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体验磨练学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4 12:1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体验磨练学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体验磨练学教育论文》。

第一篇:小学数体验磨练学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张荣庭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 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 责。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伯尔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 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 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 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 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 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 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 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 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 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 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 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 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 学生的教育。

2.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 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 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 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 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 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 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 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 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 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 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 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 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 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 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 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 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 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 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 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 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 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 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

当然,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 学会并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 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 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

张荣庭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例如,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三、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如: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在教学平面图形求积公式中,就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武器,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七、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八、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用“□”或“()”代替变量 x,让学生在其中填数。例如: 1 + 2 = □,6 +()=8,7 = □+□+□+□+□+□+□;再如:学校有7个球,又买来4个。现在有多少个?要学生填出□ ○ □ = □(个)。

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九、统计的思想方法

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时,人们通常需要有目的地调查和分析一些问题,就要把收集到的一些原始数据加以归类整理,从而推理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这就是统计的思想和方法。例如,求平均数是一种理想化的统计方法。我们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情况,以班级学生的平均数作为该班成绩的标志是有一定说服力的,这是一种最常用、最简单方便的统计方法

小学数学除渗透运用了上述各数学思想方法外,还渗透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假设的思想方法、比较的思想方法、分类的思想方法、类比的思想方法等。从教学效果看,在教学中渗透和运用这些教学思想方法,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能启迪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智能;有利于学生形成牢固、完善的认识结构。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这样无疑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无疑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约数和倍数”教学实录与反思

周丽凤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9-40页“约数和倍数”。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会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类、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约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交流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师:(拿着数学课本)问这是一本? 生:数学课本

师:“数学”就是关于“数”的学问,我们的身边有“数”吗? 生:有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1:我有7本书。生2:我有3个好朋友。生3:我们班里有26名女同学。……

2.根据信息组成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课件出示)A组 B组(1)35张圣诞贺卡(8)共用去6.6元

(2)每本练习本2.2元(9)平均分给11个同学(3)有5个同学给灾区捐款(10)共捐了15.5元(4)小红每天读2页课外书(11)已经读了24页

(5)买了4枝同样的钢笔(12)共用布15米(6)小东参加三门考试(13)共考了273分(7)做7套同样的校服(14)小明带32元钱买钢笔

师: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选择两条相关的信息组成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学生伴随轻音乐读题思考)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师:谁来说说看,你先择的是哪两条,求的是什么?怎么列式? 生1:我选(2)和(8)求的是可买多少本?列式为6.6÷2.2=3 生2:我选的是(1)和(9)求的是平均每人得到几张贺卡,列式为35÷11=3……2 生3:……

共得到7道算式,分别是:6.6÷2.2=3 35÷11=3……2 15.5÷5=3.1 24÷2=12 32÷4=8 273÷3=91 15÷7=2……1

[学生的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自己,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观察以上这些算式,并根据算式的特点分类,分好后小组交流。(学生自己分好类后小组交流)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

师:为了方便,老师给它们加上序号。(分别给7道算式加上序号)①6.6÷2.2=3 ②35÷11=3……2 ③15.5÷5=3.1 ④24÷2=12 ⑤32÷4=8 ⑥273÷3=91 ⑦15÷7=2……1

生1:我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为一类,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第三类的除数都是整数。

生2:我也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是没有余数的。生3…… 师:从同学们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分类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答案也不同。那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分类来研究。(课件出示)

师:(先择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这位同学他是按是不是除尽来分类的,那什么叫除尽?什么又叫除不尽呢?

生:商是有限小数的就是除尽,商是无限小数的就是除不尽。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在头脑中建立了小数除法、有余数的整数除法和没有余数的整数除法三种类型的除法的表象。学生的分类,恰当地提供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素材资源,使学生乐学、会学。]

三、归纳特征

师: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这些除尽的算式(①6.6÷2.2=3 ③15.5÷5=3.1④24÷2=12 ⑤32÷4=8 ⑥273÷3=91),看看这些算式还能不能再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生:①6.6÷2.2=3和 ③15.5÷5=3.1分为一类,因为这里面有小数,④24÷2=

12、⑤32÷4=8和 ⑥273÷3=91这三个算式分为一类,因为这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师: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类后)指着整除的一组算式:象这样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除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称它为“整除”(板书“整除”)(课件出示)师:那我们仔细地观察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呢? 生:除尽的范围比整除的大。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大圈来表示除尽,那整除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圈。(课件出示集合图)师:你还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 生1:4÷2=2。生2:30÷5=6 生3:280÷70=4。……

师:整除的算式实在是太多了(在整除的小圈后加……)那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概括整除算式呢? 生:用a÷b=c(板书)师:是不是要加个什么条件呢?

