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13:4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

第一篇: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

社会保障政策实施与解读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工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现象,他们包舍诸多的亟待解决的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已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但是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并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一直以来,由于对农民工住房性质的定位和认识,以及相应配套和保障政策的缺乏,导致农民工住房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而且受到国家、政府的关注。我们也有必要加以研究和探讨,以期农民工住房问题能早日得到较圆满的解决。

【关键词】 城市化

农民工

住房保障

配套制度 前言

农民工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突出问题。农民工是城市中外来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民工也逐渐成为城市劳动力大军的主体。然而,与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巨大的和不可或缺的贡献相比 ,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和居住条件已形成相当大的反差。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农民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最终会影响到城市、乃至城乡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随着农民工问题的日益严重,各级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解决包括住房在内的各种问题,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对农民工问题的认识尚存在差异性和片面性 ,加上现行政策的种种缺陷和不足,使政策制定和政策作用效果均存在着局限性。对与农民工相关的住房问题的讨论和认识,对解决问题的结症进行深入探究,并对构建统一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进行理论分析是解决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的基础。

一.概述

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该确立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保证农民工的基本住房条件,是维护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也是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我们必须让农民工在这个城市中拥有归属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互动。

2005年,建设部首次将农民工住房问题列入当年建设部工作重点,在2007年的工作部署中,建设部提出,要将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在城市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就业群体。同时,建设部把如何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提高和改善农民工的住房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具体方案正在研究之中。这表明,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二、关于我国农民工的几点基本认知

(一)农民工的定义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另外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本文认为,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中的“农民工”,应有所特指,它基本是但又不完全是狭义上的农民工。具体可界定为:出乡到乡以外的地区务工、但户籍在农村、家庭户为常住户、其收入主要带回家中、其经济与家庭户连为一体。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占二、三产业过半人数,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二)农民工的特点 1.农民工的流动性比较强

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强流动性与弱稳定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农民工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按照农业生产规律呈季节性的穿梭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第二,部分农民工虽然长期在外务工,但对于目标打工城市的选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经常辗转于不同的城市之间;第三,部分农民工虽然能够相对的固定在某一个城市,但对于合适工作岗位的选择,却存在较大的被动性,他们往往在不同的行业和岗位之间疲于奔波。2.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比较低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现行的农民工用工制度和工资分配机制还不健全,以及农民工群体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不足,所以相对于城镇职工而言,其整体工资收入水平还是普遍偏低。3.农民工的就业分布相对集中

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城镇各行各业之中,与城镇居民相比虽已不存在就业层次门槛障碍,但我国大多数农民工就业还是相对于集中在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服务等行业领域。调查数据表明,按从事工作的行业分,在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分别占19.53%、15.12%和14.84%;在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分别占13.88%、9.75%、8.22%和1.26%。

三、我国农民工城市住房的居住现状

目前,我国农民工城市住房的居住总体情况比较复杂多样,居住质量亟待提高。宏观看来,城市农民工的居住状况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居住分布复杂

城市农民工居住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大型成熟社区、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企业(公司)内部的职工宿舍以及建筑工地的工棚等都居住着大量的农民工。近年来,特别是大中城市廉租住房租金已不再“低廉”,农民工租房已不能按照就近原则进行租住,对租房的区位选择只能越来越向城乡结合部和城市边缘区转移。

(二)居住类型多样

城市农民工居住类型多种多样,有的散居在宾馆旅店或市民家中,有的由企业统一安置于单位内部(宿舍、闲置房)或施工现场。而随着外来人口“常住化”的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租赁房屋”居住和寄住“宿舍、工棚”为主。此两类居住类型,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农民工住房的主要类型。

(三)居住质量低下

大量的城市农民工居住在现代化城市的“角落”,这些角落往往是处于旧城改造中的“城中村”、“棚户区”,或者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甚至近郊区的边缘地带。这些“角落”的公共基础设施、交通出行、环境卫生等外部条件一般较差。由于工资收入比较低,大量的农民工只能选择便宜廉租住房,这些房屋的生活配套设施一般很不到位。他们往往几个人或全家人居住在20~30平方米的房子内,生活空间狭小。近40%的农民工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里,地方狭窄拥挤,室内肮脏零乱,除了被褥衣物,几无他物。

四、现有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政策特点及缺陷

涉及农民工住房的政策规定 ,一方面是一些地方陆续出台的针对农民工住房的有关政策 ,这类政策目前并不多;另一方面是关于农民工问题、和关于住房规定涉及的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政策。从整体情况来看 ,关于农民工住房的相关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不足: 1.1 地方政府规定多 ,中央政府规定少 ,总体重视不够

