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感想(写写帮整理)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感想(2009-03-15 14:15:54)标签:杂谈
分类:金属生活
我忍受不了每晚守着电视机等那么几集可怜巴巴被剪辑过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于是买了书熬夜看完了。看书时,有笑有也泪,且完全融入到那个年代的那个场景之中,每个人物都生灵活现的跳跃在书页之上。虽然书里的结果很悲惨,除了孟烦了、不辣、丧门星、张立宪,其余大家都死了,尤其是迷龙的死,真叫人觉得不值,觉得憋曲的慌,而死啦死啦的死,更是叫人想失声痛哭一大场,可正是这样一种结果,叫人好久都沉浸在那样一种悲壮之情中。
书看完了,又买了碟一气看完,是我所喜爱的士兵剧组原班人马拍摄,嘿~想从他们身上找到士兵的影子还真难呢!张译之前的班长一角色,简直爱死个人,可转瞬间演的孟烦了一角色,却令人时不时生出厌恶之情,完全忘了他也是我们曾经喜欢的班长啊!张国强的迷龙更是演活了一个东北兵痞的形象,谁还能找到七连长的影子啊?除了死啦死啦偶尔的咋咋呼呼中,还有那么一点儿老A队长的印迹之外,当然这两个角色确实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的。康导曾经说过,拍士兵只发掘了段奕宏三分之一的潜力,拍团长将再发掘他三分之一的潜力,真希望看到他的另三分之一在哪部戏里被发掘,当然,我希望仍是康导与兰小龙合作的作品。
非主流
昨晚看完未被删节的43集版本的碟子,于是越来越搞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到处叫着,说这部片子拍的太累赘,应该剪成30集,或20集,更有甚者说10集足矣。。我无语,我只知道先看过书后,再看电视剧,就感觉出电视剧里还有好多东西未及表达出来,尤其是结果的改编,将剧情终止在南天门战役告捷之时,然后就一下子到了60年后的今天,没说迷龙死了,也没说团长死了,还有克虏伯„„如果要完整的将书里的内容呈现出来,我认为至少要拍成50集,绝对不会多,至少南天门战役之后,还有故事,很感人的故事,最悲壮的故事,电视剧里都未及表达出来,不过这样拍,或许会叫许多人伤心死的,或许康导觉得这样的结果比较仁慈一些吧,可我认为书里的结局更为悲壮,眼泪最多的也是书中的结局,而且也让整部片子显得更为完整。
先说书中迷龙的死,之前这些散兵游勇从西岸逃回东岸的半路上,迷龙差点被龙文章处死,就是因为龙文章误以为他在这种乱世之中,鱼肉百姓,强取豪夺,准备杀一儆百,以定军心,可后来才知道迷龙是帮了一对落难的母子,而且对方也是心甘情愿嫁于迷龙,(剧中改编的上官戒慈追杀龙文章这场戏比较戏剧化,带点儿搞笑的成份),而迷龙在他自己挑选的刑场蹦跳的那段戏,更是叫人捧腹大笑。书的结尾,这一场景再次呈现,迷龙再一次为了保护这对母子犯了刑,在行刑前叽叽歪歪交待这交待那的,原以为又会与上次那样捣腾场闹剧后就算了,可没想到这一次他真的被处死了,而且是龙文章亲自执行,他死在了龙文章的怀中。这不可不说是种前后的呼应,让读者心里有一种未来得及准备的沉痛打击后的痛楚感觉。
而剧中迷龙的结果却是幸福的,他在刚搭起的连接东西两岸的桥头与老婆相拥的画面,无不令人会心一笑,虽然少了一些悲壮之色,但这样仁慈的安排也很不错,至少对于事先没看过书的观众来说,不会惹人家伤心了。
QQ空间留言代码
书中龙文章的死,更是叫人悲痛欲绝,我没料到他会在受衔之日喊出那样的反动话语,当时对这样的安排我很不理解,可回想一下之前的情节,我慢慢可以理解他了,其实他与赫兽医一样,也是个伤心死了的人,他之前一次一次上迷龙家喝掺着老鼠药的茶,已经就抱着一颗以死谢罪之心,他认为这样死去,能去陪着那三千英灵也是不错的结局。那么多的炮灰弟兄遇难了,还有炮灰团之前他曾经历过的书中未及详述的太多生离死别,已经令他这颗心再无力承受更多的打击,因为他与虞啸卿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要他的弟兄们活着,而虞啸卿为了战争的胜利,可以咬牙放弃掉弟兄。龙文章选择在虞啸卿面前饮弹自杀,这对于虞啸卿也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因为虞啸卿欠他太多,实在是太多太多,而虞啸卿却又是非常欣赏和喜欢这样一个能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兄长,这于他来说,是怎样一种痛啊!以至于书中的最后,一百岁的虞啸卿来到故地,他准备的花圈上写的:“我一生愧对的挚友,我必须面对的挚友。”不难想像,他的一生都在受着这种切肤之痛的煎熬。剧中在南天门树堡中坚守38天那段日子,看见龙文章独自流着眼泪拿着枪,崩溃的样子似乎随时都会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假如真安排他这样子自杀,那我还是觉得书里的那种安排要好。