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打印版

时间:2019-05-14 11:1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打印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打印版》。

第一篇: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打印版

第一章 概论

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概念及其性质

2、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

3、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4、心理学研究方法

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2002年4月考题)

1、一般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内隐与外显关系的反应,反射弧是过程,大脑是加工中心)

2、本书定义: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02年10月、03年10月考题)

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02年4月考题)

第二节 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

3、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包括感觉、意象、情感。把心理分解成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达到研究心理的目的。

4、方法:实验法与内省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詹姆斯(W.James)、杜威(02年10月考题)

2、流行时间:1890年至20世纪30年代

3、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意识的结构。意识的功能主要有:意识、心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心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是有用的。意识是连续的、动态的(意识流)。心理学不应该局限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应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

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2、流行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3、主要观点: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它是看不见的,而应该研究外显行为,并以此来获得心理活动的规律(S—R)。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坚信人的一切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4、方法:实验室实验法

四、格式塔心理学:

1、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2、流行时间:1912年至20世纪40年代

3、主要观点:心理学研究意识体验,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着重研究人认识事物的知觉层次,提出格式塔知觉定律:相似律、接近律、良好图形原则等。

4、方法:实验室实验法

五、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Freud)

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

3、主要观点: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潜意识(无意识)现象,重视对异常行为的研究,认为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4、方法:精神分析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02年4月考题)

2、流行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今

3、主要观点:重视人的意志自由和主观选择,注重人的本性。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4、方法:思辨

七、认知心理学:

1、代表人物:奈瑟、皮亚杰

2、流行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今

3、主要观点: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如动机、思维(推理、决策、问题解决)、情感、记忆、语言、创造性活动。

4、方法:实验室实验法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概念: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02年10月考题)

2、特点(02年4月考题):

(1)优点:观察法获得的资料是客观和真实的。

(2)不足: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消极等待预期行为的发生,观察结果难以重复;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二、测验法:

1、概念: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03年10月考题)

2、特点:

(1)优点:可用于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可用于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的之间的心理特征的差异。

(2)不足:心理测验的科学性是无法完全保证的

三、实验法:

1、概念: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02年10月、03年10月考题)有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

种。

2、特点:

(1)优点: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切合实际;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可以得到精确的研究结果;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

(2)不足:实验情境带有很明显的人为特点,与社会生活有明显的区别,从而使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

四、调查法:

1、概念: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有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形式。

2、特点:

(1)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节省人力物力,但问卷回收率、被试的不认真合作

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谈话法: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容易掌握。但耗时长,对象少,加上其他主、客观影响被试的因素,可能会影响资料的真实性。

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认识内部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本章重点:

1、意识的概念

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3、生物节律

4、睡眠与梦

5、催眠现象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一、什么是意识:

1、概念: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02年4月考题)

2、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二、意识的状态(02年10月考题):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能十分清楚地控制自己的意识去从事某项活动。(集中注意、有意识:精力集中)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人的行为已经自动化,不需要意识的参与。(意识成分少,变成自动化:自动化)

3、白日梦状态:低水平的意识努力状态,介于主动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

三、注意的种类

注意种类 事先有无目的 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不随意注意

无 不需要

随意注意

有 需要

随意后注意

有 间。(有一定意识,与未来活动有关:迷迷糊糊)

4、睡眠状态:意识并未完全停止,做梦时有意识活动。

第二节 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02年10月、03年10月考题)

2、注意的特点:

(1)注意的指向性:选择某对象而忽视其他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对注意对象的精神贯注与兴奋性提高,并持续一段时间。

3、注意的功能(02年4月、03年10月考题):

(1)选择功能:指向性的体现

(2)维持功能:集中性的体现

(3)调节功能:体现在活动的转换过程中。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03年10月考题):

1、区别: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二者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1)可控制意识状态下,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

(2)在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下,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参与成分也少。这是注意分配到其他方向的结果。

(3)在白日梦状态下,意识的内容不断变化,这些内容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低。

(4)在睡眠状态下,人基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注意也基本停止活动,除非受到很强的刺激。

不需要

(02年4月、03年10月考题)

1、不随意注意:引起的原因有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客观):强度越大,新异性越强,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运动变化性都能引起不随意注意。

(2)主观原因: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影响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形式,引起的原因有:

(1)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越强,越具体,越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2)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3)个体的知识经验:与它有联系并有一定新异性的事物容易维持注意。

(4)活动的组织:正确的活动组织影响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

(5)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良好者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具有上述二者的一个特点,即有事先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一、生物节律:

1、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1年,28天,24小时,90分钟4种)

2、日节律: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认为划分24小时,实际为25小时)

(飞行时差导致的困扰并非由于旅途困乏,而是由于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的结果)

二、睡眠与失眠:

(一)睡眠:五个阶段

1、过渡期:1—7分钟

2、轻睡期:10—25分钟 3、4、沉睡期:30分钟—1小时

5、快速眼动睡眠(REM):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

(二)失眠(02年10月考题):

1、情境性失眠:主要由生活情境改变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失眠。

2、假性失眠: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觉,由睡眠时间的个体差异造成。

3、失律性失眠:生物钟受到干扰而无法及时调整造成。

4、药物性失眠:饮料、药物引起兴奋或对药物(如安眠药)的依赖造成。

三、梦

1、概念: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2、梦产生原因:

由某种刺激引起特定的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是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

3、梦的特征: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体现自我中心的特性。

(2)梦境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

1、受暗示性:其高低影响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其大小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对催眠的态度和对催眠者的信任感,二是个体的身心特点与个性特点。

2、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02年10月考题):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四)催眠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和斯潘诺斯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并且指出,是被试对角色的期望和情境因素,引导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希尔加德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次。第一层是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其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层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以觉察的意识经验,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在催眠状态下也不会完全接受暗示而失去自我。

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1、镇静剂:鸦片、海洛因、吗啡等,对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

2、兴奋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迷幻剂:使人的感知觉发生扭曲,产生快感,知觉错乱。

考核知识点小结:

1、意识、注意、生物节律、日节律概念

2、意识的不同状态

3、注意于意识的关系

4、失眠的种类

5、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6、催眠的原理

7、睡眠的阶段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本章重点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3、视觉、听觉的机制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1、概念: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感觉分类:根据感觉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成三类:

(1)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和听觉

(2)近距离感觉:包括味觉、嗅觉、皮肤觉(触、温度、痛)(02年10月考题)

(3)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肌动觉、平衡觉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1、收集信息(环境中的刺激、辅助结构如耳廓、水晶体等)

2、转换(感受器,把刺激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

3、神经传导(将上述神经冲动经过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由复杂的神经网络在传递过程中对传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4、感觉中枢加工(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信息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

1、感受性:感受性是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反比例(03年10月考题)

(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从无到刚刚有的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02年10月考题)

(三)差别感觉阈限:

1、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2、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02年4月考题)

(差别感受性越高,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3、韦伯定律: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关系的规律。(K常数)

4、费希纳定律: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第二节 视觉

一、视觉刺激:

适宜刺激:可见光(红橙黄绿兰青紫),波长400—750毫微米(02年10月考题)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1、视觉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02年4月考题)

2、色觉: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颜色感觉的三属性是色调、饱和度、亮度。

色调是颜色基本特征(红、绿、兰);饱和

度与光的强度有关;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三、视觉的机制:

(一)眼睛:

1、眼睛的构造:角膜、虹膜(瞳孔)、水晶体、视网膜。

2、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锥体细胞(专门反应光的波长)。

3、视觉适应的原理:暗适应是棒体细胞的功能,明适应是锥体细胞在起作用。

(二)色觉原理:

1、三原色说:不能解释视觉后像

2、拮抗理论:四色说。红绿、黄兰、黑白三对具有拮抗作用,一个停止,另一个激活。第三节 听觉

一、听觉刺激:

20—20000赫兹的声波。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一)声音的属性:音强(振幅决定)、音高(频率决定)、音色(由复合音决定)

(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混合音、拍音、声音的掩蔽

三、听觉的机制:

(一)听觉与耳:

(二)听觉理论:

1、位置学说:

2、频率匹配学说:优化组合 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1、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02年10月考题)

2、知觉的种类:

(1)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

(2)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

二、知觉的特性:02年4月、10月、03年10月考题

(一)知觉的整体性:

(二)知觉的选择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大小、形状、颜色

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

(一)深度知觉:距离知觉,由一定线索引起,一是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包括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二是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包括水晶体的调节和视线的幅合(双眼幅合与双眼视差)。

(二)运动知觉:真动、似动、诱导运动

(三)时间知觉: 第五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1、概念: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02年4月考题)

2、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02 年10 月考题

(一)信息的搜集合选择: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03年10月考题)

3、社会刻板印象 考核知识点小结

1、感觉概念及种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2、视觉适宜刺激与视觉适应、颜色特性、感光细胞的功能、色觉原理

3、基本听觉现象与听觉机制

4、知觉概念与知觉特性

5、知觉机制

6、社会知觉的概念、特性

7、社会知觉的一般过程。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本章重点:

1、记忆的过程

2、记忆系统

3、遗忘的规律及克服的方法

4、学习的策略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02年10月考题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何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术语: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03年10月考题

1、编码:

2、保持:储存

3、提取:回忆和再认

三、记忆的类型:

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02年4月考题)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第二节 记忆系统一、感觉记忆:

1、概念:又成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信息只能保持几十至几百毫秒。

2、信息存储形式: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即视象和声象)

二、短时记忆:

1、概念:又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信息一般在其中保持20—30秒。复述是保证其功能的重要机制。(02年4月、10月考题)

2、编码的形式:以声音代码为主,也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

3、储存的容量:7+2(组块)(03年10月考题)

4、储存的持久性:复述对信息的短时保持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两种。精细复述与长时记忆关系密切。(02年4月考题)

三、长时记忆:

1、概念: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2、编码形式:

(1)语义代码:长时记忆主要编码形式。

(2)视觉代码:视觉表象、遗觉象

3、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语义网络

记忆的三存储模型

第三节 遗忘

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研究,提出遗忘曲线和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03年10月考题)

二、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02年4月考题

(一)遗忘原因的两种解释:02年10月考题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02年4月考题)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造成的。

(二)影响遗忘的因素:

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相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境依存记忆、状态依存记忆

3、情绪的作用:

三、有意遗忘的作用:

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为有意遗忘。其作用等同于注意转移或否认一类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以保护人们不受伤害。

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地点法:位置法

2、韵律法:口诀法

3、记笔记: 第四节 学习

一、学习的定义: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理解:

1、通过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人获得经验。

2、学习的结果是使人发生行为的持久变化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3、学习的作用是使人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发展。

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三、学习的分类:03年10月考题

(一)依学习方式划分:

1、接受学习:

2、发现学习:

3、意义学习:

4、机械学习

(二)依学习内容划分:

1、知识学习:

2、技能学习: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

3、社会规范的学习:

四、学习的策略与方法:03年10月考题

(一)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要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

2、复习的次数:过度复习达50%

3、复习的方法:阅读与背诵相结合,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二)组织策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归类)、摘录、划线、列提纲、写标题、做笔记。

考核知识点小结

1、记忆的概念与基本过程

2、记忆的类型

3、记忆系统:三种储存系统的特征与区别,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条件,长时记忆储存与建构的特征。

4、遗忘曲线、遗忘规律、遗忘的原因、有意遗忘的作用。

5、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组织复习。

6、学习的概念与学习的过程(一般模型或学习与记忆的关系)

7、学习的分类

8、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本章重点:

1、思维的基本概念、过程与机制

2、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有关条件

3、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论模式和方法步骤

4、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5、创造性的概念、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02年4月考题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征:03年10月考题

1、间接性

2、概括性

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二、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一)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

2、比较:

3、抽象和概括:

(二)思维的种类:

1、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不同划分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划分(03年10月考题)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划分

第二节 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概念的定义:

概念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词)的形式来表现。

1、内容:每个概念包含内涵和外延两方面。(02年4月考题)

2、分类:根据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分为日常概念(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明确概念)

3、概念的等级: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

二、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

1、布鲁纳等提出的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被试通过对所给刺激材料的分析与综合,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首先提出一个与目标相一致的假设。然后再根据主试的反馈和对新材料的分析,检验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设,最终形成概念。其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

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

到成功。

2、概念形成的样例理论:头脑中的自然概念是对概念样例(例子)的记忆。

(二)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

假设检验和信息反馈等对于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也是适用的。儿童是通过类比归纳和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来获得概念的。样例越多,头脑中就能抽象出“最优”的例证。依据该例证进行类比,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进行检验。

第三节 推理和问题解决

一、推理:

(一)推理的一般概念:

推理是指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为归纳推理,后者为演绎推理。

(二)三段论推理:

三个命题组成三段论推理,两个前提,一个结论。心理学主要用气氛假说解释:如果前提为全称,则被试接受全称结论;如果前提为特称,被试则接受特称结论;如果前提一个为全称,一个为特称,被试宁愿接受特称结论。

