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踏雪无痕,花开有声(关于后进生的教育随笔)
踏雪无痕,花开有声(关于后进生的教育随笔)
我们常把孩子比作是早晨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可能就是迟升的朝阳。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班主任的细心呵护,关怀体贴,理解尊重,谆谆诱导……“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也许夸张了些,却实实在在地告诫我们,对待后进生切不可疏忽大意。作为一个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也应该有能力帮助教育好这些后进学生,使他们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那么,在课改背景下怎样为后进生营造一方良好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实现质的飞跃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更新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信息社会,青少年的独立性,自主性大大增强,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赢得后进生的信任,增加心理相容性,帮助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态度。理解、信任和友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温暖后进生灰冷的心灵,促使他们从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渐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简言之,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发展出发,不是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和创造者。这就需要教师将感情的立足点完全转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与之同呼吸,共悲欢,再度品味求知的艰辛和幸福。学生感受到教师平等待人的民主风气,更激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师生之间的所谓尊卑之别自然冰消雪融,作为教师之天敌的感情疏离与心理对峙就失去了产生的土壤,后进生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不再有自卑感和孤独感,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转变角色,关心爱护,正确引导。
正确对待后进生,是做好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的基础。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转变角色,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后进生。不要总以为后进生已是“朽木”不可雕,不要对后进生失去信心。只有坚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看待后进生:既要看到他们相对落后的一面,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相信后进生身上蕴藏着可以成功发展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可以赶上先进的行列。面对后进生,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作为他们可以“倾诉”的对象。在理解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真正站在关心后进生成长进步的立场上,和他们一起共度难关,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增加认同感,使得后进生放下包袱,倾吐真言,从而全面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情况,找出原委,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1、充满爱心————转化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
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 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2、尊重人格——转化的起点。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
解和信任。教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让我们一起来重新温故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师的一句话:“在你的教鞭 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3、赏识优点——转化的核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作为班主任,及时肯定表扬后进生,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
4、激发兴趣——转化的钥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对后进生以表扬为主,抓住每一次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后进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注意知识的重点性、系统性,方法的启发性、问题的针对性和后进生的学习个性;此外还要经常与后进生谈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励,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5、树立信心——转化的法宝。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后进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后进
