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引读法教学的运用范文
以读为本 以引促读
——例谈引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有效的朗读训练,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语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引读是有效朗读教学形式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文本为依据,深入发掘文本中情感教育因素,恰当运用引读做到创设情境培养情,文学训练品味情,以情激情强化情。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引读
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重在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有效的朗读训练,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语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引读是有效朗读教学形式之一。引读,顾名思义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和文本特点,把读的技巧和师生情感两者结合起来,以读代讲,读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情知和谐统一。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知识感知与情感体验总是融汇在一起的,它们对学生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文本为依据,深入发掘文本中情感教育因素,恰当运用引读做到创设情境培养情,文学训练品味情,以情激情强化情。
一、引读法应用于唤起学生的情感
特级教师章师亚曾经说过,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阅读训练中,是一种最好的引领。是啊,与其告诉学生们怎么读,不如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朗读当中去,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碰撞,演绎出一次生动的教与学,其效果往往是最精彩最有生命的。尤其是教师动情的话语将学生引入一个“情磁场”,唤起学生心中那个潜在的“情场”,从而进入角色,有感而读。此时无需再说什么,只需读一读,便能深深的感受到课文中那最美的情。
例如:前些年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我多次运用了引读的教法,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慢慢品味出来。十多年间,老人每天风雨无阻步行二十余里,来到翠湖边喂海鸥,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像儿女一样为老人守灵,久久不忍离去。文章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并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人类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加倍回报。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这几件事归纳到一句话上,即“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为了进一步升华情感,使学生更好的渗入到情境中来,我进行了这样的引读:
师:老人无怨无悔地喂养海鸥——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
师:老人已把海鸥当作自己的儿女,给他们取名字,能随意呼唤其中任何一只海鸥—-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 师:老人心里时刻想着海鸥——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 师:海鸥也一直记挂着老人——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
通过这样的引读,使学生对老人的这种十几年来如一日地为海鸥无私地付出的行为深深地感动着,从而产生对老人的深深的敬佩,让学生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是如此的深沉,为后文理解海鸥对老人的依依不舍作铺垫。
学习第二部分时在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海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举动后,为了进一步渲染气氛,让学生能全身心地融入其中,真正地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这种浓浓的情感,感受到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我进行了这样的引读:
师:是啊!海鸥怎么舍得老人离去啊!在它们心里老人就是他们的父亲啊!因为——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
师:因此,当人们把老人的遗像带到翡翠湖边时,才会发生这样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生: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师:海鸥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只能默默地为老人守灵——
生:海鸥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的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
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师:最后,当人们不得不把遗像带走时——
生: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他们大声鸣叫着……
经过这一番引读,让学生把文章前后两部分连起来体会,使他们完全地沉浸在为老人送行的悲伤情境之中,使他们也真真正正地像海鸥一样为老人的离去而痛苦,一起为老人真诚地祈祷,为就要与老人永别而万分焦急,极度悲伤,从而牢固地把握住文章的情感。
二、引读法运用能抓住文本的中心。
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思维很难和教师的教学同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引读法,引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相关句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老师一边提问一边引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轻松地把握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就利用了引读法,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齐读课题后)课文告诉我们詹天佑是什么人? 生: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工程师。
在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后,师:面对帝国主义者的无理要挟和恶劣的地理环境,詹天佑临危受命,这说明他是什么人?
生: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工程师。
在詹天佑亲自带领了学生赴塞外勘测线路时,师: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还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毅然决然的选择坚持,这说明他是什么人?
生: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工程师。
师:在开凿隧道时詹天佑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总能想出各种方法去解决,这说明他是什么人?
