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识讲解_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 2
整体阅读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
编稿:程彦芳 审稿:王 娜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D。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鉴赏和评价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命题趋势
从这几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来看,考查材料的选取上有诗有词,以唐诗宋词为主;考查的命题形式上有客观有主观,以主观题为主;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包括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知识讲解
诗歌鉴赏的基本原则
四看一品一把握。四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题干;一品,品味意象;一把握,把握诗歌情感 四看
一看题目
题目是对诗歌内容或诗歌情感类型的直接概括,也是准确理解诗歌的第一步,所以读诗首先要充分挖掘出题目所蕴含的信息,分清类别。初步分辨出诗歌内容类型是属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还是咏怀古迹或是羁旅行役、边塞征战诗?也可进一步推测诗歌情感类型属于感时伤己、建功报国还是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二看作者
看作者,主要是为了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还可以推知时代风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三看注释
有的注释可以提供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有的注释可以为诗歌解释难点,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诗歌内容。当然并不是每首诗歌都会有注释的,但如果有,就一定要充分注意注释所提供的信息。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
【答案】(1)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2)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
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
【解析】阅读这首诗,一定要注意注释所给提示,从而理解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又面临家庭变故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深意。这首诗可以按“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来把握。首联“起”,点明季节特征,说明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云容薄”三字很好地点明了早春云雾的特点。颔联“承”,以极其对仗的句式,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其中“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来。颈联“转”,由静景而至于动景。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叫人感到一阵寒冷。“压”,低低地垂挂着。“片”,不能理解为大雨,它准确地描绘出春雨的特点。尾联“合”,点明诗人对景物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发了感情。“未尝辜”是说诗人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是诗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病”字一语双关,既写了身体状况,也写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四看题干
看题干是答题的前提,明白题干要求,就可以按照要求规范答题,避免在得分点上失分。一般来讲:
(1)问答型:认真审题,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2)综述型:在明了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
① 概括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观点)。
② 紧扣住题目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③ 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型:
① 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
② 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注意:
① 对作品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② 抓住重点,即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题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如果用到的是课文中学的典故,则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③ 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一品
品,主要是品味诗歌意象,这是鉴赏诗歌的中心环节,也是重点和难点。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往往是藏而不露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所以品的过程也是咀嚼鉴赏的过程,必须认真考虑: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组合在一起构成怎样的意境?通过这些意象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在这个环节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修饰限定意象的词语和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成为整个诗句的诗眼,透过这些就可以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释】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一把握
对诗歌的理解最终是为了把握诗歌的情感,在准确把握诗歌意象基础上,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可以水到渠成了。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答案】(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抒发了漂泊异乡 思念家乡的凄苦悲凉,并暗寓被贬的失意。
(2)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解析】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打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反映了出来。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宛转动人的思乡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倾向。
关于思想内容
1、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所蕴含的意义,所创造的意境,所表现的主题,所流露的感情等。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要从整体上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包括诗中的文言词语以及所用的典故等。其中,对文言词语的词义理解尤为重要,因为古代诗歌中的一些词语跟现代汉语在意义上有很大差别,若不理解词义,便很难把握诗句表达的意思,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和“江月去人只数尺”的“去”等,就是这样的一些词语。
(2)要揣摩作品的深层含义。诗歌创作讲究含蓄,讲究意蕴,因此,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抒发的感情往往不是直露的,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寄托,借助巧妙的艺术手法来传递,这就需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如《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从字面上看貌似闲适,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烦躁和焦虑,若不结合语境仔细揣摩,便很难看到字面后隐藏的这一深层含义。
(3)要对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时代的产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故意拔高或贬低,更不要将今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
