似乎在等待一场暴风雨的来临。这尴尬的几分钟是那么的漫长,但我终于还是定了定神,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能发火,发了火又怎么样,骂,他嗓门比我还大,打,你拖都拖不动他,他情绪反常,必定有其他原因”。于是,我强压怒火,慢慢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接着上课。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它“调教”过来。
一、耐心激励,以爱感化
爱是教育的先决条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好学生”是任何一个老师都容易做到的事情,但难能可贵的是对“问题学生”也要拥有同样的关爱。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实质上就意味着结束了。因此,我们要摘下有色眼镜,去寻找、挖掘差生身上的闪光点,事实予以激励,使其有成就感,并转化成前进的动力,从而树立改正缺点、纠正错误的信心。你的关爱一旦被学生接受,便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他下象棋挺好的,我想:组织一次象棋比赛也不是什么难事,给他一次展现自我特长的机会,也好让同学们多见识他好的一面,从而接纳他,使他尽早融入这个集体。说干就干,果不出所料,他毛笔字写得好。在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真诚的赞美声中他低下了高傲的头、激动地满脸通红。他偷偷地望了一眼,我回以赞赏、鼓励的目光。在总结发言时还鼓励爱好象棋的同学向他请教。过后,真有同学郑重其事的向他请教,他也耐心的讲解,像个小专家似的,经过他的指教,那几个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整日黏在一块儿,我暗喜,他已经不再是一个随时备战的“刺球”了。
我知道他爱看书,知识丰富的优点,大加赞扬。帮助他改变在同学心目中印象,对我也不再是有抵触情绪了,一次课间,他悄悄塞我一张纸条,然后一溜烟跑了,我打开那张揉皱的而又潮湿的纸条,上面写着“那天是我不对,请老师原谅”看着这张纸条,我想孤傲的他该犹豫多久,下了多大的决心才塞给我的呀。我趁热打铁,经常谈心疏导,在生活上对他也很关心,他越来越信任我了
二、家长联合双管齐下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他要求教师要有耐心、等待。对李明这样的学生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方位强化管理。于是我先同其家长商量,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建议爸爸多抽时间陪陪他,与他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他的爸爸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很支持我的观点,答应由自己亲自管教。
在校我发现他有问题时,我则忍耐些,做到不揭他的短,不当众 批评他。而是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体态语言给予暗示,等到课后进行个别谈话。谈话时我多以朋友的身份、以商量的口气,常采用“角色换位”这一方法,引导他自我检讨,找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么处理,同时也让他学会宽容和体谅别人。渐渐地,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现在他的脾气有明显的好转,基本能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同学关系也相处得较好,已经好久没有听到有人说他打架了,他的朋友也多了,作业也按时完成了,成绩明显上升。现在我虽然不是他的班主任了,他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找我谈心,和我交流意见,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身为教师我们如果能对所有学生都多一点关爱,尤其是对学困生再多一点爱的话,相信我们的努力会造就更多的有用之才。
虽然教育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爱却是最能拨动孩子心弦、触及心扉的。当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真正的送出关爱后,不仅会促使学生的行为表现有好转,更是让他们的心理也得到自我完善。所以面对那些需要转化的学生时,班主任、老师倘若真正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教育也便不再是棘手的事情了。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可及时通过家长反馈信息,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全盘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同心协力,尽快促使“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现在社会上离婚的父母太多,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他们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也欠缺,因此现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篇:爱生教育
真心关爱学生
如何真正关爱学生,每个人也许有着不同的阐释。但有一句话,曾经震撼了许多教师的心灵:“请把学生当人看”。每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做人的快乐。学习不是学生的全部,而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是为了分数而生存,而应该是学习为他们更好的生存服务。对学生来说,爱是阳光,给好学生关心和鼓励,可以促使其上进;其实,差学生更需要关爱。
曾从《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材料,说是某一调查组“从5所学校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0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2%。”这样的结果,肯定出乎百名老师意料之外。每个老师心里肯定也不好受,甚至有些愤然了:我们当教师的不计地位、不计名誉、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倾注满腔心血,不就是为了学生吗?白天,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晚上,我们督修、备课、改作业;课余,我们苦口婆心跟差生磨嘴皮;假日,我们不厌其烦与家长打交道„„这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吗?这不就是爱吧?难道他们麻木了?难道他们真的走进了感情的荒漠?不然怎能没体会到?
