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利益保障[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9:3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利益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利益保障》。

第一篇: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利益保障

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利益保障

推进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市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被征用开发。如何保护失地农民利益,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更好地解决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今年4-5月,市政协组成了专题调研组,对我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利益保护,尤其是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中的农民利益保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多次召开座谈会、委员约谈,听取了54个部门、单位领导的情况介绍和对进一步做好征地拆迁中农民利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和建议综述如下:

一、近几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用地需求量逐年增长。2001年-2003年,全市各类建设用地达126150亩,其中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12900亩,工业用地70950亩,公用事业建设用地10200亩,商业用地1500亩。从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看,在今后的几年里,全市建设项目用地年均需求量将在4万亩以上。大面积的征地带来大量的拆迁,2002年-2003年,仅新区就将拆迁民房14800户。我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围绕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护征地拆迁中农民利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1、征地拆迁政策逐步完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及《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研究制订出台了锡政办发[2001]178、179号文和锡政发[2002]343号文等规范性文件,各市(县)、区、镇对征地拆迁工作及失地农民补偿安置保障等也根据各自情况制订了相关政策,为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政策依据,保证了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党政组织及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政策规定,认真做好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中的农民利益保护。如江阴、新区等把征地、拆迁、农转非、劳动力安置、老年农民保养、社区服务等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综合考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征地拆迁的新路子、新办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农民的支持。

2、征地拆迁工作日趋规范。自市委、市政府关于征地拆迁的相关政策规定出台后,各市(县)区相应制订征地补偿方案和房屋拆迁评估方案,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特别是新的《土地管理法》颁布以来,市委、市政府严格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新的《土地法》,建立“两公告一登记”制度,按规定时间将土地征用方案和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的镇、村进行张贴,予

以公告;由国土部门配合当地政府开展补偿登记。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的透明度、公开性,促进了全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的规范运作。

3、征地拆迁领导力度逐年加大。市各级政府重视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的监督管理。各市(县)、区、镇都明确了牵头部门,安排了得力干部分管此项工作。加强对补偿安置工作的协调管理和监督,促进了各类土地征用补偿安置标准的执行和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落实到位。从调研情况来看,由于各级领导力度的加强,较好地执行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标准,基本做到了各类征地拆迁补偿政策的平衡和衔接,防止各类补偿金的挤占、截流和挪作他用现象的发生,积极维护了广大被征地拆迁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还看到基层政府、组织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和矛盾化解工作,为我市城市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贡献。

二、调查中,我们看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市城市化进程大踏步推进,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成绩喜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因城市建设和发展经济的需要,进行了大面积的征地拆迁,给农民带来了一些困难,产生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1、征地拆迁补偿政策不统一。目前,我市农村征地拆迁在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上,都有不同的补偿政策,标准各异。就地区而言,市区范围(主要是四个城区)执行的是锡政发[2002]343号文件,该文件明确了“以土地换社保”的办法,统一了补偿标准。江阴、宜兴和其余各区则根据各自情况实施着各自的政策,而且镇与镇之间、各开发区之间的安置补偿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一次性货币安置,有的按期补贴安置,有的解决就业和保养,执行的标准也有高有低。就目前来看,我市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政策符合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但从维护农民的长远利益、平等权益和减少社会隐患,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从落实依法行政的角度看,这种政策各异的现象应逐步予以解决。另外,各类建设项目的征地补偿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如省级高速公路、环太湖公路征地补偿标准为1.2万元/亩,市重点道桥工程为3万元/亩,地块开发约9万元/亩,农村各镇建设的征地补偿标准更是不一。因此,有时在同一个村组相邻的地块,由于征地项目不同,安置补偿的执行标准也不同,农民意见很大,农村基层干部也无所适从,工作难做。

2、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偏低。这主要反映在国家、省和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分别为1.2万元/亩、3万元/亩。而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保统筹每人需4-5万元,低于3万元/亩的征地补偿标准将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安置和社会保养的解决,基层政府也不胜负担。如环太湖公路项目,其征地拆迁补偿执行的是省政府苏政发[2002]77号文件,据该文件测算,华庄镇内13公里的征地补偿费为2209万元,如按锡政发[2002]343号文件测算资金缺口高达3888万元,这种情况在滨湖区其他各镇也不同程度存在。基层干部和农民认为,征用的土地派什么用是政府的事,征地补偿标准应根据区域不同制订合理的、基本统一的价格,不能牺牲农民的利益。此外,对征地住宅的拆迁,我市是按锡政办发