(4)要力求做到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清楚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作者的生活经历,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读懂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此外,还应注意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如杜甫《春夜喜雨》这一标题中的“喜”字;抓住诗词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即诗眼、词眼;从注释中捕捉信息,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等,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
(5)要整体把握作品的基调和主旨。就是说要在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遣词立意,品味作者如何营造意境,领悟出其中蕴涵的感情。比如李清照的《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我们可以透过疏雨、骤风,浓睡、残酒,绿叶的“肥”、红花的“瘦”这些字眼,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那股浓得化不开的伤春、惜春的感情;从“不消”、“应是”等词语,去领悟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
2、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
①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官》; ②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③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例4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
①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3)思乡怀人
①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①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 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姜夔《扬州慢》; ③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李商隐《贾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①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关于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就是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即诗人通过诗歌所表现的生活认识、个人思想和政治倾向。这些,在诗歌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曲折地、隐晦地表达的,它需要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通过各种鉴赏方法去体悟,去挖掘,去揭示。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句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5、从涵咏诗的意境着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题型解读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高清课堂:高考总复习:例题讲析之一
ID 358826 例题1讲析】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B.看到江面上芙蓉如被胭脂染过,红艳夺目,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C.“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寄寓田园之思。D.最后两句写回首中原故土,不禁涌起报国之情,也就暂时放下归隐的念头。【答案】B 【解析】词人写芙蓉红艳夺目,是以眼前美景之乐反衬个中心绪之愁。
2、上片中,作者借文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问:上片表达了作者满怀愁绪(离愁、哀愁、愁思)的心情。第二问:示例:“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万斛”极言愁绪之多,将心中无尽之愁比作千顷江水,化抽象为具体,表现了作者内心离愁的深重。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古典诗歌作者情感的体察和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词的上片,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而沉郁。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下片,词人即调转笔锋,着重刻画报国与归田的心理矛盾。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高清课堂:高考总复习:例题讲析之一
ID 358826 例题2讲析】
登多景楼① 刘 过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②富贵羞。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③舟。
【注释】①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金兵。②诸公:指投降派。③使客:求和的使者。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多景楼远望,眼前之景雄伟壮阔,但因大宋山河破碎,不禁愁绪满怀,无限感慨。
B.颔联写“英雄”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诸公”媚敌求荣的无耻,表达了诗人悲恨交加的思想感情。
C.颈联写诗人因怀人在北固山多景楼借酒浇愁,看到广阔的中原地区,内心对收复失地又充满了希望。
D.本诗写景的笔墨极简省,重在抒写诗人感慨,沉郁悲壮,其风格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相近。
【答案】C 【解析】“充满希望”,这一感情色彩的把握有误。
4、尾联“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答出对比方法、设问方法均可,如答借事抒情、联想,言之成理也算对;结合诗句并对诗句理解分析准确。【解析】这是一首慷慨悲壮的抒情诗,虽名曰登楼却不用浓墨重彩来写景,仅有的一点景只不过是作为引发心中情感的酵母。尽管多景楼是江南名楼,但金瓯破缺,景多也就愁多,诗人巧妙地将楼名拆开重组,以抒发深沉的感慨。颔联乃全诗精华,“不尽长江滚滚来”,流的是千古英雄血泪;“两岸青山相对出”,遮的是误国奸佞羞耻,悲壮与愤激交织成的对句令人凄怆。颈联虽无“中原北望气如山”的豪壮,却也有“眼中何处是神州”的感慨,诗人“对酒当歌”,“怕上层楼”,伤痛至极。尾联先借回忆写出当年抗击金兵的壮举,再联系当前沿江战舰在萧瑟秋风中迎送敌人的使节之凄凉景象,不由悲从中来,诗人对朝廷不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已失望至极。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高清课堂:高考总复习:例题讲析之一
ID 358826 例题3讲析】
江月晃重山 初到嵩山时作
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注释】 犹及:还赶得上。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塞景象的壮美。
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堪称本词的词眼。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慨之情。
【答案】C 【解析】词中只是暗示胜利指日可待,选项无中生有。
6、“归期犹及柳依依”一句中,“犹及”二字使该句意蕴颇丰。请结合前后词句具体分析。
【答案】“归期犹及柳依依”是说胜利归来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犹及”一句与上文的“才通”“已动”意脉相贯,表现此前行军作战的迅捷顺利,强调归期在即,同时又与后文的“不须啼”呼应,暗示胜利指日可待,表现出喜悦乐观的情怀、豪迈慷慨的胸襟。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游东田 谢 朓①
戚戚苦无悰②,携手共行乐。寻云陟③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④,生烟纷漠漠⑤。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释】①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东田,是齐惠王于钟山下立的楼馆,附近风景宜人。②悰:cóng,心情,这里指欢乐。③陟:即升、登的意思。④阡阡:同“芊芊”,茂盛之意;⑤漠漠:散布的样子。
7、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戚戚” 两句写出游原因,即苦于内心闷闷不乐,所以约伴去大自然中寻找乐趣。B.“寻云”两句写出游登山。“寻”点明诗人内心的想望,“随”凸显其情态的悠闲。C.“远树”两句运用叠词,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树木葱翠、云雾缭绕的秋日山水图。D. 结尾两句与首联呼应,诗人由衷慨叹,酒味再美,也不如自然美景更能消人忧愁。【答案】C 【解析】“秋日山水图”时间应为“春夏之交的山水画”。
8、第四联“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为作者写景名句,尤为历代诗家所称道,请简析其妙处。
【答案】例1 重炼字“鱼戏”的“戏”字,写出鱼儿从容闲适、怡然自得的活泼神态;“新荷动”的“动”,又写活了鲜嫩的荷花微微颤动的情状;“鸟散”句,“散”“落”细致描绘了众鸟飘飞、落英缤纷的景象。整幅画面生机勃勃、自然美好。