还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着很多美好的憧憬,梦想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和尊敬的好老师,能和学生迅速地打成一片。可是,经过两年的工作,当初那些浮现在脑海中的戏剧片段慢慢消失了,因为平淡的生活中不可能处处出现电视剧里上演的感人场面,也并不是只有那样的惊天动人的事迹才叫关爱。关爱应该是体现在平淡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儿中,比如说,当你看到学生趴在桌上表情难过的样子,轻声的一句慰问的话语就是最好的关爱;再如,当学生犯错时,站在他的立场上帮他分析,让他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也是种关爱。当然,这种关爱很多很多,渗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就看你怎么去发现它,并且及时地抓住它。
老师们,不要过多地责怪我们的学生,还是好好反省我们自己吧!我们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我们的语言是不是太刻薄了?我们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了?我们的行为是不是太粗暴了?„„是啊,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爱之深”,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责之切”。训斥、挖苦、讽刺等处罚学生的事不
是时有发生吗?至于罚课业、罚站、罚跑、罚劳役等变相体罚,更是被一些老师奉为最后的法宝。诸如此类“只给好心,不给好脸”的爱,学生岂能接受?不要以为,燃烧自己,就一定能温暖别人、照亮别人。你给学生一枝花,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块冰,学生却会感觉到冬天的严寒。让我们牢记克鲁普斯卡娅的话:“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
首先,要善于关心爱护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
其次,要善于尊重信任学生。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似的沙粒;绿叶如云,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形象出现在老师面前,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我们有责任了解学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再次,要善于理解宽容学生。何谓宽容?有人说:“宽容就是去拥抱学生,让他觉得你是人而不是神;宽容就是去包容学生,让他觉得你看到了他的不是却
没有揪住不放;宽容就是允许学生反对,让他觉得你不是学习的权威而是学习的伙伴„„”我还想说,宽容就是平等,让学生觉得你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跟他们无话不谈的朋友;宽容就是理解,学会了理解,你就拥有了宽容,也拥有了爱。试着去理解学生吧!正像赞科夫所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有了理解,你不会为学生调皮捣蛋而光火;有了理解,你就不会为学生辩解顶撞而发怒;有了理解,你就不会为学生幼稚无知而生气。你只要想想:学生还只是个孩子呢!你只要想想,我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呢!你的心就平了,气就顺了,你就能够冷静地采取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忘擦黑板了,我会说:“该我值日了吗?以后可得事先通知我,以免耽误上课。”值日生低下了头,为自己的失职难过。学生忘带作业了,我会不经意地问一声:“早饭吃了吗?”学生一愣,继而会心一笑,他明白了作业是不应该忘记的。讲台上,我讲兴正浓,讲台下,一学生睡意正酣,我摸摸他的头;“不舒服吗?”他摇摇头。“那是老师的催眠曲唱得太棒了!”我幽了自己一默。他含羞红了脸,睁大了眼,挺直了腰。是啊,他们还只是孩子。孩子怎能不忘事,孩子怎能不贪睡?作为从孩子走过来的大人,作为教师,你不能对孩子的错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你也不必为学生的过错大动肝火、小题大做。善于爱的教师会小心翼翼,“拐弯抹角”地去启发、去教育。这样,学生即便做错了事,也不必提心吊胆等着挨批;就算挨了批,感受到的却仍然是教师深切的爱。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第四篇:爱生学校案例
爱生学校案例
爱·激励·她能行
