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文研究
倪瓒与元末题画诗的发展
作 者 : 原 秋 妮 院 系 : 美 术 学 院 专 业 : 国 画 年 级 : 2012级艺术硕士 学 号 : 1 2 1 2 2 9 指导老师 : 陈 刚
日 期 : 2013年11月10日
倪瓒与元末题画诗的发展
原秋妮
(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画作意境多变现为疏简清逸、幽谷、淡远,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画作两相应发。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的题画诗,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分不开。关键词:倪瓒、元末、题画诗 元代文人圈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很多卓有成就的画家同时又是诗人,或者,以诗文扬名的文,人同时又工于丹青。元前、中期著名画家诗人如高克恭“画入能品”,其诗亦“神超韵胜”。元末诗画兼擅的文人更多,如黄公望“善画山水,师董源。晩季变其法,自成一家。山顶多岩石,自有一种风度”。倪瓒“所作诗画,自成一家,潇洒颖脱,若非出于人为者”;吴镇“弄翰自清逸,歌诗更悠长”。此外还有王冕、曹知白、方从义、朱德润、张雨、陈汝言、棠棣等人。由此可见,元代自高克恭、赵孟頫直至元末,文人而兼画家,画家而兼文人的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元末,以四大家为代表的文人的创作实绩,使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 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却在大兴于元末的文人画中和谐共处。同时,以善画扬名而兼擅诗文的文人,又以在画上题诗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题材领域,为元代文学史添上了独特的一页。
元末画家诗人中,声誉最著者当属倪瓒。倪瓒(1301—1374),自元镇,号云林,无锡(今江苏)人。由于家饶资财,倪瓒得以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史,出门求友生”,刻意经史,悠游岁月。曾自筑清閟阁,蓄古诗画于其中,并在这里度过了十多年以读书、吟诗、习画为主的安逸生活。元末社会动荡,倪瓒卖田蓄古诗画于其中,并在这里度过了十多年以读书、吟诗、习画为主的安逸生活。元末社会动荡,倪瓒卖田宅,疏家财,“往来五湖三泖间二十余年,多居琳宫梵寺,人望之若古仙异人„„。明洪武七年倪瓒返回家乡,几句殷勤家以终。倪瓒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尤以画著名,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元画“四大家”。著有《倪云林诗集》,后人辑有《清閟阁全集》。
倪瓒历来被视为元末“高士”的代表,袁华的《倪云林同集》诗云:“云林遁世士,诗洒日陶情;洒墨写虫篆,放歌挥兕觥。”顾正谊亦在《题云林先生》中说:“元稹高洁士,世外托幽襟。弃捐千金产,独抱五湖心。”笑傲烟霞际,逍遥松桂阴。峨峨青閟阁,古鼎灿成林。床头荀歇尺,窗下孙登琴。„„画竹写逸气,倪云林的诗风和画风是相通的,其画的意境大多表现为空明澄澈、冷寂荒凉、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倪云林的诗风和画风是相通的,其画的意境大多表现为空明澄澈、冷寂荒凉、疏简清逸、古淡幽远。以其传世名作《渔庄秋霁图》为例:画面为平远山景,坡石上,几株萧疏枯树临湖而立,湖面浮动着一抹同样枯索的远山,树梢水际萦绕着一缕若有若无的轻烟。图右上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 “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此图余乙未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弃捐,感怀畴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瓒。”乙未年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作者时年五十五岁。壬子为明洪武五年(1372),可知作者于七十二岁重题此画。“翠冉冉”状远处逶迤山脉,“玉汪汪”喻近景平湖静波,剔透空灵,似嫩实苍。与其说他表现的是画境,不如说是借画映出年逾古稀、久客怀归的作者在繁华历尽后归于枯寂的心境。此外,倪瓒的书法风范在《渔庄秋霁图》中也表现得甚为鲜明: 秀逸俊美而无妩媚柔弱之嫌; 严整有规矩,行气茂密,却不失淡雅自然宽舒之态,呈现出瘦劲通神、化密为疏的书风,极具个人气质,与诗情画意完美地融为一体。
再如《古木幽篁图》:干湿墨互用,干笔淡墨运用尤妙,真正达到了有意无意、若淡若无的境界,给人以清幽静谧之感。图上有自题诗:“古木幽篁寂寞滨,斑斑藓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蚊溪古逸民。”诗中充溢一股兀傲不驯之气,补足了画面未竟之意。
除了自题诗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为友人及经眼名画所题的诗作也屡见佳什。如为高进道《水竹居图》所题《高进道水竹居》:“我爱高隐士,移家水竹边,白云行镜里,翠雨落阶前。独坐敷书席,相过趁钓船。何当重来此,为醉酒如川。”诗中“白云”的洒脱,“翠雨”的悠散,为淡墨山水增添了一抹鲜亮的色彩彩和超然的韵致,使画面情调更见明朗。后四句则是元末避世文人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看似高逸出尘,实际上仍难摆脱内心的彷徨苦闷,只有在“书席”、“钓船”中寻求解脱,和千年以来的文人一样,一醉解千愁依然是元末文人排遣苦闷的最佳方式。
再看倪瓒在宋遗民郑思肖遗墨上题的《题郑所南兰》:“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首句取《楚辞﹒离骚》的“兰芷而不芬兮,荃蕙化而为茅”句意,喻指南宋将亡之际的一班变节臣子。众鸟投林,宋室气尽,沉郁的现实更衬托出所南天地独存的悲慨况味,而“泪泉和墨”的阐发,更令人产生画面上的墨兰乃是和泪写就的联想。全诗赞的是郑所南坚贞的民族气节,而在后世看来,这其中似乎隐藏着同样处于易代之际的题诗人难以平静的心绪。像这类诗还有很多,如《题安处斋图》,“湖上斋居处史家,淡烟疏柳望中赊。安时为善年年乐,处顺谋身事事佳。竹叶夜香缸面酒,菊苗春点磨头茶。幽栖不作红尘客,遮莫寒江卷浪花。”《题画十二首》之四:“坦腹江亭枕束书,澄清江水空自虚。修草古木悠悠见,何处青山可不居”《题画二首》之二:“我识幽人颜仲逸,药”栏竹径近前除。不将世事经心耳,浊酒盈樽读汉书”等等。作为作者内心世界的映照,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诗人不愿为世俗所污的高洁旷达的胸襟。倪瓒画风疏远荒古,画中意境浮动着作者的情绪与心态,极易契入读者的心灵,并产生回应; 诗风冲淡萧散,画中所表现的意境与情思,在题画诗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扬。龟巢老人谢应芳曾评倪瓒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辋川先生伯仲之”,将倪瓒与王维相提并论:顾瑛称倪瓒“诗趣淡雅,如韦苏州”;四库概观倪瓒题画诗,可以认为这些评价是中肯的。倪瓒的画与诗,寄托了他“风雨萧条晚作凉”(《写秋亭嘉树图并诗以赠》)的凄苦、忧郁、孤寂的心绪,渗透着他“身世浮云渡流水”的茫然落寞的人生体验,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尘俗既抗争又不得不屈服,虽然屈服却又在心灵上追求超脱的高逸雅洁的情怀。
为画题诗的传统由来已久。清人王士禛说:“六朝以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白辈,间一为之。„„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子美始创之功伟矣。”可知尽管六朝时期是诗与画的融通之始,但在唐以前还远未成为常态。
画家把诗直接题在画上,从形式上将诗与画融合在一起,画界一般认为始于北宋赵佶。然而当时多数题画诗与题跋一样,只是写在自作画卷的后尾或前面,直接题在画上的并不普遍。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逐渐发现了在画上题诗的功用,正如宋吴龙翰在《野趣有声画序》中所云“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 吟难吟之诗,以画不足”即指出了画与题画诗两相映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
