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高考人教版政治易错突破点同步专题37《当今时代的主题》.doc
专题37 当今时代的主题
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竞争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等。从考查题型看,本单元的考查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特别是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等内容,非选择题的考查几率很高。从命题情境看,一般设置情境资料,并多与时政热点结合,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企业、中国公民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中国政府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的外交工作也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为此,我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2013年高考,将会以一年来中国发生的重大外交活动为载体,重点考查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基本点、决定因素及和谐世界的理念,可能会以学科内的综合题出现。
【难点突破】
难点一
当今时代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例
1、中国驻美国大使周文重2010年2月16日在华盛顿表示,中美关系31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一个道理,“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互信则进,猜忌则退”,合作比遏制好,对话比对抗好,伙伴比对手好。中美双方应当共同合作,共创中美关系的美好未来。这表明()①化解国家间的矛盾有利于国际关系健康发展 ②加强区域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③中美两国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④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消除国际竞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变式】国际恐怖活动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危害,我国也面临着恐怖活动的现实威胁。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在打击恐怖主义等方面已达成重要共识。
试用和平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的理由。难点二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区别与联系 有多家国际著名经济机构预测到2030年,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将是中国占19%、美国16%、印度9%,其他前几位依次为日本、巴西、俄罗斯、德国、墨西哥、法国、英国。这一发展趋势()
①将导致世界形成中、美两极格局 ②有利于世界多极化 ③表明经济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④说明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变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所增加。面对这一状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完善我国涉外经济体制和法规政策、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开展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战略对话、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积极增加进口、主动减免某些非洲国家的债务等。通过这些努力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
运用政治常识中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采取材料中列举的措施后,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
难点三
当前国际竞争
(1)内容。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际竞争是多方面的,有军备竞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等。
(2)综合国力: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①在综合国力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因而,发展经济和科技是世界各国最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
②一个国家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因此,世界各国不论其社会制度和发展程度如何,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知识拓展】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了国家的工农业生产能力和对外贸
易,影响着国民的教育程度和基本素质,而且直接制约着国家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水平与规模,制约着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这主要说明()
A.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B.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发展是各国的首要任务
C.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是各国竞争的重点
D.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强弱是国家间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决定因素
【变式】占地表面积约70%的辽阔海洋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资源宝库。近几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上扬,陆地资源的枯竭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海洋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各国加大了对海洋的开发力度,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各国为何争相发展海洋经济。
难点四
运用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知识,分析有关的社会政治现象或国际关系。
1.朝鲜半岛的统—问题,朝核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亚太地区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中国政府积极斡旋的第四次六方会谈即将在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朝鲜本岛局势未来发展的认识。
【变式探究】
1.全球核力量格局可概括为:以美国的核力量地位居首,俄罗斯次之,英、法、中举足轻重,印、巴、德、日、以紧迫不舍的多类、多层、多级的发展态势。亚洲日前有8个国家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有9个国家拥有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全球核力量的格局表明了什么? 难点五
结台恐怖主义活动造成的影响,说明世界并不安宁,需要国际社会联合反恐。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分析形势,可以给要启发。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3·11”马德里爆炸案,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令世界震惊,由此可见
①恐怖主义给人类和平带来了严重危害
②在当代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已不可避免
③世界仍不安宁,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④恐怖主义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已不是某一个国家一朝一夕的事情。这说明
A.恐怖主义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决定性影响
B.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反对恐怖主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障碍
D.消灭恐怖主义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根本途径
3.恐怖活动的长期化、复杂化、艰巨化已成定局。这表明
A.反恐已成为当今时代主题
B.国际新秩序不可能建立
C.和平不再是当今世界主题
D.国际社会应从长计议,打击威胁人类和和与发展的这一公害 【变式探究】
发表的《第七次中国ˉ欧盟领导大会晤联合声明》指出,双方重申致力于打击恐怖主义。据此回答1—2题。
2中欧双方共同致力于打击恐怖主义,这表明 A.它们的根本利益相同
B.国家间既存在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 C.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D.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1 从和平问题、发展问题及其关系的角度进行命题考查。
1.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还在增加。上述分析表明
A.我国要加强发展
B.冷战还没有结束
C.恐怖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