[2001]178号文件规定的以人均建筑面积30m2为标准进行安置补偿。我市城郊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大多超过30m2,许多农宅在150—250m2,80%的农户拆除面积超过安置标准面积,虽然文件规定对超面积部分有所补偿,但损失仍然存在。如果是省级重点工程,执行的拆迁补偿标准更低。

3、征地拆迁存在法制化、程序化不到位的现象,有的缺乏预见性、周密性。一是现行征地拆迁政策的法律效力有待提高。由市政府办公室转发的锡政办发

[2001]178、179号文件缺乏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在一些地方进行指导和监督的力度不够。二是《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即征用土地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和征地补偿登记)执行困难,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三是有的工程项目为了赶进度,先开工后办征地手续,补偿政策迟迟不落实,如前三年盛岸西路拓宽后承诺的道路两边绿化地租用费至今未付,当地村里有受欺骗的感觉,有的甚至在农户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就登报进行土地拍卖。四是城市规划和征地实施有的还缺乏预见性、周密性,有的规划一改再改,道路一扩再扩,农民遭遇两次拆迁;有的工程项目定了规划用地红线,但何时征地迟迟没有下文,有的原定的征地时间突然提前,农民的地种也不是,不种也不是,白白遭受经济损失,如蠡园镇长丰村去年6月被通知葡萄园可以种,可过了不久又被通知要征土拆迁了,农户的种植合同只能作废。

4、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没有完全解决,长远生计存在隐忧。锡政发[2002]343号文件有利于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但在执行过程中矛盾比较大。一是该文件只局限在4个城区执行(目前刚刚起步,面还不广),并规定不含由政府出资建设的道桥、环境等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其它地区和因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被征地的农民社保问题就无法解决。二是新征地农民要进社保,这与过去没有进社保的失地农民形成了反差,出现了新的矛盾。过去因为我市城郊征地面积不多,有些农民利益问题容易解决,矛盾不突出;但现在大面积征地拆迁,无地的农民大增,加上镇村经济因征地拆迁受到较大影响,对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力不从心,因此,无论是从眼前还是从长远来看,对失地农民缺乏可靠和有力的保障。一些失地农民农转非后,由于本身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就业安置十分困难。居住在安置房的农民虽居住条件改善了,但生活支出也大大增加,原来一些村民吃水靠井水、粮菜靠自给,现在都要用钱支出,如果缺乏就业保障,老了又没有社保,日常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尤其是一些特困户,生活比过去更艰难。

5、农村集体经济遭遇困难,未来发展受影响。据滨湖区不完全统计,因城市重点工程需要,近期需拆迁的工业企业(不包括一些小型企业)有160家,占地1429亩,拆迁建筑面积34万余平方米,除少数拆迁企业少的镇安置较好外,其余多数镇的拆迁企业移置相当困难。一是受规划限制,没有预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定点难度大;二是城市建设与拆迁企业安置没有同步规划;三是异地安置费用太高,基层和企业财力难以承受。如蠡园镇一半规划为新城,大批企业需要拆迁,按规定,可在本镇范围以4万元/亩征地标准进行土地置换,但本镇已无地可换,如外迁到滨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优惠价要8万元/亩,缺口太大。此外,滨湖区反映,目前全区有16万就业人员,登记失业人员有1万多人,现在大批企业要搬迁,有的企业原有的一些劳动力又不能带走,形成了新的失业压力。

以上几方面问题是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新旧体制碰撞的结果:一是政府主导型的城市迅速扩展与农民既得利益的矛盾。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市加快城市化步伐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推进的成本,先富起来的农民把大部分积累放在住房上,在征地拆迁中,政府财力难以补偿农民在住房上的损失;二是长期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矛盾在一部分城乡并轨中变得突出。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是靠土地、靠口粮田,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较低的土地征用补偿,不足以弥补农民的生活保障,特别在进入城镇后,与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上有差异,在心态上也难以平衡,加上部分农民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相对较低,给生产生活带来影响。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要在发展中寻求解决办法。