好在改编很仁慈,也没安排龙文章死掉,因为再之后战役胜利了,画面一下子就到了60年之后,没交待他之后是怎样,可以让观众自己去随便联想。不过个人认为书里面龙文章的结果,与之前孟烦了那么多旁白中的话语才能对应得上。记得有一场是龙文章带着孟烦了追那两个美国人,跪着求他们回来,并且最终成功了,回去时,他让孟烦了坐车先回去,却要求一个人走一走,然后像个游魂一般佝偻着脊背拖着伤病中的身子晃荡在路边,孟烦了趴在车上回头看着他,然后有句旁白,就是说很多年以后,他才明白„„原话不记得了,如果按书中的结果来思考,可以想像孟烦了在龙文章去世后,几十年时间里一直沉浸在对他的怀念之中,一直在回忆他生前每一件事,每一个神态,每一句话语,然后随着岁数的增长,才能慢慢能理解当时龙文章。孟烦了是与龙文章接触最多的人,书中很多时候,龙文章多么希望孟烦了能与他一起做某件事,或是为了某一件事努力,而孟烦了却总是泼凉水唱反调,龙文章当时其实是很孤独的,他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能与他一起扛起这些。好在后来他发现虞啸卿似乎能帮他扛起一些,却没想到虞啸卿并帮不了他多少,甚至连救回迷龙的命都帮不了,他的师长越来越像唐基,他再次觉得自己仍然是个孤独的,而且是亏欠了很多条命的人,连迷龙都死在了他的手下。他不愿意继续为这样无休止的战争去眼看越来越多的弟兄们的死去,他觉得他的灵魂无力再承受这些,所以他选择了自杀。正是这样的安排,孟烦了之前的那些旁白,才会令人产生一种永远逝去,永远也没办法再补救,永远也说不了对不起的痛楚之情。他在有生的日子里,会一直想念着他的团长„„
QQ空间装扮
林译,这个开始有点儿让人鄙视,但后来令人无比尊敬的上海人,也是一个经典的塑造,而且感觉这个演员演的很有意思,很入戏也很到位,书中最后他经过唐基的劝说,违心的背叛了他的团长,而且主动要求调离虞师,因为他无法面对之后的一切,终于他也选择了自杀。这样的结局令人扼腕,他是多么的崇拜他的团长啊,他说过就是死也要作团长这样的人,而且他其实是勇敢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得出来,在收容站大家全都萎靡不振的时候,他提出白菜猪肉炖粉条的点子,原本是想鼓励大家振作起来,却没想到变成一出闹剧;在这伙人被他带错路关进那个只有一个门的木屋里被几个日本兵包围的时候,也是他第一个奋然起身打算冲出去;在抽签选择哪些人渡江被抽中时那激动万分的表情;在最后南天门战役中他眼看虞啸卿并未如约发起进攻,就主动带着他的队伍冲进树堡救团长这拨人„„他经常的神情是令我发笑的,但由始至终是令我感动的。书里安排的结果太残忍,不如剧中这样,镜头嘎然而止,转瞬就到60年后吧!让我们多一些好的念想。
鬼故事
书里的不辣也很可悲,南天门被攻克之后,他不得不被野战医院抬走,终于彻底的离开了他的团长他的炮灰团弟兄们,而战地医院的条件之差,令他又不得已拖着剩下的一条腿蹦回了禅达,当了一个乞丐,然后居然还捡到了一个流浪的日本兵,这也体现出中国老百姓的善良根基,当时确实有很多老百姓收留了日本的孤儿或伤兵。不辣虽然没死,书中剧中都没死,但想像着他靠一条腿打算蹦回他的湖南,心里无比酸楚。剧中有一个画面,就是不辣拄着一条腿在笑。
还有书中克虏伯的死,也与之前所描述的他是一个极大的反差,原来在这样一个憨憨傻傻反应迟钝只知道喊“我饿了”的人心里,也有一种强烈的JI情与感情,他在他的团长去世之后,万念俱灰,也自杀了。这个人物塑造也是很鲜活很成功的,但剧里砍掉了南天门战YI后所有的情节,当然也难以完整体现出在于克虏伯身上这种强烈的反差了。
鬼吹灯
书中张立宪自南天门战YI后,对被他视为神的师长深深的失望,而宁愿跟着龙文章的炮灰团一起,后来还与孟烦了一起为了挽救龙文章的命,第一次与他的师长作对。最后他的结局是好的,他终于赢得了小醉的心,我们也再不用为小醉的生活而担忧,因为张立宪是一个优秀的男人,他能够给予小醉男人所能给的一切。可剧中,安排张立宪自杀了,也就没交待小醉之后的情况。这样的安排也合情合理,当他的信仰倒塌时,产生自杀念头一点儿也不奇怪,只不过觉得书中写的他宁愿跟着龙文章的炮灰团也不回师部这样的安排,更凸现他人物的个性,也令我们不用再替小醉担忧,因为小醉跟着孟烦了,似乎不会幸福。