D.和平与发展的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人类进入21世纪,但贫困仍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在世界60亿人口中,有28亿人每天仅靠不足2美元来维持生计,其中12亿人每天靠不足1美元来生活。北方富,南方穷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贫富差距悬殊也是发达国家诱发社会不安定的潜在的社会问题。据此回答2—3题。
2.材料中的数字表明
A.和平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C.当今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被动地位无法改变 3.贫富差距悬殊是诱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这说明
A.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B.只有发展经济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C.和平与发展相互影响
D.不能将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昆淆 【特别提醒】
扎实的基础知识加上对题干主旨以及题肢与题干关系的准确理解,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变式探究】 目前,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危害上升。我国主张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这表明
①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②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③国际社会在反恐怖主义问题上有共同利益
④我国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温家宝总理在世界银行全球扶贫大会上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为人类社会发展制造了更多的机会,但贫富悬殊和南北差距也在扩大,贫困问题仍威胁着人类的和平。这告诉我们
A.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B.不能将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混为一谈
C.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D.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
易错点2
从综台国力竞争的角度进行命题考查。
1.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强弱,不仅决定了国家的自立能力和对外贸易,影响着国民教育程度基本素质,而且直接制约着国家军事力量的发展水平与规模,制约着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这主要说明
A.国际竞争就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
B.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C.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发展是各国的全部任务
D.国际竞争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科技发展
2.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下列事实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①“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②产总值达到1.5万亿美元
③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
④党和政府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④ 【特别提醒】
全面把握基础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此类题的前提条件。
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正式接纳13个新成员。至此,亚欧会议成员从26方扩大到39方。本届会议的主题是“进一步振兴、充实亚欧伙伴关系”。这表明
A.世界形势向多极化发展
B.在世界上推行单边主义没有市场
C.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
D.霸权主义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障碍
召开的亚大经济组织会议。习近平主席在此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消除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勇气和决心。面对跨国恐怖主
义组织和活动的威胁,单个国家的行动往往难以奏效,国际合作才是最有力的手段。据此完成2—3题。
2国际社会进行反恐合作表明
A.国际社会各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B.国际社会各成员有共同的利益
C.反恐代表世界各国每个公民的意志和利益
D.反恐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3上述材料还说明
①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
②恐怖主义活动已给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③现代反恐斗争需要国际合作
④消除恐怖主义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4朝核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热点,也是中国周边重要的安全因素之一。为了和平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斡旋,成功主办了朝核问题两轮会谈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
①中国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和合作的新安全观
②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已经终结
③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政治冲突问题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近几年间,共发生武装冲突与局部战争达400多次,年均38次,全球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进入冷战结束后的第二个高峰期。全球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进入冷战结束后的第二个高峰期,说明
A.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B.战争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
C.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D.世界各国担负着反对战争的使命
非洲53个国家6.5亿人口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1.3%;22个阿拉伯国家的国
内生产总值抵不上意大利一国;33个拉荚和加勒比国家5亿多人口的国内生产总值只与法国相当。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出口帝场份额的82%。贫富差距如此悬殊,正在酝酿世界范围的社会大危机。据此回答6~7题。
6解决非洲的经济状况,必须
A.发展当代先进技术
B.首先解决和平问题 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 7 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有利于
①消除世界各国战争的隐患
②推动世界和平问题的解决
③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④扼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⑨③ 巴勒斯坦国总统、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在巴黎病逝。阿拉法特有一句名言: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这反映了
A.国际形势正由缓和趋向紧张,由对话转向对抗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C.国际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D.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增强军事实力 中东欧10个候选国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欧盟从15国扩大到25国。随着欧盟实力的扩大,欧洲与美国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目前,大部分中东欧国家已经开始向“回归欧洲’’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从战略上靠近欧洲、疏远美国。欧盟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扩大,现在也开始对美国领导的北约在欧盟的军事存在提出质疑。上述事实表明
A.当前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仍很严峻
B.扩大了的欧洲已成为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对手
C.当代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
D.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10进入恐怖主义再度嚣张。继9月份俄罗斯先后发生两起炸机和一起人质被劫事 件造成重大伤亡外,埃及境内的 塔巴又发生多起爆炸、伤亡事件。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谴责恐怖主义,对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国际社会纷纷谴责恐怖主义,是因为
①恐怖主义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②恐怖主义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公害
