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杨修之死导学案[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12:0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杨修之死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杨修之死导学案》。

第一篇: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5、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第一学习时间 自主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创境激情: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Ⅰ.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和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二、知识链接 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 整体感知

《杨修之死》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为了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性格,也揭示出曹操复杂的性格:既十分阴险奸诈,又有深谋远虑。Ⅱ.预习自测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庖官()

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

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2.解释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 适庖官进鸡汤 ② 数犯曹操之忌 ③ 人皆不晓其意 ④ 丕如其言

⑤ 植然其言 ⑥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Ⅲ.我的疑问 学习建议:——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学习时间 新知探究案

☆探究点 提炼概括

二、细部探微

1.请你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总结一下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杨修和曹操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课文中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写曹丕要请吴质入府密谈时,非常谨慎“乃用大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而杨修得知这个秘密后“迳来告操”请你指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同意哪一种?还有不同观点吗?试作说明。

(1)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2)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

(3)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

(4)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杨修建议工匠门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后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

8、试探两个儿子的才干,曹操出了怎样的“一题”?由此可见曹操有着怎样的个性?

9.曹操何时有了”杀修之心”?为什么? 2

1.总结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2、这个故事对后人的警示:有才者,切不可恃才放旷,目中无人,否则必遭摧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学习时间 课后训练案

基础训练题---把最简单的事做好就叫不简单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庖官()鸡肋()夏侯惇()食讫()禀请().....大簏()谮害()佯惊问()绰刀()取匙().....2.根据拼音写汉字。Páo官()bān师()汤chí()分食qì()zèn害()huī军()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来日魏王必班师矣:(2)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3)竟取匙与众分食讫:(4)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5)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6)操因疑修谮害曹丕: ..(7)操方麾军回战马超:(8)延弃弓绰刀: ..4.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答话像流水一样迅速流畅,形容反应敏捷,口才好。()(2)拿不定主意。()(3)不说对,也不说不对。()5.分别给杨修恃才放旷的六件事加上小标题。

(1)(2)(3)(4)(5)(6)6.猜猜《三国演义》歇后语。

(1)刘备借荆州--------()(2)徐庶进曹营--------()7.写出《三国演义》中你所熟悉的两个故事名,并写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故事名: 人物: 故事名: 人物: 8.本文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 》,作者是 朝代的 家,他名,字,号。

二、文本阅读

①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

②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早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9.翻译句子。

(1)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依据这三段文字,同时结合全文,归纳杨修被杀的原因,并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倾向有众多的拥护者,曹操多被称之为“奸雄”。你认同吗?请结合你的语文、历史方面的课外积累,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延伸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的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呈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有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算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既不知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精备足,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淮北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璋„„张绣„„张鲁„„”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 4

德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去了。操遂不疑玄德。

13.解释下列词语

(1)何足挂齿:(2)冢中枯骨: 14.翻译句子。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如果你是曹操身边的一位重臣,对曹操会有什么进言?

第二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杨修之死》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3、情感与态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媒体: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但也有狭隘与偏见……

二、揣度人物心理活动与语言表达:

1、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操斩杀杨修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请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句子,并简要评述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教师板书七个事件。

2、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表述,教师板书记录。

3、师:归纳小结。(在劫难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师:有人认为小说节选内容中曹操和杨修个性鲜明,认为他们(教师幻灯展示)

曹操: 杨修:

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认识,请梳理课文信息,作出评价。

2、生:处理课文语言材料,探究思考,交流表述。

3、教师小结:曹操(阴险狡诈,一代奸雄);杨修(才思过人,恃才放旷)

四、扩展延伸,情感态度表达

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

师: 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请两组同学,分别就课文情节事实,有理有据,展开辩论。

生: 稍作研讨,轮流展开辨驳……

师小结:对辩论作出评判,归结“世间万物均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

师: 曹操怒杀杨修,毕竟还是给了我们许多遗憾,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又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该不该!

