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少先队根本任务的途径和方法2
实施少先队根本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张先翱
最近一个时期大家都在学习贯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在少工委五届五次全委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少先队的根本任务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这是最基本的层面,与国民教育有共同之处,与队章的规定也是一致的。”他还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培养“审美意识”。“第二个层面是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作为一个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组织,少先队要强调思想层面,特别要注意党、团、队的组织意识衔接,非常重要的是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陆昊同志紧接着强调说:“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动摇、不能含糊、不能放弃、不能遗忘,不能在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当中丢掉这一根本任务。”连续说了五个“不能”,这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这些年来,少先队的活动一个接一个,五彩缤纷、丰富多彩,在一些少先队工作者看来,总觉得缺了一点队性,少先队的味道淡化了,混同学校班级的活动。其实,正是反映了在少先队思想层面上的根本任务,人们有动摇、有含糊、有放弃、有遗忘、有丢掉问题的存在。五个“不能”的提出,有的放矢,十分及时。
第一层面或基本层面提出的根本任务,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共性所在。少年儿童教育下属4个分支系统:小学、初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少年宫、科技馆、儿童图书、报刊、儿童广播、影视、戏剧,儿童公园,少年军校等);以及儿童组织教育——少先队,都担负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教育的任务。
第二层面的根本任务是少先队教育的特性所在。少年儿童教育的4个支系统都有自己的特性(个性),有自己的工作侧重点。少年儿童教育的共性寄寓于4个支系统的个性之中的。当然4个支系统中,学校是中心阵地。少先队定位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胡耀邦同志早在1953年就说过:“少年先锋队是学校的得力助手”;胡锦涛同志在1984年也说过:“少先队组织是搞好学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充分发挥助手作用”。助手当然要围绕共同的培养目标、任务,即第一个层面去开展工作。但助手要助在特点处,在自己的特性上展示风采,发挥独特作用,这样的助手才是好助手。我们不能仅仅记住少先队是助手,还必须懂得怎样才能当好助手,弄清少年儿童教育的共性与各个子系统的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年,有一些教育行政的领导和少先队工作者只知道进行素质教育的共性任务,动摇了、含糊了、放弃了、遗
忘了,甚至丢掉了少先队组织教育这个特性,造成了“都一样”、少先队不像少先队的突出问题。河北省少先队总辅导员郭文邺同志对队不像队的问题极不满意,听了陆昊同志的讲话后说:“我兴奋极了,团中央第一书记把少先队的根本任务说清楚了,把少先队的特性说明白了,说出了我多年憋在心里的话。”
关于第一层面少先队的根本任务,一是涉及面广,二是大家也比较熟悉,所以本讲座把重点放在第二层面的解读上,并探讨如何实施第二层面根本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上。
一、少先队根本任务的依据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深刻地指出:“少先队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党的事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永远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陆昊同志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这段话,以少先队章程为依据,来阐明少先队的根本任务。
(一)以少先队章程、少先队历次重要会议的报告、讲话和决议为依据 最近,为庆祝少先队建队60周年,我写了一篇《历史积淀的宝贵经验》——建国后17年少先队工作的基本经验。我总结的7条经验,为首的就是:“坚持以‘五爱’、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党、团、队组织意识衔接和接力关系的教育,做为少先队组织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这条基本经验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历史上队章有9个版本,除1958年队章外,都有以“爱祖国”为首的“五爱”。
热爱党社会主义,党、团、队组织意识的衔接,在队章或队的历史文献中,先后有下列表述:
1950年4月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干部会议上,颁布的队旗意义的解释:红色象征着革命胜利,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火炬象征着光明。这一解释60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后来把“红色”修改为“红旗”,并把这第一句话放在最后一句。队员要尊敬队旗,热爱党的领导寓于队旗的意义之中。
1953年青年团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并写进1954年正式颁布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托来领导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的呼号由1950年的“准备着,为建设祖国的事业,和实现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改为:“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和祖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当时的入队誓词中有“在共产党和青年团的领导下,做一个好队员”的内容。
1953年11月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会议,胡克实同志作《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报告,提出“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教育和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祖国的伟大事业和社会主义前途”;以领袖、英雄模范、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等先锋人物的事迹教育儿童;“重视组织革命纪念日的儿童活动”;“帮助儿童熟悉并热爱青年团”等内容。
1958年6月共青团三届三中全会少先队工作决议中,提出“经常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活动,使少年儿童从小就关心政治,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这一决议中还提出全团带队的思想,“全团动手,加强领导”,密切团队关系。
1959年10月,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在北京市庆祝建队10周年大会上作《预备队的任务》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党、团、队三支队伍的接力关系。他说:“第一支是伟大而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这是领导我们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先锋队。第二支是我们战斗的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应该是一支不知疲倦、不怕任何困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英勇奋斗的突击队。第三支就是你们的少年先锋队。你们这支队伍,我想应该是一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积极进行准备的预备队。”这一思想为党、团、队接力关系教育指明了方向,这也就是党、团、队组织意识衔接的思想。
上述少先队的教育思想为新时期少先队所继承和发展。1981年队章“我们队的目的”中加上了“听党的话”一句,加得好,加在关键处,后面的“五爱”,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参与实践,培养能力,都是听党的话的实际行动。2005年队的章程,现任的辅导员都很熟悉,总共1234个字(除标点符号),5处提到共产党,4处提及共青团,4处提到社会主义,5处提到共产主义,足以说明它是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
我们用详尽的历史史实来证明陆昊同志提出的少先队根本任务,与61年来少先队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他对少先队根本任务进行了全面地、准确地总结,并有新的发展。
(二)少先队的根本特性与根本任务的关系
对于少先队的根本特性的问题,少先队教育界是有分歧意见的。一种意见认为队的活动是少先队根本特性。活动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其它少儿教育系统也可以开展活动。当然在少先队里是以活动为主要手段,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活动是少先队一个重要特点。第二种意见是少先队员的主体性、自我教育是队的根本特性,学校教育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育思想都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教育的,新课改就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少先队的根本特性是队的组织教育,以培养队员的组织观念——荣誉感、责任心为目的,以队的章程所规定的教育内容:光荣的队名、庄严的队旗、鲜艳的红领巾,崇高的队礼,有着远大理想的呼号,和八字作风等,来进行的教育。这才是少先队区别其它少儿教育系统的根本特性,是少先队独有的,是其它教育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上面所说的队员的主体性、开展有少先队特色的活动,都是队的组织教育的重要特点。
少先队在思想层面上的根本任务,与少先队组织教育是完全吻合的。少先队组织教育强调党、团、队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接力关系。从教育目的上看,“我们队的目的: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听党的话„„”通过培养“听党的话”的组织观念,为红领巾“增添新的荣誉”的荣誉感、责任心,从而去努力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参与实践,培养能力„„”通过组织教育,争做一个好队员的途径,达到“四好少年”的培养目标。在入队誓词里还有“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等等。这一根本任务是依据少先队根本特性——队的组织教育而确定,因此是十分准确的和科学的。
胡锦涛总书记对当代少年儿童提出的争当“四好少年”,与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完成少先队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培育“四好少年”。“热爱祖国、理想远大”集中体现在思想层面的根本任务之中。意识又称观念,组织意识又叫组织观念。党、团、队组织观念在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上是共同的,只不过是要求不同。组织意识衔接就是要不断提升少先队组织观念的水平和层次,往党、团的组织观念水平逐步靠拢,最终完成党、团、队思想接力棒的传递。因此,要完成培育“四好少年”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实施少先队基本层面和思想层面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根本任务开展工作。
二、实施少先队根本任务的途径
思想层面的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既然是由少先队根本特性队的组织教育决定的,那么实施这一层面的任务的途径,自然应从队的组织教育中去寻找。在少先队教育中除了队的组织教育这个根本特征外,还有自主性、实践性、通过活动建设队集体三个重要特征,因此,寻找的途径也必然与这三个特点密切相关。
队的组织教育包含队名、队的创立者和领导者、队的性质、队的目的、队旗、红领巾、队礼、呼号、作风、队员权利义务,还有队歌、入队誓词等。从这些众多内容中选取与思想层面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来进行教育。
我认为要实现这一任务有下列4条途径:
(一)引导和组织队员向先锋学习,现在学先锋,长大当先锋
队的章程开宗明义头一条,就是要求少先队员向先锋学习。1953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同年8月,团中央发布关于改名的说明:
“‘先锋’是开辟道路的人,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走在前面的人。人类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许多的人民英雄,他们为了追求真理和争取人类的自由幸福,勇敢地、不怕困难地进行了巨大的创造性的劳动,开辟了人类前进的道路,他们是先锋。伟大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为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道路,他们是最伟大的共产主义先锋。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领导我国人民取得了解放,建设着新生活,他们也是伟大的共产主义先锋。在我们祖国的各个战线上,有着许多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有着许多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他们带头倡导,不怕困难,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事业,他们是建设新生活的先锋。
“以‘先锋’这样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称号,加之于少年儿童的组织,主要是教育儿童学习先锋们的榜样,继承他们的事业,沿着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及其战友们为我们开辟的道路勇敢前进!”