三、为了妥善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保证我市城市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建议,供参考。

1、要进一步解决好对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认识问题。大力推进城市化,不仅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而且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一方面,要认识到,城市化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推进城市化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在城市化进程中,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切实保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城市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对农民利益的保护重视与否,是一个对农民的感情问题,更是对我们是否真正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检验。各级、各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推进城市化建设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兼顾国家和农村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搞发展,特别要防止造成富裕的农民在城市化中变成贫困的市民。要充分认识和保护农民在土地、财产上的权益。要认识到农民不仅是城市化建设的支

持者、参与者,更应该是受益者。同时,我们也要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宣传各项政策和建设特大型城市的意义,教育、引导农民参与和支持城市化建设。

2、要进一步解决好城市规划的全局性、科学性、长期性问题。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建议我市应从市域整体出发,着眼长远,全面系统地规划城乡建设体系,统盘考虑城乡建设布局,整合城乡各类资源,规划既要尊重发展的规律,也要尊重农民的利益;城市规划方案起点要高,力争一步到位,城市建设应分步推进,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要创精品工程,避免遗憾工程;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走政府规划、调控和市场运作的城市化建设路子;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别要注重做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防止重复改造、重复建设,尽量避免对农民利益的损害。对征地拆迁的安置房要超前进行规划、建设,要先建后拆,避免给农民造成生活困难。对现有的各级各类工业园区,要进行资源整合、统一规划,要归并一些规模小、布局散、档次低的工业园区,避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杜绝浪费土地资源,提高使用效益。对工业用地的投资密度和启动期限要严格规定和执行,防止“圈而不用”、“征而不用”的现象发生,尽可能地减少农民土地的流失。

3、要进一步解决好征地拆迁中的依法行政问题。针对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建议明确或建立一个由市领导挂帅和有关部门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对征地拆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及时予以协调解决,并开展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的意见,制订出台对全市具有指导性的、符合农民利益的补偿政策和法规。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可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实行近、中、远郊三个区位层次的土地适用不同的土地补偿标准,同地类适用同一标准,合理确定土地的区位价和地类价,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妥善解决好征地过程中政策不

一、标准偏低的问题;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征地补偿低的问题,我市要向上积极反映,同时要从商用土地拍卖收益中调剂出一部分补偿给农民;对农户的拆迁安置补偿,既要照顾到特困农户的困难,也要尊重和保护广大农户的财产权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采用货币拆迁、市场安置的办法。对需要外迁的企业,应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制订出台的政策法规要有权威性,建议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政策。

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各级、各部门要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和财产权益,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要严格执行土地法规定的“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广泛听取被征地农村集体和农民对补偿安置方案的意见,确保补偿标准的合理和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要避免先开工后征地的现象发生;要严格依法拆迁,加强对拆迁评估的监管,保证评估的公正性,保护农民的财产权益;基层政府要加强对土地补偿费支出的管理和监督,要建立监督机制,镇、村政务要公开,对补偿费的到位和使用情况要及时公告,要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4、要进一步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和长远生计问题。要按锡政发

[2002]343号文件规定的“以土地换社保”的政策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扩大执行范围,将失地农民逐步纳入到社保、医保和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加快城乡社保并轨,享受城市居民待遇。建议学习宁波的经验,制订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并从土地出让收益和各级财政、农村集体经济中筹措资金,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和相应的社会保障风险资金,解决经批准“村改居”的原行政村居民和经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土地全部或大部分被征用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同时解决343号文件在社保政策上与过去遗留问题的衔接。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要立足长远,防止权宜之计。

要创新政策,创新渠道;发展经济,创造岗位,多途径安置失地农民就业,解决好他们的长期生活来源问题。应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工业园区投资建厂,或在一些有稳定收益的征地建设项目中以土地作价入股,按股分红;对适合建造服务业用房的要优先留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三产用房;征用土地后开发建设的沿街商业用房,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出让给被征地农民;要鼓励各用地单位吸纳被征地农民就业,鼓励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适应城市化的需要,大力提高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较高文化素质的新一代农村人口。

