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之清朝篇
末篇:清朝服装
时间:公元1616年至1911年
叙述:清朝是以满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权。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马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与汉人的服装大异其趣。
第一节 清朝皇帝服饰
清代皇帝的服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
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
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
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努尔哈赤 皇太极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一、吉服 :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
(一)龙袍
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
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龙袍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上面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二、礼服: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
(一)朝服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乾隆
黄纱绣彩云金龙单龙袍
(二)朝冠
圆冠式。冠内用红纱衬里,外罩白布,并以黑地织金绲边包缘。冠外缀朱纬;平顶,顶覆织金锦。冠下绿色系带上附黄签,一面墨笔楷书:「泰字壹号 高宗纯皇帝御用清凉绒缨朝冠一顶」,另一面墨笔楷书:「乾隆四十三年 上留」。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清代的冠服制度浩繁,仅在皇帝的袍服方面就分衮服、朝服、常服、吉服、行袍等等。随着季节的变化,这些袍服遂有冬夏之别。在不同的场合需穿着不同的袍服,例如皇帝领首祭圆丘、祈谷、祈雨时,需穿着石青色的衮服。朝服基本上为明黄色,但是祀天时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夕月用月白色。随着时令与场合的不同,皇帝搭配袍服所戴的冠帽也不同,有朝冠、吉服冠、行服冠与雨冠之分,亦有冬夏之别;其中,冬朝冠或用薰貂皮毛,或用黑狐皮毛制成,夏朝冠或织玉草,或以藤丝、竹丝制成。因此,这件冠帽应是一顶清帝的夏朝冠,依据冠下系带所缚黄签上的文字,曾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御用之冠,民国初期收贮于紫禁城内的永寿宫,这个宫殿乃作为皇帝寝宫—养心殿的库房。这件曾属于清高宗的夏朝冠原仅余帽体本身,所应配饰的朝冠顶、金佛与舍林皆已不存,今乃另选用同类帽饰缝缀。
清乾隆皇帝着朝服像
夏朝冠 冬朝冠(三)端罩
满语叫“打呼”,清代服饰名。在清代服饰制度中,是一种皇帝、诸王、高级官员等人在冬季时替代衮服、补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的一种圆领、对襟、平袖、长及膝、左右垂带的翻毛外褂。
端罩按《大清会典》的制度,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狲、红豹皮、黄狐皮等几种;按质地、皮色的好坏及其里、带的颜色等内容,又分为八个等级,以此来区别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
便服黄色暗团龙江绸玄狐皮端罩 礼服黄色暗团龙江绸玄狐皮端罩
(四)衮服
衮服,简称“衮”,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与冕冠合称为“衮冕”,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用的礼服。
中国传统的衮衣主体分上衣与下裳两部分,衣裳以龙、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另有蔽膝、革带、大带、绶等配饰。
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 石青色缎缀四团缉米珠云龙银鼠皮衮
服
石青四团云龙妆花缎袷衮服
三、便服: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
(一)常服
常服有常服袍和常服褂两种。常服袍,为石青色,花纹随所御,圆领、马蹄袖、右衽四开裾袍。常服褂是套在常服袍外面的圆领、平袖对襟外褂。皇帝常服有绵、夹、纱、裘,均依时令更替。
康熙常服-石青色织金妆花缎彩云团龙纹褂
乾隆常服-蓝色簟锦纹暗花绸夹袍 第二节 清朝皇后服饰
清代皇后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
一、礼服(一)朝冠
清代皇太后及皇后之冬朝冠,熏貂为之。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各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猫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睛石一,小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五行二就,共珍珠三○二。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冠后扩领,垂明黄条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夏朝冠,青绒为之,余制如冬朝冠。
清朝皇后冬朝冠
清朝皇后夏朝冠
(二)朝袍
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
孝贤皇后朝袍
(三)朝褂
清代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褂有四种款式,均石青色,织金段或绸尼金纱镶边。裾
一式:圆领对襟有后开裾,缺袖的长背心,自胸围线以下做襞积。在胸围线以上前后锈立龙各二条,胸围以下横分为四层,一、三两层前后各绣行龙二条,下平水江崖。二四两层各绣万福万寿,彩云相间。
二式:圆领对襟有后开裾,上钉五个纽扣,胸围线以上前后绣立龙二,胸围线以下分三层各同襞积。一层前绣小立龙十,后绣小立龙十一,下海氺江崖;二层前后各绣小立龙十二,下为海水;三层前后各绣小立龙十六。
三式:有后开裾,腰下有襞积的长背心,前后各绣正龙一条,腰帷前后行龙各二,下幅行龙前后各四,各层下均有寿山平水江崖纹。
四式:圆领、对襟、缺袖、无襞积,左右开裾至下腋的长背心,前后各绣大立龙二,下八宝寿山立水江崖。
皇太后朝褂前后式
(四)朝裙
