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庐山风景区为例
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以庐山风景区为例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杨婷婷 51130801081
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它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目前已成功申报了45项世界遗产,如何合理的开发其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好世界遗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以1992年被评为“世界文化景观”的庐山风景区为例,分析其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问题,以期为其他世界遗产在开发和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字:中国世界遗产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 庐山风景区
一、研究背景
(一)世界遗产简介
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重要价值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根据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导缔结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文化景观。
我国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至2013年6月,先后有45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3项,具体见表1。
表1 中国列入“世界级”的遗产名录
类型 个数
名称
长城1987、明清皇宫1987、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敦煌莫高窟
1987、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1987、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1994、曲阜孔庙-孔府-孔林1994、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平遥古城1997、苏州古典园林1997、丽江古城1997、颐和园1998、天坛1998、大足石刻1999、青城山-都江堰2000、龙门石窟2000、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明清皇家陵寝2000、云冈石窟2001、高句丽古迹2004、澳门历史城区2005、安阳殷墟2006、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福建土楼2008、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2010、元上都遗址2012、云南红河哈尼梯田2013
[2][1]文化遗产 28 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自然遗产 10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1992、黄龙风景名胜区1992、武陵源风景名胜区1992、三江并流2003、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2008、中国丹霞2010、中国澄江化石地2012、中国新疆天山2013
泰山1987、黄山1990、峨眉山-乐山大佛1997、武夷山1999 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山西五台山2008、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 双重遗产 文化景观 4 3
(二)旅游资源的含义和特质
旅游资源的含义有多种说法,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规定,它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总结各类说法,构成旅游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对旅游者来说要有游览价值,即自然地或经开发后可作为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其二,对旅游业来说要有经济价值。无论何种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如果对旅游业没有经济价值,则难以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其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独特性,必须具有观赏价值,观赏价值是其生命力所在,它不仅能使人产生旅游动机,而且能使人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二是区域性,即旅游资源植根于一定的区域背景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促使旅游者进行区际乃至国际旅游的重要原因。不过,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国际性特征表现得日益突出。三是可持续性,通常旅游资源不能向旅游者出售,也不能转让。正是其可持续性,所以加强保护和管理,能得到长期的开发和利用,真正发挥其潜在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世界遗产地”除主要具有教育功能外,还具有科研、教育、游览、启智和创作体验等功能。《世界遗产公约》在保护世界遗产的同时,也为遗产地带来了商机,“世界遗产”成为遗产所在地区的一块金字招牌,大大加速了遗产地的经济发展,其中以旅游业的发展尤为显著,自然文化遗产一旦入选“世界遗产地”就会极大地提升遗产所在地的旅游形象,旅游收入也随之而来。以山西平遥古城为例,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旅游纯收入从每年18万元猛增至500万元。
然而,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也对世界遗产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当游客人数超过景区的旅游容量时,会给遗产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两方面。另外,遗产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传统生产劳[4]
[3]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作方式与其所依附的实体环境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世界遗产,而旅游业的发展在给遗产地居民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对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造成了冲击,导致遗产地商业化过度的倾向。
因此,如何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间取得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内容
(一)庐山风景区简介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邻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于1996年作为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景观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是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我们保留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资源以及人类以其聪明和才智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结晶,是连接现代与远古文明的桥梁。
(二)庐山的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类——庐山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仙人洞有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造型奇特的冰川遗迹:芦林冰窖、王家坡冰川“U”行谷、含鄱岭冰川刃脊、梨头尖冰川角峰、冰桌巨石(飞来石)等。秀峰是香炉峰,双剑峰、文殊峰、鹤鸣峰、狮子峰、龟背峰、姊妹峰等诸峰的总称。五老峰地处庐山东南,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海拔1358米。
水域风光类——庐山瀑布主要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乌龙潭瀑布、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芦林湖四周群山环抱,苍松翠柏,景致优美;如琴湖湖岸曲线玲珑,湖面酷似一把媚人的小提琴;除此之外还有石门涧,小天池,大天池等等。
