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浅析(定稿)(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12:5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浅析(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文言文教学浅析(定稿)》。

第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浅析(定稿)

初中文言文教学浅析(定稿)

指导教师: 刘永康

作 者 : 龙建明

【内容摘要】:文言文是国粹,是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闪耀着古代先贤思想的光辉,汇集祖国山川河流的风光,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培养初中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的工具。研读经典文言文,领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积淀,对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陶冶高尚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初步涉及文言文的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比登天还难。因此不少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往往采用逐字逐句解释的教学模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文言文的翻译上,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捷进呢?使其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应以“趣”字入门,“读”字当先,“积累”为主,“感悟”为手段。

【关键词】:激趣 诵读 积累 感悟

一、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教师强迫学习文言文,每篇必背,甚至每篇必翻译,学了又没什么用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正面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有人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语也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①的见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名言警句、成语步入语文课堂。

在教学《〈论语〉十则》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并让学生造句。在学生知晓意思的前提下,紧接着追问这两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自然而然就步入到《〈论语〉十则》的学习。像《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舍生取义》中的“熊掌和鱼不可兼得”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

(二)、让故事会、辩论赛、课本剧等走进语文课堂。

结合课文内容,召开故事会,举行辩论赛,表演课本剧。如:“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学习了《花木兰》之后,可让学生搜集与花木兰相关的资料召开故事会。学习了《两小儿辨日》之后,对文中所阐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可以召开辩论会。《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性很强,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后,自编、自导、自演一出课文剧,这些作法,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学习《蒹葭》一诗,则可以播放电视主题曲《在水一方》,这对迅速理解诗歌含义是大有益处的。为了缓解学生因长时间的诵读而产生的疲劳播放音乐欣赏,或是为了活跃学生唱唱歌,都是可行的。

(四)、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图片帮助理解课文。

第1页

共 6页 文字的描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有些文言文可利用图片来辅助教学。如《核舟记》对舟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只要一展示图片,就可以达到一看明百义的效果。

(五)、通过质疑,让学生在期待中学习文言文。

“卖关子”、“吊胃口”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的质疑教学,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公输》时,墨子手无寸铁,面对蛮横、自大的楚庄王,让他放弃霸业,不攻打宋国,能成功吗?又是怎样劝说的?展现的是怎样一个智勇双全的游士形象?自然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了。

总之,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勤于探索,一定可以发现更多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注重诵读。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简要而明确的要求:“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因此,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云:“书②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起到领会文章旨意的作用。而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我觉得文言文的学习经验就是大量的诵读(朗读和背诵)。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的常识。由此,要诵读好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读准字音,特别注意文言文中的异读现象。异读包括通假异读、古音异读、破音异读。

1、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所通的“悦”字音“yuâ”,而不能读成“shuō”。又比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的“信”应读成“shēn”,而不能读成“xìn”,都是这种现象。

2、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例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âhán”,而不应读成“kěhàn”.又比如“夜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燕山”是古代地名,应读“yān”,而不应读为“yàn”。

3、所谓破音异读:传统上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字(词)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词性和意义的改变。例如:“大楚兴,陈胜王”在这句中,名词“王”活用为动词,译为“称王”。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为“wàng”,以表示和名词的区别。

(二)、停顿要恰当,总的原则不能读破。主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和关联词后面应稍作停顿。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夫/环而攻而不胜”。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今/天下三分”。

3、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停顿,使语意更明显。“主语——谓语”之间有停顿:如“负者/歌于途,行者/歌于树”;“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动词—

第2页

共 6页 —宾语”、“动词——补语”之间有停顿:“亲/贤臣,远/小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唐贤今人诗赋”和“于其上”分别作句子的宾语和补语);“无/丝竹之乱耳”.。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总之,在读准的基础上,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反复朗读,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积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一)、俗话说,我们的文言文好比楼房,而我们的文言词汇好比砖瓦,只有我们掌握了更多的文言词汇,不仅有助于我们看懂文言文,而且还可以用文言文来写作。而文言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初一主要注重实词的积累,初