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在班级工作中不要把所有后进排除在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更可以让一些取得进步的后进生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的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
6、耐心期待——转化的关键。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了’。要知道“一锹挖不出一口井来,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来”,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方结合,共同为后进生做好后盾工作。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的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的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后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后进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同时,后进生思想觉悟提高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依靠一、二次的谈心、说服教育,就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冷静分析,要正确对待后进生,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反复,不能一看到后进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的反复就斥之为屡教不改、不堪造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的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只有真正为后进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后进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牛顿小时候智力很平常,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少不了他;发明大王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法国大革命家拿破仑读小学时成绩一团糟,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没出息;英国前首相梅杰,十六岁就辍学了……这些在中小学阶段都被看作是平庸的人,后来却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让我们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多给后进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定会看到“踏雪无痕,花开有声”的动人场景。
第二篇:大爱无痕 誓言有声
大爱无痕 誓言有声
寻找新疆“最美村警”大型公益活动
策 划 书
一、活动释义
无论是天山南北绿洲之中的偏隅一角,还是沙漠瀚海的边缘,抑或是茫茫戈壁的尽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警徽闪烁。
5000余名行走在新疆最艰苦、最偏辟乡村道路上的干警——他们以农村警务室为家,怀揣爱国爱疆和民族团结的大爱,肩负使命,为维护新疆稳定实现长治久安战斗在最基层。他们以坚守基层,筑就平安乡村的誓言,书写着忠诚的底色。他们是一群新疆的“最美村警”。
寻找新疆“最美村警”大型公益活动,正是基于这个群体的忠诚底色,去寻找他们不平凡的足迹,去探询他们的“稳疆梦、强疆梦、中国梦”。
我们准备出发——走近“最美村警”。
二、活动组织机构设置
主办单位:自治区政法委、自治区综治委、自治区公安厅 承办单位:新疆法制报社、中国西部新闻网
媒体支持:新华社新疆分社、《法制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疆记者站、《新疆日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疆电视台、《新疆都市报》、《乌鲁木齐晚报》、全国法制报联盟。
网络支持:天山网、新疆平安网、新浪网、腾讯网
手机客户端支持:新疆电信、新疆移动、新疆联通 户外视频媒体支持:盛世空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伙伴:待定
三、活动攻略
1、活动亮点推广(即社会关注度预热):由自治区政法委、自治区综治委、自治区公安厅联合行文下发《寻找新疆“最美村警”的通知》。自治区公安厅政治部牵头,各地、州、市公安部门具体负责推荐当地2—3名候选人,南疆四地州(阿克苏、克州、喀什、和田)可推荐5名候选人。计推荐50名候选人入围(每位候选人至少要有1500字的推荐材料和一张工作场景的图片)。推荐时间为2014年3月1日—3月30日。4月初由主办方和承办方共同举行新闻发布会,承办方负责提炼每位候选人的事迹介绍候选人。
2、面对面走近“最美村警”候选人,挖掘感人故事:《新疆法制报》维、汉文版开设“寻找最美村警”专栏,刊发记者走近“最美村警”候选人的故事。要求记者采访到每一个候选人,周期为2014年4月10日—6月20日。中国西部新闻网同步开设页面专栏,刊发记者稿件。此项活动可与其他媒体联合采访,也可共享新闻资源,实现媒体深度发酵的效应,同时也赋予村警们极大的鼓励和荣誉感。
3、大众海选、媒体评审、专家汇评:6月下旬承办方在《新疆法制报》维汉文版、中国西部新闻网刊发50位候选人的简要事迹和照片,制作《新疆法制报》维汉文报纸候选人投票编号选票;开设中国西部新闻网与报纸统一的编号投票网选通道。同时与通信运营商
协商开通统一的手机客户端投票专用通道。统一海选的投票时间为2014年6月25日——7月30日。承办方负责所有投票方式的数据统计,并适时在网站公布手机客户端和网络海选的投票情况。报纸投票的统计以截止日为准。
组成10位媒体人评审团,组成10位政法和社会各界精英人士专家评审团;海选结果出来后,10位媒体人投出他们心中的10位“最美村警”,最后由专家评审团投出关键的票数汇评,依据票数,最终评出十大“最美村警”(每一个过程都要留视频)。
4、在活动攻略第1项阶段,承办方负责制作平面、声音、视频等公益宣传主题片,强化“寻找新疆最美村警”的主题形象声音,做到报纸有文图、广播有声音、电视、网络和首府户外大屏有视频传播的立体展现。持续不间断地传递活动的正能量。
5、在活动以攻略第1项阶段,综合50位候选人的事迹,创作一部15分钟的微电影。主角的故事代表着一个英雄的群体——“最美村警”,微电影从创作、拍摄到后期制作完成三个月的周期。微电影首播和上传至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时间为7月下旬,与“寻找最美村警”提晓仪式同步进行。力求新疆“最美村警”这个称号成为网络热词,成为网络和媒体追捧的微电影,成为最具正能量的维护新疆稳定的村警形象片。影片的剧本和音乐要请专业人士创作,最好有主题歌,并在活动揭晓仪式的现场,找一位合适的专业人士与我们的村警共唱主题歌。