着于外褂之内、开衩袍之外,在朝贺及祭祀时用之。皇太后、皇后之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织金寿字缎,下石青行龙妆缎,皆正幅,有襞积;夏朝裙,片金缘,缎纱随用。余如冬。其下至皇太子妃皆同。一品命妇冬朝裙与民公夫人同,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缎,下石青行蟒红缎,皆正幅,有襞积。下至三品命妇皆同。夏朝裙,片金缘,缎纱随用。余如冬朝裙。
(五)朝珠 皇太后夏朝裙
皇太后冬朝裙
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朝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纪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称背云.朝珠由108颗珠子贯穿而成,挂于颈上,垂在胸前。朝珠的质料有东珠、翡翠、玛瑙、蓝晶石、珊瑚等。每盘朝珠有四个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头”,在背后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在朝珠两侧,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为“记捻”。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带。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皇太后朝珠
二、吉服
(一)龙褂
清代龙褂,样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端平直的长袍。龙褂只能为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皇后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均为石青色:第一种饰五爪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两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纹,袖端各两条行龙及水浪纹。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端不施纹样。第三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加水浪江涯、寿山、立水纹。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龙褂与此相同。嫔所穿龙褂,两肩前后正龙各一条,襟变四龙。
龙褂
三、常服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另外,常服样式也比满族贵妇服饰要宽松一些,特别是衣袖及下摆。
皇后常服-凤袍 第三节 清朝官员服饰
清朝服饰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服饰影响较大。从改服满族服饰,直到后来的西服东渐,清朝服饰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政权,清代服饰既保留了满族的特点,又继承了汉族的形式,清代官服也因循于此,既沿袭了汉服官府的特点,又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冠帽
清代文武官员上朝之时都带一种“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珠下还有孔雀翎毛垂于脑后,称花翎,顶子和花翎是区别职官品级的重要标志。
凉帽
暖帽
二、顶子
顶子指冠帽上的顶珠,是 清代区别官阶的重要标志。所谓几品顶戴(或称“ 顶带”),就是看冠帽上的顶珠。顶珠必须按品级戴用,不得僭越。如果革职、降职,就是革去他原应戴的顶珠。皇帝为珍珠,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为青金石,五品为水晶,六品为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为阴文缕花金,九品为阳文缕花金,未人流者无顶珠。
一品红宝石顶珠
二品珊瑚顶珠
三、花翎
翎子又称“花翎”。清代戴礼帽时,一般在顶珠之下都装有一支6-7cm 长的、用白玉或翡翠制作的翎管,这翎管主要是用来安插翎枝的。清代的翎子,与明代的装法不同,清朝翎子的装法是将翎子拖在脑后。翎子分花翎、蓝翎、染蓝翎,花翎为贵,花翎即孔雀翎。蓝翎用鹖羽制成,无眼,贵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花翎用孔雀尾毛制成,又称“孔雀翎”,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以三眼为最贵。“眼”就是孔雀尾毛上的彩色园斑。
花翎原有例戴、赐戴之分,能戴花翎的官吏有五种:
一是有爵位所规定;二是接近皇帝的近侍和王府护卫人员;三是禁卫京城内外的武官;四是有军功的人;五是特赐的人。
按《大清会典》规定:
贝子戴三眼花翎,根缀蓝翎;
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戴二眼花翎;
内大臣、侍卫、前锋护军统领,前锋护军参领、诸王府长史、一等护卫以及各省驻防将军、副都统、督抚、提镇蒙赐者戴一眼花翎;
贝勒府司仗长、王府及贝勒府二、三等护卫等戴染蓝翎。
花翎
四、朝珠
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于胸前挂朝珠。朝珠是挂在颈项间垂于胸前,由一百零八颗圆珠串成,无疑是源于佛教的数珠,也是随品级而挂用,质 料也各不相同,朝 珠的质料以产于松花江的东珠为最贵重,只 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戴。朝珠用细条贯串,有后引垂于背后。朝珠上还附有三串小珠,其中二小串是男在左面,女在右面,一小串则女在左面,男在右面。
清代朝珠
五、补服
补服是清代的礼服。皇帝穿衮服、皇子穿龙褂时,王公大臣和百官穿补服相衬配,是清代文武大臣和百官的重要官服。补服的形式以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补服主要的特点,是用 “补子”的不同纹饰来区别官职品级。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室成员用圆形补子。固伦额驸、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民公、侯、伯、子、男、以至各级品官,均用方形补子。明、清 两代,官 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 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的。明 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前片官补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为便于解系纽扣,只能将前片对半分开。
清代补服的补子纹样分皇族和百官两大类。各品级文武官员纹样为: 文官:
一品用仙鹤;
二品用锦鸡;
三品用孔雀;
四品用雁;
五品用白鹇;
六品用鹭鸶;
七品用鶒鸂;
八品用鹌鹑;
九品用练雀。
皇族圆形补子 武官:
一品用麒麟;
二品用狮子;
三品用豹;
四品用虎;
五品用熊;
六品用彪;
七品和八品用犀牛;
九品用海马。文官补子:
武官补子:
第四节
