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心教育案例——爱是一双慧眼
爱是一双慧眼,发现了别样的芬芳
——爱心教育案例 李小平2013-1-17
“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撒播着希望……”每每读到这首诗,我都会感到教师这个职业神圣而伟大、任重而道远。
学生时代,老师对我的关爱成就了我做一名教师的理想;如今,一批批的学生在我的影响下陆续成才,让我收获了做一名教师的幸福和荣光!近20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喜欢学业成绩优异的孩子是教师的一种本能,喜欢不爱学习的孩子那是一种神圣。但最近的一次交心实践让我深深感受到爱是一双慧眼,能穿透世俗的屏障,发现别样的芬芳。
时间:2013年1月7日晚上 地点:东区二楼高二文科办公室 人物:翔和我 事情经过:学校刚刚放了5天的元旦假期,我想了解一下特殊生辅导对象翔的假期生活以及他的思想动态,于是约了他来到办公室。
翔是一位富家子弟,非常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缺席、不缺席时基本扒桌或者塞个耳机听歌,基本不交作业,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但是时针刚指向20:00,翔就微笑着如约而至,这是我第七次约他单独谈心,看到他的到来,我很开心地表扬了他的守时。“老师,我们今天谈点什么?”他很直接地发问了。“首先谈谈你的元旦假期怎么度过的。”他侃侃而谈,说起了他到广州听音乐会的场景,到香港、澳门旅游的情况。问及他的感受,他说旅游挺好的,可以了解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认识各地的名胜古迹,这对历史学习和地理知识的增长很有好处。然后如数家珍说了一连串的古迹名称,看得出,在旅游中他确实收获了很多,最后他说:“上次历史月考,二卷的分数还拿了年级第一呢?都得益于我在旅游中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不信的话,你可以去问历史老师。”
我有点震惊,他对历史成绩的高分感到很骄傲,“你这家伙还很在意成绩的呀?” “那当然,我爸很关心我的成绩呢,他知道我考得这么好,还表扬了我呢!” “是你自己认真做的,还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我直言不讳。“那当然是自己做的啦。”显然他经过了思索,他在极力掩饰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实。“那希望你再接再厉,下次考出更好的成绩。下面谈谈你的政治学习吧。” “老师,我感觉政治比历史要难,课本没有故事情节,很枯燥。” “我们这个学期学的内容叫什么,你知道吗?” “哲学。”
“哲学是要学的,但更是要做的,你一直生活在哲学中。” “是吗?我怎么没感觉到?”
“那我问问你,寒假暑假你除了旅游还做了什么?”
“我和爸爸每年都会去新疆做公益,帮助贫困地方的孩子建学校、建食堂、给他们送学习用品等。”
“那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当然有意义,那就是我们帮助了他们,他们就可以上学了,并吃好饭了。”他还告诉我,每次他和爸爸到了那里,孩子们都特别高兴,特别感激他们,他和爸爸感到非常快乐!
我告诉他:“在课室里,老师是在教哲学,同学们是在学哲学,而你是在做哲学即实践哲学,实践哲学是学习哲学的目的和归宿。但遗憾的是你实践了哲学还不知道自己与哲学已经紧密联系了。刚才你能从感性认识的角度说出你做公益的感受,但懂了哲学之后你就能让自己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和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认识公益的本质,那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融汇在一起,你就会明白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担负起社会发展的重任和使命。”
翔点了点头,并表示他会把做公益作为将来自己一个重要的事业去追求。“将来是想继承父亲的酒店,继续做好这个家业,对吗? 他说:“是的,从去年起,父亲就带我去全国各地参加各种酒店业内的一些重要会议,让我了解酒店业的发展前景以及酒店的经营管理。” “父亲对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想你也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
翔陷入了沉思„„
我告诉翔:“世界很大很大,人生很长很长,每一个人都会有巨大的空间与时间,长成独特的自己,年轻时多学东西比多出成绩对你会更为重要!”