③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针锋相对的 ④恐怖主义把整个人类作为自己的攻击对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财富》杂志的托马斯·斯图尔特说:“寻找、培养 和留住人才是当今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比尔· 盖茨这样说:“我们这种企业,如果失去了科技和人才的支持,衰败就在一夜之间。”以上两人的话告诉我们
①当代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②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在炽热化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③科技和人才是国际竞争的决定因素
④人才素质的高低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我国主张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①各国应消除隔阂,建立联盟②各国应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开展经济贸易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③各国应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④各国应消除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表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已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领导人有关“和平崛起”的表述向国际社会传递的信息是
①“冷战”后传统不安全因素不再对和平构成主要威胁
②中国的崛起对国际社会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④中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和平崛起成为可能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14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和平力量的壮大,贫困和落后是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
重要因素,有效地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归根到底取决于和平力量与经济发展程度。这一论断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发展需要和平,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 C.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基础 D.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
在C8峰会即将召开之际,由于近年来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的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忽视,要求接纳中国加入C8首脑会议架构的呼声正越来越高。分析人士表示,没有中国的参与,许多全球重要的经济议题将无法获得有效的处理。据此回答15~17 题。
l5从八国首脑会议的主要议题可以看出 A.发达国家主宰世界的必然趋势 B.发展问题是唯一主题 C.“反恐”问题高于一切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6峰会领导人来同自阿尔及利、加纳、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南非和乌干达6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进行了对话。峰会达成协议,将世界最穷国家的债务缓解计划延长两年。世界最穷国家债务缓解计划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为27个国家提供债务援助。27个国家中大部分是位于南半球的非洲国家。原定目标是要减免1000亿美元债务,实际上只免去了310亿美元。这表明,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依然是
A.地区霸权主义
B.强权统治 C.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D.南富北贫问题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被称之为“富国的俱乐部”。在哪峰会即将召开之际,要求接纳中国加入C8首脑会议架构的呼声越来越高,表明
A.中国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B.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C.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D.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
18经过艰苦的磋商和谈判,世界贸易组织147个成员终于在哈回合”的主要议题达成框架协议。与以往历次多边贸易谈判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有效地联合起来,成为谈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总是一致的
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已建立 C.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D.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国际事务的决定力量
19.《不要暴力》《铸剑为犁》是耸立在联合国纽约总部的两尊雕塑。它们共同体现了()
①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宗旨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③多极化格局在曲折中发展的特点 ④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中国越来越重视外交为民,外交处处体现以民为本。不断强化领事保护,切实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外交部设立领事保护中心,提升领事保护预警、处置、宣传和立法等方面的协调能力。此外还及时、准确提供信息服务,提醒中国公民注意安全。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A.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显现 B.是在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C.有利于世界和我国的经济发展
D.表明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21.“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这一观点()①认为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②没有看到采取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经济发达国家对世界和平的危害 ③认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必然小于经济发达国家 ④忽视了一个国家能不能为世界和平作贡献,首先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会见印度记者时指出:进人新世纪,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稳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给世界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国务委员唐家璇对国际问题的分析体现了什么政治常识观点? 23.材料一: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为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水平却仍然比较低,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
一、高技术不高。我国高技术产业和国际水平相比在技术密集度上还存在明显的“剪刀差”,差距高达17—20个百分点。
二、收益较低。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和利润较之国外的高技术产业所带来的产值和利润要低得多。
三、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开发能力下降。我国57%的技术来源于国外,使企业自身的技术开发投入逐年下降。
四、在高新技术领域,重复建设现象在加剧。据悉,全国29个省区将信息业作为主导产业。
材料二:随着经济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竞争的重点仍然集中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上。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要抓住“入世”所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努力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越来越大的技术差距。
根据材料用政治学的知识说明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篇:政治教案:当今时代主题
关于“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学目标
本课进行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学,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识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二、过程与方法:
收集和分析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材料,阐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及其决定因素,分析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分析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比较各种类型的主权国家在重大国际事件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的异同,深刻领会我国的国防政策及我国对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自觉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正确认识多极化趋势和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局势,对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面临的发展问题,树立必要的忧患意识。
