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国地位
浅谈中国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佳答案
在过去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竟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 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09年发生的一切.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
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1.美国: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当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不仅离不开中国,更需要中国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美国人认为中国已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在朝核、气候变化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美国对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上升的重视,比较突出地反映在“两国集团”(“G2”)论上。它是由彼得森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滕提出奥巴马外交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加以强调。美国人认识到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但那些老盟友在关键时刻也不顶用—日本复苏艰难,法国、德国、英国在危机面前各行其道无法与美国“并肩战斗”。而中国呢?2008年经济增长9% ,2009年要保持8%,要走出危机离开中国不行。“G2”论既反映了美国对中国不断崛起这一客观现实的承认,也反映了美国摆脱自身所处困境的需要。在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的背景下美国希望借助中国力量帮助其分担责任。针对“G2”„论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G2‟论是毫无根据的,是错误的。”
虽然美国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紧随其后的准超级大国但是“G2“不等于两极。中美两国经济总量的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从1990年中国GDP仅为美国GDP的6.7%上升到2008年的30.8%。但是,中美两国的绝对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从1990年相差54128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98600亿美元。
2.欧洲:欧盟“中国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接受中国“历史性的崛起”的同时,开始对中国“讲条件”。
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推动中欧经济关系加深过程中,视中国为发展机遇的同时,更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给欧洲带来的“竞争”和“挑战”。欧洲在与中国经贸往来中保护主义措施大增频频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二是对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不舒服”、“不适应”。欧洲在积极评价中国一些外交表现的同时又常有微言,如责备中国与欧洲“配合不够”在发展与非洲关系等问题上“踩了欧洲的脚”触犯了欧洲的势力范围。三是在处理欧中关系时意识形态因素增多。欧洲国家明显提高了在“人权”、“民主”等意识形态问题上批评中国的调门,频频出现指责中国“非洲政策”和“西藏问题”、“新疆问题”的言论图谋通过“引导”、“规范”中国运行在欧洲设定的轨道上。欧盟最近发表的一份对华文件明确表示欧盟不会像美国那样“大喊大叫”地过问中国内政,但也绝不会放弃这种做法。四是更强调中国的“责任”。欧盟呼吁中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体系、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负起更大的责任来”,要求中国更多地借鉴欧洲的价值观和法律理念要求中国尊重欧盟在全球范围的既得利益要求中国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求中国严格遵守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等等。
3.周边国家:高度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积极作用,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大责任。
中国与周边各国保持着密切的高层往来,与几乎所有的周边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与除印度、不丹以外所有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视为“好邻居、建设性伙伴和没有威胁的地区大国”。周边国家普遍希望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他们还希望中国在推动地区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地区安全和热点问题上承担更大的责任。与此同时 “中国WEI胁论”和“中国军事不透明”等论调在周边仍有市场表明部分周边国家对中国强大的疑虑有所上升。由于日中GDP很可能发生逆转,日本国内的“中国WEI胁论”论调有所抬头。
4.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把中国发展当作自身新机遇,同时也担心竞争的一面。
拉美国家在经受了上个世纪90年代“拉美模式"的失败之后对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拉美国家认为中国模式不同于已经失败的苏联东欧模式也不同于他们眼下不时要面对的西方模式。他们对中国发展模式最感兴趣的是怎样以本国的人文理念为指导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关系,既维护政权稳定又实现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
非洲国家普遍认为中国现在的发展态势,使中国对非洲的需求比60年前有了明显的上升,这正是非洲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非洲“向东看”的主张进一步增强。很多非洲经济学家算了一笔账,非洲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如果中国的中产阶级达到40%的规模就有数亿人要进入中产阶层的行列这跟一百年前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崛起的情形一样必将极大拉动全球包括非洲经济的发展。