生:b≠0(板书),因为b=0,除法就无意义了。

师:如果a、b、c都是整数(板书),且b≠0,那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教师先从圈中拿去除不尽的除法算式,再将这些能除尽的算式进行分类,揭示出整除的算式。这样以集合圈的形式,渗透整除和除尽的关系。在学生找出了整除算式的特征后,教师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算式,让学生再次感悟和应用整除算式的特征,并体会象这样的算式有无数个。并通过用一个含有字母的算式来抽象概括,既让学生感悟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整除的概念。]

师:如15÷3=5,我们就说15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15。谁来说说这几道的(指着黑板上的几道整除算式)?

生1:24÷2=12我们就说24能被2整除,或2能整除24。生2:32÷4=8我们就说32能被4整除,或4能整除32。生3:273÷3=91我们就说273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273。师:我们一起看看书P49的练一练1。(课件出示)生答……

[教师针对内容的特殊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说明、学生模仿。不容忽视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记忆和模仿还是必要的。在教师揭示了数的整除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请学生说和学生自己任选两个算式说给同桌听,到一起其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读来区分两种说法的区别,自我感悟。]

四、感悟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数

第二篇:小学英体验磨练语教学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2007-10-23 14:04

英语教学是我校的一个重要特色,我们小学部英语组在英语学习的环境与情景的创设方面想了一些办法。我们认为: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创造一切条件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并且随时随地可以学。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营造和督促学校创设学习英语的有利环境,也应该努力创设直观、有趣的英语学习情景,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大胆实践、大胆交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以达到快乐学习,快速成功的目的。

作为小学部英语教研组长,下面谈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是如何创设学习环境和情景的。

一、环境

所谓英语学习环境是指学生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和嘴里说的尽可能是英语。

眼睛看到的主要指的是硬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场所、生活场所、玩乐场所都可以看到和学习英语。如:校园内的警示牌、标语牌、宣传牌,用英汉双语;玩乐场地的器材名称用双语;教室里的课表、班规和其它布置用双语;食堂内墙壁上的卡通画和漫画等的人物对话用双语;公寓内部设施名称、名人名言等用双语,等等。

耳朵听到的和嘴里说的主要指的是软环境一种语言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听得懂说得出,这需要教师的主观努力,去引导、去营造环境去创造机会。首先,在英语课堂上毫无疑问老师尽量多用英语、少用母语,有人的小学生还听不懂,但你可以想办法,一是多采用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片等创设语境,二是老师利用眼神、口形、手势和其它肢体语言帮助学习理解;其次,在课堂外也尽量多用英语,我们是这样做的;一是小学部全体师生人手一本《日常英语200句》,大家都学,路上打招呼、各科上下课的问候语、早操课间操的司令都用英语。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播放英语歌曲、英语小故事、小笑话等。三是每个月举行一次英语竞赛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朗诵比赛、英语唱歌比赛等。学校的其它大型活动尽量让学生主持并运用双语。这些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听和说,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景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举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要使小学生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往往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移植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这适合小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龄特点。教师将学生要学的对话融入其中,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的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例如:下雨的情景课堂上难以再现,老师预先录下下雨声,再用FLASH制作成课件,这样让学生先体会下雨时的情景,再跟着课件中的卡通人物学习有关下雨的对话内容,学生会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实践,又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在相互评价中体现自我。

二是教唱英语歌曲,学讲英语小笑话、小故事、还有演话剧、童谣、小诗、绕口令、猜谜等等,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不少小学英语学习内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达,这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在唱歌过程中,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话,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景。英语小笑话和英语小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讲,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设计游戏情景,复习巩固对话内容。在对话复习教学中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

例如:在教12个月份和天气时,我设计了一个“哈哈HAPPY”时,我准备了12个月份的纸条,放在一个盒子里,再准备关于天气特征的纸条,如hot、cold等放在另一个盒子里。游戏开始时,一名学生从两个盒子里各抽取张纸条,连起来说一个句子。如果这个句子符合事实,如。其它同学则重复该形容词:如果句子不符合事实,如其它同学则“哈哈”大笑说。显得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情景中深入角色、踊跃表演。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既符合孩子们乐于模仿与好玩的天性,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还调节了学习节奏。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坚持这们做,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很快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我校小学部极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兴趣非常高,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英语竞赛,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如六年级的易简同学去年转来我校,刚刚接触英语,但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已经能大胆地参加演讲比赛和英语唱歌比赛,还通过了株洲市小学英语二级考试。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应正视现实,认真分析现行教育教学中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树立与日俱进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创造最佳环境,寻求最佳办法,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英语教育应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