最后说说孟烦了,书中剧中的他基本上没什么改动,这是一个让我有些怨恨的角色,因为他的嘴确实太损了,在团长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他虽然是团长身边最近的人却也的确没有帮助分担点什么,总是在被激的情况下,或是有别的弟兄们去世了的情况下,才能忽然唤醒骨子里沉睡的他所不相信东西然后再去行动。书中的他似乎是最幸运的,因为他活到了九十岁,可我却觉得他是最不幸的,因为整个与他并肩作战的炮灰团就剩他一个人留在南天门下,一直活着,应该是痛苦的活着,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活得痛不欲生,我会沉陷在对去世战友的无尽怀念之中,我会为当年没有帮助我的团长分担点什么而无尽的自责,我想对他说声对不起可惜他永远也听不到了,我想将赫兽医当成父亲一样的照料他的晚年我发誓绝不再说他半句损话,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不会在他得知他儿子战死杀场的消息时还写那样一段戏谑的文字取笑他,当然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这些。我会拉住豆饼后再回头叫救护兵或许豆饼不会摔下悬崖,当然或许他还是会死,因为他已经不行了„„
“我的团长”之所以是我们的团长,是因为他就是那个我们想要的、带我们一起冲的人,没猜忌,大家一起,虽然我们还是吵着骂着,谁都不服,但是我们信任他,勇敢,他几乎把我们活着带到东岸……”,孟烦了的痛苦和茫然来自于他有一颗还在跳动的心和未冷的血,明知是炮灰,还要忽悠新兵向前冲,这样的痛苦和内心的矛盾,始终萦绕着他,直到郝兽医的死,他和阿译、迷龙、不辣一样,在经历了长久的失败以来,一直等待的是一位没有猜忌、能带大家一起冲、打一次那怕只有一次胜仗的团长。龙文章是这样的人,按说他的烂得都提不起来的经历,完全能够把它塑造成那些“聪明人”,他也不乏具有“聪明人”的头脑,但是没有,虽然他戏谑、不拘一格的外表掩盖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内心,但是在接受审判的那一刻,他是理智的。虞啸卿说他:英雄不问出处!
我看到有很多人反感孟烦了这个角色,但仔细再看,这里面并没有哪一个角色是塑造的完美的,没有像士兵里那样一群角色几乎找不到谁身上有很大的缺点,这里每个人都是残缺的,除了身体还有灵魂,但正是通过描写这样一群兵痞人渣的故事,才能体现出整部作品的精神所在。《士兵突击》里由始至终响彻着两句话:“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而《我的团长我的团》里,似乎没有喊过一句口号,也没有哪一句话能代表个什么意思,从头至尾充斥着这些兵痞人渣之间的叫骂或讥讽,不过也正是这样一些灰色的画面和灰色的语言,让我们慢慢越来越清晰的看到了最深层的东西,兰小龙和康导想表达的似乎也是同样的两句话:“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而且这两句话用在孟烦了的整个蜕变过程非常适用,在赫兽医临死前脑袋再次迷糊时对孟烦了说的有句话说的很明显:“我已经就活成这样了,你们为什么还要这样活呢?”(原话不记得,大意如此吧。)他其实是希望他们能去南天门的,他不想看着这些人成天这样子混日子消磨时光,他认为他们还年轻,应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要像孟烦了写的那段戏谑的文字中恰好描述的他一样,一生就这么过去了。
我不在乎有部分人的不好评论,因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喜欢这部片子,更喜欢原著,不过作为一部电视剧作品,能拍出电影的感觉,这在中国的电视剧历史中史无前例,康导是为数不多的拍电视剧还要写分镜头的人,他的努力也换来了更多更多的康剧迷。还有兰小龙,我不知道他问世的小说还有哪些,反正我买了士兵突击和团长两部,感觉他真是一个精神上的大师,他的作品总能激发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与回味,我老佩服他的。
第二篇:2013年团长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2013年团长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还记得当初我和吕鸿斌在中院100旁边第一次商量起暑期社会实践的事,几个月时间一晃而过,我们的实践活动也走到了尾声。说起社会实践的感想,我更想分享一下自己作为团长所获得的锻炼与经验。
作为我们学院12级党支部组织委员,我明白自己有责任带领好整个实践团队,做好实践活动。而另一方面,在一开始我就考虑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党支部里面都是很优秀的党员和预备党员,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特长,要怎样才能将他们的优势都发挥出来以做好整个活动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初步分析了每位队员各自的特长,并分给大家不同的任务。而我所做的而我做的几乎就是为这样一群优秀的党员们提供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从最初的活动主题策划,到活动方案策划,到活动细节策划,再到最后的活动实施方案策划,几乎有所有人参与了进来。在这样一个18人组成的大平台里面,我把很多核心问题的决定权交给了自己的队员们。
