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课堂评价
《植树问题》课堂评价
本课设计的教案中的预设问题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了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有效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应用规律”时一个个都象被斗败的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学生所反馈的跟预设的也相差十万八千里。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因此,在上课时,我们将学生必须掌握的3种情况:“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先重点探索只种一端的情况,而后两种只要求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作为植树问题的第一节棵。
在教学之前我充分做好数学思想方法的铺垫工作,但巩固数学思想方法的工作有些急于求成,专项训练思想方法形成的练习量不够,感悟的时间也不够长。
对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起点了解不够,存在以教师自我的经验替代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体现在对学生的画图指导不到位,对学生数间隔数、数棵树的方法不科学等,才导致了有的学生不会画,有的学生对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不能建立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去说。正因为理解不到位,所以也导致了逆向问题的解决中学生不能有效联想到7棵树有6个间隔。
对学生审题习惯和能力的指导还不够,学生不注意审清是小路的一端、还是两端,做题时很盲目,对于一一对应的方法不能彻底明了。
对课后练习的设计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我们对学生思维的提高训练应该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循序渐进,即使跳跃也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储备。如第3题,就对学生的要求过高,结果应该远远出乎教师的意料。课后我曾问过被观察的两个学生一道题目:在20米长的道路一侧,等距离种了5棵树,且两端都种,请问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他们开始说是100米,想想不对后又都很快告诉我——4米。当我问:“确定吗?”他们都说:“确定。”当我说不对后,他们都无言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因为这种题型本课自始至终都没提及过,前面的例题都是知道路长和间距求棵树的,而这是知道路长和棵树求间距了。故此题的设计过于复杂,急于优化。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
1、在一条长100米的大路一旁栽一行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一共栽了26棵,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求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2、在一座长400米的大桥两旁挂彩灯,每两个灯之间相隔4米,从桥头到桥尾一共装了多少个灯?
3、同学们做游戏,21个同学围城一个圈,每相邻两人的距离是1米,这个圆圈的周长是多少米?
4、在圆形的水池边,每隔3米种一棵树,共种树60棵,这个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5、城中小学在一条大路的一侧从头至尾栽树28棵,每隔6米栽一棵。这条大路长多少米?
第三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思维训练课《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思维训练课《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思维训练课教学内容。【教材简析】
《植树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聪明小屋的一道习题,本着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想设计本次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从实际的植树问题中探究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解题策略。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全长与间隔、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解决一个具体实例,引出植树问题→自主探究→建立知识模型→灵活应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新课
1、谈话:(出示两个手指),同学们,看到到老谈话这个手势,你觉得它像什么?像吗?还像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
评:同学们的想像办真丰富,一个简单的手势,引发了同学们这么多的想像,其实它里面还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想不想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简单的手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拉近谈话生之间的距离。
2、谈话:这两个手指,中间有几个空? 那3个手指呢? 4个?(领学生数一数)
发现规律了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板书)考一考:5个手指?7个手指呢?10个手指?
谈话:你怎么说的这么快?是从前面这些小的数字找到规律推出来的?同学们可真会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数手指找到手指数和空数之间的规律,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任务驱使,引导探究
春天到了,外面花红柳绿,为了使校园更美丽,我们要在一条长12米的小路的一边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可以栽几棵?
1、出示例题:“在一条长12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3米栽一棵,可以栽几棵?”
谈话:同学们,可以栽几棵?自己试一下。
2、生独立完成
3、有想法了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注意说明白:你是怎样想的。
4、汇报交流
(1)你能栽几棵?(板书:5棵)给同学们说说你怎么想的?(你是用计算得出来的)
谈话:还有谁像他这样栽的?说说你怎么想的?(画线)如果这就是一条长12米的小路,你能在上面表示出来吗?
生完成
谈话:他这样栽行吗?是3米一棵吗?(指)3米一棵„„,前面还可以栽一棵。(指)这一个3米就是一个间隔,(板:间隔)一个间隔,两个间隔„„也就是把12米平均分成了4份,每一份就是一个间隔,所以说:12÷3=4,求的是4个间隔。
伸出你的手,我们再来数一数,一个间隔一棵„„前面还能栽一棵。看,栽了几棵?几个间隔?符合要求吗?