清人方薰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元人既然是本着“一叶胸中块垒”而作画,有助于此的题画诗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元代文人画的重要特征之一。胡应麟曾说:“宋以前,诗文书画,人各自名,即有兼长,不过一二。胜国则文士鲜不能诗,诗流靡不工书,且时傍及绘事,亦前代所无也。”在元代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绘画领域的文人,把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些审美范式带入了绘画。在以元四家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上,题诗题字少则寥寥数语,多则百字十数行,或平衡布局,或弥补空白,与绘画作品浑然一体,成为画面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书法或奔放,或秀逸或工整,与绘画笔墨风格相融,起到了图文互补、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也使诗、书、画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相互映现,增强了绘画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元以后,明代画家王孟瑞、沈石田、文征明、唐寅、董其昌、陈继儒、徐渭、陈老莲,清代画家石涛、八大山人、王时敏、恽南田、郑板桥、金东心、李复堂、李方膺以至晚清的蒲华、吴昌硕、近现代齐白石、钱松喦等等,无不重视题画诗的创作,将中国诗书画合一的艺术精神发扬光大。
倪瓒是元代题画诗存世最多的画家诗人。而且不仅倪瓒存有大量题画诗,和他往来过从的友人,也多存题画之作,其中不少就是为倪瓒书画所题。如倪瓒好友昆山人易恒,曾在倪瓒画上题诗《题云林筠石》云:“故山有锡知何日,签泽移家放棹时。雨里推篷写绮石,烧香何处独题诗?”诗后有注:“倪先生避地渔村,人有追寻之者,忽闻芦苇中异香,遂为追者所得,诗中古云”。不但补足了画意,更实证了倪瓒爱洁成癖的传说。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是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分不开的。参考文献:
[1]倪瓒.清閟阁全集: 卷十一[M].四库全书本.[2]袁华.耕学斋诗集: 卷八[M].四库全书本.[3]顾嗣立.元诗选[M].北京: 中华书局,1994.[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 中华书局,2003 [5]王士禛.蚕尾集·带经堂集[M].乾隆十二年刊本.[6]杨公远.野趣有声画[M].四库全书本.[7]方薰.山静居画论: 卷下[M].续修四库全书本.[8]胡应麟.诗薮·外编[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朱存理.珊瑚木难[M].四库全书本
第二篇:明代诗文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明代诗文整理笔记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时间:明初,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368—1487)概况:明代前期指洪武元年至宪宗成化年间,共一百多年。明初诗坛上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都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期,经历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与个人遭际,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彷徨的心态,格调凝重悲怆;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刘基是两位较有影响的作家。他们尤以传记和寓言散文的创作成就著称。与明初创作态势相比,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低潮,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它的盛行,与作家的生活遭际和当时相对安定繁荣的时局等因素有关。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创作风气。
明初诗文作家大多由元入明,经历了元末大**,对民生疾苦、社会疮痍有着较深的感触,写了一些揭露黑暗、抨击暴政的作品。如宋濂、刘基的作品即是这样。但他们在入明之后,文风都趋于保守,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反映大为削弱,而更关心文学如何为巩固新王朝服务,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宋濂、刘基和高启都是一代宗师,他们的创作对明代诗文的影响甚大。
线索整理:
诗
吴中四杰
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他们在明初都遭受到惨重的打击,四人都因为政治原因而死,造成了吴中文学的急速凋零,而且使得许多幸存者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高启——书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生平概况】
吴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高启,他也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某些鲜明的时代特征,诗歌风格多种多样。【作品内容及特征】
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如他的《青丘子歌》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自由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还有一些诗,表现精神自由遭受摧残、压迫的苦闷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元明之交,战火纷起,生活的动荡,对时局艰难的恐慌不安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忧虑,使得高启不少作品流露出孤独、彷徨、忧郁的情绪。如《孤雁》“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高启的自由个性与正在形成的高压环境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甚至在他辞官回乡之后,仍然感受到沉重的精神压抑和痛苦。此外,高启诗作中还有不少登览怀古的作品。
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杨基
【生平概况】
与高启同时代而被称为“吴中四杰”之一的杨基也是一位在明初诗坛较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内容及特征】
他有些诗作对自己在当时环境中坎坷的生活遭际有所反映。如他的《忆昔行赠杨仲亨》。作为在生活在元明交替时期的诗人,杨基不少作品还保留着元季诗风艳丽纤巧的痕迹,但也时见佳作,如《新柳》。
袁凯
【生平概况】
袁凯是明初诗人中另一位值得一提的作家。他少时因赋《白燕》诗而得名,人称“袁白燕”。
【作品内容及特征】
袁凯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较有真情实感,如《江上早秋》。这些诗篇抒写了作者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具有真实生活基础,读来感觉真切。
台阁体与茶陵派
从明永乐到成化年间,相对于明初高启、杨基、宋濂、刘基等人的创作,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期。文坛上出现了 “台阁体”,即以馆阁名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三杨在政治上廉洁正直,历事四朝,备受宠信。他们所写 的诗文内容大都比较平乏,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之作,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多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这种文风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提倡,故而成为风气。
【台阁体的产生与流行的原因】
一是与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这些馆阁重臣身居要职,处境优越,容易产生歌颂圣德、美化生活的创作倾向,同时,相对封闭与狭窄的上层官僚生活,限制了台阁体作家的生活视野,故应制、唱和之作数量非常之多,内容单调、平乏;
二是当时政治平静、人事结构稳定、社会呈现出比较安定繁荣的局面的状况相对应,给台阁体提供了一种创作的氛围,作家表现出了陶然悠然的满足心理; 三是明初实行的高压政策在当时仍然发挥着威力,明成祖上台之后,对政治文化的控制更严,对士人的思想自由的钳制也更有力,对文人士大夫的迫害也大为加强。所有这些潜藏在社会安定兴盛背后的压力,多多少少对文人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使他们不敢去正视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抒发个人的思想激情。