八旗服饰
满族是一个崇尚骑射、骁勇尚武的民族,在统一征战过程中,八旗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601年,努尔哈赤初设黄、红、蓝、白四旗,到1615年又增加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清兵入关后,八旗兵成为大清的主要军事力量。八旗兵甲胄属阅兵礼服,非战时用品,甲以锦布为里,以绸为面,饰以铜钉;胄为牛皮制成,髹以黑漆,其顶部竖有雕翎。
镶红旗头盔第五节
男子服饰
八旗服饰
康熙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
一、袍褂
袍服和外褂。清 代官服的主要组成部分。清 昭连 《啸亭杂录·服饰沿革》:“袍褂皆用密线缝纫,行列如绘,谓之实行。” 徐珂 《清稗类钞·服饰·成亲王之袍褂》:“﹝ 成哲亲王 ﹞所御袍褂极旧,然熨贴整削。”
旧时男子所穿的长袍马褂。曹禺 《日出》第一幕:“这一身衣服,使他显得异样怯弱、渺小,如一个婴儿裹在成人的袍褂里。”
二、马褂
立领、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男性正装“袍褂”的外褂则较长,长及膝盖或更偏下,与短款的马褂不同),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国时期又升格为礼服,统用黑色面料,织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本为满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故名。马褂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琵琶襟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马褂,穿上它可以行动自如,常用作出行装。大襟马褂,则将衣襟开在右边,四周用异色作为缘边,一般作常服使用。对襟马褂,其服色在各个时期有多种变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绛色(人称“福色”),到了嘉庆年间,则流行泥金及浅灰色。大袖对襟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为礼服使用,颜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员在谒客时常穿此服,因其身长袖窄,也称作“长袖马褂”。马褂分大襟马褂、对襟马褂、等多种样式。
袍褂
三、马甲
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样式有大襟、对襟等。一般穿在里面,样式也比较窄小。清末时,有把马甲穿在外面的。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清代的坎肩很讲究,尤其是入关以后满族穿的坎肩多短而紧身,一般仅及腰下。虽说是便服,却因为它穿起来方便,护心,老少皆宜,所以穿的人很多。坎肩如马褂一样也有大襟、对襟诸式。袖口是平的,一般穿在里面,式样也比较窄小。也有的喜欢穿在袍衫外面,而且在制作上还常把坎肩和长袍用一种面料,用同样的装饰方法制成套装,穿起来别有一种华贵、庄重的气派。当时还流行一种“琵琶襟”坎肩,这是清代出现的新款式坎肩。它的大襟边不到腋下,而是从第二个纽扣的地方直通向下,但不到底,从第四个纽扣又回到中心线,以对襟形式直通到坎肩底部,左前襟缺一块的地方与里襟扣合。这种款式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一字襟马甲 第六节 女子服饰
石青色团牡丹暗八仙纹织金缎小坎肩
琵琶襟坎肩
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一般妇女的裙子没有什么规定。清初崇尚“百裥裙”。在康熙、乾隆年间又流行“凤尾裙”。到咸丰、同治年间又出现一种叫“鱼鳞百裥裙”。
欣赏清朝皇帝服饰:
清代汉族女子服饰
顺治吉服-明黄色纱缀绣八团龙袍 皇太极皂靴
顺治礼服-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
顺治吉服-蓝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袷袍
顺治吉服-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 顺治便服-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
康熙行服-油绿色素缎袷行服褂
康熙行服-油绿色云龙暗花缎绵行服袍
康熙便服-蓝色宁绸紧身
康熙常服-石青色织金妆花缎彩云团龙纹褂
康熙雨衣大红水波纹羽纱单雨衣
康熙红色纳纱彩绣龙凤辑米珠高靿绵袜
康熙驼色缎平金百鸟纹绵袜
康熙黄云缎勾藤米珠靴 康熙蓝色暗花缎拉锁绣荷花山水纹绵袜
康熙蓝色缎绣团凤绵袜
康熙浅绿绸绣凤头绵袜
康熙浅杏黄缎绣五谷丰登绵袜
雍正礼服-明黄色彩云金龙妆花缎皮朝袍
雍正礼服-月白色云龙妆花纱袷朝袍(祭月)康熙蓝色漳绒串珠云头靴
雍正礼服-红色金龙妆花缎皮朝袍(祭日)
雍正礼服-石青色云龙妆花缎袷朝袍
雍正吉服-黄色缎绣云龙狐皮龙袍
雍正吉服-明黄缎绣彩云蝠金龙银鼠皮龙袍
雍正吉服-明黄色缉线绣云龙天马皮龙袍
雍正吉服-明黄色满地云金龙妆花绸女棉龙袍
雍正行服-酱色羽毛缎行裳
雍正行服-梅花鹿皮行裳
雍正行服-扫雪貂皮行裳
乾隆礼服-蓝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
乾隆礼服-蓝色缂丝云龙纹单朝袍
乾隆礼服-明黄色缎绣金龙朝袍
乾隆礼服-石青色缎缉米珠绣四团云龙夹衮服
乾隆礼服-石青直径纱地纳四团金龙单衮服
乾隆礼服-月白缂丝云龙纹单朝袍
乾隆吉服-蓝色地缂丝金龙云蝠绵袍
乾隆吉服-明黄色缎绣彩云黄龙夹龙袍
乾隆吉服-月白色缂丝彩云蓝龙袷龙袍
乾隆礼服-宝蓝缎彩绣平金云龙纹朝袍(祭南郊祈谷雩)
乾隆吉服-黄色缂丝云蝠寿袷袍
乾隆吉服-黄纱绣彩云金龙单龙袍
乾隆常服-蓝色簟锦纹暗花绸夹袍
乾隆常服-石青绸暗团鹤常服褂
嘉庆礼服-大红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
嘉庆常服-灰色玉璧纹江绸袷袍
嘉庆常服-石青缂丝八团庆寿灯笼纹棉褂
嘉庆便服-明黄色暗葫芦花春绸草上霜皮马褂
道光礼服-石青缎平金彩绣金龙夹朝袍
光绪便服-石青色团牡丹暗八仙纹织金缎小坎肩
光绪便服-绪紫色漳绒福寿三多纹袷坎肩
便服湖色团花事事如意织金缎绵马褂
便服黄色暗团龙江绸玄狐皮端罩
常服湖色团花事事如意织金缎绵马褂
大红绸画花驾衣
礼服大红色绫缀葵花纹袷驾衣
礼服黄色暗团龙江绸玄狐皮端罩
礼服明黄江绸黑狐皮端罩
深绛色缂丝袷纱蟒袍(贝勒吉服)
行服黄色暗团龙江绸玄狐皮端罩
清早期礼服石青色四团龙织金缎袷衮服
中期皇子礼服金黄色彩云金龙妆花缎男朝袍
清中期吉服蓝色江绸平金银缠枝菊金龙纹袷袍
清晚期便服蓝色漳绒团八宝大襟马褂
晚期武五品官三等侍卫和武六品官蓝翎侍清晚期幼年同治或光绪朝袍明黄色直径纱地绣五彩金卫所穿用
第二篇:中国传统古代婚礼篇-清朝
中国传统古代婚礼篇——清朝
时间:2012-12-06 10:15:46| 编辑:阿满 | 来源:爱情鸟婚事网 清朝
满族入关之后,新的统治阶级同样也带来了他们特色的婚俗和婚制等,像现在这段时间清宫剧不叫流行,看电视剧我们就能从剧情里了解个大概,比如说清统治者所提出的“满汉通婚”实际上并非实用于统治阶级,清十二帝的后妃中能记入史册的没有一位是来自汉族女子。而且清朝继承了明朝时期对婚姻制度法律化的管理手法,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修改制定。
