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例幼儿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报
一例幼儿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报告
安阳市大院街幼儿园 宋文艳
摘要:本文为一例幼儿早期社会交往能力障碍导致的攻击性行为问题的个案。通过搜集、整理求助者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确定求助者的主要问题为教养不当导致的人际交往问题攻击;协商、制定咨询目标与方案,主要使用阳性强化法、代币疗法;通过家园共同合作咨询效果,并鼓励来访者将咨询中获得的正确的方法以便回到家里实施。求助者主观感觉好转,老师小朋友反映其情绪与行为有积极的变化。在结束咨询一年后回访情况稳定好转。1.求助者一般情况
杨X,男,5岁,汉族,在园幼儿。2009年出生于XX市,独生子,父亲在本市一家大型合资企业工作,母亲为专职妈妈,该幼儿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孩子爷爷是本市离休干部,家中经济状况良好,其父亲是家中的独子,有几个姐姐。一家人对单传的孩子有求必应,母亲性格开朗,家庭基本和睦,与老人同住。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首次来访时精神行为状况:由母亲带其前来,求助者衣着整齐,活泼爱动,随意去翻动室内的物品,经母亲制止无效,继续自己玩,不时地到咨询师旁问东问西,看见一样喜欢的物品就想拿走,情绪高兴,稳定。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准确;情感活动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相协调,自知力好,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在提及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时情绪低落,不愿让说。2.来访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其母亲讲述:孩子老师反映,孩子在园总是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安静的坐一会儿,不是拽小女孩儿的辫子,就是钻到桌子下玩,要不就拍打其他小朋友,注意力差、总是攻击别人,课间总是以玩为借口找小朋友,然后稍不如意就动手打人,吓得其他小朋友对他总是敬而远之。没人和他玩,他又不乐意啦,找老师又哭又闹,要老师找人和他玩。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无济于事。上课时,他情绪急躁有时难以控制,总是和周围的孩子发生冲突,小朋友们怕他都不愿意和他同桌。因此,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玩,老师也因此批评他,感觉上幼儿园不好,老师不喜欢他,因此不愿上幼儿园。往幼儿园一送就闹得厉害。
3.心理师对问题过程的描述
求助者性格活泼,好动、不善与人交往,由于是家中三代单传的独子,家庭过分溺爱导致孩子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心理明显、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劝告。情绪不易自我控制。家长也没意识到该行为对孩子社会交往的危害,入园后,多次被老师告知孩子攻击性行为严重,其家长矫正行为避免孩子在集体中不被接受。起初没当回事,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能被别人欺负,直到孩子哭闹不上幼儿园,“老师不喜欢我、小朋友都不给我玩”才意识到其严重性,多次给孩子讲道理无果,孩子还是哭闹不上幼儿园,强把孩子送幼儿园,孩子还是会有攻击性行为,因此,孩子在幼儿园很孤独,哭闹得更厉害,情绪低落,更不好往幼儿园送了。甚至连出家门都很难,经班主任介绍,母亲带孩子前来咨询。4.咨询问题的归类及诊断
4.1心理问题的归类及诊断
根据精神检查和临床资料的收集分析:来访者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心理明显、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劝告。情绪不易自我控制。攻击性人际关系问题。与咨询师谈话时孩子智力正常,神态自然活泼,只在谈及上幼儿园的滑梯时情绪低落、不愿让说。
心理问题归类
社会学分类层面:
1.2人际关系问题:攻击性交往退缩 心理学分类层面:
2.2认知问题:不被接纳感 2.1情感(绪)问题:焦虑
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攻击性 诊断依据
1、由现实生活事件刺激引发;
2、时程较短,仅三周;
3、仅在入园时反应强烈,没有器质性病变。
4、内容不存在泛化。4.2对症状的归纳
持续时间三周,加重一周;回避与同伴、老师的交往;感觉不被接纳,痛苦、情绪低落,家长老师劝解开导,痛苦就可以排解;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4.3 鉴别诊断
1、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有自知力;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2、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诊断及评分标准,同时考虑到该求助者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重要生活事件,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由于该求助者心理问题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虽强烈,但在教师及家长开导下可以减轻,且仅指向上幼儿园一件事,并无泛化现象,故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攻击行为。5.治疗方案与知情同意 5.1 治疗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和家长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正确评价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缓解来访者紧张情绪,改善其和同伴交往的攻击性行为问题。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利用阳性强化法、代币法帮助引导来访者学会正确交往,提高自信心及自我价值感,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增强其积极交往和社会适应的态度和技能,习得健康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5.2 所依据的理论和采用的技术 本案例主要采用的是行为主义的阳性强化法、代币法
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代币法就是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这里主要是指阳性强化,也就是鼓励法。强化是使一个人积极寻求目标行为或活动的原因。每次完成所指定的行为或没有发生规定禁止的行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5.3 知情同意,说明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向求助者及父母说明心理师和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告知采用疗法的原理及意义,说明治疗效果取决于其配合程度,共同商定治疗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共6次。咨询与心理测验均不收费。各项内容得到来访者的认可。以上内容得到来访者及其父母的认可。(治疗历时6周:主要过程见附件记录)6.咨询过程