总之,台阁体是一种由压抑的道德和平庸的人格出发的文学,既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并且缺乏创作的热情,给文坛带来了不良的文风,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文学的活力,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沈德潜等的《明诗别裁集》曾说:“永乐以还,尚台阁体,诸大老倡之,众人靡然和之,相习成风,而真诗渐亡也。”
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重要影响的是茶陵诗派。代表人物是李东阳,主要人物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等人。李东阳也是朝廷的重臣,在当时的文坛上威望很高。他的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都未能摆脱台阁体的影响,但他对台阁体的弊端又有所匡正。他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宗法杜甫,重视诗法和声调。他的这些复古论点成为前、后七子拟古派的先导。2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李东阳的有一些诗歌摆脱了台阁体的影响,风格苍健,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抒写了作者个人的真实情感,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情况与精神状态,自成一家。
文
宋濂和刘基的散文创作
宋濂
【生平概况】
作为明朝的开国文臣,宋濂在当时文名甚著。其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这样做实质上将表现作家对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以外,从而使他的文学观念散发出浓烈的卫道气息。【作品内容及特征】
他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上层统治者和表彰贞洁妇女的作品,而人物传记和记事写景作品,由于注意生活基础和艺术技巧,富有文学性,不同于明道说教文字。宋濂的记叙散文简朴明洁,往往不落俗套,特别是有些局部的描绘颇具艺术欣赏价值。如《环翠亭记》。宋濂受正统儒家影响较深,其文风醇正有余,恣肆不足。他的散文既恪守当时的道德规范,又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所以成为明初散文的典范,后来台阁体的先声。
刘基
【生平概况】
刘基也是一位儒者,他的文学思想与宋濂大致相似,其散文创作被人置于与宋濂相并称的地位。但不同的是,刘基在学术方面涉略较广,所以思想不那么拘谨,理学家的气息也较少。
【作品内容及特征】
他的散文风格古朴浑厚,体裁多样,尤其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如名篇《卖柑者言》讽刺统治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尖锐深刻,入木三分。作者往往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揭露反省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除寓言散文之外,他的其他散文作品特别是写景叙事的记叙文也偶有佳作,常能表现出作者的一定的艺术匠心,如《活水源记》。
他的许多诗文作于元末,还没有受到明初那种高压环境的压迫,诗文中表现出对社会政治、民生疾苦的关怀和个人追求事功的欲望。不过,刘基的寓言主要是借故事来说明政治方面的道理。在文学性方面不是很注重的。刘基诗歌的成就也很突出。早期诗歌反映了元末社会**,反映出百姓的疾苦,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和为民请命的志愿。入明之后,诗歌多以悲穷叹老为主要内容,有些诗作曲折地表达了在朱元璋猜忌压抑下的苦闷。其诗歌风格多种多样,《四库总目》说:“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汪端甚至在《明三十家诗选》认为只有元好问和刘基二人的诗歌能继杜甫之后具有“沉郁”的特点。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八股文和科举的关系】
明代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以兴起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这造成了八股文在明代的流行。八股文在表现特点上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就是其对偶性。这是吸收先秦诗文以及古代骈文艺术体制的结果。
【八股文的体制与创作特征】
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当时的王鏊、钱福等人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八股文作家,尤其是王鏊,他的一些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文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中,较有名气的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明代后期,八股文出现了新的变化,作家往往在八股文中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灵活多变,代表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
【八股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它的一些表现手法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萎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时间:宪宗成化到穆宗隆庆年间(1465—1572)
概况:文坛上流派众多,互相间有融合,也有冲突,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这期间的主要流派有前后七子和唐宋派。
前七子
【概况】前七子是明代中期出现的一个诗派,他们是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七人,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七人皆为进士,其中康海还是状元,是中国文学史上整体学历最高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先后中进士,在京任职,不时聚会,开始诗酒酬和,研讨艺文,倡导复古,意气激奋。【文学观点】
面对文坛萎弱卑冗的格局,李梦阳等前七子高睨一切,以复古自命,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1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2○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这些都在强调文学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文学观念与创作大胆提出怀疑,具有某种挑战性。而所谓“真诗在民间”之说,也反映了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一种特征,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弊端】
他们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这多多少少束缚了他们的创作手脚,影响了作品中作家情感自由充分地流露。
【前七子的创作题材】 拟古之作
时政题材---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或描写个人生活遭遇,或直言政治弊端与民生忧苦,有较为浓厚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如李梦阳的《述愤》、何景明的《点兵行》。
民间生活---这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重视那些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民间作品的文学态度相吻合,如何景明的《津巿打鱼歌》。一些下层的市井人物也成了前七子文学表现的对象。
后七子
【概况】
至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其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特别是隆庆四年(1570)李攀龙去世后,更是成为文坛宗主。【文学观点】 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这一方面,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显得更为突出。他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而“法”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辞采、句法、结构上都有具体的讲究,强调格调要“本于情实”,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在反省格调说的流变时,明确地将主格调者分成两种,一种是“先有它人而后有我”的“用于格者”,另一种是在“先有己”的基础上学习古人的“用格者”,从而提出了“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主张。同时,后七子曾对当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影响的唐宋派文人的某些观点提出了批评,击中了唐宋派一些作品理气过重的弱点。【弊端】