清代——各阶层婚仪规格区分化
官员:当时凡是官员结婚,先以媒妁通言女家,如果两家满意,便择吉行纳采礼。根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
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纳采日,主人吉服,命子弟为使,从人携带礼物送到女家。至门,女家主人吉服迎入,从者将礼物陈于厅堂,使者说明纳采的来意,主人表示接受,并告于庙。主人招待使者,上茶少坐,使者及从人辞归,主人送于门外。是日,官员纳采礼之家,设宴款待宾朋,用牲数目有严格规定,不得越制。公爵纳采日设宴用牲九,侯伯递减,一品官行纳采礼设宴准用牲六,二品官准用牲四,三晶官准用牲三,四品官以下准用牲二。
结婚前一日,女家送妆奁于官员家,陈于厅堂,以示女家陪嫁之丰厚。
结婚之日,官员家一面备办酒席大宴宾朋,一面设仪卫,以妇舆遣人至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吉服在家等候,无须亲迎。女家将出嫁的姑娘打扮起来,等候迎亲的车舆。当车舆至,由嫂或其他女人扶姑娘上车,迎亲队伍返回家门,由女侍引导新娘入室。然后,新郎与新娘行礼如仪,再行合卺礼。当天,宴席的数目,在《大清会典事例》上有规定,同样不得越制。
品官之子,未受职者,婚礼视其父;已受职者,各从其品。
皇子:再说皇子的婚礼规格,内务府豫行钦天监诹指婚吉日,并列大臣、命妇中偕老者奏襄婚事。届期,赞礼大臣偕福晋父蟒袍补服,诣乾清宫东阶下。福晋父北面跪。藏历大臣西面立,称:“有旨,今以某氏女作配与皇子某为福晋。”福晋父承旨,行三跪九叩礼,兴,退。乃诹吉纳币。(见经费。)届日,内务府官以彩亭载诸礼物入福晋家,陈币于堂,陈马于庭,陈赐物于阶上,以纳币告。
福晋父母袛受谢恩,燕会行礼如仪。婚前一日,福晋家豫以妆奁送皇子丨宫铺陈。届日(上斦下贝)明,皇子蟒袍补服,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礼。若妃、嫔出者,并于所生嫔妃前行礼。皇子乃如福晋父母家,行迎娶礼,回宫。内务府选随从女宫八人豫诣福晋家阁前袛候。赞事命妇豫诣皇子丨宫内别室袛候。自宫门至于福晋家,步军统领所饬部洒扫清道。銮仪卫备仪仗,红缎帐舆。内务府总管一人,官属二十人,蟒袍补服,护军四十人,如福晋家奉迎。吉时届,内銮仪校奉舆陈于中堂。福晋礼服出阁。随从女官翊升舆下薕。内校异行。镫八十炬十前导。女官随从,出大门乘马。前列仪仗,内务府总管帅属及护军前后导护。行至紫禁城门外,众下马步入,及仪仗止于宫外。女官随舆入至皇子殿前,降舆。女官恭导福晋出舆,引入宫。吉时届,赞事命妇上合卺酒,设燕,皇子与福晋行合卺礼,执事者皆退。是日,内大臣、侍卫二品以上、八旗、文武大臣齐集,福晋亲族有职人等暨同旗之大臣、侍卫官员等齐集箭亭内,命妇等在长房内筵席,如纳币于福晋家之仪。翼日,皇子及福晋夙舆,朝服,内务府管理妻二人导,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朝见礼。皇子前立,福晋后立。皇子行三跪九叩头礼,福晋行六肃三跪三拜礼。次诣所出妃、嫔前行礼。皇子行二跪六叩头礼,福晋行四肃二跪二拜礼,各如仪,退。(其何处行礼之处,宫殿监督领侍卫皆豫奏闻请旨。)皇子仍如福晋父母家行礼如前仪。
皇帝: 虽说清朝婚礼也大多遵行“六礼”可皇帝大婚自然会比“六礼”复杂许多,比如各代皇帝大婚均要经过册立礼,必须确立皇后这一特殊的身份,这是其他各种官民不能有的礼仪;而皇帝贵为天子,大婚不亲迎,派使节迎娶称奉迎,即奉命迎娶;宋代开始皇帝大婚把“请期”改为“告期”,改变了主动与被动关系,即由男方的被动转为主动,女方由受“请”变为被告知;皇帝大婚作为国家庆典,必要颁诏等等,这些是皇帝婚礼与士庶婚礼截然不同之处。具体到清代皇帝大婚礼仪,主要有纳采、大征(纳征)、册立、奉迎、合卺、朝见、颁诏、庆贺、筵宴等。婚礼按进行的时间归纳起来,则可分为婚前礼、婚成礼、婚后礼。在具体的大婚仪式上,体现着清代典章制度发展的时代性差异与满汉间的民族差异性。
婚前礼:纳采、大征
清代皇帝大婚,皇后的选择通过选秀女的形式,并不存在像民间的订婚礼程序,只是皇家要表明尊崇古礼,举行纳采礼。所以这种层面上的采纳礼只是一种形式上的。
在纳采礼之后举行筵宴,称为纳采宴纳采礼之后举行纳采宴。如按古礼,本是在女家举行的答谢媒人的宴会,宴会后女家还要向媒人致以薄礼“脯”,即“宾即筵,奠于荐左;降筵,北面坐取脯”。明代皇帝大婚,纳采礼之后,“主婚者出大门外,至正、副使前致词云:‘请礼从者’。正、副使复入,酒馔毕,主婚者捧币帛以牢正、副使”。可见,明代皇帝大婚在纳采宴这一礼节上,与士婚礼中的纳采宴并无二致。但这并不符合儒家对礼制的“因袭其当因者,革除其当革者,减损其当损者,增益其当益者”,“礼以义起”的主张,天子大婚不可与士人婚礼等同。所以,清代皇帝大婚的纳采礼,其纳采宴的承办则改变了主宾关系,并不是像一些现代人著述中所说的由皇后父母设宴款待皇帝派出的使者。“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初二日纳采礼成,未时设纳采筵宴。内务府官豫设宴桌,皇上特命内大臣、侍卫、八旗公侯以下,满洲二品、汉二品以上官,宴后父于外堂,后父为宾席。”“筵宴毕,鸿胪寺官引众官诣堂下,望阙序立,听赞,行三跪九叩礼。”
至于纳吉、告期(请期)之礼,在清代皇帝大婚中未刻意地追尊古礼,而不像明代皇帝大婚礼中勉强开列在一起。皇帝大婚诸礼节,均经过钦天监这一国家天文历法机构卜测,皇后是在八旗众多秀女中经过二次复选而定,在朝廷看来是优中选优,自然吉不可疑;在大婚前,皇后的妆奁抬进皇宫的同时,也就等于告知了奉迎的时间,即在妆奁抬进的次日。婚成礼:册立、奉迎、合卺、祭神
这是婚礼中的关键,只有经过这一礼仪,男女双方才可以确立夫妇之关系,所以也是婚礼的高潮。皇帝大婚的婚成礼包括册立奉迎礼、同牢这是婚礼中的关键,只有经过这一礼仪,男女双方才可以确立夫妇之关系,所以也是婚礼的高潮。
皇帝大婚与臣庶婚礼最大的不同,是臣庶在举行了婚前礼以后,须由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所以称此礼为“亲迎礼”;而皇帝则必须派遣使节先到后邸对皇后进行册立,然后再把皇后迎入宫中。贵为天子的皇帝,绝对不可能屈尊前去迎接,必须由使节奉命迎接,因而称“奉迎礼”。
册立奉迎礼。这是皇帝大婚礼中最为隆重的礼节,实际上是两个相连续的礼仪。册立礼就是向“准皇后”授予象征皇后地位的由黄金制作的金册与金宝,它们就如同皇后的“身份证”一样。清代金册镌刻以满汉文,金宝亦镌刻以满汉文,其形式与皇帝御宝形式相同,现今故宫博物院还典藏有清代册立皇后的满汉文“皇后之宝”,按光绪《大婚典礼红档》记载,制作金宝用金550两。册立礼在皇后府邸举行,经过这一礼节,待字闺阁的“准皇后”才真正确立为皇后的身份,然后才有皇帝遣使迎娶的程序。奉迎礼是迎娶皇后进入皇宫的礼仪。册立与奉迎礼一般在同一日连续举行,册立礼结束后随即行奉迎礼,清代只有同治帝把两项礼节分为两日举行。清代同治、光绪二帝奉迎皇后以“子”时,却又颇有复古的倾向。
很多人都认为按照古礼迎接新娘是大红色贴喜字新轿,但在清朝皇后入宫所乘坐的轿辇是皇室专用的明黄色而且不能贴喜字,而是皇帝亲笔所提的“龙字”但在光绪帝大婚时凤舆内的“龙”字为皇太后慈禧所写,至今还典藏在故宫博物院。此外还要有金质双喜“如意”一柄。皇后坐在凤舆内向宫中行进时,必须一手持金质双喜“如意”,一手持苹果。