6.1以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6.2根据阳性强化法理论,与求助者妈妈交谈,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出他的靶行为,既攻击性行为。
6.3监控靶行为、观察靶行为的直接后果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作用,制定目标行为,既与同伴正常交往。
6.4从家长介绍得知患儿主要问题为攻击性行为、社交障碍。主要爱好为愿到儿童娱乐场所玩,喜欢变形金刚,喜欢听故事。决定采用以阳性强化法为主体,结合观察学习等方法的行为治疗。
第一周,每次能和小朋友正常玩耍老师予以表扬,奖励变形金刚贴纸,同时,坚持一天无攻击性行为,奖励大变形金刚贴纸,坚持一周大表扬,让父母带其到游乐场玩。并对被试表示亲密,拥抱、抚触让其感受到爱。第二周,连续两次能和小朋友正常玩耍老师予以表扬,奖励变形金刚贴纸,同时坚持一天无攻击性行为,奖励大变形金刚贴纸,坚持一周大表扬,让父母带其到游乐场玩。并对被试表示亲密告诉他喜欢他这段时间的表现。第三周,连续半天能和小朋友正常玩耍老师予以表扬,奖励变形金刚贴纸,同时坚持全天无攻击性行为,奖励大变形金刚贴纸,坚持一周大表扬,让父母带其到游乐场玩获奖励他想要的玩具。循序渐进,第五周后,为维持实施强化阶段为期两周,能坚持全天无攻击性行为,老师予以表扬,但取消给贴纸,连续一周目标行为可以让小朋友说一下对其目标行为的喜爱。鼓励小朋友多与他玩。从治疗开始就让父母在家中纠正溺爱的教养,多给孩子讲道理,避免迁就和以孩子为中心,以使他尽快养成目标行为。
6.5引导求助者让自己尝试不去攻击别人的交往行为,体验积极的情绪,形成良性循环。7.咨询效果评价
7.1求助者的表现:与同伴交往较正常,能够正常来园,虽然有时还会有攻击性行为,但大部分时候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7.2 母亲评价:感觉孩子较以前懂事了,送幼儿园时也不再哭闹了,在家里有时哭闹,也可以听家长讲道理了。愿与同伴交往,自己在与孩子交流方面有很大受益,对咨询师深表感谢。
7.3老师同伴反映: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对老师讲的道理也能听进去,和小朋友交往不再霸道任性攻击别人了。情绪稳定乐观,与同伴有说有笑。小朋友友也愿意跟他玩了。
通过观察与回访,发现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能正常与同伴交往交往,情绪稳定愉快,来园情绪愉快。8.总结
8.1 需改进和肯定的方面
从行为治疗角度对求助者交流不够充分,对行为疗法需要边学习边实践。指导痕迹较重。
与求助者的关系建立较好,使得治疗顺利、有效。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第二篇:人际交往案例
人际交往案例
案例一:人际交往受挫 大一新生欲退学
在长春某重点高校念热门专业的大一学生小蕾(化名)几次找到班主任老师要求退学。“小蕾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入校不久,她就因文笔出众,被校内文学团体破格吸收为会员。”小蕾的班主任说,听说她要退学,大家都很吃惊。小蕾要退学的理由主要是:觉得同学们瞧不起她,总在背后议论她,以至于她感觉“大家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老师们也描述说,当小蕾讲到这一点时,就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满面”。
点评:人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才有了支持力量,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心情才能愉快。小蕾主要由于在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环境中遇到了挫折,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对同学比较敏感和多疑,心里感到紧张和不安,进而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产生心理压力。遂产生退学想法。
案例二:为什么周围的人都讨厌我蔡某,女,20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主诉为“我入学已一年半了,但和同学关系总是处不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周围的人好像都不喜欢我,讨厌我。有的人一见到我就掉头走开;有的人还在背后嘀嘀咕咕议论我。为此,我心理很烦,不知道周围的人为什么不喜欢我?老师,您能不能告诉我一个人怎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好感与尊重呢?“
点评:小蔡的苦恼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同学关系处不好,不为别人接纳,认为大家都不喜欢自己,为此心烦。一方面她有与同学处好关系,被他人信任和尊重,让别人喜欢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建议她学习和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必要知识,同时要冷静地从自己的为人态度、性格特征、思想方法等方面找找原因,也可态度诚恳地主动找几个同学聊聊,请他们帮自己找找原因。
案例三:我和室友关系处得很糟糕
我是一名女生,今年20岁。上高中的时候我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补习了一年。考入大学后,班主任安排我当寝室长,我也想好好与寝室同学相处。但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真的无法和室友们相处,我习惯早睡,她们却喜欢聊到深夜;我比较爱干净,她们却喜欢乱丢乱搭,把寝室搞得乱七八糟。我以寝室长的身份给她们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她们不但不听,反而恶言相骂。就这样我与室友经常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争执,我认为自己是对的,但她们并不理睬,几乎没人跟我说话。现在我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点评:该生的问题主要是在与室友相处的过程中,由于性格内向只顾学习而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来到大学后过上了集体生活,各自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生活节奏无法与室友保持同拍,产生一定差距,需要大家一起慢慢磨合。而在磨合的过程中,她因为担任寝室长,可能没有较好地遵循人际交往的“平等”、“尊重”以及“宽容”等原则,致使沟通受阻、误会加深,甚至发生人际冲突,受到孤立,导致人际关系僵化。
案例四:我们真回不到以前了吗
我叫李强(化名),有件事困扰我已经大半年了,我怎么也想不通。我们宿舍有八个兄弟,大家关系都不
错,我跟王风走得更近一些。王风电脑玩儿得好,有时饭都顾不上吃,更别提学习了。我就常催他按时去吃饭,考试前他也总找我帮他复习功课。
大二的一次考试前,我正焦头烂额地在自习室复习,突然收到王风的短信:“你在哪儿?” 我知道他又找我帮他考前突击复习。当时我真是自顾不暇,于是就回复他:“现在特忙,自己都顾不过来了。”发完这个短信后,我压根儿没当回事,继续复习。晚上回到宿舍后,我依然像往常一样和大家有说有笑。可当我跟王风打招呼时,他却看都不看我一眼,像没听到一样。我想可能他心情不好,也没在意。等我洗完脸回来,准备在他床边跟他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时,他偏偏歪在一旁摆弄收音机,仿佛我根本不存在。我有点蒙了:他真的生气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主动跟他说话,甚至私下问他是不是生气了。他依然对我不理不睬的。有时候我问烦了,他就回一句:“别磨叨了行不行?我啥事没有。”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之间就一直这样,我在他面前好似空气。真不明白,这几年的友谊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没了吗?看见我很苦恼,其他兄弟也安慰我:“没事的,他就那样,别跟他一般见识。”