【设计意图】:从植树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模型,及时利用线段图上将全长、间距与间隔数加以分析,为解决多样化的类似植树问题奠定基础。另外,通过解决“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还有不同想法吗?(4棵)(画线)来栽给大家看,你来讲给大家听。
(一个3米就是一个间隔)一个间隔一棵„„说的多好啊,(指前)这里不栽可以吗?那前面栽后面不栽行不行?
评:同学们反映可真快。
引导学生发现:栽了几棵?几个间隔?
(3)那你还能怎么栽?(3棵)(画线)讲讲吧。同学吗?几棵?几个间隔?
5、谈话:同学们考虑问题可真全面啊,都跟老师想到一起去了。这5棵的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我们叫它两头都栽行吗?(板书:两头都栽)
4棵的起个什么好呢?(板书:一头栽)3棵的?(板书:两头都不栽)评:同学们可真聪明。
6、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植树问题中还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数量关系,那就是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板:间隔数)
谈话:你能把这三种情况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都找出来吗?
像:两头都栽: 棵数=间隔数+1 一头栽:
棵数=间隔数 两头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7、那你看这三种情况,它们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引导学生发现:棵数变了,间隔数没变。
8、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观察的这么仔细,这个植树问题和前面的数手指也是有联系的,2个手指1个空,5个手指4个空,那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五指四空。什么意思啊?如果把手指看作小树,空看作间隔,你看,五指四空就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哪种情况?
9、你能表示出另外两种情况吗?像一头栽(我们一起数一数,一个间隔一棵„„)
两头都不栽呢?同学们反映可真快,再来数一数(一个间隔一棵„„)
10、有了五指四空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一头栽:棵数=间隔数,两头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头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读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完成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100÷5=20(个)20+1=21(棵)说说你的想法。
谈话:如果再遇到复杂的问题,你记不住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怎么力?(借助五指四空找到规律再做对吗?)
2、刚才同学们表现这第好,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前面我们知道了五指四空,十指十空。你能用10个手指摆出10个空吗?试一下
谈话:找到了吗?怎么做的?(找生)这样行不行?你来数一下,同学们跟他一起数。同学们也同位合作试一下。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学生数手指,明确要用手指摆出十指十空,只有在一个封闭的图形中才能办到,为下面题目的解决搭建了一个平台。
3、同学们的思维真活跃,我们再看这个问题。
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安装几盏灯?
(1)谁来帮老谈话读一读?你能自己解决吗?快速做要练习本上。
(2)你怎么做的?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展示
实物展示:几个珠子?几个间隔?(伸开)
这样呢,几个珠子?几个间隔?你发现了什么?看它跟前面哪种情况是类似的?(一头栽)
(3)结:就说在这种封闭的图形里栽树,棵数=间隔数。像圆、长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它们都是这种情况。
五、总结交流,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植树中的数学问题,你都有哪些收获?
2、把今天学到的植树中的知识办成一期精美的手抄报。【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有效地梳理了本节课所学内容。作业的设置将课堂学习有效的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自我完善和应用数学的素养。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手指数
空数
棵数
间隔数
12÷3=4(个)
两头都栽:
3
一头栽:
4
两头都不栽:
„„
……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植树问题》教案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它通过生活中常见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植树问题”,是后继学习的准备,需要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
1、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建立“树的棵数=总长÷间距+1”的数学模型。
2、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建立初步的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4、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学习重点:采取什么策略正确解决“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学习难点: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建立“树的棵数=总长÷间距+1”的数学模型。
预设过程
一、尝试解题发现问题
1、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植树方面的问题。(板)
2、课件呈现学习材料,请学生尝试。
3、反馈,形成争议:
1)100÷5=20
2)100÷5+1=
214、提出研究问题:植树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还是间隔数加1呢?(板)我们来研究。
二、研究规律
1、议:在晒场的一侧(8米)种小树,两端都种,可以怎么种?
2、生述师画,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
3、自己尝试画图,完成表格。
4、议:你发现什么?
5、小结:当在路的一侧种树时,如果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也就是等于总长÷间距+1。(板)
6、分析尝试题的正确解法
三、练习
1、变式练习
2、扩展练习
1、完成1-1。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尝试完成,并反馈。
2、完成1-2。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议:怎么求总长?(板)
3)尝试完成,并反馈。
3、完成2。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议:从间隔10米,能停41辆,能求出什么?求出总长后,怎么安排这51辆车?