由于我是第一次负责大型实践活动,我对自己的这种方法并不是很自信。因为我觉得他们既然不是活动的负责人,就不一定会很认真很投入地去思考与之相关的任何细节,他们可能由于时间精力等限制因素对我交与的任务完成得差强人意,不能尽其所能使其极具可圈可点之处。虽然我抱着这样的疑虑,但当时我和副团长吕鸿斌还是选择了这样做。在启动会议上,我将大家聚在一起,让他们讨论了活动形式,设计了调查问卷初步方案,制作了人人网主页的logo,规划了调研路线等活动前期准备工作。而正是从那次启动会议中,我发现了大部分队员都出乎我想象的在全心投入。特别是两位组长当时设计并制作出来的的人人网logo让我眼前一亮,不仅有创意而且效率极高。虽然里面存在一个小小的问题无法解决,但整体效果的确让我佩服。同在那次会议上,两组的组长各自整理出了合理清晰的调研路线,他们向我汇报完毕后,我那时感觉后面的路有了很大信心,也感受到了组员们的热情和积极。
过了几天后,我们的问卷调查也陆续出来。而这时我才开始渐渐发现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大家的积极性明显下滑,个别同学对于给定的任务不能按时按质量的完成。但我们不是专业的调研团队,况且大家都还有其它若干要事需要处理,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很正常的,催促引导一下便可以得到改善;而另一方面我逐渐意识到有一个大问题在浮出水面,那就是我们的实践主题太过于空旷,相对于这样一个大主题,我们的实践方式便显得太过于简略。以“关于上海市科技文化与民生问题的发展现状与未来预期的调研”为主题的想法是最初我和副团长以及几位小组长聚在一起时共同讨论得出的,具体命名我采纳了其中一位小组长的想法。那是的我们只顾着兴高采烈地交流想法,不断调整方案结构。因为考虑到最初我在人人网上收到党支部指导老师的指示,说要把社会实践与党支部的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党组织活动相结合,我们的想法是“中国梦”说到底还是指的是中国未来的各方面发展形势或者说发展设想,而上海作为中国发展的标志性城市也最能体现出“中国梦”,所以到后来大家努力讨论一番,最终得到这样一个大主题也算是水到渠成。
第一次做这样的活动,我的确对“后面要做什么”想得不多想得不彻底,那时候因为期末考试在即要忙着看课本做练习题,而且活动策划也催得很紧,此外还有各种内容丰富的申报表等着要填写要找指导老师签字,所以也没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而在进一步的方案讨论会议中,由于现场的氛围基调已经定下来了,出席会议的人都只是围绕那一点不停地转,很难听到不同的声音。
这样一来,我们实践团队不知不觉便来到了这个有点尴尬的境界。因为面对“上海市科技文化与民生问题的发展现状与未来预期”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我们的实践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参观相关的博物馆和科技文化馆,以及查阅网络资源,此外还有基于宣传“中国梦”的人人网主页。但是对于“科技文化”和“民生问题”这两个范围很大的词来说,我们能做到的确很少。整个问卷调查中,我们共得到了大约四百份的问卷。问卷数量之所以这么少,一方面原因是天气太热队友们经不起太大的折腾,积极性很受气候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是暑假而且我们外出的时间是周末两天,所以一些学校的问卷调查工作很难大范围展开,而对于一些周末不营业的机构,如莘庄镇残联协会,我们只能无功而返。在实地参观中,我们团队也只是参观了三处科技馆和博物馆,后来的总结表明,虽然获得了很多有用的一手资料但相对于整个主题来说仍然不具有代表性,显得十分片面和单一,无法很好地附和我们的实践主题。