而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

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生:交流表达

师:不管怎么说,杨修死了不可复生。有人给华山杨修墓题了一幅挽联,现展示给大家,请大家在课后玩味。在未来的生活里一路走好。

生:齐读对联。

五、教师小结后下课 注: 板书略 教学流程略

第三篇:杨修之死导学(教师版)

《杨修之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4、懂得做人要谦逊自持,完善健全人格

学习重点:

1、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自主预习案】

(一)说一说 【文本链接】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书中记载“自震(杨震)至彪(杨彪),四世太尉。” 曾经效力过曹操。【走进作家】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思想。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二)做一做

(1)注音写字

庖官()食讫()鸡肋()佯惊()伺查()谮害()恃才放旷()官主簿()诈败()麾军()绰刀()数犯曹操之忌()(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意()

..⑤植然其言()⑥但曹有问()..(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__。(4)叙述顺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学课文把握了文意,理清了情节,这节课请大家一起来分析了人物形象,探讨一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探讨你们心中的疑惑。

二、自主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

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二)想一想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小标题形式)?在这些事中,曹操态度怎样(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结构图解】

杨修之死

(恃 才)

矛盾冲突

(忌 才)

杨修

故事

曹操

恃才放旷

1、鸡肋事件

甚忌之

才思敏捷

2、改建园门

甚恶之 狂妄轻率

3、分食酥饼

愈恶之 卖弄聪明

4、语破奸心

愈恶之

5、密告曹丕

大怒之

6、教植斩吏

欲杀之

7、巧作答教

8、失利葬修

(三)谈一谈

(1)说说你眼中的曹操和杨修。

明确: 曹操:阴险残忍、虚伪奸诈、嫉贤妒才、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目中无人、耍小聪明。

(2)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至3段): 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4至9段): 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10至12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3)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找出并思考其作用。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顺叙、补叙)补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5)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6)杨修才华横溢,但却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

明确:

做事应当多用大脑和手去干事,少用嘴巴说话,要控制好个人言行,特别是不当的话。

做事应当三思而后行,安守本分,做好自己的事,切不可恃才放旷。不必聪明过头,做人要张扬不张狂,不能狂妄自大。

(四)辩一辩

杨修为什么会死呢?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选择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的。)

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三、拓展

1、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2、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3、《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四、【拓展检测案】

(一)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释“鸡肋”一词的含义而使军心大乱。根本原因: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杨修建议工匠门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后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

因为他发现杨修能猜中自己的心思,而曹操本就老奸巨滑,处处防备别人,因而“甚忌之”。

3、曹操自称”梦中好杀人”是确有其事,还是另有原因?

不是,只是因为他不信任别人,生怕别人加害于他,不喜欢别人在他入睡时靠他太近而编的一个借口。

4、试探两个儿子的才干,曹操出了怎样的”一题”?由此可见曹操有着怎样的个性?

看哪一个儿子有魄力将门吏杀了出城去。表现出曹操的心狠手辣,为了试探儿子的才干,竟不惜以他人的性命为代价。

5、曹操何时有了”杀修之心”?为什么?

发现杨修为曹植准备了“答教十余条”后,因为杨修已介入了曹操二子争做太子的政治斗争之中,这是曹操所忌讳且不允许的。

(二)课外语段阅读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諕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文中的”玄德”指的是_______,“关、张”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 两人,文中曹操所说话中隐含一则成语,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玄德志在天下,为何却甘愿在下处后园种菜?

3、曹操特意请玄德喝酒,是不是为了笼络玄德?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个性?

4、其实曹操对天下英雄心中已有评定,为何却一定要玄德来品评?玄德所说的英雄是否果真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5、当曹操指出“近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有何反应?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6、本段可谓是曹操与玄德的一次没有兵刃的交火,在这次交锋中孰胜孰负,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于碑背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彘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7、这是《世说新语》中关于杨修的一则故事,文中表现了杨修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的“魏武”指谁?表现了他什么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应如何对待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受辛”是“辞”的古体字,“齑臼”就是用来盛装和研磨调味料的器具。而古代的那些调料主要是辛辣的东西,像捣碎的姜、蒜、韭菜等。“齑臼”就是用来接“受”“辛”料的。所以,是“辞”字。

(二)课外语段阅读

1.刘备 关羽 张飞 望梅止渴2.为防备曹操识破而被曹操所害。3.不是,只是为了试探刘备,表现曹操的老奸巨滑。4.为了试探刘备是否才略过人,将来是否会变成他的对手。不是,刘备是故意装拙,骗过曹操,好让曹操不对他起疑心。5.刘备十分惊慌而筷子落地,但并非他所说的是因为打雷的原因,而是被曹操一语道破,可见刘备反应极快,心计更胜曹操一筹。6.刘备胜,曹操败了。因为曹操被刘备的假象所迷惑,而上当受骗。