“说明”还要求团组织和辅导员教育少先队员“学习伟大先锋们的事业,以及他们生活和斗争事迹,鼓励队员们为了无愧于少年先锋队员的光荣称号,为了将来真正能担当起先锋者的事业,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准备为建设祖国的事业,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什么是“先锋”,“先锋”包括哪些人,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先锋”,“说明”中说得准确、明白。
“向先锋学习”可以说是在队的组织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少先队的领导者共产党、共青团是由其成员组成的,我国现代的先锋人物多数是共产党员,青年先锋中大多数是共青团员,富于形象思维的少先队员是从钦佩党、团员中的先锋人物,从而热爱党和团;队旗和红领巾的红色,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队的呼号是先锋们追求的崇高的社会理想;队礼的意义是先锋们崇尚的道德理想;队的章程中对队员提出的要求,是学习先锋的实际行动。抓住了“向先锋学习”这一途径,就抓住了少先队的理想、道德教育。少先队的组织教育就是通过队组织进行的理想、道德教育。
以学习先锋为主要内容的少先队榜样教育,60多年来形成了历史传统,并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由少先队组织本身的性质和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少先队特别强调党、团、队的接力关系,在党章、团章、队章中,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目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德理想,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都是一致的,无非是对党员、团员、队员的要求不同,就是希望通过少先队和共青团的教育,让革命接力棒代代相传。少先队以“先锋”命名,表明了榜样教育在少先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少年儿童心理发展
特点也决定了榜样教育的特殊地位。少年儿童天真、单纯、好学、向上,富于形象思维,模仿性极强,可塑性很大。正如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所说:“他们的眼睛好比是录相机,耳朵好比是录音机,脑子好比是电子计算机”。他们把看到、听到的“信号”储存在脑子里,影响和指挥自己的行动。而孩童时期得到的“信号”特别清晰,记忆也特别牢固,往往会影响一生。这就是榜样教育能对少年儿童产生特殊作用的心理依据。少先队最重视理想教育,理想是有层次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少年儿童光有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是不能自发地发展为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需要灌输和培养。理想教育从小抓起,要寻觅一条途径,能够把生活、职业、道德、社会理想四个层次联结和贯通起来,学习先锋的榜样教育是最好的途径。在先锋们身上4个层次的理想有着最完美的和谐的统一,他们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与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紧密联系,为了追求高层次理想,甚至可以做出个人的牺牲。这种榜样学习有利于少年儿童在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中贯输、渗透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把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相联系,这就是少先队组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造就新型人才服务的榜样教育,榜样面要宽,要多样化,多角度、多色彩。既要学习革命英烈,又要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模,在科教兴国的年代里,注重向科学家、先进科技模范学习;既要有成人榜样,又要有同龄人的榜样;既要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榜样,也可以有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典型;既要有社会组织大力标榜、集中倡导学习的正式榜样,又要重视亲属、邻里、教师、辅导员等非正式榜样对孩子经常的、直接的、实际的榜样影响;既可以有全国统一学习的榜样,更可以根据本地本校本中队的特点,以至于每个队员的特点选择学习的各种榜样,使榜样教育多色彩、个性化。
创建英雄中队是学习先锋的一种成功经验。“英雄”的概念可以拓展,以科学家、劳模命名的,以一个先进的团体命名的,如“李四光中队”“宇航中队”等都是“英雄中队”。孩子们崇拜的文艺、体育等明星,只要他们德艺双馨,也可以树为学习的榜样。“英雄中队”可以以学习一个人物为主,这样可以持久、深入,打上烙印,但要兼学其他榜样。一个人的成长要吸取多种思想营养。从雷锋日记中可以看出,许多榜样人物对他产生过影响;从赖宁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心目有十几名学习的楷模。雷锋和赖宁是吸吮众多榜样人物的“乳汁”成长的。重点的榜样学习和广泛的榜样学习相结合,是学习先锋的一条经验。
(二)进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教育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少先队进行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教
育,这是党的革命历史的教育,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建了新中国。这一教育仍可继续进行,但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应把侧重点转向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了解上,更加贴近生活和当代少年儿童的思想实际,少先队教育活动有着更为丰富的、时代性、现实性强,可供亲身体验的教育资源。少先队正在开展的“红领巾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的教育活动都是这一方面的好活动。
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的基本经验是“小、实、深、探”。小即从小处切入,以小见大,基层少先队的大、中、小队不要把全国少工委的主题口号原封照抄照搬,应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把主题化得小一些,使教育活动更加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实,要实在,贴近生活,贴近少年儿童思想实际,教育内容要实在,具有可操作性。不少少年对党内的腐败现象很有意见和想法。我们应直面现实,无须回避,通过参观反贪展览、访问检察机关干部,举行讨论会,了解我党高举反贪旗帜正是伟大之处。深,即深入开展,多搞一些系列活动,深入中做出新意。探,即大力倡导在实践中由队员自主地进行探究,将主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融于探究性活动之中。探究性活动是新课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性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好方法。现在有些地方的少先队开展的“衣、食、住、行、用三代人”的系列活动,符合活动“小、实、深、探”经验的精神,比起“党的改革开放好”的大主题来,主题比较小;涉及千家万户的实际生活的巨大变化,很实际,教育资源极其生动、丰富,家家户户都有切身体验;抓住五个方面开展系列活动,并做三代人的对比,对当代孩子“我们的生活生来就是这样好”的思想,有着现实的针对性,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活动是通过小队和个人进行参观、访问、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他们会很信服。
(三)开展经常性的学习队的章程的教育
少先队章程是少先队的法,少先队要以章程治队。许多学校少先队的队员没有队章,只是在入队前由辅导员或队长讲一讲“六知、四会、一做到”,一年级同学认字不多,由别人讲是可以的。以后再也不学队章了,这就不应该了。一个组织建设健全的学校少先队,大中队辅导员、每个队员像拥有红领巾一样都应有一本队的章程。经常地定期地学习,对照队员的学习、生活、工作来学习。作为思想层面的组织教育,特别要学好第二条“我们队的创立者和领导者”;第三条“我们队的性质”;第四条“我们队的目的”中“听党的话”“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第十一条“我们的队员”中“优秀的少先队员可以由队组织推荐作为共青团的发展对象” ;第十二条“我们的入队誓词”“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第十六条“我们的辅导员”“由共青团选派”等。灌输培养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党、团、队组织意识的衔接,主要集中在这些条款中。
要写一本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联系队员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实际,有现实针对性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队的章程的讲话,帮助少先队员学好队的章程。要开展一些相关的队活动,让少先队员实际体验这些内容的深刻内涵,把自己的行动与“听党的话”联系起来,收到学习的实际效果。少儿报刊、广播要配合队的章程的学习,树立典型,造成氛围。中小学生心目中只有中小学生行为守则、没有队的章程的现象应该改变。
(四)在第一层面的教育中贯穿、渗透第二层面的思想教育
少先队根本任务中两个层面是互相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少先队最大量的工作在第一层面上,培养爱心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和审美意识。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基本的层面。少先队要配合学校做好。
“贯穿、渗透”这一途径又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进行。一方面少先队运用上述三条途径进行思想教育,要联系队员在道德行为、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热爱劳动、保护人类共有财产——地球等实际行动;另一方面在培养爱心、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贯穿、渗透少先队的思想教育。这种贯穿、渗透是很自然的,少先队根本任务的两个层面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我们的国家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祖国;“科教兴国”是党的战略方针;体力和脑力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基本手段;审美教育是深受少年儿童青睐,少先队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读书报、看电影、唱歌、表演文艺节目、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游览名胜古迹等美育形式进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第一层次的教育中贯穿、渗透思想教育,有利于占领活动时空,使思想教育时时处处存在,有利于思想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应该倡导学科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少先队的思想教育,发挥少先队在学科教学中的组织作用。