生: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工程师。……
这样,在一问一答的引读中,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思维活跃,在对课文内容牢牢地掌握的同时,抓住了文本的中心,在读中体会了詹天佑强烈的爱国情感,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引读法运用于填补古诗语言的空白
古诗的语言是具有跳跃性的,要让小学生理解诗人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必须把诗句的空白填补进去,这时,教师可采用插叙的方式来引读,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于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然后引出学生对课文的接读。
引读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了解写作方法,指导朗读、背诵等。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尝试着这样的教学:
师: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花红柳绿,南宋诗人叶绍翁
看着大好的春景,想起了朋友家的园子,于是决定走出家门,去朋友家欣赏园子里的美景。他兴致勃勃地来到朋友家门前,可是——
生: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奇怪,为什么扣了这么久还没人来开门?难道是主人不在家吗?不会吧,他是很少出门的呀!噢,他家园子里满地长着青苔,绿得像铺开的地毯,美丽极了。哦,主人大概是因为——
生:应怜唇齿印苍苔。
师:大概主人爱惜苍苔,怕别人的木底鞋在上面踩上脚印,破坏了他家园子里的美丽的春色。可是叶绍翁却不虚此行,因为——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
师:是啊,满园春色怎么关得住呢?你看——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一首融叙事与写景于一体的优美的古诗,在教学中,我通过一系列想象性语言带领学生结合插图,进行情景再现,引领学生在故事的进展中整体了解诗句的大意,领悟作者想表达的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比挨字挨句地给学生讲解诗句的大意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所掌握。
总之,引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难题,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引读法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来运用,不能盲目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篇:如何运用自然拼读法
如何运用自然拼读法
张爱丽
与课程改革前的小学英语教材相比,课改后的教材其内容含量和单词量都增加了很多。记忆单词成为学生和教师最头疼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靠死记硬背记单词,其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下去,不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会下降,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也将受到不小的打击。我认为,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利用自然拼读法(Phonics)进行语音和单词教学,是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的好办法。自然拼读法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利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
小学低年级(一般从二年级起)的学生已掌握汉语拼音,用拼音朗读和阅读的能力基本形成。由于汉语拼音中有许多音与英语的发音相似,如英语中的辅音与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发音都很相似,汉语拼音的ao 与英语中的元音/au/的发音基本相同,等等,及早采用自然拼读法进行语音教学,就可以利用汉语拼音对音素教学产生的正迁移作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
(二)避免学习国际音标带来的干扰
国际音标与自然拼读法采用的都是音素(phonemic)教学,但前者学习48个音素,是以另外一套书面符号来代表音素。这对小学生而言,无疑加重了负担。自然拼读法则学习国际音标48个音素中的44个,是以字母和字母组合来代表音素,学习者只要记忆一套符号(英语字母)即可。这样就可以弥补因学习国际音标而需兼顾音、形两组符号的缺陷。掌握了自然拼读法,小学生就可以不需要借助音标就能认读单词,从而少学一套符号,减轻学习负担。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自然拼读法完全可以取代国际音标的教学。
(三)提高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的效率
教学实践研究发现,自然拼读法是任何年龄、任何学生学习单词最快、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运用自然拼读法教学,学生只要掌握了单词中字母的发音,学习单词就再也不用靠模仿来记住单词的发音,可以做到见词可读;了解了英语拼写和读音之间的关系,即可利用这些规律记住单词的拼写,做到听音可写。
(四)促进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的发展
运用自然拼读法教学单词,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单词是由一些单元(字母或字母组合)构成的,也能让他们理解字母的音与形的一致性。据研究表明85%的英语单词能够通过字母音形对应的规则来拼写。学生在掌握了英语字母的这种音形对应关系之后,就能很快地进行单词的拼读与拼写。英语的拼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当学生拼读与拼写单词的能力达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程度后,就可以很快地进行阅读教学,在大量的阅读中扩充单词,熟悉语法,培养语感,从而进一步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开始阶段就建立英语字母代表发音的观念,加上适当的练习,使学生遇到生词的时候,就可以张口念、出声读,这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因此,通过自然拼读法来培养学生的拼读、拼写以及阅读能力是可行而且必要的。然而,英语单词中还有不少不规则的情形, 如have, some, do等。故教师不应过分强调读音的规则性,以免误导学生。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拼读法仅是发音教学的辅助工具,并不能运用它解决所有的单词发音问题.
