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讲评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了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必须符合文体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立意:
抓住诗歌中能够体现本质内涵的句子。
挣脱“地球的引力”,“会变成流星”,“在天宇中飘行”,突出自由的没有限制性,这虽然在事理上说不通,但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我们是明白的。就是说事物或人不能完全没有限制和束缚,否则就会失去一定的生命或生活的轨迹。“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说生命或人生要根植于大地,要有固定的根基和一定的生命花期。这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诗人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前者说的是人或事物不能追求无限制的自由,后者是说是人或事物要有根基要有限制和约束。所以这是一个关于“自由与限制”“扎实与轻浮”的老生常谈的主题。
立意:
一、根据诗中 “如果地球失去了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内容,可以这样立意:要正确处理自由与束缚的关系,没有约束,就没有真正的自由。题目可以用《自由与约束》、《没有约束的自由是无本之木》、《没有约束,就是自由吗?》、《不要做无依无附的流星》、《我要自由,但我不能没有地球的拥抱》、《拒绝“无依无附”的自由》。
二、诗中说到,为了避免自己变成“无依无附”的流星,“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可以立意为:努力打造扎实的人生,避免浮华与轻佻。或者说想要在自由飞翔,而又能够有效地自我控制,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为保障。这个基础就是人生中的一些根本,如道德修养,学识,为人处世之道,社会公德,价值观,生存能力等。
文章的题目《自由飞翔与扎根大地》、《扎根大地,自由的保障》、《没有大地,没有自由》、《我扎实,我自由》、《根深才能叶茂》、《不做浮萍做树根》、《唯有根底实方能飞的稳》。
三、根据诗句“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可以立意为:人在大自然和宇宙面前必须要有敬畏之心。社会发展到今天,自然和宇宙在人类科技面前似乎没有那么强大,人类可以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来征服大自然和宇宙,甚至人类在大自然和宇宙面前似乎无所不能。有些人认为大自然和宇宙已经被人类完全征服了,有些人在自然和宇宙面前显得十分的高傲与自大。可事实是,自然与宇宙的强大根本不是人类可以征服的,而且自然和宇宙会根据人类的胡作非为给予致命的报复。
可以拟出以下题目:《敬畏之心不可无》、《时时敬畏,方能永恒》、《多么可贵的“惊恐”》、《敬畏宇宙,彰显智慧》、《心怀敬畏,和谐相处》。
四、从全诗来看,作者“仰望着夜空”,不是仅仅欣赏夜空的美景,不是打算着如何“上九天揽月”,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宇宙、思考着宇宙与人类的关系,思考着人离开了地球引力会产生什么后果,思考着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宇宙与自然的关系,引发出“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方能避免成为“无依无附”的流星的哲思。由此我们可以从人类在大自然在宇宙面前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冷静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这一问题,冷静思考才能正确认识,理智是战胜狂妄的利器。题目:《理智思考,正确认识》、《正确的认识来自冷静的思考》、《理智与自大》、《摒弃狂妄,保持理智》。
五、当然也可以从反面来立意,诗中写到:诗人仰望星空,感到惊恐,惊恐的原因是担心地球一旦失去了引力,人就会变成“无依无附”的流星,所以诗人急切希望自己成为一段树根,深深埋没在地里。这岂不是杞人忧天吗?这是一种多么无聊的担忧!由此可以立意为杞人忧天之心不可有。题目:《杞人忧天何时了》、《世间本无事,烦人自扰之》。
优秀作文一
守住内心的“灵魂”
