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语文课程作业及答案1
大学语文作业1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侍坐》一章记述了孔子四位弟子申述各自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其中孔子“哂之”的是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
方也。”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答案:A 第2题 先秦时期,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答案:C 第3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文中,孟子面对面驳斥的是
A、许行
B、陈相
C、陈良
D、陈辛
答案:B 第4题 《秋水》一文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作喻来说明
A、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
B、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C、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D、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
答案:A
第5题 《秋水》中北海若对河伯说:“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这个“大理”指的是
A、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是无知
B、“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是由于“束于教”
C、“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是正确的D、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答案:D 第6题 《和氏》一文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不满,指出法术不明乃是世无霸主的主要原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A、李斯
B、荀卿
C、墨翟
D、韩非
答案:D 第7题 “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原出于
A、《左传》
B、《战国策》
C、《春秋》
D、《史记》
答案:C 第8题 《燕昭王求士》中,郭隗以“五百金市马骨”的寓言故事把道理阐述得生动具体,一向传为“礼贤下士”的佳话。下列对此寓言寓意的分析不够准确的是
A、说明了想招致贤才必须尊重贤才的道理
B、说明了“因死得生,相反相成”的抽象道理
C、以此类比,为“贤于隗者”会不远千里而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D、借此故事,郭隗以死马自比,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答案:A 第9题 《和氏》选自《韩非子》,下列对本文的分析解说不准确的是
A、开篇叙述和氏献璞玉而被刖的故事,引起下文的议论
B、文中引用了吴起、商鞅等变法的历史事实作为议论的佐证
C、法术能禁止群臣士民的不法行为,所以现在的人主对于法术,像需要和氏璧那样急切
D、法术不明,法术之士处境危困,是世无霸主的主要原因
答案:C 第10题 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作者详写的是
A、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
B、战争的起因及矛盾不断激化的经过
C、颍考叔“食舍肉”劝说庄公的经过
D、母子“隧而相见”和好如初的经过
答案:B 多项选择题
第11题 在《郑伯克段于鄢》中,与郑庄公的性格构成比照映衬关系的有
A、姜氏的偏狭昏愦
B、共叔段的愚顽无知
C、祭仲的老成持重
D、公子吕的直率急躁
E、颍考叔的纯孝
答案:A|B|C|D|E 第12题 《侍坐》章中,孔子让弟子们谈论各自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下列弟子中,没有参与这场讨论的是
A、子贡
B、冉有
C、曾参
D、曾皙
E、公西华
答案:A|C
第13题 下列《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文句中,被孟子批驳的观点有
A、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B、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C、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殄而治
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E、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
答案:C|E 第14题 燕昭王向郭隗求纳贤之策,郭隗举“古服道致士之法”,下列引用有误的是
A、“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B、“人趋己趋,则什己者至”
C、“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若己者至”
D、“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E、“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
答案:B|C 第15题 下列成语,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
A、庖丁解牛
B、井底之蛙
C、胸有成竹
D、功亏一篑
E、望洋兴叹
答案:B|E 判断题
第16题 先秦诸子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以阐述哲理为主的散文著作。诸子对现实政治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主张,在学术流派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重要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等,尤以儒法两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答案:错误
第17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是一篇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孟子在文中主要阐述“贤者与民并耕,饔飧而治”和“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分工思想。
答案:错误
第18题 《秋水》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了河伯和海神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展开说理,阐明观点;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繁复灵活,发人深思,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量。
答案:正确
第19题 《和氏》以玉璞喻法术,以贞士卞和喻法术之士兼以自比,以和氏的遭遇比法术之士所受到的排斥和陷害,又感慨于法术者之前辈吴起、商鞅的不得善终,道尽了韩非内心的愤懑。
答案:正确
第20题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目前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最后成书大致是在战国中期。
答案:错误
第二篇: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作业
2014春大学语文课程作业
1、判断题
(1)宋代古文大家“三苏”指的是苏轼、苏洵、苏秦。(X)
(2)《短歌行》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表现出曹操的精神状态是消极颓唐的。(X)
(3)、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4)鲁迅追忆旧事的散文集是《野草》。(X)
(5)明代的“四大奇书”包括《三国演义》、《金瓶梅》、《水浒传》和《西游记》。(√)(6)北岛、顾城、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
