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课堂练笔,让语文课堂精彩无限
做好“课堂练笔”,让语文课堂精彩无限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几年的语文教学探索中,让我找到了一条“有所用的小路”。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文取材、一箭双雕的小练笔便成了我实施阅读教学,体验文本情感的法宝之一。
一、多样练笔,不拘一格
理解性练笔。这类练笔是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解读、体验。如《白杨》一课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学生经过朗读体会,对这句话有了初步感受后,可安排这样的练笔: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通过练笔,学生对“爸爸”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表达性练笔。这类课堂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的新的思想认识、情感体验、表达欲望,若我们能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让学生练笔,学生自然有话可写。如:一位教师执教《触摸春天》,在孩子们都能读懂安静的心之后安排一个练笔:“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仿佛望到了——,望到了——,望到了„„”学生深情地写道:“她仿佛望到了蝴蝶飞走的样子,望到了青山绿水,望到了她心中的大自然”,“她仿佛望到了那只蝴蝶,望到了自己的生活,望到了自己的未来”„„这样的文字一露脸,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教学目标的达成。
迁移性练笔。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火烧云》一文,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教学本课可要求学生先去读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而后进行仿写。有学生是这样仿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像飞翔的小鸟,一会儿像活泼的小猫,一会儿仿佛奔驰的骏马,一会儿仿佛威武的狮子。盛开的花朵、游动的小鱼、叫鸣的公鸡,这些形状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形状。
想象性练笔。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如果教师能紧扣课文中隐含的生动画面和鲜活形象,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既“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与想象能力。如《穷人》一课,许多教师都会进行续编故事的练笔,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如:当渔夫看到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在自己五个孩子的身旁,西蒙的两个孩子正安静地睡着时,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拉开帐子以后》。这样的续写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抓住时机,趁热打铁
在情感交融时练笔。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受到感染,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练笔时机,把“点”选好,训练到位。曾经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生命 生命》,其在学生情感高潮处精心设计的练笔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当教学进行到教师引入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但她残而不废,凭着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时。学生由感知到感染,由感染到感动;情动致心动,心动致笔动,他们都按捺不住地拿起笔来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我无法延长我的生命,但我要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不停的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此时,“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着此时的心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
在矛盾激发时练笔。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对立的观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这些观点激发矛盾,设计练笔,让学生通过练笔,阐述自己的观点,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比如《中彩那天》,读到家境贫寒的父亲拨电话让库伯把奔驰汽车开走时,在课堂上引发了这样的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我该怎么做?”再如《钓鱼的启示》中“该不该把大鲈鱼放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哪一种教育方式更适合我们的成长”这样的问题,都是很好的练笔素材,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只要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就能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是灵动的诗篇,是真情的呼唤。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孩子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进行练笔,那笔尖的滑动,是他们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的对白;是从容地记录自己思想的轨迹,审视揣摩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创造和延伸;笔尖的滑动,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是对生命的感悟,留驻的便是课堂的无限精彩!
做好“课堂练笔”,让语文课堂精彩无限
翟现周
巩义市涉村镇桃园小学
第二篇:小练笔 让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小练笔
让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东关小学 杨玉萍
随着新课程走进语文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练笔”也挤进了语文课堂,且大有安营扎寨之势。“小练笔”改变了往常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的局面。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文本资源,亦可开辟练笔天地,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口头表达能力、观察与写作能力等又都是许多学生的弱项。课堂小练笔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课堂小练笔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写作能力呢?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小练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一篇课文时就要找准一个点,进行小练笔。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个点,将小练笔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在情感交接处开始“小练笔”