5、积极探索和推行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新办法、新举措。

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是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举措,如何妥善处理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完善。因此市政府有关责任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农民利益问题,如:引入市场机制,遵循等价有偿原则,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置换、流转新机制,采取土地投资入股、参与分红、有偿转让、信托服务、拍卖和租赁、镇村和农民参与开发;在社会保障体系上如何缩小城乡的差别;原有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等等。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确保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化中的受益者。

第二篇:浅谈城市化进程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必然的过程,所谓城市化便是伴随着经济增长、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经济集中发展的过程。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并不一定是一直向前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就城市化进程这一话题,做浅显的讨论。

【关键字】含义、衡量指标、过度城市化、快速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集聚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城市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是多元化的。而城乡关系的转型,则表明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和相关因素

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吸引: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崛起。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1.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2.为城市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资金3.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4.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5.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

一、城市化指标

a)人口指标

人口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变化,这

些变化又是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诱因。因为城市生活水平高于农村,于是吸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排挤出了农业生产领域,于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得不去非农业领域特别是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b)城市化的量

i.城市化的“量”,是城市化发展的数量方面,如城镇的数量、城

镇的规模、人口和产业集聚的程度、人均GDP,可以用多种指标

来衡量,区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一个最常用的指标。

c)城市化的“质”

i.从区域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否与区域经济发

展的速度同步。从内部来看主要表现为城市居民素质的高低、城

市景观是否丰富而协调、城市文化是否多样、城市环境是否优美、社会治安如何、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观和地段是否得到有效

保护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方面。

二、过度城市化

(一)人口快速增长、无序流动并缺乏管理

国际上通常以居住在城镇内的人口总数占该国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这在操作上比较简便,也利于横向比较,但这种城市化的内涵缺乏全面性,容易产生重城市化数量,轻城市化质量。城市化过程最重要的应通过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吸收他们进城市定居,改变生活方式。城市化的实质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不是单纯的人口城市化。

而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不能在城镇定居,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解决,还可能出现新的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这正是城市化质量不高的表现。也表现了管理的欠缺。

(二)城市化不等于城市建设、城市无限扩张。

现在有一股风,一说加速城市化,就是加快城镇建设与扩张。城市无限扩大,小城市要迅速变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要加速变成大城市,大城市要尽快成为特大城市,甚至国际城市。

城市化必然会促进城镇发展和规模扩大,但是,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城市建设数量增加,而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在不降低城市生产力的前提下,降低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

(三)城市化不是越快越好。

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城市化不能不顾条件,一味追求速度。要知道城市化速度越快,出现的问题会越多。而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一种“双向互促共进关系”,即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步伐,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过分强调城市化率会使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甚至破坏这种双向互促共进关系,给城市化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如城市贫困化,失业率提高,环境污染,社会治安问题以及人们的精神压力问题。

三、我国城市化的新变化

a)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目前

我国城市化动力结构为:公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经济为辅助,三者大体上成鼎立之势。这样的动力结构,就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b)城市化模式演变成计划、市场和外向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c)城市化质量显著改进。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了科技创新,信息

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竞争力增强,城市化质量有了大的飞跃。

城市化是一个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同时城市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人口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面特征,经济结构转换,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更才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和实质内涵。城市化是伴随着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变迁的一个发展过程,是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意识和生活模式的重大转变的文明过程。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既要考虑其发展速度,也要注意在加速过程中保证其他各个方面能跟上城市化进程。避免导致因为只考虑发展速度,而使质量上发生根本性问题。

第三篇:转变农民传统观念,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更多请登录淘学谷在线学习网

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形态向城市社区形态转化的一种过程和发展趋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城市化水平是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农村城市化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大部分农业人口逐渐脱离农业,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和非农业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部分大中城市的郊区,正向着城镇化、城市化的方向迈进。

农村城市化,向成人教育发出了新的呼唤。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要求将乡镇企业的职工教育、外来民工教育、征地工的上岗培训及一部分劳动力的转岗培训放在成人教育的重要工作议程。与此同时,还有一项教育任务需要引起成人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就是转变农民的观念。

