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养老方式的现存问题和对策(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4 11:5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农村养老方式的现存问题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农村养老方式的现存问题和对策》。

第一篇:论农村养老方式的现存问题和对策

论农村养老模式的现存问题和对策

摘 要

当今中国,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迁移已严重影响到农村的人口结构,农村社会老龄化趋向加剧,农村养老已经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界定了人口年龄花的概念并且考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养老的现状以及不足,认为尽管观念的变化使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被摒弃,但是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全覆盖,当今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是独生子女和困难家庭的养老问题格外突出。优化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应当从居民自身、社会组织、政府等各方面进行着力。

关键词:农村居民 养老 模式 优化

I

目录

摘 要..........................................................I 引言............................................................1 第一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1

一、人口老龄化概念界定......................................1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2 1.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 2.城镇人口流动进程加快.................................3 3.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龄人口比例上升...........3 4.经济体制市场化,经济运行结构渐趋一元.................4 第二章 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不足.............................4

一、农村居民养老的基本现状..................................4

(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意再单纯依附年轻人来养老..................................................4

(二)女性也逐步承担起了赡养父母的义务..................5(三)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辅助以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6

二、我国农村居民养老模式所存在的问题........................7

(一)传统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7

(二)农村困难家庭的境况令人担忧........................8(三)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突出.........................8(四)推进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进展慢.................9 第四章 优化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对策..............................10

一、确立政府在改革农村养老模式中的主体地位.................10

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法规.............................10

三、要建立多种资金筹集渠道.................................11 结语...........................................................12 参考文献.......................................................13

引言

据联合国测算,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其中,62%的老年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的整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且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为滞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77648705,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 2.93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5%,据测算,从现在到203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的主体仍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非常严峻,这一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系到家庭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一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一、人口老龄化概念界定

人口老龄化一词是由英语“Aaging of Population”翻译而来的,自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我国才开始从联合国文件口引用该词。.在老龄化的研究文献中,“老龄化”自’两种含义:一种是人类个体的老龄化,是指伴随时间的推进,个人年龄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增长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是单向且不可逆转的,所以,由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了其结果必然是人的死亡;另一种一种是人口群体的老龄化,即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人口的群体性老化,是老年人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或群体平均寿命延长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不会导致人类的灭亡,而是人类发展进步所出现的必然规律,按照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人口学词典的说法,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在人口的比例增大=那么,本研究所说的人口老龄化就是指后一种含义。

衡量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指标体系通常有三类,它们分别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指标体系、速度指标体系和抚养比指标体系。那么,按照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一书的标准说法,即一个国家进

入老龄化社会的判定指标主要包括老年人口比例、少儿人口比例、老少比及人口年龄中位数。其中,老年人口比例是最常用的判定指标。由此,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 就日前多数学者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成果看,多数学者指出:中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逐步提高,人口高龄化、老龄化相伴而生,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

本文认为,把“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列为特点的说法还有待商榷一正如学者姜向群认为,生育率下降而导致出现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因为不仅许多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程度的老龄化,而且发达国家在经济未现代化之前也.出现了老龄化。此外,关于学术界化,而且发达国家在经济未现代化之前也.出现了老龄化。此外,关于学术界某些学者把“女性老龄化问题”也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更是有些不切题意甚至是以偏概全。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30多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升。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又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生育率持续下降以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作用下逐步加快,甚至被列入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统计,目前我国总人口1 3.7l亿,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亿,占8.87%。同2000年第3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从2001年到2020年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将有596万人进入60岁以上的老龄时期,大约到21世纪40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顶峰。

1.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统计,目前我国总人口1 3.7l亿,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J为1.18亿,占8.87%。同2000年第3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从2001年到2020年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将有596万人进入60岁以上的老龄时期,大约到21世纪40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顶峰;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 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口就有1个老人。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结果,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从7%上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用了1 15年,美国为66年,日本为33年,而我国大约为25年。1970年因我国为控制人口增长而采取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到2030年将比世界各国出现的老龄化更为严重。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闲难、缺口加大的主要闪素。我们是在尚未进入富裕社会的 条件下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面临的挑战是突出的。

2.城镇人口流动进程加快

城镇人口结构复杂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化,客观上已成为城镇养老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目前以各种形式进城务工和谋生的农业人口大约有l亿,而且以内地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为主。随着城市化虑城市人口变化的新特点,不能忽视农民群体的问题,不能忽视人口流动范围扩大、流动性加大带来的养老问题:

3.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龄人口比例上升

在上海,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口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为26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北京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 88万,占总人口的14.6%,据预测,到2025年,北京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416万,占总人口的30%;2006年底,天津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48.8l万,占总人LI比例达到15.68%。据统计,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9.6%)、天津(15.68%)、北京(14.6%)、江苏(1 3.75%)、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 2.59%)、山东(12.3 l%)、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 8%)等省市。老龄化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4.经济体制市场化,经济运行结构渐趋一元

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环境逐步形成,人、财、物在全国范围内依照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进行流动,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其作用和影响尽管不会很快完全消失,但逐渐由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所取代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像户口制度、收入差别等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的发展障碍,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法制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消除,我国必须认真考虑这些变化对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影响。

第二章 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不足

一、农村居民养老的基本现状

(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意再单纯依附年轻人来养老

在许多农村地区,农业耕种机械化的实现,改变了传统的原始耕作方式对体力的苛刻要求,农产品交易市场化的实现、先进交通运输-下具的使用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加强,使得农业生产和经营相对简单化,除非身体状况不允许,中国农民一般都活到老干到老。

由于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相应地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一般年景下,大多数老年农民通过自身努力(主要是田间劳作),至少在经济上能确保自身的生存甚至有余,即能实现所谓的自养。为数众多的中国农村老年人(甚至包括部分高龄老人),通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不仅维持了他们原本要求不高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日常生活的自我料理。农村老年人的自养,降低了养老的社会成本,减少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带来的人口快速老龄化所造成的潜在的养老代际危机转嫁风险。对许多农村老年人而言,劳动不仅是他们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参与过程.也是他们实现存在价值的社会参与过程。从一定角度而言,老年人适度的劳作在获得经济独立的 4

同时往往赢得子女更多的尊重,不仅可以因此得到子女更多自觉自愿物质上的帮扶和生活上的照料,而且使得传统的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得以维持。有鉴于此,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过程中,对具备一定身体条件的老年人,鼓励其走子女帮扶基础上的自养之路,既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充分发挥老人潜能,满足老人多种需求,让老人为孝:会发展尽力,并从中获得幸福的要求。