关于“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材分析
第二节:当今时代的主题。共分三个框题。第一个框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讲述三个问题:
1、和平问题:课文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讲述了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原因,即它们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根本问题。接着,课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和平问题:
①和平问题: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课文用楷体字讲述了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破坏,从战争中人类付出的惨重代价可见和平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②和平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含义:和平具有了现实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③战后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第二,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第三,经济的一体化,使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④各国人民还面临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艰巨任务。因为战后的世界和平是不稳定和不完全的,局部战争从未间断,这是世界和平的隐患。在这里,课文用了一段楷体字讲“世界和平的隐患”,还用了一段楷体字讲“避免战争的可能”。这些事实材料有利于说明观点。
2、发展问题:课文从两个方面作了分析:
①发展问题:指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课文用一段楷体字,列举战后经济发展的事实,说明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发展经济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②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含义:发展具有了现实可能性,战后经济发展是主线。
③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任务更显得迫切和艰巨。
课文有三段指体字,一段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的两个严重问题;另外两段讲发展中国家绝对贫困的人数等。主要用于说明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性。
3、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课文指出:总的来说,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课文设置了“议一议”——“如何理解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这个小栏目,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①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课文用了一段楷体字介绍海湾战争的有关材料,主要目的是说明战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②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因为,第一,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合,抑制了世界战争的爆发;第二,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第三,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课文引用了邓小平语录:“世界和平能否维护,归根到底是第三世界发展的程度如何。”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课文还设置了“议一议”小栏目,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去思考“如何理解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一设问。
本框教学重点是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与当今时代的主题、建立国际新秩序和我国对外政策是紧密联系的。第二个框题“建立国际新秩序”,讲了两个问题:
l、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对此,课文讲了三点: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含义;
②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课文用楷体字讲述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扩展性说明。
课文还设置了“试一试”这个设问小栏目,要求学生“用历史和现实事例,说明西方大国如何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教师应启发学生列举历史和现实事例来说明,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当代世界正是由于少数国家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别国主权,才使世界和平受到威胁,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课文讲了两点:
①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课文在这里用了一段楷体字,强调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还配有一幅“原中国外长钱其琛在联大会议上阐述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的图片,这有利于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也有利于证明我国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②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其内容是:第一,国际新秩序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第二,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第三,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选择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第四,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严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而不能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第五,国际新秩序应包括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两个方面。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因为国际新秩序包括政治、经济新秩序,我国已把建立国际新秩序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个框题“当代的国际竞争”,讲了两个问题:
l、世界的多极化趋势:课文讲了三点:
①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②自70年代以来,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原有的两极格局被彻底打破,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
③当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课文用一段楷体字以“旁证”方式说明中国是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属于扩展性说明材料。
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课文讲了四点:
①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
②国际竞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课文解释了综合国力的含义及其包括的七个方面的因素。指出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能否增强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③我国也要抓住时机,加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课文设置了小栏目:“议一议:面对当前国际激烈的竞争,我国应如何增强综合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议论,也可用于课后作业。课文还用了两段楷体字,介绍西方主要国家振兴经济和科技的战略计划,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的认识。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本框的教学重点。
关于“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法建议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采用时事导入的艺术讲述:放几段时事材料(录像或投影)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和平问题?什么是发展问题?