生物景观类——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庐山谷濂泉,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泉”。莲花洞森林公园位于庐山北麓,九江市南郊,交通便捷,实为“南郊公园”。
[6]
[5]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气候与天象景观——有适宜于避暑避寒疗养治病的气候。如庐山云瀑。
2、人文旅游资源
历史文物古迹——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瑜鄱阳湖练兵点将之处周瑜点将台、周敦颐写出《爱莲说》的爱莲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千年古树三宝树。还有庐山会议旧址等等。
宗教文化资源——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现代人造设施——庐山以避暑和冬游胜地享誉海内外,其各国风格的别墅为中国名山所罕见。
(三)庐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庐山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开发是从1982年国务院审定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区后,原庐山管理局着手编制《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开始的,20多年来,庐山的旅游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一系列殊荣: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4A级旅游区、中华十大名山之
一、世界地质公园、我国最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全球惟一“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
在旅游开发的具体实践中,庐山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1、产业定位基本实现。
经过多年的努力,庐山通过入股、合资和外资等形式改造了景点、宾馆、饭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实现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旅游目的地的经营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下的会议接待型向市场经济下的旅游经营型转变,已经行程了“以旅游为主,旅、工、贸、文综合发展”的经济格局。
2、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庐山的决策者们摒弃了以前单纯保护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以开放开发达到积极保护,并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并取得了在江西旅游和全国山岳旅游中保[8][7]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持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的成果,连续多年地方财政收入以两位数的比例递增。
3、行业管理逐渐加强。
1997年,庐山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后,江西省颁布了《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使庐山的管理和保护规范和科学化,为此后国内其他地区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服务质量、文化市场和旅游区安全等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资源开发步伐加快。
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上,庐山管理局注重完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日常规划的编制工作。庐山引进外资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系列开发和成片开发,以开发推动老景点、旧别墅、老馆店、落后设施的更新改造,并开发一批新景点、新馆店、现代化新设施。
5、对外促销广泛展开。
庐山基本形成了旅游及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相结合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促销方式呈现多样化:一方面通过积极组织或参加国内外大型旅游促销活动以培育客源市场;一方面实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促销方式,通过承办国内外大型比赛和文化艺术节庆活动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开发潜在客源;同时,通过制作电视风光片、旅游地图等旅游宣传品和设立旅游网站等手段,丰富了宣传载体,优化了促销效果,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客源市场。
同时,庐山的旅游开发也为世界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1、超载开发
在我国的世界遗产地经常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一些地区为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把开发利用遗产资源作为调动地区经济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正常的保护管理措施却往往被认为是观念落伍,因此在开发利用上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过度行为,这种现象既对世界遗产地的资源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严重降低游客的满意度,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旅游发展都非常不利。虽然各遗产地也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和接待量的考虑,但在实际的运营当中,尤其是旅游旺季时各遗产地都未能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游客数量和活动范围强度,从根本上解决超载的问题。
近年来庐山已经多次在黄金周和旅游旺季时出现游客量井喷式增长,导致道路堵车、游客滞留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游客的出游心情,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
2.开发过于商业化 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我国很多世界遗产地开发过分商业化城市化,成为目前最大的顽症。有的地方在申报成功以后就开始乱建缆车修索道,在景区中不适当的位置修建人造景观和宾馆商店等接待设施,以招徕旅游者,却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和景观地形生态的破坏。
庐山的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倾向也比较明显,建设中使景区的自然度、自然美和自然资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过多的人工设施和人工景观,既破坏了风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庐山东林寺景观建设),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庐山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
大部分世界遗产都是由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及其执行机构管理局管理和经营的。部门之间工作角度的不同,认识和处理问题上的分歧使世界遗产地的管理成为各种管理目标相互妥协的产物。遗产地行政级别制约着遗产管理水平,从而使管理水平与遗产品味脱节,一流的世界遗产可能面临的是二流三流的管理;各地在实践中花费代价获取的经验与教训有益的信息等难以沟通互享,发展中的一些通病却在各地公演或不断重演。
庐山风景区范围十分辽阔,自然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在进行资源开发时,更需要统筹规划、总体把握。但是多年以来,庐山一直处于“庐山区、星子县、九江县、庐山管理局、庐山自然保护区与庐山垦殖场”等部门分管状态,各部门有时可以自行决定辖区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开采与开发,长期以来,使得整个风景区旅游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4.遗产保护不到位
世界遗产地旅游收入的一个主要部分应该用于遗产地的保护、维护和展示说明,让其更好的发挥全人类宝贵财富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世界遗产地的收益更多的用于开发新项目、新建旅游设施,甚至用于地方财政,而用于保护和维护遗产的比例相对较少。