3)尝试完成,并反馈。
四、总结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评价
主体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评价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评价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学生个体。
长期以来数学被定义为严密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科,课堂教学评价强调“精讲多练”产生了重结论轻过程、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
巴班斯基在怎样评价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效果时指出:“学生的行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个性中的优良品质数量和参与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教养水平等可使我们对教育效果做出结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能获得最准确的评价。”根据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评价。
一、进行适当的拔高评价
不恰当的评价导致学生不自信,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创新,影响了民主和谐课堂氛围的创设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正常开展。那么,如何较好地改进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评价,让课堂焕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呢?本人认为在新课堂中,教学评价语言不仅应该充满激励和关怀,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拔高评价。小学生一般不大关心以往自己是怎么做的,而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的关心却尤为强烈,他们喜欢把老师的赞誉、夸奖看作是自己积极行为的结果。
案例1:班里有个小男生是个老实听话的孩子,可是在学习上有些吃力,总对自己没有自信。刚入学的时候,几乎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我决心要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们根据情景编一道应用题,有几个孩子前面示范过了,他在下面手举起来又缩回去,于是我鼓励他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当他清楚大声的说完之后,我便对他竖起大拇指:“你真棒!看,只要勇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你也一样能行!”并带着全班用掌声鼓励他。他笑了。其实着并不是一道很难的题,我在这里用了“你真棒”“你能行”等拔高评价语,把兴奋点转移到了优点方面,使他很容易接受了我的行为指导。晚上的时候他的家长打电话感谢我。从那以后,他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问题,这一点让我很欣慰。
案例2:记得新生刚入学的一个月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女孩子,她的逆反心比较强,学习成绩也不好,上课总爱说话,做小动作,也不举手回答问题。我和她谈了几次也没有什么效果。一次,在课间休息时她私下说,“我不喜欢上数学课”,这话传到了我的耳朵里,但当时我没有说话。到下一次的数学课时,周围的同学都争着回答问题,她终于也耐不住寂寞举起了小手,我抓住了这个机会,叫起了她。她本身不笨,经过了引导就说出了正确的答案,于是我当即表扬了她,并奖励给了她一个小贴画。她非常害羞的坐下,满眼的笑意。在这个时候,我知道,我拉回了她。从这以后,在课堂上,她就像变了一个人,很少做小动作,总是抢着回答问题,现在她是课堂上最积极的一个。她的家长也惊喜于她的变化,非常支持班级的工作。
二、关注学习兴趣,童趣评价
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而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课堂充满人文魅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学习时,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的、充满童趣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跃跃欲试,大受激励,会使课堂内生机勃勃,如沐春风。如在进行口算练习时,教师制作成课件,若学生答对了,则会出现一个跳跃的小星星,若答错了,则出现一个哭泣的小星星,这种充满童趣的评价,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可以说,这种富有童趣的评价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化
新课标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我们在充分肯定、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同时,更应该建立以学生的自主评价为主的多种渠道,如:让学生议一议,评一评,请学生改一改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学习,认识自我,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尊心和特长得到最有效的张扬。
(1)小组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面对面的互动,有机会互相帮助来理解所学的知识。小组评价应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防止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被排挤在外,而失去锻炼的良好机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我们不应急于指出错误,而是应抓住这个极好的机会,最大限度的来满足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望,让他们按小组就问题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使思路不清晰的变清晰,不严谨的变严谨,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自我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想一想自己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我们应努力创设一个“你说,我说,大家说”这样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机会。在评价时,我们要怀有“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思想,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合作上。
无论开展哪种形式的评价,都应是师生全员参与进行评价。学生在汇报时,其余的同学不只是要认真听,同时还要认真思考,对比别人的汇报,来发现自己有什么不足,有没有比别人更好地发现,有没有对别人更好的建议等。我们可以在学生汇报后和其余的学生一起来评价汇报者。这样汇报者、学生、教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互动整体。做到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从举手发言到倾听他人发言,一步一步地训练要求学生。
总之,课堂评价应具有形象生动、机智睿智,充满亲和力、感染力的特点。其形式多种多样,不应拘泥于一种,应因人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巧妙应对,适当的拔高评价。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让我们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为学生营造生命化、生本化、多元化、艺术化的评价环境,充分发挥数学课堂评价功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