第三篇:小学数体验磨练学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校本课程建设的理念。开发校本课程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必然,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比较,校本课程的开发更能尊重和满足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努力融入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和办学思想,是各学科要研究的,也是各学科的必然。本课题就是立足于校本的研究彰显学校的特色和师生的发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有重学习过程,重亲历体验,重学生感悟,重实践操作等显著特点,教材教学内容弹性大,问题设计贴近生活,给教师和学生留有足够的自立空间等方面的优势,人教版数学教材是个样本和范例,但资源还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不仅使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延伸,更能让教师的教学智慧、潜能得到开发,数学文化得到传播,更大程度地补充课堂的资源,活跃儿童身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提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校从本学期开始开发校本教材,并以“活动·智慧”为教材名称。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学校教育教学对人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建构。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发展,更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数学观念的恰当构建,数学方法与技能的有效把握,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培养对世界进行改造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2.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

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的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人教版教材强调对被动式学习的超越,强调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前提,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条件,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特征,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在赋予知识个人意义的同时,培养自主意识、自主习惯和自主能力。

3.新课程教育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我们把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真正变成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努力填补国家课程开发预留的“弹性空间”,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体现学校生存与师生发展的需要。

三、研究意义

1.为教师创设发展的平台。

“活动·智慧”校本课程的研究为全校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创设了教师自身发展的平台。在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将先进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学校迫切解决的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恰是理念改变行为的桥梁。2.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活动·智慧”校本课程意在通过课堂内外数学活动的开发,促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既是共性的群体发展,也可理解为个性的异质发展。3.为学校赢得发展的空间。

“活动·智慧”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校走在了全市课改的第一方阵,一方面推动了全市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在校内也加速了其他学科的课改进程,从而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空间。

四、研究目标

通过“活动·智慧”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促使教师与编者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学生对话。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用数学的思考去发现数学、运用数学,从而发展心智、热爱数学,促使学校加快课改的进程,力创品牌学校。

五、教材内容

根据学校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教育资源,学校环境以及办学理念来设计教材内容,主要包括: 1.实践活动篇

①找数学:让学生找数学,使数学生活化,成为现实中的数学(例如统筹时间、购物、走路、乘车等问题);

②做数学:让学生做数学,使数学活动化,成为动态的数学(例如统计十字路口的车辆、报纸销量、校园绿化面积等);

③玩数学:让学生玩数学,使数学情趣化,成为快乐的数学(例如通过学生围、画、涂一系列活动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等); ④问数学:让学生问数学,使数学问题化,成为思考的数学(例如土豆的体积、苹果装箱问题等)。

⑤研数学:让学生研数学,使数学课题化,成为研究的数学(例如用水中的数学问题、汽车与环境等)2.思想方法篇

数学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换思想、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极限思想、集合思想等。

基本方法:高斯求和、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抽屉原理、行程问题、周期问题等。3.趣味数学篇

①数学游戏:把数学的特性、规律、原理融入到游戏之中,学生通过玩游戏,既玩得开心、有趣,又懂得一些数学的奥秘,明白一些道理,并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真奇妙。

②数学故事:讲数学家的故事。给学生讲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数学家成长、失败或成功的过程的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典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奋发进取的优秀品质。

③数学趣题:做数学趣题。把一些数学难题编入数学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做数学难题很有意思,自然喜欢钻研难题,勇于探究学问。

④数学谜语:猜数学谜语、记数学成语。通过猜数学谜语使学生牢记有关的数学名词等,为学习有关概念增添了不少乐趣。通过牢记这类数学成语能增强学生的数感。

⑤数学知识:收集必要的数学小常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扩大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⑥数学笑话:通过说数学笑话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能启迪人生!