农村城市化的内涵是全方位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农民普遍接受了城市文化,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城市化进程的需求相适应。为了减少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羁绊,成人教育在开展文化技术培训、发挥经济功能的同时,应该将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给传统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必然与农民的传统观念发生猛烈的碰撞,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农村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非农产业的比重增大,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伴随着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的大发展,一些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等第三产业也开始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农业劳动者实现了产业的转移,他们的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都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从事的已不是以农业为主兼营他业的小农从业方式的劳动,而是大量采用机械化操作,大量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化劳动。即使依然从事农业的人员也告别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开始从事都市型农业的各种生产活动。这一切,迫切要求从业人员学习更多、更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强烈的求知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角色转换的需要。

然而,传统农民所从事的小型、分散的小生产活动使他们形成了观念上的保守、目光上的短视。他们囿于生产活动的限制,比较安于现状,缺乏接受新知识的迫切性。他们认为学技术既费时又花钱,担心又未必能学成。不少人对未经亲自实践所证实的经验和技术,往往持怀疑态度,他们对教育培训抱有一种厌学情绪。一些致富后的农民,家用电器、高档家具一应俱全,惟独缺少一个书柜;每月不低的生活消费支出中,用于自身文化教育的支出微乎其微。这种学习上的惰性与求知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乡村非农化的特点,使一大批农民开始从事农业领域以外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搏击,这就需要树立一种竞争观念和信息观念,敢冒风险,勇于开拓前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手段收集和传递信息,按照信息了解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在竞争中取胜。而传统农民是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经受不起任何一点风险造成的损失,往往存有一种谨慎行事、怕担风险的心理,不求创新,小富即安,习惯于守业而不肯创业。

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或城市集中,居住方式已由传统的分散村落向城镇和统一规划的农民新村发展,农民开始向市民转变,其交往已不再以简单的血缘、地缘关系为主要对象,而是需要逐步建立起一种开放式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需要农民树立一种加强社会交流的观念,扩大交往范围,冲破自我封闭的藩篱。然而,传统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往往局限在狭小的乡村范围之内,乡村既是他们的生产场所,又是一种社会生活环境,交往的对象主要限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他们闭塞于农村一隅,较少与外界联系。这使一部分农民的眼光变得狭窄,最多只考虑家庭亲属之间的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孤立性特征。一旦离开乡村而进入一个城市化的社区,往往显得难以适应。

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文明也通过多种渠道传递到了农村社会,城市的价值观和新风俗开始影响农民,这又对农民传统的观念发起了冲击。城市生活呈现一种快节奏的状态,城市居民的时间价值观、时间效率观较强,注重时间的运筹和时机的把握。而传统农民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生活的影响,时间观念淡薄,松散拖沓,不讲效率。“一壶茶,一包烟,小茶馆里泡半天”的慢节奏的田园式的悠闲松弛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益。

城市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和各项规章制度,而传统农民的生活往往显得散漫无序;城市文明重视信息,使自身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同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联系在一起,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而传统农民注重直觉,不重信息,狭隘的思维圈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不相适应。

另外,农村生活中的种种落后观念,又与城市文明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一些农民的新楼装潢讲究,但室外却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进门换拖鞋,出门穿套鞋”。有的农民竟将新村楼前的绿化地带当作了自留地,挖去花草种上蔬菜。至于相信命运,接受迷信,习惯于用自然的力量来解释社会和人生的陈旧观念,更是在相当一部分农民中存在。

当然,从总体上看,城市化地区的农民已远不是传统概念中的旧式农民,他们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批科技致富户、企业家和一大批具有现代观念的职工。但也不可否认,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正处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之中,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旧观念依然存在。因此,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能不重视做好农民观念的转化工作。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革能够带来观念的转变。正如斯大林所说的:“社会生活是思想的泉源,因此社会生活是社会意识藉以建立的基础。”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精神的力量,通过宣传教育,对转变农民观念有着积极的作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其思想观念往往能超前于社会的发展,这是已被许多事实证明了的一条规律。因此,在转变农民观念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来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一是广泛开展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应当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科学知识的贫乏,制约着农民思维水平的提高;知识结构的狭窄,是造成一部分农民观念陈旧的根本原因。在教学中,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二要注重科普宣传,三要开展有关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现代思想观念的宣传教育。这方面的教育除了可开设讲座外,要有机地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农民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