①继续用时事资料辩证地讲解战争与和平,加深学生对和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尽管局部的战争时有发生.甚至还极其残酷。(如美国等对南联盟军事打击)但世界和平的力量仍在增长,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的。同时,也要看到因为存在战争,所以,战争对世界和平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世界人民反对战争。
②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发展问题的重要性:要正确分析当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困难.发展问题不仅带来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落后,而且也加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发展问题正在制约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全世界的发展前途,必然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③正确对待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讲解时要防if:绝对化和片面性。和平与发展二者之间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证。还要认识到并不是有了和平的环境,经济就一定能发展.经济发展了和平就一定能够得到维护。这就是说.除了二者互为条件的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如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
可框题可采用复习导入法:让学生回忆并回答:什么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也可采取视频导入法:播放视频(关于国际和平与发展问题)引导学生对视频材料出现的问题进行发言,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导入本课。
关于“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教学,通过课前学生探究活动,收集有关当今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饿强权政治的事例,在课堂上就探究结果或心得进行发言、讨论,形成这样的认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就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教学,这部分的内容可采取讨论法。首先确定好讨论的问题,例如:从探究结果来看,怎样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如何认识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等。其次要协助学生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包括撰写发言提纲和探究报告等,因此,这部分讨论的内容在探究活动中应有所体现,教师自己在课前也要认真研究讨论题,从不同角度把握讨论内容,并充分估计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看法和问题,做好解惑答疑的准备;再次,组织好课堂讨论。教师应紧紧把握好讨论的中心和方向,避免偏离讨论题;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坚持正确的观点,修正错误的看法,并提出富于创新的建议;调控讨论气氛与课堂纪律,最后对讨论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当代的国际竞争
本框题建议采用直接导入法:由当今世界多种多样的竞争,引出“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进入本课的内容。也可采用视频导入法:通过一段关于国际竞争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导入本课。
关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的教学,可采取自学阅读--讲授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阅读教学内容,通过自学掌握知识,然后由教师引导加深理解。
关于“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的教学,这部分的内容可采取讨论法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综合国力的概念时,最好通过中外各国综合国力的比较来分析我国的综合国力。还应充分运用教材157页的议一议,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思考:面对激烈的竞争,我国应采取什么战略措施,应如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学生的讨论中找寻正确合理的答案。
收集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材料,阐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以下几点:
①明确综合国力概念,收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国力表现的具体数字,比较他们的差别有多大。
②从比较中认识: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里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国际排名中仍很落后,是处于弱势。
③明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用材料证明;要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发展经济,实现科教兴国。
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袭击,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中国人民在呐喊之后更清楚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逍理。
⑤发展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就要振兴科技教育,惟有这样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篇:高考政治必修四易错易混
1.哲学决定生活。
分析: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2.哲学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哲学促进实践发展。
分析:分析关系要注意辩证,既要注意哲学产生于实践,又要看到哲学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一双向关系;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哲学才能给人智慧,才能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分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4.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分析: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
分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分析:概括和总结不同于总和或相加。要区别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分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二者不可颠倒。8.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分析:不能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与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混淆。
第二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分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分析: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源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基本问题的观点。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哲学基本问题之一)展开的。
4.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及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平等的。
分析:两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首先,第一个方面问题的解决是第二个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方面内容是第一个方面的展开和身后。其次,第二个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彻底解决。5.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分析:不可知论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6.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分析: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分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课
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分析: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分析:真正的哲学是先导。3.哲学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分析:对于思维、意识、认识、社会意识、价值观等主观事物,要注意其反作用的双重性,即如果正确反映客观就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反之则阻碍。4.哲学决定社会进步。
分析: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变革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始终从属于社会变革对哲学发展的决定作用,它是第二位的,不能认为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5.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分析:实践的观点
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分析: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巅峰。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自封为终极的真理,而把自己看作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善。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分析:该观点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但忽视了毛泽东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犯了内容片面的错误。
第四课
1.哲学上的物质即具体科学中物质的总和。
分析: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科学中讲的物质也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非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哲学上的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分析: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大与小的关系。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分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此外还有可知性等。4.哲学中的规律是具体科学中规律的总和。分析: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5.规律有好坏之分。
分析: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发挥作用,会给人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但这不能说明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分析: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否认规律是客观的,是唯心主义的体现;认为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又是形而上学的表现。7.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分析: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和效果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而变化。即:规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条件,但不能改造、消灭、创造、发明规律本身。8.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分析: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条件,但无法改变规律本身。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了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了取得积极效果的程度。
第五课
1.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分析:“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2.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分析: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3.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分析: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分析: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5.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
分析: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区别在于是如实还是歪曲反映。6.意识能够直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分析: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指的是在实践中借助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7.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分析: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8.树立正确的意识,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9.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分析:应为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上述观点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第六课
1.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分析: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2.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分析:盲目的实践一般指的是没有正确认识指导的实践活动。4.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5.认识的反复性就是形成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经受挫折。
分析:人们对每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就是认识的反复性。6.多数人公认的就是真理。
分析:一种思想是否是真理,取决于它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而不取决于是否被社会公认。尽管真理迟早会被社会公认,但被社会公认的思想不一定就是真理。因此,上述观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7.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分析: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8.科学理论是真理,真理也是科学理论。