第三篇:农村小学支教教学引谈
农村小学支教教学引谈
摘 要:社会经济在发展,教育改革也在日新月异,教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但大多的教师都选择了优越的环境从教,所以导致偏远的山区农村小学严重的缺少专业的教师。于是我自愿到偏远的一所小学支教了一年,在这一年里我收获了快乐,了解了山村孩子的想法和需要,看到我们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用自己的爱心与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辅助教学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在教学质量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此,我总结了一年来的感受和建议,希望各界人士能更多的来关心山村里的孩子,作为教师更应该增强自身本领,让孩子们能更快乐的成长获取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发展;日新月异;爱心;教学质量;自身本领
我原在的是一所交通方便,人才聚集的小学,由于教师超编一名,于是我自愿报名,经过学校同意和局里决定,我光荣的来到了一所离县城有80公里的一所乡村小学。在这一年里,我和孩子们成了好朋友,他们把我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来看待,这一年支教生活将在我的人生篇章里难于忘怀。乡村学校环境下的深思
2014年9月我来到了田林县宾州镇的一所乡村小校,这所村小学座落在一个山丘上,离县城足足有80公理。“那杜小学”学校门牌格外醒目,显然是刚挂牌不久。校外是连绵环绕的大山,看上去大山把学校包围得严严实实的,我身临其境感觉到自己就像处在井里的小青蛙,我脑海里突然涌现出与世隔绝的境界,心里在问自己,这里的老师,这里的孩子是否能沟通? 课堂上的教学法与反思
报到后,没想到学校领导对我十分的热情,学校安排我上三年级的语文、音乐、美术、品德课。我来到教室里,孩子们有礼貌的向我问好,作了自我介绍之后,我便开始给孩子们上了第一节语文课,课文题目《我们的民族小学》,我首先让孩子们试读了课文,孩子们读得很是害羞,拼音读得也不是很准,带着浓厚的本地土音。于是我把他们读错的字板书在黑板上,如“昌、蝶、”,他们把声母c读成z,声母d读成t,声母c读成z。我经过反复的指出和纠正,孩子们终于弄清楚了“c和z、d和t”的正确读音。后面与学校的老师生活谈话中才知道,造成孩子们读错字音原因在于老师,好多个老师也是汉语拼音学不好,读不准的。我学过计算机,所以我利用自己的长处,尽力多做课件,回家时多下载一些关于祖国大好山河,名胜古迹带回学校让孩子们在课娱时间欣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音乐课我教孩子们唱歌时,他们更是欢呼雀跃,因为在我没来之前,他们班的音乐课老师都是带录音机播放音乐给他们听,从未亲自教过他们一首歌,因为他们的原来的音乐老师五音不全,又实在安排不上能唱的老师,所以就给本班语文科老师上音乐。其实不光是这个班存在这样的现象,全校的音乐课都是给本班的语文或数学老师上课,有的老师干脆录音机都不放,别说教孩子学唱歌跳舞,一到音乐课都是给孩子们做语文或数学作业,孩子们在学校里一天到晚都是写写算算的,可以说是死读书,读死书根本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学生缀学是常有的事。
我给孩子们教的第一首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之前他们并不知道雷锋是什么,更别说雷锋精神了。孩子们学过歌曲后,到了放学时间我班有几位同学就自觉的让路小班的同学先出校门,我看到这情景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我在想,我们的老师有好多起点低,有的刚是上完初中就踏上讲台的,你五音不全但雷锋精神你总该知道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现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我们教师本身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作底子,才可能满足学生汲取知道的源泉。我相信在工作上每一位教师都会遇上学生向你提问要求解答的疑难问题,如果你没有丰富的知道又怎么能来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呢? 学习思想上的一些建议
网络是我们教师增强文化学习的主要渠道,我们教师要在这时代站住脚,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学会一些必要的电脑基础,办公软件是我们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我们教师队伍中不能因为以年长为理由拒绝学习电脑操作,其实电脑操作并不像上青天那么难,只要我们舍得多操作几次,谁都可以学好的。因为学好了办公软件,你就能运用幻灯片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把准备上课的生字、生词提早的写好,在课堂上更能掌握好上课时间,方便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开拓视野,看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所以定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好的效果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在城市,科技日益发达,一幢幢高楼大厦,一辆辆飞驰的汽车,办公室里有电脑回到家里有电脑、手提电脑,学生几乎都有平板电脑,处处透出科学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方便,此外城市还有图书馆、文化馆还有科技馆,学校也不例外,教师办公楼,学生实验楼,科技楼应有尽有,处处体现科学技术的发达。在农村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红灯绿灯,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科技馆,实验室,能听到汽车喇叭声都感觉好听,都要多回头看看是什么回事?