临走时,翔告诉我他会努力的。我说:“今天的谈话我感到很欣慰。” 反思和总结:俗话说:“一粒沙,一世界;一朵花,一天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在同一个年龄阶段,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和个性特征。教育是爱的事业,如果我们爱孩子,那么就站在人生发展的长远角度去审视他们,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积极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我想,翔今天不爱学习,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是他将来一定会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总有一天他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
第二篇:“高新技术+一双慧眼”双管齐下的教育
“高新技术+一双慧眼”双管齐下的教育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观课报告
借助山东教育教师网的暑期研修平台,有幸聆听到了常老师执教的青岛版数学教材中八年级上册3.3节“分式的乘法与除法”一课。收益颇多,感触颇深。现将自己不成熟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亮点切入:常老师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具体题目作为课堂切入点。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堂课开了个好头。相信常这双慧眼是经过了很多年的艰辛付出才换回来的吧。
2.新旧知识有效迁移,信息技术熟练应用:充分使用自己手中的资源,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利用了多媒体、黑板、课本并积极利用课件展示,尤其是在情境导入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分数的乘积与除法进而再引出a分之b与c分之d如何进行乘法运算。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然后在大屏幕上出示分数的乘除法则让学生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堂课中一直是大屏幕贯穿始终,通过多媒体这种教学资源展示了例题、习题。这样节约了板书的时间、空间并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容量,任课老师以课件为扶手省掉了许多麻烦。尤其是在大屏幕上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分式的乘除步骤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直观性,避免了枯燥呆板的看教材。另外,“洋葱数学”视频的适时讲解也起到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可谓一举多得。高新技术的巧妙应用在此处体现的淋漓尽致。3.找学生亮点:常老师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整个课堂上,常教师多次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常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通过提问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课堂呈现很精彩。
4.抓学生“误点”:常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 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恰恰有可能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 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绽放精彩的地方,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通过恰当的提问来生成别样的精彩。
温故知新,让数学教学呈现了一种连续性的状态;
及时反思,为数学的课堂教学储蓄了足够多、足够好的素材; 巧用技术,为数学教学的呈现提供了更丰富多彩的样式。“高新技术+一双慧眼”双管齐下的教育方式让我大开眼界。
第三篇:借你一双欣赏的慧眼
借你一双欣赏的慧眼
——多媒体辅助下的美术欣赏教学
常州市河海中学
路卫芳
关键词:多媒体 美术教学 欣赏 感情
很多美术老师都深有体会,中学美术教材在经过了多次的改革试用以后,欣赏课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了,尤其是现在所使用的这套苏教版实验教材,每学期九个单元的美术课,而仅是欣赏单元就有二个,可见美术欣赏课在整个中学美术教学中所占的分量有多重!
为什么如此重视欣赏课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吧。美术课程进行了多次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发达学生的心智,开发学生的潜能。
就我从教美术教学九年的经验来看,由于以前教学条件差,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常常有“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受,任你老师怎么样舌绽兰花,学生却兴趣缺缺,昏昏欲睡,因为缺乏补充资料,学生对着书上那干巴巴的几张图片,实在难以发挥抽象的思维去想象。现在好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走进了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室,学生真正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体会到它从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等方面带给我们的全新的感受,使美术欣赏课从一门“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了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全方面的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
有句俗话说的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而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恰如给每位学生安装上了一副洞穿时空的慧眼,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尽情的徜徉在过去与未来之中,充分感受到美术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
美术欣赏课是一门视觉造型艺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成为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下面,就从我教学的经验出发,谈谈我在欣赏课上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拓宽眼界。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利用课余时间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现行中学美术欣赏课是以“审美教育”为主旨教学过程,“美育的最有效手段是多接触艺术”。事实上,我们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去感受真正的美术作品原作的魅力。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缺憾。教师通过现代化手段提供丰富的素材,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图片、影像资料,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例如:我在上外国风景和静物画赏析时,先把大师的作品拍成了照片,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其中对凡高的作品做了一个超链接,欣赏时点击了超链接后,就直接连到了网络上,学生就可以通过网页直接了解更多的关于凡高的生平事迹,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了解,更好的解读大师,这是关于在线资料上的查阅,令一种更常用的方法则是:由于书本上的欣赏内容毕竟有限,为了拓宽学生的眼界,我可以预先收集更多大师的相关作品,在欣赏完书上后,我只需点下链接,相关其他作品就一一展现出来(如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系列),通过拓展内容,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更高的升华。
