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写论文评述
如何写论文评述
论文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摘自《应用写作》杂志2004年12期,《怎样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四、注意事项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有无新的见解;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可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水平,写作的逻辑性及其他优缺点;是否同意参加答辩,是否达到学位的学术水平。
论文评述
--国内外图书馆价值与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研究了国内外图书馆界关于图书馆价值和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历史、现状以及成果,并对国内外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国内的不足和优势,最后对各项内容进行的精辟的总结,言简意赅。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哲学、比较分析、归纳综合、分类等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应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等信息管理学的专门研究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综合应用,达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首先,从论文题目就可以了解到这是一篇在图书馆领域的大背景下对图书馆价值和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历史发展研究的文章,很明显的指出是国内外的对比研究。国内对图书馆价值是上世纪80年代末,而国外是80年代初;对图书馆核心价值国内是本世纪初,而国外是上世纪90年代,这些很显然要迟于国外10年。其次,在对国内的图书馆价值和核心价值的历史研究中,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找出了对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作者,并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在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中,作者列举了一些国家和组织关于核心价值的理念和表述,在最后总结了国内外的说法,用几句话概括了他们的主要内容。
再次,从文章的总体结构上,作者首先研究了相关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历史研究的意义,最后分析了研究任务的艰巨性和困难。在研究历史和现状时,对,价值和核心价值、国内外进行分类研究,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最后,在研究结果上,只是对各种前人研究结果的归纳总结。没有新颖性或创新点;对核心价值的理念表述上,都是整段的引用,很有拼凑的嫌疑,没有很强的说服性。
文章本身属于综述性的文章,就是对该领域的研究历史过程,研究结果的一个总结,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总体还是很值得借鉴的。要想写好此类文章,一定要
阅读大量的相关领域的文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从该文的参考文献中就可以看出作者对该领域做了很多的研究。再者一定要注意研究方法的恰当运用,不能抛开研究方法而只做主观的研究。还要有自己的仔细观察和缜密思考,要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我们还正处于研究生阶段,要摆正心态,时刻保持一颗善于研究的心。
论文来源:《图书馆建设》2008(12)116--119
第二篇:如何写论文评述
如何写论文评述?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述:
1、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有无新的见解;
2、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可靠;
3、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程度;
4、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水平,写作的逻辑性及其他优缺点; 如何写读书笔记?
论文题目
论文作者及出版刊物信息
一、研究主题
二、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
三、研究结论
四、论文存在的优缺点
五、启示
所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比如表达是否恰当,图表格式是否正确,逻辑是否清晰
第三篇:论文评述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后,家庭暴力作为社会问题在中国受到普遍关注。对近年来中国家庭暴力现象和问题的研究作简要的综述和评价,分析了家庭暴力的现状调查、口述研究、干预模式,介绍了社会学、医学、历史学等研究视角下的家庭暴力研究。中国的家庭暴力研究,从研究对象看,集中于婚姻维系期内的婚内暴力;从研究视角看,社会性别视角占主流地位;从预防和干预模式看,主要集中于对反家庭暴力项目的介绍、宣传和经验总结。虽然目前中国的家庭暴力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从研究视角、研究范畴等方面看,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对家庭暴力研究成果的介绍,可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资料的帮助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安宁、团结的家庭关系不仅关系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而且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暴力的存在侵扰着家庭的和谐,孩子也成了无辜的受害者。本文就家庭暴力的内涵、类型、形成及原因来进一步分析说明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及促成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机率。建议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虐待儿童的暴力行为包括两类:一类是直接的躯体伤害,即殴打孩子、强迫长时间劳动、不让吃饭或不让睡觉等;另一类指没有明显的躯体伤害,但通过家长的言语、行为等造成儿童心理上的伤害,笔者称之为“冷暴力”。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两类暴力行为造成的伤害都是不可估量的,某种程度上,后者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当这种伤害造成后,作为父母,只有给孩子理解和自由,给孩子鼓励,采取适合孩子的、孩子愿意接受的爱的方式,孩子才愿意回家,孩子的心灵才会健康。目的分析门诊接诊的家庭暴力青少年的个性心理行为特点,为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和诊治家庭暴力患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一般心理行为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测查表、自评抑郁量表对其患者进行测查,并给以相应的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结果(1)家庭暴力青少年多见于问题家庭、个性特点多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青少年;(2)这些青少年在发生家庭暴力之前均有相关事件:(3)家庭暴力青少年SCL一90测查抑郁、焦虑、敌对、强迫及人际关系敏感5个因子均分明显增高,与其余5项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4)SDS 测查结果显示,家庭暴力青少年在内心中存在着抑郁心理障碍。结论家庭暴力青少年与正常儿童比较在个性类型、心理行为方面有其特点,应加强儿童的情感及健全人格的培养,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