城乡孩子的成绩差异大,我认为这个原因我们教师首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适应教育现代的需要,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庄严职责,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老师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学环境客观存在的差异,我们教师个人能力是难于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技能,城里教师能学的我们乡村教师也同样能学。在实践中反思探索,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我们小学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培养新型的人才。迅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是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长处经常与同事进行交流探讨。
我们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丢弃,只有我们不怕困难,敢于面对困难,我想――困难将会离我们远去。我们教师有了丰富多元化的知道,我们的孩子才能学到更多的知道,才能变得越来越聪明,将来才能肩负祖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陈永明主编: 《现代教师论》,2004.12.[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2008.6.[3]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4]石中英:《知道转型与教育改革》
[5]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第四篇:高考作文素材规范运用例谈
高考作文素材规范运用例谈
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曾说:“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俗话也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物”与“米”就是指文章写作的素材。有“物”有“米”方能使文章内容充实。
高考作文素材运用训练一直被视为高三作文复习的重头戏。学生在课内、课外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但从平时的训练来看,能恰当应用在文章中的却不多。为帮助考生解脱“心中有料,笔下无言”的困境,我在指导考生素材训练的实践中总结出三种规范运用素材的基本结构,分别是:引——议——联——结,起——承——转——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结合实例分别阐述。
一、引——议——联——结
1.结构分析
“引”,引言切题;“议”,道理阐述;“联”,事例论证;“结”,结束明旨。
2.实例阐述
心中有座桃花岛
“桃花影里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金庸笔下武功盖世的黄药师拥有如此绝美的离尘脱俗的桃花岛。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座桃花岛——绝少世俗功利的浮尘,亦无众生得失的羁绊;留有生命最初的纯真,拥有生命最真的善良。(引)心中有了这样一座桃花岛,我们就能静赏春花妩媚,闲听碧海潮升,坐观云霞飞渡,起吟冰雪秋霜。心中有了这样一座桃花岛,我们就能将滚滚红尘中扑面而来的浮躁喧嚣置于身外,我们就能坚守生命的本真,我们
就能明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名利得失奈我何?(议)回看2012,“最美人物”皆可证。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生死瞬间勇救学生写成真爱篇章,最美司机吴斌垂危之际疏散乘客奏响动人乐章:最美“富二代”周江疆用生命谱写救人赞歌,最美女护士万永平列车接生救母女传为佳话,最美孕妇彭伟平跳水救童成美谈,最美清洁工卧倒水中清垃圾令人动容(素材)……无疑,他们的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桃花岛。瞬间摄人心魄的壮举绽放的是生命本真的芬芳,绽开的是人性善良的花朵。(联)——朋友们,洁净我们的灵魂吧。挣开得失的羁绊,拂去名利的浮尘,心中自有桃花!(结)
引,通过名人名言或材料引出分观点。议,分析说理,树立自己的分观点。联,联系素材,分析说理,证明观点。结,结束分论点的论述,回扣分论点。该结构还能引伸以下类型的说理结构:
引(引出论点)——联(事例论证)——议(事理论证)——结(照应论点)
引(引言切题)——议(分析深化)——提(提点中心)——联(事例论证)——结(照应论点)
引(引言切题)——议(道理阐述)——联(事例论证)——议(再次分析深化)——结(提点中心)
引(引言切题)——议(分析深化)——提(点中心)——联(事例论证)——联(道理论证)——结(提点中心)
二、起——承——转——合1.结构分析
“起”,引出话题;“承”,承接论述;“转”,事例论证;“合”,明确
中心。
2.实例阐述
人尽其才方显人生价值
说起人生价值,有人认为帝王将相成就伟业,他们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平民布衣辛勤劳作,他们的人生是充实的。(起,引出话题)的确,帝王将相也好,布衣平民也罢,只有人尽其才,方显其人生价值。(承,承接论述)北大硕士找一份能够养家糊口,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施展才华的工作,难道就贬低身份了吗?难道只有做官才是“正道”?难道只有做官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吗?当然不是。(素材)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有的人生于豪门却沦为精神乞丐,有的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的人正值年轻却苍老萎靡,有的人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转,事例论证)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定位以及时日标的追求历程,决定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与价值。(合,明确中心)起,是指通过概述材荆引出话题。承,是指通过正向评议材料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转,是指通过列举几个道德滑坡的材料反面论证观点。合,是指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再次阐明观点。