段老师上三年级数学课不久,发现有一位女同学上课时,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她也不答,在课堂上做游戏时,她也从不参加,只是一个人木然的坐在座位上,毫无表情地看着。她的家长曾对段老师说:“这孩子小时发高烧,烧坏了脑子,什么都干不了,学习就更没指望了。”但是,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段老师深信她和别的孩子一样,也向往欢乐,盼望成功。段老师在寻找教育的机会,有一次,学校要求三年级每一位学生都交一份美术作品,段老师发现她的画不差,就拉着她的手说:“你的画不错啊!”她眼睛一亮,从这一亮中段老师看到了希望。于是段老师开始与她交朋友,平等地以礼相待,鼓励她说:“老师觉得你并不笨,在老师的心里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学生。”她听了,眼里闪出一种少见的喜悦神情。
段老师鼓励他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段老师鼓励他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一个简单的问题答对了,段老师便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加赞赏。每次的作业,段老师都会给她注上一句简单的话,从“有进步”到“真棒”再到“太好了”。看得出她的作业质量在逐步提高,兴趣也被调动起来。对于学习中掌握不好的知识,段老师便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用鼓励挖掘她的潜力,用爱去点燃她的智慧之光!
一次,段老师去县城开会,一周后,当段老师重新回到学校上班时,她拿着作业本走到段老师面前说:“老师,这是我上周的作业,您看看。”段老师接过来打开一看,那上面工工整整地写完了上周老师走前安排的作业,而且还有自己选做的一些题,段老师非常高兴。段老师抬头看了看她,她正冲着老师笑呢!笑得那样甜,那样美,那神情已不再是胆怯,不再是惶恐,分明是一种自信。段老师相信这朵小花会开得更美更艳!
第五篇:爱生敬业奉献案例
用心转化后进生
自从担任一年级三班的教学工作以来,发现本班的韩xx同学上课经常注意力不够集中,爱做小动作,坐姿不端正,作业书写不够认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经常以沉默来回应。通过与家长交流以及课下与其他同学侧面的了解,发现这个同学平时在家还是基本能在家长的要求下完成作业,课间也能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
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他进行帮扶转化。
(一)调动学习兴趣,充分捕捉其闪光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自然会乐在其中。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根植于爱的。”如果每位教师都用浓浓的爱心,用伯乐的眼光去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主动采取适当形式去靠近他们、去了解他们、去栽培他们,每位教师都用一双慧眼,一颗爱心去发现这些孩子身上值得称赞的地方,如对成绩不好但劳动积极的学生,在劳动结束时可突出给予表扬;对画画好的可请其出黑板报,并对其努力和成就予以肯定和赞美。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并在合适的机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获得自信心,并逐步把兴趣迁移到学习中去。韩同学在美术课时很喜欢绘画,虽然画的并不是非常好,但是我
觉得也挺有创意,所以我有意识的在班级表杨他的画,并针对画面中的不足之处,悄悄的对赵说:“如果这里改变一下,画面效果会更好。”通过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促进其进步,一段时间后,韩同学上课表现逐渐好起来。
(二)课堂中,用眼神和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教师在课堂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尽量多把信任的目光投向后进生,用眼神鼓励他们回答问题。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韩同学不爱举手,当我提出一个难度不大的问题时,我有意用信任和鼓励的眼光看着韩,他也感到正是自己表现的时候,便站起回答,回答正确时,我投以赞赏的目光、真切的笑容和热情的表扬,让全班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让他体验成功、体验取得进步的喜悦,大大加强其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当韩同学在课堂中坐不住时,我用责备的眼神给予暗示,实践证明,这种眼神的暗示比点名批评效果要好!
经过将近一学期的不懈努力,韩同学进步是明显的,课堂上的小动作行为有所减少,能够安安静静的听课了,虽然还不能够完全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去思考,但对于老师的点名提问,也能够准确回答,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了,相信通过老师同学的帮助,他会越来越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