例2 游鱼嬉戏,荷叶颤动;飞鸟散去,余花飘零;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营造了清新自然的美好情境。整幅画面生机勃勃、自然美好。
【解析】谢朓就任宣城太守后,在陵阳山筑起“高斋”,郡事之隙,他放歌山水田园。这首《五律》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全诗记叙游春时的快乐心情。首起两句叙述游春的缘起。作者一连用了几个同义词表达自己浮沉于政治旋涡,目睹仕途险恶而产生的苦闷心情。为了摆脱痛苦,他自行其乐。中间六句,写游玩时所见到的山水田园风光。作者一连用了三幅对联来叙写。看到水中的鱼戏荷动、林间的鸟散花落,作者很有兴致,他的观察是细微的,感受是甜润的,春游时心中的苦闷也得到了暂时的排遣。末尾两句抒发诗人对游春念念不舍的心情。谢朓主张“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诗歌创作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释】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 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
3、《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4、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5、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6、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7、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8、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9、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释】①撚(niǎn):持取,捻弄
10、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11、“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释】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2、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3、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暝”,日暮,黄昏。“更”古人入夜会敲更鼓,“更深”即是“夜深”。根据这两个词可知时间在推移。“人去”“寂静”“酒醒”,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可见是以时间来组织情景的。答题时一要答出具体的线索,二要答出线索在组织情节时具体体现在何处。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回答本题时一要答出词中体现的心情,二要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答出作者的心情,首先要抓住有情感信息的词句,如“寂”、“孤”、“ 如何消夜永”;二要抓主人公的行为、情态等,如“伫听寒声”、“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三要抓住意象意境,因为“一切景语即情语”,如“云深无雁影”;四要看注解,如“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3、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4、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5、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与家人分离、而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6、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悠悠”写出了什么内容,二是对抒情起什么作用。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
7、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变化,首先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红袖凭江楼”,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四两句描绘岸边江楼上红袖女子凭栏遥望的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
8、“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解析】颔联用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9、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解析】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10、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使用了什么意象,意象具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创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些是把握作者情感的切入点。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句中的动词、形容词。
11、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理解时,注意抓住“撚花”、“放花”两个关键动作,并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微妙情感。
12、描述了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和语言的能力。且本题是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从吕本中诗“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和范成大诗“辛苦孤花破小寒”一句可以概括出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从吕诗的“着意红”和范诗的“未作愁红怨绿看”两处可以看出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13、吕诗着重描写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范诗写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所以物的形象实际映射的是一种人格形象。两首诗都写了木芙蓉这一物象,但表现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吕诗主要拿木芙蓉的傲然独立、笑傲雨霜与旧桃李的开落任东风摆布作对比来表现木芙蓉的形象特征;范诗则表现木芙蓉虽是“辛苦孤花”却能傲然霜雪,未有仇怨之状的坚韧、淡定、安闲。形象分析题一定要结合诗句中表现形象特征的关键字眼作答。
第二篇:把握意象内涵,还原诗人情感
把握意象内涵,还原诗人情感
——浅谈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宁波中学语文组 柴汛汛
[摘要]: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往往是“言在此意在彼”,借助于一系列积淀着丰富文化内涵和特定审美情趣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内在情感,但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就面临这一个阅读难点:如何通过意象来还原作者的情感。这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在诗歌阅读时面临的一个难点。本文力图从把握意象的内涵特点,明晰意象在抒发作者情感时的作用这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解读意象歌,领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在诗歌阅读中,意象毫无疑问是解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的关键。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会有深挚的审美情感。如果对意象没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体会,那么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也必然是模糊的,对诗人情感体会也是肤浅的。
从目前来看,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的意象,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但是这同时也是现在学生学习诗歌的一个难点。学生除了像小和尚念经一样会背诵一些名句名篇之外,一碰到陌生的诗歌,对诗歌中的意象,大多不解其义,或者只会简单地套用已学意象的内涵,对诗歌的内容无法正确理解,更别提对作者蕴涵的情感的理解,对写作手法的鉴赏。
那么如何解读意象,积累意象,从而达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目标呢?我们不妨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入手,先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诗为什么需要意象?
最简单的回答是化抽象为具象。语言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特点与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性是矛盾的。因此,诗人必须寻找到一个途径,将语言符号通过一定的技巧转换为艺术符号来完成审美传达。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立象以尽意”。