至今为止 ,中央政府只是在经济政策中强调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但尚未出台关于农民工住房的专门政策规定。相反 ,由于农民工问题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已经成为突出问题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 ,2005年 《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工作的若干意见》(市委[2005 ]23 号),2005 年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进城务工农民住房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05 ]482号)等。尽管政府 ,特别是地方政府出台了针对农民工的住房解决办法 ,但是与实际对政策需求相比 ,还相差甚远。

1.2 专门的住房规定少 ,一般政策规定多 ,政策作用有限

现行住房政策中与农民工住房有关的政策规定主要涉及: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住房公积金政策等。我国经济实用住房的政策始于 1994 年。为了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住房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经济适用住房保障体系的规定。2006年河南省政府 《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2006),第二十四条规定: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加强监管 ,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逐步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 房保障体系 ,符合有关规定的 ,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2005年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进城务工农民住房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05 ]482 号)明确:对持有 《重庆市流动人口居住证》 且在主城区居住 5 年以上的农民工家庭可纳入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我国廉租房政策始于上世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 ,正式提出是 1998 年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目前 ,这一制度已成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基本保障。但是 ,从目前中央和各地的规定来看 ,是否将农民工纳入廉租房保障对象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从以上分析可见 ,由于现行政策本身及执行存在的不足 ,加上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 ,导致政策对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作用受到限制。1.3 以往出台的政策少 ,新近出台的政策多 ,尚不形成体系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 ,除了国家一般性住房保障政策出台于1990年代中后期以外 ,有关农民工住房的专门规定基本是近几年颁布的 ,包括 2007 年出台的国务院 《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分析其原因 ,一是政府对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认识不够 ,还没有将其纳入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考虑;二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和生活问题日渐突出 ,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相继纷纷出台相关的解决措施和办法。进城农民工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是涉及城市居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探讨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实现 “以居管人”、“以居定人” 将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制约农民工住房问题解决的症结和要害

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其直接表现出的是住房问题 ,但反映出的是农民工与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利益协调等深层次问题。所以 ,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首要的是要解决农民工的城市定位、及其与既得利益者的关系问题。2.1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定位和认识问题

农民工现象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差异带来的外来人口(包括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一种表象 ,也是由于城市发展建设中对劳动力集中需求形成的巨大引力产生的结果之一。农民工的产生是一种必然现象 ,但是对于农民工以及随之而产生问题的认识却有不同观点 ,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定位问题 ,成为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和根本点。就农民工住房问题 ,涉及到政府是否应承担责任 ,政府究竟应当承担多大责任 ,是否可以纳入城市住房体系 ,如 何统一、统筹解决城乡住房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 ,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已经势 不可挡。2005年南京市户籍人口 58316 万 ,农民工约有113万(含所辖市县),相当于南京市户籍劳动力的1P 2 ,相当于南京市户籍人口的1P 5;截止到2005年5月长沙市区人口约 180万 ,其中来自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约 40 万 ,大约占市区总人口的 2212 %;2005年重庆市主城区人口600万 ,农民工约 150 万 ,农民工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2.2 农民工住房与城市低收入居民住房保障的冲突问题

尽管住房保障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中心任务之一 ,但是至今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在很多城市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农民工移民进入城市 ,不论政府主观上是否将其纳入城市住房保障 ,都直接或间接扩大了住房的需求 ,增加了城市政府的负担 ,处理不好也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福利。可以从两种可能结果来看这个问题:第一 ,将农民工纳入统一的城市住房保障 ,无疑直接增加了住房保障的需求数量 ,对城市产生压力;第二 ,不纳入统一住房保障 ,任其在城乡交接地带、城中村地带、甚至城市一些露天形成集中居住地 ,这种状况无疑形成了城市新的贫民区 ,也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五、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问题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公共住房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 切实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问题,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住房保障体系,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住房制度,并积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现有的公共住房体系中廉租房、经济租赁住房、政府统租房等保障房,由于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而制定的,针对农民工而言还存在着巨大的户籍门槛壁垒。为此,需要建立城乡统筹的农民工城镇住房体制,打破城市国有房地产制度对农民工的制度壁垒;建立健全公共住房制度,扩大农民工住房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廉租房的保障范围,适当放宽廉租住房申请的户籍限制,政府同时给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补贴;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当农民工的经济状况达到一定条件时,应该退出公共廉租住房,鼓励其进行市场租赁;健全与农民工城市住房相关的户籍制度、子女入学制度、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和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制度,让农民工能够融入

城市社会生活,享受“市民待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的积极性与认可度。(二)应坚持“分层次、多渠道、按步骤”的原则

