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课程编码:SN023130B 学分:2 总学时:32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技术学等文科各专业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之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中国古代散文的产生、发展脉络、艺术特征、文化成就以及继承和创新等有一定的把握。该课程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散文代表作家作品、流派和发展规律,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该课程的任务:深化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吸取民族思想资源的养分,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散文史的基本知识、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和独立分析、评论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和研究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一)、绪论(2学时)1.散文的性质和定义。2.广义散文与狭义散文。3.骈文和散文之争。
4.学习《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第一章 先秦散文研究(4学时)
1.先秦史略和先秦散文发展概论。
2.散文的起始:甲骨卜辞、《周易》与《周易大传》、商周的钟鼎铭文。
3.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4.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
5.先秦散文的特征、发展规律和文学成就。
(三)、?第二章 秦汉散文研究(4学时)1.秦汉史略和秦汉散文发展概论。2.秦汉政论散文研究。3.秦汉学术散文研究。4.司马迁《史记》研究。5.班固《汉书》研究。
6?.秦汉散文与古文传统的确立。
(四)、?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论略(2学时)1.文学自觉与文笔之辨。2.三曹与建安文章。3.正始文章。4.两晋文章。5.南北朝文章。
(五)、?第四章 唐代散文研究(6学时)1.唐代史略与唐代散文发展概论。2.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3.古文理论。4.韩愈散文研究。5.柳宗元散文研究。
6.古文的衰落与晚唐小品。
(六)、?第五章 宋代散文研究(6学时)1.宋代史略与宋代散文发展概论。2.宋初散文与复古思潮。3.宋代诗文革新与古文理论。4.欧阳修散文研究。5.苏轼散文研究。
6.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散文概论。7.理学家散文与南宋散文论略。
(七)、?第六章 元代散文论略(2学时)1.元代史略与元代散文发展概论。2.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3.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影响。4.“雅正”的文学思潮。
(八)、?第七章 明代散文研究(4学时)1.明代史略与明代散文发展概论。2.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3.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4.明代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5.归有光与唐宋派。6.徐渭、李贽散文研究。7.公安派与竟陵派散文。8.晚明小品文。
(九)、?第八章 清代散文研究(2学时)1.清代史略与清代散文发展概论。2.清初古文三大家散文。3.桐城派散文研究。
4.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四、教学参考书
教材:郭预衡 著《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参考书:
1、陈柱 著《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版。
2、杨民 著《中国古代散文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朱东润 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版。
第二篇: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参考答案
本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战国策》
答:是一部多记纵横家言论的战国史书。(1分)既是一部历史资料汇编,又是贯穿纵横家思想的优秀散文杰作。(2分)西汉成帝时,刘向将所见各本加以整理汇编,除去重复,集为一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顺序,分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2分)
2、骈文:
答:魏晋时,骈文正式形成。(2分)骈文的主要特征是:对偶、词藻、用典和声律。(2分)南北朝时,把骈文称作“今文”。(1分)
3、不平则鸣:
答: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主张。(1分)。这一观点,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精神一脉相承。(2分)韩愈认为古文不仅是传道的工具,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揭示了散文发愤抒情的独特功用。(2分)
4、《霍小玉传》:
答:蒋防创作的唐传奇,(1分)小说描写了歌妓霍小玉和书生李益的爱情悲剧。(2分)霍小玉温柔多情,清醒冷静,又坚韧刚烈,敢于反抗复仇。李益的重情和薄情的两重性格。小说善于从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着眼,通过对比烘托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这部小说不仅以情节曲折取胜,更以描述委婉细致、妙笔传神见长。(2分)
5、《莺莺传》:
答:中唐元稹创作的唐传奇,(1分)小说描写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1分)这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张生是个文过饰非的负心人。(2分)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就是在此基础上创作的。(1分)
6、七实三虚:
答: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三国演义》的艺术构思的评价。(1分)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2分)“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2分)
7、散体文
散体文,又称古文,是散文的狭义概念。(2分)在体式上的主要特征是:以散行单句为主,不重排偶,不拘韵律,不雕章琢句、铺采摛文,不着意堆砌典故。(3分)
8、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文论主张。(2分)孟子认为解说诗歌,不要只抓住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必须在正确领会全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向。(3分)
9、本纪 是《史记》五体结构之一。(1分)“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言行政绩,(2分)按照编年的形式记载一朝的大事,是全书的纲领。(2分)
10、《世说新语》:刘义庆及其门人采集众书编纂而成的《世说新语》,(1分)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代表了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2分)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记述名士玄虚清谈之事。(2分)
11、《李娃传》:是中唐白行简根据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话”加工而成的一篇唐传奇。(2分)描写了郑生与李娃的爱情故事,小说还对门第自高的荥阳公作了尖锐的嘲讽,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门阀制度的现实意义。(2分)是一篇完全摆脱志怪气息的社会人情小说。(1分)
12、拟话本:话本,是宋元说话艺人演说故事的底本。(1分)拟话本是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形式,整理、加工、创作的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2分)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是“三言”、“二拍”。(2分)
二、简答题
1、简述《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寓言》篇自称其创作方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天下》篇说“以卮 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就是“庄子三言”。(2分)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2分)重(读音chóng或 zhòng)言,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是重复、增益之言;(2分)另一解释为借重之言,即引用长者、尊者和名人的言语,来证明己言,以便被他人接受。这 些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2分)卮(zhī)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 传下来。(2分)庄子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人生理想等,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表述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一个个寓 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中,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趣味盎然,让读者去领悟体会其真谛。(2分)
2、《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的感情。(2分)即“寓论断于序事中”(顾炎武《日知录》),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2分)这一写法以《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为代表。(2分)(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2分)
3、简述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传记文、碑传、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2分)
其传记文善于用所写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细节刻画其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亮节。他的游记文,往往将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吸收其他体裁的表现方式(如赋体、问答、赞颂之类),从而使体式为之一变。(4分)写景记游,融入诗情雅趣,无不脍炙人口。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4分)
4、简述“讲史”话本的体式特征。
(一)篇幅较长,分卷分目。一般均有四、五万言,最长的《五代史平话》有十多万字,有的话本因为篇幅较大,所以要分卷分目。(3分)
(二)都有“开场诗”和“散 场诗”。每(2分)
(三)采用断代编年的方法叙述历史。讲史话本大多按朝代断限,依据正史中的朝代兴衰的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为主要内容,采取按年目顺序的 讲叙方法。(3分)
(四)语言多为半文半白,以讲说为主。语言比较质朴粗糙。(2分)
5、简述《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章 学诚批评《三国演义》。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 实感;(2分)“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 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2分)《三国演义》的虚构,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于史无征,纯属虚构。(2分)第二,正史简略,小 说铺叙渲染。(2分)第三,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即改变史实,把正史记载中某人所为之事移作他人所为。(2分)
6、简述《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
《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一是常把人的性格同花妖狐魅等原型的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4分)
二是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点染来刻画人物性格。《青凤》写青凤热烈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惟妙惟肖。(3分)
三是运用环境气氛的渲染,以烘托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3分)
7、简述《荀子》散文的艺术成就。答:荀子散文的特点是: 第一,论题鲜明,结构严密,说理透彻,逻辑严谨。荀子的文章有了明确的标题,有统率全篇的中心论点,论据充足,论证充分,层层深入,说理深透。(4分)
第二,通篇用排偶句法。荀子的文章词汇丰富,富于变化,长短句并用,对偶句排比句兼行,既匀称而又错落有致(3分)
第三,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3分)
8、韩愈的杂文有何特点?
答: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讽刺和大胆揭露,内容深刻,(4分)文笔犀利,形式活泼,自由随便,可长可短,(3分)寓庄于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别有一种新颖奇妙之感。如《师说》《进学解》《杂说四·马说》等。(3分)
9、简述王安石各类散文的特点。
答:王安石的议论文成就最大,多为政论。代表作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等。其特点是思想深刻,识见高超,议论果断,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简洁而说理透彻,概括性强。(2分)
王安石的小品文脍炙人口,短小精悍,文短意长,文风峭刻,凌厉超迈,可见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敏锐洞察力。(2分)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即使是山水游记散文,也爱发议论。如《游褒禅山记》:(2分)
其议论文字,无论长篇短制,都立意深刻,结构谨严,逻辑严密,析理透辟;其叙事抒情之作,能随笔挥洒,曲尽其妙。王安石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简练明快,笔力雄健,深刻犀利。(4分)
10、简述宋元话本小说的一般艺术特征。
答:第一,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由题目、篇首(诗词)、入话(议论)、头回(小故事)、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4分)
第二,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揣摩听众心理,力求以新奇有趣、曲折动人的故事扣住人心,有意制造悬念和巧合,善于卖关子,尽一切可能来吸引听众,从而获得收入。(3分)
第三,使用大众能够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语言通俗浅显,叙事流畅生动,这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3分)
11、简述《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答: 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有:第一,把人物置于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中,人物和情节高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符合生活的真实感,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平板化。(3 分)第二,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超人与凡人的结合。《水浒》既写出了英雄好汉具有传奇性的超人之处,又写了他们的性格弱点和成长过程。他们具有凡人的品 格,这就避免了因过分夸张而失真的缺陷。(3分)第三,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做到英雄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小说写许多性情、气质相近的人物,都 能表现出他们的差别,做到同中有异。(2分)第四,英雄性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单一中求丰富。(2分)
12、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色。
答:散中有骨的结构方式。(3分)《儒林外史》结构独特,鲁迅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吴组缃称之为“连环短篇”。(2分)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它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全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将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残文人心灵和人格的这个主旋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2分)
为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对《儒林外史》的结构作了精心设计和安排。第1回“楔子”和第56回“幽榜”首尾呼应,对全书要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3分)
三、论述题
1、试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论辩,善设机巧,引人入彀,欲擒故纵,使人无法躲避。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他的文章非常重视辩论技巧。(5分)
(二)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雄辩犀利。(5分)
(三)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精彩传神。(5分)
(四)语言通俗畅晓,平实浅近而又简练精警。(5分)
2、试论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一)记叙文,欧阳修的记叙文,以游记最为出色。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丰乐享记》、《有美堂记》、《非非堂记》、《岘山亭记》等。文章语言精练,构思巧妙,将写景、叙事、议论熔为一炉,情文并茂。(5分)
(二)议论文,欧阳修的论、辩、说等议论文,现实性很强,多以国事民生为主,有些还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情怀和人品。(5分)
(三)抒情文,欧阳修的抒情散文,见于所写的祭文、碑志,也很有特色。如《祭尹师鲁文》、《祭苏子美文》、《祭石曼卿文》、《祭梅圣俞文》、《张子野墓志铭》、《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等,其述存亡离合之感,往往情文兼至。(5分)
欧阳修散文总的特色是平易自然、委婉曲折、情韵深长。平易自然是有宋一代散文的共性,委婉曲折则是欧阳修散文的个性。(5分)
3、试论《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小说刻画了追求功名富贵与讲究文行出处的两组人物,将矛头直接指向科举制本身,因为科举是广大下层文人追逐功名富贵的唯一桥梁。
第一组是以牺牲自我个性为代价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5分)这些儒林群丑包括儒生、官绅和假名士这三种人物类型,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从而揭示科举制度弊端、败坏吏治、腐化世风的罪恶。(5分)