如“旅人愁思”这种抽象的意义,就需借助“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中“孤馆”“杜鹃”这样两个意象来表达。当然,诗人也完全可以借助“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颖《黄鹤楼》)中“日暮”“烟波”这样两个意象来表达。这就是诗歌含蓄、凝练的表现,诗人往往不是直接流露情感,而是借助于一系列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审美情趣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内在情感,是“言在此意在彼”,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效果。
但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就面临这一个阅读难点:如何通过意象——这一表达特定情感意义的语言符号——来还原作者的情感。于是,我们就明晰了目前学生学习诗歌的症结所在:学生缺少通过意象来还原作者情感的能力。
为解决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分两步来解读意象,还原诗人的情感:
一、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特点;
二、明晰意象在抒发作者情感时的作用。
把握意象的内涵特点,是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请看下面两句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浮云”和“落日”是两句诗中很精彩的意象。这两个意象应怎样理解?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这两个意象的内涵特点。“浮云”,来去匆匆,漂浮不定;而“落日”,倚着黄昏的树梢缓缓而下,似是对万物的眷恋与不舍。正是因为“浮云” 与“落日”的这一特点,才让人不禁联想到只身在外漂泊的游子,联想到对熟识故人的浓浓依恋。
因此,理解意象,我们必须把握意象丰富的内涵。一个意象的内涵,与这个意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关,而正因为这些意象本身具有浓厚的诗意内涵,才触发了不同诗人的不同感慨。比如大雁,为什么总会在诗人心中投下浓郁而忧愁的影子?就是因为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据说到衡阳即止,不再南徙;第二年春分后北返,路过中原,回到北方大漠中。于是定期迁徙回家的大雁在漂泊者心中自然就成了思念亲友、感伤飘零、盼归故乡的情感的触发点。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在分析诗歌意象的内涵特点时,还必须关注意象内涵具有多层面性。诗人总是依据自己的表达需要,选取意象的某一层面,来抒发自己的情思。这就需要在解读时深入体会、分 析具体语境中诗人选取意象的侧重面,从而准确把握意象内涵特点。
例如“柳”是古典诗歌中文人骚客较衷情的一个意象。最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关于“柳”的诗歌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而贺知章和李白又云②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杜甫诗云④“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而王昌龄却说⑤“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白诗云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而曾巩却说⑦“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通过仔细揣摩,分析各个意象的修饰语赋予意象的指向和强度,我们会发现各首诗句中“柳”有着不同的内涵特点:①是随风飘拂的依依杨柳②是长长地,挂满嫩绿色绿叶的垂柳,再现春景之美③是报春的柳,悄悄传达春的希望④是袅娜美丽的杨柳⑤是春日青青、充满生机的杨柳⑥是送别时赠送的柳⑦随风飘忽不定、放肆狂舞、柳絮漫天飞舞遮住日月的柳。正是因为作者在诗歌中选取的意象内涵不同,所以我们可以推想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也就不尽相同了。
紧接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把握了诗歌的内涵特点之后,我们如何准确还原诗人当时在诗中寄寓的情思呢?例如上文曾巩诗中提到了“杨柳”具有随风飘忽不定、放肆狂舞、柳絮漫天飞舞遮住日月的特点,那么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这是诗人在借着“柳”与“柳絮”这意象来讽刺在权势的庇荫下猖獗一时的小人呢?
因此,我们还必须了解在诗歌中意象抒发作者情感时所起到的作用。所有的意象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浸染着诗人的情思,它的目的是来抒发诗人所表现的是某一个特定的情思。
不了解意象的抒情作用,就很难真正把意象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如骆宾王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愁”(《在狱咏蝉》)和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雨霖铃》)中的意象“蝉”,它们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意象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意象抒情的作用来领会诗人的情感。“蝉”生长在夏季,餐风饮露,古人常以“蝉”象征高洁。在这里诗人骆宾王以蝉喻自己品行的高洁。另外,立秋以后的蝉活不了多久,秋雨后蝉声更是悲凉,在这悲凉的寒蝉的烘托下,柳词所表现出的别离之时抒情主人公的凄清悲凉之情更是跃然纸上。
对于意象的抒情作用,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三类:
(一)比喻、象征作用,(二)正面烘托情感作用能,(三)正反对比衬托情感作用
(一)比喻、象征作用。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的表达效果,这是诗人寄寓情感的常见手法。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意象“就是来比喻、象征抒情主人公,意象本身与意象所隐喻的抒情主人公有一定的相似点,这个相似点便是理解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关键——意象的内涵特点就是抒情主体的精神特点。如意象“梅”不畏严寒、凌寒绽放的特点就通常比喻抒情主人公品行性格坚毅、不畏艰难品质,而“荷”出淤泥而不染、洁白无瑕的特点,也通常来比喻抒情主人公不同流合污、保持自我高洁的品质。
再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在词中刻画了在风雨中寂寞开放,零落却依然保持清香的梅的形象,如果我们理解了这是诗人以“梅”自喻,那么我们就能比较容易的理解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寂寞、却依然不愿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高洁品质。
(二)正面烘托情感作用。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营造一种悲伤或喜悦的氛围,从而更好地来烘托诗人的情感。通常我们所说的以悲景衬悲情,以乐景衬乐情就是意象烘托抒情作用。
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诗都由各种意象所组成,枯萎的藤条、苍老的古树、暮色思归的乌鸦、漫长的古道、凄冷的西风、旅途劳顿的瘦马、缓缓落山的夕阳,这些具有衰败、凄凉、孤寂特点的意象,巧妙地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很好地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仿徨悲苦的情怀,我们也更容易地体会到诗人这种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孤寂与思念之情。再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通过意象为全词奠定了离别时的凄凉、伤感的基调。而其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杨柳”与别情有关,“晓风残月” 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的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酒醒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凄凉的意境,更烘托了伤别离的悲凉情怀。
(三)正反对比衬托情感作用。对比反衬情感作用,一是指通过把诗的上下联中,以某类性质相反或相对的不同意象组合在一起,借以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组合方式。对比式意象组合由于将截然相反、相对的物象艺术地组合在一起,突出了抒情主体情感的变化。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又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同样是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对比式反衬作用,还可以指用对立面的意象来反衬抒情主体的心理,比如用良辰美景气氛来衬托忧思愁苦的心情,来突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所说“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的抒情效果。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在诗歌中,诗人用意象描绘了一派怡人的风光: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于是我们也能顺理成章地领悟诗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
