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初中一年级教案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 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 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 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 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 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 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 历史上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 历史资料,如新编 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 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 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 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 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 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 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 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 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 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
第二篇:《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优秀教案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史上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府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第三篇:《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旧人教
版高三)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3)(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汉朝的外交与汉文化的影响。秦汉与朝鲜半岛的往来;中国与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秦汉时期的中日交往;中越经济文化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汉朝与安息的交往;汉朝与大秦的交往。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2.对外交往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
3.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不同的几种文明。这在古代和中世纪史上,意义尤显重大。
教学要点
一、与朝鲜的关系
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
2.中朝贸易的发展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两汉与日本的关系
2.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
三、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通
2.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海上丝绸之路
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汉朝与安息的交往
2.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课时和教具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关于本节的导入新课,建议教师:回忆本章的引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秦汉的历史地位与当时世界各大文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大致情况,然后引入本节的授课。在本章起始教学时,虽然已经对本章导言作了教学处理,但是那时学生只可能初步地且较为被动地接受一些结论性的概念,经过前几节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具体史实,必然会对本章总引言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导入新课,不仅可以使转入本节的承接更自然一些,而且这时回忆导言的概述,温故知新,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对已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加深理解,也使教学内容前后照应,形成整体。
转入本节引言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其中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两汉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是汉朝对外交往比以前更活跃的基础。这时,中国对外往来更加频繁,活动的范围也更大了,而且在中外交往中,官府间的外交活动也更加频繁,这种使节往来又带动与促进了民间往来。
二、关于“与朝鲜的关系”
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朝鲜半岛上逐渐形成一些国家之后,他们与汉朝就有正式的使节往来,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则一直非常密切。朝鲜半岛上的居民创造了他们自己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他们也大量吸取与借鉴中国的文明成就,发展了他们民族的文明。中朝友好交往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民族和朝鲜民族都是有益的。
讲授本目内容时,学生应当了解到以下中朝交往的史实:其一,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很密切,交往从未间断。在中原地区每有**之时,一些中国人就避祸而去,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东汉“灵帝末,……百姓苦乱,多流亡入韩者”。三韩则多次派人赴汉朝。这些往来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吸取与借鉴了秦汉文化的先进成果。其二,中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密切。朝鲜特产输入中国,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这样的经贸往来,使双方互通有无。中国的文明当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也产生了影响。
三、关于“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日本列岛上,很早就有居民生活。很早以前,中国人就知道日本,就有了交往,水稻和铁器也由中国经朝鲜传到日本。
本目内容以汉朝时人们对日本的了解与两汉时期中日交往为中心,展开了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的叙述。第一,人们对日本的了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后汉书•东夷传》也有这样的记载,看来这是一些部族国家。当时,中国人已经知道日本列岛居民生产、生活的一些情况,并且中、日之间也有一些联系。第二,中日之间的交往。徐福浮海东渡的传说,在中日两国都是从古流传至今,日本考古发现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国相似,两者相互印证。汉武帝时,日本一些部族小国与汉朝已经有了通使关系;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得赐印绶。以后,倭国又遣使来汉。中日交往的历史,既有中国正史记载,又有考古文物佐证。这种交往促进了日本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关于中国与越南的关系。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联系更加密切。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中国的铁器、农耕技术、水利技术也传到越南,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
四、关于“丝绸之路”
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联系起来。中国的丝绸驰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本目的教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讲课时,主要突出丝绸之路。
关于“丝绸之路”,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有:其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地处东亚,与西方遥隔万里,且又有高山、沙漠屏障,路途多有险阻。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联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此以后,中西交通日渐发达。强盛的西汉政府对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也很重视,“自博望侯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后从吏卒皆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往,听其言,予节……以广其道”,并且设置亭站,“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当时,世界各文明区域尚处于隔绝分散的状态,交通工具也很简陋,丝绸之路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其二,对照地图,弄清丝绸之路的走向和经过地区。其三,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许多生产技术,经过这条交通线西传;“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许多外国货物由此进入中国;佛教后来也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秦汉时期,我国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联系,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其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南海浩瀚无涯、台风肆虐,但是一些商人船舶不惧风浪,很早就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西汉中后期,汉朝政府也重视这条航路,派人远航,直抵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地方,海上丝绸之路就成了一条中外交通的重要航线。其二,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线与经过地区。其三,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它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特别是官方的经济交流与民间的海上贸易更加活跃,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都正式开通于两汉时期。当时,中华文明的影响、汉朝政府的外交活动与中外经济交流、文化交流,都有了明显拓展,开始突破仅限于周边近邻的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五、关于“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两汉时期,罗马帝国、安息、汉朝都曾盛极一时,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文明,丝绸之路贯串这几个文明地区。自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各文明中心之间的联系比过去紧密一些,直接的外交活动也开始了。