6、寻找新疆“最美村警”大型公益活动揭晓仪式:8月中旬
在公安厅礼堂举行活动揭晓仪式。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规模,请自治区政法委领导定夺,具体流程和操作细则另行制定。建议举行一个稍具规模的揭晓仪式,如有可能应考虑评出的十大“最美村警”到现场接受荣誉奖杯,同时观摩微电影首播以及与媒体互动。
四、经费概要
寻找新疆“最美村警”大型公益活动本着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媒体宣传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在勤俭节约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控制媒体联动、网络互动、宣传推广、人员差旅费、微电影创作拍摄、网络选举和互动服务器租赁、拍摄设备租赁以及综合费用的成本,约需投入110万元经费。政法委、公安厅已解决30万元活动和采访费用,余下40万拟请冠名单位赞助,其他费用由新疆法制报社自筹。力争做响做亮这次活动。
本策划为上报方案,承办单位将根据政法委和公安厅领导批示另行制定具体分工负责的活动实施细则。
新疆法制报社 2014年2月10日
第三篇:教育无痕
教育追求无痕
教育就是一首诗,教师的一生也在为教育写诗。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因此教育要追求无痕。无为管理,幸福教室,雷夫第56号教室,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这样一句话:“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教育无痕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的信念。本文就教育实践中的案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困惑。
一、教育无痕需要以身作则。
教育要无痕,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带头作用。以前,无论如何强调大家要保持教室的清洁,有赏有罚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发现只要老师不提醒,有个别孩子还是无法做到自觉保持教室卫生。后来,我发现一个现象:一个同事的班上永远都是那么干净。我很佩服她并留心观察,发现她无论什么时候看到纸屑总是主动的弯腰捡起,还经常拿着扫把扫地。之后,我也照着做,还利用班会读了一篇台湾高震东老师的关于“道德·教育·爱国”的演讲。听了他的演讲后学生受到深深的震动,从那之后,孩子们都会主动拾起地上的纸,并主动维护好班级的卫生。看到有个别同学不小心把垃圾掉地上,同学们都会带开玩笑提醒:要做有素质的人哦!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当老师俯身拾起地上的脏纸片或者饮料盒的时候,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这里不需要太多关于责任、关于卫生的言语,他们会觉得老师都不怕脏,能手拾垃圾,为什么我做不到。
二、教育无痕需要启发和鼓励而不是直接的批评。教育无痕就是尽可能的做到能不批评就不批评而是让其自省。班上一个女生早读课总是迟到,之前也有批评她,还提醒她按照班级规定如果迟到超过六次,本学期综合素质评定其中一项就要评为差。她毫不在乎的说:我初中就是经常迟到,改不了了。我听了没有再对她批评和说教,因为自己之前的做法并没有起作用。她再迟到我也没说什么,只是有一个星期她居然五天都没有迟到,我找到她,对她说:孩子,你挺不容易的,居然一个星期都没有迟到,要是你下周一再坚持一天,下周的“每周之星”就是你了。她听了很开心,周一果真没迟到,我在办公室那张“每周之星”汇总表上写上她的名字并征求她意见:是写进步之星呢还是意志坚定之星。她说:还是进步之星吧。从此,她几乎没有迟到,少有的几次迟到都会很不好意思的向我说明原因并满怀愧疚的说:班上的分又要被扣了。看,教育就是慢的艺术,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需要不留痕迹,需要等待,等待恰当的时机,等待孩子的成长。因此,对一个犯小错误的高中生,要让他不失自尊而心灵又有所触动就要多启发和鼓励,等待他自省。还有一次,因下雨,周会改在教室拉线广播。这次周会安排了一位高二的学姐介绍学习方法。孩子们听了演讲后都热烈的鼓掌,除了一个孩子面无表情。我宁可相信今天他另有原因也不愿相信是他的没礼貌。但,后来的几次观察我发现他的表现基本一样。他是一个乖孩子,我想他肯定是不知道这样做不好,直接提醒他,怕他不好意思。于是等到又一次全体学生听报告后,我赶紧表扬大家非常有礼貌,能在报告结束的时候给予热烈的鼓掌,这是对做报告者的尊重也是自身高素质的体现。后来,这个男孩遇到类似的情境都会自发的鼓掌。对犯错误的孩子,我们经常会以权威自居;我们常常激动之下忘了启发和激励;我们习惯于说教训斥,娴熟于直接灌输告诉;我们常常忘了表扬他们的优点,忘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其实只要不留痕迹的变批评为表扬,效果也许更深刻和久远。
三、教育无痕需要含蓄。
有一个很流行的故事,说芬兰有个叫彼得的孩子,10岁那年,有一天,他给母亲写了这样一份账单:“母亲欠他儿子彼得如下款项: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为把信件送往邮局,10芬尼;为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为他一直是个好孩,10芬尼。共计:60芬尼。”彼得的母亲在餐桌上看到了这份账单,无声无语地在旁边放了60芬尼。但正当彼得为自己的小聪明欣喜不已的时候,他又发现了母亲留下的一份账单,上写着:“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共计:0芬尼。”彼得看完这份账单,羞愧不已。他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把发烫的小脸深藏在母亲怀里,一句话没有说,只是小心翼翼地将60芬尼塞进了母亲的围裙口袋里。读完这个故事,除了感动还有钦佩,钦佩孩子母亲的教育智慧。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样需要教育智慧,含蓄就是一种智慧。教育学生不一定要定时间定地点。也许是学生考了个好成绩,或者自制的小书签拿去参赛得到学校的表扬,或者黑板报设计的很好,我都会高兴地拍了拍他,或者对他竖起大拇指,一个简单的动作会让学生幸福了好久,也许就是学生自信的开始。老师充满诚意的赞许的目光,满怀爱意的微笑,都会在孩子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留下也许是一辈子的美好记忆。这就是含蓄的力量!无声的教育!