(二)赞颂和肯定讲究文行出处的人物,寄托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小说第二组是注重“文行出处”、鄙弃功名、自由独立的人物。(5分)所谓“文行出处”,文即文章、学问,行即品行,出指出仕,处指隐退。合起来是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吴敬梓认为文人应该更加注重品德修养,必要时可退隐以保全其道德品行。这组人物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儒名贤,一类是普通市民。(5分)
4、试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王熙凤出身于与贾家世代姻亲的、有权有势的金陵王家。她是那“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的“巾帼英雄”,因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凭着精明能干、泼辣以及伶俐口齿,深得贾母、王夫人的信任。(5分)她是荣国府的女管家,管理着几百号人的大家族的家务,具有极大的威势。王熙凤又是一个对金钱和权势占有欲极强的悍妇、妒妇的典型。(5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有:首先善于察言观色,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巧于趋奉。(4分)其次,精明能干,大胆泼辣,雷厉风行,刚毅果断,杀伐决断,具有经世治国之才。(3分)第三,嘴甜心苦,笑里藏刀,阴险毒辣。第四,唯利是图,贪婪成性。(3分)
5、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庄子》散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好似天马行空,不落俗套,极富浪漫色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庄子》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首先,意出尘外的构思。在题材的选择上,着意拉大与现实的距离,《庄子》更多地注目于寓言和神话。全书“寓言十九”,寓言是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5分)
其次,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富于浪漫色彩,是《庄子》艺术魅力所在。(5分)
第三、在体物入微的描写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5分)
第四、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如天马行空,空灵飘逸,而又形散神聚。(5分)
第五、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庄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文章词汇丰富,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善于对事物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精湛传神。(5分)
6、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答:柳宗元散文中最见精彩的部分是山水游记,共有20多篇,大多写于被贬永州之后,其中“永州八记”最负盛名。“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8篇。这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一块丰碑,标志着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5分)(1)柳宗元是开创我国山水散文天人合一意境的第一人。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不仅是借助于大自然来表现人的一般情感思想,而且是借以表现人的天人合一情思,形成山水自然之美与天人合一情思相融合的散文意境。(5分)
(2)他的山水游记不但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借物写心,借写山水来抒幽愤,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5分)
(3)他善于选取不为人知、不被人识的掩埋于恶木秽草丛中的奇异小巧之景,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反映出他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5分)(4)他的山水游记语言精炼生动,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丰富的语汇和精微的观察,把山水写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喜用“幽”、“奇”、“怪”、“异”、“奥”等字词表现景物。(5分)
7、试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答:孙悟空的“物性”是他有猴子的外貌、习性,如毛脸雷公嘴,罗圈腿,长尾巴、红屁股,喜欢抓耳挠腮,活泼好动,急躁敏捷等。(5分)他超凡的“神性”是:会七十二般变化,腾云驾雾,火眼金睛,刀斧不入,上天入海等,(5分)他的“人性”是:他机智勇敢,积极乐观,富有正义感和斗争精神;(5分)他藐视王权,嫉恶如仇,桀骜不驯,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他还有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爱出风头、好捉弄人、脾气急躁等性格。(5分)
8、试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答:
(一)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5分)鲁迅评该书“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指出了《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风格。(5分)
(二)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花妖狐魅,多具人情。(5分)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往往具有纯洁、善良、多智、果敢的人格。即使是同一类型,也人各一面,绝不雷同。(5分)
(三)简洁雅致、生动活泼的语言艺术。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古典文学语言,又大量提炼和融入方言俗语,从而形成了一种既简洁雅致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5分)
第三篇:唐宋散文研究教学大纲(康震)
唐宋散文研究教学大纲(康震)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唐宋这一散文发展高峰期中各阶段各类型散文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散文史发展的系统讲授,并精要评价重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唐宋散文的发展概况,熟悉这一时期的散文流变,理解唐宋散文的流派和文体特征。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和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认识唐宋散文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掌握唐宋散文发展的基本轮廓和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 2)配合“作品选”的讲解,能够凭借工具书或注解阅读文学作品,并体会领悟蕴涵在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3)能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评述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情感、审美、艺术等特征; 4)能够熟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总论学时 1 主要内容:
• “散文”的定义
• “古文”的定义及其特点 • 介绍唐宋散文研究现状
• 现代学者对古代散文“文学性”问题的争论 • 如何学习唐宋散文 教学要求: 1、了解:(1)古人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如元末明初朱右编选的《八先生文集》、明代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
(2)近现代学者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如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郭预衡《中国散文史》等、了解:古文的特点、掌握:根据清代古文家、朱自清、林慧文、郭绍虞、姚鼐、方东树、张裕钊、刘大櫆等人的观点分析“散文”与“古文”的异同。4、掌握:学习古代散文的方法。重点、难点:
古人和今人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当今学术界对“散文”与“古文”的比较分析;学习阅读古代散文的方法。这三点是这部分的重点与难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对学习唐宋散文的兴趣。
注意学习本章对以后学习的指导作用,并且可适当介绍唐宋散文的学术研究前沿状况。
(二)第一章初盛唐散文的发展学时 3 主要内容:
• 唐以前散文革新思想的萌芽 • 唐初魏征、王绩的改革 • 陈子昂:(1)陈子昂“兴寄”与“风骨”的文学革新主张(2)由《谏用刑书》分析陈子昂散文的三个特色: A、政治性、现实性 B、条理清晰、文辞雄辩 C、文风疏朴、不加藻饰
• 张说、张九龄、王维、李白与盛唐散文:(1)由《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分析王维的散文特色
(2)由《与韩荆州书》分析李白的散文特色 • 元结:阅读《新唐书·艺文志》中元结的散文创作,分析其文学主张与散文成就 教学要求:
• 了解:唐以前散文革新思想萌芽的事实 • 了解:初唐文风和盛唐散文的骈散分工
• 掌握:分析王维、李白的散文创作以及陈子昂和元结的文学主张与散文成就 重点、难点:
唐初至唐中叶韩柳发起古文运动前的散文发展概况;阅读分析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与李白的《与韩荆州书》;陈子昂和元结的文学主张。这三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指导学生比较初盛唐的骈文与散文。
引导学生关注初盛唐散文研究的学术发展动态。
(三)第二章韩愈、柳宗元和唐代古文运动学时 8 主要内容:
• 唐代古文运动(1)古文运动在唐发端的社会及文化背景(2)唐代古文运动理论: A、主张文道合一 B、强调作家的修养
C、反对因袭、主张独创。(3)唐代古文运动的性质
(4)唐代古文运动取得成就的原因 • 韩愈:(1)生平思想:结合《韩愈评传》了解韩愈其人其文其思想(2)通过《进学解》、《师说》、《答李翊书》、《答尉迟生书》解读韩愈的散文理论:
A、闳中肆外
B、务去陈言、辞必己出 C、强调“惟其是”
D、师其意,不师其辞
E、向民间新兴文学吸取营养(3)通过《祭十二郎文》、《毛颖传》、《原道》、《柳子厚墓志铭》、《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论佛骨表》等名作分析韩愈的艺术成就: A、人物个性的刻画
B、托物、托事的抒情、议论 C、议论文的形象化
D、妥帖、富于诗意的语言 • 柳宗元:(1)生平思想:结合《柳宗元评传》了解柳宗元其人其文其思想(2)通过《报崔黯秀才书》、《报袁君陈秀才书》等文解读柳宗元的散文理论: A、倡导文学革新 B、文以明道
C、道要凭文辞而传
D、文以行为本,在先诚乎其中 E、语言畅达、语法完整(3)通过《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种树郭橐驼传》、《三戒》、《封建论》、《始得西山宴游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名作分析柳宗元的艺术成就: A、议论文写作“校练名理”、“锋颖精密” B、擅长社会下层人物描写 C、托物言志的寓言
D、笔力独到的山水游记 教学要求:
• 了解: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 • 掌握: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 应用:韩愈的散文理论及其在文体革新方面的贡献
• 应用:柳宗元游记和寓言在中国散文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难点:
分析韩愈散文的思想艺术性:从内容可分论说、记叙、抒情、应用四类,每一类的代表作品;艺术上追求推陈出新,彻底摆脱骈文的束缚,并且创造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汇。
分析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其作品可分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四类。他将寓言从一种文学手段发展成独立、完整的文学样式,成为讽刺文学的重要体裁。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的精华,富有诗情画意,既刻画出山水的自然个性,同时又寄寓自己的个性,成就极高。
掌握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三点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以针对某些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例如: • 古文对抗骈文的发展过程。• 唐代古文运动的遗憾:(1)、思想上给古文套上了无形的枷锁。(2)、消极因素在于贬低以追求美为宗旨的文学的价值。3、唐代古文运动对后代散文的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在台湾引起很大争论的“谤韩案” 可组织学生对韩愈、柳宗元的部分著名散文(如 《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张中丞传后叙》、《论佛骨表》、《段太尉逸事状》、《永州八记》等)进行课堂主题发言。
可布置关于赏析韩愈或柳宗元散文的小论文。注意对学术前沿研究概况的介绍。
(四)第三章中晚唐散文的衰落学时 3 主要内容: • 中唐散文:(1)中唐前期散文(2)韩派作家:欧阳詹、李观、李翱等(3)刘禹锡、白居易及其《与元微之书》、元稹 2、晚唐散文:(1)杜牧及其《阿房宫赋》、孙樵与晚唐散文(2)唐末小品文、晚唐散文走向衰落的原因 教学要求:
• 了解:中唐前期散文作者数量众多,但成就不及韩柳的原因 •
了解:晚唐散文走向衰落的原因
• 掌握:风格各异的韩派作家在古文运动中的理论实践与创作实践 • 掌握:杜牧和孙樵在晚唐散文走向低潮时的创作与成就
• 掌握:皮日休、陆龟蒙及唐末小品文作为唐代散文发展支流的生存情况 重点、难点:
中唐前期几个主要散文家的创作;中唐散文成就不大的原因;以及晚唐散文走向低潮的原因。这三个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以针对某些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例如:、简述被鲁迅誉为“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的唐末小品文的成就。2、简述“唐宋十大家”中的李翱和孙樵的散文理论与成就。
(五)第四章北宋初期散文的复兴学时 3 主要内容:
• 北宋初年的形势主义文风 • 西昆派的出现与王禹偁、穆修 • 柳开、石介与文学复古 教学要求:
• 了解:北宋初期古文运动重新崛起的原因 • 了解:当时文人对西昆体的态度
• 掌握:王禹偁、穆修的创作实践及对五代体的变更 • 掌握:柳开、石介在文学复古中的贡献及遗憾 重点、难点:
王禹偁、穆修对五代体的变更以及柳开、石介在文学复古中的贡献及遗憾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 难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注重教学的系统性,紧扣唐宋文学承上启下的特点。并且尽量援用前沿学术成果,充实课堂教学。
(六)第五章欧阳修学时 3 主要内容:
• 欧阳修的生平与文学活动:结合欧阳修传记及中国文学史等资料了解其生平与文学活动
• 结合《昌黎先生文集》分析欧阳修散文的思想内容及文学主张: • 文学不可脱离现实 • 写人要求“事信言文” • 对“骈文、西昆”持论公平• 主张“取其自然” • 结合《醉翁亭记》、《秋声赋》、《与高司谏书》、《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文章分析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 • 平易流畅、意能曲达 • 纡徐柔婉、吞吐抑扬 • 散文诗化、风味曲包 • 用语纯熟、丰富多彩 教学要求:
• 了解:欧阳修生平、政治生涯与文学活动 • 掌握:欧阳修最主要的四点文学主张
• 应用: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重点、难点:
结合欧阳修的散文创作了解欧阳修文学主张与艺术成就,进而明确其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这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以针对某些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例如: 1、“太学体”的产生与消亡。、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可以设计让学生就欧阳修的单篇著名散文如 《醉翁亭记》、《秋声赋》等进行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关注欧阳修散文研究的学术发展动态。
(七)第六章曾巩、王安石与北宋中期散文学时 3 主要内容:
• 结合《曾巩集》等著作,了解曾巩生平及散文成就 • 王安石的生平、思想
• 结合《临川先生文集》等书籍,掌握王安石的文学主张与艺术成就 • 范仲淹、司马光的散文创作 教学要求:
• 了解:曾巩的散文创作与散文成就
• 了解:北宋中期范仲淹、司马光等人的散文创作 • 掌握:王安石生平与文学主张
• 应用: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王安石散文的艺术成就 重点、难点:
北宋中期散文发展的概括;王安石的文学主张与散文成就;对王安石著名散文的解读与赏析。这三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组织学生对曾巩、王安石的部分散文(如《留侯论》、《答司马谏议书》等)进行课堂主题发言。
可结合作品引导学生思考: 1)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对王安石散文的渗透。2)从后世评论看曾巩散文的历史地位。
(八)第七章苏轼学时 3 主要内容:
• 通过阅读《苏轼评传》了解其家世及生平
• 结合中国文学史、散文史等材料了解苏轼的思想、政治倾向及文学活动 • 结合《答谢民师书》、《传神记》以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理清苏轼的文学主张: • 以意为主、文尚实用 • 意能称物、言能尽意 • 妙在言外、巧于传神 • 文贵自然、反对艰深
• 结合《文与可画 筼筜谷偃竹记 》、《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等文章分析苏轼的散文成就及其影响: • 文有实用、语必明达 • 远思宏远、论事明晰 • 说理抒情、文有诗味 • 写人写景、白描传神 • 语言明快、妙极自然 教学要求:
• 了解:苏轼生平及政治倾向
• 掌握:苏轼丰富的创作实践和独特的文学理论
• 应用:分析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风格特色等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掌握苏轼各类散文的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以针对某些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例如:
• 从道学内涵的差异比较韩愈、欧阳修、苏轼散文风格的不同。• 结合《石钟山记》等著名散文分析苏轼“记”体散文的艺术成就。• 后世散文对苏轼散文的继承。
可让学生模仿苏轼或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写一篇小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苏轼散文研究的学术发展动态。
(九)第八章苏洵、苏辙学时 2 主要内容:
• 苏洵、苏辙的生平
• 苏洵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绩 • 苏辙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绩 教学要求:
• 了解:苏洵与苏辙的生平、思想
• 掌握: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掌握苏洵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践 • 掌握: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掌握苏辙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践 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掌握苏洵与苏辙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践,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引导学生对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进行比较赏析。
(十)第九章北宋后期及南宋散文的发展学时 3 主要内容:
• 北宋后期的散文作家及其创作(1)黄庭坚、秦观、李师道(2)李格非、晁补之、南宋前期的散文作家及其创作(1)宗泽、岳飞、胡铨——政治家之文(2)李清照、陆游、范成大——文学家之文(3)朱熹、陈亮——学者之文、南宋后期的散文作家及其创作(1)文天祥(2)谢枋得、林景熙、结束语:总结并梳理唐宋散文 教学要求:
• 了解:结合具体作品了解北宋后期、南宋散文作家的创作情况 • 掌握:结合文学史了解北宋后期至南宋末的散文发展概况 • 掌握:再次理清唐宋散文的发展脉络
• 应用:比较唐宋散文的异同——唐文:峭、曲、瘦; 宋文:平、直、肥