后七子创作的弊病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王世贞的成就】
后七子中创作量最大的数王世贞,他的诗文集合起来接近四百卷。他的文学影响也远远高出后七子中其它人。就创作风格而言,拟古的习气在他的作品中仍然显得比较浓厚。不过与李攀龙等人相比,他的一些拟古之作更显得锻炼精纯、气味雄厚,或时寓变化,神情四溢,乐府及古体诗更是如此。如《战城南》。
王世贞绝句体裁的短诗中也有一些清新隽永之作,如《送内弟魏生还里》。【谢榛】
后七子中谢榛也是一位值得留意的人物。谢榛于诗擅长五言近体,注意字句锻炼及气韵高古是其诗歌的一大特点。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1首先它们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2其次,在积极意义---○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弊端---也是明显的,他们在复古过程中寻求消除文学旧误区的办法,却又陷入了文学新的误区——在拟古的圈子中徘徊,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便是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幷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平。
唐宋派
【概况】
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唐宋派虽说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各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创作特点】
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他们在创作中较多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
尽管如此,他们创作中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如唐顺之的《任光禄竹溪记》。
归有光
【生平】
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1506~1571)。归氏早岁通经史,能作文,在文坛的活动比王、唐稍迟。【散文上的成就】
在散文方面,归有光既推崇司马迁《史记》,“得其神理”,又尊尚唐宋诸家,择取学古对象上比起唐宋派其它文人更显得宽泛。
归有光散文的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他的《先妣事略》、《见村楼记》、《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时间:万历到明亡(1573—1644)的七十余年
概况:晚明诗文无论是文学观念还是创作倾向,都出现了新特点。当时激进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接受了王阳明哲学理论的影响,站在王学左派的思想立场,其带有抨击伪道学与重视个性精神的离经叛道的色彩的文学观念与创作,对晚明文坛产生了启蒙作用。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在接受李贽学说的同时,提出了以“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肯定了文学真实地表现人的个性化情感与欲望的重要性。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继承了公安派的某些文学趣味。作为晚明散文创作一大特色的小品文在这一阶段越于兴盛,它体制短小精练,风格轻灵隽永,反映了晚明时期文人文学趣尚的某种变化。明代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以陈子龙等为代表的一些文人,重新举起复古旗帜,表现国变时艰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李贽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概况】
李贽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标新立异而对当时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家。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重视个性与肯定人欲的意见,激进尖锐,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文学观念】
李贽的文学观念也包含着离经叛道的因素。他在那篇著名的《童心说》中提出文章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作品特征】
李贽的作品显得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自我对生活独到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具有挑战性,如他的《赞刘谐》。
李贽生平还作有不少书札,大多都直述个人生活观念,以论说犀利,态度分明、文风质直见长,是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概况】
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1568~1610)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文学主张】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一个著名口号,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
公安派作家不太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他们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读其作品,很少让人有雍容典雅、刻板凝重之感。【弊端】
随意轻巧的风格有时也让公安派走上另一端。一些作品因过于率直浅俗,加上作者不经意的创作态度,不恰当地插入大量俚语俗语,破坏了作品的艺术美感。【其他成就】
除诗歌之外,公安派的散文创作成就也较高,尤其是游记、传记,多有佳篇。
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概况】
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幷产生较大的影响。锺惺、谭元春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文学观念】
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受到过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的体现,可以说是公安派文学论调的延续。【与公安派在文学观念上的的差异】 1竟陵派着重向古人学习○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2在总体上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同公安派浅率轻直的风格相对立。【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竟陵派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竟陵派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这种超世绝俗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也减弱了在公安派作品中所能看到的那种直面人生与坦露自我的勇气,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晚明小品文
【概况】
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与“舂容大篇”相区别。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风格特点】
1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如袁宏道的《晚游六桥待月记》。在表现生活化、个人化情调的游赏之作中,张岱(1597~1679)的作品尤显出色。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与《郎嬛文集》。