新课程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感人的文章,这些感人的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教学中,学生一旦进入情境,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此时,如果设计一个小 1 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文,当学到“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类伟大的朋友,这个曾经把火带给人类、是人类脱离了苦海、教会了人类怎么生活的伟大朋友,如今却身缠铁链被拴在山崖上。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时,我发现有些学生被普罗米修斯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此时,你面对着这样的一位英雄,想说点什么?”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练说,练写。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我寻找到了这个“情感点”,进行巧妙地引导: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是无边的恐惧,是无声的寂静。七岁的阿曼达恐惧了,害怕了,他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36个小时的?请想象,他会想些什么,他会不断地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进行练笔。我们可以想象,七岁的阿曼达在面临死亡时,会有多少话要对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说啊,他的恐惧,他的绝望,他的痛不欲生,或他的美好回忆和希望都化成了学生手下的“小练笔”。学生激动万分,挥笔疾书。有位学生这样写道:面对无边的黑暗和恐惧,阿曼达不禁害怕起来。但一想到爸爸平日里对他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爸爸总会和我在一起!他又变得坚强起来。他坚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的。于是,他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不要害怕、不要紧张!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的,也能救大家的!大家要充满信心。”小练笔成了学生情感宣泄的出口,真可谓“情动而辞发”!这一次的小练笔无疑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找到课文的情感点,关注学生情感的细 2 微变化,通过精心设置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情感场中,洞开学生的心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当然,要想提高小练笔的质量,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深入文本,与作者、与课文“亲密接触”,合理地挖掘课文中的情感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流畅表达创造条件。
二、在经典精彩处开始“小练笔”
孩子有着天然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之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对于文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片断,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写一写,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作了描写。学文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还要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惊人毅力,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人生礼赞》和《你,浪花的一滴水》时,我看到孩子们的热情很高,就让学生“笔下生花”写一首小诗。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想不想也做一回小诗人呢?“想”,回答是响亮的。那我们就用诗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吧。我没有做过多的指导,可是学生写出来的诗确实让 3 人耳目一新,真的是棒极了。我发现这样的训练使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们用手中的笔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富有韵味的诗句。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就会积极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当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富有个性的“小练笔”时,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提高,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三、在模仿借鉴中开始“小练笔”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孩子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
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我根据课文内容,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给予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心灵的善恶美丑;给予是一束鲜花,它能带给人们温馨和祝福;给予是_,它能_,给予是_,它能_。然后让学生仿写。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我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雪后的美丽景色。这一段在构段方式上是从整体到部分,在写法上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来写一处景物。真是 4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写出来的小练笔常常让我惊喜不已。往往在此时,我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写出自己的一点小体会,和孩子们分享。每次,孩子们都会送给我最热烈的掌声,从和孩子们的较量中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幸福。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安排写作训练,虽然只是一堂课中的几分钟时间而已,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练笔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大了学生语言运用的频率,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更重要的是,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了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统一。
四、在悬念结尾处进行“小练笔”
