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成的范本德国政治制度评述
现成的范本——德国政治制度评述
德国政治结构与运行规则图示序言:笔者之前大量介绍了英国宪政的演进历程,也写了一些关于英美政治传统的文章。认为英国开创了近代人类政治文明的先河,为当今人类政治文明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但是英国的制度是经过几百年的政治演进而达成的政治形态,在这个演进过程中除确立了一些落在文字上以制定法形式存在的制度外,还存在大量的以非制定法形式存在的惯例作为补充,这个国家甚至至今都没有一份完整的成文宪法。其他国家很难完全效仿英美,只能在掌握英美宪政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宪政民主制度,完成自身的政治现代化转型。但是如果要问当今世界众多国家中,有没有哪个国家的制度可以被我们拿来就能用的,我个人认为还真的至少有一个,那就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笔者看来,德国现行政治制度公平合理,很好地平衡了人权与州权、选人与选党、民主与集中、制衡与效率、从贤与从众等关系。并且德国与我国同属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以成文的制定法为主,德国法律以严谨周详著称,这个特点也反映在他们的政治制度方面,如果要效仿德国,拿过他们的相关的成文法仔细研究便可基本掌握其政治制度的架构与运行。并且相对来说,德国作为宪政民主的学习者,其制定相关法律时不仅参考了英美政治规则,而且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特征。
因此,笔者在此向大家简单介绍德国政治制度中比较突出的优秀之处,主要包括:议会制的有效性及其在德国的特殊稳定性、议会两院之间合理的权力划分、合理有效的选举制度、内阁的决策及工作机制、合理有效的纵向分权、高度专业化的法院体系等,但愿能为我们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议会制的有效性
德国的政体为议会制(也叫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议会民主制),为西欧国家通行的政治制度,笔者个人认为议会制有诸多优点,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很高的行政效率,原因如下:
1、合法性一元化,议会制下议会是唯一合法的代表民意的最高权力机关。不会形成多方争执不下的局面;
2、任期的灵活性,议会制下的总理一般没有固定任期,如果能力突出,只要所属政党能够赢得大选,就可以一直担任。如果不称职,多数党团随时可以重新推举新的领袖担任总理;
3、议行合一,由于内阁是由拥有议会过半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所以内阁的提案往往能够得到议会的支持,有利于政策的通过与推行;
4、选举的非零和性,虽然议会选举也可能产生一个党的绝对多数,怛更多情况是多个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议席,权力分享和结盟是相当普遍的。社会成员的利益、观点本来就是多元化的,一些小的政党或利益集团虽然不能够赢得很多的席位,但是如果有群众基础的话,总不至于进不了议会。所以,议会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小的利益集团也有话语权,议会选举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几选一模式;
5、司法、监察等机构的独立性,议会制下的司法机构和监察机构等受内阁的影响较小,总理不拥有对这些机构负责人的提名权。可以更多的保障司法、监察等机构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
6、从贤与从众的平衡,真正成功的选举体制,大多数都不是民众直接投票给自己满意的候选人,由根据总人数计算出的得票最多者当选行政首长的。比如,美国的总统选举最早是选举人团制度,各州根据本州的众参两院议员人数选出本州同等人数的选举人,选举人再到首都选出总统;现在美国的选举制度则是选举人票制度,各州分开计票,赢得某个州大多数选票的候选人获得本州的全部选举人票,最后获得超过半数选举人票的候选人当选。这就是一个平衡从贤与从众的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政治家从不成熟的选民那里骗取选票。而议会制是先通过从众的手段确定议会第一大党或第一大政党联盟,再由这个政党或联盟来推举行政首长,第二个过程就是从贤的手段,这也是一个平衡;
7、议会的权威性,议员是由各自选区的民众直接投票选举的,具有合法的代表本选区民众的资格和威信,由这些议员组成的议会,自然也拥有代表全国人民的资格。并且,议会人数众多,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利益集团均有席位,各种观点可以充分表达、充分讨论,信息要充分披露,最后的决策也是以多数同意为原则的民主表决。这些,决定着议会决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可以避免个人的独裁集权;
8、选举的经济性,只要通过一次全国大选选举出议会,就可以完成接下来的组阁等活动,而不用像总统制国家那样还要再选一次总统,省时省力;
9、组建内阁的灵活性,一旦政治危机出现,议会制政府往往可以及时地进行政党重组,由其他的党派进行联合执政,从而缓解政治危机,而总统制则不具备这样的灵活性;
10、虚位元首的重要性,总统制中的总统集国家元首和行政首长的身份为一身,会有一个很大的潜在风险,就是作为国家元首的他拥有任命司法或监察官员的权力,这样司法、监察等机构被总统控制或不能有效制约总统的可能就会增大。比如在三权分立做的最好的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仍然以谋求无限任命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成功逼迫最高法院向其让步。美国尚且如此,在其他国家,一个掌握着军队与官僚队伍的国家元首,很有可能以更野蛮的方式行使他在司法与监察方面的任命权,形成事实上的独裁。
德国的议会制还有其特有的稳定性,德国总理并不具有类似英国首相可以随意解散议会的权力。如果联邦总理要求对他表示信任的提案没得到联邦议院的支持,他可请求联邦总统在21天内解散联邦议院,但联邦议院如选出新的总理,则解散权立即终止。联邦议院也不能随意更换总理,它必须在对现任总理提出不信任投票后48小时内选出新的总理人选,否则不可更换总理。
二、议会两院之间合理的权力划分现行大多数民主国家的议会都是两院制,少部分实行一院制(如我国与巴基斯坦)。两院制的主要目的是分散议会权力,防止议会这一国家政权的核心机构专权(即使是在总统制的国家,议会同样是国家政权的核心机构)。
作为宪政制度的发源地,英国议会分为上议院与下议院,但是政治权力基本集中在由全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上议院议员基本是荣誉性身份,并且上议院仅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发挥作用。而宪政的另一个发源地美国,则是为了照顾各州的州权,在由按照人口分配席位的众议院之外,另设每州均为两个席位的参议院。并且,由于美国是各州联合而成的国家,各州的权力相当独立和广泛,因此参议院在国会中有着较其他国家参议院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总体来说,美国的众议院掌握财权,参议院掌握人事权。
但是,美国和英国的两院制度,都有其历史的原因,并且由于两国优良的宪政传统,使得他们的政治运行一直是有效的。作为学习者的其他国家,并不具备两国的历史基础和优良传统,如果照搬两国的两院制度,就很难兼顾效率与公平,也很难保持政治的有效运行。
因为由人民直选产生的议员组成的众议院和代表各州的参议员组成的参议院,在代表“人民主权”时的效力是不一样的,毫无疑问,由直选产生的众议院更能够代表“人民主权”。但是作为联邦制的国家,州权又必须体现,因此,众议院和参议院应当有合理的权责划分,在政治地位上也要有所差别。个人认为,德国的联邦议院(相当于众议院)与联邦参议院(相当于参议院)分别代表人民主权与成员州州权,其在职权上的划分是比较有效和合理的。
在德国,联邦议院通过普选产生,每届任期4年,代表人民主权,拥有完全立法权。主要职权是:制定和通过法律,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和撤换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参与选举联邦宪法法院和联邦高等法院的法官;批准联邦政府同外国签订国际条约;对联邦总统蓄意损害《基本法》或其他联邦法律的行为进行弹劾;对预算、国库和债务的监督;等等。
联邦参议院由各州政府按人口比例指派3~5名政府成员组成。各州代表任期不统一,由派出的州政府决定撤换。联邦参议院的主要职权是:提案权(其提案须经联邦政府提交联邦议院),并对联邦议院通过的法案有审议权;对涉及修改基本法以及涉及各州行政和财政的法案或联邦政府颁布包含上述内容的条例拥有否决权;仲裁联邦政府与某一州的纠纷或冲突;批准联邦政府对某一州采取强制性措施;参与宣布立法紧急状态;参与选举联邦宪法法院和联邦高等法院法官;参与批准联邦政府同外国签订国际条约;对联邦总统蓄意损害联邦法律的行为提出弹劾;参与对预算、国库和债务的监督;等等。