三、实施少先队根本任务的方法
灌输、体验、行动相结合,是实施思想层面根本任务的基本方法。
少先队思想层面的根本任务是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是“知、情、意、行”,即思想品德的要素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组成。道德认识是其他要素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情感、意志是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上述三者构成道德信念,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少年儿童道德认知要靠灌输,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要靠实践体验,道德行为就要有实际行动。这就是三结合方法的心理学依据。教育学中德育原则,说服教育的原则、德育实践
性、德育的多端性、德育反复性等原则思想是三结合方法的教育学依据。
(一)关于灌输
在实施体验教育期间,有好几篇文章批判“说教”来说明体验的重要性。一般意义上的“说教”是不能批评的,“说教”是说服教育的简称,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德育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提高体验的地位来贬低“说教”是一种片面性。道德认知要靠传授和说服教育,也就是需要灌输。关于党、团、队的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少年儿童头脑中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必须要靠辅导员对他们进行传授灌输。儿童时期正是接受这种灌输的最佳时期。灌输、传授、说服教育,有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道理明白了才有可能产生感情。有句成语叫“情通理达”,倒过来讲理达才会情通,这符合思想品德的多端性原理。
以往的道德灌输、传授和说服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毛病,讲道理太空洞,过于抽象,讲一些孩子不好理解的概念,存在着成人化的现象。这是要改进的。在1950年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干部大会上,团中央书记冯文彬同志就指出:我们在坚持向少年儿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反对那种脱离少年儿童实际,用对待成年人老年人的政治内容,以抽象的政治八股的方法对待少年儿童”,倡导“根据儿童的特点、心理、爱好与其接受程度,进行具体生动、浅显、明确的政治思想教育。”1979年修改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条例》(试行)中第十一条中也提出:“在教育中,不要空洞的讲大道理或搬用少年儿童难于理解的政治术语。”现在我们提倡“灌输培养”,要充分吸取这些历史经验。
怎样做好“灌输”工作,我想应该做好三件实事。一是要编一本讲党、团、队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通俗读物,供基层大中队辅导员讲解使用。这本读物讲的内容既要科学、准确,更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还要有现实的思想针对性,让少年儿童听得懂,听得明白,爱听,还能解开心中的疑问,能让你灌输得进去。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各编一本,小学本以讲道德理想为主,初中本要讲社会理想,有所区别。这本书写好了,可以让基层辅导员进行灌输、传授有了范本,可以避免成人化,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二是要编一本专供少先队组织使用的《先锋谱》,为不同年级队员选择若干名先锋人物的事迹,8个年龄段构成一个系列。以讲故事为主,渗透着讲点思想;还应配一些先锋们的日记、格言、诗钞;再配一些诗人们创作的供少先队员使用的朗诵诗。为“向先锋们学习”这一教育途径服务。这样的书籍少先队极其需要,也会有市场的。全国有一本,各省、地(市)可以编有本地特色的《先锋谱》,配合使用。三是要培养、创造一批进行“灌输培养”教育的工作和活动的典型经验。现在少儿报刊上介绍的活动,讲方法比较多,但缺少
思想,缺少写效果,比较肤浅,有思想深度的典型经验太少了。我上面讲的4个方面的途径,都要有典型经验。正如“献身红领巾事业的少先队工作者”韩凤珍同志说的: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典型具有“原子弹”般的威力。有范本可以学着讲解,有《先锋谱》的资料可供使用,又有典型经验可以参照,我们的“灌输培养”工作就会做得好一些。
(二)关于体验
本世纪初开始的“体验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道德情感的培养更要依赖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意志要在实践中锤炼。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热爱和向往共青团的感情,要在少先队的活动中培育。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先烈故居,祭扫先烈墓地、烈士纪念碑,是少先队的传统活动。在烈士墓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入队仪式,把红领巾铺成一面红旗,一角一角扳下来挂在新队员脖子上,让新队员形象地懂得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红旗一角——红领巾的意义。这就是生动形象地灌输。团中央提出“全团带队”的1958年,少先队创造了一种活动叫“团队月会”,学校的团支部和少先队每月在一起过一次组织生活,增强团员带队的观念,和增强队员向往共青团的感情。团、队可以在一起过组织生活,在某些时候,党、团、队也可以在一起活动,如“抗洪救灾”“抗震救灾”,进行“民族大团结教育”,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做一件事,共同学习本地的一名英模人物,共同行动,分别要求。内蒙古鄂伦春旗大杨树第二中学校长很有党、团、队组织意识衔接的观念,早在十多年前,在举行升国旗仪式时,党、团、队三支队伍,高举着党旗、团旗和队旗,以此强化党、团、队接力关系的教育。用队员家庭中的亲人成长的生动事实来教育他们,事先选择好的典型人物,请到中队里来讲述他们童年入队、青年入团、成年参加共产党的坚定人生信仰,会对队员产生强烈影响。要抓住入队宣誓、少年团校、入团宣誓、离队教育、共青团组织向辅导员颁发聘书和授予红领巾等重要时刻,进行党、团、队组织意识衔接的体验教育。至于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体验活动,这些年大家都在做,不缺办法。
(三)关于行动
“听党的话”听什么话?听了以后要怎样行动?队的章程中说得很明白。“听党的话”后面是“五爱”,是“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参与实践,培养能力”16个字,要听的就是这些话。听话要落实行动。这里涉及的范围很广,德、智、体都包括了。提出行动要求太多等于没提。行动要求应以德为首,即道德行动为主。道德行动的面又很广,这就要求根据不同年龄队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小学1-4年级队员在学校、队组织内和家庭选择一二个爱心道德岗,五六年级和初中再在社会上选择一个爱心道德岗,每人每年有一二个爱心道德岗,可以不断轮换,8年队龄期坚持爱心道德岗,逐渐培养良
好的道德习惯。以爱心道德岗为重点,也可以开展学习行动、阳光体育行动等。把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要把“听党的话,坚守‘爱心道德岗’”做为少先队的响亮口号。
第二篇:实施少先队根本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张先翱
实施少先队根本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张先翱
最近一个时期大家都在学习贯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在少工委五届五次全委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少先队的根本任务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这是最基本的层面,与国民教育有共同之处,与队章的规定也是一致的。”他还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培养“审美意识”。“第二个层次是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作为一个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组织,少先队要强调思想层面,特别要注意党、团、队的组织意识衔接,非常重要的是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陆昊同志紧接着强调说:“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动摇、不能含糊、不能放弃、不能遗忘,不能在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当中丢掉这一根本任务。”连续说了五个“不能”,这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这些年来,少先队的活动一个接一个,五彩缤纷、丰富多彩,在一些少先队工作者看来,总觉得缺了一点队性,少先队的味道淡化了,混同学校班级的活动。其实,正是反映了在少先队思想层面上的根本任务,人们有动摇、有含糊、有放弃、有遗忘、有丢掉问题的存在。五个“不能”的提出,有的放矢,十分及时。
第一层面或基本层面提出的根本任务,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共性所在。少年儿童教育下属4个分支系统:小学、初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少年宫、科技馆、儿童图书、报刊、儿童广播、影视、戏剧,儿童公园,少年军校等);以及儿童组织教育——少先队,都担负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教育的任务。
第二层面的根本任务是少先队教育的特性所在。少年儿童教育的4个支系统都有自己的特性(个性),有自己的工作侧重点。少年儿童教育的共性寄寓于4个支系统的个性之中的。当然4个支系统中,学校是中心阵地。少先队定位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胡耀邦同志早在1953年就说过:“少年先锋队是学校的得力助手”;胡锦涛同志在1984年也说过:“少先队组织是搞好学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充分发挥助手作用”。助手当然要围绕共同的培养目标、任务,即第一个层面去开展工作。但助手要助在特点处,在自己的特性上展示风采,发挥独特作用,这样的助手才是好助手。我们不能仅仅记住少先队是助手,还必须懂得怎样才能当好助手,弄清少年儿童教育的共性与各个子系统的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年,有一些教育行政的领导和少先队工作者只知道进行素质教育的共性任务,动摇了、含糊了、放弃了、遗忘了,甚至丢掉了少先队组织教育这个特性,造成了“都一样”、少先队不像少先队的突出问题。河北省少先队总辅导员郭文邺同志对队不像队的问题极不满意,听了陆昊同志的讲话后说:“我兴奋极了,团中央第一书记把少先队的根本任务说清楚了,把少先队的特性说明白了,说出了我多年憋在心里的话。”
