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复习资料[范文模版]
P90 1.试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1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拒之门外。2竞技体育进入学校的途径是竞技体育项目教材化 2.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
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
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
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P93 1.试述体育课程的特性
体育课程是一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
○人们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概念认知,感觉认知和运动认知,体育属于第三种认知,是主要通过人体本体感觉形成的认知
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 ○体育课程并不是为了学习者将来从事某一专业学习或从事某一职业提供认知基础的。它主要是为学生将来的健康合理生活及保护自己的健康服务的。
3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 ○体育课程包括认知成分。但是,体育课程更是发展人的情感,情绪,态度,价值,判断的有效课程,尤其是对人的意志力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价值。
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体育课程涉及体育,生理卫生,健康,环境,教育娱乐,历史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还涉及身体发展,人际关系,情感,运动技能等实际活动与体验方面的内容.2.试述体育课程内容的分类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课程既是科学,又是活动和经验,所以体育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体育知识与体育技术,运动参与和体育活动经验.1 体育知识与技术类
主要指间接的,传统的,科学的体育文化内容体系,按传统运动方式项目可分为球类,体操,田径,游泳,冰雪等内容;按运动与外界的关系可分为开分为开放式运动和封闭式运动;按运动结果的判断标准可分为评分式,计数式,测量式等。2运动参与类
主要指学生实际进行体育活动的状态,按人体参与活动的解剖部位分类,可分为上下肢运动,躯干运动,全身运动等;按人体参与活动的基本方式分类,可分为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悬垂支撑和平衡,角力等;按参与活动的人数分类,可分为个人运动和集体运动等;按参与活动的情感分类,可分为接触与接受,爱好与兴趣,自愿与自觉,自信与表现等
3体育活动经验类
主要指学生在体育活动课程中或结束后机体及心理的反应。按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素质的发展情况分类,可分为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等;按体育活动过程中防病治病的效果分类,可分为养生,健身,防病,治病,康复等;按体育活动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分类,可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3.试述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又如火如荼的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体制,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程结构,课程种类,课程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 2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 3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 4课程教材多样化
5课程内容组织现代化、生活化 6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P98 2.试述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2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3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2)运动负荷变化规律
(3)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4)体育学习集体形式与变化规律(5)体育运动乐趣的规律 4.试述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1)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 1行政班
这是当前我国体育班级教学的主要形式,在一个行政班进行体育教学时,可采用分小组或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2男女分班
特别是高中,可按年级男女分班上课,但在某些内容的教学中也可以考虑男女生合班上课。有条件的学校到了高中阶段大多采取男女分班上课的形式,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男女生各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显著,如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将两个平行班放在一起排课,然后两个班的男生由一位老师上课,女生则由另一位老师上课。这大大方便了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因为男女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有时会大相庭径。3按兴趣爱好分班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使学生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1随机分组
这是分组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所谓随机分组,就是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或标志,将学生分成若干组。2同质分组
所谓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育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
3异质分组 所谓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育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差异,各组之间在整体实力上的差距不大。4合作型分组
合作学习是课程和教学研究领域非常强调的一种学习方法,已经有人开始探索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 5帮教型分组
在合作型分组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一种互为依赖的关系。但有时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组织部分学生直接对其他学生进行帮助,这就形成了帮教型分组
6友伴型分组
如果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活动,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一起进行练习,这就是友伴型分组 5.试述中小学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含义: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常用方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运用要求:①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②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③多用设问和解释。④适当结合黑板、挂图等进行讲授和讨论。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含义: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常用方法:动作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视听引导法。
运用要求:①事先做好准备工作。②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③做好总结,将观察的道德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3)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含义:通过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运动技能、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常用方法:完整练习法、分解练习法、领会教学法、循环练习法。
运用要求:①科学对待身体练习中的运动负荷因素。②选用练习法要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符合教材的特性。③选用练习法要与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向结合。④运用练习法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等能力和良好习惯。
4)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含义: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情境和比赛活动,使学生通过更加生动、丰富的运动实践体验陶冶他们的性情、提高运动能力、提高运动参与兴趣的一类教学方法。
常用方法:运动游戏法、运动竞赛法、情景教学法。
运用要求:①活动前,要进行情境诱导和竞争欲望的调动。②活动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③活动中,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④活动后,要将学习和比赛等进行有机捏合,不能为游戏而游戏、为比赛而比赛、为情景而情景。
5)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特点:学生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的过程中其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常用方法:发现法、小群体教学法。
运用要求:①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②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③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景。
P113 1.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①高尚的道德品质。
②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的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横向学科知识。③良好的专项技术技能。
④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⑤全面的专业工作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训练能力,运动能力,组织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⑥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健的体魄 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
①贯彻各项教育、体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各种教育教学文件。②优先做好体育教学工作。1)制定系统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2)充分备课。
3)实施教学方案。
4)制定合理评价指标并实施科学的评价。③组织指导课外体育锻炼。④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⑤从事学校体育科研。
⑥配合开展学生体质检测和健康教育工作。⑦体育宣传与器材设施维护。⑧参与社会体育工作。
2.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有哪些?