庐山在这方面尤为突出。由于在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加之一些部门偏重于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导致部分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风景区内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及垃圾公害问题突出,原生林破坏严重及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等方面。
(四)应对策略
作为世界遗产的名山风景名胜区因为其遗产属性,比城市绿地系统更具有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文件中提到的自然文化遗产,和我国传统的“文物”概念,名山风景区都应该被看作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其遗产价值是无价和永久的。针对中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总结以下几点措施建议:
1、对遗产地进行功能分区
根据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合,结合遗产地本身的旅游资源时空演变规律,进一步将其划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分为不同的功能空间布局。将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区保护区和外围保护区,实行分区保护,且实行不同的旅游发展策略。如采取禁止在核心区保护区进行开发区、度假区的建设;景区内要使用环保能源,景区人口超出承载能力应采取移民措施;按照世界遗产总体规划确定的旅游环境总量,景区对核心区保护区采取分区封闭轮休,限制游人数量,保护生态环境等的做法。
2、适当控制旅游接待人数
遗产旅游者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因此门票价格只是调节高峰时期游客量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还应当采取其它手段辅助调控,例如建立旅游预警系统,提前限量预售门票等。此外,从旅游区域合作的角度讲,还可以利用轮作的方式,即在特定时期开放一部分景区,然后关闭这部分景区,并进行维修和养护,同时开放另一部分景区,如此循环,休养生息。还可以采用创建各种基金、加大政府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创办遗产旅游彩票等多渠道的旅游筹资的方式来适当的控制旅游接待人数
3、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建立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制手段进行管理,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依靠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针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减少旅游区的生产和生活设施数量,实行集中供热供汽,提高污染源排放的高度,汽车尾气排放要安装过滤装置,开发污染小和无污染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对水体污染的防治,建立污水处理厂,生产和生活废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出。应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建立不可降解物质如塑料袋的回收渠道,建立健全垃圾桶,垃圾箱等设施,方便游人。宣传教育企业和个人遵守环保法规,加强旅游业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其环保意识。
4、选择适合的管理模式
一方面加强国家对世界遗产地的宏观管理,发挥法律和专业部门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世界遗产地政府和景区管理经营机构的微观管理;同时,为了保护景区周边地区的居民和旅游者的利益,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我国对世界遗产的管理开始向信息化的方向迈进。如数字武陵源工程是武陵源区委区政府为实现打造世界旅游精品目标而实施的信息化工程,该工程通过各种自动监测设施,运用遥感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对景区大气水质地质森林野生动物等资源进行在线实时监测,并通过数字信号传送到资源数据库,然后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为自然遗产保护和景区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有重点的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提高遗产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清洁卫生技术,提高遗旅游环境评价课程论文
杨婷婷 51130801081 产地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技术,提高决策科学化的评估技术等;针对遗产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未来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等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超前研究;编制遗产地保护性开发建设旅游项目设计的相关技术规范。
四、结语
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和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业的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而是要在切实保护自然环境和管理好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以长远眼光来看,从整体利益出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之间存在一致性。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得好,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才会持久,旅游事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旅游业的繁荣也能够促进遗产的保护和新生。
参考文献
[1] 张瑛,孔令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思想战线,2006,(2):125-128.[2] http:// [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ldGFm_a7HRHfttLgLGR_j0GXeshKFGtDbdN52UxhXpiNxW_dQXnmff6ibX8Wxcx [4] 毛历辛.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保护[J].商业研究,2004,(19):169-170.[5] http://baike.baidu.com/view/4157.htm [6] http://baike.baidu.com/view/6889172.htm [7] http:// [8] 龚力.庐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22):21-22.
第二篇: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以丽江为例
、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宝贵财富,它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我国自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以来,已拥有35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25处世界文化遗产、6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世界遗产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使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正处在有史以来的高压力和高损耗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遗产,在既遵守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时, 又能 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因此,本文以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为例,通过对“丽江经验”的借鉴,就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与对策。