(三)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是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的关系。Sternberg用语言—表象整合模型来解释,即先对前提中的信息以命题的方式进行表征,继而将表征的命题构成一种心理表象上的空间序列。依据该空间序列进行认知加工,从而推论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四)条件推理:

即假言推理,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心理学用证实倾向来解释,人在检验假设或规则的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

二、问题解决的定义:

(一)问题的组成:

1、初始状态

2、目标状态

3、认知操作

(二)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解决是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三个特征:

1、目标指向性

2、操作系列性

3、认知性操作。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一)算法式

(二)启发式

1、手段—目的分析法:02年4月考题

2、爬山法

3、逆向工作法:03年10月考题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表征的方式

2、无关信息的干扰

3、功能固着性

4、心向(心理定势)第四节 想像和创造性培养

一、想像和创造性思维:

(一)什么是想像:

1、定义: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像的基本特征:新颖性和形象性(02年10月考题)

(二)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1、定义: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2、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二、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心理学对创造性的鉴别最常用的是发散思维测验。典型的创造性测验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Guilford)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ance),这些测验反应出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的创造性思维特征。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一)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

2、人格因素:

3、环境因素:

4、动机因素

(二)创造性思维训练:02年10月、03年10月考题

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巧。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运用例子。考核知识点小结

1、思维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思维的过程、种类。

3、概念的分类、内容。

4、推理与问题解决的概念、问题解决的方法。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想像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7、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8、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六章 智力

本章重点:

1、智力的性质与类别

2、智商与智力差异

3、智力的理论

4、智力测验

5、智力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智力概述

一、智力的性质:

(一)智力的概念: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

(二)智力与能力: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有两层涵义--所能为者与可能为者,而智力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三)能力的不同类型:

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按照倾向性划分)(02年10月考题)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按照功能划分)

3、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按照结果与原有知识的关系划分)

三、智商与智力差异

(一)智商:为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缩写为IQ。

1、比率智商计算公式:智商=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03年10月考题)

2、离差智商: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计算公式IQ=100+15Z

(二)智力的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02年10月考题)(1)在智力的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智力的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

(2)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3)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

2、智力的团体差异:

(1)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

(2)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别

三、智力发展的特征: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二节 智力的理论

一、智力的因素论

(一)智力的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或G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这个一般因素(G)和某个特殊因素(S因素)两种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

(二)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02年4月考题)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三)智力多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智力由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

二、多元智力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这7种智力是:

 言语智力:渗透在所有语言能力中,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

 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向

 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  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 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  内省智力: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三、智力结构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一个三维结构模型。内容: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由上述对象或材料引起,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产物:是智力操作的结果,包括单位、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应用

(03年10月考题)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

(一)智力的三元理论:由斯腾伯格提出,认为智力由内部成分、内部成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情境三部分构成。

1、内部成分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操作成分是指直接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储。

2、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经验性智力)

3、情境智力是在日常生活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实践智力)

(二)PASS模型:

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提出,PASS是指 “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Planning--Arousal--Simultaneous--Successive)。包含注意系统(AROUSAL)、信息加工系统(IP)、计划系统(PLAN)。该理论认为,注意、信息编码、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计划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唤醒状态,以使注意能够集中,进而促使计划的产生。编码和计划过程也密不可分。第三节 智力的测量

一、智力测验概述

 智力测验的产生:1905年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编制,简称比西量表。 智力测验的种类: 个别测验与团体测验 文字测验与非文字测验 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 心理测验的性质

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 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心理测量具有误差

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二、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02年4月考题 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有再测信度,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三种。

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有内容效度,构想效度,预测效度三种。(03年10月考题)

 测验的标准化:

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三、经典智力测验(了解) 斯坦福--比内测验

 韦克斯勒(韦氏)智力量表  团体智力测验

四、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关系(02年4月考题)

第四节 智力的影响因素

 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良好的遗传是智力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前提。如高尔顿通过家庭谱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智力的发展中遗传的作用超过环境,而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大,而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年龄增加而减小。

 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 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这种积极作用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弱。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最明显的方式是知识的传授。

 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 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不例外。

(02年4月考题)考核知识点小结

1、智力的性质:智力概念、能力分类、2、智商及其计算

3、智力差异的表现

4、智力的二因素说

5、流体智力、晶体智力说

6、多元智力理论

7、常模、信度、效度的概念

8、智力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本章重点:

1、动机的概念、功能与产生;

2、动机的种类;

3、社会性动机;

4、动机理论;

5、情绪情感的界定与种类;

6、情绪情感的表达;

7、情绪情感的功能 第一节 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定义:

1、动机概念: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02年4月考题)

二、动机的产生: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特定的目标。(02年10月考题)

1、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需要的性质不同划分。(03年10月考题)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划分。

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划分不同。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

第二节 社会性动机

一、交往动机:

 概念: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 产生的原因有合作、情谊、归属。

二、成就动机:

 概念: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其结构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02年4月、03年10月考题) 成就动机的特征(03年10月考题): 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具有坚定信念 正确的归因方式

三、工作动机:

 工作动机:最有效、最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 工作动机四理论:X理论(经济人)、Y理论(工作)、V理论(自我价值)、Z理论(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目标的一致 第三节 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有机体生来就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如生、死、性、攻击性)

二、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后便趋于消失。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越他以往成就的动机。该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02年4月考题):

1、由低级到高级排列生理的需要、安全的

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1)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2)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三、认知与期待理论  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第四节 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 构成包括三个层面: 主观体验 生理唤醒 外部行为

二、情绪情感区别(02年10月、03年10月考题)

 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更多与社会需要相需要。

 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

 从反映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三、情绪情感的种类

 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 情绪状态(02年4月考题): 心境 激情 应激

 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

理智感(02年10月考题)美感  情绪情感的表达  表情

 表情的种类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语调表情

第五节 情绪情感的功能: 02年10月考题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具有激励作用

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 促进功能 瓦解作用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考点小结

1、动机的概念与功能

2、动机产生的原因

3、动机的分类

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5、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成就动机的结构及其特征、工作动机的类型

6、动机理论

7、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其区别

8、情绪状态的类型

9、情感的种类

10、表情的种类

11、情绪、情感的功能

第八章 人格

本章重点:

1、人格的概念与特征

2、人格的结构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3、人格差异的表现

4、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与区别

5、人格理论

6、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人格性质

一、人格的界定:

(一)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本质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复杂性

5、功能性(02年4月考题)

二、人格的结构(02年4月考题)

1、知--情--意系统:心理过程

2、心理状态系统:某时刻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

3、人格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结构制约和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向。作为动力体现在所有活动中。

4、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属于人格的核心内容。

5、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自我意识概念: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第二节 人格差异

一、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一)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

(二)系列型与同时型:左脑优势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表现出系列型加工风格,其特点是解决问题时逐步分析,一环接一环地解决问题。右脑优势个体则在解决问题时采用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各种可能性

(三)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场独立性者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不太依赖于外界环境;场依存性者要依赖于外在环境。

二、气质差异(02年4月、10月考选择题)

(一)气质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气质学说:由体液说发展而来

(三)气质类型的差异:15种类型,4种典型类型

1、胆汁质:勇敢好斗,直率真诚,鲁莽冒失,表里如一

2、多血质:活泼好动、乐观灵活,缺乏耐心毅力

3、粘液质:安静稳重,沉默寡言,自制力强,内刚外柔

4、抑郁质:聪明而富于想像,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软弱胆小,踏实稳重,优柔寡断

三、性格差异:

(一)性格概念:性格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的核心,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具有好坏之分,体现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行为举止中。

(二)性格结构(02年10月考题)

1、性格的态度特征: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的不同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与行为调控、克服困难相联系

3、性格的情绪特征:伴随态度而产生主观体验

4、性格的理智特征: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

三、气质与性格的差异(03年10月考题):

1、社会影响和自然影响不同:气质主要是先天的,性格主要是后天的

2、稳定性和可塑性不同:气质稳定性强,很难改变,性格则具有明显的可塑性

3、社会评价不同: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则有好坏之分,并体现一定的阶级性和道德性。

第三节 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说

(一)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分为共性特质和个性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03年10月考题):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方法研究特质,并提出16种根源特质

(三)五因素特质理论:大五人格

情绪稳定性(N)、外向性(E)、开放性(O)、随和性(A)、谨慎性(C):OCEAN

二、人格类型说

(一)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好冒险、爱刺激,向健康方面发展为T+,向消极方面发展为T—。

(二)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

三、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

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

第四节 人格成因(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一、生物遗传因素:

智力、气质受生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要加强个别指导,使他们明白自己气质类型的优缺点,并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后

天形成的价值观、信念、性格方面。它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教育中应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的性格具有特定社会的特点。

三、家庭环境因素:

1、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

2、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

3、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特征,并影响和塑造孩子的人格,体现人格在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四、早期童年经验:

1、不幸童年经验可能会对人格造成不良影响,而溺爱也导致不良人格的形成,因此要循循善诱;

2、家庭和学校教育应该磨练孩子的坚强性格。

五、自然物理因素:

1、自然环境对人格通常是短期的。

2、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第五节 人格测量

一、测验法:

1、MMPI

2、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

3、青年性格问卷(CPI)

二、投射法:

1、罗夏克墨迹测验(03年10月考题)

2、主题统觉测验(TAT)

3、句子完成法 考点小结

1、人格概念与特征

2、人格结构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3、各种认知方式的特点及其优势

4、气质类型的主要特点

5、性格的结构

6、人格特质理论与人格类型理论

7、影响人格的因素

8、人格测验的了解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本章重点

1、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2、人际沟通和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的测量

4、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1、本能

2、合群需要

3、自我肯定需要

二、人际交往理论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02年10月考题):

舒茨提出该理论可分两部分,一是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二是三种需要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6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归属)、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2、6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二)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商品交换。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益,或者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利益。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人就越会表现出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出代价很大,但收益不大,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一、人际沟通: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02年4月考题)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1、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2、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维持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

3、满足人际交往需要。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四)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口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2、非言语沟通:

(1)表情

(2)眼行为:注意、劝说、调节、表达情感

(3)身体语言: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

(4)服饰

(5)讲话风格

(6)人际空间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1、相似性与互补性

2、个人品质:

3、接近性与熟悉性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社会测量法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1、群体规范

2、群体的凝聚力

3、群体中的角色

4、群体的领导:

领导者必须具备三方面才能:具有使群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卓越能力;具有强的处理群体内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权力欲、名望需要和他人崇拜的需要,强调追求成功,并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社会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相反,也可能出现社会干扰)

2、社会惰化: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一般发生在群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而个体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二)去个体化:

在群体中人们有时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原因有两个:一是匿名性;二是个体处在群体中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事件,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三)群体的决策行为:

1、群体极化:群体中原有的倾向性通过群体作用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被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1)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2)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认为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3)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

(4)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

(5)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6)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2、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四)从众与服从(03年10月考题)

1、从众:个体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三方面:

(1)行为参照;(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态

2、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

原因:一是合法权力;二是责任转移

考点小结:

1、人际关系理论

2、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3、沟通的过程和模式

4、人际吸引的条件

5、人际关系测量的原理与条件

6、群体的特点

7、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十章 心理健康 本章重点:

1、心理健康的标准

2、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3、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4、挫折产生的原因

5、焦虑的应对策略

6、心理防御机制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科学的健康观念: 1、1948年,WHO提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2、1978年,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概念: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02年10月考题)

(二)鉴定原则:

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三)心理健康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

2、轻度失调心理;

3、严重病态心理。(02年4月考题)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02年4月考题):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

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与工作;

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

一、压力及其来源:

(一)压力概念: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二)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源

1、躯体性压力源

2、心理性压力源

3、社会性压力源

4、文化性压力源

二、压力的身心反应:

(一)压力下的生理反应: 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经历警觉反应、抗拒、衰竭三个阶段)

(二)压力下的心理反应:

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等适应性心理反应,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但过度的压力会带来负面反应,出现消极的情绪。

三、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一)影响压力的因素(02年10月考题):

1、经验;

2、准备状态;

3、认知;

4、性格;

5、环境

(二)处理压力的方法:

1、不良的应对方法:依赖药物;酗酒抽烟

2、正确的应对方法: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第三节 心理健康和挫折

一、挫折的概念(03年10月考题)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1、外在因素: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

2、内在因素:个人生活条件、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水平等

三、挫折后反应:

(一)攻击行为:直接、转向、自我攻击

(二)冷漠:

(三)幻想:

(四)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1、否认

2、幻想

3、压抑

4、投射:03年10月考题

5、反向

6、转移

7、退行:02年4月考题

8、文饰:02年4月考题

9、补偿

10、升华:03年10月考题

四、挫折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挫折

(二)改变不合理观念

(三)加强修养,勇于实践

(四)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焦虑

一、焦虑的概念

正常焦虑与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二、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二)恐慌障碍

(三)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社会恐惧症、特殊恐惧症

(四)强迫症

(五)创伤后应激症

三、焦虑的应对策略:

