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邵静+单元设计——《地球的运动》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单元设计——《地球的运动》
设计者: 博兴实验小学
邵静
单元概述:本章学习的是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其中包括:昼夜交替现象,并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和逻辑推理的工具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四季变化的原因,极夜极昼的解释以及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并了料及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等知识点。
本单元的设计不仅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宣传科学,传播科学,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本单元的授课,还能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然,也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本单元中,可以分为两个专题来组织学生学习。专题一:有关地球自转的知识,以及自转所引起的一些现象。专题二:地球公转的知识及公转引起的一些自然现象。
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内容
3、理解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自转
4、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5、知道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6、明确北极星不动的原因是因为地球自转引起的视觉现象
7、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还在公转
8、清楚一年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9、知道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的倾斜有关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展示、示意图等解释地球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积极合作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单元问题设计:
1、昼夜交替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天体东升西落与什么因素有关?
3、为什么北极星看上去是“不动”的?
4、为什么会出现四季变化的现象?
5、极昼极夜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分课教学设计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 日心说
3、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的:
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教学重点:摆的特点。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认识摆的特点:
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
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 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二、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4、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目的: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六、课外作业:观察北极星和北斗星的位置。板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周期为24小时(一天)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教学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
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
(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1)小组交流
(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
(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
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能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
(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拓展:
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
2、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板书设计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6、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教学目的: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重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小木棍(火柴或者大头针),地球公转、四季成因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呢?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2、交流。
二、探究四季的成因:
1、古代人们是怎样探究四季的形成的。
(1)出示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观测四季:一年中,春秋季影子长短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
(2)讨论:为什么一年中影子长短不同?影子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
(3)小结:由于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同一个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就不一样。太阳斜射,影子长,是冬季;太阳直射,影子短,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是春季和秋季。
2、模拟实验探究四季的成因
(1)谈话: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方向。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2)模拟实验:
在地球仪上垂直竖一根标杆,在教室里放一盏灯当作太阳,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A(春分)、B(夏至)、C(秋分)、D(东至)四个方位分别测量标杆影子的长短。(3)学生做模拟实验,并在教科书P87页的表格里做好记录。
(4)研讨:在A、B、C、D四个方位测量的结果能不能判断地球所在的季节?(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
(6)研讨:一年中地球上同一个地方被阳光照射的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地球上不同地区被阳光照射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什么季节?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的,地球上还有四季吗?
三、小结:
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四季?把我们的认识填写在P87页下的空格里。
2、作业:课后收集关于地球运动和四季关系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的: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第二篇: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地球形状:月食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投射在月球上的地球影子总是圆的;往南或往北作长途旅行时,则会发现同一个星星在天空中的高度是不一样的。一些聪明的古人从诸如此类的蛛丝马迹中就已经猜测到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也明确地描述了地球为球形的观点,但是直到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才真正用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椭圆球体,夸张地说,有点像“梨子”,称之为“梨形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长6378.137Km,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
第 1 课
思考:什么是昼夜现象?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
1、昼夜现象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交替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第 2 课
思考:“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第 3 课
思考:摆有哪些特点?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 球在自转)。注意:傅科摆不是根据等时性原理做的测量地球自转仪器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7.哪些证据能说明地球在自转?
①“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 ②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都东升西落的现象;
③地球上南北方向水平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西的现象。第 4 课 我们周围的方向怎么辨别? 什么是相对运动?
什么是顺时针什么是逆时针?
地球的经纬度是什么? 什么是时区?
北京、乌鲁木齐、东京、伦敦哪个最先看到黎明? 为什么同一时间地球什么各个地点的时刻会不相同? 地球上各国新年钟声会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为什么? 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自西向东)或(逆时针)。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 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 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 度经线)。从 0 度经线向东 180 度属东经,向西 180 度属西 经。经线每隔(15 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1 小时。
第 5 课
什么是北极星?什么是恒星?什么是行星?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原来,地球是围绕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北极星就 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并且地球始终围绕地轴在转动,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都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15、地球自转时的特点:1.地球是围绕地轴自转的,2.地轴是倾斜的、3.地轴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第 6 课
什么是视觉偏差?为什么早晨和傍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看到的太阳要大?
因为人类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会不自觉的跟边上的事物进行对比。
早上或者傍晚看到的太阳,我们会与房子啊,树啊,山啊,而不会与浩瀚的天空对比; 中午看到的太阳,我们只能与如此美丽动人的太阳进行对比咯。
假如你身处宇宙,看到如此浩瀚的宇宙里面只有个太阳,你觉得它大么; 而有个地球在边上呢。
14、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1年)。
15、(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6、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 在(视觉位置差异)。第 7 课
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角)?
四季和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什么关系? 地球上面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四季的特点是什么?