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紧密结合。
体育教师的劳动在变现形式上有其自身的特征。从表面上看,体育教师的劳动绝大部分是由一总做作为基本特征的体力活动构成。而构成这些表面体力劳动的形式的实质却是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脑力活动。体育文化中的各种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技术与战术的掌握等,对学习对象具体情况分析、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应用等,都是分析,综合,判断,记忆,思维等大量脑力劳动的结果。因此,体育教师的劳动体现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紧密结合的特点 ②工作复杂多样
体育教师授课班级多,活动范围广。他们既要参加体育教学研究活动等,又经常要协助学校搞好体育管理工作。在参与全校甚至社会各方面工作过程中,体育教师起着沟通、带动、督促、协调的作用。这是体育教师的工作呈现出复杂多样而又繁重的特点
③工作具有社会性
体育教师工作的社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体育教师将会走出校园指导越来越多的学生进行课余锻炼与训练。二是有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获得了国家等级的证书,可以在课余时间走进社区去指导体育活动
P150 1.论述三个能源系统的供能特点及其实践意义。
○1应说明磷酸原系统概念;功能他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块,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
○2应说明乳酸能系统概念;供能特点: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氧气,产生导致疲劳的代谢产物——乳酸
○3应说明有氧氧化系统概念;供能特点:供能总量大,输出功率很低,需要氧气的参与,不产生乳酸等代谢物
○4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称为能量连续统一体。人体的运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量供应的能力,因此,如何把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所提供的原则应用于时间,对体育教学和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5能量连续统一体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1)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主要的功能系统是不同的。在制定教学和训练计划时,应着重发展在该项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功能系统。
2)当确定应着重发展的功能系统后,关键是选择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不同的训练方法对发展各功能系统所起的作用不同。有些训练方法既可调整用以主要发展无氧供能中的非乳酸能系统和乳酸能系统,又可调整来主要发展有氧功能系统还可以调整使三个功能系统都得到发展
总之,为有效发展该项目的主导能量系统,应尽可能选择与该项目供能比例最接近的训练方法,制定出合理的实施计划
P155 案例分析题
案例:某体育教师在刚开始教授太极拳时,将每一个动作讲解的非常细致,但学生却普遍反映学习效果差 问题:在动作学习的初期应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为好?其原理是什么?