(一)认清焦虑状况:身体、思维、心理

(二)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03年10月考题):

1、不回避;

2、正面迎战;

3、做记录

(三)学会放松自己

(四)运用想像减轻焦虑

(五)进行理性思考 考点小结

1、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2、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3、压力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

4、处理压力的正确应对方法

5、挫折的概念以及挫折后的反应

6、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

7、挫折应对策略

8、焦虑的应对策略

第十一章 毕生发展

本章重点:

1、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问题和过程

2、个体社会性发展过程

3、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4、毕生发展的意义

5、老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毕生发展的主要观点:

(1)发展是从出生到成长、成熟直至死亡的过程;

(2)发展具有多维性多向性;

(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过程;

(4)心理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

(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

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P281表11-1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素质是生物前提,必要条件

2、环境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3、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

四、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一)横断研究法: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二)纵向研究法:跟踪研究,指在较长的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三)群体序列研究法:混合研究 第二节 儿童期的身心发展

一、胎儿和新生儿的发展:

(一)胎儿的身体发展

(二)新生儿心理的发生:15天条件反射

二、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二)婴幼儿动作的发展:

三个原则:

1、由上到下;

2、由内到外;

3、由简单的、无意识的动作到复杂的、意识控制的动作。(02年10月考题)

三、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一)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

(二)婴幼儿的语言发展:LAD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02年4月

考题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四、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依恋行为

(二)性别社会化

(三)道德判断的发展:

1、皮亚杰划分的阶段:自我中心(2-5)、权威阶段(6-

7、8)、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

2、柯尔伯格划分的阶段:三水平六阶段 第三节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时期的身体发展:

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

(一)智力的发展

(二)个性的发展:02年10月考题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第四节 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一、成年初期:

(一)求职与升学

(二)婚恋与生育

二、中年期:

(一)生理的变化及其适应

(二)中年危机

三、老年期:

(一)感知觉的进一步退化

(二)身体机能和智力方面的变化特点

(三)情绪、情感特点

(四)个性心理特点

(五)面对死亡 考点小结

1、心理发展的实质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原则

5、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6、青少年个性的发展

7、老年期心理的发展

第二篇:浙江省2011年4月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浙江省2011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教育学(中学)试题

课程代码:3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结构主义心理学强调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现场实验法 D.内省法 2.以下哪门学科属于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A.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B.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C.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D.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3.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分散注意 4.在生物节律中,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最重大。()

A.90分钟周期 B.28天周期 C.年周期 D.日周期 5.颜色视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

A.清晰度 B.强度 C.亮度 D.柔和度 6.是听觉的主要器官。()

A.内耳 B.鼓膜 C.中耳 D.卵圆窗 7.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 形式存储。()

A.语义 B.概念体系 C.图式 D.视象和声象 8.为了测量遗忘,艾宾浩斯设计了()。

A.回忆法 B.再认法 C.重构法 D.节省法 9.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两类,一类是日常概念,另一类是()。

A.具体概念 B.抽象概念 C.科学概念 D.人工概念 10.创造性思维大体都经历四个阶段,其中 也被称为灵感期()。A.准备期 B.酝酿期 C.验证期 D.豁朗期 11.有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即使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智商也有很高的相关,这说明()。

A.人的智力发展与家庭环境没关系 B.遗传对智力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C.人的智力发展与遗传没关系 D.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先天决定的 12.主题统觉测验是一种()。

A.兴趣测验 B.智力测验 C.创造力测验 D.投射测验 13.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这表现出哪种情绪状态()。A.表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4.下列哪种类型是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

A.权威型 B.放纵型 C.溺爱型 D.民主型 15.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向评价时,就会产生尊感;当做出负向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或内疚感。这属于()。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识 C.自我体验 D.自我控制 16.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是()。A.社会惰化 B.社会干扰 C.社会依赖 D.社会助长

17.当个体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使目标无法达成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种心理现象 是反应。()

A.压力 B.挫折 C.焦虑 D.愤怒 18.下列哪种反应是对挫折的积极应对反应()。

A.升华 B.投射 C.退行 D.幻想 19.在一个人身上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是人格的()。

A.共同特质 B.首要特质 C.中心特质 D.次要特质 20.当人们满足了饥渴需要时会感到高兴,当人们的什么安全受到威胁时会感到恐惧,这属于哪种心理现象()。

A.感觉 B.情绪 C.需要 D.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思维 2.心境 3.认知方式 4.晕轮效应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怎样对能力进行分类?

2.气质与性格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心理健康水平可划分为哪几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举例说明情绪情感的作用。

2.论述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

情感

第三篇: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范文]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第一章 概论

一、简答题

1、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条件或实验条件。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总之,采用实验法研究个体行为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简述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开始,心理学在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过程中,心理学家主要依赖科学方法,并且严格地遵循科学的标准,所以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然而,从科学分类上讲,心理学有它的独特性。因为心理活动在头脑中产生,必然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同时人是物种发展中最高等的社会生物,一切活动又都不能摆脱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具有社会科学性质。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3、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包括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等。另一类是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等。

4、简述测验法在心理学中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有何注意事项?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使用测验法,通过被试在测试工具上的行为表现,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如用智力量表测量儿童的智力水平,用人格量表了解人各不同的心理特征。第二,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如考察智力与学习成绩是否相关,性格内向是否影响社会交往。第三,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测验法中所用的心理量表,或称心理测验,其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编制程序有严格的科学规定和参数指标。除编制过程外,在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过程中,也都有统一的标准必须遵循。

5、简述观察法的特点。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多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观察法一般适用下面的条件:对所研究的对象出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控制的情况,以及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变,或者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的那些行为。

二、论述题

1、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各有什么特点?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即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两种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自然实验条件下,由于被试始终处于自然状态中,不会产生很强的紧张心理,因此,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自然实验中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可以获得较精准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由于实验者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于这种情境中,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试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一、名词解释

1、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第二中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reness)。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

3、生物节律: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4、催眠: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县,有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的高低。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2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5、催眠诱导: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称为催眠诱导(hypnotic induction)。

二、简答题

1、注意的功能有哪些?

(1)选择功能:注意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重要的信息给与反应,同时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

(2)维持功能:注意维持功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3)调节功能:当人们需要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的时候,注意体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人只有在注意转变的状态下,才能实现活动的转变,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2、梦的内容有哪些特征?

研究表明,人们的梦就其内容讲,具有以下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特征。(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总的说,梦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不过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而已。

3、简述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一个主要特征:

(1)感觉麻痹: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感觉麻痹,有的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2)感觉扭曲和幻觉: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

(3)解除抑制:一般情况下,那些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是受到抑制的,人们不可能让被试去作。但是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他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如当众脱衣等。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者的暗示不仅指导着被试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从而造成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缺失。

4、简述注意的特点。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业不同。(2)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指向的范围广泛而不集中时,则整个强度就降低。人在注意高度集中时,除了对目标物之外,对自己周围的其他事物就会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

5、结合实际谈一谈引起失眠的原因。

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情境性失眠。(2)假性失眠。(3)失律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务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使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3、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4、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5、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绝对阈限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8、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9、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10、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活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得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4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1、社会刻板效应: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务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地看法。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12、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4、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任何感觉的作用都在于收集信息并提供给大脑去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其活动过程基本包括以下三个环节:(1)收集信息。有些感觉系统中包括辅助组织,用以改变刺激使之更有利于获取。(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结构是感受器。不同感受器上地神经细胞是专门化的,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发生反应。(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导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2、简述知觉产生的过程。

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合解释)所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知觉以感觉为基础,要产生知觉,首先要在事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获取事务各种属性的信息,进而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与解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使其获得意义。知觉过程是在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信息加工,是一种融合和解释的过程,具有能动性。

3、简述深度知觉是如何产生的。

深度知觉也称距离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德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以认识事物的真面貌。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线索引起的。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1)来在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视觉刺激中最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大小、视野中的高度、线性透视、遮挡、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2)来自视觉线索器官本身的深度线索。这方面的线索主要包括水晶体的曲度调节、视轴幅合、双眼视差等。

4、运动知觉有哪些线索?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5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来自网膜的信息。首先,相邻网膜点受到连续的刺激是过去知觉的信息来源。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网膜时,它将一次刺激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刺激,从而提供过去的信息。其次,运动物体的其他一些特性对视网膜的作用,也是产生运动知觉的线索,如当物体的运动由近及远时,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这对运动知觉的产生也有重要的意义。(2)来自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当人眼追随运动着的物体时,物体投射在网膜上映像是相对静止的,这时中枢发出的眼睛、头部和身体的动作指令以及大脑对这些运动的反映就成为运动知觉的线索。

5、时间知觉有哪些线索?

(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

6、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哪些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在社会知觉中,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得对象,都是有意识的人,都会掩饰自己内在的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准确的。(2)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3)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彼此操纵和利用对方。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7、结合实际谈谈社会知觉是怎样形成的?

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回信息进行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过程:在社会情境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比如,他人的言行举止、表情、声调,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群体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群体气氛等。社会信息的搜集与选择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的物理强度,刺激的差异,刺激重复出现和运动特征,认知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认知风格,以及刺激的情境等。认知者搜集到许多信息后,还有对其加以选择。这一过程往往也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

(2)信息的整合过程:完成信息的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

社会知觉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方式因其独特性,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社会刻板效应等。

8、结合实际谈谈知觉有哪些特性?(应包括以下要点)

(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持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说,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语义网络:语义网络是在长时记忆中存储信息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根据信息间的语义联系构成的一种层次不太清晰的框架。它由结点和连线组成。结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渐联系的密切程度。

3、图示:过去知识经验的有组织的较大单元的“整体团块”,是表征过去知识经验的心理结构。

4、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5、学习:学习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6、接受学习:指将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着传授的,无须学习者自己去独立发现。学习者将传授着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的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

7、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8、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的过程。

9、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

二、简答题

1、简述如何对记忆进行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进行如下分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包括人名、地名、时间、事件、概念、定理和定律等;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是指个体对具有先后吮吸的活动的一种记忆。

情景性记忆是指个体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性记忆是指随字词、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关系。(2)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是指有明确的记忆目的,采取了相应的记忆方法,在抑制努力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记忆。无意记忆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用专门方法,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3)根据信息在记忆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其特点是: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非常短暂,大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与长时记忆中信息已经存储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信息,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

2、简述遗忘的原因

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心理学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烦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有两种,分别为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和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2、根据遗忘规律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首先,要安排好复习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根据这一规律,应该及时复习,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间,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同时,要想长期保持所学到内容,还必须进行不断的系统付息,合理安排付息时间。第一次复习再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较好,第二次复习再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第三次复习在一星期后,第四次复习在一个月后,第五次复习在半年后。除此外,还应将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起来。

其次,应注意合理复习次数。遗忘除了与时间有关之外,还与学习的程度有关。低度学习的材料(对资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比过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学习材料称为过度学习得材料)容易遗忘。根据过度学习问题的研究结果,超过50%的过度学习反而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情绪等不良效果。

最后,应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研究表明,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一面读,一面试着背诵,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尽量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多种形式的编码和多通道的联系能够提高记忆的效果。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是以语义编码的,所以只有理解了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记并长期保存。因此,在复习是要做到力求理解,而不是呆读死背。

三、论述题

1、试述记忆系统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记忆系统各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存储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或瞬时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其特点是: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非常短暂,大约为0.25~2秒;容量由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一般认为感受记忆的容量为9~20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时,经过编码获得意义,并进入下一阶段。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它们很快就会自动消退。(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其特点是: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储存,只有少量的信息以视觉或语义编码形势储存;信息的保持时间有限,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保持时间只有20~30秒;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与精细复述);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中信息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再次,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存器的作用。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医院。这一切使得我们能够采取各种复杂的行为直至达到最终目标。正是因为短时记忆的这些重要作用,在当前大多数研究中被称为工作记忆。(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其特点是:信息的编码形势以语义编码形势占主导地位,也有视觉编码。也就是说在长时记忆中,人们更多地是对信息的意义进行编码,而不是去记事物的物理特征或其他细节;容量大,一般认为长时记忆的容量为5~10万各组块,甚至无限;保存时间长,长时记忆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它的保持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短时记忆才进入长时记忆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与旧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对信息进行组织。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概念体系、语义网络、图示等组织形式存储在大脑中。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记忆的能力。

记忆能力的高低主要反映在记忆的品质上。一般来讲,记忆的品质表现在四个方面:记忆的敏捷性(即记忆的快慢)、记忆的持久性(即识记过得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又称可利用性,即在必要时能否有效地提取记忆材料)。提高记忆的能力,改善记忆的品质,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采用适当的复习策勒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9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复习即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对所学的内容的遗忘。要做到有效复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安排好复习时间。及时、系统的复习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长时记忆与保持。其次,要注意复习的次数。这涉及过度学习的问题,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恰能成诵之后还后再进行重复学习。研究表明,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这说明,复习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超过50%的过度学习反而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等不良效果。最后,要注意复习的方法。研究表明,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一面读,一面试着背诵,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尽量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2)记忆术

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常用的记忆术有地点法(又称位置法)、字栓法、韵律法(又称口诀法)、笔记法、谐音法等。字栓法是一种与位置法具有相同原理的传统记忆术。其特点是形象的和语言的线索并用。在使用字栓法时,首先要记住一组词并以之作为“栓”,如英语中的一、二、三„„(one, two, three,„„)然后将要记得材料与字栓一个个地挂上钩。谐音法可以为记忆政治或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密码、重要逐句或电话号码等提供帮助。如记44136,可以记为事事要顺溜;2705,两栖动物;7086,七零八落;8431,拔丝山药。

3、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应包括以下要点,并适当结合实际:(1)学习策略是什么。(2)复习策略。

(3)MURDER学习策略系统。

(4)学习的组织策略。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策、摘录、划线、列提纲等。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一、名词解释

1、思维:思维是以人已有的只是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2、概念: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3、人工概念:是认为地在实验程序上模拟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尔首创,用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4、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务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5、功能固着: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首先提出,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6、定势:也称心向,指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具体说就是指人们在过去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去解决同一类问题,逐步形成了惯常反应,以后依然用习惯了的程序去解决问题的倾向。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发散思维?它有什么特点?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西靠,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和创新。这是一种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拘泥成法、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有什么特点?