本来挺好的关系就因为一件小事突然变得尴尬起来。只要王风一回宿舍,我的心就莫名其妙地堵得慌。他和兄弟们兴高采烈地聊什么时,我也不插嘴,自己在一边呆着。时间一长,我有了一种被人孤立的感觉。
他过生日那天,王风邀请大家出去吃饭。他瞅着其他人说:“大家一起走啊……”当时我就在旁边,可他看都没看我一眼。别的兄弟拽我一起去,我先说“吃过了”,大家一定要我也去,拗不过,我就一同去了。而王风自始至终什么都没说。席间,他和大家挨个喝酒,惟独没有和我。我感觉自己很多余。
之后,我几乎夜夜失眠,总是在纠缠一个问题——“是不是自己有不对的地方”,可却想不明白他怎么能这么对我。这大半年其实细想想也是有点交往的。比如,有时候我接到找他的电话,也会转告给他,他也会多问两句,这可能就是我们最多的交流了。想起这些零星的交往,多少会让我心里好受一些,只是转瞬即逝。
我们真回不到以前了吗?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点评:李强的所有问题和苦恼有一个共同点——琐碎。对琐碎事物的执著追求恰恰磨损了男儿气质,也磨损了他和王风之间的友谊,过多地沉溺和敏感于这一交往中的小事,让他深感痛苦、力不从心。要知道在人际交往中别人喜欢我们那是他的自由,别人不理我们那也是他的自由,别人误解我们那就给他理解的机会。这就是说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如何对待我们,这完全是他权利范围内的事。当你把做人的权利还给他时,你心情与命运的开关也就不会握在他人手里。你该给哥们儿做人的权利。
案例五:自我封闭
刘某,男,20岁,某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该生自述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甚至是笨嘴拙舌。家中有一弟弟却非常外向灵活,特别能说,他很羡慕弟弟。自己平时几乎不开口说话,怕自己说错话得罪人,甚至有时候别人问他话也经常不回答。在大学期间朋友特别少,只跟自己同宿舍的两个同学接触较多,大三了自己班上到现在还有几个同学不认识,与女生更是没有接触。内心感到非常孤独、苦闷,觉得自己就像是行尸走肉,不知道自己活的有什么意义。
点评:小刘由于自己的性格非常内向,认为自己不善言谈,所以拒绝了与人交流和接触的机会,甚至有人主动与他交谈时,他都闭口不言。这样严重影响了他的社会交往功能,阻断了他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人是一种群体动物,需要与人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得以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所以他的内心非常孤独,失去了生活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案例六:人际关系僵化,无法继续学业
林某,男,20岁,某本科院校二年级学生。他自认性格十分内向,孤僻,不善言谈,不会处事,很少与
人交往。入大学一年多来,他和班上同学很不融洽,跟同宿舍人曾经发生过几次不小的冲突,关系相当紧张。后来他竟擅自搬出宿舍,与外班的同学住在一起。从此,他基本上不和班上同学来往,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与同学的感情淡漠,隔阂加深。他认为自己没有一个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谈得来的知心朋友,常常感到特别的孤独和自卑,情绪烦躁,痛苦之极,而巨大精神痛苦无处倾诉,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经常的失眠和头痛使他精神疲惫,体质下降,学习效率极低,成绩急剧下降,考试竟出现了不及格的现象。他的心境和体质也越来越坏,深感自己已陷入病困交加的境地而无力自拔,失去了坚持学习的信心。他开始厌倦学习,厌恶同学和班级,一天也不愿再在学校呆下去了。于是,他听不进老师的劝告,也不顾家长的劝阻,坚持要求休学。
点评:小林由于内向孤僻,不愿交往、不善交往,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引发人际冲突,与周围同学关系紧张,无法融进新的大学班集体,心理上感到非常孤独、痛苦。进而引起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学习效率降低,失去自信。他不仅搞僵了人际关系,而且搞挎了身体,荒废了学业,最终还造成被迫休学的结局。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最常见的问题,由于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和自身素质的原因,相当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不良和心理障碍问题。它十分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防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是造成留级、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案例七:社交焦虑症
黄某,男,18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小时候父母的同事、朋友或亲戚到家里来,不敢打招呼,总是想办法躲起来。高中以后稍微好一点,但在集体场合还是不敢讲话。除非大部分人都很熟悉,一般的聚会、集体活动都不参加。尤其不敢和女孩子讲话,不敢看女孩子的眼睛,一讲话就脸红。读大学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虽然成绩很好,但内心很痛苦,别人无法理解。
点评:这是社交焦虑的一个案例。主要表现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不自然、严重害羞的心理,脸红,心情紧张,举止表情不自然,口干,盗汗等。像小黄这样的社交焦虑者应学会自我调节,比如学会放松自己,缓解焦虑情绪;不断提高自我意向,积极看待自己;以及增加自己的交往吸引力等。
案例八:社交恐惧症
小A,女,23岁。大约七年前在高中读书时,有次在食堂中遇到一个同班的男同学,互相对视一下。这个男同学学习好,长得也很健美,自己早就对他有好感,但没有说过话。这次面对面的对视,他忽然觉得自己脸红了,怕被同学们看出她对那个男同学的爱慕之情。以后,见到别的男同学她也感到表情不自然,脸红,心情抑郁,沉闷。考入大学后不久,她见了女同学也脸红起来,觉得女同学也看出了她的心思。近一年来,不论是见到熟人、生人、男人、女人,她都感到脸红,心慌,无地自容,好像心里有愧。因此,她尽量避开人,不到食堂吃饭,一个人躲在教室角落里读书,与父母姐姐也很少交往。她曾想到自杀或过隐居生活,感到实在难于控制自己,才想到可能是精神上有障碍了,不得已来求医。
点评:本案例中的当事人表现出社交恐惧症的典型症状:不敢见人,与人交往时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自我孤立,抑郁消沉。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自己的神态举止和言谈过分敏感,生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失态出丑。他们越是害怕,就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失态行为,反而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极不自然。他们越是提醒自己不要脸红,越是脸红得厉害,而不自然的面部表情和行为通过更加强了紧张意识,形成恶性循环。以往交往中的受挫经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他们对交往情境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般的害怕心理,以至于变的神经质。
案例九:好朋友之间该不该有个人隐私?