• 应用:明确唐宋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元明清散文创作的影响 重点、难点:
北宋后期至南宋末期的散文发展概况、唐宋散文的发展脉络以及唐宋散文对后世散文的影响,这三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以针对某些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例如: • 简述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成就。• 简述朱熹的文论。
• 梳理唐宋散文的发展脉络。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漆绪邦.中国散文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年 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 年
严可均、苑育新.全宋文.商务印书馆.1999 年 吕祖谦.宋文鉴.江苏书局.1886 年
葛晓音.唐宋散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王水照.唐宋散文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年
王洪.中国文学宝库 / 唐宋散文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2 年 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 钱冬父.唐宋古文运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年 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中华书局.1985 年 吴小林.唐宋八大家汇评.齐鲁书社.1991 年
吴孟复.唐宋八大家概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年 冯中一.唐宋八大家散文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年 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 年 韩愈.韩昌黎全集.中国书店.1991 年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 年 苏轼.苏东坡全集.中国书店.1986 年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 年 曾巩.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 年
苏洵、周振甫.苏洵散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 苏辙.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 年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学时:102学时
学分:6分
理论学时:102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大纲执笔人:刘运好
胡传志
王昊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在描述中国文学史承传流变的过程中,要抓住各个时期的重点,以大作家名作带动文学史的教学。
(2)在文学背景、作家和文学作品三者之间,以文学作品为核心,阐述文学史的演变过程。(3)注意寻绎中国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努力通古察今,为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借鉴。
(4)本课程历史跨度大,将分三个学期分别学习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元明清文学史。
3、课程教学改革
(1)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学生们的独立思考。
(2)推行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一些次要章节列为自学内容。(3)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正文
第一学期
先秦汉魏六朝文学(34学时)
总绪论(4学时)
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
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分期。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期、第二段秦汉期。中古期(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近古期(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思考题:(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2)简析文学发展过程中几种因素的互动。
第一编
先秦文学(10学时)
概说(1学时)
1、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史哲不分;作者与时代难以确定;成熟文学作品的出现。
2、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
第一章
中国神话(1学时)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与分类
神话的定义
神话的产生
神话的意义
神话的分类。第二节
神话的民族精神与思维特征
深重的忧患意识
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勇敢的反抗精神
物我交融的思维特征
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
浓烈的情感体验
思考题:神话的思维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
《诗经》(2学时)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与流传
《诗经》的产生时间与区域
《诗经》的编纂
三家诗
毛诗 第二节
《诗经》的分类 “六义说”
风、雅、颂
第三节
《诗经》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
赋、比、兴
句式和章法
颂的不同语言风格。
思考题:(1)《诗经》的分类与表现手法。(2)《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
《楚辞》(2学时)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
“楚辞”的基本含义
多种文化的交融
楚地文化风俗
“楚辞”产生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第二节
屈原与楚辞其他作家
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三节
《诗经》、《楚辞》的影响
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
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
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
思考题:(1)“楚辞”的含义。(2)《诗经》与《楚辞》的影响。
第四章
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2学时)第一节
散文的萌芽与形成
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从《尚书》到《春秋》——散文的形成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与记言
以记事为纲
结构特点
叙事特点
人物形象
记言特点。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记言中叙事
《国语》的特点
《战国策》的特点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史传文学的源头
叙事散文的楷模小说的雏形。
思考题:(1)名词解释:“春秋三传”、记言与记事。(2)《左传》的叙事特点。(3)《国语》与《战国策》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第五章
先秦哲理散文(诸子散文)(2学时)第一节
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士的产生;诸侯养士之风的盛行
社会的急剧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二节
先秦诸子散文的基本分类
按照学派分,主要有儒、道、墨、法等
按照散文体制分,主要有语录体、韵文、对话体、寓言体、专题论文。
第三节
先秦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对话体和寓言体
专题论文 第四节
先秦哲理散文的影响
说理文的体制
说理的方式
语言的范式
思考题: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及其特点。
参考书目: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一)、袁珂《中国神话选释》、余冠英《诗经选注》、朱熹《诗集传》、金开诚《楚辞选注》、朱熹《楚辞集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牛鸿恩《战国策选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朱熹《四书集注》
第二编
秦汉文学(8学时)
概说(1学时)
一、秦汉政治文化制度的形成
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产生
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成熟。
二、秦汉文学概述
秦代文坛的荒凉
汉代文学的繁荣。
第一章
秦汉说理散文(1学时)第一节
汉代散文概述
汉代散文的繁荣
汉代散文的分类
第二节
汉代政论(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汉初
西汉中叶至东汉初年
东汉中叶以后。
思考题:汉代政论散文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第二章
汉赋(1学时)
第一节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赋的表现手法与汉赋
赋的渊源
汉赋的基本特点。第二节
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汉初到汉武初年(约70)——形成期
汉武到东汉中叶(约200年)——成熟期
东汉中叶到汉末(约100余年)——衰微期 第三节
抒情小赋
抒情小赋的形成抒情小赋的特点
思考题:汉赋的产生与发展。抒情小赋的特点。
第三章
两汉诗歌(1学时)第一节
汉诗概况
楚歌
汉乐府与乐府诗
汉代文人诗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思考题:(1)简论《汉乐府》与文人诗的互动关系。(2)《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化思潮的关系。
第四章
两汉史传文学(4学时)第一节
史传文学的产生
史传文学的渊源与产生
史传文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二节
《史记》的体例和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史记》的体例
《史记》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史记》的风格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
《汉书》的体例
《汉书》的特点 第四节
其他史传散文 《吴越春秋》 《越绝书》
思考题:(1)简论《史记》人物刻画的基本特点。(2)比较《史记》与《汉书》风格的异同。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12学时)
概说(2学时)
一、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
文学自觉的基本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编撰
文学批评的繁荣
二、文学发展历程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西晋文学
南朝文学
北朝文学
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时世
门阀制度
哲学思潮 佛教影响。
思考题:简析魏晋文学的自觉。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诗歌(2学时)
第一节
蔡琰与建安七子
蔡琰的《悲愤诗》
建安七子的名称、创作及其地位 第二节
“三曹”与建安文学
三曹与建安文学集团的关系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第三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正始之音的基本特点
正始之音的时代原因。
思考题:(1)名词解释: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三曹。(2)简析正始风骨。(3)正始之音与建安风骨的不同点。
第二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2学时)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西晋诗歌发展阶段
太康诗风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刘琨与永嘉诗歌
太康诗风的变化
刘琨诗歌
《游仙诗》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人
王羲之与兰亭诗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终结
思考题:(1)简析陆机与太康诗风的关系。(2)东晋玄言诗形成的几个阶段(3)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南北朝诗歌(2学时)第一节
南朝诗风的转变 第二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
山水诗的发展阶段
谢灵运与山水诗形成鲍照的乐府诗 第三节
注重声律美与齐梁诗坛格局的变化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诗坛格局的变化 第四节
齐梁诗人集团
萧子良文学集团与“竟陵八友”
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萧纲文学集团
宫体诗 第五节
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
北魏诗歌
西魏与北周文坛
庾信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思考题:(1)名词解释: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竟陵八友。(2)简析齐梁文学集团形成的原因。(3)试分析庾信使北的文化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1学时)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朝民歌基本概况
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方民族风习
北朝民歌的基本概况
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思考题:比较南北朝民歌艺术风格并分析其差异形成原因。
第五章
魏晋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2学时)
第一节
魏晋文风的变化
“以气质为体”
“以情为文,以文被质”
“通脱”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魏晋赋及其特点
南北朝赋及其特点 第三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南朝美文发展的阶段性
史传文学的递嬗与南朝美文衍化的关系
齐梁时期的文学新变
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嘉三大家。(2)魏晋南北朝赋的特点。(3)简析南朝文学的形式美。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1学时)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概念
小说的起源
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两个基本系统
《世说新语》与志人小说
《搜神记》与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色
思考题:(1)中国“小说”内涵的民族性。(2)《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参考书目: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一、二)、王伯祥《史记选》、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徐公持《魏晋文学史》、逯钦立《陶渊明集》、郝立权《陆士衡诗注》、徐陵《玉台新咏》、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郭茂倩《乐府诗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刘琦、梁国辅《搜神记搜神后记译注》。
第二学期
唐宋文学(34学时)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史(20学时)
绪论(3学时)
一、唐代文学繁荣盛况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三、唐诗的发展进程
思考题:(1)唐诗繁荣的表现有哪些?(2)唐诗繁荣的原因。(3)安史之乱之后十年的诗歌是否属于盛唐诗歌?为什么?(4)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
第一章
初唐诗歌(2学时)
第一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贞观诗风与上官体
初唐四杰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第二节
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陈子昂诗歌的复古倾向
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第三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思考题:(1)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四杰。(2)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3)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意义。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3学时)第一节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的生平
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 《辋川集》
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归隐诗的空静之美
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边塞诗的创作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及其艺术创造
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昌龄作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王之涣的诗歌
思考题:(1)名词解释:《辋川集》
(2)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3)王维诗歌中的禅意。(4)王、孟山水田园诗比较。(5)高适边塞诗的思想性。(6)岑参边塞诗的创造性。(7)高、岑边塞诗异同。
第三章
李白(2学时)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歌行
李白的乐府诗歌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行云流水式的抒情方式
李白歌行的价值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主观色彩
想象特色
多样化的风格 结构特点
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思考题:(1)略述李白一生主要经历。(2)李白乐府诗歌的创新。(3)李白绝句的特点。(4)李白乐府歌行与绝句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5)李白绝句与王昌龄绝句的异同。
第四章
杜甫(2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与诗人杜甫
杜甫坎坷的一生
社会**引起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杜诗的叙事技巧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拓宽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时事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和影响
杜诗之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思考题:(1)略述杜甫的生平经历。(2)杜诗诗史性质的表现。(3)杜诗的叙事技巧有哪些?(4)杜甫律诗的开拓创新。(5)如何理解沉郁顿挫的诗风?