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想象,如果故事继续发展下去可能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并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起到理解、感悟、想象、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如《凡卡》一课的结尾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到了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作者以梦境结尾,似喜是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激起人们对凡卡命运的关注。究竟凡卡的愿望能不能实现?梦醒后迎接他的该是什么呢?一个个问号伴随着读蹦跳而出,这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进行这 5 样的创新练笔,使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这节课,学生设计出了很多个结局,真是“一千个观众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阅读教材中有利于素材积累、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的因素,努力找准读与写的最佳契合点,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就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之路,而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又是根本之根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表达欲望才会不断加强,写作才能由被动到主动,由怕写到会写,由会写到乐写。
只要我们活用新教材,巧作小练笔,长期训练,就能在“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创出一番“大天地”,使学生的练笔能力快速稳步提高,打下扎实的语言表达基础,让课堂小练笔根深叶茂。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结晶。小练笔立足于课堂,可以让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水融相交。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的“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并且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让小练笔,使语文课堂魅力无穷,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谢谢大家!
(发表于《民勤教研》2013年第四期)
第三篇:灵动的课堂 无限的精彩
灵动的课堂 无限的精彩
——“《七彩语文》杯”第六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观摩交流
各位老师大家好: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2015年11月28日,“七彩语文”杯第六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古都南京拉开了帷幕。来自全国各地几千位教师齐聚南京。我有幸来到了南京金陵中学观摩了为期三天的素养大赛。
南京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温暖,但欣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选手的精彩展示如沐春风;聆听着教育专家们精准、中肯的点评更是让我豁然开朗,大赛的点点滴滴印在我的脑海,教师们的风采如冬日暖阳给我以无限力量。在30分钟的课堂上,15位老师尽情诠释着自己的教学理念。没有五彩纷呈的课件,没有抽象的说教,却有着声情并茂的范读、优雅自然的教态,有简洁明快的语言„„浓浓的语文味儿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感染着几千名参会教师,也感染着专家和评委。今天,我向大家汇报这次学习的点滴感受。
一、名师汇集,欢歌如潮。
11月28日—11月30日,“七彩语文杯”第六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金陵中学进行,共有从全国各省、自治区、选拔出来的15名杰出选手参赛,精英汇聚,精彩纷呈;到场观摩的代表数量高达6000人,人数之众多,气氛之热烈。大赛邀请到了教育界、文艺界的诸多领导、专家担任评委和嘉宾,学思飞扬,令人如沐春风。
大赛在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老师们浑厚优美的歌声中拉开了帷幕。大赛承办单位——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全体员工,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老师献上了一组热情洋溢的大合唱,歌声传达出演唱者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最诚挚的欢迎,更诉说着中华儿女对民族团结共进、祖国繁荣富强的美好祈愿。
针对当前语文课讲得多,练得少;花样多,学得少;表演多,实效少的现状,倡议语文课应返璞归真,回归朴实;指出语文首先是一种能力,其次是一种素养,最后才是一门知识;让学生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热爱语文。要想让学生热爱语文,教师就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能让学生热爱语文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日积月累、乐此不疲是教育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想达到这种境界,非得指导学生朗读不可。因此,他再三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想领会其乐,用一个字概括为“读”,用两个字概括为“熟读”。佟乐泉教授认为,这不仅是个办法,而且是个好办法。佟乐泉教授的讲话内容令人深思。在佟教授的讲话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语文就是一种能力,一种学会表达,与人交流,获取信息的能力。语文是一种素养,是通过欣赏诗词歌赋,唐诗宋词体现出来的艺术文化素养,最后语文才是一门知识。
最后,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雷实先生代表全体评委发言,对大赛的公正公平作出承诺,鼓励参赛选手放松身心,赛出水平;号召观摩代表认真聆听,用心感受。
二、才艺展示,尽展风采。
我们所在听课的会场设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千多名老师齐聚在一堂,观摩参赛老师的素养和教学展示,15位参赛老师的素养和教学展示令人叹为观止。
素养比赛分为朗读、书写、才艺表演、课堂教学展示和知识素养现场答题五部分。第一轮是朗读展示,给人印象颇深的是来自江苏南京9号选手毛海鹰老师朗读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她的朗读感情充沛,抑扬顿挫,表情到位,张弛有度,有吸引力,能引人入境,句句入扣,把文本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来自新疆13号马春丽教师,她声情并茂地朗读,字正腔圆,带有高低起伏的音乐性。老师动情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孩子可爱的形象;老师丰富的表情,让我体会到了孩子纯洁的心灵。朗读展示后,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佟雅坤老师和著名语言表演艺术家曹灿老师分别为选手作了点评。佟老师重点指出选手们朗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他们读出文章层次,学会注意语气的转换和节奏的变化;告诉他们朗读需要把文章的文字变成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有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这样才能读出形象,读出画面。佟老师还范读了两首诗词:舒婷的《致橡树》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优雅动人的展示令人尽情领略到声音的魅力与朗读的真谛。曹灿老师则躬亲示范,朗诵了李白的名诗《将进酒》,传神的舞台表演,将一个对酒当歌、洒脱不羁的“诗仙”形象呈现在众人眼前。曹灿老师曾在话剧、影视剧中饰演过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这次他特地为大家带来一段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表演,演绎得逼真形象,令会场气氛更加热烈,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第二轮是书写展示,现场一片寂静,观摩老师和评委都在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各位选手书写的过程,各位选手用心书写,沉着冷静,笔画有轻有重,有缓有急,结构匀称,流畅美观,一气呵成。特别是来自我们银川阅海小学的姜晓春老师,她爱好书法,尤其喜欢楷书,在“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荣获优秀奖。随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雷实教授为选手的书写作了精彩点评,他认为各位选手的书写基本做到了正确、流利、美观。雷实教授还就汉字书写美观的要诀及汉字文化的传承作了阐述,并对中小学的写字书法教育提出了美好的寄望。