(二)女性也逐步承担起了赡养父母的义务

在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口,女儿处于从属地位,农民主要依靠儿子养老。农村人们想多生一两个子女,特别是想生一个男孩养老,主要还是从分担养老的负担方面考虑和受传统养老方式影响。只有当家庭里没有儿子时,才由女儿承担赡养义务,但这种被女儿赡养的状况,其父母总是不那么理直气壮,认为儿子养老是天经地义的.女儿养老不是义务,只是额外孝心的表现。因此,儿子是农村老人养老的依托,生儿子以备养老,成为育龄夫妻生育的基本愿望。安徽省巢湖市在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中,选取农村中最普遍、最薄弱的养老方式问题进行改革,试行的关爱女孩工,不仅注重女孩本身素质的提高,为女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从长远利益着手,关注和宣传女孩在家庭养老中的地位,提高“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赡养人”的意识,无疑对改革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有其更深远的现实意义。其他地方如浙江省绍兴市,在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中,把农村“双农独女户”先行纳入城镇职工I养老保险体系中,使农村“双农独女户”享受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双农独女户”的养老问题。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劳动强度的降低和女性经济活动人口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农村女性人口能够涉足过去仅南男子占领的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各部门的劳动强度有所下降。同时伴随着农村女性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使部分女性人口也能操纵各种较先进的劳动工具,掌握较先进的技能和技术。,妇女就业对她们在家庭地位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妇女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在家庭中便无权利和地位可言。而妇女走出家庭,走上工作岗位,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收入,就在整个家庭的收人中有了一份能够计量的贡献,能使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得以提高。同时,伴随着整个女性人口文化程度的上升,妇女在家庭口的地位将不断改善。女性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状况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步的,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才使女性人口的就业程度提高,从而提高了她们在

家庭中的地位。许多事实证明,农村女性人口就业,她们的收入已经达到白食其力,或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持者,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与家口其他人的关系都会发生变化,“女儿也是赡养人”的养老观念将随着农村女性地位的提高而渐人人心。

(三)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辅助以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

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农村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四种,还有商业养老保险和土地保障。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均选择在家中养老,该比重高达94.2%,而选择社会养老机构的比重很小,仅为2.0%,甚至还有3.5%的人未想过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说,不管今后农村养老如何改革,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在当代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由子女提供,在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原因在于我国广大农村生产方式低下,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经济比较落后,这种状况还不具备普遍推行养老金制度的条件,农村老年人还无法脱离子女的直接供养。当然,我们也不否认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的老年人在经济方面由集体资助,但总体而言,这部分老年人毕竟只是少数。家庭养老的成本较低,同居一室,家庭成员更便于照顾老人,毋须由专人脱离生产而专职对老人进行看管,既不影响生产,又不影响养老。,第二,我国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全面推广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家庭养老这种古老的养老方式不能随便减弱或放弃。由于历史的原因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面向城市叶|的居民,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未能覆盖农村地区。当然,农村老年人更享受不到退休金和各种补贴,社会尚无足够的能力承担起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任务。第三,思想观念、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对老人养老载体选择的影响。农村老年人极为渴望子女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传统的“子孙满堂”观念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农村中的老年人可以忍受物质方面的相对贫乏与不足,但是不愿缺少与子代、孙代的情感交流与家庭生活交往,因为农民一生中总是围着两种东西而生活:家庭与农活。当年老体衰不能干农活时,其生活的核心便只有家庭了。一旦突然将其养老社会化,老年人所需要的精神慰藉与天伦之乐将难以保证,老年

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家庭的依赖性、对子孙理解的渴望会进一步强烈,因而家庭永远都是最理想的养老载体。

二、我国农村居民养老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

与老龄化相伴而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遭遇闲难。

(1)生育率下降直接导致家庭的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呈几倍增长。夫妻两人供养双方4位老人,抚养1个后代的“421”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据人口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独生父母家庭在我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据一项京沪城市居民调查显示,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家庭要赡养2~3位老人=.(2)死产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1999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1岁,正在向发达国家的水平(74岁)迈进。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赡养老人的时间电逐步延长;同时,随着高龄老人不断增多,家庭里有可能会出现两代老人,青年人赡养老人的数量开始增多。另外,在家庭口子女的年龄也相应提高的情况下.将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产生。

(3)2l世纪将是老年人独居的时代 1990年,我国老年人口中,有70%的人与子女同住。如今,在许多城市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数量增长了40%~50%,如北京市东城区安德里社区空巢化比例达到5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80%,代际分离的现实问题增加了家庭养老的网难。

(4)现代化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劳动强度增加。忠孝两全难,南于时间、精力所限,成年子女越来越感到照料老人的担子沉重。尤其是对于卧床不起老人来说,他们的子女更难以承担长期照料老人的责任。单独依靠家庭来解决旷日持久的老人照料问题是不可能的。(5)统计表明,无子女和独生子女家庭口的老人是特困老人的多发群体。尤其是老年妇女,无退休金,长期依靠丈夫,丧偶后,失去经济来源,没有地位,没有依靠,更加容易陷入贫困。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高龄老人的日益增多,急需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方式,建立多种适合中围国情的养老模式,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二)农村困难家庭的境况令人担忧

这其中包括因计划生育而导致劳动力缺失和因计划生育导致育龄夫妻患有严重疾病或者家庭成员长期患病而致贫的家庭。据2005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浙江、四川、江苏三省,全省农村独生子女夭折数分别为2.5万户、4805户、13673户,占独生子女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19%、0.1%、0.25%;独生子女伤残且父母未再生育的分别有3442户、4934户、12644户,占独生子女的比例分别为0.16%、0.1%、0.23%。由此推算,全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夭折或伤残人数有30万人左右,由于实行计划生育而患有重度节育手术并发症的育龄夫妻有40万人左右。这些家庭因子女少,或子女或父母患有难以治愈的疾病,甚至失去了赖以发展、养老扶持的依靠,处于较为困难的境遇之中。

独生子女困难家庭的比例虽小,为数不多,但其计划生育的得失,反映了国家政策的取向。如果他们的生活都成问题,这不仅会使计划生育政策在其富民性和说服力上大打折扣,还可能动摇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群众基础。

(三)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突出

在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家庭在养老方面起着最基本的保障功能。在实行计划生育之前,一位农村老人平均大约有六个子女,“养儿防老”不成问题。然而实施计划生育后,农民群众的生育水平从一对夫妇平均六个子女急剧下降到当前的平均两个或两个以下。当他们成为80岁以上的高龄时,其一两个子女也已成为或即将成为60岁以上的老人。再加上不少子女离开农村,离开家庭,而这些高龄老人仍然留在农村。与现在的农村老人平均有六个左有子女且大多数居住在本村或临近地区的状况相比,二三十年后的老人(也就是从70—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妇),尤其是高龄老人的家庭养老基础将受到极大地削弱。

在“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不变的情况下,农民会认为“没有足够的子女,特别是没有至少一个儿子,老了靠谁来养?”怎么实现“家庭养老”?于是,相当多的农民将会继续超生,以非法性别鉴定、流产女婴保男胎的手段达到至少生育一个男孩的目的,从而导致不少农村地区出生率居高不下,出生性别比不断上升的局面无法得到改变,显而易见,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变,不但大大增加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加剧出生性别比不断升高的倾向,严重的是将形成计划生育实施家庭的老人生活无法保障的礼会不安定局面,所以,必须尽快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这个问题.从计划生育家庭的状况来看,必须在这些

家庭中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四)推进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进展慢

2003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年金暂行办法,政策制度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已经制定了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政策。但从福建省看,各地推进的进展并不大,目前已经建立年金制度的多是一些大型同有企业,中小企业较少建立,而私营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基本没有建立。