六、实施说明 1.教材编写形式

采取模块式教材,把教材分为三大模块(实践活动、思想方法、趣味数学),各大模块中又分为不等的小模块,这样便于编写成体系,有助于随时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修改学习的内容,保证教材与时俱进,充满活力。2.教材编排体系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在高中低段采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写方式,注重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图文并茂,提供趣味知识的阅读,学练结合富有层次性。3.课程开设方法

在全校一至六年级平均每周开设一节数学课,每学期保证15课时,其中实践活动5节、思想与方法6节、趣味数学4节。每学年三——六年级举办一次数学手抄报比赛、数学知识擂台赛、数学能力测试活动。

七、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一定的学生问卷或教师问卷,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方向,让课题研究切实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让“教研”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提高了研究的效益。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我们及时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不断对行为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保证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

八、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0月)

成立课题实验指导组,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参与实验的所有成员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确定好课题实验的重点,上报课题方案。2.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确定并收集双册材料。

第二阶段(2009年2月至2009年6月):撰写双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录制数学家故事、数学小故事等光盘;确定并收集单册材料。

第三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撰写单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录制数学家故事、数学小故事等光盘。

第四阶段(2010年2月至2010年6月):修改定稿,交付编印。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

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召开课题总结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

九、成果呈现 研究报告、教材、课例(录相)、录音及其他。

十、条件保障

1.研究团队:由学校领导、学科指导组成员、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组成。

2.管理经验:课题负责人长期参与市级课题管理工作实践,对课题管理机制、教师专业需求等有较深刻的认识。

3.理论基础:课题参与者对数学活动组织、实施等均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前期研究比较到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已有相关的学术论文。4.经费保证:学校支持课题组人员外出学习及经费保障。

十一、开发与实施组织

提出校本课程方案后,为了更好地融合教材,我们对此校本课程地研究提出以下几个讨论要点:

1、如何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找数学,教师应如何带领学生去生活中找数学;

2、在上统计十字路口的车辆、校园绿化面积等内容时,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独立或小组合作来完成统计工作;

3、在教学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这些内容时,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理解并掌握所要教的内容呢;

4、如何使学生在学了书本知识后把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如看到土豆就问土豆的面积是多少,还有苹果装箱问题等;

5、在学生学会了找数学、做数学、玩数学、问数学后,应怎样才能带领学生来进行研究数学,如用水问题、汽车与环境问题等;

6、如何培养学生解难题的兴趣,怎样把数学与故事联系起来,还有怎样带领学生找数学故事或自编数学故事。

经小组讨论,我觉得要解决以上几点讨论要点,光靠教师一人是不够的,需要学校每个老师的帮忙,更需要每位家长的大力支持。其实,家长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如第一点讨论要点是让学生学会找数学,学生在课上已经了解了如何到实际生活中去找数学,如果不加以强化的话,学生很快就会忘了如何去找数学,这就需要家长们加以强化了,因为学校里没有那么大的活动范围,而且学校是不怎么变的大家庭,而外面的世界时经常在变的;第二点中的统计十字路口的车辆,就需要家长陪同孩子到十字路口去观察并做好记录;还有当孩子在家问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数学问题时,家长应给与孩子适当的解释,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的重要性。

总之,在开展此校本课程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学生家长的无限支持。

第四篇:小学数体验磨练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策略初探

小学数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策略初探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努力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真正的能服务于生活,并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的意识。

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片面强调数学教学生活化,对数学概念产生了一些误解;另一种现象是片面强调数学化,过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逻辑性,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脱节。

那么,如何处理生活化与数学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生活化、数学化不应该成为完全对立的两极,而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实现生活化、数学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一、生活中的数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学生生活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社会意义,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若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便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悟知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可以从教学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1.课前孕伏,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对小学生而言,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能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他们就会感到数学原来是那么地贴近我们的生活,那么地浅显易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前提早感受。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钟面的认识内容,要求认读整时和整时半,下册要求能读出几时几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开学初就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挂个可爱的钟,让学生天天都能见到钟面,看看钟面认认时间。在授课前又让学生同父母一起做个漂亮的钟面,与家长亲切互动等,这样学生在课前对钟面有了感性的认识,上课时就不会感到陌生,从而能兴趣盎然地学习,顺利地掌握钟面的知识。

2.课始引导,在生活情境中融入数学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内容越贴近自己的生活背景,其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新课导入时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之中,就能够较好地激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也为学生接下来的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如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时,教师就创设学生最喜欢的春游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年春游大家都去了哪?(天宫庄园)让我们跟着镜头来回顾一下春游的片段!(投影展示)知道吗?陈老师在制订春游计划前,有两家旅游公司前来洽谈,你看到什么信息?(投影出示,生反馈信息)