奉迎皇后,凤舆到了乾清门,才算到了皇帝之“家”,于是在乾清宫阶下轿。“皇后降舆。福晋接苹果,递宝瓶,皇后接宝瓶,四福晋搀扶,内务府营造司预设火盆于乾清宫殿内,武备院预设马鞍于坤宁宫门槛上。”按满族传统,新娘要跨越火盆才可迎娶进入夫家之中,所以皇后在乾清宫须跨越火盆。有的学者考证此俗是满族萨满信仰中对火崇拜的反映。其实,以火驱邪这种习俗不仅满族流行,而且“外人到东海窝集部的窝棚、帐篷时,要跳火,过火,这就意味着盛火去掉了邪气”。新娘从母家走进夫家,也是从外族他姓而来,为了不给夫家带来邪气妖魔,所以要从火上跨过。满族以火驱邪不仅表现在婚礼中,即使在丧事时也同样要跨火:“满洲人如本家遇有孝服者,必请出神位安于洁净之室。若族中孝服,则在大门外释去孝衣,始入院内。如无另室之家,则净面洗目,焚草越火而过之,始入”。皇后不仅在进入皇家——夫家之时跨火驱邪,而且对迎娶时所乘之轿以及盖头,提前也要用藏香熏一下以驱除邪气。
皇后跨过火盆,出乾清宫后到达洞房坤宁宫时,还要从门槛上的马鞍上跨过,才可进入洞房。其马鞍之下还要压有两个苹果。跨马鞍之俗,由来已久,以其音与“安”相同,于是人们用它作为祈祷平安的代表物。而皇后在乾清宫下轿的同时,就要由在宫中执事的福晋命妇接过皇后手中的“如意”与苹果,递上宝瓶,皇后要怀抱宝瓶前往坤宁宫。但宝瓶并非取其“平安”之意,其作用如同聚宝盆,它是财富的象征,其内盛装“珍珠二颗、宝石二块、金钱二个、银钱二个、金‘如意’二个、银‘如意’二个、金锞二个、银锞二个、金八宝二个、银八宝二个、金银米”。满族民间新娘也抱宝瓶,只是其内所盛装的东西不能像皇家那样昂贵,一般装有大米和小米,权称为金银米。在河北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轿时,还有递给花瓶之俗,同时歌唱道:“花瓶本是圣人留,轩辕黄帝起根由。今日落在新人手,富贵荣华万万秋。”其意义与宝瓶相同,无非都寄予了对财富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皇后跨过马鞍,进入洞房伊始,最先是要与皇帝一同先行“坐帐礼”。在满族民间,“新娘入帐篷登床,面吉方而坐,俗称‘坐福’,也称‘坐帐篷’。坐帐之后行合卺礼。婚礼诸礼中真正代表男女成为夫妇的是合卺礼,这是历代以来各民族通行的传统礼仪。《礼记•昏义》:“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统治者将其推演到君臣的高度。合卺礼为现代所说的喝交杯酒。合卺礼在洞房内举行,清代皇帝大婚在坤宁宫举行。此时皇后要重新梳洗打扮,换下在母家奉迎时所穿的龙凤同和袍,把“没上头”的长发姑娘打扮成“两把头”媳妇,穿上朝袍朝褂。这身打扮,完成了从闺阁女子到已婚女子的蜕变,朝袍加身也已然表明从平民女子到皇后身份的蜕变,只有这种身份才配与皇帝合卺。清代帝后在合卺时,却模仿古人席地而坐之俗,“内务府女官恭进宴桌,铺设坐褥于龙凤喜床沿下,相向坐,恭进皇上、皇后交杯用合卺宴”。
皇后居左,皇帝居右,对饮对食。在帝后饮食之时,还要有结发的侍卫夫妇在坤宁宫外的屋檐下用满语唱交祝歌,其歌词虽不见档案记载,但无非是祝愿的吉利词语。按古礼,在新娘新郎合卺之后,“媵馂主人之余,御馂妇余”。即由新娘的陪嫁女子“媵”吃新郎所剩之饭食,新郎的从人“御”吃新娘所剩之饭食,以此表明阴阳(男女)蕴藉交接。明代帝后大婚尚恪守古礼中的合卺之仪,如以四个金爵和两个卺行合卺礼,分三次酌酒,并且“皇帝从者馂皇后之馔,皇后从者馂皇帝之馔”。而在清代皇帝大婚中,各种文献已不见爵与卺并存的记载,其合卺改以金质合卺杯。合卺后当晚,帝后还要吃长寿面,次日还要举行“团圆宴”,以表明帝后婚后生活的美满。在满族婚礼中,不论民间,亦或皇家均不见传统完全复古的合卺礼仪式。甚至在民间合卺时,还要由萨满太太向空中抛肉。这些正是满族不同于汉族传统婚礼之处。
婚后礼:庙见、朝见、庆贺、颁诏、筵宴
洞房各礼行过之后,皇后须与皇帝一起去皇家的宗庙祭祀,称“庙见”,以求得祖先神灵的接纳。皇后首先要到供奉列祖圣容(即画像)的寿皇殿(今景山公园北麓少年文化宫)祭拜上香,然后回到宫内,依次到供奉先皇、先后的各宫殿中上香行三跪九叩礼。
朝见礼是择吉日皇后到慈宁宫向皇太后所行之礼。民间婚礼之后,新妇于第二日拜见公婆(古称拜舅姑),为其点烟斟酒倒茶。而在皇家,只有老皇帝驾崩(乾隆帝除外),新皇帝才能即位,所以大婚皇后从来无“舅”可拜,而只能拜“姑”,即皇太后。
之后就是庆贺,召见外国使臣,大摆筵席等。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不少皇帝都是结过婚才当皇帝的,便办不了大婚。如清皇共有10人,但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位皇帝在位时举办过大婚。
第三篇:商务谈判论文之礼仪篇
浅谈商务谈判之礼仪
姓名:罗若珈学号:20092551班级:09视觉传达07班
摘要:在商务谈判中礼仪往往会决定一个成败,在国际发展的今天,商业在迅速
发展,商务谈判桌上的人越来越来国际化,商务礼仪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种了。而在礼仪当中又分为个人礼仪和商务礼仪两大类。个人礼仪有穿着、装容等,商务礼仪则涉及谈判地点、谈判座次、谈判表现、签字仪式等具体方面。
商务谈判是在双方都有准备的情况下,双方为己方争取更大利益更好合作而进行的一种商业谈判,而这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变数是无法预料的,而在长时间的谈判交涉当中,礼仪也是保持良好交涉的一大必要条件。所谓商务礼仪,是指在长期的商务谈判交往中,为迎合文化的适应性而形成的一系列行为或活动准则。商务礼仪贯穿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候虽然知道怎么做,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往往疏忽或者运用起来显得很不自然,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商务礼仪习惯,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礼仪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中长期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商务礼仪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商务活动中,商务人员为了树立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形象,遵守的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它是一般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
商务谈判作为一项特殊的商务活动,对谈判者的礼仪有特殊的要求,懂得并掌握这些必要的礼仪与礼节是商务谈判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而商务谈判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遵循几条原则:
1.相互尊敬原则是礼仪的情感基础。
2.入乡随俗原则,我们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就必须了解和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
3.谦虚适度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要做到不卑不亢,反对一味地抬高自己,但也绝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4.尊重隐私原则,在和别人交谈与沟通时我们要主动回避与隐私相关的问题。但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国际交往中,各国的文化和习俗差异
