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和无意识的缝合

时间:2019-05-14 12:1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意识和无意识的缝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意识和无意识的缝合》。

第一篇:意识和无意识的缝合

意识和无意识的缝合——消费社会的文化特征

一、复杂化:从意识到无意识

这一百年来,意识和无意识所各自代表的内涵成为了分析社会文化特征的一个巨大的分水岭,压抑和升华也成为解读作家创作的重要根源。当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所代表的心理分析 理论 让人们在意识的表面看到沈于水下千年的冰川——无意识,揭开了人类社会 研究 的新视域。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有了明显的界标,在我们的话语阐述中拥有各自的功能。在功能结构上,意识和无意识,一定程度上带有相对抗的性质。浮在表面上的意识大多时候是和虚假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主体相连,而无意识则和大众、民间这些他者相联系,作为自由先锋而被赋予肯定的意义。多数时候,文学、艺术是无意识的代言,其对立面可能就是意识形态。而当文学艺术和意识形态相吻合时,则易失去无意识的反抗力量。

然而,当消费社会来临成为文化转型的重要表征,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还能有鲜明的二元对立吗?压抑和反抗的对立功能还存在吗?市场介入之后,它们之间的隐性二对立元结构解除了,意识和无意识很难成为知识分子和大众,正统和民间的分水岭。市场成为一切的主导。这时拉康、齐泽克跃入眼帘,他们作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的继承者和叛逆者,重新思考了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意识和无意识有如此鲜明的界限吗,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是前意识吗?无意识是否就是个存在,是个被伪装的存在?当下无意识的位置在哪里,是否还有反叛的力量。在符号幻象下,在拟像比真相还重要的媒介社会,无意识的位置变得尴尬了,如同文艺的位置变得尴尬了。二元结构被解除后,意识和无意识所显示的范畴已经不够用了,这些清晰的二元关系都将变为多元:实在界/符号界/想象界; 内容 /形式/意义;知识分子/市场/大众;意识/下意识[1]/无意识。

无意识和意识的位置变化,关键在于无意识的变化。无意识成了一个机灵的诡计,它不再是某种鲜艳的、可望不可即的、我们永远都无法认识的事物,而是一种我们在“下意识”中把它从意识层面排除到无意识层面的剩余。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缝合点仅用弗洛伊德心 理学 专业术语“前意识”可能是不够的,它们之间塞入了符号秩序,这是齐泽克的认识。而我更愿意用这个词“下意识”来表示对拉康、齐泽克的理解。在此,“下意识”是一个动词,是一个有意和无意之间的动作,是一个暧昧的位置,是一幅模糊的面孔,下意识是一个已经知道真相但是却有意无意伪装为不知的动作。“下意识”是对意识和无意识的缝合。意识和无意识不是统一的,而是割裂的,但也缺少对抗的性质,意识和无意识间通过符号秩序的“大他者”连接。那是在“下意识”中已清醒意识到的无意识的欲望,但还要维持无意识的形式,符号比本真更为重要。如齐泽克反复引用斯洛特迪基克的犬儒理性的公式,这里包含了意识,无意识,“下意识”的关系:他们很清楚(意识)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意识),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下意识)。”[2]“下意识”表明了内容和形式的割裂,文艺站在真实与幻象中间,在尴尬的时代扮演暧昧的角色。

二、分化:从思想到形式

无意识和意识,压抑和反抗的二元对立模式的解除,显示了曾作为先锋姿态出现的文学艺术 哲学 意义的变化。形式有了无意识的冲动,但却没有解放的意义,形式美感的重要性凸显了,但在消费时代,文艺能给市场和大众的也只有形式的新奇了。比如张广天的系列话剧如《切•格瓦拉》剧获得成功——以追逐“理想”与“革命”的名义。《切•格瓦拉》极力追逐象征符号,在形式上获得成功,但革命的本真消失了,剩下了关于激情形式的幻想。艺术的反抗意义似乎也收缩到了形式的先锋和反抗上了。以前形式是先锋意义的载体,现在,先锋形式仅仅是平庸意义的载体。80年代,新颖的文学形式是先锋思想的载体,朦胧诗的先锋形式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革命。马原的《冈底斯德诱惑》、格非的《褐色鸟群》、孙甘露的《信使之函》等先锋派创作,以其独特的叙述圈套和语言的能指游戏却引发人们对意义所指的思考。如今先锋的形式内部也分化了,一种是文坛内部一些艰深的纯文学形式探索,顾影自怜,无人喝彩;另一种是消费文化,形式必须是文学的主角,形式令人惊奇地表现了大众的意识。比如张艺谋的系列电影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却丧失了先锋的内涵,比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旗袍和发型,及几十次在楼梯上下的走动,这些常是“视觉先锋,思想侏儒”[3]。第三种则处在纯文学艺术和消费社会的缝合点,它们的形式也有创新,却不再是“无意识”的内在反抗,而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有矫揉造作的一面,故意显示和夸大形式的“无意识”的反抗功能,带有哗众取宠的味道,“下半身写作”、“胸口写作”、“咸湿文学”、“叫喊文学”、“青春疼痛文学”,这些都以身体的名义、以感性的名义、以解放的名义、以先锋的名义出现。成为 中国 式的行为艺术,这些提法的背后有着弗洛伊德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无意识”理论为支撑,然而却更多以先锋和解放的名义为自己推销、命名和包装,成为 时尚 的商品出售,它们消费的是“形式快感”,而非“形式美感”,这也是文艺界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于是,“形式意识形态”凸显,形式美感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也暧昧不清,美感的膨胀,不是显示意识形态的软弱,却恰恰证明了意识形态的威力。“马克思论述了资本控制下的生产过程中的形式包含和真实包含的(formal and real subsumption)之间的关系:形式包含先于真实包含;即,资本首先包含了它所发现的生产过程(工匠等等),随后它才一步一步地改变了生产力,如此使之与生产过程相一致„„是生产关系之形式驱动了生产力的 发展,即驱动了‘内容’的发展。”[4]在当今消费社会,“形式美感”退化为“形式快感”,“形式快感”趋动了文学的生产。