等我完全意识到我们团队有这样一个大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实践活动也快接近尾声了。对这个问题的迟钝反应是我的一大过失。当然,这个时候我也才发现我的队友们也几乎没有察觉到这个问题,直到最后回过头来总结汇报并开始写调研总结报告时,大家才明白我们所做的只能体现科技文化和民生问题中的一个小分支。而我们既然选定了那样一个大主题,当然不能让我们的成果显得那么单一。这时候我们还剩下最后一个调查方式,即查阅网络资源。其实,这个方式在我们最初的策划中它有着重要的位置,甚至我有想过将它定为最重要的调查方式。因为网络信息面广、信息源深、信息量大,我们可以在网上了解上海市科研机构近几年的成果和现阶段的发展计划并依此提出我们自己的关于上海市科技发展的设想,我们也可以在网上搜集上海市民遇到的民生问题并将它们整理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构想,我们还可以在网上搜集与中国梦相关的时政信息并将它们放在人人网宣传平台上加以分类整理以供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梦。这个看似相当可行的实践方案最初是在我心里完整酝酿过的,也是被我默认为最踏实最好用的方案。启动会议上我也是尽可能的给各位组员传达这一战略方案,即我们的调研不仅仅是实地走访考察和问卷调查,查阅网络资料也是很关键的一部分。
但是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出在了我们既不是一个专业的调研团队,也不是奉上级命令执行一个具有明确目的的调研任务,我们应该以实践活动本身为主,而不是一味地瞄准目的。还记得活动进行到中期的时候,指导老师通知我说上海科技报的记者对我们的活动很有兴趣,希望了解活动进展情况。那时我们整个团队都感到很惊喜,毕竟是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力。但另一方面,虽然已经进行到活动中期,我们所得到的成果依然十分模糊,当时我们的几位组长赶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的初步统计分析,希望基于数据统计能够为来访的记者带去一些有用的活动资料,但那时我和副团长都发现如果我们告诉记者我们的很多其它材料还在网页上等着我们去复制粘贴,那么我们进行社会实践的实际意义和特色将被大打折扣,因为网络这个囤积着海量信息的大平台里,任何比我们更加专业的调研团队都可以轻易地做到我们想完成的任务,而且几乎毫无疑问比我们做得好。可以说我们搜索网络的实践部分失去了最初的意义与价值。再回到学校发起社会实践的初衷上面,我们是大一的学生,学校让我们做社会实践是为了让我们走出校园,亲历社会百态,以增长见识,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培养团队精神,而不是花大量时间待在寝室或家里上网搜集整理资料--哪怕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合理的结果。于是当时面对记者我们很是尴尬,一方面我们当前所获得的调研结论很是单
一、肤浅,另一方面便是我们不能再告诉记者网络搜索是我们接下来的主要调研方式。几位能言善辩的小组长也差点被问到无言以对,好在大家做调研时还是很认真,能够给记者交流一些比较基础的而且有针对性的东西,比如经过我们拜访颛桥镇养老院的老人,我们发现了养老这一民生问题的现状,其中一位负责这一块的组长就这一问题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很是全面。
当然,活动后期我们的网络资料搜集阶段也就处理的很简单了。一方面是意识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是让我们上网找资料而是走出学校亲力亲为。另一方面便是时间的安排,那时小学期接近尾声,各位队员也是忙着准备大作业和考试。于是上网查资料的任务只好细分下来让大家放假后再去完成,至于最后的调研总结亦是这样分块打包让他们带回家做。既然是放暑假回家后的事情,我自然也无法期望所有人都会按质按量地完成,我只能是尽可能的在通知邮件里写详细一点好让大家明白该怎样做。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大部分人都完成了,值得高兴的是其中有大半的人是认真完成的。后来经过我的催促,所有队友都向我递交了最后的总结报告以及社会实践感想。至此,我们党支部的结合了党组织主题和社会实践的暑期活动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整个实践过程中,队友们对我的配合让我很感意外,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的工作量。我不能断定在这次不算很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的17名党员队友们都收获了很多。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的的确确满载而归,当然所“载”的是经验教训居多,可喜成果占少。但我能感觉到从上述各种问题中汲取的这一筐经验教训,正在持续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感谢指导老师,感谢队友们体现出的团队精神,感谢学校给我们放飞青春的机会!