7、表现了杨修见多识广,聪颖过人。

8、指曹操;表现了他既能够承认自己才能不及别人,同时又非常嫉妒的意思(开放性题目)。

9、对于人才,应该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给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主旨解说】

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时汉中争夺战的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的情况,记叙了杨修被曹操杀害的经过和原由,生动地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性格,也揭示了曹操的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写作借鉴】

1.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通过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表现人物特有的性格。2.情节多变,一波三折。

3.多种叙述方式的交叉运用。作者叙述故事,有正叙、倒叙、插叙、补叙。13.《三国演义》中考试题.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线索,集中描绘了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画卷,广泛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黑暗与动荡,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丑恶的本性,通过对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英雄贤才的赞美,表现了“拥刘德”的思想倾向,尊刘备为正统,表达了作者向往“仁政”,向往和平统一的政治理想。

⑵“三顾茅庐”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优秀品质。

③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指出,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由此可实现三国鼎立。

⑷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内容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⑤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第四篇:《杨修之死》教学案

【资料整合平台】

为杨修喝彩

阿池

大凡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不容于世,何况是在三国那样一个污浊的乱世。才女蔡文姬为之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句题词“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却在片刻之间悟出乃“绝妙好辞”,令众人称羡不已。杨修的敏慧于此可见一斑。连以七步诗著称于世的少年才子曹植亦师从杨修,杨修的才情与人格魅力便不言而喻了。

历来都有“文人相轻”之说,可在杨修身上却是个例外。且看张永年反难杨修那一场,虚心的杨修是怎样热切地盛赞张松,而后又是怎样在曹操面前为冒犯曹操的张松极力开脱,才使张松保全性命。对待同类,杨修何其热诚!

至于说到写诗作词,不过是小丑的杂技,不知道那些一味媚主求荣的奴才们可曾听说过,开创豪放词一派的辛弃疾20岁时便参加过山东的反金起义,以《岳阳楼记》闻名于世的范仲淹亦曾被誉为“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吓破胆”,更不必提大义凛然的文天祥了。这些人哪一个不是身怀济世之才,他们的诗文便是自身人格有力的佐证。

当文学沦落为媚上的工具时,才是文学真正的堕落与悲哀。试看曹操大宴铜雀台之时,那些阿谀、溢美的言辞中有没有杨修的诗句?

生在乱世的杨修有着犀利的目光,正是这种“举世皆醉我独醒”,使他在曹操所杀侍卫的墓前道出惊人之语: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才招致杀身之祸,只是当时的曹操苦于没有借口罢了。

杨修并非不通人情世故,只是高洁的品性使他不屑为之。同样,胸中的块垒不吐不快,即使为之丧生亦在所不惜。曹操炮制了一出梦中杀人的恶作剧,众谋士心知肚明,但为明哲保身起见,都不愿加以点破。杨修在一片白色恐怖中犹能坚持说真话,这是何等的可佩可叹!杨修的真性情,是划破暗夜的一道炫目的强光,令众士子的虚伪圆滑相形见绌。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一直处在两个时代:

1、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2、暂时做称稳了奴隶的时代(请允许我在此将“奴隶”擅自改为“奴才”)。在三国那样一个乱世中,每个人都岌岌自危,神色仓皇地寻求做个安稳的奴才。那位被杀的侍卫可谓一忠心耿耿的奴才,然而即使如此,仍不免死于非命(又想起曹操因自身错误杀掉粮官借头一事,可见他早有前科;而小人物的命运又何其悲惨,永远摆脱不了动辄被杀之虞),何况是杨修这样一个耿直、没有媚骨与奴性的真人,其结局自然更为可悲。

呜呼!竟然将杨修贬为小丑,实在是贻笑大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没有灵性的人何异于小猫小狗?当共性完全淹没个性,当兽性与暴力充斥于宇宙,当所有人被同化成一张相同的面孔,有灵性的真人便早已被恶俗不堪的社会环境所窒息。在三国中,出类拔萃的才子如祢衡、孔融(甚至死忠于曹操的荀彧),有哪一个能苟全性命于乱世?