于是,以其说人们信仰信仰,不如说是信仰信仰这个形式。“信仰支撑着幻象,而幻象调节着社会现实。”[5]信仰是错觉,也是构建我们与现实之间的真实有效的关系。比如,包装已是礼物不可缺少的部分,精美的包装简直有了格式塔的意义,虽然我们知道它的无意义,却夹杂着残余的童话,神话,和习俗的审美快感,椟已胜于珠,消费的是剩余快感。“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张曼玉、张柏芝是我们的镜像,不是自己让自己买衣服化妆品,而是她们让我们买的。虽然我们很清楚,电视里的张曼玉只能是电视里的张曼玉,现实生活中的张曼玉憔悴不堪。在幻象弥漫的社会,意识和无意识难以区分了,就如齐泽克认为的,意识形态不只是意识,本身就是存在,外在习俗是主体无意识的支撑物。无意识经过了精神分析的层层教诲常成为一种清醒的意识,但我们假装不知,文学艺术的反抗功能何在?文学艺术已经散失无意识式的反抗,也不是浮于意识层面的 政治 宣传,市场介入后,文艺成了一种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体,它的位置十分尴尬而暧昧:“它正自指着面具而前行”。

中国的庞大版图的社会景观是复杂的,在空间上交织布展着时间的景观:前 现代,现代,后现代,而齐泽克讨论“作为意识形态一种形式的犬儒主义”,显示了他的谨慎,虽然只是其中的一种,却是对于都市,知识分子,文化泡沫,文化 工业 的重要的概括。犬儒心态和文化媚俗是一致的,此时的媚俗似乎不是必定带有贬义的意味,按昆德拉说法,媚俗被译为“低劣的艺术”是误译,他说布洛赫指出:“媚俗不是什么低劣的作品,而是别的一种东西。有态度上的媚俗,行为上的媚俗。媚俗者对媚俗的需要,即在一面撒谎的美化人的镜子面前看着自己,并带着激动的满足认识镜子里的自己。”[6]把政治文化交给犬儒,把生活交给媚俗,一切都是镜子里的演出,幻境代替了真实。

齐泽克作为拉康理论的阐释者出现,原创性思想并不多。拉康的思论文联盟整理想直接 影响 了福科、阿尔都塞和德鲁兹等,也成为后现代思潮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齐泽克的一些看法,在福柯,阿多诺,阿尔都塞,鲍德里亚那里也可零散看到,他更多有整合的意义,同时,齐泽克理论产生还需要这些背景:符号景观,消费社会,权力机制,力量关系等等。在齐泽克看来,在文化生活和消费社会的日常体验其实也弥漫着意识形态,日常经验无法改变意识形态,相反意识形态塑造我们的日常体验。在这里,齐泽克和巴特相遇了。巴特和齐泽克一样注重日常意识形态,常拿细小水珠看大海,当然,游戏人间的巴特不象齐泽克那么严肃且忧心忡忡,他优雅而微笑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却把它当成遥远的风景,他描述它,但不撕破它,他将这种意识形态审美地对待。他们的 方法 论可能相同,但是立场有区别,巴特在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中冷眼旁观,齐泽克多次参与该国的政治事务。以细节,碎片,絮语的解读方式,巴特最接近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烦忧抑或是张爱玲笔下华美长袍上的虱子,琐碎微小却又无处不在,时时啃啮着我们,而巴特的文章,就是那只时刻在人们身边跳来跳去的不安分的小虱子。也许巴特那相互指涉又相互颠覆的文风本身就彰显了意识形态的悖论,因此,巴特给我们的不只是观念上的重要意义,还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自指着面具而前行。这句话是对于《恋人絮语》“墨镜”那一节的概括,不仅是该书中弥漫的很重要的观念,不仅仅适合于巴特的艺术观,而在某种意义上是成了我们生存景观,艺术文化的概括。

如果回到面具,形式就显得重要了,看似后现代的齐泽克们其实在说明一个古老的范畴:形式/内容,感性/理性,符号/实体。当意识形态在演出中把最后演出的舞台交给形式,表明了形式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那么是否表明这成为一种必要?当虚假,幻境和形式,艺术,符号,教育,礼仪,规范,社交,面具等等站在一起时,不得不承认幻境不过是存在的另一种形式,不过是硬币的背面,它本身就是真的存在。符号形式有时远大于内容,内容和形式有如此明显的分野吗?早在几千年前,庄子就在问自己和蝴蝶的关系了,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里对人性的阴和阳和历史前行中的阴和阳的透析,是否都在证明,面具,不是外在的,而是人们内部躯体的组成,也是社会运转的必要齿轮。社会或者生活,是否就是浮士德,魔鬼是他自身存在的一部分?