社会养老保障是现代国家和文明社会的标志。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全社会成员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社会养老保障是对由于种种原因遇到风险和困难而失去生活来源的人,由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仅为社会成员提供可靠的“安全网”,是经济列车高速运行的“减震器”,而且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基础条件,是实现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作为一项礼会公益事业,关系善全体社会成员的安居乐业,因此,尽管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模式不同,但许多国家都把社会养老保障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把社会养老保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做了重要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远景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养老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本书着重总结30年来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设的经验和成就,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

第四章 优化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对策

一、确立政府在改革农村养老模式中的主体地位

由政府承担责任,各界出力政府是农村计划生育社会养老保障的实施主体。如果政府只是口头上重视,主体地位却不落实,农村计划生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很难推行的。政府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筹集资金,严格管理和加强监督以保证运行机制的科学和实效.计划生育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对生育政策后果所做的一种礼会养老保障补偿一政府出面,承担责任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但在强调政府的作用时,应看到建立整个保障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功,由于我国的国力有限,需要长久的探索实践,所以这是一个连续的工程,这就需要遵循“现职政府承诺、各界出力”的原则,保障这项事业能不断发展,以造福更多的计划生育家庭。

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法规

政府应提高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重要性的认识,规范在农村养老模式选择中的职能政府应将构建居家养老的支持体系纳入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规划,认真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参与”的方针,把居家养老作为一个适宜长期发展的方向,明确制定养老政策,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可以采取积极稳妥的步骤推进,先选择几个村进行试点,待经验成熟后,再全面铺开。在2005年9月21日同良玉副总理时任国内动态清样《宁波居家养老有望破解城市老龄化难题》一文中就做出了重要批示,肯定居家养老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能够妥善解决大多数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的新路子。之后,回良玉又在全国老龄委全体会议和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加快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规划工作,贯彻落实回良玉副总艇的指示精神,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开展。政府应将养老服务作为社区发展战略规划的重点,给予政策扶持。一是对从事社区服务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家政服务业;二是完善培训上岗政策,由政府提供教育培训费用,吸引劳动力向社区为

老服务岗位流动;三是规范服务标准,对服务人员的具体职责和服务岗位的内容制定相应规范和标准,形成社会监督和市场竞争;四是完善奖励制度,对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企业管理者实行重奖,吸引企业家开办社区服务公司和集团,使从事社区为老服务的打工者转变为职业者,从个体化向集团化发展。

要建立多种资金筹集渠道

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之所以这么多年一直建立不起来,主要原因是政府还没有经济实力去解决几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那么,计划生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没过程口有了政府和法律的保证之后,在实际运作过程口.至关重要的就是资金的筹集问题、因此,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种筹资渠道是农村计划生育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地方筹集资金的渠道一般宵:①财政拨款。各县乡政府在年度预算口预留计划生育家庭保障的专项基金(包括最基本的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基金);②建立人口基金。基金主要由县政府全面在全县范围内筹集。有的采取向农民每人每年收取1元,国家公务员、职工收取3~6元的办法筹集基金。有的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赞助筹集基金。最新还有人倡导通过加收燃油税来筹集资金补偿计划生育家庭。③从计划外生育费口调剂。④计划生育协会创办实体进行创收一新近在农村出现的绿色保障,就是通过建立果园、鱼塘等一些实业来补充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养老保障的基金。⑤从乡、村两级提留款口抽调一部分用于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保障。目前比较通行的计划生育保障的资金统筹方式是“政府拨一些、集体补一些、自己掏一些”的模式。由于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所以不可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筹集资金。各个地方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筹集方式,使计划生育家庭的保障资金能够筹集到位并很好地用于这些家庭的补贴鼓励和支持居家养老,国家需要继续增加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口,责任共担的原则已经得到确立,但利益各方的具体责任划分并不明晰,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经费支m口,各级政府部门责任认定的模糊状态已经对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国家应当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分担相应的社会保障责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通过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从事老人服务业,推进农村尽快建立

卫生服务、家政服务等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将农村空巢老人尤其是农村贫困、高龄空巢老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

结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围农村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因此,我们面临的人u老龄化挑战将比其他发达国家更加严峻,特别是养老服务所面临的压力更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传统养老模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受到了挑战。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和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来说,要保证农村空巢老人安度晚年,不论现在还是将来,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是解决中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居家养老模式顺应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适合我国的现实国情,符合农村的传统文化习俗,既满足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又可以通过社区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这对减轻国家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本书从家庭、社区、国家三方面探索了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路径,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从家庭的角度呼吁养老保障功能的强化与复归。认为社会和家庭成员要黍塑孝养观念、强化家庭的赡养功能,关心 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农村空巢老人自身也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应对老龄化,适应空巢期的到来。

其次从社区的功能出发,建议社区在构建服务网络、城乡社区服务对接、加强服务队伍建设、丰富闲暇文化生活等方面再造传统社会机制。

最后从国家所扮演的角色人手,认为政府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购买公希服务岗位、培育社会第三部分完善责任共担机制方面为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评估与反思——基于养老金替代率视角[J].人口与经济.2015(05)[2] 沈毅.中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研究——基于“生存公平”需求的测算与比较[J].西部论坛.2015(02)[3] 彭颖,朱俊生.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背景、创新与前景[J].老龄科学研究.2015(01)[4] 吴志全.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4(51)[5] 柳清瑞,沈毅,陈曦.社会保障水平变动规律的跨国实证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4(06)[6] 穆怀中,陈曦.城乡养老保险梯度协调系数及其社会福利改进效应研究[J].经济学家.2014(09)[7] 罗婧.中部地区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实施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4(05)[8] 穆怀中,张文晓,陈曦.农民基础养老金地区差异及给付适度水平研究[J].西北人口.2014(02)[9] 郝佳.利益导向、最优选择与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的机制设计[J].改革.2014(02)[10] Cobb CW,Douglas PH.Atheory of Production.the American Economis工.1928 [11] 康琼花.马克思恩格斯农村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东华理工大学 2015 [12] 刘祝悦.代际支持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D].暨南大学 2015 [13] 邢雅楠.中国农村集中养老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5 [14] 韩尚达.河北省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 2015 [15] 陈琪.老龄化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 2015 [16] 刘佳.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创新[D].吉林大学 2015 [17] 刘永宁.安徽省社会保障水平及适度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 [18] 郭聪聪.我国现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下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5 [19] 滕民.哈尔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20] 卢乐善.东莞市社会保障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4 14

第二篇: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价值定位

鉴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保险还无法普及,还不能有效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在近一段时间内社会养老保险还不能替代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所以,当前我国的农村养老要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集体养老为必要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二、巩固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

1、加强家庭养老的法制建设。家庭养老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的重要保障。目前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和《刑法》中都有体现,国家还专门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这些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的规定原则性强,规定了子女有养老的义务,但对子女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不承担责任的具体处罚措施没有明确规定,可操作性差。我们应该根据我们农村家庭养老的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法律,用详细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子女的责任,如果没有尽到责任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我们还要加强普法教育,把家庭养老、赡养老人等观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贯彻下去,让农民人人知法,人人守法;人人尊老,人人养老。