丽江拥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古老的东巴文字、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茶马古道、白沙壁画等。伴随着旅游业的兴旺,丽江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丽江伴随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特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二)管理跟不上,落实不彻底
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超负荷运营,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的破坏等
旅游区过度开发,导致社区文化真实性的降低 忽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造成旅游形象“符号化” 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的滥用是较为典型的现象的。保护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面临“空心化”危机
10年来,丽江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改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创造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丽江经验”。
一是政府主导,思想统一,上下联动,夯实基础
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出现了打旅游旗、创旅游牌、唱旅游戏的局面,掀起了全民做旅游的新高潮,个体、集体、国营、各种不同经济组织都纷纷参与旅游业,二是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
1998年国务院作出长江中上游天然林区禁伐的决定,从保护全市的生态环境出发,关停了一批有污染的企业。同时,加强了对古城的三线入地和排污系统工程的建设,三是创品牌、造声誉,扩大影响力,立足自身特色、坚持不懈打造旅游精品品牌 先后打造了丽江古城、玉龙雪山、三江并流,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老君山等品牌,使之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丽江旅游产品;
四是让利于民,着力提高全社会发展旅游业的意识
过通过发展旅游,加强了天然林保护,营造人居环境;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发掘、传承,开发了纳西古乐、丽水金沙等一大批文化旅游产品
(一)思想上的误区 把旅游资源开发与遗产保护对立起来。
由于有些遗产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不当行为或过度开发的情况, 给遗产的保护带来了不良后果, 从而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旅游开发会有损世界遗产保护的印象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不透彻。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不仅指代际的纵向公平,也指当代人之间、各地区之间代内的横向公平, 不能因要保护后代人利益而剥夺当代落后地区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把列入《界遗产名录》为永久的光环 被列入《界遗产名录》,方面确实是一种荣誉,但不能把它当作一块金字招牌、棵摇钱树, 任意开发和利用。而要完整地、真实地保护这份遗产,保证不存在任何损毁与破坏的危险, 并且完好地传给子孙后代,使它得到永续利用
(二)管理体制上不科学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世界遗产地的管理体制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制, 落后保守, 加之,管理效益不高, 利益归属多主体化和多层次化,利益分配机制未理顺。
(三)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有法律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的主要有:《中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它们只是有关世界遗产某一部分的立法,还未出现一套完整的专门的法律体系, 容易造成一些执法中的懈怠
在遗产保护方面, 还有一些诸如资金缺乏问题,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才不足,技术困难 学术研究滞后等问题的存在。
三 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资开发关系的建议(一)树立正确观念,重视遗产保护。采取辨证的观点看待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合理的开发利用,没有开发的保护是没有根基的保护,没有保护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开发, 会带来不良后果。运用发展和公平的观点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
在对待遗产时, 一要运用发展的观点 要清楚遗产是一代一代累积下来的,并非某个时代原封未动的遗留。二要运用公平的观点 要求我们在开发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好遗产,留给后代人享有世界遗产的同等权利;
(二)完善立法,建立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
目前, 国内已有几部相关法律条文颁布实施(前文所述),但还不够完善, 且不是专门的遗产保护法, 要明确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对发展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明确规定,并且要严格执法。
(三)改变管理体制,实现有效保护
要在管理主体的选择上, 最好有当地人的参与, 这样有了遗产保护资金、人才、技术及舆论支持等方面的保证,有利于实现有效保护。
(四)多做宣传教育,引起全社会重视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有的珍贵财富, 我们要倍加保护和珍惜。宣传的形式可以是拍专题片,公益广告等形式,还可以在遗产地的景区范围内进行有声的或无声的宣传教育。
(五)优化产品开发模式,走“文化旅游”的道路
我们要在尊重文物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 放开眼光,充分挖掘遗产的文化内涵,多打“ 文化牌”,多做文化方面的文章, 提高遗产地旅游的原动力, 创造力和生命力,(六)认清遗产特性,多做“ 软开发”
开发不能仅仅理解为经济开发, 要在认清遗产特性和价值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开发 软开发”是指考察研究、审美实践,不断发现和发掘风景区的科教、游览和山水文化创作体验水平,“ 软开发”可无止境地进行。
四 结语
总之,要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 须从多方面进行配合和创新, 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 度”,只有二者协调发展, 才能实现旅游业发展与世界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达到二者的双赢。
第三篇:浅谈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浅谈中国旅游资源 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s),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Tourist Attraction),即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它们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既包括具象的,例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主题公园、自然或人文特殊景观、节庆活动、会展、娱乐中心、会议中心、购物场所、某些特殊劳务等,也包括抽象的,例如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等;更有综合的
人类旅游活动的历史极其久远。从生产水平提高到产品除了维持生存需要之外有了剩余的时候,一部分人便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便开始了旅游活动。一般将此时期的旅游称为“旅行”,以区别于现代的旅游。人们主要是对自然山水、文物古迹的游览和对社会风情的考察,也涉及歌舞、杂技、动植物等。当时较多的是从属于政治、军事、商业、文化、宗教等活动,这些可以从《庄子》、《山海经》、《论语》、《诗经》、《穆天子传》、《史记》、《战国策》等中国古代文献中得到大量有关信息。