出示信息:有862名师生去天宫庄园

A旅游公司:可提供31辆大巴车,每辆准乘32人

B旅游公司:可提供21辆中巴车,每辆准乘42人

师:请你猜一猜,选那家更合适?(生:A或B)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于是开始猜想,有的运用估算进行判断,有的采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口算,还有的想到了运用笔算来解答等等。

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场景,让他们从不同的思考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体念了成功的喜悦。

3.课中探究,在生活原型中学习数学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如在教学《购物问题——常用数量关系》时,首先通过创设“购物”这一实际情景(到文具柜台买笔),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自己提出实际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抽象出关系式:一支笔的价格×支数=总的价格,并通过“说一说”,让学生想象购买其他物品时的情况,由此得到“每件童衣的价钱×件数=总的价钱”“每台冰箱的价钱×台数=总的价钱”等数量关系式,接着进行第二次抽象:把“一支笔的价钱,一件衣服的价钱,一台冰箱的价钱”用“单个物体的价格——单价”来表示,建立数学模型,得到 “单价×数量=总价”这一常见数量关系式。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轻松愉悦。

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结合生活探究数学知识,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课后延伸,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

教师除了要从现实中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让他们亲自感受数学外,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学以致用,发挥数学知识应有的价值。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陈老师还带了一幅自己创作的画,你们看!(课件展示)

生:哇,真漂亮!

师:我把这幅画送给班级。

生:太好了。

师:就把它挂在墙壁上吧。

生:给它配个画框,这样看上去更漂亮。

师:你的提议真不错,好啊,就请大家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动脑筋算一算,至少要买多长的木条来做这个画框呢?(课件出示画的尺寸:长4分米,宽3分米)

生异口同声回答:14分米。

师:哦,大家都认为是14分米。好的,那就请电脑来帮我们把木条装在画上吧。(课件演示:木条分成4段后,逐一安装在画的周围。发现少了四个角,木条太短了。)

生:14分米的木条还是太短了,要再买长点的。

师:那到底该买多长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课后去思考研究吧。

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始热烈讨论,一堂课就在学生的争论声中自然地结束了。

这课堂总结的设计内容,其实都是来源于我们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像给一幅画配画框,这不仅要用到今天所学的有关计算周长的知识,而且还要应用实际中的装配窍门。当学生在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去开展讨论、研究甚至动手操作,让学生从小树立起好学、好问、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这样的课堂总结设计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了升华,其实,像这样的片段在教学中还有不少。在一堂课的最后设计一些跟本堂课有关的、来自于生活实际的练习或总结,是一堂课的延伸,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动脑动手相得益彰,培养了数学的能力;而且它还能启发学生去试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带给学生探索奥秘的无穷乐趣,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使学生感到数学这门学科奥妙无穷,数学兴趣大增。

二、数学服务于生活——让生活充满数学的色彩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对我们的数学教学而言,我们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由“生活”向“数学”的过渡,还必须对生活原型提炼上升,使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只有那些值得利用的生活原型才能成为数学课堂的素材,经历数学化的加工、提升。

1.体验生活经验,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而是需要教师平时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教材上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参与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屋顶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还有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等,这些固有其物理属性等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存在。因为在设计房屋屋顶时为了稳固牢靠,就采用了数学中三角形所特具的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的不稳定性,用它来做成拉链门,可以做到伸缩自如,又不占用地方,使用起来还特别方便;圆的旋转具有不变性,用它做成的车轮,能够稳稳地开动。学生既感兴趣,又自然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提炼了数学知识。

2.发现生活问题,适时抽象提升

儿童的天性中就存在着追问的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预见和发现学生特别想探究的生活问题,从生活问题出发,以儿童所能理解的生活问题为起点,及时地对其抽象提升,使之成为数学探讨研究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以简驭繁,以少统多的思想。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可以运用数学中的推理、建模、假设反证、计算、增减条件、比较想象、直觉等方式去解决。比如市政管理人员要给阳光广场配置围护栏,那么一共需要多少米呢?其实我们只要知道阳光广场的周长,就能知道围护栏的长度了。而阳光广场基本呈现给大家的是个长方形,所以在这儿我们既用到了数学建模的方式,同时又用到计算的方式,通过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去计算它的长度,得出了需要使用栏杆的米数。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数学各种方法的帮助下,巧妙地解决了。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真正的能服务于生活。

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所在,这样数学才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学生学起来自然就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更要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它与生活联系密切,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生活与数学完美融合。

浅谈对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认识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数学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以下是我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中的几点探索:

一、挖掘生活化内容的途径

1、从教材中挖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们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生2: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生3: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师:还有什么办法?生4:也可以去称一称。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2、从生活中挖掘

(1)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从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呢。如在教学“认识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使学生感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

(2)挖掘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在教学计算问题时:我们根据班级数,男、女生人数等提出问题进行计算;几何方面:教室里可以找到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亲手去摸一摸,比画比画,并给它们归类。

(3)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家庭:学生生活的场所,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领域成为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学习分类“整理书包”这节课给“书本分类”这一生活情境,学生在家都有和家长一起收拾家里的物品的经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需要找到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学生按大小分,有的学生按学科分,有的学生按颜色分等等。学生通过分类感受到“分类”能给生活带来方便。整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兴,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生活中。

二、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1)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教学《线段》时引入: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到家,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2)创设描述性情境

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生2:我去„„师: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3)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示找规律的方法,学生在欣赏了美丽的图片的同时获得了知识。

(4)创设体验性情境

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教学《平均数》时,例题呈现给学生的是静态的老师分铅笔的一幅画面,学生在生活中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这种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动手去分一分,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对理解平均分就有了更深的影响。

2、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创造课外的精彩

(1)处理书上练习,使之更加丰满。

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学生在动手中品尝拼图的快乐。让学生课后回家动手拼拼贴贴,在班级评出创意奖。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能体现新课程下的作业的独特性。

(2)课堂延伸,开辟“第二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台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3)写数学日记。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例如:《升和毫升》中有个杯琴的制作,我引导学生在做这个小实验时,用小日记的形式把自己观察时所见,所想,心情记录下来,非常有利于学习。

三、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在我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评价“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特别惊喜”、“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诚的赞赏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你能大胆一些就更好了”,鼓励的话语带给学生爱和希望,促使孩子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产生作用。在课堂上,当学生有较好的表现时,我总忘不了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在鼓励和表扬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从而主动地去求知。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文通过“一数学问题生活化,二生活问题数学化,三生活化教学的结构”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也就是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旨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思想。

1、导入生活化,学生兴趣高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学习认识平均数的作用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在一次数学计算比赛中,第一小组8人总成绩是704分,第二小组10人总成绩是870分。我现在宣布:这次比赛第二小组获胜。话音刚落,第二小组的学生马上就欢呼了起来。第一小组的学生有的就说:“老师,因为第二小组人数比我们多,所以总分就要比我们多了。您这样算不公平!”我赶紧问:“是吗,那怎样算就公平呢? ”„„在和学生的对话中,逐步引出了平均数。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2、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 学生已有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加以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买东西”,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8元,每双球鞋98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8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8-100+2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3、练习生活化,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应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在学统计的时候,让学生统计学校门前10分钟过往的行人、汽车、自行车的数量,然后绘制成一份统计表。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的过程,也是数学知识与能力提高的过程。

B、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学完小数乘法时,让学生帮家里买一些蔬菜、肉类等(如每斤猪肉8.5元,买1.2斤需要多少元)。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又如下例“春游”。让学生观看锦江乐园几个游玩项目的录像。然后问学生:“如果要去玩的话,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说:“我想了解价格,哪些项目是免费的,哪个项目比较刺激,每次能坐几人?”老师接着出示价格表:“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项目可以和别人合作,因此可以减少开支。老师问:“如果每人给20元的游乐券,你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这道练习题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能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让儿童在游玩中学习数学,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生活世界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体现“数学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1、运用数学知识,回归生活空间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比较使用“液化气”和“电”烧开水哪个便宜?校园环境布置设计方案?模拟购物、存款等„„这样的教学安排,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拓展数学时空,解决生活问题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如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我们的上课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学科课堂形式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又如,许多学生都梦想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如下一道作业:设计你的卧室。在这个练习中,学生的设计受到尺寸和价格的限制。他们必须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和供热设备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设计好图纸后,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和油漆价格,有的在网站上查找空调的型号、功率、价格„„活动的结果令人惊喜,他们已经开始评价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价格比、美观与实用的关系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

三、生活化教学的结构

基本结构是: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联系“生活画面”,揭示规律——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演练——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采。

第五篇:现代文体验磨练阅读[范文模版]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把脉高考】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这一考点要注意“筛选并整合文章的信息”,也要以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为突破口,今年是体现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而这题又是新课程理念表现突出的一题目,所以备考时特别要以“鉴赏评价”和“探究”中的六个考点为主攻方向。