第四篇:叙事研究法论文评述
叙事研究法论文评述 《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
张立婷 12014130279
一、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指研究者(主要是教师)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发生、现在的影响以及未来的期待的描述与诠释,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构建教育生活意义的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平民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1.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则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来说,“教育”是土壤,“质的研究”是方法论。质的研究将使教师不仅获得有意义的职业生活,而且会改变教师的存在方式。2.以归纳为思维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3.以反思为其根本特征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其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4.以“故事”为载体,以叙事为途径
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是丰富的,也是平凡的。其中,可能包含着丰富的内心体验,可能蕴藏着细腻的情感变化,可能反映出潜在的缄默知识,可能预示着远大的理想追求„„正因如此,这些生活故事对于教育事业具有道德示范的摄人心魄的力量,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5.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
解说者就是讲故事的人,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故事的叙事中,解说者有时“在场”,有时“隐身”,在场的叙事更多地表现为解说者(研究者)夹叙夹议,解说者不仅对故事的过程进行描述,而且还就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情感、心境以及涉及的伦理等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展示出解说者的立场和理论视角;隐身的叙事则把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故事视作“社会真相”,力求客观地再现故事本身,尽可能不夹杂解说者本人的判断,以使读者能凭借自己的“前见”对故事作出每个人独特的判断。6.教学叙事的区别
与教学论文的区别:教学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附以论证;教学叙事是以叙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说明和议论,也就是说,教学叙事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
与教学实录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是全过程的全部内容;而教学叙事则是视不同的主题有所选择,可以是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断。
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表述,是预期,没有结果;教学叙事则是对已发生过的教学事件的反映,是写在教之后,有结果。
与教学案例(研究)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但教学叙事叙述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个案;而教学案例是教学的整合,可以是在教学叙事的基础上,以某个核心主题为对象,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多种角度的教学故事来进行研究、反思和讨论,是综案。
三、论文评述
该论文通过一个较为有代表性的个案来审视现在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走进他们的现实生活,了解真实的状态和情况,发现问题之所在,并进行教育的思考以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为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提供更好的思路。本文采用叙事研究法对一个农村幼儿园教师—东东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进行了研究。东东老师家住重庆市S区F村,她于1998年开始从事幼教工作至今,在长达十年的工作中,东东老师经历了从入职新手到工作经验丰富教师的全过程,同时,在生活中也经历了为人妻、为人母等过程,可以说,这十年是东东老师人生生存状态很完备的一个阶段。本研究共分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引论部分,本部分对所研究的问题、目的、方法、意义及其思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研究的分析;研究对象的选取等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被访者东东老师生存状态的故事,是本研究的核心和主题内容。在此部分中,在对个案的全面研究和反思以及对其全景式的观察基础上,运用叙事法,通过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农村幼儿教师的故事叙述,考察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对被研究者的工作、生活状态等方面的访谈和观察,使其将自己认为重要或有意义的某些特定时间或时刻,不依据生活史的时间顺序加以叙述,并主要以第一人称形式呈现和整理成文。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笔者以质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工具,运用归纳法来分析资料并且形成了理论,其研究方法符合符合叙事研究的特点。第二部分开始,笔者就开始叙述东东老师的故事,从自己的角度叙述了一个来自于农村的女孩的形象为切入点,辅之以东东老师的自白,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这个来此山区的姑娘的形象,对她今后从教以及在山区一留就是很多年的后来打下了铺垫。而且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东东老师的自白,不难发现现在农村幼儿教师行业存在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以一个教师的故事以及她和她的同事或者同学的经历呈现出来,显得更为逼真,更有说服力。
该论文是边叙述边分析,通过叙述小事情然后笔者在论述这个事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根据叙事的内容来进行社会问题的分析以及反思,也可以体现出叙事研究法的特点,通过教师本人的叙述,来解读故事,故事是载体,叙事是途径,发现问题是结果。
该论文从东东老师的日常工作、入职体验、教科研、社会地位、健康状况、工作环境、家庭生活等方面完整的叙述了东东老师从外在到心里这十年来的变化,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充分的体现了一个农村幼儿教师的艰辛与不容易,以叙事为手段,提出问题。第三部分一开始笔者开始解读之前叙述故事,并通过故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
随后在第三部分的第二点中,笔者开始分析结论中发现的这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哪些原因导致的,笔者分别从社会、经济以及教师本身三方面做了阐述并且在第三点中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如何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进行了阐述。