生活化、个人化的特点,也使晚明小品文往往从平常与细琐处透露出作家体察生活涵义、领悟人生趣味的精旨妙意,情趣盎然。2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影响】
晚明时期小品作者层出,除上面提到的这些文人之外,像刘侗、祁彪佳、汤显祖、冯梦龙等人都是当时较有成就的名家。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
明末文坛 复社和几社
【宗旨】“复古学” 复社 几社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太仓人张溥、张采等 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等
陈子龙 【生平】
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陈子龙是明末文学成就较为突出的作家。【文学主张】
注重复古,但幷不主张泥古不化,而是推重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要求学古与求真相统一。【创作作品】
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陈子龙的创作以诗见长,他的一些作品表达了自己建功树业的志向与壮士失意的胸臆,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岁暮作》。处在时代交替之际,面对动荡的时局,陈子龙还创作了不少感时伤事的作品,如《小车行》、《卖儿行》等篇章,或抨击权奸误国,或感叹时局艰危,大多散发出慷慨激越、沉鬰悲凉的气息。明亡后,陈子龙写下了许多反映亡国哀痛的作品,凄怆悲壮,别有意味,《秋日杂感》十首便是代表。
夏完淳 【生平】
明末一位杰出的文人,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方面。【文学创作】
第一阶段:前期作品受到过其师陈子龙复古思想的影响,注重模拟,讲究音调词藻。第二阶段:明亡后,诗风有所变化,多有悼亡抒志及反映国变时艰的篇章。《细林夜哭》 除诗歌外,夏完淳的文章也有上乘之作,《土室余论》、《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等即是代表。
名词解释
吴中四杰
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在明初诗坛颇具代表性。
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
茶陵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瑶等人。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在散文创作上,与台阁体没有太大的区别。
八股制义文
明代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以兴起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这造成了八股文在明代的流行。八股文在表现特点上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就是其对偶性。
前七子
前七子是明代中期出现的一个诗派,他们是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七人,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明代诗文
中国文学史
后七子
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其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公安派
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1568~1610)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公安三袁
公安派的主要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性灵说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一个著名口号,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
竟陵派
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幷产生较大的影响。锺惺、谭元春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
复社、几社
崇祯初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与此同时,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等创建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这是两个在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第三篇:张衡诗文研究
张衡诗文研究
张衡广为世人所知是凭借其科学家的身份,其发明的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对于当时的天文地理均有极大的影响作用,不仅当时处于世界前列,也为后世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写下了科学史上的精彩一笔。但是张衡作为文学家的身份却很少为人所知,至少不像其在天文学上的成就那样被广为传颂。这一则是因为其在科学史上的光彩太过耀眼,遮蔽了其他方面的成就,另一原因是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数量很少,只有寥寥数篇。据今可以搜集到的作品而言,只有赋数篇,诗数篇,而且还残缺不全。然而数量上的缺憾不能掩盖质量上的光辉,从目前流传下来的作品来看,其大赋辞采华美,论说雄辩,浩浩荡荡汪洋恣肆,承传了西汉司马相如等人的一贯风格,其小赋清丽婉转,短小感人,开辟了东汉抒情小赋的创作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诗风格古朴又带华美之致。《四愁诗》、《同声歌》脍炙人口,广为后世赞颂。此外,张衡上奏给皇帝的奏疏,如《上陈事疏》《请禁绝图谶疏》《论贡举疏》也都情感真挚,论说充分,举事周详,各类文体上的擅长都证明了张衡在文学上的成就不次于其在科学上的贡献。
因而可以说张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独特,比较另类的人物,他是少有的在自然科学和文学双方面都做出了杰出成就的学者,这在当时以儒学为主流的文人中比较少见。受其科学研究的影响,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表现出迥异他人的风格特征,例如在《思玄赋》中,不仅有丰富而夸张的想象,具有《离骚》一样瑰丽而浪漫的色彩,同时也具有严密的逻辑,规整的形式。这与他长期对天象的观察,对星空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对于理性思维的习惯,张衡较少大多文人带有的迷狂与偏执,更多客观冷静。身东汉末年的动荡政局中,党争激烈,宦官篡权,张衡既不像屈原那样坚持自己的清高,落落寡合,也不像阮籍那样披发佯狂,逃避灾祸,而是客观冷静,从他的《思玄赋》《归田赋》中可以看到张衡有迷惘有矛盾有惶惑,但也能看到他对客观形势有正确仔细的分析,有坚持有规避。
除此之外,张衡在其他方面均有造诣,张衡曾被唐代人看作是东汉时代的大画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三记有:“张衡作《地形图》,至唐犹存。”当时还流传有他用脚画一只神兽的故事。故事虽然神化了,但也反映出张衡有很高的画技。他当过太史令,因而对史学也有许多研究。他曾对《史记》、《汉书》提出过批评,并上书朝廷,请求修订。他又对东汉皇朝的历史档案作过研究,曾上表请求专门从事档案整理工作,补缀汉皇朝的史书。他还研究文字训诂的学问,著有《周官训诂》一书。在文字学方面留有业绩。
留在世人眼中的张衡成为一位多重身份的人物,既是有着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又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同时在绘画,历史方面也都有所建树,而所有这些辉煌业绩的背后,其自幼聪明好学,天资卓荦,且有条件得到名师指引是重要原因,崔瑗对他的描述:“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但是更为主要的还是其所置身的宏大历史背景,《后汉书张衡传》对张衡的一生做出了大致的勾勒概括,但是不甚详尽,其他研究者虽然多有补充,但限于史料,也存在矛盾之处,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一生并没有清楚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文准备从三个方面对张衡做出论述,一,独特的历史贡献及地位;二,其复杂曲折的身世经历;三,文学上的成就。力图还原一位真实的张衡。