第三轮是才艺表演。有书法、歌伴舞、朗诵、动画配音、评书,沙画等,形式丰富多彩,真是让大家饱眼福,饱耳福。很多选手向大家展示了两项甚至三项才艺,感叹选手的多才多艺,感慨选手的精心编排,真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能!现场,选手用手中十分
普通的毛笔迅速地画着水墨荷花,随着她的左右手不停地移动,转瞬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国画,紧接着是剑术表演。这些都是非一日之功呀!还有来自湖北武汉的杜珺老师的表演,给现场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15号选手表演的动画配音《吃书的狐狸》,一人分饰多角,模仿得惟妙惟肖,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
第四轮是课堂展示以及知识素养现场答题。课堂教学展示内容是提前一天抽签的,参赛老师仅仅利用一天的时间,完成30分钟内容的备课,赛前不能见学生。其中来自福建的陈小丽老师执教的《小枣树和小柳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生写“枣”子的时候,陈老师边写边告诉学生:“一撇一捺要舒展,像枣树茂盛的枝桠,两点就像树上掉下的红红的枣子。”形象而富有童趣。读课题时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刚上台有点紧张,声音很小,陈老师很亲切地说:“声音更响亮点,小枣树和小柳树这两位客人就更高兴了!”多么富有亲和力啊!教态沉稳大方,过渡语自然流畅,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来自上海的12号选手朱煜老师执教沪教版五年级《绿毛龟》一课,获得了全场最高分。初读课文之后,他让孩子随便坐,手可以随便放,一个“随便”,为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起了个好头,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开始随便想、随便说。一堂课紧紧围绕“姿态高雅、食态可掬、通灵之性”三个词,孩子们朗读着、思考着,交流着,他们的思维碰撞着,在师生平等轻松的对话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那绿毛龟的确有通灵之性”,更强烈地感受到朱老师的课堂是别样的灵动,别样的精彩;一个“随便”,让我们看到了“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感受到老师厚实的语文素养;一个“随便”,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具!来自湖北的杜珺老师执教鄂教版二年级《小草的生命》一课给我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老师利用图片“石头”,生动地演示了生字“岩缝”的“缝”,紧接着延伸到生活中,认识“指缝、地缝、门缝、墙缝”。然后结合课文,小草的种子落到了岩缝里,指导孩子们朗读
岩石妈妈和种子的对话。孩子们入情入境地读着,读出了对“贫穷”的个性化体验。
知识素养现场答题为4道客观题和1道主观题。题目内容包含了文学、艺术、音乐、地理、社会、风俗、时事政治等。参赛教师必须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古通今才能稳操胜券。该环节是整场比赛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一个部分,是选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知识储备、现场应对等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展示的一个环节。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老师,不仅要具备提高教学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知识。在本次比赛中,老师在课堂的展示只有30分钟,在短短三十分钟内,都能品词、品句、品读,把学生带入语文的海洋。在知识素养现场答题中,最精彩的是主观题,有文学题、有时事政治题,有视频案例分析,由比赛的老师来评析,这更集中体现了参赛老师的个人素质。每一位参赛老师答题结束后,都有我们可敬可爱的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语言应用学教授——佟乐泉教授给大家做现场点评,每听佟老师的一次点评都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本次和大赛选手合作的学生都是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的小学生,他们全程参与了这次观摩活动,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表现积极。每次老师指导学生写字时,学生们都会挺起腰板自发诵读《写字要求歌》;每节课下课时,他们会在班长的口令下整齐地转身,向听课老师挥手说再见,声音整齐,态度认真。虽然听课老师每天要坐着听课将近十个小时,腰酸背疼,但可爱的孩子们精彩的表现似乎可以消除疲劳,会场上不时会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三、专家点评,发人深省。
在本次大赛中担任评委的诸多知名的专家学者,也是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比赛结束后,由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对十五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杨再隋教授指出上阅
位老师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课堂上读起来了,写起来了。②关注了语文价值:人、事、景、物,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内容,最重要的是诗、意、志。③关注教学价值。老师要教值得教的东西,故事情节学生都能读懂,中心思想学生自己会总结,写作指导才是重点。④关注整体。整体功能大于整合,不能注意细节而忽视文章的整体。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把握故事的梗概。⑤关注细节。(这些细节指的是:感人的词句,精彩的场面描写,词语的内涵,词语的应用等等)。
最后,杨教授对所有与会的老师提出了希望,他主张“教师是专业的读书人”每位教师必须要读五种书:①教科书:熟读、读透。低年级,要了解课文内容;中年级,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高年级,要揣摩文章写作顺序。(教师要牢记:歌不能跑调,课不能走岔。)②专业书。包括专业理论书、专业知识书、专业工具书。(教师要喜欢追溯文字的源头)③资料书。包括教育教学知识,文化常识,语言文字应用,其它相关书籍。(要记得住,用得出)④文化书。包括经典的诸子百家书,修身养性励志的书籍,还有名人传记。⑤资讯书。就是报刊杂志。这么多的书怎么读呢?八个字“保持经常,联系实际。”
在杨教授的点评中,还指出了本次大赛存在的不足之处:①大部分执教的老师在课堂上有“媚生“现象,教师的表扬应该真诚,比如:“你这个词读得准确。”“你比刚才读得有进步”。②参赛的老师关注学生太少,好的和错误的没有及时表扬与纠正。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要用不同的方式教学。③老师的范读要能引起课堂共鸣,30分钟的课要有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④一堂课没有知识点的讲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杨教授的最后一句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教书匠很容易,当教学艺术家很难。”
学习结束了,一场场精彩的画面从我的眼前掠过。我为那些站在全国教师素养大赛赛场上的精英们“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气而致敬,也为他们的十八般才艺而致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哪一个不是后天学习,不懈努力才练得的一身才艺?回想自己的教学历程,回顾自己的课堂,那么多的无奈,那么多的失败。此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自己的体会,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综合素养。
通过几天的观摩学习,选手们精彩的展示,专家们精辟的点评,使我深深感受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功在平时,重在课堂;更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厚积才能薄发。我们应该始终拥有一颗学习的心,谦虚的心,多学习,多积累,多反思。
谢谢大家!