二、初三注重虚词的积累。在具体的文言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词多义:是指一个文言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多个意义。比如:“之”字,“学而时习之”的“之”作代词,译为“它”;“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作助词,译为“的”;“何陋之有”中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不翻译。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学时尤其要注意。

2、通假字,初中的文言文一般指广义的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只有掌握了通假字,才能避免望文生义,正确理解文言文。比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的“信”通“伸”,译为“伸张”,这句可译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如果“信”理解为“相信”意思就全变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语和现代汉语的词义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

(1)、词义的扩大:是指在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思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想象叫词义的扩大。比如:“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妻子和儿子”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只指丈夫的配偶。

(3)、词义的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种现象叫做词义的转移。比如:“牺牲玉帛,弗敢专也”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这些都是典型的词义转移现象。

5、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的活用。比如:“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称王”;“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感到奇怪”;“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把„„当作宾客”。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

(二)、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第3页

共 6页

1、判断句是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③常借助“„„者,„„也。”、“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臣本布衣”《出师表》。

2、省略句是指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 比如:“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 比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宾语省略 比如:“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4)、介词省略 比如:“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3、被动句是指在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常借助“为„„所„„”、“为所”、“于”等词构成。比如:二虫尽为所吞《童趣》;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4、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主要有:(1)、主谓倒装 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 比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定语后置 比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4)、介宾短语后置 比如:“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翻译的技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与其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文言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翻译的技巧。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⑤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可不译。

2、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3、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鄙”属于感 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现在是见识浅陋。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翻译时一定要替换)4、补:即增补法。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上去。

5、删:即删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

第4页

共 6页 6、:即调整法。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如: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感知文言内容,体会文言思想。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积累文言词汇,掌握翻译技巧,理解文言内容,还要感知景物描写所呈现的意境;刻画人物所呈现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中所呈现的睿智的观点,进感知作者思想。为了达到此目的,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对比的写作手法,深刻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

1、在叙述中抓住对比,感知人物形象。如:《唐雎不辱使命》的第三自然段,秦王是用什么来威胁唐雎的?(“天子之怒”)唐雎又是用什么来针锋相对?(“布衣之怒”)此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从而可以看出唐雎和秦王分别是怎样的人?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从写作方法入手,通过提问,步步深入,让学生自然体会到作者的创作主旨。

2、在描写中抓住对比,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如:《岳阳楼记》的第三、第四自然段,作者分别描写了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一阴”和“一晴”)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面对不同的景色迁客骚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一悲”、“一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一切景语皆情语),为第五自然段的论述起什么作用?这样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层层深入,体会文言主旨。

3、在论述中抓住对比,感知作者阐发的观点。如:《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最后一部分,“得道”有什么作用?(“天下顺之”)“失道”有什么危害?(“天下畔之”)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结果怎么样?(“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战必胜矣。”)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和我们今天的“以德治国”有什么联系?这样把课内和课外紧密地联系起来,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

(二)、抓住人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1、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尤其是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是最主要的特点。如:《曹刿论战》的参战部分,面对齐军的进攻,鲁庄公是怎么做的?(“将鼓”和“将逐”)曹刿是怎么做的?(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说明了作战靠的是什么?(作战时要运用正确的战略抓住战机可以达到以弱胜强。)从而可以看出鲁庄公和曹刿是怎样的人?