分析:只有将真理系统化、理论化后,才形成科学理论。
第七课
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分析: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联系是无条件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分析:事物处于联系中,这一点是无条件的;两个具体事物之间是否有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否具备关系联系能否发生,条件的情况关系联系的情形,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联系的多样性。3.联系是客观的,意味着人只能尊重客观联系。
分析:联系是客观的,指的是人不能臆造、不能强加、不能否认、不能割断联系;但人可以认识联系;可以根据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从而建立新的联系;可以创造或限制条件从而使事物间对人有利的联系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化害为利。4.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分析: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其根据是事物的固有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而不是自己的需要。
5.整体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并随着部分功能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6.任何情况下关键部分对整体都起决定作用。
分析: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才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共性和个性的是等同的。
分析: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不包含共性的个性是没有的。8.整体的地位、利益、功能始终高于部分。
分析:整体利益和地位永远高于部分,但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要分情况讨论。9.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分析: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一般而言,那种内部结构优化的整体才可以称为系统。
第八课
1.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分析: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总处于被支配地位。
分析: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旧事物的力量有一个从强到弱逐渐衰亡、不断丧失其支配地位的过程。3.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发展方向都是前进的。
分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4.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分析:变化分为三种,前进的、上升的;循环往复的;倒退的、下降的。其中只有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
分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6.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是上升的。分析:前进和上升是就“总趋势”而言的。7.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分析: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8.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分析: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第九课
1.矛盾即联系。
分析: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联系实际上就是矛盾双方的联系,但二者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联系强调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矛盾强调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而相互统一除强调相互依存外还强调相互转化。2.矛盾即斗争和对立。
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包含了排斥和斗争,也包括了统一与包容。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分析: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4.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分析: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分析: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7.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分析: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主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所以我们在着重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8.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分析: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
分析:前对后错。二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第十课
1.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分析: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2.辩证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分析: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3.“扬弃”就是“抛弃”。
分析:把“扬弃”理解为“抛弃”,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是否定了事物的发展,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4.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创造出全新的事物。
分析:科学的使命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因此
创新必须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创新并不意味着创造出与旧事物没有联系的全新的事物。5.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创新就是不断否定旧的矛盾。分析: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是正确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创新需要不断否定旧事物、旧矛盾,但不是简单地否定旧矛盾的一切,而是辩证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
5.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和具体领域中的价值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分析: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非整体和部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6.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和索取的统一。
分析: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与个人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起决定作用。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第十一课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分析:唯物主义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才涉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分析: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分析: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或阻碍双重作用。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分析: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5.上层建筑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基础的变革。
分析: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分析: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7.我国现阶段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分析:我国现阶段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8.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分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十二课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分析: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2.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
分析: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3.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分析: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越多,其人生价值越大。
分析: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看他索取的多少。
第四篇:2013高考政治备考 《文化生活》易错观点提醒
28、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显示出多层次、多样化、全方面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9、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含义、态度)
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3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基本要求:五爱;着力点:四德
3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3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转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第五篇:2018年高考政治 易错易混点分析
《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分析
第一单元
货币、价格与消费
1.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注意: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2.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注意:黄金只有作为货币时,才是一般等价物。)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注意: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的货币。)4.使用银行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量并缓解通货膨胀。(注意:银行信用卡的使用,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但与缓解通货膨胀无必然联系。)5.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注意: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现实的货币。)6.纸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注意: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7.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也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注意: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国家虽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随意发行纸币,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8.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一定变化。(注意:价格不一定变化,因为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9.价格由购买力决定。(注意: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10.质量决定价格,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注意:决定价格的是价值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质量。)11.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注意: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因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成正比),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成反比)。)12.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注意: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13.随着高速铁路的通车运行,航空公司的反应是提高票价,吸引客源。因为飞机和火车是互补商品。(注意:航空公司的反应是降低票价,吸引客源。因为飞机和火车是替代商品。)1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15.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所以每一次商品交换时商品的价格和价值都相符合。(注意: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并不是每一次交换价格与价值都相符合,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之中。)16.物价水平越低,说明消费水平越高。(注意: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17.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注意:是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划分的。)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注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2.我国扩大内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较快增长,体现了消费决定生产。(注意:体现了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3.国有经济成为经济制度基础。(注意: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4.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欠下的债务,应以其个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注意:应该以个人财产承担连带责任。)