就全国各城市的发展实际而言,不宜追求整齐划一、一步到位的农民工住房解决行为模式。由于各城市间的财力水平、外来农民工数量和农民工就业去向等都不尽一致,所以城市政府不能因为简单机械地响应上级政府政策而不顾实际去大力修建农民工公寓,城市政府间更不能在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上盲目攀比。欠发达城市、农民工数量聚集不多的城市解决本城市户籍中低收入市民的保障性住房就存在较大困难,如果只是简单而机械地去响应上级政府政策,其结果只能是力不从心的办事,令整个城市的公共住房保障问题更加复杂化、矛盾更加尖锐化。因此,我国政府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问题,应坚持“分层次、多渠道、按步骤”的原则,先发达省份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大中城市,后欠发达省份城市、中西部城市、小城镇。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农民工住房保障,在房源的筹措上应拓宽渠道;城市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农民工住房保障工作,从简便易行且能切实保障农民工住房权益的工作做起,等政策时机和财力条件成熟后再向完全市民化住房保障体系过渡。

(三)实行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参与、民工自强相结合

有效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问题,应该走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参与、民工自强相结合之路。仅仅依靠城市政府一己之力,显然背负不起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加强行业自律、企业参与、民工自强就成为必须。尤其是农民工就业分布集中的制造业、建筑业、餐饮行业更需要加强行业自律与参与精神。制造业企业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在企业集中区利用支持性土地政策为企业员工建设集体公寓,出租给企业的农民工;对于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居住问题,重点是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对工棚的质量、配套设施等基本居住条件进行硬性规定,推广使用标准化的活动工房;对于餐饮行业农民工的住房问题,重点是对集体宿舍的条件进行规范,制定集体宿舍的条件和标准,明确安全、居住面积等指标。对于自主租赁住房的农民工,可由用工单位发放住房补贴;而对于从事经商贸易的农民工,相对而言他们是经济条件好、未来潜力大的农民工群体,城市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他们租房或购房置业。

六、结论

第一,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意义深远,关系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三农问题”,国家应高度重视,争取早日解决问题。

第二,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应充分考虑农民工自身的特点,以免造成房屋闲置、资源浪费。

第三,我们从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三个角度分析农民工住房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期望达到一种“金字塔”式和谐局面。农民工是经济社会转型期一种过渡群体,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实现,农民工将融入工人或者市民队伍中去。农民工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群体。最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李伟.论农民工的基本人权保障[J].人权,2004,(5)

[2] 童颖.骏楼欣.住房公积金,叩开农民进城之门[J].中国房地产,2006,(7)[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7 [4] [美] 威廉· N· 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 过程 方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4 , 620251 [7] 吕萍, 周滔等.农民工住房解决方式与现行土地政策之冲突[J ].中国房地产, 2007(3):49-51.

第二篇: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布局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布局问题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农村学校数量开始减少,此后减少速度逐渐加快,近一两年减少速度比以往更快。据《华商报》记者最新调查,延安市子长县设8镇5乡,358个行政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普九”要求,学校数量不断增加,2002年达321所,其中乡村学校233所。随着新一轮学校布局的调整,2003—2008年间撤并学校119所,学校数减少到221所。2008—2009年一年减少学校160所,137所分散在农村的小学撤并为34所,目前全县只有学校61所,2 575名小学生全部实行寄宿上学。榆林市2008年有中小学2 076所,2009年减少至1 702所。榆林市靖边县镇靖乡1997年有学校13所,2009年只剩4所。

学校布局调整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次学校布局调整都有特定的目的,城镇化是由非农业布局拉动的,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农村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趋势和标志,建设新农村是农村发展的终极目标。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契合了国家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城镇化有助于推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农村教育的转型,反过来,中小学布局的合理调整及农村教育的顺利转型也有助于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2001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紧接着,2001年3月26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报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正式推动了各地布局调整工作的开展。它要求各地既要报送中小学校的总体规划,也要有各对规划实施执行的情况,其中包括:撤并学校间数;教师学生增减人数;学校房舍增减面积;设施设备增添情况;资金投入及来源;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学生及家长对该项工作的认识或意见的反馈。此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始了农村小学合并的进程。这一集中整合的表现,关系到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孩子的命运,关系到整个农村的发展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其客观规律,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2001年以来,不少地区撤并了一批条件较差的教学点,妥善安置了一批不合格教师,几种皮质了教学资源,办学的规模效益明显提高。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方便简单,公式化的倾向,使得这一过程还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学校布局调整的顺利进行和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家庭无力承担子女教育费用骤增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得农户对孩子上学超出能够承受的教育投资,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民家庭的成本更大。一方面,许多家长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遥远,不得不让孩子在校寄宿,而寄宿导致农民所承担的教育经费增加。学生到离家很远的学校读书,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一方面,孩子在家附近上学,还能帮忙照看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而一旦寄宿,这些原本由孩子做的工作由家长来完成。布局调整不仅使农民经济负担增加,而且他们付出了额外的时间和精力。