当文人遭遇政客,便有被放逐的屈原,郁郁不得志的李白,穷愁潦倒的杜甫„„因为这些人永远不甘于做为所谓“主子”粉饰太平的奴才,不甘于磨折自己的天性去逢迎权贵,才会写出那些不朽的传世诗文。这些诗文,虽然不会为他们赢得生前的高官厚禄,可是他们狂放不羁、淋漓尽致的人生态度,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我为杨修的独立人格、铮铮傲骨喝彩,也向那些只手遮天、翻云覆雨的所谓政客及其帮凶表示最深的蔑视!

千古谁识曹孟德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陈寿的《三国志》称其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唐玄宗常自比“阿瞒”。唐太宗说曹操是: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千百年来,对曹操褒着多矣,贬者亦不在少数,很多问题其实已经是盖棺论定了的。我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史论家,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读史者,谈谈对曹操的一些认识。我认为,曹操这个人本身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但这些矛盾的综合体却成就了一个“命世之才”。确切说,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矛盾的综合体,所以曹操只是普通人中的一个,但由于他本身少有的气质和天赋,再加上少有的际遇,他又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矛盾综合体。

一、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矛盾的结合体

曹操首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人们都说:一个人的诗可以反映这个人。曹操戎马一生,“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是一个文学家、诗人的情怀,而诗人往往是理想主义者,曹操也不例外。

他的《短歌行》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陌上桑》写道: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嶷历玉门。

《观沧海》又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却东西门行》则说: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这些勾画出一个集狂放、多情于一身的轮廓,字里行间透露出作为“建安文学家”的风采。具体表现在他的事迹,则是放荡和对故人的眷恋。比如他在袁绍墓前的痛哭,比如对郭嘉英年早逝的哀痛,比如对蔡邕之女蔡文姬的照顾。

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让志县明令》)中说:“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

这样的一个人,你跟本看不出他能指挥千军万马,治理混乱残破的乱世,他更象一个“清谈家”,但事实上曹操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曹操二十多岁时就能做出闻名朝野的“五色棒”事件,做济南相时其治下更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此时的他满腔热血,一心做汉臣留名竹帛,正如他在《让志县明令》中说的:“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但是,汉朝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一条破船到处漏水,曹操想安心做汉臣求得清名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破了。直到董卓弄权,曹操的人生目标已经有了微妙的转变。虽然他在态度上仍然是支持并拥护汉朝,但内心深处已经开始明白,汉朝难救了。荀彧建议曹操拥立汉献帝,就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提议其实与曹操当时的目标和全国局势相适应的。曹操虽然对汉朝失望,但他还不敢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于是通过“利用”来实现“辅佐”,就成了“双赢”的一步棋。

曹操年轻时就为《孙子兵法》作序,表现了一定的军事天赋,但在当时恐怕只是他的“课余爱好”,他那时更喜欢和热衷的是“权变”以及为官之道。曹操之幸运就在于他所处时代使他的“课余爱好”以及天赋恰恰有了展示的空间,成就了一代伟业。

上面这些综合起来就是:年轻时的志向、客观环境的变化、再加那么一点点的运气造就了曹操的“现实主义”。

因为他的理想和抱负就是要“从政”,他必须要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因为客观环境打破了他的梦想,使他学会了在面对现实,并把理想和现实很不情愿的区分开,这更像一种无奈,所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曹操对理想的改进,这种改进同时也是曹操对现实的妥协;曹操用兵推崇“兵无常势,水无常行”,他懂得战争没有可以事先预知结果的,应该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这种层次的领悟力只能说是“天赋”,而在实际运用中,曹操用兵三十年,胜多败少,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这就是对“实干家”的最好诠释。

曹操作为“现实主义者”是“时世”所造,但他作为“理想主义者”却是与生俱来的气质。这两种矛盾的性质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而且体现的那么淋漓尽致,这种人古往今来都不太多。因为同时具备“诗人气质”和“实干家才具”的人本来就不多,身处乱世的这类人更是少之又少,可能这就是我们对“曹操现象”难以理解的原因。

二、狂放不羁和遵守汉律的矛盾

《曹瞒传》记载:曹操年轻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世语》记载:袁绍和曹操少时曾调戏人家的新媳妇。《汉末英雄记》则记载:曹操在南皮破袁谭后,“作鼓吹,自称万岁,于马上舞”。《曹瞒传》又记载: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谈到兴头上就猛拍桌子,甚至一头扎到酒菜盘子里。