5.我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6.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发展壮大,有利于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注意: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7.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体作用。(注意: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8.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注意:应该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9.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完全平等。(注意:二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是主体,非公有制是重要组成部分。)10.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唯一组织形式。(注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最主要最典型的组织形式,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11.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就业。(注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能直接、有效地促进就业。)12.公司的执行机构是股东大会及董事会。(注意:公司的执行机构是总经理及其助手,公司的决策机构是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13.公司经营的目的就是营利。(注意: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14.只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树立自己的品牌),就能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注意: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价格、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15.投资多元化就是指投资方式多种多样,投资方式越多就越赚钱。(注意:投资方式越多不一定越赚钱,对每一种投资方式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般来说风险与回报成正比。)1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17.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这是指购买商业保险。)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2.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注意: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激励作用,过大则不利于提高效率。)3.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注意: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性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4.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或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属按劳动要素分配。)5.劳动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方式。(注意:只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属于非按劳分配方式。)6.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注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7.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注意:适度的财政赤字应该增加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8.财政收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注意: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9.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最主要的形式。)10.国内生产总值应与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长。(注意:居民收入水平应与生产总值保持同步增长。)11.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初次分配更加合理。(注意: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属于再分配范畴。)12.税收具有固定性,意味着征税对象和税率不会改变。(注意:税收具有固定性,并不意味着征税对象和税率不会改变,而是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13.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注意:应该是直接负有纳税义务。)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意: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把增加物质消耗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注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减低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放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注意: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4.经济全球化只会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注意: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注意: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5.为了缓解国际贸易摩擦,我国可以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注意: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会增加政府负担,也不符合世贸规则。)《政治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分析
第一单元 我国的公民
1.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提醒: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不一样的。)2.全体公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醒:在我国,全体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3.公民在使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时应依法对政府的工作行使质询权。(提醒:质询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公民可以行使监督权。)
4.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是一样的。(提醒: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
5.公民可以通过网络问政说明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扩大。(提醒:说明我国的民主形式日益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
6.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提醒:是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即人大代表的权利。)7.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提醒:权利和权力不是一回事。权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权利可以放弃转让,但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转让。)
8.政府须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决策权。(提醒:政府须切实保障公民参与民主决策,但公民没有决策权。)9.村级财务事务“两公开一会审”的做法,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提醒:村民自治的基础是自己选举当家人。)
10.村级财务事务“两公开一会审”的做法,加强了对基层行政的制约和监督。(提醒:村委会不是政府机关,不行使行政权力。)
第二单元 我国的公民与政府
1.国务院机构改革旨在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政府职权。(提醒:政府的职权是法律所规定,不能随意扩大。)
2.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提醒: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树立政府权威,而是更好地服务于民。)
3.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提醒: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尊重少数原则都是我们在民主决策中应坚持的原则。)
4.政府须切实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醒: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5.增强政府的科学执政意识。(提醒:科学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而非政府。)6.依法行政就是依法执政。(提醒:前者是对政府来说的,后者是对共产党来说的。)
7.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醒: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人大代表有权依法决定国家重大事项。(提醒: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法决定国家重大事项。)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提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3.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监督权,可以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提醒: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4.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机关。(提醒: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唯一的,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地方性法规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机关。)
5.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普遍的差额选举和直接选举。(提醒: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普遍的差额选举,但是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直接选举。)
6.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可以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提醒: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行使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7.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要依法行政,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职能。(提醒: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履行政府职能,党不能与政府相混淆。)8.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履行国家管理职能。(提醒:国家职能只能由国家机关履行。)9.中国共产党坚持在组织上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提醒: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
10.人民政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政协委员有权依法制定宪法和法律。(提醒: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政协委员没有权力制定宪法和法律。)
11.依法执政是中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醒:依法治国是中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12.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国家职能。(提醒:政协具有三项职能,但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13.民主党派围绕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提醒:应该是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14.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提醒: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15.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提醒: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6.在我国,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提醒:正常的宗教活动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17.我国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提醒:我国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励。)18.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提醒: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提醒: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也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领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提醒: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是主权国家享有平等权的表现;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等是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的表现。(提醒:前者是独立权的表现,后者是平等权的表现。)4.世界各国面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提醒:由于国家性质不同,国家根本利益存在差别。)5.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推动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提醒:推动和平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6.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参加联合国的各项活动。(提醒:一贯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项活动。)