关于第一层面少先队的根本任务,一是涉及面广,二是大家也比较熟悉,所以本讲座把重点放在第二层面的解读上,并探讨如何实施第二层面根本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上。
一、少先队根本任务的依据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深刻地指出:“少先队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党的事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永远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陆昊同志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这段话,以少先队章程为依据,来阐明少先队的根本任务。
(一)以少先队章程、少先队历次重要会议的报告、讲话和决议为依据 最近,为庆祝少先队建队60周年,我写了一篇《历史积淀的宝贵经验》——建国后17年少先队工作的基本经验。我总结的7条经验,为首的就是:“坚持以‘五爱’、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党、团、队组织意识衔接和接力关系的教育,做为少先队组织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这条基本经验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
历史上队章有9个版本,除1958年队章外,都有以“爱祖国”为首的“五爱”。
热爱党社会主义,党、团、队组织意识的衔接,在队章或队的历史文献中,先后有下列表述:
1950年4月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干部会议上,颁布的队旗意义的解释:红色象征着革命胜利,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火炬象征着光明。这一解释59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后来把“红色”修改为“红旗”,并把这第一句话放在最后一句。队员要尊敬队旗,热爱党的领导寓于队旗的意义之中。
1953年青年团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并写进1954年正式颁布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托来领导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的呼号由1950年的“准备着,为建设祖国的事业,和实现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改为:“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和祖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当时的入队誓词中有“在共产党和青年团的领导下,做一个好队员”的内容。
1953年11月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会议,胡克实同志作《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报告,提出“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教育和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祖国的伟大事业和社会主义前途”;以领袖、英雄模范、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等先锋人物的事迹教育儿童;“重视组织革命纪念日的儿童活动”;“帮助儿童熟悉并热爱青年团”等内容。
1958年6月共青团三届三中全会少先队工作决议中,提出“经常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活动,使少年儿童从小就关心政治,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这一决议中还提出全团带队的思想,“全团动手,加强领导”,密切团队关系。
1959年10月,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在北京市庆祝建队10周年大会上作《预备队的任务》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党、团、队三支队伍的接力关系。他说:“第一支是伟大而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这是领导我们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先锋队。第二支是我们战斗的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应该是一支不知疲倦、不怕任何困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英勇奋斗的突击队。第三支就是你们的少年先锋队。你们这支队伍,我想应该是一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积极进行准备的预备队。”这一思想为党、团、队接力关系教育指明了方向,这也就是党、团、队组织意识衔接的思想。
上述少先队的教育思想为新时期少先队所继承和发展。1981年队章“我们的目的”中加上了“听党的话”一句,加得好,加在关键处,后面的“五爱”,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参与实践,培养能力,都是听党的话的实际行动。2005年队的章程,现任的辅导员都很熟悉,总共1234个字(除标点符号),5处提到共产党,4处提及共青团,4处提到社会主义,5处提到共产主义,足以说明它是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
我们用详尽的历史史实来证明陆昊同志提出的少先队根本任务,与60年来少先队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他对少先队根本任务进行了全面地、准确地总结,并有新的发展。
(二)少先队的根本特性与根本任务的关系
对于少先队的根本特性的问题,少先队教育界是有分歧意见的。一种意见认为队的活动是少先队根本特性。活动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其它少儿教育系统也可以开展活动。当然在少先队里是以活动为主要手段,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活动是少先队一个重要特点。第二种意见是少先队员的主体性、自我教育是队的根本特性,学校教育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育思想都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教育的,新课改就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少先队的根本特性是队的组织教育,以培养队员的组织观念——荣誉感、责任心为目的,以队的章程所规定的教育内容:光荣的队名、庄严的队旗、鲜艳的红领巾,崇高的队礼,有着远大理想的呼号,和八字作风,来进行的教育。这才是少先队区别其它少儿教育系统的根本特性,是少先队独有的,是其它教育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上面所说的队员的主体性、开展有少先队特色的活动,都是队的组织教育的重要特点。
少先队在思想层面上的根本任务,与少先队组织教育是完全吻合的。少先队组织教育强调党、团、队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接力关系。从教育目的上看,“我们队的目的: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听党的话„„”通过培养“听党的话”的组织观念,为红领巾“增添新的荣誉”的荣誉感、责任心,从而去努力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参与实践,培养能力„„”通过组织教育,争做一个好队员的途径,达到“四有”的培养目标。在入队誓词里还有“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等等。这一根本任务是依据少先队根本特性——队的组织教育而确定,因此是十分准确的和科学的。
二、实施少先队根本任务的途径 思想层面的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既然是由少先队根本特性队的组织教育决定的,那么实施这一层面的任务的途径,自然应从队的组织教育中去寻找。在少先队教育中除了队的组织教育这个根本特征外,还有自主性、实践性、通过活动建设队集体三个重要特征,因此,寻找的途径也必然与这三个特点密切相关。
队的组织教育包含队名、队的创立者和领导者、队的性质、队的目的、队旗、红领巾、队礼、呼号、作风、队员权利义务,还有队歌、入队誓词等。从这些众多内容中选取与思想层面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来进行教育。
我认为要实现这一任务有下列4条途径:
(一)引导和组织队员向先锋学习,现在学先锋,长大当先锋 队的章程开宗明义头一条,就是要求少先队员向先锋学习。1953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同年8月,团中央发布关于改名的说明:
“‘先锋’是开辟道路的人,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走在前面的人。人类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许多的人民英雄,他们为了追求真理和争取人类的自由幸福,勇敢地、不怕困难地进行了巨大的创造性的劳动,开辟了人类前进的道路,他们是先锋。伟大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为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道路,他们是最伟大的共产主义先锋。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领导我国人民取得了解放,建设着新生活,他们也是伟大的共产主义先锋。在我们祖国的各个战线上,有着许多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有着许多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他们带头倡导,不怕困难,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事业,他们是建设新生活的先锋。
“以‘先锋’这样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称号,加之于少年儿童的组织,主要是教育儿童学习先锋们的榜样,继承他们的事业,沿着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及其战友们为我们开辟的道路勇敢前进!”
“说明”还要求团组织和辅导员教育少先队员“学习伟大先锋们的事业,以及他们生活和斗争事迹,鼓励队员们为了无愧于少年先锋队员的光荣称号,为了将来真正能担当起先锋者的事业,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准备为建设祖国的事业,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什么是“先锋”,“先锋”包括哪些人,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先锋”,“说明”中说得准确、明白。