二是积极组织群众的自我教育活动。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是树立典型,开展现场教育。要大力宣传当地的科技致富户、艰苦创业者、现代企业家的事迹。这些典型人物身上有着许多良好的品德和先进的思想观念,他们对科学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勤奋刻苦,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农民有较强的崇实观念,榜样有着极大的说服力。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文艺宣传队、科研组织等农民自愿组织的团体,倡导新观念、新风尚。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农民的自发组织正在蓬勃发展,如“科技示范户联合会”、“家庭经济协作会”、“妇女禁赌队”、“采风摄影小组”、“文艺宣传队”等。这些自愿组织的团体,能够发挥群体智慧的功能,宣传崇尚科技、崇尚知识、文明生活的观念,对农民转变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是开展社区教育,创造有利于农民转变观念的社会环境。社区对人发展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它不仅为社区成员提供了职业类型和劳动、生活的方式,而且为社区成员准备了相应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律准则。社区生活的这种特征使得社区成员必须按规定的模式和法则去行事。因此,开展社区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农民转变观念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我国发达地区农村目前的行政权限、组织体制、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活动空间等诸多因素来分析,大致可以乡镇作为一个基本的社区范围。社区教育的载体是各类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其一是指学校,其二是指文化娱乐、技术推广、广播电视图书等机构与部门。乡镇成人学校应该利用其固有的教育网络,在社区教育中发挥核心作用。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文明市民教育为中心,帮助农民实现向市民的角色转换。乡镇成人学校可以会同有关部门举办家长学校、妇女学校、老年学校、新婚学校、文明市民学校等;文化站、图书馆可以组织读书辅导讲座、读书知识竞赛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家庭文明活动,如开设家庭广播学校,举办家庭文化节,评选具有时代特色的“开拓进取型”、“勤劳致富型”、“科学文化型”、“移风易俗型”的家庭,从优化社区的每一个细胞抓起,使社区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农村城市化,需要有工业区、住宅群和各项公共设施的完善。就目前而言,许多地区这一条件已基本具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农民的观念转变显得滞后。农村城市化要由高素质的农民来支撑,帮助农民改变传统观念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成为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第四篇: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

作者:程征贵 林子文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文章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并运用逐步回归法对江苏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及房地产投资额进行实证分析,根据最优相关模型得出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结论;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房地产投资;最优相关模型;对数相关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城市化进程分析

城市化进程分析

王建康201***1工商4班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总结并重新审视城市化的理论,回顾、梳理并进一步分析城市化的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对城市化的概念以及中国城市化的状况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研究了中国城市化的历程及现状,中国城市化的模式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优化和创新。提出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城市化城乡差距动力机制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化简述

1、城市和城市化简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物。在地理经济学中,城市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有足够多的非农人口,并具有生活必须的住宅、公共设施伴随着生产、交易、消费等活动的综合聚合体。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既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有经历了城市化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城市化三大标志:

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演进过程: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动力机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2、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状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开端。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人口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年平均提高1%以上。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但是在“十一五”时期,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我国的城市化遇到了“瓶颈”——城市化规模扩张的制约与品质提升的压力逐渐凸显。

在中国,城市化所承载的,不仅是发展经济,还有城乡一体化、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然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对中央的有关文件没有完全的理解和掌握,城市化的工作基本上单一的体现在对城市规模扩张和对GDP增长的追逐上,没有兼顾公共设施及民生的改善,使现阶段的城市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与城市化的初衷正好背道而驰,所以总结城市化进程中的不足,为城市化的未来找出一条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与环境相协调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新路子,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市诞生和发展所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所构成的综合系统。作为社会现代化重要标志的城

市化的发展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城市化的宏观动力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会加速经济增长。

2、城市聚集经济:城市化的内生动力

市化经济是一种集聚经济,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它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二是产业功能联系所产生的外部性而形成的地方化经济;三是由多个行业向城市地理集中所形成的城市化经济。近百年来,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中国的经济与城市化同步增长就是很好的证明,城市作为聚集的中心,在劳动、资金、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市场容量、人力资源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围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这就使得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3、市场机制:城市化的主导动力机制