大学生小A小B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学习、生活中经常是行影不离。后来小A觉察到小B常常周末不在教室自习,问她去做什么,小B不肯说,又担心小A多心,影响两人的关系,内心很矛盾。小A则很不高兴,认为两个好朋友之间不该有个人隐私,若保留人人隐私就不是真正的友谊。她们的矛盾症结在哪里呢?
点评:个人隐私是个人感的重要体现,没有个人感就没有个人隐私,没有个人隐私也就无所谓个人了。隐私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接纳了每个人私生活的合法性和独立性。小A小B没有掌握好友谊和个人隐私的分寸,因而两人都十分苦恼。个人隐私如同我们每个人的“内衣”,其中包含的绝大部分秘密属于生活中不可言说的部分,它必须保密。所以它不能与人随意分享。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同性或者是异性间,都应尊重他人,保护他人的隐私,不能强迫别人暴露。尊重、真诚、宽容、信任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原则。
案例十:如何克服“小心眼”的毛病?
小翠,女,某大学一年级学生。自述由于自己爱计较,也就是有些“小心眼儿”,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哪怕是同学的一句话生起气来,从而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经常闹别扭,弄得大家都很不开心,自己心理也总是不能平静,总想着那些细枝末节、放也放不下,很是烦恼、为其所累。其实自己也不想这样,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点评:有小心眼儿的人,多半是由于神经系统过于敏感,杞人忧天,小题大做,庸人自扰。“小心眼儿”的人往往患得患失、吃一点亏就如鲠在喉;特别计较别人的一言一行,总感到是针对自己的。本案例中的小翠,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有主动求变的意愿;那么她首先应懂得人际交往的互酬心理,即不要只想到自己的私利,生怕自己吃亏,甚至还想从交往中捞点好处。要明白自己付出多少,也会得到多少。因此应遵守人际交往的宽容原则,学会“待人以宽”,豁达大度,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不必过于计较;其次,要避免“自我中心”,缩小“自我”,不要凡事都先想到自己,一旦触及自己就觉得别人是有意针对自己的,即使确是针对你而来的,也不防“左耳进,右耳出”,免得烦心;再次,应充实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因为人的“心眼”与其知识修养有密切联系。
案例十一:性格懦弱者如何与人交往?
小玲,大一女生,在宿舍里和年历最大的小敏是上下铺。小玲在班上学习成绩中等,为人胆小、性格懦弱、不爱说话,宿舍里总是有两个同学大声斥责她,以为她不生气。其实,她心里很难受,又总是没有勇气说出。这一天,“小玲,小玲,你怎么又把鞋放我床底下……”小敏对着小玲大叫着。“我、我,我就放了,怎么啦?我睡上铺,不放那儿放哪?”虽然声音颤抖,但小玲还是紧绷着脸,终于忍不住顶撞了小敏。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小玲……
点评:像小玲这样既害怕得罪同学,又为自己的懦弱而苦恼的人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少。其实,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尊重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前提。性格懦弱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应注意保护自己的尊严。要克服懦弱个性,从观念上强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在交往中,既要作出适时的、有分寸的忍让和妥协,但这也要有一个限度。交往中过多的退让只是强化了别人不适宜的行为和态度,相当于教会对方不把当事人的感受放在眼里。
案例十二:如何与蛮横的同学交往?
小马,大一男生,家在农村,老实、怯懦。因为一件小事得罪了班上一个同学,这个同学不仅家庭条件
好,还自恃身强力壮,与同学交往中从不吃亏。“这个最凶的同学就是对上我了,处处和我过不去。他说:„我就是要你不痛快,你不痛快我就高兴。‟他常常把我水壶里的水倒掉,把我的衣服扔一边,晚上还常常故意把我关在宿舍门外……”
点评:在人群中,总有几个特别横、特别难相处的人。对这类既不能得罪又不能过于亲近,最好是敬而远之,离他远点。可不幸碰上这种人又无法远离他的情况下,跟他对着干或者一味地忍让都不能解决问题。本案例中的小马老实懦弱,更不可能与这种来横的同学对着干,最好是“无为而治”,不理睬,管他怎样凶,既不对他开战,也不屈服于他。如晚上他故意把小马关在门外,小马只管敲门,一直敲下去,而且越来越使劲,直到宿舍里有人开门。毕竟宿舍里人多,大家都看在眼里;其次,要与宿舍中的多数人搞好关系。有一个人际交往的策略,就是“敌人的朋友,不一定是自己的敌人,不要因为自己与他有矛盾,就同他的朋友也闹矛盾。”要注意自己的意见只能针对这一个人,千万不要拉扯一大片。否则,就会使自己因树敌太多而受到孤立。这种孤立会使自己的心理受到很大的伤害。因此,小马不必生气、不必骂战。有同学来开门后,反而要简短地对大家说声对不起和谢谢
第三篇:幼儿问题案例分析
幼儿行为习惯及心理
(十个案例分享)
一、如何让小班小朋友安静下来
午睡前,要求孩子们解完小便后安静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可总有一些孩子站得东倒西歪的,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什么,提醒了他们好多次,可还是安静不下来,吵吵闹闹地来到午睡室门口,笑着哄他们:“谁最安静就请他先进去睡觉!”一点效果也没有,他们仍旧我行我素,你说你的,他们说他们的。没办法,只能改用严厉的声音说道:“谁再讲话就不要进去了!”„„还是老样子。无计可施的我却还是固执地“守”在门口,决定要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后再进去。这时,另一位老师一边学着小猫的动作,一边轻轻地说:“喵——喵——喵——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花猫轻轻地走进午睡室!”话音刚落,孩子们立刻鸦雀无声,都乖乖地学着小花猫的动作,轻手轻脚地走进去了。
午饭时间,吃得快的小朋友已经离开了座位,开心地玩起了积木等玩具了。不一会儿,更多的孩子也加入了其中。这时,他们不再满足于安静地玩玩具了,而是跑得跑,跳得跳,有的还一个劲地缠着老师要玩具。只见成成和几个男孩子把小椅子都堆在了一起;雨欣拿着一个玩具榔头在地板上拼命地敲啊敲;教室一角:藤藤、能能他们正举着几个奥特曼的玩具在大玩打怪兽的游戏„„渐渐地,教室里又是一片嘈杂的声音。眼看孩子们一个个地吃完饭,加入到这吵闹的队伍中,我于是拿起了一本故事书,先安排几个听话的孩子坐下,给他们讲起了故事。故事很有意思,孩子们听得很认真,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继续讲下去。这时,一些在吵闹的孩子陆续走了过来,也坐下听我讲故事了。不一会儿就连那几个最调皮的孩子都被我们的故事吸引住了,不知不觉地作到了小椅子上,静静地听我讲故事了。
活动课上,要求孩子们学一学小动物的样子,孩子们很兴奋:一会儿学小猴子窜上窜下;一会儿学小兔子满教室跳;一会儿又学小猫“喵喵喵”地叫个不停„„敲铃示意他们安静下来,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在老师的要求下回到位子上坐好,可总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仍我行我素,不是站起来就是小嘴巴说个不停。只见涛涛还在跟旁边的小朋友大谈飞机大炮什么的,我一边将活动继续进行下去,一边走到他身边,轻轻地将他拉回到座位上,并且做了一个安静下来的姿势,在他身边站了几分钟后,他基本上安静了下来。可一边的佳杰还在小椅子上爬上爬下,动个不停,于是,我轻轻地将他拉到我身边,请他坐在我的旁边。这下,小朋友们都安静地认真听我上课了。
二、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
片段一:活动开始了,但是心怡注意力不集中,举手也不积极了,总是和旁边的乐乐、想想争执、打闹,他们打闹的声音有时甚至都影响了活动的开展,有的幼儿开始告状了,表示对心怡的不满。
片段二:听到铃鼓声,心怡已经坐端正了,小眼睛看着我。在教育活动中,心怡专注地投入活动,积极动脑,举手的姿势也很规范,她的回答多是令人满意的。几乎每个教育活动中,她都是这样表现良好,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再没有和周围同伴争执打闹的现象发生了,所以我及时的表扬肯定她,并以她的进步为榜样,鼓励其他幼儿。