“向先锋学习”可以说是在队的组织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少先队的领导者共产党、共青团是由其成员组成的,我国现代的先锋人物多数是共产党员,青年先锋中大多数是共青团员,富于形象思维的少先队员是从钦佩党、团员中的先锋人物,从而热爱党和团;队旗和红领巾的红色,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队的呼号是先锋们追求的崇高的社会理想;队礼的意义是先锋们崇尚的道德理想;队的章程中对队员提出的要求,是学习先锋的实际行动。抓住了“向先锋学习”这一途径,就抓住了少先队的理想、道德教育。少先队的组织教育就是通过队组织进行的理想、道德教育。
以学习先锋为主要内容的少先队榜样教育,60年来形成了历史传统,并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由少先队组织本身的性质和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少先队特别强调党、团、队的接力关系,在党章、团章、队章中,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目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德理想,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都是一致的,无非是对党员、团员、队员的要求不同,就是希望通过少先队和共青团的教育,让革命接力棒代代相传。少先队以“先锋”命名,表明了榜样教育在少先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也决定了榜样教育的特殊地位。少年儿童天真、单纯、好学、向上,富于形象思维,模仿性极强,可塑性很大。正如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所说:“他们的眼睛好比是录相机,耳朵好比是录音机,脑子好比是电子计算机”。他们把看到、听到的“信号”储存在脑子里,影响和指挥自己的行动。而孩童时期得到“信号”特别清晰,记忆也特别牢固,往往会影响一生。这就是榜样教育能对少年儿童产生特殊作用的心理依据。少先队最重视理想教育,理想是有层次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少年儿童光有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是不能自发地发展为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需要灌输和培养。理想教育从小抓起,要寻觅一条途径,能够把生活、职业、道德、社会理想四个层次联结和贯通起来,学习先锋的榜样教育是最好的途径。在先锋们身上4个层次的理想有着最完美的和谐的统一,他们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与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紧密联系,为了追求高层次理想,甚至可以做出个人的牺牲。这种榜样学习有利于少年儿童在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中贯输、渗透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把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相联系,这就是少先队组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在改开放的新时期,为造就新型人才服务的榜样教育,榜样面要宽,要多样化,多角度、多色彩。既要学习革命英烈,又要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模,在科教兴国的年代里,注重向科学家、先进科技模范学习;既要有成人榜样,又要有同龄人的榜样;既要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榜样,也可以有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典型;既要有社会组织大力标榜、集中倡导学习的正式榜样,又要重视亲属、邻里、教师、辅导员等非正式榜样对孩子经常的、直接的、实际的榜样影响;既可以有全国统一学习的榜样,更可以根据本地本校本中队的特点,以至于每个队员的特点选择学习的各种榜样,使榜样教育多色彩、个性化。
创建英雄中队是学习先锋的一种成功经验。“英雄”的概念可以拓展,以科学家、劳模命名的,以一个先进的团体命名的,如“李四光中队”“宇航中队”等都是“英雄中队”。孩子们崇拜的文艺、体育等明星,只要他们德艺双馨,也可以树为学习的榜样。“英雄中队”可以以学习一个人物为主,这样可以持久、深入,打上烙印,但要兼学其他榜样。一个人的成长要吸取多种思想营养。从雷锋日记中可以看出,许多榜样人物对他产生过影响;从赖宁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心目有十几名学习的楷模。雷锋和赖宁是吸吮众多榜样人物的“乳汁”成长的。重点的榜样学习和广泛的榜样学习相结合,是学习先锋的一条经验。
(二)进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教育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少先队进行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教育,这是党的革命历史的教育,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建了新中国。这一教育仍可继续进行,但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应把侧重点转向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了解上,更加贴近生活和当代少年儿童的思想实际,少先队教育活动有着更为丰富的、时代性、现实性强,可供亲身体验的教育资源。少先队正在开展的“红领巾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的教育活动都是这一方面的好活动。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的基本经验是“小、实、深、探”。小即从小处切入,以小见大,基层少先队的大、中、小队不要把全国少工委的主题口号原封照抄照搬,应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把主题化得小一些,使教育活动更加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实,要实在,贴近生活,贴近少年儿童思想实际,教育内容要实在。不少少年对党内的腐败现象很有意见和想法。我们应直面现实,无须回避,通过参观反贪展览、访问检察机关干部,举行讨论会,了解我党高举反贪旗帜正是伟大之处。深,即深入开展,多搞一些系列活动,深入中做出新意。探,即大力倡导在实践中由队员自主地进行探究,将主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融于探究性活动之中。探究性活动是新课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性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好方法。现在有些地方的少先队开展的“衣、食、住、行、用三代人”的系列活动,符合活动“小、实、深、探”经验的精神,比起“党的改革开放好”的大主题来,主题比较小;涉及千家万户的实际生活的巨大变化,很实际,教育资源极其生动、丰富,家家户户都有切身体验;抓住五个方面开展系列活动,并做三代人的对比,对当代孩子“我们的生活生来就是这样好”的思想,有着现实的针对性,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活动是通过小队和个人进行参观、访问、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他们会很信服。
(三)开展经常性的学习队的章程的教育
少先队章程是少先队的法,少先队要以章程治队。许多学校少先队的队员没有队章,只是在入队前由辅导员或队长讲一讲“六知、四会、一做到”,一年级同学认字不多,由别人讲是可以的。以后再也不学队章了,这就不应该了。一个组织建设健全的学校少先队,大中队辅导员、每个队员像拥有红领巾一样都应有一本队的章程。经常地定期地学习,对照队员的学习、生活、工作来学习。作为思想层面的组织教育,特别要学好第二条“我们队的创立者和领导者”;第三条“我们队的性质”;第四条“我们队的目的”中“听党的话”“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第五条“我们的队员”中“优秀的少先队员可以由队组织推荐作为共青团的发展对象” ;第十二条“我们的入队誓词”“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十六条“我们的辅导员”“由共青团选派”等。灌输培养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党、团、队组织意识的衔接,主要集中在这些条款中。
要写一本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联系队员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实际,有现实针对性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队的章程的讲话,帮助少先队员学好队的章程。要开展一些相关的队活动,让少先队员实际体验这些内容的深刻内涵,把自己的行动与“听党的话”联系起来,收到学习的实际效果。少儿报刊、广播要配合队的章程的学习,树立典型,造成氛围。中小学生心目中只有中小学生行为守则、没有队的章程的现象应该改变。
(四)在第一层面的教育中贯穿、渗透第二层面的思想教育 少先队根本任务中两个层面是互相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少先队最大量的工作在第一层面上,培养爱心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和审美意识。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基本的层面。少先队要配合学校做好。
“贯穿、渗透”这一途径又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进行。一方面少先队运用上述三条途径进行思想教育,要联系队员在道德行为、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热爱劳动、保护人类共有财产——地球等实际行动;另一方面在培养爱心、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贯穿、渗透少先队的思想教育。这种贯穿、渗透是很自然的,少先队根本任务的两个层面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我们的国家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祖国;“科教兴国”是党的战略方针;体力和脑力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基本手段;审美教育是深受少年儿童青睐,少先队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读书报、看电影、唱歌、表演文艺节目、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游览名胜古迹等美育形式进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第一层次的教育中贯穿、渗透思想教育,有利于占领活动时空,使思想教育时时处处存在,有利于思想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应该倡导学科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少先队的思想教育,发挥少先队在学科教学中的组织作用。
三、实施少先队根本任务的方法