2.由于上学路途遥远存在安全隐患,新的辍学问题浮现

布局调整后,学校覆盖的教育区域增加,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家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舍得许多农村中小学上学路途遥远,一些农村中小学生往返要步行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在一项基于中西部6省177个乡镇的调查中,样本学生的平均距离为4.8公里,66.2%的学生上学靠步行,29.6%的家长和27%的学生认为自己上学不方便,尽管导致近几年农村学生辍学的原因有多种,但不可否认,农村边远山区大规模撤点并校,客观造成了部分学生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甚至导致这些地区辍学率远高于其他地区。

3.学校班级人数增加,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师工作繁重,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寄宿办校负担加重

布局调整对学生寄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重了家庭和学校的负担。6省区的调查显示,经费不足仍是布局调整后的主要障碍,同事由于缺乏后续配套资金,有些学校有增添了新的债务。并且,教师的专业行和专职行得到了增强,但是教师的工作来那个和工作压力加大。随着学校班级人数增多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里压力,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教师。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分析

1.素

我国人口在尽力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快速增长之后生育水平在70年代迅速下降,到90年代中后期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低出生、低死亡的阶段,由于国家人口政策的有力干预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工作以及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急剧的社会变革,在短短50年中,我国经历了西方国家历时百余年才能完成的人口转变。而教育对象是人,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学校布局的调整。由于农村生源减少,规模效益下降,在许多地区村办小学已经难以为继,中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客观因素:人口数量减少是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根本因

2.主观态度:农民对于优质的教育资源的追求是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需要

城市学生择校使城市学校分化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农村学生择校则是使农村学校几乎濒临关闭。他们不再满足于“能写算”这样低层次目标,开始注重学校的教育质量。择校反映了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这些农民希望子女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尽力为子女创造好的学习条件。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小城镇建设是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推动力

城镇化是由非农业的布局拉动的,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中国城镇化走大城市优先发展的道路还是小城镇优先发展的道路,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意见。在国外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集中的过程是:农村-城市-特大城市-小城镇,人口转移所带来的压力主要在大城市解决,大城市不断扩张,然后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一开始就预设了中国城市化的方向:农村-小

城镇-城市-特大城市,这与国家在“十一五”计划中提出的大中城市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是一致的。小城镇是联结城乡的纽带,发展小城镇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战略,有助于农村人口转移和重组,为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促进农村教育转型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三、基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的反思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在不少地区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突出表现在:撤并了一批条件较差的教学点,优化了教师队伍,集中了教育资源,减轻了村社办学的压力。

2.如何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

首先,要慎重考虑教学点的撤并问题。以学生为根本,要保证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的,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史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病积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其次,要解决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各地政府应在制定布局调整规划前,充分考虑和深入调研当地的地理情况、受教育人口的分布情况和学校的服务半径,在一些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偏僻又无法解决用校车接送的农村地区,应暂缓集中办学,适当保留一些必要的教学点。再者,配套建设寄宿制学校,并合理的进行教师队伍的调整。各地政府赢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从最基本的改水、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还要根据学校数量的增加对教师队伍需求增加,考察现有教师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增长趋势和师生比要求,预测师资的需求状况。要做好因学校合并、撤销、改建等出现的生育教职工的合理分流和互补工作。

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未来走向

由于有些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的出台不够谨慎,并且一些小城镇定位发展不准确,导致布局调整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很多学校在调整的过程中更注重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以及国外调整前先进行模拟调整的做法应该会成为很好的借鉴。还有,一些小城镇发展迅速,相对成熟的地区,可以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余益中,城镇化建设余农村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2,(6):60-62

(2)费孝通,行行重行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19-21

(3)石人炳,我国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人口研究,2003(1):55-60

(4)庞丽娟,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因地制宜【N】,人民日报,2006-3-16(11)

(5)张洪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第三篇: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干部出路问题(初稿)

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干部出路问题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重视到农村干部在现实工作中确实存在着“工作任务没尽头,政治前途没奔头,生活待遇没靠头”的现象。当前,随着近郊乡镇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解决好农村干部出路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解决好农村干部出路问题的现实意义

解决好农村干部的出路问题事关重大,这不仅体现了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关心重视,更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具有推动作用。