三、去魅:从客体到主体

人们对意识形态的命名是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概念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特拉西阶段、马克思阶段、曼海姆阶段、列宁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意识形态’是特拉西在18世纪末的首创,他用‘意识形态’一词命名一个新学科——观念学。马克思采用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分析19世纪德国哲学,使‘意识形态’概念史发生了革命性转折。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就是‘虚假意识’或‘错误观念’,它源于社会角色的阶级立场:不同的人由于在 经济 生产中所处的位置和利益关切点不同,故形成不同的‘观念’——既包括真实观念又包括虚假观念,意识形态是特定的社会阶级为了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而扭曲真实的现实关系的结果,是‘利令智昏’的真实写照。”[7]马克思采用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分析19世纪德国哲学,使‘意识形态’概念史发生了革命性转折。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就是‘虚假意识’或‘错误观念’,它源于社会角色的阶级立场:不同的人由于在经济生产中所处的位置和利益关切点不同,故形成不同的‘观念’——既包括真实观念又包括虚假观念,意识形态是特定的社会阶级为了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而扭曲真实的现实关系的结果,是‘利令智昏’的真实写照。”在意识和无意识的结构中,意识形态常和意识结合在一起的。意识形态是超级宗教,如马克思所言,“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意识形态“是一个被体验为真理的谎言,一个假装被严肃对待的谎言。”当无意识是一个被我们有意体验为无意识的下意识时,大家都在参加化妆舞会,我们戴上面具,跳吧,唱吧,我们因为戴上了面具才能狂欢,虽然我们狂欢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戴面具。多少人知道摇头丸的害处,可他拼命摇头拒绝于是就能够摇头。意识和无意识界限模糊后,意识形态就是那个摇头丸。“意识形态的功能并不在于为我们提供逃避现实的出口,而在于为我们提供了社会现实本身,这样的社会现实可以供我们逃避某些创伤性的、真实的内核”。仪式性幻觉既是错觉,也是构建我们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方式。

于是,对意识形态关注思考有两条线索,有的关注主体有的关注客体,相对地说,马克思,福柯,阿多诺等更注重客体,弗洛伊德、拉康、阿尔都塞,齐泽克等更注重主体。在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就是“虚假意识”或“错误观念”,是特定社会阶级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而扭曲真实的现实关系的结果。他们认为作为客体呈现的意识形态由于笼罩着面纱使得主体看不清它,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人们可认识和消解这种扭曲的“虚假意识”,这时侧重的是外在客体的批判,但是齐泽克们把注意力从客体扳回到主体,“虽然犬儒性主体对于意识形态面具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心知肚明,但他依然坚守着面具。那个公式,正如斯洛特迪基克所言,只能是这样的:‘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清二楚,但他们依然坦然为之。’犬儒理性不再是朴素的了,却成为已被启蒙的虚假意识的一个悖论:人们很清楚那个虚假性,知道意识形态普适性下面掩藏着特定的利益,但他拒不与之断绝关系。”[8]利益和欲望决定了一切。弗洛姆曾指出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分别认识到社会领域和个人领域的虚假意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具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欲望,即渴望突破感觉和‘常识’骗人的‘虚幻境界’,以便达到对人类和 自然 的认识,对精神和物质现实的认识。这正是他们的共同之处。”[9]他们的动力和目的都是渴望揭穿这种“虚幻境界”。而如今思考的重心只能是,即使人们认识到这种虚假意识,这种虚假的幻象能否被揭穿?“意识形态”从以前不知情的同谋者成为现在自指着自制面具而前行的清醒的同谋者,马克思们的传统意识形态批判程序难以有效。社会的症候的根源在于人的症候。因此,问题 最后只有归结到人性的问题,回到主体,回到古希腊,回到柏拉图的关于洞穴的探索,回到了原初的恐惧。思考点在内部根源上回到千百年前曾反复询问的问题:我是谁?而不是社会是怎样。可最初已不见,只成为重新前行的起点,所有的关于“我是谁”的语言符号的回答都是符号间的语义重复,人们只能沉默地指着自己的躯体。同时,我们的立场已变化,丧失了走出洞穴的激情,而是自指着面具前行。同为关注主体,齐泽克们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们及后来的康德们关注的方法不同,不只是关注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而多了符号幻象的思考。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正是符号的幻象。虽然,齐泽克生动阐释了晦涩难解的拉康思想,为我们观察这个生存世界提供了恰当的武器,但即便是齐泽克,也不过是社会现实机智的讽喻者,却难成为有力的抗逆者。于是,大家都成为清醒地分析者,然而也是清醒地参与者,在幻象中我们一次次逼近真实本身,却不再有马克思,马尔库塞,萨特的激情,为发现了真理而激动,知道幻象但不再穿越幻象,因为幻象本身可能就是千百年来哲人们想要找寻的问题的答案,现在形式上的答案是有了,问题却依然没有解决。我们不再是找不到答案还在努力抗争的西西弗斯,也不是知道了答案后自残成为瞎子结束了生机的俄狄浦斯,而是带着墨镜的独行者,虽找不到本真的答案,却还依然存有幻象,在幻象中拥有各种迷惘,痛苦,希望和生机的可能。在韦伯所说的“去魅化”的当代社会,在信仰稀缺的消费时代,叩问人性的复杂和暧昧性成为我们探询社会症候的终点。

第二篇:有意识与无意识(范文)

论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原意为精神活动。意,既是自我的意思。识,就是认知,认识。意识,代表个体的独立性。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其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现在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意识,代表了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发生的事情。通过身体接收到声音、味道、颜色、触感等信息被意识知道的过程,称之为意识过程。大脑里出现的各种想法、记忆、情绪,都会被意识观察到。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意识,是人类大脑的一切活动及结果,即作为具有自觉性的思维。意识的本质,是人脑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其规律即自觉性。自觉即能动地认识及指导人类的自我自由的实现。意识是随着人类诞生而诞生,是人类发现及创新活动的结果,人类实践合乎人类自由发展的方向即发展人的意识。意识是实践的结果,并随着生命遗传给后代。

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思维主体是可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等作业)的物质。思维主体既有自然进化而形成的动物(比如人类),也(会)有逐渐发展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

信息是能被思维主体识别的事物现象及表象,是思维活动的操作对象。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意识以信息的形式储存、表现和传递输出,意识传播的实质是信息传播。意识往往又会成为思维主体进行下一步思维的基础。