(7)《前赤壁赋》在语言方面,本文也很能体现散文赋的特点,即有骈,有散,骈散结合。(√)
2、单选题
(1)被王国维称赞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的作品是(C)
A、《西厢记》 B、《红楼梦》 C、《窦娥冤》 D、《三国演义》
(2)诗经最具代表性的章法结构是(A)
A.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B.层层递进 C.首尾呼应 D.赋、比、兴(3)从体例上来讲,《西厢记》是(B)
A、传奇 B、杂剧 C、南戏 D、诸宫调(4)我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A)
A、《女神》 B、《白色花》 C、《九叶集》 D、《尝试集》(5)下列著作中,属于语录体散文的是(A)
A、《论语》 B、《庄子》 C、《孟子》 D、《老子》
(6)苏轼评价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个诗人是(C)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孟浩然
(7)李煜在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绝命词是(C)
A.《长相思》(一重山)B.《更漏子》(柳丝长)C.《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D.《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3、多选题
(1)汤显祖一生写有五部传奇作品,其中四部都与梦有关,故合称为“临川四梦”,四梦为(ABCE)
A.紫钗记 B.南柯记 C.邯郸记 D.紫箫记
E.还魂记
(2)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几种代表性的说法是(ABCD)
A.讽刺说:讽刺了唐玄宗贪色误国,造成了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悲剧。B.爱情说:诗歌描写且歌颂了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C.双重主题说:前为讽刺,后为同情。D.记史说:为了记叙安史之乱前后的一段历史。E.神话说:为了渲染李杨之间故事的神话色彩。
(3)“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大学之道》)(ABD)
A.明明德
B.亲民
C.新民
D.止于至善
E.为政
简答题:
1.《诗经》六义及其含义。解:《诗经》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2.简述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论证技巧。解:《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北宋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一篇著名的史论文章,同时也是一篇精辟的政论文章。欧阳修从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后失天下的兴亡史中,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深刻的论断。这一历史经验的总结,既是对当时朝廷的告诫,也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五代史伶官传序》历来被列为典范的论说文,不仅因为这篇文章表现出了欧阳修对历史与政治的真知灼见,而且文章也显示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成为后代写作上的楷模。
一文笔简炼,语言平易
二感情充沛,表达委婉
三深远的影响,公正的评价
3.分析《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刘备二人的性格特点。解:刘备:
一、折而不挠败而不馁
二、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
三、识人善用,终成大事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四、感情用事,惨败夷陵
刘备感情用事,这是他性格中的弱点,导致了他的失败。
五、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曹操:
一、勇猛正直又阴险狡诈。小小年纪已经懂得使诈陷害,曹操的狡诈不得不说是可以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了。
二、求贤若渴又心胸狭隘。他用人又疑人,他怕背叛,他严重的猜忌心也是导致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他狭隘的心胸,成就了他一代奸雄的称号。他性格的多面性是无庸质疑的,他复杂的性格,矛盾的思想,奸诈凶残又忠厚善良,但曹操在历史长河中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
第三篇:大学语文课程描述
《大学语文》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是一门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坚实价值根基的公共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应能够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启蒙心智、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贴近语言、文学,增强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目的如下:
1、提高和强化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帮助学生继续积累本国语文的有关知识,继续培养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打好扎实的语文根底。
2、通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教育、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学会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从而建构起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3、以中国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学生。要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发掘优秀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教学要求:
1、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建立对人类普世价值体系的认同;
3、培养丰富的想象、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搜集材料、形成观点、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
采用文学欣赏与语言应用及写作能力并重、理论阐述与作品鉴赏相结合的专题来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欣赏,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为主体,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为知识模块,安排四个专题。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线索、创作规律、欣赏方法有较为全面的阐述。介绍中国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重点作家及作品,说明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分析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介绍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特点及欣赏方法。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第二部分,语言应用,安排两个专题。讲授汉语口语表达的基础知识、说话能力实践训练。