该论文比较严格的遵循了叙事研究法的步骤,从研究方法到叙事再到解读,都很完整的对所叙述的故事进行了分析,而第三部分的解读,也是对他原本所叙述的东东老师的故事的反思,从故事中发现了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深化了对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的这个问题的认识,这一状态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幼儿基础教育的水平,就事论事,发现了背后我国社会在教育上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所以,笔者运用叙事研究法来说明该问题还是很得当的。而且解说者也就是笔者,他的立场也比较客观,并没有夹杂太多的个人态度在评述这个问题,只是通过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故事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但是个人觉得反思的不够深刻,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在如今教育中都能发现的问题,以及所提出的对策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完成,所以对策的有效性还有待考证。
第五篇:知识网络研究进展及评述论文
摘要:知识网络引入管理界吸引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多应用于知识管理领域。本文从知识网络的内涵、测量维度及知识网络与其它变量的关系等方面对国内外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期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知识网络;维度;结构;关系
知识网络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逐渐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内外学术界对知识网络在企业、组织等层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知识网络目前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定义,较统一观点认为其存在企业、组织或个体之间,以社会网络为基础,通过内部或外部的网络来弥补知识缺口,进行共享知识或信息,创造新知识等活动。本文主要研究国内外较为经典的和近几年较新的文献,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对知识网络进行文献综述,梳理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
一、知识网络内涵
知识网络最早于1995年由瑞典工业界首次提出,并随着知识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从不同领域进行研究,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知识网络的概念也从不同领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表1列举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关于知识网络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概念。
由知识网络比较经典的定义来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网络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大多集中于企业、组织层面进行定义和分析。学者们研究内部、外部和内外部相结合的知识网络,虽没有形成确定的标准和规范,但是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知识网络用于知识、信息等的传递与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知识转移或创造等目的。
二、知识网络的维度及测量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探讨知识管理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后一直是知识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知识网络的研究也是在社会网络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学者将知识网络分为知识主体之间、知识与人之间和知识与知识之间三种类型,大多数学者集中于知识主体之间关系的研究。知识网络大多研究企业、组织或人之间形成的网络及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流互动,可以说社会网络是知识网络的基础。按照Granovetter(1985)的观点,社会网络可以分为两种视角:结构和关系。学者们大多以社会网络维度划分为基础对知识网络的测量维度进行划分。
1、“结构”维度
按照Granovetter的观点,结构取向关注于行为者之间一定联系基础上的社会结构以及互动状态。
从内部知识网络的作用来看,阮爱君等(2014)从企业层面研究开放式创新下知识网络的嵌入性,結果表明知识网络规模和中心性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组织学习有正向影响,而知识网络异质性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组织学习没有影响。吴伟等(2015)选取企业创新知识网络结构的四个维度(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联接强度、稳定性),运用多元回归证明企业网络结构维度对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都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喻登科等(2016)认为知识型组织的网络结构有助于知识流动、转移与增长,从而促进绩效提升。有研究表明,知识网络规模越大、网络节点度越高、结构关系越复杂,知识网络就越有利于知识转移、知识获取、知识学习、知识创新。
从外部知识网络对知识的获取来看,李柏洲等(2014)认为知识网络是为弥补知识缺口从外部获取知识而形成的网络结构,进而选取网络中心度、网络规模和网络开放度来证明知识网络结构维度与知识转移绩效正相关。王彦博等(2016)以社会网络和知识创新理论为基础,对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进行解耦研究,构建知识网络与合作网络互相嵌入的创新网络模型,证明了知识网络的结构洞影响研发人员从外部获取新知识,同时影响组织进行探索性创新。
从集群角度来看,Huong等(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识网络企业通过知识的交流共享引发新的联合和连接,有助于软件集群产业的升级。吉敏等(2014)证明在集群供应链知识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方面,网络规模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效应,说明网络关联中,知识越多,知识异质性越强,就越有利于集群供应链企业创新;网络中心性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效应,说明中心性高的企业拥有更多的信息渠道,更容易获取知识、信息和技术,促进创新。
2、“关系”维度
关系取向关注于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以此说明特定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和过程。
在知识网络关系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选取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两个维度。