参考要点:
动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4个时相,分别为泛化相、分化相、巩固相和自动化相。在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视觉和语言等反馈作用,加强示范与模范,不断强化视觉与本体感觉之间的联系。当动作已能熟练完成时,应注意多应用语言反馈以及肌肉运动觉的反馈信息。在动作学习的初期即泛化相时,应注重直观教学;用正确的示范和形象的讲解来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突出重点,强调掌握动作的主要环节,不宜过多要求动作的技术细节;及时指出主要错误,对正确的动作及时予以肯定加以强化。
P171 3.论述体育教学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基础
○1合理控制运动强度
○2可选练性原则和可逆性原则
生物机体能对外界刺激产生适应的能力是可训练性原则的生理学的基础,通过教学与训练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同时建立运动条件反射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由于应激过程的终止使已经获得的适应逐步消失,即条件反射的小腿.因此体育锻炼应保持经常性和连续性
○3全面身体锻炼原则
运动锻炼对机体引起的功能改变是有选择性的.不同的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各有侧重.要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应注重全面身体锻炼与专项能力的锻炼相结合。
○4循序渐进和超负荷原则
循序渐进的生理学基础是生物机体对刺激的适应规律及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跟巩固规律;超负荷原则的生理学基础是能量代谢的超代谢偿规律、神经生理学的刺激强度规律等。
○5专门性原则
运动锻炼对机体结构、机能的影响具有专门性的特征。以上要结合实践说明如何实施
第二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实践与实习工作细则
(征求意见稿)
教育实践与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全部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顺利完成总体教学目标,规范教育实习各个环节,切实完成教育实践与实习这一重要任务,使学生教育实习取得应有的成效,并按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与实习指导性意见》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管理规定》的要求,特制定此工作细则。
一、教育实践与实习工作具体要求
(一)实习期限
全日制和在职培养的中国研究生实习期限为一个学年;全日制培养的国际学生实习期限为一个学期。具体的实习时间由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二)实习工作量
参加实习学生的工作时间与工作量应根据其实习接收单位的具体要求确定,但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实习工作时间应不少于50个工作日(满工作量);教学实习的课堂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40学时,还应包括相应的观课、备课、批改作业、组织课外活动等的工作量;文化传播、教育管理岗位的实习工作量参照教学实习的工作量,根据实际情况执行。
(三)实习方式
1.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实习方式略有差别:
全日制研究生实习方式主要有三种:海外实习、培养单位安排国内实习、自主实习。在职培养研究生实习方式主要有四种:海外实习、在岗实习、培养单位安排国内实习、自主实习。
国际全日制研究生实习方式主要有两种:参加国际合作实习项目、自主实习。
2.关于实习方式的具体说明详见《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管理规定》。
二、教育实践与实习工作管理模式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教育实践与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和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共同管理。
(一)基地管理模式
1.基地成立教育实践与实习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教务秘书和学生辅导
员组成。
2.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担任实习领导小组组长,主管教育实践与实习工作。
3.教务秘书负责收集学生实习相关表格及材料、联络实习单位指导教师。
4.学生辅导员负责联系实习学生、及时掌握学生实习动向。
5.实习期间,实习生须与基地教务秘书及学生辅导员适时联络,定期主动汇报实习情
况或所遇问题。
6.实习期间,实习生仍须服从基地的管理安排,若遇特殊情况,实习生需向基地教务
秘书和学生辅导员提交书面请假条,说明原因。
(二)实习程序
1.基地联系各实习单位,选定1~2名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具体安排、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与实习工作,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评估。
2.实习前半个月,基地将组织实习学生召开实习动员会,并进行实习前培训。
3.实习学生赴实习单位,在单位实习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自觉、主动完成实习各环节。
4.基地教育实践与实习领导小组会不定期地与实习单位联系,或派专人赴实习单位调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
5.实习结束后一周内,实习学生向基地教务秘书上交所有实习材料。
6.基地教育实践与实习领导小组在收到学生实习材料后一周内,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综合鉴定。
7.基地教育实践与实习领导小组完成对学生实习情况的综合鉴定后,组织实习学生召开实习总结大会。
三、教育实践与实习纪律准则
实习期间,所有实习学生应严格遵守实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尊重他人,与学校领导、同事和同学和谐相处;一般不准无故缺勤,因事因病需外出的务必履行请假手续,并经得实习指导教师的准许方可离开。根据具体实习工作的不同,现将具体规定告知如下:
(一)教学实习具体规定
实习期间,具体从事教学实习者需遵守以下规定:
1.拟定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案。
2.按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备全教学道具,认真做好教学记录,如实填写实习日志。
3.课前必须充分备课,上课应提前到场,课堂上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4.充分合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同时应积极献计献策,为实习单位完善中文教学大纲、规范学习教材、开展语言文化项目和营造中文学习环境等方面贡献力量。
5.如在教学方面遇到难题,应及时向实习学校或基地反映,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二)非教学实习具体规定
实习期间,具体从事非教学实习者需遵守以下规定:
1.拟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
2.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如实填写实习日志。
3.工作前须做好充分准备,实习应提前到场,合理分配工作时间。
4.工作中应多与指导教师及同事沟通、交流,了解工作需求,体现工作积极性。
5.如在工作方面遇到难题,应及时向实习学校或基地反映,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四、教育实践与实习考核标准
(一)考核程序
1.学生开始具体实习后,需向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提交《实习工作计划表》;计划应结
合实际、科学合理,反应汉语国际教育特点。
2.学生实习期间,一般在每个工作日均需填写《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实习日志》,字数不得少于1500字。
3.实习结束后,实习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自评表(教学工作)》或《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自评表(非教学工作)》;完成《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实习总结报告》,一般字数不少于2000字。
4.从事教学实习的学生需从已有教案中,选择3份最出色的教案,并根据教案内容填写《教案表》。
5.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及负责人根据实习学生平日表现,填写《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实习单位鉴定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综合鉴定表》相应部分,并加盖单位公章。
6.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将《实习工作计划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实习日志》、《华
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自评表(教学工作)》或《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自评表(非教学工作)》、《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实习总结报告》、《教
案表》(非教学实习的学生无需上交),以及盖好公章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实习单位鉴定表》和《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综合鉴定表》交至基地教育实践与实习领导小组处。
7.基地教育实践与实习领导小组根据实习学生平时表现,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填写《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综合鉴定表》相关部分。
(二)考核依据及考评等级
1.基地教育实践与实习领导小组根据学生所上交的所有实习材料的数量和质量,结
合学生平时表现、学生自评及实习单位鉴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果反映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综合鉴定表》上。
2.实习成绩等级:(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
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实习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获得实习学分。
第三篇:2018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2018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船舶原理》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
一、考试性质
《船舶原理》是2018年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船舶原理》考试要力求反映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本课程包括船舶静力学、船舶结构力学和船舶阻力与推进三部分内容。
1.船舶静力学
1.1船体形状及近似计算
主尺度、船型系数和尺度比。 船体计算的数值积分方法。1.2 浮性
浮性定义
船舶重量和重心位置的计算 排水量和浮心位置的计算
在水的重量密度改变时船舶的浮态变化 储备浮力及载重线标志。1.3 初稳性
初稳性定义 稳心及稳心半径 初稳性公式、稳性高
重量移动对船舶浮态及初稳性的影响 装卸载荷对船舶浮态及初稳性的影响 自由液面对船舶初稳性的影响 悬挂重量对船舶初稳性的影响 船舶倾斜试验。1.4 大倾角稳性
大倾角稳性的定义
船舶静稳性曲线的变排水量计算法 静稳性曲线的特征 动稳性
极限重心高度曲线 1.5 抗沉性
进水舱的分类及渗透率
舱室进水后船舶浮态及稳性的计算 分舱因数及许用舱长
2.船舶结构力学
2.1 单跨梁的弯曲理论
掌握求解单跨梁弯曲的初参数法
掌握梁的复杂弯曲和弹性基础梁的微分方程 会查梁的弯曲要素表 了解剪切对梁弯曲变形的影响
2.2 杆件的扭转理论
● 掌握杆件扭转惯性矩的计算方法 ● 掌握剪力流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3 力法和位移法
● 掌握力法和位移法的基本原理 ● 掌握力法和位移法的应用
2.4 能量法
● 掌握应变能和余能的概念 ● 掌握虚功原理的概念 ● 掌握虚位移原理的简单应用
2.5 矩形板的弯曲理论
● 掌握矩形板的弯曲微分方程
2.6 杆和板的稳定性
● 掌握单跨杆和多跨杆的稳定性理论 ● 了解板的中性平衡微分方程
● 了解板的后屈曲性能
3.船舶阻力与推进
3.1 船舶总论
● 掌握船体阻力的分类方法及分类 ● 掌握阻力相似定律,傅汝德相似定律
3.2粘性阻力
● 掌握边界层与摩擦阻力概念 ● 掌握船体摩擦阻力的计算步骤 掌握粘压阻力的成因和特性
3.3 兴波阻力
● 掌握船行波的主要特性 ● 掌握兴波阻力干扰的预测方法 ● 掌握减小兴波阻力的方法
3.4 船模阻力试验
● 掌握船模与实船的阻力换算方法 ● 了解船模阻力数据表达法
3.5 船型对阻力的影响
● 掌握船体主尺度对阻力的影响 ● 掌握主要船型系数对阻力的影响
3.6 推进部分
● 掌握螺旋桨的几何特性 ● 掌握作用在桨叶上的力和力矩
● 掌握敞水试验相似定律,临界雷诺数和尺度效应,换算方法 ● 掌握半流及推进减额 ● 掌握推进系数及推进效率
● 掌握空泡对叶切面及螺旋桨性能的影响 ● 掌握减小空泡的措施
● 掌握螺旋桨初步设计的基本步骤
四、考试方式与分值
本科目满分150分,其中:船舶静力学60分、船舶结构力学和船舶阻力与推进各45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自行命题,全国统一考试。
五、参考书目
1.船舶结构力学,陈铁云、陈伯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版
2.船舶原理(上下册),盛振邦、刘应中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版。
第四篇: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
单位名称: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复印、附页。