第三篇:(我的团长我的团有感)(本站推荐)
我心中的团长
读《我的团长我的团有感》
兰晓龙著的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群在抗日期间的炮灰团。所谓炮灰团,多他们不多少他们不少,大规模战斗时,壮声势,喂伤亡的那些人。他们不是主力,更不是时代的主流,一群浑浑噩噩坐吃等死,几乎没有思想,为了吃饭而打仗,为了生存而打仗的那些人。我认为的故事主要有四部分: 第一部分:准备。
团长虞啸卿(后来的师长)年少轻狂,因为和家里置气自己去征兵,看见这些坐吃等死的炮灰,用先进的武器,能吃饱的军饷,最重要的是能杀日本人,激发了这些炮灰的斗志,叫炮灰们看见了自己的价值,顿时光环笼罩一般。第二部分:逃兵。
炮灰大军先后被美国盟友的飞机运往缅甸,但整体运作甚是粗糙,以至于在天上的时候就被日本侵略者一个一个的当做靶子打下来,按计划接应的英军盟友发扬了他们绅士风度的战斗风格,在强大的日本侵略者攻击下,拱手将物资送给日本殖民者。炮灰团团长龙文章收集这些充满梦想却依旧是炮灰的散兵游勇,答应带他们回家。第三部分:胜利。
故事的主线是第三部分,两军隔江而望,互相镇守着阵地却无能为力。主力团信誓旦旦,却碌碌无为。炮灰团经过生生死死的经历,似乎又失去了往日的斗志,继续浑浑噩噩的坐吃等死。经过团长龙文章的日夜侦查,师长虞啸卿的主战请求,战士们的刻苦训练,最终消灭了缅甸的日本侵略者,夺得了缅甸地区中国军队的胜利。第四部分:禁播。
《我的团长我的团》小说中的结局远比电视剧惨烈的多,但因某某因素而被修改,最终成了现在看到的电视剧。我认为本书的几个看点所在与大家共享: 人物。
在一个离中缅边境不远叫作禅达的地方,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出身不同身份甚至是不同政见的溃兵和百姓,因为种种命运际遇的原因而相会于此:北平人孟烦了、军医郝兽医、湖南兵不辣、上海军官阿译、东北佬迷龙、豆饼、要麻、蛇屁股、康丫、川妹子陈小醉。战争的苦难和身体的伤病让他们过着绝望的日子,他们互相厌憎又相依为命,不饿死不病死成为他们每天生存的最高目标。为了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生存下来,别无选择的他们不得不摒弃前仇、恩怨、偏见、狭隘而团结一致组成一支小分队,在现实的困境中他们认识到了民族存亡的大义,于是义无返顾共同投入到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捍卫尊严、为抗战胜利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正义斗争中,用血肉之躯书写一曲曲铁血卫国的悲壮战歌。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作者是这样说的:“团长就是一个骗子,他什么都没有,衣服是偷的,军衔是偷的,连名字都是偷的。当年江南某城一个城防团的副官叫龙文章,团长路过时,觉得这人名字很好听所以偷过来,身上唯一不是偷来的东西就是爹妈给的骨肉。”团长,龙文章,男,三十四岁。自称能与鬼魂对话。他对战争有着独特的敏锐嗅觉,明白有战争就有牺牲的道理。却又不能真正面对因自己的命令而失去的生命。他与炮灰团的人接触后开始转变自己的初衷,把全部的战争热情转变为让这些炮灰活下去。在经历南天门战役后,他对战争及国民党的派系之争彻底失望,最终用自杀的方式试图唤起高官的觉醒。3米内,一个巴掌就能煽到的孟凡了不知道龙文章是何方“神圣”,直到他突然回忆起小时候父亲给他评“三国”,说诸葛亮智似半妖。他觉得,龙文章也就是个妖孽。妖是智,孽是逆流激进。
一个闻着连长被烤成熟肉,还在专心点他怎么也点不着的火柴的主儿,一个通达英语的高才生。面对日军坦克,用半秒钟决断,放下燃烧瓶,躺下装死,日本人的刺刀非常敷衍了事的刺入两寸,从此有了一条作为对日抗争证据的残腿,但也从此失去了魂魄。孟烦了作为《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叙述视角,更多的作用在于表现他者,借由他来张否人物,形容处境,是这场战争的一场活见证。
林译代表了不少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选择,他身上的很多特征都不属于战争。原打算在日占区安安稳稳做个顺民,但为了报父仇而毅然从军:林译父亲没招谁没惹谁,蹬着自行车去上班。却被一发子弹打爆了脑袋。那只是一个日本哨兵为了试试擦过的枪好不好使。这飞来横祸让他不远千里去从军,却赶上了万里大溃败,从南京撤到了云南。是禅达收容站中唯一想鼓舞士气、振奋军心的人。梦想着在缅甸打一场打胜仗,却刚出国门就赶上坠机。很难想像一个从没上过战场的人能成为一千多人中的十几个幸存者,但偏偏他就做到了。由于对国民政府的幻想和不符实际的激情,总是被老兵油子们耻笑。他无法理解孟烦了的态度:永不言信,杜绝热情。他是战争中的小人物,注定要被历史埋没。
第二个看点,我认为就是故事的各个部分张弛有度
故事围绕南天门之战,给出四个部分。看似毫无关联又仅仅围绕在一起,给读者在各个阶段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毫无枯草啰嗦的意思,反而感觉意犹未尽。在各个部分中,笔者利用诙谐的黑色幽默在讽刺着一些人和事的当时,给人轻松幽默的带过,并意味深长的反思。
从一群溃兵,被信誓旦旦的动员到缅甸,从而又变成溃兵,在回国无望,准备战死沙场时,又从一线生机中返回大部队。从川军团的假团长,审判之后竟然变成炮灰团的真团长。从潜逃回来的炮灰,变成了川军团的炮灰主力。又从炮灰团变成了整个南天门之战的精华。跌打起伏的故事情节,展现了笔者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各个章节抓住了读者的心,舍不得放下,环环围绕在小说前,读了一遍又一遍。第三个看点,就是真实
作为一个小说,用真实的评价似乎不太恰当。但我认为其中的真实主要分为两部分。
因为《我的团长我的团》这个作品在电视剧和小说中都有展现,先说一下电视剧中给我真实的一部分。
首先,电视剧中每次开头部分都会有谨以此片献给为此剧献出热血的战士,很多人都会疑问这句话的原因,我抱着好奇的心也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资料,虽然在此事件中有众多版本,褒贬不一。但是据报道,该剧在拍摄中因为故事真实性导致烟火师和几位战士出现事故,导演和编剧在现场拍摄时也多次被误伤,在一些动作环节中,也不同程度导致演员受伤。从电视剧的角度来说,这比那些抗战神剧在观赏的角度上要好出好几个层次。在此,我也要向那些献出生命的工作人员致敬,向导演顶住莫大的压力而把一部好的作品展现出来而致敬。