意识的产生需要能量,意识的存在和传播需要介质(物质),总之,意识的存在是依附于物质的。意识所表达的涵义,与其物质载体本身的现象往往并不是一回事。撇去载体的因素,意识的内涵并不以占据空间的形式存在,而物质存在是占据空间的,这就是意识与物质的根本区别。

由于思维主体在获取及处理信息时,信息可能发生种种变异,因此意识的内容不一定真实的反映了客观事物,意识可能超越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可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无意识

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一种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或无意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潜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它同意识相互转化,并在深层次上对人的语言、行为产生影响。

它是人们对认识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认识。约言之,潜意识或无意识,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或认识阈之下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潜意识或无意识不等于无(没有)意识,它在认识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现代认识论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多重性、多层次的,意识的反映只是一种主要的和本质的反映,但它不能代替其它形式和层次的反映,它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并不能包揽无遗。潜意识或无意识反映,在主体对客体的全面认识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实际上,潜意识或无意识反映,也是形成认识和观念、丰富主体认识结构的重要渠道,它对于意识反映来说,也是一种辅助和补偿的反映形式。

心理学家们通常把意识以下的意识称为“无意识”,这就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为“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其实,无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它是认识主体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潜在的认识过程,是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意识。原苏联心理学家B ·C·列坚别尔格认为,只有高度发展的意识,才能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他说:“无意识心理现象并不只是一个否定性的定义(即在心理反应过程中没有意识,动物和幼儿即如此),而是一种特殊的、人所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它是同意识在一起并同意识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一、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

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在于:意识能被主体所知觉,并能够用语言思维加以表述;而无意识却不能被人们所知觉,通常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它的状况。意识是明显的、较为清晰的、自觉的;无意识是潜在的、模糊的、不自觉的。例如边骑自行车边思考问题的人,他的注意力在他所思考的问题上,但自行车照样向前行驶。毫无疑问,骑车人的骑车意识是存在的,但并没有被他本人察觉。这就是一种习惯性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没有进入意识领域,它是不自觉地进行的。这个例子虽然说明了何谓意识和无意识,但仍很难用简洁的语言向人们表述“无意识”的确切含义。

我们现有的认识论认为,意识是人脑这个高度发展的物质的特殊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主观映像。这就是说,意识具有对象性。如说认识主体对某物有意识或意识到某物,即是指对这一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对它的实际过程的认识或反映。意识的对象不仅指向外界事物,也包括对人自己的心理活动的理解。人们往往使自己的意识成为意识活动的对象和评价的对象。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自觉地反映,是一种理性认识。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只揭示了人的意识中的显意识部分,而忽略了意识中尚未被意识到的那些潜在的部分。其实,远在古代,就出现了对无意识的种种猜测,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就包括了对无意识的猜测。又如柏拉图,就把心灵或灵魂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非理性的灵魂又有高低级之分。康德早在18世纪就认为无意识乃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半个世界”。

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被重视。直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由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

在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看来,人们所熟悉的意识,只是整个意识结构中的一小部分。他把整个意识比作大海中的一座冰山,而意识仿佛是冰山的尖端,即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而它的大部分则淹没在海水之下,那就是潜意识。为了全面地认识意识,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们深入地探讨了认识阈限以下的意识。起初,他们把这部分未被人们意识到的意识称之为“无意识”,并为后世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所通用。

有的精神分析学者,主张将心理过程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并主张将无意识改称“下意识”,亦译为“潜意识”。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学说,就会发现,他所说的“无意识”,实际上就是“潜意识”。在他看来,人类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的能源中心,是不为我们的意识所觉察的,潜伏在心理结构之深层的潜意识方面。在这里,包含着许多有悖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等的个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以及各种创伤事件,由于有悖

于社会和文化或会引起个人心灵深处的极度不安,它们被压抑到意识阈之下,而成为不被意识到的潜意识。但是,不被意识到,并不等于不存在。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结构主要是潜意识。”“潜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一般基础。潜意识是个较大的圆圈,它包括了‘意识’这个小圆圈;每一个意识都具有一种潜意识的原始阶段;而潜意识虽然也许停留在那个原始阶段上,但却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显然,在他看来,意识起源于潜意识,并且主要是一种使潜意识适应外部世界的工具。把意识起源归结于潜意识而不是社会实践,无疑是片面的。但他也确实说对了一半,即人的意识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先民、他人和自己以往认识的积淀而形成的潜在的意识。

二、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

在人的潜意识现象中,除了先天本能的部分外,绝大部分是后天意识的沉积,即后天潜意识。这就是说,后天潜意识是指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的社会和文化的潜意识,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和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习俗中的潜意识成分。这些后天学来的东西,本来是一种意识的存在状态,但它经过人们年久日深的践行和体认,会潜移默化为一种社会心理的沉淀物,而存在于人们意识的深层。这时,这些后天学来的东西,就转化为一种文化潜意识了。

就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而言,在整个意识领域中的绝大部分信息,是处于潜意识状态。我们知道,意识和理性思维对外界客体信息的接收总是有限的。它只能接收那些明确的并具有条理和规律的信息,即大量的信息是通过神经阈限下的渠道输入人的大脑的。不过,神经阈限下所接收到的信息,不能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上升为意识,而是以潜意识的存在状态,贮存在大脑的深层。有学者做过统计,人的大脑每秒钟能接收14-15条信息,每天能够负载8600万条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信息只有1%能够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成为意识;其余的绝大部分信息,都被大脑的思维筛选掉了,而成为潜意识。这些贮存在大脑深处的潜意识,不容易被思维主体激活与发觉,它们深层地、潜在地和沉睡地存在于大脑之中,而意识则是表层地、现实地和显象地存在着。尽管意识和潜意识在脑中贮存的层面不同,但他们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当潜意识在某种外界的刺激下,就会从沉睡中醒悟过来,不自觉地从大脑的深层,跃进到大脑的表层而转化为意识。同样,如果长期不利用和操作某种意识,它就会渐渐被意识主体淡忘,最后会下沉到大脑的深层,而转化为潜意识。这就是显意识与潜意识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关系。