创造性思维指重新组织已有的只是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这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点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没有明显地改组原来的知识,也不创造人和新的思维产品和思维不属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三个重要特性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流畅性是指在短时间内个体表达出的观念的数量。变通性是指思维变化多端,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特点。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以上三个特征也是紧密相关的,能流畅才能变通,只有具有流畅和变通的人才能创造出异乎寻常的独特的观念。3、什么是想象?如何对它进行分类?

想象是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相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以把想象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它是最简单的、初级形式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性,有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想象活动。在有意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划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有意想象中,还有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这种想象即幻想。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来自情境方面的,也有主题自身方面的,既有智力方面的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具体说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问题表征的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理解。而对问题的表征方式影响问题的理解。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2)无关信息的干扰。人们经常会错误地假定: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决问题时都会有用。因此,总是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这样与解决问题无关的信息会起干扰作用。

(3)功能固着性。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这种倾向被称为功能固着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性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科夫功能固着要求个体学会变通。即灵活机智地使用已有的工具或材料,不受物体传统功能的束缚,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

(4)心向。也成为定势。指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具体说就是指人们在过去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去解决同一类问题,逐步形成了习惯反映,以后依然用习惯了的程序去解决问题的倾向。心向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这种心理现象对于解决同类问题或对于简单的只需靠记忆或熟练操作即可解决的问题可能会起到积极作用,而对那些复杂、创新的问题则起到干扰作用和阻碍作用。

(5)动机的强度。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解决问题的效率会随动机强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在比较复杂的课题中,动机国强解决问题的效率反而下降。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在问题解决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难度的问题需要的动机最佳强度不同。这一规律也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下,智商与创造力有显著的正相关。(2)人格因素。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个体育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的个体经常具有美协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和冒险精神等。(3)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它们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发挥作用。不适当的外在奖励、任务、代理人和监督等往往会导致内在动机下乡,只靠高水平的外在动机,反而会使创造力遭到扼杀。(4)动机因素。创造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和激发。如果没有激起自己相应的创造活动动机,就不会出现创造性的行为表现。6、什么是问题解决?它有什么特点?

问题解决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个体所知道的与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1)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善;(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3)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猜裕的步骤。这三个部分共同界定了所谓的问题空间。问题解决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2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些列认知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能成为问题解决活动,不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只凭记忆即可完成的任务不能算作问题解决。(3)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活动是依存于认识性操作的。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活动,不被看作问题解决。

7、简述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从众多选择中找出一个,做出恰当的判断。

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中轴向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前者指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水平上的概括,后者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心理学》辅导与练习(第6-8章)

第六章 智力

一、词解释 1. 能力

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两层含义:一是实际能力,指个体在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所实现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是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2. 智力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3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智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因为它主要与人的高级认知过程相联系。心理学家从不同方面对智力加以定义,至今好没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总起来说,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3. 比率智商

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如果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相等,则智

商为1;若心理年龄大于实足年龄,则智商的计算只使用于儿童,其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老年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4. 心理测验

离差智商是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智商的计算方法。它表示 的是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其实质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式。韦克斯勒假定人的智商分数呈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形式。其计算公式如下:离差智商(IQ)=100+15Z。5. 信度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多次施测与同一被试群体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越高说明 这一测验所得结果越可靠。信度又可分为再测信度、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6. 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效度 又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预测效度等。7. 常模

常摸是解释分数的参照标准,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通过将测验施测 于一个标准团体得出。做常见的两种常模是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智商?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有什么区别?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 数。智商分为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两种。

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如果心理年历哪个与实足年龄相等,则智

商为1;若心理年龄大于实足年龄,则智商大于1;若心理年龄小于实足年龄,则智商小于1。这种智商的计算只使用于儿童,其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老年是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离差智商是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智商的计算方法。它表示 的是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其实质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式。韦克斯勒假定人的智商分数呈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形式。其计算公式如下:离差智商(IQ)=100+15Z。2. 简述智力发展的特征。(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在人的一生中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即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从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是等速增长,之后以负加速方式增长,增长逐渐减慢。一般在18岁至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在成人期,智力表现为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保持期,可持续到60岁左右。进入老年阶段,智力的发展表现出迅速下降现象,进入衰退期。智力的各种成分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达到顶峰的年龄以及增长与衰退的过程也各不相同。

(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的智力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之间智商的相关系数随年龄间距的增加而明显减少。也就是说,再次测验时间间隔越长,智商间的预测力越低。智力测验分数只在短期内具有较高的预见性。同时,婴儿早期智力测验的预测性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婴儿期智力尚未分化所致。

3. 什么是信度?根据估计信度的方法,可以将信度分为哪几种?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多次施测与同一被试群体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越高说明

这一测验所得结果越可靠。信度又可分为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是指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它是用同一个测验对同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5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一组人前后进行两次测量,两次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就是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又称等值系数,是两个假定相等的复本测验之间的一致性,是两个平等测验分数的相关。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记分上的一致性。当测验劫夺是由评分者主观评定时,评分者信度尤为重要。内部一致性信度又称同质性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题目区分为两半,比较人们在两部分上的得分情况获得。这样求得的分数又称为半信度。

4. 简述斯坦福——比内测验

1916年,推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对比内智力测验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后的版本

最负盛名,称为斯坦福一比内测验。这是一种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自1916年修订完成并广泛使用后,又经过1937年和1960年两次修订,内容上作了很多变动,1986年出版最新的第四版。适用于2~18岁的被试。测验题目经过严格的筛选,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在各分测验中,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测试人员对儿童进行单独测量和计分。目前的版本由15个分测验构成,代表着4个主要的认知领域:言语推理、抽象或视觉推理、数量推理和短时记忆。在测验过程中,每一步骤的实施必须遵照标准程序。测验一般从低于儿童年龄的较容易的题目开始,在儿童不能回答更难的问题时结束。

三、简述题

1. 论述智力因素论的主要观点。

智力的因素理论内部包括智力二因素说、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智力多因素论。

智力二因素说是英国心理雪茄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的。他认为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种因素是一般因素G因素,是决定一个人在各种测验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正相关的因素。另一个因素为特殊因素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种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它并不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可以由窳惰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的估计。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的。他根据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不同发展趋势已经能力与先天秉赋、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将智力划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并且与其他生物学方面的能力一样,随胜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又词汇、社会推理已经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晶体智力的主要作应是一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他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与流体智力不同,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智力多因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的。他根据不同能力测验结果之间的相关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6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高低将智力测验分为七个不同的测验类群: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记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提出智力由七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只彼此独立,因此说这是一种多因素论。根据这种思想,他编制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结果发现,这七种基本能力之间并不是真正独立的,而是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似乎仍可以抽象出更高的心理因素。2. 论述智力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应该包括如下要点:

智力结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

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纬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嗅觉、视觉、语义、符号和行为五种成分。他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五种成分。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超做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这样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这一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吉尔福特宣布,金国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智力模型中的近百种能力。

3. 论述智力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出项了研究智力的信息加工途径。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不

是智力活动的结果,而是其信息加工的过程。他们所探讨的问题是:为了解答某中智力任务,必须经历哪些心理操作;测验成绩的哪些方面取决于过去的学习,哪些方面取决于注意、短时记忆或信息加工的速度等。他们试图通过考察信息加工的过程研究智力的差异。在智力认知理论中,做有影响的是智力的三元理论和PASS理论。

智力的三元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

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首先,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分配心理资源,调整解题思路等;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其次,智力的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应该予以说明。智力的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情。在任务非常熟悉的时候,良好表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车、打字时的自动编码等等;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第三,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为了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但是,智力行为是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情境中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是不同的。在这种意义上,情境性智力又称作实践智力。

PASS理论是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结合鲁利亚的神经生理学成果提出的一个认知活

动的模型。PASS是蛰“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括三层认知过程。这三层认知系统分别为注意系统、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计划系统。其中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这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4. 论述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应该包括以下要点: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一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弦的智力行为。这七种智力为:

(1)言语智力。渗透在所有言语能力之中,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 常会话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能力与轮机思维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 题及逻辑推理。

(3)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和绘画 等。

(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比如拉小提琴或写一首 曲子等。

(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 机或情绪。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8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7)内省能力。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5. 结合实际阐述影响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智力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一方面智力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些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智力的发展与水平差异。具体来说,影响智力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家庭谱系研究与双生子研究都证明遗传因素对人的智力具

有较大的影响。英国优生学家高尔顿在家庭谱系研究的基础上断定,在能力的发展中遗传的力量超过环境的力量。双生子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即使生长在不同的家童环境中,他们的智商间的相关也高达0.78,显著高于在同样环境中成长的异卵双生子之上的相关(0.61以下)。被收养儿童与他们的亲生父母在智商上的相关为0.2,显著地高于他们与养父母的相关0.02。这说明智力受遗传影响很大。研究还表明,遗传对智力的影响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大。(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戏哪个着儿童的智力发展。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能力的发展。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早期的增长而逐步减弱。(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能促进多种知识和智力技能的发展。(4)社会实践。人和各种能力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了。当今社会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通过学校里知识的接纳,更多的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6. 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智力发展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 育的质量都回造成儿童智力上的差异。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饿发展,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

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必须准确、严密、迅速,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思维和语言有明显提高。锡金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等,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校教育能促进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教育本身也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与规律,且不可拔苗助长。应该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9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 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 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3. 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 生的动机。

4.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 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女里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5.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6.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7.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8.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的反应。

二、简答题

1. 动机具有哪些方面?

动机具有以下但种功能:(1)激活功能:它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

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指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2. 动机产生依赖于哪些条件?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 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饿目标。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超向外界的

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20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3. 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区别表现在哪里?

两者产生的源泉不同: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活动某种奖 励而产生的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4. 高成就动机者具有哪些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喜欢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富于创造性。(2)句要坚定信念:目标明确,持之以恒,不怕困难。

(3)正确的归因方式:将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啊 努力这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

5. 简要说明马斯烙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烙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它们组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金字塔”形需要层次。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大。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回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6. 说明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是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

(3)从反映特点的角度看差异: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7. 情绪表达的方式有哪些?

(1)面部表情:是又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的不同组合构成的,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

(2)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的。

(3)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中副语言现象。

三、论述题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 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动机强度与工作或学习效率的关系。答题要点:

适宜的动机强度能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详细说明了动机强度与工作或学习效率的关系。

(1)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动机强度越低,工作或学习效率越高。(2)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动机强度中等,工作或学习效率越高。(3)在简单工作中,动机强度越高,工作或学习效率越高。(注:论述时必须结合个人学习与工作实际)2. 举例说明情绪情感的作用。答题要点:

(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① 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快乐、热爱、自信等积极赠力的情绪回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而恐惧、痛苦、自卑等消极减力的情绪则回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

② 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即对动机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

(2)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① 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才做的速度与质量。如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关系。② 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额瓦解上。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如考试中的紧张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记忆功能。

(3)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情绪失调会使人生病,如引起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4)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如人们常通过表情来判断“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第八章 人格

一、名词解释

1.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上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3.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显示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4. 认知方式:是人们在对事物、现象和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5. 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跟个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6. 投射法:测验由若干个摸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在对其解释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情感、感情记忆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以推出若干人格特性。

二、简答题

1. 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人格具有复杂内涵的心理成分,它具有多种本质属性,包括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其中,不同人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人们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是指人格特征具有跨时空的一致性,它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统合性是指人格系统在自我意识的调控下构成的统一体。复杂性说明了人格结构多元化,各种人格特征的组合使人表现出千差万别。功能性反映出人格对人生的影响作用,是人格健康的重要成分。2. 人格结构包含哪些系统?各系统又包含哪些成分?