第五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2学时)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第二节
韩愈与李贺的诗歌创作
韩愈的生平
韩诗的特点
李贺的生平
李贺的心态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韩孟诗派的散文化倾向
第四节
刘禹锡与柳宗元
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
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
柳诗的冷峭简淡
思考题:(1)名词解释:韩孟诗派。(2)韩愈的诗学主张有哪些?(3)韩诗的特点有哪些?(4)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白居易元白诗派(1学时)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元白诗派的形成 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元稹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讽谕诗的得与失 第三节
白居易的感伤诗、闲适诗与元白唱和诗 《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闲适诗的内容与情调
元白唱和诗
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白诗派。张王乐府。(2)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其讽谕诗的创作。(3)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哪几类?分别有哪些代表作?(4)试比较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三诗中音乐描写有何不同。
第七章
唐散文与唐传奇(2学时)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与政治改革
由此而触风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韩、柳的古文理论
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韩、柳的开拓
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
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 第四节
唐传奇
传奇的含义
唐传奇的发展过程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思考题:(1)名词解释:传奇。(2)简析韩愈的散文主张。(3)韩愈散文的成就。(4)柳宗元山水游记、寓言的成就。(5)为什么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第八章
晚唐诗歌(1学时)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杜牧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温庭筠等人的创作
思考题:(1)晚唐怀古咏史诗兴盛的原因。(2)晚唐爱情题材诗歌的时代背景。第九章
李商隐(1学时)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
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 第二节
诗歌的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诗歌情调的幽美
朦胧与亲切可感
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第五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
凄艳浑融风格的分析
李商隐与齐梁诗歌、阮籍、李贺、杜甫等人的比较
李商隐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思考题:(1)李商隐对唐诗发展的贡献。(2)李商隐《无题》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3)李商隐爱情诗的特点。
第十章
词的初创与晚唐五代词(1学时)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
词的起源
早期民间词
早期文人词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花间集》及花间词风
温庭筠、韦庄等人的词作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冯延巳
李煜的生平及前后期词作
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思考题:(1)名词解释:燕乐。词。《花间集》。(2)略述词体的起源。(3)举例说明花间词风。(4)李煜词的贡献。
参考书目: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二)、中国社科院《唐代文学史》(上、下)、闻一多《唐诗杂论》、余恕诚《唐诗风貌》、朱东润《杜甫叙论》、刘学锴《李商隐传论》、中国社科院《唐诗选》、陈贻焮《王维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萧涤非《杜甫诗选注》、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陈迩冬《韩愈诗选》、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
第五编 宋代文学(14学时)
绪论(2学时)
一、宋代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宋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成就
思考题:(1)民族矛盾对宋代文学的影响。(2)商业都市对宋词发展的作用。(3)唐宋诗的差异。(4)宋代散文的特点。(5)宋词的成就。
第一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2学时)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柳永词的新变
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铺叙与白描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思考题:(1)北宋前期词风与晚唐五代词风的关系。(2)柳永词的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评价柳永词之俗?
第二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1学时)第一节
欧阳修的诗文
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欧阳修散文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平易纡徐的文风
欧阳修的诗歌 第二节
王安石的诗文
早期诗风的特点
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
简洁峻切的散文
思考题:名词解释:(1)王荆公体。(2)欧阳修的诗文理论。(3)欧阳修散文创作的成就。
第三章
苏轼(2学时)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
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叙事、抒情 说明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 第三节
苏轼的诗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精神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对词境的开拓
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思考题:(1)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人生观。(2)贬谪对苏轼创作的影响。(3)苏轼的散文成就。(4)苏轼诗歌中的乐观旷达的精神。(5)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6)苏轼对词学发展的创新。(7)苏轼以诗为词的意义。
第四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1学时)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丰富的人文意象
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山谷体的内涵
晚年诗返朴归真 第二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和演变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杜甫典范的确立
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江西诗派的形成江西诗派的演变
思考题:(1)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山谷体
(2)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
(3)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及其影响。
第五章
周邦彦与北宋中后期词坛(2学时)第一节
晏几道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二节
秦观
伤心之的伤心词
情韵兼胜
采小令之法入慢词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三节
贺铸
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
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第四节
周邦彦
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思考题:(1)小山词的艺术特征。(2)为什么秦观被公认为最当行本色的词人?(3)周邦彦词的艺术特征。(4)慢词在北宋中后期的发展。(5)北宋婉约词人的风格差异。
第六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2学时)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抗敌复国主题
隐逸情趣
爱情诗
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第三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思考题:(1)名词解释:诚斋体。《四时田园杂兴》。(2)陆游诗风的演变过程。(3)陆游诗歌的爱国情怀。(4)陆游七言古诗的艺术特征。(5)诚斋体的艺术个性。(6)范成大使金组诗的独特价值。(7)范成大在田园诗上的地位。
第七章
辛弃疾与南宋词坛(2学时)第一节
李清照
“词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
前后期的创作 第二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英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第三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乡材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第四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
意象的转换
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第五节
姜夔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
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
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
思考题:(1)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内涵。(2)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3)辛弃疾的英雄气质及对词作的影响。(4)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5)辛词的艺术成就。(6)姜夔词的艺术特征。
参考书目: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三)、中国社科院《宋代文学史》(上、下)、程千帆《两宋文学史》、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钱钟书《宋诗选注》、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王水照《苏轼选集》、黄宝华《黄庭坚选集》、游国恩
李易《陆游诗选》、周汝昌《范成大诗选》、周汝昌《杨万里选集》、《辛弃疾词选》
第三学期
元明清文学(34学时)
第六编 元代文学(8学时)
绪论(0.5学时)
一、元代的社会概况与文学
二、元杂剧的繁荣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0.5学时)第一节 说话艺术
说话的定义 说话“四家” 话本 第二节 小说话本
现存的小说、讲史、说经话本 小说话本的体制 第三节 诸宫调
诸宫调的含义 诸宫调作品 董西厢
思考题:(1)名词解释:话本。诸宫调。董西厢。(2)南宋说话四家是哪四家?每类包括哪些题材范畴?(3)《董西厢》对莺莺故事的沿袭与发展。
第二章 关汉卿(2学时)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人格构成的二重性 杂剧分类及其代表作:社会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历史剧 第二节 《窦娥冤》
深刻的思想内涵 人物形象 悲剧艺术特色 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尽快入戏 曲词的动作性 巧妙设置悬念 张弛有致的情节节奏 本色当行的语言。
思考题:(1)从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角度来判别《窦娥冤》的悲剧内涵。(2)如何理解窦娥身上的浓重的贞孝观念?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2学时)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莺莺故事的创新
王实甫的生平《西厢记》对杂剧文本体制的新创(5本20折)主题的改造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及语言艺术
戏剧冲突 点铁成金的人物 语言艺术 了解《西厢记》在写情文学的深刻影响
思考题:(1)《西厢记》故事演变的几个重要阶段。(2)简述莺莺、张生、红娘形象的特点及其蕴涵的思想内涵。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与第五、六章共1学时)第一节 白朴
元曲四大家 白朴的生平《梧桐雨》的本事来源 《梧桐雨》的主要内容及蕴涵 梧桐夜雨意象渲染的悲凉、感伤的氛围 《墙头马上》的情节及尊情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马致远
马致远的生平、创作 《汉宫秋》 神仙道化剧及其主要叙事技巧。
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2)《梧桐雨》极力渲染的主题意蕴是什么?(3)《汉宫 秋》中对历史与现实有哪些体悟?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节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赵氏孤儿》 《潇湘雨》 《竹坞听琴》 《不认尸》 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燕青博鱼》 《柳毅传书》 《风光好》 《看钱奴》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水浒戏 《李逵负荆》、《双献功》、《张生煮海》、《老生儿》 第四节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秋胡戏妻》、《曲江池》、《灰栏记》
思考题:北方戏剧圈的代表作家作品。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创作中心由以大都为核心的北方向以杭州为核心的南方的转移 体制的局限 元杂剧的衰落 第二节 郑光祖
《倩女离婚》的艺术构思、本事来源及其情节关目 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挺
乔吉才子佳人剧《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 宫天挺《七里滩》中的隐逸情调 第四节 金仁杰、杨梓 秦简夫
《追韩信》 《敬德不伏老》 《东堂老》的文化意义
思考题: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和《琵琶记》(1学时)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的形成及其体制特点 早期南戏作品 第二节 《琵琶记》
《琵琶记》故事的流变过程中的彻底翻案及其原因 《琵琶记》的主要情节关目及其悲剧蕴涵 蔡伯喈与传统文人的软弱性格 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 双线结构 第三节 四大南戏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的具体所指,及其剧情。重点:通过蔡伯喈、赵五娘形象看传统文人的软弱性格、在封建礼教压制下妇女的深重灾难,了解。难点:理解作品体现出来的封建伦理自身的矛盾。
思考题:(1)名词解释:南戏 四大南戏(2)从赵五娘、蔡伯喈形象看《琵琶记》的悲剧内涵。(3)分析《琵琶记》苦乐交错的双线结构形成的巨大感染力。(4)南戏有哪些不同与杂剧的体制特征?