中东伊斯兰国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经济大国更是一个在全球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他们希望中国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支平衡力量帮助他们减轻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帮助解决中东热点问题上,能使局势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同时,由于中国的商品、人力资本的价格都很便宜这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优势领域他们担心中国会挤压他们的市场份额,从而影响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1.全面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
实力上升并不一定导致地位上升和影响力上升。邓小平指出:“中国是个大国,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人口大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强国。由于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的人均水平。这种既大又小、既强又弱的矛盾现状在相当长时期内都难以根本改变。这突出反映在经济上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但仍非经济强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经济总量7.25%接近美国的1/30但人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16仍然排在全球100多位。“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但中国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仅为0.3%,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屈指可数。
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日益上升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中国历来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主要任务是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中国对自己、对世界承担的最大责任。对于中国来说也只有解决好自身发展问题才可能在世界上承担更大责任。而且,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中国也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四大机遇
(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趋势是从大国对抗为核心的传统特征向大国合作治理全球问题的未来特征转变。“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2)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虽然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全球治理体系尚需完善但国际社会认为主要国际组织应在现有架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继续发挥而不是削弱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作用。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3)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作为其中的一员不是孤军奋战不是单兵崛起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4)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3.面临的风险挑战
(l)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美欧日经济同步滑向衰退边缘,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工业生产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2)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丛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持续动荡。中国仍然面对外部的战略防范和牵制面对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外部安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造成重大挑战。
(3)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典论环境仍存在较大压力和挑战。尽管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同中国和平发展是机遇但仍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抱有种种疑虑,充满误解和偏见,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国WEI胁论”。部分学者将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存在的大国兴衰、霸权更替规律强加于中国宣扬“强国必霸”等论调,质疑中国的和平发展。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国际上一些势力仍在利用民主、人权和宗教问题“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国。如何消除外部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挑战。
(4)中国发展面临诸多内部困难。当前中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内部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总的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复杂性、快速多变的特性中国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的国家、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
第二篇:中国教师地位世界第一
“中国教师地位世界第一”背后的荒唐悲催
王贵成/文
平日里我看过不少幽默故事,却从来没有看到过《21国教师地位调查:中国以100分居首位》这样的黑色幽默。这是2013年10月8日人民网上的一则新闻,看了肯定能让那些一片深情爱着中国特色模式的爱国主义者热血澎湃,民族自豪感又能大大地膨胀一回。可我这个当了近二十年教师的人看了,却禁不住要呕吐了——这是一种怎样的黑色幽默啊!
2013年(当地时间),国际教育机构巴乐基GEMS财团发布了综合教师年薪、社会地位等调查项目在内的教师地位指数(Teacher Status Index)报告书。该报告书显示,中国教师地位在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会员国在内的21个主要国家中,以100分的优异成绩排名第1位,韩国总分为62分,美国36.7分,日本16.2分,以色列才2分。
呵呵!我大中国真不愧自古就是尊师重教的天朝大国,教师们在解放后经历了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教育和改造,由当年被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的臭老九,什么时候坐上宇宙飞船成了世界第一了呢?我这个老九百思不得其解。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白,这种黑色幽默本来是愚人节的“愚乐”新闻,为什么竟然被有关部门奉为圭臬上了各大网站的头条呢?