三、潜意识是人犯错误的认识根源之一

人为什么会犯错误? 这一直是认识论探讨的重要问题。传统认识论在讲人为什么会犯错误时,常常谈到三种根源,即思想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而在谈到认识根源时,往往把人们犯错误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这种解释固然不错,但是,当主观没有脱离现实,认识没有脱离实践的时候,往往也会犯某些错误。这是为什么?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就是潜意识在起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当掌握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之后,会在意识的支配之下,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理性思维,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则不同。

如当我们在思考甲现象时,却突然闯进了个乙现象,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情况。对我们来说,甲现象是意识到的,而乙现象则是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当意识一旦失控或稍有疏忽,乙现象就会占据主导地位,于是就发生了错误。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发生了过失。弗洛伊德从决定论的角度来说,认为这种过失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心理基础的,这就是潜意识在从中作祟。错误或过失,作为常态心理的表现形式,本质上是某种潜意识欲望的一种满足,是认识主体潜意识欲望竭力表现自身出现的结果。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在人心深处,有一股潜流存在,从前我们追究梦中隐藏的意义时,触及到了他们的惊人力量。如今,我们已拥有更多的证据,发现它并不是只在梦中才大肆活动;它在人们清醒的情况下,也不时地表现在过失的行为中。”这种错误或过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语言失误。人们经常会说错话、读错字。例如,本来想说“李老大爷”,但却说成了“李大老爷”,本来要说“现在开会”,但却说成了“现在散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应有的错误,就是因为有能造成语言失误的潜意识在活动。

(2)笔误。例如,人们本来想写“2006年”,但却写成了“2060年”;本来想写“北京市”,但却不知不觉地写成了“南京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在当事人心目中,本来就有“2060年”和“南京市”的潜意识的知识存在。出现笔误,正是这种潜意识现象的表现。

(3)遗忘现象。人们常常会出现各种遗忘现象,如忘记约会、忘记寄信、忘记还书、忘记还债、忘记地名、失落物品、误取物件、错上火车,甚至会山现“骑驴找驴”的可笑事件,。总之,人们在认识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头脑中的潜意识在起作用。所以弗洛伊德才说:“总而言之,不管是错误行为、偶发行为或最轻微的和最严重的精神病,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我们都可以将之追溯到那些最可厌的和被压抑了的心理因素。”他所说的这个“心理因素”,就是潜意识。

人类认识史证明,主体认识模式的形成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逐渐内化而成的,这个过程是潜意识的。认识模式的形成是这样,认识模式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这样。人们的认识模式形成以后,便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来制约认识,它是自发地、自动地在起作用的。这个过程是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例如,一个只有形而上学认识模式的人,常常不自觉地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尽管他主观上可能也想辩证地看问题,但是无意中还是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如果想克服形而上学的认识模式的制约,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经过长期的努力,使自己在实践中,形成新的认识模式,即用辩证的认识模式取代形而上学的认识模式。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潜意识对评价过程的影响。所谓评价,是指主体用一定的尺度去衡量或度量对象。

这里的“尺度”,就是认识主体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当人们用明确的尺度去评价对象时,这无疑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不光是有意识的,还有潜意识的评价。这种潜意识现象,主要表现在人们在认识和评价实践中,无意识地运用了某种价值尺度。人们常常有这种情况,当某一事物出现在眼前时,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说它是善还是恶,是好还是坏。此时,评价者根本就不清楚或者根本就没有理会,自己究竟运用了何种尺度。但实际上,他却已经运用了某种自己也不明确的尺度,对该事物进行了评价。这种评价尺度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发地、无意之中起作用的。例如,一个有满脑子封建道德思想的人,一听说寡妇要改嫁,他就会不假思索地大骂为“大逆不道”。可见,封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在他们的脑子中已经根深蒂固,一事当前,便会自发地起作用。

社本132陈懋钰2013728219

第三篇:外科缝合材料简单了解

外科手术常用缝合材料种类、性质及用途

在实验和临床外科中,缝线一词系指用于结扎血管或对合组织的任何线性材料。医生使用材料来关闭伤口至少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了。公元前10世纪,南美人曾经使用大黑蚁将伤口边缘咬在一起,并随后扭断蚁身而将其下颚和头部留在伤口上。古希腊时期的医生曾经使用金属丝缝合伤口;东非部落的人们也曾使用动物的肌腱结扎血管。古埃及时代以后,陆续出现了亚麻、马鬃、皮革、棉线及其他植物纤维等缝合材料。公元前150年,Galen提出了“肠线”的概念,但真正的经过灭菌处理的以羊或牛的小肠黏膜为原料的肠线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同一时期医生常用的不可吸收缝线为丝线。

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医学高度发展,人们对所使用的缝合线的要求日益提高,理想的缝合线应能满足如下条件:具有抗微生物性能,加快伤口的愈合,简化外科手术;手感好,强度高,具有好的柔韧性、弹性、打结性及持结性;不易纠缠医用橡皮手套,不因浪费时间而使手术繁琐;其原料不应因接头的紧密结合而磨损;伤口愈合,线从皮肤中抽出时无拉力,为接头的安全不需额外加长缝合线的长度;缝合线不易断,且适应于机体组织的需要;截面直径尽可能最小,使其在机体组织上只有较小的反应,甚至没有反应;可预测的吸收性;可忽略的毒性,易染色,耐消毒,易灭菌处理;制作方便,价格低廉,能大量生产。但目前要使一种缝合材料同时满足上述各种要求难道较大,也是不现实的,这些要求对缝合线原料来说,是一种挑战。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于外科手术中的缝线品种越来越多,如何正确地选择和使用不同种类的缝线就成为医护人员经常要面临的问题。