纵观张衡的一生,正是东汉王朝由盛转衰,从鼎盛走向微弱的时代,据《张衡年谱》,其出生年份为汉章帝建初三年,此时的东汉王朝尚在安稳平定之中,在汉章帝建初三年,这一年,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四十七岁,他的《汉书》编写已经进行了二十一年,即将进入收尾工作,班超四十七岁,向皇帝上书,要求出兵平定西域,经学大师郑众尚在人世,贾逵也在聚众讲学,另一位思想家王充也处在创作高峰年纪。总体来说,此时的东汉王朝还依旧保持着其辉煌气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四方的蛮夷尚且受制于中央王朝,文化上也保持了一贯的延续性,因而,张衡的童年即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度过,得以充分吸纳时代赋予的养料,接受博大精深的大汉文化熏染,张衡早年的经历,可以说具有了一个求学学子最完备的条件,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接触经史典籍,受到当时学养深厚的前辈的指引,有机会四方游历,观察名都大市,又有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一起相互磋商学业。其早期的作品《温泉赋》,据考证为十九岁的作品,从中可见少年作者内心的欢快愉悦及深厚的文化修养,作者不期然流露而出的自豪感,对天地阴阳万物的感激,都充分显示了其受到的良好教育,而张衡最著名的《二京赋》的创作,可以说是对大汉盛世的悉心写照,通都大邑,大汉雄风,丰富的物产,优越的地理形势,宏伟壮观的宫殿,热闹非凡的都市,令人目不暇接的歌舞百戏表演,百姓人民的乐居生活如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在作者的笔下展开,这一作品能够完成,与和平稳定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张衡在其进入仕途之后,东汉王朝的政治形势逐渐恶化,汉章帝性情温和,与其父明帝相比,宽和大度,颇得时人好评,但是另一方面也缺少威严,流于优柔,致使朝政的许多方面出现了隐患,后宫干政,外戚专权,宦官祸乱都在这一时期埋进了东汉王朝的表面平和之下,表面上歌舞升平,实质上则是危机四伏。之后的和帝质帝安帝顺帝四朝,各种政治危机逐渐暴发,平静的天下开始走向**,张衡的后半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度过的,而他一生最主要的成就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张衡另外一篇奠定其地位的赋作《思玄赋》则表达了全身远祸,借游历四方纵情自然来规避险恶政治的思想。《应间》《髑髅赋》《七辩》表现出明显的道家思想,至于抒情小赋《归田赋》更为直接地表达出归隐田园,远离政治迫害的愿望。在张衡的这些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作者思想斗争的痕迹,既有对家国政治的关心,又有珍惜生命,远离祸患的意图。在局势动荡,酝酿着巨大危机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张衡所处身的位置可谓十分尴尬,其思想的矛盾性在此时也显露无遗,一方面,儒家传统教导的忠君爱国,温柔敦厚要求他直言进谏,与奸佞做斗争,另一方面,他也畏惧祸患,明哲保身。事实上,他也竭尽自己的全力,力图竭尽自己的智能,保卫朝政,在一系列奏疏中,他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提出的一些问题都是十分敏感而尖锐的,如《请禁绝图谶疏》,对于盛行很久的图谶邪说做了辨析批判,图谶在当时的政事决策中作用重要,自东汉建国,光武帝登基以来,就被赋予了很重要的力量,然而图谶的过分发展,其流毒余祸,愈演愈烈,皇帝本人对此也极度最热衷,张衡对此提出批判,是极具勇气与非凡魄力的。在《论贡举疏》中,对人才选拔问题做出了论述,对于当时人才选拔中出现的问题,重文轻质,重书画文辞而轻政事才能进行了批判,《上京师地震疏》对于当时地震频发造成人民困苦,提出对策。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这几篇奏疏,与汉初贾谊晁错的政论相比,虽少雄奇,但更多质朴严密。
在张衡后半生的创作之中,道家思想在其处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汉王朝在内忧外患各种力量催压之下,也是日薄西山,江河日下,亦绝非个别仁人志士所能力挽狂澜,在这种情况下,老庄顺其自然,归隐田园的思想成为很多文人士大夫的主要处世哲学,张衡也不像屈原那样以生命与黑恶势力相抗衡《后汉书张衡传》面对宦官的飞扬跋扈,张衡也选择了全身远祸,保全性命,从他一面致力于天文学的研究,一面小心翼翼应付着各种奸佞势力,力求使自己的心态平和。
张衡的文学创作,在汉代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他继承了之前的许多名家的优秀特点,在他的赋中,可以看到众多前人的影子,不仅仅是铺排夸张的手法,在思想内容上,也多有承袭,如最著名的《二京赋》中,可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辉煌气势,可见班固《两都赋》的壮阔风度,大汉文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在此浩荡展开,《舞赋》《扇赋》《鸿赋》《冢赋》状物抒情,情感深挚,言辞流畅,论说充分,虽然现在只存残篇,但据此推测整篇文章,也一定辞采华美,文情并茂,如《定情赋》:“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有对《诗经》《离骚》中诗句的化用,“大火流兮”化用《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繁霜降”一句化用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既有温柔敦厚,古朴华美之致,又包含了作者对青春时光留恋感叹的忧伤情致。《思玄赋》明显模仿离骚,受到小人的排挤不得施展自己的抱负,因而四方游历,借此排解心中的苦闷,赋中广泛运用典故,用各种前车之鉴发出警戒,在结构上,也明显模仿离骚,《离骚》两次借助巫卜之口,为自己指点游历的方向,《思玄赋》也仿照此结构,此外,在继承之外,张衡的赋又有许多创新之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因袭,《二京赋》是张衡累积十年,精思熟虑而成,其间作者游历四方,遍游通都大邑,观尽各方人情风俗之后才创作,并不仅仅是对前人都城赋的模仿,而是在各方面都成为时代顶尖的集大成之作。
另一方面,张衡更为重要的贡献是在抒情小赋上的创新,《归田赋》被后世广为传诵,开创了抒情小赋写作的先河,大赋铺陈排比,规模宏大的巨型结构具有论说充分,描述详尽的优点,但也存在繁琐累赘的毛病,张衡的《归田赋》,无疑是赋体文章在文体上的创新,用短小的篇幅恰当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起于所当起,止于所当止,不必搬套几乎已经形成固定版式的大赋结构,成为赋史上一道重要的分界线,这一创新可以说是赋史上的一次革命,为已经出现僵化倾向的赋开辟了新的写作空间,也为稍后的魏晋之赋及更后朝代的赋赋予了新的生命。
张衡还有一首很著名的《四愁诗》,借助思慕四方美景,路途艰难不得达,表达了对世事艰难政事多扰,自己欲图有一番作为,却为小人所阻碍的愁苦愤懑,此诗感情真挚深长,想象奇特,境界开阔,既有豪壮之情,又有缠绵之思,因而广为后世所传诵,不仅如此,这首诗为后世七言诗的发展开创了道路,五言诗从苏武李陵的相互答谒兴起,在东汉时期,经过乐府诗和文人诗的推动,经历了一个繁荣的阶段,张衡的这首《四愁诗》,每一句发展为七个字,为五言诗向七言诗转变创造了契机。
参考文献
1张震泽《张衡诗文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许结
《张衡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3孙文青《张衡年谱》
商务印书馆 4费振刚《全汉赋》
北京大学出版社 5踪凡《汉赋研究史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6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
中华书局
第四篇: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单选题)1: 《李娃传》的作者是____。A: 白行简 B: 李朝威 C: 元稹 D: 沈既济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2: 宋代传奇的代表作是____。A: 《翠翠传》 B: 《流红记》 C: 《绿衣人传》 D: 《金凤钗记》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3: 在神魔小说中,把幻想故事历史化的代表作是____ A: 《平妖传》、《女仙外史》 B: 《封神演义》、《归莲梦》 C: 《女仙外史》、《希夷梦》 D: 《归莲梦》、《希夷梦》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4: 西游续书中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作品是____。A: 《后西游记》 B: 《天女散花》 C: 《续西游记》 D: 《西游补》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5: 杨家将系统的小说代表作有____。A: 《金瓶梅》、《海上繁华梦》、《青楼梦》 B: 《杨家府演义》、《说呼全传》、《五虎平西前传》 C: 《品花宝鉴》、《雪月梅传》、《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D: 《驻春园小史》、《花月痕》、《海上花列传》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6: 李百川的《绿野仙踪》又名()A: 《百鬼图》 B: 《东游记》 C: 《归莲梦》 D: 《平妖传》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7: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A: 《平山冷燕》《玉娇梨》《好逑传》 B: 《定情人》《金瓶梅》《歧路灯》 C: 《好逑传》《儿女英雄传》《金云翘传》 D: 《平山冷燕》《醒世姻缘传》《定情人》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8: 《玉娇梨》是什么类型的小说 A: 家庭小说 B: 才子佳人小说 C: 人情小说 D: 狭邪小说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9: “烛幽索隐,物无遁形”是鲁迅对下列哪部作品的评价 A: 《斩鬼传》 B: 《镜花缘》 C: 《何典》