唐方成等(2006)采用系统仿真方法得出知识网络节点成员间的关系强度在网络组织知识转移绩效实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阮爱君等证明了知识网络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组织学习有正向影响。根据丁道韧等(2016)的实证研究发现,团队知识网络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显著,此研究的创新点是发现了知识网络关系特征的各个维度对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各不相同,其中网络的关系强度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最大,其次是网络的关系质量,这是对原有研究在微观上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也有学者选取其他不同的测量指标对知识网络的关系维度进行研究。
任志安等(2007)在研究网络关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时将其纳入社会网络之中,并将知识特性、知识共享的阶段特性以及知识主体之间的关系视为一个整体考虑。进一步提出关系网络与知识共享的若干命题,包括强弱关系、结构洞、中心性、交互关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吉敏等(2014)在网络关系维度方面,选取网络强度和网络持久度两个变量。网络关系强度对创新绩效有正效应,即网络节点间的强关系促进了资源和知识转移,提高了企业创新的可能性;网络关系越持久越有利于创新,即与上下游企业、同质企业及其它机构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网络能促进企业创新。赵健宇等(2016)通过建立多任务环节的团队合作知识流动网络模型,选用Netlogo软件进行智能体仿真研究得出知识流动网络中团队的关系强度越强,网络中的联系路径越短,并且关系强度的增加会加大网络收益的增长。
以上学者都是分别从结构和关系的角度对知识网络进行研究,但是在有些实证研究中,网络特征的影响效果并不是会得出完全一致的结果。例如,Granovetter的强关系
弱关系理论提出弱联结更有利于知识信息的获取。但是Uzzi等则认为强联结更利于推进企业的信息交换和知识传递。Balkundi等发现网络中心性对团队绩效有正向影响,但是Sparrowe等进行研究时却发现网络中心性与团队绩效只有弱的正相关关系。
三、知识网络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
1、知识转移角度
吴悦等(2014)指出知识网络的实质是知识流动,信任在知识转移活动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基于信任建立和演化过程的时间维度对知识转移进程进行划分,最后建立知识网络组织间“信任演化知识转移”概念框架。李百洲等(2014)以知识网络作为中介变量,运用结构方程和层次回归分析法证明了团队知识网络与知识转移绩效正相关,并且知识网络在团队知识转移风险和知识转移绩效间起中介作用。赵云辉等(2016)指出跨国公司
内外部知识网络的嵌入会对其知识转移的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2、知识共享角度
廖开际等(2011)基于网络异质性的特点,对社会网络与知识网络的知识共享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了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的组织知识共享网络模型及构建方法,探讨了该模型影响知识共享的过程和方式。潘玮等(2014)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在企业内部的知识网络中,员工知识量和知识共享意愿的相关性越显著,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效率越大。林向义(2015)指出知识网络在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的支撑下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使网络不断优化解决网络中知识需求和知识分布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可以提升知识网络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果。
3、创造力角度
汤超颖等(2012)指出现有研究侧重分析社会网络带来的外部知识异质性和复杂性对创造力的正向影响,忽略了负向作用和内部知识网络对该过程的影响。所以构建“知识网络影响研发团队创造力的理论分析模型”来分析人际交流形成的内外部知识网络对获取的外部知识特征的影响及其他相关命题。也有学者认为知识网络可以通过中介作用对创造力产生作用。比如,郝敬习等(2015)从团队角度证明,知识网络的嵌入性通过共享心智模型,以完全或者部分中介的作用影响研发团队的创造力。汤超颖等(2016)在进行知识网络与创造力的研究综述时基于对国内外实证分析的回顾总结,提出知识网络影响创造力的3条作用路径:知识获取、知识创造意愿和创造性认知倾向。
4、创新绩效的角度
吕萍(2012)从企业所有权的角度研究企业内外部知识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即运用回归分析证明了内外部知识网络对企业所有权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并且不同所有权类型的企业选择不同内外部知识网络会对创新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耿合江(2013)基于具体的光伏企业,将知识网络分为内部知识网络合外部知识网络,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内外部知识网络對光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且内部影响略高于外部。陈劲等(2014)指出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联系网络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通过知识网络从外部获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内部知识,可以提升组织创新绩效。
部分学者对于知识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具体,研究知识网络关系或者结构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也研究关系或结构特征下的具体测量维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比如,Chung等(2013)从团队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团队内部信任关系与团队绩效的倒u型关系。孙笑明等(2014)认为结构洞作为创新合作网络的一种重要网络结构,可以提供新颖性信息和异质性知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知识网络中对结构洞产生作用的内容和结构洞的消失,进而总结了不同层次的结构洞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
由此看来,大多数学者认为,知识网络从结构和关系的角度可以证明其对创新绩效是有正向影响的。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所以需要进一步考察知识网络作用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
四、结论
通过对知识网络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总结发现,尽管自知识网络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团队层面的知识网络研究不足。目前大多数研究存在于企业层面,对企业内外部的知识网络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真正着眼于团队层面的研究寥寥无几。但是目前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团队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工作形式,团队成员通过互动形成知识网络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已是常态,未来对于团队层面的知识网络的运用应该加强研究。
第二,目前知识网络的研究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比如,知识网络的内涵、知识网络的关系或结构维度与绩效的关系等方面还存在不一致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