2、此外也可以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来感知人物形象。如:《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动词“不顾”一下子把元方的形象树立起来,就更好地理解“无信而不立”的思想。《童趣》一文中,神态描写的句子随处可见,如:“神游其中,并怡然自得”,读着读着就让读者回到童年。

(三)、通过动静结合,感受自然风光。如:《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前四句是静态描写,后四句是动态描写。通过动静结合,把富春江“清”和“急”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四)、注意在文言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因为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文言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如:《陈太丘与友期》中,虽然陈太丘的做法不

第5页

共 6页 对,但是作为晚辈元方看到客人来访,置之不理,这种待客之道对不对?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激趣是为了让学生愉快地走进文言文的天地;诵读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音韵和获得审美感受;积累文言词汇和掌握翻译技巧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打开文言大门的钥匙;掌握写作手法是为了让学生领会文言思想,从而受到熏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文言中畅游,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参考文献】:

①、《中国文法要略》(主编:吕叔湘,商务印书馆出版,1949年7月出版。)

②、《古代汉语》(主编:郭锡梁、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王力 林焘校订,北京出版社出版,1981年9月第1版。)

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编:吕少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第1版)

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制,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⑤、《天府全能中考》(主编:王善国、陈占军、杨明星、李红,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1月第1版。)【注 释】:

①引自《论语·雍也》

2引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3引自《古代汉语》第98页 ○4引自《天府全能中考》第95页 ○5引自《天府全能中考》第95页 ○

第6页

共 6页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模版]

初中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宁陕县城关初级中学

王丹彤

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像本册书有8篇文言文,加上10首诗词,文言文的比重要占到1/2。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多朗读文言文语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二、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今”,“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

三、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

四、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第三篇: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

上好三节课,改良文言文教学

现在的初中生,大都对文言文不感兴。这种状况的形成,与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般都是逐字逐句的串讲,让学生记笔记、背考点。这样的课堂,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的老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教学文言文时,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如注重合作、探究,采用小组学习法,引入竞争机制等,改良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下面,我就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小组学习法,把全班三十五名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把课文的学习过程分为预习课、展示课、拓展巩固课三个环节。

一、预习课

以八年级下册《细柳营》一文为例,我给学生设计了三大项预习任务:

(一)文言文基本知识

1、一词多义:军、使、诏、之、为。要求举出文中例句并解释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2、解释涉及古代礼仪的难点字词:持节、按辔徐行、揖、拜、式车、使人称谢。

3、通假字:找出“军士吏被甲”、“改容式车”两句的通假字并解释。

4、了解词类活用:“介胄之士不拜”、“军霸上”。

5、分析特殊句式:“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天子为动”、“已而之细柳营”

6、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文章的内容。

(二)思考以下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看法: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2、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

(三)结合课文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在小组内部交流。

以上三项任务要打印出来,提前两天散发给学生,要求小组长把第一项任务中的六条内容分配给本组成员,让他们通过工具书查找答案,在预习课上进行组内交流。后两项任务可在预习课上进行讨论,在展示课上以抢答方式完成。

在预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不能给学生提供现成答案。在预习课上,更要以学生为主,让课堂变成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课后,应当收回散发下去的预习资料,以便检查学生的预习结果。

二、展示课

课前提醒值日生做好优秀个人和小组的加分统计,回答正确,有创意的答案通过加分予以鼓励。抢答积极的个人和小组可以获得加分和表彰。

展示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为展示课的导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例如《湖心亭看雪》一文,我的导语是:人们常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们见识过西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早春风光,领略过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景色。今天,我们要看看冬天的西湖是什么景象。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要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而且要比一比,看谁是西湖真正的知音,谁是我们班的审美大师。

(二)、创造轻松、和谐、有活力而又充满竞争的课堂氛围。展示课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评价,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我们应捕捉学生展示内容中的闪光点,给予正面评价和鼓励。一个赞许的点头,一阵热烈的掌声,都能给学生以极大地信心和勇气。展示必答题有小组内的竞争,展示抢答题有全班同学间的竞争,课堂效率得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

展示课的活动过程是:

(一)、课前让小组长抽签,分配展示任务。

(二)、展示前应范读课文,以求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三)各组展示预习结果,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

(四)由学生翻译全文。当堂口头翻译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全文要点的关键。翻译课文遵循这样的方法:

1、翻译课文只能结合课本注释进行。

2、用接龙的方法,先由一位同学打头,其他人聆听,谁如发现有译的不准确的地方,马上站起来指出,并接着译下去。

3、翻译课文视文章长短选出一至三名优胜者予以加分。

(五)设计抢答题,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抢答。

抢答题要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还要有梯度,有引领性。例如《细柳营》——本文写何人,记何事?人物的特点是什么?为表现人物,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湖心亭看雪》——写了何事,何景,抒发了什么感情?雪景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隐士吗?