D: 《儒林外史》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10: 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 《醒世姻缘传》 B: 《歧路灯》 C: 《金瓶梅》
D: 《儿女英雄传》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11: 《古镜记》的作者是____。A: 王度 B: 张鷟 C: 李复言 D: 干宝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12: 《聊斋志异·席方平》表现的主题思想是____。A: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B: 批判封建礼教 C: 歌颂婚姻自由
D: 揭露封建政治机构的腐败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13: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是下列哪一部集子中的作品(A: 《二刻拍案惊奇》 B: 《初刻拍案惊奇》 C: 《醒世恒言》 D: 《警世通言》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14: 《三国志》的作者是____。A: 熊大木 B: 陈寿 C: 罗贯中 D: 林翰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15: 《玉娇梨》是什么类型的小说()。A: 家庭小说 B: 才子佳人小说 C: 人情小说 D: 狭邪小说。)正确答案: B
(单选题)16: 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蔡元放的作品____。A: 《封神演义》 B: 《东周列国志》 C: 《列国志传》 D: 《孙庞演义》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17: 《品花宝签》的作者是____。A: 陈森 B: 魏秀仁 C: 俞达 D: 韩邦庆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18: 《霍小玉传》的作者是____。A: 蒋防 B: 白行简 C: 元稹 D: 沈既济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19: 杨家将系统的小说代表作有()。A: 《金瓶梅》、《海上繁华梦》、《青楼梦》 B: 《杨家府演义》、《说呼全传》、《五虎平西前传》 C: 《品花宝鉴》、《雪月梅传》、《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D: 《三国演义》、《水浒传》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20: 《十一才子书鬼话连篇录》是下列哪部作品的别名____。A: 《常言道》 B: 《何典》 C: 《斩鬼传》 D: 《平鬼传》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 魔幻化的讽刺小说,是在神魔小说的影响下,以魔幻的形式讽刺现实的一种小说类型。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 罗贯中在小说中艺术地表现三国史事的时候,不仅有政治的标准,而且还有伦理道德的标准。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3: 明末,《聊斋志异》异峰突起,成为文言小说的又一座丰碑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4: 《封神演义》另一书名是《武王伐纣外史》。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5: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早采用“离魂”情节来表现爱情的是陈玄佑中的《离魂记》一篇。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6: 《归莲梦》幻演的是白莲教起义的故事。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7: 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次大繁荣是宋元话本的出现。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8: 元末明初《水浒传》的问世,标志着英雄狭义小说作为小说题材类型正式确立了。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9: 宋元话本中抨击封建吏治的黑暗腐朽的代表作品有《错斩崔宁》、《简帖和尚》、《宋四公大闹禁魂张》。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0: 唐代是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成熟时期。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1: 宋元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从短篇向长篇、由史传体向说唱体的发展和转变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2: 南宋“说话”四大家,分别指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3: 《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二十回,现知为清初最早问世的才子佳人小说,题“荑荻散人编次”,成书于明末。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4: 儒家哲学思想把本体论、认识论始终融合在道德论中,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5: 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则采取纪传体,以岳飞一生为中心,依照时间顺序记述岳飞一生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6: 《西游记》在我国小说史上开拓了神魔小说的新领域。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7: 1895-1911年间,小说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战斗号角,大量繁荣,近代小说从内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倡改良主义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8: 讽刺小说可分为魔幻化的讽刺小说、写实性的讽刺小说、讽喻式的讽刺小说三类。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19: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其作品是:《一文钱巧隙造奇冤》。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20: 明初,古代小说发展处于繁荣阶段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21: 明末清初涌现的一大批才子佳人小说,是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和流派。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2: 《水浒传》以“众虎同心归水泊”为轴线,描写英雄人物经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汇集到梁山泊。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3: 《荡寇志》的作者是陈忱。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24: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总体结构是属于编年体。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5: 《红楼梦》是人情小说的最高典范。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6: 宋元时期出现的“话本小说”是我国最早的白话小说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7: 《飞花咏》 作者提出了“男女从来存大欲,况于才美复多情”的情欲观,《定情人》也肯定了“人生大欲,男女一般”。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8: 《金瓶梅》和《歧路灯》都是家庭小说。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29: 《金瓶梅》是从暴露文学到理想主义的转变。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30: 《金瓶梅》是以作品中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个女性的名字而得名的。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B