其实,看一个国家的教师地位高不高,看看工资水平就知道了。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工资待遇确实是一个行业地位的最佳体现。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教师平均工资,都高于类似的或同等资格的其他职业的平均工资,如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一般高于普通企业职员工资额的25%-35%,也高于go-vern-ment工作人员平均年薪,在全国13大行业中排名第六位。2004年情人节,美国一家媒体调查问卷:你最愿意和什么样职业的人过一生?教师排第一位。
日本法律规定,教师为公务员,但教师的工资待遇必须高于国家公务员。日本的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比同期毕业的其他行业职员平均工资高16%左右,四年前的工资水平是:新教师12129元/月,工作10年以上教师20215元/月,老教师33692元/月。(单位:人民币)在日本,有一次一个中国人和日本年青人吵架,这时另一个日本年青人过来把这个吵架的日本人拉走,告诉他和他吵架的人在中国曾经当过教师。这日本人马上向这中国人道嫌。是日本教师的工资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
在韩国,教师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尊重。韩国教师的工资最高可到四百万韩币以上,新教师每月收入一万人民币,以后每年涨一次工资,由汉城教育厅直接打到个人的工资卡上。在汉城的一个四口之家,每月生活费只要八十万到一百万韩元就够了,一人做了教师之后,一家人一辈子衣食无忧。而且,教师可以有两个孩子免费上高中,教师的孩子上大学可以申请无息贷款。这就是说,在韩国做教师,自己子女的教育费用也基本解决了。韩国的教师工作虽然紧张,但是取得职位以后,基本上没有竞争,终生都有工作可做,一辈子的生活都有保证。而且,处处受人尊重,实在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再看中国教师的工资待遇,与上述国家根本没法比。在新时期的工资改革和《教师法》制定中,就对教师的待遇做了一个错误的定位。“教师工资不得低于或高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结果教师的工资就只能是永远低于公务员了。
2007年,媒体上公布过一则调查报告,对中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第位进行了调查,乖乖!中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在世界上居第170余位,仅比一些非洲国家或像阿富汗这样的国家高;社会地位,在世界上排名倒数第二!前几天我看了一则资料,说中国大学教师的收入在世界各国中居于倒数第三。
南京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师写给大学校长的一封辞职信流传甚远,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学校周围的房价已涨到每平方米八九千元了,远在江宁的房价也到了四五千元;菜场的肉价已到了十几元每斤;到外面吃碗水饺、面条也都涨价了。可我的工资是区区2500块大洋!”甚至连堂堂的北京大学,连著名的北大副教授阿忆工资低的连维持生活都成了问题。阿忆2005年调入北大以后,工作之余经常客串节目主持人及嘉宾,这一行为受到不少网友的指责,有人攻击他“简直太不敬业,道德和人格十分可疑,四处走学术穴是不务正业”。对这一指责,阿忆十分不满,遂在博客中将自己在北大做副教授所得收入一一列出,共计4786元。还像记流水帐似的将每月支出也列了出来,最后竟是入不敷出。
因为工资太低,湖北省洪湖市的教师就用停课的方式进行抗议。很多干了二三十年的高级老师,每个月的工资也就2000多元。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们反映工资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绩效工资太低。而高中教师则更可怜了,湖北省还没有
全面实行高中教师的绩效工资,教师的绩效工资主要由过渡性财政补贴和过渡性津补贴组成,这部分工资则由各所高中自己承担。可是高中学校由于经费来源少,支出又多,使得很多高中都面临着庞大的债务压力,哪儿有钱给教师发绩效工资啊!
如果把中国教师一两千元两三千元的月收入,与国内其他行业的收入比较一下,那就更无法比了,比得教师的心都在滴血。一个白领,年收入高则数十万近百万,低则一二十万;一名技术工,年薪高的亦近百万,与公务员比起来,虽然表面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但是,公务员们绝大多数有不菲的灰色收入,这笔收入,最低的也比自己的工资高出许多;再来看看与文教一家的卫生部门,一名医生,不论是城市医院的,还是农村医院的,都能在工资以外挣到一笔可观的收入,这笔钱包括:奖金、医药提成以及其他的收入。这些收入,往往是自身工资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中国的教师待遇如果与国外教师相比较,又能比得过哪一个国家呢?人们一般以为,亚洲教师待遇最好的是日本,其实不然,亚洲教师待遇最好的国家是一个贫穷的小国——孟加拉国。众所周知,孟加拉是一个自然灾害连年的国家,经济水平与我们公布没法比较,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国,对待教师却真的敬如母。在孟国,只要当上了教师,政府会立即为该教师布置一套别墅级的住房,配一辆高档汽车,以及一名保姆,工资待遇比政府的公务员高出数倍,在社会上,许多事,教师都享有优先权。与孟加拉的教师比较,中国的教师与乞丐又有什么分别呢?