现代城市是市场经济的坚强堡垒。城市化过程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大发展的过程。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市”。即市场有城市就有市场,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市场就发育到何种程度。纵观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市场经济最早就是在城市工商业中产生、发展、壮大的,然后向其他领域进军。农村和农业是市场经济最后征服和占领的阵地。可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城市化过程的积极推进,没有城市化的强力驱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当然,市场经济发育和城市化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和原动力。正是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引导,促使社会经济资源向城市区域流动,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心城市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功能使城市集聚性大大增强,为中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市场经济的主体性要求和竞争性原则使城市政府的城市意识大大增强,在城市建设中勇于开拓创新。最终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再次,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使中心城市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综合来看,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已呈错综复杂的局面,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已经不足以概括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必要从新的角度予以审视。在诸多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中,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转换、制度变迁与创新等是影响乃至决定城市化发展的关键。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优化与创新

1、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制度安排、推进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关键是理论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制度安排出现偏差,由此延缓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198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来说是沿着行政区划建制的变动而进行的,仍旧属于一种表层性变动,远未跳出“城乡壁垒”的思维定式,没有确定“敞开城市大门、改变9亿农民的身份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战略性理念。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于经济规模的扩展和产业结构的要求,根本原因是有关制度的变革没有跟上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现阶段政府可实施的政策手段有: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取消对农民进城歧视性条规等。路永忠、陈波翀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决策模型,解释了制度创新对城市化的作用模式,认为制度创新通过降低城市化的交易成本和系统风险,从而导致了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制度安排、推进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2、产业政策的完善与创新

(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建筑业

我国目前尚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我国目前的资源禀赋特征是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相对不足而劳动力资源却绝对过剩,只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突出我国的比较优势。建筑业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会产生对就业的多层次带动效应,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起到积极作用。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起到积极作用。

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变动关系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主要得力于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发展。当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中后期以后,重化工业开始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弱,第三产业一般会接替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最终引擎。

(3)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对就业的吸纳不仅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扩大,而且中小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集中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

3、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取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政策上赋予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同等的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同时,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益,包括平等取得工资报酬的权利、依法获得劳动保护的权利等等。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格局,为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其次,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就业。一是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对转移成本、转移的收益和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减少因盲目转移而遭致的损失,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过度转移。二是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4、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要使制度安排既具有发展性、长远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就应该采取分类分层的保障方式。即根据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发展情况和生活安置能力等各种具体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条件,(包括是否保留原来的承包地)设置不同的保障方法,逐步建立有益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市居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在纯粹的速度指标上是偏慢的(每年的平均速度在1%左右),但是在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指标上又是超前的(没有保证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在“十一五”计划和“十二五”计划交接之际,停下脚步反思城市化进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与不足是相当必要的。在成功举办世博会之际,希望我们的城市化也如世博会的口号一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发展中不断反思错误,不断进步,让城市化脚步逐步深入的进行下去,让城市化的成果能够惠及城乡居民。

参考文献:

[1]高 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2004(1)。

[2]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4(2)。

[3]李程骅:《城市化不应是“农村边缘化”》[N],人民日报2009(11)。

[4]王一鸣等.《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5]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6] 孙宏:《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下载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利益保障[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利益保障[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城市化进程范文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20)★2.逆城市化★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9)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5)1.城市化对......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报告(合集五篇)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报告-----以浦东为例一、浦东的城市化进程与研究浦东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浦东农村的城市化本质上是农民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高起点、大......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学案

    编号:2013-2014-1-2-28《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学案)—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预习自学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1.珠江三角洲概述(1)位置:广东省①________部,珠江下游。(2)范围:②_......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 http://.cn 2006年11月09日 11:27 《中国金融》 - 本刊记者 林铁钢 记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注意到,您近期指出“促......

    城市化进程的人口问题

    城市化关于人口的问题 1、难以实施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形成的“盲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需要大量的民工,大量的民工流入城市,有的住所相对固定,而有的住所不相当固定;有......

    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全五篇)

    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中原城市群的过程中,尽管大中小城市情况不同,但都要大胆创新,注重总结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自觉摒弃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和观......

    城市化进程论文(精选5篇)

    浅 述中国城市化进程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城市化,而且中国今天宏观经济最大的推动力是城市化的进程。那么,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

    略谈中国城市化进程

    略谈中国城市化进程熊**[摘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