人格结构包含五个系统:一是知——情——意系统,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表现出的个人风格。二是心理状态系统,是某一时刻某段时间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如意识状态、注意力状态、心境等。三是人格动力系统,这是决定并制约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世界观等。四是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五是自我调控系统,这一系统可保证人格的协调统一,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3. 什么是认知方式?它分哪几种维度?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于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认知加工方式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冲动型与沉思型、系列型与同时型、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4. 气质的作用是什么?

体现了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给每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蒙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气质具有天赋性,没有好坏之分,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水平与社会价值,任何气质类型的人只要发挥个人优势,就能做出成就。

5. 投射测验法与自陈量表法有何区别?

两种方法分别测量了人格的不同层面。自陈量表法的理论基础认为,只有个体自己最了解自己,因此自陈量表法是让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质予以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测量了人格的意识层面。投射测验法的理论基础是个体无法通过问题直接了解一个人的情感和欲望,应次可以通过模糊性刺激引发隐藏或压抑在内心的动机、欲望等,它测量了人格的无意识层面。6. 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

人格测评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两种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格测验方法。测验法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主要形式为自陈问卷法,这是一种纸笔测验方法。投射测验一般是由若干个摸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对其加以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情感记忆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格特征。

三、论述题

1、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人们各自所特有的这些人格模式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

(1)先天生理因素。通过双生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格特征省,同卵双生子间的相关比异卵双生子间的相关高很多,分开抚养的与未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具有同样高的相关。这证明遗传对人格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遗传的作用有多大,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以往研究,我们认为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治理、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地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24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2)后天环境因素。后天环境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的如家庭因素,大的如社会文化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文化具有对人格的塑造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如西方人开放、中国人含蓄等。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顺应的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社会容许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功能省市恩重要的行为,就不容许太大的变异,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就越大。但是,若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就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就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

②家庭: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如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不诚实等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人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会使孩子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维活跃等。

③早期经验: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往往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化,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④学校: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特别是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量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发展中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3)先后天的交互作用。遗传与环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谁起主导作用?就人格状态而言,后天环境因素的作用更大;但就人格的不同成分来看,遗传、环境的作用因人格特征而异,因人而异。例如,人的气质、智力等成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大,人的性格、价值观等主要受后天环境影响。而具有灵活特征的人其社会适应性强,后天环境对他们的人格影响更大。总之,人格是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的结果。2、结合实际工作,说明如何看待人的差异? 提示:

结合个人生活与工作实例,分析人格差异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意义。如学生学习中作现实出的认知差异,气质差异与职业选择,性格差异与人际和谐等。

第9章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名词解释

1.沟通: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2.言语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3.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各个成员有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员之间彼此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4.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5.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6.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7.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性化。

8.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9.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10.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第10章 名词解释

⒈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⒉压力:也叫应激,最早于1936年由加拿大的汉斯·薛利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在当代科学文献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中,这一概念至少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压力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其二,压力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其三,压力是一个过程。

⒊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⒋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⒌压力源:是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其主要包括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⒍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常见的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转移、退行、投射、补偿、合理化、反向、文饰等。

⒎文饰: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⒏升华: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第11章 名词解释

⒈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⒉认知: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

⒊社会发展性: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⒋道德认知:指人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它的发展既包括道德思维能力或形式结构的发展,也包括道德观念或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⒌横断研究: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⒍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最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第四篇: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考试资料

绪论

考试内容:

一、基本概念:教育学

二、基本问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创立标志,各学者所作出的贡献 3.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其他学派教育学的区别 4.学习研究教育学的价值

0910一个单选和一个简答1.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0904两个单选一个名解5.实验教育学0810三个单选一个多选(共5分)0804简答:中学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一个单选一个多选(共8分)0710一个单选和简答1.简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0704只有一个单选2分 0610两个单选共四分一个多选一分名解5.文化教育学 0604三个单选共3分0510三个单选一个多选共4分0504三个单选一个多选0410一个单选简答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0404名解1.教育学 0310简答5.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0210简答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0204简答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具体内容:

第一节 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选择题型(补充)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二、教育学的创立

<一>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第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从组织结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二>创立阶段必须记住的几个人物:

1、英国学者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在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立。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 《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P9。从自然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P10

3、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803年《康德论教育》“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4、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自然教育”的思想。

5、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教育漫话》中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他主张绅士教育。

6、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 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 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7、裴斯特洛奇,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他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著名的教育论著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在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上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二)文化教育学 德国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杜威 《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四)制度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等人。制度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第一,反对赫尔巴特以来的传统教育学把教育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一些师生个体行为的观察、分析、指导和校正上,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应该首先把培养制度亦即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以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制度比教育意图、计划、策略对师生教育及学习行为的影响更大、更深刻。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等。

(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与其他教育学派的区别是建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六)批判教育学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 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显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育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比这种后果更严重的是人们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平丧失了“意识”,将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事实,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策略。第三节 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 学习研究教育学的价值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考试内容:

一、基本概念:教育、教育要素、教育起源

二、基本问题

1.教育的基本要素 2.教育的起源

3.奴隶社会教育与现代社会教育

4.现代教育的特征

0910简答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0904名解2.教育的神话起源说0810名解1.教育;简答1.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0704名解

1、受教育者0610名解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0604名解31.教育0510名解1.教育影响 0504简答3.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0310名解4.教育、简答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0304简答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0210单选教育的起源 具体内容: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是指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09.04名解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0904单选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在该文中,恩格斯通过劳动这把钥匙去考察人类的起源问题,对人类的起源做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从而与在该问题上的历史唯心主义做斗争。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畴。

二、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补充: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章 学校

一、基本概念:学校、学制、学校文化、学校管理

二、基本问题:

1.学校管理的沟通功能

2.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任务

4.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的配合

0910名解1.学制0904名解1.学校物质文化0810名解2.学校文化 0804简答2.简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0710简答2.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3.学校对儿童身心发展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0704名解2.学校文化

0610名解1.教师文化0510名解2.学校管理

0504简答4.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0410名解1.学制

0401名解1.学校 0304名解1.学校文化 0310简答题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有哪些? 0210名解1.学校文化0210简答2.简述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0204名解1.学校

具体内容: 第一节 学校概说

一、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第二节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核心观念是价值观。学校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教师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 第三节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一)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垄断性、非自愿性、公益性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学校管理的沟通功能:

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四)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五)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对品德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提高品德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和规范品德教育工作,保证实现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第一,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第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第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第四节 学校、家庭和社会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青少年儿童活动站,为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为家长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午饭问题等。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有几个方面:一般性 针对性 分类 个别 相互配合的方法:互访 家长会 家长委员会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配合的途径:(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三章 学生

一、基本概念:儿童个体的发展、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主体。

二、基本问题:

1.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2.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3.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和规律及其教育 4.学生主体性与教育的关系 具体内容:

第一节 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辐和论

第二节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 皮亚杰 杜威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活动之中

(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第三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一、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和规律及其教育

(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二)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四)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五)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二、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二)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三)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四)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三、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1、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2、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其原则

(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教师

考试内容:

一、基本概念:教师、教师资格

二、基本问题: 1.教师职业素质要求 2.教师聘任制度 具体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

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法》颁布时间

2、教师职业专业化尝试开始的标志

3、教师专业化要具备的条件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教师地位的构成(影响因素);

谁把教师列入“天、地、君、亲”的行列; 教师节设立;如何提高教师的地位。

4、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应包括:(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1234

(三)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第二节 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

1、教师资格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的规定部门;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程序

2、教师的聘任制度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形式:(1)招聘(2)续聘(3)解聘(4)辞聘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基本概念: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问题: 1.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5.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具体内容:

0710 论述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结合当前实际论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贯彻落实? 0610简答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0510简答 2..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

0504论述 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规定性的意义。0410、0401、0204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

0310 论述1.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0304论述1.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0210简答4.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0204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0410、0401、0204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四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名言。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0210简答4.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主观依据:主要是受教育目的的确定者的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教育目的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第四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考察点和出题角度:0504论述 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规定性的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面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善结合。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0810简答4.人的全面发展要受到哪些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的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的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0610简答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0310 论述1.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必须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有清醒的认识。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0710 论述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结合当前实际论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贯彻落实?0310 论述1.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0304论述1.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框架:

一、基本概念:德育、智育、美育、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体育

二、基本问题

l.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内容 2.美育的任务 3.体育的功能

历年真题:0710 名解 美育 0704简答 2.简述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0610 论述1.联系实际论述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主要任务。0604论述1.试述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0510论述3.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0504、0204 名解 德育 0410名解 智育 0404简答5.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哪些方面? 0401名解 德育 0310 名解.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0304、0210名解 美育 0204简答 简述美育的任务。

第一节 德育 本节中考查过的内容有:0604论述1.试述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0510论述3.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0504、0204、0401 名解 德育0310 名解.德育的教育性功能。考查题型是名解、简答和论述都有。德育: 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经济、文化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德育对其他各育的促进功能:动机、方向、支持

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任务是努力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内容包括三个层次:(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3)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第二节 智育

本节中考查过的内容有:0704简答 2.简述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0410名解 智育 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1.从社会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第三节 体育

本节中考查过的内容有:0610 论述1.联系实际论述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主要任务。体育:

体育的功能: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第四节 美育

本节中考查过的内容有:0404简答5.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哪些方面?0304、0210名解 美育 0204简答 简述美育的任务。

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蔡元培先生的观点 美育的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学校中实施美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

第七章 课程 框架:

一、基本概念: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二、基本问题: 1.课程与课程论

2.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3.课程结构

4.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0604简答37.泰勒关于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0510名解3.课程设计 0504简答1.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0410名解4.课程 0404论述4.2.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0304名解3.课程 0204简答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0204论述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在本节中我们要重点掌握两个概念和一个简答。它们是:

课程,P218(0410、0304名解3.课程)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大体从内容上可以分两个层面,一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一个是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

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0504简答1.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0204论述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第二节 课程的一般范畴

课程的一般范畴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我们重点掌握课程结构。课程结构:

(一)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三个层次

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简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二)课程的其它结构 第三节课程设计

在本节中重点掌握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泰勒是著名的美国课程论家,其中1944年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认为是课程论的经典,其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其四个问题是: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泰勒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概括为三方面:(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第一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第二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给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达方式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的5条原则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课程的四个步骤:1.确定评价目标2.确定评价情景3.设计评价手段4.利用评价结果。

第五篇: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试题(02-09)

浙江省2002年4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钟。

A.1~2

B.20~40

C.60~70

D.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 16.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17.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18.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19.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20.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注意的功能有()

A.调节功能

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 2.知觉的特性包括()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3.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4.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

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标准化

E.知名度 5.性向测验用以测量()

A.潜在才能

B.能力倾向

C.性别倾向

D.性别态度

E.成就 6.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7.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

A.情境性

B.激动性

C.暂时性

D.表浅性

E.外显性 8.人格的本质特征有()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综合性

D.复杂性

E.功能性

9.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 10.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A.横断研究法

B.封闭式研究法 C.纵向研究法

D.开放式研究法

E.群体序列研究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心理学

2.意识

3.社会知觉

4.思维

5.流体智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B

2.C

3.A

4.D

5.A

6.B

7.B

8.C

9.C

10.C 11.B 12.B 13.B 14.B 15.A 16.B 17.B 18.B 19.B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BD

2.ABCE

3.ABCD

4.BCD

5.AB 6.BCD

7.ABCDE

8.ABCDE

9.ACD

10.A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答案要点: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成长动机是„„。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2.答案要点:

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浙江省2002年10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年。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2.机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詹姆斯

C.华生

D.魏太默

3.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发现其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是()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4.我们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处于()意识状态。

A.可控制的B.自动化的C.白日梦状态

D.不自觉的 5.有的人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影响睡眠,这属于()失眠。

A.假性

B.情景性

C.失律性

D.功能性 6.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 7.绝对感觉阈限是指()

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

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C.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D.差异觉察能力 8.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9.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秒钟。

A.5

B.20—30

C.60

D.120 11.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2.某学生智商为100表示()

A.较低智力

B.中等智力

C.较高智力

D.非凡智力 13.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是()

A.动机

B.诱因

C.需要

D.目标 14.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15.脾气急躁、行为勇敢有力的人属于()气质。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6.助人为乐、廉洁奉公,反映性格的()特征。

A.理智

B.情绪

C.意志

D.态度 17.美感属于()

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都不是 18.人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面的特征属于()特征。

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19.狼孩现象主要是由()因素造成的。

A.先天

B.后天

C.遗传

D.狼奶 20.青少年期一般指()岁。

A.6—12

B.12—18

C.6—18

D.10—20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注意的特点主要有()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有意性

D.无意性

E.稳定性 2.人在睡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

A.静止

B.紊乱

C.感觉麻痹

D.解除抑制

E.轻松 3.皮肤觉通常包括()