联邦参议院实际上是各州政府派驻联邦的联合机构,是一个反映各联邦州利益的制度安排,是协调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以及联邦州之间利益关系的合议机构,并对联邦议院和联邦政府的职权进行一定的制约和补充。联邦参议院参与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在联邦与州以及各州之间起平衡和协调作用。联邦参议院可以对联邦议院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但是被联邦参议院否决的法律,联邦议院可以以绝对多数强行通过。但是涉及各州权利和权限的联邦法律在联邦议院通过后,必须在联邦参议院通过方能生效。联邦参议院在对某项法律表决时,同一州的议员必须投一致票(或赞同、或反对、或弃权)。因此各州执政党对联邦参议院的投票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联邦参议院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对联邦议院和联邦政府的平衡作用,由此可在联邦一级确保国家政治权力在运作过程中兼顾到选民、联邦和联邦州三者之间的利益。联邦议院及联邦参议院与联邦总统、联邦政府、联邦宪法法院并称德国五大常设宪法机构。两院日常工作通过对应委员会相互沟通,起到事前协调作用。如两院意见无法取得一致,通过调解委员会(议会和参议院各占16人,其中参议院的16名分别来自16个州)进行协商谈判,达到统一。这样的职权划分,较好地平衡了人民主权与州权。
三、合理有效的选举制度依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政府是受人民委托,以保护人民福祉为目的的,政府的所有行为都需要经过人民的授权和征得人民的同意。而现代国家大多人数众多,政府事务又较为庞杂,不可能逐一获取人民授权和征得人民同意,于是大家找到一个大家一致同意的规则来确保人民的授权和同意得以实现,这就是代议制民主下的民主选举规则。而选举规则需要解决好代理链条和代理人问题。
(一)直接选举。一个地区的民众通过民主表决,选出最能代表本地区大多数人的人进入国家的权力核心机构——议会,来代表本地区选民的意志来治理国家。议员本质上是其选民的代理人,代理选民行使国家治权。议员受民众的委托,同时也要受民众的监督和制约。如果议员没能很好的完成选民交付的任务,那么下次选举选民可以通过既选举的方式来更换代理人。我们把民众选举议员,并通过议员的表现来判断议员是否实完成了自己委托的过程称为代理链条。代理链条越长,民众对议员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就越弱,对议员是否完成了委托责任的感受就越弱。所以,最好能通过一次性的直接选举来产生议员。
但是人数太多的国家,要想让民众在全国范围内直接选举产生全国的所有议员又会让代理过程变得太模糊,民众一样失去对合格议员的判断和议员工作是否合格的感受。所以,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划分选区,各选区直接选举各自的议员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个人代理还是政党代理。在选举议员的制度上,主要有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两种。多数代表制是指选民直接投票给个人,本选区得票最高或得到多数选票的个人当选议员,本制度主要是制约议员个人;比例代表制是指选民直接投票给政党,最后各政党按照自己的得票比例来分享议会席位,本制度主要是制约政党。
这同样是为了解决民众对议会的制约问题。民众除了要拥有选出自己满意的代表的权力,同样要拥有换掉自己不满意的代表的权力。要保障民众的第二个权力,就要保证民众能够明确的知道,如果自己对国家的治理工作不满意了,造成自己不满意的主体是谁!这就需要做到,在议会行使权力的主体是明确的,到底是一群互不统属的个人还是某个政党!现代政治生活中,政党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活动主体,民众对政党给他们带来的影响的感受也是很直接的。所以,除了要保障民众能够制约本选区议员外,还要保障民众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政党。
选举制度方面,德国实行“小选区两票联立制”,既解决了代理链条过长和模糊的问题,又较好的平衡了个人代表和党团代表的问题。具体介绍如下:两票制——德国全国设299个选区,联邦议院设598个议席,一半为直接议席,一半为比例议席。每个合格选民有两张选票,分别用于选举直选议员和政党。第一票用来选举本选区议员,即“直接议员”,选民只能勾选一人,每个选区由获得最多选票的候选人胜出,成为联邦议院直选议员。第二票用来选举“州名单”上的政党,每位选民只能勾选一个政党。汇总得票后,凡是没有获得全国范围内第二票有效选票的5%以上或在第一票选举中获得至少3个直选议席的政党,即被视为没有跨越议会门槛,其第二票选票被视为无效票,不被纳入计算范围。这些无效选票对应的议席由跨越议会门槛的政党根据去除无效选票的有效得票率瓜分,第二票的计票方法为圣拉格-谢波尔斯(Webster/Sainte-Lagu? method)计算法,在跨越议会门槛的政党中,每个政党所得票数依次除以1、3、5、7等奇数,按余数依次分配席位,直至席位分配完毕。该计票方法略微降低了大党派在议会的席位比例,同时提高了小党派的议席比例,降低了议会出现一党独大的可能性。联立制——第一票和第二票的投票结果是相互关联的,各政党通过第二票最终获得的议席与第一票的结果有关。第二票比例议席的待分配议席为全部联邦议院598个议席,因此各政党选举结果会出现三种情况:1)第一票直选席位数=第二票席位数,此时该政党进入议院的具体人员由第一票直选席位结果确定。2)第一票直选席位数第二票席位数,此时通过第一票获得的直选席位不变,第一票席位超过第二票的数目即为超额议席。由于第3种可能性的存在,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往往出现超过598席的情况,2013年选举结果为631席,其中33超额议席,2009年为622席,其中24超额议席。实际上,德国选举的“两票联立制”是一种以比例代表制为主、以多数代表制为辅的选举制度,这种制度考虑到了德国的历史和现实:1)5%的议会门槛条款是针对魏玛共和国时期(1918-1933)和原联邦德国初期议会选举制度的弊端而规定的。没有5%的议会门槛条款易导致议会中政党林立,组阁困难。现有规定下,最终进入联邦议院的政党不会超过5个,保证了联邦议院的工作效率。2)尊重小党派利益。直选议席维护了选民直接选举议员的权利,圣拉格计算方法减少了议会中一党独大的可能性,照顾到了小党派的利益和意见表达。
图 德国大选选票示意图
表 圣拉格计算法举例假设有7个待分配议会席位,跨越议会门槛的3个政党ABC分别得票数为53000,24000,23000。每个政党所得票数依次除以1、3、5、7等奇数,按余数依次分配席位,直至席位分配完毕,席位分配如下: 注:数字后括号内数字表示获得第N个席位。该方法降低了一党独大的可能性。
四、内阁的决策及工作机制在议会制国家,行政权也是属于议会的,议员代表民众行使国家主权和治权。虽然大政方针和立法工作的决策可以由议会民主表决,但是具体的执行和繁杂的日常工作需要由职业政治家们来领导完成。因此,有效的政府管理是议会决议得以执行的保证。同时,在议会制国家,政府通常能够影响议会的表决,因此政府的工作机制是否优秀,也是评价一个政治体制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在德国,内阁会议是联邦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会议由联邦总理和各部部长参加,总理(缺席时由副总理)主持。内阁会议实行集体决议,集体负责原则,会议必须有半数部长出席时才能作出决议。依基本法规定,在由联邦总理制定的政治方针范围内,联邦各部部长可独立地负责领导各自主管的部门。联邦各部部长之间出现意见分歧,不是由联邦总理一人说的算,而是要由联邦政府裁决。这就是联邦政府决策的三原则:总理原则、部门原则和集体原则。这个制度是对我们常说的“民主集中制”的最好诠释。这一点也与英国内阁的决策与工作机制有很大差别。
五、合理有效的纵向分权 在现代民主国家,公权力必须是分立的,体现在横向上便是我们常说的“三权分立”;而纵向上的权力分立更重要,它真正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是“分权型组织结构”。同时,民主政治是“向下看”的政治,公权力必然对自己的选民而非更高层级公权力负责,即使在单一制国家也必然实行地方自治,在联邦制国家国家层面与各邦层面上的权力划分则更严格。但是,很多后转型国家的一大顾虑就是一旦地方自治,出现分裂倾向怎么办?个人认为德国在转型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地方自治与防止分裂的矛盾。德国统一相对较晚,在统一之前,德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它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对有着悠久的统一历史的国家是一个很好地借鉴。
在德国,联邦与州的权限划分,首先是立法权的划分,应符合联邦专属立法和联邦与州竞合立法的规定。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的规定,如果基本法未授权联邦,则各州有立法权;联邦专属立法有外交、国防、国籍等10多种事项,在联邦专属立法范围内,各州只有在某项联邦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才有立法权。联邦竞合立法的事项,即联邦与州都可以立法的事项,如民法刑法、结社、难民、土地法与土地制度等30多种事项,在竞合立法范围内,只有在联邦未使用立法权时,各州才拥有立法权;联邦行使竞合立法权的条件是:对竞合立法范围内的事项如外国人居留、公共救济、培训和科研等,如为维护法治或经济的统一,尤其是为了维护超越一州疆域的生活状况的一致而需要时,联邦才有立法权。联邦原则立法的事项,如狩猎、自然地貌和风景名胜的保护、土地分配、地区规划和水利等,联邦只作原则性规定,具体规定由各州作出,甚至可以有所不同。其次是行政权的划分。在行政管理领域,直接归属联邦管辖的并不多,绝大部分的管理工作是由州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德国,州的真正权力在于行政管理。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的规定,联邦本身的管理工作基本上仅为外交、国防、联邦财政、联邦邮政、海关等,而各州的行政管理任务比较繁重,各州不仅要对整个州内的行政管理负责,而且州的行政机关还要负责执行联邦绝大部分法律和法令。总体来说,在德国,立法工作的主导权工作在联邦,而行政事务的主导权在地方。