这样的行为,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出格的,在当时简直就是“放荡”。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却十分相当简朴和循规蹈矩。他规定自己府邸不许用昂贵奢侈的物品,尤其是家人都要保持朴素,绝对不能打扮的花枝招展。诚然,他也喜欢欺玩异物,但是相对他的地位,对比他的性格,曹操是一个朴素的人。

在律法上,曹操在“戒子”、“惩人”、乃至“治军”,在很大程度上都继承了《汉律》,而且可谓“循规蹈矩”,这与曹操狂放不羁的性格看起来是格格不入的。可实际上这又是曹操对现实情况的妥协。《通典》说曹操“难以藩国改汉朝之制”。在“妥协”的基础上,曹操在尽最大的努力改变着可以改变的东西,比如:曹操开始认为应当恢复“肉刑”,但是被孔融、王修等反对而作罢;“定甲子科„„以汉律太重,故令依律论者听得科半,使从半减也”。

从中我们可见,其实曹操并不是“循规蹈矩”,他作为政治家要全面的考虑问题,主观上他要求大胆创新,但是在面对力量暂时不足以改变的东西时,他又只得妥协。所以说曹操又是一个“狂放不羁”但朴素的人,是一个渴望改革但又对现实妥协的人,这两种矛盾又在曹操这一个人身上体现了出来。

三、珍视生命和数次屠杀无辜的矛盾

《蒿里行》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短歌行》又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悲天悯人、珍视生命的曹操。

但是,同样是这个人,先后在徐州、官渡等地,屠杀无辜百姓和投降士兵,简直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这与他前面的诗词颇为矛盾,是不是曹操很虚伪?

曹操在破邺之后,听说有户三十万的欢欣,攻南皮时对百姓的网开一面,这些事件也都表明曹操是爱民的。

从先秦以来屠城先例屡见不鲜,白起坑杀赵兵四十万、刘项战争时也有屠城记载、汉与匈奴的民族战争更是视屠城为儿戏,所以说屠城其实成了一个“惯例”,一旦遇到顽强抵抗的城市,那么该城城破之日也就是老百姓遭殃之时。同时,屠城确实有一定的作用,否则历代军队也不会乐此不疲。首先,它可以打击后来抵抗者的信心;其次,可以最大程度的破坏当地的生产力。

具体到曹操身上,我们会发现,他只是千百年来“屠城”中的一个继承者,有意识无意识的遵从者,与他本身的残忍关系不大。

四、拥汉与废汉的矛盾

这里说“废汉”可能不太准确,毕竟曹操有生之年没有这个行为,但稍微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明白,曹操已经为自己的后代“废汉”铺好了路,所以说“曹操废汉”也并不为过。

早年曹操对汉朝还是有一定感情的,但是随着自己实力和地位的提到,他渐渐对汉朝的感情淡泊了。曹操与西汉霍光有相似之处,霍光后嗣的遭殃为曹操树立了一个榜样。但曹操绝不单单是为了后代的着想才行废汉之事的。曹操与霍光有很大不同之处,曹操稳定后汉的过程要比霍光艰难的多,而曹操对汉的感情是一种“布施”,霍光仅仅是“扶植”,曹操从感情上并不亏欠汉献帝。曹操的长子曹丕早在建安十二年就督邺,曹彰也在北方带兵,所以说曹操老早就在有意的扶植接班人。

身居高位的曹操行起“废汉”之事其实是易如反掌,他之所以不这样做,简单归结起来,其实就是自己的身份和早年的理想决定他不会这么做,孙刘的影响是其次的。在对汉朝上他功大过少,虽然他曾杀皇后并威逼汉帝。但在“尺寸之地不为汉家所有”的情况下,正如曹操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说,曹操“废汉”其实是大势所驱。早年的“拥汉”对曹操和汉朝而言是双赢,早在董卓弄权时汉朝就已经名存实亡,当风雨飘摇的残汉再没有存在意义的时候,后代人取代它也是必然的。

五、爱才与害才的矛盾

曹操颁布《求才三令》,屡次在自己的书信中提到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王沈的《魏书》评论曹操说:“知人善察,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中”。曹魏人才的鼎盛与曹操这种“海纳百川”式的用人模式有很大关系。

但正是这样一个爱才惜才的人,却屡次的迫害当时的名士和文人。如果说杀崔炎,迫害杨彪、逼死荀彧是政治需要,那么他杀边让、杀杨修则或多或少的都有受到社会的影响。

魏晋尚“清谈”,与政治黑暗有很大关系,而这一点深究起来是起源于汉末的大**。人们的生命得不到保障,政治抱负没有施展空间,稍有不慎就有杀头之祸,所以士族往往选择归隐和不谈国是。