然后,说说小说的真实方面。有人会说,小说肯定是假的,如果是真的那不成了记录了,还叫什么小说。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确实都是虚拟出来的,我想说小说真实的部分,是人性。
故事中,从将军到团长,到一群互相厌憎又相依为命的溃兵,到学者,到学生,当时的老百姓,甚至是妓女都真实的展现了他们当时的真实想法。我们现在总是习惯性的抱怨着国人的素质,笔者用讽刺的形式像漫画一样给每个笔者赤裸裸的画出我们丑陋的一面,要我们不得不收敛自己,藏起那丑陋的尾巴。
《我的团长我的团》就生动而深刻的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军人,什么叫中国战士,什么叫中国军魂!可以说《我的团长我的团》把一群中国的战神刻画的鲜活而丰满,入木三分!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状态下的人,那是压抑而又有些变态的,既怕死又怕死,对于死亡近乎麻木,但是在其团长的脑中始终有着坚强的战斗意志,始终不忘把日本鬼子赶走,这就是中国人,中国人的脊梁,即便很多这样的人是卑微的,但他们都是爱国者,爱国者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的团长我的团》可以看做一个民族的折射,其中的一句“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爱安逸”,让人印象深刻,这真正是我们的劣根性,该剧反思的好。
正因如此,《团长》肯定可以成为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电视剧。成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作品。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生存史诗,博大并刺痛人的神经。
霍俊龙
2016年3月31日
第四篇:《我的团长我的团》读后感
我的团长我的团读后感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小说看完了,感觉小说比电视剧要好,逻辑性,甚至可以说和电视剧想要表达的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内涵。当然是从网上下来看的,真的还不错。越到最后,越感觉是作者继袁朗之后又塑造了一个完人的形象。
死啦死啦和虞啸卿有相像的地方,就是作为军人的牺牲精神,但两个人从本质上是不同的。虞啸卿是天之骄子,天降大任型的,他应该是不怕牺牲自己的,同时也觉得别人的牺牲是天经地义的。而死啦死啦则不然,也许是缘于他的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特殊的职业背景,颠沛流离,历尽沧桑,对于亡故的人,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于生命,他有自己的理解和尊重。
直到看到上官戒慈一点点地走出失去迷龙的阴影,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念。其实,这也是对生命的珍惜,逝者已逝,生者在记挂逝者的同时,还要继续好好的生活下去,这也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我想,这部小说,想表达的还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争的反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在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时,是需要牺牲的,必须牺牲的,牺牲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但如果战争沦为了某些人利益获取的工具,那是否值得战争,是否值得牺牲就要好好思量了。
第五篇: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根据兰晓龙同名小说改编的。是一部关于中国远征军的战争题材电视连续剧。我向来对国产电视剧不感冒,而这一次对《团长》的关注还是因为在选修课上老师的推荐。因此对此剧有了一定的期待和莫名的好感。
一开篇就是各地口音的大杂烩,风趣,生动,真实。随后就是迷龙玩霸道,快速剪辑的镜头让人感觉此剧不俗。摄影值得称道,大部分构图很凌厉,大气,大量广角镜头用得也挺酷。整个故事背景和立意是云南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战场,滇缅公路、滇越铁路„60年前从红土高原延伸出了这样一条条抗战生命线,它们构筑了高原新的脊梁。中国军民如何前仆后继地浴血奋战消灭日寇保卫抗战生命线的真实历史故事。
我喜欢此剧,是因为别的,原因就是它提到了一段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快要忘记的历史,这段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是绝不应该忘记的!在一个离中缅边境不远叫作禅达的地方,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出身不同身份甚至是不同政见的溃兵和百姓,因为种种命运际遇的原因而相会于此。争的苦难和身体的伤病让他们过着绝望的日子,他们互相厌憎又相依为命,不饿死不病死成为他们每天生存的最高目标。为了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生存下来,别无选择的他们不得不摒弃前仇、恩怨、偏见、狭隘而团结一致组成一支小分队,在现实的困境中他们认识到了民族存亡的大义,于是义无返顾共同投入到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捍卫尊严、为抗战胜利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正义斗争中,用血肉之躯书写一曲曲铁血卫国的悲壮战歌!