春雨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教育需要无痕。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智慧的教师应该善教无痕。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在自然和谐的教育方式中,让孩子茁壮成长。
教育需要无痕,这不仅仅是一种向往,也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这是一种规律、原则、方法、技巧、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其实,“教是为了不教”,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是适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样是“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里的用不着“教”,指的是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没有家长教育的时候,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也能通过自我教育调整改善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最终目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这种教育艺术就是教育无痕,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不留痕迹,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实施教育。这里的“痕”作“痕迹”理解。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发挥影响作用。这就是“教育无痕”的基本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不是没有教育意图,而是不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教育意图。孩子从家长隐蔽了意图的教育中受到启发、感染,达到了教育目的,实现了教育意图。1.2教无定法
教育无痕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如果我们把“痕”理解为一种样式、模式,“无痕”,就可以理解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无论是给予还是开启,无论是教育家们总结的何种教育模式,只要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最终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教育目的。这就是“教无定法”。这方面应该无须我举例说明的。1.3善教无伤
教育无痕还可以这样理解:“痕”,指伤痕。“无痕”,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因为方式方法的简单、粗暴或不当,给孩子心灵或身体留下创伤。这就是“善教无伤”。
我们总是把孩子比喻为祖国的花朵。花朵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娇嫩的,脆弱的。需要我们精心呵护。任何一点简单、粗暴或不当,都可能使花朵破碎、凋零。这也是我们强调教育孩子要有爱心、细心、耐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大家听歌故事:母亲在家长会后的善意谎言 2.为什么要提倡无痕的教育? 2.1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也说道:“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叶老的原话说的是教学,教学的目的是达到用不着“教”。怎样才是达到用不着“教”?一是孩子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没有家长的教,孩子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二是孩子掌握了学习的要领和方法,家长没有教,孩子也能学会。其实,“教是为了不教”,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是适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样是“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里的用不着“教”,指的是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没有家长教育的时候,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也能通过自我教育调整改善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最终目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去年春创作的一幅《教育与人才关系房型结构图》基本能说明这个问题。
2.2成功和谐的教育需要隐蔽其意图
有位叫徐光的母亲,总结自己育子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了一本书:《教育无痕》。
而实际上我们许多家长往往摆出一副“我是在教育你”的面孔和姿态,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失败的教育。家长越是千方百计“教育”孩子,孩子就越是不买帐。这种现象在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中更是屡见不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这样一句话:“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话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2.3无痕回归教育的本真
我们提倡无痕的教育,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不留痕迹,不刻意追求固定的模式,不因为方式方法的简单、粗暴或不当,给孩子心灵或身体留下创伤,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实施教育,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提高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掌握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本领。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育需要无痕。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这样理解教育的内涵,也许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教育需要无痕,这不仅仅是一种向往,也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规律,更是一种原则,更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我们不能人为地去创造规律,我们应该顺应这个规律,坚持这项原则,使用这种方法,掌握这种技巧,领悟这种艺术,增长这种智慧。
3.家长怎样才能做到善教无痕呢?