六、高度专业化的德国法院德国与我们一样是大陆法系国家,全部法律都以成文法或制定法为主,不仅有体系完备的各种法典,也有大量的单行法规,涉及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从而形成十分完备的司法体系。德国拥有强大的司法体系,其司法独立的历史比其民主的历史还要久远。德国现行司法体系最大的亮点,就是其专门法院的分立。按照《基本法》和《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德国设立6种法院,即宪法法院、普通法院和四种专门法院(劳动法院、行政法院、社会法院、财政法院)除宪法法院外,其他5种法院则由各个法院各自独立的进行司法审判,这样往往会出现对同一个案件因认识不一样而导致量刑不同。为防止这种情况产生,协调彼此工作,保证判决的统一性,于是由5种法院的联邦法院共同组成一个联合审判委员会,从组织上保证各个联邦法院的沟通与协调。
当然,德国的法院体系有利有弊,在此不多过多解读。从宪政发展史来看,英美是宪政的发源地,是最好的老师;德国和日本是被动接受宪政改造最成功的两个国家,是最优秀的学生。对于有着和我们相似或者说更复杂的历史的德国,相信它的现行制度可以给我们提供最好的借鉴!甚至可以说,对于德国的很多制度,拿来就用就是最佳选择!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明新书院,需要您的支持……如欲赞助,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第二篇:美国政治制度及其评述
美国政治制度及其评述
16世纪,当第一批欧洲探险者发现美洲这片新大陆时,他们看到的或许仅仅是一望无际的荒野,绝不会想到日后一个世界性大国将于此崛起;若干年后,满载政治流亡者,清教徒的五月花号在普利茅斯靠岸,那些理想主义者们也不会想到一个新型民主制度将由此奠基;从弗吉尼亚议会,到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一直到1787宪法等等,历史见证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美国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政治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我们不妨选取关键词,并从以上角度来审视美国政治的形成特点与发展历史。
一、联邦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独立前的美国先后经历了前殖民时代与殖民时代,其国民构成极其复杂,不妨简单分为原住居民与外来移民。
研究显示,最早的美洲人可能来自两万年前的白令海峡对岸,他们也成为了印第安人的祖先。而有据可考的资料显示,最早到达美洲的白种人应该是维京人。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两百年时间内,先后有来自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移民来到美洲东海岸。他们最早在詹姆士敦建立移民聚居点,而后逐渐发展为带有殖民性质的地方机构。在18世纪,形成了西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东到大西洋的北美13块殖民地。正是由于移民来源广泛的历史原因,造成了北美各殖民地在人种构成,风俗习惯,经济模式,发展期望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由此导致了1776年美国独立后难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保证每一个州的利益得以实现。其政体大致经过如下变迁:
1、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拥有受英王控制的总督府和代表殖民地利益的地方议会。
2、独立战争期间,形成了适应军事形势需要的大陆会议,领导整个战争。3独立初期(1776-1787),为了巩固统一形势,采取复合式国家形式-邦联制。
4、费城制宪会议后,颁布1787年宪法,决定实行联邦制。(注:邦联制较联邦制松散,是由主权国家为某一经济,政治目的,通过签订条约订立的联盟,无统一政府,无统一宪法,各州有非常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只存在与形式。)
美国实行联邦制,究其根源,是由于各州先于中央政府而存在,各州拥有较大差异,没有实行单一制的物质条件,加之美国移民所特有的自由主义精神,也决定了其只能成为滋生相对松散的联邦制的沃土。联邦制的优势是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各州的独立性,使各州能更好的按照自己的特点制定法律,决定发展道路,体现了美国崇尚的自由民主精神。从历史上看,联邦制更容易为各州所接受,很好的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但事情皆有两面性,联邦制亦然。过于松散的统治,较为单薄的中央政府,独立的州政府,必然会导致一些法律政策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同时也不利于集中全国力量搞发展,一定时期也会出现各州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甚至有可能滋生分裂势力。美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联邦制度,处理好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中央政府与各州恰当的分权,中央处理军事,外交,财政等全国性问题,而教育,医疗等则由地方做主。总而言之,美国的联邦制适应了美国发展的需要,有很强的生命力。
二、总统制简谈
1789年美国制宪后,曾在对英作战中担任大陆军总司令的乔治·华盛顿在选举中毫无疑问的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称为总统的领导人。美国总统制的诞生,虽然说是宪法中保障人权,捍卫自由的必然体现,但其中也
不乏一些偶然因素,这与华盛顿这位伟人的崇高理念是分不开的。美国建国后,华盛顿得到了各州的一致拥护,拥有无上声望,于是他的部下便怂恿他建立军政府性质的统治,甚至建立君主制国家。但这一提议被华盛顿断然拒绝,他认为这一做法与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呼声相违背,与美国宪法中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的规定相抵触,更背弃了美国的自由民主精神。在他的坚持下,总统制确立下来。同时他很好的做到了不贪恋权利,他在任时期,尽可能的不去干预各州的独立发展,鼓励国会与最高法院的监督,同时在任满两期任期后,主动要求返回老家弗农山庄。他的这些做法可能是出于个人品质,但在无意中为完善美国的总统制做出了贡献。例如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便来源于此。美国的总统选举采取的是选举人制,即由民众先选出选举人,再由选举人投票选举,属于简介选举制。但其选举人在待选期间已经表明他支持哪位总统候选人,故这一方式能很好的代表选民意愿。总统竞选主要有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党内预选,由两党选出自己的总统候选人,实际上是竞选人由普通党员成为候选人的过程。第二步就是两党确定自己的总统候选人,统一党内意见。第三,在各州拉选票,候选人采取各种方式,宣传自己的施政主张,争取自己的支持者,这一过程也是总统竞选的核心,两党不惜人力,物理,财力,为自己的候选人助威。最后就是每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选民到指定地点投票,选出总统选举人,总统选举人于本年年末组成选举团选出正副总统,最终在次年由参众两院公布结果。通过以上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国总统竞选程序严格,过程复杂,前后历时一年。期间包含了党派,财团,普通选民之间的力量制衡。不过客观的说,美国的竞选制度还是很好的履行了民选承诺,普通民众在选举中还是发挥了主要作用的。谈到总统的权力,依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在行政,司法,立法方面是当之无愧的元首。宪法授权总统管理国家与联邦政府的各项事物,总统有权否决法案,除非两会三分之二以上的议员反对;总统亦可向国会提交咨文,以推动自己认为可行的法律通过,同时在司法上可以任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赦免罪犯;美国总统也是国家武装总司令,有权调动各州国民警卫队;外交方面也作为国家全权代表。不过,美国总统看似很大的权利之上是三权分立体制的制约,总统在很多方面的权利受限,这也体现了一种美国式民主。
三、三权分立的成功案例