综上所述,在诗歌学习中,虽然诗歌的意象复杂多变,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意象入手,学会分析意象的内涵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明晰意象的抒情作用,来还原诗人倾注在诗歌中的情感,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读懂诗歌,并且把诗歌的学习引向更深,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第三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框题1:跨越代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导入新课:
(故事请一学生课前准备好,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呈现,请一学生有表情地讲)1 故事:一只公鸡发现土里埋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它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就把珍珠刨了出来,费力地想把它咽下去。但当公鸡发现这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并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时,它马上就把珍珠吐了出来。这时珍珠对公鸡说:“我是一颗珍贵的珍珠,一个人想要找到一颗珍珠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啊!而你怎么这么轻易地就把我丢弃了呢?”公鸡说:“有什么了不起啊,如果谁给我一颗谷物,我马上就拿你去交换。” 1 故事讲完后,请学生讨论(多媒体呈现):
(1)公鸡发现了一颗珍贵的珍珠,为什么却把它轻易地丢弃了呢?(2)在公鸡眼中,为什么一颗珍珠和一颗谷物的价值是一样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类似于珍珠与公鸡对待不同事物的看法经常发生在你与父母之间。你的价值观总是和你父母的价值观相左,父母视为“珍珠”的东西,你却不屑一顾,而你认为至关重要的“谷物”,你父母又不在意。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不认为那些是最好的,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你的成长,你的变化,就是“代沟”产生的首要原因。在此,教材上有一段很精彩的材料,或许更能体现你们的变化(多媒体呈现)。讲解新课:
(请一名学生扮演儿子,要求扮演的同学能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想法,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要求其他的同学也要身临其境地体会自己对爸爸的看法。)对话:(1)为什么儿子眼中的父亲,竟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2)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对父亲的看法有什么变化?(3)你的父亲在你现在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通过学生的扮演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对话,分析代沟形成的原因。)
一、代沟形成的原因
师:对爸爸的评价,无疑是自己成长的变化,是对他人认识的变化,是思维由幼稚到成熟的变化。其中经历了朦胧的敬畏到朦胧的批判,最后到客观的认识三个阶段。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7岁前,父母在我们心目中是权威,我们绝对服从父母的管教。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我们看到父母的不足,和父母的想法产生了偏差。到了青春期,这种偏差最大;26岁以后,开始客观地认识父母。(由此引出代沟的含义)
二、代沟的含义
通过讨论、探究代沟的表现,找出自己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建议:先让学生就在生活方面与父母的差异展开讨论,然后请学生一一回答,并随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填在书中的空格内。
三、代沟的表现
(填表的内容见教学资料上的图表,表中所填的内容不惟一,答案应该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学生的实际即可。在生活方面除了表中列举的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业余爱好、交友、个人隐私、音乐、学习方面等等,这些都可以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其目的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尝试着在这些问题上与父母进行沟通,多想想父母观点的合理性,并在实际行动上努力去做。)师:总之,在生活方面与父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上一代重实际,似乎不注意生活的享受;下一代则多幻想,比较重视享受。这仅是代沟表现的类型之一。还有的表现在:思想方面:上一代比较务实、保守、不主张批评;下一代主张自由、创新、开放的思想,希望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行为方面:上一代赞成维持传统的形式,处事谨慎、冷静,认为做事应有原则,稳扎稳打,不接受新的花样;下一代则喜欢冒险性的活动,敢作敢为,认为各人应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必顾及别人的看法,不应有太多拘束。家庭责任方面:上一代对家庭愿做出牺牲,主张大家庭制,认为子女必须孝顺服从父母;下一代重视个人的享受和自由,喜欢小家庭制,认为子女的意见应被考虑。同学交往方面:上一代态度保守,认为男女交往是件严肃的事;下一代则主张广泛交友,与人交往是不可缺少的经验,与异性交往没必要大惊小怪。政治方面:上一代态度可能不怎么积极;下一代则认为应多参与,对不满的现象,希望能声机会表达意见,等等。
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建议:教材所列举的三种态度是学生平时经常采用的,事实上这些态度并没有解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反而导致了代沟的加深。这里的每种态度所产生的后果可以让学生说,因为他们有切实的感受。然后再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哪些正确的态度(见教学资料《解决与父母冲突的正确态度》)可以解决你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让学生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态度,随时在课本上填写。)师:沟是填不平的,可我们可以跳,可以跨啊!代沟并不影响两代人的相互接纳。由于父母与子女不同的经历和文化差异,两代人之间就不可能没有“代沟”,这种差异有时如同写毛笔的一代、写钢笔的一代和电脑的一代的差异那样大。
四、沟通是跨越“代沟”的最好方式
师:跨越代沟就要及时进行沟通。沟通能疏通子女与父母间的关系,消除子女与父母间的误会,化解子女与父母间的冲突。沟通能增进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激发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沟通要及时,要注意场合,要主动,要讲究策略,要形式多样。有句广告词说得很好:沟通从“心’’开始。好的沟通应是追求心灵的友善碰撞、融合,让双方都感到对方的真诚,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请学生阅读“知识链接”,要求结合他们自己的实际选择其中的沟通技巧,说说自己在某一个问题上与父母意见冲突最大的方面及打算如何与父母沟通。提问: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父母沟通?(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1)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与父母心平气和地直接交流沟通;(2)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通过他们帮助自己与父母沟通;(3)可以通过电话或书信和父母沟通,等等。
师:回家再想想,看看跟父母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因为通过沟通才能理解父母的心理,懂得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做父母的感叹:“孩子长大了,就不听我们的话了。”其实,这主要是子女与父母缺少沟通所致。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子女与父母之间,都需要沟通,只有用心沟通,才能真情交融。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父母的爱是深沉而伟大的,为了子女,他们甘愿付出而不求回报,你们要相信父母,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父母无私的爱会伴随着你们一生。(听《母爱》的歌曲)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他家,爱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会与父母和谐地相处,在爱的包容和亲情的支持下,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因为,父母是你们最早、最亲近的朋友,所以,你们与这两位特殊的朋友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父母都希望也需要受到子女的尊重,而作为子女,理应积极地与父母经常交流、沟通,常能进行换位思考,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只有这样,才能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睦的家。