第八章 元代散曲(1学时)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散曲兴起的原因 散曲的体制 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显豁酣畅)第二节 元代散曲的创作
元前期散曲作家的基本概况 马致远的《秋思》。元后期散曲创作 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哀婉蕴 藉的主流情调
思考题:结合具体作品看散曲的文体风格与审美取向。
第九章 元代诗文(自学)
第七编 明代文学(12学时)
绪论(1学时)
一、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二、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三、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与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2学时)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三国故事流变过程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主要版本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志演义》的多重主旨 《三国志演义》的悲剧意蕴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实与虚的关系 非凡的叙事才能 全景军事文学的特点(精彩的战争描写)特征化的人物塑造(三绝)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历史演义的繁荣起来 在国外的影响
思考题:(1)《三国志演义》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2)《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艺术。(3)《三国志演义》的多重主题意旨。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2学时)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水浒故事流传的几个关键阶段 《水浒传》的繁、简本 第二节 《水浒传》的主题
忠义的悲剧 忠义思想的复杂内涵 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同中见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连环勾锁、百川归海的叙事结构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社会影响 文学地位 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思考题:(1)《水浒传》忠义悲剧的复杂内涵。(2)《水浒传》中“犯中见避”的人物塑造。(3)怎样看待《水浒传》中描写的传奇性与现实性。
第三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2学时)第一节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
西游故事的嬗变及孙悟空形象的演化 作者问题 《西游记》的版本情况 第二节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戏笔中存至理 “游戏中暗藏密谛”的隐喻、象征性 第三节 神幻世界和奇幻美与诙谐性
极幻与极真的辨证统一 三位一体的人物塑造方法 多色调、多侧面地刻画形象 诙谐特点及对三教的游戏态度
第四节 《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 《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影响
思考题:(1)怎么理解《西游记》主题意旨的隐喻性、象征性?(2)《西游记》人物塑造的几种主要艺术方法。
第四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1学时)第一节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
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成书的时代 作者之谜,版本情况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的辐射式写法 对人性丑恶的剖析 戒世目的 《金瓶梅》的悲剧性 关于性描写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向 人物性格塑造的立体与多元 网状的叙事结构 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金瓶梅》奠定了世情小说的基础 在后代的影响
思考题:(1)怎么理解《金瓶梅》的悲剧性?(2)如何正确看待其性描写?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1学时)第一节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初期话本小说的刊行情况 冯梦龙与“三言” 凌濛初与“二拍”的基本情况 《型世言》及明末的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商人形象的美化 女性意识的张扬 婚恋自主的愿望 清官的市民化与对贪官污吏的抨击 第三节 “无奇之所以为奇”
传奇观念的变化 关注平常生活蕴涵的“奇” 细腻入味的心理描写 文人特点的增强 第四节 明代的文言小说
《剪灯新话》与其他传奇小说 文言小说专集与丛书的大量刊行
思考题:(1)名词解释:“三言”、“二拍”(2)“三言”、“二拍”中体现出来的新的时代内涵。
第十一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与第十二章共用1学时)第一节 明初宫廷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情况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杂剧向短剧的转型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徐渭的生平《四声猿》
思考题:(1)“四声猿”杂剧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有无新的特点?
第十二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
传奇的渊源与体制 明初传奇道学化、八股化的逆流及少数不为其牢笼的作品 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 三大传奇 “四大声腔”流布的地域、特点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明代后期传奇概述
第四节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吴江派与临川派作家群体及其风格特色 “沈汤之争”的实质及各自的偏颇
思考题:(1)名词解释:四大声腔。吴江派。临川派。(2)沈、汤之争的重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三章 汤显祖(1学时)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思想 生平“至情”论 第二节 《牡丹亭》
《牡丹亭》的题材来源及汤显祖的改造 奇特的的情节构思 浪漫主义的风格,文化警世意义 第三节 “临川四梦”中的另三部戏 “临川四梦”及汤显祖写梦的特点 第四节 汤显祖的影响
在社会领域、文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思考题:(1)名词解释:临川四梦。(2)结合时代背景谈谈《牡丹亭》的文化警世意义。
第十四章 明代诗文(1学时)第一节 明代初期的诗文 台阁体、茶陵派
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诗文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唐宋派的文学主张 第三节 明代后期的诗文
李贽及其童心说 公安派及其性灵说 竟陵派 晚明小品文 复社与几社,陈子龙、夏完淳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思考题:(1)名词解释: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 童心说 公安派 竟陵派(2)简述明代重要诗文流派发展的脉络及其相互关系。
第八编 清代文学(共12学时)
绪论(与第一章共1学时)
一、清代的文化专制和文学
二、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与绪论共1学时)第一节 清初诗坛
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吴伟业和“梅村体” 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第二节 古文三大家 侯方域、魏禧、汪琬
第三节 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清词三大家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纳兰性德及其悼亡词 京华三绝
思考题:(1)名词解释:梅村体 清词三大家(2)纳兰性德词的主要特点。(3)“梅村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歌行体的新贡献。
第二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1学时)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诗坛多元格局 袁枚与性灵派诗人 郑燮、黄景仁诗作中的盛世哀音 第二节 桐城派
桐城派的出现 一祖、三宗 创作主张 审美标准 第三节 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思考题:(1)袁枚性灵诗歌的基本特点。(2)桐城派的三宗及其创作主张。
第三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2学时)第一节 清初戏曲
吴伟业、尤侗寄托心曲的抒情剧 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 李渔的风情喜剧 第二节 《长生殿》
洪升的生平李杨故事的嬗变过程 《长生殿》的主题意蕴 《长生殿》人物形象的塑造 关键道具的运用 艺术风格 第三节 《桃花扇》
孔尚任的际遇 《桃花扇》的主题意蕴 《桃花扇》中的史实与虚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 以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情节构思 关键道具的运用及其象征意义。重点:《长生殿》、《桃花扇》的主题意蕴。
思考题:(1)通过主要情节关目及关键道具的运用分析《长生殿》的主题。(2)《桃花扇》如何处理儿女之情与兴亡之感的关系?
第四章 清初白话小说(1学时)第一节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
主要情节 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 对社会众生相的生动描画,叙事的喜剧风格与幽默色彩 第三节 李渔的短篇小说
清初的拟话本小说 李渔小说的个人化、主体化倾向 专断的叙述与叙述技巧,娱乐与讽喻色彩 第四节 才子佳人小说
婚姻梦想,顺乎情而不违礼 小说的模式化倾向。
思考题:(1)李渔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第五章 《聊斋志异》(2学时)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蒲松龄的生平及心灵挣扎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成书过程 第二节 狐鬼世界的建构
一书而兼二体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神鬼梦幻的艺术 形式化 人情化和意象化的花妖狐鬼形象 第三节 狐鬼世界的内涵 抒情表意倾向 对科举失意、落寞生活的补偿 对贪虐现象的无情讽刺 对现实伦理的精神超越 第四节 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 多种小说模式 丰富多彩的情节形态 诗化倾向 富有表现力的文言叙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思考题:(1)怎样理解《聊斋志异》的一书而兼二体?(2)如何理解花妖狐鬼形象体现出来的人情化、意象化倾向?
第六章 《儒林外史》(2学时)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生平家世 取材于现实写士林的丑史与痛史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命意在批判八股科举 科举下的浇薄社会和无行文人 科举派生的毒瘤——名士 第三节 理想文士的探求
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真儒理想与实学思想 对理想人格的不懈探求 第四节 《儒林外史》叙事艺术
长篇小说结构的新形式 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理解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思考题:(1)《儒林外史》在讽刺文学上表现出来的新的特质。(2)如何评价《儒林外史》的“松散”结构?
第七章 《红楼梦》(2学时)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创作 生平遭际 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第二节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宝黛爱情婚姻悲剧 大观园毁灭的象征意义 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人生的大悲剧 第三节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丰富、复杂内涵 第四节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写实与诗化融合产生的逼真与间离效果 网状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的灵活变换 炉火纯青的叙事语言
第五节 《红楼梦》的深远影响 思考题:(1)怎样理解《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2)《红楼梦》悲剧意义的多重性。(3)分析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1学时)第一节 《镜花缘》
寄寓理想、讽刺现实、炫鬻才学 第二节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第三节 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 第四节 讲唱文学的盛行
第九编近代文学(共2学时)
绪论
一、西学东渐
二、作家主体的转型
三、文学观念和作品形态的变化
四、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 第一章近代诗文词
第一节 龚自珍和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的诗文 反帝爱国诗潮 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第二节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新体散文 思考题:(1)龚自珍诗文中的危机意识与变革意识。(2)龚自珍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二章近代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近代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人情世态小说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 四大谴责小说 第三节近代戏曲
地方戏的发展和京剧的兴盛 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思考题:四大谴责小说各自的艺术特点。
参考书目:
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
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凌濛初《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洪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蒲松林《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钱仲联《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杨
亿《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
《高等语文》教学大纲
学时:36学时
学分:
理论学时:
学时
适用专业:中文专业除外的其他各专业 大纲执笔人: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高等语文》是高等院校中除中文专业外其他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必要课程。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2)(3)
(4)本课程历史跨度大,将分三个学期分别学习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元明清文学史。
3、课程教学改革
(1)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学生们的独立思考。
(2)推行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一些次要章节列为自学内容。(3)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正文
第一学期
先秦汉魏六朝文学(34学时)
总绪论(4学时)
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
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分期。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期、第二段秦汉期。中古期(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近古期(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思考题:(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2)简析文学发展过程中几种因素的互动。
第一编
先秦文学(10学时)
概说(1学时)
1、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史哲不分;作者与时代难以确定;成熟文学作品的出现。
2、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
第一章
中国神话(1学时)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与分类
神话的定义
神话的产生
神话的意义
神话的分类。第二节
神话的民族精神与思维特征
深重的忧患意识
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勇敢的反抗精神
物我交融的思维特征
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
浓烈的情感体验
思考题:神话的思维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
《诗经》(2学时)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与流传
《诗经》的产生时间与区域
《诗经》的编纂
三家诗
毛诗 第二节
《诗经》的分类 “六义说”
风、雅、颂
第三节
《诗经》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
赋、比、兴
句式和章法
颂的不同语言风格。
思考题:(1)《诗经》的分类与表现手法。(2)《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
《楚辞》(2学时)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
“楚辞”的基本含义
多种文化的交融
楚地文化风俗
“楚辞”产生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第二节
屈原与楚辞其他作家
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三节
《诗经》、《楚辞》的影响
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
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
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
思考题:(1)“楚辞”的含义。(2)《诗经》与《楚辞》的影响。
第四章
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2学时)第一节