2、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养老的高尚品德。二是把敬老养老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宣传敬老爱老的先进事迹,形成一种尊老敬老光荣,不敬养老人可耻的社会风气。

3、大力提倡女儿养老。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对养儿防老的习俗进行改革,提倡女儿养老。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得到显著提高,经济依附大大减少,她们也开始逐渐的掌握家庭权力,这就使女儿养老成为可能。当前就有很多无儿老人在女儿家养老,甚至有些和儿媳关系不好的老人也在女儿家长期居住。女儿也是父母亲手养大的,与父母的感情亲无隔阂,和儿子一样能使老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很好的赡养。

4、政府可以为实行家庭养老的家庭提供政策上的优惠。这不仅是一种激励

措施,也是对家庭给社会分担责任的一种补偿,更是对农村老年人的保护和负责的担当。根据我国农村的现状,政府可以对与父母同住的家庭和赡养老人的家庭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或住房上的补贴,也可以直接从物质上对农村养老的家庭提供资助。通过这种激励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正常运作提供物质基础。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民生活贫困,没有经济能力缴纳保险费或投保档次太低,致使养老保险的养老功能降低。所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大多数农民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都切实感受到这一制度的实惠。

2、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政府要尽快地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体系。通过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来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广大农民对政府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决心和信心。

3、政府要逐步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由于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集体投入和个人缴费都严重不足。政府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都不高的情况下,政府更应当加大资金投入。

4、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安全、有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内在要求,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运作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没有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就是再好的政策和规范也难以有效的实施,就是更多的基金也难以发挥社会养老保险的功能。

四、规范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必要补充,对没有条件进行家庭养老又无力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老人,集体养老模式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乡镇政府和村集体要进一步完善集体养老制度,妥善管理好敬老院,给予五保老人物质和精神上的照料,让所有的老人都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众多,农村养老形势严峻。在农村很多老年人的生活还得不到保障,不能做到老有所养。很多农村老年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

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农村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和集体养老等。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也是当前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保险也是解决农村养老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这一养老模式还无法普及。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运作,需要在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农民的积极配合。集体养老作为农村养老的必要补充,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篇:国有企业改革现存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革现存问题及对策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过来31载春秋,并且一直是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中的重点。在这期间,作为转折点之一的,2001年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提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理论改革上有两个突出的亮点,一是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形式的论断,另一个是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国有企业改革中现存问题

近年来虽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改制后的国有企业经济有了现代公司的框架,但有很大一部分还不具有真正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我国的国企改制还存在某些问题。

(一)国有资本出资人主体不明确,形成“内部人控制”局面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组为股份制企业以后,一般是按照两种方式治理:一种是行政干预的公司治理结构,这种企业结构是由政府委任董事长、总经理直接经营,法人的治理结构处于“政府控制”的治理方式;另一种是国家在实际上并没有对企业行使股东的权利,即使是政府作为主要股东,也未能到位行使股东的权利,企业内部的国有股代表是由董事长、总经理担任,企业处于“无所有者控制”的治理方式。由于国有资本的所有者难以到位,造成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责任、权限和利益不明确,结果作为出资人代表的政府与企业的委托人,实际上都是代人做事,又无责任约束。这种身份的相似性,使他们很容易走到一起使得在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中,股东和董事之间的委托制衡关系形同虚设。模糊的产权状况造成无人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负责,出问题不知惩罚谁,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经营者行政任命,难以建立现代企业的选拔、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用人制度都是“上级委任”制,经理层人员的选拔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都存在空缺。由少数几个人选拔、录用“具有”应聘资格的多数候选人,这很难保证用人上的公平、公正性,也很难用现代企业家的标准去选拔合适的干部。这样选拔出来的干部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性产物,也就没有相应的市场价格作为对经理人的激励,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的前提下,很难让经营者去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而是考虑怎样让自己的经营风险降到零,怎样享受更多的物质利益、闲暇时间,而与所有者目标相去甚远。由于信息不对称经理人具有很大权力,这就给所有者利益带来更大威胁。同时,这种用人制度是滋生腐败的又一温床,因为经理人的政治荣誉、能否升迁等的考核,不是以经营绩效、股票价格所决定,而是与上级部门有关领导的关系好坏决定,这将导致权钱交易。

(三)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单一,经营效益低下

与其他新兴市场和国家经济转型中以私有产权为主导的股权结构相比,中国84%的上市公司目前仍然直接或间接地被政府最终控制,其中8.5%的上市公司仍为政府直接控制,75.6%的企业则由国家通过金字塔形控股方式实施间接控制。在股权比重方面,国有经济在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包括上市公司中比重过大,即通常所说的“国有股一股独大”。这既不利于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也不利于很好地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在一项非常有影响力的关于所有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公司的获利能力与公司中法人股所占的比例呈正相关,而与国有股所占比例呈负相关。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国有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影响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只有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才能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有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及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当前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法人制度,因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上,在法律的严格约束和有效保护之下进行。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在法律上来完善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的过程中,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完善:

(一)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应当坚持多样化

我国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期,许多人都认为公司是我国企业改制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的唯一选择。有的人认为有限责任公司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它可以在小范围内实现资本的组合,在企业内部实现产权清晰,这些优势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急需解决的。但是,将现存的所有市场主体都集中在有限责任公司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作为法人的一种,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有着人数上的限制,而人数上的限制又会带来资金上的限制。还有的人把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看成是公司的全部,认为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获取资金的最好手段,与此相联系是竭力提倡建立更多的证券交易所。而事实上,证券交易所的建立,证券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完善的表现,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只有当市场主体的产权明晰,集中带来的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的规模,证券交易制度完善,并且市场主体能自觉地利用交易机构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时候,上市公司才可能大量的发展,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可见,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实行公司制也是一种重要形式,但不能说是唯一的形式。作为弥补公司缺陷的企业形式还有合伙企业、个人或独资企业等,·它们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内容,也应该得到鼓励和发展。因为,合伙企业组织灵活,虽风险较大,但经营者的经营意识强,生命力也强。而独资企业特别是国有独资企业在我国企业总数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大约在80%左右,其中在法人企业中占62.5%,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无论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来看,还是从市场经济必须有足够多的竞争者的要求来说,公司都不是现代企业形式的唯一选择。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非公司的比重也较大,如联邦德国公司形式的企业仅占约23%,其他均为独资或合伙企业;美国公司占全国企业总数的20%左右,合伙企业约占10%,独资企业则占70%左右。