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结构分析
“提出问题”,引出话题;“分析问题”,分析说理;“解决问题”,总结点题。
2.实例阐述
追梦不息,笃定前行
追梦不息,笃定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梦想,但是最终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却没有多少个,究其原因,是缺少了那份执着的笃定前行。(提出问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追梦的过程中总会遭受不同的困厄,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困厄与阻挠?是笃定的行还是退缩不前呢?“打工作家”王十月用他的亲身经历给予我们一个答案——追梦不息,笃定前行。少不经事的他跟随着打工洪流来到了珠三角,辗转于各工厂间,重复的操作,高强度的负荷,(素材)没有对他追逐从事写作的梦想造成打击,反而更加让他笃定前行,他就是要走这样一条文学创作之路。也正是这种追梦不息,笃定前行的精神鼓舞着他,在机器声道轰鸣的印刷车间,王十月在“公家”的印纸板背面偷偷写着打工者的故事。(分析问题)梦想可以有许多,但人的生命是被限定,生命是如此短暂,倘若想我们的人生精彩的话,追梦不息,笃定前行就是必须的。(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话题,提出要证明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通过衔接过渡,引出实例,引用素材,对素材进行分析,围绕观点说理,论证论点;解决问题,就是总结前面的分析说理,得出结论,点明题旨,呼应开头提出的观点。运用作文素材的范式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上三种,无论使用哪一种范式,都应该包含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就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就是我们说的标准议论段,例子如下:
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观点句)一个人活在世上,会面对许许多多的诱惑,却又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只有适当地舍弃才能获得你真正想要的东西。(阐释句)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材料句)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护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分析句)正
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结论句)。
说实话,议论文之所以成为议论文,恰恰在于其中的阐释和分析。缺了阐释和分析,恰恰失去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更不用说它的说服力、逻辑性、严密性了。
雪球是“滚”大的,文章是“抻”长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善于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组织较为充分而恰切的材料,展开漂亮的分析与阐释,善用归纳、演绎和类比,横向移植,举一反三,在45分钟里写出800字的文章,还是不成问题的。
第五篇:朗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朗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语文教学中,通过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魅力
一、朗读的依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多少成功的文人墨士,就是用这种读书方式,诵背课文,挥洒文章。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以充分说明这一切。从教学系统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论上,“学生中心论”已经逐步代替“教师中心论”,学生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学过程的发动和维持,全在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参与。专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罗杰斯指出,在重视认知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样重视情感的发展。高声诵读是一个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做法,而且在激昂的读书中,不断冶炼感情,不断获取“背诵”的成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致,树立起乐于学习的坚定信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声朗读不仅仅是口头的运动,它是一种综合思维调动的枢纽,是神经系统激活的有力工具。高声朗读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能说会道,是当今学生的一个新要求。但课堂上大胆举手,大声发言,清晰地流利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的学生却越来越少,换之的是沉闷的气氛,稀疏的举手,小声的回答,词不达意的分析。朗读可以说是治疗这个顽症的良方妙药。在大声朗读中,各种音节的发音,为学生的口形全面、系统训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锻炼机会。而且在大声朗读中,背熟了不少课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熟能生巧,如果嘴巴经常大声说,加上丰厚的素材作为底蕴,肯定可以嘹亮地谈吐。