第四篇: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
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
[摘要]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通过模仿写法、内容补白、延伸情节、焦点争论等形式让学生练笔,使学生在练笔当中释放心灵、放飞思维、驰骋想象、喷发情感,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真实、扎实;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真正达到高效、精彩。
[关键词]阅读课堂教学练笔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不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态,而大有“绿遍山原白满川”之状。随之,开课的机会多了,听课的机会更多了。一节节家常课、观摩课精彩纷呈、激情洋溢、气氛热烈。乍一看,课堂灵动而美妙,流畅而精彩。静静地思索,我总觉得这看似唯美、精彩的课堂缺失了什么?是的,它缺少了学生静静思考、默默动笔的机会,它缺少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而适当的课堂练笔又恰恰是学习语文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而言,演绎好课堂练笔,更将成为他们生命的呼喊,心灵的歌唱。因此,在课堂中让学生凭借动笔,记录他们智慧的闪电,是我们语文老师的神圣职责。因为,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真实、扎实;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真正达到高效、精彩。
一.于仿写中释放心灵
唐代史学家刘知认为“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若不仰范前贤,何从贻厥后来!”看来仿效他人作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非常必要的。岑参的名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对“洛阳梨花落如雪”的反用;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机抒略同;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对“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的模仿。名家尚且在模仿中创造,在仿效中超越,更何况小学生。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好多是名家名作,课文结构独特、布局合理、观点新颖、思想深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学生定会情动而辞发。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倾述笔端,自然而然地模仿其写作方法、表现形式,内化文本语言,提升自身素质。
《柳树醒了》是小学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诗歌活泼清新、语句优美、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一读就喜欢上了。我觉得这是一次练笔的绝佳机会,可以让学生在模仿中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能力,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读,去思,去品,去悟。课堂临近尾声,小家伙纷纷扬起小手,高呼着:“老师,春天这么美,我也想赞扬一番!”“老师,这样的诗我也会做!”„„我欣喜地告诉他们:“好啊,那我们都来当当小诗人做回诗吧!”孩子们兴奋极了,奋笔疾书,笔尖流淌着一串串精彩的文字:
春风跟杜鹃花说悄悄话了/说着说着/杜鹃花呀/脸红了春雨喂小茶树喝茶了/喝着喝着/小茶树呀/发芽了春雷给笋芽儿唱歌了/唱着唱着/笋芽儿呀/长高了
风儿给桃树梳头了/梳着梳着/桃树呀/戴上红发夹了雨儿给桃树洗澡了/洗着洗着/桃树呀/穿上绿衣裳了小露珠给桃树喝蜜了/喝着喝着/桃树呀/生出桃宝宝了阳光给桃树照耀了/照着照着/桃子呀/小脸蛋涨红了
春雨给小草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草儿呀/绿了夏雷和知了演唱了/唱着唱着/小知了呀/ 1
乐了秋风跟柿子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柿子呀/红了冬雪给梅花跳舞了/舞着舞着/小梅花呀/笑了
多美的诗啊!我的心被触动了:释放后的心灵是如此活跃,放飞后的生命是如此的快乐。练笔,让学生有感而发成为永恒;练笔,让课堂教学扎实、高效。
二.于补白中驰骋想象
“国画艺术讲究‘空白’,在墨分五色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任人遐思,可以是长空万里,也可以是碧水千顷。文学创作讲究‘空筐’,在流动的情节的描述中,留下若干空隙,让读者去驰骋想象,以自己的意念作创造性地填补发展。”(周一贯语)小学语文课文中时常也有留下心理、语言、场景的空白,这些地方常常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往往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获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这些令人遐想“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主动探究,乘上想象的翅膀,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
在教学《笋芽儿》这篇课文时,当学生谈到我从“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时,我追问学生:“那你从这个省略中又读懂了什么?”学生沉思片刻后,高举小手,争相发言:“春天中的美好事物还有很多。”“春天真是太美了,说都说不完。”“作者让我们自己去发现美好的春天。”“对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唤起你的记忆,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春天还美在哪里?”顿时教室里响起一阵唰唰的写字声。几分钟以后,一句句美妙的语言乘着想象的翅膀从一张张小嘴里飞扬出来:
“杨柳抽绿;鲜花吐艳;鸟儿歌唱;燕子斜飞;泉水丁冬;溪水奔流„„”
“小燕子在田野上空飞舞着,像是在用舞姿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人们;春雨时而直线划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了如烟、如雾、如丝的倩影;冬青树在春雨的滋润下,显得更绿、更亮了;竹子骄傲地扭着美好的身躯,唱出了沙沙沙的乐曲。”
“春光照到了树枝上,树枝抽出了嫩芽,仿佛一掐就能滴出水来;春雨轻轻飘落,小草泛青,给大地披上了绿毯;春风吹过,桃花被扬得漫天飞舞,像是下了一场桃花雨。”
“白玉兰像一位位身穿白纱裙的少女,亭亭玉立在大街两旁;山茶花如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热血少年,活跃在城市的街心公园;杜鹃花似一团团火焰,又仿佛是一片片朝霞,染红远处的山头。”
„„
经过想象的润泽,这一句句话就是一行行诗。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吗?