A.感觉

B.触觉

C.痛觉

D.温度觉

E.痒觉 4.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E.远近效应 5.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6.想像的基本特征有()

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7.下面哪些是属于一般能力()

A.记忆力

B.注意力

C.观察力

D.色彩鉴别力

E.节奏感知力 8.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内容是()

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

E.生存 9.影响压力的因素有()

A.心情

B.经验

C.准备状态

D.认知

E.家庭 10.儿童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

A.由上到下

B.由内到外

C.由轻到重

D.由脚到头

E.由简单到复杂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实验法

2.注意

3.记忆

4.知觉

5.心理健康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社会认知过程。2.简述遗忘的原因。

3.学校教育对智力有何影响? 4.简述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如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结合实际谈谈情绪情感的功能。

浙江省2003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的规律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心理活动

C.认识过程

D.个性心理 2.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A.苛勒

B.斯金纳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3.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是()。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4.学生上课时“走神”现象属于()。

A.意识失控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

C.白日梦状态

D.半睡眠状态 5.明天要考试,今晚难以入睡,属于()失眠。

A.情景性

B.假性

C.失律性

D.兴奋性 6.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A.视觉

B.听觉

C.感觉

D.知觉 7.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关系。

A.正比

B.同比

C.反比

D.对比

8.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主观性

D.知觉的恒常性 9.“一题多解”体现的是()。

A.常规思维

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10.智力是一种()。

A.综合认知能力

B.适应能力

C.学习能力

D.思维能力 11.某学生的智商是130,表示()。

A.较低智力

B.中等智力

C.较高智力

D.天才智力 12.智力的三元理论是由()提出的。

A.塞斯登

B.斯皮尔曼

C.斯腾伯格

D.达斯 13.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属于()动机。

A.外在B.内在C.主导

D.社会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表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5.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的是()强度的动机。

A.高

B.低

C.中等

D.无 16.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属于()动机。

A.外在B.内在C.自然

D.从属 17.安静稳重、自制力强的人一般属于()气质。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8.“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格的()。

A.独立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19.恐惧症来自于()。

A.挫折

B.焦虑

C.压力

D.幻想

20.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叫()研究法。A.横断

B.纵向

C.序列

D.实验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在于()。

A.调整行为

B.控制行为

C.改变生活

D.防病治病

E.放松自己 2.人的行为与时间循环相联系,构成人的生物节律的时间有()。

A.1年

B.28天

C.90分钟

D.一个月

E.一星期 3.黑林的拮抗理论认为构成颜色对比(或互补)的是()。

A.红与蓝

B.黑与白

C.红与绿

D.黄与蓝

E.红与黑 4.知觉的恒常性一般表现为()等方面的恒常性。

A.温度

B.大小

C.形状

D.颜色

E.空间 5.记忆的基本过程有()。

A.编码

B.保持

C.整理

D.提取

E.系统化 6.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间接性

B.概括性

C.抽象性

D.想象性

E.目标性 7.动机具有()功能。

A.社会

B.成就

C.激活

D.指向

E.维持 8.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是()。

A.机遇因素

B.智力因素

C.人格因素

D.环境因素

E.动机因素

9.社会性动机包括()。

A.交往动机

B.成就动机

C.工作动机

D.权力动机

E.归属动机 10.心理健康的标准有()。

A.智力正常

B.了解并接受自己C.身强力壮

D.适应环境

E.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学习

2.思维

3.能力

4.挫折

5.人格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列举出心理学的流派。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3.成就动机有何特征? 4.人际吸引的条件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论智力的影响因素。

2.结合实际谈谈复习的策略。

浙江省2003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A.1798

B.1879

C.1789

D.1897 2.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关系。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D.成准比例

5.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6.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提取。A.识记

B.回忆

C.保持

D.再认 7.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个组块。A.7±2

B.5±2

C.8±2

D.9±2 8.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是思维的()。A.概括性

B.间接性

C.合理性

D.整体性

9.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是()。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10.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智商的计算公式是()。

A.智商(IQ)心理年龄(MA)+100

实足年龄(CA)心理年龄(MA)100%

实足年龄(CA)

B.智商(IQ)D.智商(IQ)心理年龄(MA)100

实足年龄(CA)实足年龄(CA)-100

心理年龄(MA)C.智商(IQ)12.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二种成分:()和回避失败的倾向。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C.追求成功的倾向 D.回避困难的倾向 14.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绪与情感的差异,()。

A.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B.情绪发生晚,情感产生早 C.情绪情感同时产生

D.情绪情感都是与生俱来的

15.某学生待人直率热情,但脾气急躁,易冲动,他的气质类型比较符合()。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6.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他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A.10

B.12

C.16

D.24 17.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A.服从

B.从众

C.信任

D.接受

18.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采用了下列哪种心理防御方法?()A.文饰

B.转移

C.投射

D.幻想

19.把失恋的挫折感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这种心理防御方法称为()。A.升华

B.转移

C.文饰

D.压抑

20.根据目前心理年龄阶段划分的一般标准,青少年期的年龄段为()。A.6~12岁

B.12~18岁

C.18~28岁

D.18~45岁

二、多项选择题(1.注意的功能有()。A.选择功能

B.维持功能

C.调节功能

D.启动功能

E.适应功能 2.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A.知识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技能学习

E.社会规范学习3.具有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有()。A.独立性

B.自信

C.对复杂问题感兴趣D.冒险精神

E.易怒 4.一个测验的效度包括以下几种()。A.内容效度

B.直接效度

C.构想效度

D.间接效度

E.预测效度 5.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生理性动机

D.社会性动机

E.主导动机 6.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

A.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B.具有坚定信念 C.能够正确归因D.计较个人得失E.不打无把握之仗 7.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概括地说,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E.紧张感 8.现在用于人格测量的著名投射测验是()。A.罗夏克墨渍测验

B.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C.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D.主题统觉测验

E.16PF

9.克服焦虑的原则有()。A.运用想象

B.放松自己

C.认清焦虑状况

D.不回避

E.正面迎战 10.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包括()。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数运算阶段 E.形式运算阶段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实验法

2.注意

3.信度

4.认知方式

5.挫折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2.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3.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4.气质与性格有何不同?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如何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2.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谈谈怎样复习才能有效避免遗忘。

浙江省2004年1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A.霍尔

B.马斯洛

C.魏太默

D.华生 2.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称为()。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梦是一种()。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4.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指向性与()。

A.选择性

B.集中性

C.兴奋性

D.不随意性 5.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6.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A.明适应

B.光适应

C.暗适应

D.不适应

7.对事实类信息,如词汇、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的记忆是()。A.程序性记忆

B.陈述性记忆

C.长时记忆

D.技能记忆 8.在短时记忆中,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是()。A.机械复述

B.无效复述

C.精细复述

D.保持性复述 9.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时记忆效果较好。

A.30%

B.40%

C.50%

D.80% 10.解几何题时,需要做辅助线,我们就在头脑中设想出一张图,做了辅助线之后会如何,这样的思维就是()。

A.直觉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求异思维

11.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2.智力二因素说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3.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在()年编制的。A.1895

B.1907

C.1905

D.1915 14.美国心理学家()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A.斯腾伯格

B.斯金纳

C.马斯洛

D.华生 15.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情绪反应是()。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6.某学生喜欢与人交往,到了一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从气质类型看,他属于()。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7.一位内向、缺乏魅力的男青年恋爱受挫后,想象自己是一个英俊的小伙,成为很多少女 心中的偶像,陶醉在幻想的世界中获得心理满足。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A.反向

B.投射

C.压抑

D.幻想 18.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是()。

A.积极的B.消极的C.具有二重性的 D.无效的 19.划分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主要依据是()。A.个体心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 B.智力水平

C.生理成熟

D.言语发展

20.“印度狼孩”的事实说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先天遗传素质外,还有()。

A.后天的饮食因素B.居住条件因素

C.后天的环境因素

D.教育因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A.气味恒常性

B.温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E.形状恒常性 2.记忆的三存储模型把记忆加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它们分别是()。A.感觉记忆

B.暂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E.永久记忆 3.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A.常规性

B.独创性

C.再定义性

D.灵活性

E.现实性

4.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结构的维度包括下述方面()。

A.内容

B.操作

C.认知

D.产物

E.加工 5.目前通用的智力测验,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包括()。

A.言语能力

B.数学能力

C.记忆能力

D.空间知觉

E.推理能力 6.()属于社会性动机。

A.工作动机

B.交往动机

C.成就动机

D.成长动机

E.进食动机 7.人类具有四种基本情绪()。

A.嫉妒

B.快乐

C.愤怒

D.恐惧

E.悲哀 8.人的表情可以分为三类()。

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语调表情

D.动作姿势

E.腺体变化 9.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

A.相似性与互补性B.社会地位

C.个人品质

D.接近性

E.熟悉性 10.同样的刺激,不同的人压力感不同,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E.环境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意识

2.晕轮效应

3.常模

4.内在动机

5.从众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斯腾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分和操作成分?在认知活动中,元成分的作用怎样? 3.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4.概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试述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及如何防止遗忘? 2.试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浙江省2004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事件是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A.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B.1890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

C.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D.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

2.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采取了()手段。A.统计分析

B.测验

C.调查研究

D.口语报告

3.在()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

情。

A.可控制的 B.白日梦

C.自动化的 D.睡眠

4.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A.假性失眠

B.情境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5.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属性的反映。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6.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可觉差异称为()。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觉阈限

D.最小可觉差 7.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8.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A.长时记忆

B.情境依存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工作记忆 9.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保持和提取。A.编码

B.回忆

C.再认

D.遗忘 10.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A.语义记忆

B.感觉记忆

C.工作记忆

D.情绪记忆 11.下面哪一点说的不是思维的特点?()A.直观性

B.与语言有密切关系C.间接性

D.概括性

12.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 13.每个概念都包含两个方面,它们是内涵和()。A.例证

B.外延

C.名称

D.属性

14.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水平。A.超常

B.弱智

C.中下

D.中等 15.一般说来,以下哪一类能力被认为不属智力范畴?()A.人际交往能力

B.学习能力

C.言语能力

D.运算能力 16.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会()。A.较低

B.中等

C.较高

D.不变 17.动机产生依赖于需要,请问下列哪项属于需要?()A.水

B.饥渴

C.寻求水源

D.喝水

18.人格除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复杂性、功能性的本质特征外,还包括下面哪一特征?()A.两极性

B.动力性

C.统合性

D.遗传性 19.健康的概念是指()。A.身体健康

B.生理无残疾

C.心理健康

D.身心健康 20.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为该行为的()。A.关键期或敏感期 B.行为学习期

C.习得期

D.发展期

二、多项选择题

1.同样的刺激,不同的人压力感不同,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E.环境 2.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A.气味恒常性 B.温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E.形状恒常性 3.皮肤觉通常包括()。A.感觉

B.触觉

C.痛觉

D.温度觉

E.痒觉 4.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E.远近效应 5.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6.想像的基本特征有()。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7.下面哪些是属于一般能力()。A.记忆力

B.注意力

C.观察力

D.色彩鉴别力

E.节奏感知力 8.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认为基本的需要包括()。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

E.生存 9.儿童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A.由上到下

B.由内到外

C.由轻到重

D.由脚到头

E.由简单到复杂 10.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A.知识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技能学习

E.社会规范学习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心理学

2.意识

3.超感知觉

4.智力

5.常模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2.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3.什么是智商?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有什么区别? 4.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2.在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浙江省2004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A.假性失眠

B.情境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2.在()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白日梦状态

C.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D.睡眠状态 3.每个概念都包含两个方面,它们是内涵和()。A.例证

B.外延

C.名称

D.属性 4.梦属于()。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5.以下哪一类不属于组织策略?()A.群集

B.摘录

C.过度学习

D.列提纲 6.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A.长时记忆

B.情境依存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工作记忆 7.一般说来,()被认为不属智力范畴。A.人际交往能力

B.学习能力

C.言语能力

D.运算能力

8.在一个测验正式付诸使用以前,测验的编制者都要建立一个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使得对分数的解释更加清晰、明确。这一参照指标指的是()。A.常模

B.效度

C.难度

D.信度 9.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予以评价的方法是()。A.自陈量表法

B.主题统觉测验

C.罗夏克墨迹测验 D.句子完成法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人格系统?()A.气质与性格

B.认知方式

C.心理过程

D.心理状态 11.投射法测量了人格()层面的内容。A.意识

B.无意识

C.客观

D.自然 12.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方面。A.特性与共性

B.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C.能力与人格

D.生理与社会 13.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认知方式 14.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表现了()状态。A.表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5.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并被其他成员所认可。这种动机属于()。A.工作动机

B.成就动机

C.交往动机

D.生理动机 16.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形式存储。A.视象代码

B.声象代码

C.语义代码

D.图式 17.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形式存储。A.语义

B.概念体系

C.图式

D.视象和声象 18.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19.双眼视差是()知觉的重要线索。A.时间