在我国,除了上述企业形式外,近年来还发展了一种崭新的企业形式,那就是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既不是股份制,又不是合作制,在产权关系、民主管理和分配制度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目前,在我国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很多学者都提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形式。而在近年来,许多省的领导人都表示要以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造乡镇企业,或是将新建的乡镇企业尽量办成股份合作制企业。总之,国有企业的改革在企业形式上的选择不能是单一的,而应是多样化的,既有公司作为重要的企业类型,又有独资、合伙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等作为必要的补充,这样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与此相适应的是各类企业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二)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调控和管理手段应该多样化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即在市场取向的改革未确立之前,行政手段作为国家调整经济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被强化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高度集中的行政经济给人们带来的窒息和危害至今让人们一提起就反感、不被认同。市场经济的建立,焕发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于是淡化、弱化甚至取消行政手段,代之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意识越来越高。反映在我国行政体制的改革上,就表现为中央和地方如何分权的问题;表现在改革主体上,又反映为是以政府为主导还是以企业为主导的问题上等等。这些问题的争论归根到实质上就是政府对企业的调控、管理手段的选择。从市场经济的本质来看,它是一种民主、自由的经济,因此它允许并鼓励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自我发挥、自我约束。但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的行为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所以,现代的经济生活运转需要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作用。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由于有着不同于国外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特殊性,所以,在政府调控、管理企业的手段上就有了自己的特点。应当说,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企业的引导、鼓励、制约必不可少,行政手段的使用也就不可避免,特别是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行政手段的作用更为重要。行政手段是社会大生产发展的需要。如果把国家的运行比作一部机器的话,那么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就是这部机器上的调控按钮。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它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是市场起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且市场自己修正成本太大,所以,它需要外力的帮助,最典型的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来进行调控。行政手段的调节是一种主观调节,或者说是一种主动、有计划、有目的调节,它可以事先制定周密的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经济关系,尽量减轻社会的浪费和社会的动荡。另一面行政手段还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它可以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行政程序依靠各级行政机关组织实施。这些都是法律手段和经济的手段所缺乏的。而在我国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是改革的主导力量,这不仅因为我国的企业在国际舞台上过于弱小,还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还不能摆脱对政府的依赖,尤其是我们还缺乏一支合格的企业家队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是也不能把企业一下子推向市场,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引导向市场,在这里行政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行为的调整不能仅靠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是必要的。所谓经济手段,就是指运用税收、信贷、价格等杠杆来调整企业的运营。法律手段则是将企业行为纳入规范的运转轨道。但无论是行政手段还是经济手段,都离不开法律手段,都必须以法律手段为前提,并以法律手段为基础和保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才得出了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结论。

(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

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建立科学、健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目的在于形成企业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是非常重要的,但就目前来说,还应该从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上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衡监督机制,并将这种监督机制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这样才能够保证国有企业正常地发挥。完善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应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

1、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

应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以明确国有资本的投资主体,落实国有资产的营运责任,规范出资人和企业的关系,使出资者能够统一行使选择经营者、企业重大决策和资本收益的职能。只有在政府管理层次上解决国有资产无主、无人负责、政出多门等问题,明确每一部分的国有资产代表者,使所有者的职能真正到位,才能使其权责明确,并对企业实行有效地监督和约束。

2、除少数行业中实行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外,对其他大部分国有企业在改制中都应推广产权多元化、分散化的做法。

因为企业中国有资产比重如果过大,股权构成过于单一,就会减弱内部的产权和利益制

约,同时也难以做到政企分开,责权分明。而产权的多元化、分散化不仅有利国有企业多渠道的融资,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企业内部利益的约束机制,使产权和利益界限明确。应当说产权分散化、多元化及由此引起的利益的多元化,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是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制衡体制、约束机制产生的基础,是企业行为合理化、规范化的前提。

3、改革现行的企业人事管理制度

目前已改制的国有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大多未跳出党政干部管理制度的圈子,企业主要领导人仍由上级主管人事部门任免。这种做法不仅使国有出资人制度难以落实,国家所有权代表的权责难以到位,该有的权利没有,该负的责任不负,而且也使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企业领导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当然也就不能、不愿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尽心尽力。其实企业领导人的激励和制约是不能靠行政手段来解决的,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有自己的规律可循,不能完全套用党政干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应建立起科学的、适应企业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党和政府的精力应更多地转向国有资产委托管理机构的人员选择、管理和监督上,使他们真正能够负担起国有资产代表人的职能。

(四)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

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实行“两权剥离”,使企业真正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真正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这是企业走向市场的前提。对于国有企业如果我们始终坚持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分工监督和企业经营的方针,那么,希望国家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来实现保障国家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的目标是不可能的。法人制度的精髓在于它有独立的财产权,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也只有这样的主体,才能进入市场进行有效的、公平的竞争。国有企业所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其真正的目的就是国家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投资组建公司。国家财产一旦投入到公司中,便成为公司所有的财产,尽管法律上仍然强调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但这里的所有权已经发生了变化,即它只是所谓的“最终所有权”,确切的说是股权,它必须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划清界限,这是由所有权主体的排他性决定的。国家作为出资者按其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包括资产收益权、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选择管理者的权利等;当企业破产时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也就是说只有当投入企业运营的这部分财产所有权从国家所有权上“剥离”下来时,国家作为股东或出资者的身份和地位才能落实下来,其最终的所有权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保障。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其享有完全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时,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而实行“两权剥离”,并不是要剥夺国家对国有财产的所有权,而是要使原来国家在国有企业中虚化的财产权更加具体化、量化、法律化,以便更好地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建立科学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实行“三驾马车”并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即由股东大会(股东会)掌握企业的决策权,它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公司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它由全体股东组成。董事会拥有经营权,是公司业务的决策和经营机构,主要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监事会主要行使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的职能,以维护股东职工的利益。公司的经理对董事会负责,主持公司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公司的这种内部治理结构与我国现行的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负责制相比,无疑具有更加科学、合理、透明度更高等优势。现代公司制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的相互分开、相互制衡的体制,对于确立责权明确,各司其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当说是一种最佳的选择。科学的治理结构加上必要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于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护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利益,防止经营管理者的以权谋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是上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到影响的结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大业。

第四篇:浅析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解读

浅析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写作提纲

一、绪论

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在保障自身生存方面,面临比年轻人更多的困难。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更令人堪忧。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本论

(一)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

1、农村老人精神负担和生活

2、涉老侵权问题愈来愈严重

3、农村社会保障缺乏

(二)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

1、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

2、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

3、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主要措施

2、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相关措施

三、结论

健全老年人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国家经费投入,加强国家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重视,可以有效缓解困扰社会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使他们生活有一定的保障,这对农民对国家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

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现状,思考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保障自身生存方面,面临着比年轻人更多的困难。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于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但事实上在广大的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更加令人堪忧。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当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老年农民老无所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养老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而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成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形势日趋严峻

(一)农村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快

我国人口众多,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而其中农村人口占了绝大部分,人口基数很大。根据统计,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的老年人分布在农村。根据中国老龄委2006年6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农村人口约为7.24亿,而其中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人目前已经接近1.1亿,农村老龄化程度达到15%。相比较城市而言,农村老年人的老龄化比例比城市