人生在世,需要有立身之本。何为本?我想,就是扎进地层的“树根”,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灵魂就是深入地层的树根,有了它,大树才有茁壮成长﹔反之,如果我们失去了灵魂,就会像没有了引力束缚的流星,最终陨落在天际。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各界人士都在热议高论,採访他的人如过江之鲫,文学爱好者也在突然暴涨,书店里的莫言著作被一抢而空,相干不相干的大学则在邀请莫言当名誉教授。面对此情此景,莫言很淡定,他声称自己很希望能够回到老家高密继续安静地创作。正因莫言守住了自己的阵地,没有因为名利浮华而改变自己写作的初衷。他坚守自己文学创作的初衷,坚守内心深处的灵魂,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人生进行深刻的体悟,于是他写出了像《我们的荆轲》《蛙》等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品,终被诺奖青睐。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说过:“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仍有这样的体悟,写出这样的文字,这离不开他对生活的态度。“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正是林清玄这种对生活从容、淡泊的传统观念,使他的作品富有哲理与内涵。林清玄守住了内心深处的灵魂,成为了生活的主人。对生活,他并没有因当今的快节奏而改变最初的坚守,反而体会得更加深刻透彻。他守着对生活的感悟与深思,让我们从他所阐述的茶道与佛教中体会出无限的哲理。反观刘铁男,原本人人敬羡不已的副部级高官却在一夕之间成为了人人唾弃的贪官,究其原因,难道不是因为他丧失了内心深处的灵魂吗?做人当诚实,做官当清廉。可是他呢?造假、受贿、骗国家贷款。名人、高官若是偏离了内心深处的灵魂,他在大众面前的形象就一落千丈了。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发展迅猛的时代,有太多的事物让人偏离了初衷,肆意排放污水的黑心厂家,还有那向黄埔江扔了成千上万头死猪的养殖户们。是啊,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内心深处的灵魂,亦如顾城先生所说的因为失去地球引力而获得“自由”的流星一样,终在天际陨落。唯有让根深扎地层才会繁盛不衰。守住内心深处的灵魂,为自己保留一片纯粹的净土,才能在让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
(内容23分,表达21分,发展19分。总分63)
优秀作文二
做“流星”,还是做“树根”?
在人生道路的前行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追求,有人愿做闪亮夜空的“流星”— —瞬间的壮观辉煌,有人愿做扎进地层的“树根”——平凡自在的生活,也有人愿做?其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当然就有不同的追求,做“流星”,还是做“树根”,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的追求,当然会有不同的结果。
乔布斯,在事业上与他的伙伴就体现了不同的追求。乔布斯为苹果公司而奋斗,可以说他的追求都体现在“苹果”上。而他的事业伙伴,却在苹果公司发展期间毅然决然卖掉了在苹果公司的股份,回归平静悠闲的生活。他追求的是自在快乐的生活。很明显,乔布斯和他的伙伴的追求并不相同:乔布斯得到了辉煌的成就。我们不能评判他们哪个更好,但他们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不同的结果。不同的追求,只要能彰显生命的意义,都值得称道。
沈浩,小岗村的书记。他不辞劳苦,始终站在人民的前列,带领他们摸索前行,最终心力交瘁,倒在了时时刻刻工作的岗位上。李灵,河南师范的一名毕业生。她为了让留守儿童有受教育的机会,用自己的钱办起希望小学。她顶烈日、冒酷暑当街收废报旧书,二十七岁的容颜因为过度操劳而不再靓丽。他们不同的追求,却同样彰显出生命的意义:沈浩的生命虽然短暂如一颗“流星”,却永远活在小岗村人民的心里、全国人民的心里;李灵虽平凡如扎根地层的“树根”,却成为孩子们眼中最美的校长。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称道吗? 追求虽不同,但心无旁骛、奋斗不止却相同。再美丽的蓝图,在懒汉的手里,也是一张废纸。而奇幻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李安的手里就成了电影大作。这是为什么呢?李安的电影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影迷的喜爱,正是由于他惊人的毅力。他为了得到投资,将小说塬稿整整修改了四百多稿,为了让投资人更加清楚明白,又制作了一段七分多钟的动漫帮助理解。这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后来为了将3D技术达到最好的效果,又花费了叁年的时间将电影效果精确到每个水分之的质感,李安为了自己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奋斗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所欠缺的吗? 司马迁何以能为《史记》倾尽了13年的光阴?李时珍哪能为《本草纲目》研究27年?马克思又怎能耗费40年心血写出《资本论》?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追求,心无旁骛,为了奋斗。