分析: 心怡中班时是个聪明、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但是开学以来,经常出现片段一的情景,我想她是受到乐乐和想想这两个调皮好动幼儿的影响,所以应该调整她的座位。此外,应该让她了解在教育活动中什么样的言行才是值得学习肯定的,并且鼓励她,在逐步的进步中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
指导策略
把认真听讲又爱动脑发言的小帅调到她的旁边,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她与周围同伴互相打闹的行为,使她与同伴的关系逐步改善。小帅的优秀表现不仅不会扰乱她,还可以带动她一起认真参与活动,大大发挥了同伴的辐射作用。
三、5岁孩子的耐挫心理 背景记录:
王想是今年新来的插班生,之前没有任何的学习经历,因此刚来园时哭闹的比较严重,也不太愿意参与集体活动。2个月的生活适应后,他的表现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晨间锻炼时活动积极性提高了,但是在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中,他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每次做玩活动中,当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他时,他显得很委屈,总是喊着:“减不动。”如果教师次要求他进行尝试,他的眼泪就会止不住的流。在教育活动中如果遇到要操作的练习题目或者是要画画,他也胡乱操作,一被同伴或教师发现,他就不依不饶地哭起来。分析与评价
由于孩子的情况较突出,所以与其家长进行交流,获悉孩子性格内向,脾气很倔,在家家长比较宠孩子,很少让其接触动手学习的事情,各方面能力基础不好,所以在幼儿园遇到困难,只会表现委屈哭泣,拒绝尝试。措施及效果
在区域活动中,引导他参与操作活动,方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逐渐体验到成功感,再慢慢的提高要求,达成最终目标。这样在没有太大压力下学习,他的表现比较稳定有耐心,脸上也有了成功的笑容。同时,教师每次看到他放弃要哭的时候,都及时明确地告知哭是没用的,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要自己愿意做,大家都会帮助他,一定可以慢慢地做好。此外,对于他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在幼儿同伴面前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勇敢地克服困难,这也在无形中对其他孩子进行了勇敢教育。
四、子晨不再讨人嫌
子晨是个有名的机灵鬼,他活泼好动,嘴巴特别甜,和陌生人一下子就能相处好,但和小伙伴并不融洽,每天都有 小朋友来告状“子晨打我了”。在活动中,我发现子晨的自制力很差,特别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在座位上吵闹,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表扬了别人,他会大声吆喝:“我也坐好了。”但看他的眼神,又非常地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为此,小朋友们都不喜欢他,他在集体中感到很孤单。分析:
经了解,子晨刚入园时,常常回家哭着告诉妈妈,有小朋友和他打架。爸妈为了保护孩子,常会随口说:“他打你,你就打他。”由于爸妈忙于农活,没有时间去管他,教育他,和别人玩的机会也少,自己玩玩具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显得做事没耐心,而且非常想和别人交流,自然缠上一个人也不放松。对策:
1、做好家长工作。
首先,我先和家长进行交流,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指出他们的“理论”在幼儿园是不适宜的。我向他们讲明:幼儿由于生理、心理特点,不可能和成人一样能用比较适宜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孩子只是想和别人表示友好,可是,他的动作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侵犯别人;有些孩子不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更多的只能依赖于动作,造成许多理解上的偏差。
我列举了工作中遇到的事例,让家长信服的接受了我的观点。我建议家长,尽可能多的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画画、看书,不要边做家务和孩子交流,让孩子觉得你不重视他,画画时不要一次给他很多的纸,鼓励他把一幅画画完整,并耐心地涂色,初步培养其耐心
2、和孩子约法三章。
无规矩不成方圆。针对子晨在活动中缺乏自制力的问题,我和他做了个小小的约定:你想回答老师的问题就要举手,但不是每个问题都请你回答,如果没有请你就抢着回答,就算违反规定,不能得到贴画。他听了,很高兴也很得意,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因为老师只和他一人做这样的约定。因此,第一次他遵守了规则,我当然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他得到贴画很高兴,我也特别高兴。有了成功的第一次,他的信心很足,改掉了不少上课不守纪律的坏毛病,自制力有了明显提高。
3、请小朋友帮忙。
对于子晨比较突出的打人问题,想让他一
下子就改过来还真不容易。每当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了他,他还是不依不饶的还手出击,因此大家都不愿和他交朋友,不愿和他一起玩。我便和几个能力比较强、口语表达比较好的小朋友商量解决的办法,他们愿意帮助解决子晨的问题,和他一起玩。我便让他们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如在活动中被别人碰倒了,也绝不能去打别人!如果违反规定三次,就不欢迎他做游戏伙伴了。有了小伙伴的监督,有了游戏伙伴,子晨打人的坏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改变。
五、同伴交往让孩子体验到了快乐
喜洋洋,瘦瘦小小的女孩,短发,大眼。别看个子小,能量可不小,说起话来粗声大气的,一点儿也没有纤细的感觉。特别是她的哭声,洪亮、持久。她小名叫喜洋洋,可是一点都不喜洋洋。哭的最久最多的就数她了。原先还以为她是因为刚上幼儿园不适应所以哭。后来慢慢发现她是什么事都哭。早晨来园时哭,中午吃饭汤不要吃哭,她旁边的小朋友不小心碰到她哭,幼儿园举行“迎国庆革命歌曲大家唱”,全园的小朋友集中在庭院里,她看见这么多小朋友也哭。眼泪多来象林妹妹。
后来上音乐课《找个朋友》,灵机一动,给她指定一个朋友吧。选谁呢?凌凌不错,很能干又和小朋友很友好,很有大姐姐的风范。下课时就对凌凌说:“凌凌,以后下课你就带着这个小妹妹一起玩,你跟她做好朋友好吗?”凌凌很高兴地拉着喜洋洋的手走了。此后,喜洋洋的哭声明显少了。一下了课就跟在凌凌身后,有时一起玩,有时还一起整理玩具呢。小班的孩子刚进入社会小群体,有的还不会主动和别的小朋友交朋友。孩子因为没有朋友而感到孤单,因此引发一些不愉快的情绪。老师不妨为孩子们互相“配对”。把性格、爱好相近的孩子相互搭配成好朋友。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很快相互熟悉起来。我开心地看到:喜洋洋终于从“林妹妹”变成了真正的“喜洋洋”。
六、懂事又能干的孩子
凌凌,女生,短发,大眼,高鼻梁,小巧的嘴。在我们班的女生中,她个子也算蛮高的了。刚来园时,她也有“分离焦虑”。但是看的出,这个孩子很坚强,她不会象别的孩子那样哇啦哇啦大哭,她只是一遍遍地问老师:“奶奶什么时候来?”声音里带者哭腔,强忍着泪水。在老师告诉她“四点钟”以后,看到别人哭,她还会去安慰别人:“不要哭,奶奶四点钟会来的。”中午午睡,她总是睡不着,但一直紧紧地闭着眼睛,手里抓着自己的小袜子。有时候被别的小朋友的哭声影响,她也会伤心地哽咽起来,但绝不会哭出声音来。我感觉这个孩子很大气,有种大家闺秀的味道。以后肯定会很出挑。果然,一个月不到,就发现她的很多优点:上课注意力集中,喜欢听老师讲故事,举手发言积极,和同伴很友好。最让我吃惊的是她很勤快,小班的孩子只会把玩具乱扔,而她会把小朋友丢开来的玩具收拾整理好。现在我经常拿她在小朋友面前做榜样,让别的小朋友都学习她。
七、内向幼儿的进步过程 背景记录