高出了3.4%,而且在2000年至2006的六年时间增加了2.16%,农村老龄化程度远远快于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农村老年人口的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远远超前于现有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也给农村养老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水平低,生活压力加大,贫困化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的政府投入较少,农业经营规模小,经营效益差,使得农村经济相较城市经济而言进步不大,农民的收入提高不快,经济水平普遍不高。而老年人作为农村人口中的“弱势人群”,情况更为突出,不仅经济收入低,而且生活压力大,挣扎在贫困线上,养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根据统计,城乡收入比例大约是3.28:1,而城乡老人的贫困发生率达到8.5:2.5,高达三倍多。与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农民,即使有儿女赡养,但由于生活压力所迫,经常是长年带着病痛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带孩子、放牛羊、喂猪、打柴、种菜地等家务活。尤其是在相当一部分家庭,家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家庭安全,照顾好这个家庭而“操心”,又要为家庭的生计进行繁重的家庭劳动而“出力”,有的还要帮助照看孙儿孙女,使得这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过得十分“劳累”。

(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加剧农村养老环境的恶化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国,也是一个多灾的发展中国家。水、旱、风、雹、地震、泥石流和病虫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水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991一1998年,我国几乎年年受灾,而且受灾范围大,受灾程度重。仅2008年,就有雪灾、旱灾、地震等自然气候对其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据统计,每年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人口遭到自然灾害的袭击。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恶劣情况下,进一步损害了原本薄弱的农村经济,也进一步恶化了农村养老环境,使得在大灾之年,灾民尤其是其中的老年灾民面临更为恶劣的环境,养老问题也更加缺乏有效的保障。

(四)道德文化水平下降,涉老侵权问题愈发严重

孝顺老人原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受到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模式的改变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孝道观念已经开始淡化,养老的社会约束力度下降,加上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认识水平有限,法律意识淡薄,使得农村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很难真正得到落实,农村的涉老侵仅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大多发生在贫困的农村老年群体当中。其中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更加令人担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缺乏,文化体育设施欠缺,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加上很多家庭的子女都到城镇外出务工,“空巢家庭”日益增多,象这样的家庭,一旦老年人患病,儿女们又无法时时在身边陪伴,精神赡养根本无从谈起。同时,有些儿女们的不理解、不尊重、出处打工等,使得老年农民在精神方面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孤独寂寞成为了农村老年人最大的精神障碍。根据《中华老年报》载,1993一1997年间,山西省有关单位已接待处理老年人来访2万多起,上海市每年平均处理6000多起。显然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五)国家财政投入缺乏,农村养老保障覆盖而低

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基本制度,普惠性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物征。作为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养成制度也应是所有社会成员享有的权利,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政策歧视与制度歧视。而现实是,由于长期“二元经济”的影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远远低于城市养老保障。国家财政的投入与市场物价上涨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状况不相适应,而且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科学,不合理,覆盖面也不广,使得许许多多的农村老年人无法得到真正的保障,农村养老的状况不容乐观。养老保障制度更多的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因此,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府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相应地,国家财政理应承担更多的支出。

由此可见,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就其可能有的速度、实际老龄化规模来讲,都正在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及早引起重视,到下一个世纪,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问题将可能积重难返,“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现在应该是把农村养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给予更多关注,开始做好各种准备的时候了。

二、农村养老保障的滞后与不足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农村的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对于农村养老,人们一般都认为,有儿女的老人由儿女家庭赡养,没儿女的也由当地村庄集体供养,好像他们没有养老的后顾之忧。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当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以及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主要还是一种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以养老保险制度、社区养老和土地保障养老以及政府救济等诸多方式构筑的养老保障体系,但现有的养老模式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尚不够科学合理,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和先天不足,无法真正发挥农村养老,使得老年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效果。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长期执行,由于农村老年人口更趋向长寿化,在十多年后,将出现农村家庭经济负担过度沉重的问题,表现为未来一对农村夫妻少则要供养三位老人,多则要供养五至八位老人,加上夫妻本人和所要抚养的后代,一户农家人口最少在7人以上,人口多的家庭将出现一对中年夫妇,要用生育而至贫的现象,原先普遍认同的“少生至富”的观点,将因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农民增收空间较小的矛盾而出现质的转变。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勿庸质疑,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但从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已经不能承担所有的养老任务,正在受到来自于计划生育政策和城市化、工业化社会共同引发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核心化等严峻挑战,也就是说,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惑。

1、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从而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不如城市取得的成效大,但直接的效果使得农民拥有子女数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也使得家庭供养老人的功能逐渐削弱。在过去一般是多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而现在乃至今后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两对或两对以上的老人,不仅财力上难以支付,而且精力上也力不从心,靠儿养老的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正在逐渐地发生改变。

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也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双重劳动,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由于务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为了改变生活和贫困的处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动力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大批涌入城市,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绝大多数老人的生活处于自养状态,同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劳动。比如山西的临县,近年来该县50多万人口中就有10多万外出打工。这些常年在外拼搏的打工者,生活也很艰辛,有的虽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单位提供的工作待遇普遍不高,而收入较高的也只能给家中老人寄些生活费,许多打工者也仅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有的甚至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力量顾及老人。这就是目前许多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旦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因无固定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均高于城镇老人。

3、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和地位,年轻一代敬老爱老意识的匮乏,致使家庭养老的主体责任正在淡化,甚至丢失。在过去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熟悉耕作技术,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掌握着家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家庭和社会地位较高。现在挣钱靠科学、靠技术、靠外出打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老年人失去原有的优势。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农村老年人仍然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其基本生活需要由子女提供,而子女因经济状况和思想道德水平的不同很容易产生纠纷。尤其在当今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活跃,传统养老观念受到挑战,年轻一代在思想上基本认同养老的同时,行为上则表现得更为现实和自我。

4、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较低。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一年辛苦下来,除了必要的开支已所剩无几,特别是不发达的农村收入更低;二是给孩子成家和盖房子是农村人的最大开支,许多家庭往往因此把多年积蓄花光,甚至还背上外债;三是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农村老年人在劳动年龄阶段创造的财产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及家庭投资,而无法依靠自己的储蓄来养老。因此,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赖子女,由于代际之间经济交流存在严重的不平等,老年人的赡养费用远远低于供养子女的费用。

此外,随着教育消费的增加和医疗制度改革,使农村许多家庭本已拮据的生活更加贫困,有的负债累累。现在的孩子从上小学至初中、高中、大学,其花费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农民也已认识到读书是改变个人和家庭面貌的重要出路,宁愿自己受贫,也要供养子女上学,这也使老年人成为家庭边缘人而被忽视、歧视甚至虐待的一个现实因素。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先天不足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根据国民政部公布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逐步制定确立的,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发展,无论是筹资原则还是基金管理以及实施方式等重要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或常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衡量,显得很不规范,与现实也矛盾重重。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保险性质不明显。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的引导和投入支持。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是现实情况中保险费用大部分基本或者完全由参保农民自行缴纳,这使得养老保险不再具备“社会保险”的特征,而是更符合商业保险的特征。

第二,保险无法保证参保农民的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养老生活基本要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建立伊起,政府对农村人口投入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并没有做出承诺。根据2000年中国社科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课题组统计的数据显示,“自成90年代初我国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来,到1999年底全国有8000多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收入保险基金184亿元。1998年向59.8万参保人发放养老金”,“人均约42元”。按此计算,参保人人均累计保费仅230元,月均养老金仅约3.5元,显然难保其基本生活。