三权分立的政治思想并不是美国的首创,然而美国
完成了它的第一次成功尝试,证明了这一制度的可行性。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在其作品《论法的精神》中阐述了将行政,立法,司法三种权利分开,相互监督制约的政治体制。美国建国之处,为防止联邦权力过于集中于某个个人或机构,而损害人民的自由与利益,故采用了三权分立法。
美国行政核心是总统,上文已经作了简要说明,不再赘述。其行政机构包含12个部门以及依据法律设立的60余个独立机关,同时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辅佐总统工作,白宫还设有十余个机构,如国家安全委员会,经济顾问委员会,通商交涉委员会等。立法权利集中于国会,具体说是参众两院。参议院由每州两名议员组成,任期为6年,每6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众议院由各州人数,按照一定的比例选出,每两年进行一次改选。美国的两院制,很好的做到了归权于民,一方面众议员依各州人口选出,可以充分代表广大民众的意愿;另一方面参议员定额选举,也充分考虑到了各州意愿的表达,实现了大,小州之间的公平。国会主要履行立法职责,各项法律只有经过国会通过才得以生效。因此美国两大党对
国会中议席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中期选举也成为了仅次于总统大选的政治事件。美国的司法权利则由联邦最高法院和各州的地方法院行使。联邦最高法院设一名首席大法官,并辅以八名助手,多审理涉及宪法及法律解释的重大案件。为缓解最高法院的审理压力,美国同时设有11个上诉法院,其地位仅次于最高法院。除此之外,各州都拥有地方法院,一般的诉讼案件就经由此处理。比较特殊的是,美国设有特别法庭,来审理国际纠纷或针对国家的起诉。纵观美国司法制度,其机构设立还是比较完善而全面的,能满足国家司法事物处理需要。
三权分立思想提出以来,美国第一次成功的将其从理论变为实践,作为一个国家政权,如何能既保证其职能正常高效的运转,又避免权利过分集中于个人或机构手里,一直是困扰政权建立的难题。美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三权分立的制度,实现了国家权力的良好分配,这一制度的实践化,不仅对于美国,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20世纪后独立的拉美国家很多也借鉴了美国的政治体制。三权分立制度也是美国政治中的一个闪光点。
四、两党制下的美国政党制度
众所周知,美国政坛由民主共和两党轮流执政。两党在施政方针,经济理论,社会保障,对外关系上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民主党的历史较为悠久,可以追溯到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创建的民主-共和党,一直持续到林肯时期,共和党组建,两党制正式确立。我们不妨来看比较一下这两个政党的区别:民主党,信奉自由主义,经济上推行国家强制手段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在社会保障方面倾向于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增加教育经费,提倡环保,主张依据京都议定书来逐步减少碳排放量,对外关系上相对温和,力求避免与其他国家冲突,逐步减少海外驻军。民主党的政策方针表明它代表了广大中低收人阶层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共和党,则站在了它的对立面,奉行保守主义,经济上执行新古典经济主义,完全依赖于市场自发调节经济的运行,否定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措施。提倡教育,医疗,社保的自主化,大部分由个人选择投保,承担全部经费。不控制碳排放量,反对堕胎和同性恋。对外推行霸权主义,主张扩建海外军事基地,建立美国全球霸主地位。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等美国高收入阶层的利益。
每年中期选举,都是两党激烈竞争的时候,两党都渴望在国会中占据多数席位,以推动代表自己利益的法案的通过。纵观美国历史,大致是两党交替执政,两党在不断的斗争中发展成熟。两党制使美国发展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两党相互监督,彼此制衡,往往能得到符合大多数美国人利益的政策。不过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它们本质上都是代表了资产阶级,代表了美国国家的利益的,这也是两党制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前提。
抛开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客观的看美国政治,它在多方面还是有着优势的,许多地方也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最后,借用美国总统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讲中的一句话来对美国政治做一总结:“我们的国父们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乃基于对自由的坚信,并致力于所有人皆生而平等的信念。
吾等在此责无旁贷的献身于伟大使命,于神佑之下,当享有自由之新生,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当免于凋零。”
第三篇:德国的政治制度
德国政党和政党制度
前言: 政党制度通常指有关政体的制度,即政权的组织形式。广义指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以及政党、选举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制度。德国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
关键词: 德国 政治制度 议会共和制
正文:
一、政治制度的基础
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于1949年5月生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根本大法《基本法》的制定,奠定了西德以及后来统一的联邦德国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一部治国大法。
《基本法》第20条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五项基本原则: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法治国家和福利国家。
二、德国的政党制度
1、联邦德国政党的法律地位
《基本法》认识到,在议会民主制之中,要形成国家的政治意志,政党是国家与人民之间不可或缺的“居间者”,公开承认政党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次使政党宪法化、合法化。
1967年7月,联邦德国第一部试图解决政党政治的问题的法律——《政党法》终于在联邦议员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党法,目的是贯彻《基本法》第21条对政党规范的精神,对政党的法律地位、组织结构、政党使命以及党员的义务作了规定,是所有政党的行为准则。
2、联邦德国的主要政党
联邦议院中的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或CDU、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社盟或CSU、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或SPD、自由民主党简称自由党或FDP、绿党-联盟90简称绿党、右翼党简称LNK。联邦议院外的政党:德国民族民主党(NPD)、共和党(REP)、德国人民联盟(DVU)
3、德国的多党制
德国实行的是多党制,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多个政党单独或者联合执政,而1949年至1998年,德国历届政府均为联合政府。绿党和民社党的崛起使联邦议员出现五党并存的局面,尽管联盟党和社民党两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大三他们与第三党结盟的选择范围由此扩大了。
三、德国的选举制度
1、法律依据
德国实行三级选举制,即地方选举、州议会选举和联邦议会选举。按《基本法》39条规定,联邦议院每四年选举一次,一般在秋季举行新的选举最早在联邦议院任期满46个月之后,最迟满48个月之后进行。发生联邦议院被解散的情况时,新的选举应在解散后60日内进行。选举出新的联邦议院后,最迟不得超过选举后30日召集会议。
而《基本法》仅对选举制度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而选举原则、选举程序和选举机构等实施细则则由《联邦选举法》具体规定。
2、选举原则
《基本法》38条第一款规定了选举的五项原则:德国联邦议院的议员由普遍、直接、自由、平等和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即遵循普遍选举、直接选举、自由选举、平等选举和秘密选举原则。
3、选举程序