B.深度

C.运动

D.所有 20.下面哪一种不是心理促动药物?()A.兴奋剂

B.镇静剂

C.迷幻剂

D.葡萄糖

二、多项选择题

1.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是()。A.言语能力

B.数学能力

C.记忆能力

D.空间知觉

E.推理能力 2.人的表情可以分为()。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语调表情

D.动作姿势

E.腺体变化 3.注意的特点主要有()。A.指向性

B.集中性

C.有意性

D.无意性

E.稳定性 4.一个测验的效度包括以下几种?()A.内容效度

B.直接效度

C.构想效度

D.间接效度

E.预测效度 5.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6.想像的基本特征有()。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7.下面哪些是属于一般能力?()A.记忆力

B.注意力

C.观察力

D.色彩鉴别力

E.节奏感知力 8.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 9.知觉的特性包括()。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10.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感觉适应

2.学习

3.演绎推理

4.个别智力测验

5.内在动机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2.简述遗忘的原因。

3.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4.人们遇到挫折后,会引起什么反应?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试述智力测验的性质。

2.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浙江省2005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又称稳定性系数。A.再测信度

A.规范性 A.色调

A.T-型

B.评分者信度

C.内部一致性信度

B.社会性

C.接近性

B.亮度

C.饱和度

B.少阴型

C.少阳型

D.分半信度 D.合群性 D.中和色 D.T+型 2.以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之一。3.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称为()。

4.()人格特征的人,往往追求刺激、新奇,好冒险。5.位置学说不能解释()。A.高频声音的编码

B.中等频率的声音的编码

C.频率最低的声音的编码

D.频率最高的声音的编码 6.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

D.首因效应 D.性向测验 D.精神分析学派 D.α波 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A.刻板效应

A.教育测验 7.“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B.投射测验

C.自陈量表 8.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是一种()。

9.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学派为()。A.人本主义学派

A.β波 B.格式塔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B.δ波

C.θ波

10.正常清醒时,能思考,能灵敏地解决问题,这种状态下的脑电波是()。

11.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A.比较信息过程

A.导向功能

A.音强

B.整合信息过程

C.组织信息过程

D.概括信息过程

12.口渴会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B.音高

C.音色

D.音波

D.从众 13.声音的质量特征称为()。

14.“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作用。A.社会惰化 B.社会干扰

C.去个体化

15.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A.交往动机

A.复杂性

B.公正水平

C.习俗水平B.外在动机

C.内在动机 B.独特性

C.功能性

D.后习俗水平

D.无意识动机

D.统合性 16.一般说来,由()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17.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人格的()。18.思维的主要特征为()。A.间接性和概括性 A.表面特质

A.加德纳 B.分析性和概括性

C.间接性和整合性

D.分析性和整合性 B.共同特质

C.中心特质 B.莫雷诺

C.斯金纳

D.根源特质

D.比纳 19.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20.社会测量法由心理学家()所首创。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情绪情感的构成包括()。A.生理唤醒

A.为钱而工作 B.对事物的反映

C.态度

D.主观体验

E.外部行为

2.Y理论把人看作是()。

B.负责任的C.为自身价值观而工作

D.有创造力的 E.有协调性的

3.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还有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这属于()。

A.注意的起伏现象 B.生物节律现象C.机体“生物钟”的表现 D.日节律现象

E.知觉节律现象 4.问题解决的特征为()。A.认知性操作 B.操作复杂性

C.目标指向性

D.问题空间性

E.操作系列性

5.群体凝聚力的正性力量包括以下含义()。A.成员间较多的情感联系

C.成员间彼此喜欢

B.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D.使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

E.调节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6.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A.链状推导

B.采取宽视野的方式

C.兼顾到各种可能性 D.左脑优势

E.言语操作性强 7.锥体细胞()。

A.能够反应颜色

B.对光的强度反应强

C.不能分辨颜色

D.能够反应光的波长

E.对光的强度反应差 8.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的人格特征。A.消极 B.依赖

C.惟我独尊

D.懦弱

E.不诚实

9.群体的主要功能有:()。

A.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B.认知功能C.角色功能

D.目标功能

E.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10.晶体智力()。

A.在成年期还会有所增长 B.在成年期开始衰退 C.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

D.是对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E.是对学习速度的测量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横断研究法

2.应激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4.社会助长

5.创造性思维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要说明舒茨提出的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3.简要说明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4.简述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试述处理压力的方法。

2.结合实例谈谈学习中的组织策略。

浙江省2005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则该颜色的()越大。A.色调 B.亮度

C.饱和度

D.强度

2.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3.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属于()。A.测量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作品分析法

4.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A.转移 B.文饰

C.反向

D.退行

5.睡眠的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以()为主,它的频率很慢而振幅极大。A.δ波 B.β波

C.θ波

D.α波

6.味觉属于()。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

7.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一种()。A.成就测验 B.团体测验

C.个别测验

D.性向测验

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以()为核心。A.潜意识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意识

10.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1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A.6±2 B.6±1

C.7±1

D.7±2 12.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感觉阈限

13.对练字过程中的手部动作的把握,是储存在()中的。A.情景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语义记忆

D.陈述性记忆

14.()是将个体的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A.心理年龄 B.比率智商

C.离差智商

D.智力年龄

15.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那么两个声音(),掩蔽作用越大。A.频率越接近B.强度越接近

C.频率相差越大

D.音色相差越大

16.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中,“关系”属于()。A.产物维度 B.内容维度

C.操作维度

D.应用维度

17.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等表现,属于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中的()。A.外向性人格特质 B.开放性人格特质C.随和性人格特质

D.情绪稳定性人格特质

18.“酒逢知己千杯少”,反映了人际吸引中的()条件。A.互补性 B.接近性

C.熟悉性

D.相似性

19.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A.自我中心性 B.客体永久性

C.守恒性

D.可验证性

20.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有时会作出平时不会作的破坏性行动,这是()。A.从众现象 B.社会干扰现象

C.去个体化现象

D.群体极化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长时记忆中的主要编码形式为()。A.声音代码 B.语义代码

C.动作代码

D.直接代码

E.视觉代码

2.场独立性的人()。

A.善于抽象思维

B.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C.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 D.对社会定向的知识更感兴趣

E.依据内在标准加工信息

3.催眠状态是一种()。

A.特殊的意识状态 B.意识恍惚状态C.睡眠状态D.可控制的意识状态E.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4.舒茨提出的人际行为倾向中,包括以下几种()。A.期待他人的公正 B.主动与他人交往

C.对人宽容 5.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包括()。A.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B.调节与幅合 C.感觉通道的性质

D.主动表示友好 E.期待他人支配

D.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

E.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性质 6.()属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领域。A.工业心理学 B.生理心理学

C.心理测量学

D.教育心理学

E.实验心理学

7.流体智力是()。

A.对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的度量

B.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C.用于处理熟悉的问题 D.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E.20岁左右达到顶峰 8.()等属于压力应对策略中的减轻不适感。A.放松 B.歪曲现实

C.攻击

D.逃避

E.幻想

9.放纵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如下特点()。A.任性 B.懦弱

C.幼稚

D.思想活跃E.蛮横胡闹

10.有些儿童认为圆就是圆溜溜的东西,包括皮球、弹珠等,这是一种()。A.明确概念 B.日常概念

C.科学概念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日节律

2.效度

3.从众

4.编码

5.纵向研究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要说明心理健康的标准。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3.简述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4.简要说明智力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试述情绪情感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结合实例,说明几种主要的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

D.模糊概念E.前科学概念

浙江省2006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____________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A.晶体智力 B.经验智力

C.流体智力

D.内省智力

2.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感觉阈限

3.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A.测量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实验法

4.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遗忘规律所用方法为()A.群集法 B.地点法

C.计算法

D.节省法

5.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色觉

6.____________又称稳定性系数。()A.再测信度 B.评分者信度

C.内部一致性信度 D.分半信度

7.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A.比较信息过程 B.整合信息过程

C.组织信息过程

D.概括信息过程

8.人们常常利用顺口溜、歌诀等来帮助自己记忆一些材料,这种记忆方法是()A.地点法 B.韵律法

C.记笔记法

D.特征法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____________的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A.感知动作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1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理解性 D.前运算阶段

11.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重要条件是()A.复述 B.视觉编码

C.声音编码

D.感觉寄存

12.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一种()A.成就测验 B.团体测验

C.个别测验

D.性向测验

13.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A.吸引 B.比较和评价

C.助长

D.凝聚

14.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中,智商的计算方法为()A.正态分布 B.比率智商

C.离差智商

D.智力年龄

15.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____________所首创的。()A.费斯廷格 B.沙赫特

C.莫雷诺

D.库利

16.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其中的元成分为()A.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的过程

B.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 C.提取信息并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

D.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 17.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A.是积极的 B.是消极的 C.具有二重性

D.不确定

18.____________特征的人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

A.B型性格

B.C型性格

C.D型性格

D.A型性格

19.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有时会作出平时不会作的破坏性行动,这是()A.从众现象 B.社会干扰现象

C.去个体化现象

D.群体极化现象

20.走迷宫是一种()A.发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知识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以下活动属于问题解决的有()A.走楼梯 B.研究登山路线

C.回忆办公室门号

D.慢跑

E.走象棋

2.V理论把人看作是()A.为钱而工作

B.在工作中寻求实现和证明

C.为自身价值观而工作 D.有创造力的E.有协调性的

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A.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

B.需求层次的等级是绝对的 D.人类动机来自对事实的解释 C.较低层次的需要占有主导地位 E.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4.以下属于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有()A.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B.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D.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E.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5.以下哪几种人格特质包含在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中?()A.开放性 B.情绪稳定性

C.自律性

D.幻想性

E.随和性

6.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如下特点()A.服从 B.懦弱

C.幼稚

D.消极

E.自私

7.压力()A.也叫应激

C.是一个过程

B.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D.是一种广泛性焦虑

E.是一种身心反应

8.在深度知觉中,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有()A.双眼视差 B.视野中的高度

C.线性透视

D.眼肌的调节与幅合 E.阴影

9.以下哪几个测验属于个别测验?()A.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B.斯坦福-比内测验C.SPM D.瑞文标准推理测验E.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10.以下属于退行的有()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B.考试不及格就在老师面前哭闹撒娇 C.因不满弟妹的出生而尿床D.求爱不成,则说对方本来就不可爱 E.恋爱受挫后,想像自己是个英俊的小伙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性压力源

2.意识

3.关键期

4.包容需要

5.成长动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要说明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2.简述表情的种类。

3.简述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4.简述三元智力理论的观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在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请举例说明。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浙江省2006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_________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A.色调

B.亮度

C.中和度

D.饱和度

2.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焦虑可持续几秒钟,也可能是几小时或几天,而后消失,又在不经意间重新出现。这是()A.广泛性焦虑障碍B.恐惧症

C.恐慌障碍

D.创伤后应激症 3.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

A.远距离感觉

B.外部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内部感觉

4.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观察法

B.测量法

C.调查法

D.自然实验法

5.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A.声音的混合B.声音的起伏

C.声音的掩蔽

D.拍音 6.练书法时,我们所知道的规则和方法是储存在_________中的。()A.陈述性记忆

B.情景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感觉记忆

7._________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A.动机

B.需要

C.诱因

D.目标 8.曹冲称象主要反映出的是()

A.抽象逻辑思维

B.聚合思维

C.动作思维

D.发散思维 9.在_________中,最佳动机水平偏高。()

A.中等难度的活动B.简单容易的活动 C.难度较大的活动

D.复杂程度高的活动 10.对概念、命题的学习属于()

A.社会规范的学习B.机械学习

C.技能学习

D.知识学习

11.根据_________,在工作激励中,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

A.X理论

B.Z理论

C.V理论

D.Y理论 12.急中生智是一种_________状态。()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信号 13.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是最主要的因素。()A.性别

B.社会背景

C.教育水平

D.态度

14.在复习过的教室里参加考试,会对考试有帮助,这种现象称为()A.情绪依存性记忆B.情境依存性记忆C.状态依存性记忆

D.地点依存性记忆 15.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_________的作用。()A.吸引

B.比较和评价

C.助长

D.凝聚 16.欲盖弥彰,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

A.投射

B.文饰

C.否认

D.反向 17.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大小()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正相关关系

C.无关

D.成反比例关系

18.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_________的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A.感知动作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19.按认知与期待理论,()

A.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B.动机力量=抱负×期待,C.动机力量=效价×目标

D.动机力量=抱负×目标

20.根据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阶段属于()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社会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A.独创性

B.活动性

C.敏感性

D.定义性

E.洞察性 2.非言语沟通中的身体语言包括以下几类()

A.目标靶

B.象征

C.说明

D.情感表露

E.信息译码 3.以下哪些方面为意识活动的内容?()

A.对内部刺激的觉知B.对环境中人的觉知C.对外部事物的觉知D.对自身的觉知 E.对自己情感活动的觉知

4._________属于压力应对策略中的处理困扰。()A.放松

B.商讨

C.妥协

D.使用药物

E.攻击 5.常见的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有()