曹操虽然是统治者,但并不是他一手造就了这个局面,相反,他曾经也是这个风尚的受害者。只是在他当政之后也有了这个“嗜杀”的毛病,应该说这与“屠城”一样,是一种政治手段习惯的延续。

曹操爱才求才是事实,但身居高位的他同时又受环境影响,残酷地杀掉一些反对自己的人才,至于政治需要的杀戮,他更是毫不犹豫的实行。

这种矛盾的体现的结果就是,曹魏在人才上超越孙刘。但由于曹操迫害了一部分人才,导致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因此或以此为借口来反对曹操,似乎曹操完全是“嫉才、害才”的人。

六、长于战术短于战略

这一点其实不是单纯的矛盾,只算是对曹操矛盾本身的一个延伸。曹操在战术上的造诣在整个后汉三国无人能出其右,从破兖州黄巾到官渡之战,奔袭乌桓,再到平西凉,曹操在战术上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曹操在战略上却有着很多为人诟病的地方,比如,官渡之战时他曾想放弃官渡,结果被荀彧制止;在赤壁之战时他否定贾诩的正确建议,结果失去统一良机;平定汉中后没有趁势进兵巴蜀;关羽威镇华夏,他又想要迁都避其锋芒,幸亏刘晔等人提醒他。在这几次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战略决策上,曹操都犯了错误,只是有两次他采纳谋臣建议才避免一败涂地。

曹操“短于战略”只是相对于他“长于战术”而言,其实他在战略上的建树还是不少的。曹操“长于战术,短于战略”的原因是多重的,根本上还是曹操性格矛盾造成的这个现象。

曹操放荡不羁豪迈奔放,同时又十分敏感悲天悯人,这两种矛盾,前者决定他敢于实施常人难以想像的战术,后者决定他对于事物的变化十分敏感,所以他可以及时的捕捉战机,这就造成他在战术层面上可以游刃有余。但是,也正是这两种矛盾的性格,使他难以在战略构思上冷静和客观的分析问题,因为这类人,前者决定他往往“想起来什么就是什么”,十分随性,后者又决定他十分“善变”,所以在战略这个严肃的问题上,曹操体现出了他相对于战术的缺陷。

也许曹操也对自己这个性格有所认识,所以他对自己的部署很亲近,或许是希望通过“众智”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吧。

七、对曹操性格的小结和形成原因的探讨

曹操这个人既是理想主义者,又是现实主义者,既狂放不羁又循规蹈矩,既珍视生命又滥杀无辜,他拥汉但最后又废汉,他爱才但又害才,他长于战术却短于战略„„

这个人太矛盾,太令人感到难以琢磨,是什么原因使他有这么多的矛盾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人的性格都是有两方面组成的,一是“天赋”,一是“环境”。这两者一开始往往是“天赋”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环境就成了改变一个人的主要因素。所以人们在年轻时都是“豪情万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说“人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曹操说到底也只是一个人,他也不可能摆脱这个规律,相反,我认为这个规律对他的影响比一般人要深。

从“天赋”层面讲,曹操天生就是一个“狡猾”的人。他曾装病骗得父亲同情,得以到处玩乐;又有“割发代首”的即兴表演;杀粮官稳定军心的别出心裁。这些可不是后天磨练可以学会的,只能说是曹操的“天赋”。

这种“善变、狡猾”的性格伴随了曹操一生,这或许就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每个曹操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影响,是最终形成其独有个性的决定因素。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宦官身世造成曹操的自卑心理”,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毕竟曹操从他文辞和行事来看,没有丝毫“自卑”的成分,最多只是敏感一点罢了,因为曹操的祖父虽然是宦官,但他父亲是养子,而到了曹操这一代这个影响是有的,但已经不足以改变曹操的性格了。其实真正改变曹操塑造性格的还是动荡的社会。