1.适应城市化发展方向的要求。汤汪乡位于扬州市区东南部,属典型的城郊型乡镇,城市化是必然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交通路网的改善和园区建设的推进,汤汪经历了大规模的拆迁,传统的农村分散居住方式已逐渐向小区集中居住改变,这就意味着农村的管理服务组织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很多村将逐渐转变为社区,农村干部将逐渐变为社区干部。因此,农村干部将来到哪里去?去做什么?这都必须适应和符合城市化的大发展方向。

2.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的要求。目前,农村干部队伍

结构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一是学历层次偏低,就汤汪而言,各村“两委会”成员和村组干部,高中以下学历的占到75%左右,总体来讲文化素质不高、理论政策水平偏低、法律知识相对缺乏;二是素质结构不合理,村干部的类型总体来讲是农业型的多复合型的少、经验型的多知识型的少、管理型的多经营型的少,无论是对于管理村组事务、推动经济发展还是带动群众致富都与时下新形势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三是后备人才的缺乏,农村干部队伍都已呈现不同程度的年龄老化趋势,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以及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现有干部队伍的思想理念、科技知识、创新能力都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如何进一步锻炼、培养农村干部,给出一条适合他们个人发展的道路,对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是不无裨益的。

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干部担负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责任。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在不断转变,农村“以地生财”的空间越来越小,农村干部要能积极应对新的规划发展蓝图,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探索村改社区后集体资产管理的新路子,实现资金管理向资本经营的转变,实现“以地生财”向“以财生财”的转变。因此,通过使农村干部更多地分流到乡镇经济建设部门以及村、社区的集体经济成立的相关公司、企业中去,不仅是为了解决干部的出路问题,更是促进他们更好地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实现个人发展转型与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解决好农村干部出路问题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目前,我乡正处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转型期当中,撤乡建街道,农村转社区这些重大的改革调整都近在眼前。因此,因此,汤汪乡党委、政府从农村干部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保障以及发展等方面入手,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1.自然消化一批。近两年,我乡各村对已适龄退休、退养的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都办妥保险和相关手续,不再留用、返聘。而在村民小组组长岗位上,尽量不再另聘新人、外人,而是普遍采用村干部兼任村民小组组长的办法,来精减村组干部职数,同时,通过这个村兼组职的方式也能有效提高兼组职村干部的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乡镇选调一批。农村干部不属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更不在公务员序列之中,福利待遇不高,向上晋升的机会也较少。我乡党委、政府一直坚持“有为才有位”的理念,近年来,相继从各村抽调了一部分农村干部充实到招商引资、载体建设和维稳工作的一线,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项选拔人才的措施还将继续沿用下去,为农村干部中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出路,充分发挥他们积极作用。

3.社区转移一批。我乡下辖4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社区数量占少数,社区的干部数量也较少。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境内九龙安置小区、杉湾花园小区、物流园安置小区的相继落成,原有的各村都将拆分或转型为更多的社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需求也将急剧增加。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启动了“村干部向社区工作者转型工程”,在组织的人事安排上,尽量把经验丰富、能力突出又有年龄优势的村干部安排到社区工作,加强社区力量,也为以后更多的村干部分流到社区,转型为社区工作者打好埋伏,铺好路。

三、解决好农村干部出路问题的下一步打算和措施 要彻底解决好农村干部的出路问题,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只是依靠自然消化和小范围的试点性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乡镇党委、政府这一级组织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制定好相关的政策和对策,对此项工作做到提前介入,确保成功过渡,并能促其发挥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转观念,抓教育,建立农村干部的培训机制。要解决好农村干部的出路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干部培训机制,促进他们转变观念,提升素质,加快转型。一是加强在职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我们将紧紧围绕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实际需要,针对发展集体经济、搞好社区管理、开展物业服务等课题开展教育培训,并大胆采用短期脱产培训,在明星社区跟班学习,进企业挂职锻炼,和大专院校合作办班等形式,完善教育培训的机制,发挥其实效性。二是加强农村后备干部的培养。在前几年招聘引进外来的“大学生村官”的实践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培养本土的优秀后备人才,要把政治思想觉悟较高、热心为群众办事、文化水平高、致富能力强的本地青年或企业家培养成农村干部和社区干部的后备力量。