第四篇:关于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于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1 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先看一个统计数据。
在最近50年中,全球有95%的重大创新、发明都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中50%在美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5%中,有一半发生在印度,其次是巴西,再次才是中国,而我们的人口占世界是1/5。
作为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原因是由于缺少在国际上居于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不仅技术领域如此,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亦曾长期空缺。
再看一堂美国小学科学教学的录相课。
这堂课的内容是学习人体和动物消化系统,老师带领学生去观察猪的消化器官。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动手操作。先观察各部分的结构及形状,再用刀把胃、肠解剖开,通过看、闻、捏等方法比较胃、小肠、大肠里面的东西有什么不同。最后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思考小肠是怎样吸收养料的,讨论十分激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都情绪高涨,观察细致认真,小组的合作气氛浓厚,个人发言大胆,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会,没有胆怯,也没有大呼小叫或一惊一乍等现象。整个过程显得井井有条。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他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观察、实验,科学的行为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学习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我们所期望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这正是我们的科学教育的薄弱所在,这也许就是我们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低下与民族创新能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涵义及重要性。
能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
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在科学素养的构成中,知识不是唯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与知识“三分天下”,或者说是构成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
三维目标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
“没有情感加温的知识是僵硬的、死板的”(马卡连柯语)。
中学科学课程教育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关于这个物质世界组成、运动等的专门知识,甚至也不是用来研究他们的那些特殊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影响更广,持久性更长。3 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目前,科学课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还远没有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行为,而一些教师即使有了这样的意识和教学行为,也常常发生很大的偏差。
大的背景是,在我国科学发展和科学教育的历史上,由于现代科学是在救亡图存的特殊背景下传入中国的,所以对现成科学知识的获得,对科学实际功用的重视,远远超出了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视。
小的背景,那就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我国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基本上指向两个方面:
第一,强调科学教育应授予学生以传统的科学学科体系,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结构、概念及符号系统,达到贮存、检索、迁移的目的。只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
第二,把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看作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和专业人才,只重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许多教师对这三维目标的整合还心存疑虑,担心“三分天下”后会导致知识和技能的弱化。
课堂上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的根本原因所在。
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在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中,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维目标。
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三者的有机整合仍然是可行的。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知识本位的思想,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
对于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的发展如何评估,一直是国际性的难题。正如专家所说的“不可能把人的发展目标完全精细地量化,智慧是不能被测量的。”
在很多科学课堂中,科学教育只剩下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层层窄化,使得科学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发展到与科学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通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等等这样大而无当的情感目标。
教师设定这些教学目标只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程式而已,只是呆板地套用了一些时髦的标签,对教学实际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也根本就看不到教师试图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做的任何努力。很多教师为了达到课堂教学形式上的效果,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演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或者采用庸俗的说教方式来试图达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下面两个教学片段就是很好的例子。片段一: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刘翔雅典夺冠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夺冠的视频。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完成合作学习交流卡。
老师提问:你对刘翔夺冠有什么感想;为了进一步提高刘翔的运动成绩,你认为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请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将你们的讨论结果写在合作学习交流卡上。学习小组一:我们非常激动。学习小组二:我们激动的无以言表。(学生及听课教师哄堂大笑)
师:大家的感想就这么简单?教师将网上的评论投影在屏幕上,师生一起点评。网上评论1:路透社:新飞人诞生,尘封11年的记录被打破。………网上评论2:香港各大媒体盛暂刘翔。显然,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的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里面并没有蕴涵任何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从德育渗透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观看录象的过程中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这种渗透,学生确实看得十分激动,那么,后面的讨论、交流及提问还有什么必要呢?这样的提问和回答都显得很庸俗,甚至会淡化前面的体念。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包括学校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极其教育方式的影响,使很多教师误以为科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说教就可达成。片段二: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目标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酶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评,不崇拜权威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2.酶的发现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过一些有关酶的知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人们对于酶有着怎样的认识过程?大家阅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按照表格内容分别提问(教师提问时注意要学生意识到实验设计的巧妙性)。教师:从上面这些实验中,对我门的学习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方法?学生:茫然无措(因为问题的指向不够明确,且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教师:不崇拜权威,敢于实践,重视实验………学习科学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性质和科学本身。