聪聪是个平时不爱说话、不惹事的小男孩,自理能力较差,剪刀、画画等更是他的弱项,他总喜欢呆在老师不注意的地方,他也不太喜欢和大家交流,有时会自言自语。晨间锻炼、做操时,总会发现他的一些动作不太协调,即使教师进行了个别指导,他的进步也不大。一次,在早晨科学区活动时,发现他一个人很快就把数物配对的练习正确完成了,让我感到很意外。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继续观察,发现他对于数学掌握的比较好,基本都能独立完成练习。分析与评价
该幼儿从不爱积极表现自己,只是安静的管好自己,遵守常规。对于教师提出的建议,他也只是安静的接受,不置可否,所以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个慢半拍的孩子。但是意外的发现,使我一下子醒悟了,这个孩子也有聪明的一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措施及效果
我及时把他的练习展现给大家看,并当众表扬了他,奖励了五角星,他的脸蛋洋溢着无比的自豪和快乐。在以后的科数活动中,即使他不举手,我也会请他单独回答问题,果然他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些肯定无形中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而我也会利用单独交流的机会鼓励他在其它方面加强练习,并通过家校联系告知家长孩子的进步,以及提出努力的方向,他的家人也很配合,在家培养孩子对画画、剪纸的兴趣。现在,他在其他活动中都会积极地动脑发言,而我也发现他还是个视野较开阔的孩子。他还会主动告诉我,在家里一直有进行画画、手工活动等。在班级里,他的身影逐渐活跃起来,周边交流的朋友也逐渐多起来了,我们共同期待着他的健康成长。
八、大胆举手发言,不害怕 观察情况记录与分析
片段:在今天的语言活动《看云去》开展之前,我把小静请到了身边,拉着她的小手,亲切的与其交谈。我问:“小静,喜欢上管老师的课吗?”她微笑着点点头,“管老师可喜欢小静上课时认真的样子呢,管老师一直希望能看到你举手发言,好想听小静回答问题,你愿不愿意呀?”她说:“愿意。”“恩,管老师最喜欢在课上积极动脑,大胆举手发言的孩子了,你认真听清问题,想到了什么就可以举手说,大声的告诉大家,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只要你愿意大胆地表达就是勇敢的好孩子,懂吗?”她点点头。在活动中,当问及:“你刚才看到的云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和“如果请你把云朵画下来,你准备怎么画?”时,小静也积极举手,终于能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大大的突破,我及时用她喜欢的图形宝宝奖励了她,她的笑容更甜美了。
分析:小静是个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平时就默默无闻,多数只与固定几个幼儿交流。在教育活动中,更难见到她举手发言,有时被点到名字后,就一副害羞的样子,站着不说话。平时我也力图不断的引导她大胆回答,却多是以失败告终。指导策略
1.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不同发展、表现、需要,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支持,才能促进孩子的有效发展。2.借助这个实例,鼓励教育其他不敢大胆表达的孩子也要积极勇敢,参加各项活动,增强自信心。
九、加强幼儿规则方面的培养 观察实录:
豪豪近两天的区域游戏都是选择了表演区。
第一天他一轮到选游戏马上就冲过去,然后带上面具,拿出一个小乐器玩。一会他跑到其他的区域里,朝别人大声的笑。教师提醒孩子们不随便离开自己的区域,特别是表演区的孩子。他回来以后,换了一个面具,突然大声地叫了起来。
第二天活动前,教师特别把昨天表演区出现的跑动、大叫的问题抛给了孩子,让孩子们告诉豪豪该怎么做。他还是选了那个区。游戏的前半场他和自己区里的孩子说说笑笑,20分钟;以后豪豪又跑出去了,边跑还边自己大叫吓别人。分析:
豪豪在区域游戏中还是很喜欢和别人交往的,但是他缺乏一些交往技能,总是用乱叫、吓人、大笑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宝宝的规则意识也比较差,对于活动中的一些规则,他必须在同伴和教师的不断提醒下才能注意,而且持续时间比较短,以后要加强幼儿规则方面的培养,要让豪豪学会遵守规则,学会交往。
十、吃手指的孩子观察分析
区域游戏的时候,小朋友都在快乐的游戏着,可思思却把手伸进嘴巴里吸,眼睛则东张西望的看着各个区域的游戏,好像在思考应该参加哪个区域的游戏。我走过去轻轻的把他的手拿开,并告诉他:“思思,老师喜欢讲卫生的孩子。我们的小手上有很多的细菌,如果把小手放在嘴巴里面,细菌就会从你的嘴巴里面跑到我们的肚子了,这样会肚子痛的。”说完,只见他认真的点点头。可是等我看向其他小朋友的时候,他又把手放进嘴巴里面。
无奈,我只好把他叫道我身边来,“思思,为什么你在吸手指?”他只是含着手看着我,一句话也不说,我又问道:“喜不喜欢听故事啊,老师给你讲个《生病的小熊》的故事吧!”讲完故事,我问他:“小熊是怎么生病的?”他小声的告诉我:“小熊肚子里面长了虫子,肚子疼。”我问:“小熊怎么会肚子疼的?”思思看着我说:“小熊把手放在嘴巴里。”“那你想不想像小熊那样啊?”他大声地告诉我:“不想。”我问:“那如果不想肚子疼,就应该怎么做啊?”他想了一会儿告诉我说:“以后我再也不会把手放到嘴巴里面去。” 分析:
有些孩子小的时候,由于家长的不注意养成了吸手指的习惯,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长了家长没有及时的纠正,导致孩子的不良习惯延续至今。措施:
根据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孩子,高诉孩子吸手指会让细菌跑进自己的肚子里,从而会让自己生病。并教育幼儿讲卫生,爱洗澡,勤剪指甲,慢慢的改掉这一个不良的习惯。
第四篇:人际交往案例分析
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辅导
一、心理案例: 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象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小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二、分析问题解决方案:
(1)原因分析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嫉妒。
(2)解决方法
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克服呢? 1.认清嫉妒的危害
就像前面所讲的那样,嫉妒的危害一是打击了别人,二也伤害并耽误了自己。遭到别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又继续耽误了自己的前途,一举多害。认清这些是走出嫉妒误区的第一步。
2.克服自私心理
嫉妒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总怕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不利。因此,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础”——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开阔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正如我们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
3.正确认知
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冠军只有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争强好胜也不一定能超越别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
4.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这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俗语,在心理学上叫“感情移入”。当嫉妒之火燃烧时,不妨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对方又该如何呢?”运用心理移位法,可以让自己体验对方的情感,有利于理解别人,有利于抑制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蔓延,这是避免嫉妒心理行为产生的有效办法之一。5.提高自己