灌输、体验、行动相结合,是实施思想层面根本任务的基本方法。少先队思想层面的根本任务是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是“知、情、意、行”,即思想品德的要素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组成。道德认识是其他要素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情感、意志是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上述三者构成道德信念,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少年儿童道德认知要靠灌输,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要靠实践体验,道德行为就要有实际行动。这就是三结合方法的心理学依据。教育学中德育原则,说服教育的原则、德育实践性、德育的多端性、德育反复性等原则思想是三结合方法的教育学依据。
(一)关于灌输
在实施体验教育期间,有好几篇文章批判“说教”来说明体验的重要性。一般意义上的“说教”是不能批评的,“说教”是说服教育的简称,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德育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提高体验的地位来贬低“说教”是一种片面性。道德认知要靠传授和说服教育,也就是需要灌输。关于党、团、队的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少年儿童头脑中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必须要靠辅导员对他们进行传授灌输。儿童时期正是接受这种灌输的最佳时期。灌输、传授、说服教育,有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道理明白了才有可能产生感情。有句成语叫“情通理达”,倒过来讲理达才会情通,这符合思想品德的多端性原理。
以往的道德灌输、传授和说服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毛病,讲道理太空洞,过于抽象,讲一些孩子不好理解的概念,存在着成人化的现象。这是要改进的。在1950年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干部大会上,团中央书记冯文彬同志就指出:我们在坚持向少年儿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反对那种脱离少年儿童实际,用对待成年人老年人的政治内容,以抽象的政治八股的方法对待少年儿童”,倡导“根据儿童的特点、心理、爱好与其接受程度,进行具体生动、浅显、明确的政治思想教育。”1979年修改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条例》(试行)中第十一条中也提出:“在教育中,不要空洞的讲大道理或搬用少年儿童难于理解的政治术语。”现在我们提倡“灌输培养”,要充分吸取这些历史经验。
怎样做好“灌输”工作,我想应该做好三件实事。一是要编一本讲党、团、队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通俗读物,供基层大中队辅导员讲解使用。这本读物讲的内容既要科学、准确,更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还要有现实的思想针对性,让少年儿童听得懂,听得明白,爱听,还能解开心中的疑问,能让你灌输得进去。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各编一本,小学本以讲道德理想为主,初中本要讲社会理想,有所区别。这本书写好了,可以让基层辅导员进行灌输、传授有了范本,可以避免成人化,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二是要编一本专供少先队组织使用的《先锋谱》,为不同年级队员选择若干名先锋人物的事迹,8个年龄段构成一个系列。以讲故事为主,渗透着讲点思想;还应配一些先锋们的日记、格言、诗钞;再配一些诗人们创作的供少先队员使用的朗诵诗。为“向先锋们学习”这一教育途径服务。这样的书籍少先队极其需要,也会有市场的。全国有一本,各省、地(市)可以编有本地特色的《先锋谱》,配合使用。三是要培养、创造一批进行“灌输培养”教育的工作和活动的典型经验。现在少儿报刊上介绍的活动,讲方法比较多,但缺少思想,缺少写效果,比较肤浅,有思想深度的典型经验太少了。我上面讲的4个方面的途径,都要有典型经验。正如“献身红领巾事业的少先队工作者”韩凤珍同志说的: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典型具有“原子弹”般的威力。有范本可以学着讲解,有《先锋谱》的资料可供使用,又有典型经验可以参照,我们的“灌输培养”工作就会做得好一些。
(二)关于体验
本世纪初开始的“体验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道德情感的培养更要依赖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意志要在实践中锤炼。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热爱和向往共青团的感情,要在少先队的活动中培育。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先烈故居,祭扫先烈墓地、烈士纪念碑,是少先队的传统活动。在烈士墓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入队仪式,把红领巾铺成一面红旗,一角一角扳下来挂在新队员脖子上,让新队员形象地懂得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红旗一角——红领巾的意义。这就是生动形象地灌输。团中央提出“全团带队”的1958年,少先队创造了一种活动叫“团队月会”,学校的团支部和少先队每月在一起过一次组织生活,增强团员带队的观念,和增强队员向往共青团的感情。团、队可以在一起过组织生活,在某些时候,党、团、队也可以在一起活动,如“抗洪救灾”“抗震救灾”,进行“民族大团结教育”,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做一件事,共同学习本地的一名英模人物,共同行动,分别要求。内蒙古鄂伦春旗大杨树中学校长很有党、团、队组织意识衔接的观念,早在20多年前,在举行升旗式时,党、团、队三支队伍,高举着党旗、团旗和队旗,以此强化党、团、队接力关系的教育。用队员家庭中的亲人成长的生动事实来教育他们,事先选择好典型人选,请到中队里来讲述他们童年入队、青年入团、成年参加共产党的坚定人生信仰,会对队员产生强烈影响。要抓住入队宣誓、少年团校、入团宣誓、离队教育、共青团组织向辅导员颁发聘书和授予红领巾等重要时刻,进行党、团、队组织意识衔接的体验教育。至于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体验活动,这些年大家都在做,不缺办法。
(三)关于行动
“听党的话”听什么话?听了以后要怎样行动?队的章程中说得很明白。“听党的话”后面是“五爱”,是“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参与实践,培养能力”16个字,要听的就是这些话。听话要落实行动。这里涉及的范围很广,德、智、体都包括了。提出行动要求太多等于没提。行动要求应以德为首,即道德行动为主。道德行动的面又很广,这就要求根据不同年龄队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小学1-4年级队员在学校、队组织内和家庭选择一二个道德岗,五六年级和初中再在社会上选择一个道德岗位,每人每年有一二个道德岗,可以不断轮换,8年队龄期坚持道德岗,逐渐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以道德岗为重点,也可以开展学习行动、阳光体育行动等。把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要把“听党的话,坚守‘道德岗’”做为少先队的响亮口号。
第三篇:班级德育教育实施途径和方法之我见
农村初中班级德育教育实施途径和方法之我见
贵州省福泉市龙昌中学周梅艳
邮编:550505电话:***1
【摘要】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主要通过班级教育进行,因此,班级德育教育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班级的好坏,关系着学校工作的成败,关系着合格人才的培养。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很特殊的阶段,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做好他们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农村,家庭教育水平相对城区落后,如何做好班级的德育教育就更成为每个班主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在农村初中工作过多年的班主任,笔者根据个人的做法,就农村初中班级德育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农村初中德育教育途径方法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的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生产劳动、课外活动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班主任肩负着一个班的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重任。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优劣,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教风、学风乃至良好的校风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班级的好坏,关系着学校工作的成败,关系着合格人才的培养。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得力助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引路人,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对象是全班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不同,身心发展不同,思想行为不同,这就要求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综合自己的班主任经历,我认为农村初中实施德育教育可以重点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一、利用好每周一次的常规班会课和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课实施德育教育。
1、很多班主任老师都会觉得,每个星期都要开一次班会课,开得多了,好象翻来覆去都是一些常规的教育,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因此每周的班会课之前,大部分班主任都会凑在一起,看看本周有什么要通知的重要事情,有什么该要交代的问题,其实不然,班主任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注重总结和反思,提炼和积累,善于发现那些隐性的、潜在的问题。学生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在一些具体场景中,常会有突发情况发生,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时,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策略。青少年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同时,也十分地多变。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也
有很多。教师不是圣人,也不一定能够洞悉一切,计划没有变化快,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就更加显得重要了。因此,常规班会决不能仅限于“常规”二字,只有这样,即使是一节普通平常的常规班会,也会因班主任的用心构思而新意百出,从而更好地达到班级德育教育的目的。