朋友,在人生前行的路上,不要在意是做“流星”,还是做“树根”,关键在于你能否为自己的追求奋斗不息并彰显出生命的意义。
(内容24分,表达23分,发展20分。总分67分)
第二篇:2011年福建省高考作文
2011年福建省高考作文
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70分)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
圣埃克苏佩里曾言:“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无限的事物。”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往往是因为他执着追求于某种恒久的价值。这价值,在袁隆平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饱,在爱因斯坦那里便是“科学的美感”,在乔治奥威尔那里便是揭破一切的谎言。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有讲述这样的寓言:“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梭罗在这里暗示我们:一旦我们认定了某种创造有值得我们付出一切的价值,我们就应完全投入其中,热爱并坚定地追求。回望历史长河,又有哪一个伟大成就不是源于创作者的爱?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汹涌而来,凡高的火焰色向日葵,乃至牛顿的三大定律,又有哪一个不是饱含着创作者澎湃的激情,穿越千古破空而来?
我已无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因热爱而造就的伟大创造,可这种繁盛,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触目惊心的反差。我们有袁隆平,有王选,有钱学森,可这些科学巨匠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陈,为何?我想正是因为当下已绝少对科学本身有着痴爱的年轻人,我们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同样,在文学领域,如今又有几人能如桑塔格一般从容说到:“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一个一个作秀者,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吾不见哪怕只是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科学,文学,乃至其他种种事业,我们早已丢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于是创造的婴孩夭折于腹中,岂不痛哉!
幸而我们还有幸存者明了这个道理,“成败得失,悲欢沉浮,在死亡面前终将逝去,我们看见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乔布斯,主宰IT行业的先驱者曾如是说道。是的,那些恒久的事物,人类的普适价值,抑或是科学艺术的真、善、美,才是创造的起源与归宿。当我们受困于一时得失,不思是否前进时,但想一想那些因热忱而永葆鲜活的灵魂,默念这句话“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惟有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有限而平庸的生命。
点评:满分作文《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优秀作文,作者完全被袁隆平的创造精神所感动。她感叹道: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
由此推及,对热爱创造的人的礼赞,无论是爱因斯坦、乔治奥威尔、贝多芬、梵高、牛顿、王选还是钱学森,在她笔下,以尊仰的灵魂,一一诉说,只祈愿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终不被雨打风吹去,流风余韵,映照当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每一代人都已拥有独属于他们时代的荣光,我们更应追寻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气质的回答:
袁隆平,这些科学巨匠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陈,科学、文学,乃至其他种种事业,我们早已丢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于是创造的婴孩夭折于腹中,岂不痛哉!末尾作者如是议论:想一想那些因热忱而永葆鲜活的灵魂,默念这句话“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惟有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有限而平庸的生命。
著名学者谢冕说过:任何人都不能离开他生活的时代。这篇作文好就好在拥有当代人之情怀,忧乐之心!