第三部分,写作能力。联系我国语言应用的实际和学生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的应用能力。了解常用应用文体、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及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师精讲重点篇目以指引学生进入专题,学生通过自学与泛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2.感情投入。
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也是人的情感世界的结晶。课程组教师教学中介绍有突出成就的作家时如数家珍,欣赏古今优秀文学作品时如痴如醉,朗诵经典文学作品时声情并茂,分析欣赏文学作品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用对文学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感染学生。3.师生互动。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课堂上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学作品的学习之中,有师生齐诵诗词,有课堂提问与回答,有大胆质疑与激烈辩论,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4.古今贯通。
在内容上,将中国古代优秀文学遗产之中的人文精神与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贯通,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上,讲解古代作家创作的艺术手法之后,引征今人继承这一传统,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创作成功的例证,让古今融为一体。
5.中外对比。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注重中西文化的交流。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文学作品,但适当穿插题材或体裁相关的外国文学作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视角、风格有什么不同。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觉做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6.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当地使用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素材,声像并举、图文并茂、动静相交,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声情并茂、及时沟通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声音图象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情景与氛围。7.网络教学。
学生登陆校园网络平台,可点击我校教师自己设计与制作的大学语文网络课程。该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我校第一批采用卫星传递信息,异地同步进行网络教学的课程。有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几千名学生通过网络系统学习大学语文网络课程。
五、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主要考查文学理论常识、汉语基本常识、写作基本知识。期中、期末占百分之八十,平时考核成绩占百分之二十。
六、教学条件 教材使用与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使用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余姗姗、赵金存主编的《大学语文》。前者是教育部推荐高校使用的优秀教材,后者是我院十二五规划教材。
第四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大学语文是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本、专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为了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本课程在学生经过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经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之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成为极有专长,又有多方面才能的新型人才。
一、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
1. 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是了解并集成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2. 能准确的阅读理解当代作品,能读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结识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 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类融合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作品分析能力。
4. 掌握记叙文、议论文等常用问题的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写出的文章应在肢体、内容、层次、结构、行款、书写等方面合乎要求。
5. 提倡善于诱导、善于启发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的课内学时数为4学时,共3学分,一个学期开设。
三、课程教学媒体设计
1. 文字教材
基本教材《大学语文》适用本。全书选文36篇,其中必读课文26篇,课外阅读课文10篇(注★为课外阅读课文),书末附录语文基础知识,基础知识部分可纳入必读课文讲析中。
辅助教材《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书。学习指导书由26篇必读课文的题解、课文分析、古文今译、思考练习答案等内容,同基本教材配合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课程内容。
2. 音像教材
录像课(3盘,每盘30分钟)
四、作业练习
可闻富有“思考与联系”,以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字词知识。可视情况分别必作和选作,也可作必要的补充,针对实际效果灵活掌握。
作文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全学期布置2至4篇。要重视对学生课外写作的指导,提倡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办墙报,举行作文比赛、书法比赛。要使学生养成讲普通话和使
用一般字典的习惯。
五、关于考试
1. 本课程为省开课,有省校教学处命题,闭卷考试。
2. 考试范围及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26篇必读课文包括题解、课文分析内容、原文、注释都在考试范围之内。
3. 考试题型有(1)填空(20%);(2)选择(10%);(3)解释词语(10%);(4)古文今译(20%);(5)简答题(20%);(6)分析题(20%)。
第五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大纲
Literary Theory of College Chinese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全校所有本、专科各专业(除汉语言
文学本科外)
学 时 数:30
执 笔 人:唐世贵 学 分 数:2 编写日期:2009年5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文、理、工、医、农各专业(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的公共选修课。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质,为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的《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4、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①以双边教学为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增加课堂讨论在课时中的比重,充分调动学生写作实践的积极性。