A.解除抑制

B.深度睡眠

C.幻觉

D.感觉麻痹

E.感觉剥夺 6.以下活动属于问题解决的有()

A.骑手骑马 B.研究锻炼的益处C.回忆办公室门号D.散步

E.走象棋 7._________属于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A.工业心理学B.实验心理学C.学校心理学D.法律与犯罪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 8.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有()A.人做梦主要是在这个阶段 C.梦游、尿床等现象多在此时出现 9.棒体细胞()A.不能分辨颜色

B.反应光的波长 B.呼吸和心跳开始变慢

D.快速眼动

E.肌肉完全瘫痪

C.对光的强度起反应

D.集中于网膜中心

E.对微弱光线敏感 10.在一定时间内,_________,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A.事件性质越复杂

B.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少

C.对不喜欢的事情

D.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

E.事件性质越简单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交往动机

2.社会知觉

3.算法式

4.年龄特征

5.接受学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去个体化的涵义与主要原因。2.简要说明情绪与情感的区别。3.简述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4.简述挫折的应对策略。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结合实例说明多元智力理论。2.结合实例说明人格的成因。

浙江省2007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看到月亮的边上有一圈光晕,就推知将要刮风,这是()A.知觉

B.思维

C.想象

D.遗觉像

2.根据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阶段处于()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可逆水平

D.前习俗水平

3.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调查法

D.自然实验法 4.主题统觉测验属于()

A.自陈测验

B.纸笔测验

C.投射测验

D.特质测验

5.认为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这一派别称为()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心理学

C.机能主义

D.人本主义 6.睡眠的过渡期阶段的脑波为______,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A.β波

B.α波

C.δ波

D.θ波 7.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

A.倒U型曲线

B.偏态分布形式

C.U型曲线

D.正态分布形式

8.当一个人在森林里迷路时,是否看得出四周远处有微弱光亮借以辨别方向,反映了这个人的______的高低。()

A.视觉适应力

B.视觉差别感受性

C.视觉感受性

D.视知觉

9.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A.近因效应

B.第一印象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10.将电话号码8585582编成“拨我拨我我帮尔”,以帮助记忆,这种复述称为()A.语义复述

B.精细复述

C.保持性复述

D.情景性复述 1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______决定。()

A.声波的频率

B.声音振动的大小

C.声音的组成形式

D.声波的起伏

12.有些酗酒者认为“喝酒伤身”没有科学根据,照样喝酒,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A.文饰

B.否认

C.投射

D.反向

13.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颜色恒常性

D.知觉的组织性 14.已学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

A.相似干扰

B.后摄干扰

C.接近干扰

D.前摄干扰

15.英国心理学家______在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说。

()

A.瑟斯顿

B.斯皮尔曼

C.斯腾伯格

D.高尔顿

16.依据语义网络,当想到一个单词时,很容易地会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做()

A.相似联想

B.激活

C.接近联想

D.扩散激活

17.______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A.晶体智力

B.言语智力

C.流体智力

D.内省智力

18.在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中,______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A.中心特质

B.次要特质

C.首要特质

D.主要特质

19.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称为()

A.教育测验

B.性向测验

C.成就测验

D.智力测验 20.______的学生在信息加工上多采用整体加工方式。()

A.系列型

B.沉思型

C.冲动型

D.场独立型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意识

2.爬山法

3.挫折

4.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简要说明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3.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结合实例,说明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2.根据成就动机理论,说明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途径。

浙江省2007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随意后注意

2.社会刻板效应

3.思维

4.智商

5.气质

6.压力

7.成就动机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哪一个心理学理论流派强调心理学应该要研究意识的功能?()A.行为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精神分析心理学 2.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被称为什么?()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最小可觉差

D.韦伯常数 3.哪一种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A.感觉记忆

B.工作记忆

C.长时记忆

D.语义记忆 4.下面哪一种属性是思维的特点?()A.直观性

B.直接性

C.概括性

D.整体性 5.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常用什么概念来表示?()A.感受性

B.刺激强度

C.知觉

D.感觉 6.智力的多因素论是谁提出来的?()A.斯皮尔曼

B.瑟斯顿

C.吉尔福特

D.卡特尔 7.在活动任务较容易时,要想工作效率较高,动机水平应该怎样?()A.较高

B.中等

C.较低

D.任意强度 8.在信息加工时依据内在参照的认知方式,这属于下列哪种风格?()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系列型 9.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A.去个体化理论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

B.当个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时,个人的行为就较少受自己的个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

C.群体规模越小,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体化状态。D.匿名性是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0.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准则,我们一般把这称为什么?()A.性别社会化

B.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C.性别理解

D.性别模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试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2.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哪些特征? 3.简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4.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9分,共27分)1.请你举例论述问题解决中几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2.请你结合实际来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

3.试论述人在受到挫折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提出应对挫折的一些建议。

五、案例题(本大题11分)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她的母亲因早年患大脑炎而导致痴呆,属中度残疾;她的父亲是聋哑人。小显凤出生后,父亲忙于每天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她,小显凤整天饥一顿饱一顿的,经常饿得哇哇大哭。当王显凤会爬以后,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便开始摸摸索索地四处找东西吃。有一天她从炕上摔下来,不分东南西北的小显凤不知不觉爬进一窝刚出生不久的猪崽儿中间,她本能地与小猪崽儿一起拱在母猪肚皮下吃起奶来。老母猪似乎并不讨厌这个外来的“孩子”。小显凤吃饱喝足后,和小猪崽儿一起,偎在母猪的怀抱中睡着了。就这样,王显凤正式开始了她与猪为伴的生活。11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与猪为伴的极为特殊的环境里度过,造成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据测量表明,她的智商为39。尽管如此,大家没有灰心,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师姜云香把王显凤领回自己的家中,采用特殊引导的教育方法帮助“猪孩”王显凤认字、念诗,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7年后,经过全面科学的测定:王显凤的智力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水平;她的智商也从39的重度智残达到69;而她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正常人水平。

试运用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浙江省2008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意识流2.双眼视差3.有意遗忘4.诱因5.群体极化6.流体智力7.效度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哪一年?()A.1789年

B.1879年

C.1890年

D.1897年 2.催眠诱导常会使个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状况?()A.反应性升高

B.反应性降低

C.注意范围变广

D.幻觉减少 3.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4.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储?()A.声象代码

B.视像代码

C.语义代码

D.图式 5.什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直觉思维

D.常规思维 6.下面的这些智力测验中,哪一个是团体智力测验?()A.比纳—西蒙量表

B.韦克斯勒量表

C.瑞文标准测验

D.斯坦福—比纳量表 7.解释心理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是什么?()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常模 8.手足无措表现了哪种情绪状态?()A.表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9.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需要,它们分别是什么?()A.生理需要、支配需要和尊重需要 C.支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B.胜任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 D.尊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10.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压力的因素?()..A.准备状态

B.行为方式

C.经验

D.性格特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注意具有哪些功能?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动机具有哪些功能?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9分,共27分)1.请你论述一下什么是知觉以及它具有哪些特性。2.请你论述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3.试论述影响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五、案例题(本大题11分)

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以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请你结合有关心理学学习

的策略与方法方面的内容来给小王提出一些有效的学习建议。

浙江省2008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心理学2.韦伯定律3.学习4.投射法5.去个体化6.自我意识7.信度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为了研究一个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最适宜的研究方法是什么?()A.相关研究法

B.横断法

C.纵向法

D.实验法

2.一个人在考试的前夜出现了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什么类型的失眠?()A.失律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药物性失眠

D.情境性失眠

3.三原色理论中的三原色是指哪三种颜色?()A.红绿黄

B.蓝绿红 4.短时记忆的容量为多少?()A.7加减2个音节

B.7加减2个单元

C.7加减2个组块

D.7加减2个数字 5.布鲁纳的人工概念实验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什么过程?()A.假设检验过程

B.自然形成过程

C.分析综合过程

D.样例组织过程 C.蓝白绿

D.红黄蓝

6.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智商为115时,这个人在人口分布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A.中下

B.中等

C.中上

D.优异 7.心理测验的信度大小一般介于多少之间?()A.-1—0之间

B.-1—1之间 8.气急败坏表现了哪种情绪状态?()A.表情

B.激情

C.心境

D.应激 C.0—1之间

D.0—10之间

9.《水浒》一书中的林冲应该属于什么气质类型?()A.粘液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10.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了有关身心健康的什么宣言?()A.《巴黎宣言》

B.《北京宣言》

C.《开罗宣言》

D.《阿拉木图宣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深度知觉中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主要有哪些? 2.思维的过程是什么?

3.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4.焦虑障碍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9分,共27分)1.请你结合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引起失眠的可能原因。2.试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3.试比较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异同。

五、案例题(本大题11分)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发现了二个“狼孩”,这两个“狼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他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虽然营养不良。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其中阿玛拉不幸死亡,卡玛拉在四年之后(大约十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才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婴儿的智力水平。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浙江省2009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情境性失眠2.知觉3.功能固着4.自我调控系统5.需要6.中年危机7.现场实验法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面哪位学者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A.华生

B.杜威

C.铁钦纳

D.詹姆斯 2.沃森的四卡实验主要说明了什么?()A.人们倾向于证实B.人们倾向于证伪C.人们倾向于推理D.人们倾向于选择 3.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下面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声音的掩蔽受频率和强度的影响。B.二个声音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小。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D.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作用比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大。

4.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为划分标准,一般可以把学习分为哪三类?()A.知识学习、意义学习和命题学习B.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C.命题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5.想象要处理的信息主要是什么类的?()A.符号类

B.字词类

C.操作类

D.表象类 6.一般来说,个体的智力发展达到高峰期是在什么时候?()A.11—13岁

B.13—18岁

C.18—25岁

D.30—40岁 7.请问下列哪项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A.繁衍后代

B.获取食物

C.逃避危险

D.参与交往 8.下列哪项特征不属于人格的本质特征?().A.稳定性

B.易变性

C.功能性

D.复杂性 9.有关社会助长的研究最早是由谁进行的?()A.特瑞普里特

B.谢里夫

C.费里德曼

D.阿希 10.下列哪种反应是对挫折的积极应对反应?()A.升华

B.投射

C.退行

D.幻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社会知觉具有哪些独特性? 2.简述智力发展的特征。

3.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9分,共27分)1.试论述人与人之间产生人际吸引的条件。2.试述心理测验具有哪些基本的性质?

3.请你结合课本内容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并应对焦虑的?

五、案例题(本大题11分)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觉得记忆手机号码要比记忆固定电话号码更难,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记忆手机号码的建议。

浙江省2009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个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人是()A.冯特

B.詹姆斯

C.桑代克

D.亚里士多德 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考夫卡

B.华生

C.罗杰斯

D.荣格

3.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4.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属于______意识状态。()A.自动化的 B.集中的 C.可控制的D.自觉的 5.有些人状态好、睡眠少,认为自己失眠。这是______失眠。()A.情景性

B.新奇性

C.假性

D.正常性 6.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A.视觉

B.色觉

C.知觉

D.感觉 7.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______来说明的。()A.强弱

B.高低

C.轻重

D.大小 8.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______决定。()A.声音振动的大小B.声波的起伏

C.声波的频率

D.声音的组成方式 9.瞬时记忆属于()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工作记忆 10.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属于()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双重干扰

D.新旧干扰 11.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A.想象

B.联想

C.表象

D.思维 12.一学生的智商是115,表示其智力()A.优异

B.中上

C.中下

D.较低

13.反映智力测验准确性的是()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智商 14.流体智力理论是由______提出的。()A.卡特尔

B.瑟斯顿

C.加德纳

D.吉尔福特 15.激情是一种______状态。()A.情感

B.表情

C.心境

D.情绪 16.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是______动机。()A.生理性

B.社会性

C.主导

D.成就 17.多愁善感的人一般属于______气质。()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8.自觉调节自己,克服困难是属于性格的______特征。()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19.“人曰亦曰”属于______现象。()A.沟通

B.服从

C.从众

D.暗示 20.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7~12岁儿童处于()A.形式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

C.感知运算阶段D.具体运算阶段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意识

2.动机

3.想像

4.从众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常见效应有哪些? 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什么方面? 3.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论创造性的影响因素。2.结合实际谈谈人格的成因。

下载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打印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简答题

    第一章概论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材料分析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下面的说法反映了哪些心理现象? 1、北方人直爽,南方人精明。 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发展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

    2003年04月浙江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真题试卷

    浙江省2003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中学)试题 课程代码:3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

    2002年10月浙江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真题试卷(范文大全)

    浙江省2002年10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3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教育学”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

    浙江省2007年10月教师资格证幼儿心理学真题试题[定稿]

    浙江省2007年10月教师资格证幼儿心理学真题试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考前最后过一遍3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考前最后过一遍(3) 论述题 1、遗忘的原因及其影晌因素 (2002.4) 原因:消退和干扰。(一)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