散文的萌芽与形成
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从《尚书》到《春秋》——散文的形成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与记言
以记事为纲
结构特点
叙事特点
人物形象
记言特点。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记言中叙事
《国语》的特点
《战国策》的特点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史传文学的源头
叙事散文的楷模小说的雏形。
思考题:(1)名词解释:“春秋三传”、记言与记事。(2)《左传》的叙事特点。(3)《国语》与《战国策》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第五章
先秦哲理散文(诸子散文)(2学时)第一节
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士的产生;诸侯养士之风的盛行
社会的急剧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二节
先秦诸子散文的基本分类
按照学派分,主要有儒、道、墨、法等
按照散文体制分,主要有语录体、韵文、对话体、寓言体、专题论文。
第三节
先秦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对话体和寓言体
专题论文 第四节
先秦哲理散文的影响
说理文的体制
说理的方式
语言的范式
思考题: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及其特点。
参考书目: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一)、袁珂《中国神话选释》、余冠英《诗经选注》、朱熹《诗集传》、金开诚《楚辞选注》、朱熹《楚辞集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牛鸿恩《战国策选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朱熹《四书集注》
第二编
秦汉文学(8学时)
概说(1学时)
一、秦汉政治文化制度的形成
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产生
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成熟。
二、秦汉文学概述
秦代文坛的荒凉
汉代文学的繁荣。
第一章
秦汉说理散文(1学时)第一节
汉代散文概述
汉代散文的繁荣
汉代散文的分类
第二节
汉代政论(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汉初
西汉中叶至东汉初年
东汉中叶以后。
思考题:汉代政论散文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第二章
汉赋(1学时)第一节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赋的表现手法与汉赋
赋的渊源
汉赋的基本特点。第二节
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汉初到汉武初年(约70)——形成期
汉武到东汉中叶(约200年)——成熟期
东汉中叶到汉末(约100余年)——衰微期
第三节
抒情小赋
抒情小赋的形成抒情小赋的特点
思考题:汉赋的产生与发展。抒情小赋的特点。
第三章
两汉诗歌(1学时)第一节
汉诗概况
楚歌
汉乐府与乐府诗
汉代文人诗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思考题:(1)简论《汉乐府》与文人诗的互动关系。(2)《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化思潮的关系。
第四章
两汉史传文学(4学时)第一节
史传文学的产生
史传文学的渊源与产生
史传文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二节
《史记》的体例和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史记》的体例
《史记》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史记》的风格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
《汉书》的体例
《汉书》的特点 第四节
其他史传散文 《吴越春秋》 《越绝书》
思考题:(1)简论《史记》人物刻画的基本特点。(2)比较《史记》与《汉书》风格的异同。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12学时)
概说(2学时)
一、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
文学自觉的基本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编撰
文学批评的繁荣
二、文学发展历程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西晋文学
南朝文学
北朝文学
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时世
门阀制度
哲学思潮 佛教影响。
思考题:简析魏晋文学的自觉。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诗歌(2学时)第一节
蔡琰与建安七子
蔡琰的《悲愤诗》
建安七子的名称、创作及其地位 第二节
“三曹”与建安文学
三曹与建安文学集团的关系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第三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正始之音的基本特点
正始之音的时代原因。
思考题:(1)名词解释: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三曹。(2)简析正始风骨。(3)正始之音与建安风骨的不同点。
第二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2学时)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西晋诗歌发展阶段
太康诗风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刘琨与永嘉诗歌
太康诗风的变化
刘琨诗歌
《游仙诗》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人
王羲之与兰亭诗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终结
思考题:(1)简析陆机与太康诗风的关系。(2)东晋玄言诗形成的几个阶段(3)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南北朝诗歌(2学时)第一节
南朝诗风的转变 第二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
山水诗的发展阶段
谢灵运与山水诗形成鲍照的乐府诗 第三节
注重声律美与齐梁诗坛格局的变化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诗坛格局的变化 第四节
齐梁诗人集团
萧子良文学集团与“竟陵八友”
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萧纲文学集团
宫体诗 第五节
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
北魏诗歌
西魏与北周文坛
庾信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思考题:(1)名词解释: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竟陵八友。(2)简析齐梁文学集团形成的原因。(3)试分析庾信使北的文化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1学时)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朝民歌基本概况
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方民族风习
北朝民歌的基本概况
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思考题:比较南北朝民歌艺术风格并分析其差异形成原因。
第五章
魏晋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2学时)第一节
魏晋文风的变化
“以气质为体”
“以情为文,以文被质”
“通脱”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魏晋赋及其特点
南北朝赋及其特点 第三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南朝美文发展的阶段性
史传文学的递嬗与南朝美文衍化的关系
齐梁时期的文学新变
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嘉三大家。(2)魏晋南北朝赋的特点。(3)简析南朝文学的形式美。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1学时)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概念
小说的起源
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两个基本系统
《世说新语》与志人小说
《搜神记》与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色
思考题:(1)中国“小说”内涵的民族性。(2)《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参考书目: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一、二)、王伯祥《史记选》、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徐公持《魏晋文学史》、逯钦立《陶渊明集》、郝立权《陆士衡诗注》、徐陵《玉台新咏》、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郭茂倩《乐府诗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刘琦、梁国辅《搜神记搜神后记译注》。
第二学期
唐宋文学(34学时)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史(20学时)
绪论(3学时)
一、唐代文学繁荣盛况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三、唐诗的发展进程
思考题:(1)唐诗繁荣的表现有哪些?(2)唐诗繁荣的原因。(3)安史之乱之后十年的诗歌是否属于盛唐诗歌?为什么?(4)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
第一章
初唐诗歌(2学时)
第一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贞观诗风与上官体
初唐四杰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第二节
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陈子昂诗歌的复古倾向
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第三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思考题:(1)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四杰。(2)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3)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意义。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3学时)第一节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的生平
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 《辋川集》
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归隐诗的空静之美
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边塞诗的创作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及其艺术创造
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昌龄作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王之涣的诗歌
思考题:(1)名词解释:《辋川集》
(2)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3)王维诗歌中的禅意。(4)王、孟山水田园诗比较。(5)高适边塞诗的思想性。(6)岑参边塞诗的创造性。(7)高、岑边塞诗异同。
第三章
李白(2学时)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歌行
李白的乐府诗歌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行云流水式的抒情方式
李白歌行的价值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主观色彩
想象特色
多样化的风格 结构特点
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思考题:(1)略述李白一生主要经历。(2)李白乐府诗歌的创新。(3)李白绝句的特点。(4)李白乐府歌行与绝句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5)李白绝句与王昌龄绝句的异同。
第四章
杜甫(2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与诗人杜甫
杜甫坎坷的一生
社会**引起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杜诗的叙事技巧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拓宽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时事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和影响
杜诗之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思考题:(1)略述杜甫的生平经历。(2)杜诗诗史性质的表现。(3)杜诗的叙事技巧有哪些?(4)杜甫律诗的开拓创新。(5)如何理解沉郁顿挫的诗风?
第五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2学时)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第二节
韩愈与李贺的诗歌创作
韩愈的生平
韩诗的特点
李贺的生平
李贺的心态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韩孟诗派的散文化倾向
第四节
刘禹锡与柳宗元
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
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
柳诗的冷峭简淡
思考题:(1)名词解释:韩孟诗派。(2)韩愈的诗学主张有哪些?(3)韩诗的特点有哪些?(4)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白居易元白诗派(1学时)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元白诗派的形成 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元稹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讽谕诗的得与失 第三节
白居易的感伤诗、闲适诗与元白唱和诗 《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闲适诗的内容与情调
元白唱和诗
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白诗派。张王乐府。(2)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其讽谕诗的创作。(3)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哪几类?分别有哪些代表作?(4)试比较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三诗中音乐描写有何不同。
第七章
唐散文与唐传奇(2学时)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与政治改革
由此而触风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韩、柳的古文理论
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韩、柳的开拓
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
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 第四节
唐传奇
传奇的含义
唐传奇的发展过程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思考题:(1)名词解释:传奇。(2)简析韩愈的散文主张。(3)韩愈散文的成就。(4)柳宗元山水游记、寓言的成就。(5)为什么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第八章
晚唐诗歌(1学时)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杜牧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温庭筠等人的创作
思考题:(1)晚唐怀古咏史诗兴盛的原因。(2)晚唐爱情题材诗歌的时代背景。
第九章
李商隐(1学时)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
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 第二节
诗歌的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诗歌情调的幽美
朦胧与亲切可感
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第五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
凄艳浑融风格的分析
李商隐与齐梁诗歌、阮籍、李贺、杜甫等人的比较
李商隐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思考题:(1)李商隐对唐诗发展的贡献。(2)李商隐《无题》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3)李商隐爱情诗的特点。
第十章
词的初创与晚唐五代词(1学时)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
词的起源
早期民间词
早期文人词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花间集》及花间词风
温庭筠、韦庄等人的词作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冯延巳
李煜的生平及前后期词作
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思考题:(1)名词解释:燕乐。词。《花间集》。(2)略述词体的起源。(3)举例说明花间词风。(4)李煜词的贡献。
参考书目: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二)、中国社科院《唐代文学史》(上、下)、闻一多《唐诗杂论》、余恕诚《唐诗风貌》、朱东润《杜甫叙论》、刘学锴《李商隐传论》、中国社科院《唐诗选》、陈贻焮《王维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萧涤非《杜甫诗选注》、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陈迩冬《韩愈诗选》、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
第五编 宋代文学(14学时)
绪论(2学时)
一、宋代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宋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成就
思考题:(1)民族矛盾对宋代文学的影响。(2)商业都市对宋词发展的作用。(3)唐宋诗的差异。(4)宋代散文的特点。(5)宋词的成就。
第一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2学时)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柳永词的新变
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铺叙与白描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思考题:(1)北宋前期词风与晚唐五代词风的关系。(2)柳永词的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评价柳永词之俗?