②以文学史知识为主线,以文体知识为切入点,以文本为依托,以思考题为核心,提高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整体认识和文学鉴赏水平。
③重难点突出,重视参考书目的布置检查,强化课外拓展阅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④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和检查,尽量养成学生背诵诗文的习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秉承传统,充分利用现代多 1
媒体教学手段,授课中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主,辅以传统教学方式。适当加入视频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作业、答疑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
1.本课程为公共选修课,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小论文、应用文写作或者课堂讨论作为课程作业和实践。课程小论文及应用文:包括观点的创新、不同视野的理解、课外读书笔记,通过实际写作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格式等。老师负有指导任务(课堂指导、口头答疑、书面修改、课堂讨论、网上答疑、网上指导等)。采取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普遍性问题课堂讲解的方式解决。课程小论文及应用文以作业方式完成,每个学生不少于3—5篇,多者不限。
2.诗文背诵:注重诗文背诵习惯的培养,采用课堂提问和加分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背诵。注意文学素养的提高和诗词曲格律知识的了解。
3.讨论教学:指课外集中的专门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师生共同展开讨论,以期在讨论中增进对于有关问题的了解、认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讨论教学贯彻在整个学期教学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口才和语言交际能力。
4.影视观摩:通过观赏影视精彩片断,扩展知识、增强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建议采用课堂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主要以考查为主,具体按教学计划执行。成绩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计分;考查形式多样,可以采用面试或笔试问答(试题以试题库为主)、诗文背诵、课程小论文及应用文等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共同进行,并同时参照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出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笔记、课外阅读笔记、学习心得、日记等多种形式)进行成绩综合考察和评定。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单元言志:人类情感的宣泄(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原始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诗歌能够渲泻人类的思想情感。诗歌由二言与三言发展到四言、五言、七言,在唐代形成了格律诗。诗歌一直处于中国文学的正宗地位,“五四”文学革命,终于打破了这种格局。诗体得到了大解放,一种自由灵动的新诗,最终形成了诗歌的主流。赋,源自于《楚辞》,也是一种韵文。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候人歌、蒹葭、陌上桑、登楼赋、再别康桥、雨巷
2、老师讲解篇目:归妹·上
六、弹歌、越人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尚书》曰:“诗言志,歌永长”。原始劳动歌谣《归妹·上六》;爱情歌谣《越人歌》
难点:易经八卦常识,王粲《登楼赋》等,就是这一类抒情小赋。
第二单元幻想:人的历史之神话(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唯一一部神话总集,但内容驳杂而紊乱,也没有故事的连贯性。然而,人类童年的历史,我们现在不可能从物质方面进行复原了,也只能从先秦文献中的只言片语的神话传说中找到某些历史的影子。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山海经、玄鸟、桃花源记、搜神记(三则)
2、老师讲解篇目:天问(节选)、鹊桥仙、论雷峰塔的倒掉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中国神话的源流;屈原的《天问》
难点:词的格律问题;《桃花源记》、《鹊桥仙》、《论雷峰塔的倒掉》等并不就是神话,而是要从这些文类中的幻想──神话、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发掘出其隐含的历史意蕴和人生哲理,给我们今天的人究竟有何启迪。
第三单元自然:美的历程(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在与宇宙大生命同构互动中,生死相依,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一,亦即天人合一。在对母亲般的亲畏中,自然之子秉物游心,物我交融,这就是主体对自然的审美感悟。美,是自然的产物,所以她必须顺应自然的规律才称得上美。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秋水、滕王阁序、春江花月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牡丹亭·游园、2、老师讲解篇目:老子、蜀道难、再游黄山记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讲解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指导学生写作导游辞,并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解说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文学作为一种主体审美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得到提升的。爱美,是人的天性。然而,美却由单一到繁多,由简单到复杂,而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格局。换一句话说,美的人生,才称得上完美的人生,才够得上真正实现了人的价值——这就是自然之法则。
第四单元文笔:通古今之变(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文学”一词,见于《论语》,却不是今天意义的文学,而是指的所有文章。魏晋时期文学走向了自觉,这样,学术著述与文学作品才开始了分离。因而,每当历史发生变革的前后,都会出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鸿篇巨制。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五蠹、燕歌行、五代史伶官传序、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圆圆曲
2、老师讲解篇目:垓下之围、双调·夜行船(秋思)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
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人类不仅生存在历史之中,而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历史。由于人类用文学记载历史,同时历史与文学就经常处于互动之中,她们或生动地描绘人生的理想;或深刻地预言了国家危机;或鼓动呐喊,砸碎阻碍历史发展的桎梏。或冷静地剖析,理清历史发展的脉胳。她们既充满了人类的经验与智慧,又饱含了人类自我反思与批判精神,引导人类向着“至善至美”的方向前进!