德国选举国家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具体规则和次序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一)、划分选区。实施选举的区域单位,一般按地区或人口数划分。把选区跨分为若干个投票区,是为了选民投票的方便,每个选举区的选民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500人。
(二)、选民资格。指法律规定的参加选举所要具备的条件。
(三)、选民登记。指选举机构依法办理公民参加选举的程序。
(四)、候选人。德国通常由政党提出议员、联邦总理和联邦总统的候选人。
(五)、竞选。德国政党竞选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制定竞选纲领、推举候选人、确定政治议题
和竞选口号、动员、争取选民。
(六)、投票制度,指选举代表或议员的规则和方法。
(七)、选票。是选民或选举人用以表示自己赞成或反对候选人的法定选举文件。
(八)、当选计票制。德国于二战后开始采用混合代表制,即在选举中分别采用多数代表制和比例
代表制两种方法计票,需选民进行两次投票。
(九)、预测选举结果。
四、德国的议会制度
德国实行议会民主制,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议会采用两院制,由联邦参议院和联邦众议院组成。根据主权在民原则,联邦议院是唯一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机构,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联邦议院拥有立法权、选举权(组建政府)、监督权以及其他职权,但这三项权利是联邦议院最主要的职权。
《基本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立法权必须服从宪法秩序。按77条第一款规定,联邦的立法机构是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但是,只有联邦议院才能通过联邦法。
联邦立法权有三种形式:
(一)、联邦专有立法权,即只有联邦才拥有的立法权,各州均不得涉足属于专有立法权限的范围。专有立法权的对象或所涉及的事务均关联到全联邦,因此必须在联邦范围内以统一的尺度来进行调节。
(二)、共有立法权,即在共有立法权的范围内,联邦和各州共同拥有立法权,只有在联邦不使用其立法权的情况下,各州才可以在这个范围内就某项事务立法。也就是说,联邦法优于州法。
(三)、原则性立法权,是指由联邦制定立法原则,由各州自定细则,但各州有义务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其配套实施细则的颁布工作。由此看来,原则性立法权是一种并行立法的行为,且必须是联邦和各州之间合作才能完成的立法行为。
联邦议院拥有选举权,包括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选举联邦议院议长和副议长、参与对联邦最高法院的任命等。每次德国大选结束,选出新一届联邦议院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建联邦政府。
监督权,指的是议会监督政府(行政机构)的权力,它主要包括质询权、倒阁权、调查权、弹劾权。
五、德国的行政制度
1、组织形式
德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其原理是,公民巴立法权和行政权交给议会,议会又把其中的行政权交给以联邦总理为首的内阁政府。而行政权主要由联邦政府、联邦总理和联邦总统来担负。
联邦政府的存在以联邦与联邦议院的信任为条件,对联邦总理提出“不信任案”是联邦议院总重要的权力之一。
2、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德国的国家元首为总统,总统不是联邦政府成员,地位相当于立宪制国家的君主,只拥有形式上的权力,不直接领导内阁(政府),不服行政责任。
德国的首脑是总理,总理拥有组阁权,挑选各部部长和政府主要官员,提出对联邦总统有约束力的任免名单;决定联邦政府的内外方针政策,并对此项联邦议院负责;决定联邦政府的建制;战时直接取代国防部长,担任三军统帅,指挥联邦军队;必要时有权要求联邦议院提前召集联邦议院全体议会,提请联邦总统解散联邦议院,举行全国大选等大权。
3、决策形式
内阁会议是联邦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会议由联邦总理和各部部长参加,总理(缺席时由副总理)主持。内阁会议实行集体决议,集体负责原则,会议必须有半数部长出席时才能作出决议。依基本法规定,在由联邦总理制定的政治方针范围内,联邦各部部长可独立地负责领导各自主管的部门。联邦各部
部长之间出现意见分歧,不是由联邦总理一人说的算,而是要由联邦政府裁决。这就是联邦政府决策的三原则:总理原则、部门原则和集体原则。
六、德国的司法制度
1、法律概况
德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全部法律都已成文法或制定法为主,不仅有体系完备的各种法典,也有大量的单行法规,涉及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从而形成十分完备的司法体系。
德国联邦法包括1900多项法律和3000多项法规,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公法、私法和社会法。公法是调整国家机关相互之间关系、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财政法、刑法和诉讼法。
私法是调整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主要包括民法和商法两大部分。
社会法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中间领域,它是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方面的法律,德国的社会法主要包括劳动法和经济法。
2、司法机关
法院:按照《基本法》和《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德国设立6种法院,即宪法法院、普通法院和四种专门法院(劳动法院、行政法院、社会法院、财政法院)
除宪法法院外,其他5种法院则由各个法院各自独立的进行司法审判,这样往往会出现对同一个案件因认识不一样而导致量刑不同。为防止这种情况产生,协调彼此工作,保证判决的统一性,于是由5 种法院的联邦法院共同组成一个联合审判委员会,从组织上保证各个联邦法院的沟通与协调。
检察机关:德国社联邦检察院、州高等检察院和州检察院,州检察院自成一体,上下级是命令与领导的关系,州高等检察院检察长统一领导州的检察工作,但联邦检察院和州检察系统没有垂直的的领导关系,各自独立。
七、德国的联邦制
联邦制是德国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它的重要支柱就是全国划分为16个拥有自己宪法和主权的独立的联邦州。联邦州不同于省,州是具有一定国家性质的联邦成员国或成员单位。
联邦制的宪法原则包括:
一、联邦制国家是不容侵犯的宪法原则。
具体内容包括
1、保证联邦和州的永久性存在2、赋予联邦州以国家主权
3、联邦州在财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4、联邦州参与联邦立法
二、联邦州参与联邦立法
三、联邦州与各成员单位之间互相合作
四、联邦宪法法院是联邦制和平的维护者
地方自治:德国的行政体制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管理。而乡镇或联合乡镇、县和非县直辖市或县辖大城市等地方机构。它们均享有同样的权力,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独立的处理当地的事务,国家只对其进行法律监督。
地方自治赋予乡镇以下职权:人事权、组织权、制定计划权、立法权、财政权、税务管辖权等
乡镇的任务主要包括:公共事业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社会福利服务、乡镇建设、公共安全秩序等。
参考资料:陈志斌.《德国政体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唐晓,王为,王英春.《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2005
《联邦基本法》
第四篇:小学安全工作计划(实用现成)
XX小学
XX年安全稳定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安全责任制建设、安全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安全宣传教育、隐患排查及治理、生命保障等各项工作,确保学校平安稳定。
二、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校长
副组长:XX教导主任
XX大队辅导员
组员:全体教师
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同志担任,办公室地点设在XX小学办公室。负责全校安全卫生工作日常事务,办公电话:XXXXXXX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明确责任,落实安全工作制度。
1.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校长与各教师签订好责任书,教师与学生也签订安全责任书。校长亲自抓安全,主要抓好五率:即安全管理员的培训率,安全信息的知晓率,安全制度的健全率,安全责任的到位率,安全隐患的整改率。由杨汉超辅导员分管安全工作。