中国教师的地位能与谁相比呢?当然了,肯定比乞丐强,倘若与农民比较,是否就一定比农民强呢?经济上似乎比农民有点保障,但其它权利呢?现在农村流行村民自治,农民就多少有了点民主权利,起码在自己村里有选举权,凭借着手中的一票,那些想当官想为人民服务者就得巴结农民,给农民一些看得见的实惠。而教师有什么选举权呢?学校的中层干部不是自己选举出来的,校长、教育局长也不用经过教师的选举,乡长、县长、市长、省长直至国务院总理,就更不需要教师来选举了。本人从教十几年了,什么选举也没有份,就连什么人大代表,也从来没有划过勾。由于缺乏选举权,以致丧失了一系列的民主权利,大部分教师(当官的教师已经不是教师了)在学校里处于人微言轻的地位,没有丝毫发言权。当然,有时候上级部门也会恩赐点民主权利,比如年终岁尾的测评领导,上
级虽然叫喊要发扬民主,要客观公正,但一个“要尊重领导”,就把教师们吓醒了——我是民,领导是主,还是维护和谐的大好局面吧!于是,领导们的高度评价就这样出笼了:执政能力超过美国总统华盛顿罗斯福,党性修养直追毛泽东刘少奇,廉洁奉公连古代的包拯海瑞都要自惭形秽。这种虚无的“被民主”教师们都非常讨厌,甚至有一种被玩弄的耻辱感。
农民遇到侵犯自己权利的事情就会去喊冤告状,甚至去上访,不管最后能不能成功,起码是有反抗的权利。即使不幸被上级部门截访了,也不会遭到开除农民职务没收土地的处分。但教师就不同了,似乎他们只应该讲“奉献”比“师德”,抓好学生成绩,给领导的政绩增光添彩,权益”二字则根本不配享受。每天过着一种各种权利被侵犯的生活,没有休息权,工资离《教师法》里的规定差得老远,而且连言论自由也没有,一到了敏感时期,上级领导就谆谆教诲我们:不要随便上网跟帖,一定要传递正能量!
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描写教师现状的民谣: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回到家中还要惧内,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青春年华如此狼狈。仰望青天欲哭无泪,唉!当教师真累!
这首民谣才是中国教师地位的真实写照。那些胡诌什么“中国教师地位世界第一”,如果不是揣着明白当糊涂,就是良心大大的坏了
第三篇: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01203考试批次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大作业
学生姓名 莫鹏 学习中心 北京学习中心
学号 *** 考 号 0014979 专 业 工商管理 年级层次 201003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摘要】: 中国酒文化是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之一,自从人类发明了酿酒,酒不仅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炎黄子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谈论着酒得酒失,品评着酒色酒香,吟咏着酒诗酒歌,遵从着酒礼酒俗 „„ 于是,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酒文化。
【关键词】:酒文化 文人 艺术 中国传统 历史地位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酒乃天地之间尤物。虽也进入肚腹,却不能充饥,不能解渴,只作用于人的心神。心神经酒一滋润,一刺激,便产生莫名其妙的变化,莫可名状的诡谲,向外表现为言和行,便不同寻常了。因此,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假如我们的老祖宗没能从腐烂了的野果和放久了的剩饭的酸香味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酿酒术,那么,卷帙浩繁的廿四史将枯燥许多,历朝历代的社会生活将寡淡许多,我们回顾往昔的时候,也许少了许多兴味。历史是条长河,河中有了酒,河水便奔流得更浪漫,更生动,翻腾起的浪花千古后仍使人感到精彩。上至宫廷,下至市井,高贵者,卑贱者,都喝酒。金元殿里的天子赐宴,三家村时的老翁对酌,虽然档次不同,气派迥异,但把佳酿或旧醅喝下肚子,并品味那个美妙地过程,则是一样的。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中国酒文化是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之一,自从人类发明了酿酒,酒不仅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炎黄子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谈论着酒得酒失,品评着酒色酒香,吟咏着酒诗酒歌,遵从着酒礼酒俗 „„ 于是,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酒文化。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他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换交替,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远不限于此三条。
一、中国酒文化在政治中的地位
酒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距离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时期的中国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酒大多数都是以粮食做酿造材料的,所以酒和农业就开始形成了密切的关系,那时候的诸侯国都开始把酒作为粮食丰收的晴雨表。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直接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使是当今社会仍旧如此。酒税收入关系着国家的强盛,它直接与军费、战争有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酒的厚利往往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替变换,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就是一场酒桌上的政治决战。借酒为名来玩政治手腕较有名的还有曹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另外,用酒做文章,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一招,宋太祖赵匡胤是做得最成功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奉命出征,军至陈桥驿时,其部下发动兵变,给他披上黄袍。