自从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开创了近代旅游业之后,由于旅游日益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人们的兴趣是多层面的;由于旅游业竞争的激烈,迫使旅游业经营者必须想方设法来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断创造新的旅游项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与集中,使得一些新颖的创意能够得以实现。这在现代人造景观建设中尤其突出,所以旅游资源的内容日益丰富。旅游活动也从一般的游览观光到寻求亲身体验、感受刺激、增长知识、度假疗养、休闲,所以原先看来很平常的事物或原本是科研、文教和生产的单位,现在也颇受旅游者的青睐,不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民情,而且生产和商业场所、文教单位、科研基地、电视塔以及文化名人、长寿者等,也常有旅游者光顾,乃至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战争、监狱等社会现象,也都已被利用来发展旅游业。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这不仅因为文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达,并因此能够创建许多新奇的、高科技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游人。这种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吸引那些希望了解其成功途径、学习科学技术的人们前往考察。旅游资源的范畴,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而逐渐扩展。
总之,现代已经很难找出哪一类事物和现象绝对不可能被用作旅游资源了,而且绝大部分原来都是其他产业的资源或产品。
首先必须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其分类结果必将大相径庭。人们可以从旅游资源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是否可以再生、利用方式、赋存状况等各种角度来对其进行分类。
较为普遍的是从其产生原因或称为属性的角度,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与各地自然条件相关。各地的自然条件与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变化、大气环流等有直接关系,也与其地理区位有关。它们决定了山地的高度及走向、岩石的性质及风化程度,河流的水量及其季节变化,气候条件和动植物品种等,故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某些自然旅游资源还具有垂直分布特征,以动植物最为明显。各种自然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因而某些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互为条件,例如岩石性质与泉水的出露及水质,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与生物群落,流水切割与峡谷等。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与人类历史有关。文物古迹多分布在人类文明发展较早、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而现代城市、游乐项目多分布于现代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至于少数民族风情则多分布于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边远地区,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多因曾受到压迫和排挤而不得不逃避到偏远、荒芜地区以求生存。如今那些地区也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独特的民族风情得以较好地保持下来。另一方面,人文旅游资源必须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自然因素的影响。即以建筑而言,气候湿热地区的建筑物较轻盈单薄,寒冷地区则较厚重,房顶的坡度与雨量有直接关系。
旅游开发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以使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过程。其中,资源和市场是基础,经济、技术是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前提。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智力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独具匠心的规划开发才可以创造出出类拔萃的旅游项目。唯此才能保证其在剧烈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条件并不平衡。有的地方原本缺乏价值高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便创造旅游资源。有的地方虽有旅游资源,却“藏在深山人未识”,或虽明知其存在而因不具备某些条件无法被旅游者利用,只有经过规划开发才能产生具有足够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点,有些旅游资源已经在利用,为了提高其效益还应加强开发力度。
所以,旅游开发包括三重内涵:一是从无到有,创造新的旅游项目;二是使尚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变得能够为旅游者所利用,并产生效益;三是使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入开发,增加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其效益。
旅游业是否能够顺利、持续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环境状况。故几乎在世界上提出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同时,也就提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为了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并充分发挥旅游的积极影响和抑制消极影响,专家们开始提出“旅游生存战略”的命题。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宪章》指出,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故要求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宪章》呼吁国际社会各政府当局与人士,接受其提出的目标和原则。主要有:旅游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旅游要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成为一个整体,保持旅游地原有的平衡的关系;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当地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注意维护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胜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正确选择,但目前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良因素制约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依赖于健全的机制,依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赖于全体公民的共同行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虽任重道远,但前途无限光明,只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旅游业必将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陈卫东,旅游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 马勇,李玺,.旅游景区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石凤英《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第4期
刘丽梅.旅游企业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8, 17(2): 166-174
第四篇: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旅游学院国旅2班 吴琼莉(20093558)