7.恐怖主义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提醒: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主要障碍。)8.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意味着当代世界已经实现了多极化。(提醒: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只是趋势。)9.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提醒:应该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
10.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决定的。(提醒:都是由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11.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唯一目标。(提醒:这只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还有对外目标即“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提醒: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1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提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14.各国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提醒: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5.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应该是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文化生活》最新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分析
专题一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
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提醒: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努力培养的。)
2.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提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3.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提醒: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是文化又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4.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此,文化与经济发展始终亦步亦趋。(提醒:经济决定文化,但是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附属品和派生物。)5.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提醒: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6.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只要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提醒: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只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才能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7.优秀文化决定人的全面发展。(提醒: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决定”作用。)
8.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提醒: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9.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醒: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10.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提醒: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借鉴而又保持各自特色。)
11.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提醒: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2.民俗节日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提醒:道德水平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13.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醒:文化发展的关键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
14.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提醒: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15.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提醒: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6.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醒: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17.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提醒: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18.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继承。(提醒: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19.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0.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提醒: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21.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提醒:还有另一积极作用,即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提醒: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3.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人民群众,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提醒: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后二者是其基本途径)
24.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提醒: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25.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提醒: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专题二 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提醒: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提醒:是汉字,不是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3.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提醒: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4.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醒: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文化前进方向旗帜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5.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醒: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6.保护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醒:培育“四有”公民是其根本任务。)7.文化事业就是文化产业。(提醒:文化事业是指弘扬主旋律、提倡高雅文化的文化载体,具有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属于群众个性喜好,愿意花钱享受,有市场、能盈利的项目,具有商业性。)8.提高全民族素质,应当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提醒:既要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又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二者没有先后之分。)
9.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提醒: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才相互促进。)《生活与哲学》最新易错易混知识点分析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4.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4.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5.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6.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7.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8.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9.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提醒: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10.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提醒: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1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12.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提醒: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3.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提醒: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 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14.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提醒: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1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16.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7.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提醒: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提醒: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提醒: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3.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提醒: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4.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提醒: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5.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提醒: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提醒: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7.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提醒:联系是有条件的。)
8.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提醒: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提醒: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0.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醒:不能将两方面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11.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提醒: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12.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醒: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13.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提醒: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14.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提醒: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
15.实践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提醒: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6.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提醒:实质是扬弃。)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提醒: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期阻碍作用。)
2.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提醒: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醒: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醒: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只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提醒: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6.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醒: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7.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提醒: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
8.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醒: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9.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享受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提醒: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0.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提醒: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