赵匡胤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登上了皇帝宝座,可当了皇帝以后,晚上却经常失眠,他担心那些拥护他登上皇位的统兵将领,也一旦被他们的部下黄袍加身,这就麻烦了,后来,他采取了谋士的建议,宴请石守信、高怀德等握有兵权的高级将领,酒酣之时,太祖假醉向他们陈说了自己的担忧,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第二天便称病解职,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就在一场酒宴中以温和的方式解决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二、中国酒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中国的酒大多数是以粮食为原料酿制的,酒紧紧地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活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直接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使是当今社会仍旧如此。酒税收入关系着国家的强盛,它直接与军费、战争有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酒的厚利往往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替变换,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政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以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而变化。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丰富了人民的饮食、文化、生活等多方面。
三、中国酒文化在文学中的地位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与官司人、商人、匠人、农人相比,文人似乎和酒更有缘分。
文人多嗜酒。酒能激发灵感,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文,每有佳句华章。饮酒本身,也往往成为创作素材。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出酒香。李白和杜甫,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都终生嗜酒。李白自称“酒仙”,杜甫因有一句“性豪业嗜酒”,被郭沫若先生谥之为“酒豪”。“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这就使我们想到,假设没有酒,李杜的诗歌一定会少了许多韵味,我们今天读到的《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一定会薄了许多。
四、中国酒文化在艺术中的地位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五、中国酒文化在民俗中的地位
因酒而形成的酒文化连带形成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比方说,酒令、划拳等。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以及一些行为准则。
文人饮酒特别讲究那个饮的过程,特别讲究饮酒过程中的那套繁文缛节。于是,便要制定颇为严刻的觞政,便要舞弄花样百出的酒令。那酒令,可不是好玩的,是对人的聪明才情、知识水平、文学修养和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没有满腹诗书和机敏睿智,是要临场出丑的。文人们硬是把这一套玩出美妙的极至,硬是把经史百家、诗文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等文化内容,都有出神入化地囊括到酒令中去了。于是,酒宴始终,便充溢着浓浓的而又绵绵的书卷气和文化味。觥筹交错中,不仅享受了酒的醇美,也享受了文化的馨香。古代文人宴饮时的逸雅情趣,我们是不能亲眼见识了,只能从《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和记载酒令的书籍中窥知若干。由于文人的参与,饮酒才饮出了档次,饮出了境界,饮出了无限风光。酒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实在是文人创造的。“五四”以后的现代文人,也常相聚宴饮,连鲁迅先生也多次参加,《鲁迅日记》中常有记载。他那首诗《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名联),就是在郁达夫做东的宴席上做成的。郁达夫更嗜酒,曾有“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之句;酒中醉中,他乘兴做出许多好诗文。新文人雅集,樽俎之间仍然充满文化味,谈诗话文,即席吟咏,仍是一大主题。丰子恺就曾写道:“世间最好是酒肴,莫如诗句。”五四运动,狂飙突起,涤荡了旧世界,但千古传下的酒文化仍然一脉相承。创造新文化的新文人,一端起酒杯,仍似他们的先辈。
总之,中国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及作用,酒文化渗透着古代人生活的各种领域,它代表着一种精神文化,这种文化包括政治、经济、人文,无论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还是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们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参考文献:
1.百度知道
http://baike.baidu.com/
2.《中国酒文化》胡小伟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1-1-1 3.中国酒文化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4.《中国酒文化》(与2.同名)李争平编著 时事出版社 2007-1-1 注:<<中国青年>>1989年4期:1988年我国白酒产量600万吨,成人人均消费量10公斤;白酒生产厂家3万多家,每天酒精中毒1470万人,均居世界第一.酿酒每年耗粮120亿公斤.