很大,关于隐私的理解也大不一样,只有明白什么是隐私才能把握好分寸,充分做到尊重他人的个人隐私,也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5.注意细节原则,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有时候往往由于自己平时的不良生活习惯而引起客户的反感,从而导致谈判的失败。
一、仪容着装礼仪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与人交往,我们首先注重的是人的着装。人们常常发现,一件漂亮的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其效果和感觉并不相同。成功的着装与仪表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女士仪容着装要求:
1.发型发式。女士的发型发式应该美观大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选择发卡、发带的时候,样式应该庄重大方。
2.面部修饰。女士在正式的商务场合,面部修饰应该以淡妆为主,不要浓妆艳抹,但也不能不化妆。
3.着装修饰。女士在商务着装的时候总的要求是干净整洁。同时,女士在着装的时候要严格地区分职业套装、晚礼服及休闲服。在着正式的商务套装的时候,应该避免穿无领、无袖,或者领口开得太低、太紧身的衣服,同时衣服的款式要尽量合身,以便活动。
4.丝袜及皮鞋。女士在选择丝袜及皮鞋的时候,需要注意丝袜的长度一定要高于裙子的下摆,同时在选择皮鞋时应尽量避免鞋跟过高、过细。
男士仪容着装要求:
1.男士的西装一般以深色调为主,避免穿有花格子或者颜色非常艳丽的西服。男士的西服一般分为单排扣和双排扣两种。在穿单排扣西服的时候,如果是两粒扣子的西服,只系上面的一粒,如果是三粒扣子的西服,只系上面的两粒。穿着双排扣西服的时候,应该系好所有的纽扣。
2.衬衫的颜色和西服整体的颜色要协调,衬衫不宜过薄或过透。
3.领带的颜色和衬衫、西服颜色相互配合,整体颜色要协调,系领带的时候要注意长短的配合,领带的适宜长度应该是正好抵达腰带的上方,或者有一两厘米的距离。
4.皮鞋以及袜子的选择要适当。男士在商务着装的时候要配合皮鞋,不允许穿运动鞋、凉鞋或者布鞋,皮鞋要保持每天光亮整洁。袜子的质地、透气性要良好,同时袜子的颜色必须保持和西装的整体颜色相协调。如果是穿深色的皮鞋,袜子的颜色也应该以深色为主,同时避免出现比较花的图案。
二、商务谈判过程中的礼仪
1.介绍礼仪
自我介绍是谈判双方互不相识,又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而采用的一种介绍方式。在自我介绍时要说明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等,并表达出愿意和对方结识的意愿。介绍自己时要不卑不亢,面带微笑,陈述要简洁、清楚。
2.握手的基本要求
握手时距受礼者约一步远,两脚立正。脚并拢或脚尖展开站成“八”字步,上身稍微前倾,肘关节微曲抬起至腰部,目视对方伸出右手,四肢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或者微动一下即可,礼毕后松开。行礼者与受礼者间距适度,不要太远或太近,否则都不雅观,尤其是不可将对方的手拉近自己的身体区域。握手时只可上下摆动,而不能左右摆动。
3.座次安排的礼仪
座次安排的基本要求是以右为尊。谈判者身份、地位高的坐右边,低的则坐左边。在双边谈判中,大多使用长方形的桌子。通常宾主相对而坐,各占一边。谈判桌一般对着入口时,来宾对门而坐,东道主背门而坐。双方的主坐人是谈判中的主宾和主人。主宾和主人居中相对而坐,其余人员按职务高低分坐左右,原则上以右为尊。主谈人右手第一人为第二位置,左手第一人为第三位置,右手第二人为第四位置,左手第二人为第五位置,以此类推,记录员一般位于来宾的后侧,翻译人员位于主谈人右侧。
4.交谈礼仪
交谈是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主要活动,要想圆满的完成谈判活动,遵守交谈礼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要遵守以下交谈礼仪:态度诚恳,尊重对方、谈吐自信,谦逊有礼、语言得体,注意技巧、语言得体,注意技巧。
5.电话礼仪
听到铃响,迅速接听;先要问好,再报家门;礼貌待人,微笑说话;姿态端正、声音清晰;礼貌应答,认真记录;礼告结束,后挂轻放。
商务礼仪虽然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但真正掌握起来却很难。之所以说它容易理解,是因为商务礼仪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难于理解的理论,它是在我们的日常商务活动中,经过长期的积累及总结,达成了共识的一种行为准则;而说它难以掌握是因为商务礼仪贯穿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候虽然知道怎么做,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往往疏忽或者运用起来显得很不自然,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商务礼仪习惯,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金正昆:《商务礼仪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清朝科举制度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增删卜易》中的考试占
来源《中国预测网》
科举资格考试
童试:又称县试、小考,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雅称入泮。这是“功名”的起点。生员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是一较长的时间段,期间有多次考试。
生员分三类:刚考上的,为附生。再进一步是增生。最高级别是禀生,禀即米粮,由政府提供伙食。禀生有一定名额,只有空缺出来,成绩优者才可增补,故称补禀。
岁试、科试:正式科举资格考试。成绩分六等,一等二等与三等前十名,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因故未参考者,或未录取者,还可以再参加“录科”和“遗录”考试,成绩优者,亦有资格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称考遗才。
正式科举考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为大比之年。秋季八月在各省省府举行,所以又称秋闱或府试。乡试考中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便有了当官的资格。
会试:亦三年一次,逢丑、未、辰、戌年即乡试后的第二年为会试之年。春季二月在京师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或春闱。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前十名称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称会魁。贡士再经太和殿复试,优者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在会试之年四月二十二日举办。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以上为清朝科举简介。