一场战役过后小分队死伤惨重,硝烟弥漫中突然闯进一人,这个用诡计杀死了在仓库外封杀的五个日本兵的诡异男人自称是川军团副团长龙文章!回到禅达,龙文章被宪兵逮捕,原来他不是什么团长,只是一个在团副死后摘了团副军衔给自己挂上的中尉。其他人被关在收容站,就在众人揣测身世极端坎坷的龙文章已经被枪毙之际,传来新师长虞啸卿正式任命龙文章为团长的消息„„
这是一场战争,一场从此将炮灰团深深烙在历史长轴上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死亡之战„„
这是一部主旋律题材作品,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各地军民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承受战争苦难的历史全景图,突出了中国军民的民族大义和豪迈正气,其惨烈残酷、其艰苦卓绝、其无与伦比的历史真实度与深刻的历史存在感,将令每一个观看此剧的观众再一次地成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我的团长我的团》以独特视角展现了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承受战争苦难的历史全景图,其惨烈残酷、其艰苦卓绝、其无与伦比的历史真实度与深刻的历史存在感将感动每一个观众.更注重‘精神’的东西,关注的是战争中最不起眼的小
人物。这是一部永久的经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英雄。
战争场面拍得也很牛镜头上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尤其是战斗场面。英勇的机枪手不再是手持子弹无限的冲锋枪像嗑药一样突突日本人,换弹夹,甚至是换枪管等细节也被一一刻画。本片可能是国产片里战争场面的最高峰。音乐不错,当兵士牺牲,那一首新版《送别》堪称绝妙!龙文章学神汉时的搞笑配乐确实雷人,逗乐!
人物的性格各异,作者在龙文章、迷龙、烦啦等人的塑造上是成功的,先让人物的性格“立住”,然后在让人物在故事里按照自己的性格说话办事。迷龙的二人转,烦啦的诗歌旁白都很出彩。烦啦的表演很够用,龙文章的表演离能出神入化仅仅一步之遥。
龙文章和孟烦二位主演的台词很是有话剧的风范。龙文章那几近癫狂的拽文和亢奋的表演,以及孟凡了刻意模仿的京片子口音让我感觉在看《茶馆》或是其他什么舞台戏剧。也许这正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去追求那一种异乎寻常,出乎意料的戏剧化的人物刻画方式。
这部剧的特点是:这部戏能做到让大量的台词,甚至是人名和地名都各有寓意,这在电视剧范畴里面尚属罕见。这部戏非常的风格化,演员的表演很夸张,个性鲜明,尤其是对话,显然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虽然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赴滇缅作战的远征军的故事,但该剧无论从拍摄风格,或演员表演方面均现代感十足。虽然涉及了“重大历史题材”,但《团长》却尽量躲开了政治意识形态。
《团》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不意味着这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事实上,最完美的东西只能存在于各人的心里。在千头万绪的“意识流”中。
《团长》里对人物的刻画比较成功,人物没有脸谱化,连配角都有点独特的东西让人记住:兽医的善良、豆饼的憨厚死忠、蛇屁股跟不辣的方言、丧门星腰里的弟弟骨灰、大炮比自己还饿的克虏伯、精锐连长的那把手风琴、赤色少年口中不切实际的豪言壮语、烦啦父亲的那张书桌、那个会说中国话的老麦...这还只是次要角色,主角的个性就更突出了。
龙文章“炮灰团”的精神领袖,他是凝聚力之所在,但是他来历不明,会说各地方言,但不属于任何地方。他不爱面子,不随便评论别人,干实事而少空谈,尤其是他的勇猛、精力旺盛、和卓越的作战能力,似乎处处和彼时的中国人形象性格相反。可以这么说,《团长》一剧中龙文章身上的虚构性最大,但是龙文章也是全剧灵魂之所在。龙文章身上有强烈的平民性,但却不是任何具体地区的人,而龙文章的那些部下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地的方言,在这种氛围里面,龙文章更像是中国平民的升华。
《我的团长我的团》就生动而深刻的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军人,什么叫中国战士,什么叫中国军魂!可以说《我的团长我的团》把一群中国的战神刻画的鲜活而丰满,入木三分!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状态下的人,那是压抑而又有些变态的,既怕死又怕死,对于死亡近乎麻木,但是在其团长的脑中始终有着坚强的战斗意志,始终不忘把日本鬼子赶走,这就是中国人,中国人的脊梁,即便很多这样的人是卑微的,但他们都是爱国者,爱国者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可以看做一个民族的折射,其中的一句“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爱安逸”,让人印象深刻,这真正是我们的劣根性,该剧反思的好
正因如此,《团长》肯定可以成为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电视剧。成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作品。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生存史诗,博大并刺痛人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