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强。如果能集中精力,不断地学习、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那么,也可以减少嫉妒的诱因。而且,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将自己的闲暇时间填得满满的,自然也就减少了“无事生非”的机会,这是克服嫉妒心理最根本的方法之一。
6.完善个性因素
大多数嫉妒心理极强的人,都是心胸狭窄、多疑多虑、自卑、内向、心理失衡、个性心理素质不良的人。所以,应该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因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7.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以公平、合理为基础的竞争是向上的动力,对手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必须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三、心理学背景知识:
案例中小B的种种表现都是典型的嫉妒心理。心理学认为,嫉妒是一个人由于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从而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对象所产生的一种不服气、不愉快、怨恨的情绪体验。嫉妒是人性的弱点,常常发生在两个年龄、文化、社会地位与条件相当并有竞争关系的人之间,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会对竞争对象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在同辈、同学和同事间更容易发生,因为在这些条件相当的人之间有可比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具有竞争性,这往往容易使个别同学在内心产生程度不同的嫉妒心理。一个人在嫉妒他人时,最受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在嫉妒他人时,当事人往往处在紧张和不安之中。心理学家认为,嫉妒心理长时间的存在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嫉妒心理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它会使一个人变得卑鄙、狭隘;它会使人丧失理智和信心,陷入自伤或伤人的危险境地;它会使人放弃自我追求,而去用仇视的目光贬低他人的成功,从而成为一个庸人。嫉妒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造成集体内部互相积怨,这种积怨会使许多人浪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形成内耗。
综上所述,嫉妒是人类心灵的一大误区,希望所有的大学生朋友自觉克服嫉妒心理,走出心灵误区,成为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
第五篇:战士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2014最新原创)
一例战士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战士之间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当前基层部队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案例求助者张某,新兵,因为和同寝室战友闹矛盾,感觉自己很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其训练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进行咨询,取得了满意效果。
关键词:案例报告;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1一般资料
1.1基本情况
张某,女,19岁,四川人,新兵。自述母亲性格好强,从小经常被母亲打骂,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亲经常吵架致离婚,离婚后跟随母亲。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复婚。身高大约1.60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1.2个人成长史
张某是家中独生女,出生后身体较健康,小学期间,父母离异,从此觉得低人一等,生活没有乐趣,并与同学很少来往,没有一个好朋友,性格也变得更加内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想法都闷在心里,不向任何人说。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复婚,情况有好转。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后来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自己的朋友少,就尽量主动去交往,但交得朋友大都是成绩好的同学。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没考上大学,应征入伍。来到部队和与高中的朋友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许多,而她自己也只是想认真训练,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朋友;平时遵守部队纪律,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训练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连队组织的集体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任何时候只要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1.3个人陈述
最近三周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寝室,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就连和战友交往都有些害怕了。感到焦虑,郁闷,苦恼;感觉“大家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前天训练自己没做好,心里很着急,又想到前段时间和寝室战友关系的问题,心里本来不想想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刚到部队时和寝室战友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都比较客气。但现在寝室有的战友拉帮结派,欺负我这个外地女孩子,老是和我针锋相对。上周一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训练呢!我就关了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这件事过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本来就是她不对。还有一件事就是我们连队的同年兵竞争入党,本来寝室也有几个室友申请了,但是后来人数有限,我得到了入党的机会。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好象说“什么就会讨好领导,拍马屁什么的”我一听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以后她们几个关系变得更不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我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1.4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说话速度较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到激动处就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满面。战友们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