这里的“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以前考纲所没有的要求,接下来对本考点提出具体要求: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这单列的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探究,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追寻。它作为一种专门的题型,出现的时间不长,我们对它的解题规律了解不够。但相信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一般出题规律,加以适当的训练,就一定能做好探究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课标卷)

必考内容

关于现代文阅读

2007年必考内容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2008年改成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范围缩小,明确说明第一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只考查社科类文章,我们今年要好好训练。

选考内容

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

200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重要表现手法”,2008年变成“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只是顺序发生了变化,但是小说的阅读就不要再忽略了,应要加强一下小说阅读。

关于实用类文本阅读

2007年是“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论文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008年变成“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备考策略】

题型回顾与预测

因为全国卷大阅读没有变化,所以我们主要来看2007年课改区文学类阅读,高考改革以来一直是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备受社会的关注。2007年高考是山东、海南、宁夏、广东四个课改试验区的第一次新课改高考,面纱揭开,神秘尽现,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通过全景观察四个实验省的高考题,可以看出文学类文本阅读具有以下特色:

(一)从选文体裁上来看,散文为主,小说次之。

四个课改实验区共三套试卷,海南和宁夏共用一套。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著名诗人叶延滨的散文《灯火的温情》,广东卷选用的是著名作家迟子建的散文《泥泞》,海南和宁夏则选用了古典名著《水浒传》的一个情节——《林冲见差拨》。与2006年高考大阅读全部采用散文相比,今年可谓是迈出了一大步,改革很见力度,尤其是优秀古典小说作为高考大阅读,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因此,2008年大阅读的选材有可能向古代或现代经典作品发展。

(二)从题型上看,稳中求变,趋向探究。

稳主要表现在:1.三套题均考查了文章的写法及其作用,这和2006年高考是一致的。比如:2007年山东高考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7年海南和宁夏卷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07年广东卷在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这是考查文章写作手法的,这种题型2008年高考肯定还会有。

2.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或重要句子的理解,如2007年山东考卷第20题“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第21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2007年广东卷第17题“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2007年广东卷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些题型是2006年高考常见的考查方式,2007年仍然沿用,相信2008年的高考也仍然不会抛弃。

稳中有变,变是主要的,四个省市课改新高考三套题同2006年高考试题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首先,题量减少,难度降低,给考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

山东卷2006年高考大阅读是四个大题,其中16题、18题均为两个小题,实际上成了六个题了,因而分量足,难度大;2007年高考文学类阅读文本变成四个题,再没有小题了,减少了题的数量,降低了题的难度。海南和宁夏2006年用的是全国卷Ⅰ,大阅读共四个题四问,2007年两个省市还是共用一套试卷,不过文学类阅读则变成了一道选择题(11题),三道问答题(12题、13题和14题),虽然还是四道题,但是已经大大降低了难度。广东卷2006年高考大阅读是四个大题五个问题,200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减少为三道大题三问,非常明显地减少了题量,同时也就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其次,课改试验区高考试题都增加了探究题。

新课改考试大纲规定:探究,能力层级为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根据大纲精神,四个省市实验区共三套题都考查了探究题。

山东卷2006年第19题实际上就已经考查了探究能力,题目是:“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2007年第22题又考查了“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海南和宁夏2006年高考没有探究题,2007年则在第14题上设置了一道探究题,并且在题干上明确提出“探究”二字,用来指导学生做题。题目如下:“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这可是带招牌的探究题,货真价实。

广东卷2006年高考没有探究题,2007年文学类阅读在18题上设置了一道探究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再次,引导学生体悟感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与旧教材最明显的区别是,强调学生的感情体验。旧教材只强调认知,认知与感情教育是分开的,新课标则首先把认知与情意统一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教材中的情感,新课标最突出的目标是:使学生受到感动,在感情上得到陶冶,从而成为一个有情有意的人。

山东卷选取《灯火的温情》,文章由写作者在荒野黑暗中的感受写到人们在孤绝境界中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作者开头用“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引起同学们内心对黑暗中的灯火的感情体验,从小谁没有这样的体验呢?然后文章写孤绝境界,只要稍微长大些,有了朋友了,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孤独的:和小朋友闹翻了,到大了失恋、被诬陷、疾病等等,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验,有了这些体验并通过阅读调动它,回答问题就事半功倍了。

海南和宁夏选取的是古典名著《水浒传》片断,写的是林冲被发配到沧州见差拨的一段。《水浒传》很多同学初中就读过了,那时无不对林冲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差拨的无耻充满了愤恨,因而文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共鸣。