第三,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很窄,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从目前已经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来看,“保富不保贫”、“保小不保老”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自费性太强加上前期部分地区参保采取强制交保而非自愿交保的方式,导致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很窄,农村人口中参保人数所占比重非常低,而且对于农村养老保险也存在可有可无的看法甚至抵触情绪。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达到5442万人,占农民总数的5.8%,基金积累达到310亿元。但是投保人群主要是中青年人,现在的老年人受益面很小。大多数马上面临养老问题的老年人并没有被纳入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

第四,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养老基金流失严重。在很多地区,养老基金流失十分严重,其中既有地方政府挪用也有养老保险机构挪用,违规投资和违规使用养老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贪污受贿的违法乱纪行为存在。此外,和其他基金管理相同的是,管理费用畸高,存在着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的丑恶现相,在个别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费用曾占到实收保费的30%以上。

(三)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服务体系相比,我国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其中城市的发展进程必农村快,近年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而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老年人经济上支持不足甚至没有支持。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对60岁的老人实行退休制度,有的对老年人按年龄给予补贴,这对觖决老年人养老问题作用很大。但这只是中国农村中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则无缘享受这种补助。二是老年服务体系仍属空档,最具代表性的敬老院不仅无法普及,现有的许多还只是仅供参观的“展品”。老年医疗服务、生活料理服务、不能自理的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都未建立。三是老年协会组织还不普遍、不健全、不完善、不系统。尽管近年来老年协会组织发展较快,在引导和督促家庭养老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组织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组织健全的也存在作用发挥欠佳的问题。而中国的习俗和传统观念决定老年协会组织在农村家庭养老的纠纷中将担当重任。我们期待农村的老年协会组织在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也尽量调解和化解。

(四)土地保障养老作用式微

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恋土情结”深厚无比。而实际上,在中国,土地仍是广大农民赖以生活的基础。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用土地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可以说土地是他们最稳定也是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但随着时代发展,土地保障起到的养老作用越来越小,一方面是土地产生的直接农业收益不断下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全国农民平均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由91.5%下降到了57.2%,其中纯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2.9%,加上近年来农产品的价格的日益下降,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非常微薄。另一方面,农村有限的耕地被大量征用甚至侵占,而农民因此获得的土地补偿费极少。因此说,完全依靠土地来养老的选择是不可行的。

(五)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等其他方法效果微弱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广大农村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群体生活状况不乐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他们身上体现不够。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由于农村整体收入水平低,老年人收入更低,贫困率高达1/6,农村老人基本没有社会保障。截止2005年参保农民5442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的有302万人,而城镇其参保险17487万人,其中离休4367万人,全年按月足额发放养老金。从以上数据明显看出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所起到的效果也不大,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养老保障的最低要求。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是中国下一世纪的战略难题,它关系到把中国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富俗、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国家,这个问题具有很大的国际意义。为解决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我们已不能满足于目前的思路,而应该从现实出发,结合中国的国情,切实际变旧有观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社会养老的有益经验,提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养老新思路。

二、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

根据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模式、社会化服务状况以及养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以下六点是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过程中的主要措施。

1、农民家庭养老

我国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家庭养老模式是儒家文化的“孝”的强调,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的义务已经变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是其人格的一部分。因此家庭养老在我国广泛存在。西方不少人士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三代同堂的家庭养老制度是全世界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榜样。国内也有许多学者赞同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在给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加上中国国土广袤,农村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因此虽然以单一的家庭养老根本无法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但仍要鼓励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养老保障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道德文化的精神建设,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甚至在政策层面予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

2、施行土地保障措施

我国人均耕地少,并且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农民没有买卖土地的权利。但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于土地保障养老方面,要注意依法保护老年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考虑对家有老人的农户给予老人“养老田”,政府免征老年人的税费,严禁任何摊派,直到老年人去世后才收回;也可以划拨一定面积的山地、田地,以其收益作为村里老年人的养老费用。

3、农村社区养老

农村社区养老的主要方式是提供养老金和举办敬老院等,大部分是由村集体组织,但这种养老方式需要农民有比较富足的奖金,还需要先进的管理方式。可以考虑开拓多种源头,利用社会资源,同时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接受有关部门的指导,立足本村(乡)实际,来优化资源。同时应当尽量避免出现养老金被贪污挪用,养老院老人们生活环境恶劣甚至被虐待的情况发生。

4、商业养老保险

商业养老保险也就是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存在,也有比较显著的效果,但是这种自费高费用的养老方式对于个人的经济能力要求很高,因此不宜大力推广也无法全面普及,但可以考虑在东部南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富裕人家推广,以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5、“五保户”制度

根据我国政府1994年发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规定,五保户供养的对象是指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成年人:

(一)无法定抚养人,或者虽有法定抚养人,但是抚养义务人无抚养能力;

(二)无劳动能力;

(三)无生活来源的。五保护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供养,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实行费改税以后将由政府负担供养。五保户的人数只是农村中的一小部分,由于政府奖金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农民养老都纳入五保户之内。“五保户”制度其实属于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方式,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尽管“五保户”制度有着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对于保障农村老年人口最底层的基本生存权还是起到了显著作用,也大大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了社会的和平发展。要在保持“五保户”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比如提高物质帮助的标准,增加人均供养经费。

6、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尽快重新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且尽可能将所有的农民都纳入该体系中。由于我国农村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如在2004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2936.40元,其中上海市农民人均收入7066.33元,而贵州省农民人均收入1721.55元,同时各地区内部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可以考虑对于农民个人交纳的养老保险费部分按照该地区上年农民收入水平按一定比例等额上缴。还应当加大政府投入,使农民个人缴纳成为一个次要方式而非主要方式。由于各地区情况各异,不可能实行笼统的一刀切式的养老方式,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来保障广大农村的农民,让他们切实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

(二)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相关措施

1、关注“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城市与农村之间无论是经济水平、发展速度还是生活条件,差距越来越大,也催生了“农民工”这一特定群体。相较于城市居民,教育支出和医疗花费更为昂贵,成为了压在农民身上的两座“大山”。常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村的税费改革、农业各项补贴方式改革都已启动,初见成效。可以从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减负,尽量减免农民的许多不合理税收和收费项目,尤其是教育和医疗方面,比如为广大农村孩子减免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费、杂物费等费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农村医保制度;又如政府在税收方面的政策上对广大农民进行利益倾斜,减免部分原有的税收项目。二是增收,采取多种措施如政策扶持、“送科技下乡”和生产信息宣传等,在保障农村耕地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达到增加农民实际收入,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也能大大增强农民筹集养老基金费用能力。

2、加快国家立法,提供法律保障

针对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目前只有1992年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实行《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和1995年月10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两个不具法律性的行政公文作出了规定,但由于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在实践中缺乏强制性和滞后性。可以考虑国家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进行深入研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制定并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对养老保险的奖金来源、运用方向、增值渠道甚至保障标准、收支程度等作出明确的规定,规范其操作行为,以法律的形式将农民的这项合法权利确定起来,从法律上解决农民的社会养老问题,为农民提供法律保障。