2、主题班会课都是在开学的德育工作计划中就已经明确列出来了的,一般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照计划实行(如班级目标或实际情况发生改变主题班会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因此,主题班会有着很明确的德育目标,班主任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班会,借助一定的主题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二、结合所任教的科目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的时机是无时不在的,一个好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但教育时机不是随时想有就有的,想捕捉就能捕捉到的。因此,一个好老师还要善于创造教育时机。班主任身负德育工作的重任,如何在一个班级中培养一种具有完善人格的氛围,是否可以不断创造、设计一个又一个情境,使德育能在实际操作中实行,是这一重任的核心。因此,我在担任的科目教学中,只要有教育的契机,我都不会放过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毅力、品德等方面的教育,这样的效果往往比直截了当地教育要好得多。
三、及时与家长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尽管现在农村的家庭教育水平良莠不齐,还跟不上现代德育教育的步伐,但还是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取得家长的配合是我们开展好班级工作尤其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四、协调科任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班级德育教育工作。
科任教师担任班上的教学任务,由于不直接担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所以有时候跟学生走得更近些,有时候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不顺畅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有人来配合,这时候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科任教师了。协调好科任教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02年我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另一位女老师担任我班的数学教学,记得当时班上要是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俩总是一人唱红脸,一人唱黑脸,配合巧妙,化解了不少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使班级德育教育高效地开展
作为班主任而言,在班级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除了途径,还要讲究方法
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不同的班主任,所用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下面就我的体会谈几点:
(一)、爱心先行,尊重学生
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是人的健康、人的生命,然后才能顾及其他,因此在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无论在任何时候,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班主任都必须要先用“爱”去度量自己的举措,充分尊重学生,从是否有助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出发去思考、确定,而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因小失大。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因此班主任要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使自己的德育教育充满人情味。
(二)、宽容以待,做学生知己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初中学生正处于比较特殊的时期,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出现问题反而是不正常的了,所以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马朝文同学属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问题学生,我允许他出错,但前提是不能天天犯同样的错,在我的宽容下,小马的小错不断得到改正,现在已经成为班上学习积极、品德较为完善的学生了。
(三)、因生而异,捕捉时机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生而异,正确引导。我班陈霞同学,母亲早就离家出走,父亲不务正业,姐妹三人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极度贫困,缺乏家庭的温暖,没有应有的爱。使该生孤僻、自卑,针对她的实际情况,我常常关心她的生活,找机会与她交流,让她帮办公室打扫卫生,解决基本的生活费用。也因此搭建了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
(四)、严于律己,德高为范
初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老师说什么都听,认为老师说的是对的,至于老师怎么做,则不太懂得关注。初中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在班级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一定要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这样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更具有说服力。
(五)、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班级德育教育中,贴近学生身边发生的事,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所学知识,做到大小、远近、知行的统一。例如,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要先从爱护自家的一草一木、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做起;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首先要教育他爱自己、爱家、爱班级、爱学校,最后才能上升为爱国,使学生的思想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得以升华。我校的卫生打扫很勤,可保结工作却总是不尽人意,很让领导恼火。为了维护好环境卫生,我要求学生,不管其他班的同学怎么做,我们班的人不许在任何场合乱丢垃圾,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暂时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方便时再放到垃圾桶里去,通过这样的要求,我们班基本上杜绝了乱丢垃圾的现象,这个做法被学校表扬了之后,其他班级也实行了这项不成文的政策,收效很好。因此可见,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同样可以显示出德育教育的魅力。
(六)、天天总结,天天反思
只有总结,不断反思,人才会不断地进步。为了更好地促进德育教育,我要求学生每天做到“一小结”和“一反思”,时间为晚上躺在床上临睡前的几分钟时间。对自己一天的学习、劳动、品德、人际交往等等方面做一番回顾,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总结哪些方便做的好,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再反思在明天的日子里,自己该怎么做。通过这“一小结”和“一反思”,学生当天存在的问题、出现的问题都会沉淀下来,情绪也会稳定下来,天长日久,既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也使学生在各方面能够不断进步。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肩上担负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担负着如何使学生成人的重要任务。我历来都认为,只有先成人,才能够成才,所以我告诉学生,到学校里来,不仅是知识文化的学习和提升,也是为人处世的学习和提升。在班级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相信各位同仁比我的方法更好,看法和做发更独到,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做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帮助。
第四篇:浅谈学校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从本质上讲,美育就是情感教育。而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而学校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的基地。那么。学校怎样实施美育?对此,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的工作是富于创造性的,是与培育人的心灵直接相关的工作,是育人的艺术。”(王一川《美学与美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任务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交流情感的对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在教育中,“教师具有明显的典范性和感召力。”在实施审美教育中,教师的审美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优劣。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有赖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个体方面的审美素养。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有助于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目标。
二、注重课程的审美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知识的精神因素。”
1、艺术课的审美教学 艺术课主要指音乐、美术课等。“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因此,艺术课本身就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音乐教育,其根本的任务是完成对受教育者的美的心灵的内在建构。”(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也就是说,作为最能体现美的音乐、美术,它们能以美的感染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对形体、节奏、音色、旋律等的感受和初步的表现技能,从而建立起美的观念。