2.加强对学校安全协管员培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交通、饮食、校舍、消防、饮用水、安全保卫等安全协管员的工作职责,认真组织安全协管员学习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安全工作文件。
3.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安全预警机制。坚持每月召开安全排查例会(有制度有记录),坚持安全月报制度,定期分析校舍、交通、游泳、治安、饮食、课间活动、师生大型集体活动、冬春季传染病等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根据安全工作动态,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季节的安全工作重点,发现苗头性的问题,及早进行教育和防范,并结合本校实际,落实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工作机制和校园救助系统,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每学期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安全演练(演练方案和照片存档,以备考核),确保师生临危不乱。
4.进一步建立与健全安全工作规章制度。要根据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实际,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规章制度,特别要加强和健全学校体育活动、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学校的活动、消防逃生、预防传染病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
(二)拓宽思路,确保安全教育到位。
1.要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专题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把安全教育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思想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渗透到学校各个活动中(每期安全阵地有照片留底,以备考核)。
2.保证学生在校每天有安全教育时间,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将安全教育列入学生操行评定的内容。
3.制定科学合理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利用学生课间操等时间开展经常性的集体疏散训练,通过演练熟悉校园应急避险的处置流程,切实提高师生在突发事件时应急、自护自救能力,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加强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要抓好安全管理员、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培训,使安全协管员、广大教职工能掌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基本知识,能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管理学校安全工作。
(四)注重整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教育与管理要十分重视安全隐患的整改。平时,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确保防患于未然。
1.提高警惕,预防校园暴力侵害。一要强化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各成员职责要求,使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到校园暴力的危害和做好预防、打击工作的重要性。克服和杜绝安全意识淡薄、常规管理疏漏、防范措施不到位的现象。二要建立和完善警校共建制度。积极联系当地派出所,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全面排查校园涉刀安全隐患,力求做到管制刀具排查与不良行为学生的管控、校园周边整治、门卫管理工作、日常安全检查相结合,严防学生将管制器具等危险物品带入校园,学校要定
期组织人员深入教室进行大排查,收缴包括器械、管制刀具等在内的各类危险器械。三要管好用好学校安全兼职协管员,坚持“以防为主,打防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外来人员进出校园要严格登记制度,禁止社会闲散人员进入校园。并通过明察暗访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收集学生持有管制刀具的信息,认真分析研究。采取切实措施,坚决杜绝管制刀具进入校园。四要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真正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要经常教育学生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三无”食品,不吃路边小商小摊贩摆卖的食物等。
3.加强交通安全管理,进一步做好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严格制止小学生骑车来校,教给学生行路和乘车的知识。
4.切实加强防溺水教育,减少溺水事故发生。一是对学生有针对性地重点教育;二是与家长密切联系,学校、家庭共同教育防范;三是加强学生课间及节假日防溺教育与管理。
(五)结合实际,扎实做好安全工作。
本校将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抓好安全工作。
第五篇: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
第一章
1.政治制度:是指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2.政治体制: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
3.西方国家的政体形式
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
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委员会制;半总统制
第二章
1.自由大宪章
背景:1215;内容:限制王权;意义:法律至上,王权有限 2.美国政治制度两大基石
1、弗吉尼亚议会
1619年7月30日,移民中的全体成年男子选举了弗吉尼亚议会,并通过了法律。这是美州最早的民选议会制度。它以法治取代了行政命令。1639年,英国王查理一世承认了它的合法性,-这种代议制政体成为合众国的一项基本原则。
2.五月花号公约:是英国第一批清教徒移民乘船驶往北美殖民地,上岸前制定的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组织公民团体”,“将拟制并订立最合乎和最有利于殖民地福利的公正而平等的法律、法令、规章、条例及官职”、“要服从和信守一切这样的法律”。这个公约成为1691年前普利茅斯自治政府的基础。它影响后来的《独立宣言》、《美国联邦宪法》和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意义:它开创了按照多数人的意志管理国家的先例,它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3.独立宣言
主要内容:美洲13个联合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合众国。
用天赋人权和民主原则来阐述独立的理由和新国家的基本原则。意义: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
它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4.伏尔泰的思想
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提倡“理性”、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5.人权宣言
思想基础:洛克和卢梭等欧洲启蒙学者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 核心:人权、民主和法治。
意义:它提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6.从1789-1875年法国政体的变动
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9月,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9年,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建立独裁统治。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1815年,第一帝国覆灭。1815年—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建立封建专制。1830年7月,大资产阶级建立了“七月王朝”。