一、对我们研读《增》书中求名章各节,应有所帮助。
求名章各节分别为童子试、岁考科考、占禀、考遗才、发榜挂榜、殿试、乡试会试,都不出上述范围。
二、对我们理解《增》书中考试占的卦例,应有所帮助。
例
1、进退神章
申月癸卯日,占乡试,得雷风恒变泽天大过。
申月癸卯日(旬空:辰巳)
震宫:雷风恒震宫:泽风大过(游魂)
六神伏神【本 卦】【变 卦】
白虎妻财戌土、、应妻财未土、、螣蛇官鬼申金×官鬼酉金、勾陈子孙午火、父母亥水、世
朱雀官鬼酉金、世官鬼酉金、青龙兄弟寅木父母亥水、父母亥水、玄武妻财丑土、、妻财丑土、、应
断曰:酉金官星持世,旺相当时,卯日冲之而暗动,又九五爻申官化进神,得其拱扶帮助,不独今秋折桂,来春定占鳌头。后果得联捷。
案:这是乡试前占的一卦,乡试在秋八月,明年会试在春二月,故有“不独今秋折桂,来春定占鳌头”之语。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增删卜易》中的考试占 1
例
2、、随鬼入墓章
戌月甲寅日,占会试能联捷否?得雷山小过变艮
戌月甲寅日(旬空:子丑)
兑宫:雷山小过(游魂)艮宫:艮为山(六冲)
六神伏神【本 卦】【变 卦】
玄武父母戌土×妻财寅木、世
白虎兄弟申金、、子孙子水、、螣蛇子孙亥水官鬼午火○世父母戌土、、勾陈兄弟申金、兄弟申金、应
朱雀妻财卯木官鬼午火、、官鬼午火、、青龙父母辰土、、应父母辰土、、断曰:世爻随官入三墓,动墓,化墓,又入月德之墓,明岁辰年冲开墓库,发榜之期,又遇辰月冲开三墓,不独连登,定中状元。日月与世爻合成官局,旺相当时,卦之全美,如玉无暇。果然传胪三唱。
案:四土之年为会试之年,二月考试,三月发榜,故有“明岁辰年冲开墓库,发榜之期,又遇辰月冲开三墓”之语。
又案:乡试秋八月,会试春二月,殿试四月二十二日,指的是阴历日期,与我们用的寅月,卯月等不尽一致,但差不了几天。说阴历三月为辰月,大体不差。
三、对我们现实的考试占,应有所帮助。
正式的科举考试与现在的高考很相似,历年的考试时间是定的,成绩公布、录取时间也一样。所以考试占,多为吉凶卦,即不必考虑应期。
清代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后,便有了当官的资格,所以乡试会试以官爻为用神,而秀才们的各类考试以父爻为用神。现在的大学生至少名义上是国家干部,高考亦以官爻为用神,考初中、高中皆以父爻为用神。而研究生有一定的补贴,以官爻为用,兼看财爻。
四、最后,再看一下朱先生所解的第十九卦例。
1、举人、进士,虽有了当官的资格,和现在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样,仅具学位上的意义,至于能不能当官,当多大的官是两码事。、此卦官爻为用神,日建作官星生世,是此卦的要点。
3、辰月己巳日,占会试。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此卦是会试考后,成绩未公布前占的一卦,作为吉凶卦,应验的只是考上考不上。因接着就是殿试,不会等太久。
朱辰彬答复:
可以肯定的是,童试、岁试、科试、乡试等均属于资格性质考试,并不与官位授予直接挂钩,并不是靠上了就一定能当官,应以父母爻为用神考取了就可以直接授予官职的,才以官鬼爻为用神是否殿试录取者,即进士者,都要授予官职呢?若是,考殿试应以官鬼爻为用神。
网友答复:
官鬼既有官职之意,也有名声,名望之意,所以参加科举考试也称考功名。在古代,乡试中举是很荣耀的一件事。况成为举人后,便有了当官的资格。用神以官爻为妥。其实这一点,看《增》书卦例就可知。
这和现在的高考相似,高考便用官爻。歌手参加大奖赛类,想亦应以官爻为用,因能一举成名。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增删卜易》中的考试占 2
第五篇:浅谈清朝玉器
摘要:清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又—鼎盛时期,它集历代之大成,总结发扬数千年的雕刻技艺,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玉器,用途之广,雕塑之精,设计之妙,创新品种,达到了高峰。关键字:玉器的发展 玉器的制作 玉器的纹饰
玉器的文化含义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代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各种工艺美术空前繁荣,其中玉器艺术更为突出。
清代是我国古代玉器最为发达的时期,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较以往有超越性的突破。此时,制玉作坊遍布各地,由宫廷直接控制的作坊便有十处。南方以苏州、扬州为中心的“南作玉”和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北作玉”,是此时最具代表的两大流派。清代初期的玉器制造主要在民间,宫廷制玉较少。乾隆时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喜好,原料的丰富以及工艺的进步,宫廷制玉发展较快,不仅出现了大批礼器,还制成一批体积庞大、雕琢复杂的玉山,一些乾隆御书的题记、诗文,还被琢刻于玉册之上,置于精巧别致的紫檀匣中收藏。乾隆之后宫廷制玉有所衰退,但晚清民间市场仍十分活跃,不断推动清代制玉的发展。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仍是苏州专诸巷,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工艺后来居上,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由于乾隆皇帝爱玉,所以清代玉产地主要有除了苏州、扬州还有宫廷,呈三足鼎立趋势,各具特色。
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层民俗事项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实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种也较历代多有增加。
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工艺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细腻。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镞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
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入衰落,不但规模减退,工艺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格越益粗糙。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太多取平面的浅浮雕
处理。尤其是器皿轮廓线大多拖泥带水,转折含混。许多该作圆雕处理的玉陈设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附的背面,也采取用工极少的粗处理方式。