首先教材简介了安息以及安息与汉朝的联系。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武帝始遣使至安息”,他们也“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两国已有正式的使臣往来关系。由于安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安息商人多从事转手贸易。
接着教材讲授了汉朝与大秦之间的外交活动,突出介绍了双方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以及东汉甘英使大秦未果,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汉的史实。公元1至2世纪,罗马帝国处于疆域最大、经济最繁荣的“罗马和平”时期,罗马文化发达昌明,与秦汉文明,东西相互辉映。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说明当时中国与欧洲开始有了直接往来。
小结、两汉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活跃起来。既要看到汉朝在社会发展、经济文化发展诸方面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同时又要看到人类各文明地区各具特色,中外交往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明进步都受到有益的影响。
第四篇:第5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案
第5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案
第5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教学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授课类型】新课
【课
时】1课时
【教
具】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板书第一标题)
一、丝绸之路、(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x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请同学齐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3、(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丝绸之路”路线图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比较它们的起点和走向。巩固记忆。
4、“丝绸之路”开通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加强了,那么“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作用?(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指导学生看“丝绸之路”有关图片(教材72-73页:烽火台遗址、出土的绣花粉袋、马帮在青石上踏出的蹄印),显示汉代对外交流繁荣,政策开放。
6、(老师指出)在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形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小字部分内容,找出“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
(老师点拨:中国与朝鲜交往既可通过陆路,又可通过海路实现。中日交往只能通过海路,但中国和欧洲的首次交往是通过海上实现的。)汉朝以开放的态度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周边邻近国家有着密切交往,其中朝鲜和日本深受中国影响。
(板书第二标题)
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指导读书),找出中国与朝鲜交流的方式,并勾画出来。中国的经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并归纳:(1)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2)中国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传入朝鲜。(3)中国的物品传入朝鲜,如蜀郡制造的漆器。
2、(指导看图片)教材74页“东汉陶船”、“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图”,从这两幅图反映出汉代造船业发达,也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老师指导)朝鲜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指导读书,出示东汉疆域图)(1)找出西汉时就与日本有交往的历史,(2)找出东汉都城洛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提问: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那东汉的“丝绸之路”起点在哪里?为什么?(3)找出东汉时中国与日本交往的历史。(然后讲解,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说明了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人民有友好交往的历史。
4、(拓展提问)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才有利于两国的发展?(对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两国只有和平相处,互利合作,才能促进两国经济文化发展。)
(老师引导)汉朝时,除了与邻近国家交往外,中国还与欧洲有着友好交流的史实。
(出示第三标题)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
(老师讲述)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虽然没有到达大秦(古罗马),但他了解了大秦和欧洲更多的情况,为以后双方的交往准备了条件。
(老师提问)欧洲与中国第一次交往是什么时间?处于哪一世纪?交往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增多了,丝绸之路开始形成。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东西方交流的足迹,它是古代文明传播的道路,它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它的存在反映了两汉时的对外交流十分繁荣。两汉与近邻、朝鲜和日本有着密切的交流,与欧洲同样友好交往。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开放的政策,两汉时的经济文化也十分繁荣。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
A长安
B成都
c洛阳
D西域都护府
2.标志着欧洲国家与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A第赛出使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班超经营西域 D大秦遣使来汉
3.中国和日本交往的历史悠久。赠给日本倭奴国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中国皇帝是()
A汉武帝
B汉元帝
c汉文帝
D汉光武帝
4.欧洲国家同中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哪一世纪?
A公元前1世纪
B公元1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15世纪
5.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这说明()
A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有往来
B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着重要影响
c在汉朝时,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
D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
6.西汉时通向今印度、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其起点是()
A重庆
B成都
c洛阳
D长安
7.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各字,主要是国为()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广泛,名称准确行动
B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D第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8.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条支海后没有继续前行,扩大了国中人的视野。“条支海”是现在的()
A红海
B波斯湾
c里海
D黑海
拓展训练: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张骞
B卫青
c班超
D甘英
2.汉朝时,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x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x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x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x疆―――欧洲―――西亚
3.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可推断当时已开辟了()
A陆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南方丝绸之路
D西方丝绸之路
培优训练:
.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有什么现实的价值和作用?
2.你认为当代的中国应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
第五篇:教案《唐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学校日期:
课题:年级:主讲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唐朝对外海路交通路线、大都会和市舶使;唐朝和朝鲜的交往;唐和日本的往来以及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唐和印度的友好往来及其玄奘对唐印交往的重大作用。
2、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唐和亚洲、欧洲等国的来往出现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
(2)通过联系世界史讲唐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等国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重难点
1、重点:唐朝对外交往的条件,唐和朝鲜、日本的交往
2、难点:唐对外交往的条件和对各国的影响。
三、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数
1、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
2、教学时数: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上课前老师要问大家几个问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和服吗?和服与中国哪一个朝代的服饰相似?
(众答:略)
出示和服图片
对,和服与中国唐朝的服饰很相似。它是日本人根据中国唐装改装来的。除此之外,日本国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生活习俗以及道德都与中国很相似。为何日本文化与唐朝文化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呢?唐朝的对外关系又如何呢?想知道答案就和老师一起来学习第五课吧!
(板书)第五课唐朝的对外关系
同学们,回顾前面几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上都高度发达。特别是开元盛世时,唐朝的繁荣达到顶峰。那么,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唐朝对外交往所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众答略
你们总结的都很哈,老师带着大家来综合一下。
(板书)
一、唐朝对外交往的条件
1、国家的安定统一。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特别是唐朝时期,疆土的辽阔(结合唐朝地图讲解),政治的清明、军事的强大等使得唐朝安定统一。
2、经济文化的繁荣。经济方面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如制瓷业、造纸业、纺织业以及长安等大都市的商业发达。文化方面唐诗、舞曲、绘画、书法、医学等也高度发达。
3、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唐朝的对外交往开放到可以让外国人来中国学习、经商、考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