无痕的教育没有口若悬河,没有正襟危坐,没有训斥责备,没有伤心与眼泪,只有触动感激、心有灵犀、快乐成长。3.1教育无痕需要大智若愚、大言稀声
那个让坏脾气的儿子钉钉子的故事便是。这种温和的惩罚比斥责更起作用,更有意义。孩子不失自尊而心灵又有所触动。3.2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
葛健豪50多岁还和子女一道去法国勤工俭学。这是无声的教育、最有效的教育,也是最人文的教育。
3.3教育无痕需要简单含蓄。孩子拿着奖状兴冲冲地跑来,家长高兴地拍了拍他,或者拥抱他,一个简单的动作让孩子幸福了好久,记住了一辈子。家长由衷地爱抚,充满爱意的目光,意味深长的一笑,都会在孩子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3.4教育无痕需要永葆童心
在面对孩子时,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孩童时期非常健忘,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世界,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尊重。把童年还给孩子,以童年的心看待孩子,会使我们许多的“看不惯”化为理解,化为尊重。一个小男孩子跌倒了,怎么也哄不住,故意的一个摔倒动作就会让他破涕为笑。当我们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路旁的野花,枝上的小鸟,邻家的玩伴,我们一定会有崭新的发现。3.5教育无痕需要宽容尊重
在教育实践中,不少家长常以正确自居,习惯于说教训斥,娴熟于灌输告诉。我们不愿意启发,以为启发浪费时间;我们不愿意激励,以为激励无所作为;我们不愿意表扬,以为孩子没有闪光之处;我们不愿意欣赏,以为孩子满身都是错误。3.6教育无痕需要平和的氛围和情境
给孩子探索体验和顿悟的时空,让孩子在情境中观微知著、触类旁通、自醒自悟、豁然开朗、享受成长。
3.7教育无痕需要家长永远扮演问题遭遇者的角色
不是告诉、不是给予、不是灌输,而是退到思维的起点,与孩子一同探索。
4.无痕教育的体验和感悟
每个家长在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都有无痕教育的体验和感悟。我作为一个70年代初的教师、80年代初的爸爸、新世纪初的爷爷和现在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在无痕教育的实践中也有一些体验和感悟。我认为,其中有四个字是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守的。它就是:真、情、做、悟。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
4.1一是“真”:真实、真心、真诚、童真、认真
真实——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呈现在孩子面前。在孩子耳濡目染各种各样的假的社会环境中,孩子更渴望真。家长所说的话是真的吗,他们是真心对我吗,他们所做的事有没有掺假等。当孩子心中有了这些疑惑时,你的一切教育说教、一切教育手段、一切教育努力都会白费。“真实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这是(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告诉我们的。
真实,要求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实事求是。现在的孩子有非常强烈的公平意识,非常反感家长的不公平。而公平来自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实事求是地处理孩子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孩子才会心悦诚服。
真心——人们常说用心做事,我更要说用真心做事。真心,才可以“润物细无声”;真心,才能让孩子感知到你真的在乎他,那么他就不会对你太失望;真心,才能把你的精神能量渗透到孩子的心田里,焕发孩子内心的温暖与热情,从而引爆孩子潜在能量的释放。真心,意味着要放下自己家长的尊严,要站在太阳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孩子自然生长播种希望。而真心,意味着需要我们顺应心性,倾听孩子的声音。
真诚——“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这是傅雷对我们的告诫。“至诚则金石为开。”(《西京杂记》)再顽劣的孩子也会被真诚触动、感动。
童真——童真是一种态度。我们也可以像孩子一样享受生活,也可以像孩子一样让想象的世界里开满花朵.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长出一对翅膀。把童年还给孩子,以童年的心看待孩子,会使我们许多的“看不惯”化为理解,化为尊重。认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我们在现代家庭教育的学习和实践中的每一个举措都需要认认真真地去做。如果缺乏了认真精神,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这是大家都清楚的道理。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认真了,这是需要我们经常认真反思的。
真实、真心、真诚、童真、认真,是实现教育无痕的基础,是进行无痕教育必备的条件,离开了真,一切无从谈起。4.2二是“情”:心情、热情、激情、感情
心情——心是心灵,情是情绪,情绪是心灵之外在展现。浮躁,是当前普遍的社会情绪。对于智慧的家长来说,更需要静心、收心,需要控制情绪,否则,再好的教育内容在人的坏情绪的作用下,都会变得令人生厌。无痕的教育需要我们以自己的平静心情,涵养孩子的平静心情。人很容易有情绪,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人的高明在于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伟大。特别是直面当前教育的所有矛盾与困惑,首先要求我们家长要有一颗平静的心灵,去面对我们的孩子,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