三.于延伸中演绎智慧
鲁迅先生的第三部白话体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有不少篇目的题材都是来自《三海经》或古代文献。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鄂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的续写。由此可见文学创作中的续写在古今大家当中具有之,而小学语文中的许多课文,尤其是童话、寓言往往言虽尽而意却未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方向展开合理的想象,对文本的情节进行延伸。这样的续写富有创新,大多学生会非常喜欢,因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
燃的火把。”
如《燕子专列》一文,结尾处有一句:“满满一列车叽叽喳喳的燕子,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它们仿佛在向人类致谢。”教学时,笔者通过“亲历体验”的方式,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共奏出一曲“爱”的赞歌,然后请学生根据结尾续写。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经过片刻的写作,学生的发言声就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生1:列车开动了,我们在温暖的车厢里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不是因为我们淘气,而是我们无法形容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谢谢!朋友们,是你们在皑皑的白雪中,忍受严寒,寻找微弱的生命;是你们用那一双双温暖的手捧起了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是你们不放过一丝的希望,全力地拯救弱小的生命。谢谢,充满爱的人类!再见了,充满爱的城市!等天气稍微转暖我们会回来感谢你们的。再见了,朋友!
生2:天气转暖了,这群燕子成群结队地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还召来了其它的燕子,使这支队伍更加庞大了。燕子们在人们的屋檐下垒窝安家,与人们朝夕相处、和谐共处。早晨,人们背着锄头,走在田间小路上;燕子盘旋在他们的头顶,为他们歌唱;上工了,人们在翻土,在播种,在锄草,小燕子忙碌地陪着大家捉虫;收工了,人们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会心地笑了,小燕子也带回了小虫子给自己的孩子们吃。
„„
把这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贴在学习园地上,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杰作时,这又将是一种激励,一种鼓舞,一种前进的动力„„
四.于争论中放飞思维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其中“能否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是他所描述的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情景之一。马克思也曾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课堂的“争论”是公众参与的信息多向、立体传输方式。它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光,相激而生灵光。”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受约束地去辩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放飞思维,然后让学生刻录下思考的轨迹,就能记忆深刻,事半功倍。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教学《花潮》时,欣赏完花潮,看花人的不同特点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在欣赏老奶奶看花时,突然冒出一句“老奶奶摘花是不文明的行为,不遵守社会公德。”“是啊!”“是啊!”有很多人在下面应和着。我就抓住这个课堂的生成点,叫大家拿起笔亮出自己的观点,几分钟后,教室里宛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老奶奶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这么美的海棠花谁不爱呢?如果你爱你摘一朵,我爱也摘一朵,再多的花也会被采光的,那还有花潮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见了不动心呢?老奶奶是因为太喜欢了才摘下来的。其情可原。” “老奶奶人虽老了,但是她的心却永远年轻,她想重温年轻时的美好时光,而且老奶奶也不是随随便便乱采的,而是很珍惜地摘下,其行可原。”
“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老奶奶并没有错,错在那花太美了,让人控制不住。”
“花是有生命的,谁都不能剥夺它的生存权利。就让我们笑看花开花落吧!”