第四篇:论文-谈当前国际形势及中国地位
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为事件的干涉、自然事件的影响,国际形势和中国地位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关于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地位,我也谈论下我的想法。其实,当前的国际形势可归结为以下五大特点:
特点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的基本态势将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也更加清晰。但是如今的多极化趋势不同于一战与二战时期,它反映了当今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和时代的进步。
特点二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一架波音747飞机有450万个零部件,共由65个国家协作生产。这个简单的例子正是企业层次的国际化表现,它使原来在一个企业进行的设计、研发、加工制造、组装和总装等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但是这种经济全球化犹如双刃剑,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和挑战。当前国际经济秩序在总体上仍不合理,其重要表现是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
特点三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虽然如今世界保持总体和平与稳定,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在活跃,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
特点四 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毕竟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对各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着推动作用。但是个别国家反其道而行之,竭力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这是对别国人权的侵犯,违背了民主潮流,也导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特点五 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说到了这一点,就展开谈谈究竟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什么改变,以至于成为了国际形势五大特点之一。
经历过风雨的洗刷和历史的考验后的中国,其形势和国际地位较解放初期也有了巨大的改变。
一、中国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从1978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中国扛起大梁,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大贡献,本国实力有巨大提升,在全世界普遍经济低迷时刻,中国仍能保证一定的增长率,更体现出中国实力的强大和较以前的显著提升。
二、中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与对外交往在三个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中国从一个地区性大国逐渐变成一个新兴的世界大国,二是中国的国际角色已从主流国际体系的外部走向内部,三是中国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随着中国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被承认和提高,原来的旧中国几乎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只能任人摆布。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中国的每一次的行动和发言,都对整个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中国自身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政治上的多极化和经济上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进一步促进全球化的发展。为此,我们对迎接金融全球化挑战应作出相应对策,我们应努力增强我国的国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迎接加入WTO的挑战,并且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这样才有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和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较以前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中国仍面临种种挑战,我们还是要继续拼搏,努力建造一个繁荣昌盛的祖国。而关于世界形势方面,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
第五篇: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在中国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酒往往是和政治,和诗人联系在一起的。它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无论从历史渊源、古代政治、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等各方面在中国人们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也正是酒的不断发展才使得中国的历史文化从此变得色彩斑斓,在世界上独秀一枝。
一、酒文化的历史渊源
酒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距离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时期的中国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酒大多数都是以粮食做酿造材料的,所以酒和农业就开始形成了密切的关系,那时候的诸侯国都开始把酒作为粮食丰收的晴雨表。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直接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使是当今社会仍旧如此。酒税收入关系着国家的强盛,它直接与军费、战争有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酒的厚利往往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替变换,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政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以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而变化。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丰富了人民的饮食、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酒便渐渐的融入到了政治中去,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改变。但是,凡事都是相对的:酒具有两面性,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的同时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酒的地位日渐普遍,诸侯国权贵的生活开始变得糜烂,歌舞升平,于是有了后来的夏商的灭亡,这就表明了酒在一定方面间接造成了国家的衰亡。但更值得肯定的是酒的好处。历史上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大家都耳熟能详,自然也知道他当上国君后集中手中权利的典故。坐上皇位的他并没有感到安心,联想到自己夺权的过程他始终寝食难安,于是他通过宴请石守信、高怀德等掌握兵权的重要将领,酒酣饭饱之时,赵匡胤向他们述说了自己内心的忧虑,石守信、高怀德等大将便在第二天称病先后离职了,放弃了自己手中的军权,君臣之间终于不再互不猜疑,上下相安了。一件非常棘手的权力之争的忧患就在一场酒宴中以温和的方式解决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借用酒宴巧妙的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此可谓是明智之举,值得人们为之称赞。可见酒在政治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更是国军大将运权的重要手段。