2诊断
2.1诊断结果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2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
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2.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只有三个星期,时间较短。
总体来看,求助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战友的理解和关注。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4咨询方案的制定
4.1咨询目标的确立
具体目标: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战友的关系。
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4.2理论原理和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其基本理论依据为ABC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5咨询过程
5.1诊断阶段
共做一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
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5.2咨询阶段
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并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并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二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她进行心理调适。
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晚上熄灯后时,我用台灯在看书,战友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训练;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是在她肯定是在报复我。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3)经过一次和寝室战友人际冲突就认为自己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4)因为我做错事或说错话,冒犯了室友她们,她们就会冷淡我、疏远我。那全怪我自己不好,没有用。接下去,周围其他的人也会不喜欢与我交往。
造成的结果: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说话、行动都特别谨慎、小心,惟恐做错了什么,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感到特别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室友要我早点睡觉,说明天还要训练。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难道她一定就是在报复我吗?──室友要我早点睡觉,可能是因为训练太紧张,她要思考自己的问题,也可能是她累了需要早休息,第二天早上起得早可能是因为她要训练或有急事,并不一定是在生气或报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并不一定是在针对我生气报复。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难道一定是她们是在评论我吗?──每个人都会有弱点,不可能永远不做错事,我也不例外,这是正常。如果我真的做错了事,冒犯了她们,那么她们生我的气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说明她们对我存有特别的、一贯的不满态度,我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自己不在任何一件事上出错。只要不是我故意造成的,就不必过分自责;而且人们也不可能获得周围生活环境中每一位人物的喜爱和赞许。3)经过一次和寝室战友人际冲突,难道我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都很失败吗?——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求助者自己本身。4)即使我做错了,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她们就一定会因此疏远我吗?而且其他人也必定会疏远我吗?——我做错了,会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但那只是暂时的错误,我会吸取教训并改正。她们不会因此而对我产生“深仇大恨”,不会不理睬我、故意疏远我。其他人更没有理由疏远我。以往我太过于担心被别人拒绝了。往最坏处设想,就算很多人都冷淡我,我就一定一无是处了吗?我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只有我自己最了解自己,我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求助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的原因:自己个性中的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把所有情况归咎于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以前人际关系方面的负性情绪被寝室战友孤立自己的事情激发了,并形成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失败的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通过咨询,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接下来运用角色扮演,咨询师先扮演求助者寝室战友,内容为那次冲突情景的对话,这样可以了解求助者平时和战友沟通交流方式。然后把角色互换(让求助者扮演她战友,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这样有助于求助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5.3巩固阶段
共做一次,回顾咨询中新涉及到的关于求助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使求助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帮助求助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特别看重和缺乏一些交际技巧是出现人际问题的关键,帮助求助者要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另外还练习了怎样给别人提意见,尽量用委婉,温和的口气,而不用愤怒的口吻。最后还建议她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6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已经到图书馆去借了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觉得这些书对自己很有好处,将会在实践中慢慢去练习那些交往技巧。
咨询师也明显感觉到求助者情绪比较稳定了,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都是很愉快的。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求助者身边战友,尤其是同寝室战友反映张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大家都愿意和她交往了。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37.[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42.[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