热情——在人的各种情绪中,最能促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情绪是热情。热情表现出一种友善,给人以温暖,使人如沐春风。微笑是热情的面部表情。经常面带微笑的人,容易与人接近、亲近,容易与人沟通、交流。孩子喜欢和热情的老师和家长亲近,对整天板着面孔的老师和家长往往敬而远之。在家长与孩子的热情交流中,教育影响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当然,热情也有度。过分热情是虚伪。热情的反义词是冷漠。激情——激情是激动时的情绪,是一种热烈的情绪,是最能感染人的情绪。教育需要激情,家长要有激情。我们的社会中、生活中经常发生许多令人喜怒哀乐的事,让我们兴奋,让我们愤怒,让我们悲伤,让我们激动不已。这些情绪都需要得到合理的表达。富有激情的家长最能调动孩子的情绪,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当然要适度,不能过激,不能失控。
感情——家长最深厚的感情是对孩子深深的爱。爱孩子,才会教孩子。爱本身就是一种无痕的教育。道理人人都懂。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真正地去爱了,真正地去爱有陋习、有不足、有错误的孩子了。俄罗斯有一句名言: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丑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里的丑孩子也应该指那些有缺点错误的孩子。
情,心情、热情、激情、感情,是无痕教育必备的心理条件。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是对人性的扼杀。4.3三是“做”:做人、做事
教育,不是说给孩子听,而要做给孩子看。“身教重于言教。” 做人——汉代学者杨雄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家长是孩子做人的榜样,孩子更多的是从家长的言谈举止中学习如何做人,而不是从书本上学习做人。家长为人师表本身就是一种无痕的教育。
做事——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要首先做到。孩子们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家长的率先垂范就是无痕的教育,无声的教育。一个自己经常打麻将的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去网游呢? 4.4四是“悟”:领悟、觉悟、顿悟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也是智慧的逻辑起点,比如,“悟”字,竖心旁,应当是“用心”的意思,右边是“吾”,就是“自我”,加在一起,就是自悟顿悟,心学慧学。“观晚霞悟其无常,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学贵用心悟,非悟无以入妙。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悟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书本知识是他人的经验总结,对于我们来说,是间接经验,是外在的东西。怎样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这就是“悟”的过程。许多家长觉得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很好,也想学,就是学不会,用不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缺乏“悟”。没有真正领悟到其真谛,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我们在学习他人进行无痕教育的经验时,也要用心去悟。谁悟得透彻,谁就得心应手。
无痕的家庭教育最可贵的正是家长为孩子创造“悟”的条件,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春雨润物安静无声,家庭教育需要无痕。智慧家长应该而且必须善教无痕。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在自然和谐的教育方式中,引导孩子茁壮成长。
春雨润物安静无声,家庭教育需要无痕。智慧家长应该而且必须善教无痕。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在自然和谐的教育方式中,引导孩子茁壮成长。
第四篇:风过无痕随笔
风过无痕随笔
风过无痕随笔1
生活随笔:风过无痕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一年又不知不觉中过了一半。
来深圳的日子算算也有四年半的光阴了。中间有辛酸,有快乐。
往事被冲得干干净净,
偶尔记忆的潮水,
像看一本书一样又一次被翻起,
一页又一页,
一次又一次,
枯燥,乏味,
只留下一股僵硬的空气,
在回忆的栖息地中慢慢地腐烂,
变质。
在这个充满混泥土气味的城市里,难道真的要在漂泊中生存下去。孤寂与困惑藏在心里,心中的呐喊,涌到嘴里化成泡泡慢慢击落在这个城市的激流中。
我经常坐在夜里听,听空气中所有的声音。
隔着悠悠的岁月,记忆在寂寂地泛着模糊的光泽,却依然让人荡气回肠。曾经细腻的风,都已化为淅沥的雨,落在别处。青春与爱都像烟花在午夜苍穹绚烂地绽放,赢得一片喝彩都湮灭,委地成尘。
没有伤感,只是满怀的感恩,曾经的拥有,我知足,没有遗憾,上天,宽恕我,我还在乞求什么呢?
回顾街头,穿梭的人群像海底的游鱼,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肚肠。镜头可以感受光和影,可以捕捉到光与影的稍纵即逝的和谐交融,而将之定格成为永恒。那么心灵呢?原本对欢乐与忧伤如此敏感的心灵,何时何故变得如此空洞与茫然?
仰天深呼吸,灯光如针,刺得眼睛生疼。
我也不断的更换所谓的名字代码:浪子,随风,过客,风过无痕。
下次该用什么名字呢?
风过无痕随笔2
每天无事时坐在电脑前,读着自己的日志,看着博友的空间,觉得自己仿佛一个游魂,在别人和自己的文字里拾取了太多的悲伤寂寞与孤独,也有快乐与幸福,那份与爱无关的思索,让我总是走不出来,在那些有情的文字里牵扯着莫名的情愫.要是白痴般的麻木可好,因为那样我就不会温习着许多瞬间的回忆.