难点:曲之格律。
第五单元文明:冲突与对话(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剧烈的冲突,又有在交融中实施了中间突破,甚至面临颠覆与灭绝的处境。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由落后向先进发展,由孤立向融合变化,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文明的独特价值取向。从历史的角度看:文明的全球化潮流的出现,是以冲突为前提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保留自己民族文明的独立的品格,同时,还要用和平的对话取代野蛮的冲突,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公平的社会环境。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声声慢(寻寻觅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舞会以后、麦琪的礼物、弃绝
2、老师讲解篇目:长恨歌、绳子的故事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周易••贲•彖》曰:“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一词,在古汉语中出现。人类文明,应该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这种文明总是在冲突中发展,在对话中重新获得新生。
难点:法律书的写作。
第六单元学问:文心诗品(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学问是一个人后天获得的才华与智慧,而文心诗品却是文学向我们展示的审美境界,因而,学问应该是文心诗品的基础,文心诗品又是学问的一种体现。古人曾以“文心”来形容文学创作的运思,所谓“文心”者,乃“为文之心”也。所谓“诗品”,乃是一种文学的审美活动,如品评人物,赏定高下。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诗品序(节选)、祭十二郎文、李凭箜篌引、项脊轩志、板桥题画(三则)、希望、不朽——我的宗教、钱
2、老师讲解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秋兴八首(其
一、其八)、《屈原》与《厘雅王》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文学是一种能够高度体现美的艺术门类,也是审美活动最广阔的天地。那些流芳百世的名作,或豪放疏朗、或典丽纤浓,充满着语言和文字的永恒魅力。
难点:文心诗品;申论写作。
第七单元人生:养浩然之气(课堂讲授4学时)
教学内容: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孟子提出来的:所谓“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浩然之气的养成,充满着痛苦、挫折与磨难,甚至要经历死亡的考验。她的养成,使主体自觉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道德的充沛和与宇宙合一的欢乐。
教学要求:
1、学生自学篇目:登幽州台歌、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金缕曲(赠梁汾)、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
2、老师讲解篇目:孟子(七则、正气歌、少年中国说
3、学生课堂思考和课内外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每课后提供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与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重点:毕业论文写作设计与写作。
难点:人格与人生价值的关系,为了人的独立与尊严,为了自由与平等,真理与道义,主体勇敢地承担历史的使命,从而使生命与人格迸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辉和感天动地的力量,这便是人类的沧桑大道。
附录(课堂讲授2学时)
教学内容:
本课程定位为“语文文化”,由此,讲解《中国文化简介》。《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包括《应用文语言文字表达》、《口才与演讲训练》、《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的语言逻辑》、《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用语》。《写作能力培养》包括《一般应用文写作概述》、《毕业论文写作及范文》、《公文写作格式简解》、《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写作详解》,从语言、写作两个方面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理论学习的平台。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文化的概貌和诗词曲格律常识。
2、了解口语表达的含义、特点、原则和要求;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自我认识和定位;形成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训练计划;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自信心。
3、了解各种应用文写作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应用文文体常识及写作基础知识、了解主要法定公文的写作格式。
重点:
1、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让学生恰当机敏地进行语文交际能力培养。
2、如何把理论与所学的课文后《思考与实践》的要求相结合。申论写作全过程。
难点:
1、指导学生熟练运用人际传播中的常用语言技巧。
2、诗词曲格律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四、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开拓视野、把握历史、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是选修课,为巩固其它课程的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它课程具有指导作用。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
唐世贵.大学语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2、参考书:
[1](清)纪昀等主编.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2]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3](晋)常璩.华阳国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8.[4](汉)司马迁.史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5](宋)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6](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8.[7](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8]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9]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11]袁珂.神话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郭沫若.郭沫若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4]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M].上海:上海良友出版公司,1935.[15](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1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7]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3.5.[18]褚斌杰等.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9]郁贤浩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0]周祖谟.方言校箋[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