2.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想象,升华感情。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另一位哲学家也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对于孩子,比拥有万贯家产更加重要。”所谓想象力是指在头脑中将各种意象构思出来,并加以具体化。它使我们能超越现实的限制,进入一个无所不能的世界。而多媒体的出现,则正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实现想象力,使抽象思维具体化。
例如:我在上第13册外国风景欣赏时,其中一篇冰雪覆盖的风景画《雪中猎人》,画家也画了很多的人物点缀在画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画家的思想,我提前就把图片经过电脑处理,抹掉了所有的人,在上课时,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此画成了一幅纯粹的风景画那会是什么感觉呢?学生纷纷猜想,这时我把早已处理好的图片展示出来,学生看到自己设想的场景就呈现在眼前,就能更好的去品位叙说了,通过差别感受也能更好的抒发感想。而在欣赏季节性的风景画时,可以通过偏色的对比感受到不同季节带来的视觉差别。如让学生对着同一幅画去想象在春夏秋冬的不同感受,这就可以通过偏绿色、偏红色、偏黄色和偏灰色等等效果来感受。通过偏色还可以转换画家的情感,这点对于印象派和抽象派的作品来说效果更明显。比如,同一幅画,画家本来用深灰色调来表达哀伤的感情,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使主色调换成鲜艳的色彩,再提高画面的明度,使整幅作品光灿明亮,这样学生能感受到的就不是悲哀伤感而是愉快、自信、积极向上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我们能更好的使想象思维成为具体化,加深对作品的更深层次的解读。
3.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学科,提升审美。
美术欣赏课要求我们从各个不同角度出发,结合不同学科知识,全方面的来感受作品的美,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第一,促进美术与音乐的交融。音乐与美术尽管在审美特点上千差万别,但在主题与意境的追求上常常是相似的。在美术欣赏时能结合音乐的话,对学生进一步感悟美术作品中艺术语言将会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例如在欣赏一些反应穷苦人民悲惨生活或画家悲伤情绪的画时,配上《二泉映月》的哀伤调子,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凄凉的意境,而在传统的书法或国画欣赏时,配以节奏柔美、充满古韵的古筝等民族乐曲如《高山流水》或《渔舟唱晚》等,可以更多体悟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美妙意境。西方绘画配以钢琴曲或轻音乐,更能充分展现其色彩斑澜的审美意象。而欣赏凡高的作品最好配上充满热情、活力、富有动感的交响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凡高令人目眩的色彩和火焰般燃烧的激情。在美术课件的制作中,音乐的运用可以起到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联想空间、深化主题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营造氛围,视听结合的方式更可以起到烘托主题、启迪思想、增加欣赏深度的作用。
第二,促进美术与文学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诗书画相结合,西方美术的发展与文学的发展更是息脉相通。如在中国书画的意境造型欣赏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边欣赏潘天寿的《红蜻蜓》、徐谓的《黄甲图》、朱奇的《荷花水鸟》等作品,一边配乐诵读杨万里的《小池》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样,让学生更能体悟中国画的意象之美和诗书画相结合的悠远意境。
第三,促进美术与政史等学科的交融。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特定时代历史文化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文化生活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反映。例如:不了解法国大革命历史,就无法理解雕塑《马塞曲》及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不了解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就不可能领略哥特式教堂建筑蕴含的浓郁的宗教精神,进而也就无法理解乔托《犹大之吻》等作品体现的世俗化与人文主义精神;美术欣赏课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整合政史等相关知识,以音乐、图片、影视片断等播放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比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更直观、有效,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还可以从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获得丰富的知识,认识世界、了解历史,涵养孩子们的人文潜质。
另外,如印象派画家对光色的应用及透视学知识,美术作品构图中黄金分割的应用等,无不说明美术与光学、几何学等自然学科的密切关系。这些都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手段加以分析,直观教学的同时也节约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4.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展资源,开发课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结合地方优势,积极挖掘校外资源,开发新的课程。还记得两年前我在常州市第24中学听的一节园林艺术欣赏课,该校正好比邻红梅公园,从教学楼的高处就可欣赏到公园里的美丽景色。老师让学生利用周末课余时间,先去公园里勘察,从地理位置,环境格局布置,人文精神等方面入手,让每一小组合作学习,带着任务制作调查报告,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幻灯片,在课上,学生代表上台向全班同学介绍了不同角度欣赏下的红梅公园。这就利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开发了一些优质的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自身实际、学生特点,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使美术欣赏课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恰如给学生戴上了一副多功能的眼镜,它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全面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使美术欣赏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欣赏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但我们也不要就此把现代多媒体技术当作万能的法宝,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最终还是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课前设计、课堂组织以及语言引导等。