二、酒在古代社会的政治意义
在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古代社会,受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或影响,人们酿酒、饮酒的物质饮食行为往往脱离饮食活动本身的物质享受意义而向其他非饮食的政治伦理意义转化。这主要表现在:从“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等政治观念出发,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或官场政治现象相联系;通过禁酒禁饮对社会酒事行为严加控制或通过驰禁踢饮施惠示恩笼络民心,形成专制王朝或张或驰的酒政管理措施;用“礼”的政治原则框架社会饮酒行为,形成“以酒成礼”即借助饮酒活动强化社会苹卑贵贱、等级有序的“礼治”政治秋序等等。由于酿酒、饮酒作为一种社会物质文化行为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专制政治的干预或改造,从而使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在中国古代酒文化发展史上,社会政治因素对酒事活动、洒事行为的作用或影响,最为常见的,是人们用政治形态观念去审视酒事活动,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现象相联系,并由此形成国家政治生活中“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的基本认识观念。君主沉腼于酒,国有亡国之虞,臣下酗酒纵饮,则有废职亡身之忧。古代官场,因酒引起的政治祸患,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官者殆于政也,在下者慢于令也”。而殆政慢令,必然与官员的仕宦前途乃至身家性命直接相关。途、官场政治命运毁于自身嗜酒贪饮的事例也非常普遍。如王源中攫翰林学士,“嗜酒。帝召之,醉不能见„„他日,又如之,遂失帝意王著有俊才,“世宗以幕府旧僚,眷待优厚,屡欲相之,以其噜酒,故迟留久之”。客观而论,古人把政治社会的种种失误归咎于酒的认识显然失之偏颇。人事社会的成败得失,尤其是一个政权的瓦解,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统治集团自身腐败等诸多因素,统治君主嗜酒贪饮,不过是其腐败堕落的一个侧面因索而已。
三、酒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酒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古代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都和喝酒密切相关,例如李白号称“诗仙”和酒是分不开的,许多至今还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借酒挥写出来的。李白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赏。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杜甫曾有首诗是这样写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还有如其他的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也是和酒分不开的。像白居易的“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等。这些美妙的诗句都用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使他们在精神上找到了另一种寄托,这也就使得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诗词曲达到空前绝后地位。在绘画和书法中,酒更是体现了它惊人的魅力。“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因此,酒既可以是诗人、艺术者借以抒情的方式,同时也让那些时期的文学艺术到达了顶峰。我们不得不承认,酒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四、由酒衍生的娱乐文化
因酒而形成的酒文化连带形成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比方说,酒令、划拳等。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以及一些行为准则。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民间特有文化。《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杯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像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活跃起来。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面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春秋战国时代的饮酒风俗和酒礼有所谓“当筵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是一种酒令。秦汉之间,承前代遣风,人们在席间联句,名曰“即席唱和”。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用之日久,酒令便逐渐丰富,作为饮酒秩序与理念的一种民间游戏也就产生流行了。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相应的得以长足发展。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举凡世间事物、人物。花木、虫禽,曲牌;词牌、诗文、戏剧、小说、中药、月令、八卦、骨牌,以及种种风俗、节令、无不入令。清人俞敦培的《酒令丛钞》把酒令分为古今、雅令、通令、筹令四类,当代人何权衡等编著的《古今酒令大观》把酒令分为字词令、诗语令、花鸟鱼虫令、骰令、拳令、通令、筹令七类。今人麻国钧、麻淑云编《中国酒令大观》将令分为射覆猜拳、口头文字,骰子、牌、簿子、杂六类。按其流行范围分,酒令中较为复杂、书卷气重的大多在书本知识较丰富的人士之间流行,称为雅令;而在广大民众之间则流行比较简单的酒令,称为俗令。当然,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
酒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影响日趋见长,都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也不例外。酒虽好,但也和凡事一样有一个度,过了度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所以饮酒误事误国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但在我看来,酒的作用还是利大于弊吧。毕竟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的可是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酒的存在,我不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会是另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当代中国的酒业发展迅速,当我们在不断地改造酒的同时我也希望他们不要忘记了祖先留下的那些关于酒的文化和作用,让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喝起酒的时候都能够想起酒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①中国酒文化网 ②中国历史文化网 ③百度百科、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