3、给予经济支持,实行实物补助

我国目前的广大农村,大部分农村经济还属于一种半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生活需求也相应较低,因此对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投入的边际效应远高于城市居民,经济投入效果显著。可以考虑多形式地对农村老年人给予经济补助,而且更多地加以实物补助,如助粮食、棉被、盐、油等生活必需品的直接补助,这将对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很大的帮助。其实,直接对老年人进行实物补助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如在西汉时期,汉高祖就制定了《授粥法》,规定80岁以上老人由国家发给当年新收获的精米,每人每月1石,鲜肉20斤,醇酒5斗;90岁以上老人,另外加绸缎1匹,丝絮3斤。

4、加强政策宣传,鼓励社会赞助

由于时代的变化,家庭养老的效果日益削弱,而农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却依旧根深蒂固,两者的冲突造成农民养老问题的困难越来越大。因此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提倡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早期投入、自我供养的新理念,强调以自我积累来解决自身养老问题,减少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阻力;更要采取多种方式向广大的农民宣讲养老保险制度,做到让农民听得明白,想的清楚,做的积极,真正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以便尽可能地将所有的农民都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之中。同时应当善于借助外力,借鉴支农专用基金和扶贫专用基金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统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赞助基金。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引导慈善组织和鼓励国内外企业、乡镇企业、城市居民中的高收入阶层、以及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等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赞助部分养老保险金或者直接开展捐助慈善活动,逐步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5、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监督管理

我国财政收支体系一直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尤其是在财政投入环节,存在着“中央多地方少、城市多农村少”的失衡问题。要构建行之有效的立体式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困难,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奖金来源问题,而国家的财政投入无疑是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来源之一。因此国家财政在投入分配过程中,应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奖金的投入,真正为广大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组建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增加专项奖金使用全过程的透明度,自觉接收农民的监督,建立政策、法律、纪检等多层次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扼杀贪污腐败的不良苗头,决不允许广大农民筹集上缴的血汗钱被贪污和挪用,一定要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专款专用。

长期以来,农村养老模式以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为主。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将显性化。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在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三种模式是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而社区养老模式则是一种新的尝试,以上四者共同构成了农村养老体系。

【参加文献】

1、刘洪波.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阶段性[J].社会保障制度,2005,(5)。

2、孙立平,断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3-94

3、童星 张海波.社区保障: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J].社会保障制度,2005,(8)

4、孙光德 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曹信邦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建设分析》,载《人口与经济》第2005年第1期。

6、成海军,《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7、张太英、刘小姚,《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8、王延中,《如何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7月6日。

9、马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8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农村养老社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养老社会化问题与对策

一、养老社会化概念

养老社会化是对老年人的赡养方式由家庭向社会的转化过程及所产生的结果。内容包括:劳动就业和收入保障,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以及社会参与和生存意义创造等多个侧面。根据不同标准,按照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可以把养老制度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以及处在两者之间的社区养老和集体养老等。其中,家庭养老是通过社会习惯和习俗约束的非正式制度,社会养老是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约束的正式制度。养老社会化是养老从家庭走向社会,从非正式制度走向正式制度的过程【1】。养老社会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养老资源供给者的社会化,养老资源由家庭提供转化为由社会提供 ;二是养老职能承担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由家庭承担转向由社会提供。

二、农村养老社会化现状、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其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尽管2014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在其试点覆盖范围内,对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看似农村老年人口养老已普遍社会化,但由于经济、人口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还存在诸多问题。1.现状。

(1)农村老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养老。中国农村自古有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而调查结果显示99%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且其生活费来源和日常生活照料主要依靠子女,而部分靠自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和交往以家庭为主,街坊领居为辅,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把养老寄托在家庭上。

(2)农村养老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农村社会养老的形式主要有社会养老保险、五保户、低保,但是,这些社会养老保障的形式只有很少一部分农村老人享受,且保障水平低【2】。2.问题。

(1)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政策执行力不够。一部分生活处境窘困的老人实际上因基层官员裙带关系而未真正享受低保政策,养老保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变质甚至未被有效落实。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受地缘限制,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跟不上城镇化发展,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养老社会化带来很大困难,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乡镇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以及纯农民面临的养老问题受到巨大的限制。

(3)农村养老投入不足。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率只是低水平的,只能满足最低层次的生活需求,未能完全解决中国农民的后顾之忧。

(4)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农村社会化养老参与率低。2014年新农保出台新政策,规定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但一些年轻的农民因参保自己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而不愿参保。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除极少数“ 五保 ”老人实现了集体养老外,其余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主要由子女或家庭赡养的形式,家庭养老仍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方式。

三、农村养老社会化对策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农村空巢老人无人照养等问题的现实,农村养老社会化发展势必成为农村养老的必然要求。而如何解决农村养老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成,就需要在坚持“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下,不断结合当地农村发展现状适时调整政策以促进农村养老方式向社会化转变。

1.完善农村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依法制定相关的农村社会养老的地方性法规,形成法律体系,将农村养老社会化政策纳入法治轨道,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严格执法。

2.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与农业政策的结合。在制定农业政策的时候充分考虑农村的社会养老问题,使农业政策促进养老社会化。根据我国实际,一是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纳入农村税费改革过程统筹考虑,在取消农业税后收养老保险税; 二是通过调整现行政策,将国家的财政补贴转向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农民,以创新农民补贴的特殊方式承担制度建设的财政责任;三是把建立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与改革现行的土地政策结合起来,农民工一经放弃农村土地使用权,就可以直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四是对于失地农民应鼓励其利用征地偿安置费来缴纳养老保险。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3.社会养老方式多样化,坚持“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对老人而言,白天有人照顾、中午可以做点饭、有病可以到社区医院、在社区医院还能建立档案等,这样就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国式养老模式。但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社区服务尚不现实,因此要发挥农村卫生所的功能,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养老服务中心,鼓励老人到社区养老。

4.转变观念,消除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片面认识。目前中国很多老人观念上还 没有 转变,还不能接受进养老服务机构养老。特别是农村老人,在他们看来,自己有儿有女,老了自然由儿女来养老送终,只有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才需要进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子女应积极了解社会化养老政策并积极响应政策的执行。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化养老的公益性宣传,增强农村老人对社会化养老的认识,使之认识到社会化养老的利处,不断提高农村老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水平,并以此提高社会各界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为社会化养老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宋健.中国农村人口的收入与养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3.【2】周云,陈明灼.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07,(4):19-24

下载论农村养老方式的现存问题和对策(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农村养老方式的现存问题和对策(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越......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

    农村养老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我县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口老龄化在我县将成加速之势。据统计,2010年末我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8.17万人,占总人口的19%,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省和全国平均......

    对农村低保工作现存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对农村低保工作现存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来源: 陕西汉中民政时间:2014-11-19 17:03 汉台区民政局救助科科长 王新刚自2005年我区开展农村低保试点工作以来,农村低保经历了制度建......

    农村养老现状及对策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而“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的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个稳定......

    关于农村养老方式的思考

    关于农村养老方式的思考 宋正昂 在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民的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相应提高。尤其是近些年退耕还林等慧农政策的实......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现存问题及对策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

    房地产营销策划现存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合集

    房地产营销策划现存的问题及对策 目录 目录 ......................................................................................................... 1 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