三、拓展巩固课

这节课不是单纯的复习课,更不是简单的练习课。预习课和展示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本节课则更注重教师引导。

1、带着激情上课。拓展辛弃疾的《清平乐》时,我讲到了词的发展史,引出“词家三李”、“济南二安”;对比宋词两大流派代表词人,又引出本册课本中李清照的词,再谈辛弃疾的个人命运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在下面有的奋笔疾书,有的托腮入神。这节课,我情绪饱满,学生也受到了感染。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每篇都包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情感,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教师的激情有助于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必会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华。

2.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法。不同文章要有不同的拓展内容。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如编演课本剧、背诵比赛、、故事会等创设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安排学生编课本剧。同学们活灵活现的表演激起满堂笑声,在笑声中学生领略了本文以小比大、以家事比国事的巧妙笔法。教学《孙权劝学》,我引导学生回顾了《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吕蒙、鲁肃等人的形象,与本文人物形象进行对比,也促进了学生去阅读古典名著。

3、指导背诵。朗诵和背诵人们从文言文学习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本册书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共十三篇。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随时取用。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如:情景法。背《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段,邹忌与妻、妾、客三人的问答,可让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再现情景;线索法:背《桃花源记》把握渔人的行踪线索;化整为零法,即连句成段,连段成篇,适宜较长的篇幅如《岳阳楼记》。

总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更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讨有益的教学模式。我们应想方设法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喜欢文言,欣赏文言,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进步。

说起文言文教学,脑子里马上闪现学生流行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显然易见,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情绪,另外老师上公开课都回避文言文。学生怕学,教师怕教文言文,文言文教学特别是初三的文言文教学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几届初三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注重满堂灌,教法千篇一律。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说到那里算那里; 为了让学生读懂原文,教师一般都是疏通文意,一味的串讲、直译,讲课时一字一对、一句一讲,使学生不是主动解难,而是消极等待被动接受。课堂上,讲究字词的落实、注重词句的用法、追求词句的翻译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如此,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全无,雅致全无。

二、从学生学的角度看,主要诵记为主,一味死记硬背。每一届学生到了初三阶段,特别是下学期,基本上丢掉课本,就整天拿着《文言文点击》背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背重点句子的译文,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背150个实词解释,而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文言文诵记,而诵记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但是从中考试题分析看,死记硬背的题目不多,靠背诵默写的学生分数并不高,2012年上海中考试卷也印证了这一点。

三、从教学内容的确定看,将“文”与“言”割裂,或得言而忘文,或重文而轻言。

实际上,受传统思想影响,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两个极端:得言而忘文,重文而轻言。中考文言文着重于学生对实词解释、句子翻译的考查,且句子翻译要求直译,所以很多教师要求“字字落实,连词成句”。而且这种方法破坏了经典文言人文价值和思想精髓。至于重文而轻言教法更糟糕,比如有教师上完《岳阳楼记》,学生只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把文言文上成了现代文,重点实词和句子的解释轻轻滑过。

四、从课堂教学的氛围看,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初三语文课堂一般较沉闷,尤其上文言文。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读读—译译—背背—默默”的思路展开,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其结果,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例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课文变成了生产流水线。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情趣,没有活力,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不应该一味去指责教师和学生,相反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对策,采取有效方法摆脱被动的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一)少讲多读,授之以渔。