在生活中我不相信网络是沼泽,不相信沉醉文字的空间里是堕落,不相信双手握不住友谊的大伞.原以为时间的流逝也会让许多的往事变得苍白,原以为它也许会消失在荒漠里,可是,现在的我明白了那些过去像种子一样深深的根植在了心里.
有人说:"花落无声,风过无痕."我傻傻的想象,花落,是一种季节的飘零,或为季节的无可奈何,或为果实的心甘情愿.不论是忧愁还是无悔,积极的想,那样的花谢都是一种美丽的隐没.曾经追求过,幻想过,痴狂过,烂漫过......
很多事情都是在回忆时才有了明朗的认识,在网上的'日子久了,博客空间转多了,那么在静寂的夜晚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你或许会为一份虚幻的永远而哭泣,或许在为领悟了网络的可笑而豁达平静......
此时回忆,只看见窗外春雨丝丝纷飞,在遐想中,在一回回的低首时,我温习曾经有过的天真,在冥冥中感受着一种温暖和成熟.
风干了会留下树木的摇摆,雨走了会留下彩虹的泪光,叶枯了会留下存在的灿烂,雪化了会留下冰冻的画面,在我的博海回忆里渴望留住美好,美好的绿光,美好的祝福.
风过无痕随笔3
多少次的擦肩而过,多少次的默默无语。
你的一道倩影在我心中始终挥之不去。
夜深了,思念一如既往,不曾有过丝毫的褪色。如清泉,细细划过心间,湿润每一寸心田,轻盈的流淌在心弦上,拨动每一次心跳,那清灵的水声如同天籁,编织成无数个缠绵的梦。我爱上这种感觉,我开始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只是因为想你,让每个夜晚变的如此寂寞,点上一支烟,在心中细数你往日的每一次笑容。一切是如此的美好,我忘了我自己,忘了一切,只记得你笑声一直缠绕在耳旁,伴随我进入梦乡。
梦里,我依然没有搁浅你给我的思念。幻影重重的梦境,潮流涌动,过客匆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你,不需要任何的话语,仅仅一个眼神,就能读懂一切。盈盈含笑的身影,缓缓从我跟前走过,留下几缕暗香让我去追寻。我不顾一切的追随你而去,远离了人群,远离了俗世,远离了纷扰,终于在一个漫天花雨的田野里,找到了你。我们彼此相视,我完全沦陷在你的眼神中,那一汪秋波里,我似乎看到我和你在这花香四溢,冬日暖阳的田野里,一起奔跑向前,路过多少的繁华落尽,路过多少的喧泄流言。永远不会松开对方的手,在生命的尽头,携手一起看细水长流。
所有的幻象散落于风中,我在你眼神中看不到半点波动,一丝柔情。你平静的转身而去,留下我在原地停滞不前,我试着去回想我来时的路,却发现早已被自己遗忘忘,只记得那一次匆匆的邂逅。暗涌流动,夺眶而出,任其风干在寒风中,自己那颗苍白无力的心浮现出太多的心酸,太多的无奈。思绪万千,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一次又一次激流而上,带着莫名的不甘席卷彼岸,企图能接近岸上的那个她,只是一波又一波的激情去而不返。她的衣群依旧不沾半点浪花,也许这片海真的不动她的心,它想用自己最真诚方式去靠近对方,了解对方。只是岸边的她不懂那片痴情的海,从未感受到他的真情,从未听见它的哭泣。她一直凝望着远方,那里有朵云,可以装载她一生的幸福。也许吧!也许海没有她心里的那朵云皎洁。但是,如果她遇不到她的那朵云,或者,那朵云也无能为力去承载她的幸福,那时的海天一线处,如果有我,你是否还会依然眺望远方?
离别之际,本来有着千言万语需要诉说,但始终开不了口。风过无痕,雨落无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如果不能再次遇见,我将真诚的思念与祝福寄托于风中,无论天涯何处,有风的地方,必定是有个人在想你,他愿你一切安好。
风过无痕随笔4
曾是我想要守护的人
也许,时光容不得产生怀疑
我们曾一起听风看雨
一起守候夕阳最后的绚丽
从什么时候起你的世界里我已淡去?
在这个世界,真的很痛苦
到底是心间存在了距离,还是谁想要离谁而去?
思念么?
无法挽回么?
还是当初就是错误的决定?