这样的精妙的语言,这样深邃的思想,留在美丽的笔记本里,读它也是一种享受。
五.于情景中喷发情感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走进课文所描述的美好的情景中,触摸其物,目睹其形,耳闻其声,学生就能被其中的情景所触动,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随之真切地喷发心中的情感。这种情感稍纵即逝,一旦动笔记下,会烙印脑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其语文素养。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鸟的天堂”,感受大榕树的茂密和旺盛的生命活力,然后,由景入情,激起孩子的情感:“假如你是第一只发现这‘鸟的天堂’的小鸟,你会怎样招呼你的同伴来这里安家?”(其实这项作业就是《作业本》上的“写一段话,说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什么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的另一种提问形式,不过这样的提问方式更具有语文味,更能激起孩子的想象,激起孩子的情感。)
其中有个孩子这样写到:朋友们,快过来!快过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发现新大陆了。在一条清澈的小河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棵500多年的大榕树,这棵树远远看去就仿佛是一片森林。这棵“美丽的南国的树”枝叶繁茂,树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在酷热的夏天,树叶会为你遮挡骄阳,给你带来阴凉;在严寒的冬天,树叶会为你阻挡寒流,给你带来温暖。每当夜幕降临,周围异常清静,你会甜甜地进入梦想;每当下起大雨,树冠就像巨伞,笼罩着你们,不让雨水渗入;天空放晴,早晨第一缕阳光就会射向树叶,这时阳光就成了灯光,大树就成了舞台,我们将会在那里快乐地歌唱,欢快地舞蹈„„
就这样,及时练笔,捕捉情感的喷发点,将情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会升华为学生的思想。练笔让阅读课堂出现了一幕幕跃动的画面——思维的拔节,生命的跃进;飞扬的语言,喷涌的情感;了然于胸的洞察,灵光闪现的顿悟„„我们语文教师有义务去研究,去实践,提高练笔的趣味性、有效性、实用性。当然,课堂练笔不能无节制地进行,练笔也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俗话说得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否则,就有“画蛇添足”之嫌。总之,只有恰当的练笔才能让学生在独具个性的自由表达中放飞心灵,才能让阅读课堂因练笔更精彩。
[参考文献]
《我的语文人生》/张化万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语文教学优课论》/周一贯著——宁波出版社,1998.10
《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汪潮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6
第五篇:成语,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成语,让语文课堂充满精彩
顺昌县际会中心小学 祖雪英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说话写作中合理地运用成语,可使语言表述更生动,形象描述更具体,情感表达更真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成语,透视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感;凭借文本,走进成语世界,感受成语魅力,可使阅读教学更精彩。
一、放飞想像、感知成语
教材中“读读背背”的成语编排是独具匠心的,往往按照一定的主题有选择性地把成语汇织在一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无穷而独特的想像力,用自己纯净的心灵去触摸成语深处,从而扣动学生的心弦,获得起美的享受。
以一年级第一课有关描写春天的成语为例(春暖花开、山清水秀、春回大地、百花齐放等)学生认真投入朗读之后,我便问学生:“读了这八个成语之后,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向大家交流一下。”问题一出,学生都像炸开了锅一样,我说,你说。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副图,山上的树木绿绿的,山中的泉水清澈见底,还不时传了清脆的鸟叫声„„”有的学生说:“春天到了,山上的树木变的绿起来。”总之,答案是丰富多彩,许多都是由成语的内涵发散而来的,这也为学生理解成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学生感知一个个生命光华的成语,从而惊讶于成语的魅力,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为进一步感悟成语、积累成语、理解成语作好铺垫。
二、激发兴趣、积累成语
1、动作演示成语:课堂上要学习成语:言行一致,口是心非;春风得意,垂头丧气;艰苦朴素,花天酒地;以理服人,蛮不讲理;大公无私,营私舞弊。这么多成语一下子涌过来,真有点应接不暇。按以前的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都借助词典弄懂含义,上课只要稍加点拨,再读一读,记一记就行了,可总觉得有些单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测试下来效果并不好。对!我们换个方式学成语,不直接说出含义,想一想这些成语我在生活中、书本上、电视里有没有见过?如果熟悉,可以通过你喜欢的方式,如表演、讲故事、举事例表现出来,好吗?”