这些内容不但充满着科学家的无穷智慧,也体现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为克服各种艰难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一方面它们是学生进行思维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良好素材;
另一方面,更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因此在确定其教学目标时,应该突出的是三维教学目标中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科学史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而科学重大发现的全貌绝不仅是教材中呈现的几个成功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必须是成为一个学生的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所以不应采用简单告知的方法,更不能采用说教的方法。
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感悟,再来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反而使它变得很俗;
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感悟,即使说得再漂亮也是很无力、很苍白的。
所以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中,必须坚决屏弃讲授或者说教的方法。
片断三
初中科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不明教学过程: 教师布置学生分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守恒测定”活动。
由于实验设计上的问题及学生操作的不熟练,在学生还没来得及塞紧瓶塞时就已有部分白磷燃烧产物(烟雾状的五氧化二磷)从锥形瓶中逸出,致使原来平衡的天平不再平衡,而这一切学生也都看到了。
当老师在学生们完成了这一“不成功”的活动后提出:“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如何?”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相等!”,回答得整齐而又斩钉截铁。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因而也是老师需要的答案。
由于活动的要求不高,许多活动的结果都会与理想的结论之间存在差异,可很多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常常置事实于不顾。
于是,本来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现在却起了相反的作用。某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研究了物体在某一高度自由下落时,高度跟下落所需的时间的关系,实验数据如右表:
(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高度跟下落所需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
(2)如果物体从10米高度处自由下落,按你所得出的关系,可以得到物体下落的时间为
秒。教师先让学生列举了大量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化学反应,然后请各组学生对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变化做一下猜测。生1:肯定变了,而且是变小了,不然蜡烛怎么会变短呢?(学生的逻辑)生2:不见得,你看铁生锈后似乎质量越来越大了。生3:老师让我们讨论的是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你们只关注的是反应中某种物质的质量。你看,比如铁生锈,不能只比较铁与铁锈的质量,反应之前还有氧气参与呢。生4:有道理。能测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吗?教师:同学们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很好。但我们要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确凿的证据。想想能设计实验去验证吗?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
首先必须明确,科学的态度、情感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种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而科学价值观则更多地表现在科学精神方面,是在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要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在实施中首先要对课程具体目标中在这方面的要求常记于心,并渗透于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给予学生感受和体验,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科学的好奇心。好奇心并不用教师来教,恰恰相反,怎样避免压抑这种好奇心才是一个应该关注的问题。
不要让学生把自己仅限制在经验性问题上,要提出一些需要对答案作出解释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
对于“为什么植物在黑暗中不能生长?”的问题,科学家可能会反问,“植物不能在黑暗中生长,是真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或者“如果是真的,我们怎样来证实?”。
4.2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研究中,诚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工作的基础。
科学总是要报告和记录你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你想象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你认为老师要的东西。
因此不要随意修改自己的记录,不要因为与其他人得到的结果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结果,如果你的观点与他人不同也要照说无妨。要强调记录的真实性,而不是获得正确的结论。
应该根据结论是否与提供的证据一致来判断,而不是根据书中的答案来判断。
4.3 明确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现代科学哲学认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真理的错误,不断更新真理。
科学知识强调的是确定性,而科学精神强调的是不确定性,强调科学精神就是强调怀疑的、批评的和创新的精神。
学生步入学校后,应该鼓励他们不断地询问:“我们怎么知道这是真的?”4.4 领略科学史,培养探索精神。科学史不仅强调科学上的巨大进步,同样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大部分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来自于数百年知识的逐步积累。
甚至不应将历史仅仅聚焦在几个伟大的科学家身上。各种各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们自己,已经并且正在继续做着科学的工作。科学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既不神秘,也不是科学家专有的,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它,因为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受用终生,而且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以及个人处于何种环境中。但是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可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不是通过一、二节课就能立竿见影的。
长期的点滴积累,汇滴成溪,奔流升华。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五篇:小议美术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把握及落实
小议美术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把握及落实