此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仿古玉器。乾隆帝对收集到的古玉,满意者,赋诗、作文,大加赞赏,不满意者命清宫造办处改头换面,重新琢镂。乾隆对琢玉高手倍加爱护,对姚宗仁尤为赏识,经常与其切磋仿古玉技艺。宋元时期仿古玉已初显端倪,明代仿古琢造已达相当水平,清代更上一层楼。
仿古玉是玉匠、收藏家对前人创造的仰慕、憧憬和追求,需运用智慧与技巧,仿中有变化,仿中有创意,因此清代宫廷仿古玉有很高的美学价。
清代玉器用料主要是温润细腻的新疆和田玉和晶莹剔透的缅甸翡翠。清康熙年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帝入交趾,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原的路线,乾隆年间西域的分裂割据和叛乱得到平定,又打通了新疆和田玉内运的道路,这两点都有效地解决了清代玉器制作的玉料来源问题。
清代玉器,纹饰内容广泛,以民俗题材为主,有人物、飞禽、走兽、昆虫、山水花卉、亭台楼阁等,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马背蹲一猴为“马上封侯”, 猴背上又一猴为“辈辈封侯”,雕一只鱼意为“年年有余”,三只羊意为“三羊开泰”,还有传说故事、携琴访友、太白醉酒、赤壁夜游等。清代仿古玉的品种多种多样,其用途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上述剑饰、鸡心饰佩等仿汉代器外,还有璧、璜、蝉、块、佩饰等,上面的纹饰似古代纹样,却带有本朝特征,有的纹样全是本 朝的。仿古玉器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不仅是为了满足玉器品种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迎合人们崇古的心理。清代宫廷提倡复古器,特别是在乾隆时期,这时的民间同 样流行,从礼器到各种装饰品, 均有玉仿制品,从而促进仿古玉器的发展。但是民间有的仿古玉器是以假充真,欺人牟取暴利,其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地将伪品做得与真品相似。《玉纪补》记载民间玉器乍伪法很多,有火烧,沁、煮沁、卤提、里入地下等,上述介绍的就是清仿汉代五剑饰与鸡心佩。若细心观察就可发现与汉代的差别,首先没有汉代古拙感, 带有近代雕刻玉的特征,例如螭纹不是较大幅度的“S”形弯曲状,四肢力感不足,没有前伏后蹬的神采飞扬气势。细部也有差异,五官不同,总之汉代的螭纹是一 种健壮、饱满、豪放的气质,流畅自如,潇洒。汉代雕刻的特征正如明代高濂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勾,碾法婉转流动,细如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 严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这种游丝毛雕阴刻线是汉代玉器显著的特征。清代仿品,从造型、纹饰与刀法均不同,带有明显隽秀、温和的清代特征。如玉文带背面 的方孔能明显看到铊痕迹,不是汉代先用钻打小孔,再用线锯锯成长方形穿孔,并留有线锯直道痕迹。剑首饰上的三孔,也不似汉代中间孔大,两侧斜直孔与中间大 孔相通,用于在剑首端起固定作用,而清代器上面三孔中两侧与中间孔不通,仅仅是“样子”。总之,这时出现的仿古玉器已世俗化,成为人们的使用品或装饰品。
清代玉器吉祥图案有仙人种佛像动物、植物、器物有的还点缀着禄、寿福、吉祥、双喜等文字。清代玉器中吉祥类图案的大量出现、流行,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现象的鲜明的反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们希望借助于玉器来祝福他人、保佑自身、向往与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态。
传世的清代玉器,不同时期,特征不同,清代早期玉器较少,这与当时的国情有关,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玉器生产得到恢复,其特征表现在玉表面的光泽比明代的光 亮,但不同于清乾隆以后的蜡质光泽。雕刻纹饰工细圆润,没有明代古拙、奔放,也没有清乾隆以后险峻露峰的特征。乾隆及嘉庆时期,玉器生产数量大,雕刻受当 时工艺的影响。以青玉、碧玉为主,白玉次之,玉表面有蜡质感。纹饰分阴刻、浅浮雕、高浮雕等。高浮雕层次多,立体感强,雕刻的山水可分远景、中景与近景, 形成不同的画面,纹饰见棱见角,突出明显。清代晚期,玉雕纹饰繁缛,显得零乱。仿古器的纹饰呈现拼凑,带有本朝特征,没有古拙感,缺乏浑厚的气势,线条柔 软纤细。总之清代的玉器在全面继承历代雕刻技艺基础上,同时吸收当时绘画、瓷器、漆雕、竹刻等工艺,又有发展,玉器上的图案与山水、花鸟、人物画的构思布局、气韵一样。动物立体雕取材广泛,雕刻精细,对于一个飞鸟来说,根根羽毛清清可数,玉的表面处理也独具特色,到了晚期随着社会的衰落,玉雕工艺也走下坡 路了。
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民间用玉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专诸巷,苏州玉器精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作发展很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玉器的精与美。以乾隆宫廷玉器为代表的清代制歪风格,皆可用“精、“美”来代表。“精”相玉器材质、雕琢、抛光的工艺之精;”美”相玉器质色、造型、纹饰的艺术之美。格与美代表了清代崇玉文化的最高成果及其审美的最高标准。
造成玉器形式主义用美意趣主要原因是,清代上层统治者缺乏信仰观念和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心理、故而促使玉器的文儿内涵不足,贫乏苍白。在封建特仪制度的影响下;艺术作品单纯为了满足帝玉贵族的审美要求,因此作品的品位特殊且不面更以繁宫为贵,琐华为美,致使艺术品越发趋向矫柔造做,内力活力不足,反而得以时髦。虽观之易理解,也能乐在其中但也易忘却,得不到深刻的艺术享受。在这种文化艺术观念的制约下,创作者们的热情,也会受追去屈从于技艺与技巧的极尽发挥,并以此来使得统治阶级的肯定。
总的来说,清代玉器艺术形式特点是,单凭直观的感觉,就可欣赏到作品的全部,而未能隐含层层的这的文化内涵。清代玉器能宗法前人,而又极富人情世俗、小农趣味,尤注重文玩格党、要求艺米形式纤细繁琐,富丽精玉,这正是清代玉器的形式主义又夹杂浪漫风韵对正统古典主义的一种叛离。
文化的可继承性,决定了清代玉器是数千年传统玉文化的集大成者。因此,它能在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与创新。“综合”指它注重遵循与吸取传统(主要是宋、元、明)玉文化的创作法则和精髓,把玉器制作推向最后的高潮;“创新”指着意于精品价值取向,使精美的玉器获得超值宝物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尽管清代玉器不可璜兔地要受到时代文化大背景的制约,在审美意义上,偏重形式的追求而较少深层的思想与文化内涵的表现。妩而,清代玉器以高度华美的技巧与形式美,为传统玉器的艺术体系,作了最后的总结;它在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上,达到了空前发展、高不可及的巅峰,是中国古代玉文化史上最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