众所周知, 世界遗产已成为我国旅游吸引物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一批自然和文化遗产 而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对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有不同的观点与做法,给遗产保护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遗产,在既遵守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时, 又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世界遗产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含义有多种说法,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规定, 它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 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总结各类说法,构成旅游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对旅游者来说要有游览价值, 即自然地或经开发后可作为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其二, 对旅游业来说要有经济价值。无论何种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如果对旅游业没有经济价值,则难以构成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其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独特性,必须具有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其生命力所在, 它不仅能使人产生旅游动机,而且能使人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二是区域性, 即旅游资源植根于一定的区域背景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 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促使旅游者进行区际乃至国际旅游的重要原因。不过,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国际性特征表现得日益突出。三是可持续性,通常旅游资源不能向旅游者出售, 也不能转让。正是其可持续性,所以加强保护和管理, 能得到长期的开发和利用,真正发挥其潜在价值。世界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部分。文化遗产包括:(1)文物,即从历史 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 具有考古性质或结构的铭文 窟洞以及联合体;(2)建筑群, 即从历史 科学角度看, 在建筑样式,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 即从历史美学 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自然遗产包括:(1)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成为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2)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性质和自然地理,以及科学明确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活环境区;(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世界遗产都是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 都可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而存在。保护好世界遗产, 是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条件,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 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 一个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的产业。世界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保护遗产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需, 也是现在和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需。
二 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世界遗产保护的目标为: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永久地流传下去。因为它不仅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属于全人类;它不仅属于当代, 更属于子孙后代,其次,要保证在任何遗产利用方式下, 相关的国家和全民利益不致受损。遗产事业是大环境事业的一部分, 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如果因开发不当或保护不力, 让遗产严重受损或发生严重蜕变, 将被列入濒危遗产, 这还会产生不良政治影响。我国有许多世界遗产,带动了旅游业的均衡发展, 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 如湖南的张家界,四川的九寨沟等。但是, 20 多年旅游业的发展, 得力于世界遗产,也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有些遗产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或不当开发,出现短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或其它不合理行为, 因而使遗产地不断受到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的侵蚀, 使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深层价值和长远利益受损,带来了不良影响。我国在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思想上的误区 把旅游资源开发与遗产保护对立起来。由于有些遗产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不当行为或过度开发的情况, 给遗产的保护带来了不良后果, 从而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旅游开发会有损世界遗产保护的印象 加之一些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将局部问题夸大化,小题大做, 甚至捕风捉影,作不符合事实真相的报道),很多人便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绝对地对立起来, 认为旅游开发是第二次破坏浪潮,只要保护,拒绝开发, 没有认识到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巨大作用的主流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不透彻。
可持续发展是指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 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道路。其理论核心思想包括:(1)全球资源, 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 一旦发现全球性资源短缺的局面, 则将阻碍各国经济的发展(2)环境容量极限及技术在强化和支持经济发展中的能力极限。(3)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坚持再分配的公平性(4)重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所以说,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能损害当代人的利益。那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要求当代人,特别是对落后地区的人提出只要环境保护, 不要开发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不仅指代际的纵向公平,也指当代人之间、各地区之间代内的横向公平, 不能因要保护后代人利益而剥夺当代落后地区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况且, 可持续发展强调能力建设,以此提高区域资源和环境自身保护和发展的能力。这也只有通过当地的发展才能达到。贫穷本身就是一种污染,以那种只顾当代人利益而不顾环境承受能力,以及过分强调保护后代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牺牲当代人的利益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 把列入《界遗产名录》为永久的光环 被列入《界遗产名录》,方面确实是一种荣誉, 因为这标志着本国家、民族甚至本社区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长河所做出过的贡献,也标志着遗产所在地人民为当代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利用世界遗产可大大提升当地的旅游形象,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可谓名利双收, 因而国内出现了申报遗产热,都想得到世界遗产的光环。已申报成功的一些遗产地也把它当作一块金字招牌、棵摇钱树, 任意开发和利用。这种涸泽而渔的行为是对世界遗产这一称号的亵渎和人类珍贵财产的蹂躏,要知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获得的不仅是光环,更是责任,它意味着决策者和管理者的一份承诺和一份责任,即承诺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完整地、真实地保护这份遗产,保证不存在任何损毁与破坏的危险, 并且完好地传给子孙后代,使它得到永续利用