广东卷文学类阅读选取《泥泞》由作者小时候对泥泞的体验,写到俄罗斯民族的罗蒙诺索夫,柴科夫斯基等伟大人物的成长都与泥泞有关,从而升华了文章中心,这泥泞也就成了挫折、困难的代名词了,这和我们当前提倡的挫折教育是一致的,学生读懂了“泥泞”的含义,也就读懂了文章的内涵,做题也就没有问题了。

以上这些改变适应了新课标,改变了原来那种“偏难怪旧”的局面,加强了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考查选材

新闻,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就、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或访谈。如水均益的《我与东方时空》等富有时代特征和时代表现力,着重新闻人物、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

传记,一般选取较为典型人物的传记。传主的事迹能给读者思考和认识,具有较高的人生价值和精神高度的,能供考生欣赏、探究的文章。如《史记•项羽本纪》等这类体现奋斗与机遇,养性与修身,挫折与成功的作品。

新题预测

① 探究评价型

此类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里的某一个疑点或难点,通过考生阅读后对文本的认识与体会,再联系考生长期积累的社会阅历、认知与判断能力,对文本的难点和疑点进行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例:通讯《银牌,重似金牌》浓墨描绘赵宏博转体三周跳的成功,更加浓墨描述张丹抛四周跳的失败,却没有详细描述张丹/ 张昊重新开始表演的完美。因此,有人认为银牌是裁判给的人情分,有人认为那只是记者写作上的疏忽,还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详略得当地表现了主题。对此,你是什么看法呢?(12分)(广东省教研室:2007年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调研题B)

②探究拓展型

这类题型主要是从文本出来,根据文本的某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再要求考生调动自己的阅读感悟、成长经历、社会认识等等进行探究文本以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等。例如: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也像巴金一样,拿起笔来是为了呼唤光明与驱逐黑暗。请你试举例阐述。(8分)(广东某重点中学2007届的月考题)

② 探究赏析型

此类题型是对文本中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中断了伟大的镭研究工作,而去做普及的战地救护工作;“自传”顾名思义应当写自己,可传主却用了许多笔墨去写读者不一定想知道的医生、护士、学员、伤员和工作人员。请你就此二事,谈谈居里夫人这样处理的得失。(14分)(广东省教研室:2007年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调研题A)

考查方向

新闻

① 对新闻常识的考查,如考新闻要素等。

② 对文章中重要句子及词语的含义考查。

③ 对文章整体或段落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④ 对新闻主题、人物形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理解。

⑤ 对新闻材料运用的作用的分析。

⑥ 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实用效果的探究。

传记

① 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 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 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④ 对作者给传主的观点态度

⑤ 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人生价值的探究。

阅读方法

新闻

①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弄清楚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题材上抓住人物、事件的典型意义,主要人物要了解,事件梗概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把握。

③要学会欣赏新闻其精练,有品位的语言。

④要注意探究其新闻价值和新闻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还有其新闻主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下载小学数体验磨练学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体验磨练学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三体验磨练年级音乐下册[本站推荐]

    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 第三课 童 趣 教学目标: 1、“猜猜谜语”、“玩玩木偶”、“吹吹短笛”、“哼哼小曲”四首音乐作品,让你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2、为《一支短笛轻轻吹》、......

    小学语体验磨练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

    小学美体验磨练术第十册教学计划

    小学美术第十册教学计划 周献忠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每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思想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分了解、理解和初步掌握三级。“了解”指对......

    浅谈中体验磨练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衔接

    浅谈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衔接 镇江市第六中学 吕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随之呈现形式多样化,教材版本呈现多种化,进而使将要进入中学学习的小学毕业生的英语......

    小学英体验磨练语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学英语课的教学反思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常实在,其用意在教育我......

    小学语体验磨练文通知(5篇)

    小学语文通知各乡镇、街道教育指导中心,大河学校,英中小学部: 泰安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将于2010年3月22日—26日在泰安师范附属学校举行。请各乡镇、街道教育指导中心至少......

    200体验磨练9-2010学年度个人总结

    2009-2010学年度个人总结 2009-2010学年度我担任高三9、10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并任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同时兼任顺义区高三语文兼职教研员。现将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

    文科加体验磨练试题

    江苏省2007-2008学年度高考语文文科 加试部分阅读训练测试卷 本部分共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2题。(10分) 昔者,周舍事赵简子,立赵简子之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