1848年2月,通过二月革命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路易·波拿巴上台。1852年,路易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帝国灭亡。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7.德意志帝国与英国君主立宪比较(从法律基础和权力构成对比)法律基础:《权利法案》 ;《德意志帝国宪法》
宪法中关于国王、议会、首相的地位: 国王:统而不治
; 掌握最高权力
议会: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行政权、对皇帝负责
首相:立法权、监督政府 ;立法权,制定的法律需皇帝批准,无权监督政府 8.希特勒在德国上台的原因
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传统; 德意志统一靠普鲁士的王朝战争来完成;帝国宪法对普鲁士传统保留的深远影响; 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款; 20世纪30年代的严重经济危机的打击; 希特勒的个人因素; 9.影响政体建构的因素
自然环境、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 历史传统与习俗民情;
法治观念;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制度构建者的个人素质; 第三章
1.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
主权在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治;分权与制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2.权利法案
国王:限制其立法、司法、军事、征税权 议会:拥有选举、言论自由、集会权 3.美国宪法
特点:首创成文宪法、总统共和制政体、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三权分立制度、保留了奴隶制
体现的原则:中央集权原则:最高行政权归总统;财政、立法权归议会;司法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4.法国1958宪法
背景:出现了严重的政府危机、财政危机、军事危机 特点:制定和批准程序完全避开立法机关;
突出总统个人权力和破除传统议会体制的宪法;
使政府地位发生较大变化;
法国的政府体制:从权力来源看—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理由总统任命,政府成员由总理提名总统任命,国民议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由选举人团选举产生。
从权力的相互制约看—总统位于权力顶峰,他不仅对总理和政府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可以在必要时解散国民议会。总统的权力也受制约。政府要对议会负责,议会可以通过信任、监督等措施实施对政府的制约。5.民主制发展的三个阶段
代议民主:公民普选制和候选人竞选制,从形式上体现平等和自由 行政集权民主:仍保留普选制、议会制、内阁责任制;议会权力削弱;
行政权力增强,行政首脑成为权力中心 共同参与民主:主要形式为公民创制、公民复决、公民罢免 第四章 1.英国女王
地位:虚位元首,象征性的地位。
作用:发挥政治社会功能,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定;
体现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承担国家元首礼仪性的职责;
维持英联邦的团结;
在政治生活中行使磋商权、鼓励权和警告权; 2.法国总统
地位:仲裁者、保证人。
法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监督遵守宪法。他通过自己的仲裁,保证公共权力机构的正常活动和国家的持续性。共和国总统是国家独立、领土完整和遵守共同体协定与条约的保证人。第五章
1.选举:是指享有政治权利的本国公民,通过投票方式,选出代表他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人,按照他的意愿,代表他的利益来治理国家。2.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指关于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3.多数代表制:多数代表制是指候选人只要在一个选区内获得多数选票就可当选的制度。
4.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是指,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候选人所得选票数,按比例分配议席的一种当选制度;是各政党所得议席与其所得的票数成正比的一种选票计算制度。
5.地域代表制:以地域为单位实行选举的制度。有两种,一是按现存行政区域来划分选区,二是按人口数来划分选区。
6职业代表制:以职业团体为单位实行的选举。
7.选举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有助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素质;
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8.西方国家的选举原则
普遍选举原则;平等选举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
透明性原则;秘密投票原则
9.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及其本质
进步作用:它与“君权神授”的封建世袭制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动员群众参加议会选举,进行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
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条件提供了一种合法的、公开的形式和途径;
在实行选举的制度和方法上,也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积极因素; 本质:资产阶级的普选制也起着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本质的作用。第六章
1、政党产生的历史条件
在斗争中产生:资产阶级与贵族之间的斗争、资产阶级内部的斗争;随着普选权的不断扩大而发展:冲突由议会内部扩展到外部,形成竞选的需要;民主制发展的必然要求:政治依赖社会支持,形成动员参与的需要。
2、两党制的比较
政党对政府的影响力不同:执政党与议会、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政党组织纪律不同:一致性程度和联系党员的方式;政党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权力中心的分配(议会制下只有一个权力中心)。
3、两党制与多党制的比较
两党制政局较稳定,多党制政局较动荡;多党制下临时的政策妥协和执政党责任不明确;多党制下小党领袖有望参与内阁甚至出任政府首脑。第七章
1、议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产生:渊源于封建等级会议
1、封建时代:国王的咨询机关中世纪欧洲国家内部的议会,就是国王和贵族们、以及后来的市民代表们寻求相互妥协、进行讨价还价的一种机制。这个机制在当时不少欧洲国家都有,但最典型的是英国议会。
2、资本主义时期:三个步骤
(1)扩大资产阶级在等级会议中的力量(14世纪)1343年,等级会议形成两院。
(2)支持王权削弱贵族势力,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15世纪-16世纪)
王权和议会共存共荣时代
(3)以议会为阵地反对王权,夺取政权,建立议会制度(16世纪——17世纪)
《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建立。
(二)发展
1、议会鼎盛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议会相对衰落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衰落的表现:①传统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②已不能垄断制定法律的权力③推翻政府的权力受到削弱
(2)相对衰落的原因:①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逻辑造成:经济的垄断要求权力的集中。②议会自身决策模式的缺陷造成。③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出现需要政府加大干预力度。
2、两院制与一院制各自的优缺点 两院制议会
(1)优点: a.民选的众议院(下院)容易受大众情绪化的影响,易走极端,而由良好教育、经济、社会声望背景的上层社会精英组成的参议院(上院)则能以其稳健和理性平衡议院的过激,防止众议院轻率的立法行为。
b.两院制有利于缓和议会与行政机关的矛盾,当其中一院与行政机关不能协调时,另一院可从中协调,二者不至于发生激烈冲突。