完全理想的缝合材料目前是没有的,但是当前所使用的缝合材料,各自都具有其本身的优良特性。缝合材料应该在活组织内具有足够的缝合创伤的张力强度,对组织刺激性很小,应该是非电解质、毛细管性质、变态反应和非致癌物质、结应该确实、不易滑脱。容易灭菌,灭菌时不变性,不受腐蚀。无毒性,不能隐藏细菌,使其生长繁殖,理想的可吸收缝线应该在创伤愈合后30~60天内吸收,被包埋的缝线没有术后并发症。

缝合线以前按照其材料来源的分类方法通常按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合成材料和金属材料或按结构和加工工艺分为单丝型、编织型和捻合型。目前是按缝线的生物降解性分为非吸收和可吸收两大类,可吸收缝线又分为水解吸收和酶解吸收两种。非吸收缝合线如普通丝线在体内不降解,不能被机体吸收,组织相容性差,作为异物,使切口及缝合部位易发生排斥反应、炎症反应、感染、瘢痕过度增生等一系列切口并发症的发生。非吸收缝合线切口疼痛和窦道形成的发生率高。在感染的切口中,丝线张力明显减低,为治疗切口感染,往往需要不断地取出线头,伤口才能愈合。使用可吸收缝合线显得尤为重,它避免了二次开刀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减少了伤口的感染机会,同时也加快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各类外科手术中都在追求使用可吸收缝合线。可吸收缝合线它在身体组织内可以降解成为可溶性产物,通常在2~6个月后从植入点消失,从而减小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和尽量减小了患者缝合处瘢痕的形成。所以,可吸收缝合线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需要,目前各种不同材料可吸收缝合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理想的可吸收缝合线在体内可以降解成为可溶性物质,组织反应低,减轻了缝合处组织排斥反应、炎症反应。

在这里我们根据缝合材料在动物体内吸收的情况,将其分为吸收性缝合材料和非可吸收缝合材料。缝合材料在动物体内60天内发生变性,其张力强度很快丧失的为吸收性缝合材料。缝合材料在动物体内60天以后仍然保持其张力强度的为非吸收性缝合材料。

一、天然可吸收缝合材料

羊肠线:长期以来,医用天然可吸收缝合线是羊肠线,它由羊肠粘膜下层或牛肠膜层内的粘膜加工而成,肠线是一种细带条,将它用弱交联剂(如甲醛、明矾或铬盐)处理,再将1一5根并合、拉伸、加捻、磨光后浸泡在适当的液体里。以增加其柔韧性,它在体内的吸收周期约15天。羊肠线缺点是植入体内后最初几天内强度下降快,张力强度较低,体内打结的牢固性差,因异性蛋白而引起的组织反应较重,柔韧性差,制品规格不易控制。临床上使用的多数是铬制肠线,加碘制成的碘肠线有减少切口感染的可能。

胶原线:它是从动物骨骼、筋中经浸煮、水解等提炼,再经加捻和交联剂的作用制成。与羊肠线相比,胶原线已除去非胶原物,故组织反应小,吸收均匀,质量稳定,结节性好。由于胶原具有再生功能和止血能力。使其特别适合于口腔科、五官科、眼科等面部外科精细手术。

骨胶原缝合线:是通过重新组构牛屈肌健的骨胶原悬浮液制成的。先将干净的肌键用解阮酶处理,再将肌胰薄片浸在氰乙酸和甲醇-水的混合液(pH=2-3)里使其膨胀。再将得到的混合物均匀化处理后压入适当的凝固浴里形成丝条。

再生胶原纤维缝合线:将牛皮或肌膜置于强碱中分解,再放到乙酸中软化、再挤压、拉丝、捻制、干燥即制成胶原缝合线。胶原蛋白相对更纯,故组织反应较小,其强度下降及线的吸收也更有规律,但其在体内的初期强度下降也较快,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甲壳质缝合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吸收性、无毒、无副作用,对肌肤创伤具有抑菌、消炎、止血、镇痛和促进伤口愈合等功能。在空气中稳定性好而易于长期保存等。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但甲壳素纤维也有其缺点,强度不够高,尤其是勾结强度太低。尚难以取代肠线和PGLA缝线。

其它:20世纪80年代用一种棕色海草为原料的海藻酸盐纤维,这种盐是由玫瑰糖醛酸和甘露糖醛酸组成的长链共聚物,像一条锯齿状的细带。这种分子结构使海藻酸盐纤维有高吸收性,止血性和组织亲和性等特点。

天然可吸收材料皆取自于生体物质或天然物质,在体内是通过酶催化作用而完成降解的。因此组织反应大,在消化液和感染环境中抗张强度损耗快。这是天然材料制备的可吸收缝合线的普遍缺点。

二、合成可吸收缝合材料(SAS)合成可吸收缝合线克服了天然可吸收缝合线的缺点。与天然可吸收缝合线不同的是,合成可吸收缝合线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使得它们在人体内是通过酸或碱的作用而完成降解的。

PVA:PVA分子链结构规整,易形成结晶。因分子中含有大量的羟基,极易在水中溶解。但PVA缝合线完全吸收期在180天以后,这是PVA缝合线的主要缺点。有人对改性PVA用作可吸收缝合线作了研究,认为可通过控制分子量、改变热拉伸倍数等方法,改善PVA纤维的溶解、吸收性能,以达到较好的吸收效果。另据报导由水溶性PVA制成的手术缝合线在国外也已应用于临床。

PCL(聚己内酯):PCL在60℃之前就已经软化熔融,这严重影响了它的医学应用。为此,人们采用射线照射使PCL产生交联,大大提高其熔点。交联后的PCL薄膜在120℃时仍能保持相当的强力。尽管PCL已经作为生物可吸收材料移植到兔子身上作了试验。但要进入人体还要做进一步的努力。