(二)管理体制上不科学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世界遗产地的管理体制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制, 落后保守, 基本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不能严格按企业来要求, 经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了一些垄断经营, 给旅游业发展和遗产保护都带来了危害 加之我国的世界遗产地依资源状况, 可能分别归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宗教、地质、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政出多门,管理效益不高, 利益归属多主体化和多层次化,利益分配机制未理顺。
(三)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有法律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的主要有:《中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以上法律都给相关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些法律依据和保障,但从上面的法律条文名称可以看出, 它们只是有关世界遗产某一部分的立法,还未出现一套完整的专门的法律体系, 造成一些执法中的懈怠,上多头管理,有时会出现依法打架的现象。
在遗产保护方面, 还有一些诸如资金缺乏问题,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才不足,技术困难 学术研究滞后等问题的存在。
三 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资开发关系的建议(一)树立正确观念,重视遗产保护。1 采取辨证的观点看待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对待任何事物都应采取科学辨证的态度, 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也应这样。我们既不能让遗产变遗憾, 又不能使遗产变遗物,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助于解决遗产保护在资金方面的困,因为我们目前不能像美国那样,遗产由国家出资保护和管理,没有开发的保护是没有根基的保护,没有保护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开发, 会带来不良后果。运用发展和公平的观点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
人类制定任何发展战略及其实施的推动, 只有一个根本的目标,就是推进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而旅游的价值除了对个体的精神方面的价值外, 还有对社会的文化激活价值,更有带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推动了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从旅游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来看, 在对待遗产时, 一要运用发展的观点 要清楚遗产是一代一代累积下来的,并非某个时代原封未动的遗留。今天的成就可能成为明天的遗产, 遗产本身是发展的。我们今天对其开发利用, 既可能提升其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又能发挥遗产本身作为文化载体必须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二要运用公平的观点 要求我们既要保护好遗产,留给后代人享有世界遗产的同等权利;又要开发利用遗产, 给当代人享有世界遗产的权利, 如进行观赏、科研等活动, 同时,通过开发, 改善遗产地人民的生活, 增强遗产地自我发展和调适的能力,这也是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的要求。目前,对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是一种广泛采用且可行的形式。
(二)完善立法,建立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
目前, 国内已有几部相关法律条文颁布实施(前文所述),但还不够完善, 且不是专门的遗产保护法, 只是相关法律、立法要尽可能与相关国际法律 国际惯例接轨或趋同统一,体现国际法律文件的宗旨和精神,如《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 要明确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对发展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明确规定,并且要严格执法。
(三)改变管理体制,实现有效保护
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显然已不适应现在的形式,是一定要改变的。应选择什么样的新的管理模式及怎样去建立新的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完全由国家经营和管理是行不通的, 但世界遗产国有性质不会改变。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表明,资源的配置要运用市场, 辅以计划手段。世界遗产的管理也要走市场化道路,参与市场竞争,因为资源是全民所有的, 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 每个人都有世界遗产的享有权,行使世界遗产的管理权的代表,就要有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因为它们是公共福利品,管理主体和利益主体要能统一,同时接受大众的民主监督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管理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世界遗产的一份热爱,管理主体要熟悉他所管理的对象即遗产地的特性;加上遗产地要在开发利用中增强自我调适和发展的能力, 就 要求改善当地人们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所以在管理主体的选择上, 最好有当地人的参与, 这样有了遗产保护资金、人才、技术及舆论支持等方面的保证,有利于实现有效保护。
(四)多做宣传教育,引起全社会重视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有的珍贵财富, 我们要倍加保护和珍惜。无论是遗产地的人们还是非遗产地的旅游者, 都要有保护意识 要在全社会进行宣传教育 宣传的形式可以是拍专题片,像《拯救遗产》,可以是歌曲、小说、公益广告等形式,还可以在遗产地的景区范围内进行有声的或无声的宣传教育。我们要重视导游的培训,他们在这方面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功能。
(五)优化产品开发模式,走“文化旅游”的道路
世界自然遗产在开发利用上从最初的也是最普遍的观光旅游外,已有了“走进大自然”、“ 爱护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这可以说是自然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提。对待文化遗产,我们一直是走“ 文物旅游”的道路, 遇到了一些难题。虽然文化遗产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但是目前各地文化遗产给人们的文化体验从方式到内容都很有限, 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弘扬、文化的体验与市场需求都相差很远, 文化与旅游的产业链条不够宽不够长, 延缓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我们要在尊重文物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 放开眼光,充分挖掘遗产的文化内涵,多打“ 文化牌”,多做文化方面的文章, 提高遗产地旅游的原动力, 创造力和生命力,以文化的有效传播为根本, 围绕游客体验做文章, 做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丰富和激活游客的人文体验。
(六)认清遗产特性,多做“ 软开发”
开发不能仅仅理解为经济开发, 要在认清遗产特性和价值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开发 世界遗产主要有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如果用经济开发区的方法政策去开发利用保护性的社会公益性的遗产地,必然导致风景区遗产地的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 使遗产地遭到破坏。而“ 软开发”是指考察研究、审美实践,不断发现和发掘风景区的科教、游览和山水文化创作体验水平,“ 软开发”可无止境地进行。
四 结语
总之,要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 须从多方面进行配合和创新, 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 度”,只有二者协调发展, 才能实现旅游业发展与世界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达到二者的双赢。