2.定制度,给保障,解决农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关心基层干部,探索建立村(居)干部激励机制。”在当前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要解决好农村干部队伍的出路问题,建立一个完善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是关键。一是建立保障体系。我乡从2005年开始就为新进机关的工作人员办理相关保险,08年底开始办理了各村在职村干部的相关保险,下一步还将建立包括在职和离职退休后的村干部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将乡、村、组三级的工作人员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提高待遇水平。目前,我乡已对村组干部工资实行绩效考核,将工资水准与村组干部的招商引资、维护社会稳定、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实绩挂钩进行考核。下一步,我们将出台农村干部待遇的相关政策,明确待遇标准、对象范围、资金来源,从政策上改变农村干部待遇低、难落实的问题。三是加大选拔力度。这几年选拔调用村干部到乡机关任职的实践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农村干部选拔晋升机制,加大选拔力度,选拔调用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全乡各项经济、社会事业中去,疏通和拓宽村干部向上的渠道和政治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3.创实体,转岗位,提升农村干部的适应能力。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大转变,农村干部要找到自身出路,必须积极适应转变,加快自身转型。作为党委、政府一级组织,我们将做到以下几点,促进农村干部的转型,提升其适应能力。一

是鼓励扶持农村干部创办经济实体。目前,我乡各村都建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在汤汪创业园内都建起了自己的标准化厂房。这其中,身处食品工业园区内被全部拆迁的横沟村就已建立了园区物业服务公司。我们将支持各村利用好这些载体,创办符合地方产业特色,能为园区提供配套服务的二产、三产的经济实体,使农村干部积极投入到创办村级经济实体的工作中去,发挥作用,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引领村民致富。二是分流转移农村干部从事社区工作。加大农村干部向社区分流转移的力度,让原本在村委会里从事计生、调解、村建等工作的专职人员继续在社区居委会内做好相应的管理、服务工作,实现村干部向社区工作者的转型。三是引导帮助农村干部转行再就业。搭建好为园区和企业服务的沟通平台,针对其要求开展定向培训,使一部分有学习新技能意愿的村干部掌握新本领、新技能,转行到园区和企业中进行再就业,从事二产或三产的工作,使他们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成果。

总体来讲,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妥善解决好农村干部的出路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原则应该是,要充分体现了对农村干部的关怀、爱护,让他们加快转型,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发挥最大作用。

第四篇:济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济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农民工不仅是生产者,还是生活者。当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农民工以非农产业就业在城镇生活,但身份仍然是农民,不能同时获得城市居民身份,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中去的问题,而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文章分析了济南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济南,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国家不但要给农民工提供就业,还要让他们能在城市里面体面地生活下来,让他们能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涉及地域转移、职业转化、身份转变和行为方式文明转型等多重转变的过程,实现向新市民的转变。

1引言

1.1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合理的制度安排下,离农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突破重重障碍,最终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从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农民工市民化不仅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和转移的转换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农民工能够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具备市民化的能力,被城市接纳并融入现代城市文明。

1.2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

1.2.1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的农民工仍然是城市中的“过客”,没有城市市民身份,不能享受城市市民的同等待遇和社会福利。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脱节,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1.2.2农民工市民化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需要。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既可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1.2.3农民工市民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要求。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问题。农民工问题不仅关乎扩大内需,更关系到促进就业稳定和改善民生。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实现农业现代化仅由农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搞农业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需要从非农产业就业获取较高收入。因此,要大力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转型。

2济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查阅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济南市有150多万农民工和大量城镇外来常住人口,处于“半市民化”状态,这些人口由于没有城市市民身份,享受不到城市市民的同等待遇和社会福利。

2.1制度障碍导致农民工利益得不到保障

社会制度是国家运行的根本保证。对于农民工来说,制度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一大障碍。第一,户籍制度。我国将户籍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长期以来,这种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流动转移,是造成城乡居民待遇巨大差别的体制根源。第二,土地制度。在中国农村,农民有承包地和宅基地。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法律上仅赋予农民使用层面(而非持有层面)的承包经营权,但农地产权主体模糊不清以及产权残缺,征地制度对农地所有权的强行征收,直接破坏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核心的农地产权制度。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造成了土地流转、土地征用的制度性缺失,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第三,教育制度。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到城市生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顺利上学。在当前情况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入学门槛都很高,很多学校要求农民支付高额的择校费,这显然增加了农民工的压力。一些人迫于压力,只好把子女留在农村老家接受教育。

2.2农民工综合素质普遍相对较低

综合素质是衡量农民和市民群体质量的集中体现,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是取得市民资格的重要条件,农民工能否成功转化为市民,取决于迸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素质高的农民,进城后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取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容易融入市民社会,培育市民观念,承担市民义务,得到市民认同。农民工普通存在的问题是素质偏低,有一些农民,进城后根本找不到工作。因此,提高农民工素质迫在眉睫。

3济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路

3.1扫清制度障碍,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利益。首先,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应该是将户籍与福利脱钩,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不公平福利。要将获得城市户籍与放弃农村土地权利脱钩,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允许农民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探索财产转让的多种方式,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另外,要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限制,使农民工真正实现城市居民的转变,平等享受城市居民的各项权益和公共服务。其次,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这是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讲话中提到的。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每一位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能够平等的接受教育是农民工家长最大的心愿。只有切实落实了该项政策,农民工入城才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在城安心工作,才能从心理上融入城市生活中。