第二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1学时)
第一节
欧阳修的诗文
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欧阳修散文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平易纡徐的文风
欧阳修的诗歌 第二节
王安石的诗文
早期诗风的特点
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
简洁峻切的散文
思考题:名词解释:(1)王荆公体。(2)欧阳修的诗文理论。(3)欧阳修散文创作的成就。
第三章
苏轼(2学时)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
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叙事、抒情 说明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 第三节
苏轼的诗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精神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对词境的开拓
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思考题:(1)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人生观。(2)贬谪对苏轼创作的影响。(3)苏轼的散文成就。(4)苏轼诗歌中的乐观旷达的精神。(5)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6)苏轼对词学发展的创新。(7)苏轼以诗为词的意义。
第四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1学时)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丰富的人文意象
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山谷体的内涵
晚年诗返朴归真 第二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和演变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杜甫典范的确立
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江西诗派的形成江西诗派的演变
思考题:(1)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山谷体
(2)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
(3)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及其影响。
第五章
周邦彦与北宋中后期词坛(2学时)第一节
晏几道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二节
秦观
伤心之的伤心词
情韵兼胜
采小令之法入慢词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三节
贺铸
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
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第四节
周邦彦
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思考题:(1)小山词的艺术特征。(2)为什么秦观被公认为最当行本色的词人?(3)周邦彦词的 29 艺术特征。(4)慢词在北宋中后期的发展。(5)北宋婉约词人的风格差异。
第六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2学时)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抗敌复国主题
隐逸情趣
爱情诗
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第三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思考题:(1)名词解释:诚斋体。《四时田园杂兴》。(2)陆游诗风的演变过程。(3)陆游诗歌的爱国情怀。(4)陆游七言古诗的艺术特征。(5)诚斋体的艺术个性。(6)范成大使金组诗的独特价值。(7)范成大在田园诗上的地位。
第七章
辛弃疾与南宋词坛(2学时)第一节
李清照
“词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
前后期的创作 第二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英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第三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乡材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第四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
意象的转换
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第五节
姜夔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
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
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
思考题:(1)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内涵。(2)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3)辛弃疾的英雄气质及对词作的影响。(4)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5)辛词的艺术成就。(6)姜夔词的艺术特征。
参考书目: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三)、中国社科院《宋代文学史》(上、下)、程千帆《两宋文学史》、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钱钟书《宋诗选注》、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王水照《苏轼选集》、黄宝华《黄庭坚选集》、游国恩
李易《陆游诗选》、周汝昌《范成大诗选》、周汝昌《杨万里选集》、《辛弃疾词选》
第三学期
元明清文学(34学时)
第六编 元代文学(8学时)
绪论(0.5学时)
一、元代的社会概况与文学
二、元杂剧的繁荣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0.5学时)第一节 说话艺术
说话的定义 说话“四家” 话本 第二节 小说话本
现存的小说、讲史、说经话本 小说话本的体制 第三节 诸宫调
诸宫调的含义 诸宫调作品 董西厢
思考题:(1)名词解释:话本。诸宫调。董西厢。(2)南宋说话四家是哪四家?每类包括哪些题材范畴?(3)《董西厢》对莺莺故事的沿袭与发展。
第二章 关汉卿(2学时)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人格构成的二重性 杂剧分类及其代表作:社会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历史剧 第二节 《窦娥冤》
深刻的思想内涵 人物形象 悲剧艺术特色 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尽快入戏 曲词的动作性 巧妙设置悬念 张弛有致的情节节奏 本色当行的语言。
思考题:(1)从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角度来判别《窦娥冤》的悲剧内涵。(2)如何理解窦娥身上的浓重的贞孝观念?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2学时)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莺莺故事的创新
王实甫的生平《西厢记》对杂剧文本体制的新创(5本20折)主题的改造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及语言艺术
戏剧冲突 点铁成金的人物 语言艺术 了解《西厢记》在写情文学的深刻影响
思考题:(1)《西厢记》故事演变的几个重要阶段。(2)简述莺莺、张生、红娘形象的特点及其蕴涵的思想内涵。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与第五、六章共1学时)第一节 白朴
元曲四大家 白朴的生平《梧桐雨》的本事来源 《梧桐雨》的主要内容及蕴涵 梧桐夜雨意象渲染的悲凉、感伤的氛围 《墙头马上》的情节及尊情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马致远
马致远的生平、创作 《汉宫秋》 神仙道化剧及其主要叙事技巧。
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2)《梧桐雨》极力渲染的主题意蕴是什么?(3)《汉宫秋》中对历史与现实有哪些体悟?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节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赵氏孤儿》 《潇湘雨》 《竹坞听琴》 《不认尸》 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燕青博鱼》 《柳毅传书》 《风光好》 《看钱奴》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水浒戏 《李逵负荆》、《双献功》、《张生煮海》、《老生儿》 第四节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秋胡戏妻》、《曲江池》、《灰栏记》
思考题:北方戏剧圈的代表作家作品。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创作中心由以大都为核心的北方向以杭州为核心的南方的转移 体制的局限 元杂剧的衰落 第二节 郑光祖
《倩女离婚》的艺术构思、本事来源及其情节关目 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挺
乔吉才子佳人剧《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 宫天挺《七里滩》中的隐逸情调 第四节 金仁杰、杨梓 秦简夫
《追韩信》 《敬德不伏老》 《东堂老》的文化意义
思考题: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和《琵琶记》(1学时)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的形成及其体制特点 早期南戏作品 第二节 《琵琶记》
《琵琶记》故事的流变过程中的彻底翻案及其原因 《琵琶记》的主要情节关目及其悲剧蕴涵 蔡伯喈与传统文人的软弱性格 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 双线结构 第三节 四大南戏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的具体所指,及其剧情。重点:通过蔡伯喈、赵五娘形象看传统文人的软弱性格、在封建礼教压制下妇女的深重灾难,了解。难点:理解作品体现出来的封建伦理自身的矛盾。
思考题:(1)名词解释:南戏 四大南戏(2)从赵五娘、蔡伯喈形象看《琵琶记》的悲剧内涵。(3)分析《琵琶记》苦乐交错的双线结构形成的巨大感染力。(4)南戏有哪些不同与杂剧的体制特征?
第八章 元代散曲(1学时)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散曲兴起的原因 散曲的体制 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显豁酣畅)第二节 元代散曲的创作
元前期散曲作家的基本概况 马致远的《秋思》。元后期散曲创作 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哀婉蕴藉的主流情调
思考题:结合具体作品看散曲的文体风格与审美取向。
第九章 元代诗文(自学)
第七编 明代文学(12学时)
绪论(1学时)
一、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二、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三、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与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2学时)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三国故事流变过程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主要版本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志演义》的多重主旨 《三国志演义》的悲剧意蕴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实与虚的关系 非凡的叙事才能 全景军事文学的特点(精彩的战争描写)特征化的人物塑造(三绝)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历史演义的繁荣起来 在国外的影响
思考题:(1)《三国志演义》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2)《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艺术。(3)《三国志演义》的多重主题意旨。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2学时)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水浒故事流传的几个关键阶段 《水浒传》的繁、简本 第二节 《水浒传》的主题
忠义的悲剧 忠义思想的复杂内涵 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同中见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连环勾锁、百川归海的叙事结构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社会影响 文学地位 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思考题:(1)《水浒传》忠义悲剧的复杂内涵。(2)《水浒传》中“犯中见避”的人物塑造。(3)怎样看待《水浒传》中描写的传奇性与现实性。
第三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2学时)第一节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
西游故事的嬗变及孙悟空形象的演化 作者问题 《西游记》的版本情况 第二节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戏笔中存至理 “游戏中暗藏密谛”的隐喻、象征性 第三节 神幻世界和奇幻美与诙谐性
极幻与极真的辨证统一 三位一体的人物塑造方法 多色调、多侧面地刻画形象 诙谐特点及对三教的游戏态度
第四节 《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 《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影响
思考题:(1)怎么理解《西游记》主题意旨的隐喻性、象征性?(2)《西游记》人物塑造的几种主要艺术方法。
第四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1学时)第一节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
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成书的时代 作者之谜,版本情况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的辐射式写法 对人性丑恶的剖析 戒世目的 《金瓶梅》的悲剧性 关于性描写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向 人物性格塑造的立体与多元 网状的叙事结构 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金瓶梅》奠定了世情小说的基础 在后代的影响
思考题:(1)怎么理解《金瓶梅》的悲剧性?(2)如何正确看待其性描写?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1学时)第一节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初期话本小说的刊行情况 冯梦龙与“三言” 凌濛初与“二拍”的基本情况 《型世言》及明末的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商人形象的美化 女性意识的张扬 婚恋自主的愿望 清官的市民化与对贪官污吏的抨击 第三节 “无奇之所以为奇”
传奇观念的变化 关注平常生活蕴涵的“奇” 细腻入味的心理描写 文人特点的增强 第四节 明代的文言小说
《剪灯新话》与其他传奇小说 文言小说专集与丛书的大量刊行
思考题:(1)名词解释:“三言”、“二拍”(2)“三言”、“二拍”中体现出来的新的时代内涵。
第十一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与第十二章共用1学时)第一节 明初宫廷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情况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杂剧向短剧的转型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徐渭的生平《四声猿》
思考题:(1)“四声猿”杂剧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有无新的特点?
第十二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
传奇的渊源与体制 明初传奇道学化、八股化的逆流及少数不为其牢笼的作品 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
三大传奇 “四大声腔”流布的地域、特点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明代后期传奇概述
第四节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吴江派与临川派作家群体及其风格特色 “沈汤之争”的实质及各自的偏颇
思考题:(1)名词解释:四大声腔。吴江派。临川派。(2)沈、汤之争的重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三章 汤显祖(1学时)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思想 生平“至情”论 第二节 《牡丹亭》
《牡丹亭》的题材来源及汤显祖的改造 奇特的的情节构思 浪漫主义的风格,文化警世意义 第三节 “临川四梦”中的另三部戏 “临川四梦”及汤显祖写梦的特点 第四节 汤显祖的影响
在社会领域、文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思考题:(1)名词解释:临川四梦。(2)结合时代背景谈谈《牡丹亭》的文化警世意义。
第十四章 明代诗文(1学时)第一节 明代初期的诗文 台阁体、茶陵派
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诗文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唐宋派的文学主张 第三节 明代后期的诗文
李贽及其童心说 公安派及其性灵说 竟陵派 晚明小品文 复社与几社,陈子龙、夏完淳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思考题:(1)名词解释: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 童心说 公安派 竟陵派(2)简述明代重要诗文流派发展的脉络及其相互关系。
第八编 清代文学(共12学时)
绪论(与第一章共1学时)
一、清代的文化专制和文学
二、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与绪论共1学时)第一节 清初诗坛
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吴伟业和“梅村体” 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第二节 古文三大家 侯方域、魏禧、汪琬
第三节 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清词三大家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纳兰性德及其悼亡词 京华三绝
思考题:(1)名词解释:梅村体 清词三大家(2)纳兰性德词的主要特点。(3)“梅村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歌行体的新贡献。
第二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1学时)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诗坛多元格局 袁枚与性灵派诗人 郑燮、黄景仁诗作中的盛世哀音 第二节 桐城派
桐城派的出现 一祖、三宗 创作主张 审美标准 第三节 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思考题:(1)袁枚性灵诗歌的基本特点。(2)桐城派的三宗及其创作主张。
第三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2学时)第一节 清初戏曲
吴伟业、尤侗寄托心曲的抒情剧 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 李渔的风情喜剧 第二节 《长生殿》
洪升的生平李杨故事的嬗变过程 《长生殿》的主题意蕴 《长生殿》人物形象的塑造 关键道具的运用 艺术风格 第三节 《桃花扇》
孔尚任的际遇 《桃花扇》的主题意蕴 《桃花扇》中的史实与虚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 以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情节构思 关键道具的运用及其象征意义。重点:《长生殿》、《桃花扇》的主题意蕴。
思考题:(1)通过主要情节关目及关键道具的运用分析《长生殿》的主题。(2)《桃花扇》如何处理儿女之情与兴亡之感的关系?
第四章 清初白话小说(1学时)第一节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
主要情节 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 对社会众生相的生动描画,叙事的喜剧风格与幽默色彩 第三节 李渔的短篇小说
清初的拟话本小说 李渔小说的个人化、主体化倾向 专断的叙述与叙述技巧,娱乐与讽喻色彩 第四节 才子佳人小说
婚姻梦想,顺乎情而不违礼 小说的模式化倾向。
思考题:(1)李渔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第五章 《聊斋志异》(2学时)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蒲松龄的生平及心灵挣扎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成书过程 第二节 狐鬼世界的建构
一书而兼二体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神鬼梦幻的艺术 形式化 人情化和意象化的花妖狐鬼形象 第三节 狐鬼世界的内涵 抒情表意倾向 对科举失意、落寞生活的补偿 对贪虐现象的无情讽刺 对现实伦理的精神超越 第四节 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
多种小说模式 丰富多彩的情节形态 诗化倾向 富有表现力的文言叙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思考题:(1)怎样理解《聊斋志异》的一书而兼二体?(2)如何理解花妖狐鬼形象体现出来的人情化、意象化倾向?
第六章 《儒林外史》(2学时)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生平家世 取材于现实写士林的丑史与痛史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命意在批判八股科举 科举下的浇薄社会和无行文人 科举派生的毒瘤——名士 第三节 理想文士的探求
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真儒理想与实学思想 对理想人格的不懈探求 第四节 《儒林外史》叙事艺术
长篇小说结构的新形式 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理解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思考题:(1)《儒林外史》在讽刺文学上表现出来的新的特质。(2)如何评价《儒林外史》的“松散”结构?