17、(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8、四季的成因: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 律地变化,形成四季。
第 8 课
什么是极昼极夜现象?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
19、(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20、(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21、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 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 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3、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交替),(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 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4、(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 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第三篇: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五下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4.1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例如:①太阳不动,地球自转;②地球静止,太阳绕地球公转;③地球自转,同时太阳绕地球公转;④地球自转同时地球绕太阳公转等。
2、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①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2、(“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3、托米勒的地心说的主要证据:云彩、鸟类在自由运动;人们每天看到日月星辰绕地球东升西落。
哥白尼的日心说的主要证据:船驶离海岸会逐渐降低最后消失;天空无法再24小时内转动一周。4.3证明地球在自传
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3、(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4、1851年,傅科根据他研究摆的规律时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傅科摆证实了地球在自转。因此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所有解释中可以将有地球自转的一类保留下来,将地球不动的一类排除掉。
5、傅科是如何通过实验证实地球自转的?答:傅科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地盘上,将摆摆动起来并且慢慢地转动圆底盘时,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圆盘的转动而转动,而是基本不变,这就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4.4谁先迎来黎明
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5、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6、北京在东8区,乌鲁木齐在东6区,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比乌鲁木齐早两个小时迎来黎明。
7、北京在东8区,巴黎在东1区,纽约在西5区,所以北京比巴黎早7个小时迎来黎明,比纽约早13个小时迎来黎明。
8、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加以说明。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一位同学代表“北京”“东”,在他右手边的同学代表“乌鲁木齐”“西”,再请一位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当“太阳”;大家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结果:北京先看见太阳;乌鲁木齐后看见太阳。(见课本79页)4.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1、夜间观星时,北极星看似不动,其他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转动。这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2、北极星不在头顶正上方,而在我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天空)。
3、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因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4、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5、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6、地球自转的特点:①地球是围绕地轴自转的,②地轴是倾斜的。4.6地球在公转吗
1、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如北斗七星,着可以说明地球在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2、(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使用新制的望远镜进行观察,成功地测出了一颗恒星的视差。
3、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4、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5、地球公转特点: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地轴的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角度大小不变。4.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1、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性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性地变化,形成四季。
3、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说明四季的成因。答:在地球仪中间放一盏灯当做太阳,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四个方位,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在北半球同一地点(徐州)上都立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正午时间),观察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地球公转过程中,影子的长短确实在发生变化,影子长,阳光斜射,气温变低;影子短,阳光直射,气温变高。从而造成了四季变化。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如果地轴倾斜角度再大一些,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将更大一些。
3、极昼极夜现象发生的范围更大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气温、气候、日照时间等将有较大变化,会极大影响地球上的生物。
4、用画图的方法直接解释极昼极夜的发生。(见课本89页)模拟实验:(1)、需要的器材:地球仪、手电筒(2)、操作方法: ①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
②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看北极、南极产生的现象。③ 用画图的方式作解释。
方式:绕地轴转动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周期:24小时一周 特点:地轴倾斜
判断依据:傅科摆;天体东升西落;卫星观测 产生的现象:昼夜
5、地球两种运动形式的描述:(1)自转
(2)公转
方式:绕太阳转动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期:一年一周
特点:地轴倾斜方向不变,角度大小不变
判断依据:恒星周年视差、星座四季交替、卫星观测 产生的现象:四季;极昼极夜
第四篇:《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1.3.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 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 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 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球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看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夜交替的周期
【板书】
【引导看书】请学生看书中第14页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及右侧文字思考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同时展示模型】 展示与之对应的立体纸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
【板书】3地球自转速度
【总结】
通过对地球运动周期的分析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360÷24=15度/每小时
【讨论】线速度:读图P15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思考各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学生回答】略。
【总结】A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都相同
B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注: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备注:有时间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
【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地球的自转,实际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地球的公转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指导看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相关内容思考: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学生回答】略。
【讲解】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可以简单讲述作为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巩固
2.地球公转的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备注:该部分可以补充右图讲解)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观察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
(补充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增加学生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理解)
【板书】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课堂总结】
【探究性作业】P16活动3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3.地球自转速度
二、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第五篇: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孙玥婧(怡园中学)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大、小型地球仪等。教学过程:
1、点击屏幕右上方的[地球自转]选项,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完成屏幕上的练习题。顺次点击,依次会出现答案。
2、在解决第三个问题地球自转方向时,鼠标点击,屏显,重点解决从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3、鼠标点击右上角的[昼夜交替]选项,让学生观察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4、回到主界面,点击屏幕右上方的[地球公转]选项,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完成屏幕上的练习题。顺次点击,依次出现答案。
5、鼠标点击右上角的[夹角]选项,鼠标点击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就会出现度数。使学生掌握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时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6、鼠标点击右上角的[直射点]选项,屏显太阳光直射点的移动情况,鼠标停在哪条线上,就会出现直射该线时的时间。使学生掌握太阳光的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的移动。
7、鼠标点击右上角的[四季交替]选项,屏显地球公转轨道图,了解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想具体了解哪一个节气的情况,可点击暂停选项。也可以点击表格中的节气一栏,也可以单独出现。
8、鼠标点击右上角的[地球的五带]选项,让学生了解五带的范围。
9、鼠标点击右上角的[昼夜长短]选项,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气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10、回到主界面,点击屏幕右上方的[练习讨论]选项,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