前文说过曹操早年一心报效国家,奈何“报国无门”,他看到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对他的刺激是造就他敏感性格的主要原因。而在以后,动荡的乱世又再次塑造着他,比如陈宫的背叛,当时曹操身负“家仇”,曹嵩与曹操父子关系是很不错的,家人的惨死已经让曹操痛不欲生了,而陈宫等人在背后却给了他一刀,这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曹操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展露出他作为政治家残酷的一面。对诸侯之间勾心斗角耳濡目染,也证明要想在“法典俱废”的**时期立足,没有“铁腕”是不行的。这个道理曹操原本肯定是知道的,但真正的实施却是环境逼迫他做出的。

在那个岁月,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惩罚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任意实行,曹氏对袁氏如此,对吕布也是如此,曹操的“残忍”形象或许和他多是胜利者有关系。而有时的残忍则是政治需要,比如杀马腾。而这种必须的“残忍”反反复复影响着曹操,对他的性格肯定是有影响的。

另外,曹操又是一个朴素、随意的人,这个性格的形成也是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关系的。汉朝的宫廷斗争以及后汉**造成很多读书人不愿出仕,他们认为生命得不到保障。而曹操早年也受这个思潮的影响,所以他在《让志县明令》才一再说自己在遭受“报国无门”的挫折后原本不想再侍官,只想过田园生活。这倒不是他虚伪的话,当时形式他有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而这种朴素、随意的性格的形成也影响了曹操的后半生。

曹操在无数次风浪和争斗中幸运的走到了最后,他在很多事情上其实是控制自己的“天赋性格”,向环境妥协,但他并不是“随波逐流”。人们都说:有的人是适应环境,有的人是让环境适应自己。其实纯粹的这两种人都不存在,人们其实都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中,无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改变这个大环境,大家都是这个环境中的一员,所以说其实每个人都是在适应环境,只不过,有的人会顺应潮流改造环境,曹操应该算是这类人。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作业及答案

杨修之死

1.《杨修之死》节选自_《三国演义》,作者是_罗贯中__,名_本__,号_湖海散人_,元末明初___朝小说家。

庖(páo)官

分食讫(qì)

佯(yáng)惊问

谮(zèn)害

麾(huī)军 绰(chāo)刀

伺(sì)查

诈(zhà)败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适庖官进鸡汤⑵数犯曹操之忌⑶人皆不晓其意

(恰好)

(屡次)

(知晓,明白)⑷丕如其意⑸植然其言⑹但曹有问

(按照)

(认为„„是对的)

(只要)3、翻译下列语句。

⑴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为人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冒犯了曹操的禁忌。⑵(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曹操假装吃惊地问道:“什么人杀了我的贴身侍卫?” ⑶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丞相不是在梦中,您(被杀的人)才是在梦中呀!⑷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只要曹操有问题,曹植就按照条文的内容回答他(5)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于是军营中的各个将领,没有一个不准备回去。

(6)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你怎么敢编造假话,惑乱我军心。

(7)、人皆不晓其

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意思。1.题目解读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2.相关资料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合作探究】

5、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哪七件事?

①照“鸡肋”号令本意行事 ②识门上“活”字意思 ③分食一盒酥 ④看破杀近侍用心 ⑤密告吴质曹丕结党 ⑥令试曹丕曹植才干之举,不得真实情况 ⑦为曹植作答教欺瞒。

6、七件事情的行文能否变动,为什么?

不能。第一件事是倒叙,是杀杨修的直接原因;后面六件事是属插叙,这部分是按曹操嫉恨杨修的心理程度排列的(“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7、分别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杨修: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等。

8、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看看,说杨修死于他的才气,准确不准确呢?为什么?

说“身死因才误”并非没有道理。杨修参与了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漩涡,这才是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

9、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本文中你能看出他的“奸”吗?历史上的曹操也是这样的人吗?

奸:借故杀人,不让人识破心机,假惠善后。不是。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极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他以招纳贤才,知人善任著称,但也借故杀害了一些名臣谋士。

10从课文中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由于杨修自身原因,恃才放旷,无所顾忌,凡事不考虑利害得失,任意为之。另一方面是由于曹操的嫉贤妒能,阴险奸诈。

11你认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方面是值得你去学习的?

主要有两点:A、让事实说话。作者对曹、杨的性格特点不是通过评论来表现,而是用一件又一件的事实来反映的。每件事同时表现了曹、杨两个人物,生动形象。B、在记叙的顺序上,本文很好地运用了插叙,比顺叙更引人入胜,曲折多姿。12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应如何对待人才。

对于人才,应该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给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下载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杨修之死导学案[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杨修之死导学案[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