枝江市实验中学 王运雄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预期达到并可以测度的学习结果及具体规格①。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核心功能、激励功能和测度功能。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并非三个独立的内容,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谈一谈美术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把握及落实方面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于情感。《心理学大词典》说,“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例如,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爱与恨的体验等”。主要是人指向真、善、美的高级情感。
2、关于态度。《心理学大辞典》说,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三部分。其特点:(1)具有特定的对象;(2)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习得;(3)虽有行为意向,但不是外显行为本身,而是一种心理意向;(4)一旦形成,即相对稳定;(5)对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具有激发、调整和协调作用。”
3、关于价值观。《哲学大词典》说:“价值观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与世界观和人生观密不可分。其核心是对人生目的的认识,对社会的态度和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它涵括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苦乐观、幸福观、美丑观、生死观、友谊观、爱情观、自由观等等。一定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提供动力功能、异向功能、评价功能、聚散功能和调节功能。一个人不能没有价值观,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没有带着普遍适用性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政治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理想和信念教育是价值观的核心。我们不仅涉及个人的价值,还包括社会的价值。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人的精神领域相互联系,互相影响,而且涉及范围很广的三个概念,其中,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主要是人的人文精神水平,人的伦理、道德和审美等观念,它影响人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情感则是人对事物的心理反映,伴有外显的表情。而态度既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又是决定着人的行为,处于人的观念和行为的“中介”地位。
二、美术学习中学生情感思想的表达和审美经验的丰富。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这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之要求;“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之要求。但都明显包含着“情感”目标,因此,情感目标是衡量美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美术学习过程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展示,若教师把握住每个契机,有目的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激励引导,从而保证学生全面、健康和个性化地发展,使国家“素质教育”目标能真正落实到美术学科。
三、案例分析
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枝江市初中创建高效美术课堂研讨会在马店中学举行。研讨会上,三位老师奉送了研究课,笔者拟就董市二中许艺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把握及落实予以分析,以引起同仁们的共同关注。
1、情感目标
„„
二、欣赏:
1、自然环境下的向日葵
2、凡高的作品《向日葵》
3、特色朗读
„„
这一环节的安排让学生了解向日葵的生物习性,了解凡高及其作品《向日葵》的基本艺术特征,相关内容老师用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此时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过程。
„„
三、探究:
1、生活中的你喜欢什么色彩,为什么?
2、不同颜色的感觉及象征寓意讨论。
3、美术作品色调变化后的情感变化。
4、“电、风、水、火”的笔触表现。
„„
在这里,前三个方面呈递进关系,在上一个环节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通过喜欢色彩的交流,激发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意愿;而不同色彩感觉象征寓意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美术的语言与形式,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建立起开放的现代审美观,并且与特别是与“电、风、水、火” 的笔触自主表现一同构建起学生自己的审美倾向,从而达到情感目标的最高境界——发现并理解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的表现风格及观念,博取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观念和艺术风格。
2、态度目标
上述环节的设置已经让学生进入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他们肯定不愿意立刻停止正在从事的美术活动并且渴望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推进发展。教师因势利导让课堂进入练习环节。在学生展现自己艺术才能的过程中,年轻的许老师又展现出了自身的睿智和语言天赋,如,面对激情创作的学生,老师鼓励道“看到同学们画的开心、愉快,老师很高兴”;一学生用黄色平涂向日葵,老师说道“看样子你特别喜欢黄色,你的衣服也是黄色的。”这里包含很巧妙的善意的提示;一学生用“风”的笔触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老师送上了由衷的称赞:“看来你很有绘画天赋,你就是咱们班上的小凡高”等。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中更加勤奋,更加细致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活动,自信心也得到明显提升。
美术学科需要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态度。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我们需要他们形成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呢?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幅积极参与、勤奋乐学、善观勤思、勇于创新、耐心细致的学习场面,学生在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方面所获得了一次洗礼、提高,不正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吗?
3、价值观目标
价值观目标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对相关艺术的实用价值或社会价值,及其所体现的某种深层的人文价值观念有一定了解。
本课例中,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对各个层面的价值观目标关注之周全,说明该老师是一个细心、严谨的人。“家居装饰方案”的简单讨论,凡高的生平简介,特色朗读以及凡高自画像的欣赏,看似不经意之作,实乃价值观目标实现的点晴之笔、来神之笔。
四、课堂过程略记
(一)激情引入
(二)欣赏评述
1、自然环境中的向日葵照片(电子白板展示)
2、凡高的油画《向日葵》欣赏(电子白板展示)
3、小结及特色朗读
4、凡高生平(电子白板展示)
5、凡高自画像赏析(电子白板展示)
(三)探究
1、生活中你喜欢什么色彩,为什么?(交流)
2、小结并讨论不同颜色的感觉、象征寓意。
3、色调
a.色轮;b.对比;c.家居装饰方案讨论; d.美术作品色调变化后的情感变化。
4、“电、风、水、火”笔触表现。(学生在黑板上表现)
(四)、练习
1、布置:用你喜欢的笔触色彩画一幅《向日葵》。
2、方法步骤要求。
3、学生练习,老师巡回辅导。
(五)评价拓展(略)
五、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发观,由于时间和容量的限制,“三维目标”特别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把握由于课程类型的不同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全面实现,达到许老师这样的高度更是有难度。在本次活动中,一位老师的“造型·表现”课因为出示的教学目标中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而遭到同行质疑,然而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很关注生成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机会把握的——也叫“润物细无声”吧。写到这里,我想用原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每节课都要有的,由老师心中把握,即可没有必要出示。“教师的情感到位了,学生情感就能到位”。②
①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8月版第211页 ②《人民教育》200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