第五篇: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2007年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计划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7年12月27日会议原则通过)
一、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在各培养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反思教育实践,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制度,提升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以庆祝中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十周年为契机,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庆祝活动的筹备与开展 2007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分阶段、分步骤、分主题,分工合作开展了以下庆祝中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的系列活动:
1、编辑出版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纪念文集》和《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纪念文集》选编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先后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文件和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决定,搜集了部分培养院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以及有关理论研究论文等,较为完整和系统地反映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年来的发展全貌。《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集》收录了入选首届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的30篇论文,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十年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2、开展评选先进活动。从2007年7月开始,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决定,秘书处启动全国首届教育硕士优秀学员、优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评选活动。经过3个多月的工作,评选产生了176名优秀学员、97名优秀教师和68名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获奖者在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获得了表彰。
3、设计、制作庆祝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个性化邮册;
4、在《中国教师》等报刊上开展征文活动,庆祝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
5、邀请社会各界、特别是基础教育界人士为庆祝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题词,并建立题词库;
6、制订教育硕士培养院校开展十周年庆祝活动计划;
7、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整版宣传文章,全面回顾历史,总结工作经验,展示取得成就,展望未来发展;
8、动员、组织院校总结教育硕士管理、培养、论文指导等各环节特色工作,形成十周年庆祝大会会议交流材料;
9、2007年12月26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庆祝大会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与会代表近300人。会议达到了“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交流工作、规划发展、扩大影响、争取支持、提高质量、加快发展、打造品牌、服务教育”的目的。
(二)开展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
1、组织召开新增(第三、四及待批的第五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培养工作研讨会,就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研讨;
2、参与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对第一、二批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的评估工作。从2007年4月开始试评估,5-6月正式评估,到7月初评估总结,历时3月。这次评估对于了解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际情况,总结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规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明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今后工作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3、委托湖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就教育硕士招生和培养工作进行预研究,为下一阶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三)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定1、2007年3月,为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在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开展“免费教育师范生”试点的重大举措,根据教育部领导的指示精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今年第二次专项工作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方案”(讨论稿)。
2、为启动教育博士论证,国务院学位办公司组织了主要由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论证小组(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叶澜教授任组长,教指委成员张斌贤、张大均、涂艳国、马云鹏、周谷平为小组成员)。2007年9月和12月,论证小组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两次论证会,基本形
成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报告及相关文件。
(四)教指委及其秘书处常规工作