第五篇:中国古代学习的诗文
古文类
一、《论语》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之,是知也。
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时候的求学者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即出自内心的要求,而今天的求学者则往往是为了给别人看,即沽名钓誉。)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二、《礼记.学记》
1、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3、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4、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5、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6、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7、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三、《荀子·劝学》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故君子结于一也。
5、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古诗类
1.汉乐府《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cuī)。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杂诗》 晋·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实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移居二首·其一》 东晋·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晋·陶渊明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5.《咏史·其一》 西晋·左思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6.《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7. 金缕衣
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8.《柏学士茅屋》 唐·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9.《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10.《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唐·韩愈
知识久去眼,吾行其既远。瞢瞢莫訾省,默默但寝饭。
子兮何为者,冠佩立宪宪。何氏之从学,兰蕙已满畹。
于何玩其光,以至岁向晚。治惟尚和同,无俟于謇謇。
或师绝学贤,不以艺自车免。子兮独如何,能自媚婉娩。
金石出声音,宫室发关楗。何人识章甫,而知骏蹄踠。
惜乎吾无居,不得留息偃。临当背面时,裁诗示缱绻。
英英桂林伯,实惟文武特。远劳从事贤,来吊逐臣色。
南裔多山海,道里屡纡直。**无程期,所忧动不测。
子行诚艰难,我去未穷极。临别且何言,有泪不可拭。
吾友柳子厚,其人艺且贤。吾未识子时,已览赠子篇。
寤寐想风采,于今已三年。不意流窜路,旬日同食眠。
所闻昔已多,所得今过前。如何又须别,使我抱悁悁。
势要情所重,排斥则埃尘。骨肉未免然,又况四海人。
嶷嶷桂林伯,矫矫义勇身。生平所未识,待我逾交亲。
遗我数幅书,继以药物珍。药物防瘴疠,书劝养形神。
不知四罪地,岂有再起辰。穷途致感激,肝胆还轮囷。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王官不可阙,未宜后诸生。
嗟我摈南海,无由助飞鸣。
寄书龙城守,君骥何时秣。峡山逢飓风,雷电助撞捽。
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发。两岩虽云牢,水石互飞发。
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余罪不足惜,子生未宜忽。
胡为不忍别,感谢情至骨。
11.《闲居书事》 唐·杜荀鹤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12. 《书院》 宋·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13..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4..《观书有感》 朱熹(南宋)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5. 《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6. 《绝句》 宋·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17.《怜思诗》: 明·宋应星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18.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9. 无题 清·袁枚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20.四时读书乐 宋·翁森
春
山光拂槛(jiàn)水绕廊,舞雩(yú)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谂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21. 今日诗 作者: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22.《明日歌》 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多少,请君听我明日歌。
23.《题赠〈中学生〉》 董必武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24.
《古今贤文•劝学篇》 唐•韩愈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儿不学。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持不懈,久炼成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25.《劝学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取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26.《劝学文》 朱熹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
27.《劝学文》 王安石
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28.《劝学文》 钟致帅
有古以来,圣贤之书,无出乎经;圣人之道,具在于经。经者人伦之基、纲常之本,大义之所存焉。先贤云“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又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经之大义在乎其中矣。尝未读经时,似身处暗室,每以晦思而生狭念,故不得出于明堂。继而少读经,犹如秉烛,便已寻其门径。及至吸纳众儒博览群经,方觉置身逵衢步入明庭,斯可谓“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古语: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