教师最好不要串讲整篇课文,教师花一些时间引导学生如何梳理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提炼主要思想等方法。还能够结合上下文和语境的比较分析。教师的讲要注意:不能贪多求全,要重点突出,因材施教;要讲究方法,授之以“渔”。如《核舟记》可按总-分-总的层次进行梳理,对主体部分又按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议论性文字可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可按这种方法来指导,还可指导学生清文章的脉络(《桃花源记》)或抓警句(《岳阳楼记》)或抓关键词语来背诵(《曹刿论战》抓“鄙”和“远谋”)

(二)少死记硬背,多理解迁移。

学生自主阅读前,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归类,然后运用知识的规律去指导学习新的知识,其主要步骤是由知识复习到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在第二次阅读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寻求答案,这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过程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201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太祖视事》翻译题“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关键词“更”的解释,学生可以从课内文言文《周处》中的“更”迁移到课外阅读。“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更:轮番。

(三)以“言”带“文”,文言并举。

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把“文”和“言”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文”“言”并重。无“言”的基础,谈不上“文”的理解;无“文”的理解,“言”也不能理解地透彻。我们在文言文字词句教学中,不是孤立地解释字词句的含义,而是把字词句的理解与文章内容的把握、人物情感的领会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文言文字词句的课堂学习中活起来。例如:今年中考题目《卖油翁》第11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B.第二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C.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此题考查对文言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和主旨把握。这离不开上下文的分析和词句的理解。考生如果抓住卖油翁两句语言“无他,但手熟尔。”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便可以判断C项“卖油翁自大”显然不正确。

(四)比较归类,构建体系。

课内文言文看似零散分布在6-9各年级,但是仔细比较整合归类,可以构建有序的体系。例如比较《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因同一事而被贬谪,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甘沉沦,昂扬奋进;而欧阳修则表面上娱情山水,“与民同乐”,实则潜藏抑郁衰颓之情。平时备课,我们要非常重视这一点,积极查寻与教材有关的各类素材,作为“教学资料平台”,分门别类,积累下来,一学期装订一大本,随时调用。比如还可以将主题归类为为学篇、为人篇、为官篇。为学篇有《伤仲永》《论语六则》《为学》《两小儿辩日》等;为人篇:《爱莲说》《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周处》《陈太丘与友期》等;为官篇:《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当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整合文言文,这样就可以把

第四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兴义雄武中学教师:陈康慧

摘要:本文从激发兴趣、朗读教学、文言翻译、传承文化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以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文言文学习。

关键词:兴趣;朗读;翻译;传承

文言文教学,是令广大语文教师颇为头疼的一件事。尤其是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读文言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学习它了。所以,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就好比是“天书”,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望洋兴叹,但语文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也不能不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搭好学习文言文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一、兴趣激发要先行

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文言文面临的问题。为此,我在教学时尝试了一些方法,效果还是可以的。

1.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

现实生活中,政治演说、企业文化,甚至日常表达,语言简洁、精练,可收到极好的效果。而文言文中的许多名句,言简意赅,运用得当,尤显典雅,意蕴深厚。例如,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奋笔疾书“相煎何急”,取自曹植《七步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国民党屠杀同胞的残忍和制造内讧的愚蠢,悲愤之情力透纸背。现代生活熏陶下的中学生,有其优势,但也有一些心理障碍,这可在文言文中找到治疗的良方。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将古人思想浅易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往往乐于接受。如有的学生任性,管不住自己。古语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古言含有深刻的哲理:要奋斗,振作精神,自强不息。

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使文言文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有益的。

2.给学生讲很有趣味的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文章短小,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融文言知识与哲理学习于一体,趣味十足,学生兴趣极高。

3.从每篇文言文中挑出几个重要的词,借助工具书从造字法的角

度研究它的本义,然后推断整句话的意思,并把它讲给学生,会很好地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来。

总之,有了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随即就调动起来。正如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二、朗读教学不可忽略

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他们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再次,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古之良训。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