参考文献:
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
常锐伦等著《中学美术教学》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
第四篇:慧眼教学案例
慧眼备课
“神奇的克隆”教案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设计者: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刘井小学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教学课题
神奇的克隆
1、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2、实践活动调查:克隆技术的应用,果树嫁接与植物繁殖。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与教材配套的生字卡片。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文中不理解的字词。
3、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克隆的说明文。全文共9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是什么。第一自然段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二自然段以动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四自然段以一些单细胞生物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五自然段介绍1996年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克隆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难点:说明文的特点:表达中心,科学性强,条理清楚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学本文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通过自读了解克隆的定义,自然界的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及克隆的前景——师生互动,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和常用的说明方法——布置练习题,搜集相关信息,进一步扩大知识面。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开展实践调查活动,了解克隆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六、教学过程:
一、我是诵读的小赢家。
情景设置:春天的旋律 小天使闹春 春苗:《春晓》 春韵:《春夜喜雨》 春魂:《早梅》 春幻:《咏柳》
二、课前延伸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克隆的知识(观赏、阅读、交流)
2、小组代表展示(自我介绍、张贴)
三、课内探究
勇闯字词关:火眼金睛细分辨
桥()溶()挟()署()薯()侨()熔()峡()暑()曙()
四、合作探究
交流神奇
⊿探究
(一)植物克隆大寻觅,植物是如何克隆的?
1.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谁来读读有关的句子?
2.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
3.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剪下、插进、一株株、活泼可爱”、“切成、种进、许多、新鲜”等一系列词语)
4.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5.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 合作探究
(二)动物克隆大探秘,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 1.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是怎样诞生的?它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五、拓展提升——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2.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意义。
六、展望神奇,小组讨论: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六、回味神奇
其乐无穷
1.我们知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_______的结合,才能 ________,人们把这种繁殖叫有性繁殖。与之不同的是,无性繁殖是_________,也称______。
2.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
3.___年___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只克隆羊,名字叫 ___。
4.克隆技术可以应用于_______、_______等方面,在医学上,可以_________。
七、课外拓展
享受神奇
以“如果我会克隆,我最想————”为起句,发挥想象同桌互相说一说,课后写下来。教学反思:
教后反思
教学这一课,孩子们的兴趣点不在于文本所描述的关于克隆的一些知识,而在于人类能否“克隆人”。对于“克隆人”我也没有更多的了解,只是在媒体上看到过一些报道,主要是在伦理道德范畴讨论这新生事物的利弊。既然孩子们感兴趣,我觉得不妨和他们交流一番,于是课堂上有了不同的声音:
生:既然我们人类已经能够克隆高等生物,我想现在一定也能克隆人了吧?(有的认同,有的迷惑)
第五篇: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搭石》
教学反思
《搭石》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二、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能力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己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己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过教学,我感到自己设计的一些提问过于细碎,总感觉自己在课堂中一个劲地在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自己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平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4、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5、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看不见的美“谦让美、奉献美、敬老美”等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