2、语文课的审美教学
中学的语文课本都是采用的文选式的,而选择的文章多数是具有较多的美的因素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优美的个性语言所体现出的语言美,丰富的人物所体现出的人格美,生动的故事所体现出的曲折美,还有那开阔的画面与情感统一所体现出的意境美。如此等等,这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创造美地欲望。
3、其它课程的审美教学
其它课程就是除以上音乐、美术、语文之外的课程。这些课程表现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美。比如,史地课程中不仅有生动的人物故事、逸闻轶事,而且还有中外地社会风貌、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这些不仅包含着自然之美,而且人文性强,包含丰富的社会之美。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中也体现出美来。“人们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虽然主要的是理智的判断活动,但是同样也渗透着美感因素。”自然界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科学家揭示这些内在规律所提出的科学理论,形成了一对主客观的审美关系,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科学家为真理而奋斗的故事所表现出的人格美,简洁的公式、定理的简洁美、和谐美,推导过程体现出的节奏、韵律美等等。这些都给人以美的教育。
三、美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教育学》指出:“学校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以及各种人际关系都有德育的潜在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暗示、学生的模仿、互相感染、彼此认同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教育。” 学校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实施美育中,把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统一起来,做到整洁、协调、美观,富有人文气息,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作用。
1、校园自然环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与人水乳交融。整洁的环境有助于提升人的思想、情感。因而,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注重学校自然环境建设,注重校内外的绿化,使校容校貌的整洁、美观,给学生学习一个美好的空间,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自然之美,从而心情舒畅,精神振作。
2、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使德智体美相互渗透于一体的重要教育途径。“它具有革命理想的激励作用、道德情操的陶冶作用、求知欲的激发作用、审美教育的深化作用、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摘自王铎全主编的《教师之友》文汇出版社)由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往往来自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特别“易于感染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因而,不但给人以美的感受,心灵得到净化,而且道德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三、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等教育的广阔天地,它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课外活动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寓美育活动中
课外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诸如各种兴趣小组,各种讲座、文艺演出或欣赏会,参观文化艺术展览等活动。但无论什么活动,都要有一个中心,要体现出教育的作用,蕴含教育的意义。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某些不足。
2、培养学生兴趣
课外活动本身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性格差异和年龄特征的差异,课外活动往往不可能是单一的。因此,学校应根据学校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应有的条件,发挥学校优势,吸引学生参加,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3、走进自然社会 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或自然界的美。自然美的特点首先在于形式胜于内容,即形式美。学生在这多样与无穷的变化的自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引起对美的追求,不但增长知识,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美。“人是社会的核心,社会美的核心就是人的美。”社会美必须通过人的理想美(政治思想)、行为美(品格)和创造价值美(事业)来实现。走进社会,让学生感受社会美,从思想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总之,美是对人的精神的提升,是实现对人的教育,而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方式途径很多,关键在于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长此以往,常抓不懈。只有这样,学校审美教育的目标定会实现,学校才能成为真正育人的场所。
第五篇: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lgd
我们知道:德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对德育(道德)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只能从基础的方面做起。让学生学会对是非道德观念的判断;有一定的法纪观念;懂得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有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应该作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内容的重点。
如何实施?
我认为:让学生从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基础的道德品质做起。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个人看法:
1、让学生明白德育教育的内容,从总体上让学生对德育教育有整体的思想认识。让他们知道爱己、爱人、爱家、爱国同样重要。
2、德育工作的开展应是整个社会共同倡导的行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需要行政主管部门的牵头、学校的组织、家庭的配合、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相信经过这样多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就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提早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德育的种子。
3、学校应该用系统的德育知识去浸润学生的心灵。这就要求把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德育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生活中从思想上
对学生加以不间隙的教化和点化,使其在道德判断中“顿悟”并建立高强度的“道德意志”。
4、教师应勤于与学生沟通、善于与他们平等相处,了解学生的德育思想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5、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契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在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从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例中去对学生进行法纪观念教育。此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确立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可望而可及的理想。
6、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品德情况,同时也把学生在校的品行状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争取家长与学校的联合管教。
7、鼓励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建立具体可行的德育实施方案;组建相应的“扬德从善”模式;树立学生崇高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并激发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
8、学校应大力开展以德育教育为主题的活动,激发学生良好的德育行为,批评不正之风。学校可以把每学期的某一周定为“德育活动周”,办德育期刊;举行德育演讲;开展德育征文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参与的积极性和认知水平。
9、班主任老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及特点,在班上多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教师应对学生言传身教,让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去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气氛,使学生在强烈的德育气氛中受到感染,让其知德明耻,从而使其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在德育教育的路上,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我们应该保证他们在“道德拓荒”的路上不再受到“病毒”的侵扰。如果学生是种子,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提供发芽的温床、成长的土壤。教师应用无言的爱和无声的行去教育学生,在默默无声中让他们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我坚信:在道德教育的路上,摘取道德的硕果也不再是遥远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