第七章 《红楼梦》(2学时)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创作 生平遭际 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第二节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宝黛爱情婚姻悲剧 大观园毁灭的象征意义 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人生的大悲剧 第三节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丰富、复杂内涵 第四节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写实与诗化融合产生的逼真与间离效果 网状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的灵活变换 炉火纯青的叙事语言
第五节 《红楼梦》的深远影响 思考题:(1)怎样理解《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2)《红楼梦》悲剧意义的多重性。(3)分析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1学时)第一节 《镜花缘》
寄寓理想、讽刺现实、炫鬻才学 第二节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第三节 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 第四节 讲唱文学的盛行
第九编近代文学(共2学时)
绪论
一、西学东渐
二、作家主体的转型
三、文学观念和作品形态的变化
四、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
第一章近代诗文词
第一节 龚自珍和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的诗文 反帝爱国诗潮 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第二节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新体散文 思考题:(1)龚自珍诗文中的危机意识与变革意识。(2)龚自珍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二章近代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近代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人情世态小说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 四大谴责小说 第三节近代戏曲
地方戏的发展和京剧的兴盛 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思考题:四大谴责小说各自的艺术特点。
参考书目:
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
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凌濛初《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洪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蒲松林《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钱仲联《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杨
亿《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董乃斌《中国古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文研究
倪瓒与元末题画诗的发展
作 者 : 原 秋 妮 院 系 : 美 术 学 院 专 业 : 国 画 年 级 : 2012级艺术硕士 学 号 : 1 2 1 2 2 9 指导老师 : 陈 刚
日 期 : 2013年11月10日
倪瓒与元末题画诗的发展
原秋妮
(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画作意境多变现为疏简清逸、幽谷、淡远,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画作两相应发。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的题画诗,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分不开。关键词:倪瓒、元末、题画诗 元代文人圈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很多卓有成就的画家同时又是诗人,或者,以诗文扬名的文,人同时又工于丹青。元前、中期著名画家诗人如高克恭“画入能品”,其诗亦“神超韵胜”。元末诗画兼擅的文人更多,如黄公望“善画山水,师董源。晩季变其法,自成一家。山顶多岩石,自有一种风度”。倪瓒“所作诗画,自成一家,潇洒颖脱,若非出于人为者”;吴镇“弄翰自清逸,歌诗更悠长”。此外还有王冕、曹知白、方从义、朱德润、张雨、陈汝言、棠棣等人。由此可见,元代自高克恭、赵孟頫直至元末,文人而兼画家,画家而兼文人的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元末,以四大家为代表的文人的创作实绩,使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 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却在大兴于元末的文人画中和谐共处。同时,以善画扬名而兼擅诗文的文人,又以在画上题诗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题材领域,为元代文学史添上了独特的一页。
元末画家诗人中,声誉最著者当属倪瓒。倪瓒(1301—1374),自元镇,号云林,无锡(今江苏)人。由于家饶资财,倪瓒得以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史,出门求友生”,刻意经史,悠游岁月。曾自筑清閟阁,蓄古诗画于其中,并在这里度过了十多年以读书、吟诗、习画为主的安逸生活。元末社会动荡,倪瓒卖田蓄古诗画于其中,并在这里度过了十多年以读书、吟诗、习画为主的安逸生活。元末社会动荡,倪瓒卖田宅,疏家财,“往来五湖三泖间二十余年,多居琳宫梵寺,人望之若古仙异人„„。明洪武七年倪瓒返回家乡,几句殷勤家以终。倪瓒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尤以画著名,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元画“四大家”。著有《倪云林诗集》,后人辑有《清閟阁全集》。
倪瓒历来被视为元末“高士”的代表,袁华的《倪云林同集》诗云:“云林遁世士,诗洒日陶情;洒墨写虫篆,放歌挥兕觥。”顾正谊亦在《题云林先生》中说:“元稹高洁士,世外托幽襟。弃捐千金产,独抱五湖心。”笑傲烟霞际,逍遥松桂阴。峨峨青閟阁,古鼎灿成林。床头荀歇尺,窗下孙登琴。„„画竹写逸气,倪云林的诗风和画风是相通的,其画的意境大多表现为空明澄澈、冷寂荒凉、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倪云林的诗风和画风是相通的,其画的意境大多表现为空明澄澈、冷寂荒凉、疏简清逸、古淡幽远。以其传世名作《渔庄秋霁图》为例:画面为平远山景,坡石上,几株萧疏枯树临湖而立,湖面浮动着一抹同样枯索的远山,树梢水际萦绕着一缕若有若无的轻烟。图右上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 “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此图余乙未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弃捐,感怀畴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瓒。”乙未年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作者时年五十五岁。壬子为明洪武五年(1372),可知作者于七十二岁重题此画。“翠冉冉”状远处逶迤山脉,“玉汪汪”喻近景平湖静波,剔透空灵,似嫩实苍。与其说他表现的是画境,不如说是借画映出年逾古稀、久客怀归的作者在繁华历尽后归于枯寂的心境。此外,倪瓒的书法风范在《渔庄秋霁图》中也表现得甚为鲜明: 秀逸俊美而无妩媚柔弱之嫌; 严整有规矩,行气茂密,却不失淡雅自然宽舒之态,呈现出瘦劲通神、化密为疏的书风,极具个人气质,与诗情画意完美地融为一体。
再如《古木幽篁图》:干湿墨互用,干笔淡墨运用尤妙,真正达到了有意无意、若淡若无的境界,给人以清幽静谧之感。图上有自题诗:“古木幽篁寂寞滨,斑斑藓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蚊溪古逸民。”诗中充溢一股兀傲不驯之气,补足了画面未竟之意。
除了自题诗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为友人及经眼名画所题的诗作也屡见佳什。如为高进道《水竹居图》所题《高进道水竹居》:“我爱高隐士,移家水竹边,白云行镜里,翠雨落阶前。独坐敷书席,相过趁钓船。何当重来此,为醉酒如川。”诗中“白云”的洒脱,“翠雨”的悠散,为淡墨山水增添了一抹鲜亮的色彩彩和超然的韵致,使画面情调更见明朗。后四句则是元末避世文人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看似高逸出尘,实际上仍难摆脱内心的彷徨苦闷,只有在“书席”、“钓船”中寻求解脱,和千年以来的文人一样,一醉解千愁依然是元末文人排遣苦闷的最佳方式。
再看倪瓒在宋遗民郑思肖遗墨上题的《题郑所南兰》:“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首句取《楚辞﹒离骚》的“兰芷而不芬兮,荃蕙化而为茅”句意,喻指南宋将亡之际的一班变节臣子。众鸟投林,宋室气尽,沉郁的现实更衬托出所南天地独存的悲慨况味,而“泪泉和墨”的阐发,更令人产生画面上的墨兰乃是和泪写就的联想。全诗赞的是郑所南坚贞的民族气节,而在后世看来,这其中似乎隐藏着同样处于易代之际的题诗人难以平静的心绪。像这类诗还有很多,如《题安处斋图》,“湖上斋居处史家,淡烟疏柳望中赊。安时为善年年乐,处顺谋身事事佳。竹叶夜香缸面酒,菊苗春点磨头茶。幽栖不作红尘客,遮莫寒江卷浪花。”《题画十二首》之四:“坦腹江亭枕束书,澄清江水空自虚。修草古木悠悠见,何处青山可不居”《题画二首》之二:“我识幽人颜仲逸,药”栏竹径近前除。不将世事经心耳,浊酒盈樽读汉书”等等。作为作者内心世界的映照,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诗人不愿为世俗所污的高洁旷达的胸襟。倪瓒画风疏远荒古,画中意境浮动着作者的情绪与心态,极易契入读者的心灵,并产生回应; 诗风冲淡萧散,画中所表现的意境与情思,在题画诗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扬。龟巢老人谢应芳曾评倪瓒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辋川先生伯仲之”,将倪瓒与王维相提并论:顾瑛称倪瓒“诗趣淡雅,如韦苏州”;四库概观倪瓒题画诗,可以认为这些评价是中肯的。倪瓒的画与诗,寄托了他“风雨萧条晚作凉”(《写秋亭嘉树图并诗以赠》)的凄苦、忧郁、孤寂的心绪,渗透着他“身世浮云渡流水”的茫然落寞的人生体验,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尘俗既抗争又不得不屈服,虽然屈服却又在心灵上追求超脱的高逸雅洁的情怀。
为画题诗的传统由来已久。清人王士禛说:“六朝以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白辈,间一为之。„„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子美始创之功伟矣。”可知尽管六朝时期是诗与画的融通之始,但在唐以前还远未成为常态。
画家把诗直接题在画上,从形式上将诗与画融合在一起,画界一般认为始于北宋赵佶。然而当时多数题画诗与题跋一样,只是写在自作画卷的后尾或前面,直接题在画上的并不普遍。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逐渐发现了在画上题诗的功用,正如宋吴龙翰在《野趣有声画序》中所云“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 吟难吟之诗,以画不足”即指出了画与题画诗两相映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
清人方薰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元人既然是本着“一叶胸中块垒”而作画,有助于此的题画诗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元代文人画的重要特征之一。胡应麟曾说:“宋以前,诗文书画,人各自名,即有兼长,不过一二。胜国则文士鲜不能诗,诗流靡不工书,且时傍及绘事,亦前代所无也。”在元代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绘画领域的文人,把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些审美范式带入了绘画。在以元四家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上,题诗题字少则寥寥数语,多则百字十数行,或平衡布局,或弥补空白,与绘画作品浑然一体,成为画面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书法或奔放,或秀逸或工整,与绘画笔墨风格相融,起到了图文互补、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也使诗、书、画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相互映现,增强了绘画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元以后,明代画家王孟瑞、沈石田、文征明、唐寅、董其昌、陈继儒、徐渭、陈老莲,清代画家石涛、八大山人、王时敏、恽南田、郑板桥、金东心、李复堂、李方膺以至晚清的蒲华、吴昌硕、近现代齐白石、钱松喦等等,无不重视题画诗的创作,将中国诗书画合一的艺术精神发扬光大。
倪瓒是元代题画诗存世最多的画家诗人。而且不仅倪瓒存有大量题画诗,和他往来过从的友人,也多存题画之作,其中不少就是为倪瓒书画所题。如倪瓒好友昆山人易恒,曾在倪瓒画上题诗《题云林筠石》云:“故山有锡知何日,签泽移家放棹时。雨里推篷写绮石,烧香何处独题诗?”诗后有注:“倪先生避地渔村,人有追寻之者,忽闻芦苇中异香,遂为追者所得,诗中古云”。不但补足了画意,更实证了倪瓒爱洁成癖的传说。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是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分不开的。参考文献:
[1]倪瓒.清閟阁全集: 卷十一[M].四库全书本.[2]袁华.耕学斋诗集: 卷八[M].四库全书本.[3]顾嗣立.元诗选[M].北京: 中华书局,1994.[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 中华书局,2003 [5]王士禛.蚕尾集·带经堂集[M].乾隆十二年刊本.[6]杨公远.野趣有声画[M].四库全书本.[7]方薰.山静居画论: 卷下[M].续修四库全书本.[8]胡应麟.诗薮·外编[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朱存理.珊瑚木难[M].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