3.2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竞争激烈。那些没有文凭,没有技能的劳动力越来越难在城市立足。农民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对他们能否在城市立足并转化为市民就越来越重要。只有当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后,才会逐步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政府、企业、学校应积极地多渠道地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得进城的农民工在知识和技能上都有提高,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从而在城市享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相对稳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欧阳力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2]拾丽莉.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初探[J].现代妇女(下旬),2014(12):201-202.[3]刘战平,刘芳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727-12728.

第五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保护形势很严峻,耕地数量的逐年锐减,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及耕地保护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探索当前我国耕地保护的对策,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城郊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 因为要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势必要大量占用农地,尤其是占用耕地。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耕地相对不足的国度里,也必须要解决好吃饭这一问题。所以吃饭和建设就成了一个两难问题。我们必须切实的保护好我国现有的耕地资源,才能在建设城镇的同时,也解决好吃饭问题。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city changes a course accelerate, our country farmland protection situation is grim, year after year of farmland amount acute is decreased, has become our country's important factor of social stabil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ity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and propose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explore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farmland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changes a course is ceaseless accelerate, a large number of suburban agricultural land into construction land for the city, to ensure that the city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it is bound to occupy agricultural land, especially farmland.In the US such a person much ground is little, farmland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land, must solve good to eat this problem.So eat and construction became a dilemma.We must protect our country existing farmland resource, can be in the town of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solved have a meal problem.【关键词】:城市化;耕地保护;土地利用;集约利用;耕地补偿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目前的土地利用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土地利用粗放,浪费严重

城市人均用地水平偏高,但土地利用效率却十分低。城市用地增长速度高于城市人口的发展速度。此外,我国城市建筑的容积率较低,这说明我国城市现在的土地利用效率还比较低[3]。另外,由于受城市土地利用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制约手段不得力、政策引导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粗放、浪费的现象很突出: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为要政绩,不惜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盲目招商引资上项目、扩大城市规模,无视土地规划,违规设立各类开发区、经济园区、大学城,造成耕地闲置浪费。目前,这种低效粗放扩张现象在各地区都十分普遍。

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由于各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后和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党政军机关、大专院校、工业等单位占据着城市的中心区和高地价区,城市土地的级差地租得不到体现,从而导致城市土地产出率低。另外,还体现在工业仓储用地比重偏大,城市绿化用地和交通用地比重偏小,造成城市生态环境差。目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改变,但还存在土地利用上的双轨制,城市土地的真实价格还没有得到体现,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过低,这不仅不能使过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得到调整,反而加剧了这种不合理性。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高达26%,超过美国(7.3%)和香港特区(6%),也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

二、土地利用过程中的耕土地保护问题

耕地不仅在利用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其自身的保护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耕地保护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矛盾尖锐

城市化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以占用大量耕地扩大土地面积的外延方式为发展途径,导致耕地总量减少。据统计,我国城市扩张占用耕地的比例一般在50%~80%,部分城市在90%。城市化建设必然要占用土地,甚至耕地,这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我国耕地少、人口多,因此,耕地保护在我国具有战略地位。在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2.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的态度消极

国家、地方政府、用地单位等土地利用主体在城镇空间扩张的博弈中,地方政府占据明显优势。土地对于农业虽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却很微弱,在以GDP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主要指标之一的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实现领导任期间的目标,不顾环境资源承载力和经济条件,说服土地管理部门和农民尽可能地实现耕地的非农化,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与耕地保护持消极态度的矛盾,与严格执法的矛盾目前十分突出,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上项目上往往只强调自身情况的特殊性,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之上,在资源利用上急功近利,不惜违法。

3.在保持耕地动态平衡上困难重重

土地管理法规定: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我国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主要目的是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然而现实中,由于建设占用的耕地多是城市周围和主要交通沿线的农业生产条件好的良田,而新开垦补偿的耕地大多位于距离城镇较远,生产条件差的地区,且大多数在数量上与原占有土地有很大差距。因此,目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的多占少补、占优补差、补偿耕地基金不到位等现象突出,导致我国耕地数量逐年减少,且减少趋势有增无减。

三、在城市化的同时,做好城镇土地利用及耕地保护的几点对策及建议

然而,城市化、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城市(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4]。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节约和集约利用城镇土地