第三篇:2013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首发
2013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首发
请根据下面一段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北斗星又称北斗、北极星、魁星等,属大熊星座。是指在北天有排列成斗(杓)形的七颗亮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我们常称它们为北斗七星。在日常生活中常帮助人们在夜间辨别方向。我国历代记述北斗星的著述繁多,如《甘石星经》、《虞书》、《史记》、《淮南子》、《晋书》等。另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第四篇:回顾2013年福建省高考作文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是根据顾城的诗歌《忧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针对这段材料,老师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立意呢?我认为重点在于以下三步。1.重视文本内容,合理解读材料。
对诗歌的理解要比对其他文学体裁的理解更困难,因为,诗歌特别借重比喻、象征的手法,而避免做直接的说明和宣扬。诗人多把自己的真意加以藏匿,而以曲折的方式加以暗示。读诗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表面的意象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刻意蕴。这就给考生作文立意增加了难度。
顾城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命题人把诗歌的标题和作者姓名都隐去了,意图是明显的。即要求考生从诗句本身出发,读出某种思想某种情感即可。作品文本一旦脱离了作者,进入社会流传系统,自身就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意义。题干中的“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告诉我们,考生不必以作者的原意为准,完全可以依文立解,以材料文本为出发点进行读解。
这样,由材料引发的感悟或联想就很丰富了。因为作品文本一旦脱离作者,意义总是处于未决的状态,向一切读者开放,可以容纳各种解释。所以面对同样的作品文本,不同阅历不同生活背景的考生,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对材料文本的多元解读,并不代表所有的解读都可以转化为作文的立意。一则因为多元解读不是任意乱读。二则受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约束,考生不敢作随意的解读。
2.把握文本的外在结构,理清作品的内在逻辑。
如何解读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材料呢?
关键要把握材料的结构,理清材料的内在逻辑。
这首小诗,共9行。根据诗歌的内容以及外在形式的变化,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三层:
第一层:1-2行。“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语意很明确。
第二层:3-5行。“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写出了作者“惊恐”的原因——担心自己会变成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流星。
第三层:6-9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至少包含两层意思:
一、进一步明确作者是在担心自己陷入到“这种‘自由”’中。而“这种‘自由’”究竟是怎样的“自由”?这是关键所在。根据3-5行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拒绝一种完全没有“束缚”的“自由”。
二、最后两行告诉我们,如何拒绝这种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化作树根,扎进大地。
由此可知,从整体性原则出发,本材料的中心立意(最稳立意)应该是“拒绝绝对的‘自由’”,考生可从正面切入立意为“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是有条件的”,具体谈自由与限制,自由与束缚的辩证关系。
但是,“最稳立意”未必是“最佳立意”。这个作文要写得深刻,还必须很好地理解最后三行内容“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否则,对材料的读解就有肤浅之嫌。
3.抓住文本的关键语句,读出材料内涵。