PLA:PLA及其共聚物是具有吸收性、无毒、不引起发炎等性能的合成材料,其原料是淀粉和纤维素等。聚乙二醇酸或乙二醇酸与乳酸的共聚物也是吸收性缝合线的良好材料。近年来,美国专利报导了PLA/PCL共聚制得的手术缝合线,提高了缝合线的柔顺性、打结强度和打结安全性。近10年来,国内外对PLA缝合线的研究集中在:引入第二单体制备聚乳酸共聚物,赋予聚乳酸新的性能;采用高速熔融纺丝;制造单丝缝合线;通过后处理和涂层改进性能等方面。

PGA:PGA缝合线具有优良的抗张强度和良好的操作性能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和惰性、无毒性、胶原性、抗原性、致癌性,能抗胃酸胃酶和感染,组织反应极小,兼具可吸收与非吸收性缝合线的许多优点。但由于PGA柔性较差可能会给人体组织带来损伤,并且在体内强度下降快,摩擦系数大。

PGLA:PGLA缝合线除具有PGA的性能外,较PGA强度高柔顺性好,伸长适中,无刺激,柔韧性和降解性好,吸收快,在组织内存留时间较长,约20—70天完全吸收。由于PGLA具有良好的抗张强度、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降解性,它的降解是主链醋键降解为无毒小分子,对人体无毒、无积累。GPLA缝合线大多用于表皮下的手术、粘膜表层手术和脉管缝合手术,取代了长期使用的肠线和合成纤维缝合线。

PDS:PDS是继GPLA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医用纤维材料。PDS是以有机金属化合物如二乙基锌或乙酞丙酮锆为催化剂,用纯度99%以上的对二氧杂环己酮聚合成高分子量聚合物。随催化剂用量、聚合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它性质会发生变化。PDS在植入活体内91天时有吸收现象,在人体内完全吸收周期长达180天左右。因PDS分子链中有醚键,分子链柔性大、光滑、容易操作、组织反应极小、不易拉断、不易纠结、持

结性能良好、抗张强度较PGLA强、此线作结后成卷曲状、有助于加强持结功能一般作三重结即可。

PHA、PHB、PHV:聚羚基烷酸(PHA)是微生物产生的另一类新型热塑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可完全降解,目前主要开发的是聚轻基丁酸醋(PHB)纤维。PHB兼有天然可降解材料的特点。又有人工合成的可降解材料所具有的机械性能,且化学性质稳定、易于保存。聚羟基戌酸酯(PHV)是一种高结晶度、具有光学活性的天然聚酯,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柔韧性,是制造手术缝线的理想材料。

目前可吸收性缝合线的研究是将使用多年尚有缺点的材料进行化学改性或共聚共混改性,以提高强度及柔韧性,控制降解性能,减少组织损伤及炎性反应。开发高强度,低模量,起到药物载体功能和能耐受射线辐射(便于辐射灭菌)的聚合物。尚在研究中的一些新材料有聚酯胎胺、聚已内酯、聚亚烷基草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局氧化乙烯共聚物、聚乙交酯与聚氧化乙烯的共聚物等。

三、非吸收医用缝合线

非吸收性缝合线包括丝线、尼龙缝线、不锈钢丝、组织粘合剂等。在临床中,丝线是传统的、广泛应用的非可吸收性缝线。丝线刺激组织可以产生炎症反应,因为丝线具有较大固着γ球蛋白的能力,最后导致产生一种急性炎症反应。丝线具有价格低廉,应用广泛;容易消毒;组织丝线张力强度高,操作使用方便,打结确实。但是同时丝线缝合空隙器官时,如果丝线露出腔内,易产生溃疡。缝合膀胱,胆囊时,易形成结石。因此,丝线不能用于空腔器官的粘膜层缝合。不能缝合被污染或感染的创伤。

不锈钢丝是在临床中广泛被接受的金属缝合材料。不锈钢丝生物学特性为惰性,植入组织内不引起炎症反应。植入组织内,能保持其张力强度,适用于愈合缓慢组织、筋膜、肌腱的缝合,皮肤减张缝合。该缝线操作困难,特别是打结困难,打结的锐利断端能刺激组织,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特别对于易活动的组织,打结断端要细致处理。缝合张力大的组织,应垫橡皮管,以防止钢丝割裂皮肤。

组织粘合剂一般用于小的皮肤创口、口腔手术、肠管吻合术等。常用的粘合剂如502等,根据涂抹厚度和湿度不同,在2~60秒时间内可将组织粘合在一起。

四、选择缝线的原则

外科缝线的意义在于在伤口愈合的关键期内提供足够的张力,促进组织的愈合。当伤口愈合达到自身的必要强度时,缝线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而应该从体内消失。(1)清洁伤口

愈合缓慢的组织,如筋膜、肌腱等应尽量使用人工合成不可吸收或能提供较长时间张力的可吸收缝线(如PDSⅡ)缝合。愈合较快的组织如腹膜、肝、肠、肌肉、胃、膀胱等推荐使用人工合成的可吸收缝线(如聚糖乳酸类缝线)缝合。(2)污染伤口

避免使用多股编织类缝线,尤其是丝线。由于细菌可以停留在缝线纤维的空隙中,有可能使得污染的伤口转变为感染的伤口,而经久不愈。故推荐使用单股的可吸收或不可吸收缝线。(3)皮肤美容缝合