二、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古人云:“夫缀文者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情感共鸣,体味其中的独特之处,才能准确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悲愤之情,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绵绵乡情,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淡雅闲情,学生们都应该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莫泊桑《项链》同情中喻讽刺,《诗经?硕鼠》痛恨中含警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的第四部分“天气愈冷了„„”一节。当得知时刻怀念、牵挂的战友忽然被枪毙了,柔石“身上中了十弹”,作者的悲愤与仇恨之情,思念和痛悼之意是何等的强烈而复杂,但鲁迅只写了“原来如此!„„”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在标点处生情,读出其中内涵: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往往不太十分注重标点,因为他们太普通了,每篇文章中都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标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只注意了它的作用,或者只是在理解感悟文章内容时注意它的身影,其他的时候标点便成了陪衬。其实,我认为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也应给予标点更多的关注。虽然标点符号的很不起眼,但往往许多情感都融于其中,等待我们去发现。李清照《声声慢》最后一句,老师在学生朗读课文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刚才这个句子你读的是句号,不是感叹号。学生恍然大悟,重新读时明显有了进步。虽然老师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学生至少知道了自己读得不到位。老师这一提醒,学生便会自己去体会怎样读出问句的感觉,这样才真正把指导学生朗读落到了实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当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诵读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例如《阿Q正传》中“土谷祠畅想曲”一节,初读觉得好玩;联系背景及前后文方觉阿Q可笑;后来才明白鲁迅先生的用意:阿Q之所以有这样可笑的想法,是因为革命者并没有发动下层愚昧的劳动人民;再读是时便觉阿Q可怜、可悲;涵泳再三,又读时阿Q的心态已了然于心,尚未张口已觉阿Q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仿佛不是自己在读,而是阿Q在倾吐“革命心声”。无论朗读者还是听众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双方都受益匪浅。
三、朗读的魅力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提倡充分关注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应关注自己。教者的泛读,浓缩着教者对教材的独特感悟与体会。伴随着泛读,课文中那优美的意境、美好的向往、高尚的道德情操,就会像甘泉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者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像,而且会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注重泛读,并在泛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可见,提倡诵读教学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进行诵读教学呢?我认为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教师要加强范读,子师以“读”,孰敢不“读”?好的范读不仅可以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还能给学生一种美的精神享受,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威信。笔者音质不佳,普通话也不很标准,但我用心动情的范读,常常博得学生们的满堂喝彩,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应针对学生朗读中音量偏小,速度过快,破句多,缺乏感情的缺点,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辅导。笔者对学生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在很大程度上有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特点,不要怕人笑,要大声地大胆地忘情地旁若无人地甚至“肆无忌惮”地朗读。这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朗读氛围,有效地调动了朗读的积极性。
再次,不要忘了技巧训练。对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进行专门指导。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范读、领读、带读、接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总之,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阐述了朗读在培养学生注意力、自信心、张扬学生个性等方面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恰当地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能增加语文及语文教学魅力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