现在,好像很淡定,似乎,一切都是云淡风清
可是,你知不知道,那将是我一生的遗憾
我不想你受到伤害
而你却又太容易受伤
很没来由地觉得那个人会对你不好
所以,曾经很反对
可是,你似乎坚信,不然怎会放弃那一段岁月?
那时,是太极端了
极端到无论什么都不信
而现在明白过来,你却已经不在
我曾是那么地喜欢
陪你坐在浓浓的夜幕下
陪你像小孩子一样数最明亮的星星
陪你唱你最喜欢的歌
然后,伴着点点萤火虫的微光,设想未来
我们,是否有过约定?
而约好的未来里,似乎已没有了那些风景……
第五篇:无痕的教育
无痕的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内容摘要】学习语文要“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即语言文字的教育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学生接触言语材料,接受言语教育的同时,无不受到字里行间的人物、事件、景色、数据中表露的思想、情感、道德、事理的耳濡目染,或真善美、假恶丑的影响,而这些熏陶感染、浸润影响又往往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对文本情景的感悟,对文本具体人物形象的理解,对生动情节的感悟,对精美语言的剖析品味等各种形式的熏陶感染,在无痕之中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
【关键词】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如同欣赏音乐一样,我们阅读文章时,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被它感染。新课程强调“文道结合”,对“文”与“道”赋予了新的内涵,学习语文要“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即语言文字的教育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学生接触言语材料,接受言语教育的同时,无不受到字里行间的人物、事件、景色、数据中表露的思想、情感、道德、事理的耳濡目染,或真善美、假恶丑的影响,而这些熏陶感染、浸润影响又往往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对文本情景的感悟,对文本具体形象的理解,对生动情节的感悟,对精美语言的剖析品味等各种形式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
一、背景介绍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要教师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如《一夜的工作》、《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金色的鱼钩》、《火烧圆明园》等。在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学生能更好的走进文本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在学生聆听教师对时代背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有德育教育价值的资源,实施德育教育。1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针对该文的时代背景做了介绍。学生在了解了文本的时代背景后,在教师富有感染的语言的影响下,就更容易走进文本。同时学生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使学生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二、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要注意运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使之唤起各种感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播放了桂林山水的视频资料,让没有去过桂林,没有游历过秀丽的桂林山水的学生,入情入境,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丽与动人。因此,学生未入文而先生情,油然而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自豪之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品词品句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性,而且文本的字里行间中都蕴含着思想教育的因素。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品味,那么在这个习得的过程中,学生就容易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在语言能力上得到提高,在思想上得到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窃读记》时,教师让学生重点品读文中作者迫不及待地读书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在品与读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感受到作者对书的如饥似渴,对读书的热爱。同时学生在思想上也会受到熏陶,产生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四、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许多描写人物的课文。课文中人物形象丰满,往往能给人以道德上的感染,思想上的启迪。这类文章一般是选取人物的某一方面进行介绍,语言中流露着对所介绍人物的崇敬和爱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入了解人物的高尚的品质,从而产生敬仰之情,感染自身。《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读悟结合的教学方式,抓住了“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五个教学点,依托文章内容和语言去朗读、感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了人物整个活动的过程,体会了细节,五壮士的形象逐渐在学生的心目中高大起来,充分感受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从而学生得到情的感染,并产生自我的情感。
五、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认真朗读课文,才能原汁原味地吸取精华,真正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人文素质、文化品味。在朗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在教学时,教师要合理指导学生的朗读,这样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描述了作者家乡美丽秀丽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唱和,色彩清新而明丽。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材的插图、音乐,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来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作者家乡美丽的景色跃然于学生的眼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更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能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使简单的文字变成了动听的歌曲、连绵美丽的画卷、祖国壮美的河山、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六、语言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施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语言能力以及形成和完善独立人格。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
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巩固知识和情感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不仅学生的语言素养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文本中所感染到的道德情操将得到升华。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这个“鱼”指的是什么?
生:金钱。
生:权利。
生:好处。
师:联系你的生活想一想“鱼”指的是什么?
生:没人知道分数判错,能多得几分。
生:没人发现,就闯红灯。
师:遇到这些事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生:主动找老师改回分数。
生: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
师:这个故事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相信一定也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请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文中的“我”或父亲说几句话,或写几句话送给你的同学、朋友。
通过读书、语言实践与交流,同学们明白了要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要有道德实践的勇气,此时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际来思考诱人的“鱼”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样就能将教书与育人结合了起来让学生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的优秀作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语文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