1、会议筹备工作。从2007年1月到12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先后在成都、石家庄、北京、沈阳、天津召开5次全体会议,1次小组会议和十周年庆祝大会,秘书处为各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作了充分的准备和筹备工作;
2、与兄弟教指委的联络。2007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召开全国专业学位教指委联席会议,钟秉林主任委员代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出席会议。在会上,他对2006年教指委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2007年工作计划。通过参加会议,扩大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兄弟专业学位的影响,并学习和借鉴了兄弟专业学位教指委的工作经验。
3、档案建设。整理、汇编、下发了2000—2007年间培养院校完成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情况统计表。通过对培养院校工作的连续记录,达到总结工作,学习先进,规范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
4、完善网站建设。不断充实网页内容,及时更新信息,利用网站功能,开展宣传。2007年,在利用网站的信息传达功能的基础上,秘书处成功地举行了十周年主要活动图片展,院校庆祝活动计划展示,公示优秀论文、先进人物,征文题词贺词展等系列活动,有利地配合了十周年庆祝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烘托气氛、扩大宣传的积极作用。
二、2008年工作计划
2008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领导下,以“完善制度建设,加快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学位品牌,服务基础教育”为指导思想,从多方面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第二个十年开好局。
(一)为宏观教育决策服务
1、适时组成课题组,继续完善已有“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方案”(讨论稿),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方案”的实施细则和培养方案。
2、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的部署,为实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做好各项准备,包括研制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学位论文标准等。
(二)进一步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范
1、修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2、修订《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的有关规定》。
3、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订、修订、调整联考科目、考试内容、报考条件、招生对象、复试办法、考试大纲与指南、招生领域、特殊政策等内容;
4、制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基本要求》。
5、制订政策建议性文件,主要从解决教育硕士学员“工学”矛盾的角度,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一揽子”建议。
6、规范管理工作文件,主要是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从规章制度上加以明确并给予规范。
(三)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控1、2008年,将分学科、分专题、分地区、分批次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训工作;要提前制定工作计划,使得培训工作程序化、科学化;培训工作要有或活动记录、要有活动纪要、要有经验与建议的总结,还可以开展分片培训工作交流活动,使得每次培训工作针对性强,培训效果显著,从而整体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者的管理、教学、论文指导水平,进而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证其事业健康发展。
计划2008年3月开展导师培训活动;4月开展管理干部培训活动(邀请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有关司局、地方行政主管基础教育部门领导做报告,院校交流,专家指导);5-12月分片、分学科召开骨干课程教师教学研讨活动。
2、2008年是新增培养院校申报年恰逢审批年。按照学位办要求,要提前做好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要做出时间、人员、路线、要求的安排。要审阅院校申请报告,要提供基本情况,要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利用考察的机会,对计划申请新增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院校进行宣传和指导,要依据审批原则,进行会议评审,最后评审结果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审批。
3、在认真总结第一、二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合格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建议国务院学位办开展第三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院校的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并在2008年10-11月间开展评估。
4、进一步加强教育硕士课程建设,在修订参考性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教学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启动精品课程的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四)常规工作
1、进一步改进信息发布工作,要追求信息的准确、及时,实现工作预告、工作通知、动态信息的综合管理,并在院校之间搭建交流平台,互动研讨,改进工作。
2、促进网站功能多元化。今后,网站管理要由开通初期,以发布工作通知为主,转向信息发布与教育资源共享相结合;要由以服务为主,转向服务与指导相结合,秘书处要整合各种资源,通过建立专家库和发挥专家各自的特长,实现指导任务。要科学设置栏目,栏目要充实内容,栏目之间要分工明确,内容体现互补性。
3、成立课题组,建设教育硕士专家资源库。
4、进一步加强与其他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秘书处的联系、交流。
5、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2008年计划组织1-2个访问团出访有关国家,交流教育硕士培养的经验。
2008年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将努力从整体上推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
(200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