第五篇:旅游资源讲解—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
旅游资源——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
1、本节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回顾旅游资源的定义;第二,回顾旅游资源的分类;第三,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具体讲述旅游资源有哪些。
2、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区别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准备工作:第一,在黑板板书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分类;第二,把阅读材料发下去。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回顾这两个知识点。
(2)试讲顺序:
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基本简介
2)让学生阅读材料,辨别哪些为旅游资源
3)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表扬,再次回顾旅游资源的定义
4)询问学生在上述的武陵源风景区的旅游资源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哪些,在黑板的表格填上。
4)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4、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我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然后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点:
1、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2、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等荣耀于一体,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自然保护区组成,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武陵源有异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峰奇、谷幽、水秀、林深、洞奥”为主要风景特色。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20世纪80年代初新发现的山水名胜。1988 年,国务院确定武陵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批准设立武陵源区县级行政区。这里的风景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凿,到处是石柱石峰、断崖绝壁、古树名木、云气烟雾、流泉飞瀑、珍禽异兽。实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呀。置身其间,犹如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艺术山水长廊。旅游资源:
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国内外均属罕见,素有“奇峰三千”之称。在217.2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中,有石英砂岩山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连绵万顷。
武陵源水绕山转,素有“秀水八百”之称。众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条十余公里长的溪流,从张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两岸峰林对峙,倒映溪间,别具风味。
武陵源的溶洞数量多、规模大,极富特色。现已探明的大小溶洞40余个,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龙洞,全长7.5公里,洞内分为四层,景观奇异,是东南亚岩溶景观的缩影。武陵源有珍奇的地质遗迹景观。包容了砂岩峰林、方山台原、天桥石门、岩溶峡谷、岩溶洞穴、沉积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等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地貌景观,包存几乎没被扰动的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和美学的角度评价,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与石林地貌、丹霞地貌以及美国的丹佛地貌相比,其景观、特色更胜一筹,是世界上极其特殊的、珍贵的地质遗迹景观。
武陵源有十分丰富植物资源。境内森林覆盖率已达74.75%,并保存着两处原始次森林,为我国重要的古老孑遗生物的生长地区。境内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首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种子植物有珙桐等35种。在众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形态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万八千松”之美誉。
武陵源有宝贵的野生珍稀动物。经调查,境内陆生脊椎动物共有50科116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0种。武陵源动物世界中,较多的是猕 猴,据初步观察统计为300只以上。当地人叫做“娃娃鱼”的大鲵,则遍布于溪沟、泉眼和深潭之中。
武陵源有多姿多彩的气象景观。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阴、晴、朝、暮,气象万千。云雾是武陵源最多见的气象奇观,有云雾、云海、云涛、云瀑和云彩五种形态。雨后初霁,先是膘胧大雾,继而化为白云,缥缈沉浮,群峰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中时隐时现,如蓬莱仙岛、玉宇琼楼,置身其间,飘飘欲仙,有时云海涨过峰顶,然后以铺天盖地之势,飞滚直泻,化为云瀑,蔚为壮观。
武陵源民族风情浓郁深厚。这里居住着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浓郁深厚,有原始粗犷的茅古斯,热情奔放的摆手舞,优美奇特的哭嫁歌,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精巧细致的土家织锦,神秘莫测的巫术和硬气功无不令人称奇。
景区评价
武陵源景色奇丽壮观,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境内,连绵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余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主要景区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张家界,又名青岩山,面积一百三十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它地处武陵山中。张家界地貌奇特,有石峰2000多座,形态各异,树木茂盛,森林覆盖率达88%,四周山地环抱,坡陡沟深,气候暖湿,区内景点众多,尤以黄狮寨、砂刀沟、金鞭岩、金鞭溪等最为著名。有黄狮寨、金鞭溪、腰子寨、琵琶溪、砂刀沟、后花园、朝天观七条主要旅游线。
天子山风景区
天子山风景区位于武陵源北,与张家界、索溪峪山水相依。
杨家界风景区
1992年在张家界西北角发现新的景区杨家界。这一新景区总面积3400公顷。相传,北宋杨家将围剿向王天子曾在天子山安营扎寨。
索溪峪风景区
索溪峪自然风景区内有2000多座山峰,还有19道沟壑和6条溪流。主要景点有十里画廊、鸳鸯瀑、南天门、黄龙洞等。
核心景点
南天一柱、琵琶溪、定海神针、海螺出水、天桥遗墩、天书宝匣、雾海神龟 其他景点
五指峰:是五根并列的石柱,长短不齐,间隔有致,极像伸开的五个手指。
摘星台:摘星台,海拔1082米,顶部向南空悬,很像游泳池中的高台跳板。明月当空,站在台上,满天星斗似伸手可摘。
玉瓶峰:高100多米,肚圆,颈细,像一只玉做的花瓶,置于绿树花丛之间。
天桥:高20米,长40米,两端与地面相接,似一弯弦月。桥两边是绝壁深谷,惊险无比。明代诗人田荣超叹咏天桥曰:“两山凿穿一门空,一门劈开两山通,多少神仙关不得,长年祗许白云封。”
天下第一桥:它高357米,长40米,宽3米,厚15米,悬空镶嵌在两座山峰之间,雄奇异常。
金鞭岩:相对高度350米,上细下粗,顶端尖削,宛如一根长长的金鞭插在地面。传说当年秦始皇手持仙鞭赶山填海到此,被东海龙王发觉,即派女儿出面阻止。龙女用美貌迷住秦始皇,以假鞭换走仙鞭。秦始皇发觉后,弃假鞭于此,变成了这座山峰。
劈山救母:这座塔式岩峰,上部裂成两瓣,似被右侧状如利斧的岩峰所劈。游人至此,会联想起“劈山救母”的神话。
金鞭溪:因流经金鞭岩而得名,全长5700米,穿行于绝壁奇峰之间,溪谷有繁茂的植被,溪水四季清澈,被称为“山水画廊”、“人间仙境”。有诗赞曰:“清清流水青青山,山如画屏人如仙,仙人若在画中走,一步一望一重天”。
十里画廊:索溪峪内有一条甘溪沟,宽约二三十米,长约十里,人们叫它“十里画廊”。浅浅的溪流两岸排列着奇特多姿的石峰,茂密的林木花草从溪岸一直铺到山顶。
采药老人:采药老人又名老人岩。他肩背一篓草药,腰身佝偻,皱纹满脸,行色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