c.现代国家的立法任务复杂繁重,非一个议院所能胜任,需要另一院予以分担。
d.由于职业团体的兴起,议会在实行地域代表制的同时,必须实行职业代表制,因此也必须分设两院以适应这一发现趋势。
(2)缺点:两院制使立法程序烦琐,法案通过较难,拖延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两院制容易引起议会内部的矛盾,削弱了议会制约行政机关的能力。
一院制
(1)优点:行动敏捷、机构简化、容易通过法案、避免浪费人力财力
(2)缺点: a.议会内没有权力牵制难以预防多数决统制。b.和两院制相较之下,比较不能牵制行政部门的权利。c.和两院制相较之下,代表的利益范围较小。d.只有一院审案难以故到周全性。e.争议性的法案容易通过。
3、议会的地位和作用
(一)议会在当代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1、无条件的议会至上(英国)
2、有限制的议会至上(德国、日本)
3、否定议会至上(美国、法国)
(二)议会地位相对衰落的主要表现
1、议会的传统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
2、议会已不能垄断制定法律的权力。
3、议会推翻政府的权力受到削弱
(三)议会的作用
1、使国家权力合法化
2、使阶级意志国家化
3、使权力运作程序化
4、美国国会的结构和权力
结构:美国最高立法机关;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行使立法权;两院均设有许多委员会,设有由两院议员共同组成的联席委员会,国会工作大多在各委员会中进行 权力:参议院、众议院。两院共有的权力:立法权、财政权、调查权、弹劾权
参议院:批准条约权、对总统任免的高级官员的批准权
众议院:财政案、弹劾案的提案权。
5、美国总统被弹劾的程序
弹劾的具体程序是众院司法委员会首先对指控证据材料进行审阅,以确定有否开始正式弹劾调查的依据,如通过决议,即向众院动议开始正式弹劾调查。众院批准启动弹劾程序的议案后,授权司法委员会进行正式弹劾调查。调查结束,司法委员会如通过正式弹劾条款,将提交众院全体投票表决。众院只需简单多数票即可批准弹劾条款。众院然后派员向参院提交诉讼书。参院则需要三分之二多数票,才能将受弹劾者定罪。如被弹劾的对象是总统,参院的审讯需由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主持。第八章
1、内阁制政府
政府由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组成;政府对议会负责;有监督权和倒阁权;国家元首是虚位元首受内阁控制;政府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制
2、总统制政府
政府由选举获胜的总统来组织;议会与政府分立、平行、相互制约;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内部实行首长负责制
3、半总统半议会制政府
政府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构成;总统不对议会负责,总理和内阁要对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具有行政决策权;政府内部是集体班子,负连带责任
4、委员会制政府
政府是联邦委员会;政府对议会负责;联邦委员会是集体元首;政府内部实行 合议制、集体领导、分工负责
5、西方国家中央政府行政制度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A、内阁制政府制度。内阁制政府是指由内阁总揽行政权并对议会全权负责的一种政府组织形式。内阁制政府的主要特点有: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元首通常由“虚位元首”担任;多数党组阁;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通常都必须同时是议会的议员;内阁对它所执行的政策由内阁全体连带向下院负责。
B、总统制政府制度。总统制是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政体形式。总统制政府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其主要特点是: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政府与议会完全分离;政府不向议会负连带责任。
C、委员会制政府制度。委员制又称合议制,指国家最高行政权不是集中在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一人手中,而是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委员制政府的主要特点是: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元首是虚位的,由委员会成员轮流担任;国家最高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实行集体负责制原则;在重大立法过程中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形式。
D、半总统制政府制度。半总统制政府是指具有总统制的实质,但在形式上保留了议会制,而且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又掌握着行政大权,内阁的地位较稳固且议会权力相对缩小的一种政府形式。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半总统制政府行政实行二元领导体制;总理一般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或多党联盟领袖担任;总统由全民普选产生,是国家真正的权力中心
6、政府机构改革的趋向
a、政府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的传统职权并未弱化。
b、政府的经济职权运行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变为监督员和裁判员 c、政府在社会方面的职权不断增强 d、政府对外职权不断扩展
e、政府机关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 f、电子政府的新范式开始出现 第九章
1、公务员
广义:一切在行政、立法、司法机关甚至部分企事业单位供职的人员;中义:政府官员,中央政府机关中的所有行政人员;狭义:指政府中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非选举产生和非政治任命),无过失可长期任职的文职人员
2、公务员制度
国家公务员制度,就是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公务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依法进行科学管理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的总称。作为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部分,公务员制度是对政府公务员进行考试、录用、考核、培训、晋升、调动、奖惩、工资、福利、退休及分类管理等作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的总称
3、公务员制度的具体内容
西方公务员是以考任制为基础的;公务员制度分为“进、管、出”三个程序;公务员制度有很多制度构件,包括录用、晋升、退出、工资激励、权利保障等机制;关键作用是保障政治的连续、稳定和行政的高效;
4、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是工业经济的发展;思想基础是政治理论的发展;制度基础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政治原因是政治改革的需要;体现市场经济所主张的“机会均等”原则;发展代议制和政党制度的需要;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的需要;
5、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公平竞争,功绩制,常任制,中立,专业化,法治 第十章
1、西方国家的司法原则
司法公正,司法独立,法律平等,司法公开
2、英法美德法院组织系统的特点
A、英国——民事与刑事分开的法院系统。B、美国——联邦和州分开的法院系统 C、法国——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分开的法院系统 D、德国——联邦和州统一的法院系统
4、三种宪法审查体制
在世界各国宪法发展潮流中,逐步形成了三种宪法审查体制:一是普通法院监督体制,即由普通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二是特设的专门机关监督体制,即由特设的专门机关(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来行使违宪审查权。三是立法机关监督体制,即由立法机关(议会)来行使违宪审查权。
5、英国司法程序的特点
英国法表现出明显的“程序法”的特点。英国的司法程序有几个重要的特点:第一,英国的司法程序实行“无罪推定”的原则。第二,实行“对审主义”、“辩论主义”原则。第三,实行陪审制度。第四,“司法独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