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兰色姆在《纯思辨的批评》中提出作品是“局部肌质”和“逻辑构架”的有机结合。所谓“构架”相当于骨架,可以用语言加以概述,可以向人转述; “肌质”相当于人的神韵,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肌质”,它是解读的对象。福师大文学院教授潘新和认为,该诗阐明了作者“一半”的观点: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拒绝这种“自由”就是显性“命意”;另一半“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隐性”的“命意”。考生要理解本诗的半隐性内涵,才可能较好地“选意”或“定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到了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发现力、概括力、选择力。
潘教授所说的“半隐性内涵”,在某种意义上就相当于兰色姆提出的作品的“肌质”,就是文本中需要考生去深入理解的内容。“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本体是什么?这还涉及到对材料中的几个重要词语的理解。“地球引力”也是一个喻体,本体可以是法律的约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还可以是民族文化的根„„另外,“为了拒绝这种‘自由’”中的“自由”是加引号的,“自由”为什么加引号?“自由”的涵义一定是很丰富的。所以,对材料作深入的理解与合理的想象才可能写出好文章。为此,考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就是所谓的“不过阅读关,难入写作门”。
胡连英,语文教师,现居福建武平。
第五篇:2015年福建省高考作文优秀
2015年福建省高考作文优秀范文(3篇)①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②有时,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③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的三句话,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高考作文写作例文
【高考同题笔会•一等奖】
出发无对错
福州八中
高二(8)班
邹杭
生而在世,我们必然要经历泥泞与困顿,也许畏惧与艰难将前行的步伐阻挡,但我始终坚信,只要出发,必达远方。人生像座迷宫,里面错路纷杂,然而却总有那条正确地通往出口的道路在等待着被人探索与发现。出发吧!无对错。
望古观今,凡是兴盛的王朝必有无畏荆棘之君臣,王荆公不畏道法、舆论,毅然变法,留下美谈。本能坐享其成的康熙帝,虽年仅十四岁便从那双稚气未褪的双眼中展现了不惧奸恶但求国兴的气魄,用八年时间将鳌拜,吴三桂两座大山连根剔除。这便是古来已有的开拓,他们敢于迈出步伐,向着自己选择但未知的路前行,诚然结果无法预知,却未曾动摇其拓路之决心。同样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亦奔上一条未有人至之路,秉持“铁血”政策的他,遭时人唾弃,同僚排挤,不改初衷。终让世界见到了德国的力量。面对“走错路”的质疑,是他得果敢与勇气支持他走了下来,走通了这一条路。要想走通一条路,出发吧不会有错。
“选择了出发便只顾风雨兼程。”然而若一味往前,是否会陷入迷茫?出发无对错,重在出发的勇气,更重在出发后对方向的把控。只有牢记心中原本的目的地,方能到达所向往的远方。杜工部曾叹:“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在与逆境相挟之中,他也感命运之不公。然他却未屈困此中,而是恪守了以天下为任的初心。在落雨屋漏之时仍发出大庇寒士的愿望。纵境遇与愿违,志士品格却无失。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被“批斗打倒”,仍未失对文能载道的坚守,著成八十万余言的《柳如是别传》。对一条新路的开拓,出发很难,鉴定地以原来的目的地走下去更难,而这些精神上的优雅歌者带给了我们美妙的坚守勇敢之音,用他们的行动告知世界与现实:走下去!路将成!
然而当我们已上路,向着所控方向前行时,是否会被混淆?如今的社会,似乎开始变得更加“秩序井然”。90后漫画家陈安妮在微博上发表名为《我只过百分之一的生活》的漫画,引发了争议,很多被其内容激励、打动,也有人称这无非是作秀。这时粉丝也许会跳出来反驳:你没有青春吗,难道你不曾有过梦想?人们开始将自己的想法感受强加于他人。并且当大多数人达成一致看法时,就会将小众看法视作错误。这便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刻奇。故而,如今的社会在无形中将小我埋没、雪藏,人们开始衡量,哪些应说出口而哪些话应摒弃。但仅仅因为与大众不附的看法就是错误吗?若人人正确,那么为何大师渐少。这样的“秩序”也许会混淆你的视听,将原来不错的看法带入错路。诚然大众价值观在多数时候代表主流观点,但刻奇现象会将开拓新路的精神消磨去,让人不敢错,那就不再会有真正的新路出现了。
走一条路,因未知而有所惧,更因未知而不必惧,出发在路上,坚持本真,不被混淆,更不必怕错,因为路本四通八达,我们终将一路错到对。
出发,无错。
【高考同题笔会•一等奖】
为自己开路
福州一中
高二(13)班
陈滢
有诗云:林中有两条路,人们永远是走着一条,心中怀念着另一条。人生海海,我们常被外界所影响,随着人潮踏上前人铺好的康庄大道,将自己的初心丢到一边。可在之后的平稳日子里,我们又不禁要问自己:如果当初我走上那条没人走过的路,会怎么样?