三、文言翻译不失为学之捷径

学生要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内容。而了解文言内容,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通过翻译,不仅了解了文意,还深入地学习了相关的文言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了文言词汇,提高了文言阅读水平。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授人以渔”。

文言文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翻译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也学习了一些文言语法,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通假字等等。

例如,学生在翻译时,会遇到古今词义差异的文言现象,他们在这时就会利用工具书或查资料,了解到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古文中的“江”、“河”一般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代的“江”、“河”则泛指一切河流,“江”、“河”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今比古大。(2)意义上的转移。如古文中的“牺牲”指祭祀时供奉的猪、牛、羊等牲畜,而现在的意思是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这种意义发生了变化的词在文言词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3)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文中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自谦的中性词,而现在的“卑鄙”指品行恶劣,属贬义词了。

四、熟读背诵,传承文化

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传承中国古文化之精髓,这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之所在,但怎么去传承它,背诵应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因为文言文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加之一些同学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针对这种情况,我近些年来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

1.还原式。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如是几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能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三问三答一段,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尝试互相问答,很快便诵之如流水。

2.问答式。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讲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时,可设置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滁人游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太守在野外以何宴请众宾?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而且对内容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3.连贯式。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

4.联想式。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如可出题:三分钟内默出五句古诗文中写“月”的诗句、文句。

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平日的写作中尽可能多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为我们的作文添彩。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无疑是作文“出彩”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之一。学习文言文是传承文化的方式之一,应该尽量突破教材的原点

向生活靠拢,一方面通过读古人之文来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启迪智慧,一方面通过读圣贤之书来丰富心灵和品德以怡养性情。例如,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死》一文,学生基本能感悟在安乐中思忧患,永保奋进的动力;在忧患中求上进,用“后天下之乐而乐”鞭策自己,奋斗不已,永葆挑战自己的雄心!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和探索。“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这是我们教学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卢丹.文言文语文教学打开历史积淀的窗口[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6).[2]娄登荣.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J].语文学刊,2006(20).

第五篇:初中文言文教学体会

初中文言文教学体会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显增加,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样教,如何学,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学生,但也促使大家寻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开展重视诵读,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能力的教学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简要论述:

一、重视诵读,陶冶学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法灵活多样。其中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学生能“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纵观新编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习”也大多要求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正是教改中重视诵读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学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如读正字音、读准句读等,还应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互动,领略文言文的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习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三、选择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习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习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习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2.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与质疑。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为学论,都启迪了我们:教学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设疑释疑。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一位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习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平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拓展阅读是教师在授完课内文言文后,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情感体验,从而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完成从阅读到欣赏、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例如在学习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了《礼记》的选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就布置学生运用注释作翻译,并注意“于”“子”“夫”“之”“而”等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做如下的小结:宁与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暴露出当时社会统治的残酷,真是不堪忍受。这与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何等的相似!又如学习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拓展阅读了“孙叔敖杀两头蛇”“管仲相齐”等人物小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多地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人物,为文章的整体认识充实材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下载初中文言文教学浅析(定稿)(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文言文教学浅析(定稿)(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

    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初探

    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初探 江西省德兴市占才中学 程森槐 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曾说,“使古书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王力教授这段话无疑......

    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大全)

    文言文教学内容 文言文到底教什么?诵读,是文言文课堂提效的第一要素。(一) 在字词的诵读中激起美感,引发兴趣1.在诵读中感受音韵美。2.在诵读中感受意境美。3.在诵读中感受文势......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钱梦龙语)。因为目前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老师讲,学生听。尽管这种传统的教法有它......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含5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

    初中文言文

    一、管仲能知人 ① 管仲言齐桓公曰②:“夫垦田创邑③,辟土殖谷,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④,请置以为田官;登降揖让⑤,进退闲习⑥,则臣不如隰朋⑦,请置以为大行⑧;蚤入晏出⑨......

    初中文言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定稿)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 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