基于我国国情和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重点战略应走内涵式城市化之路,实施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重视城市发展的内涵,提高环境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和利效率,促进旧城改造,有序推动城市化进程,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并在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制定各类城镇用地的规模与标准,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控制城市用地的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整理,对城市内未利用的闲置土地、区内零星的弃耕地、低利用率土地,用行政管理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整理开发,通过控制存量建设用地,储备可盘活的城市建设用地,积极实现土地利用由分散到集中、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推进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2.强化政府对耕地保护的责任,规范政府行为

现实中耕地随意被占用、建设无序等现象的发生,既有政府管理不力的原因,又有政府行为不规范的因素,同时也体现了土地管理体制中存在缺陷和问题。由于土地农用的比较利益低,如果完全由市场机制进行配置,那么耕地就会不断地被转为建设用地。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强化政府对农地的保护作用,严格控制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数量。要从征地和供地两方面规范政府行为,改变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从当地利益出发,为建立政绩而以地生财、竞相出让土地的做法。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要严格规定各级政府的征地权,杜绝各级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借口滥用征用权,同时提高征地成本,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求各级政府严把土地供应关,完善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招、拍、挂,增强土地出让的透明度,减少土地出让中的出租、寻租行为。

3.完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建立土地开发整理新机制

政府必须进一步明确责任,负责本行政区内的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落实耕地占用补偿的法定义务。建立包括经济发展与耕地占用数量的关系、耕地质量评价、耕地的食物生产潜力评价以及耕地变化的粮食安全效应等在内的耕地储备体系,推动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严格土地开发、整理的项目管理,建立从事土地开发、整理的专门机构,采取招标的方法推行企业化经营。鼓励开发整理机构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优惠的税费政策调动各方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各地区耕地占补平衡。

4.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保护耕地是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实现社会和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保护耕地,从根本上依赖于有效的土地产权的设置和安排,依赖于土地产权制度的建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已呈现出某些局限性。例如: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土地产权界定不清晰;土地产权结构不合理等,并成为保护耕地,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中国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的核心是产权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在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前提下,建立以土地使用权为基础,完善土地他项权利设置的土地产权体系。其中,国家拥有土地的发展权和管理权,按照农地农用、农地农有的原则,严格控制农业用地非农化,保障对耕地的保护。

5.完善征地制度

近年来,全国征地工作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一是征地规模过大;二是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虽然提高了对农民的安置补偿标准,但是与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后的收益及农民失去土地和代价相比,还是太低。同时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用地补偿过低的问题。因此,要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把用地规模限制在规划数量范围之内。要把公益性项目所进行的征地与一般经营性项目用地严格分开,缩小征地范围。工商企业需要用地,应当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向国家、向农民集体购买、租赁等市场方式取得,价格由市场决定。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也要节省用地,减少征地,城镇建设要尽量盘活存量土地,控制城区过分扩张。农民集体土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应当是农民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的过程,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过程,应当建立起配套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6.改革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巩固完善城乡地政的统一管理,强化纵向监督机制

当前,要进一步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用地计划调配权,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强化土地执法监督机制,土地监察体制改革要先行一步,要有步骤地试行市对市辖区、县对镇的双重领导及垂直管理体制。继续探索和完善土地与司法的监督机制和有效性。

7.建立耕地保护实时监测系统

利用RS和GIS技术建立类似加拿大的LAND2CAREGIS的耕地评估监测系统。以计算机软硬件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集空间分析、存储、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分析管理系统。遥感(RS)技术则为土地管理部门实施实时查询、更新数据提供了可能。通过GIS和RS的有机结合实现全国耕地资料的实时采集、更新与分析,及时确定耕地用途的变更方向和变更数量。

参考文献

[1] 孙晓东, 王莹.浅议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 李品, 苏丹.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8.[3] 王筱明, 吴泉源.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01,(S2).[4] 王万茂, 刘俊梅.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中国土地科学, 2000,(2)

下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研究摘要:“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摘要: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问题 事关失地农民切身利益,是构建 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但 目前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应该本着灵活性、可持续性等原则,构建......

    山西太原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

    山西太原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 摘要:城中村现象是困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有问题。解决城中村问题,需要 透过现象剖析本质,从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入手,以辨证的视角全面看......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论文参考】5篇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摘要】自古以来,农民从出生到死亡都是自己一力承担,但如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靠土地为生的农民他们失去土地,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来......

    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利益保障[5篇范文]

    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利益保障 推进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市......

    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问题浅析

    城市社会学作业 历史1002 刘晓乾 041003016 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问题浅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已逐渐成为广大市民感触最深、影响最大、积怨最多的问题,这......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关问题的情况汇报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关问题的情况汇报为认真落实XX市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二次创业和城市建设发展总体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我市城市化和现代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及对策一、总述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