可这世上本没有如果,我们能得到的,仅仅是无限的遗憾和追悔罢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要知道,这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盲人男孩力排众议,费尽心血攻读英语,最终被英国著名大学录取;《国王的演讲》中的国王,为了克服口吃,在身体心理上下双重功夫,最终完成了完美的演讲,蜕变为一位让人心服口服的君主。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所遇到的困难远比他们小得多。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即使这路上荆棘遍地,沼泽满布,我们也能披荆斩棘,得胜而过。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勇于开拓前人未开辟的道路,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就如张爱玲晚年用苏白来写小说,虽没有助她重回文坛巅峰,但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抹清新难忘的色彩; 乔布斯创立苹果公司时,市场上没有开发出专门销售给普通客户的电脑,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商务机才能赚钱,而乔布斯将用以日常娱乐、办公的苹果电脑推出后,不仅获得了如潮好评,自己也赚得盆满钵满。追随前人的足迹固然稳妥,但只有走在自己开辟出的道路上,我们才能收获到前人不曾享受过的美景。
或许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但这没有关系。因为只有不断失误的积累,我们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指南针。就如同千千万万高中学子,我们日复一日地沉浸在题海之中,只不过是为了找到自己的漏洞和弱项加以改正,最终取得那金榜题名的辉煌。不仅如此,有时我们走错了方向,却会发现一片新的风光。古代道家的术士们呕心沥血,没有制成长生不老的丹药,却炼出了火药,帮助西欧资产阶级炸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不要灰心,或许你以为的错路正是柳暗花明前的山重水复。
人生的悲哀,在于年少时迷茫不知去路,老去后又只能枉自悔恨叹息。趁年少,让我们整理好自己的锐气和勇气,为自己开路吧!
【高考同题笔会•一等奖】
僻远幽径,风景独好
福州三中
高二(2)班
张佳滢
清末异代,满目哀凉,梁公一声长叹如惊雷乍响:“人人皆畏败而惮先,天下遂以腐坏不可收拾。”嗟叹甚哀,然至今日,吾辈亦伤,只因当代之人仍沉湎旧迹,不知创新之可贵,“变法乃公器”。一味踏履于前人旧迹,一个时代恰似韩松笔下那“随时间变化而不进化”的机器国度。立于往辈之陈迹,余深知:今日之昏昏逐逐,吾辈呼告奔求者,乃一种敢于创新,不畏变革之力量;乃是一番敢于踏上僻远之幽径,独追一片淳静风光之精神涤荡。
勇于开拓,不惮创新,于当代正是个人锐意进取的不朽诗篇。
国学大师辜鸿铭刚直果敢,百年以前就曾剑指蒙昧之国人:“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心为形抑,闻者太息,然民国之人却多是如此,沉湎于前人旧迹,深以大国自居而不知耻,不敢开拓,畏变而惮先,终只能为龙应台所唾弃的“沉默的牺牲者”,生命只随枯朽之形体而销陨,不复有诗篇存世。而同一时代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身为外国之人,却知道开拓创新之要意,把中华传统之浩瀚文化同欧美科技合而自成有机体系,于战火之中恰似惠风吹拂学子心境,铸就了个人的生命诗篇,更在创新之中突破了有限生命的无常,自书一番风华,成一片萧条中锐意进取之典范。
勇于开拓,不惮创新,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
巴尔扎克高昂头颅,傲然而言:“我已经粉碎了所有障碍。”古语总言“多歧路”,然,“歧路”却是创新的根源,看似荒诞谬误的路,往往是民族发展的起点。一如追溯中国之改革开放,正是因总工程师邓小平创新性地在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中引入了市场经济,才赢得了今日的国之腾飞,反观清末慈禧畏变而国门终为列强尖船利炮所破,涕泣之余,不免了悟创新乃民族发展必由之路。
然,老子言“坚硬者死之徒”并非空穴来风,一味求进求新,抛却公序良俗,本身亦使创新偏离了本质。
而今,我们似乎步入了加谬口中的腐朽时代,信息化之潮奔流,却窒息了个人生活,一味求新求进,处处设立新建筑水利枢纽,却只余下《苍南随想》里余秋雨对这番近乎撕裂自然的大丑的叹惋。无独有偶,践踏公序良俗,以虚假的新奇来博人眼球的网络推手们纷纷身陷囹圄,正是时代奔流中创新偏离本质的道道缩影。
电影《黄金时代》中配乐唱着:“总要选择奔流,或冒险出走。”人行于路,行而不屐,总要有几分独觅幽径的冒险之心;活在当下,唯有那些尚未开拓的路,才能守得独好的风景,攫取一番精神绦荡。
僻远幽径,勇者独往,纵历风霜,风景和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