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学生甲先发言:“我从电视上看到包公断案,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他的亲戚犯法也不放过。而一些贪官则营私舞弊,犯法的人送了礼,就平安无事了,真是可恨。”好小子,他一连说了两个成语。话音刚落,学生乙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老师,我来表演自己考了高分和低分回家的样子。”说完,上演了“春风得意”和“垂头丧气”的样子,赢得了一阵掌声。学生丙也不甘示弱,讲起了自己在课外书中了解到雷锋叔叔生前艰苦朴素的事迹。
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必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有些枯燥的词语积累变得有趣味性,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将成语记在了自己的脑海中。这不仅积累了成语,同时也更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讲述成语故事:许多成语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一个个精彩的小典故,学生只要知道了故 事,便从中知道成语所表达的意思。对于此类成语,无需过多的引导,教师只要向学生生动的讲述成语故事,学生就自然知道成语的意思了。如学习“胸有成竹”的时候,我就给学生讲讲北宋名画家文同画竹子的故事;学习“拾人牙慧”这个成语时,我就给学生讲讲晋朝的殷浩批评韩康伯自鸣得意的态度;
3、正确书写成语:我从《语文世界》里找来一篇奇文《广告人的情书》,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读出“破绽”,使那些经“易容术”妆饰过的成语恢复原貌。请看开头:“亲爱的:当衣衣难舍的深情化为天尝地酒的思恋,我只想咳不容缓地低问一声,是否鳖来无恙?”仅仅一句话,就连用了四个成语,用幽默的笔法尽情调侃讽刺满脑“创意”的广告人,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还可以找找广告语中用错的成语,如:“蚊香广告:金鹿蚊香,默默无蚊的奉献;工行广告:工到自然成,等等。
4、成语接龙游戏:先给出一个成语,让学生运用顶真修辞往下续。如“入木三分——分秒必争——争长论短——短兵相接——接二连三——三思而行——行若无事——事出有因——因祸得福——福无双至——至高无上——上下其手——手疾眼快——快人快语——语重心长——长驱直入”,这种练习既考平时积累,又锻炼思维,况且答案丰富多彩,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趣味成语,学生见而乐之。
三、创设情境、理解成语
课文中的不少成语,折射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人物的丰富情感。对此,可引领学生凭借成语,联系课文,深入探究,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从而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领悟语言的情感内涵。
如人教版第12册《穷人》一课: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句中的“心惊肉跳”,暗示了事情的特殊背景,突出了桑娜的极端恐惧,反映了桑娜家中的贫寒,凸显了桑娜对丈夫的关心。理解这一点,对理解桑娜“抱回孩子”表现出的果敢和善良颇为重要,对此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如果你就是桑娜,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想,丈夫啊,海上风浪这么大,天又冷又黑,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生:狂风啊,你快停下!波涛啊,你快平息!让我丈夫平平安安地回家吧!„„
师:是啊,此时此刻,桑娜担心的是丈夫的安全,期盼的是丈夫的回家。从“心惊肉跳”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了桑娜家生活的贫穷,生计的艰难。天气这么恶劣丈夫还出海打鱼。
生:我感受到桑娜的善良。她的善良除了表现在对丈夫的担忧外,还表现在对西蒙的关心上。她提着灯去看丈夫,到了西蒙家门前就想起了傍晚想去看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去世了,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走进情境,由“心惊肉跳”揣摩人物心理,从而走进了桑娜的心灵世界,真切而具体地感受到了桑娜对丈夫的担忧、对邻居的牵挂、对西蒙两个孩子的关心。
在阅读教学中,还可通过课文内容的处理,借助语境,引导学生运用成语,以促进内容的感悟。如阅读《将相和》中“完璧归赵”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成语填空:①秦王写信给赵王说以城换璧,赵王认为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真是(左右为难);蔺相如认为还是去好,而且认为完全可以不使璧白白落人秦王之手,显得那样样(胸有成竹)。②蔺相如见秦王一心赏璧,无心交城,便假说璧有斑点,(轻而易举)地把璧要了回来,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③蔺相如提出要秦王举行典礼才肯交璧,其实他用的是(缓兵之计),这样可赢得时间来个(金蝉脱壳)。
四、利用生活、运用成语
成语,在中国文学中一枝独秀,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变迁,经历了时间的雕琢打磨,至今仍熠熠生辉,具有及强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对生活凝练、生动的反映上。因此,在成语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利用生活,撷取有用资源,让成语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最恰当的“亮相”,使学生感受到成语的生命活力,从而学会运用成语。我想,这也是学生学习成语最根本的用处,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
我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其中一句“漫卷诗书喜欲狂”当分析完诗句,我问:“同学们,我们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杜甫此刻的心情?”有人,回答“欣喜若狂”。于是,我在黑板上认认真真地写下“欣喜若狂”四个字,于是,我又问:“那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会让人欣喜若狂吗?”学生甲学急不可待地说:“我从电视中看到“申奥”成功的那天夜里,人们都激动得又叫又跳,这一定是欣喜若狂。”没等他坐下,学生乙又开腔了:“我以前考试总是粗心大意,上次测验我通过努力终于考了甲,当时兴奋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想敢快告诉别人,老师,这也是欣喜若狂吗?”学生丙干脆站起来对着同学们手舞足蹈起来:“我爸爸就有欣喜若狂的时候。每次看球赛时,只要中国队进了一球,他就会兴奋得大叫:进了,进了!然后抱着我转来转去。”学生丁也不甘示弱:“昨天,我和老师下象棋,赢了老师,当时我围着操场满地蹦跳,还大声地喊:我赢了,我下赢老师了!这肯定也是欣喜若狂。”
此时,抽象的成语不用多讲,早已在孩子们脑海里鲜活起来,成为了内心情感的抒发,生活经验的提炼。他们的发言就是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诠释着这个成语的内涵,比老师讲要高效的多。
学生用成语描述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成语的精妙,并真正实现成语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从而产生热爱成语、热爱祖国语言的内驱力。