使用反应最小的、惰性强的单股缝线如普理灵。为了保证皮缘的对合紧密完好,并隔离外界细菌,在皮肤表面还可以使用皮肤粘合胶,如520。(4)胆道和泌尿系统

该部位液体中包含高浓度的晶体,异物的残留容易造成结石的形成。因此最好使用人工合成的可吸收缝线。

(5)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管腔的吻合

胃肠、输尿管、输卵管、胆管均属于愈合较快的组织,但对异物长期刺激敏感。异物长期刺激产生的局部肉芽肿可以增加管腔狭窄的机率。因此,推荐使用人工合成的可吸收性缝线进行吻合。

(6)胆液、胰液、肠液、胃液对缝线的影响

由于胆液、胰液、肠液为较强碱性液体,实验表明这些液体对聚糖醇酸、聚糖乳酸类的缝线有显著降解作用。但对PDSⅡ缝线的降解几乎没有影响。因此推荐使用PDSII缝合胆管、肠管以及胰腺手术。胃液是强酸性物质,对PDSII有较强的降解作用,但对聚糖醇酸、聚糖乳酸类缝线没有影响。因此,胃部推荐使用这两类缝线。(7)心血管外科

由于其平滑性和适度的延展性,以聚丙烯为材质的普理灵缝线一直被用来进行血管吻合和心脏切口的缝合。而聚酯缝线由于抗张强度大的特性,故被用于固定人工心脏瓣膜、体外循环插管等。

在外科缝合的过程中,手术技术还是第一位的。但是如果医护人员能够熟悉各种缝线的不同特点并且懂得如何选择它们。势必将有助于外科医生获得最佳的伤口缝合效果。

第四篇:在无意识中成长作文

在无意识中成长

BF璐

成长到底怎么样的?有很多人都疑惑不解。而我在那一刻却明白了。

我小时候对语文的似懂非懂和略懂略懂导致现在在语文做题、理解等方面存在极大的阻碍。但自从上了初三,我有趣的语文老师激发了我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于是我决定要学好语文。因为我的语文主要训练写作和阅读理解,所以一有时间,我就会那一本阅读理解来练习。

有一次,我拿出一本刚新买的《初中语文阅读训练》来做。我小心翼翼的打开第一篇文章。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工整而亮洁的文字,瞬间,我的眼珠子里书面的倒影像是镀上了一层金光一般。心中满怀期待地拿出我最喜欢的笔,把它的足迹留在了那一页页闪耀的纸张上。当我大显身手后,我反复地查阅着我做过的题和写下的答案,越看越紧蹙着眉。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犹豫不决。绞尽脑汁的我经过一番心理斗争之后最终决定——还是看答案吧!

我以为看完答案后就能判断出我的答案究竟是值多少分,但出乎意料的是:看完答案后的我更扑朔迷离了。量于自己的能力,被泼冷水的我还是上学校问老师吧。正在我把书合上准备放进书包时,我的脑海里盘旋着很多问题:难道研究医学、配制药剂的人都是靠人指点的?难道配制药物时,药量是他们在古书中寻觅出来的?难道是炼药家告诉他们的?不,不是的。这些绝对是空前的,这些是靠人类的大脑思维创新出来的。没有人会提前告诉他们研制的方法的对错性。这是需要他们自己斟酌、思考、判断而来的。

正如我们的人生一样,有很多深奥的阅读理解的答案是靠自己悟出来的,而在悟出来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从而做出一个属于自己,而又不偏离正确大意轨道的答案。

想到这,悄悄的,我重新把书放在桌子上,用手扶着额头,又进入了一轮崭新的思考大战中......当我擦去旧的答案,自信洋溢地写下一个属于自己而又独一无二的答案时,满意的合上书本。我知道这一刻,我成长了。

第五篇:潜意识也称无意识

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为一种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下载意识和无意识的缝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意识和无意识的缝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总结口腔外科缝合技巧

    口腔外科缝合技巧 缝合是使手术解剖分离过的组织或切除病变后的剩余组织重新对位,以期达到促进创口一期愈合的目的。在愈合能力正常的情况下,愈合是否完整,愈合后的瘢痕大小,常......

    清创缝合手术同意书

    武冈市人民医院骨外一科 武冈市人民医院 手术知情同意书 科室:门诊 床位: 姓名: 年龄:岁 住院号: 术前诊断:右多处软组织玻璃割裂伤 麻醉方法:局麻 拟行手术名称:清创缝合术 手术中......

    打结缝合技术(五篇范例)

    打结缝合技术 一原理与知识打结、缝合技术是动物外科手术中的基本操作技术。利用打结技术做成结扣,以固定缝线,防止松脱,是缝合中最重要的操作之一,是占用全部手术时间最长的操......

    办公室里的101个无意识错误

    亲爱的OL,当你想果断地开创事业时,耳边是否总是有个细细的声音在提醒你:女孩儿,在职场上要善于利用你的女性身份!不要变成令人讨厌的男人婆;当你想勇敢地争取自己的升职机会时,是否......

    医用缝合针销售证明书申请表

    受理号:医 疗 器 械 产 品 出 口销 售 证 明 书 申 请 表申请者:宁波医用缝针有限公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填 表 说 明1.申请表应打印,填写内容应完整、清楚、整洁,不得涂改。......

    外科手术(止血、缝合、打结和绷带技术(图))

    外科手术(止血、缝合、打结和绷带技术(图)) 一、止血法 1·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的血管径路。找不到血管径路时,可用填塞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 2·填塞压迫止血法由于创......

    生活中无意识下的催眠暗示语

    生活中无意识下的催眠暗示语 催眠自古以来就存在了。当时人们为去除病痛,或是在宗教活动中就发现了一些催眠的现象,也懂得运用其中的一些原理,只是还说不清楚所以然。其实,生活......

    浅谈对罪犯的无意识教育(2010年《监狱理论研究第三期》)

    浅谈对罪犯的无意识教育 刘红斌 【内容摘要】无意识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无意识教育具有隐蔽性、平等性、灵活性等独特优势,它能作为罪犯思想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